【www.guakaob.com--高二】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第2课(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Word版含答案]》
用拾人牙慧造句 第一篇
2 杜甫诗三首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号háo 号叫 号丧 号哭 号啕大哭 ....
B.强qiánɡ 强制 强迫 强化 强词夺理 ....
C.帖tiè 字帖 碑帖 画帖 俯首帖耳 ....
D.累lěi 累计 连累 累赘 危若累卵 ....
解析 B项强(qiǎnɡ)迫,强(qiǎnɡ)词夺理;C项俯首帖(tiē)耳;D项累(léi)赘。 ....
答案 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侍养 侍从 伺候 伺机而动
B.翱翔 翔实 祥和 举止安祥
C.安逸 实业 拾零 拾人牙慧
D.轻率 轻佻 轻慢 轻歌曼舞
解析 B项,举止安详。
答案 B
3.下列有关诗句中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三重茅:三层茅草。挂罥:挂结。
B.俄顷:一会儿。漠漠:模糊不清。
C.恶卧:睡觉不安宁。突兀:高耸。
D.干云霄:冲上云霄
解析 A项,三重茅:多层茅草。三,不是确数。
答案 A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5分) ( )(5分) ( )(5分) ( )(5分)
(1)古体诗是“五四”运动以前的古诗。
(2)近体诗是指律诗和绝句。
(3)“绝句”指的是五言诗。
(4)词又叫长短句。
A.(1)(2) B.(2)(3) C.(2)(4) D.(1)(4)
答案 C
5.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5分)
(1)近年来,内地作家________沿海地区,写出了不少以市场经济为题材的好作品。
(2)他上任以后,除旧布新,这项工作便________开展起来了。
(3)他决定用最________的方法解决了这个令他头痛的问题。
A.作客 逐渐 简洁 B.作客 逐步 简捷
C.做客 逐步 简洁 D.做客 逐渐 简捷
解析 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逐步:一步一步地(中间有间隔)。逐渐:渐渐(连续,无间隔)。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直截了当,简便快捷。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6.阅读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进行比较后回答问题。(16分)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用拾人牙慧造句}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在感情基调上都有怎样的特点?(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请以两诗的颔、颈联为例加以说明。(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比较而言,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明理由。(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化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用拾人牙慧造句}
(2)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顺理成章。
(3)《秋兴八首(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浪”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心”。《登高》的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4)(示例)我更喜欢《登高》。如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用拾人牙慧造句}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用拾人牙慧造句}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略。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文后的题目。(11分)
旅夜书怀{用拾人牙慧造句}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使至塞上①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②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③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④
【注】 ①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命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下兼任判官。②征蓬:随风飘荡的蓬草。③孤烟:指烽火与燧烟,古时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④最后两句: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回原县东南;候骑,骑马的侦察兵;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山名,东汉窦宪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历代诗评家眼里,《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认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联名句在写景方面有着怎样的共同点?在情景交融方面哪一联写得更出色?为什么?(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正话反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练、传神。{用拾人牙慧造句}
(2)①这两联诗都表现了天高地远、水天一色的壮阔之景。
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联,上句写夜空浩瀚,星辰高悬,由岸边望去视野开阔。一个“垂”字,便将天地的距离拉开了,诗人只身一人的孤独感也由此增强。下句写月光倾洒,大江奔流,月影随水起伏。一个“涌”字,便将动荡沉浮的意境表现出来,也将诗人漂泊无依、心绪难平的情感显
《辽宁省鞍山一中2012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卷》
用拾人牙慧造句 第二篇
辽宁省鞍山一中2012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校对人:姜长红 张玉馥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北京近日开始整治商家在广告中滥用成语的行为。实际生活中,滥用汉语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打开电视,2011年是农历兔年,你“宏兔大展”了吗?“钱途无量”了么?日常生活享受“口蜜腹健”(营养液广告词)了么? 除了广告文艺节目甚至某些新闻媒体也都出现过。
②怎样看待“滥用成语十分普遍”的问题呢?首先我们必须界定什么样的使用是滥用,什么样的使用不是滥用。并不是说对成语中的某个字进行变化使用,就都要归入“滥用成语”之列。
③成语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需要发展变化,惯用语、俗语、谚语、诗句等也是,人们在使用中经常会根据需要而加以发展变化,巧妙地化用,以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这种化用是修辞学上的一个修辞格,名叫“仿拟”,就是仿照已经存在的现成的语言形式而拟制、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利用仿拟法构词造句,常常有仿音(即谐音)、仿义、仿形和套叠相仿等几种类型,其中尤以谐音相仿的用例为最多。谐音相仿利用人们熟知的语词、成语等已有的影响,仿拟化用之后,以音近或者音同所带来的亲近感觉,制造出意蕴深厚、妙语迭出的意外表达效果,出奇制胜使新作品及其影响广为流传。
④如果仿拟不够成功,容易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甚至情感不和谐的感觉。这样的仿拟之作,常常会被人们认为是对成语的滥用,没有达到作者要表达特殊意思的目的,甚至还可能引起人们的反感。
⑤拙劣的仿拟成语对语言健康肯定是没有好影响的。无论它用得正确与否,首先在程度上已经是“滥”了。另外,媒体滥用成语现象的不良影响尤甚。因为媒体是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最主要和基本的用语,在引领并传播着规范的语言。媒体的影响力会使其中所用的语言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力加倍放大。媒体语言应用规范则宣传效果好,广大受众受益;反之,则受众遭殃。
⑥仿拟成语是成语魅力的体现,汉语成语来源于我国历史、名人故事、寓言传说、古人原句和谚语俗语等,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表现力极强。
⑦过度的、笨拙的仿拟,这种语言使用现象折射出一种浮躁的文化心态。这种文化心态的形成与信息化时代、读图时代有一定关系,人们“享受”快餐文化,很难潜心读书,甚至不求甚解,使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语言的使用只是其中一个表征。
⑧这种文化心态和社会心理的形成,与我国国民语文素养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大家不读书,语文素养不会太高。所以,要避免仿拟成语拾人牙慧,甚至闹笑话的状况,需要进一步提升国民的语文素养,要大家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读书。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3月28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仿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仿拟”是根据需要对已经存在的现成的语言形式进行巧妙地化用而拟制、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以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B. 谐音相仿利用人们熟知的语词、成语等已有的影响,仿拟化用之后,以音近或者音同所带来的亲近感觉,制造出意蕴深厚、妙语迭出的意外表达效果。比如“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词)。
C. 利用仿拟法构词造句,常常有仿音(即谐音)、仿义、仿形和套叠相仿等几种类型,其中尤以谐音相仿的用例最多。
D.如果仿拟不够成功,容易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甚至情感不和谐的感觉。这样的仿拟之作,常常会被人们认为是对成语的滥用。
2.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即使使用正确,在程度上过分“滥”用以及手法拙劣的仿拟成语对健康语言也肯定没有好影响。
B.因为媒体是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最主要和基本的用语,它引领并传播着规范的语言,所以媒体滥用成语现象的不良影响更加严重。
C.对成语的滥用常常是指不够成功的仿拟,这种仿拟容易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甚至情感不和谐的感觉。
D.成语的魅力体现在仿拟成语上,因为汉语成语来源于我国历史、寓言传说、古人原句和谚语俗语等,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表现力极强。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当媒体尤其是广告滥用成语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当似是而非的成语充斥耳畔,会对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带来负面影响。
B.过度的仿拟、笨拙的仿拟这种语言使用现象折射出一种浮躁的文化心态,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不良影响。
C.浮躁文化心态的形成是信息化时代、读图时代,人们习惯于“享受”快餐文化,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心理状态之后的恶果。
D. 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因为人们读书不专心甚至不求甚解,这种心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谬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
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
① 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武帝。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
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以此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
天子,天子大说。
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余,复召为郎。
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间居,不慕官爵。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
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禅事,奏所忠。忠奏其书,天子异之。 .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释】①狗监:汉代内官名,主管皇帝的猎犬。
②西僰:(xī bó)古族名。春秋前后居住在以僰道为中心的今川南及滇东一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使从者谢吉 谢:告诉 .
B.故空藉此三人为辞 藉:借助 .
C.长卿固未尝有书也 固:本来 .
D.忠奏其书,天子异之 奏:进献 .
5.以下四组句子,全都表现司马相如才华令人叹服的一组是( )(3分) ......
①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 ②自往迎相如
③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④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⑤与卓氏婚,饶于财 ⑥时时著书,人又取去
A.①③⑥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梁孝王到京城朝见景帝时,司马相如见到并喜欢上了跟梁孝王前来的几个游说之士,于是借口生病辞掉官职,旅居梁国。
B.临邛县令王吉发自内心地尊敬司马相如,相如到临邛县后,他每天前去拜访相如。卓王孙、程郑请相如吃饭时,他甚至亲自去迎接。
C.司马相如在景帝及武帝朝分别任职,两位皇帝对他的辞赋的态度迥然不同。他为武帝写作的游猎之赋,假托三个虚构的人物,来阐明做天子的大义。
D.司马相如曾因有人上书说他出使时接受贿赂而失去过官职,一年多复官后,他不追慕官爵名位,不同公卿们一起商讨国家大事,常借病在家闲居。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5分)
译文:
(2)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8-9题(11分)
②
思佳客·赋半面女髑髅
吴文英
钗燕拢云睡起时。隔墙折得杏花枝。青春半面妆如画,细雨三更花又飞。
②轻爱别,旧相知。断肠青冢几斜晖。断红一任风吹起,结习空时不点衣。
注:这首词是作者居于杭州时所作,有怀人之意。从词的内容看,应当是作于杭州姬妾辞世之后。①髑髅: 死人的头盖骨。②结习:即是人世间的种种烦恼。佛经上说,天女散花于诸菩萨,及身,花朵不经拂拭而自行坠落;至大弟子,却滞留于衣。天女问其缘故,舍利佛答曰:“结习未尽,花著身耳;结习尽者,花不著也”。
8.本词主要用了哪种写法,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9.简要赏析“断红一任风吹起,结习空时不点衣”一句。(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余立侍左右, ,俯身倾耳以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
(3)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步余马于兰皋兮, 。 (屈原《离骚》)
(5)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 (孟子《鱼我所欲也》)
(6)淇则有岸, 。 (《诗经•氓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女教师的特异功能
张玉庭
假如没有粉笔,你知道怎么上课吗?请准许我给你讲个故事。
这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头有一所小小的学校。
有一天,上课必需的粉笔突然用完了,女教师便想了一个办法。她找了杯清水,然后对孩子们说:“来,老师蘸着水在黑板上写,上课——”孩子们懂事地点了点头,答应了。 于是,她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们一笔一画地学。
当然了,这需要速度——因为,只要教得慢了点,或者记得慢了点,那用水写的字就立刻干了,看不见了。
这以后,每当没有粉笔的时候,女教师就以水代笔;而可怜的孩子们,也便渐渐地适应了这种奇怪的上课方式。
一天,女教师哭了。她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那蓬头垢面的孔乙己,为了教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认字,曾用他的长指甲蘸着酒,在柜台上写过“茴香豆”的“茴”字;可是今天,她——一位亭亭玉立的女教师却要用那仙女般的纤纤玉指,蘸着水在黑板上写字,在冰凉冰凉的黑板上耕耘了!可她想想,又笑了。磨秃了自己的手指头,却丰富了孩子们的心灵,值得。
她从容,坦然,一如既往。
又一天,她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突然发现杯子里的水已全部漏完。——也难怪,那盛水的杯子太陈旧了,陈旧得让人想起这个古老民族的沉重的历史。
①
没水,怎么板书?没水,怎么上课?也就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刻,女教师突然感到,从她右手的手指尖上,正在不断地渗水——亮晶晶的水珠——水!水!有水就能上课!女教师猛地转身,在黑板上不停地写了起来。
她写得飞快。孩子们也记得飞快。
就这样,每当她转身板书的时候,那指尖上的水珠也就恰到好处地冒了出来。 天!她从此有了特异功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种古怪教育的奇异结果,便是造就了一批可以高速理解、高速记忆、高速运算的神童。也正是由于这种神奇的高速度,这批神童被一所著名的大学破格录取了。
后来,有人专门研究过这批神童,发现他们都具有特异功能,即:凡是被泪水浸泡过的地方,他们都能准确地断定,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
那么,从女教师的手指上奔涌而出的那些液体,究竟是什么呢?有人化验过,那水,与泪水的化学成分一模一样„„
(报载,在七届人大的一次分组讨论会上,一位来自山区的小学教师,曾经含着泪讲了这样一件事:因为没有经费,买不起粉笔,他们曾用手指蘸着水,在黑板上写字。)
(选自《小小说选刊》{用拾人牙慧造句}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没有摆脱贫穷的偏僻的山村,在上课的基本工具粉笔短缺的情况下,女教师蘸着水在黑板上写字,创造性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B.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激发人们的创造灵感,女教师“神奇的上课板书方式”终于造就了一批神童,故事令人感动。
C.作者用“亭亭玉立”和“仙女般的纤纤玉指”满怀深情地刻画了女教师的美好形象,虽然是纤弱的女性却承担起振兴贫困山区教育的使命。
D.偏远山区对教育的不重视,使我们想到民族未来和教育的均衡问题,这不能不让女教师有了沉重的使命感。
E.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对现实的忧虑,对女教师充满了诗意的赞美,发人深思,令人动容。
(2)可是有一天,女教师“哭了”后来又“笑了”。试从人物的哭和笑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6分)
(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女教师的形象。(6分)
(4)女教师突然感到,从她右手的手指尖上,正在不断地渗水——亮晶晶的水珠——水!水!有水就能上课!女教师猛地转身,在黑板上不停地写了起来。这个情节有人认为令人感动,有人认为有些荒诞,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用拾人牙慧造句}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八十述怀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岂非咄咄怪事!
②五十一过,仿佛一场春梦似的,一下子就到了古稀之年,丝毫不容我反思。其间跨越了一个十年浩劫。我一生写作翻译的高潮,恰恰出现在这个期间。原因并不神秘:我获得了余裕和时间。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 罗摩衍那 》就是在这时候译完的。“雪夜闭门写禁文”,自谓此乐不减羲皇上人。
《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
用拾人牙慧造句 第三篇
项城二高高二周考语文试卷
出题人:何秋喜 审核人:李巧玲 2013-3-6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北京近日开始整治商家在广告中滥用成语的行为。实际生活中,滥用汉语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打开电视,2011年是农历兔年,你“宏兔大展”了吗?“钱途无量”了么?日常生活享受“口蜜腹健”(营养液广告词)了么? 除了广告文艺节目甚至某些新闻媒体也都出现过。
②怎样看待“滥用成语十分普遍”的问题呢?首先我们必须界定什么样的使用是滥用,什么样的使用不是滥用。并不是说对成语中的某个字进行变化使用,就都要归入“滥用成语”之列。
③成语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需要发展变化,惯用语、俗语、谚语、诗句等也是,人们在使用中经常会根据需要而加以发展变化,巧妙地化用,以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这种化用是修辞学上的一个修辞格,名叫“仿拟”,就是仿照已经存在的现成的语言形式而拟制、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利用仿拟法构词造句,常常有仿音(即谐音)、仿义、仿形和套叠相仿等几种类型,其中尤以谐音相仿的用例为最多。谐音相仿利用人们熟知的语词、成语等已有的影响,仿拟化用之后,以音近或者音同所带来的亲近感觉,制造出意蕴深厚、妙语迭出的意外表达效果,出奇制胜使新作品及其影响广为流传。
④如果仿拟不够成功,容易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甚至情感不和谐的感觉。这样的仿拟之作,常常会被人们认为是对成语的滥用,没有达到作者要表达特殊意思的目的,甚至还可能引起人们的反感。
⑤拙劣的仿拟成语对语言健康肯定是没有好影响的。无论它用得正确与否,首先在程度上已经是“滥”了。另外,媒体滥用成语现象的不良影响尤甚。因为媒体是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最主要和基本的用语,在引领并传播着规范的语言。媒体的影响力会使其中所用的语言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力加倍放大。媒体语言应用规范则宣传效果好,广大受众受益;反之,则受众遭殃。
⑥仿拟成语是成语魅力的体现,汉语成语来源于我国历史、名人故事、寓言传说、古人原句和谚语俗语等,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表现力极强。
⑦过度的、笨拙的仿拟,这种语言使用现象折射出一种浮躁的文化心态。这种文化心态的形成与信息化时代、读图时代有一定关系,人们“享受”快餐文化,很难潜心读书,甚至不求甚解,使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语言的使用只是其中一个表征。
⑧这种文化心态和社会心理的形成,与我国国民语文素养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大家不读书,语文素养不会太高。所以,要避免仿拟成语拾人牙慧,甚至闹笑话的状况,需要进一步提升国民的语文素养,要大家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读书。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3月28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仿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仿拟”是根据需要对已经存在的现成的语言形式进行巧妙地化用而拟制、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以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B. 谐音相仿利用人们熟知的语词、成语等已有的影响,仿拟化用之后,以音近或者音同所带来的亲近感觉,制造出意蕴深厚、妙语迭出的意外表达效果。比如“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词)。
C. 利用仿拟法构词造句,常常有仿音(即谐音)、仿义、仿形和套叠相仿等几种类型,其中尤以谐音相仿的用例最多。
D.如果仿拟不够成功,容易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甚至情感不和谐的感觉。这样的仿拟之作,常常会被人们认为是对成语的滥用。
2.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即使使用正确,在程度上过分“滥”用以及手法拙劣的仿拟成语对健康语言也肯定没有好影响。
B.因为媒体是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最主要和基本的用语,它引领并传播着规范的语言,所以媒体滥用成语现象的不良影响更加严重。
C.对成语的滥用常常是指不够成功的仿拟,这种仿拟容易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甚至情感不和谐的感觉。
D.成语的魅力体现在仿拟成语上,因为汉语成语来源于我国历史、寓言传说、古人原句和谚语俗语等,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表现力极强。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当媒体尤其是广告滥用成语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当似是而非的成语充斥耳畔,会对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带来负面影响。
B.过度的仿拟、笨拙的仿拟这种语言使用现象折射出一种浮躁的文化心态,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不良影响。
C.浮躁文化心态的形成是信息化时代、读图时代,人们习惯于“享受”快餐文化,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心理状态之后的恶果。
D. 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因为人们读书不专心甚至不求甚解,这种心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用拾人牙慧造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
耨,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
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
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①
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
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曰:“善。受之乎?”公.
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臣光曰: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卷周纪周显王四十八年 注释:①孟尝君,名田文(?——前279年),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
②葑[fēng]:蔓青、芥菜、菘菜,菘菜即为白菜之类。菲:萝卜之类。葑和菲,两种食用的植物,因其根部有时味苦,常被人丢弃。后用“葑菲”表示尚有一德可取的意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当:担当。 .
B.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 .C.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 . 直:当值。 输:交纳。 ②D.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疾:强烈。 .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孟尝君“能用谏”的一组是()(3分)
①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②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
③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 ④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
⑤谏而得听,臣二喜 ⑥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用拾人牙慧造句}
A.孟尝君因为瞧不起他门客中的某人,因而就想把他赶走,鲁连劝孟尝君留人,侧重用人者应不放弃各种人才,因他们各有所长。
B.孟尝君出巡到了楚国时,楚王送给他一张象牙床。楚都的登徒官与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商量,把传家的宝剑送给公孙戍从而逃脱象牙床损坏而招致的无法赔偿结局。
C.文中第三段公孙戍向孟尝君进谏时的那些话,可以显示出公孙戍进谏时避免了正面冲突,集中火力迂回于孟尝君思维的薄弱环节,从而取得了进谏的成功。
D.孟尝君因公孙戍进谏成功而个人也能获利受到启发,张贴布告以示愿纳谏,司马光对孟尝君这种做法勉励有加,认为孟尝君有可取之处,他的着眼点是孟尝君“能用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
译文:
(2)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宿山寺
贾 岛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8贾岛写诗擅长苦吟奇句,颔联中的“透”和“逆”二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言名句默写(7分)
10.补写出卜.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
⑴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2)仰观宇宙之大, 。 (王羲之《兰亭集序 》)
(3)舸舰迷津, 。 (王勃《滕王阁序》)
(4)西当太白有鸟道, 。 (李白《蜀道难》)
(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苏轼《赤壁赋》)
(6)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季羡林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季
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惟一终身教授”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季先生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
2006年,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这又是一顶高帽。组织者的心思,咱不去猜测,高占祥、李国彝二位的成就,咱也不去评估,且说季先生。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诗人”外号,说明他是喜欢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笔者所知,不会超过十首。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是票友。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季先生讲:“原本是泰安地区来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我自幼景仰泰山,至今初衷不改,兴致一上,就动笔了。7月29日(2005年),温总理来,来得特早,我桌上摊着稿纸,没有收拾。总理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再以后,你们都知道了的,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说到这儿,季先生转为“难得糊涂”,他说:“桂冠诗人不是随便戴的哦,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
“中国牌”的荣誉有它本土特色的游戏规律:往往,在你需要的时候,它总是千推万阻,避而不见;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它却是不邀自来,蜂拥而至。——算了,撇开这些背后的玄机不谈,话题还是回到季先生。笔者觉得,仅就94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不着脸红。季先生写完搁下,但一直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2008年12月21日,97岁了,又拿出来修改,在一处添了三行24字:“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其他几处亦有修改。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泱泱中华,特点是人多,人多思想杂,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许多议论,是颇为滑稽的。譬如有人转给我一篇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讽刺季老是官迷,理由是从杨绛的《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嘻嘻,胡为乎来哉!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证以笔者的目睹: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内来见季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说起近来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季先生干坐一旁,默然无语,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说了一句:“他还很得意。”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即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来说,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文革”后,某要员曾建议季先生出任此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为此,有人曾当面讶怪:“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却要这个副局级呢?”季先生说:“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节选自《文汇报》作者 卞毓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但他一生发表的
诗,不超过十首;因此,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B.季羡林先生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
不可超越。这正是“国学大师”应有的魅力和境界。
C.94岁的季羡林老人创作了《泰山颂》一诗:“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
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 97岁时,又拿出来修改,表明季先生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恰恰说明了“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出”。
D.“文革”后,有人建议季先生出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
《甚嚣尘上造句》
用拾人牙慧造句 第四篇
1、这个消息目前被媒体炒作得甚嚣尘上,但未经证实,实在难以取信。
2、小说中“巴比伦通天塔”及其相关意象强烈地暗示了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时代,是一个“进步”话语甚嚣尘上的时代。
3、值此各类传统势力甚嚣尘上、各种保守意识正忙着提供兴奋剂与避风港之际,正视现代性的严峻要求,乃是维持社会改造的动能、维护社会进步远景的重要一步。
4、随着21世纪最大的银行业危机甚嚣尘上的进行,要求对国际金融系统进行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甚嚣尘上造句。
5、近日官商勾结的消息甚嚣尘上。
6、许多网路传言常传得甚嚣尘上,但事后都证实只是谣言。
7、这组偶像团体拆伙的传言甚嚣尘上,歌迷们都在等待唱片公司的公开说明。
8、不知是否出于内心深处的自利或自我防护的本能,为对抗美国政坛甚嚣尘上的民粹主义潮流,富人们在2008年可能会变得比较“左”。
9、某一层面来说,费德勒是每位职业网球选手的阴影,不过有关他和萨芬的比较评论还是甚嚣尘上,()毕竟萨芬是大家公认拥有最佳的体能天赋来挑战费天王,不只是偶然神来之笔的赢球,10、当前社会关说之风甚嚣尘上。
11、这个减肥方法曾一度甚嚣尘上,但在热潮过后即灰飞烟灭。甚嚣尘上造句。而不是拾人牙慧的老套。
12、在八月中旬的长周末前,有关人民币将会贬值及港元与美元脱?的谣言再度甚嚣尘上。
13、伊拉克局势日趋失控,巴勒斯坦领土上政治危机愈演愈烈,极端主义甚嚣尘上,中东似乎笼罩在漫天的阴暗中。
14、虽然老夫人看起来下赛季已经铁定回到顶级联赛,有关法国人是否将会仍然担任主帅的疑问依然甚嚣尘上。
15、随着俄罗斯人口的减少,以及中国的商人和务工者在俄罗斯城市中日益增多,“黄祸”的可怕议论开始甚嚣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