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高三】
《广东省汕头201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神来之笔的意思 第一篇
广东省汕头201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游弋/金戈 皈依/岿然 安步当车/当机立断 ......
B.蹩脚/别扭 馅饼/谄媚 安土重迁/老成持重 ......
C.狙击/雎鸠 隔阂/干涸 牵强附会/强词夺理 ......
D.跬步/揆度 联袂/抉择 沐猴而冠/弹冠相庆 ......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2013汕头.澄海盐鸿薄壳病态美食文化旅游节拉开序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不仅观看了薄壳米制作的全过程,还参与了薄壳宴烹饪体验赛,自制薄壳宴大快朵颐,现场气氛活跃。游客不绝如缕,挤满了设在“壮雄”薄壳美食园内的烹饪台,他们争先恐后报名参加自制薄壳宴比赛。被选中的参赛者兴高采烈,纷纷卷起袖口跃跃欲试,走到烹饪台前过把“厨师瘾”。
A.大快朵颐 B.不绝如缕 C.争先恐后 D.跃跃欲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正是这款凝聚了他智慧和汗水的计算机软件,大大提高了水利普查的审核速度和数据质量,他又一次受到水利部领导、国务院水普办的表扬和嘉奖。
B.2013南国书香暨第七届“书香汕头”全民读书节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惠民书市”大型图书展进场人数近30万人次,销售额近20万元左右。
C.这种与自己心血相融的技巧,会促进个人心灵、感情与审美的大大提升,绝对不能在教授中获得。
D.著名影视剧导演刘家成带领《心战101》剧组来到美丽礐石梦之谷景区取景拍摄,礐石景区不仅受到越来越多的影视剧组的青睐,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八方游客。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英文里,幽默是神来之笔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高级的幽默,________。它往往是灵光一闪,绣口一开,_________。而且,它的表达愈含蓄,______,_______。 ①太夸张太露骨会削弱幽默的效果
②是一种讲究自然和含蓄的艺术
③太严肃可以能产生不了幽默{神来之笔的意思}
④艺术性也就愈高
⑤暗示性愈强
⑥在不经意间就构成了幽默的语境
A.①③②⑥④⑤ B.①③⑥②④⑤ C.③①⑥②⑤④ D.③①②⑥⑤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咸通末擢进士,礼部侍郎王凝所奖待,俄而凝坐法贬商州,.
图感知己,往从之。凝起拜宣歙观察使,乃辟置幕府。召为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台劾,左迁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卢携以故宰相居洛,嘉图节,常与游。携还朝,过陕虢,属于.
观察使卢渥曰:“司空御史,高士也。”渥即表为僚佐。会携复执政,召拜礼部员外郎,寻迁.
郎中。
黄巢陷长安,将奔,不得前。图弟有奴段章者,陷贼,执图手曰:“我所主张将军喜下士,
可往见之,无虚死沟中。”图不肯往,章泣下。遂奔咸阳,间关至河中。僖宗次风翔,即行在.
拜知制诰,迁中书舍人。龙纪初,复拜旧官,以疾解。景福中,拜谏议大夫,不赴。后再以户部侍郎召,身谢阙下,数日即引去。昭宗在华,召拜兵部侍郎,以足疾固自乞。会迁洛阳,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固阳堕笏,趣意野耄③。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神来之笔的意思}
图本居中条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隐不出。作亭观素室,悉图唐兴节士文人。名亭曰休休,作文以见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聩,...三宜休;又少也惰,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因自目为耐辱居士。其言诡激不常,以免当时祸灾云。豫为冢棺,遇胜日,引客坐圹中赋诗,酌酒裴回。客或难之,图曰:“君何不广邪?生死一致,吾宁暂游此中哉?”每岁时,祠祷鼓舞,图与闾里耆老相乐。.
朱全忠已篡,召为礼部尚书,不起。哀帝弑,图闻,不食而卒,年七十二。图无子,以.
甥为嗣,尝为御史所劾,昭宗不责也。 .
(《新唐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俄而凝坐法贬商州 坐法:犯法判罪 B.渥即表为僚佐 表:上表推荐 ...
B.僖宗次凤翔 次:依次排列 D.图阳堕笏 阳:假装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后再以户部侍郎召 作文以见志曰 B.嘉图节,常与游 图与闾里耆老相乐 ....
C.召为礼部尚书 尝为御史所劾 D.既休而美具 耄而聩 ....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
B.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
C.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
D.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司空图曾受到礼部侍郎王凝的赞许,当王凝被贬到商州时,司空图感激他的知遇之恩,跟随他一同前往。
B.卢携赞赏司空图的气节并向卢渥推荐他,在卢渥的帮助下,司空图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不久,升为郎中。
C.司空图隐居王官谷,并建造了一座亭子,唐代那些节士文人因其“三宜休”而为此亭命名为“休休”。
D.司空图言语奇特古怪,是为了表达他超然世外的观点。他预先给自己准备了棺材坟地,常与客人在此饮酒赋诗,因为他认为生死本是一回事。{神来之笔的意思}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昭宗在华,召拜兵部侍郎,以足疾固自乞。(4分)
②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3分)‘
(2)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司空图“忠于唐王朝”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早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被革职后,西行伊犁途中。 ②琼瑶:美玉。
(1)诗中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天山什么特点?(4分)
(2)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诗中“笑”的含义。(3分)
11.补写下列句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
(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天下归仁焉。_________而由人乎哉?”
(《论语.弟子问仁》)
(2)__________,_________。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4)恰同学少年,_______;书生意气,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自然现象不能彼此全同,亦不能全异。全同全异不能有节奏,节奏生于同异相随相续,相错综,相呼应。寒暑昼夜的来往,新陈的代谢,雌雄的匹偶,风波的起伏,山川的交错,数量的乘除消长,以至于玄理方面反正的对称,历史方面兴亡隆替的循环,都有一个节奏的道理在里面。艺术返照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在造型艺术则为浓淡、疏密、阴阳、向背相配称,在诗、乐、舞诸时间艺术则为高低、长短、疾徐相呼应。
在生灵方面,节奏是一种自然需要。人体各器官的机能如呼吸、循环等等都是一起一伏的川流不息,自成节奏。这种生理的节奏又引起心理的节奏,就是精力的盈亏与注意力的张弛,吸气时营养骤增,脉搏跳动时筋肉紧张,精力与注意力亦随之提起;呼气时营暂息,脉搏停伏时筋肉弛懈,精力与注意亦随之下降。我们知觉外物时需要精力与注意力的饱满凝聚,所以常不知不觉地希求自然界的节奏和内心的节奏相应和。有时自然界本无节奏的现象也可以借内心的节奏而生节奏。比如钟表机轮所作的声响本是单调一律,没有高低起伏,我们听起来却感觉它轻重长短相间。这是很自然的。呼吸、循环有起伏,精力有张弛,注意力有紧松,同一声音在注意力紧张时便显得重,在注意力松懈时便显得轻,所以单调一律的声音继续响下去,可以使听者听到有规律的节奏。
这个简单的事实可以提揭示节奏的一个重要分别,节奏有“主观的”与“客观的”两种。我们所听到的钟表的节奏完全是主观的,没有客观的基础。有时自然现象本有它的客观的节奏,我们所听到的节奏不必与它完全相符合,这正犹如同一炮声在与枪同听时和与雷声同听时所生的印象有高之别一样。
主观节奏的存在证明外物的节奏可以因内在的节奏改变。但是内在的节奏因外物的节奏而改变也是常事。诗与音乐的感动性就是从这种改变的可能起来的。有机体本来就最立于善于适应环境,而模仿又是动物的一种很原始的本能。看见旁人发笑,自己也随之发笑,看见旁人踢球,自己的腿脚也随之跃跃欲动;看见山时我们不知不觉地挺胸昂首;看见杨柳轻盈摇荡时,我们也不知不觉轻松舒畅起来。这都是极普遍的经验。外物的节奏也同样逼迫着我们的筋肉去适应它,模仿它。单就声音的节奏来说,它是长短、高低、轻重、疾徐相继承的
关系。这些关系时时变化,听者所费的心力和所用的身心活动也随之变化。因此,听者心中自发生一种节奏和声音的节奏相平行。听一首高而急促的调子,心力与筋肉亦随之作一种高急促的活动;听一曲低而柔缓的调子,心力与筋肉也随之作一种低而柔缓的活动。诗与音乐的节奏常有一种“模型”,在变化中有整齐,流动生展却常回旋到出发点,所以我们说它有规律。这“模型”印到心里就成了一种心理的模型,我们不知不觉地准备着照这个模型去适应,去花费心力,去调节注意力的张弛与肌肉的伸缩。这种准备在心理上的术语是“预期”。 有规律的节奏都必能在生理、心理中印为模型,都必能产生预期。预期的中不中就是节奏的快感与不快感的来源。如读一首平仄相间的诗,读到平声时我们不知不觉地预期仄声的复返, 读到仄声时不知不觉地预期平声的复返。预期不断地产生,不断地证实,所以发生恰如所料的快慰。
从上面的分析看,外物的客观的节奏和身心的内在节奏交相影响,结果在心中报生的印象才是主观的节奏,诗与乐的节奏就是这种主观的节奏,它是心物交感的结果,不是一种物理的事实。
(节选自朱光潜《诗与乐.节奏》)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A.由于精力的张弛,注意力的紧松,连续的声音即使单调一律也能让人听到有规律的节奏。
B.自然界本来没有节奏的现象都可以借内心的节奏而生节奏。
C.诗与音乐的感动性的存在证明外物的节奏可以因内在的节奏而改变。
D.看见旁人发笑自己也随之发笑,是因为外物的节奏逼着我们的筋肉及相关器官去适应它,模仿它。
E.我们感知到的有规律的节奏都一定能让人不知不觉地准备着去适应,去花费心力,去调节注意力的张弛与筋肉的伸缩。
13.下列关于“节奏”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节奏是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自然现象的同异相承续、相错综、相呼应等都是节奏的表现。
B.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它表现为艺术作品浓淡、疏密、阴阳或高低、长短、疾徐等的相配称或相呼应。
C.节奏是生灵的一种自然需要。人体各种器官机能的起伏交替不息、精力的盈亏与注意力的张弛等都是节奏的表现。
D.节奏有主观节奏和客观节奏之别,主观节奏的存在必须以客观节奏为基础。
14.诗与东的节奏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分点简要概括。(4分)
15.日常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当我们欣赏优美的音乐时,往往能从感受到内心的愉悦,获得快感,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乃至手舞足蹈。试运用本文的观点的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黑色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
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被切割的宁静
叶静
这个下午,有两样东西让我宁静,宁静得犹如一尊石狮,在时光之流里沉淀那些曾经躁动的心思:一是阳光,短暂停留在窗户外边菜地里的冬日的暖阳;二是椅子,一把在身子下面微微发出声响的竹藤椅。
我把椅子安置在离菜地两米的水泥甬路上,背倚阳光,像史铁生当年在地坛里阅读一棵树或是或是一个行人,微微转动着轮椅--我转动着思想的轮子,将一个午后悠闲的大块时间以空间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在狗吠、车鸣和人声里,装出打盹的模样,聆听冬日里菠菜的私语,嗅见竹篱下芫荽的心香。我知道阳光一会儿就要从屋脊上爬过去,她要照耀一些因为渴望而有些抱怨的人,那也是一些宁静地享受冬日温暖的凡夫俗子,尽管更多的是些老人或是罽开发征集而失去土地的城市边缘人。
我首先关注的是一只猫静睡得安详姿态。这里,“安详”一词比用在任何地方都要妥帖,它的安详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出世的超脱。它紧闭双目,以微微鼾声证明它已经完全取消了所有的诉求,也不是法国作家列那尔所说的“它在念经”--尽管它更多的时候可能在祈祷。
有一棵树,正对着我的视线,但我记不起来它叫什么树。房东曾经告诉过我,很生僻的一个植物术语,我忘记了。然而,它没有忘记我,它对着我招手,或者微笑。一棵树以落叶纷纷的情态向我微笑,这在我看来尚属第一次。在菜园那边,就只有这么一棵孤零零的树,10多米的身躯,枝叶稀疏,有可能是一位从未开过花的鳏夫,于是让我想起乡下大路上上游来逛去的呆子,以及城里街边窗篷下裸睡的傻子。
这棵丢了名字的野树还记得按时落叶,显然它既不是呆子也不是傻子。
突然间,狗声大作。我发现我的宁静的空间正以玻璃破碎的形式下落,就连那只猫也悚得睁开了眼睛,定定地瞧着我,似乎觉得是我破坏了它的安眠,眼里尽是不满的迷惘。接着听到一个门洞外边传来一个女人邀约另一个女人去超市摸奖的声音,另一个女人答应并且内请稍稍等候她换件衣服的回应。两个女人的声音被那条狗渲染得左右邻居都听得见,这时候,太阳决意扭过脖子去。
狗吠停下来,猫接着睡。
这情景很有些像清人林嗣环《口技》中的记述,闹嚷刚刚平静,另一片喧嚣又跟着起来。这回是东侧那一栋楼道口传来的咚咚敲门声,急迫,激烈,混合着金属被推拉发出的尖利的啸叫。我平日的忌讳是,铁锨铲稻子的啸叫,金属摩擦的呻吟。我一直认为这是我神经感应不正常的表现,今天得到了更正,完全不是。我从这只猫惊恐万状的神态得知一切正常且敏感的神经都是这样,经不起金属强烈的摩擦啸叫的刺激,尤其是冷金属。奇怪的是,被刺激过变得有些神经质的听觉里,竟然清晰地分辨出敲打金属防盗门的原因:一个年轻人(从声音辨出)送给另一个年轻人(从递表格得知)一张教师选调报考表。
一个冬日的下午不过是一本薄薄的册页,这是其中的两页。打破宁静的时间不过几秒钟,而猫的酣睡,我与一棵树的对视,阳光翻过屋脊再停留一段时间,都写满宁静的空间。这样的下午也许可以复制出很多很多--宁静被喧闹切割,庸常被新鲜粘合。时光流去,像一组硬件在运行着,人们不时插入一两个即插即用型软件,插入改变命运的序列号或颠覆人生的拷盘。
而猫继续睡下去,因为冷,我把椅子搬回到屋里去。
那里,有我一个人的宁静。
《神来之笔源于感悟 焕发生命在于评价》
神来之笔的意思 第二篇
神来之笔源于感悟 焕发生命在于评价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 张新元
【内容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换言之,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在语文中的比重之大。尽管如此,但在我们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一线教师要总结、分析作文教学现状,并在作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给予学生合理、恰当的评价,才能让习作焕发出生命活力。
【关键词】感悟 指导 讲评 评价
【正文】
在我国的古代实行“以文取仕”的制度,“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把写作提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可见,早在古代,写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说明了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两种观点,虽然在时空不一致,但还是“不谋而合“的。今天,我们虽然摒弃了古人把写作完全“神化”的思想,但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高度,从大语文教学观的高度来看,作文仍为语文中的一个重点。{神来之笔的意思}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思想作祟,现今小学生写作教学,由于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缺乏独立的写作教材等原因,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大家知道,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的现象。可悲可叹的是,无数语文老师把指导、批阅学生作文,当成自己工作中最大、最重的包袱,恨不得倒贴钱甩卖掉。特级教师王丽老师用三十二字概括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难字当头、要求太高、抓得过迟、读得太薄、写得太少、重写轻说、读写脱节、教不得法。而我认为如今的作文现状是:技能重于兴趣、生成重于生活、指导重于讲评。在此,我结合自身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与感受,谈谈现今作文教学的现状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我觉得,现在小学生受到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太多,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老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是空泛的属于别人的情感,失却了童心的纯洁无邪。总体而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一)重表达,轻育人。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写作是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比较,我认为,写作是学生思想战士的最佳形式,所以“作文即做人”的观点不容置疑。
然而,纵观现今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却普遍存在着人文价值削弱,人文底蕴流失的现象。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致使小学生的作文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他们的作文绝大多数没有新材料,新内容,经常拿老掉牙的材料来胡编瞎造、改头换面。雷锋、送伞、拾钱包、扶盲人过马路、借同学橡皮、学做饭、学骑车等都成为他们写作的救星。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依然如故,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谈,失却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的灵魂。这种“重表达,轻育人”,把“求真知,做真人”的品质无形排挤到认识圈之外的现状,着实让人担忧、心寒。
(二)重模式,轻能力。
在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像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冷漠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做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现在中国很多大学生不会写文章,这种现象在国外也普遍存在,这不得不归罪于小学时期作文模式化教学的恶果。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并非简单的套用模式。近年,市场上除了大批量的写作辅导书外,又跳出了所谓“作文软件”之类的宝典,深受广大学生朋友的欢迎。然而,对于“作文软件”,笔者是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在电脑中输入主题和关键词,四分钟即可得一佳作,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轻能力”现象。即使学生了解材料内容及作文的要求,但是这“四分钟电脑作文”却无益于学生思考材料、组织材料等能力的发展,因此,也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注意的地方。
(三)重书面,轻口头。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然而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过分强调书面作文,对口头训练则置之惘然。
这种“重文轻语”的倾向,导致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影响人际交往。 有资料表明,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随年级的增高而不断下降,甚至逐渐退化。有的小学生书面表达文采斐然,能轻松自如地驾驭文字,然而一到口头说话,例如演讲或班会课发言,则结结巴巴,条理不清,语句不顺。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位朋友,他的书面作文成绩优异,但由于口头表达能力差,无法很好地与别人沟通,导致他在找家教时,多次被人谴回。这种现象归根到底还是与小学时期“重书面,轻口头”的作文教学分不开。
(四)重课堂,轻生活。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离开了生活,缺乏了感受与体验,造成学生对生活中很多写作素材都不熟悉,有的也是一知半解。曾看到过一则关于学生作文的报道,想来令人心惊。某城市一小学生,老师让学生以“大米”为素材写作,城里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根本不知道天天吃的“大米”是怎么来的,于是闹出了“农民伯伯把大米从树上摘下来”的笑话。但开怀之余,笑过之后满是思考。{神来之笔的意思}
(五)重指导,轻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据资料表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但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作后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作文本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一项调查表明,在来自小学的100份问卷中,能反映老师按时进行作文讲评的只有61.6%,能有质量地组织讲评的仅37%,这个调查结果说明,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讲评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仍然处于薄弱环节。
听了为数不多的作文教学研讨活动,也是“作前指导”光耀全场。听课的人也主要去看“指导”。上课老师用心准备的也是“指导”。“讲评”,只是“作前指导”下的一个附庸环节。他并不是真正的“讲评”,它只是公开课为求得所谓的教学环节的完整,不得已而为之。讲评环节,无非学生读刚写的作文,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折腾一点的,搞点花俏博得教师和学生一笑一乐就戛然而止。这样的讲评缺少了教师认真研读全体学生的作文,缺少了教师准确把握全班学生作文的现状、问题和优势。这个致命的“缺少”,导致无数的教师,以为花那么多时间去读学生的作文,研究学生的作文,没有意思,也没有必要。
(六)重范文,轻下水。
几年前,上海曾举行一次师生作文与评改比赛,结果有不少老师的文章写不过学生;苏北有个县也做过类似测验,结果也出乎意料。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作为一个以评析他人文章、指导青少年写作为终生职业的语文教师,自己不会写文章,没有写作实践,还能指导学生作文,提出建设性意见吗?
现今,这种“重范文,轻下水”的倾向在小学语文中依然存在。在写作指导中,很多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提示几句,下面的工作只是读几篇范文。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做,导致学生思路狭隘,落入范文模式,写起文章来不是绕着范文转圈圈,就是空洞无话,毫无灵性。这种模式的作文教学,创作出的作品的是重复、大量相似的“范文”;“作前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文字技巧”,弊大于利,甚至“有弊无利”;99%的“指导”都是好心办坏事。老师的“心”是好的,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写出更好的作文,帮的结果却是“坏的”:学生的作文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指导”的后面,把自我全部抛开!
二、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让习作焕发出生命活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实践,倡导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抒我情,从而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习作焕发出生命活力。
(一)体验生活,激起情感波澜。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只要随机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情感,让校园内的桩桩小事,生活中的渐渐细举均成为学生创作的源泉。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激情,就是驱使学生进行写作的酵母。
2008年5月12日,这个谁不忘不了的日子!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学生纷纷响应上
级号召,向灾区捐款捐物。为了让学生们更为真切的了解这一事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资料、录像、图片。在沉痛、凄凉的音乐氛围中,学生们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有的落下了伤心的泪水,有的在轻声抽噎,有的发出一声声叹息,有的低下了头不忍心再看下去„„学生门沉浸在这种伤痛的气氛中,心情沉重,表情伤感。于是我顺势而语:“这场波及大半个中国,影响了数以亿计人口的汶川大地震,瞬间成为了中国最主要的话题,也是我们最关心的话题。看到这些,看到这些与我们远去的人,看到这些在与死神战斗的人,你会想些什么?你将会做些什么?”有的学生说:“你们一定要鼓起勇气,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定要努力闯过这一关,也许是上天给你的一个考验,你们千万不要哭,受难的人们,你们一定要握起自己的拳头,因为前面就是胜利,我们永远与你们在一起!”有的同学说:“同胞们,不要害怕,也不要恐惧。擦干眼泪,挺起胸膛,振作起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永远支持你们!放心吧,中国有十三亿人挺着你们,就算天塌下来我们也会挺着!”有的同学说:“谁说人世无情,你的仁爱之心,你的点滴之恩,就有可能拯救一个年轻的生命;谁说命运不公,你的无名关怀,你的善意之举,就是她最大的幸运。众人拾柴火焰高,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善举不分先后.贵在有份爱心。滴水汇成大江,碎石堆成海岛。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
我趁热打铁:“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寄给灾区的人们,让他们树立信心,度过难关,重建家园吧!”短短的十几分钟后,一篇篇情真意切、感情真挚的文章跃然纸上。没有谁觉得难写,相反大家还意犹未尽。可见,学生有了体验,有了情感的波澜,就不会无话可写,也不愁写不出好文章来。
(二)读写结合,激发表达欲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根据阅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迁移是进行练习习作的好时机。《少年闰土》一文,鲁迅以娴熟的笔墨向读者描绘了一个机智勇敢、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读了此文,学生有一种冲动,就是鲁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少爷?我能否也当一回作家,与鲁迅爷爷一比高低呢?于是我趁机引导学生以少年闰土的口吻写一写鲁迅的情况。可写全篇,也可写一个片段。如有一学生写道:父亲早早告诉我,正月带我到城里老爷家管祭器。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我便可以见到鲁迅少爷了。父亲常常在我面前提起他,说他有学问,人聪明,心肠又好。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父亲叫我同他进城。我俩来到厨房,这时,跑来一个少爷:只见他身穿长褂,白净的圆脸,头戴一顶小黑帽,帽沿上镶着两条红边,胸前挂着一块玉坠„„学
《神来之笔张僧繇》
神来之笔的意思 第三篇
神来之笔张僧繇
张僧繇(汉语拼音yáo)是一位很有名的大画家,他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朝,画艺非常高超,大家众所周知的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他在画画时留下的传说之一。
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张僧繇去作画。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除了“画龙点睛”这个传说之外,有关张僧繇的绘画神技,还有不少其它故事呢!
江陵有个天皇寺,是齐明帝时建造的,里面设有柏堂。张僧繇在柏堂里画上卢那舍和孔子等十位哲人的画像。明帝看到后,有些生气,就责怪他,问:“佛门内怎么能画孔子的像?”张僧繇回答说:“启禀陛下,这里以后还当仰仗这位孔圣人呢。”果然,若干年之后,后周消灭佛教的影响时,下令焚烧天下寺庙和佛塔,唯独天皇寺的柏堂殿因为画有孔圣人的画像而没有被拆毁。
润州兴国寺里的佛像经常被屋梁上筑窝的鸟粪所污秽,寺里和尚感到十分恼火却又无可奈何。张僧繇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来到寺院,对寺里的和尚说:“我帮你们画两只猛鸟,保险再不会有鸟来筑窝了”。和尚们十分高兴,感谢张僧繇帮忙。于是,张僧繇就在大殿的东墙上面画一只鹰,西墙上画一只鹞,都歪着头向外看,那凶猛的样子吓得小鸟都不敢来了。这个传说说明了张僧繇画的猛鸟形象逼真,有很强的运动感,画家的技巧达到惊人的程度。
张僧繇还曾画过一幅画,名叫《天竺二胡僧图》。因为河南王侯景举兵叛乱,在战乱中画中两僧被拆散。后来,其中一个胡僧像被唐朝右常侍陆坚所收藏。陆坚病重时,梦见一个胡僧告诉他:“我有个同伴,离散了多年,他现在洛阳李家,你要是能找到他,将我们俩放在一起,我们当用佛门法力帮助你。” 陆坚拿着钱,找到胡僧所说的洛阳李家,果然购买到了另外一个胡僧的画像。过了不久,陆坚的病就痊愈了。
华南寺壁画上有龙,隋朝的时候寺院附近毒龙潭飞出两条真龙来和画上的龙斗法,风雨大作,沸沸扬扬。道士丁玄真画了铁符,二龙穿山飞去,可是那画龙还在。丁玄真怒了:“这是谁画的龙?都画成仙了!!”和尚说:“是张僧繇大人啊!”丁玄真更怒:“画就画,点眼睛干嘛!!”搞了两个铁钉钉入壁画龙眼,终于把画龙收服了。
张僧繇是南朝梁时代时绘画成就最大的人,他和东晋时的顾恺之、南朝刘宋时的陆探微以及唐代的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
张僧繇的作品有《十八宿神形图》、《梁武帝像》、《汉武射蛟图》、《吴王格武图》、《行道天王图》、《清溪宫水怪图》、《摩纳仙人图》等,由于时代久远都已经失传了。只有《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传世至今,收藏在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里。
张僧繇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大图参见附件)
当代画家 黄永玉作品 画龙点睛
当代画家范曾作品 画龙点睛
《劳劳亭的意思_劳劳亭阅读答案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神来之笔的意思 第四篇
<劳劳亭>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处,不遣柳条青。
[前言]
<劳劳亭>,是由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其所作年代殆已不可切考,似为作者漫游金陵时作。劳劳亭的意思_劳劳亭阅读答案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诗中虽有送别之意,却无送别之人、之事,只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为题来表达人间的离别之苦。此诗前两句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将送别诗意推到了高峰;后两句则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两句,[译文]
天下最让人伤心的地方,是那行人送别的劳劳亭。春风也知道离别的痛苦,不肯让柳条生长出嫩芽。
[鉴赏]
劳劳亭的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是古时的送别之所。李白另有一首<劳劳亭歌>,从其中的“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四句,可以想见亭周围的秋季景色;而写这首绝句时,春风初到,柳条未青,应当是早春时节。劳劳亭的意思_劳劳亭阅读答案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不过,诗人要写的却不是这座古亭的春光,只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为题来表达人间的离别之苦。它除了在语言、风格上显示出了李白作品的明快自然、清新俊逸的艺术美外,其妙处在造意新巧,落想奇特。
此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单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楚辞之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别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却非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指出天下伤心之地是离亭,也就是说天下伤心之事莫过于离别,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说,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别翻新意,另辟诗境。
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之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王之涣的<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也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因古时有杨柳送别习俗,就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而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了一起。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