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

| 高一 |

【www.guakaob.com--高一】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

  ——以文昌市田家炳中学为例

  文昌市田家炳中学(571300) 陈云妮

  摘要:高一是学生养成数学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学年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始终督促学生完成几个环节: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及时消化、独立完成作业,并一直秉承着“学习与考试一体化”的原则。长期以往,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便能在无形中养成。

  关键词:高中数学;过渡期教育;学习习惯;

  一、引子

  受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文昌市田家炳中学在去年文昌市普通高中录取时,学生中考分数是最低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都不太理想。在接手高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之后,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基础差,对学习没有信心;

  第二,思维惰性严重,心理依赖性强,对学习的主体意识薄弱;

  第三,知识迁移能力差,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差;

  第四,急于求成,缺乏耐心,没有毅力。

  高中学生要学好数学,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到“会学”,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高中三年中,高一是形成良好习惯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学生要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高二是考验学生学习耐力和毅力的一年,经过高一的学习生活,学生已经融入高中的生活,熟悉了高中数学的难度与模式,学习状态也进入一个平稳的时期,对学习容易产生厌倦和烦躁的心理,因此这个时期,需要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耐力;高三是梳理知识脉络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来自高考、老师、父母等多方的压力,足以让学生焦虑与紧张。回归课本,梳理两年来的繁杂的知识,轻装上战场,是这个时期需要必须做的。

  由此可见,高一学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的一年里,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做好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过渡期教育

  数学有三大特征:抽象性、精确性以及广泛应用性[[]]。在高中阶段这些特征已经逐渐有所体现。在知识方面,高中数学的内容数量剧增,难度也加深;在数学表达上,语言更加抽象化;在思维方法上更加理性,更具有数学专业味。因此,要想学好高中数学,首要的任务是对高中数学学科特点、学习过程的规律和方法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让学生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信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部动机,具有巨大的驱动作用,也是学生“乐学”的关键因素。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不应该局限于学生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心态,还应该包括对老师有没有信心。因此,怎么让学生对教师有信心,怎样树立学习信心,亦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

  (3)让学生从“听懂了”到“会做了”

  高中数学是对初中数学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难度更深,广度更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听懂了”,但是做作业、考试就是“不会做”。这是由于学生仍然处在初中阶段机械性模仿的学习方式,没有将新知进行消化。而让学生从“听懂了”到“会做了”是数学学习中最好的状态,因为它体现了学生不仅要理解新知,而且已经能熟练运用。

  在高一学年里,学生能顺利的解决以上三个问题,那么将意味着他们已经度过了过渡期,适应了高中的数学学习模式,同时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反复的使用适合他们的方法,并将其培养成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会让学生收获成就感和喜悦感,成就感和喜悦感会使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中,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二、行动

  高中数学内容丰富,课本上罗列的知识点很多,教师常在课堂上进行扩充和整理,高中课时就会感到紧张,常常会陷入“赶课”的怪圈中。老师每天都在讲新课,按时的完成教学任务,初中没有打牢基础的学生却没有跟得上,容易越拉越远,以至于对数学失去兴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管齐下,而在初高中过渡期做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就尤为重要。

  一提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人的印象是:制定学习计划、课前自学预习、课上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解决疑难问题、小结以及课外学习等几个通俗的环节。其实这种大众化、笼统的方式应用于高中数学学习中未必有成效。原因如下:第一,时间不允许。高中阶段所有科目的内容都丰富,学生在单位时间内需要接受的知识量也多,学生可自由学习的时间少;第二,学生的精历有限。如果每一学科都按照这种繁杂的方法进行,那么学生将劳累过度。要想学好数学需要怎么做呢?我们认为,只需要坚持以下几个环节即可。

  第一,课上认真听讲。虽然表面上强调学生本人要专注于听讲,但是实质上还蕴含了教师的课要上得生动,要有目的性。把课上生动,这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上的艺术体现,相关的方法指导也很多,此处我们不做过多的解释。而至于目的性,却是每个教师可以做到,但是常常被忽略的。所谓目的性,即是要学生了解每学完一节课,他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方法。他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知识。所以每学习一节新课前,我们都会明了的告诉学生学习目标;每开始新的一章节,会总体介绍该部分知识在哪应用,在高考中如何考,对于思维方法方面有哪些作用;每开始一个新模块之前,会梳理该部分内容的知识网络,会强调每一个模块与前后知识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开始上必修一前,我们把整个高中需要完成的模块和专题作了整体介绍,把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的不同,在学习中学生会出现的种种困惑(上课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等),以及如何改进等告诉学生。一是让学生尽快认识高中数学,尽快的跨越过渡期;二是为了预防学生在后期学习中出现问题惊慌失措,失去信心。如此一来,学生每每接触一片新知前,就已经整体了解了其的框架,以及他接下来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达到的目标,这种带有目的性的做法,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

  第二,课后消化。这个环节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从“听懂了”达到“会做了”。学生不应该满足于课堂中的“听懂了”,更应该在课后及时整理并消化新知,使新知能够顺利的同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备日后所需。这个过程好比牛的反嚼,它强调的是学生自觉完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起到指导和督促的作用,课上四十五分钟听讲,课下九十分钟消化,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尝试性的体会这个过程,并让学生认识到有些疑难困惑,经过自己私下消化整理后可能会迎刃而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使其自觉的投入到学习中。

  第三,独立完成作业。这个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自我检测的第一次实践,也是考核自己是否完成“会做了”这个过程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严格把关,严抓作业抄袭的行为,让学生认识到作业不是一项教师安排给学生的任务,而是学生反馈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

  第四,梳理思路。书柜上的书再多,没有按照一定要求,井然有序的摆放,你想找到你想要的书,那也得费上好大的劲。其实学习也一样,你只是一味的吸收,从未整理,再丰富的知识零散的放在头脑中,要想调出运用也是难上加难。因此,每学完一章或一个模块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纳,制作思维导图或是以课本目录为大纲,梳理所学都是可以的。如此一来,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有居高临下的角度,亦可以使各知识点之间建立起联系,有利于知识的调用。

  以上几个环节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反复练习,养成习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时刻配合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以及督促。此外,教师还应该要做的是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优势是——它更能够唤起学生的成就感。在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一优势,并使其实现最大的价值,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注重过程性评价,即是每一新知一作业,每一单元一测,每一模块一测。虽然这看视最简单、最平凡不过的作业和测试,但是它的妙处是恰到好处的把握住了关键时间。每学完一个新知后,对应安排相关的作业,作业不讲究量多为好,而是重视对新知运用的覆盖面的大小。每一个单元和模块进行测试,及时的反馈学习情况和小结,帮助学生及时的调整学习方法。

  虽然这个过程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绝不是轻松就能翻页而过,但是它却是一条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它引领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掌握每一个新知。同时,每一次的小测为唤起学生的成就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对于学得好的学生,每一次取得的成绩使得他们更加坚定他们前进的步伐;对于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每一次的小测便是一次自我反思、及时调整的过程,多次测试将为他们提供更多可能的机会去验收自我调整的成果,感受自己的每一次小进步,收获每一次的小成就,增强学习的信心。数学学科无论是在知识还是思维方法上都是极其丰富的学科,没有经历一段“痛苦”的学习过程,怎能掌握好它呢?而教师需要做的是,与学生痛苦并快乐着的并肩走下去。

  三、收获

  经过多半年的努力,学生对高中数学已经步入了正轨,在学生们不懈的努力下,我们已经深刻的感受到他们的变化:

  第一,他们更加自信了,也更加乐学了。近期学完必修三,从段考的成绩看,学生的及格率和优秀率都比第一学期提高了不少,部分同学甚至还主动提出要尝试性的做历届高考真题,由此可见,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也更有一股奋斗的劲儿。

  第二,在完成作业方面更独立,更有独到的见解。从学生的作业情况可以看出他们的作业不再像之前那样机械性的模仿,而是有自己想法,作业抄袭现象也减少了,部分同学对自己不会做的题,常常会空白上交,并在一旁注明暂时还不会,但是会尽快寻求老师或同学帮助弄明白并完成。这种变化也表明了学生已经养成了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第三,在课堂上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与之前在课堂上畏畏缩缩相比,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的见解或是不明白的地方都敢于提出。这进一步的说明了他们基本上跟上了老师上课的思路,对知识抱有一颗敢于挑战的心,无形中已经养成了动脑的好习惯。

  第四,对于学习数学他们更加勤奋了。学生对数学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晚修时间,他们时常会课后拿着作业来办公室主动寻求老师指导。这种表现也充分的表明了学生已经实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再是等待老师催促,而是变被动为主动。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每一点微小的变化,都让我们感到欣喜,也让我们坚定的相信,让学生学好数学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相反它却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老师在关键时刻严格把关并给予指导和配合,并督促学生在高一学年反复的实践并养成习惯即可。而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我们只需要督促学生坚持做到:上课专心听讲、课下消化、独立完成作业,以及始终坚持考试与学习一体化的原则,那么时间将会给予学生们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亚历山大洛夫.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曾玉华. 培养学生一生有用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探究[J]. 新课程导学,2011,No.16325:41.

  [3] 梁莉娟. 高一新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4] 胡冬梅.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15.

  [5] 白雪. 高一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6] 李桂云.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7] 朱秀梅,唐剑岚,蓝燕芳.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调查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v.22;No.12708:107-111.

  [8] 姚娜. 普通高中校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406652.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