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歌谱李叔同

| 高一 |

【www.guakaob.com--高一】

送别(李叔同)简谱
送别歌谱李叔同(一)

送别简谱
送别歌谱李叔同(二)

送别简谱

李叔同《送别》赏析
送别歌谱李叔同(三)
【送别歌谱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第一次看到这首词,是在高一语文《课堂作业》课外阅读里看到的,读了第一遍就觉得有特别之处,让人遐想。这首词是李叔同早年所作,弘一法师

(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芸芸众生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20多岁在日本留学时所作。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送别歌谱李叔同】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有七十余首。其作品大多借景抒怀,文辞清秀隽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邃渺远,充满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神韵。其中,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流传最广的填词作品《送别》,意境之唯美,曲调之淡雅,更是达到了中国古人讲究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至高境界。 《送别》是李叔同根据美国19世纪作曲家奥特威所作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词的一首著名的学堂乐歌,曾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选用,由此被大多数人所知晓吟唱。虽然《送别》是李叔同的填词作品,但正是因为他天衣无缝的填词才使得词曲浑然一体,意境更为高远,俨然变成了一副地道的中国画。

《送别》之所以会有如此淡雅唯美的意境,首先是其意象化的歌词风格。作者运用“长亭”、“古道”、“柳笛”、“夕阳”等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作品所要表达的那种淤积在心中的难以言说的离愁情怀外化为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借景抒怀,景是情的外在映现,情是景的内在诉求,情景交融,相互依托。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奠定了作品的伤感惆怅的情感基调,同时也制造出一种饱含深情,古雅凄迷的意境,这种意境又伴随着婉约的曲调内化成听众的一种情感体验。“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语中的,作者从渺远的意境一下变成对现实的慨叹,直接把作品的惆怅之情推向极致。“一觚浊酒尽余欢”,朋友惜别,把酒临欢,抛开所有的愁绪凄苦,一切深情厚谊都浓缩在了梦寒浊酒的亦真亦幻中。《送别》中的几个转场,起承转合,浑然一体。《送别》是在借景抒怀,更像是在白描,把送别之景,离别之意,近乎直白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慢慢去体味其中的深意和浓情。

奥特威的《梦见家和母亲》,歌曲韵律质朴而饱含深情,有一种恬淡优雅之美。曲调自始至终和缓舒畅,与歌词巧妙配合,又隐隐自成一家,始终传达着淡【送别歌谱李叔同】

远悠长的悲凄之感。词已尽,曲无穷。歌曲中人们之间的送别似乎还有许多事要做,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所有的一切都渗透在了无言的曲调中,缓缓流入人的心里。倾听乐曲,似乎是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悄然平添一股说不出的淡淡惆怅,作品在这样的基调中绵延流变。沉沉相思,淡淡哀愁正是表达了当时弘一法师李叔同面临的特殊的人生境遇。碧连天,山外山,一觚酒,别梦寒„„细听《送别》,长亭古道边的乐曲又夹杂了多少人生悲欣交集的感叹!《送别》正是在这样的淡远的意境中不断变换着人生聚合离散的悠远韵律。

送别歌词简谱_作者李叔同
送别歌谱李叔同(四)

<送别>作者为近代文学家李叔同。歌词全文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煮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送别歌词简谱_作者李叔同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鉴赏]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送别>不涉教化,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412442.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