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经典名言

| 高三 |

【www.guakaob.com--高三】

《《论语》《孟子》常见名句》
论语孟子经典名言 第一篇

江苏省淮北中学2012届高三语文名句名篇默写

(《论语》、《孟子》部分)

1.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译文: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

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蔽:概括。思无邪:思:思想。无邪:不邪恶。

译文:《诗经》三百篇,一句话概括,就是它的思想纯正无邪。

3.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4.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译文: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

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5.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译文:“不埋怨天,不责备人,我学了些平凡的知识,从中领悟了高深的道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译文: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7.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

译文: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

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8.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译文:八佾: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是:此,这个。忍:容忍;一说

忍心,狠心。孰:什么。意谓这件事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啊!一说这样的事都忍心干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心干出来呢!

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

译文: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

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译文:川上:河边。逝者:指消逝的时光。斯:这,指河水。夫:语气词,无义。

舍:停留,止息。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译文: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1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译文:凋,草木衰落。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1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

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呢?”

1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译文: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1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译文: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

不知道。

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1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

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

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1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

译文: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20.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

做不成大事。”

2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译文:硁硁:像石块那样坚硬。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

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22.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译文:花言巧语足以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2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

成全仁的。”

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

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25.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2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未免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又未免流于虚

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27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 雍也》

译文: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

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28.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

的人。”

29.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

译文: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第一件快

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

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30.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孟子·尽心上》

译文: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

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论语孟子经典名言】

别的言论吸引了。

3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译文: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32.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下》

译文:言语浅近而含义深远,这是善言;把握住的十分简要,而施行时效用广大,

这是善道。

33.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贤人用自己清楚明白的道理使别人也清楚明白,现在的人却要

用连他自己都糊里糊涂的道理去使人清楚明白。”

34.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译文:一个人必然是自己招致侮辱,人家才来侮辱他;一个家必然是自己招致毁

败,人家才来毁败它;一个国必然是自己招致讨伐,别人才来讨伐它。《太

甲》上说:“上天降灾,还可以躲;自己作孽,别想再活。”说的就是这个

意思。

35.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译文:即使有离娄那样的眼力,公输子那样的巧技,不靠圆规和曲尺,也画不出

(标准的)方形和圆形。

36.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论语孟子经典名言】

37.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

译文:顺从天理的生存,违逆天理的灭亡。

38.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译文:仁慈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

的人,别人也尊敬他。

39.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译文:一个人应当对某些事放弃不做,才能够集中力量有所作为。

(做事应当有所选择)

40.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译文: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

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4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

而》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

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

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4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第九》

译文:(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

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

4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

这才叫作大丈夫。”

4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

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里的格言名句》
论语孟子经典名言 第二篇

大学里的格言名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6、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7、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8、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9、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0、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1、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12、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13、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中庸里的格言名句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君子慎其独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4.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5.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6.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7.君子遵道而行。

8.君子依乎中庸,循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

9.君子之道,费而隐。

10.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1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12.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13.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14.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15.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16.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17.大德者必受命。

18.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19.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20.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21.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2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3.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24.至诚如神。

25.至诚无息。

26.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27.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28.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29.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30.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31.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背诵)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矣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3.德不孤,必有邻。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7.君子周急不继富。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孟子经典名言】

3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4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53.食不语,寝不言。

54.寝不尸,居不容。睡觉时不要直挺着像死人,在家闲住时不要象正式场合那样严肃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6.未知生,焉知死?

5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言不妄发,发必当理,惟有德者能之。

58.过犹不及。

5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1."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6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6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6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8.言必信,行必果。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0.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说,悦。道,正道。器,胸怀宽广。求,责求。备,完备,全面。

7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7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7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8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求,责备

8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82.小不忍,则乱大谋。

8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8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5.君子忧道不忧贫。

86.当仁,不让于师.。

87.有教无类。

88.道不同,不相为谋。

8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90.既来之,则安之。

9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92.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93.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只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94.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95.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96.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97.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98.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99不学诗,无以言。

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长幼有序。——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

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

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论语孟子名句》
论语孟子经典名言 第三篇

《论语》经典名句

1.《论语》十则:

第一则: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â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为人处事和学习方法,为人要不断反省自己,处事待人要诚实,学习上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 学习态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学习态度,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rǔ)【通假字: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通假字:同“智”】也。”(《为政》)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方法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

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反省自己,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语孟子经典名言】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论语十则内含有的成语:任重道远 三人行,必有我师。 温故知新, 不亦乐乎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3.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5.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9.君子不以言举人 , 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1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1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微子》

1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

1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4.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6.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1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9.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20.巧言令色,鲜矣仁。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4.知其不可而为之。

25.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26.不学诗,无以言。

27.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9.礼,与其奢也,宁俭。

3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3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述而》

32.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4.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5.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36.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37.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38.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9.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4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5.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4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0.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5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53.名不正,则言不顺。 《孟子》经典名句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6、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下》)

7、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

8、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11、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离娄上》)

12、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离娄上》)

13、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孟子·离娄上》)

14、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15、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6、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

1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18、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19、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20、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

21、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2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23、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2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5、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

2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27、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28、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孟子经典名言 第四篇

1、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4、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经典名句。”——<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6、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7、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10、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1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5、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1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0、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2、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23、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5、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2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2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3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3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3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3、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3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3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1、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4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4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4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49、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5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杀身成仁)

51、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孟子经典名言》
论语孟子经典名言 第五篇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应在<孟子>一书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孟子经典名言。在哲学上,孟子是一个性善论和唯心主义者,继承孔子的天命论,把人分为[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要求人们依[天命"行事,并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一唯心史观。

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认为[以天下与人易,孟子还十分注意人格修养,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孟子经典名言(带翻译)

(1)人皆可以为尧舜关于爱情。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孟子经典名言

(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6)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10)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1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1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是战国时期的邹国人,出生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马鞍山下的凫村(凫村1960年划归曲阜市)。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约在祖辈时迁于邹。三岁时,他父亲孟孙激去逝,全靠母亲仉氏教养。史书中记有孟母三迁教子、断机喻学的佳话。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15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上承孔子、子思之学。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孟子的心性论

1。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 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 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 属於人的「本质」, 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於禽兽之处, 这种「异於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於受私欲蒙蔽。因此, 人应放弃私利, 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 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 培养出浩然之气, 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再以「心志统气」, 控制自己的情感, 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 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 便是「天」, 「天」表现于人, 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 便能知天, 达致「天人合一」。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应在<孟子>一书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在哲学上,孟子是一个性善论和唯心主义者,继承孔子的天命论,把人分为[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要求人们依[天命"行事,并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一唯心史观。

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认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

孟子还十分注意人格修养,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孟子经典名言(带翻译)

(1)人皆可以为尧舜关于爱情。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6)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10)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1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1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是战国时期的邹国人,出生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马鞍山下的凫村(凫村1960年划归曲阜市)。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约在祖辈时迁于邹。三岁时,他父亲孟孙激去逝,全靠母亲仉氏教养。史书中记有孟母三迁教子、断机喻学的佳话。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15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上承孔子、子思之学。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孟子的心性论

1。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 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 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 属於人的「本质」, 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於禽兽之处, 这种「异於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於受私欲蒙蔽。因此, 人应放弃私利, 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 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 培养出浩然之气, 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再以「心志统气」, 控制自己的情感, 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 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 便是「天」, 「天」表现于人, 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 便能知天, 达致「天人合一」。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464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