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牡丹江市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及答案第I卷(阅读题)

| 高三 |

【www.guakaob.com--高三】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高考频道与你分享!

  2016届牡丹江市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及答案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从而以“六经”为髓,儒学为骨,经、史、子、集为肌肤,外翼全体学术文化。这种架构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它显然是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仍是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把其他各家置于从属的被支配的位置,由此所形成的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

  基于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明确认知,“新子学”强调,“国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必然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一代有一代的“国学”。从历史上看,不可否认,“六经”是中国文化学术的最早源头,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孔子以“六经”为基础创立了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成了“国学”的主导力量,后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渐成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章太炎力倡诸子学,胡适平视各家,冯友兰更是在《中国哲学史》中明确指出,晚清便是“经学时代之结束”。由此,经学时代重回到了子学时代,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这是历史的必然,“新子学”的发展亦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和选择。

  今日之社会更为多元复杂,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然会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以开放的姿态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学术开放多元的本性,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新子学”正是适应这样的“国学”发展要求,将应运承载“新国学”的真脉。

  “新子学”的内涵,单以浅层次理解,它是“旧子学”的再发展。在这种理解下,“新子学”仿佛没有摆脱在原有经学体系下旧“国学”中的位置,最多也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显然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但“新子学”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它是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先秦“诸子百家”到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时期,每每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因而,“新子学”视野中的“国学”将是一个思想多元性与时代发展和谐一致的图景。

  “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将整合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它给“国学”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囊括,而是结构性的革新:“国学”将由单向封闭的金字塔结构,转变为交互动态的多元开放结构。简单而言,在“新国学”的结构中,各种学术之间多元、平等、互为主体,没有谁统摄谁、谁依附谁的问题。在这种体系之下,经学和儒学并不占据垄断地位,不再是其他学术确立自我和位置的依据与标准,只是复合多元、动态构成的学术生态中的一个重要但又普通的组成部分而已。因此,今后的“国学”不再是一枝独秀的孤景,而将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新子学”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新子学”在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认知基础上,认为“国学”是变化发展的,但每一代“国学”的思想本质是相同的。

  B. “新子学”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它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不同时期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

  C.面对当前多元复杂的社会,我们应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即“新子学”。

  D.“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它整合了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给“国学”带来的是结构性的革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这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

  B.当前多元复杂的社会使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促使“新子学”应运承载了“新国学”的真脉。

  C.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并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逐渐成为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

  D.从浅层次看,“新子学”没有摆脱在旧“国学”中的位置,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要求儒学支配其他各家,所以它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

  B.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儒家学说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倡导,说明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

  C.在“新国学”的体系下,经学和儒学并不占据垄断地位,不再是其他学术确立自我和位置的依据与标准,当前社会正在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

  D.“新子学”重视不同时期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所以它将是一个思想多元性与时代发展和谐一致的图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①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教授生徒。

  ②后唐长兴四年举进士。晋天福中,以文章干宰相桑维翰,深器之,即奏为监察御史。及维翰出,皆请质为从事。契丹侵边,少帝命汉祖等十五将出征。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时人称之。周祖征叛,每朝廷遣使赍诏处分军事,皆合机宜。周祖问谁为此辞,使者以质对。叹曰:“宰相器也。”

  ③周祖自邺起兵向阙,质匿民间,物色得之,喜甚,时大雪,解袍衣之。六年夏,世宗北征,质病留京师,赐钱百万,俾市医药。世宗不豫,入受顾命。

  ④及太祖北征,为六师推载,自陈桥还府署。太祖对之呜咽流涕,具言拥逼之状。质等未及对,军校罗彦环举刃拟质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太祖叱彦环不退,质不知所措,乃降阶受命。

  ⑤先是,宰相见天子议政,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劄(同“札”)子进呈,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乾德初,以质为大礼使。质与诸人讨论旧典,定《南郊行礼图》上之。帝尤嘉奖。由是礼文始备,质自为序。九月,卒,年五十四。太祖闻之,为悲惋罢朝。

  ⑥质力学强记,性明悟。举进士时,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贡闱中谓之“传衣钵”。其后质登相位,为太子太傅,封鲁国公,皆与凝同。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⑦质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前后所得禄赐多给孤遗。闺门之中,食不异品。身没,家无余赀。太祖因谕辅相,谓侍臣曰:“朕闻范质止有居第,不事生产,真宰相也。” 从子校书郎杲求奏迁秩,质作诗晓之,时人传诵以为劝戒。

  节选自《宋史•列传八》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文章干宰相桑维翰 干:求取

  B.质不知所措,乃降阶受命 降阶:降低官阶

  C.世宗不豫,入受顾命 顾命:帝王临终前的遗诏

  D.军校罗彦环举刃拟质曰 拟:比划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贡闱中谓之“传衣钵”。

  B.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贡闱中谓之“传衣钵”。

  C.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贡闱中谓之“传衣钵”。

  D. 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贡闱中谓之“传衣钵”。

  6.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质聪明能文。他九岁能为文,十三攻读《尚书》,招生收徒。凭借所写的文章,得到宰相桑维翰的器重;他独自草拟的诏书,受到世人好评。

  B.范质很受君主礼遇。世宗北征时,赐钱给生病留京的范质,关心他的医药。范质去逝时,太祖很悲伤,为他罢朝。

  C.范质品性廉洁耿介。他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常把俸禄赏赐送给孤寡之人。死后家无余财,得到太祖的称赞。他的侄子请求迁升官职,范质作诗劝诫他。

  D.范质规范了礼仪。唐及五代时,宰相拜见天子都是面对面坐着商议政事。范质认为奏议内容太多,上书建议废弃了坐论之礼。还为朝廷完备了礼仪制度并作序。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周祖自邺起兵向阙,质匿民间,物色得之,喜甚,时大雪,解袍衣之。(5分)

  译文:

  (2)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①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②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注:①海畔:湖边 ②太白:即金星。古时认为太白星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在某种惰现下预示敌人的败亡。

  8.《从军行》诗的一二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

  9.两首诗的第四句都是写“军”,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②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 。

  ③ ,都护在燕然。

  ④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

  ⑤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

  少年时代的于敏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的,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的记忆,也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愿望。上大学后,于敏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他就拼命学习,很快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

  60年代初,有关部门做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原子弹研究一步。于是,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意味着自己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但是,于敏欣然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开始新的研究。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再加上我们的设备不足,国内当时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有95%的时间是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的,只留下5%的时间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是,于敏领导下的工作组就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直至获得所需的数据。从1960年到1965年初,在艰难的科研攻关中,于敏带领同事们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5个多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爆炸成功后,于敏接着对氢弹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等作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队。

  20世纪80年代,在原子弹、氢弹等技术相继突破后,一些曾经和于敏共同奋战在核武器研制一线的骨干相继离开九院①。于敏也曾在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回去做基础研究。但是,他稍加权衡就放弃了离开九院的想法。他对别人说:“虽然下面还有不少人,但掌握物理设计全面的也就是自己了。在这个时候把任务全交给下面,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他知道,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必须发展第二代核武器。于是,他留了下来,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正是由于于敏等科学家们的先见之明,中国在禁止地上核试验后,及时转入地下核试验,随即又在全面核禁试前取得了应有的试验数据,使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始终没有受到影响。可以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于敏为人谦虚,待人诚恳。他给同事讲东西从来不保留,从来不怕别人超过自己。改革开放后,一些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在他的启迪下,写出一些颇有见地的论文,写上他的名字请他审阅时,他常常把自己的名字抹掉。由于极为平易近人,于敏私下里被同事和晚辈们亲切地称为“老于”“于老爷子”。目前,88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每每遇到难题或重大决策时,就会想到要请“于老爷子”出山,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注] ①九院:第九研究院,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1965年1月,于敏奉命调入此。

  相关链接

  ①于敏记忆力惊人,平时很少记笔记,但他满脑子装的都是数据。靠大量的数据,他能很快对一个事物做出物理判断。这是一项特殊的本领,被简称为“粗估”。这种“粗估”方法被何祚庥院士称为理论研究的灵魂(摘自《我所了解的“氢弹之父”于敏》)

  ②1955年,以朝永振一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代表团访华,对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大为惊叹。回日本撰文,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对此,于敏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摘自陈海波《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③“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1988年被正式解封的于敏,这样对记者说。(摘自余晓洁《绝密忠诚-——记中国氢弹功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 童年亡国奴的生活让于敏深感屈辱,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情怀,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成为日后于敏从事核武器研究的精神动力。

  B. 于敏认为,科学需要开放,应该交流,互相启发。所以,他主张所有的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应该出国,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C. 于敏重视对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培养,他积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发展的平台,为了使年轻人的论文便于发表,他常常在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

  D. 于敏不但有科学的直觉,也不乏战略的眼光。他预见到世界核武器发展的趋势,加快了我国核武器研究的进程,从而保证了我国核武器事业的顺利发展。

  E. 作为一名优秀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人员,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深得物理学界的赞誉,在学界曾有“国产土专家一号”的美誉。

  (2) 组织上为什么要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于敏?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答:

  (3) 文中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于敏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6分)

  答:

  (4)作为一名“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有哪些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结果却是_________,到头来圈住的定会是自己。

  ②作为城里人如果错误地认为农村远离城市,对农村污染视而不见,甚至把城市污染物转移到农村,终究要_________,用自己的健康来偿还。

  ③机器能够为人类造福,但如果将来机器发展得足够智能,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最大的潜在威胁”,玩弄人工智能等同于“召唤恶魔”,_________。

  A.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B.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作茧自缚

  C.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作茧自缚 D.作茧自缚 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2015年春晚凸显“中国元素”,以“中国情”打动人心,以“中国魂”凝聚人心,以“中国梦”鼓舞人心,处处体现“中国味”。

  B.当今时代的主角应是勇于实现梦想的年轻人,政府为他们解开了束缚手脚的政策,投资人和创业服务机构给他们备足了“弹药”。

  C.在本报对104国道沧县段黑加油点乱象报道后,引起了沧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沧县政府经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集中整治行动。

  D.中国房地产将呈现中速增长常态,进入白银时代,政策和市场都将迎来根本变化,人们期待2015年被看做中国房地产的“转型元年”。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自己的看法。 , , , , ,

  ,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③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④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⑤他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⑥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A.⑥③⑤②④① B.④①②⑤⑥③

  C.④①⑥②⑤③ D.⑥③⑤④②①

  16.对以下文字进行筛选和组合,给“火车票实名制”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字数在40字之内。(5分)

  ①火车票实名制是一种制度。

  ②2012年元旦起,全国所有旅客列车实行车票实名制。

  ③乘客须持有居民身份证、临时身份证、户口簿、军官证等25种有效证件之一。

  ④乘客在购买火车票时,需要登记、核查个人的真实姓名和身份。

  ⑤乘客在乘坐火车时,需要登记、核查个人的真实姓名和身份。

  ⑥火车票实名制的背后不仅是解决售票难的问题,而且是社会发展问题,是整个交通产业的革命性问题。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调查数据并归纳出三个结论。要求分析正确,语言简明、准确。(6分)

  南方某网站发起“你担心西南大旱有何影响”的调查,问卷共列出9个选项,网友只能就其中自己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投票。共有60,000余名网友参加了此项活动,调查结果如下:

  答:结论一:

  结论二:

  结论三: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片罂粟开花了,娇艳美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罂粟对过路的人说:“如果你能采食我的果实,一定会给你带来快乐。” 路人对罂粟说:“如果我陶醉于你片刻的快乐,就会给我带来长久的痛苦!”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答案解析】B 解析:A项,“但每一代‘国学’的思想本质是相同的”错,属无中生有。C项,混淆了“新国学”和“新子学”的概念,把二者等同为一体。D项,“它整合了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错,原文是“将整合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把未然说成已然。

  2、【答案解析】C 解析:A项,张冠李戴,依据原文,“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是“以‘六经’为髓,儒学为骨,经、史、子、集为肌肤,外翼全体学术文化”的前提,而“这种架构”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B项,把未然说成已然,说“应运承载了”错,原文只是说“将应运承载”。D项,说法过于绝对,缺少必要的限制词,原文是说“仿佛没有摆脱”。

  3、【答案解析】C 解析:“当前社会正在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错,原文是“今后的‘国学’不再是一枝独秀的孤景,而将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

  4.B降阶:走下台阶,以示尊敬

  5.D

  6.D“范质认为奏议的内容太多,上书建议废弃了坐论之礼”与文意不符。

  7.(1)周祖从邺地起兵攻向皇宫,京城纷扰混乱,范质在民间藏身,周祖搜寻找到了他,非常高兴,当时下大雪,周祖解下袍服给范质穿上。(采分点:阙,皇宫;物色,搜寻、寻找;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以上每点1分,共3分;句意通顺2分)

  (2)范质说:“有善于相面的人,认为我将来官位会做到宰相,果真像他说的,不学习将有什么办法来处在那个位置。”(采分点:相,相面;异日,他日、将来;诚,如果、果真;以上每点1分,共3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范质字文素,是大名宗城人。九岁时就能写诗文,十三岁攻读《尚书》,并开始招生收徒做教师。

  后唐长兴四年,他考中进士。晋天福年间,他用文章求取宰相桑维翰,桑维翰很器重他,就上奏封他做了监察御史。等到维翰离京任职,他都请求朝廷让范质给他当从事。契丹侵扰边境,少帝命汉祖等十五位将领出征。当天夜里,范质在朝中值班,少帝命令召诸位学士分头起草诏令,范质说:“宫城已经关闭,如再通知人恐怕事机泄露。”范质单独起草诏令进送少帝,言辞事理都很优秀丰富,当时就受到称赞。周祖征讨叛乱,每次朝廷派遣使者持诏分配处理军事,都符合时机。周祖问使者是谁起草的诏令,使者回答是范质。周祖赞叹说:“范质真是宰相的材啊”

  周祖从邺地起兵攻向皇宫,京城纷扰混乱,范质在民间藏身,周祖搜寻找到了他,非常高兴,当时下大雪,周祖解下袍服给范质穿上。六年夏,世宗向北征讨,范质因病留在京城,世宗赐给他钱百万让他来就医买药。世宗病重时,范质入宫接受他临终前的遗诏。

  等到太祖北征,被军队推立拥戴,从陈桥回到府衙。太祖对他呜咽哭泣,详细地描述了被拥戴逼迫的情形。范质等人没来得及对答,军校罗彦环举起刀对范质比划说:“我们这些人没有君主,今天必须得到一个天子。”太祖喝叱罗彦环等人但他们不退下,范质不知所措,就走下台阶听命(拥立太祖为天子)。

  先前,宰相朝见天子商议重大政事,皇帝一定命令宰相坐下来面对面的商议,皇帝很随意的赐茶后宰相再退下,唐及五代还都遵守这样的制度。等到范质等人害怕高祖的英明睿智,每次议事都准备好公文进献呈上,从此上奏的内容越来越多,开始废除坐着论事的礼制。乾德初年,太祖让范质担任大礼使。范质与众人讨论以前的典章制度,审定了《南郊行礼图》上报。皇帝特别嘉奖了他,从此礼仪制度开始完备,范质亲自为它作序。九月,范质死了,终年五十四岁。太祖闻讯,为他悲痛而罢朝。

  范质致力于学习记忆力良好,生性聪慧领悟力强。考取进士时,和凝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管贡部,审读范质的文章,很器重他。因为自己进士及第时名在十三,所以也把范质的名次定为这个数。贡院中称这叫“传衣钵”。那以后,范质登上相位,担任太子太傅,被封为鲁国公,都与和凝一样。当初,范质入朝为官,还手不释卷,有人慰劳他,范质说:“有善于相面的人,认为我将来官位会做到宰相,如果真的像他说的,不学习将有什么办法来处在那个位置。”

  范质以廉洁耿介自守,不曾接受各方人士的馈赠,前后的优厚俸禄及赏赐大多赐给了孤寡的人。内室之中,食物都没有不同。自己死后,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太祖于是晓喻辅相,告诉侍臣们说:“我听说范质只有居住的府第,不致力于生意产业,他是真正的宰相啊。”范质的侄子校书郎范杲请求上奏升迁官阶,范质作诗晓谕他,当时的人都传诵认为是对他侄子的劝诫。

  8.答: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极为严酷环境: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2分)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突出环境的恶劣,(1分)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2分)

  9.答:(1)陈诗“红旗直上天山雪”运用借代的方法。(1分)“红旗”代指军队。不言人而自有人在。“红旗直上”写出冰天雪地中行军,队伍不乱,勇猛直上,(1分)画面生机勃然,展现的是唐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1分)

  (2)岑诗“角声一动胡天晓”运用象征的手法,(1分)号角将胡天惊晓,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实际上意味着只要一声号令,唐军便可决胜,一扫黑暗,使西域重见光明。(1分)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出征抵抗取得胜利的美好祝愿。(1分)(如答比喻、夸张手法的,且分析的对,情感也对的给1分)

  诗歌鉴赏

  《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是中唐诗人陈羽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1)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2)横笛:笛子。(3)天山:山名,在今x疆维吾尔自治区内

  白话译文:

  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

  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却看不见人,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则不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是唐代诗人岑参为送别友人刘单而创作的诗。此诗不直接写惜别之情,也没有祝愿一类的话,只是写出想象中的两个行军镜头,以壮僚友的行色:一是友人迅疾如飞地驰过火山,可见其豪健气概;二是碛西军营惊破战地早晨的号角声,体现军队雄壮的军威。全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构思精巧,别具一格。

  ⑴武威:即凉州,今甘肃武威。判官:官职名,为地方长官的僚属。碛西:即沙漠之西,指安西。行军:指出征的军队。

  ⑵火山:即火焰山,在今x疆,从吐鲁番向东断续延伸到鄯善县以南。

  ⑶都护行营:指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行营。行营:出征时的军营。太白:即金星。古时认为太白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

  ⑷角:军中乐器,亦用以报时,略似今日的军号。

  白话译文:五月的火焰山行人稀少,看着您骑马迅疾如飞鸟。都护军营在太白星西边,一声号角就把胡天惊晓。

  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五月,西北边境石国太子引大食(古阿拉伯帝国)等部袭击唐境。当时的武威(今属甘肃)太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将兵三十万出征抵抗。此诗是作者于武威送僚友刘判官(名单)赴军前之作,“碛西”即安西都护府。

  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零一,是一首即兴口占而颇为别致的送行小诗。首句似即景信口道来,点明刘判官赴行军的季候(“五月”)和所向。“火山”即今x疆吐鲁番的火焰山,海拔四、五百米,岩石多为第三纪砂岩,色红如火,气候炎热。尤其时当盛夏五月,那是“火云满山凝未开,鸟飞千里不敢来”(《火山云歌送别》)的。鸟且不敢飞,无怪“行人少”了。所以此句还写出了火山赫赫炎威。而那里正是刘判官赴军必经之地。这里未写成行时,先出其路难行之悬念。

  接着便写刘判官过人之勇。“看君马去疾如鸟”,使读者如睹这样景象:烈日炎炎,黄沙莽莽,在断绝人烟的原野上,一匹飞马掠野而过,向火山扑去。可见那骑者身手是何等矫健不凡。以鸟形容马,不仅写出其疾如飞,又通过其小,反衬出原野之壮阔。本是“鸟飞千里不敢来”的火山,现在竟飞来这样一只不避烈焰的勇敢的“鸟”,令人肃然起敬。这就形象地歌颂了刘判官一往无前的气概。全句以一个“看”字领起,赞叹啧啧声如闻。

  “都护行营太白西。”初看第三句不过点明此行的目的地,说临时的行营远在太白星的西边──这当然是极言其远的夸张。这样写却显得很威风,很有气派。细细品味,这主要是由于“都护行营”和“太白”二词能唤起庄严雄壮的感觉。它们与当前唐军高仙芝部的军事行动有关。“太白”,亦称金星,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在某种情况下预示敌人的败亡(“其出西失行,外国败”,见《史记•天官书》)。明白这一点,末句含意自明。

  “角声一动胡天晓”这最后一句真可谓一篇之警策。从字面解会,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然而在这位好奇诗人天真的心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这实在可与后来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奇句媲美,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联系上句“太白”出现所预兆的,这句之含蕴比字面意义远为深刻,它实际等于说: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一扫如磐夜气,使西域重见光明。此句不但是赋,而且含有比兴、象征之意。正因为如此,这首送别诗才脱弃一般私谊范畴,而升华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之窠臼。它没有直接写惜别之情和直言对胜利的祝愿。而只就此地与彼地情景略加夸张与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见于言外,在送别诗中堪称独具一格了。

  10、答案: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②日星隐曜,山岳潜形③萧关逢候骑④决眦入归鸟。⑤媵人持汤沃灌

  12、(1)答:AD(答对1项得2分,答对2项得5分。B项“他主张所有的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应该出国,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错; C项“他常常在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错;E项“在学界曾有‘国产土专家一号’的美誉”错。)

  (2)答:①在理论物理方面很有天赋,记忆力惊人和领悟力强;②刻苦学习,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国际前沿;③有“粗估”这种预先估计数据的能力,这是理论研究的灵魂;④对祖国满腔忠诚,愿意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⑤有甘于奉献、拼搏、钻研的精神。(每点1分,答对5点得6分)

  (3)答:①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②带领他的团队,用两年八个月的时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氢弹,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③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使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始终没有受到影响。(每答出一点给2分。)

  (4)答:①有探索专研的精神、广阔的学术视野,在原子核理论研究、氢弹研制中进行开创性研究;②对国家忠诚,有甘心奉献的精神,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担当,为了核事业,不计个人得失,服从安排调整研究方向,长期留在九院,隐姓埋名近三十年,从事核武器事业研究;③淡薄名利、为人谦虚,待人诚恳,有开放的胸襟,不遗余力,为核事业出谋划策和培养中青年科学工作者;④勤奋刻苦的精神,于敏领导下的工作组就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直至获得所需的氢弹研究的数据。(答出一点给2分,4点给8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以。)

  13、答案:A(作茧自缚: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自食其果: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玩火自焚: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

  14、答案:A(B搭配不当,“解开……政策”搭配不当,把“解开”换成“取消”或把“政策”换成“绳索”。 C主语残缺。“引起”没有主语。D句式杂糅,“2015年被看做是‘转型元年’”或“人们期待2015年是‘转型元年’”。)

  15、答案:B

  16.答案:乘客在乘坐火车或购买火车票时,需要登记、核查个人的真实姓名和身份的一种制度。

  17.答案(答对3点6分,每点2分)

  (1)担心旱情发展是网民强烈的心声。

  (2)面对旱情,民生问题(水、电、粮等)最牵动老百姓的心。

  (3)对玉龙雪山、丽江古城的关注折射了旅游在当今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4)环境问题关系到家事国事天下事。

  解析:此题考查对图表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明、准确。关注数据分配,把数据合理分类。按数据分配显示,可得出第一条结论;而水、电、粮等可归为民生类;玉龙雪山、丽江古城是否风景依旧则体现了旅游在当今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其他数据再联合所有调查结果,可得出总结性结论。

  作文:【命题理由】

  人生在世,“痛苦”与“快乐”这对矛盾的情感会伴随终生。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一矛盾体,值得青年学生思考。在高考中,“关系型”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方式。

  【命题指导】

  这是一则寓言,讲了“痛苦”与“快乐”的辩证关系,写作时要注意辩证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看似对立却又紧密统一,相互转化,为此,可以从人生的苦乐、得失、荣辱等方面去思考。局部也可立意为“任何时候都不要被眼前的一时的绚丽所迷惑”、“拒绝诱惑”,前者从大处可以想到唐玄宗满足于“开元盛世”而迷恋杨玉环,还可想到清朝沉醉于大国等都招致失败的例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55243.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