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课程设置方案

| 高一 |

【www.guakaob.com--高一】

2015级三年课程设置方案
2015课程设置方案 第一篇

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15级学生三年课程设置方案(讨论稿)

2015级三年课程设置方案
2015课程设置方案 第二篇

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15级学生三年课程设置方案(讨论稿)

2015届高一课程设置与开设方案
2015课程设置方案 第三篇

【2015课程设置方案】

小学2015--2016学年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2015课程设置方案 第四篇

小学2015—2016学年 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组织和调动全校教育工作者,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全新的教育观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 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体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

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收缩了国家硬性规定的成分,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

1、均衡性设置课程【2015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地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旨在适应学生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工作目标

(1) 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双导”教学法,即“导思”和“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实施电化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积累经验。

(3)强化个性教育,给学生宽松的成长环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补课,不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在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前提下,做到减负担不减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4)探索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建立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科学评价体系。

五、三级课程设置表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假期13周。各学年39周教学时间安排: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每周教学天数为5天。周课时数1—2年级为26杰,3—6年级为30节,每课时时间1——6年级为40分钟。【2015课程设置方案】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六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

2.制度保障: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附课程表:

小学课程设置安排表

【2015课程设置方案】

注:综合实践课开设信息技术、劳技、研究新学习每周各一节。

【2015课程设置方案】

地方课程开设:安全教育 心理健康 国防教育 民族常识等。 校本课程开设:乡土教育。

2015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2015课程设置方案 第五篇

关于修订2015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一、修订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目的及指导思想;(一)修订2015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目的;我院现行的《全程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分;[2014]19号)以及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了《现;(二)修订2015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指导思;

1、《方案》要体现面向地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2、《方案》要全面贯

关于修订2015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一、修订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目的及指导思想

(一)修订2015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目的

我院现行的《全程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分别是2009年、2013年制定的,根据运行的情况,部分专业曾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和新的要求在2011年作过修改和调整。今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014]19号)以及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同时湖北省教育厅下发了《省教育厅关于在省属本科高校中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鄂教发[2014]5号),这些都极大地推动并加快了各类高等学校办学的准确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进程。结合近几年来的《方案》运作实践和科学认证,我们感到,我院现行的《方案》还存在一些问题,课程体系有待改进,各类课程的比例结构需进一步调整,有些课程需要更新,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待加强,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对《方案》进行新一轮的全面修订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二)修订2015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1、《方案》要体现面向地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面向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方向,体现创新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体现我院立足湖北,辐射全国,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明德创新性的专门人才。

2、《方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为主要路径,加快我院转型发展。

3、《方案》要体现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运行规律,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符合我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

二、修订2015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本轮《方案》的重心是通过课程结构体系的优化设计,体现“重实践,强能力,突特色”的原则。

(一)修订2015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专业性原则

原则上按教育部审批的本科专业进行修订全程培养方案,原有专业方向及新增专业方向应通过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置课程模块加以体现专业方向的特色。

2、课程优化原则

坚持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入,构建视野开阔、有机联系、科学合理、有一定前沿性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让学

生比较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具有进入社会后能尽快适应本专业的实际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3、实践性原则

强化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进一步增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大力开展课内实践与实训,校内实验室实验与实训以及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注重理论课教学与实践实训教学的结合。

4、突出特色原则

加大对传统学科专业改造,积极向特色化、应用性方向拓展,对具有一定优势、关联度高的专业进行优化整合,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

(二)修订2015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1、《方案》中的课程要求由以下部分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与实验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包括

公共基础课以及公共选修课;实践与实验课程包括校内教学实习(经管类专业)、校外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综合实训(实验)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形势与政策”、课外素质教育,其中课外素质教育又分为课外综合素质教育和体育素质教育。

2、全院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由学院统一制定课程体系。其中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训练;数学类课程(经管类专业)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旨在加强基础性,突出操作性,体现实用性。

3、总学分不得突破学院规定的上限,即总学分为175学分。

4、对纳入学院“转型”试点的专业以及理学、工学、法学、艺术学、文学学科类专业,其公共基础课中的数学类、语文及文学类课程可根据自身实际开设。

三、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及其课程结构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修订涉及到学院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必须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科学地处理好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

1、要整合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3年)》的要求,按学科门类设置学科基础课程,要加强各门课程在内容和体系上的统筹和协调,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和简单拼凑的状况,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归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同时,要防止单纯“因人设课”现象的出现,凡与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的课程以及明显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不再设立。

2、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通过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要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和途径。原则上《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学时“转型”试点类专业不低于960个学时,其它各专业不低于720个学时。其中用于安排实验室实验与实训环节的学时“转型”试点专业不得低于288学时,其它各专业上述环节不得低于216学时(对于法学类、文学类专业对上述学时要求不做硬性规定)。

3、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要改变传统的单独重视课堂教学的观念和做法,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等途径,减少课内学时。通过加强各种形式的课外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条件,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及相关要求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计175学分,课程每学分16学时,其中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课程合计150学分,合计2400学时(不含公共基础课中计算机类课程上机实验16学时);实践与实验课程11学分;素质教育课程14学分。原则上每学期学生修读上限为26个学分。

1、必修课与选修课课程结构

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

课程结构的总体比例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时的比例原则上为6.6:3.4。具体比例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合计占总学分的66%,即99学分,选修课占总学分的34%,即51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占27%,即41学分,公共选修课占7%,即10学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之间的学时比例,由各专业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

2、公共基础课要求

公共基础课是指按教育部和学院规定而设置的各专业均需修读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大学英语类课程、大学语文类课程(经管类专业)、数学类课程(经管类专业)、《公共体育》、计算机类课程等。各类公共基础课须完成的学分数详见全程教学计划表(附件1、附件2、附件3、附件4)。

3、公共选修课要求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621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