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高一】
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练习卷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
一. 单选题
1.下面四幅图中,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2.下列城市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快的是( )
A.新加坡 B.广州 C.北京 D.哈尔滨
3.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于2008年8月8日北京时间晚上8:00 开始举行,伦敦(中时区)的市民应在当地时间的何时准时观看开幕式的实 况转播( )
A.20:00 B.12:00 C.8:00 D.4:00
4.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图1中各图表示正确的是( )
图1
5.某地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一年中只有一天有太阳直射,该地位于( )
A. 北回归线 B. 南回归线 C. 北极圈 D. 南极圈
6.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飞行,是我国第二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也是我国第一次将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据此回答7-9题
7.飞船发射时太阳直射点( )
A. 正在向北移动 B. 已移动到最南端 C. 在南半球 D. 在北半球
8.飞船起飞时,国标标准时间为( )
A. 2005年10月12日17时 B. 2005年10月11日17时
C. 2005年10月12日1时 D. 2005年10月11日1时
9.神舟6号发射时地球公转的速度( )
A. 由快变慢 B. 由慢变快 C. 接近最快 D. 接近最慢
10.下图中,虚线箭头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运动方向,实线箭头表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后实际的运动方向,图中所示四种情况,正确的是
( )
A.① ② B.② ③ C.③ ④ D.① ④
11.北半球夏至日,下列四地昼最长夜最短的是( )
A.广州 B.北京 C.哈尔滨 D.上海
12.下列日期中,潮州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
A.5月1日 B.6月1日 C.10月l日 D.1月1日
读图2,完成13-14题。
13.图中四地自转速度的正确排列是( )
A.线速度:丁>乙 B.角速度:乙>丙
C .角速度:丙>乙 D.线速度:甲>乙
14.当丁地出现极昼现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午太阳高度:甲>乙 B.正午太阳高度:乙>丙
C.昼长:甲>乙 D.昼长:甲>丙
15.正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北京的白天比潮州长
B.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C.地球正运行到公转轨道近日点附近
D.潮州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的最小值
16.当上海欢度元旦时,地球公转位置在( )
A. 近日点附近 B. 远日点附近 C. 春分点 D. 秋分点
17.我国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白昼时间比黑夜长,且白昼一天比一天短的时期是( )
A.春分日→夏至日 B.夏至日→秋分日
C.秋分日→冬至日 D.冬至日→春分日
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
18.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9.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20.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球的公转 ②地球的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二、综合题
21.读下面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内容。【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方向。
(2)地球运行到A点时,正值 (节气)日,湖南的昼夜长短状况
是 。
(3)运行到C点时,太阳直射 ,南半球是 季。此日后,上海的昼夜长短变化是 。
(4)在右侧底图上绘制地球处于A位置时的太阳光照图(要求绘出太阳光线、地轴、晨昏线、夜半球)。
22.右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圆外短线上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此图为北半球 (节气)日太阳光照图。
(3)写出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
经度 、纬度 。
(4)A与B相比,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 ,正午太
阳高度较大的是 ,白昼时间较长的是 ,此
时离天黑时间较近的是 。
(5)此时A点的地方时是 点钟,北京时
间为 点钟。
(6)此时地球公转到 日点附近,公转速度
变 。
23.读“太阳光照图”(图16)(阴影表示黑夜,非阴影表示白天),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 在图上画出太阳照射光线。
(2) 图中EF线为_____ (晨、昏) 线。【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3) 该图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 __,
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 _。
(4)此刻,A、B、C、D、E四点中正午太阳高
度等于0º的是 。该日正午太阳高度
最大的是 ,白昼最长的是_____。
(5)此时,C点的地方时是______,D点日出的
地方时是_______。
图16
第一章第三节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2A 3B 4B 5B 6B 7C 8C 9B 10B 11C 12D 13D 14B 15A 16A 17B 18D 19B 20D
二、综合题
21(1) 逆时针方向 (2) 夏至日 昼长夜短
(3)南回归线(或23°26′S) 夏 昼渐长夜渐短
(4)略
22(1)(逆时针) (2)夏至 (3)45ºW 23º26ˊN (4)A A B B
(5)12 23(6) 远 慢
23(1)图16)
(2)晨线。【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3) 冬至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及
其以北地区为极夜。
(4) BCE A B
(5)8:00 6:00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内容: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在一定时期内可看作是不变的)
2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比较
4.纬度与经度的划分
5 .经纬网确定方向
在用经纬网确定两点相互方位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①位于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的关系。
②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③按经线确定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是地球上最北的地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南方,南极则相反;按纬线确定东西方则是相对的,理论上讲地球上没有最东的地点,也没有最西的地点,判定东西方向,首先要选择劣弧段(两点间的差值小于180°的弧段),再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方位。 6.算距离及判断所示范围大小
①同一经线上,跨纬度1°弧长约是111km。
②赤道上,跨经度1°约是111km;任一纬线上,跨经度1°的弧长约是111km×cos该地纬度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自转:
1.轴心:地轴(穿过两极与地心,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自西向东(平视图、北极俯视图、南极俯视图) [应用] :出极点先确定方向,给出方向先确定极点 3.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处处相等(15°/小时、1°/4分钟、1′/4秒钟)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60°处线速度减为赤道处的一半) [读图思考]P14
4.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①太阳日比恒星日地球多转多大的角度?
②若某日晚20时观察一恒星,则次日在同一位置再次观测到该恒星的时间是多少? (二)公转:
1.中心:太阳(位于近似于圆的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2.方向:自西向东 3.速度:
(1)最大值:近日点(1月初) (2)最小值:远日点(7月初) [读图思考]P14
4.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活动]P15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做黄赤交角(23°26′)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分二至点 [活动]P16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自转: (二)公转: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2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划图叙述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二分二至点 三、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昼夜交替:
1.晨昏线的辨别: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白天开始为晨,夜晚开始为昏。 2.晨昏线特点:
(1)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
(3)晨昏圈是以地心为圆心的大圆 (4)移动方向是自东向西,15°/时
(5)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介于66°34′至90°之间(即晨昏圈与这些纬线圈有切点) 3.应用:
(1)判断地方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18时;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与纬线圈的切点)的地方时是0时或12时 (2)指示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是0°,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小于0°
(3)判断节气: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为春分或秋分;晨昏圈与经线圈成23°26′夹角,为夏至或冬至(进而还可推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4)判断日出日落时刻与昼夜长短(以12时为中间时刻,上午与下午时间相等;以0时为中间时刻,上半夜与下半夜时间相等;昼长与夜长和为24小时) (二)时差: 1.概念上的区分:
(1)地方时:因经线不同而不同的时间。其中,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地方时一定为12时(或昼半球正中间的经线上,地方时一定为12时),全球可划分无数个地方时 (2)区时:因时区不同而不同的时间。每个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时区:经度跨度为15°的一个范围,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均为15°的整数倍),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也就只有24个区时 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与应用:
(1)计算:地方时先求两点的经度差,然后将经度差根据地球自转的角速度转换成时间差,再求时间;区时先求两地点的时区差,再求时间。计算时均遵循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
(2)应用:简单的两地点时间差异(给出一点时间,求另一点时间);结合交通工具的运行求某一点的时间;结合晨昏线,求日出日落时间等
3.北京时间:一般情况下,北京时间指东八区区时,但也有一些问题中,要求计算北京的地方时(116°E),注意审题,因题而异 4.日界线与日期计算:
(1)日界线:一般计算过程中,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180°经线就是日界线,但真正的日界线则是一条折线,它避开了陆地,因此,日界线与180°经线并不完全重合,须根据题意,具体分辩
(2)日期计算:地球上的日期只可能分成前后两天,而区分前后两天也只有两种情况,即只有两条分界线可以把日期分开(0时的经线、日界线)。日期计算多应用于求两天的跨度范围,关键是否能找出两条分界线(在极点俯视图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读图思考]P17
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移原因: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2.地转偏向力的特点:
(1)地转偏向力永远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
(2)地转偏向力只影响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 (3)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4)物体水平运动的速度越大,地转偏向力越大
3.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沿赤道运动则不发生偏转
4.应用:港口、聚落在河流沿岸的选址;防洪堤坝的选址及建设;挖沙场地的选址;炮弹的发射及物体的空投方位确定;根据天气资料图判断风向及其变化;根据风或流水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等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三、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昼夜交替: (二)时差:
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3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如何判断晨线与昏线呢?晨昏圈的意义是什么呢? 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晨昏线将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它们对应的时间长度即为昼长和夜长 2.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1)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6时日出,18时日落)
(2)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3)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φ-δ│(H——正午太阳高度角;φ——所求地点的地理纬度数;δ——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数),公式中的三个变量,给出任意两个变量,第三个变量都是可求的 2.一般规律:
(1)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是由太阳直射的那条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