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高三】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篇一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题(含答案)》
查漏补缺练习题
一 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①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②太华:
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③中条: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1)“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2)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4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②③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开篇两句写景,与柳永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情感相似,异曲同工。 B.“啼鸟两三声”句,营造了山径中幽静清雅的气氛,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幽静。
C.下片前两句,借“霜华重迫驼裘冷”与“心共马蹄轻” 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D.下片后三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令路上的青山流水也有了感情,融情于景,读来赏心悦目。
(2)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4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襜[chān]:短衣。③夜娖[chuò]:夜里握着。④胡䩮(lù):装箭的箭筒。⑤金仆姑:箭名。
(1)请分析词的上阕所刻画的人物形象。(3分)
(2)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1)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渔樵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3分)
(2)①远近结合(由近到远)。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的“疏雨”,随山远伸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②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赋予华山、中条山等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4分,各2分)
2.(1) A(3分)
(2)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
(3分)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2分)
3.(1)上阕忆旧,描绘了一个带领义军,骑着健壮的快马,穿着锦绣的短衣,突破金兵防线,
和金兵战斗的少年英雄形象。(3分)
(2)对比手法,上片回忆当年领导义军进行抗金斗争的情形,下片感叹如今自己志不得
伸的处境。今昔对照,深刻的概括了词人的悲剧遭遇。上片雄壮,气盖万夫;下片悲凉,心伤透骨。(4分)
二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
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
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
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
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起官陟宪使 陟:提拔,升迁 .
B.孺允葺公所居堂 葺:修补房屋 .
C.揭之楣间 揭:张贴、悬挂 .
D.而诸孙皆秀发 秀发:秀丽的头发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 其孰能讥之乎 ..
B.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C.以公所命名 余船以次俱进 ..
D.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孺允兄弟多次被欺侮,家道不免有风雨飘摇的忧患。
B.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这说明世俗的人对荣誉和名声没有忘记是对的。
C.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
以前与玉岩公一起考中进士做官的人,富贵显赫一时。
D.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
孺允兄弟虽然不得志,但人们希望他们大有作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引出议论。
B.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是一个正直的文化人,他由于大胆向皇上进言,因此触怒皇上而遭贬。
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表现玉岩公其人的人格,使本来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5.文中写玉岩公自己对于追求富贵的念头已经灰飞烟灭,但“复以科名望其子孙”。对此你
有怎样的感想?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郡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
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
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
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①,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
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
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亦尝诏之,谧皆不应。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求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
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晋书•皇甫谧传》) .
【注释】①鞅掌:事务繁杂。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修身笃学,自汝得之 笃:重视,专心 .
B.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稼穑: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生产劳动 ..
C.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耽玩:潜心研究 ..
D.自表求帝借书 表:表达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心不入道,无以慰我 乃入见,何以战 ..
B.何尔鲁钝之甚也 甚矣,汝之不惠 ..
C.当之官,人劝谧饯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D.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故燕王欲结于君 ..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孝经》上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
B.昔孟母三徙以成仁
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终于成为了一个仁义的母亲。
C.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
D.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
现在他当了郡太守而以酒宴为他饯行,这样做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官职却看轻了梁柳本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皇甫谧原来不好学,游荡无节制,经过叔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诲,终于受到感激,从此勤学不辍。
B.有人规劝皇甫谧追求美名,到官府广交朋友,皇甫谧则认为身处田园也可享受尧舜的思想,不必因看重名利而走向仕途。
C.皇甫谧与梁柳有亲戚关系,当梁柳要去就任城阳太守的时候,有人劝皇甫谧为梁柳饯行,而皇甫谧仍然遵守古人的做人之道:贫者不把酒肉作为礼节。
D.官府、相国和皇上都多次征召皇甫谧出来做官,皇甫谧都没有应召。在皇上下诏敦促催逼不止的情况下,皇甫谧上奏不做官,结果不但被允许,还赐给一车书。
5.文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上学到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结合文
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不少于200字。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于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
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
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
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
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
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
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
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韩愈当时为洛阳县令。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篇二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高考诗歌鉴赏》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鉴赏
古诗鉴赏
0122 1420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 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 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 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 犹自梦渔樵。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三、四两句,又见其另作《秋霁潼关驿亭》诗颔联,完全相同,可知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
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是颇显出自己身分的。(刘逸生)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篇三
《全国大联考2O1O届高三语文》
全国大联考2O1O届高三第七次联考·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郴州/嗔怪 忤逆/杵药 悄悄/悄然
B.解剖/同胞 笑靥/梦魇 露骨/露天
C.纰漏/睚眦 勾当/沟通 折枝/刮折
D.杯具/陂塘 睥睨/裨益 荷载/荷锄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自从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之后,英国和阿根延之间已相安无事28年。但在2010年1月16日马岛却风起云涌,阿根廷政府派军舰封锁了马岛海路;英国政府亦不甘示弱,立即派出驱逐舰‚捍卫主权‛,两国军事冲突一触即发。双方这次剑拔弩张,为的就是马岛海底600亿桶的石油。
A、相安无事 B、风起云涌 C、一触即发 D、剑拔弩张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去年金融危机让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找不到工作提前返乡,然而虎年之初,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江浙沪等长三角众多企业却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B.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文艺也一样,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现、关注、思考人类共同的现实问题,这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一种责任。
C.看王小鹰的《长街行》,通过一个普通女性的成长历程与心路历程,探悉了城市的变化发展与人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心灵嬗变之间的关系。
D.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将通过网络、媒体,以图片和文字形式向学生征集春联、拜年短信,特别是如何“给祖国母亲拜大年”的好创意。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 ,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 ,可以使整个的
精神受腐化。 。 ,‚坐井观天,诬天藐小‛。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
①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
②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
④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
⑤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
⑥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
A、①⑥③④⑤② B、⑤②③⑥①④ C、⑤④③②①⑥ D、①⑥③②⑤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种世衡,字仲平,少尚气节,昆弟有欲祈其赀者,悉推与之,惟取图书而已。 尝知泾阳县,里胥王知谦以奸利事败,法当徙,遁去。比郊赦[注]辄出,世衡曰‚送府则会赦‛,杖其脊而请罪于府,知府李谘奏释之。后通判凤州。州将王蒙正所为不法,尝于世衡以私,不听,蒙正怒,乃诱知谦讼冤而阴助之,世衡坐流窦州。久之,龙图阁直学士李纮为辨其诬,除卫尉寺丞。
西边用兵,守备不足。世衡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右可固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图银、夏之旧。朝廷从之,命董其役。夏人屡出争,世衡且战且城之。然处险无泉,凿地百五十尺,始至于石,石工辞不可穿,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钱,卒得泉。城成,赐名青涧城。迁内殿崇班,知城事。开营田二千顷,募商贾,贷以本钱,使通货赢其利,城遂富实。间出行部族,慰劳首长,或解与所服带。尝会客饮,有得敌情来告者,即予之以饮器,由是属羌皆乐为用。再迁洛苑副使,知环州。
蕃部有牛家族奴讹者,素倔强,未尝出谒郡守,闻世衡至,遽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左右曰:‚地险不可往。‛世衡曰:‚吾方结诸羌以信,不可失期。‛遂缘险而进。奴讹方卧帐中,谓世衡必不能至,世衡蹴而起,奴讹大惊曰:‚前此未尝有官至吾部者,公乃不疑我耶!‛率其族罗拜听命。
羌酋慕恩部落最强四衡亦以信得其死力诸部有贰者使讨之无不克其后百余帐皆自归莫敢贰因令诸族臵烽火,有急则举燧,介马以待。
葛怀敏败,率羌兵数千人以援泾原,无敢后者。尝课吏民射,有过失,射中则释其罪;有辞某事、请某事,辄因中否而与夺之。人人自厉,皆精于射,由是数年敌不敢近环境。
范仲淹檄令与蒋偕筑细腰城,世衡时卧病,即起,将所部甲士昼夜兴筑,城成而卒。
世衡在边数年,积谷通货,所至不烦县官益兵增馈。善抚养士卒,病者遣一子专视其食饮汤剂,以故得人死力。及卒,羌酋朝夕临者数日,青涧及环人皆画象祠之。 (选自《宋史·列传九十四》,有删节)
[注]郊赦:古代帝王举行祭祀大礼时赦宥罪犯,谓之“郊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送府则会赦 会:恰逢
B、尝干世衡以私 干:请托
C、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钱 酬:报酬
D、所至不烦县官益兵增馈 益:增添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里胥王知谦以奸利事败 贷以本钱
B、乃诱知谦讼冤而阴助之 公乃不疑我耶
C、请因其废垒而兴之 因令诸族置烽火
D、率其族罗拜听命 射中则释其罪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种世衡能“得人死力”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昆弟有欲析其赀者,悉推与之②慰劳酋长,或解与所服带 ③吾方结诸羌以信,不可失期 ④人人自厉,皆精于射 ⑤前此未尝有官至吾部者,公乃不疑我耶⑥病者遣一子专视其食饮汤剂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种世衡年少时崇尚气节,亲兄弟分家产时,他不要资财,只取“图书”。做了知县,决不允许犯法的王知谦逃脱制裁,赶在王知谦被赦免之前,重罚了他。后受其诬陷被流放。
B、西部边境守备不足,种世衡在战略要地延安边作战边建城。城内凿地一百五十尺,碰到坚石也不见有水,世衡决心坚定,重金悬赏工匠们,竟然打穿石头挖到泉水。
C、正因为种世衡能取信于边境上的各个部落,才使他们奋死效力。最强大的慕恩部落就是这样,只要种世衡派他们征讨有异心的部族,他们就一定战无不胜。
D、世衡在边数年,不只以他的军事才能建功,还注重当地的生产经济发展。在他死后,羌族酋长早晚来吊唁了好几天,青涧城及环州的人也画像立祠纪念他。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羌酋慕恩部落最强世衡亦以信得其死力诸部有贰者使讨之无不克其后百余帐皆自归莫敢贰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会客饮,有得敌情来告者,即予之以饮器,由是属羌皆乐为用。(3分) ②有辞某事、请某事,辄因中否而与夺之。(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
许浑
红叶晚萧萧②,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③,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④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这是作者第一次从故乡润州丹阳(今江苏)到京城长安所作。②萧萧:随风摇动的样子。③太华:指华山。④帝乡:京城长安。
(1)诗的首联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它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3分)
(2)中间四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写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抓住关键词语赏析。(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秦复爱六国之
人, ,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2)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苏轼《赤壁赋》)
(3)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
死, 。 (李白《蜀道难》)
(4)浊酒一杯家万里,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
寐, 。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三、(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路遥的价值
赵勇
长期以来,路遥与他的《平凡的世界》在许多专业人士那里评价不高,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教科书中或者绝口不提或者一笔带过。我觉得这是一件十分诡异的事情。而这种诡异也反映出读者与专家在文学观上的矛盾与冲突。读者依据朴素的文学直觉形成认识,而专家则借助于某种文学观念形成判断。我甚至可以大胆推测,那些在当代文学研究界已经成名的专家学者,他们现在很可能还被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某种先锋或伪先锋的文学观念架着,他们不愿意回归朴素,也不愿意用迟到的肯定来承认他们的疏忽与失误。
但路遥的读者却打破了专家学者的沉默,他们以古老的、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着路遥与他的作品,并让他的作品成了普通读者的圣经。因此,如果说《平凡的世界》已是当代文学经典,我更愿意把这部作品看做民选经典。民选经典不同于专家学者评选出来的经典,它不是少数人的爱物,而是大多数读者的选择。当一部作品拥有了强大的读者基础时,它甚至会给一些专家学者带来压力,并促使他们重新做出价值判断。在路遥与他的作品这里,我已经看到了一些改变的迹象。 作家有两类,一种作家主要为作家写作,他们因此成为作家们的作家;另一种作家主要为读者写作,他们因此成为读者的知心朋友。作家写出的作品也分两类,一种是可写性文本,一种是可读性文本。在文学价值上,许多人认为可读性文本低于可写性文本,为读者写作的作家低于为作家写作的作家。但是我想,一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篇四
《2014高三语文 训练卷6 古代诗歌鉴赏(二)》
2014高三语文快得分分项专练:训练卷6 古代诗歌鉴赏(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①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1)“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中运用的动词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归”“过”采用了拟人手法。远处的云彩渐渐归返太华峰际,残云远去,天将放晴;稀疏的细雨缓缓地路过中条山区,给人一种清爽感。诗人的情绪从离愁别绪中陡转,胸襟也因之开阔起来。
(2)诗人赴京应考即将到达目的地,却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委婉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 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 ①②①
(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2)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黯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梦”“烟”等意象,表达了凄恻、惆怅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六州歌头·项羽庙
李 冠
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鞭寰宇,驱龙虎,扫橇枪,斩长鲸。血染中原战,视余耳,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兵散月明,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泪盈盈。 念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呜咽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何处见遗灵?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胜负难凭。
【注】 ①余耳:张耳、陈余,秦末起义将领。②掩泉扃:关上地宫之门。
(1)上阕描绘出了怎样的项羽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秦亡草昧„„血染中原战”,这七句塑造了项羽叱咤风云、武功盖世的英雄形象;“视余耳„„泪盈盈”,这几句刻画了项羽穷途末路的英雄形象。
(2)描写了荒凉孤寂的景象,与上阕写项羽反秦时的威武雄壮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寓了作者的哀伤悲悼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 2 - ⑥④⑤②③①②①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 ①俞紫芝:宋代诗人,笃信佛教。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翡翠鸟。⑤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旆,旗。
(1)诗歌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诗歌描绘出一幅恬淡静谧的深秋水村图:船泊烟岸、鸟闲云淡、屋迷旗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从而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2)①远近结合。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水淡淡、酒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②动静结合,化动为静。溪云、酒旗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翠鸟、白鹭本为动景,动物不动,从而静物更静,闲适之情荡漾其间。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秋浦途中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②①
(1)“萧萧”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萧萧”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苦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 3 -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 ①指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词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点,这样写是为后边围绕桂花的品性进行议论做铺垫。
(2)作者认为颜色并不艳丽的桂花是百花中的上品;让梅花嫉妒,令菊花害羞,并因屈原在《离骚》中没有将其收列而为之抱屈。词人借助对桂花的议论,表现了自己清高淡泊、追求高洁品行的情怀。
7.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 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罅,声若弹琴”。②泠泠:水流声。
(1)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渲染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为结尾抒情做铺垫。
(2)抒发了知音难觅的苦闷、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英雄失路的落寞及对朝代兴衰的感叹。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 4 - ②①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 ①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1)简析颔联中“犹”“自”两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达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
(1)“犹”“自”分别是“仍然、尚且”和“依然、依旧”的意思,“云犹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天色的阴沉,“浪自生”显示了水势汹涌、旅途艰辛,共同衬托出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
(2)此处用了鲤鱼传书的典故,通过叙述船工捕得鲤鱼,诗人期盼发现家书急令烹鱼一事,表现了作者对兄弟、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 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此二句化用汉乐府丧歌《薤露》中“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上阕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浓厚感情和无限思念之情。“原上草,露初晞”,借景抒情,暗示夫人逝世不久,感叹人生短暂,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最后两句通过细节来写人。作者躺在妻子曾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沉痛地表现出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 5 - ②①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篇五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赏析》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赏析
【原作】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释】
阙:宫阙,指长安城。
萧萧:形容风吹叶动的声音。
长亭:常用作饯别处,后泛指路旁亭舍。
太华(hu啵杭椿健? 中条:即中条山,在山西永济县,位于潼关以北。。 树色随山迥(jing):一作“树色随关迥”。迥,远,此处有“向远处延伸”之意。 帝乡:指京城长安。
犹自梦渔樵:是说自己还留恋着砍柴钓鱼的隐居生活。
【古诗今译】
在枫叶沙沙作响深秋傍晚,夜宿潼关驿楼要以飘香的美酒相伴。远处,华山上残云缭绕,中条山上疏雨飘落。遥看树色随着潼关山势伸伸向远方,黄河奔流入海的涛声在远远地回荡。明天就可到达繁华的京城长安了,我还梦想着回故乡去过砍柴钓鱼的渔樵生活。
【赏析】
许浑,生卒年代不详,字用晦,润州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县)人。唐大和六年(832)进士,官监察御史,终睦州、郢州刺史。润州的丁卯涧附近,有许浑的别墅,他在那里自编诗歌“新旧五百篇”,因名《丁卯集》,集中均为近体诗,无一古体。许浑诗歌风格清丽,尤长于律诗,颇为杜牧、韦庄所称重。
这首诗是许浑第一次从故乡润州丹阳去长安,途经潼关夜宿驿楼时,有感于潼关险要山势和优美动人的自然景色而作的。它再现了诗人在出仕为官和眷恋归隐山林过渔樵生活之间的矛盾心理。
“枫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在着开篇两句诗中,诗人首先是从近处着笔,写的是充耳可闻的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清晰地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长亭”一瓢酒,唤起几多愁哇!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从这四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并没有沉湎于离愁别绪之中不能自拔,而是笔锋一,把着眼点推向远方,重笔描绘四周的远景,华山的“残云”,中条的“疏雨”,随山远伸的苍茫“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阵阵“河声”。在诗人的笔下,山活了,树活了,水也活了,化静为动,赋予了他们以蓬勃的生机。空旷,悠远,宁静,清新,明快。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明天就要到京城了,可诗人却依旧梦着以往故乡的渔樵生活!按照常理,第一次到京城,即使不像出仕为官,也用该想的是如何逛一逛繁华的都市吧?这就表明诗人此行的心里是矛盾的,起码是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个收束,着实令人深思。
这是一首由潼关到都城,夜宿驿站而题壁的诗,诗人由近及远地抒写了夜宿驿楼是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场面宏大悠远,格律工整自然,运笔遒劲有力,意境含蓄委婉。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篇六
《2013届学情调研测试试卷》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学情调研
语文试卷
2013-10-11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
A.解元/解甲归田 剽悍/肉膘 契合/提挈 ......
B.创作/重创敌军 铜臭/乳臭 稽首/无可稽考 ......
C.奈何/按捺不住 靡丽/披靡 予以/予取予求 ......
D.为首/为虎作伥 强辩/强求 藏头露尾/露头角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
A.漂亮而有个性的新车型越来越多,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正好可以择善而从。 ....
B. 在“东方文明和儒家文明”的框架里,华夏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注重群体.....
整合的文化,这与注重个性的西方文化框架有很大的不同。
C.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只有以冷静的心态沉着应付,等闲视之,才能....开拓创新,化危机为机遇,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D.政府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商内部认购以及预售房私下转让,但是,个别开发商仍然我行我素,暗中违规操作,这是令行禁止的。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奥尔默特表示,尽管没有同哈马斯达成任何协议,但是以色列已经达到了此次作战的目的,已经在最大程度上削弱了哈马斯的武装实力和威胁以色列的势力。
B.1月15日,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在春晚第二次联排中首次亮相,精彩的台词也随之曝光。
C.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规定对2008年10月27日前已发放、目前仍有余额存量的个人住房贷款,从2月1日起将可以享受基准利率下浮30%的优惠。
D.一方面灾区需要加强监控,把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要储备足量的抗生素和抗病毒的药品。
4.阅读下面语段,写出孔子原话的意思和温总理引用孔子话的含义。(6分)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答记者问中提到:“我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历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知我罪我”的典故与孔子有关。孔子编写完《春秋》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1)孔子(3分):
(2)温总理(3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乔宇,字希大,山西乐平人。宇登成化二十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弘治初,王恕为吏部,
调之文选,三迁至郎中。门无私谒。擢太常少卿。武宗嗣位,遣祀中镇、西海。还朝,条上道中所见军民困苦六事。刘瑾败,大臣多以党附见劾,宇独无所染。拜南京礼部尚书。久之,改兵部,参赞机务。以帝远游塞上,而监国无人,请早建储贰。帝将自击寇,宇复率同列谏。皆不报。 .
未几,宁王宸濠反,扬言旦夕下南京。宇严为警备,而谈笑自如。时携客燕城外,密察地险易,臵戍守。综理周密,内外宴然。指挥杨锐有才略,署为安庆守备。镇守中官刘琅与濠通,为预伏死士。宇刺得其情,诘琅用事者,琅惧不敢动。宇乃大索城中,斩所伏壮士三百人,悬首江上。宸濠失内应,且知有备,不敢东。攻安庆,锐固守不得下。未几败。 帝至南京,诏百官戎服朝明年正旦。宇不可,率诸臣朝服贺。宇遇事不可,无不力争,而争“大礼”尤切。帝欲加兴献帝皇号,宇言加皇于本生之亲,则干正统,非所以重宗庙,.
正名分。及礼官请称献帝为本生考,帝改称本生皇考,又诏建献帝庙于大内,宇等复连章谏。会璁、萼至京,诏皆用为学士。宇等又言:“内降恩泽,先朝率施于佞幸小人。若士大夫一预其间,即不为清议所齿。况学士最清华,而俾萼等居之,谁复肯与同列哉?”帝怒,切责。..宇遂乞休,许之。
宇性好山水,尝陟太华绝顶。遇虎,仆夫皆惊仆,宇端坐不动,虎徐帖尾去。家居澹泊,.
服御若寒士。身殁,二妾刘、许皆从死。穆宗即位,复官,赠少傅,谥庄简。
(选自《明史·乔宇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 帝怒,切责 切:严厉、严酷 .
B. 则干正统 干:管理、治理 .
C. 若士大夫一预其间 预:参与 .
D. 尝陟太华绝顶 陟:登上 .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明乔宇敢于直谏君过的一组是(3分) ( )
①大臣多以党附见劾,宇独无所染
②帝将自击寇,宇复率同列谏
③宇不可,率诸臣朝服贺
④宇言加皇于本生之亲,则干正统
⑤宇等复连章谏
⑥宇遂乞休,许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②④⑤ D. ①③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乔宇是成化二十年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吏部郎中、太常少卿等,后拜南京礼部尚书,又改任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等,因直谏君过,皇帝不高兴,于是去职回籍,卒谥庄简。
B.乔宇遇事机警,有勇有谋。宁王宸濠谋反,扬言将下南京,乔宇严为防备,且谈笑自如,斩掉宸濠内应党羽三百余人,使宸濠不敢东向,无法攻下安庆而兵败。
C.乔宇不惧权势,敢于直谏,曾经强烈反对世宗立生父为皇考,并反对张璁、桂萼等人进入内阁。皇帝很生气,把他严厉批评了一番。
D. 乔宇为政清廉,正直,关心民生疾苦。他从不私下拜访权贵,也不像其他的大臣那
样依附刘瑾,他从中镇、西海回朝,上书皇帝他在路上所见到的军民困苦不堪的情况。
8.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携客燕城外,密察地险易,置戍守。(4分)
(2)宇遇事不可,无不力争,而争“大礼”尤切。(3分)
(3)况学士最清华,而俾萼等居之,谁复肯与同列哉?(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1)诗的第一联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5分)
(2)诗的二三两联写景与第四联的抒情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2)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论语·阳货》)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为学》)
(5)子曰:“岁寒, 。”(《论语·子罕》)
(6) ,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7)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论语·卫灵公》)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晚 唱
(1)五叔家三代使牛。五叔因牛使得好,村人们都亲切地喊他使牛匠。
(2)五叔家每年立春,都要郑重地在牛栏里上香,贴春牛图,献刀头。
(3)五叔一向使水牛。水牛犄角弯弯。这一天,天上像悬着两个太阳。五叔和牛累得吭哧吭哧。主人家催得紧,歇午的时候,牛刚下河,见五叔坐立不安的样子,就站起来,朝
五叔叫了两声,又回到了田里。也合该出事,耙完田,五叔累得一屁股跌坐在田埂上,忘了解下耙具。牛热得遭不住,拖着耙具,就往河边赶。
(4)水牛跑得风快。 一坝田里的人都惊呆了。耙具露出尖尖的牙齿,紧紧追赶着水牛的后蹄。五叔刚“哎呀”一声,就见耙子跳起来,狠狠往水牛的后腿上咬了一下。水牛一吃痛,四处乱奔,耙具更加疯狂起来,张开嘴,露出森森白齿,一下一下往水牛的臀、后腿、背上……狠狠扎去。又奔出数十米远,水牛忽然矮了下去。五叔再也喊不出声来,泪水涟涟,一下子萎在了地上。
(5)傍晚,村里飘起水牛的肉香。五叔从墙上取下祖父传下来的那只牛角,一个人徘徊在空荡荡的牛栏里,半天,却吹不出声……
(6)牛贩子们交易时都不说话,手缩在袖笼里,指头忽长忽短地叫价。五叔不忙讨价,只把目光缓缓地在每头牛身上移动。天快亮了,一声忧伤的牛哞突然叫得牛市上空荡荡的。五叔一无所获,在地上捡了半截牛绳,正低头怏怏地走。牛哞声一声比一声凄凉,五叔抬起头来,看见一头苍老的黄牛拼命往一个妇人身后藏。集市上的杀牛匠嘴里含了一把尖刀,眼睛上上下下地往那黄牛身上瞧。
(7)黄牛不敢看那汉子的眼睛,低下头,围着妇人转来转去。妇人火了,一把扳住它的犄角。黄牛吃惊地盯着主人,又望望旁边站着的五叔,眼神又慌乱,又绝望。大滴大滴的泪水从它深深的眼窝里缓缓淌了出来。杀牛的人嘴里哼了一声,朝妇人伸出三根手指。妇人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杀牛匠转身就走。妇人慌了,急忙招呼他等等。杀牛匠将刀吐在手中,稳稳地攥着,说:一口价,三百,卖不卖由你。妇人叹口气,苦笑笑,手一伸,将牛绳递了出去。
(8)汉子伸出手,却发现绳索紧紧地捏在了一个老人的手里。五叔看也不看杀牛匠,从怀里摸出全部的钱来,递给妇人,说:六百,我要了。杀牛的汉子正要发作,一听这价,笑着摇摇头,竟自走了。
(9)坝上的庄稼再次被风吹黄时,黄牛就死了。
(10)黄牛太老了。五叔牵着它在村道上走,像领着自己的父亲。村里人笑五叔使了一辈子牛,老了却伺候着一头废物。在田里调头的时候,黄牛拉不动犁头,就喘着气,停了下来,一面转过头,哞哞地喊着五叔,眼里满是歉意。五叔温柔地摸摸它的犄角,扔了犁,让它歇着,自己在一旁笑眯眯地裹着叶子烟。别的使牛人见了,暗暗高兴,“啪”的一鞭抽在自家的牛背上,大声喊:五叔,秧子多深了,快点。 五叔嘿嘿地笑:不忙,不忙,它也干了一辈子了,等它歇歇。
(11)黄昏时分,五叔拿着牛角,走进了长坟茔。坟园深处,五叔在一块隆起的土堆前停住,大声说:黄牛老弟,我不知道你前世干了什么,害得这世变牛,劳碌了一辈子。现在,我把你埋在这里,和我先人们做伴,他们都是爱牛的人,你就安安心心地睡去吧,永远都别醒来。
(12)声音低了下去:……睡去吧,睡去吧……
(13)风吹动了许多坟上的青草。五叔将牛角举起来,在月光下吹得呜呜地响。
(作者杨虎,选自《短小说》,有删节)
11.第一节划线句“五叔家三代使牛”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2.五叔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文中哪些情节突出表现了这一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6分)
13.下列两句分别运用什么描写方法?一句写“吹不出声”,一句写“吹得呜呜地响”,两句表达的情感相同吗?(5分)
(1)五叔从墙上取下祖父传下来的那只牛角,一个人徘徊在空荡荡的牛栏里,半天,却吹不出声„„
(2)风吹动了许多坟上的青草。五叔将牛角举起来,在月光下吹得呜呜地响。
14.请探究作者在使牛匠五叔身上寄寓怎样的思想、情感或理想。(5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闭上你的嘴巴
辛武柳
近年来,外国人得出的中国游客“总是吵吵”的直观印象,虽不免以偏概全,但这仍引发思索——对中国公民开放旅游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中国人真是富起来了,许多中国游客的首选地是欧洲,而且往往都把法国巴黎作为第一站。从巴黎方面传来消息,中国游客太吵吵,说话声音特别大,像卢浮宫的画廊,中国游客一到,回音轰响,多半是表达惊奇、兴奋与快乐,但其他游客总不免对中国人侧目,管理人员则对此无可奈何。
根据笔者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国人(不是所有,但为数不少)嗓门大,在公众空间里也毫不收敛自己的嗓门,形成大声喧哗的效果,是在起码从上个世纪初以来就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而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前二十几年,这种文化更加普及,表现出来也就更加强烈,目前通过中国旅游团在外部文化对比下凸显出来的这一吵吵文化,只不过是其余绪罢了。
在上个世纪前半叶,这种吵吵文化是伴随着进步的社会革命而生成的,有其宝贵的历史价值。在掀翻三座大山的艰苦卓绝的革命进程里,中国民众的喧嚣呐喊体现出了醒狮的气派,而这醒狮不是单个的人,是一个集体,是革命的阶级。在那样的一种历史进程里,个人的声音是微不足道的,个人总是必须汇聚到集体中,发出共同的呐喊,才算获得了一种正面价值。
在上世纪中后期,不仅阶级斗争是众声吵吵,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也大体是处于那样的一种“声境”。比如1958年“大跃进”时的民谣,后来被郭沫若和周扬编选为一本《红旗歌谣》,其中绝大多数都必须吼出而不是吟出。
到“文革”时候,中国人的吵吵文化达到了本民族历史以来的最巅峰。那时候屋顶、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每天会连续很久地播出声色俱厉的话语。当然,有时候也会播放“特大喜讯”。
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以后,中国的情况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现在常有人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篇七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石景山区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 2015.01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
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是礼仪之邦,慷慨好客是我们的民族性格,好客自然讲究待客之道。待客之道,首在分清宾主。
主即待客迎送的一方,宾即拜谒、暂居的一方。主人居主位,自家环境,礼俗成习,言语行动一任自然。..
客人居客位,避地移形,俗异物换,其所为必然谨慎小心察言观行。主客相遇,是否彼此相得,关键在东
道主。一般来说,发自内心的尊重关爱应该是主人待客的基本态度。具体而言,
中国宾礼讲究让客人舒适,没有陌生感,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样。所以如是,是由于身处客位的人,经
常会遇到种种蹇难不便,自己又无法解决。因此古人记载羁旅愁思的诗文特别多,如孔尚任《桃花扇》:..
“伤往事,写新词,【 甲 】乡梦乱如丝。”南朝沈约亦有句:“闻雁夜南飞,【 乙 】夜沾衣。”宋代
张咏的《雨夜》写得更凄苦:“帘幕萧萧竹院深,【 丙 】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
心。”这种种情形,亟需细心的主人关心体谅。所以亚圣谆谆告诫我们:“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
主人待客如此,居客位的一方也需讲究“客道”。主人为客人尽量想得周到,客人也尽量不给主人添.
麻烦。“□□□□”和“□□□□”两个成语,最能反应“客道”的真谛。这两条做到了,主人就会由“色.
难”变成“色喜”。另一个成语“恭敬不如从命”,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客道”最忌讳的是“反客为主”,.
这有违传统礼仪,被视作对东道主的大不敬。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暂(zhàn)居 羁旅愁思 ..
B.色难(nàn) 拜谒 ..
C.亟(jí)需 蹇难不便 ..
D.尽(jìn)量 反应 ..
2.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礼记》中“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就是这一层意思。
②敬是诚的显相,惟敬可以不逾礼数,不使客人有怠慢之感。
③诚是前提,无论哪方客人,都须以诚相待。
④最后是见客而喜,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⑤纳是接受和容纳,是拒排的反面。
A.①②③⑤④ B.⑤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⑤④ D.②③④①⑤
3. 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客愁 客泪 客怀 B.客泪 客怀 客愁
C.客愁 客怀 客泪 D.客怀 客泪 客愁
4.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成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宾至如归 客随主便 B.入乡随俗 相敬如宾
C.喧宾夺主 不速之客 D.入乡随俗 客随主便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东道主”一词出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
故称“东道主”。 后以“东道主”指称待客或宴客的主人。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南宋朱熹曾将《论语》与《礼记》《大学》《中庸》
合为“四书”。“四书”作为儒家经典,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
C.孔尚任是清朝初期著名的戏剧作家,与《长生殿》的作者洪升并称为“南洪北孔”。其代表作《桃
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中国传奇剧的典范。
D.“亚圣”即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我们熟悉的“君
子远庖厨”“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均出自《孟子》。
6.北京有许多老字号常以对联突显产品或经营的特色,以下对联与“一得阁”“同仁堂”“王致和”“全
聚德”“张一元”这些老字号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②香酥嫩脆鲜全聚,德寿康宁福满弘。③一艺足供天下用,得
法多自古人书。④剪裁奇妙随心动,斩切艰难任意行。⑤同气同声济世济民,仁心仁术医国医人。⑥
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⑦鸿鹄高飞志在千里,宾朋满座亲如一家。
A.④⑤②①⑥ B.③⑤①②⑥ C.③⑤①⑦② D.⑥①②⑤③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
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
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
曰:“行己有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
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
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
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
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
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
汉书》载:“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
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
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
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吐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
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
由佖之黩货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弃礼义,捐廉耻 捐:抛弃 .
B.年已十七,颇晓书疏 疏:文书 .
C.亦不愿汝曹为之 曹:等,辈,们 .
D.由佖之黩货也 黩:滥用 .
8.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悉以金马还之 在小足以守矣 ..
B.由佖之黩货也 此人之教子也 ..
C.吾时俯而不答 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 ..
D.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 ..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那些曲意逢迎、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B.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风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
C.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使用金钱如同消耗粟米一样,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D.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
所以贪财的人担任统帅,边关的大门到晚间也还洞开着无人把守。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鸡鸣不已于风雨”写出了“独醒之人”身处乱世,也会毅然决然发出正义的声音。
②古人治军以廉耻作为基础,将士们懂得礼义廉耻的道理,便足以克敌制胜,保存自己。
③作者借颜之推讲述齐朝一士大夫教育儿子的事例,表达了反对后人出仕做官的观点。
④作者倾向于杜甫的诗句是“安得廉耻将”。虽有牵强附会之嫌,却蕴藏着作者的期许。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结尾指出“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意思是说士大夫没有羞耻心,可以称之为
国耻。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这一认识的看法。(不少
于200字)(12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处断句。(5分)
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揽辔。上 曰 将 军 怯 邪 盎 曰 臣 闻 千 金 之 子 坐
不 垂 堂 百 金 之 子 不 骑 衡 圣 主 不 乘 危 而 侥 幸 今 陛 下 骋 六 騑 驰 下 峻 山 如 有
马 惊 车 败 陛 下 纵 自 轻 奈 高 庙 太 后 何 上 乃 止。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如“ , ”这两句,
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景物的色彩变幻。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
在色彩的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②醉翁亭所在的琅琊山,在欧阳修的笔下渐入佳境,“乐亦无穷”。如“山间之四时”:春来“ ”,
入夏“ ”,秋日“风霜高洁”,冬至“水落而石出”,令人流连忘返。
③孔雀开屏美在尾,文章收篇好在巧。总的来说,文章的结尾应简明有力,犹如《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演
奏一样:“ , ”,留给读者豹尾劲扫的感觉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④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多用典故,如写到刘裕,由他早年生活的遗迹联想到他两度挥
戈北伐,几乎克复中原的功业。只是这样的英雄业绩“总被雨打风吹去”,只有那“ , ”供
后人凭吊。
⑤在《师说》的作者韩愈看来,“古之圣人”是从师学习的榜样,因为“ , ”,与“今之众人”
的“耻学于师”形成鲜明的对比。
⑥《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其中“ , ”两句,回顾抗金往事,
雄放豪迈,对仗工整,为人们广泛传诵。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③题。(11分)
秋日赴阙注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缕悲凉的意绪。
B.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
C.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D.尾联中的“帝乡”与题目中“赴阙”照应,长安不远,作者心中又生出别样的情愫。
②本诗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阅读下列诗句,将你认为没有表达这种情感的两项诗句....
序号选出来,填写在【 】内。(4分)
A.倘忆江边卧,归期愿早知。 B.旅食思乡味,砧声起客愁。
C.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 D.花柳湖西别此翁,十年鬓雪忽重逢。
E.目断归帆何太疾,风吹柳絮正愁人。
③上面这首《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另有一个版本,题为《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内容与前诗有不同之
处。请结合诗歌内容,比较这两首诗尾联所表达感情的不同。(4分)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唐】许浑
南北断蓬飘,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劳歌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注
注:“劳歌”即忧伤离别之歌。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谜语的文化源头,应该是人类远古的神话。神话中问与答的形式孕育着谜语这种文化形式的各种要素。在神话思维的追问下,远古的先人们一点点地积累起关于世界的解答。把先人的文化问答通过新颖、曲折、变形的游戏问答加以传授和衔接,谜语就产生了。设问与回答是后世猜谜活动的本体,谜语的一切文化的发生都始于此。
中国谜语文化自中国文字创立后与文字的发展同步相生,并走上了特立独行的发展道路。甲骨文的出现基于中国古代的占卜文化(也算得上是一种猜想的文化),谜语与此相生,出现了离合隐语与谶语。比如汉代的“千里草,河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隐“董卓当死”),就是拆字、测字与文义隐语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文字性谜语,在形式上主要围绕拆字、离合、会意、谐音、别解来动脑筋。也正是在汉代,关于汉字的造字法,有了“六书”之说。“六书”之说与制谜、解谜的技巧有高度的关联。“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也是创作字谜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只是有更多生发与引申。汉字的象形性、图画性与字谜的形象性、象征性,两者之间其实就是以形表意和以意表形这样一个思维本质上的逆反过程。因此,中国的历代文人多有制字谜猜字谜的雅好。
唐代诗人皮日休为了隐晦地歌颂黄巢起义,作有如下字谜:“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曲律。”(“黄巢”),苏东坡则作有“研犹有石,岘更无山,美女还在,孟子不还。”(“砚盖”),果然是别开生面,别有雅趣,入了高境界。
宋代谜语还与传统灯彩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灯谜”。猜谜与制灯、观灯、赏灯相结合,实际上是文人雅士与俗世民众在文化上的接轨。元宵猜谜也成为中国人在最隆重的节日中的智力狂欢。
谜语题材丰富,有字谜、物谜、典故谜、生肖谜、名人谜、名著谜„„简直就是中国人的文化迷宫。谜语表面上看是短语短句短诗而已,实际上在小小的格局里却变化多端,机关无数。谜语是语言与文字、知识与游戏的结合,是与文学的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比起单纯的诗句来,多了许多的曲折、故事和异想天开,这大大地打开了谜语的境界。小小的谜语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庞杂的谜格。谜格是制谜、解谜的体式、技巧、方法之体系,也是制谜、猜谜的理论概括与总结。
(取材于《中国艺术报》)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远古神话是谜语文化的源头,神话思维对谜语的产生有影响。
B.谜语应占卜文化而生,它继承了这种猜想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C.谜语是一种对祖先的文化问答加以游戏化的传授和衔接的文化形式。
D.宋代的“灯谜”丰富了谜语的表现形式,具有雅俗文化接轨的意义。
16.下列对谜语与汉字、文学关系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历代文人制作字谜的原则是彰显雅趣,别开生面。
B.创作谜语的基本方法是汉字造字法,即象形、指事等“六书”。
C.汉字以形表意,字谜以意表形,两者是思维本质上的逆反。
D.谜语与单纯的诗句相比较,更赏心悦目,其境界也更为高远。
17.结合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谜语,并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谜语文化的认识。(6分)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篇八
《2014届高考语文古诗鉴赏》
2014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题点训练:古诗鉴赏
【目标解说】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和二轮古诗复习的重中之重。如何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呢?
一是强化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方法训练。
二是抓住两个重点:①特别会分析概括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②能把握住古诗中丰富、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
(2013·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解析 本题通过对诗句含意的理解,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理解上阕最后两句,要注意“酒徒”与“我”两种人的对比,将上阕前三句“我”的豪情壮举与上阕最后两句自己的遭遇作对比。体会这两次对比所构成的情感上的反差。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解析 本题通过考查对典故的理解,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
【错题回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1)“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下阕前两句写出了哪些“愁”?
答案 (1)比喻和对偶。不甘而无奈。
(2)年华老去的惆怅,春光逝去的伤感,理想破灭的失望。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伤春词,作者由伤春而感伤自己年华流逝。一、二句,点出伤春的意味,为全词奠定了感伤的基调。三、四句“落花”“飞絮”均为飘零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不愿逝去的不甘和无奈,运用比喻,用春来比喻自己的青春年华,表达出想要留住青春之感。五、六句,作者看到镜中的华发,想自己年华流逝,不愿辜负青春,然而无奈还是辜负了。“梦回人远许多愁”写梦中醒来,似已消愁,貌似洒脱,实则更为沉痛。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将这许多的愁都凝聚在风雨中的梨花之上,用风雨梨花象征自己的命运处境,含蓄动人。全词新颖别致,显示出辛弃疾词于豪放之外的另一种风格。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惜余春
贺 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注]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 西曛:斜阳。
从全词看,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由惜春到思归再到怀人。
【核心知识回放】
1.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较为常见的有:
①忧国伤时,如反映离乱之苦,同情百姓疾苦,担忧国家前途命运。
②建功立业,如渴望建功立业及报国无门的悲伤,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痛苦。 ③思乡怀人,离愁别绪。
④生活杂感,如昔盛今衰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等。
2.答思想感情题的术语有:
表示思想感情性质的“喜悦、惊喜、愉快、欢乐、挚爱、执著、愤怒、愤慨、激愤、悲愤、愤懑、恬淡、抑郁、郁闷、迷惘、惆怅、孤独、寂寞、哀伤、哀痛、凄苦、同情、怜悯、怜惜、惋惜、歌颂、赞赏、赞许”等,表示思想感情涉及内容及对象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忧国忧民、感叹时世、同情民生疾苦、眷恋故国、思乡怀亲、热爱自然、追求真善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抚今追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怀才悼亡、建功立业、统一山河、求贤若渴、厌弃官场、蔑视权贵、漠视功名利禄、追求自由、向往归隐、超凡脱俗、羁旅愁思、恋情闺怨”等。
定向训练一 强化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方法
【练前点拨】
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常规方法有:观标题、联作者、找诗眼、借注释、知流派等。临场答题时,特别要注意:
1.理层次
所要分析的语言片段是“字”“词”“句”“联”“阕”“篇”。因为除“字”“词”外,其余的都能理清层次。而层次往往对应着感情要点的层次,对应着答题要点的数量。
2.明位置
除要分析的是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外,剩余的语言片段在诗(词)中都有个位置。如尾句(联)一般是全诗(词)思想感情最集中的地方,抓住了尾句(联)就把握了全诗(词)。而要分析的是中间句(联),除要细读内部外,还要联系上下句分析。
3.品关键词
(1)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
含 “愁”“怨”“愤”“恨”“忧”“凄”“喜”
“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演练体悟】 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
①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②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
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雪。 (柳宗元《江雪》)
答案 ①愁 ②独 ③冷、凉(暗含冷寂) ④孤、独(暗含孤傲)
(2)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语言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演练体悟】 探寻下面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以此分析该处蕴含的感情。
①(2007·江苏)
鹧鸪天
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答案 一个“送”字,拟人化了,看似水送树,实则人送人,一个“送”字,包含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埋”,言其乌云遮山,借景之阴暗写人心情的郁闷,一半源于为友人一路山长水阔的担忧,一半暗含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
②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注]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 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答案 一个“缓”字,说明作者荡舟慢行,为的是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
“桃花”,属典故语,不仅实写青溪之景,也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③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答案 “但有”,只要有,表明故人提供禄米,是自己一家子生存下去的根本条件。“更何求”中的“更”,是“再”“复”“又”的意思,表明自己对故人的帮助已经感恩戴德,不敢别有所求。因此,尾联除透露出诗人暂时的舒心安定之外,还隐藏着历经磨难的悲苦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辛酸。
④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①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答案 “犹自”,仍然;“渔樵”,借代,代指隐逸生活。第二天就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仍然梦想过着渔樵般的生活,这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
定向训练二 把握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
(一)把握景中情
【练前点拨】
会从诗歌描写的景物中分析出包含的感情是做诗歌鉴赏题的基本功、内家功。从理论上讲,要抓住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从操作层面讲,要会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如“江风引雨入舟凉”(2010年江苏卷)要求分析“江风引雨”背后的惜别深情,就应抓住后面的“凉”字,一个“凉”字写出了风裹着雨,雨挟着风,风雨交加的凄凉景象,烘托了离别时悲凉的心情。还要会从景物冷暖中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演练体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横 塘①
范成大
南浦②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 ①横塘:旧址在今苏州西南,这是诗人送别朋友的地方。②南浦:本指水的南边,后来把它作为送别地点的代称。
你认为这首诗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案 ①借景抒情。着绿的南浦、静静的石桥和朱塔、如丝的细雨、似线的垂柳、待发的画船,诗人借这些典型的景物,抒发了离别之情。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诗人描绘的景色明艳清丽,但抒发的却是朋友间离别的伤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 草
杨 基
嫩碧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尾联表达了诗人淡淡的闲愁。尾联通过“平川十里”、牛羊缓移、晚风习习、笛声悠扬等景象,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诗人先前的“旧恨”“新愁”在这恬静优美的田园旋律中渐渐消融,可在逐渐获得的闲适的心情中,过去的愁绪难以全部散去。
3.(2013·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 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案 先写因笛声引起思乡之情,奠定思乡的情感基调;然后写眺望故乡而不得;再写眼前之景,燕子觅食、筑巢,雨中梨花,思乡之情,孤苦之愁,油然而生。
解析 本题考查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先由下片“故乡惟有梦相随”一句得出这首词表达的感情:思乡之情。然后找出上片写到的意象——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从中分析是如何表现思乡之情的。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篇九
《2015年高二周周练 语文》
2015年高二周周练 语文
第1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宝藏/埋藏 重合/重头戏 拓印/落拓不羁 ......
B.标识/识别 删削/刀削面 着陆/不着痕迹 ......
C.劲旅/干劲 发卡/卡脖子 抹布/一抹霞光 ......
D.粘贴/粘连 胳膊/胳肢窝 纤夫/纤尘不染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晋升 融洽 协奏曲 德义双馨
B.贸然 耐烦 势力眼 知人论世
C.株连 思辨 蜡像馆 别具只眼
D.就序 因缘 弹簧秤 霄壤之别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中国任何一个合作项目中,大学、研究机构、不同的政府部门都想要发挥 ___作用,这让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彼此间分享数据变得很艰难。例如,中国气象局有2000多个气 象站,其功能之一就是收集信息发布天气预报。而水文局运行着2万多个测量站,也同样收集天气数据,使用这些数据可以在相当程度上________气象局天气预报的空间精准度,但水文局并没有将数据对气象局________。
A.引领 改进 公布 B.引领 改善 公布
C.领导 改善 公开 D.领导 改进 公开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限量版大牌精品既浓缩了品牌最受欢迎的经典元素,还赋予了物品特殊的纪念意义,对于奢侈品收藏家来说更是朝思暮想。 ....
B.以确保质量为目的的全面管理,在丰田公司发挥了酣畅淋漓的作用,而在我国的企业中....
却没能产生应有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C.“风情神州行”,别样风景,万种风情。新的一年,“风情神州行”栏目将继续陪伴您足不出户,赏遍万水千山。 ....
D.各级政府的救助基金、专项扶持资金种类繁多,而一些企业对这些资金的发放政策不甚..了了,代办中介服务便应运而生。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地处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少林景区,因为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未能达到5A级景区标准,国家主管部门要求其在限定期限内整改。
B.最近众多的准妈妈提前赴港待产,引起了媒体关注,主流观点多从基本保障的角度来评论这一现象,也有媒体提出了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C.有些同学读书迷信权威,对文本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对文本深悟、慢泡、细嚼的基础上,而是轻松地做了权威的奴隶。
D.对于多数“90后”而言,发生于他们出生之前的事情,如果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少瓜葛,便只是教科书和互联网上的“存档”和“传说”而已。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修建军
“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现。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文化理想.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战国中后期以来,儒攀的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
文化心态体现为一种社会心态,“和而不同”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传,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局面。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后来伊斯兰以及基督教的传入也属于这种情形。自从16世纪末叶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以在与异域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交融,从而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全球化使今天的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一方面,积极寻找各种文明间深层对话、沟通与理解的文化路径;另一方面,民族性的存在和坚持也同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必要。“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之中。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和而不同”就是我们的哲学依据,“寻找现代文明的普遍标志和中华文化的契合点”、高扬“文化自觉”、实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应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理性而现实的态度。
“和而不同”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既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数千年形成的传统文明,又要面对高新科技浪潮的冲击和急剧动荡的世界局势。有
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从“文化自觉”到实现“和而不同”,必须处理好几个“要”和“不要”的问题:诸如,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同时要敢于正视中华文化中一些糟粕成分;要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而不能全盘西化等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新文化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高度的智慧性。
(原载2011.12.30《光明日报》,有删节)
6.下列有关“和”与“同”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哲学概念的“和”与“同”早在先秦时期就被提出。其概念之争在西周末年的书籍中早有记载。
B.“和”与“同”在争论之初两者是相对立的,是孔子将其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
C.“和而不同”这一观点的提出本身就遵循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和”与“同”两个概念在争辩中的进步发展。
D “和”就是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统一;“同”就是不顾事物之间的差异一刀切的要求统一。
7.下列不属于“和而不同”文化现象的一项是( )
A.孔子复周礼,并不是一味的照搬“周礼”,而是对“礼”的内涵不断的充实发展。
B.战国中后期以来的儒家学说存在着“驳杂不纯”的特征,时隐时现的有着其他诸子学说的影子。
C.中国的“儒道”文化之外,吸收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形成三教鼎立乃至融合的局面。
D.伊斯兰教及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也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交锋中实现交融,内容更加丰富。
8.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但同时它又不排斥其他学说的存在,形成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B.“和而不同”既表现在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上,也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
C.在全球化时代,“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对如何既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又让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全球的发展与文明之中很重要;
D.“和而不同”就是既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又要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丰富自我。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孟子见粱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①
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粱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见齐宣王。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答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答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乃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木棒。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夺不餍 . 餍:满足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
D.汤放桀 . 修:治理 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挞:打击 . 放:流放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无后乎 .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
B.①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D.①然后乃入 . C.①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②以刃与政,有以异乎③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④省刑罚,薄税敛 ⑤仁者无敌 ⑥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入和用政治害死入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3分)
⑵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
⑶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1)“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中运用的动词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 析。(4分)
(2)简要分析“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4分)
(1)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2)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____!﹙渔父》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篇十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石景山区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 2015.01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是礼仪之邦,慷慨好客是我们的民族性格,好客自然讲究待客之道。待客之道,首
在分清宾主。主即待客迎送的一方,宾即拜谒、暂居的一方。主人居主位,自家环境,礼俗..
成习,言语行动一任自然。客人居客位,避地移形,俗异物换,其所为必然谨慎小心察言观
行。主客相遇,是否彼此相得,关键在东道主。一般来说,发自内心的尊重关爱应该是主人
待客的基本态度。具体而言,
中国宾礼讲究让客人舒适,没有陌生感,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样。所以如是,是由于身处
客位的人,经常会遇到种种蹇难不便,自己又无法解决。因此古人记载羁旅愁思的诗文特别..
多,如孔尚任《桃花扇》:“伤往事,写新词,【 甲 】乡梦乱如丝。”南朝沈约亦有句:“闻雁
夜南飞,【 乙 】夜沾衣。”宋代张咏的《雨夜》写得更凄苦:“帘幕萧萧竹院深,【 丙 】孤寂
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这种种情形,亟需细心的主人关心体谅。所以.
亚圣谆谆告诫我们:“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主人待客如此,居客位的一方也需讲究“客道”。主人为客人尽量想得周到,客人也尽量不.
给主人添麻烦。“□□□□”和“□□□□”两个成语,最能反应“客道”的真谛。这两条做到了,主人就.
会由“色难”变成“色喜”。另一个成语“恭敬不如从命”,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客道”最忌讳的是.
“反客为主”,这有违传统礼仪,被视作对东道主的大不敬。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暂(zhàn)居 羁旅愁思 ..
B.色难(nàn) 拜谒 ..
C.亟(jí)需 蹇难不便 ..
D.尽(jìn)量 反应 ..
2.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礼记》中“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就是这一层意思。
②敬是诚的显相,惟敬可以不逾礼数,不使客人有怠慢之感。
③诚是前提,无论哪方客人,都须以诚相待。
④最后是见客而喜,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⑤纳是接受和容纳,是拒排的反面。
A.①②③⑤④ B.⑤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⑤④ D.②③④①⑤
3. 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客愁 客泪 客怀 B.客泪 客怀 客愁
C.客愁 客怀 客泪 D.客怀 客泪 客愁
4.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成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宾至如归 客随主便 B.入乡随俗 相敬如宾
C.喧宾夺主 不速之客 D.入乡随俗 客随主便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东道主”一词出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
的使节,故称“东道主”。 后以“东道主”指称待客或宴客的主人。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南宋朱熹曾将《论语》与《礼记》《大学》《中
庸》合为“四书”。“四书”作为儒家经典,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
C.孔尚任是清朝初期著名的戏剧作家,与《长生殿》的作者洪升并称为“南洪北孔”。其
代表作《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中国传奇剧的典范。
D.“亚圣”即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我
们熟悉的“君子远庖厨”“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均出自《孟子》。
6.北京有许多老字号常以对联突显产品或经营的特色,以下对联与“一得阁”“同仁堂”“王致
和”“全聚德”“张一元”这些老字号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②香酥嫩脆鲜全聚,德寿康宁福满弘。③一艺足供
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④剪裁奇妙随心动,斩切艰难任意行。⑤同气同声济世济民,
仁心仁术医国医人。⑥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⑦鸿鹄高飞志在千里,宾朋满
座亲如一家。
A.④⑤②①⑥ B.③⑤①②⑥ C.③⑤①⑦② D.⑥①②⑤③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
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
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
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
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
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
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
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
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
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
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载:“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
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
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
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吐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
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
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弃礼义,捐廉耻 捐:抛弃 .
B.年已十七,颇晓书疏 疏:文书 .
C.亦不愿汝曹为之 曹:等,辈,们 .
D.由佖之黩货也 黩:滥用 .
8.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悉以金马还之 在小足以守矣 ..
B.由佖之黩货也 此人之教子也 ..
C.吾时俯而不答 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 ..
D.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 ..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那些曲意逢迎、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B.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风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
C.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使用金钱如同消耗粟米一样,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D.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
所以贪财的人担任统帅,边关的大门到晚间也还洞开着无人把守。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鸡鸣不已于风雨”写出了“独醒之人”身处乱世,也会毅然决然发出正义的声音。
②古人治军以廉耻作为基础,将士们懂得礼义廉耻的道理,便足以克敌制胜,保存自己。
③作者借颜之推讲述齐朝一士大夫教育儿子的事例,表达了反对后人出仕做官的观点。
④作者倾向于杜甫的诗句是“安得廉耻将”。虽有牵强附会之嫌,却蕴藏着作者的期许。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结尾指出“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意思是说士大夫没有羞耻心,可
以称之为国耻。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这一
认识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2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处断句。(5分)
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揽辔。上 曰 将 军 怯 邪 盎 曰 臣 闻 千 金
之 子 坐 不 垂 堂 百 金 之 子 不 骑 衡 圣 主 不 乘 危 而 侥 幸 今 陛 下 骋 六 騑
驰 下 峻 山 如 有 马 惊 车 败 陛 下 纵 自 轻 奈 高 庙 太 后 何 上 乃 止。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如“这两句,
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景物的色彩变幻。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
在色彩的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②醉翁亭所在的琅琊山,在欧阳修的笔下渐入佳境,“乐亦无穷”。如“山间之四时”:春来
“,入夏“”,秋日“风霜高洁”,冬至“水落而石出”,令人流连忘返。
③孔雀开屏美在尾,文章收篇好在巧。总的来说,文章的结尾应简明有力,犹如《琵琶行》
中琵琶女的演奏一样:“ , ”,留给读者豹尾劲扫的感觉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④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多用典故,如写到刘裕,由他早年生活的遗迹联想
到他两度挥戈北伐,几乎克复中原的功业。只是这样的英雄业绩“总被雨打风吹去”,只有那
“”供后人凭吊。
⑤在《师说》的作者韩愈看来,“古之圣人”是从师学习的榜样,因为“ , ”,与“今
之众人”的“耻学于师”形成鲜明的对比。 ⑥《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其中“ , ”两句,回顾抗
金往事,雄放豪迈,对仗工整,为人们广泛传诵。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③题。(11分)
秋日赴阙注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缕悲凉的意绪。
B.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
C.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D.尾联中的“帝乡”与题目中“赴阙”照应,长安不远,作者心中又生出别样的情愫。
②本诗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阅读下列诗句,将你认为没有表达这种情感的....
两项诗句序号选出来,填写在【 】内。(4分)
A.倘忆江边卧,归期愿早知。 B.旅食思乡味,砧声起客愁。
C.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 D.花柳湖西别此翁,十年鬓雪忽重逢。
E.目断归帆何太疾,风吹柳絮正愁人。
③上面这首《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另有一个版本,题为《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内容与前诗有不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比较这两首诗尾联所表达感情的不同。(4分)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唐】许浑
南北断蓬飘,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劳歌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注:“劳歌”即忧伤离别之歌。 注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谜语的文化源头,应该是人类远古的神话。神话中问与答的形式孕育着谜语这种文化形式的各种要素。在神话思维的追问下,远古的先人们一点点地积累起关于世界的解答。把先人的文化问答通过新颖、曲折、变形的游戏问答加以传授和衔接,谜语就产生了。设问与回答是后世猜谜活动的本体,谜语的一切文化的发生都始于此。
中国谜语文化自中国文字创立后与文字的发展同步相生,并走上了特立独行的发展道路。甲骨文的出现基于中国古代的占卜文化(也算得上是一种猜想的文化),谜语与此相生,出现了离合隐语与谶语。比如汉代的“千里草,河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隐“董卓当死”),就是拆字、测字与文义隐语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文字性谜语,在形式上主要围绕拆字、离合、会意、谐音、别解来动脑筋。也正是在汉代,关于汉字的造字法,有了“六书”之说。“六书”之说与制谜、解谜的技巧有高度的关联。“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也是创作字谜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只是有更多生发与引申。汉字的象形性、图画性与字谜的形象性、象征性,两者之间其实就是以形表意和以意表形这样一个思维本质上的逆反过程。因此,中国的历代文人多有制字谜猜字谜的雅好。
唐代诗人皮日休为了隐晦地歌颂黄巢起义,作有如下字谜:“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曲律。”(“黄巢”),苏东坡则作有“研犹有石,岘更无山,美女还在,孟子不还。”(“砚盖”),果然是别开生面,别有雅趣,入了高境界。
宋代谜语还与传统灯彩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灯谜”。猜谜与制灯、观灯、赏灯相结合,实际上是文人雅士与俗世民众在文化上的接轨。元宵猜谜也成为中国人在最隆重的节日中的智力狂欢。
谜语题材丰富,有字谜、物谜、典故谜、生肖谜、名人谜、名著谜……简直就是中国人的文化迷宫。谜语表面上看是短语短句短诗而已,实际上在小小的格局里却变化多端,机关无数。谜语是语言与文字、知识与游戏的结合,是与文学的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比起单纯的诗句来,多了许多的曲折、故事和异想天开,这大大地打开了谜语的境界。小小的谜语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庞杂的谜格。谜格是制谜、解谜的体式、技巧、方法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