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高二】
2013高二语文暑假作业(三)
一、基础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沁( )园春 橘( )子 百舸( ) 寥廓( ) 峥嵘( )( ).......
遒劲( )( )万户侯( ) 遏( )止 灰烬( )摇曳( ) 睫.......
( )毛 惆怅( )震颤( ) 憎( )恨 欢跃( ) .....
清澈( ) 战栗( ) ..
露( )水 给( )予 矿藏( ) 倔强( ) 旗杆( ) .....
露( )脸 交给( ) 宝藏( ) 强( )大 笔杆( ) .....
2.根据读音写出汉字
cānɡ( )茫 枯tãnɡ( ) 蒙bì( ) jiã( )毛 tïnɡ( )孔
辛là( ) 汗流jiā( )背 至高无shànɡ( ) zhào( )唤
hïu( )咙 zhîu( )纹 wâi( )蓝 金bì( )辉煌 màn( )江
瓦lì( ) 沧海一sù( ) liáo( )廓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开放性网络给人们交流思想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应看到,一些 于网络
的“情绪性言论”,有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②百年立宪的努力,使人们深深地认识到,政府的 不应是无限的,而应是有限的,
应当受到法律尤其是宪法的限制。
③很多人都称赞这位2010年11月5日上海静安大火中丧生的小伙子,说他是一位重朋
友、讲 的人。
A.漫延 权利 意气 B.蔓延 权利 意气
C.蔓延 权力 义气 D.漫延 权力 义气
4.下列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夸张 比喻 反问 B.设问 对偶 反问
C.反问 比喻 设问 D.夸张 对偶 设问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
高的评价
B. 《尚书》记载,东方的夷人部落民风淳朴,人们好让不争且取予有度,因此这个部
落被称为“君子之国”。
C. 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九成
以上,为271.6万人。
D. 随着大运会的日益临近,深圳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大运会已成为展现
志愿者风采的广阔舞台。
二、诗词赏析
(一)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震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军事路线指导下,红军在娄山关一带同敌人
展开激烈的战斗,终于取得胜利。
1.根据具体的语境,“漫道”一词的意思是( )
A.漫长的道路 B.满路 C.莫道,别说 D.慢慢地说
2.词的上片,描绘了红军进军的场面。着重描写的是色彩,还是声音?举例说明。
答:
3.当时的红军仍处在长征途中,困难重重,流血牺牲在所难免。“前途是光明的,道
路是曲折的。”诗人为了表达这一抽象立意,在下片中借助了哪些形象之物?
答:
4.纵观全词,点睛之笔是哪两句?
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二)
送人之松江
俞 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5.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
6.简要分析全诗是如何表现离愁的。
三、语言知识运用
1.祖国的名山胜水,一直是哲人、诗人歌咏的对象。阅读例句,根据情境,仿写两个
含有描写名山胜水的诗句的句子。
搏击长江,毛泽东挥笔“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搏击
风浪的伟大气魄和襟怀。
面对泰山,
2.请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一句话。要求观点鲜明,句式基本一致。
北大教授李零认为,孔子是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是一个无权无势,却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
我认为,孔子 ; 。
3.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8个字)
农业部会同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工信部、公安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
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组成联合督导组,从24日起,对河北、吉林、黑龙江、
山东、湖南等十省的“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记者从农业部了解到,此次督导将重点检查“瘦肉精”源头管理、生猪养殖、生猪收购
贩运、生猪屠宰、肉品加工、肉品消费餐饮、肉品进出口等各环节监管职责的落实,基层监
管能力建设及人员、经费、设施设备等条件的保障,隐患排查和违法案件查处等方面的情况。
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督导工作的目的是推动各地迅速启动“瘦肉精”等非法添加物专项
整治行动,强化全程监管,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和使用“瘦肉精”等非
法添加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答:
四、写作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母亲呵
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冰心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请以“母亲”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内容自选,标题自拟,
800字左右。【描写名山胜水的诗句】
2013高二语文暑假作业(三)参考答案
一、基础检测【描写名山胜水的诗句】
1.qìn jú ɡě liáo kuî zhēnɡ rïnɡ qiújìnɡ hïu â jìn yâ jiã chïu chànɡ chàn zēnɡ yuâ châ lì lù/lîu jí/ɡěi cánɡ/zànɡ jiànɡ/qiánɡ ɡān/ɡǎn
2.苍 藤 蔽 睫 瞳 辣 浃 上 召 喉 皱 蔚 碧 漫 砾 粟 寥
3. C(①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漫延:同“曼延”,连绵不断。句中是指信息扩散的情形,宜用“蔓延”。②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指具有行使某种行政行为的力量 此句政府的行为,故用’权力”③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的利益的气概。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此句重在强调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气概,宜用“义气”)
4.D
5. B(A、主客易位导致搭配不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的主语是 “观众”,而不是“《红
楼梦》”C、句式杂糅“据”与“显示”杂糅,去掉“据”D、搭配不当,“迎接迎接大运会”成为“舞台”,显然错误,去掉“迎接”)
二、诗词鉴赏
1.(1)立、看、怅、问、忆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遍:红得广;染:红得深透;透:强调水的清澈;争:渲染了热闹气氛;击:突出雄鹰的矫健;翔: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
(3)景是作者主观感情映射下的景,写景是为了抒情。第一,开篇便点出“独立”二字,说明一切景物都是由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的诗人主观摘取的。第二,诗篇中所描绘的秋景,都是经过艺术的概括,为表现诗人的人生情怀服务的。第三,诗人写景其实是为了最终引发“谁主沉浮”哲理性思考,以便拓展和深化诗的境界。
2.(1)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以及在其中的“万物”,自然的想到了万物的主宰者人,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2)“主沉浮”在这里是指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诗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问题。(3)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3.C
4.交代了送别的季节(秋天)、地点,渲染了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凄凉之感,为下文写离愁张势(做铺垫)。
5.首句借景物渲染离愁,“萧瑟西风”渲染了离别的凄凉;第二句直接抒写离愁,第二
句送客的离愁使人肠断,两人默然对坐,滴酒未沾;第三句叮嘱友人一定要记住此时的分手处,暗示友人即将离开,孤独愁苦自此开始;尾句漠漠暮烟、蒙蒙微雨中一直目送着孤独的友人悠悠远去,凝聚并深化了离别的凄楚愁苦。
三、语言知识运用
1.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白居易喜吟“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留下了对西湖美景的留恋之情。
2.参考答案一:是一个四处游说,却不被统治者赏识的人;是一个才华满腹,却始终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
参考答案二:是一个颠沛流离,精神却永远高高在上的人;是一个平凡普通,却为世代人民无限景仰的人。
3.多部门赴十省联合督导 “瘦肉精”专项整治.
四、写作练习
参照高考作文标准。
龟虽寿
《龟虽寿》,是三国时期政治家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在建安十三年一月,当时他已五十四岁了,正是赤壁之战前夕。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龟虽寿》是一首极富哲理意味的咏怀诗,诗中表现了曹操乐观自信,顽强进取的精神,对后人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全诗十四句,除末两句为与诗句内容无关的乐谱套语外,其余十二句每四句为一节。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这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神龟虽寿”,说命长;“腾蛇乘雾”,言技高,不管命有多长,本领多么高,最后都逃不掉死亡的命运,也就是违逆不了客观自然法则。人亦如此,长命百岁,官高位隆,最后都要成为土灰。
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由此却引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认为人既然都要死,死后一切皆空,倒不如及时行乐;另一种则认为既然要死,就应该使生活有意义、有价值。而诗人是怎样认为的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千里马已老,且又伏在槽枥之间,可是它不因年老而衰疲,不因不在草原而意懒,还是“志在千里”,这就显示了千里马的素质和气概。这两句是比喻,是为了引发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暮年”和“老骥伏枥”相呼应,“壮心不已”和“志在千里”相映照。曹操这时已击败了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的乌恒,准备举兵南下攻东吴,因此他豪情勃发,壮志凌云,对建功立业信心百倍。
这四句是全诗的意旨所在,也是一直为人称道的地方。前四句颇有暗淡伤感之意,而这四句一出,顿改前调,鸣奏出昂扬之音,突发出慷慨之声。由此可见,曹操显然主张有生之年积极创造,建立功业,名标青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人们寿命最后总有终结的一天,但寿命的长短却有不同,这长短之期,不仅仅是天命决定的,还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如果注意物质上的保养,又有适当的精神调养,那就可以延长生命。诗人在此好像讲养生之道,其实他另有哲理,表达了一种不服老、不信甜蜜的人生态度。
诗的最后按乐章尾声的格式写上“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表面赋诗明志之意。
这首诗赢得了后人的赞美,并从中吸取了精神力量,就在于有形、有理、有情,且使三者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单纯说理,会使诗枯燥;抽象言情,也会使诗贫乏;一味示形,同样使诗单薄。此诗理中有情,寓情于形,因
而增强了感染力。全诗主要有三层:第一层,全部是以物为喻,以形见意,又意在言外,喻意富含。“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以概括语出之;“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以形象语描之。两句互文,说神龟、腾蛇、长寿、高能都有终结之时。第二层,先写马喻,再言人事,先用“志在千里”的具体写法,后用“壮心不已”的概括语言,虚实相映,物人相发,形象生动,类比贴切。“犹有竟时”、“终为土灰”一意,“志在千里”、“壮心不已”同义,使行文富于变化。第三层,回应第一层,又更进一步,总结上文,且归于理性。第一层颇有降抑之意,第二层大有昂扬之态,第三层又具深沉之思。这样,全诗跌宕起伏,又肌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喷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 全诗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越,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①。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②。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③。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④。 [注释]
①具:备办。鸡黍:泛指待客的饭菜。 ②合:环绕.郭:外城。 ③场:打谷场。圃:菜园。 ④就:接近,此为欣赏的意思。
译文: 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家)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绝。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一起喝酒,一起观赏菊花。[ [赏析]
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叙述老朋友杀鸡做饭,邀请诗人到他家去做客。“田家”没有山珍海味,一盘肥鸡就成了老朋友待客的佳肴。这朴实自然的诗句,既表现了诗人与故人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真诚友谊,又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清淡,开篇就给人以亲切友好的感觉。
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写的是诗人进庄之所见。这两句,上句描绘近景,葱茏茂密的绿树环绕村庄,清幽宁静;下句勾勒远景,雄伟的青山给田园筑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给人的眼界以开阔感。诗人就是用这平凡而自然的景物,表现出山水的美丽和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另外,这两句诗也暗示了孟浩然与其故人的友谊是建立在对理想和生活情趣的共同追求之上的,为下文的开怀畅谈作了感情的铺垫。 颈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的是宴饮。
诗人在老朋友家中,临窗把盏,看到窗外的打谷场和青葱的菜园,不觉引起了诗人和老朋友对田园农作物收成的关切之情,年景收成也就成了饮宴的主要话题。
这里,家常的菜肴,家酿的美酒,田园的风光,再辅之以家常的高谈,就使诗境完全沉浸在亲切、自然的氛围中。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1.这首诗为什么能具有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呢
仔细想来,是因为诗人以喜悦的感情,写出了一个和平生活,美丽恬静的农村情景,既无名山胜水,也无异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场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朴感情的农家朋友.当诗人被邀到农家做客的时候,于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朴素语言展开了饶有古风的场景.鸡黍是农民款客最诚意的表现,通过鸡黍的具体描写,就令人浮起了田家的形象.田家的环境,是绿树绕村,青山远衬,故人把酒叙旧,面对着窗外的场圃,娓娓谈着桑麻的农事,充满了喜悦的情绪.主人的款待出自真诚,不仅以这次欢叙为难得,更约定客人来年重阳佳节再来做客,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另有一番赏心的情趣了.
孟浩然擅长于自然描写,与王维齐名.从《过故人庄》可以看到作者以清峭的情怀,感受到农村大自然的陶醉,承受到友情的温暖,因而能以朴质的语言抒发出美好的篇章,所描写的环境,令人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中的一些情节,但又各有特色,各有天地,而非艺术上的重复.
《过故人庄》能传诵下来,艺术上是具有纯朴的特点,语言上具有清新口语化的风格,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致.由此看来,好诗能去掉陈词滥调,写得自然,不涂饰,不堆砌,正如谢写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样,于平淡之中见出功力.
题破山寺后禅院
(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1]【描写名山胜水的诗句】
注释 1、[清晨]:早晨 2、[入]:进入。 3、[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阳。 5、[照]:照耀。 6、[高林]:高树之林。 7、[曲]:弯折、曲折。亦作“竹径”。
8、[幽]:幽静。 9、[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10、[悦]:意动词,以„„悦,使„„高兴 。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意动词,以„„空,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4、[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15、[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16、[俱]:都。 17、[但余]:只留下。
18、[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19、[钟磬]: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报时或召集信号。 20.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22、诗的三、四句的特点:双关手法。 一层意思表达了佛门清静,佛法高远。
二层意思影射佛门弟子早课完后,精神层次产生臆想,领悟到房中术的境界。
译文
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诗的意境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径”,竹林丛中的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
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六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动,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
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赏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
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
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赏析: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泌阳)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译文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诗文赏析
1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
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
①选自《樊川文集》。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秦淮,河名,发源于江苏溧(lì)水东北,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商女:一说即歌女在酒楼与船坊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
③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为“亡国之音”。 ④泊:停泊。 ⑤江:指秦淮河。
译文
迷蒙的烟雾、银色的月光笼罩着寒江、小舟白沙,
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在的地方。 正在唱歌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 依然在对岸吟唱《玉树后庭花》。
创作背景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1]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
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作品赏析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
泊秦淮
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景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泊秦淮
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样丰富的内涵、
深刻的主题却容纳在短短的28个字之内,这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凝练至及。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只有精练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见得精练。所以含蓄与精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译文
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当夕阳西下,何时才能回转?令人无可奈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似曾相识,春燕又飞回。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令人感伤。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感觉很伤感。 赏析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
论中国山水诗的美学内涵
摘要: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山水诗既是对自然山水美的艺术提炼,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果,
因此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山水诗;源流;审美;美感;意蕴
千山竞秀,万壑争荣,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祖国山水的灵秀俊美,处处触发诗人的灵感,激荡诗人的情怀,使许多清丽的佳句从诗人的笔底流泻而出。“翠壑丹崖千丈画,白云红叶一溪诗”,在龚自珍的笔下,黄山的山水风物就是美丽的画,优美的诗。
山水诗,顾名思义,就是指诗人游览山水名胜后有感而发,从而留下的诗句词章。山水诗,不仅是诗人心灵的火花,智慧的结晶,也是对自然山水美的精华的艺术提炼,因此具有独特的美学内涵。
一、中国山水诗源流
中国最早认识山水审美价值并以之作为审美对象的,是两千多年以前的庄子和孔子。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人对自然美的审美意识的觉醒。他继承了老子“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认为大自然的山水包含着美的内容和美的法则。他在《庄子·知北游》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认为,大自然的美是最美的,最合乎法则的,因此,他要求人们的一切行动,都要顺乎自然,返朴归真。“山林与,皋垠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庄子所向往的乃自然山水之美,他追求的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向往‘旧出而作,日人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了·让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对大自然的崇拜,对自然美的发现,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追求,扩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对于人的自然美的意识的形成和觉醒,具有重大的思想意义。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以君子的道德标准来认识和发现自然山水之美的。他在《论语·雍也》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里,孔子以山水的优美和壮美,喻指君子仁人的品格,如巍巍之高山,气宇轩昂,岿然不动;如浩荡之流水,生生不息,长久永恒。孔子所祟尚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亲共融、和谐共处,并把自然美当作人格美的参照物;他祟尚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对其他学生的人生志向皆不以为然,惟独对曾哲的述志感兴趣:
幕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味而归。(《论语·先进》)
这正是孔子所祟尚的人生境界:贴近大自然,追求自然美。在清清的河水中嬉戏游泳,在凉爽的和风中舞蹈歌吟,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情怀,这是多么愉悦的精神境界。在孔子的诸多论述中,虽然重在自然美对人格美的塑造陶冶作用,但却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独到发现。
庄子与孔子的思想,标志着中国自然山水审美观的形成,从而汇成了我国山水美学思想的源流。
中国的山水诗人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浸润下,将审美的目光投向了自然山水,并从中抒发个人,山游‘众的情怀。“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为名山这是李白留下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小”,这是杜甫在泰山留下的绝唱。他们或徜徉山水,或行吟泽畔,借诗抒发人生
情怀,给山水增添光彩,赋人生予壮丽。而大自然也像一位多情的少女,吸引着诗人投人其怀抱,使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刘想《文心雕龙·神思篇》)诗人之神思与风云并驱,诗情与山海为一体,物我两忘,情景交融,所思所感,形诸文字,发而为诗。山水诗在诗人的创造下,如姥紫嫣红的烂漫山花,开遍在祖国的山山水水,成了历史长河中一枝枝艺术奇葩。
追溯中国的山水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最先萌芽于先秦两汉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许多对自然风物的描写,生动传神,情景交融,成了山水诗的名句,广为流传。如“兼蔑苍苍,白露为霜”,“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兴视夜,明星有烂”,“绿竹琦椅”,“习习谷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等。到了楚辞、汉赋,更是有大量的自然山水的描写,且色彩绚丽,奇伟诡橘,如屈原的《桔颂》、《湘夫人》等。从此,自然山水以不停息的步履,进人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唤起人们对自然美的审美意识的觉醒。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山水诗形成的自觉时期。“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晋宋之间,随着玄谈之风的渐退,诗文的风格改变了,写山水诗的文人多了起来,出现了陶渊明、谢灵运、谢眺、鲍照等山水诗名家。他们的山水诗(包括田园诗),清新隽美,恬淡自然,意境深远,把自然山水描写得传神逼真,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陶、谢等诗人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自然山水诗正式形成并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唐代是我国山水诗的成熟繁盛期,当时名家辈出,诗海如潮。“唐初四杰”吟诵风月的山水诗给初唐文坛带来的清新诗风,古今称道。李白所歌咏的巴山蜀水、长江黄河、天姥、九华,杜甫所眷恋的泰山极顶、锦江花岸、湘水洞庭,王维山水诗的辆川烟雨,孟浩然笔底的荆襄湖泊、早春花落,白居易醉心的西湖堤景、匡庐桃花,刘禹锡的巫山神女、西塞风光,韩愈描绘的山石以及岭南风光,柳宗元笔下的湘山桂水,杜牧的江南烟雨,张继的枫桥夜泊,温庭摘的“鸡声茅店月”,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都是千古传唱的诗句。陈子昂登幽州台的歌唱,王之焕在鹤鹊楼头远眺西山的落日,崔颖在黄鹤楼上的题诗,也为人们津津乐道。还有王昌龄塞上风光的描写,高适、岑参雄壮悲凉的边塞诗„„都是以美的画卷激荡人们的情怀,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从此,中国山水诗成浩荡之势,并汇成了滚滚向前发展的洪流。
二、山水诗的美感生成
大自然名山胜水的壮丽秀美,“造化钟神秀”,古往今来的山水诗人的生花妙笔,妙造自然,使得山水诗与山水美交相辉映,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审美光彩。著名诗人歌德说:“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的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富的神圣的精神贯注生气的结果。”(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137页)这揭示了艺术创作的美感生成的根源。山水诗创作也是如此,创作者必须把个体的精神性灵贯注到对象的描写中,做到物我合一、情景交融,从而创造出一种比自然山水更美、更完整、更动人的审美境界。中国诗学家也十分注重这个问题,他们在主张“师法造化”的同时,又提倡“妙造自然”,在描写山川景物的时候,注重注人诗人的“心智”和“生气”,从而妙造“第二自然”。中国的山水诗,尤其是优秀的作品,总是诗人对山川审美观照的产物。它写的是美的山川,显示出来的却是山川之美,里面有诗人的审美理想,还有巧妙的创造,因此,它往往比美的山川更美,给人提供的是独特的审美享受。李白的山水诗奇伟瑰丽,气势惊天动地,“落笔惊天地,诗成泣鬼神”,其给人的审美震撼力是强烈的。山水诗是“人化自然”的产品,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体现。吴景旭的《历代诗话》卷四十九“香”条载:
竹初无香,杜甫有“雨洗涓涓静,风吹细细香”之句;雪初无香,李白有“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之句;……云初无香,卢象有“云气香水流”之句。妙在不香说香,
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
本来竹叶、雪花、云气皆无香气,可是经过诗人的点化,却香气四溢,构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其实这是诗人的审美创造的结果。请欣赏王维的《山中》和杜牧的《山行》:
荆澳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
远上寒山石径科,白云深外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这两首山水诗,写的都是山中的枫叶和深秋的景色,渲染了自然山水的清幽静美。不过王维写得空檬飘忽,意境朦胧,扑朔迷离,重在点染山中空翠欲滴、沁人心脾的美好景色;杜牧重在写山中的红叶以衬托深秋景色:它们层层簇簇,漫山遍野,比起早春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它们与青山白云交相辉映,色彩更显绚丽多姿,使人流连忘返。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写,都加人了艺术创造的成分,锦上添花,镶金砌玉,创造了耐人寻味的审美意境,创造出一个比自然更美的“第二自然”。
由此可知,山水诗因得天地的灵气和造化的神妙,又渗人了诗人的慧心兰质和审美创造,故而具有丰厚的、多层次的美感。
三、山水诗的美学内涵
历代山水诗成就有高低,但就总体来看,它们总是从审美的角度,去把握各种名山大川的外在特征和内在蕴涵,挖掘它们的审美价值,并表现出诗人的审美评价,寄托他们的审美理想,从而提供给人的是丰富的美学内涵:或雄伟壮丽,或清新秀丽,或纯朴自然,或幽邀深远,或恬淡空灵,或绚丽纤稼„„阅读山水诗,犹如漫步美丽的画廊,又如沐春风,如饮甘泉,心旷神怡,使人获得多种美感享受。当代著名的散文作家秦牧在《星湖鼎湖诗选序》里写道:“我觉得,一首好诗就象是一闭美妙的音乐,或者象是一颗味道甘美的橄榄,它可以常常陪人走一段很长的路,细细吟哦,不断体会,余韵在舌,余味在心。我自己反复背诵人们的一首好诗时,往往可以意趣盎然地走一段很长的山路。„„人们一面探胜寻幽,一面诵它几首,指点江山,印证美句,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这段话用“余韵”、“余味”和“意趣盎然”等词,形象地道出了山水诗的美感内涵。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山水诗的美学内涵。
1.美的丰富性。山水诗的美学内涵是丰富多彩的,令人赏心悦目的。有时同一首诗的内容,也显示出多样的美感内涵。如欧阳修写的《采桑子》词十首,总题为《西湖念语》,是诗人在颖州西湖的记游词,分别写到了西湖的春夏秋冬四时之景,昼夜变化及近景远景等十种景观,显示出不同的妙处:
“轻舟短掉西湖好。”坐着小船在绿水清波上荡漾,“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在动中赏景,自有一番雅趣闲情。
“春深雨过西湖好”。雨过天晴,四野清新。“百卉争妍厂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燃。”春雨滋润了花草,唤醒了大地,到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尤其是被晴日催放的红花像火焰般的艳丽,给人以生意盎然的美感。
“画船载酒西湖好。”在画船上饮宴,欢歌曼舞,“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带着一双醉眼观景,觉得“行云却在行舟下”,“疑是湖中别有天”。湖中的倒影造成的幻觉,营造了一种朦胧之美。
“群芳过后西湖好”。春末夏初,“狼籍残红,飞絮檬檬”时游湖,另有一种清淡空阔的感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这与春光明媚的景致又是一种不同的美。
“何人解赏西湖好。”一个人静观远眺,获得更多的感受。“谁知闲凭栏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引人遐想。
“清明上巳西湖好”。红男绿女,倾城而出,到湖畔踏青,过清明上巳节,“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铀车?’’熙熙攘攘,非常热闹,“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置身于这热烈的人流中,增加浓厚的美感。
“荷花开后西湖好”。夏日赏荷,“画船撑人花深处,香泛金影,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美酒醉人,荷香也醉人,在烟雨朦胧中带着醉意归来,有着十分畅意的美感。
“天容水色西湖好”。秋日的西湖,“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骏莺(升仙而去)?人在舟中便是仙”。秋天月色下的湖面,像“一片琼田”,这时夜游最美,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还有“残霞夕照西湖好”。在夕阳无限好的黄昏时刻到湖上游玩,会感到一种人去湖空,“野岸无人舟自横”的宁静美,等等。后人在评欧阳修这组山水诗时说:“十词无一重复之意。”(龙榆生编《唐宋名家词选》第70页)真是写尽了颖州西湖的湖光山色之美,显示了山水诗丰富的美学内涵。
2.声色之美。中国山水诗注重声情并茂,绘影传神,尽展山水神韵之美,使自然景色更加绚丽多姿。在《诗经》里,诗人就开始利用双声叠韵的词语和富有色彩感的句子,来表现自然的声色美。《诗经》的第一首《关难》的“关关堆鸿”,“关关”二字,便是象声词,表现水鸟鸣叫的优美声音。还有“习习谷风”,“河水洋洋”,“杨柳依依”,“灼灼其华”,等等,无不表现出声色之美。
后来的诗人继承并发扬这个传统,使我国的山水诗,充满了花香鸟语,山水清音,万紫千红,色彩斑斓。如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种夕阳下的江景,辉煌灿烂,鲜红一片,使人着迷。等到下弦月上来时,“露似真珠月似弓”所构成的皎洁宁静而迷人的江中之夜,就更加使人陶醉了。白居易是个写自然声色美的能手,他有许多像《暮江吟》这样优美的山水诗。
杜荀鹤的《闽中秋思》,表现的是秋声秋雨,却有着另外一种声色构成的意境美: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业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这里山海相连,时值深秋,紫菊盛开,红蕉叶茂。雨淋使紫菊浓淡匀称,丛丛簇簇,色彩更为明净秀丽;风弄蕉叶,哗哗作响,夹着滴滴雨声,似在低吟高唱一曲凄切的秋声,这构成了一幅别有风情和韵味的艺术画面。
柳宗元的《渔翁》更是一幅声色并茂的美丽图画:
渔翁夜傍西宕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稍日出不见人,矣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中下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里写的是湘江的风光,它山青水碧,蓝天白云,色彩秀丽。“矣乃一声山水绿”,那渔船的摇槽声,清亮悠远,荡绿了水面倒映着的山山水水。在这寂静的山水中,显得更加清幽。
3.如画之美。优美的山水诗犹如美丽的山水画,充满着诗情画意,徜徉其中,如漫步画里,可得到无穷的审美享受。张志和的《渔歌子》五章,每一章都是一幅很优美的画卷。如
第一章: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级鱼肥。
青薯笠,绿羡衣,料飞细雨不须归。
这是一幅生动的渔舟风雨图。清人刘熙载说它“风流千古”,“妙造通化”。其他四章也都是有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王维的山水诗清新空灵,优美如画,意味深远。苏轼在读王维的《蓝田烟雨》时说过:“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山水诗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把握山川景物的特性,通过气氛的烘托,创造深远的意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诗人还通过动静结合,声色点染,构成美丽的图画。“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架家漱))这是描绘架家獭的一幅秋风秋雨的充满律动的图画。“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落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这是鸟鸣涧静夜的独特景色。山涧虽有鸟鸣,却使人觉得分外寂静,达到了“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唉》)这是动静结合所造成的秋雨夜凉的山间美景。还有通过色彩美来构画的:“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日出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还有运用虚实相生的效果构画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大摸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的都是眼前的一些实景,但给人无限宽广的感觉,境界大大超出了人们的视野之外,创造了“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由于王维真正做到“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从而成为“举世宗之”(苏轼《跋汉杰画山》)的人物。法国画家弗列斯诺埃指出:“一首诗象似一幅画,那末一幅画就应该力求象一首诗。„„绘画时常被称为无声诗;诗时常被称为能言画。”(伍盆甫《画中诗与艺术想象》)吴景旭的《历代诗话》卷四十九“香”条载:竹初无香,杜甫有“雨洗涓涓静,风吹细细香”之句;雪初无香,李白有“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之句;„„云初无香,卢象有“云气香水流”之句。妙在不香说香,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本来竹叶、雪花、云气皆无香气,可是经过诗人的点化,却香气四溢,构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其实这是诗人的审美创造的结果。请欣赏王维的《山中》和杜牧的《山行》:
荆澳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远上寒山石径科,白云深外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这两首山水诗,写的都是山中的枫叶和深秋的景色,渲染了自然山水的清幽静美。不过王维写得空檬飘忽,意境朦胧,扑朔迷离,重在点染山中空翠欲滴、沁人心脾的美好景色;杜牧重在写山中的红叶以衬托深秋景色:它们层层簇簇,漫山
遍野,比起早春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它们与青山白云交相辉映,色彩更显绚丽多姿,使人流连忘返。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写,都加人了艺术创造的成分,锦上添花,镶金砌玉,创造了耐人寻味的审美意境,创造出一个比自然更美的“第二自然”。
由此可知,山水诗因得天地的灵气和造化的神妙,又渗人了诗人的慧心兰质和审美创造,故而具有丰厚的、多层次的美感。
三、山水诗的美学内涵
历代山水诗成就有高低,但就总体来看,它们总是从审美的角度,去把握各种名山大川的外在特征和内在蕴涵,挖掘它们的审美价值,并表现出诗人的审美评价,寄托他们的审美理想,从而提供给人的是丰富的美学内涵:或雄伟壮丽,或清新秀丽,或纯朴自然,或幽邀深远,或恬淡空灵,或绚丽纤稼„„阅读山水诗,犹如漫步美丽的画廊,又如沐春风,如饮甘泉,心旷神怡,使人获得多种美感享受。当代著名的散文作家秦牧在《星湖鼎湖诗选序》里写道:“我觉得,一首好诗就象是一闭美妙的音乐,或者象是一颗味道甘美的橄榄,它可以常常陪人走一段很长的路,细细吟哦,不断体会,余韵在舌,余味在心。我自己反复背诵人们的一首好诗时,往往可以意趣盎然地走一段很长的山路。„„人们一面探胜寻幽,一面诵它几首,指点江山,印证美句,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这段话用“余韵”、“余味”和“意趣盎然”等词,形象地道出了山水诗的美感内涵。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山水诗的美学内涵。
1.美的丰富性。山水诗的美学内涵是丰富多彩的,令人赏心悦目的。有时同一首诗的内
1、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
2、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3、不愿做神仙,愿做桂林人。
4、峰倒碧波盈,漓江暮霭青。描写桂林山水的诗句。兴坪山似画,阳朔水如晶。玉璧江心映,船歌岸柳听。金秋渔火夜,百里尽蝉鸣。
5、标心之梵宇,运想入仙洲。婴痼乖同好,沈情阻若抽。叶落乍难聚,情离不可收。何日乘杯至,详观演法流。描写桂林山水的诗句。
6、渡远千峰外,轻舟八桂临。象山浮水月,芦笛逸清音。九马丹青画,7、金铺照春色,玉律动年华。朱楼云似盖,丹桂雪如花。水岸衔阶转,风条出柳斜。轻舆临太液,湛露酌流霞。
8、君家桂林住,日伐桂枝炊。何事东堂树,年年待一枝。
9、客心仍在楚,江馆复临湘。别意猿鸟外,天寒桂水长。
10、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11、三朝四黜倦遐征,往复皆愁万里程。()尔解分飞却回去,我方从此向南行。
12、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13、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花蝶来未已,山光暖将夕。
14、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15、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16、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17、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王官不可阙,未宜后诸生。嗟我摈南海,无由助飞鸣。
1、山清水秀:形容风景优美。
2、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形容风景优美的成语。
3、名胜古迹: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着名地方
4、秀水明山: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5、水秀山明: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6、春暖花开:本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现也比喻大好时机。
7、山明水秀: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的成语。形容风景优美。
8、风清月皎:轻风清凉,月光皎洁。形容夜景优美宜人。
9、寻幽探胜:探:寻求。胜:胜地,风景优美的地方。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的胜地。亦作[寻幽探奇"、[寻奇探幽"、[探幽选胜"。
10、姚黄魏紫:姚黄:千叶黄花牡丹,出于姚氏民家;魏紫:千叶肉红牡丹,出于魏仁溥家。原指宋代洛阳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后泛指名贵的花卉。
11、名山胜川:风景优美的着名河山。
12、诗中有画: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13、洞天福地: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14、目不给赏: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
15、纷红骇绿:纷:纷披;红:指红花;骇:散乱;绿:指绿叶。纷披散乱的红花绿叶。形容花草树木随风摆动。
16、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17、福地洞天:原为道家语,18、春光明媚:明媚:美好,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写水的优美诗句。——李白<望天门山>)
5、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6、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7、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8、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愁。
1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写水的优美诗句。
1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14、黄河之水天上来,1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16、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17、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8、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