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高二】
2015—2016学年度石家庄市12月份联考试卷
高二语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
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
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22分)
交州都督遂安公寿以贪得罪,上以瀛州刺史卢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公直,征入朝,谕以“交趾久不得人,须卿镇抚。”祖尚拜谢而出,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戊子,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上大怒曰:“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命斩于朝堂,寻悔之。它日,与侍臣论“齐文宣帝何如人?”魏徵对曰:“文宣狂暴,然人与之争,事理屈则从之。有前青州长史魏恺使于梁还,除光州长史,不肯行,杨遵彦奏之。文宣怒,召而责之。恺曰:‘臣先任大州长史,使还,有劳无过,更得小州,此臣所以不行也。’文宣顾谓遵彦曰:‘其言有理,卿赦之。’此其所长也。”上曰:“然。向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命复其官荫。 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
初,上令群臣议封建,魏徵议以为:“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又,京畿赋税不多,所资畿外,若尽以封国邑,经费顿阙。又,燕、秦、赵、代俱带外夷,若有警急,追兵内地,难以奔赴。”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运祚修短,定命自天,尧、舜大圣,守之而不能固;汉、魏微贱,拒之而不能却。今使勋戚子孙皆有民有社,易世之后,将骄淫自恣,攻战相残,害民尤深,不若守令之迭居也。”中书侍郎颜师古以为:“不若分王宗子,勿令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使各守其境,协力同心,足扶京室;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朝贡礼仪,具为条式。一定此制,万世无虞。”十一月,丙辰,诏:“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匹夫犹敦然诺 敦:敦厚、淳厚 .
B.上亦为霁威 霁:止、收敛 .
C.运祚修短 祚:福分 .
D.不若守令之迭居也 迭:交替、轮换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尽以封国邑 .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B.文宣怒,召而责之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C.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 .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D.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 .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卢祖尚居功自傲违背皇命,太宗下令立斩于朝堂;魏徵援引齐国文宣王纳谏的事例规劝,最终太宗幡然醒悟,下令让卢祖尚官复原职以荫庇其子孙。
B.在魏徵告假去祭扫祖墓期间,太宗曾有临幸南山的打算,后因怕受魏徵责备而取消了南山之行,可见直谏之臣对当国者的影响之大。
C.一次太宗正在把玩鹞鸟,望见魏徵前来,将鸟藏于怀中。魏徵上奏朝政大事,经久不停,结果鹞憋死怀中。从中可见太宗对魏徵的敬畏。
D.群臣对封建之事各抒己见,或忧经费短缺,或患子孙相残为害,或主张有序地分封亲王宗子,他们从不同层面为皇上的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皇 家 宗 室 及 勋 贤 之 臣 宜 令 作 镇 藩 部 贻 厥 子 孙 非 有 大 故 无 或 黜 免 所 司 明 为 条 列 定 等 级 以 闻。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9~10题。(12分)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
②①
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9.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1、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②、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夷歌数处起渔樵。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
⑤、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显现诗人不畏权贵精神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鲍照《拟行路难》中,以比喻写人生贵贱穷达不一致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5分)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
2015—2016学年度石家庄市12月份联考试卷
高二语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
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
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22分)
交州都督遂安公寿以贪得罪,上以瀛州刺史卢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公直,征入朝,谕以“交趾久不得人,须卿镇抚。”祖尚拜谢而出,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戊子,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上大怒曰:“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命斩于朝堂,寻悔之。它日,与侍臣论“齐文宣帝何如人?”魏徵对曰:“文宣狂暴,然人与之争,事理屈则从之。有前青州长史魏恺使于梁还,除光州长史,不肯行,杨遵彦奏之。文宣怒,召而责之。恺曰:‘臣先任大州长史,使还,有劳无过,更得小州,此臣所以不行也。’文宣顾谓遵彦曰:‘其言有理,卿赦之。’此其所长也。”上曰:“然。向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命复其官荫。 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
初,上令群臣议封建,魏徵议以为:“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又,京畿赋税不多,所资畿外,若尽以封国邑,经费顿阙。又,燕、秦、赵、代俱带外夷,若有警急,追兵内地,难以奔赴。”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运祚修短,定命自天,尧、舜大圣,守之而不能固;汉、魏微贱,拒之而不能却。今使勋戚子孙皆有民有社,易世之后,将骄淫自恣,攻战相残,害民尤深,不若守令之迭居也。”中书侍郎颜师古以为:“不若分王宗子,勿令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使各守其境,协力同心,足扶京室;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朝贡礼仪,具为条式。一定此制,万世无虞。”十一月,丙辰,诏:“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匹夫犹敦然诺 敦:敦厚、淳厚 .
B.上亦为霁威 霁:止、收敛 .
C.运祚修短 祚:福分 .
D.不若守令之迭居也 迭:交替、轮换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尽以封国邑 .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B.文宣怒,召而责之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C.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 .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D.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 .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卢祖尚居功自傲违背皇命,太宗下令立斩于朝堂;魏徵援引齐国文宣王纳谏的事例规劝,最终太宗幡然醒悟,下令让卢祖尚官复原职以荫庇其子孙。
B.在魏徵告假去祭扫祖墓期间,太宗曾有临幸南山的打算,后因怕受魏徵责备而取消了南山之行,可见直谏之臣对当国者的影响之大。
C.一次太宗正在把玩鹞鸟,望见魏徵前来,将鸟藏于怀中。魏徵上奏朝政大事,经久不停,结果鹞憋死怀中。从中可见太宗对魏徵的敬畏。
D.群臣对封建之事各抒己见,或忧经费短缺,或患子孙相残为害,或主张有序地分封亲王宗子,他们从不同层面为皇上的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皇 家 宗 室 及 勋 贤 之 臣 宜 令 作 镇 藩 部 贻 厥 子 孙 非 有 大 故 无 或 黜 免 所 司 明 为 条 列 定 等 级 以 闻。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9~10题。(12分)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
②①
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9.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1、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②、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夷歌数处起渔樵。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
⑤、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显现诗人不畏权贵精神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鲍照《拟行路难》中,以比喻写人生贵贱穷达不一致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5分)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
24节气:大雪养生
大雪养生“七宜”
一宜保暖:冬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二宜健脚: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三宜多饮: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每日补水不应少于2000~3000毫升。
四宜调神:冬天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但且忌运动大汗淋漓!微微出一层细汗为宜。
五宜通风: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
六宜粥养:冬季饮食忌粘硬生冷。营养专家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适宜。
七宜早睡: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一定要在10点以前睡觉,如果体虚者最好9点能上床睡觉,以养精气神。冬季早睡来年开春精力旺,比吃补品还管用。
二十四节气之大雪养生谈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这里十一月是指农历),这是古人对大雪的解释。大雪节气常在十二月七日前后到来,此时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北方则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有句农谚:“大雪冬至雪花飞,搞好副业多积肥”,人们盼着在大雪节气中看到“瑞雪兆丰年”的好兆头,可见大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来年的吉祥与否。
大雪三候为:“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三候的“荔挺出”的“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可简称为“荔”,也是由于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一、起 居
大雪节气后,天气越来越凉,寒风萧萧,雪花飘飘。俗话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雪景是美丽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雪可以使城市空气清新湿润,还可以保护农作物。
俗话说“风后暖。雪后寒”,伴随着大雪而来的是温度下降,摔伤,冻伤,感冒。交通事故等成为雪天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雪天气温变化较大,较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雪天,老年人摔伤以手腕、股骨等处骨折的居多,年轻人則多是软组织挫伤。从预防的角度看,老年人应减少户外活动,出行最好由其他人搀扶上街。行人出行时则尽量放幔骑车或步行的速度,避免滑倒。
雪后的大风使气温骤降,咳嗽、感冒的人比平时多了好几倍。医学专家研究发现,有些疾病的发生与不注意保暖有很大关系,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在中医理论中,头被称之为“诸阳之会”。医学研究发现,静止状态不戴帽的人,在环境气温为15℃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30%,4℃时散失总热量占60%。此外,天气寒冷使血管收缩,人们就会出现头痛头晕的症状。对于脑血管病人来说,很容易诱发脑血管病。由此可见,头部保暖非常重要。冬天风寒侵人人体,往往首当其冲的就是胸腹。胸腹部受寒之后,易折伤体內阳气,从而引发心脏病的发作。此外,还可以诱发胃肠病的发生,所以,胸腹部保暖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暖性较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粘膜毛细血管收缩,使抗病能力下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数九严寒脚部的保暖尤应加强。 所以在天气日渐寒冷的季节里,首先要根据气候的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其次,患有心脑血管病、关节炎、消化系统痰病的病人更要注意防寒保暖,身体不舒服应该主动到医院检查,通过中医的调理达到预防疾病的的目的。最后,戴顶帽子,配条围脖,穿双保暖鞋,也不失为防寒的最佳选择。
老年人因天冷怕寒,冬天睡觉时总爱多穿些衣服。其实这样做很不利于健康。因为人在睡眠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减慢,大脑、肌肉进入休息状态,心脏跳动次数减少,肌肉的反射运动和紧张度减弱,此时脱衣而眠,可很快消除疲劳,使身体的各器官都得到很好的休息。由于人体皮肤能分泌和散发出一些化学物质,此时若和衣而眠,无疑会妨碍皮肤的正常“呼吸”和汗液的蒸发,衣服对肌肉的压迫和摩擦还会影响血液循环,造成体表热量减少,即使盖上较厚的被子也会感到寒冷。因此,在寒冷的冬天不宜穿厚衣服睡觉。
大雪节气后,由于天气变冷,有些女子容易患有冷感症。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女子由于经期、孕期和产褥期或患有贫血、胃肠症及久病体虚等,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抗寒能力差,故在冬季就特别怕冷。另一方面,妇女如果营养缺乏、低血压或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血液循环不良,特别是肢体末梢血管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手脚冰冷。为了预防和减轻冷感,应积极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尤其是从事久坐或久立工作的妇女,应重視休息时间
多活动,多做手、脚和腰部的运动。同时多吃羊肉、牛肉、狗肉、鸡肉、鹌鹑、大蒜、辣椒、生姜、香菜、洋葱、花山药、桂圆、栗子及杏脯等性属温热的食物,也有助于御寒。
在寒冷的冬季对五官的保养也不容忽视。冬季空气干燥,嘴唇发干。如果用舌头去舔。唾液在干燥空气下立刻蒸发,从而越舔越干。致嘴唇、口角干裂, 口腔中的细菌乘机侵人口角,引发炎症,医学上称为口角炎;另外冬季进食新鲜蔬菜减少,造成维生素B:缺乏而诱发口角炎。因此,冬季应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并且应多练习唱歌,因唱歌不但可增强肺呼量,而且可提高唇部肌肉的扩张力。由于冬季气候寒冷干燥,鼻粘膜容易结痂,人们常用手挖鼻孔导致出血;冬季又是感冒和鼻炎发病高峰期,这两种疾病都容易引起鼻出血。因此,冬季应注意预防感冒和鼻炎,并克服挖鼻孔的坏习惯。耳冻疮的主要原因是耳部肌肤对寒冷(气温在10℃以下)的异常反应,还与肢端血液循环障碍、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耳朵的血液供应比其它部位少,除耳垂有脂肪组织可保温外,其余部分只有较薄皮肤包着软骨,里面的血管很细微,保温能力较差,因而很容易冻伤。耳冻疮的复发率很高,往往“一年生冻疮,年年都复发”。所以,冬季一定要注意耳部保暖。青光眼是一种致盲眼病,多在冬季最冷的月份发作。其症状是眼痛、眼胀、視力减退,并伴有头痛、恶心等症状。平时一定要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兴奋;注意起居要有规律,不在黑暗处久留,防止瞳子扩大,引起眼压增高;在晴朗的天气下适度参加户外活动,因为这样可增加眼底血管氧气的供应,减少血液中二氧化碳的聚积,避免眼压升高;在气候寒冷的恶劣天气里尽量减少外出,以减少对眼部的影响。人们在雪中待久了,极容易患上“雪盲症”,即“雪光性眼炎”。该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由雪地反射到人眼角膜上,引起角膜损伤。症状为畏光、流泪、异物感、奇痒、刺痛、水肿。因此,在雪地玩耍的时间不宜太久,如在雪地工作或旅游观光时应戴上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墨镜。
二、中医研究
中医认为:大雪时节,积雪冰封,万物生机闭藏,阳气潜伏。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而养宜适度、养勿过偏。古曰“秋冬养阴”,阳虚病人,冬季温补阳气的同时,也应注重养阴,补充人体的阴精。阴精的充沛,也有利于阳气的生长。同时对冬不受补的人,要注意应在进补前先调理脾胃。受补还是不受补,关键在脾胃。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消化吸收功能才好。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说到进补,很多人只是狭义地去理解,认为所谓的“补”就是吃点营养价值高的食品,用点壮阳的补药,其实,这只是进补的一个方面,而进补则是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内容。谈到养生,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何为养?何为生?所谓的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所谓的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温寒等综合调养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在运用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两点:
1.养宜适度: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不可太过,不可不及。若过分谨慎,则会导致
调养失度,不知所措。稍有劳作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状态,都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不但有损健康,更无法“尽终天年”。
2.养勿过偏:综合调养要适中。有人把“补”当作养,于是饮食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强调安逸,静养惟一;此外,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虽说食补、药补、静养都在养生范畴之中,但用之太过反而会影响健康。正如有些人食补太过则会出现营养过剩,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会出现动静失调,若药补太过则会发生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而事与愿违。所以,在进行调养时应采取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供养的方法,力求“……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
三、饮食与进补
天气越来越寒冷了,在寒冷的天气中选择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来调整自己日常的饮食,以此来达到强身健体和暖身御寒的目的。可选择羊肉、牛肉、鸡肉、虾仁、桂圆、红枣等,这些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对于素体虚寒、阳气不足者尤其有益。为使“阴平阳秘”,防治上火,冬季还宜配食鳖、龟、鸭、鹅、藕、木耳等护阴之品,尤其是一些体弱多病、精气亏损的中老年人,以求阴阳平衡。另外,每天还应补充水果,多吃柚子、苹果等生津类水果,对抵御冬季干燥有好处。以保阴潜阳为原则。按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指出冬气寒,宜食以热性治其寒;主张进热食,并给予温补阳气类膳食。大雪节气到底该进补些什么?我想是很多人所关心的话题。
大雪节气到底该进补些什么?为大家提供几款营养食谱:
1、枸杞肉丝:
[配料] 枸杞20克、瘦猪肉100克,青笋20克、油、盐、砂糖、味精、绍酒、麻油、干淀粉、酱油适量。
[做法] 枸杞子洗净待用。瘦肉、青笋洗净切丝,拌入入少量淀粉。炒锅烧热用油滑锅,再加入适量的油,将肉丝、笋丝同时下锅翻炒,烹入绍酒,加入砂糖、酱油、食盐、味精搅匀,放入枸杞子翻炒致熟,淋上麻油即可起锅。
[功效]滋阴补血,滋肝补肾。
这是药食合用,阴血双补,明目健身的药膳方。对于体虚乏力、贫血、神衰、性功能低下、糖尿病患者均有强身益寿之效。
2、火腿烧海参:(选自《随息居饮食谱》)【描写大雪节气的现代散文】
[配料] 水发海参200克、火腿50克,素油、黄酒、湿淀粉、白糖、生姜、葱白、酱油、食盐各适量。
[做法] 海参洗净,切成条块,放入滚水中略烫后捞出备用。火腿切片备用。炒锅烧热放油之后,入葱姜略炒,再放入海参、火腿翻炒至六、七成熟,倒入黄酒、酱油、白糖、清水,
小火煨烤,烧至汤汁浓稠时,湿淀粉勾芡即完成。
[功效] 补血益精,养血充髓。最适宜精血亏虚,产后虚嬴,阳痿遗精,虚弱劳怯,久病体虚,衰老瘦弱者。
3、蒜泥茼蒿:
[配料] 大蒜3瓣,茼蒿250克,味精、食盐、香油适量。
[做法] 茼蒿洗净,切一寸长段,大蒜捣烂为泥备用,锅内放入清水煮开,茼蒿下锅开水焯3分钟捞出,将蒜泥、味精、食盐、香油同时放入,搅拌均匀盛盘即可。
[功效] 开胃健脾,降压补脑。
说明:茼蒿与肉、蛋等荤菜共炒,可提高其所含维生素A的利用率。
大蒜含有一种“配糖体”分,可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压减少血栓形成的几率。食用大蒜最好生吃,因为大蒜中的有效成分预热会失去作用。吃蒜后,胃消除气味,可用浓茶漱口或吃几枚大枣,气味即可消除。
4、木耳冬瓜三鲜汤:
[配料] 冬瓜150克,水发木耳150克,海米15克,鸡蛋1个,食盐、水淀粉、味精、麻油适量。
[做法] 冬瓜去皮洗净切片。木耳、海米洗净备用。鸡蛋打匀摊成蛋皮切宽片备用。 锅内加鲜汤上火烧开,下海米、木耳煮沸5分钟,再将冬瓜放入,开锅后撒入食盐、淀粉,起锅前倒入蛋皮,淋上麻油几成。
[功效] 生津除烦,清胃涤肠,滋补强身。
5.冬虫夏草鸭
配料:冬虫夏草5钱、鸭1只、葱、姜、盐少量、米酒。
做法:小火炖熟食用。
功效:补虚益气,滋阴壮阳。
6.番茄汁
主治:口疮。
配方:番茄汁1杯。
用法:番茄汁含口中,每次数分钟,一日多次。
7.萝卜鲜藕粥
主治:口疮。
配方:生萝卜50克,鲜藕50克,大米100克。
用法:萝卜洗净,切小块,与藕、大米加水同煮为粥即可。
8.萝卜藕汁饮
主治:口疮。
配方:生萝卜数个,鲜藕500克。
2015—2016学年度石家庄市12月份联考试卷
高二语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二十四节气【描写大雪节气的现代散文】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
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
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22分)
交州都督遂安公寿以贪得罪,上以瀛州刺史卢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公直,征入朝,谕以“交趾久不得人,须卿镇抚。”祖尚拜谢而出,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戊子,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上大怒曰:“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命斩于朝堂,寻悔之。它日,与侍臣论“齐文宣帝何如人?”魏徵对曰:“文宣狂暴,然人与之争,事理屈则从之。有前青州长史魏恺使于梁还,除光州长史,不肯行,杨遵彦奏之。文宣怒,召而责之。恺曰:‘臣先任大州长史,使还,有劳无过,更得小州,此臣所以不行也。’文宣顾谓遵彦曰:‘其言有理,卿赦之。’此其所长也。”上曰:“然。向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命复其官荫。 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
初,上令群臣议封建,魏徵议以为:“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又,京畿赋税不多,所资畿外,若尽以封国邑,经费顿阙。又,燕、秦、赵、代俱带外夷,若有警急,追兵内地,难以奔赴。”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运祚修短,定命自天,尧、舜大圣,守之而不能固;汉、魏微贱,拒之而不能却。今使勋戚子孙皆有民有社,易世之后,将骄淫自恣,攻战相残,害民尤深,不若守令之迭居也。”中书侍郎颜师古以为:“不若分王宗子,勿令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使各守其境,协力同心,足扶京室;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朝贡礼仪,具为条式。一定此制,万世无虞。”十一月,丙辰,诏:“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匹夫犹敦然诺 敦:敦厚、淳厚 .
B.上亦为霁威 霁:止、收敛 .
C.运祚修短 祚:福分 .
D.不若守令之迭居也 迭:交替、轮换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尽以封国邑 .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B.文宣怒,召而责之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C.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 .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D.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 .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卢祖尚居功自傲违背皇命,太宗下令立斩于朝堂;魏徵援引齐国文宣王纳谏的事例规劝,最终太宗幡然醒悟,下令让卢祖尚官复原职以荫庇其子孙。
B.在魏徵告假去祭扫祖墓期间,太宗曾有临幸南山的打算,后因怕受魏徵责备而取消了南山之行,可见直谏之臣对当国者的影响之大。
C.一次太宗正在把玩鹞鸟,望见魏徵前来,将鸟藏于怀中。魏徵上奏朝政大事,经久不停,结果鹞憋死怀中。从中可见太宗对魏徵的敬畏。
D.群臣对封建之事各抒己见,或忧经费短缺,或患子孙相残为害,或主张有序地分封亲王宗子,他们从不同层面为皇上的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皇 家 宗 室 及 勋 贤 之 臣 宜 令 作 镇 藩 部 贻 厥 子 孙 非 有 大 故 无 或 黜 免 所 司 明 为 条 列 定 等 级 以 闻。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9~10题。(12分)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②①
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9.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1、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描写大雪节气的现代散文】
②、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夷歌数处起渔樵。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
⑤、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显现诗人不畏权贵精神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鲍照《拟行路难》中,以比喻写人生贵贱穷达不一致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5分)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
今日大雪——你可能不知道的大雪节气习俗秘密
继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了联合国非遗名录,今天,我们愉快地迎来了第一个非遗节气——大雪。“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为迎接大雪节气的到来,各地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习俗,今天长春观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大雪节气的风俗习惯。
习俗一:大雪腌肉
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的风俗之一就是腌肉。“未曾过年,先肥屋檐”,说的是到了大雪节气期间,会发现许多居民的门口、窗台都挂上了腌肉、香肠等,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都要忙着腌制“咸货”。无论是家禽还是海鲜,用传统的制作方法,将新鲜的原料加工成香气逼人的美食,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
习俗二:喝红薯粥
中国民间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门,只在家喝暖乎乎的红薯粥度日。《本草纲目》有:“红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说法。现代医学认为,红薯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膳食纤维、胡萝卜素以及多种维生素,同时红薯可有效地防止钙流失。此外,红薯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能够有效刺激肠道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降低肠道疾病的发生率。大雪节气喝完热乎乎的红薯粥,既美味又健康。
习俗三:观河捕鱼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到了大雪节气,河里的冰都冻住了,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大雪节气,北方地区已经是银装素裹,而堆雪人、溜冰、滑雪及滚雪球,是年轻人最喜爱的户外活动。长春观提醒大家:大雪节气到来应加强自我防护,因天气寒冷,外出时宜穿厚羽绒服等御寒服装。
习俗四:大雪进补
时至大雪,是“进补”的大好时节,但不要一味地补充有营养的食物,要根据地域、天气吃不同的食物。江南不太冷的地方适合用鸭、鱼温补;北方气候寒冷,可以用羊肉、牛肉补充身体元气,增加御寒能力。如果天气持续干燥,还要在滋补时增加冰糖、百合等甘润的食物,以起到“灭火器”的作用,防止身体上火。大雪节气前后,柑桔类水果大量上市,适当吃一些可以防治鼻炎,消痰止咳。
长春观温馨提示:大雪之后,寒冬来临。冬天的很多季节性疾病都和寒气入侵有关,人体的头、胸、脚这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冷侵袭,是保暖的重点,大家出门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健健康康过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