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养殖杂鱼

| 高一 |

【www.guakaob.com--高一】

篇一 高密度养殖杂鱼
人工养殖野生蛙投资少收益高

  一、市场前景

  野生蛙(青蛙和虎纹蛙)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食疗保健功能,历来被人们推崇为美味佳肴,但由于人们大量捕杀,滥用农药、化肥等原因,造成野生蛙数量急剧下降,而市场价格却年年攀升。2009年每公斤青蛙的市场平均价为30元,最高超过50元,野生虎纹蛙平均46元;2010年青蛙平均为40元,最高超过65元,野生虎纹蛙平均65元;2011年青蛙平均价为46元,最高超过85元,野生虎纹蛙平均75元。

  因此,发展野生蛙的人工养殖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农村百事通》特邀从事养蛙、十多年经验丰富的专家,联合举办本地青蛙、虎纹蛙生态养殖和泰国虎纹蛙的高密度养殖培训班。学费2800元,咨询电话:0791-86616743 86635947

  二、养殖品种和技术要点

  1.本地黑斑蛙(青蛙)的生态养殖具有如下技术特点:

  ①只能用活饵料进行生态养殖,不宜用网箱、水泥池进行高密度养殖。可利用稻田、菜地、果园等进行生态养殖。667平方米(1亩)产量在100~500公斤之间,也有超过750公斤的。

  ②从孵化到商品蛙出售只需2~4个月。本地品种病害少、好管理,适应我国气候,可以自然越冬。③多投力少投钱,成本极低,利润极高,1公斤的价格最高可达70元左右,而成本只需2~6元。按667平方米生产250公斤商品蛙,每公斤50元计算,667平方米养蛙池投入2000~3000元,养蛙2~4个月可以创利1万元以上,加上与农作物和其他水产品一起进行生态种养殖,还可利用灯光诱虫养蛙,既不误农,又可获得多项经济效益。

  ④品质优于野生蛙。使用我们的技术养出的商品蛙,外观、口感与野生的一样,但是品质却更胜一筹,因为在人为的环境里可有效防止有害因素的影响。

  2.本地虎纹蛙的生态养殖具有如下技术特点:

  ①可以用颗粒配合饲料、鱼虾干、蚕蛹等饲料喂养(要驯食),也可以用活饵料喂养。

  ②目前不宜用网箱、水泥池等进行高密度养殖,可利用稻田、藕塘、瓜菜地等进行生态养殖。667平方米产量在100~750公斤之间,本培训基地培育的良种蛙养殖产量可超过1500公斤。

  ③本地品种病害少,好管理,适应我国气候,可以自然越冬。多投力少投钱,成本极低,利润极高,1公斤的价格最高可达100元左右,而成本只有2~6元。按667平方米生产500公斤商品蛙、每公斤60元计算,667平方米养蛙池投入2000~3000元,每年可创利3万元左右,加上与农作物和其他水产品一起进行生态种养殖,可获得多项经济效益。

  ④品质优于野生蛙。使用我们的技术养出的商品蛙,其外观、口感与野生的一样,但品质却更胜一筹,因为在人为的环境里可有效防止有害因素的影响。

  ⑤种蛙培养之后,不用再买种。

  3.泰国虎纹蛙高密度养殖具有如下技术特点:

  ①全程配合饲料喂养,无须驯食。

  ②高密度,高产量。每平方米产量高达10~20公斤,甚至超过30公斤,一般667平方米产量为7500~10000公斤,甚至超过15000公斤。

  ③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短,养殖2~3个月即可见效益。从孵化起,养60天达75克左右,70天达95克左右,80天达130克左右,90天达180克左右,行情好时养50多天就可以开始卖蛙!

  ④病害少,好管理,养殖方式多样,如水泥池、土池、网箱等养殖。

  ⑤成本低,利润可观,生产2公斤蛙只需1.6~2公斤饲料,成本7元左右,各地的售价在20元左右,有的超过30元。

  ⑥泰国虎纹蛙喜热畏寒,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不能自然越冬,在适宜温度的范围内,温度越高,生命力越强。

  注意:青蛙和虎纹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人工养殖要办证,养殖成功之后应该及时与当地林业部门联系,申请办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

篇二 高密度养殖杂鱼
[科技苑]一立方米有了循环水高密度养殖养出80公斤鱼

  [科技苑]一立方米养出80公斤鱼 20160413 

  本期节目内容:介绍了一立方米有了循环水高密度养殖养出80公斤鱼。平均一吨水,怎么能养出80公斤鱼?有了循环水,内地怎么也能养海鱼?高密度养殖,肉质为什么还有嚼劲?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的秘密,《科技苑》为您讲述一立方米有了循环水高密度养殖养出80公斤鱼。 (《科技苑》 20160413 一立方米养出80公斤鱼)

      

  

  

  

    平均一吨水,怎么能养出80公斤鱼?有了循环水,内地怎么也能养海鱼?高密度养殖,肉质为什么还有嚼劲?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的秘密,《科技苑》为您讲述。

  

篇三 高密度养殖杂鱼
主要养殖鱼类及水库小杂鱼凶猛鱼简介

主要养殖鱼类及水库小杂 主要养殖鱼类及水库小杂 鱼、凶猛鱼简介 临汾市浪海养殖有限公司 二 00 七年八月 目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录 建鲤 ……………………………………………………………(2) 尼罗罗非鱼…………………………………………………… (3) 鲢鱼…………………………………………………………… (5) 鳙鱼…………………………………………………………… (7) 草鱼…………………………………………………………… (8) 青鱼…………………………………………………………… (11) 团头鲂………………………………………………………… (12) 彭泽鲫………………………………………………………… (14) 餐条 ………………………………………………………… (15) …………………………………………………… (16) ……………………………………………………… (17) ………………………………………………………… (18) 翘嘴红鲌 红鳍鲌 银鱼 鳜鱼 ……………………………………………………………(19) 黄颡…………………………………………………………… (20) 乌鳢 ………………………………………………………… (22) 逆鱼…………………………………………………………… (23) 银飘(马连刀、蓝刀皮、薄餐)………………………………(24) 1 一、建鲤 建鲤 Cyprinus carpiovar Jian 分类学地位 taxonomy |__真核生物域 Eukarya |__动物界 Fauna |__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__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分类学地位 taxonomy |__真核生物域 Eukarya |__动物界 Fauna |__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__幅鳍亚纲 Subclass Neopterygii |__骨鳔总目 |__鲤形目 Cypriniformes |__鲤科 Cyprinidae 鲤亚科鲤属的一种。为长体型,比野鲤背高、体宽,但比常 见的杂交鲤体长。体色为青灰色,较泛白,比野鲤的色略淡,不 像荷元鲤、岳鲤及丰鲤那样发黄。适合中国各地区多种养殖方式 饲养,已在 20 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养殖。生产季节与其 他杂交鲤一样,根据南北气候的不同略有差异。 建鲤是以特定的荷包红鲤和沅江鲤为亲本,采用家鱼选育、 系间杂交及染色体组工程(雌核发育)等综合育种的新工艺,经 六代定向选育育成的良种。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合多种养殖方式 2 饲养、抗病力强、易起捕、含肉量多、肉质好、能自繁自育以及 不需杂交制种,可降低成本、节约劳力、便于推广等优点。 据各地养殖的情况反映,建鲤的生长速度比其它杂交鲤快 3

0~40%,只要适时繁殖、养好乌仔、抓紧分塘、强化培育(大 规格更花鱼种) 、提早放养,当年即可养成食用鱼。 由于建鲤体型健美、含肉量高、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的 欢迎,今后将成为鲤鱼市场的当家品种。 二、尼罗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属于鲈形 目丽鱼科 Cichlidae, 罗非鱼属 Tilapia(有 称丽鲷科,丽鲷属)。 学名 Tilapia nilotica (linnaeus),原产于非洲约旦的坦噶尼喀 湖,现已广泛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引进, 是联合国推荐养殖的优质水产养殖品种。 尼罗罗非鱼体型似鲫鱼,体型侧扁,背鳍高而磷大,体色黄 棕色,腹部白色, 体侧有黑色纵条纹。喜高温、耐低氧及高盐度, 海、淡水中均能生活。杂食性,成鱼喜食浮游生物、底栖生物, 抢食力强,生长迅速,雄鱼生长速度大于雌鱼。性成熟早,繁殖 力强。 尼罗罗非鱼 1978 年由长江水产研究所首次从尼罗河引进, 与我国早年引进的莫桑比克罗非鱼相比,体型较大,生长较快。 尼罗罗非鱼体短、背高、体厚而侧扁呈鲈形。体色为黄棕色,上 3 半部较暗,下半部转亮,呈银白色;喉、胸部为白色;有的个体 全身呈黑色。体色随环境的变化而有适应性的改变。体侧有黑色 横带 9 条,分布于背鳍下方 7 条,尾柄上 2 条,尾柄上半部和鳃 盖后缘各有一黑斑。背鳍的边缘为黑色,背鳍和臀鳍上有黑色和 白色的斑点。尾鳍终生有明显的垂直黑色条纹 8 条以上,尾鳍、 臀鳍的边缘呈微红色。 用于奥尼鱼制种的尼罗罗非鱼一定要是原 种。 尼 罗 罗 非 鱼 临 界 低 温 为 8.61±0.15 ℃ ; 致 死 温 度 为 6.04±0.11℃;临界高温约为 40―41℃;最适生长的温度为 28―32℃。能耐低氧,在溶氧低于 0.7mg/L 的水体中,仍能摄食; 水 中 溶 氧 为 1.6mg/L 时 , 能 生 活 繁 殖 ; 其 窒 息 点 为 0.07―0.23mg/L 的溶氧量。可在 17‰以下的海水中生长、发育 和繁殖,能在 PH 值 4.5―10 的水体中生长。 尼罗罗非鱼有互相残食的习性,主要表现在鱼苗期间,大苗 吞食小苗的现象比较严重。成鱼遇惊便潜入水底的软泥中,不易 捕捞。 尼罗罗非鱼是罗非鱼中最大型的品种,而且骨刺少,肉质细 嫩且富于弹性,味道鲜美,其风味可与海洋鲷鱼、比目鱼媲美。 每百克肉中含蛋白质 20.5g、脂肪 6.93g 以及钙、磷、铁、维生 素等,营养价值亦高。 4 三、鲢鱼 鲢鱼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属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鲢属。俗称: 鲢子、白鲢、边鱼。英文名:Silver carp , Silver loweye carp 。 体侧扁,头较大,但远不及鳙鱼。口阔,端位,下颌稍向上 斜。鳃粑特化,彼此联合成多孔的膜质片。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 鳃上器官。眼小,位置

【高密度养殖杂鱼】

偏低,无须。下咽齿勺形,平扁,齿面有 羽纹状,鳞小。自喉部至肛门间有发达的皮质腹棱。胸鳍末端仅 伸至腹鳍起点或稍后。体银白,各鳍灰白色。 栖息于水体的中、上层,性活泼,遇惊后即跳跃出水。以浮 游植物为食。3 龄可达性成熟。亲鱼多于 4 月下旬至 6 月,当水 温达 18℃以上,江水上涨或流速加剧时,在有急流泡漩水的河 段繁殖。幼鱼主动游入河湾或湖泊中觅食。产卵后的亲鱼往往进 入饵料丰盛的湖泊中摄食肥育。冬季,湖水降落,成熟个体又回 到干流的河床深处越冬, 未成熟个体大多数就在湖泊等附属水体 深水处越冬。冬季处于不太活动的状态。 鲢鱼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在我国各大水系,随处可见。此 鱼生长快,从 2 龄到 3 龄,体重可由 1 公斤增至 4 公斤,最大个 体可达 40 公斤。天然产量很高。同时,鲢鱼的食物为浮游植物, 因而成为饲养鱼类的上等鱼品, 历来被列入我国淡水养殖的“四 大家鱼”之一。 5 在我国海南岛南渡江和越南红水河水系, 栖息着另一种大鳞 鲢(Hypophthalmichthys harmandi) ,外形酷似鲢鱼,体比鲢鱼 略宽, 背部隆起较高。 两者的主要区别为: 鲢鱼的侧线鳞为 91-124 个,臀鳍分枝鳍条为 11-14 根,而大鳞鲢鱼的鳞较鲢鱼大,侧线 鳞为 78-88 个,臀鳍分枝鳍条为 15 根。大鳞鲢多栖息于水流缓 慢,水质较肥,浮游生物丰富的开阔水体。白天潜于深水处,夜 间上游水面摄食浮游生物。雌鱼 2 龄可达性成熟,雄鱼最早为 1 冬龄。生殖期为 5-6 月,有时可延至 8 月中旬。生活习性、食性 均与鲢鱼相似,最大个体可达 25 公斤,因其生长快、肥满度大、 含质量高等优点,已成为海南岛松涛水库的重要养殖和捕捞对 象。 鲢鱼肌肉的营养成分随体长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其变化范 围为:水分占 60.3-80.9%,蛋白质 15.3-18.6%,脂肪 2.0-20.8%,灰分 1.0-1.4%,无氮浸出物 0.2-1.7%。鱼体肌 肉的生化成分亦随着鱼体的生长发育而变化, 当水分含量逐渐下 降时,蛋白质及脂肪则逐渐增加。鲢鱼肌肉脂肪的脂肪酸组成计 有 20 种,其中 4 种饱和酸,3 种单烯酸,3 种二烯酸,9 种三烯 酸,1 种四烯酸,碳链长度在 12-20 之间。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 量比不饱和脂肪酸低,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随鱼体的增长而增 加,不饱和酸则随鱼体增长而减少。 除蛋白质和脂肪外,它每百克可食部分还含有糖类 0.8g、 热量 117-123 千卡、钙 22-31mg、磷 86-167mg、铁 1.2-13.3mg、 6 硫胺素 0.04mg、核黄素 0.21mg、尼克酸 2.1mg,营养比较丰富。 四、鳙鱼 鳙鱼(Aristichthys mobilis)属鲤 形目,鲤科,鲢亚科,鳙属。俗称:花鲢、 胖头鱼、黑鲢、

黄鲢、松鱼、鰫鱼、大头 鱼。英文名:Bighead , Bighead carp 。 鳙鱼鱼体侧扁,头极肥大。口大,端位,下颌稍向上倾斜。 鳃耙细密呈页状,但不联合。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鳃上器官,眼 小,位置偏低,无须,下咽齿勺形,齿面平滑。鳞小,腹面仅腹 鳍甚至肛门具皮质腹棱。胸鳍长,末端远超过腹鳍基部。体侧上 半部灰黑色,腹部灰白,两侧杂有许多浅黄色及黑色的不规则小 斑点。 鳙鱼喜欢生活于静水的中上层,动作较迟缓,不喜跳跃。以 浮游动物为主食,亦食一些藻类。性成熟年龄为 4-5 龄,亲鱼于 5-7 月在江河水温为 20-27℃时于急流有泡漩水的江段繁殖,幼 鱼一般到沿江的湖泊和附属水体中肥育, 到性成熟时期至江中繁 殖,以后又回到湖泊食物丰富的地方肥育。冬季多栖息于河床和 较深的岩坑中越冬。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此鱼, 但以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为主要产地。 鳙鱼生长迅速,3 龄鱼可达 4-5 公斤,最大个体可达 40 公 斤,天然产量很高。疾病少,易饲养,我国淡水养殖业中的“四 大家鱼”之一,为我国重要经济鱼类。 7 鳙鱼肌肉的营养成分为:每百克可食部分含水分 73.2-83.3 克、蛋白质 14.8-18.5 克、脂肪 0.9-7.8 克、灰分 1.0-1.3 克、 无氮浸出物 0.1-1.3g、热量 69 千卡、钙 36mg、磷 187mg、铁 0.6-1.1mg、硫胺素 0.02mg、核黄素 0.15mg、尼克酸 2.7mg。而 且随着鱼体的生长发育,水分的含量逐渐减少,蛋白质和脂肪的 含量则逐渐增加。鳙鱼和鲢鱼的含脂量不同,主要是食物不同而 致。鲢、鳙鱼都是滤食浮游生物,但鲢鱼以摄食浮游植物为主, 而鳙鱼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 在浮游植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 物,它是鱼类机体合成脂肪的主要碳源,因而它们肌肉的脂肪及 蛋白质含量显出差异。鲢鱼含脂量比鳙鱼高,而鳙鱼的蛋白质含 量一般比鲢鱼高。鳙鱼肌肉脂肪中脂肪酸的组成计有 15 种,其 中 8 种为饱和酸,3 种单烯酸,1 种二烯酸,2 种三烯酸,1 种四 烯酸,碳链长度在 13-20 之间。鱼体的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比 不饱和脂肪酸低,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随鱼体的增长而增加,不 饱和酸则随鱼体增长而减少。 五、草鱼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 草鱼的俗称有:鲩、油鲩、草鲩、白鲩、 草鱼、草根(东北) 、混子等。英文名: Grass carp 。 我 国 淡 水 经 济 鱼 类 中 最 负 盛 名 者 当 推 草 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 、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 8 鲢鱼(Hypophthalmictuthys molitrix)、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等 世界著名的“四大家鱼”,均为我国特有鱼类,而草鱼以其独特的 食性和

觅食手段而被当做拓荒者而移植至世界各地。 其体较长,略呈圆筒型,腹部无棱。头部平扁,尾部侧扁。 口端位,呈弧形,无须。下咽齿二行,侧扁,呈梳状,齿侧具横 沟纹。背鳍和臀鳍均无硬刺,背鳍和腹鳍相对。体呈茶黄色,背 部青灰略带草绿,偶鳍微黄色。 草鱼一般喜栖居于江河、湖泊等水域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 草区域。具河湖洄游习性,性成熟个体在江河流水中产卵,产卵 后的亲鱼和幼鱼进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中, 通常在被水淹没的浅滩 草地和泛水区域以及干支流附属水体(湖泊、小河、港道等水草 丛生地带)摄食育肥。冬季则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草鱼 性情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性贪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 类。其鱼苗阶段摄食浮游动物,幼鱼期兼食昆虫、蚯蚓、藻类和 浮萍等,体长约达 10 厘米以上时,完全摄食水生高等植物,其 中尤以禾本科植物为多。 草鱼摄食的植物种类随着生活环境里食 物基础的状况而有所变化。 草鱼和其它几种家鱼的生殖情况相类似,在自然条件下,不 能在静水中产卵。产卵地点一般选择在江河干流的河流汇合处、 河曲一侧的深槽水域、两岸突然紧缩的江段为适宜的产卵场所。 生殖季节和鲢鱼相近,较青鱼和鳙鱼稍早。生殖期为 4-7 月,比 较集中在 5 月间。一般江水上涨来得早且猛,水温又能稳定在 18℃左右时,草鱼产卵即具规模。草鱼的生殖习性和其他家鱼相 似,达到成熟年龄的草鱼卵巢,在整个冬季(12 月至 2 月)以 9 Ⅲ期发育期阶段越冬;在 3-4 月份水温上升到 15℃左右,卵巢 中的Ⅲ期卵母细胞很快发育到Ⅳ期,并开始生殖洄游;在溯游过 程中完成由Ⅳ期到Ⅴ期的发育。 在它溯游的行程中如遇到适宜于 产卵的水文条件刺激时,即行产卵。通常产卵是在水层中进行, 鱼体不浮露水面, 习称“闷产”, 但遇到良好的生殖生态条件时, 如水位陡涨并伴有雷暴雨,这时雌、雄鱼在水的上层追逐,出现 仰腹颤抖的“浮排”现象。卵受精后,因卵膜吸水膨胀,卵径可 达 5 毫米上下,顺水漂流,在 20℃左右发育最佳,大约 30-40 小时孵出鱼苗。 草鱼生长迅速,就整个生长过程而言,体长增长最迅速时期 为 1-2 龄, 体重增长则以 2-3 龄为最迅速。 4 龄鱼达性成熟后, 当 增长就显著减慢。1 冬龄鱼体长为 340 毫米左右,体重为 750 克 左右;2 冬龄鱼体长约为 600 毫米,体重 3.5 公斤;3 冬龄鱼体 长为 680 毫米左右,体重约 5 公斤;4 冬龄鱼体长为 740 毫米左 右,体重约 7 公斤;5 冬龄鱼体可达 780 毫米左右,体重约 7.5 公斤;最大个体可达 35 公斤左右。 草鱼生长快,个体大

篇四 高密度养殖杂鱼
七星鲈养殖高产技术

七星鲈养殖高产技术

七星鲈又称花鲈,在分类学上属鲈形目、脂科,由于其繁殖和生长于沿海,有别于淡水生长的加州鲈和桂花鲈,故又称为海鲈(以下简称鲈鱼)。鲈鱼是西江水域的四大名鱼鲈、嘉、鳜、魽鱼之一,肉质坚实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鱼肉含蛋白质17.5克、脂肪3.1克和多种维生素。

一、鲈鱼生活习性

鲈鱼生活在浅海河口,适盐广,幼苗在22‰左右盐度的海水中孵出,再溯河而上到咸淡水交汇的河口生活,并可进入淡水水域觅食生长,但成鱼多数在咸淡水中栖息。鲈鱼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食量大,一次摄食量可达体重的5%-12%,捕食强度在春夏季节最强裂,鱼苗以桡足类和糠虾为饵,长至10厘米体长后则捕食小鱼虾。鲈鱼生长速度较快,繁殖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1月,鱼苗长至年底体长25厘米、重0.5市斤,6龄鱼体长达0.8米,最大的个体长达1米、重15-20公斤。人工养殖的鲈鱼长速更快,通常养殖280天可达一市斤以上。鲈鱼在14℃的水温以上就可正常觅食生长,在本地区可自然越冬,有利于隔年养殖成为大规格商品鱼均衡上市。

二、人工养殖条件

1、水质:鲈鱼可在淡水中生长,但根据其天然习性,养殖条件选择在有海潮到达的咸淡水水域更好,以河海口的鱼塭和围垦区最佳,水质盐度可在5‰以下,在盐度过高的水域养殖生长速度反而缓慢。此外,养殖水质要求清新和溶氧充足。

2、池塘:每口池塘的面积在8—15亩、水深2米以上,池塘过小,水体窄,溶氧不足,难以高产;池塘过大过深,不利生产操作。池塘要设进、排水涵【高密度养殖杂鱼】

闸分别通向进、排水河,不重复使用养殖水,以免二次污染。

3、机械配备:每3亩水面配备1台1.5千瓦的叶轮增氧机,这是高产养殖的基本条件;每口池塘配置1台以上的3千瓦抽水机,以保证随时可更换新水,没有进、排水闸的池塘更有必要;此外还要视养殖面积和投喂量决定配置小杂鱼碎肉机。

为了保障生产的顺利,除了电源线路到塘头,供养殖机械使用,还要道路到塘头,以方便饲料和产品的运输。

三、种苗的选择和培育

生产实践发现,来自黄、渤海的鲈鱼苗比南海区的个体大、生长快;人工繁殖的鱼苗比捕捞的天然鱼苗成活率高。因此,鱼种的选择首先是采用黄、渤海区的亲鱼人工繁殖的鱼苗,其次是从黄、渤海区采捕的天然苗经淡化标粗育成的鱼种,南海区的鲈鱼苗个体较小,人工繁殖苗也适合养殖,但采捕的天然苗成活率较低。

不管苗源来自何处,鲈鱼苗都要经过中间培育的阶段。鱼苗经过中间培育不但驯化摄食人工饲料达到易养的目的,还可以淘汰体弱的病苗,育成大小均匀、体质健壮的大规格鱼种,这是提高成活率从而获得高产的重要环节。具体方法如下:

【高密度养殖杂鱼】

1、网箱的设置 在准备好养殖成鱼的池塘的一边搭一条投饵的栈桥,栈桥两旁设置若干个网箱,材料可用14目左右的聚乙烯网片缝成长3-5米、宽2米、深1.5米规格,用竹杆固定。

2、做好淡化养殖的准备工作 不管是人工繁殖的鱼苗或捕捞的天然鱼苗,都生长在较高盐度的海水中,要求供苗者进行多次降咸淡化,在不超过养殖

池塘5%盐度才能放养。在淡水池塘育苗,还要在网箱周围用塑料膜围成一个小水体,投苗前适当加盐至接近鱼苗放养前的盐度,让鱼苗投放后有一段适应时间,提高成活率。

3、育苗的密度 原塘育苗,这有利于减少过塘引起鱼种的损伤和让鱼种适应所在池塘水质。用来培育的鱼苗体长2-3厘米,每平方米网箱放养500尾左右,每口池塘的育苗数量可比计划放养的鱼种多出大致20%—30%,以备死亡损耗和留有余量。【高密度养殖杂鱼】

4、投饵驯食的方法 以鲜鱼糜为饵,将鱼糜均匀地投撒到网箱中,每次投喂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驯练鱼苗抢食,每天投喂4-5餐,日投喂量为鱼体重量的30%左右,以观察到鱼苗大致都能食到和食饱为好。具体标准是鱼苗抢食强度减弱后则停止投喂,以免暴食而引起肠胃疾病。

5、及时分级培育 10天鱼苗大多已长至5厘米,此时应过筛分池培育,减少大鱼吞食小鱼和幼苗抢食不到而出现大小差异的现象。分池培育10天后,在网箱周围用网片围出约100平方米的一块小水面,放出网箱中的鱼种再喂养15天,此时鱼种已在10厘米上,然后拆去围网,再进入大塘养殖,这样可防止鱼种过早进入大塘追食生物饵料,而弃食人工投喂的饵料。 鱼苗的中间培育要注意网箱的水质清新和溶氧充足,可在网箱中设置增氧气头,要经常刷洗网箱,保持水体流动,交换良好。

四、饲料

1、小杂鱼 要求新鲜、硬骨少,苗期可打浆投喂,随着个体的长大,应切块投喂。鲈鱼可吞食相当其口裂长度1.5倍的鱼肉块,切块投喂不仅可节省饲料,并可减轻水体污染。小杂鱼含动物蛋白高,喂养鲈鱼长速快,但受资

源的限制,尤其是在每年的禁渔期货缺价高,不易购买,并受冷藏、运输的限制和对水质有一定的污染。用小杂鱼作饲料的喂养系数约为4-5。

2、人工颗粒饲料 采用含蛋白质35%以上的膨化饲料,以便观察到是否有食剩浪费。工厂生产的颗粒饲料可分成大小多种规格,理论上可制成不比小杂鱼差的全价营养饲料,并可适当掺加防病药物。人工饲料来源稳定,使用方便,尤其是对高密度养殖,减少水质污染、防止鱼病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五、管养方法

1、清塘、培水 用来养殖鲈鱼的池塘有条件的最好经过干塘、清淤和暴晒,尤其是多年养殖的旧塘。在放苗前半个月进行一次消毒,每亩施放生石灰50公斤或使用20ppm漂白粉带适量池水消毒。如果未经干塘暴晒的,还要每亩使用30公斤茶麸打碎浸水全塘泼洒,以彻底清除遗留的凶猛杂鱼。消毒后的池塘经滤网纳入新鲜水,每亩施放3公斤复合肥进行培育浮游生物,水质微绿色或微褐色则可投苗。

2、投苗密度 经中间培育的鱼种已达10厘米,每亩放养2500尾为好,300天的养殖期亩产量可达1200-1500公斤。投苗过密,池塘容易老化和发生鱼病,难以进行持续性生产。

由于高密度养殖投饵多,鲈鱼又很少寻食塘底的剩饵,故每亩要投放100尾鲫鱼和30尾花鲢和白鲢,以减轻水质的污染和增加养殖效益。

3、投饵 鲈鱼暴食,适当控制投饵量,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少肠胃病的发生和水质的污染。投饵要做到定时、定点、定量,一般日喂2餐,分别在上午的7-9时和下午的4-6时,日投喂量约为鱼体重量的5%。要坚持驯食的习惯,在塘中搭一饵桥,每次投饵敲击饵桥或泼响塘水,招呼鱼群游来

抢食,有利于观察鱼群的进食和健康状况,方便采取应变措施。鲈鱼抢食水中悬浮的饲料,下沉后不再摄食,因此投喂小杂鱼应耐心慢慢投喂,颗粒饲料则应用浮性饲料。

4、水质管理 鲈鱼的高产养殖也就是高密度养殖,保持水质清新和溶氧充足是十分重要的,主要方法有:勤换水,特别是在中后期,每天的换水量要达30%以上;勤增氧,鱼苗期可适当开动增氧机,随着鱼体的长大开动增氧机的次数愈趋频繁,尤其是在高温天气和养殖后期,夜晚可开动部分增氧机,白天则要开动全部增氧机,保持塘水的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施放生物制剂,高密度养殖带来塘底大量的残饵和排泄物,有害物分解浓度高,大量消耗水中氧气,尤其是高温天气更为严重,这是鱼病产生的重要原因,适当施放生物制剂让有益菌群除去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保持良好水质。

六、病害防治

1、氨氮中毒 高温天气时,水中的氨氮高,甚至产生亚硝酸盐,致使鲈鱼缺氧中毒死亡。主要症状:鱼群全塘狂游不安,上下乱窜,鳍条充血,鳃丝暗红。防治方法:立即注入新水,放出老水,注水时注意用木板把水挡散,以免直接冲起塘底污物加速鱼的死亡;每亩施放氟石粉(底质处理剂)10-15公斤,中和水中氨氮;发病前注意用生物制剂预防。

2、肠炎病 病鱼食欲低,腹部膨胀,肛门红肿,轻压有黄色粘液流出,全年均可发生。预防措施是不要投喂变质的小杂鱼。治疗方法:按每100公斤饲料掺入300克戊二醛,连续投喂3-5天。

3、烂鳃病 此病易暴发流行,死亡率高。主要症状: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鳃部粘液

篇五 高密度养殖杂鱼
鳗鱼土池高效养殖

篇六 高密度养殖杂鱼
斑鳢池塘高密度养殖技术

篇七 高密度养殖杂鱼
池塘高密度暂养河蟹技术报告

池塘高密度暂养河蟹技术报告

摘要对河蟹池塘高密度暂养技术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池塘高密度暂养放养量可达11 145kg/hm2,出池率可达94%;河蟹暂养池水体日交换率不低于1.3次,河蟹日占有水量以1.8m3/kg为宜;投饵量要根据摄食情况增减。

关键词河蟹;高密度;池塘暂养

河蟹暂养能提高效益,均衡水产市场。我们通过采取对比试验的方法,对河蟹暂养技术进行了探索,试图解决一些技术操作问题,现报告如下。

1条件和方法

选择4口暂养池,处于大水面附近,交通、水源都十分便利,供电设施配套。暂养池由垂钓池塘改建而成,池深1.5m,水体中移植了部分水花生。【高密度养殖杂鱼】

池塘改造重点对进排水系进行,进水利用明渠,从池塘两端进水,排水用直径15cm钢丝管,排水口设于距塘埂15m的中部水域。出水口用铁丝网扎紧,排水时将出水管口沉入水底即可,停止排水将出水口提出水面。

防逃设施用60cm×60cm的水泥块,高出塘埂45cm。

投喂饵料以植物性为主,主要是南瓜、红薯,占73.8%,动物性饵料主要是野杂鱼,整个暂养期间共投喂饲料7 920 kg,其中红薯5 300 kg,占66.9%;南瓜550 kg,占6.9%,野杂鱼2 070 kg,占26.2%。每口池塘根据河蟹数量按体重的3%~5%投喂同质量的饵料,每天中午、傍晚各投喂1次,傍晚投喂量占全天量的70%。

放养的成蟹均来自龙窝湖,当天捕捞,经分拣除掉残次蟹后放入暂养池。

2养殖技术

2.1水体交换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843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