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高二】
高二(19)班黄海燕
每每读到仓央嘉措的诗"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时,叫人悲不胜悲。 本应是雪域圣王,端坐在布达拉宫接受万人供奉的僧王,仓央嘉措最后却在青海湖畔叹息:走下灵台辜负了佛祖,留在灵台又保护不了藏民。但他怜悯众生胜于怜悯自己。高高在上的活佛为西藏各派间的战争背了"黑锅"。
这又何尝不是意味着他忍辱承认了他的政敌拉藏汗对他的谬论:"耽于酒色,不守清规,是假达赖,请予废黜。"凭拉藏汗对西藏的了解,他怎不知仓央嘉措是真的转世灵童?但他不愿为自己挑起的战争付出代价,他把魔爪伸向了一生拓落、甘心为藏民辗转的仓央嘉措。
透过百年历史沉淀的微尘,我想那天的阳光是温和的,空气是干净的,唯有一丝躁动的气息。森严清冷的大殿中氤氲着伽南香无法湮灭的幽香。他缓缓睁开了空灵清澈的双眸,他嗅到了哲蚌寺这佛门圣地不该有的政事之气。寺外逐渐嘈杂的人声似乎印证了他的想法,就连高原脚下的瞎子也预感到了什么。
拉藏汗的官兵打破了最后一点清净。他们宣布着将"假达赖"押送进京的圣旨,却丝毫没有注意到高高在上的佛像怒瞪的双目。闻讯而来的众僧和官兵对峙,仓央嘉措却从容地走到了敌军中。他知道,如果他不背了这"假达赖"的黑锅,又将会是一场血战。他怎忍心看着藏民的血洇满这土地。
他可以是假达赖,但他是真活佛,他心甘情愿为他深爱的人民而悲上这"黑锅",哪怕这本与他毫无关联,他也不曾申诉。
我叹息这目不忍视的结局,他从青海湖隐遁后便再无音讯。没有什么能使他留恋的了吗?哪怕故土砖瓦,哪怕罗帐粉黛?哪怕华丽辞藻、精笔浓墨?他不会想到百年后的印度国父甘地和他一样为了人民、民族大义而颠沛流离。
甘地提出"非暴力"而使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死后却被世人批判"不民主"、"虚伪"。他为那时的思想偏激背了黑锅。甘地生前也如是说:"人的两只耳朵,分别在两边,但总好偏听一面之词。"
与欧美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同,亚洲崇尚民族大义,为保全大众而自我牺牲的民族大义,正如余秋雨在北大授课时曾讲面对诬陷,不要申诉,不要反驳,不要让旁观者怜悯。真正的为民族大义者是甘心背着黑锅的。也许当时无人知晓真相,但经过历史的缓冲,拨开重重迷雾总能看见深藏的阳光,而背了黑锅的他们,总能再以全新的、真实的面目面向世界。
简评:选材恰当、独特。行文有淡淡的诗意美。不足是叙述嫌多而议论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可以结合仓央嘉措的诗句谈他的精神极其影响,结合孔子、耶稣等谈仓央嘉措“背黑锅”的宗教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