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人称的叙述角度_《叙述的角度、人称和口吻》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 高二 |

【www.guakaob.com--高二】

文档大全 > :《叙述的角度、人称和口吻》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叙述的角度、人称和口吻》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知识储备】:

1、关于小说

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

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分类:   (1)按篇幅:长、中、短、微

         (2)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5)按题材:言情  武侠  科幻  魔幻  侦探  历史  纪实……

         (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

描写手法:

    按内容:语言  动作  肖像神态  心理  细节     环境(景物)

    按技巧:工笔   白描   侧面  正面  

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

情节模式:

   完整模式: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一般模式: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2、叙述角度

上帝俯瞰--全知视角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作用或效果: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作用或效果: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3、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

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作用或效果: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

第二人称问题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

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比如《项链》……[见下页]

    “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

叙述腔调即叙述口吻

腔调:说话的声音、语气等。

叙述腔调: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甚至可说腔调即风格。

举例:睿智抒情伍尔芙,内敛深沉海明威,含泪微笑欧亨利,幽默深刻是鲁迅,冷峻悲悯属余华,醇厚质朴算金庸……

★考点解析

【考点梳理】  叙述角度及其表达效果            叙述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答题要领】

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桥边的老人》采用了 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                                

《墙上的斑点》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但却是全知视角,因为文中的“我”即上帝

★课内知识要点

《桥边的老人》

一、字音   蹒跚   脚踝   疲惫不堪   踯躅   踟蹰   踌躇

二、字形   神秘   轮辐与辐射、一副手套、一幅画

三、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

    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

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1954年作品《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另有代表作品《丧钟为谁而鸣》

风格特点: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的创作理论:“冰山理论”--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

    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毁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冰山理论分析:看似简洁的对话,却蕴涵大量的信息。如:

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解析:这一句接一句,仿佛踏实坚定的脚步,将我们一步步引向老人的身世。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又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

  2、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解析: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这一切,都是被客观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凭借小说所透露地信息推导出来。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

《墙上的斑点》

一、 字音   

二、 一哄而上   哄堂大笑   哄骗   赝品   别墅   铁裙箍   芜菁

节衣缩食   充塞   花穗   箭镞   都铎   凛冽  古冢 鸟窠

二、字形   赝品与义愤填膺   箭镞与花团锦簇   油漆与膝盖

三、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英国女作家、批评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之一。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到灯塔去》《雅各的房间》,《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部典型的意识流作品。《奥兰多》是女性主义批评的典范作品。  

意识流小说:

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因直接再现精神生活世界,强调描写人的意识潜流得名。它着重描写人的意识活动,发觉人物的内心世界;取消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打破时空局限,以意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视人物内心奥秘。

代表作家作品:

(爱尔兰) 乔伊斯《尤利西斯》

(美)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英) 伍尔芙《墙上的斑点》

(法) 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张洁

1.汉语拼音复习导学案

2.《谈中国诗》导学案

3.历史教学导学案论文

4.镶边与剪纸的导学案

5.木兰诗导学案及答案

6.语文版木兰诗导学案

7.赵普文言文导学案答案

8.高二物理选修3-1试题答案

9.高二选修1物理第四章单元测试题

10.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练习题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926226.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