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高三】
闽中秋思阅读答案篇一
《江西省2012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第I卷(选择题,36分)
一、(15分,每题3分,完成1-5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窈窕(yǎo tiǎo) 哽咽(yâ) 慰藉 (jí) 参差不齐(cī)
B.踯躅(zhí zhú) 惩罚(chãng) 纤细(xiān) 溘然长逝(kâ)
C.嗟悼(diào) 枯槁(gǎo) 宝藏(zàng) 载歌载舞(zài)
D.管弦(xuán) 拾掇 (duō) 扁舟(piān) 望风披靡(mí)
2、选出下列字形正确的一项( )
A.袅娜 戍边 笙萧 崇山峻岭 B.踮量 羁绊 佳宾 清流急湍
C.暧昧 桑葚 厮叫 殒身不恤 D.嬉戏 笨拙 抵御 神采奕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 科学传播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谁这样想,谁就会 科学,最终将会危害科学。
② 领导干部应当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 ____ 民情。
③ 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______疾病。
A.曲解 体恤 祛除 B.曲解 体察 驱除
C.误解 体察 祛除 D.误解 体恤 驱除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全国跳水选拔赛近两天在山东济南举行,座无虚席的看台显现出当地观众对跳水比赛的热情,但比赛时观众接听电话的吵闹声不绝如缕,这种不文明行为影响了比赛秩序。
B.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污染、能源供应的紧张、土地的过度消耗,人与自然的矛盾开始凸显并日趋激烈,在一些地方,为了眼前的利益与发展,不惜竭泽而渔的做法屡
见不鲜。
C.有的父母教育小孩子不要随意拣别人丢弃的东西,防止被人敲诈。让孩子路不拾遗的做法我不敢苟同,因为这会让孩子从小就心灵冷漠。
D.学术界的于丹与易中天都很红火,闹得大江南北满城风雨,他们用通俗生动的方式讲授深奥的国学,让国学走出了书斋而倍受追捧。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今年十八岁的区清是应届中学生中我省层层选拔出来的唯一入选国家集训队的选手。
B.百姓自身渴望生存的意志无疑是“闯关东”的重要原因;但政府的政策导向,又往往将移民潮一次又一次推向高峰。
C.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D.难道谁能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不是错误的吗?
二、(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汉语,我为你不平
卢新宁
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
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并不意味着我们有不学汉语而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词语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2005年01月2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6、下列说法不能说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的一项是( )
A、汉语能让我们时时牢记自己的身份,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
B、汉语古老而优雅,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
C、汉语隽永有致,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凭借它穿越漫长的历史文化隧道。
D、汉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并且广为传播,“热”遍全球,令国人无比自豪。
7、下列不属于作者为汉语忧心不平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的古老优雅的汉语,中国人使用起来却言不达意,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B、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
C、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一等奖空缺,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感到国人脸上无光。
D、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忽视母语修养,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8、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用词用语要丰富多彩,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这样才可能领略到母语独特的文化意蕴。
B、“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备受冷落,面临危机。为了保护民族文化,我们应高度重视汉语学习,以此来抵制外语。
C、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我们可以乐观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汉语必将取代英语成为国际最通行的语言。
D、汉语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在华夏民族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已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令人叹惋。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复授护军将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fěi,木名)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养好鹅,羲之往观焉 观:观赏。
B.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恶:坏事
C.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觉:觉察
D.亦不复征之。 征:征召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曾与人书云 ②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
B.①烹以待之 ②我卒当以乐死
C.①为写《道德经》 ②后为其父误刮去之
D.①姥如其言 ②朝廷以其誓苦
11.不能表现王羲之“任率”的一项是( )
①见棐几滑净,因书之。 ②书其扇,各为五字。
③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④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⑤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 ⑥我卒当以乐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12.选出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王羲之很喜欢鹅,当他得知老妇人将善啼叫的鹅烧煮时非常惋惜;而道士以让他书写《道德经》作为交换鹅的条件时,他欣然命笔。
B.王羲之自愧不如张芝练习书法那样刻苦,但又常常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
C.庾翼在看到王羲之用章草体写给哥哥的信后,感叹羲之的书法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自己好像又看到在战乱中丢失的张氏书法的风貌。
D.王羲之晚年在山水间陶冶性情,朝廷也因他誓言坚决而不再征召他为官,这与他早年请求任官形成了反差。
闽中秋思阅读答案篇二
《江苏江阴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
江苏江阴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消弭(mí) 惟妙惟肖 B.腼腆(diǎn) 溢于言表
C.深谙(yīn) 神彩奕奕 D.揿钮(qìn) 深居简出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洪涝冰雪,特大地震„„当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不由生出多难兴邦的历史感慨。
B.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们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相互关心和帮助,相濡以沫,友好相处,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C.丛教授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人们一提起那心爱的专业时,他就津津乐道地谈个不停。
D.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锲而不舍地宣布“购买”钓鱼岛,这不但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也是对国际法理的严重践踏。
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A.孰:通“熟”,仔细。 B.窥:偷看。
C.美:以„„为美。 D.私:偏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从孔乙己悲惨的一生中,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的本质。
B.我虽然和他只有一面之缘,但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包括他的学识和人品。
C.可惜,这部在他心中酝酿了很久,即将成熟的巨著未及完篇,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D.公园里展出的有象征中华民族腾飞的“中华巨龙”等冰雕艺术品,也有取材于《西游记》、《海的女儿》等神话和童话故事。
5.为下面这段文字提炼主要观点,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寂寞不是病态心理,而是人心路历程的标志。我国有许多有名的诗篇,都得力于作者当时心境的淡泊寂寞,如众人熟知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一言以蔽之,当心灵发生寂寞感的时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如果能正确认识寂寞,那么你的天赋才华会因寂寞的冶炼而升华一个境界。
A.作家只有在寂寞时才能写出优美的诗歌。
B.要表现你的天赋必须能够忍受寂寞。
C.寂寞的坏处大于好处。
D.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寂寞,那么它就不是坏事。
二、阅读与赏析(共49分)
(一)(12分)
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为治,于单赤①务加恩,而御豪猾特严。讼者,抶(鞭打)不过十。诸所催科②,预为之期,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隶莫敢至乡落。县东西通衢七十里,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九思节公费,甃(砌)以石,行旅便之。朝廷数遣中贵③醮(祭祀)神三茅山,县民苦供应。九思搜故牒,有盐引④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尝,民无所扰。岁侵,谷涌贵。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价粜而偿直于官。九思曰:“彼籴者,皆豪也。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积九载,迁工部主事,历郎中,治张秋河道。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九思议筑减水桥于沙湾,俾二水相通,漕水溢,则有所泄以入海,而不侵田,少则有所限而
不至于涸。工成,遂为永利。
[注]①单赤:孤苦无依的平民。②催科:催收租税。③中贵:有权势的太监。④盐引:商人运销官盐的凭证。
6.下列句中的“以”与“甃以石”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可以一战 B.皆以美于徐公
C.祭以尉首 D.悉以咨之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 )
A.徐九思吏治严明,坚决处罚违纪官吏,尽管郡中上司求情也不赦免。治理百姓,则尽力
施恩于孤苦无依的平民,严加管束邪恶奸猾的势力。
B.徐九思关心百姓疾苦,他翻修道路以方便交通,又在朝廷祭神扰民的情况下,请求动用
府库中的盐税收入来补偿百姓,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C.徐九思处理政事灵活变通,灾荒年份巡抚平价卖粮,他认为只有富豪才有能力买粮,因
而动用部分粮食无偿周济濒于死亡的饥饿贫民。
D.徐九思注意水利建设,为避免河水泛滥淹没良田,他兴建工程沟通漕河、盐河,使水溢时能泄水入海,水少时又不致干涸,使百姓永久得利。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 袖___ ②论如法 如___
③县民苦供应 苦___ ④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 活____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4分)
《闽中秋思》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10.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1)赏析“风弄红蕉叶叶声”中“弄”字。(2分)
_____________
(1)先分析诗的最后一句,然后归纳诗人所表达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4分)
《不容忽视的“镉大米”》(题少,不选)
人们总是在食品安全中学习化学知识,两年前“10%大米镉超标”的新闻让人们空前关注起“镉”。而最近“广州超过4成大米镉超标”的报道,在“谈食色变”的今天,更让公众群情激愤。
“镉”究竟为何物?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在冶金、塑料、电子等行业非常重要。它通常通过废水排入沟渠河流,再通过灌溉污染农作物,水稻是典型的“受害作物”。
根据不同的摄取方式来衡量,镉对人体健康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大米等食物摄取的,属于“长期小剂量”。这种情况主要危害肾脏和骨骼。目前,国际卫生组织对镉的安全标准就是基于它对肾脏的危害程度建立的,上限是每周每公斤体重7微克。这相当于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不超过60微克。
这个安全标准包括所有的镉来源,除了米饭,还有其他食物和饮水。对于大米,我国的安全标准是每公斤0.2毫克。但这只是一个“控制标准”,并不意味着高于这个值的大米才
有害,而低于它的大米就“安全”。比如说,如果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吃500克镉含量为每公斤0.15毫克的大米——这样的大米是合格的,但也超过了国际卫生组织的“安全线”。如果只吃200克含量为每公斤0.25毫克的——虽然它超标了,但是总摄入量还没有超过“安全线”。此外,我们还要吃其他食物,还要喝水,其中也可能含有镉。对于“镉大米”产区的人来说,镉的其他来源就更不能忽视。
长期食用“镉大米”或其他含镉的东西,容易造成慢性镉中毒。它的症状被命名为“痛痛病”,日本在几十年前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在日本的“镉大米”地区,统计了近两万名成人,出现了近二百病例和一百多“疑似”病例,以老年女性为主。目前,中国还没有详细的病例统计。根据目前的研究,痛痛病主要是由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造成的。镉会在肾脏中累积,最后导致肾衰竭,也会导致骨软化和骨质疏松。长期接触剂量是国际卫生组织安全线3倍以上的镉还可能会导致消化道的障碍。在动物实验中,这种剂量的镉还显示了对生殖和发育系统的影响;对人类是否有同样影响,还没有可靠依据。
镉中毒更大的麻烦在于它的长期性,即使停止食用高镉大米,肾衰症状依然会持续。 中国人主食米饭。“镉大米”对国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根本的解决途径还是治理工业污染,也迫切需要广泛严格地检测大米以及饮水中的镉含量,并且及时公布与处理。对于消费者来说,保护自己的可行途径是增加食谱的多样化,减少对大米的依赖。此外,根据研究,钙和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对镉过量也更加敏感。所以,保证自己的食谱中有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增强对镉的抵抗力。(摘自新浪网有删改)
11.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对“镉大米”进行了介绍?(2分)
12.文章里加横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2分)
(四)(4分)
《房间里的大象》 刘瑜
① “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②有些时候,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有些时候,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眼前的利益,于是沉默成了一种自我保护。
③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比如,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所以为了逃避责任和不安,还是不谈这些为好。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而消失,全球还会继续变暖┄┄
④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梦。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中越长越大。
⑤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因为随着大象越来越大,掩盖这只大象所花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并且,目击者的增多也意味着出现“叛徒”的可能性在增大。
⑥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和我们自己的软弱。
13.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本段内容简要说明这种方法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5分)
《走近芦苇》
①清寒的早春,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②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砍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被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③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越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中越冬的小动物。
④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但芦苇毕竟真的变得苍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
⑤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⑥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是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欢呼和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⑦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槃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了。也只有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⑧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质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
1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走近芦苇”涵义的理解。(4分)
答:
16.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对文章的第③节加以赏析。(4分)
答:
17.文章第⑤节中写到“我们„„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结合全文思考:在作者看来,人生的冬天具体指什么?(3分)
答:
18.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有云“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作者笔下的芦苇却又另一番样子,试分析两种芦苇在写法与作者的主观感情上有什么异同。(4分)
答:
(六)(10分)
19.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__________ ,飞鸟相与还。②_________ ,秋天漠漠向昏黑。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 。④________ ,西北望,射天狼。
⑤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 。⑥采菊东篱下, 。 ⑦______ ,奉命于危难之间。⑧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 。
⑨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 。⑩长风破浪会有时, 。
三、表达与交流(共66分) (一)(6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学生甲画了一张画给同桌乙看,画上画的是一头怪兽:老虎的头,猪的身子,鹰的翅膀,鱼的尾巴和鹿的腿。甲对乙说:“看!我创造的怪兽!”乙说:“你这不能算是创造,只能算是拼凑。”甲不服气地说:“拼凑也是一种创造啊!” 乙说:“只有杰出人物才懂创造,平庸的人只会拼凑。”
根据你的对“创造”的理解,结合上述文字,说说你对“创造”的看法。要求:(1) 要有明确的观点;(2)要作简要的论证;(3)字数在100—120字之间。(6分)
(二)(60分)
21.命题作文(60分)
有人说:“走着走着,我们就长大了。是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走在路上,我们欣赏春夏秋冬;走在路上,我们辨别美丑;走在路上,我们品味酸甜苦辣;走在路上,我们抒发喜怒哀乐„„请以“走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语要求:
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戏剧外)
②不得照搬所提供的作文材料。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3分)D 2.(3分)A 3.(3分)B 4.(3分)B 5.(3分)D
二、阅读与赏析(共49分)
6.(2分)C 7.(2分)A
闽中秋思阅读答案篇三
《高三语文试卷》
2008届高三语文试卷 (一)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20分)
干渴的村庄
肖建新
①村庄的干渴是近几年的事。那些年,雨和童年一样率性,杂草一样茂密,无拘无束,犹如一个无人看管、喜欢疯跑的孩子,把一年四季和村庄穿了个透。对于村庄,雨是一个熟人,用多种不同的步伐量过村庄的大小高矮,量过无数的牛蹄踏在村庄横截面上的深度。 ②从村庄到田野,一场雨的距离既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它可能会耗费一个人一生的时光,也可能是瞬息的景致。村里许多人的时光都是消耗在这段路上,按说这并不是一条十分艰难的道路,可他们的鞋烂了一双又一双,身体矮了一截又一截。它先是一点一点下在他们最外在的身体上,再下在他们有些皱褶的生活里,最后就完全打湿了他们的生命。 ③在我的记忆里,雨总是等不及我走到一棵树下,或附近的一个檐下,就唰唰地落下来。有时候在树下等久了,还不见停,就只好冒雨往回跑,在路过藕地时,顺手析一枝藕叶顶在头上,这样,雨不至于完全打湿一个人的童年,总有一些地方和时光可以躲避。下雨时,我常把书藏在怀里,双臂抱紧,即使雨弄湿了胸衣和手臂,可怀里的书总是干干的,这多少会让我有一些小小的慰藉:梦想总是在一个温暖处。
④春天的雨是村庄最欣喜的事,干了一冬的村子会因一场春雨的到来而含情脉脉,油菜像小姑娘一样,水盈盈地在春风里摇曳,胡豆花幽灵般的小眼睛在滴溜滴溜地转,那些小动物们和人一样,跑到小雨里,让雨水落在身上和脸上,享受着第一场春雨的温润。乡村父亲们的脸,在这时开始变得柔和,也许春雨洗净了他们内心的忧郁。
⑤在我离开的这些年,村庄的水分越来越少了,我看到一位母亲失去了往日丰润的表情。我甚至不明白,那些年,村庄像针管一样饱满的水分都去了哪里。它将一个村庄遗忘了吗?将那些在它的深处隐瞒的小路和在它的怀里生长的植物们都忘了吗?将一些反复踩踏过的童年也忘了?那些与它终日厮磨的乡村泥孩子呢?
⑥那些知道村庄每一个细节的雨,在我离开村庄的那些年,慢慢地少了,薄了,它覆盖的面积越来越窄,下的深度也越来越浅了。我不知道那些年,村庄究竟怎么了,它虐待雨了吗?树木也在我离开的那些年,开始慢慢退化,它们大多数的叶子落了下来,无法在春天里兴高采烈,在夏天里随风狂舞,深秋叶落的时候,薄薄的一层,再也找不到童年如踏海绵之上的感觉了,老人们也懒得去扫这些落叶,因为它们烧不了几个时日。
⑦然而,村庄真正的干渴却是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开始的。他们不再看重那几颗微不足道的粮食,看重祖辈长期依存的地方。一片土地不再能养活一个家庭。宁愿土地荒着,也不想和他们的祖辈一样,在干渴的池里赶着干渴的牛做着干渴的事。对于他们而言,土地
的产出与他们的付出极不成比例,再说,他们的心事会不在乡村里,几颗粮食已无法让他们搭上通往另一种生活的列车。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带上了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打算永远离开了。他们走时,一些老人会站在村庄最边缘的土窑上,目送他们离去,而不说一句话。
⑧多年以后,当我回到它的中间时,我见到了那些因长久未开而有些生锈的锁。它们锁在了一个村庄的眉头之上,锁住了一个曾经繁茂的村庄的脊柱。母亲走后,我家的房子也是用一把锁代替,钥匙放在隔壁的那家人那。有一回我找来钥匙,想找找那些年落在里面的东西,我看到了贴在墙上的那些陈旧的奖状——母亲在我小学时得到的最大的欣慰,它们见证了一个乡村少年的成长,可它们真的是奖给我的吗?那个满脸汗水和灰尘的少年,早已从村庄的小路上走失,这些奖状就像是一些钉子,要将这个少年钉住,他再跑,能跑出屋子里的那堵陈年的墙壁吗?
⑨其实,村庄的未来是可以预料的,但我还不想做这样的预料。我的一部分,许多人的一部分,还在那,还在由一些老人和孩子所守护的村庄里。我相信:雨,在历经一个干旱的循环后,会再次谤沱地回到村子里,落进人们的心坎上。(选自乐趣文学网2007—05—07,有删改)
1.本文的题目是“干渴的村庄”,作者在开头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前些年村庄的雨,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 在第七段的开头,作者为什么说“村庄真正的干渴却是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开始
的”?(4分)
3.第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春雨给村庄带来的“欣喜”?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4.最后一段作者说“村庄的未来是可以预料的,但我还不想做这样的预料”,又说“我相信:雨,在历经一个干旱的循环后,会再次谤沱地回到村子里,落进人们的心坎上。”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你能否对“村庄的未来”作一点“预料”?(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周盘龙,北兰陵人也,属东平郡。盘龙胆气过人,尤便弓马。泰始初,随军讨赭圻贼,躬自斗战,陷阵先登。累至龙段将军,积射将军,封晋安县子,邑四百户。元徽二年,桂阳贼起,盘龙时为冗从仆射、骑官主、领马军主,随太祖顿新亭,与屯骑校尉黄回出城南,与贼对阵,寻引还城中,合力拒战。太祖即位,进号右将军。
建元二年,虏寇寿春,以盘龙为军主、假节,助豫州刺史桓崇祖决水漂渍。盘龙率辅国将军张倪马步军于西泽中奋击,杀伤数万人,获牛马辅重。上闻之喜,盘龙爱妾杜氏,上送全钗级二十枚,手敖曰“饷周公阿杜”。
明年,虏寇准阳,围角城。先是,上遣军主成买戍角城。至虏围买数重,上遣领军将军李安氏为都督救之。买与虏拒战,手所伤杀无数,遂战死。盘龙子奉叔单马率二百余人陷阵,虏万余骑张左右翼围绕之,一骑走还,报奉叔已没。盘龙方食,弃箸,驰马奋槊,直奔虏阵,自称“周公来!”虏素畏盘龙骁名,即时披靡。时奉叔已大杀虏,得出在外,盘龙不知,乃冲东击西,奔南交北,贼众莫敢当。奉叔见其父久不出,复跃马入阵。父子两匹骑,萦搅数万人,虏众大败。盘龙父子由是名播北国。盘龙形甚羸讷,而临军勇果,诸将莫逮。
世祖数讲武,常令盘龙领马军,校骑骋槊。后以疾为光禄大夫。寻出为持节、都督兖州缘淮诸军事、平北将军、兖州刺史。进爵为侯。角城戍将张蒲与虏潜相勾结,因大雾乘船入清中采樵,载虏二十余人,藏伏惣下,直向城东门,防门不禁,仍登岸援白争门。戍主皇甫仲贤率军主孟灵宝等三十余人于门拒战,斩三人,贼众被创赴水,而虏军马步至城外已三千余人,阻堑不得进。淮阴军主王僧庆等领五百人赴救,虏众乃退。坐为有司所奏,诏白衣领职。八座寻奏复位。加领东平太守。盘龙表年老才弱,不可镇边,求解职,见许。还为散骑常侍、光禄大夫。世祖戏之曰:“卿著貂蝉、何如兜鍪?”盘龙曰:“此貂蝉从兜鍪中出耳。”十一年,病卒,年七十九。赠安北将军、兖州刺史。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尤便弓马 便:熟习 B.随太祖顿新亭 顿:整顿 ..
C.名播北国 播:传扬 D.卿著绍蝉 著:戴着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 上闻之喜 后以疾为禄大夫 ..B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
因大雾乘船入清中采樵 虏众乃退 ..D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因..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敌人进攻寿春,周盘龙率队杀敌数万,俘获很多牛马和军用物资,皇帝非常高兴,送给周盘龙的爱妾杜氏金钗镊二十枚,以示对杜氏帮助丈夫的赞赏。
B.建元三年,敌军攻淮阳、围角城,周盘龙与其子周奉叔先后冲人敌阵,大破敌军,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次战役也使他父子名震北国。
C.角城的守将张蒲与敌人暗中相勾结,敌人乘着大雾混进城东门并攻上了白争门,北齐遭受到不小的损失,因这件事周盘龙被有关部门弹劫。
D.周盘龙以武功入朝为散骑常侍,齐武帝戏之曰:“貂蝉何如兜鍪?”实际是开玩笑问他在朝中做文官和在京外做武将感觉有何不同。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随军讨赭圻贼,躬自斗战,陷阵先登。(3分)
(2)形甚羸讷,而临军勇果,诸将莫逮。(3分)
(
(3)盘龙表年老才弱,不可镇边,求解职,见许。(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
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做,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9.(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作出简析。(4分)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三)名句名篇填空题(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语录)
(2)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
(3)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
(4)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节选))
(6)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屈原《离骚》)
(7)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如泣如诉,余音袅袅,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佣工/佣金 殷切/殷红 改弦更张/少不更事 ......
B. 刹那/古刹 伺机/伺候 惊魂甫定/果园苗圃 ......
C. 怃然/忤逆 熨斗/熨帖 强弩之末/强人所难 ......
D. 包扎/扎实 压轴/轴承 姹紫嫣红/叱咤风云 ......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A.、范曾泼墨人物画的出现,使几成绝响的梁楷泼墨人物画,于八百年之后,再次奏出黄钟大吕般的华美乐章。 ....
B.审视中国当代文坛的日益委顿,联想一下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成就,不禁让人生发出
今非昔比的感慨。 ....
C.因为学生们的写作体验还不十分丰富,老师对他们的作文就不应该反唇相讥,而应多....
从真情实感的正确、流畅表达等方面加以引导。
D.由于千年的风雨剥蚀,沧州铁狮子锈损严重。美国的两位文物保护专家专程赶来,为抢救这座栉风沐雨的铁狮子出谋划策。 ....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B.作家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巴金先生记述性、回忆性文字的汇编《我的家》,该书以图文的形式首次全面展现了一代文学大师鲜为人知的家庭生活。
C.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不断上涨,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造成工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
D.日前,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文,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要求各地各部门解除对小排量汽车的各种限制措施。
14.读下面这段文字,从消费者的角度提一条建议,不超过20字。(4分)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通知:鉴于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今后相关部委及各地人民政府等应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自今年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就此,记者探访发现,
15.阅读下列材料,如果你是易中天的支持者,请你仿照对方的句式(划线句子)批驳对方的观点,句子结构大体一致即可。(5分)
易中天,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上一品三国,便品出粉丝无数,也让《品三国》的版权在拍卖声中得到140万的高价。随之掌声纷至沓来,口水接踵而至;网络论坛更是热热闹闹,众说纷纭。然而几组关键词逐渐浮出水面:崇高、庸俗、学术性、大众化、严肃性、娱乐化„„发人深省。有人认为:易中天混嚼三国,把“三国”变成了肥皂剧,既不能显示知识,也不能显示文化,更不能显示学术的严肃性;
四、作文(70分)
16.请以“生命的支点”为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闽中秋思阅读答案篇四
《试卷讲评》
闽中秋思阅读答案篇五
《高一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附答案解析)11》
高一语文基础知识练习11
一、检阅我们的家底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隽(juàn)永 菜圃(pǔ) 摇曳(yì) 人烟阜(bù)盛 ....
B.熨(yù)帖 狙(jū)击 惊蛰(zhã) 星火燎(liáo)原 ....
C.胡诌(zhōu) 别墅(shù) 坍圮(pǐ) 瘦削(xiāo)不堪 ....
D.恍(huǎng)惚 数(shù)落 惦(diàn)记 亘(gâng)古不变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矿藏(zàng) 慰藉(jiâ) 狙击(jū) 亘古不变(gâng) ....
B.新正(zhēng) 俨然(yán) 裙裾(jū) 妖童媛女(yuàn) ....
C.熨帖(yù) 桂棹(zhào) 思忖(cǔn) 螳臂当车(dāng) ....
D.田塍(chãng) 脖颈(jǐng) 氤氲(yūn) 横槊赋诗(shuò) ....
3.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A.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鬼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B.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蓬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暄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
C.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霄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迭的山影和万籁都歇的岑寂,仙人一样睡去。
D.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丫鬟们斟上茶来。
4.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晨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 都会情不自禁地掂念那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B.座落在北京市区北部的地坛已经历尽沧桑,荒芜冷落,琉璃剥蚀,高墙坍圮了,然 而满园到处都是草木竟相生长的声音。
C.我年轻,有许多尚未发现的特质;我年轻又坚强,正活在一场大探险里;我正在这探
险过程之中,不能因为没有什么好玩的事而只顾哀声叹气。
D.十五年来激情绽放,十五年来引吭高歌。此刻,蓦然回首,大河那惊涛拍岸的一个瞬
间,那激起的一簇簇璀璨浪花依旧让人心潮澎湃。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于2011年12月17日8时30分,突发心脏病逝世,这一消息如石破天惊,震动朝鲜大地。 ....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
也愿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文学期刊接连倒闭,许多读者却不以为然,这反映出刊物与读者之间的隔膜已经十分....
严重。
D.想当初,日本军司令梅津美治郎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他代表日....
本签字宣布投降。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公路、铁路、民航等部门,挖掘运输潜能,合理安排运力,确保春运畅通,确保不出
现旅客滞留现象发生。
B.“HOLD住”一词被广泛使用于各种情境之中,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失控产生的焦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对自控的渴望。
C.身边的亲戚朋友竭力劝说他,他没有听取旁人的劝告,对那个不法的外商提出控告,要求赔偿。
D.中国营养学界的研究表明,不合理膳食影响国人健康。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希望向公众普及“平衡膳食”的科学知识,提升国民在营养方面的健康。
7.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循路东行,到一座小石桥边,向右折去,是一潭与未名湖相通的水。 真觉得此 时应有一只白鹤从水上掠过,好为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的诗句做出图解。 ①水面不大,三面山坡,显得池水很深。
②潭水碧波荡漾,三面的山影倒映在细碎的波纹中。
③山坡上树林茂密,水边石草杂置。
④杂草和石头遍布于潭边,山坡上蓊蓊郁郁的。
⑤月光从树中照进幽塘,水中反射出冷冷的光。
⑥透过树的缝隙,月光零落地撒在碧水上。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二、遨游于诗歌的海洋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
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做,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8.(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作出简析。(4分)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1.B (A阜fù,曳yâ;C削xuē;D数shǔ,亘gân)
2.C ( A矿藏古不变gân B俨然yǎn D脖颈.cáng 亘...gěng)
3.D (A奇诡,B乌篷、喧哗,C宵寒、交叠)
4.D( A良晨美景—良辰美景 掂念—惦念 B座落—坐落 竟相生长—竞相生长C哀声叹气
—唉声叹气)
5.D ( A石破天惊:多用于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B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
C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此句应用“不以为意”。D
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多久。)
6.B ( A句式杂糅C句意不明确,有歧义,“旁人”是劝告他“提出控告”还是劝他不 要“提出控告”,他“控告”与否,意思均不明确。D搭配不当或缺少成分,“提升„„素养”。)
7.A(①句与前面“相通的水”衔接自然,⑤句中“冷冷的光”与后文的意境相符。)
8.(1)(4分)这一联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风”和“雨”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和“叶叶”两词运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
(2)(4分)全诗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方法,前三句写景,明丽欢愉,气象开阔。末一句两个“堪”字,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却只堪图画,不能慰籍自己的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曲尽委婉之情,使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闽中秋思阅读答案篇六
《柳树中学2014年2016高高一第二期半期语文试题正卷》
柳树中学2014年2016高高一下期
半期语文测试
拟题人:何大红 审校:高一语文组
(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含加试题10分,重点班、小班必做)
第Ⅰ卷(27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靡费/风靡一时 敛裾/拮据 垝垣/横亘 例如/行列 ........
B.琐屑/不屑一顾 隽永/隽秀 焚烧/梵阿玲 伶俜/聘用 ........
C.阡陌./纤尘不染 棱角/菱角 曲折/折耗 古刹/霎时 ........
D.渐染/东渐入海 独处/处所 开拓/潭柘寺 束缚/素颜 ........
2、下列加点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飘渺 渲泄 亲合力 再接再厉 B、落寞 葱笼 流线型 饮鸠止渴
C、急躁 弦律 渡假村 没精打采 D、 嬉戏 气概 琉璃榻 急不暇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于2014年3月22日访问我国,她在北京下榻的套房价高达8450美元(约合人民币51928元),但这与其庞大的安保开支相比,房费则显得相形见绌。 ....
B、欧阳老师针对班上学生成绩良莠不齐的情况,讲课时注意分类指导,学生都很满意。 ....
C、当前中国总和生育率只有1.2左右,放开单独二孩也只能增加到1.4左右,这已低于公认的超低生育水平1.5。这意味着上一代人口远超下一代人口,这种金字塔人口结构带来的破坏性能量让中国的前景岌岌可危。 ....
D、美国《外交政策》宣称的新冷战让人有些叹为观止,过分地夸大了乌克兰危机对全球政....治的影响。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国家值不值得爱,倒是与这个国家的集体意识中,是否剔除了“清一色”的狭隘,是否展示了大爱的包容、和谐、友善等宽厚本色,是否将注意力放在了富强、公正、文明等向上向善的追求上有关。
B、吉林市高新区芳林幼儿园涉嫌给幼儿服用“病毒灵”,公安机关已对嫌疑人强制措施。
C、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由于规范标准体系跟不上建设速度,很多建筑工人甚至来不及学习建筑常识,就从“稻田”直接上了脚手架。加上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原因,造成建筑工程质量差很难得到保证。4月4日浙江奉化只有20年楼龄的居民楼发生坍塌是必然的。
D、不少人对已去世半个多世纪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运动领导人斯捷潘·班杰拉及其追随者到底扮演过怎样的历史角色提出质疑,是什么让他在死后数十年间始终“盖棺论不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所谓名著,通常是指文学艺术中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按哲人的说法,都是“不可企及的高峰”。当然,这并不是说,它们在社会认识和艺术表现上已达到了顶峰,只是因为这些名著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文艺发展的最高水平。作家、艺术家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把他们所处时代的辉煌与罪恶,他们特有的情感体验,都深深地镌刻在文艺的纪念碑上了。因此,那个时代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其完美的艺术表达和特有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对那个时代
认识的独特视角,却永远不能被取代、重复和超越。《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就是因为曹雪芹以其如椽之笔,通过描绘一个家族的兴衰,把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他深刻的生命体验,无与伦比地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于是,《红楼梦》成了一座纪念碑,一座中国小说史乃至世界小说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后人不仅从中得到了很多历史的、审美的认识,而且对它包含的文化意蕴,至今也说不尽,道不完。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他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名著需要重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高,而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生活感悟。我这里所说的重读名著,乃是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的。仅就我们这些年龄稍长的人的亲身经历来说,在“文革”前的一段时间和“文革”期间,阅读心态是何等的不正常,阅读空间和环境是何等的狭小和残破。那种以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为经纬的阅读定势,使我们只懂得给书中人物划成分,或者千方百计地追寻作者的阶级归属和政治派别。那种刻板的经济决定论,使我们阅读名著时,到处搜罗数据,以理解时代背景。那种“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来概括作品主题的阅读公式,死死地套住我们的阅读思维。那种所谓“受阶级局限,如何如何”的万能标签,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了多少误解!
新时期以来,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但如何重读名著呢?我想,所谓“重读”,决非“再看一遍”,也非多看几遍。如果仅仅停留于“看几遍”,那也许只是“无用的重复”。“重读”应是指把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首先需要阅读者在面对名著时有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同时应该破除过去在某种力量束缚下的阅读方式,在心态上积极开辟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性格。否则,仍可能导致重读名著的失败。
5.下列对文学名著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任何文学名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代表着一个时代文艺发展的最高水平。
B.任何一部文学名著,都是对整个世界的辉煌与罪恶做出深刻反映的作品。
C.文学名著都必须表达出作者特有的情感体验和作者认识他那个时代的独特视角。
D.文学名著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
6.对名著需要重读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名著经过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具有不朽的价值。
B.读者的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
C.“文革”期间不正常的阅读心态使读者对名著产生了许多误解。
D.新时期以来的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
7.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典名著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筛选,是不朽的。
B.名著包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值得人们反复品味。
C.名著需要我们多看几遍,因为读一遍就会有一遍的收获。
D.新时期阅读名著应具有开放的阅读心态和多元的思维格局。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扬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
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
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
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黾勉①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
一部。谥曰烈。
【注】①黾勉:努力 (选自《南史》,有删节)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忧去官 忧:担心 .
B.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 次:次序 .
C.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 见:被 .
D.疾卒于师 卒:最终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 以我应他人 ..
B. 顷之,户口充复 鸷鸟之不群兮 ..
C.为吏民所悦 慎勿为妇死 ..
D.去城数十里乃反 作计乃尔立 ..
第Ⅱ卷 (共133分,选做题10分)
四、(36分)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选做题2分)
⑴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吾知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做题,小班、重点班必做)(4)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上文中直接写杨公则“忠勇正直”的事例有哪些?请概括回答。(3分)
12、用“/”给下列划线句子断句。(限划9处)(3分)
子曰:“富 与 贵 是 人 之 所 欲 也 不 以 其 道 得 之 不 处 也贫 与 贱 是 人 所 恶 也 不 以 其 道 得 之 不 去 也 君 子 去 仁 恶 乎 成 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1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的,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⑴“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中哪几个字用得最为巧妙?试加以简析。(4分)
⑵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景情关系。(4分)
14、默写(每题1分,共10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 ,终不察夫民心。
(2) , ,亦足以畅叙幽情。
(3)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5)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 。
(6) ,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
(8)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 ;
(9)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0)《归园田居》中诗人用比喻来表达渴望回归田园的诗句是 ,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0 分)
乡野春光
佚夫
①还没来得及胜日寻芳,似乎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那盎然的春意已铺天卷地般袭来,容不得你半点喘息,便淹没于那蓬勃和热切的情怀中了。正如李国文先生《惜春小札》开头写
道:“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没声儿地在不知不觉中离去。”虽然李先生之文着力描绘的是春的短暂,并以自然之春喻人之青春,但一个“惜”字,惆怅万端,引出无限遐思。
②即便春这样短暂,但若说不为春的悄无声息地来临而欣欣然的,怕是不多的。古人感物伤怀,写春的诗句多如繁星,浩如烟海,每每读之,总是沉醉不已。诸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色满园关不住”“天街小雨润如酥”“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花草香”“桃花流水鳜鱼肥”„„稍稍读过些诗词的人,不知道这些诗句的,怕也是不多的。是啊,这青山绿水,平畴如画的春光,如何绘得尽呢?这红披绿偃、摇荡葳蕤的春光,如何写得完呢?这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的春光,又如何说得清呢?倒是东坡先生一言以蔽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仔细琢磨,春可不是这样吗?但这二分尘土与一分流水的春光,我以为成色最足的,应在竹青茶绿小桥流水的山乡村野,那才是真正的“春在溪头荠菜花”的醉人春光啊!
③乡野的春,最早是在盈盈的水光边铺陈伸展开去的。枯寂了漫长一冬的小溪流,终于在某一天掀去了寒冷的层层冰衣,开始汩汩地活泼开去。这时候,那堤岸两边的小草是最先听到这活泼欢笑,抖了抖身,一个个跳起草裙舞来,甩开去一片片青青葱葱的绿意。欢快的舞蹈,总是最有号召力的,谁能抵御这活力四射的舞姿呢?于是杨柳舒开了眉眼,桃李绽开了笑容,于是油菜贴上了花黄,豆花描红了芳腮„„这翠的,红的,白的,黄的,紫的,在我心里幻成了绚烂缤纷的彩画,织成了各种颜色的梦。倘若让我描画这乡野的春光,必画一湾翠柳含烟朦朦胧胧的小河,再点几笔粉嘟嘟的桃花,涂抹出金海似的油菜花,远处青山一抹如痕,山下屋舍掩映其中,画面正中一骑牛牧童身着蓑衣,横吹短笛悠然而行„„
④“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乡野春晨,总是在鸟鸣声中开始新的一天的。酣眠正意犹未尽,窗外枝头的小鸟已经唧唧啾啾地欢腾开来,你一言我一语,或许也在谈论着乡野的春光吧?哪山的林长得更密了,哪坡的草长得更盛了?哪冈的茶绿得比往年早了,哪园的花开得比往年更旺了?各执各的理儿,互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这一片争鸣中,你醒过来,推开门看一眼又比昨日更盛了些的春光,愉快地折回身,乒乒乓乓地忙碌早饭去。待到惊蛰时节,春雷滚动,如针如丝的春雨愈加酣畅起来。听着第一声春雷,你总会有些激动,好似接到了号令,“有朝一日春雷动,得会风云上九重”,一年之计便在这隆隆春雷的滚动中开始了。这个时节,有一种叫子规鸟的啼声特别清脆响亮,让人一听便知定是春天的声音:“不如——归去!”这“如”字必是拖了长长的颤音的,必是由轻微到响亮的,末了“归去”二字抖一个花腔,简洁有力,干脆利落。这清脆独特的春之声,最是颤人心弦的。春雷过后,依稀的蛙声,终于理直气壮起来。夜阑静听,那一声声蛙鸣,雄赳赳气昂昂,鼓噪不停。这一通此起彼伏的鼓声,必是要到了晨曦微露鸟雀齐鸣时才会歇息的。
⑤乡野春光,还可闻呢!当你从电脑电视屏前站起身,从书卷故事里抬起头,从蜗居的屋子里走出去,炫目的春光你还未来得及看个够,悦耳的鸟鸣你还未来得及听真切,那各种浓郁的花香如翻动的波浪一浪一浪顽皮地冲入你鼻中。那花香的主力军,正是那一大片一大片亭亭玉立的油菜花,单论那耀眼的金黄,已让人赞叹不已,更何况那随风潜入鼻的阵阵花香呢?你便会自然而然地伸出手去,揽过一丛看个仔细,这小小的花儿是如何这样招人喜
闽中秋思阅读答案篇七
《2015届高考语文考前专题提升训练:诗词赏析1 (Word版含答案)》
2015届高考语文考前专题提升训练:诗词赏析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5.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16.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15.【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2分
16.【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4分
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7分)
(1) 塞下曲(其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4分)
(2)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寒钟过雨声”哪个字最具有表现力?为什么?(3分)
【答案】(1)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将士豪迈壮丽的军事生活,刻画了一位武艺高强、英勇杀敌的将军形象。(2分)将军夜行,误以石为虎,箭射入石的传奇故事,表现了将军勇武过人。诗一开始就渲染猛虎袭来的紧张气氛,为将军误射作好铺垫,同时也写出了将军的高度警觉②①
性;后两句箭没在石中的情景,以戏剧性的结果烘托出将军那非凡的臂力和高超的箭术,表达了作者对将军的赞美之情。(2分)
(2)“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1分)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1分)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1分)(答“寒”字也可,寒冷的意思,作者在雨中听到钟声觉得一阵寒意,(1分)运用通感手法,化听觉为触觉,(1分)形象地表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天寒意。(1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分别完成8-9题。(11分) 分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8.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
9.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
【答案】8.“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3分)
9.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3分)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3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踏莎行
晏殊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1)炷(2),天长不禁(3)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注](1)蕙:即蕙香,一种以蕙草为香料制成的熏香,古代女子室内常用。(2)炷:香炷。
(3)不禁:不能阻拦。
1.词人说“凭栏总是销魂处”,词人是如何表现“销魂”的?请结合上阕内容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带缓罗衣,香残蕙炷”是如何含蓄地写出词人愈转愈深的愁绪的? 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说,晏殊的“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两句以“翻用成语见长”。你对此作何理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词人看细草在烟霭之中仿佛有一种忧愁的神态,幽花在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2分),表面上说是所见之景引发愁绪,其实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1分,若答借景抒情、炼字,也可给分)(2)词人看海燕双飞,而自己却是深院独凭栏,海燕是双双飞去了,却给孤独的人留下一缕绵绵无尽的情思(2分),以海燕双飞反衬内心的孤独。(1分)
2、“带缓罗衣”,以衣服宽大写人的消瘦,暗示着离别之苦(1分)。“香残蕙炷”写室内点的蕙香一段段烧成残灰,比拟自己内心千回百转的愁肠已然断尽,含蓄地表现情绪的冷落哀伤。(1分)古人多借折柳、赠柳寄托离愁别恨,慰藉相思之苦(1分)词人见杨柳柔条随风摆动,婀娜多姿,却感叹这多情、缠绵的垂柳,不过是那里牵惹春风罢了,它哪一根柔条能把那要走的人留住?其中寄托了极深远的怀思怅惘之情(2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8分)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苟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的,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14、“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可谓工于炼字,试加以简析。(4分)
15、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4分)
【答案】14、答:上联当中“匀弄”二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观,极定情趣:“从从”与“叶叶”二字用叠词,增添了音乐性,朗朗上口。(4分)
15、答: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手法)是以乐景写衷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之秋的萧瑟。未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诗人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4分)
6.下面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言律诗《西塞山怀古》,诗句打乱了,排列最恰当的是( )
①一片降幡出石头 ②今逢四海为家日 ③金陵王气黯然收 ④山形依旧枕寒流 ⑤王濬楼船下益州 ⑥故垒萧萧芦荻秋 ⑦人世几回伤往事 ⑧千寻铁锁沉江底
A ⑤③⑧①⑦④②⑥ B ③⑦①⑧②⑥④⑤
C ③⑤①⑧⑦④②⑥ D ⑤③⑦①⑧④②⑥
【答案】A
【解析】
格律诗偶句相押,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其它诗句不入韵;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对仗,其它两联也有用对仗的,但极少;绝句可对可不对。
答此题时,第一步看押韵——全诗押ou韵,①③④⑤⑥五句入韵,属首句入韵的七言律诗;看备选答案,皆首句入韵;再看偶句位置上的诗句是否相押,排除B与C答案;第二步看对仗——D答案中⑦与①,⑧与②都不对仗,排除此项。所以正确选项为A。
【原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韵译】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7.下面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言律诗《西塞山怀古》,诗句打乱了,排列最恰当的是( )
①一片降幡出石头 ②今逢四海为家日 ③金陵王气黯然收 ④山形依旧枕寒流
⑤王濬楼船下益州 ⑥故垒萧萧芦荻秋 ⑦人世几回伤往事 ⑧千寻铁锁沉江底
A ⑤③⑧①⑦④②⑥ B ③⑦①⑧②⑥④⑤
C ③⑤①⑧⑦④②⑥ D ⑤③⑦①⑧④②⑥
【答案】A
【解析】
格律诗偶句相押,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其它诗句不入韵;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对仗,其它两联也有用对仗的,但极少;绝句可对可不对。
答此题时,第一步看押韵——全诗押ou韵,①③④⑤⑥五句入韵,属首句入韵的七言律诗;看备选答案,皆首句入韵;再看偶句位置上的诗句是否相押,排除B与C答案;第二步看对仗——D答案中⑦与①,⑧与②都不对仗,排除此项。所以正确选项为A。
【原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韵译】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8.【江西省上饶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送琴师毛敏仲北行
南宋·汪元量
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来天。
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注:本诗作于南宋亡国之后。
8. 本诗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概括分析。(5分)
闽中秋思阅读答案篇八
《高三语文质量检测卷》
2011-2012学年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卷
第Ⅰ卷(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症候(zhânɡ) 确凿(záo) 一叶扁舟(piān) 朝暾夕月(dūn) ....
B.祓除(fú) 福祉(zhǐ) 宁缺毋滥(wù) 创巨痛深(chuānɡ) ....
C.遂愿(suì) 口角(juã) 妍媸毕露(chī) 处心积虑(chǔ) ....
D.款识(shí) 伫立(zhù) 亲密无间(jiàn) 踽踽而行(jǔ)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倍增 录像机 拾人牙慧 默守成规 B.备至 倒胃口 招聘启示 自作自受
C.赡养 钓鱼竿 意气用事 沧海一粟 D.观瞻 电线杆 黔驴计穷 姹紫嫣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这部号称投资上亿的影片,尽管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都很难让人满意,但瑕不 .. 掩瑜,它的布景和服装仍深受观众好评。 ..
B. 为了写好博士论文,李刚遍查文献,寻章摘句,费尽了心思,最终论文的观点 ....
新颖并有一定的创见,论文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C.春季房交会开幕当天,房地产交易中心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直到晚上8点,
交易厅里还人来人往,不绝如缕。 ....
D.成都是本博大精深的典籍,人们试图读懂她,但在如此厚重的历史面前,许多人对
她的阅读也只能是浮光掠影。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
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
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
D.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
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匈奴西迁与匈牙利人的祖先(崔建国)
公元374年,一支自称“匈人”,不知来自何方的由剽悍、强大的骑兵部队组成的大军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欧洲东部。它以雷霆万钧之力,横扫东、西哥特人,随即又击败东罗马帝国,然后屯兵中欧匈牙利平原,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匈奴帝国,并一度与西罗马帝国形成对臷局面。在匈人神出鬼没,势如破竹的重击下,晕头转向的欧洲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未能弄清自己对手的底细。因此,匈人的来龙去脉就好像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时光荏苒,直到18世纪后期,终于有人试图揭去这层面纱。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首先在其《匈奴、突厥、蒙古及其他西部鞑靼各族通史》中提出,这个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此论一出,英国历史学家吉本率先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引用了揆尼“匈人来源于匈奴”的说法。由此,马上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激烈的论战。“从18世纪以来,这个问题曾进行过不停地辩论,但毫无结果。”但是,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学者趋向于“匈人就是匈奴”的观点。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应有很大发言权的中国学者是持什么观点的呢?事实上,在中国的史籍中,自窦宪将北匈奴击败,迫其西迁后,北匈奴就象断线西飞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因此,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由于中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上的闭塞封闭状况,中国学者直到近代才得知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是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从西方著作中引述了匈奴侵入欧洲的过程。此后,章太炎在《匈奴始迁欧洲考》一文、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也注意并研究了这段历史。不过,与欧洲学者迥异,中国学者几乎全都认定“匈人就是匈奴。”然而,中国学者的加盟并没有使“匈人就是匈奴”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为仍有不少疑点没有澄清。其中,尤其让人困惑的是,从中国史籍记载自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起,到欧洲史籍记载公元374年匈人击灭顿河以东的阿兰人止,这中间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竟是空白!也就是说,从中外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
为了查证这280多年的历史,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考证和论争。如齐思和认为,北匈奴从公元91年离开漠北单于庭,到4世纪70年代出现在东欧,有一个逐渐西移的漫长的过程,它可分为四个阶段:91~160为悦般时期;160~260为康居时期;260~350为粟特时期;350—374为阿兰时期。但林干则将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分为三站:第一站迁往乌孙的游牧地,第二站为康居,第三站为阿兰聊(奄蔡)。当然,这些考证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疏漏和错误,它们能否成立尚需事实,尤其是地下考古资料的证实。但是,它多少拂去了一些积淀已久的尘埃,使之隐约露出了历史真相的轮廓。其功绩是难以抹煞的!
“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虽然还没有定论,但它所具有的合理性却是显而易见的,绝非象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是空穴来风。况且,还有资料证实,公元5世纪时,匈人帝国极
盛时期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曾用无比骄傲的口吻自豪地宣称,他可以将其先祖追溯到l000多年前著名的匈奴首领身上,他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中的记载大体吻合,这也可以算作“匈人就是匈奴”的一个旁证吧?
5.下列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
B.在研究“北匈奴西迁”这一问题时,章太炎、梁启超等中国学者几乎都认同“匈人
就是匈奴”这一观点。
C.关丁“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在目前的考证和论争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仅有的观点,
一是四段论,一是三站论。
D.据中国史籍记载,北匈奴于公元91年西迁,在公元374年匈奴人击灭了顿河以东
的阿兰人。
6.下列关于“匈人就是匈奴”的说法无法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匈奴人神秘莫测,被迫西迁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导致中国
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
B.中外学者在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所进行的相关考证中,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
和欠缺,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
C.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都是空白的,中外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
D.虽然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但是缺少足够的事实证
据,尤其是缺少地下考古资料。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之所以还没有定论,是因为它明显缺乏合理性。
B.首先发现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的是中国学者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提出
了匈奴侵入欧洲的创见。
C.18世纪后期的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是世界上第一位研究“北匈奴西迁”的人,他
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论战。
D.虽然匈人帝国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记载大体吻
合,但并不能为“匈人就是匈奴”这一问题下定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
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
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
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
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
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旧唐书·房玄龄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草隶,善属文 属:写作 B.文约理赡 赡:充足 ..
C. 潜引入阁计事 潜:偷偷地 D.仍知门下省事 知:了解 ..
9.下列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房玄龄贤德的一组是( )
①朕无西顾之忧矣 ②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③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④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 ⑤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⑥废朝三日
A.①②⑤ B. ②③⑤ C. ②③⑥ D. ①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C.房玄龄一度因为人中伤,被隐太子驱斥,后又被太宗召回。贞观元年,进爵邢国公,
赐实封千三百户,拜太子少师。
D.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深重的厚待。
第II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5分)
译文: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闽中秋思
杜荀鹤[注]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4分)
答: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 ,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度,然后知长短。(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孔子语录》)
(2) ,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 。(杜甫《兵车行》)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闽中秋思阅读答案篇九
《高一语文试卷定稿》
孝感市综合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职对口)语文九月调考试卷
命题人:王丽娟
语 文
本试题卷共8页,三大题28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⒈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或B)后的方框涂黑。
⒉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劲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综合题中的非选择题和作文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
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未选、错
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
A.干涸(hé) 毗(pí)邻 牵强(qiǎng) 肄(yì)业
B.几(jī)案 鞭(chī)笞 角(jiǎo)色 关卡(kǎ)
C.窈(yǎo)窕 从( cōng )容 悭(jiān)吝 风驰电掣(chè)
D.连累(lèi) 证券(juàn) 泥泞(nìng) 一丘之貉(hé)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C)
A.脉膊 部署 烦燥 仗义直 言
B.灌溉 刻苦 通霄 名列前茅
C.即刻 偌大 松弛 珠联璧合
D.题纲 敷衔 呕歌 集思广义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准确的一项是( D )
① 古往今来,总有一些勇敢者在钱塘潮涌之际,与潮搏击,______出人的活力和勇气。 ② “五一”黄金周期间,十多万游客来到杨柳青_______这里的民俗艺术。
③ 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 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_______。
A. 展示 观赏 赞扬
B. 展示 参观 赞扬
C. 展现 参观 赞叹
D. 展现 观赏 赞叹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虚词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
A. 对于应该精读的,如果采用泛读的方法就可能囫囵吞枣,读后只有浮光掠影的印象。
B. 造成这次车祸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司机极度疲劳且酒后驾车。
C.理论是有层次的,但判定理论高低,不是根据运用了多少概念并采用了哪种研究方法。
D. 他不但能够把退休的老年人非常和谐地组织起来,而且这些老年人也能积极与他配合。
5.下列各项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篇通迅虽然写得很不错,但报道不及时,已成为了明日黄花。
B.对这个问题,你说应这样,他说应那样,我真是莫衷一是。
C.谁也不曾注意到,巧夺天工的石林,原来是风沙为害的罪恶见证。
D.斯韦思林杯终于回到了我们的怀抱!当普天弹冠相庆时,人们不由得不佩服蔡振华 在用人上的眼光和胆量。
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一珍贵恐龙蛋窝化石的流失令我国科学家十分痛心,他们呼吁国家采取措施干涉,设法追回流失的化石,并阻止这类事件不再发生。
B.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们发表了不少意见。
C.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成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了一倍。
D.姚明与叶莉这对相恋七年的体坛情侣,从昨天开始将翻开各自人生旅程中新的一页。
7.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我国古人早已认识到:“人性善恶可变”,关键在教育。
B.“哎!”陈红忽然拍着巴掌说:“有了,有了!”
C.上哪儿找钥匙呀,你?
D.这次试验是否正确?是值得论证的。
8.下列句中,修辞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A. 中国足球队兵败狮城,使进军世界杯的梦想再一次化为泡影,许多球迷伤心到了极点, 那泪水就像自来水管喷射出来的一样。
B. 你的报告我看过了,我看过了!这个问题还需研究研究,研究研究。
C. 县长给水电局长下了一道命令:你带领一队精悍的人马,在十天内,必须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干旱的王家坝来。
D. 运动员的两条腿飞快得象急速滚动的车轮一般。
9.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D )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埋伏处要轻轻一笔,若不经意;__________。要使读者看不到斧凿痕迹,只觉得__________,如一丛花,如一棵菜。虽由人力,却似天成。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_____________。
①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② 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③清清 爽爽,间间单单 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 ⑤ 便太浅显 ⑥ 便是死症
A.①③⑥ B. ①④⑤
C.②③⑤ D. ②④⑥
10.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D )
A.疏也称奏疏、奏章,是臣下向君王进言的文书。 属议论文,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疏中的名篇。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辟了我国史传文学的新领域。
C. 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中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大学》《中庸》《国语》《孟子》并称“四书”,“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注】①伯:通“霸”,此为“称霸”。 ②奚:凝问代词,“何”的意思
③游:交游,此为“愿为国家效力”。
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待贤人而成名 待:对待 ..
B.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 特:只有 ..
C.患在人主不交故也 患:弊病 ..
D.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亡:通“无” ..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中的“以”相.
同的一项是
A.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游褒禅山记》)
B.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
C.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采草药》) .
D.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窃然。(《游褒禅山记》) .
13.下列各项中,与“士奚由进”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验之以事。(《张衡传》)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C.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藺相如列传》)
D.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14.下列各项中,对汉高祖刘邦求贤的主要目的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为了报偿帮他“共平”天下的贤士。
B.为了治理国家,延续世代宗庙不绝。
C.为了使自己成为像周文王、齐桓公一样重贤的人。
D.为了给贤人开辟一条提拔任用尊显的渠道。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48分)
15.请将第一大题里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
16.默写。(7分)
⑴孔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
⑵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⑶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⑷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17.按要求变换下面句子。(3分)
多数受访的学生肯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多次考试、
多元录取的高考改革方向。
改成被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将下面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可增删个别词语,注意语序(4分)
现在我终于懂得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的道理。
19.阅读下面一段寓言,写出寓意。(4分)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
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0-21题。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
20.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4
分)
21.“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的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
全诗,加以分析。(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4题。
狼·蟒·牛·猫(节选)
刘心武
好的读书方法,应是“牛式”,不但细嚼慢咽,而且不止一个胃,有的胃专门用来反刍,把本来
就非茹毛饮血,而是斯斯文文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效果当然极佳;把开卷有益体现得非常充分,而将弊端减少到最低程度。我近年常反刍以往读过的中外经典。像《红楼梦》,我至少反刍过五遍,并且将不同的版本加以比较,在反刍中形成了关于其中“金陵十二钗”最后一钗秦可卿的系统想法,结果产生了探佚性著作《秦可卿之死》。最近我还在反刍叶君健先生所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这是我十几岁时便珍爱的书,但那时还只懂得欣赏《海的女
儿》、《野天鹅》等情节新奇的篇章,现在却能体味《老单身汉的睡帽》、《柳树下的梦》等篇章中的人生喟叹与诗意升华。 现在的书真叫多,且不算音像制品及电脑网络上的读物,光是纯文字或文字为主的印刷品,就不
知每天推出来多少种!在这种情况下,读书的可选择范围非常之大,倒容易弄得读书人手足无措,不知该读什么,该取怎么个读法了。面对这一形势,我现在多取“猫式读法”。我家养了三只大猫,注意观察,发现它们进食有几个特点,都足资我读书时借鉴。一是它们进食前先要以目巡查左右,并对食盆中的食物以鼻检验,绝不轻易下嘴,这启发我选一本陌生的书来读时要十分慎重,不能因此白白耗费宝贵的时间,更不能误食腐物影响心灵健康;二是它们吃东西时不仅细嚼慢咽,还往往摆头晃脑,能十分精确地将鱼肉中的小刺剔除,这启发我读书要善于汲取精华、唾弃糟粕;三是它们一般都不贪食,胃口大开,却能适可而止,我们常用“猫食儿”形容量虽小而已饱足,由此启发我:面对的书越繁杂,越不能贪多求广,还是要先确定好一个时期的读书目的,依次列出必读、可读、可读可不读(即机动安排,时间有富裕则读,无富裕则放弃)的书名,订出相应的计划,配置好时间份额,一周或半月检查一下自己的执行情况。“猫式读法”实践下来,尤有读书乐、乐融的效益,故不揣冒昧,写出以供读友们参考。
22.下列读书法中,不属于猫式读书法的一种是( )
A.不能贪多求广 B.要加以选择地读书
C.读书要仔细咀嚼体味 D.要剔除糟粕,取其精华.
23.对文中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茹毛饮血”比喻远古时期的书。 B.“腐物”比喻为思想低俗,艺术低劣的书 C”草料”比喻为仔细的揣摩研读 D.“反刍”比喻为仔细的揣摩研读
2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 “将弊端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意思是:最大限度地克服其他读书法的弊端。
B.“把开卷有益体现的非常充分”的意思是:通过反刍,充分汲取书籍中的营养。
C.“牛式读书法”强调要精磨细研,“猫式读书法”强调要分辨、选择。
D. 从选文标题和选文内容看,“狼”、“蟒”比喻的是另外两种读书方法。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5-27题.
最好的圣诞礼物
(1)我们是餐厅里唯一带着小孩吃饭的家庭。我让埃里克坐在一张高椅上。我注意到餐厅里的每一个人都安静地吃着,偶尔交谈,也是发出很轻的声音。
(2)突然,埃里克大声地尖叫起来:“看,那边!”他那胖乎乎的小手激动地拍打着椅子的
闽中秋思阅读答案篇十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专题升级训练教师版》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专题升级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 规 吴 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吴融: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参考答案:(1)诗歌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人采用托物抒情的手法,借杜鹃离开故土、凄苦啼叫,思念故国,表现自己流寓荆南,思念故乡、亲人的悲苦情怀。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2)①托物抒情。作者借杜鹃鸟雨中、晚间凄切的悲鸣,表达自己深切的故乡之思。②融情于景。诗中“雨暗”“月斜”与杜鹃鸟凄凉的叫声里,都融入着诗人的失意与伤怀。③以景衬情。故国春来,草木荣生,青葱茂盛,含烟吐雾,反衬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解析:(1)考查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是诗歌的背景,联系诗人写作时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即注释里讲的诗人“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由此可想到诗人仕途失意之苦,远离故乡之苦等;二是要结合诗歌的具体词句分析,如诗歌中的“日暮声凄切”,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悲凉;三是通过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全诗写“子规”,其实是以物喻人,是借“子规”写自己的思乡情感。
(2)考查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学会多角度思考:一是这类以某种“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歌,这些“事物”只是抒情的媒介,即通常所说的“托物抒怀”;二是这类写景类诗歌,分析时要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思考;三是情与景的色调“不相协”时,往往是“反衬手法”。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赏析“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中“遥隔”二字的妙处。
2.参考答案:(1)①“遥隔”即客所与故乡襄阳遥遥相隔,表现空间的遥远。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透露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2)“思乡之情”是本诗主题,请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2)①触景生情。开篇描写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的深秋景象,面对此景,自然地产生思乡之情。②虚实结合。“乡泪客中尽”是实写,点明了思乡情;“归帆天际看”是虚写,诗人想象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来,遥望着“天际”的“归帆”。虚实相生,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③融情于景。“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辽阔昏暗的画面里,融入了诗人有家难归的迷茫心情。 解析:(1)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类以关键词语为命题点的试题,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结合语境,即具体的句子、诗篇,解释这个词语的语境意义;二是深层次思考,即该词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的作用(表达效果、修辞效果)等。
(2)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命题者将思想内涵的理解与艺术手法的鉴赏两个考点归并,无疑加大了试题的难度。不过,考生只要能够紧紧围绕“思乡之情”与景物描写的关系,结合不同的诗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表现手法,问题就迎刃而解。结合开篇,可以看出是触景生情(答比兴手法也可);结合“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可以看出虚实结合(答想象也可);从“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可以看出融情于景(答以景结情也可)。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裴迪书斋望月 钱 起
①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注:①谢公楼:晋时谢庄写过著名的《月赋》,这里借指裴迪的书斋。
(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作简要分析。
3.参考答案:(1)①几个朋友聚在一起,饮酒吟诗。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浓,月亮升起来了,月光洒满了庭宇和楼台。②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幽远的饮酒赏月的图景。
(2)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这两句诗。
(2)①侧面描写。月色太亮了,以致喜鹊误以为天色已明,扑剌剌猛然飞起,震落了片片秋叶。鹊起叶飏,飘然四散,语言凝练,富有诗意。②衬托手法。“萤远入烟流”,用烟霭的暗淡衬托萤光,又用萤光之流失衬托月明,可谓运思入妙。有了这两句,一个月明千里的银色世界,异常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解析:(1)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命题着眼于诗歌意境的分析,因此,这道题的实质就是分析首联描写的意境的特色。解答此类试题关键点有二:一是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诗人描写的画面,要突出主要意象,如“夜色”“月亮”“酒”等;二是根据景物的特色、色调等,概括出画面的特色,或诗人的情感等。
(2)考查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试题明确限定了思考方向,即“描写手法的角度”,而思考对象是景物描写,考生就可以从景物描写的手法的角度去思考,如以动写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侧面描写等,这里写月色的明亮、皎洁,却从“鹊”“萤”着墨,是典型的侧面描写。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两句为例,试作简析。
4.参考答案:(1)“匀”“弄”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润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弄”字形象地写出清风拂动芭蕉叶所发出的清脆乐音。“匀”“弄”二字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且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秋景的美好。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明丽欢愉、气象开阔,却与末句“不堪行”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客居福建,旅途艰辛,又时逢秋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全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客居异乡、旅途劳顿的隐痛。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和鉴赏诗句的表达作用的能力。回答炼字题可以兼顾的角度有字面义、语境义、技巧义(如有些字涉及的拟人修辞)和意境情感义。注意由表及里,由字句的分析深入到意境情感的分析。对表现手法的分析,如果题干已经明确了角度,解答需要做的就是分析手法在诗中的体现以及表达效果。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注:这首词是李清照只身赴莱州途经昌乐县寄语姐妹之作。
(1)请结合词的内容,赏析“惜别伤离方寸乱”中的“乱”字。
5.参考答案:(1)乱,即心绪纷乱。在这里,“乱”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离别之际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的复杂心情,一片真情真态跃然纸上。
解析:(1)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类以关键词语为命题点的试题,解题时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结合语境释词,“乱”,即心绪纷乱;二是分析表达效果,“乱”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离别之际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的复杂心情。
(2)请简要分析上片中,词人是怎样抒情的。
(2)①词人抓住姊妹送别的典型细节“泪湿罗衣”,抒写真切的姐妹离别情。(答挥泪送别的场景描写也可)②融情入景,“潇潇微雨”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姐妹间绵绵的深情。③“人道山长水又断”一语双关,既描绘出令人黯然神伤的景色,又流露出对姐妹情意被离别无情隔断的痛苦。
解析:(2)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命题限定了思考范围,即上片,还限定了思考要点,即“怎样抒情的”(抒情手法)。解题时要根据具体词句,分析手法与情感,如“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里有细节描写,也有场面描写,这便是通过描写抒情;“潇潇微雨闻孤馆”是通过写景抒情;“人道山长水又断”则为一语双关。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和答元明黔南赠别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山谷的兄长黄大临。
(1)赏析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的妙处。
6.参考答案:(1)①比喻手法。颈联上句写大雪纷飞中,脊令鸟相互依傍,同时也是喻弟患难与共;下句写惊风中,大雁离散失群,飞不成行,也是喻兄弟的离散。②触景生情。颈联描写的风雪交加之景无疑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所以雪而曰“急”,风而曰“惊”,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③用典。颈联借用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用典贴切,对比鲜明。
解析:(1)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命题以诗中的关键句为着眼点,且题干没有对“赏析”点作具体的限定,考生可以从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词句锤炼等比较突出的角度入手赏析。“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中有“雪”“风”“鸿雁”等景物,因此,宜从景物与情感、景物与人物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本诗写出兄弟分手之时,难分难舍的惜别之情。首联正面写离别的哀痛,兄弟相对,谪居异乡,暂寓逆旅。离别在即,归途迢递。颔联写抱负落空,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长享天伦之乐。颈联写诗人触景生情,进一步表现兄弟之情。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全诗情真意切,深婉感人。
解析:(2)考查概括作品主题、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命题着眼于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既然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解题时,要先写出总的观点,即诗歌主要的情感倾向,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简要的分析。分析可以从几个重点诗句入手,也可以分联进行。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兰溪舟中 韩 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简要分析“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表达的内容。
7.参考答案:(1)“寻浊酒,试吟篇”——舟中,词人要来家常之酒,乘兴吟起诗篇;“避人鸥鹭更翩翩”——江上,鸥鹭翩翩飞翔,亦无拘无束。这三句写出人自得其乐,鸟亦自得其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乐相融的画面,表现了词人清逸绝俗的怀抱。
解析:(1)考查概括作品主题、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命题着眼于词中重要语句的赏析。“寻浊酒,试吟篇”是写人,“避人鸥鹭更翩翩”是写鸟,二者一起构成和谐画面;同时,诗人融情于景,表达自己物我两忘的悠然之态,绝俗之情。
(2)说说“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两句描写对象分别是什么,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2)①第一句写山色。帆迎,船迎往前去,是动态。山迎面而来,也是动态。动态写山,动中有动,别具情趣。②第二句写水容。“滩痕”即滩上水文。船夫过滩摇橹,击散了圆圆的滩痕;船过处,滩痕又复为圆形。从“破”“散”看,滩痕为动态;从“复圆”看,滩痕呈静态。静态写水,静中有动,又具理趣。
解析:(2)考查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一问要求说“对象”很简单,第一句中有“山色”,第二句从“橹破滩痕”可知,写的是水容。第二问要求回答“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根据词句内容(主要是写景的,即山色、水容),那么这个题的实质就是问“写景的手法”,可以从动静、远近、视听的角度思考,如果着眼于“迎”字,回答“拟人手法”也可以。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官舍竹 王禹偁
①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②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8.参考答案:(1)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美妙含情,令人神往;“侵”写出了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似与人同乐。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本题是对炼字、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综合考查,回答炼字题需要兼顾的角度有字面义、语境义、技巧义(如有些字涉及的拟人修辞)和意境情感义。当然,并非每一题都包含以上四点,大部分情况,用两三点即可。咏物诗对手法的分析,首先考虑的就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对传统意象所传达的内涵也要有个基本的积累。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野兴 马致远
①②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是搭儿快活闲住处。
注:①风月:指大自然。②搭儿:地方。
(1)简要分析“东篱本是风月主”在这首曲子中的作用。
9.参考答案:(1)①从结构上看,是对自己自然本性、情趣爱好的总写,有领起下文具体描绘的作用。②从思想上看,是对自己情趣爱好及人生追求的概括,为全曲思想奠定了基调。③从人物上看,以“东篱”为号,表现作者悠然自乐的心性。
(2)赏析“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的妙处。
(2)①白描手法。用笔不加修饰,只用“葫芦架”“垂杨树”两种景物,就将远离尘世、野兴盎然的园林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②融情于景。充满自然之趣的画面,是那么平和、宁静,同时,融入了作者对自然园林的喜悦之情。
解析:(1)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命题着眼于曲子的核心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根据题干指定语句的内容,从结构、思想、人物、修辞效果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2)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命题着眼于对曲子中艺术性较强的语句进行赏析。这是一个写景句,思考的线路有两条:一是看作者是如何写景的,如白描、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化静为动等;二是看景与情的关系,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等。
1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①[双调]折桂令 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1)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曲也有“曲眼”,这首曲子的“曲眼”是什么?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10.参考答案:(1)曲眼:“思”。一个“思”字贯串全曲,诗人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今日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情,回顾漫漫天涯路,抒迟暮思归之情。
解析:(1)“曲眼”和“诗眼”一样,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分析时要抓住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意境、传达情感上起的作用。
(2)本曲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2)最后三句反映出作者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用了化用典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解析:(2)“数点寒鸦”化用词人秦观的《满庭芳》的词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最后三句是景语,又是情语;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寓情于景。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作者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上一篇:高三励志标语
下一篇:秋宿湘江遇雨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