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龚自珍的诗

| 环评师 |

【www.guakaob.com--环评师】

有关龚自珍的诗篇一
《清代诗人龚自珍》

有关龚自珍的诗篇二
《龚自珍诗歌赏析》

有关龚自珍的诗篇三
《浅论龚自珍的诗歌创作》

浅论龚自珍的诗歌创作

邵阳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3级 李海燕

【摘要】:龚自珍是我国近代史发轫时期一位著名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和爱国主义者。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创作,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对后世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龚自珍的诗歌创作。首先,从他的生平、时代背景入手分析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着重分析佛学思想及经史研究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然后以他的部分诗歌为例,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龚自珍诗歌的主题。接着又从语言、风格、意象、诗歌形式四个方面探索龚诗的艺术新质。最后,简要阐述龚诗在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 龚自珍; 诗歌; 主题; 艺术新质

On Poetic Creation of Gong Zizhen

Grade 2003,Chinese Department and Chinese and Literature Major,Shaoyang Univercity

Li Haiyan

Abstract: Gong Zizhen is our country modern history commences a venture a time renowned progressive thinker, the writer and the patriotism.His literature creation, the poetry creation, has in particular obtained the huge achievement in at that time the literary arena, also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later generation literary arena. 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s Gong Zizhen's poetry creation.First, from his biography, time background obtaining analyzes it to the poetry creation influence, analyzes the Buddhist studies thought and after the history research emphatically to the poetry creation influence.Then take his partial poetries as the example, analyzes the Gong Zizhen's poetry specifically from three aspects the subject.Then from the language, the style, the image, the poetry form four aspects explores Gong's poetries the artistic new nature.Finally, elaborates Gong's poetries brifly in the literary arena status and the influence.

Keywords: Gong Zizhen; Poetry ; Subject; Artistic new nature

龚自珍在清代诗坛上是一个异军突起的人物。他诗中的犀利思想新人耳目,艺术上也富有创造性。龚自珍是从封建社会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进步思想家、爱国主义者和著名的文学家。

一、 龚自珍的生平、思想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作家的创作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作家的创作总是与他的思想(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息息相关的。

(一)生平

龚自珍(一七九二——一八四一)字璱人,号定盦,别署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人,是我国近代史发轫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明显受到明中叶以来伸张个性思潮的影响,重情、重童心,强调“人”、“我”与“心之力”的作用,反对压制和束缚,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思想。他思想犀利,敢于直言,多触犯时弊,因此在仕途上很不如意。二十七岁中举,二十九岁开始做内阁中书这样的小官。后应会试,屡次不第。直到三十八岁才中进士,在朝廷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礼部主事祠祭司行走等官。他在腐败、黑暗的宦海里孤身奋斗,鼓吹“更法”“改图”,官微职闲,受尽排挤。四十八岁辞官南归,五十岁便卒于丹阳书院。龚自珍生活的年代,正值清朝急剧衰落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此起彼伏,封建社会开始总崩溃,在地主阶级和殖民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人民苦不堪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因为龚自珍处于这样的特殊时期,他的诗作大多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及他的改良主义思想。他无情地揭露和批判现实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幻想对封建制度做一些局部的改良,使“衰世”回到“升平世”、“太平世”。

(二)佛学思想与诗歌创作

龚自珍的思想和创作,不仅继承了前代优秀作家的传统,接受了当时某些学术流派和文学流派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了佛学思想的熏陶。佛学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在他的很多诗作中均有体现。

龚自珍生在名刹林立、高僧众多的杭州。这种环境对于他“幼信转轮、长规大乘”[1](575)不无影响。龚自珍从小便受到佛学影响。小时侯他随父入京,居住在北京法源寺附近,经常入寺玩耍,便有过耳濡目染。他正式学佛当在道光三年

(一八二三年)他三十二岁之前,他终生不得志,所以其佛学思想在晚年回顾时表现得较为明显。他四十八岁辞官出京时所作315首《己亥杂诗》中正式咏佛的就有22首,引用佛学术语的有11首。除此之外,佛学对《猛忆》、《梦中作四截句》等诗歌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龚自珍的佛学思想是一种“外佛内儒”的思想。信奉佛教,并不意味着他的思想就此由积极变成了消极。可以说龚自珍的儒家和佛家思想是融合在一起的,并在他身上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晚清知识分子普遍认为佛法是不碍儒教的。而且经过他们的改造,佛教到后来还被注入了强烈的革命情绪。龚自珍的学佛虽然没上升到如此的高度,但他在佛教自利利他、出世入世泯然合一的伟大精神熏陶下,龚自珍的思想境界不断提升,从一身一家一国一天下,扩展到无尽众生。这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己亥杂诗》中的见闻所感,有不少是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计民生的。如:第21首“满拟新桑遍冀州,重来不见绿云稠。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诗中说北方不种桑养蚕,就会影响南方丝织业的原料供应,给“织女”们带来忧愁。其实这是诗人对统治集团反对改革的不满,借所谓织女的忧愁倾泻出来。救国安民的良方不被采纳,其心境又岂是一个“愁”字了得。再如第84首:“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萧萧黄叶空村畔,可有摊书闭户人。”这首诗慨叹农村破产,读书人纷纷跑到城市另谋出路。再看第123首:“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老百姓的灾难如此深重,无怪乎作者要潸然泪下了。在这几首诗里,诗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了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无疑,这是儒家“经世致用”、“仁者爱人”、“恻隐思想”的体现,但不可否认,这与佛学“慈悲为怀”的以怜悯之心救济众生也是相通的,两者在龚自珍身上找到了结合点。

佛学对龚自珍的诗歌创作特色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佛学培养了龚自珍一种境界更为开阔的关照世界的方式并激发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命激情。举《猛忆》为例:“狂胪文献耗中年,亦是今生后起缘,猛忆儿时新力异,一灯红接混沌前。”此诗境界独辟、造语奇特、感情强烈、色彩绚丽,这些早有识者反复申说。在这里我主要想探讨一下为什么此诗会形成如此面目。我觉得这与佛学思维方式的渗入有极大关系。佛学的渗入并不是只是词句上的选用如“后起缘”,而是整首诗的构思过程,就是佛学思维方式的运用过程,由此才会有“猛忆”、“心力异”这些词语和“灯”、“红”、“混沌”这些意象、色彩的建构。再如《梦中作四截句》:“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这

里“帘底月”居然可以是“海红”的,而一贯是柔媚的“花影”居然“怒于潮”,这种色彩上的奇丽,想象力的不羁,境界的阔大,都与佛经的特点很相似。因此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受到佛学的启发而得来的。此外,大量佛学词语、典故被引用,扩大了龚自珍诗歌的表现手法。

毋庸置疑,佛学对龚自珍的诗歌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他信奉佛教,相信轮回转世,向往西方极乐世界,这在他的诗作中多有表现,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民,使人民产生逆来顺受的消极情绪,但这不是主要影响,龚自珍的思想,主流还是进步的。

(三)经史研究与诗歌创作

清代是我国学术史上一个经学复盛的时代,这是由当时的政治背景决定的。统治者们提倡经学,重开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再过问政治,而是“躲起来读经,校刊古书,做些古时的文章,和当时毫无关系的文章。”

[2](33)龚自珍作为嘉、道时期的知识分子也卷进了研究经学的潮流之中,龚自珍十二岁时就跟他的外祖父段玉裁学《说文解字》,开始受到传统文字训诂学的严格训练,主张由“小学”而通经,二十八岁时又从刘逢禄学习《公羊春秋》,接受了今文经学的影响。关于“经”,龚自珍提出了“正名”的主张,他主张“以经还经、以记还记、以传还传、以群书还群书、以子还子”各正其名。在对公羊学的研究中,他特别强调“三世说”,即“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他曾说“从今烧尽鱼虫学,甘做东京卖饼家”[3](102)他决心抛开束缚思想的考据学,研究公羊学。但他并不满足于研究经史学,而是把研究经史和研究现实结合起来,利用它讥讽时政,倡导改革,从而把清代的今文经学从经师的故纸堆中解放出来,与当时社会改革的潮流联系起来,并且凭借惊人的才华,写出了一批溶化着研究成果而又具有时代气息的、发人深省的诗文。

龚自珍着力研究经史。他的大量文学作品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研究经史的某些气息。虽然,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但经史研究对他的创作也有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公羊学的“三世说”被广泛地、巧妙地运用。龚自珍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把清代分为“三世”:康熙至乾隆时期是盛世,嘉庆、道光时期是衰世,而即将到来的是乱世。这就是他根据客观现实对公羊学“三世说”的继承与发展。描述“衰世”正是龚自珍《己亥杂诗》的内容之一,举一诗为例:

颓波难挽挽颓心,壮岁曾为九牧箴。

钟虡苍凉行色晚,狂言重起廿年喑。[4]( 510)

颓波指社会政治风气败坏,颓心指心理方面的颓唐堕落。作者指出这是衰世的情况,这样下去,“乱亦竟不远矣”。这是作者辞官后的作品,在此诗中,作者认为尽管社会已经衰败到难以挽救的地步,但是不应该消极颓丧。在后两句中,体现了他虽被迫辞官,但他还要大声疾呼,唤起人心,冲破沉闷窒息的政治局面,为变法革新而奋斗。

龚自珍的诗文著作和他的经史研究的密切关系的另一突出表现,是善于借古喻今,充分地利用“史事为鉴”的作用。例如:《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未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团扇才人指不学无术而又行为卑劣的知识分子。东晋时,王导的孙子王珉,喜欢手执团扇,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田横是楚汉之争时期的齐国旧贵族,曾自立为齐王,刘邦灭项羽后,因不愿归汉而自杀,他手下五百多人也都自杀而死。作者这里用一个反问句,目的是讽刺那些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害怕惹祸上身,只求自保而不管人民的死活。作者对此深为愤慨,在诗中做了辛辣的讽刺和尖锐的抨击。作者毅然说出了对田横五百壮士的同情,以古拟今,表示对专制统治的不满。

龚自珍把研究经史的成果恰如其分地运用于诗歌创作,给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常用借古喻今、借古讽今的手法启发人们正视现实,产生奋起反抗的思想感情。

二、龚自珍诗歌创作的主题

龚自珍的诗作是颇多的。早年他对诗歌的创作比较严格,诗作也偏少,且大多已失散。一八二零年,他曾发誓戒诗,但是当年就破戒了。他戒诗是因为在黑暗的文化政策压迫下,深有难言之苦。他破戒,是因为他是一个感情丰富、思想敏锐还有远大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抱负的人,他对现实深有感触,欲罢不能,必吐而后快,要他不写诗那是完全不可能的。龚自珍生前编印的诗集,只有《破戒草》、

有关龚自珍的诗篇四
《杜甫的诗 龚自珍的诗》

杜甫的诗 龚自珍的诗 春望 已亥杂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浩荡离愁白日斜,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吟鞭东指即天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落红不是无情物,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化作春泥更护花.

蜀相 赋忧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故物人寰少,犹蒙忧患俱。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春深恒作伴,宵梦亦先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不逐年华改,难同逝水徂。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多情谁似汝?未忍托禳巫。

望岳 已亥杂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华年心力九分殚,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泪渍蟫鱼死不干。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此事千秋无我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毅然一炬为归安。

春宿左省 咏史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月夜忆舍弟 远志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九边烂数等雕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志真看小草同。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枉说健儿身在手,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青灯夜雪阻山东。

爱国诗

《夏日绝句》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示儿》宋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州桥》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临安邸》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出塞曲》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关龚自珍的诗篇五
《龚自珍诗歌的艺术特色》

文学教育

2008.05

作家研究

梁文娟

龚自珍诗歌的艺术特色

龚自珍,清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近代首开新诗诗风的杰出诗人[1],

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时诗人张维屏评论说:“近数十年来,士大夫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近代事,其风气实定公开之。学者梁启超评价龚自珍云:“自珍性詄宕,不检细行,颇似法之卢骚;喜为要眇之思,其文辞犿诡连俶,当时之人弗善也。……虽然,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

稍进乃厌其浅薄。”

嘉庆、道光之际,封建政治的腐败使社会矛盾不断积累,新旧思想的冲突也愈益激烈。天才的龚自珍在这一时期的文坛上,以傲岸的姿态发出极具穿透力与震撼力的声音,把清中期的文学推上更具有自觉的抗争性的高度。

龚自珍的诗歌现存约600首,多为其30岁创作的作品,这些诗紧紧围绕现实政治这一中心,或批判现实,或寄托感慨,思想深邃,寄慨遥远,具有喻世、醒世和警世的进步作用,为有清一代罕见,乃新清代诗坛之(《清代学术概论》)

面目。

龚自珍的诗歌闪烁着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大胆表现了要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美好愿望。龚自珍非常注重“童心”。所谓“童心”,早在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的《童心说》一文中就有过相当明确的阐述,指的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也可以引申为个人的天性。龚自珍《梦中作四截句》之二有云:“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又有诗云:

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

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

———《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之一百七十

此处诗人的“童心”全都出现在睡梦当中,这是因为现实的封建社会把它扭曲了,而诗人时时留恋并且寻觅自己的“童心”,则正是希冀返回自然,恢复天性。从“娶妻幸得阴山种,玉颜大脚其仙乎!”(《婆罗门谣》)中,同样体现了诗人重视天性、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进步倾向。尤其突出的是,其《夜坐》二首之一有云:“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这里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封建统治者,对其钳制思想舆论自由、实行君主独

裁统治表示了极大的不满,发出了强烈的抗议。这在100多年前的封建时代,实在可以说是胆大无比,难能可贵的。龚自珍的民主主义思想,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得很清楚。

龚自珍的诗歌从多方面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弊病和黑暗现实,深刻反映了封建末世的衰朽本质。其《己亥杂诗》之一百二十三慨叹赋税剥削之严重:“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进一步揭露社会的本质:“凭君且莫登高望,忽忽中原暮霭生。”《怀沈五锡东、庄四绶甲》亦有:“白日西倾共九州,东南词客愀然愁。”这些诗歌都深刻揭示了封建王朝日薄西山,势同累卵的危亡气局。

龚自珍他不仅具有积极的民主主义进步思想,而且提出了积极的革新主张。他在《己亥杂诗》中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这首诗前两句提出了“生气”问题,后两句提出了人材的“不拘一格”问题,这是个新问题,作者要求人们去重新考虑,振奋起来,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

060

作家研究

的。程金凤评赞说:“行间璀璨,吐属瑰丽”,“声情沉烈,悱恻遒上,如万玉哀鸣。”“恻遒上,如万玉哀鸣”。

龚自珍的诗歌情感丰沛,构思奇特思想深邃,风格清壮瑰奇,“郁怒清扬两擅场”。“同光体”大家沈植称之为“奇才”,以为“定庵之才,数百年所仅有也。”

龚自珍想落天外,取象独特。他笔下的意象大多为“风雷”、“落花”、“童心”、“剑”、“箫”等。[2]如《又忏心一首》:“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秋心三首》:“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漫感》);“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己亥杂诗》()。在他的诗中常常以“剑”“箫”对举,“剑”代表功业报国的情怀,“箫”代表忧国伤时的情思,

[3]

2008.05

文学教育

象,构成了特殊的诗歌意境。这种意境就其内涵来说,它既含有诗人作为一个反对封建、追求民主的改革者的崇高理想,同时也不免交织着道路坎坷、壮志难酬的激烈感慨。柳亚子评叹:“三百年来第一流,飞仙剑客古无俦,只愁孤负灵箫意,北驾南舣到白头。”

在形式上,龚自珍的诗歌进一步打破了旧有的模式和写法,从而更加鲜明地显示出清诗自己的独特面目。他的诗歌不受格律的束缚,自由运用,冲口而出。龚自珍的诗歌绝大多数属于近体诗,以七言绝句表现得最突出。他不屑于区区格律,的《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率意而行,无拘无束,独创性地运用发展了七言绝句的这一形式。古人写诗一般很少用仄声韵,力避重字,而他的《己亥杂诗》竟有二十余首押仄声韵,甚至有些作品韵脚用同字,如其中的第二十二:

车中三观夕惕若,七藏灵文电熠若。

忏摩重起耳提若,三普贯珠累累若。

除格律之外,《己亥杂诗》的体制也非常独特,龚自珍集一年所作七言绝句(总数多达三百首以上)为一题,囊括诗人一年的旅途见闻,以及生平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内容丰富,同时内部编排又井井有序,丝毫不乱,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七言绝句成为一种最轻巧、最简单、最集中的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形式。

龚自珍的诗歌语言风格则有时平易有时深奥,多议论而热情洋溢。他曾说:“欲为平易近人诗,

下笔清深不自持。”

(《杂诗》)欲平易而不得,是因为他的独特的感受、深邃的思

想、复杂而活跃的情绪,需要有异常的意象和语言结构来表现。他的诗,给人以奇丽非凡、纵横浩博的感觉,非汉魏亦非唐宋之貌,完全是龚自珍独有的风格。有些诗写得奥涩,有些诗情绪幽暗,或许可以指为缺点,但他的天才创造是值得钦服的。当然,这里也有时代的因素,其诗歌的张力,根本上来自不断高扬的个性精神对于封建压抑的激烈冲击。

龚自珍在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这两个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为清诗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诗正是他一生的写照;而龚自珍的深度,则又更加超过前人,绝对显示出清诗自己的独特面目,从而使清代诗歌解放达到了顶峰。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的《序言》中,曾经称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龚自珍的思想学说及人格精神对于清末有志于改革的“新学家”的启蒙作用,也实际证明了自元明以来到龚自珍再到清末民初的思想文化的推进,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因此,龚自珍在中国诗歌史上,可以说是旧时代的殿后、新时代的开山,真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者组合在一起描写的是一种理想与现实抵牾的矛盾复杂的情景。诗人追求民主、主张革新,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很难实现甚至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他常常只能诉诸梦境,或者借“落花”以自慨,如《西郊落花歌》描写落花,使引起伤感的衰败的景物,变为无比壮丽的景象,更高出寻常的想象之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则从衰败中看出新生。“天命虽秋肃,

其人春气腴”

(《自春徂秋,偶有所触,得十五首》),从没落的时代中,也看到新生的一面。在他的诗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飞”、“爪怒”、“灵气怒”等等,习见的景物变得虎虎有生气,动人耳目,唤起不寻常的想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70.

[2]孙之梅.中国文学史[M]

艺出版社

太白文

2003.6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72.

梁文娟,女,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讲师,河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061

有关龚自珍的诗篇六
《论龚自珍诗作中的忧患意识》

有关龚自珍的诗篇七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有关龚自珍的诗篇八
《第二章 龚自珍的诗文创作》

第二章 龚自珍的诗文创作

“一事平生无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这是龚自珍1839年辞官回家途中所写的《已亥杂诗》中的诗句。“但开风气”的龚自珍,对鸦片战争之后思想界、文学界的巨大影响,源于他“未雨之鸟,戚于飘摇”的敏感,“引公羊义,讥切时政,诋排专政”的睿智,“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的衰世预告和“乐亦过人,哀也过人”、“怨去吹箫,狂来语剑”的血性狂狷。

恩格斯说,但丁在欧洲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在中国历史上,龚自珍也恰是这样一个“最后”和“最初”转折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如果从嘉道之际的士人阶层中寻找一位最能代表这一时期自作主宰,神采飞扬,慷慨激厉,歌哭无端士林风尚的作家,则非龚自珍莫属。

第一节 龚自珍的生平与思想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生在三世京官的官宦世家庭和书香门第。父丽正,曾署江苏按察使,母段驯,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女。

自珍年少时随父母诵读诗书,尤其对在母亲帐外读吴伟业、方舟、宋大樽之诗,记忆深刻,其时始有诗文习作。十二岁外祖父授以《说文解字》部目,在文字、目录、考据、校雠学等方面都有涉猎,间有治经史之作。

19岁(1810年)首次顺天乡试后,随父母游学徽州、上海、京师各地,阅历与学问俱增,诗文也颇负盛名。《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即写作在这一时期。段玉裁读《明良论》叹曰:“耄矣,犹见此才而死,吾不恨矣”。

1818年中举,次年,在京师从刘逢禄。龚自珍幼承家学,治古文经学。认识刘逢禄后,从刘逢禄学习,接受今文经学《春秋》公羊学派的影响,对今文经学经世致用、托古改制精神多有颖悟。

游山五岳东道主,拥书百城南面王。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投宋于庭》

昨日相逢刘礼部,高言大句快无加。从君烧尽虫鱼学。甘做东京卖饼家。

——《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之六》

经书确立以后,解释和研究经书的学问逐步兴起幷日益发展,这就是经学。经学本身衍生出很多学派,而贯串二千多年经学史的学派之争,只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二者主要区别:1、文字与版本不同:今文经就是西汉初年用当时的通行文字隶书记录的,由秦亡后幸存的儒生们口授的经书;古文经就是东汉初年据说在秘府图书中发现的和据说在孔府夹壁中发现的,用秦以前古代的籀文书写的经书。2、治学方法不同: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不仅仅是所依据经书的不同,在学风上也不一样。今文经学派喜欢谈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而古文经学派则以训诂名物、考镜典章为主,西汉是今文经学的天下,东汉以后古文经学占据统治地位,直到清末今文经学才再度兴起。

今文经“微言大义”主要包含三大命题:“大一统”(国家观)、“通三统”(朝代观)、“张三世”(发展观)。“大一统”:《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通三统”:三统指夏﹑商﹑周三代的正朔,通三统意朝代可以更易,夏商周三代承前启后。

“张三世”:《春秋公羊传》说孔子写《春秋》,“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董仲舒发挥了这一学说,认为“《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东汉何休明确提出“三世”的概念,将社会治乱兴衰分为三世:衰乱──升平──太平。这“三世”只是讲社会乱到治的变易,还没有涉及社会性质转变的问题。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公羊”学重新兴起,清代经学家刘逢禄(1776~1829)等人着重阐发“公羊”的“张三世”等微言大义,说“春秋起衰乱,以近升平,由升平以极太平”。

龚自珍的公羊思想:

(1)“大一统”:“夷夏本是一家”,“大一统就是统华夷为一体”。

(2)“通三统”:历史变革不能“一祖为师”。“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法无不靡。”治理天下要靠众

人出意见,多方取人才。

(3)“张三世”:他把何休的“三世”改为:“治世—衰世—乱世。”“自古及今,法无不变,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时代需要变革。

1829年,龚自珍第六次参加会试得中,赐同进士出身,仍留内阁中书任上,与京师文人雅集聚会更为频繁。1835年,龚自珍升任宗人府主事,后又改礼部主事。1839年,龚自珍的叔父龚守正任礼部尚书,按清代引避条例,龚自珍辞官回乡,结束了二十余年的京师生活。龚自珍离开北京后,奔走杭州紫阳书院与昆山丹阳书院之间。1841年,病卒于丹阳书院。

博闻强识,多识蓄德,努力为名儒,为名臣,勿为名士。 ——段玉裁

在前辈名儒、名臣的期待中,龚自珍最终走上了名士之路。

清代学术在嘉道之际,古文经学韶华未尽,今文经学异军突起,学术界的汉学、宋学之争渐为古、今文经之争所取代。龚自珍学术兴趣广泛,不愿走前辈抱残守阙、皓首穷经之路,龚自珍为自己设置的学术目标和方法是杂采百家,对汉学与宋学,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无所尊,无所废。

友朋之贤者也,皆语自珍曰:曷不写定《易》、《书》、《诗》、《春秋》?方读百家,好杂家之言,未暇也。内阁先正姚先生语自珍曰:曷不写定《易》、《书》、《诗》、《春秋》?又有事天地东西南北之学,未暇也。 ——《古史钩沉论三》

作为衰世与乱世的先觉者,龚自珍倡言学术应通乎当世之务,士人应知晓经史施诸今日孰缓、孰亟,孰可行,孰不可行。作为“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的实践者,龚自珍既汲取古文经学实事求是、贵创致用、以复古为解放的学术精髓,又融合今文经学中“张三世”、“通三统”、“微言大意”、“托古改制”的思想要义,既不鄙视汉学之道问学,又不轻诋宋学之尊德性,不尊师法,不守绳墨,在讲经论史、答问述学的题面下,以善入善出、俶诡连犿的语言,议论军国,臧否政治,讥切时政,诋排专制。

龚自珍才华横溢,英绝自信,感觉敏锐,口不择言,与士林交往,以气节血性相砥砺。对“天下无巨细,一束之于不可破之例”的官场,“而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致于戮之”的社会,及“今上都通显之聚,未尝道政事,谈文艺也“的萎靡士风,深恶痛绝,其诗文中“伤时之语,骂坐之言”多有。龚自珍言多奇僻,自称“性懒情多兼傲骨”,其“广额巉夷,戟髯炬目,故衣残履”的外貌,“朝从屠沽游,夕拉驺卒饮”的细行,透露出狂放不羁的性格。

嘉道之际,文网渐弛,京师文人诗酒雅集增多,“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的萧煞气象,不复存在。龚自珍先后与魏源、邓显鹤、管同、姚莹、周济、何绍基、黄爵滋、潘德舆、张际亮、张维屏、汤鹏、吴葆晋、包世臣、蒋湘南、沈垚、阮元、林则徐等一代名士诗酒唱和,引为同道。他们彼此切磋学术,砥砺气节,振刷精神,培植政见。

钦差大臣兵部尚书都察右都御史林公既陛辞,礼部主事仁和龚自珍则献三种决定义,三种旁义,三种答难义,一种归墟义。

中国自禹、箕子以来,食货并重。自明初开矿,四百余载,未尝增银一厘。今银尽明初银也,地中实,地上虚,假使不漏于海,人事火患,岁岁约耗银三四千两,况漏于海如此乎?此决定义,更无疑义。汉世五行家,以食妖、服妖占天下之变。鸦片烟则食妖也,其人病魂魄,逆昼夜。其食者宜缳首诛!贩者、造者宜刎脰诛!兵丁食宜刎脰诛!此决定义,更无疑义。诛之不可胜诛,不可绝其源;绝其源,则夷不逞,奸民不逞;有二不逞,无武力何以胜也?公驻澳门,距广州城远,夷筚也,公以文臣孤入夷筚。其可乎?此行宜以重兵自随,此正皇上颁关防使节制水师意也。此决定义,更无疑义。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1838)

非谋识宏远者不能言,而非关注深切者不肯言也。 ——林则徐

即使英吉利不侵不叛,望风纳款,中国尚且可耻而可忧。

——龚自珍《与人笺》 (1840)

龚自珍的文学思想,以尊心、尊情、尊自然为三大基石,可合称之为“三尊说”。

1、尊心说:强调文学创作中作家的主体地位和思想力、判断力。

心无力者,谓之庸人。报大仇,医大病,解大难,谋大事,学大道,皆以心之力。

——《壬癸之际胎观第四》

在尊心说中,心力来自于坚毅自信的品格,有心力才能有所担当,有所进取。士能担当,能自律,能有廉耻,能有气象,方能激扬清淑,以振厉天下,以成就事业。

虽天地之久定位,亦心审而后许其然。苟心察而弗许,我安能颔彼久定之云? ——《文体箴》 心审心察是一种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和态度。乾坤宇宙,天地万物,经史子集,无一不需心审心察,独立思考,而后有所体贴,有所判断,这也是清儒提倡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嵩高其身;一夫为刚,万夫为柔,以大便其有力强武。

——《古史钩沉论一》

徒戮其心,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

——《乙丙之际著议第九》

尊心说的提出,以嘉道之际士风复甦为底蕴。龚自珍对清代萎靡不振的士风,多有讨伐,而锋芒所指,在封建专制制度。

老子曰,法令也者,将以愚民,非以明民。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齐民且然,士也者,又四民之聪明熹论议者也……留心古今而好论议,则于祖宗之立法,人主之举动措置,一代之所以为号令者,俱大不便。……是故募召女子千余户入乐籍……则可以箝塞天下之游士……使其耗其资财,则谋一身且不暇,无谋人国之心矣。使之耗其日力,则无暇日以谈二帝三王之书,又不读史而不知古今矣。使之缠绵歌泣于床底之间,耗其壮年之雄才伟略,则思乱之志息,而议论图度上指天下画地之態益息矣……则论议军国臧否政事之文章,可以毋作矣。如此,则民听一,国事便,而士类之保全者亦众。曰,如是,则唐宋明岂无豪杰论国是掣肘是而自取僇者乎?曰有之,人主之术或售或不售,人主有苦心奇术,足以牢笼千百中材而不尽售于一二豪杰,此亦霸者之恨也。吁!

——龚自珍《京师乐籍说》

史之尊,非其职语言、司謗誉之谓,尊其心也。 ——《尊史》

尊心说的理路,与尊史说相通。

自尊其心,其言尊人尊,可以达到出乎史、入乎道的境界。

佛言劫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如潮?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

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心药心灵总心病,寓言决欲就灯烧。 ——《又忏心一首》 尊心可入乎道, 心力又是道力,它需要培植,需要修炼。心力的培养,要志向高洁,神气清朗,注意倾听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屑世俗的毁誉憎爱,生我死我,无怨无悔,以期心力强大,可以障海西流,挥日还东。

“尊心说”真实反映出嘉道之际士人阶层自作主宰、激情四溢的精神风貌。“颓波难挽挽颓心”,在“一人为刚,万夫为柔”的高压时代遭遇崩溃的时候,龚自珍等人热切呼唤士人能忧能愤,能思虑作为,能有廉耻无渣滓之心力的复甦,呼唤士人进取、担当精神和心审、心察思想力的复甦。尊心说作为文学主张,其倡导诗文之作,应看重心灵与思想之光,注重自我,张扬个性,以歌哭无端、剑态箫心的狂放,表达一代士人拯衰救敝之志和幽光狂慧之想。

2、“尊情说”: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龚自珍《宥情》一文,设甲乙丙丁戊就“情”这一论题相互辩难。有人以为:有士于此,其于哀乐,言而不厌,其阴气有欲,岂美谈耶?与以旦阳之气、上达于天的圣人有别;有人引西方圣人之言,以为欲有三种,情欲为上,不应以情为鄙夷;有人认为情与欲有别,人有异于铁牛、土狗、木寓龙者即在情。对纷纭众说,作者未置可否,“龚子闲居,阴气沉沉而来袭心,不知何病?”回忆童年,“一切境未起时,一切哀乐未中时,一切语言未造时,当彼之时,亦尝阴气沉沉而来袭心,”此种状况,不知为东方圣人所责难,还是为西方圣人所责难?

情之为物也,亦尝有意乎锄之矣;锄之不能,而反宥之;宥之不已,而反尊之。 ——《长短言自序》 情何以为尊?“无往为尊,无寄为尊,无境而有境为尊,无指而有指为尊,无哀乐而有哀乐为尊”。情无往无寄、无境而有境、无指而有指、无哀乐而有哀乐的存在方式,使之为尊。情何以为畅?“畅于声音”,

“先小咽之,乃小飞之,又大挫之,乃大飞之,始孤盘之,闷闷以柔之,空阔以纵游之,而极于哀,哀而极于瞀,则散矣毕矣”。情以声音,作用于人:“闻是声也,忽然而起,非乐非怨,上九天,下九渊,将使巫求之,而卒不自喻其所以然”。情畅于声音,给人以如此美妙的享受,这是作者宥之不已,而反尊之的原因所在。“虽曰无住,予之住也大矣;虽曰无寄,予之寄也将不出矣”。

鄙人禀赋实冲,孕愁无竭,投闲簉(zào)乏,沉沉不乐。抽豪而吟,莫喧其绪;欹枕内听,莫讼其情。谓怀古也,曾不朕乎诗书;谓感物也,岂能役乎鞶帨(pánshuì)。将谓乐也,胡迭至而不和;将谓哀也,抑屡袭而无疢(chèn) ——《写神思铭》

3、“尊自然说”追求心力、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自然发挥、自由表达。

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何以谓之完也?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要不肯撏扯他人之言以为己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

—— 《书汤海秋诗集后》

外境迭至,如风吹水,万态皆有,皆成文章,水何容拒之哉!

——龚自珍《与江居士笺》

万事之波澜,文章天然好。

——《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詮次,得十五首》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病梅馆记》

尊心、尊情、尊自然构成了龚自珍文学思想的基本框架。三尊说的核心是自作主宰。在对自然与社会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判断中提倡“尊心”,尊重个人的思想力、判断力,唤醒士阶层的担当精神;在情欲纠缠,阴气沉沉而来袭心时提倡“尊情”,感情为人类所独有,因而弥足珍贵。将感情酝酿升华,形诸文字,畅于声音,是最美妙而最让人陶醉的事情;在“形诸文字,畅于声音”的文学创作过程中,提倡“尊自然”,解除束缚,信腕信口,文如其人,诗与人一。“三尊说”所体现出的自作主宰的精神气象,以嘉道之际士气高涨、士风复甦为底蕴,充满着对能力、意志、情感、创造力的渴望,它呼唤以作家为主体,在重视个人独特的思想判断、独特的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创造自然天成、自由书写的传统。

龚自珍的“三尊说”,是对“一人为刚,万夫为柔”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反叛,在鸦片战争前夕的思想界,树起一面冲破束缚,振刷士风的大旗,闪耀着启蒙思想的光辉。“三尊说”与明末公安派贵我尊己的文学性灵论遥相呼应,其不拘规矩格套,崇尚心灵纯真,得自然之趣,成天籁之美的文学主张,在复古拟古,陈陈相因之风甚为浓厚的文坛,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作用;而其奇诡瑰丽,亦狂亦怨,“触之峥嵘,忆之缠绵”的诗文作品,更是让人耳目一新,感发奋起。

第二节 龚自珍的散文创作

一、龚自珍散文的主要内容

龚自珍的散文,题材广泛。除了谈经学、谈金石、谈佛法、谈舆地及受人之请写作的墓志铭之外,主要是抒写忧患的“经济文章”之作和寄托哀乐的“幽光狂慧”之作。这些作品,大致可从社会批判,衰世预告,呼唤变革三个方面予以概括和解读。

1、社会批判:龚自珍散文中的社会批判集中在学风、士风及封建专制制度等方面。龚自珍的社会批判的文章,主要包括《乙丙之际著议》11篇、《壬癸之际胎观》9篇、《古史钩沉论》4篇、《明良论》4篇等。

《明良论》(1813)是龚自珍写的一组有代表性的政论文,深刻地揭露封建专制下的君臣关系,朝廷风气,以及吏治、用人方面的种种弊端,对于吏治许多方面提出了很多改革性的思想主张。

四论皆古方也,而中今病,岂必别制一新方哉?耄矣!犹见此才而死,吾不恨矣。 ——段玉裁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

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非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尽矣。

窃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堂陛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彼其心岂真敬畏哉?问以大臣应如此乎?则其可耻之言曰:我辈只能如此而已。

嗟乎哉!如是而封疆万万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明良论二》

昔者霸天下之氏,称祖之庙,其力强,其志武,其聪明上,其财多,未尝不仇天下之士,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嵩高其身;一人为刚,万夫为柔,以大便其有力强武。

气者,耻之外也;耻者,气之内也。温而文,王者之言也;惕而让,王者之行也;言文而行让,王者之所以养人气也。籀其府焉,徘徊其钟簴(jù) ,大都积百年之力,以震荡摧锄天下之廉耻;既轸、既猕、既夷,顾乃席虎视之余荫,一旦责有气于臣,不亦暮乎!

——《古史钩沉论一》

2、在呼唤学风士风转换、鞭挞专制制度的同时,龚自珍还以敏感的触觉、猖狂恢诡的语言,预告衰世的来临。

吾闻深于春秋者,其论史也,曰:书契以降,世有三等,三等之世,皆观其才;才之差,治世为一等,乱世为一等,衰世别为一等。衰世者,文类治世,名类治世,声音笑貌类治世,黑白杂而五色可废也,似治世之太素;宫羽淆而五声可铄也,似治世之希声;道路荒而畔岸隳也,似治世之荡荡便便;人心混混而无口过也,似治世之不议。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抑巷无才偷,市无才驵,薮泽无才盗,则非但尟君子也,抑小人亦尟。当彼其世也,而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之非刀、非锯、非水火;文亦戮之,名亦戮之,声音笑貌亦戮之。戮之权不告于君,不告于大夫,不宣于司市,君大夫亦不任受。其法亦不及要领,徒戮其心,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又非一日而戮之,乃以渐,或三岁而戮之,十年而戮之,百年而戮之。才者自度将见戮,则蚤夜号以求治;求治而不得,悖悍者则蚤夜号以求乱。……然而起视其世,乱亦竟不远矣。 ——《乙丙之际箸议第九》

今中国生齿日益繁,气象日益隘,黄河日益为患,大官非不忧,主上非不谘,而不外乎开捐例、加赋、加盐价之议。譬如割臀以肥脑,自啖自肉,无受代者。自乾隆末年以來,官吏士民,狼艰狈蹷(jué) ,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將五六;又或飧烟草,习邪教,取诛戮,或冻馁以死;終不肯治一寸之絲、一粒之飯以益人。承乾隆六十载太平之盛,人心惯于泰侈,风俗习于游荡,京师其尤甚者。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戶变贫戶,贫戶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賤,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问年岁?

——《西域置行省议》

3、面对危机四伏的社会,龚自珍呼唤改革:“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自改革”是出于一种补天自救的愿望,是出于“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转移”的判断。

《乙丙之际著议第六》、《平均篇》、《农宗》、《西域置行省议》、《蒙古像教志序》等文,其所体现的改革自救的方略,或倡言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或主张平均贫富,避免小不相齐,渐至大不相齐,以至丧天下;或设想以家族宗法的形式,调解土地分配;或关心蒙古地理学术,献控驭抚绥之策。龚自珍晚年引为得意,预言“五十年后言定验”的《西域置行省议》、《东南罢番舶议》,是其多年事天地东西南北之学的成果。前文以为应考虑内地无产之民迁徙西域、设置行省的战略计划,以二十年为期,强盛国运国基。后文对东南沿海番舶环伺,鸦片输入,白金外流甚为忧虑,而作罢番舶之议。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五十年间得以实现,而东南罢番舶议则无从落实。

有关龚自珍的诗篇九
《万千哀乐集一身_由龚自珍的纪梦诗词看其平生意绪》

 第20卷第3期2000年9月无 锡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lofWuxiEducationCollegeVol.20No.3Sep.2000 

万千哀乐集一身

          ——由龚自珍的纪梦诗词看其平生意绪

陈 静

(无锡教育学院江苏无锡214063)

摘要:本文仅从龚自珍的纪梦诗词入手,,以龚自珍的生平事迹为辅助,着重探讨他万千哀乐集一身的平生意绪。他的忧患意绪,而忧患意绪又导致了狂意绪、,,使他陷入了焦灼状态而无法自拔。

关键词;(03-04

  梦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精神现实。苏格拉底说:梦“代表良心的声音”,而晚清著名诗人潘德舆在《驱梦赋》中提到的“不蹈梦区,不烛心境”,则生动地揭示了“梦吐真情”的特点。据西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梦是日间某种潜意识活动的继续,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在伪装之后的满足。梦境常常表现出做梦者集聚于心的固结难解、深沉隐秘的情怀。“所有梦均有其意义与精神价值”,本文要做的就是从“真实”中窥见幻梦的真相,在幻想中发现“真实”的奥秘,通过分析龚自珍的纪梦诗词以揭示龚自珍真实的平生意绪。

龚自珍的纪梦诗词,或自标写梦,或以梦入诗词,或以梦字点缀。其形式虽有差别,但所反映的平生意绪大致相同

据西方卡尔・霍尔奈的精神分析学说,人有一股“进化的建设性”的力量。这股力量促使“他实现特定的种种可能性”,即自我实现。当个体需要(主要指精神需要)相对来说得到较好的满足时,人就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他的这种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而自我异化则是以“基本焦虑”为表象特征。

龚自珍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理想实现过程中,由于其辗转求索而导致了表象世界的纷至叠呈,

由于不能实现理想却又执着追求,想超越生活诸关系又被生活诸关系所纠缠而无法开释,因而追觅阶段便被一种如火如荼的焦灼不安的情绪所笼罩。

龚自珍的焦虑情绪主要来源于他的“忧患”意绪。

他有一首《赋忧患》写道:“故物人寰少,犹蒙忧患惧。春深恒做伴,宵梦亦先驱。不逐年华改,难同逝水徂。多情谁似汝?未肯托禳巫。”

这首纪梦诗以拟人手法将忧患比作一相偕相伴的老朋友。当故物旧交逝去之后,忧患仍与诗人同在,无论白天还是睡梦中时刻与他形影不离。诗人也不忍心委托巫人驱除多情的忧患。这首纪梦诗写于道光六年(1826年)春会试之后,虽没有明确地指出长期占据心头的忧患由何而来,但“一个作家的生活,无论是生理的或精神的,以及一个作家的环境,无论是时间的或空间的,

[1]

都是他的梦(作品)的材料”,联系龚自珍的生活及环境,可推证诗人的忧患来源于坎坷多难的个人身世、经世理想的无情破灭,而究其根源则在于对国事蹭蹬的忧患。

龚自珍生活的时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替上升。一方面是农民起义前呼后应,另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不断加深。诗人感到时代的风雨,

收稿日期:2000-06-05

・25・

2000年 总第79期 陈 静:万千哀乐集一身

所以有着强烈的忧患意绪。他以黄昏象征“衰世”的悲凉,感叹“夕阳忽下黄昏去”。即便如此,他仍以“明道救世”为己任,“忠君爱国,忧国忧世,不让杜

(朱杰勒)。如甫”《龚定庵研究》《已亥杂诗》之一:“昼梦亚驼告有喜,

明年三月

死。大神羹枭殄枭子

,

焚香敬慰少昊氏。”诗人用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假以梦境、借用史典,深沉地表达了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坚强信念。梦中大神亚驼为国除害,消灭了侵

略者

。虽为梦幻,但诗人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诗人对国事的忧心可见一斑。他的纪梦诗中更有揭露社会的作品。如《小游仙词十五首》之一:“九关虎豹不讥诃,香案偏头院落多。赖是小时清梦到,红墙西去即银河。”诗人自藏锋芒,,的内情与掌故,。在文字狱大兴的时代,龚自珍仍以这种曲折隐晦的方式暗讽军机处,但那个文网密织的社会却逼迫诗人“戒诗”、“烧笔”。这种情况在纪梦诗中也有所反映。如“春梦撩天笔一枝,梦中伤骨醒难支。今年烧梦先烧笔,检点青天白

[3]

日诗”。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使诗人不得不一次

[2]

处于三重忧患之下的诗人被焦虑情绪所缠绕,

在人际防御上就采取了以进攻性为主的策略,即“狂”。

这种“狂”首先表现在诗人不合流俗的人生态度上。

他以追求童心来鄙弃现实社会,厌恶虚伪狡诈

[8]

的官场:“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他向往隐逸,傲视权贵:,自拜东南小

[9]

子侯”“皓首穷

(梁启经,,“狂人”。他在

,更要求文学反映现实。他的《梦中作》就反映了这一思想,诗云:

不是斯文掷笔骄,牵连姓氏本寥寥。

夕阳忽下中原去,笑咏风花殿六朝。

诗人一方面解释了自己评论文章动笔高傲的原因,另一方面讽刺了当时文坛粉饰太平、笑咏风花的情况,要求文学真实地表现没落的社会现实。然而曲高和寡,龚自珍也只能做一个不合流俗的“狂人”了。

其次,“狂”又表现在龚自珍倡言真情的行为上。龚自珍提倡“尊情”,也表现真情,特别是与顾太清、灵箫的情感纠缠他并不讳饰,并将这种“小情小爱”大量写进诗词中。如《己亥杂诗》之一:“一言恩重降云霄,尘劫成尘感不消。未免初禅怯花影,梦回诗偈谢灵萧。”诗人将灵箫的一句话比作天上将下的恩旨,

就算经过微尘那样多的劫,劫又化成无为微尘,也不忘她的厚意浓情,梦中还要去感谢她。诗人将一个风尘女子之言奉为恩旨,他的真情真爱无疑为“尊情”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明。至于他在诗中抨击社会、针砭时弊等毫不讳饰的言辞更是比比皆是,在此就不赘言了。

“狂”还表现在龚自珍失意而不失志的态度上。龚自珍科举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但失意而不失志,从未放弃“经世致用”的理想,慷慨论天下事,揭发病痛,提出疗救,大谈变易,而不为封建统治者的淫威所吓倒。他有一诗写道:“……我身我不有,周旋折旋奉,不然命何物,夏后氏特重……沉沉察其几,默默课于梦。少年澜语多,斯言粹无缝。患难汝何物,

[10]屹者为汝动?”诗人慨叹造化不可违逆,命运不可抗拒,困厄不可趋避,但诗人自省言行,问心无愧,并且向患难提出反诘,表现出忠于理想不惧忧患的可

又一次地抨击时政,言与不言也成为他的忧患。

龚自珍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书香门第的家庭,显赫的家世、出众的才华、经世致用的思想促使他走上科举仕途。但在科举仕途的阶梯上,他始终不得意,经世致用的理想趋于破灭。《桂殿秋》一词无疑反映了他的理想追求。词中所记的梦境清晰而幽丽,“明月外,净红尘,蓬莱幽窗四无邻。九宵一派银河水,流过红墙不见人”,而梦醒之后,诗人却慨叹“此生欲问光明殿,知隔朱扃几万重?”这种“梦”的追求在《梦玉人引》中也有所反映。它本质上是对超越现实与自身局限的精神性追求,都是虚构一个“彼岸世界”来满足诗人在“此岸世界”所不能实现的欲求。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性造成了诗人的心理落差,他产生了既忧且愤的情感意境,从而导致了焦虑情绪的弥漫。

龚自珍一生坎坷多难,科举仕途皆不平坦。诗人

[4]

自比落花,“如梦如烟”的十年里却是“风痕雨点斓[5]斑里”,千里飘泊,饱经风雨。诗人“平生有恨,自酸[6]酸楚楚,十五年来梦中绪”,只能使不相识的乾隆[7]朝士“无故飞扬入梦多”,引古人为知己了。现实生

存如此困惑,诗人因此而焦灼。・26・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第20卷 第3期

贵精神,也表现出诗人与现实抗争的卓然独立的人格。

龚自珍的“狂”首先来源于这种性情的历史继承性和诗人的自觉追求。中国古代文人不乏狂放怪诞之士,诸如嵇康、李白、苏轼、辛弃疾、徐文长等人,都负有“狂”名。庄子逍遥自适的追求,李白仗剑去国的豪情,对龚自珍“狂狷”性格的自我形象塑造影响甚深。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对龚自珍“狂狷”性格的形成也颇有影响。李贽“童心”说的核心是“自然无伪”,即(一)人心的本然状态,(二)表现思想感情的真诚无欺。这与要求“情真”的“尊情”说是相通的。因此,龚自珍纪梦诗中也常出现“童心”意象,以寄托诗人对

[11]

情真的追求。如“六九童心尚未清”,[12]

中身”,“昼则壮矣,?[13]儿”。对童年的留恋,。

霍尔奈提出:人们为了补偿无价值、无能等感觉,会生成一系列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即所谓的“骄傲系统”。龚自珍一生宏志难图,穷厄下僚,为补偿无

[14]

价值感,他自觉追求“怨去吹箫,狂来说剑”的自我形象,亦剑亦箫,亦壮亦忧,慷慨中有苍茫,狂愤中有凄切,奋进中有颓唐。

其次,龚自珍的“狂”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早至明中叶,资本主义经济已萌芽。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思想界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个性解放思潮,自我意识开始复苏。龚自珍的“狂”是个性解放的外张,

是处于封建罗网中的文人自我意识的复苏。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过渡的年代里,龚自珍的“狂”更带有一种政治色彩,是批判封建“衰世”的激愤之情,抗击外国侵略的爱国之情,引人积极向上的进取之情。

龚自珍“狂”意绪产生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基本焦虑”情绪所采取的以进攻性为主的人际防御策略。

龚自珍因焦虑情绪而采取“狂”的人际防御策略,导致“孤绝”意绪的产生。他曾在一首纪梦诗中写

[15]

道:“侧身天地本孤绝”,明确说明了他的孤绝意绪。

他因孤绝而梦忆与祖父段玉立的忘年交:“……昨梦来哑哑,心肝何清真?翁自须发白,我如髻淳。梦中即殇之,而复留遮之,挽须搔爬之,磨墨揄揶之,呼灯而烛之,论文而讹之。……[16]

他因孤绝而非缅怀昔日的结交欢聚,感叹今日之生离死别:“湖海事,感尘梦,变朱颜。空留一剑知

[17]

己,夜夜铁心寒……”

弗洛依德认为,梦反映了某种愿望的满足。龚自珍梦忆旧交亲友正是对现实生活中孤绝意绪的一种弥补。

龚自珍孤绝意绪的产生首先是时代使然。恩格斯曾经把意大利诗人但丁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在中国,龚。,处。

。他开创了以诗,追求个性解放的风气。由于惊世骇俗的言论,他常常遭致非议。顽固派攻击

(朱一他“刻身峭厉,即关性情,荡检逾闲,亦伤名教”

)。张之洞说他新《无邪堂问答》“理乱寻源学术乖”

(张之洞)。甚至他的知己好友也不了解《哀六朝诗》他。魏源就曾忠告他:“常恨足下有不择方之病”,为“德行之疵”。龚自珍异乎潮流的新思想不易为时人接受,因而是孤独绝立的。

“孤绝”也是一种辅助性的人际防御策略,在龚自珍身上则表现为行为狂狷、品性高洁,“有不可一世之意”,“不轻交游”,睥睨权贵。他有纪梦诗道:“十年不见王与公,亦不见九州名流一刺通;其南邻北舍谁与相过从?瘘丈人石户农,崎楚客,窈窕吴侬,

[18]

敲门借书者钓翁,探碑学拓者溪童。”诗人不仅表示了与上层社会决绝的姿态,而且表现出对官场世俗之人的鄙视,宁可与平民、隐士交往,也不愿附势攀权,以保品性高洁,因而知音少,孤绝不可逃

因情绪焦虑、意绪忧愤孤绝的痛苦,龚自珍有出世之意。

在历代文人中,龚自珍最推崇庄子、屈原与李白。他秉承了庄子“适己”的传统、屈原沉吟高标的取向,既有“老庄心”,又有“灵均泪”。李白则合庄屈为一,是儒仙侠三位为一的始祖。龚自珍本人在艺术上立志熔《庄子》和《楚辞》为一炉。他有一首纪梦诗就反映了这种艺术追求,诗云:

“名理孕异梦,秀句镌春心。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古来不可兼,方寸我何任?所以志为道,淡宕生微吟。一箫与一笛,化

・27・

2000年 总第79期 陈 静:万千哀乐集一身

作太古琴。”

诗人以庄屈为范,创造出雄奇与哀艳的独特风格,是庄屈精神在诗词中的完美结合。这种结合表现在诗人身上,则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追求隐逸的期望和狂傲不羁的“剑气”。在重重打击之下,诗人不免落入消沉。“官梅只作野梅看,月地云阶一倍寒。翻是桃花心不死,春山佳处泪阑干。”这首纪梦诗将曾经隐居的春山与官场作比,反映了诗人现实处境的冷酷,点明了诗人向往多情与温暖的归隐生活的原因。

况下,转向内在超越,接受佛学熏陶,以求心灵的片刻安宁。龚自珍晚年“尤好西方之书”,“发大心”,寄幻想于佛教。他的《纪梦七首》之一就反映了佛家对龚自珍的影响。“八步诸龙孽,旁师辟几家?归依谈天女,密咒比瑜珈。玉貌犹餐肉,经筵不供花。宗风向西极,吾道化龙沙。”此诗因搬用佛教典故和词语而造成晦涩难懂的诟病,但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在思想上的佛学追求。诗人企图以佛教的空无来消弭平息自己深以为苦的心灵波荡,以“虚实之变”的法门,来铺筑他的“务虚之途”。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然《

理想的无着一直是盘桓在龚自珍心头的巨石。

“春来没个关心梦”,以梦境的虚空衬托理想的无着,“。以梦境的压抑表现诗人的愁苦。,丛”,,。如梦,梦本身不过是通向围绕某些点而构成的联系和以实现。,而“经世致用”,难以自弃。这时沉醉温柔乡和信佛就成为情感发泄的突破口。而“一剑还君君莫问,换了江关词赋”这种放弃理想之语不过是诗人的愤激之辞。

清初佛学盛行,龚自珍自幼生活在寺院众多的杭州,少年时就读于寺门,有接触佛学的环境基础。况且佛家与儒家也有相通之处。就对天人关系的认识而言,它们都肯定人虽有限而可无限,人完全能够依靠自身的努力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实现“人而神”的飞跃,即佛家所说的“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儒家所讲的“人人皆可以为圣人”。就这一点而言,佛家与儒家都属内在超越的形态,而儒家则更立足于把超越理想落实于世间。龚自珍在世间理想无法超越的情

注:

[1]郭沫若《批评与梦》,转引自赵学瑜《说“梦”》,《晋阳学刊》1980年第3期。

[2《梦中作》]《龚自珍全集》第490页。

[3《]客春,住京师之丞相胡同,有丞相胡同春梦诗二十绝句,

记忆之间的第一缕线索。意义在人身上,在塑造人的

一生并被人铭记于心的东西中。龚自珍纪梦诗词的价值则在于更为真实的反映了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诗人的焦虑情绪、万千哀乐集一身的平生意绪。从龚自珍的平生意绪来看,他并未脱离封建文人的基本心态,就像他的社会变革一样,“药方只贩古时丹”,但他又比前人多了些异乎寻常的东西,使他能够站在世代交替的轮盘上。周作人说:“梦想是永远不死的。”龚自珍“梦”的追求,在黄遵宪、梁启超等人身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鲁迅也在“五四”时期呼唤“人间的疆界也不能限制他的梦幻的“大旷野的精神”。因为放弃了“梦”的诱惑与追求,就意味着对现实的默认与屈从,也就不可能有真实的变革现实的实践,永远爬行于贫瘠的现实之上。

[10《]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

之一《龚自珍全集》第486页。

[11《]梦中作四截句》之一《龚自珍全集》第496页。[12《]已亥杂诗》之一《龚自珍全集》第526页。[13《]黄犊谣》《龚自珍全集》第465页。[14《]湘月》《龚自珍全集》第565页。

[15《]十月廿夜,大雨不寐,起而书怀》《龚自珍全集》第463

春又深亦,因烧此作,而奠以一绝句》,《龚自珍全集》第446页。

[4][5《减兰》]

《龚自珍全集》第562页。[6《洞中歌》]《龚自珍全集》第574页。[7《寥落》]《龚自珍全集》第453页。

[8《已亥杂诗》]之一《龚自珍全集》第526页。[9《梦中作四截句》]第496页。

页。

[16《]寒月吟》《龚自珍全集》第481页。

[17《]水调歌头・寄徐二义尊大梁》《龚自珍全集》第554页。[18《]能令公少年行》《龚自珍全集》第453页。

・28・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48880.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