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和存在的弊端

| 环评师 |

【www.guakaob.com--环评师】

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和存在的弊端篇一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影响探讨》

现代商贸工业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影响探讨

许 静

(武汉科技大学教务处,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产生过极大影响。其得到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在选官制度的视野里,我们应全面、客观的审视这项制度,综合其利弊得失,为今所用。

关键词:科举制度;选官制度;利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063-02 科举制度在中国施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这种通过分科考试以选拔官吏的制度,不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甚至民族心理产生过巨大影响,对西方建立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亦有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自身的局限以及弊端逐渐暴露,阻碍了社会,尤其是教育的发展,最终被历史淘汰。

袭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来说,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其显著特点便是显示出了极大的公平性和公开性。首先很大程度上的扩大举贤范围。根据历史记载,除少数几种人以外,不论贫富均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因此可以说科举制度是打破了阶级桎梏的,即便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同样有通过这一竞争选拔途径取得个人社会地位的机会。其次,在考试制度上采取多种措施体现选拔的公平。例如,对主考官实行/锁院0制度,使其与外界隔绝,以避免发生行贿受贿、请托舞弊的事件;别头试,即为了防止各级考官徇私,规定有与有关官员有亲属关系的应试举子必须回避,另设考场;糊名,即密封试卷的卷头,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糊住,从而便于高官以统一的标准公平地判卷;誊录,即将考生的试卷统一重新誊写一遍,防止阅卷人凭笔迹舞弊。这些方法有不少沿用至今。此外,还有一系列严厉的惩罚制度,如/废举者0法令用以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纵观世界政治的历史,不仅是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甚至在欧美各国,科举制度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1 较为科学地选拔人才,维护政治统治

由于科举考试是通过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判标准来择优取士,并且打破阶级的束缚,使得各个阶层的人都能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正如余秋雨所说,/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势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得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举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为你保持着机会。0不可否认,/科举取士确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是选官任能的最佳形式和途径,是最大程度上吸引知识分子,尤其是社会中下层人士加入国家政治行列的最优制度。0因此科举制在保证统治者掌握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权的前提下,同时使封建政权取得更多阶层的支持,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相对缓和社会阶级矛盾,进一步扩大其统治基础,并且有利于提高封建官僚队伍的政治、文化素质,成为封建统治者强化其思想统治、巩固皇权的有效手段。

2.2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造就重学之风

/学而优则仕0这一观念至今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参加科举考试,有志之士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和领悟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且进而发扬和丰富其内容。并且由于这样一种不限门第的选拔任用人才的方式,提供给许多人摆脱困境、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一定程度上造就

1 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代,但追根溯源其初始形态是汉

代的察举制。察举制就是由地方官察访人才、举荐朝廷的制度,察举制后来也逐渐采用考试,但总体还是以推荐为主。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下诏求取/贤者智能0之士,令相国、诸侯王、郡守等各级向朝廷举荐本地贤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下诏广泛察举人才。到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年)下诏令各地方长官举荐贤良之才,并且/上亲策之,傅纳以言0。这是中国最早的策试,汉代著名的政治家晁错就在举中。这种皇上提出策问,举子对策回答然后评定等第的书面考试方式,不仅是制科考试的开始,也是殿试的开端,标志着我国考试制度的正式建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开始出现岁举科目,即定期举行、有名额和具体规定的科目,它的出现标志着察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此后察举制朝着更加注重才学的方向发展。

到了隋代,出现进士科,由于进士科在后来成为考试举人中的主要科目,因此人们一般把隋炀帝在公元606年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制度形成的标志,这在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历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较之从前,科举考试对知识技能的考察有了比较客观和稳定的标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轻门第、重才学、任人唯贤,是当时社会的一大进步。科举源远流长,它渊源于汉,起始于隋,发展于唐,变化于宋,定型于明。明代科举借鉴前代科举的经验,将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统一合流,并在考试内容中演化出八股文这种考试文体,在取士布局中定下分地配额的格局,这使得科举制度更加成型,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科举的地位,科举制到此达到鼎盛。到了清代,科举集数代之大成,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但是施行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也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它的弊端,此后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进和革新,例如增加复试、设立算学科举、设立经济专科等,但这些改良已经无法改变科举制度阻碍社会变革这一现实,科举制终于在中国封建政治制度行将结束时沉入历史的滚滚洪流中。

2 科举制度的特点和积极作用及影响

科举制度作为选官制度来说,比之历史上采用过的世

作者简介:许静(1982-),湖北仙桃人,武汉科技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助教,副主任科员。

)

现代商贸工业

了中国自古以来不论贫富贵贱皆重视教育的重学之风。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权利执行者的文化素质,也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2.3 影响现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录用的典范,而且对近现代各国政体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多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机制进行文职官员的选用。这些任用办法不可避免都会因为/人0的关系带来结构性的腐败,削弱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能力。而我国的科举制度采取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尽可能大的向平民开放,倡导公平取士,唯才是举,正体现了/机会均等0原则。这与资本主义启蒙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0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当西方了解了我国的这种选官制度后大为赞赏,进而仿效,成为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胚胎。之后西方各国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由于英国当时国力强盛,所实行的文官考试制度又较为系统且卓有成效,因而成为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效法的榜样。1883年美国也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并于1893年进一步完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借鉴西方文官制度以建立公务员制度,才发现西方文官制度是从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学过去的。1983年,当时的美国人事总署署长艾伦#坎贝尔应邀来北京讲学时曾说:/当我被邀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到文官制度的时候,都把文官制度的创始者归于中国。0科举制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堪称为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3 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

科举制度为历史所淘汰,必定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与社会发展不匹配所造成的。3.1 考试内容单一,知识结构僵化

科举考试规定必须学习儒学经典,考试内容多是5四书6、5五经6、策论和诗赋之类,读书人所学内容均以科考为目的。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明清的八股文造成了/因命题范围狭窄,士子揣摩试题,读时文选本,模拟仿作,而束书不观,不务新知0的现象。儒家历来重纲常伦理而轻技艺,因此大多数读书人为了仕途,为了出人头地,把学习的精力都集中在儒家经典上,对于其他自然学科的知识毫不关心。人们的知识结构逐渐狭窄僵化,思维被禁锢,甚至胸襟狭隘、目光短浅。此时科举制重伦理轻技艺,重才能轻德行,仅仅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而已,失去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意义。

3.2 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科举制作为一项选官制度,决定着政治人物的诞生和发展,必定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科举制度的废除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灭亡是有着必然关联的。随着历史的推进,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动地走上了近代化道路,社会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经济上,新兴的

工业经济对科学技术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科举制的考核内容将自然科学完全摒除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之外,在这样的选拔制度下,无法培养出需要的人才,也无法推动经济的发展。从政治上,科举制度造成官员普遍思想教条僵化、目光短浅的情况,无法应对政治制度的革新与变化,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陈旧的社会制度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时,必然将被取代。不论是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还是当时的中国科举制度,都不能幸免。3.3 仍然存在选拔不公

虽然一再强调科举制度体现了极大的公平和公开,然而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它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在少数几类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中,就有女性。科举制度始终将女性排斥在外,这与时代进步所带来的/男女平等0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也不为社会发展所认可。此外,科举考试的层层选拔不仅需要应试者投入大量的时间,更需要投入相当的财力。很多人因为家境贫寒而没条件读书,有的即便自学成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承担其远赴京城参加考试。/学而优则仕0这条在当时几乎是唯一的出人头地之路,很大程度上只为了富裕人家、官宦人家以及书香世家的子弟铺就。因此,科举制的公平性是有限的。

我们审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这项遴选政治权利精英的机制,不可否认的,由于其自身的弊端及其历史局限性,它必将为历史所淘汰。然而古老的科举制作为一种精巧的政治录用方式,不仅在我国政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至今对世界各国政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产生着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因此,在正在进行着的政治实践与社会发展中,我们仍然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丰富中国科举制度的内涵,以史为鉴,用以促进当今政治人才选拔更好的发展。参考文献

[1]谭丽梅.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兴衰[J].兰台世界,2010,(01):55-56.[2]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01).

[3]张靖.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探略[J].中国人才,2003,(09).[4]张靖.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探略(续)[J].中国人才,2003,(10).[5]刘宏章.科举制度的政治功能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6]赵喆.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J].理论界,2003,(05).

[7]张祥浩.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8]任溶.中国科举制度兴起的行政逻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

报,2004,(09)

[9]王清琦.简论中国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利弊[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09,(04).[10]罗干.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7,(11).[11]华强.中国的科举制度[J].历史教学,1996,(05).

[12]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J].西南

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

)

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和存在的弊端篇二
《试论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试论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2009-12-30 11:27 何柳 >>进入论坛

[摘要] 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从隋唐创立到1905年9月2日的一纸清帝谕令废止,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对隋唐及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间有未中举的范进、孔乙己等腐儒形象,有连秀才都没考上的的蒲松龄、曹雪芹等巨人,同时也有状元王维、柳公权、贺知章、张九龄、文天祥等名彪青史的人物;当代中国,作为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一部分,也同样打上了科举制度的印迹。然而,以往基于“反封建”的意识形态冲动,对科举本身毁多于誉。那么,在改革开放、提倡创新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历史看待兴科举和废科举”,以“还历史一个真实”呢?本文试就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师长。

一、文化传承的纽带作用

科举规范了广大士人学习和修养的内容,是知识分子和占统治地位文化的连接点。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而在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一个书生没有饱读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何谈治国之道。作为学习、修养、考试的内容,一直延续1300余年,中国文化就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同时,有利于促进思想的统一。在中国广阔土地上,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科举对各民族之间使用不同方言的汉族之间共同使用汉语文,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融合。其次,科举也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文化,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也就没有中国古代的灿烂的文化。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与繁荣;唐小说的兴起与发展。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确实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二、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作用

科举制度建立以前的分世卿世禄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都存在较大的弊端:一是没有明确的选拔标准,容易导致任人唯亲;二是选拔的范围窄小,不利于统治者广泛选拔;三是不能保证所选拔对象的文化素质等等。而科举制度的选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上各种选拔方式的弊端:

(一)科举制度扩大了选拔的范围,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报名,这就扩大了选举范围,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科举制度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把考试和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分级考试,层层挑选,择优录取,考试方法比较完备,它为广泛网罗人才,保持社会的稳定,以至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二)科举巩固了统治政权,同时把选官的权利收回皇上手中,巩固了皇权。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官吏对政策的解释权力。从法学的意义上讲,谁拥有法律的解释权,谁就具有实际意义上的立法权。因此,汉代在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体制后,用人权力却通过察举和辟除落到了地方大员手里。汉末出现的地方割据,不能不说与察举制和辟除制造成的“门生故吏遍天下”式地方势力集团有密切关联。唐朝实行科举制度,的确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

(三)科举彰显的公平性,给更多人机会,有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杨国强:“科举制的社会影响首先在于它造成了一个完备的士人群体„„科举还导致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给了下层人士以升迁的希望,这显然有助于消解社会紧张” ;复旦大学史地所教授周振鹤:“科举有它的公平性„„提供的统一标准是其一,此外,科举考试不仅面向诗礼簪缨之族,而且也对贫寒子弟开放”;[4]诗礼簪缨之族、贫寒子弟在统一的衡文标准下,凭借自身的努力均可获得登第入仕的机会,无疑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四)用知识作为选拔的核心内容,提高了各级官员的文化素质。“以武打天下,以文治天下”,历朝历代历来如此。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什么样的优秀文化治理天下,并长治久安,这是历代君王建国后必须考虑的问题。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提高官员的素质,科举选拔的仕人多数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更不乏政绩显赫者。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很多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三、客观上推动了教育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它不是教育制度,但它与教育关系密切,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导向、学校教学内容的导向、对学校教学效果的导向等诸多方面。科举考试主宰并控制了学校教育。总体上,科举制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学校的广泛兴起,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因为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同时,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 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 明朝南京国子监学生多达 9000人,是15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 清代府、州、县学的教官就有 4000多人,府、州、县学及私塾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人。

用知识作为选拔的核心内容,确立了知识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万般皆下品中,唯有读书高”就是科举带来的直接结果,其种种弊端和恶果自有定论,在此不作论述,但它确立了知识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功不可没的。

强化国学和人文精神的修养,推动了文化普及和社会文明:读书人数的大量增加,科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人的学习积极性,在历史上, 中国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选拔“人才”。人们接受国家正规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自己能被国家权威部门选上并得到社会的认可。科考的内容主要是文化修养及对诸子经典的熟悉程度,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注解和发展,虽然这样考未必合适,但无疑对社会重心和人格重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读书人的国学和人文精神修养得到强化,大批书生从政,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会的文明。

四、科举制度对当代社会及文化教育的影响

(一)我国现行教育考试制度带有科举制度的烙印,应试教育至今在教育的各个层面影响着中国教育。上个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种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到90年代,这种以应试为特征的教育愈演愈烈,追求升学率、增加竞争、提高考试难度,脱离了多数青少年的实际认知能力,致使学生负担过重,厌学情绪严重,部分学生丧失信心而失学,是中小学生辍学流失的重要原因。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约有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中学厌学的达30%,有的地区高达60%。科举制度的弊病之一就是内容返古僵化、形式呆板,抑制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发展,和我国现行考试制度有一脉相承之嫌。科举考试制度的长期推行,使国人建立起了“应试情结”和应试教育方式,比如高考、中考,在科举制度废除100多年之后,我们仍无法建立一种更好的考试制度;应试教育的理念和方式至今对中国教育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艰难处境,是科举制度在中国现代教育中的又一影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相应的技能人才需求大增,技能型人才储备不足与需求激增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一时间,一些主要的制造业基地也出现了严重的‘技工荒’,迫切需要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5]可见,职业教育对我国当今人才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而中国高中教育普教和职业教育的比例是严重失调的,职业教育所占比重不到40%,与发达国相比差距甚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国家投入、学校数量、职教师资等,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受科举制影响的国民心态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

一是科举制度下的人才观的影响,在科举时代只有考中才是人才,当官才是人才,历史上的华佗、李时珍、祖冲之、蒲松龄、曹雪芹等非科举之士从来是被拒在人才之外,不被人重视,影响在当代的教育现象就是愿意“千军万马过独桥”而不“一马平川读职教”。二是1300余年科举制度形成了“重文轻理,重人文知识,轻自然科学,重理论识记,轻实际能力与实践操作”等的社会心理,在潜意识中影响国民心理,排斥职业教育。三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科举制度的衍生品至今根生蒂固地影响着相当多的人,进而产生对重技术、重操作的职业教育潜意识抵制。

走出科举制度的阴影,从根本上转变滞后的人才观,进而逐步改变广大民众的传统科举心理,我们的职业教育才有可能蓬勃发展,我国的人才结构才有可能调整,社会转型才能根本实现。

(三)“言必问出处”的论文习作风气。科举考试科举所规范的考试内容主要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对诸子经典的熟悉程度,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注解和发展,特别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考试内容单薄。进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对古人的经典不断解释、套用,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在围绕经典划一个很规则的“圈”;同时说话写文章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中国特有的词汇),进而形成了“言必问出处、言必称圣贤”的论文习作风气。这是一种很可怕的风气,很长时间导致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民族性格,越是返古,越是不敢创新,越是不敢创新,越是不会发展。

(四)重文凭轻能力的用人倾向,根本就是科举的另一具翻版。当今中国,几乎所有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都要求高学历、高职称,没有大学毕业文凭,很难找到工作。如果要追述这种现象的出处,它的源头在科举。我们先看看科举制度下的用人我们自然就信服了:科举制度下的国家用人几乎无一例外的是科举下的秀才、举人、进士等,国家用人如此,社会倾向就如此,进而代代传承,直至今天的用人制度。

(五)官本位思想盛行至今。我很赞赏 “胡温政府”的人本民本理念、和谐社会理想、科学发展思路。但在当代中国,官本位思想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失,以前很盛行,现在有人在思考,今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仍然存在。其实,它与科举制度也是颇有渊源的:科举制将教育和做官直接联系起来,这就造成天下读书人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幻想整日埋头苦读。

总之,我们应该“历史看待兴科举和废科举”,“还历史一个真实”。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其存在的1300余年中,沉淀在历史长河里,一直流到现在,并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很多角落,乃至我们的思想,我们现行的体制。按“存在即合理”的观点,科举制的存在是它积极作用的必然结果;而它的废除也是消极作用的必然结果。作为今天的教育人,研究科举制度的作用,对于清晰认识、把握和诠释中国当代社会,推动当代教育和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是大有裨益的。

来源:重庆市武隆县桐梓中学校

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和存在的弊端篇三
《试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作用与弊端》

2001年10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Oct.,2001第2卷第5期        JournalofYunnanNormalUniversity          Vol.2No.5试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作用与弊端

狄 丹

(云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223)

[关键词] 科举考试制度;作用;弊端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49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