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境的现代诗歌

| 环评师 |

【www.guakaob.com--环评师】

有意境的现代诗歌篇一
《现代诗学的言路与问题_从意境论说起》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二○○七年第一期  47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684(2007)01-0047-05

现代诗学的言路与问题

———从意境论说起

杨红旗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637002)

摘 要:,。但是这条中国现代诗学之路未能完成,,需要重启汉语诗学。关键词:意境论;  意境论处在古与今、中与外的多元话语交织的网结上。它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接受了西方话语洗礼;它置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又在现代文化中生长。20世纪的意境论成为中国文论“失语”大趋势中的一个例外。的思路。

一、意境论的现代建构

以中国诗学与西方诗学的连结作为中国现代诗学史开始的标志,这一历史开始于20世纪。20世纪的意境论处于中国现代诗学创建的起点,又成为了现代诗学话语中的一个热点。因此,透过意境论话语可以梳理20世纪中国现代诗学的建构历程。王国维、宗白华、李泽厚、叶朗的意境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理论代表着20世纪意境论话语的言说逻辑与言说历史的基本路向。

首先是王国维意境论开始接纳西方理论话语,启动中国现代诗学建构。王国维自觉引进西学的学术框架,在真、善、美的现代知识与价值体系中,以美为逻辑支点展开意境论,构建了文学的审美本体论话语。

在可代表王国维诗学主张的1907年《人间词乙稿序》中,有对意境的系统论述:“文学之事,其内足

[1](P104)

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关于此论中意境的内涵,叶朗称“王国维在这里把‘意境’规定为‘意’与‘境’的统一,……实际上还是‘意’与‘象’、‘情’与‘景’的统一”。

[2](P615)

因此本文关注意境论的现

代历史,审视得失,力图为创建中国现代诗学提供新

事实上,王国维所阐释意境并非就是意与境、情与景的统一。王国维在1906年的《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则激烈之感情,亦得为直观之对象、文学之材料。”所谓情与景为文学的原质就是强调情与景为文学的原料、材料。他视为文学本体的,并不是意与境等材料的有无深浅,

而是意境的有无深浅。

文学的特质在意境:“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意境的关键在于观:“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意境与观紧密关联,共同指向文学艺术超越理性认识的根本价值与解脱人生痛苦的根本功能。意境所指并非意与境、情与景统一的文学材料,而是文学的根本内

  收稿日期:2006-03-05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资助项目(川教科SB05-010)

作者简介:杨红旗(1973-),男,四川安岳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文

论与美学研究。

 48 现代诗学的言路与问题 杨红旗容。材料与内容之区别在于观。

观在王国维看来是文学艺术之特质,是美之所以为美的本质,是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成为文学艺术之美的关键,是诗人特质所在。“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王国维主要是在叔本华美学意义上使用观这一范畴的。叔本华所论的观是纯粹无欲之我静观世界的审美直观,所得的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永久形式、完美典型此,同时,义,是“,充满痛苦,而只有文学艺术才具有解脱功能,赋予人生以意义。

可以说,借助西方现代美学观念,在现代知识与思想框架中建立起文学本体论,王国维的意境论完成了现代文学观的建构,启动了中国现代诗学的创建。

与王国维意境论的言说理路不同,宗白华是在中西对立的框架中,以意境论建构中国艺术特质论。1943年,宗白华以《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探究中国

建构了抒情文学本体论。他明确区分意境与境界,在艺术理论领域确定意境的内涵。他认为意境是抒情性文学作品中“典型化”的具体表现,包括“境”和“意”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其实质是在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中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的本质的真实。

,他既返,又主张在现1985年,他在《中国美学:意象就是包含着意蕴于自身的一个完整的感性世界,而意境的实质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所以,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一书提出意境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引人瞩目的范畴,并主张把这个范畴提取出来,经过分析之后,纳入现代美学的体系。其书强调意境蕴涵的文化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并不限于道、禅世界观这一种。正是根据这样一种认识,在现代美学体系中把意境认定为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正是凭借王国维、宗白华、李泽厚、叶朗这种言说逻辑与言说历史,意境论进入了中国现代知识与现代思想体系。意境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论话语成为了现代美学诗学的组成成分。因此,意境论被看作中国文论“失语”大趋势中的一个例外,

)[1](《序》[3](P4)

文化史上最有世界贡献的中国艺术而提出意境论。中国艺术精神的特质在宗白华的意境论中描述为:“中国艺术家何以不满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因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

宗白华追求唯美主义价值,追求艺术化的人生观。他把中国古代哲人以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视为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并以此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中国艺术意境来审视西方现代文化的得失利弊。因此在意境论中,他特别结合佛禅和庄道哲学,论述了中国艺术意境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对空灵飘逸的灵境给予更多的关注。

与王国维、宗白华所论相比,李泽厚的意境论话语更显示出一种美学知识建构的努力。1957年,李泽厚在《“意境”杂谈》中运用反映论观点阐释意境,

被视为传统文论现代转化的一个典

二、未完成的现代性

范。

意境论的现代转化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转化?从王国维到叶朗的意境论话语,整体上显示了在现代知识谱系中建构美学知识与在现代思想体系中建构审美主义思想的转化。

首先,王国维等人的意境论是在现代知识谱系中建构美学知识,其意境论实现了言说领域与言说方式的转化。

中国传统诗学的知识谱系,不管是在构型模态上以文类为核心的“家族类似”,还是在求知意向上追求“怎么样”、“如何做”;不管是沿“如何做”所开启的创作论系列,还是沿“怎么样”所开启的感受论言路,都没有对“学之根据”的前提性确认和反思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二○○七年第一期  49

因而传统诗学没有理论视点的充分分化和整体理论系统的有意识分析化、逻辑化。

[4](P27)

成了现代审美主义话语。这种现代审美主义是从重新确定意义起点的现代思想角度强调审美的地位与作用,将人对世界进行价值假定的可能性推向了极端。它不仅追求人是世界的主宰,是世界的一切意义的出发点;更进一步把人的感性当下的生命体验视为确立世界的终极价值的真正出发点。现代审美主义话语成为以理性化为主导的西方现代思想的内在批判要素。

,宗白华的意境论主要是为中国艺术精神辩护,其论说是在中、西框架中进行,对理性主义批判的审美主义价值诉求转变为对西方文化批判的民族价值诉求。

整体上来看,意境论的现代转化显示了现代诗学的言说领域、言说方式与言说目的、言说背景的转化。意境论的现代历史显示了中国诗学在现代知识谱系中建构美学知识与在现代思想体系中建构审美主义思想的现代之路。

这条道路是中国现代诗学创建的历史境遇决定的。从遭遇西方开始,中国文化面临着重新确立意义起点的现代问题,由此开始了创建世界新图景的现代历程。在这历程中,现代诗学建构审美独立的美学知识,实际上是重新以人为意义起点这一现代性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以启蒙主义的主体思想为前提,再次肯定了人与人的感性存在的意义。同时,现代诗学建构审美独立的美学思想,还可能促成以审美为价值中心的思想观念,实现对理性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的批判与反抗。所以,现代诗学建构审美独立不仅是理性视野中的知识建构;同时也是面对重新确立意义起点的这个现代问题而作的一种吁求与解答。

从这个意义上看,20世纪中国意境论现代转化是面对现代问题,按西方理论话语规则进行的转化;这种转化完成了现代知识谱系美学言说空间的建构,开启了审美主义的现代思想建构。

然而,中国现代语境中的审美主义思想不仅在于“用欧洲审美主义的论述资源和概念工具改塑汉语思想,更重要的是,它以民族价值优位论对西方思想的批判代替了现代性的批判。”

[6](P319)

在传统诗学中,意境话语的言说领域是宽广的,没有限制在诗文评或诗法论等任何单独的一个论域;其言说方式是品评式的,没有有意识分析化与逻辑化。而王国维的意境论说以审美直观为前提建构文学本体论,宗白华以艺术精神为基点建构中国艺术特质论,李泽厚以典型化为起点建构抒情文学本体论,叶朗以意象为基础建构意象类型论。在“种差”加“类属”,确定的类属不同,对“,:来重建意境的意义内涵;都是在现代美学的框架中,以分析化与逻辑化的方式建构“意境是什么”的美学知识。

其次,王国维等人的意境论是在现代思想体系中建构审美主义思想,其意境论实现了言说目的与言说背景的转化。

虽然同在现代美学的框架中阐释意境,从王国维、宗白华到李泽厚、叶朗,其意境论话语有着以思想建构为主到以美学知识建构为主的转变。也就是说王国维、宗白华的意境论话语不仅是美学知识建构,还蕴涵着批判理性主义的现代思想内涵。

王国维视意境为文学的本体,阐释其作为审美存在的独立价值和超越人生痛苦与欲望的基本功能。宗白华的意境论言说也宣扬一种审美独立的价值,把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世界观念,追求个体生存艺术化。他们意境论不仅仅是从知识学的角度,为审美确立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更为以审美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系,来重新勘定理性与道德世界的合理性边界;为进一步从审美的也即是感性的或生命意志的角度来确立新的价值原则和世界秩序奠定思想基础。

[5](P166)

与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意境论话语在求知意向上追求“怎么样”、“如何做”的言说目的,以及在传统文化内部展开的言说背景不同;王国维、宗白华的意境论言说是在重新确立意义起点的现代思想背景下展开的。在现代知识谱系中,以审美独立为前提的美学知识建构指向着追求审美独立的美学精神,形

中国审美主

 50 现代诗学的言路与问题 杨红旗

义的诉求,一方面通过审美思想来建构中国的现代性,特别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另一方面,又必须使用这个武器来批判西方现代性的负面乃至破坏性的因素。宗白华的意境论就为中华艺术精神辩护,他追问着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了。对理性主义进行批判成为现代性思想内在异己力量的审美主义价值诉求,在宗白华中、西二元框架里转变为对西方文化批判的民族价值诉求。其意境论的言说以西方审美主义思想质料与概念工具来重塑中国精神传统与精神品质,来批判西方现代文化。,,使、重新确立意义起点这个真正的现代性问题。

同时,审美主义强调审美的地位与作用实际上就将人对世界进行价值假定的可能性推向了极端;它形成按照个体感官经验或生命意志来建立意义终极的审美主义一元论,造成了一种精神的简单退化。意义追问本身带来了意义的虚无,审美主义成为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即肉身形而上学。审美主义本身显示出用现代性的一种要素来反对另一种要素的现代性困境。

[5](P166)

进一步追问被转化的意境论保持了什么样的中国特质?被转化的意境论在什么意义上属于传统文论话语?

从王国维、宗白华到李泽厚、叶朗的意境论历史显示的传统文论现代转化就是把传统文论话语改造成为一个表达西方现代美学观念的术语。在此,传统文论话语成为了一种被挪用的符号、被分析与研究的历史材料,,,就是传统诗学。

意境论的现代转化开启了中国现代诗学历程,但遵循西方话语的言说规则,追随西方也必然如20世纪西方理论一样无力解决其现代性难题;而站在西方对立面为中国传统辩护又将失去真正的现代问题。

中国现代诗学的创建应该面对现代问题,重新回到王国维诗学开启的现代诗学起点。这就是重新确立意义源头、追寻存在意义。正如王国维提出的“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以意境为本的文学艺术,以观的方式获得对人生痛苦的解脱与超越。对于充满欲望与痛苦的个体生命存在,文学意义就在于“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桎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这就是王国维面对现代问题所作的解答。更重要的是王国维虽受西方学术的影响,但面对现代问题,在他的诗学话语始终还存有中国文化孕育的传统文论话语的言说方式。

王国维诗学借用了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二元对立要素,有借西方概念工具来为传统诗学整理出线索的努力。但其整体呈现的仍然是对文学意境的直观与领悟。人们习惯于以分析性质态的言说追求普遍可传达性的知识,虽用各种概念去界定,但始终难以把握诸如王国维的“境界”、“气象”、“隔”的意义。这些范畴都是天然的领会性概念,需要在经验、体悟中去解悟,而不是诉诸语言意义的层次分析;它标示某种在场的诗意状态,而不是外在地抽象概括对象的某种特征。

以分析性质态的

20世纪意境论实现了现代转化,在王国维、宗

白华、李泽厚、叶朗意境论话语中完成了在现代知识谱系中美学知识的建构,开始了审美主义的现代思想建构。但无论是美学知识的建构,还是民族价值的宣扬,还是审美主义思想创建,他们都是以西方话语规则进行的转化,其理论言说的前提是以西方思想二元论为背景建构审美主义一元论,以逻辑抽象的方式对意义作形而上的追问。这种现代诗学的言路使得重新确立意义起点的现代性问题被消解,追寻存在意义的现代性任务未能完成。

三、从汉语诗学出发

在遭受西方文化重压的焦虑之下,中国现代学术在西方的知识空间与思想空间中重塑传统,并以重塑的传统质料来建构现代诗学。意境论现代转化的历史就显示了这条以西方思想质料与话语规则创建诗学的现代之路。

但当把从传统文论话语现代转化而来的意境视为中国文论“失语”大趋势中的一个例外时,我们将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二○○七年第一期  51

言说去寻求王国维诗学包含的美学知识,“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所带出的轰然亮出、明澈呈境的境界说的真义已被淹没。

[7](P79)

现代诗学的建构回到汉语诗学,这不仅是面对现代诗学的话语权利问题,即在西方话语以外寻找新的话语,更重要的是在现代语境面对诗学的现代问题,即重新寻找意义与对意义的言说。回到王国维,并非回到某个诗学观点,而是回到王国维的言说起点;回到汉语诗学,并非固守传统,而是面对现代问题,推进现代诗学的言说之路。汉语诗学从根本,它不是现代诗。它将与西方诗学,一起指向更远的目:以中国学术规则为主体、融汇西方等国文论精华而产生的活生生的当代中国文论话语。”

[9](P126)

这种真义获取正是汉语诗学的言路。以语体形态为核心,汉语含纳着思维方式、体验结构、知识形态、价值精神,含纳着与生存内在相通的对民族独特生存之域的穿透、表达和照耀,以及由此而来的独特的文化建构。

[8](P97)

汉语诗学的传统中不作主客的

二元对立,不把人当作外在于世界的认知主体,不致力于探究客观世界的真理;在者融为一体的存在,的重心。逻辑工具,。

参考文献:

[1] 季羡林.东方文论选[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2] 叶 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 童庆炳.再论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J].中国文化研究,2002,4.[4] 曹顺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论的异质性[J].文学评论,2000,6.[5] 张 辉.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7] 曹顺庆,吴兴明.替换中的失落[J].文学评论,1999,4.[8] 曹顺庆.论文学批评中的汉语性[J].求索,2001,4.

[9] 曹顺庆,谭 佳.重建中国文论的又一有效途径:西方文论的中国化[J]1外国文学研究,2004,5.

METHODANDPROBLEMOFMODERNPOETICS

YANGHong2qi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637002,China)

Abstract:ThemodernizationofartisticconceptionbasedontherulesoftheWest,isthebeginningofthemodernpoetics.Butthetargetofthemodernpoeticscouldn’tbeachieveduntiltheChinesepoeticswasfound,eventhedirectionofthewayofthemodernpoeticshasbeenlost.ThecreationofChinesemodernpoeticsneedstocomebacktothemodernproblemandrebuildtheChinesepoetics1Keywords:artisticconception;modernpoetics;Chinese

poetics

有意境的现代诗歌篇二
《第四章 现代诗的境界》

第四章 现代诗的境界

泰山出版社·2013年·最新修订版

第一节 何谓境界

1、境界的美学定义

“境界”是二十世纪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艺术中能够感受并表达的情景、氛围。引申到某些场合也指艺术体验和修养。

佛学认为: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之“境”。

“境界”的本意来自佛经用语 Vishaya (梵语),英语可翻译为 Landscape ,意思是“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其中的“势力”特指人的感觉器官(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所具有的感受力(六识)。佛经解释道:“功能所托,名为境界,如眼能见色,识能了色,唤色为境界(六境之一)”。所谓“六境”乃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感受。由此可知,所谓“境界”,实在乃是专以感觉经验之特性为主的,也就是以“感受与表达”为制约的。外在世界未经过人们感受之功能而予以再现之前,以及内心世界未经过诗人表达而引起人们共鸣之前,都还不能称之为“境界”。(参看叶嘉莹:对《人间词话》中境界一辞之义界的探讨)。 王国维指出:“境非唯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他又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还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把“境界”分为三种:“物境、情境、意境”。他指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之于意而处之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他这里所说的“物境”指景物、客观环境;“情境”指心情感受、生活经历;“意境”指纯主观的想象和观念世界(形象思惟而不是逻辑思惟),指深层的哲理。

按照王昌龄的意思,“物境”容易区分;“情境”和“意境”似乎比较难以区分,粗略地说来,“情境”是看得见的,可以用意象具体描述;“意境”则是看不见的、心灵的境界,有时可体会为某种“空灵”的神韵。

举个简单的例子:

华山松

举起/翠绿的/翅膀

要向那/晴空/翱翔----

直立/华山/峭壁

云海/拍激的/岛上

凌乱的/石刀/铜斧

扎住/深沉的/树根

寒风/穿透了/脊骨

拨响/生命的/强音

尽管/我们还/十分/幼小

跟随/你们,/挺起/腰身

无论/你们将/多么/衰老

搀扶/我们,/永葆/坚贞

田汉曾评论说:“这首诗非常精炼。第一段写出了华山松的物境,描画云如海,山似岛,松欲飞,四句就把整个形象环境写活了;第二段写出了以松拟人的情境,抒发了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胸怀;第三段象征咱们两代人前仆后继的豪迈意境。„„”(参看《劫后诗存》第60页) 老少两代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是西岳华山峰顶的大小青松,互相支撑、互相鼓舞,毫不畏惧“凌乱的石刀铜斧”、迎面正对“寒风穿透了脊骨,拨响生命的强音”,青松的铮铮硬骨,准备接受严酷的考验,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是“十年浩劫”前夕“文艺整风”运动期间,有良心有个性的知识分子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心境。

物境、情境、意境之间可以有相互作用、相互对应的关系。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高山大海、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能引发人的心灵感应。反过来,一种心灵的境界也可以对应多种不同的自然风景。

如果说具体的“物境”和可见的“情境”为“象”(自然与社会、人生的客观存在),那么不可见的“意境”(神韵、空灵)则是“象外之象”了。

批评家从诗词绘画等文艺创作中,发现有这两种不同的境界存在,即可见的外在的“象”与不可见但可表达也可感受的“象外之象”。有时他们极力推崇“象外之象”的境界。 因为“象外之象”的境界表现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发挥了“情”与“意”的创作才能,到达了悟性与哲理的高度。“象”、具体的“物境”和可见的“情境”不过是“形”,是外露的表面的形象;而“象外之象”、不可见的“意境”(空灵、神韵)则是神,是内在的心灵世界的艺术本质。

关于“境界”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境界含有客观的“景”(物之境)和主观的“情”(我之意)两组成分。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中说:“出于观我者意(情)余于境(景),而出于观物者境(景)多于意(情)。”可以推论,所谓“物境”是以“物之景”为主要方面(可含情),所谓“情境”是以“我之意”为主要方面(可应景),各有所偏重;而所谓“意境”则是“上焉哉意与境浑”,情与景有机地交融,两者互相汇合,浑然一体,错综而不偏废。

2、东方境界说与西方对应论

西方现代文学有一个基础,即“对应论”,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能够互相感应、契合,诗人可以运用有声有色的物象(外在意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这种强调运用具有物质感的意象(包括诗歌的全部艺术手段,从比喻、修辞、象征、命意、节奏、色彩到结

构等等)通过暗示、烘托、对比、渲染和联想的渠道来表现的方法,成为象征派诗歌以及整个现代派文学的基本方法。

举里尔克的《豹》为例:

----在巴黎植物园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真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象/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外/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透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绿原先生解释这首诗说:里尔克写不出诗来,便向大师罗丹诉苦。罗丹指点他:“放下笔吧,到植物园去,去独自凝视笼子里的动物,凝视下去、凝视下去,直到它显出了它的粗暴和窈窕,直到狭小的囚笼变成了险峻的山坳,直到你自己通过它的喉咙发出了自己绝望的吼叫。”他照办了,于是写出了名篇《豹》,并自以为懂得了诗的诀窍。从此便到处寻找心灵的空间,倾听雕像的呼吸,涂抹听得见的风景,并为迷失在死胡同里的语言寻找出路,----可惜再也写不出一首活的或者曾经活过的野兽。

这“豹”就是里尔克诗情的“客观对应物”(Objective correlative. )

现代派基本方法的一种体现就是艾略特提出的“客观对应物”理论。他认为:表达主观情感的唯一的艺术方式,便是为这个情感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钱钟书译为“事物当对”、余光中译为“情物关系”)。换句话说,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被转变成这个情感表达的公式。于是,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事物一旦出现,那个内心情感便立刻被呼唤出来了。他反对浪漫主义的滥用感情、不加克制的主观表现,“直抒胸臆”。艾略特主张,只用客观的具体物象(意象),来表现主观的抽象的情绪。他所谓写诗,归结到寻找“客观对应物”,有点儿象藏着谜底,来编谜语。

流沙河指出艾略特的这个理论有一个大漏洞。实际上,在某些境遇中,主观的情绪不全是抽象的。这种情绪在爆发之前,常常已具有意象,具有强烈的感发力,不需要再特为去寻找所谓“客观对应物”。这种情绪与意象不是“对应”的关系,而是“共生”的关系;这种情况下直抒感情,不见得不佳。

“客观对应物”理论还有一个偏颇。艾略特只是片面强调以主观情绪去寻找客观物象,但在某些实际情况中却相反,恰恰是客观物象来触发主观情绪。中国诗人说诗,有两种不同的创作过程;一种是“因情生景”(主观情绪寻找客观对应物),另一种是“触景生情”(客观景物引起主观情绪)。二者都有道理,也都有实例可循。(参看流沙河《十二象》)

“对应论”和“客观对应物”理论几十年来影响很大,并传入中国。但是我们采用“境界说”。因为“境界说”不仅包含了“对应论”和“客观对应物”理论的精华部分,而且能添补后者的漏洞、纠正后者的偏颇。

3、境界是情景的契合

朱光潜指出: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和人生中的一切景物常在变动发展之中。没有人人相同的情趣,也没有事事相同的景物。情景相生,所以诗的境界是由创造来的,生生不息的。如果以为“景物”为天生固定的,对于人人都一样,这是常识的错误。景象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情趣不同则同一景物在各人心目中的返照的景象也各不相同。我们可以说:每人所见到的景象都是他的主观作用于客观世界所创造的不同结果。(这就是自然科学如物理学跟诗学美学的观点本质不同之处)。诗人与常人的分别就在于此。对于同一个客观景物,在诗人心目中可以发现常人一般看不到的境界。

我们在第三章第三节已经讨论过:同一个主题,例如关于“贝壳”,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艾青和流沙河)在不同情况下,所写出的诗篇是完全不同的。此外还有卞之琳、蔡其矫、舒婷、陈明远等人,都写过有关“贝壳”的诗。读者们不妨找来参看。经过十年浩劫的磨难之后,艾青又写了一首《虎斑贝》,比他以前的《珠贝》好得多:

美丽的/虎斑贝

闪烁在/你身上

是什么/把你/磨得/这样光

是什么/把你/擦得/这样亮

比最好的/瓷器/细腻

比洁白的/宝石/坚硬

象鹅蛋似的/椭圆/滑润

找不到/针尖大的/伤痕

在绝望的/海底/多少年

在万倾/波涛中/打滚

一身是/玉石的/盔甲

保护着/最易/受伤的/生命

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带到/沙滩上

我从来/没想到/能看见/这么/美好的/阳光

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艾青的生命价值,看到他对“命运”的抗争。„„

诗人把他所感受的境界写成诗作发表了,如果能对读者(常人)产生诗的功效,启发读者在阅读中进行“再创造”,那么读者通过心灵综合作用也能感受诗的境界(读者欣赏到的这个诗的境界,跟诗人原来所表达的境界之间,契合程度如何,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因为诗人写作的过程和读者欣赏诗的过程都有各自的创造作用,一个读者所读到的景象、所感受的情趣跟作者原来所感受的便不能完全相同,更不可能跟别的读者的情况完全相同。每个人所能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体验的返照,而各人的性格、情趣、体验是彼此不同的,所以无论是欣赏自然景物或是读诗,各人在对象(客体)中取得多少,就看他在自

我(主体)中能付出多少。

不但如此,对同一首诗,不同时间阅读所得也不能完全相同。欣赏一首诗应该是对它的“再创造”,每次“再创造”都要以当时当地的情趣和体验做基础。

在阅读欣赏了许多有关“珠贝”的作品以后,经过共鸣,一首新的读后感产生了,题目就叫《珠贝需要自己的壳》:

珠贝

需要/自己的/壳

大脑/沉思

需要/强硬的/头盖骨

心脏/搏动

需要/坚韧的/胸肋

珠胎/暗结

明月之/魂魄

需要/一层/小巧的/膜

谁抵御/寄居蟹

退潮时的/掠夺

谁期待/潜水者

拂晓前的/收获

化石/残骸里

能读出/怎样的/思路

骷髅/眼窝/底下

曾铭刻/多少/星图

坟窟的/砂砾/席卷

无声的/歌

无形的/舞

不要/藏经洞

不要/黄金屋

也不要/首饰盒

珠贝

只需要/自己的/壳

人人都珍爱明珠。都知道明珠是由珠贝(如同眼睛的泪腺、如同淋巴体)分泌产生的。一旦砂砾侵入了珠贝的柔嫩体内,受到痛苦的刺激,珠贝的分泌物就包围这颗砂砾,逐渐凝结,形成晶莹的明珠。古书将此称为“暗结珠胎”。人们赞叹:“明珠是哀伤的美的结晶。”但是人们更应该知道:珠贝需要自己的壳儿。

因为在孕育中的美总是柔弱的、容易打断的。美的创造过程是一种流动,或缓慢、平稳,如黏稠的浆液;或迅激、迸发,如涌动的春泉;但必定是某种未定形的流动,然后才能形成新鲜的美。铁石心肠不能焕发美,顽固僵化的东西不能体现美。为了容纳这种奇妙的流动、

有意境的现代诗歌篇三
《现代诗歌意境美鉴赏技巧》

现代诗歌意境美鉴赏技巧

诗歌意境美是鉴赏的重难点。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形成诗歌鉴赏意识,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特总结了以下几种鉴赏技巧。

技巧一:物象、色彩、感情

文学作品反映生活的特点是用形象来揭示抽象,诗歌创作也不例外,从物象入手感受图画美是进入意境的一条捷径。

如《沁园春.长沙》就可这样进入:

物象 色彩 景象特点 感情

(万)山 红(遍)

(层)林 (尽)染 高兴

(漫)江 碧透欣欣向荣 愉快

(百)舸 争流生机勃勃 赞美

鹰 去

鱼 翔

其中“景象特点”把几个物象及色彩组织起来以后的感受,“感情”要依据“色彩”的明暗(若色彩为“红”“绿”“蓝”则为明,“黑、灰、黄”则为暗)积极、消极(积极为向上、乐观,消极为颓废,压抑)来决定其是乐景还是哀景,进而确定感情是愉快还是悲哀。这样顺藤摸瓜,必能揣摩出诗意。

技巧二:作者.背景.象征

现代诗歌中象征手法使用频率极高,只有从作者和背景入手,才能准确把握象征义,领会深刻美。

《死水》的作者是闻一多,就要调动大脑中积累的有关闻一多的知识,就要查阅闻一多的有关资料。我们学过《最后一次讲演》知道闻一多是一位嫉恶如仇的民主战士,他临危不惧,怒斥国民党反动派的高大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还知道他是一位爱国诗人,九七年香港回归时流行歌曲《七子之歌》的歌词就是闻一多创作的。调动了以上知识点,我们就会猜想《死水》可能与国家有关。然后我们再查背景,知道这一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中国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由此就可以大胆推断,作者绝不会对某一臭水沟感兴趣,肯定有其象征意义,到底象征什么呢?应该是“黑暗的旧中国”。

掌握了这一分析方法,在诗歌欣赏活动中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结合背景与作者身份就会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就会想到“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会想到“勇敢,拼搏,迎难而上的英雄气概”,这样就会使诗歌意境扩大,领会诗歌丰富的思想内涵。

技巧三:习惯.暗示.诗眼

中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文人有自己的表达习惯,从古自今一脉相承。在学习中一定要不断积累、熟悉文人的表达习惯,就能快速进入诗歌意境。

《再别康桥》选取了“金柳”,《错误》中选取了“柳絮”,这些意象都与表达习惯有关。因为“柳”与“留”为谐音,常常借“柳”来表达留别之意,惜别之情。如古诗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霖霖”,“杨柳岸,晓风残日”“客舍青青柳色新”等都与留恋,惜别之情有关。文人常用“夕阳”表达凄凉,落寞之情,“落叶”表达悲伤之情,“鹧鸪”表达思念之情等,要经常积累,形成联系。

若某一情思无表达习惯,诗人就会给某意象赋予一定的意思,用暗示的方法使读者领会。

如《赞美》一诗中,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广袤无垠的景象,下边紧跟一句是“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土地上”,这就暗示这辽阔土地是指中华民族的生存区域。诗中的“我”到底是谁呢?很难把握,不过联系“为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等诗句,就会感觉到“我”既与这个民族一起经受苦难,又像太阳一样一直看着这个民族在痛苦中挣扎、觉醒、奋起。抓住这些特征推想“我”应该“是土地中的一员,又是土地变化的见证人”才合乎诗意。

诗人对思想感情的暗示,还常常表现在“诗眼”中,若能把住诗眼,就会揣摩出诗人的思想脉搏。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诗眼呢?

1、反复出现的句子常为诗眼。如《赞美》中的“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

2、全诗最后一节中常包含诗眼。如《死水》“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错误》中的“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表达了我的无奈带给女子的短暂惊喜与无尽的失望。都给人留下了诸多回味的余地。

记住以上鉴赏技巧,反复训练强化,必能转化为能力,诗歌鉴赏就会得心应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意境的现代诗歌篇四
《现代诗教学》

有意境的现代诗歌篇五
《韩剧中的小诗及一些有意境的优美诗歌》

本人比较喜欢看韩剧,大家不要喷,虽然韩剧千篇一律,没有神马营养。但是,这就当做是我空余时间的消遣吧。

下面为大家奉上韩剧中出现的一些小诗,之所以称它为小诗是因为它们的确很小,没有什么气势,但是它们却写出了人们内心的细微情感,挺细腻的。它们真实,美妙而不做作,不像韩剧里的剧情那样夸张。

另附一些其他我认为不错的后现代小诗。

——————— 2011.7.27

韩剧《小妇人》诗三首

(先来首郑未得和卢建泰在野外星空下一起背的诗吧)

《一颗星星中的爱情》

被长长的岁月划过的天空

充满了秋天的气息

我可以无忧无虑地

仰望秋天的天空

数着一颗颗的星星

我没有办法一一数完

挂满天空的星星

那是因为黎明即将来临

黑夜即将逝去

是因为我的青春还没到尽头

一颗星星中的回忆

一颗星星中的爱情

一颗星星中的孤独

一颗星星中的憧憬

一颗星星中的诗

一颗星星中的母亲

母亲……

《等待春天的心情》

作者:辛夕汀

雨水未到

惊蛰尚早

天地间依然陡峭

偏是这般寒冷的时节

春天已涌入我冰冻的血液

股股热流沸腾了我的气息

手与手相握

面与面相贴

相互支撑相互温暖

为了等待鲜花烂漫的春天

千山

依然巍然耸立

万水

依然奔涌不息

树连着树

鸟唤着鸟

我牵着你

在期待春天中而前行

《雪夜林边小立》

作者:罗伯特 费罗斯特

我想我认识树林的主人

他家住在林边的农村;

他不会看见我暂停此地,

欣赏他披上雪装的树林。

我的小马准抱着个疑团:

干嘛停在这儿,不见人烟,

在一年中最黑的晚上,

停在树林和冰湖之间。

它摇了摇颈上的铃铎,

想问问主人有没有弄错。

除此之外唯一的声音

是风飘绒雪轻轻拂过。

树林真可爱,既深又黑,

但我有许多诺言不能违背,

还要赶多少路才能安睡,

还要赶多少路才能安睡。

韩剧《我是老师》

(剧中的那个美女学生叫做银别,这个名字真难听,老师很丑,叫做Sam。在银别被绑架时,老师为了救银星想出了个无厘头的点子,结果他却喝醉了,在这个时候,他为银别念了一首诗。)

《花》

作者:金春秀

在我

把银别这个名字

叫出来之前

你只是一个身影

在我

把银别这个名字

叫出来之后

你走近了我

成为了我的银星

就像我叫你一声银别一样

代表着我的光鲜和香气 我的名字

你 打算如何叫我啊

Sam

你是银星我是Sam

你对我来说

是无法忘怀的

一个身影

韩剧《我叫金三顺》

去爱吧,就像从来没有被伤害过一样

歌唱吧,就像没有人聆听一样

舞蹈吧,就像没有人注视一样

工作吧,就像不需要金钱一样

生活吧,就像今天是世界末日一样

韩剧《恋风恋歌》

我用一秒钟遇上一个人

用一分钟认识一个人

用一小时爱上一个人

却要用尽一生忘掉一个人

韩剧 《看了又看》

黄昏从遥远的地方走来

走过那幽静的银色树林

黄昏从窗间推开了冬天的脸庞

有意境的现代诗歌篇六
《古诗与现代诗异同》

有意境的现代诗歌篇七
《解读意象,品味意境——打开现代诗歌阅读的窗口》

能力之窗

写作没有秘籍,但写作确有章法可循,我

们在写作过程中如果有意识地运用一点写作技

巧,那么我们的作文就能产生“点石成金”的功效,日积月累,你的作文就会慢慢觏起来,你

的作文水平就会不断地提升。

(船山)

读指津

解读

.__二I-_・_●._-

,U0、

日包

口口

啄.

I盘日,山、现

__JI-■-

_..Jk

打开现代诗歌阅读的窗口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们惊喜地看到,人教版语文教材给我们送来了一阵现代诗的春

风,尤其是初中教材由原来的7酋现代诗增至

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

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具体地讲,它是诗人借助艺术想象,通过比喻、象征、拟人、

现在的l7课时23首现代诗,是原来教材的三

倍多。这意味着编者正在重新审视现代诗在语文教学中和审美取向中的价值地位,也提醒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不能再忽视现代诗歌的教学,

对比、通感等艺术表现手法,把在对生活的审

美观照中所形成的感受、体验哲思,渗透和熔铸到诗人所精心选择的客观物象中去。美的

也提醒我们广大中学生读者要更加重视提升现代诗的阅读与鉴赏能力。特别是到了初三阶

段,大家除r在诵读诗文的过程中感受、体验、

“意象”则是诗人的丰观情思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有机契合和融汇,它具有独创性。

诗的意象的独特价值在于把抽象的情意化

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外,还应有意识地提高欣赏现代诗歌的品位和审美情趣。

钱钟书先生所言:“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也就是说,诗不是赤裸裸的、无

为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使情思的表达含蓄蕴藉。这是美的生成,又是一种含蓄的传达方式。

如贺铸的诗句:。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凤絮,梅子黄时雨。”这里一连叠用三个比喻式意象,透露出闲愁之多:如一川蓬蓬勃勃

所依凭的直接抒发情感,而是要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即意象来抒发。可见,意象是诗

歌的重要特征之一。掌握了意象,鉴赏诗歌也

的杂草,如满城随风飘荡的柳絮,如黄梅时节

绵绵不尽的细雨。这就不像那种。我愁死了”

就成功了一半。之类的大白话,它表达得含蓄、富有诗意,委婉而使人回味。

一、意象帕内涵

“意象”是中国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

=.诗歌意象的分类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和依据。诗歌的意象多

具体形象。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

种多样,笔者从人教版教材现代诗歌的作品中

能力之窗

归纳出主要的几类:

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

1.象征意象

艾青说:“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诗人通过

象征体的运用,使思想感情具体化,引起读者

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的其他事物都作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如“绕着池塘跟跳跃

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那旗子见

深思,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用“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寄寓了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又如((在山的那边》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翻过山去看海”这个举动以及山和海这两个事物本身都具有象征意义,而且这首诗就是从它们的象征意

义生发出来的。如果同学们理解不到这一点,仅仅把它们理解成实际的行动和实际的事物,

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等。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跃欢快、

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

读指津

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4.物化意象

物化刚好与拟人方式相反,赋予人以某种外在自然物的特质,即人格物境化。它往往把

人比附为外在的可感性的景物,用以渲染和烘

就不能把握到诗歌的主题了。

2.比喻意象

比喻就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取其某一相同点来比拟,使两个形象相互辉映,彼此引证,使诗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以便于读者感受。如余光中的《(乡愁》,诗人将一种摸不着、闻不到、看不见的抽象情绪

“愁”化为“/J,/J,的邮票”,来烘托“我在这头,

托出诗人含蓄的思想感情。它同样能使语言形象化。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表

达作者热爱伟大祖国的火热诗情。但诗中的思

想不是作者直喊出来的,而是把思想浸透在意象中,成功地运用了物化手法。诗的开头,作

者就把“我”比附为“破旧的老水车1“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的驳船”。让读者从中深切体味到祖国是何等贫

母亲在那头”时的眷眷思念之情;把它化为。窄窄的船票”,渲染。我在这头,薪娘在那头”的恋恋不舍之意,把它化为“矮矮的坟墓”,来表现“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拳拳孝子之心,最后把它化为“浅浅的海峡”,来表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绵绵思乡爱国之情。从上文我们知道了诗人为了表达他对于某一事物的独特感受,为了使抽象的、难于描摹的事物具象化,往往会运用比喻意象。

3.拟人意象

拟人就是赋予外在的客观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动作和行为,即物境人格化。它可以使诗的语言形象而富于立体感。如郑愁予的《雨说》,全诗采用了拟人手法,以“雨”为中心意象,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

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

困、落后,以及作者隐藏的那份忧患意识。在诗的第三节中,作者笔锋一转,又将“我”化

为众多的意象:“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

4挂着眼泪的笑涡”“绯红的黎明”等,这些洋溢着生命感的意象使读者真切感受到祖国挣脱了束缚,给人新生和希望。总之,诗人心中奔涌着的爱国之情,由于找到了最恰当的物化意象,得到了形象的表达和生动的抒发,也更

有艺术感染力了。

5.对比意象

对比,是一条普遍的艺术规律。小说、诗歌,绘画.戏剧、音乐等文学艺

术体裁,都使用对比手法。大小,长

短、高低、远近、曲直、阴阳、冷暖、

真善美与假恶丑,在对比中相形益

彰。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

●●●●●●●●●●●●●●●●●●●●●●●●●●●●●●●●●●●●●●●●●●●●●●

能力之窗

中,残损的手掌本来是很小的,但它能摸索广大的土地,一会几。触到荇藻和永的微凉”,一会儿又让“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这一大一小的强烈对比构成了独特的语境。还有

诗文前半部分用“灰烬”“血和泥”“冷到彻骨”“憔悴”“苦水”等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来描

国诗人休斯的((黑人谈河流》这首短诗里,作者一连用了四条河的排比体式,像大河奔腾而下,把倾诉的感情宣泄得淋漓尽致;在诗篇组织上,他把“我了解河流”“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这样的诗句,在诗篇前后反复

吟唱,起到了一唱三叹,深化主题的效果。又如《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

写沦陷区的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后半部分用“太阳”“春”“带来苏生”“温

暖”“柔发”等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象征

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

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

指津

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赞美之情。这

样前后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更加鲜明。

成和浓郁的诗意氛围。因此,在新诗鉴赏中,

同学们要反复吟咏诗歌,把握意象进而达到理

智上的领悟,进而介入情感,进行美读,循着

6.通感意象

在诗歌里往往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语言运动的节奏,触摸到作品的感情脉络,体

验作品浓郁的感情,感受诗歌的特定抒情氛

围。

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化,从而获得

一种新奇,精警的艺术表达效果。如江河《星

星变奏曲》中“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2.结合作者的背景生平,理解诗歌意象

在诗歌创作中,由于诗人个体经历的不

与“一团团白丁香蒙蒙咙陇”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

蒙陇,将人们带入了一种令人陶醉的蒙咙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

同,对客观审美对象的感受不一样,每一个物象所激起的诗人的情感体验也会不相同。所以,当诗人把瞬I'H】的感受寄寓在一个特定的审美对象中,其生成的意象,就更多地带有主观

色彩,形成一个所谓的全新的意象或诗人原创

美。再看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第一节开头,“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

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视觉。老水车”与听

性意象。当我们在解读这些意象的时候,就必

须要全面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创作心境和特

觉“疲惫的歌”相连,诗人用这种苍凉的意象开头,一下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极佳的诗歌欣赏状态,地老天荒之中去感受那份震撼,那份深

厚,数百年的历史沉寂一下跳到了读者面前,

殊的人生经历,以期找到一个解读意象的最佳突破口和切入点。

例如《我爱这土地》,我们就要了解艾青的

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l

93

2年从法国留学回来

开阔而雄浑,苍茫而深沉。

的艾青目睹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满目疮痍的现实:在灾难中挣扎求生的人民,世代生存的土地被大片掠夺,与他们生息相通的土地被肆意践踏。艾青作为民族战士,为民族现实的生存而焦虑・作为诗人,他反对赤裸的抒情,主

三、走人文本.把握意象.品味诗惰

理解了意象的内涵和类型,下面谈谈如何把握现代诗歌意象,从而学会品味诗情。

1.用吟咏和美读方法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咏诗歌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所谓“美读”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人教版教材现代诗歌选编篇目大多是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的抒情名篇。如在美

张给感情穿上意象的衣裳。艾青以意象作为现

实人生与情感体验表达的通道,找到了战士与诗人、生活和诗歌、时代与艺术有机结合的融合性。因此,艾青在意象的选择上,他找到了具有意象的理性深度内涵,又能体现意象的艺术观感的审美效度的典型意象,这就是人们熟

●●●●●●●●●●●●●●●●●●●●●●●●●●●●●●●●●●●●●●●●●●●●●●●●●●●●●●●●●●

能力之窗

悉的“土地”和“太阳”两个意象中心。这两

诗中每一个具体意象所蕴含的情思,而且更重

个中心意象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艺术感受,体现了他的诗与时代精神的紧密联系。了

解这些创作背景,大家就会明白此文中“土

要的是把这些意象联系起来看作一个整体来探寻诗人的情感深处所隐藏的社会和历史的广阔

内容。同时,在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的这四种

地”这意象深藏善的正是诗人对灾难中的人民和受难的祖国一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赤子

之爱。

意象,更让读者易于引起联想:可想到生离,想到死别,想到自己曾有过的故人、故园之思;还让读者脑海中呈现出与诗歌内容对应的四幅鲜明而具体的生活画面,在鲜明的画面中体验诗中愁得化不开的乡愁。可以说,四个意象抒发人生四个阶段四个愁情,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在淡淡的哀愁之中如泣如诉地倾吐真切,纯

挚的。失恋”之情,仿佛窥探到了诗人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情怀。

又如在学习《星星变奏曲》((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以舒婷、顾城、江河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生活经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

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主旨。

读指津

3.理解诗中意象的特征,发掘意蕴①抓住意象特点,整合单一意象。诗歌都离不开意象的分析,而意象常常是单一的个体,因此分析时必须抓住每个意象的特征,并把意象整合起来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如《我爱这土地》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

又如((星星变奏曲》以“星星”为意象,但

文中七次出现“星星”,每一次出现的形象多

不相同:第一次是对没有光明时的一种希望;第二次是点缀夜空的星辰・第三次比喻光明和温暖。第四次同第一次含义一样,第五次指的是艰苦的历程中存留下来的一点点的自由和温

暖;第六次指挣扎着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

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一一“土地”“河

流”“风”和“黎明”,并分别赋予它们不同的

象征意义:“土地”可看作是繁衍滋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可’看作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则是充满生机的民族光明未来的象征。不管是“河流”“风”。黎明”,这一切都发生在土地上,土地是中心,是根,是归宿,所以“我”死了以

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以致到最

第七次指大自然的星辰。总而言之,作者灵活运用象征、比喻、通感等艺术手法,打破时空

秩序来重新组合意象,丰富意象。运用天马行

空的联想将表面毫不相关但又存在偶然性相似的关系的概念组合在一起:如用。星星、诗、

蜜蜂、萤火虫、春天、鸟、丁香”等来象征光

明、美好的理想境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

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蒙

后诗人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

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的爱、诗人的情都浓缩在“土地”这个意象中。。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一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咙、意境优美。显示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现实的

否定,抒发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求。

总之,意象既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

②注意意象的组合方式,发掘意蕴美。一酋诗往往不可能只具有单个的意象,作为整

体,诗的意象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并由此而生发出深层含义。因此,在分析各自内在的意蕴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握诗的整体意蕴美。

如上文提到的((乡愁》,我们不仅要理解

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最重要的审美单元,是打开阅读现代诗歌的一

扇窗口。在现代诗歌阅读中,意象是

阅读欣赏诗歌的钥匙,我们只有抓住意象,把握意象特征,感受诗歌的魅力,才能提高鉴赏和审美诗歌的能

力。

●●●●●●●●●●●●●●●●●●●●●●●●●●●●●●●●●●●●●●●●●●●●●

解读意象,品味意境——打开现代诗歌阅读的窗口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孙爱华

浙江温州龙湾区永中中学

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THE WORLD OF CHINESE LITERATURE2009(1)

本文链接:

有意境的现代诗歌篇八
《《流行歌词对古典诗歌意境的现代解读》》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本科生学年论文

题 目: 《流行歌词对古典诗歌意境的现代 解读》

系 别: 文学与新闻系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二A班

学 号: 20101201312

姓 名: 傅晗晶

指导教师: 袁伊

流行歌词对古典诗歌意境的现代解读

摘 要

流行歌词对古典诗歌意境的借鉴缘于现代音乐的发展,更有人们情感的微妙变化,以及穿越时间、空间的,与古人的情感共鸣。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对于古典诗歌意境的借鉴更有利于听众理解流行歌曲歌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反之,也促进了大家对古典诗歌的理解。但是这样一种现代解读也存在弊端。但总的来说,这样一种借鉴可以丰富流行歌词的内涵,使歌曲百听不厌。

关键词:情感共鸣 韵味无穷 辩证法 美学 内涵

Abstract

1

Popular lyrics to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usic, people have more emotional subtle change, as well as across time, space, and the emotional resonance of the elders.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o point to lyricism in rendering the scene, the actual phase, active life rhythm of poetic space with a boundless lasting appeal. Artistic conception is one of the basic category of dialectics, and is also the important problem to study in aesthetics. To classical poetry artistic conception model is more advantageous to the audience to understand pop songs to express emotion. On the other hand, also promot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lassical poetry. But such a modern interpretation also has disadvantages. But on the whole, such a model can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yrics, can't get enough to make songs.

Keywords:emotional resonance Infinite charm dialectics aesthetics connotation

目 录

2

绪论………………………………………………………………………………… 3

一、流行歌曲与古典诗歌概述 ………………………………………………„„3

(一)两者作为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重要性…………„„„„„„„„„3

(二)流行歌词与意境的联系„„„„„„„„„„„„„„„„„„„„4

二、流行歌词借鉴古典诗歌现状„„„„„„„„„„„„„„„„„„„ 5

(一)流行歌词中的古典诗词„„„„„„„„„„„„„„„„„„„„5 (二)举例流行歌词对古典诗歌的借鉴与运用„„„„„„„„„„„„„„„6

1、还原型:对全诗的谱曲„„„„„„„„„„„„„„„„„„„ 6

2、普及型:借用典故加以创新„„„„„„„„„„„„„„„„„ 8

3、融合型:以古典情怀为背景,开拓歌曲多样化发展„„„„„„„ 9

三、关于诗、歌互动现象的思考……………………………………………………11 (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11

(二)分析这种现象的利弊„„„„„„„„„„„„„„„„„„„„„ 11 结论„„„„„„„„„„„„„„„„„„„„„„„„„„„„„„„12 参考文献 „„„„„„„„„„„„„„„„„„„„„„„„„„„„ 12

绪 论

3

流行歌曲从古典诗歌里吸取营养,保留或者化用古典诗词经典中的美好悠扬的意境,借古韵抒今意,用当代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来。研究流行歌词对古典诗歌意境的现代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流行歌曲的文化内涵。能辩证地审视流行歌词的优美或者不足之处。对于选择收听曲目有十分有效的推荐作用。

流行歌词与古典诗歌的融合,既能有效促进大家对流行歌曲的理解和接受,使得流行歌曲具有耐听性,增强歌词文化底蕴,提高其内涵;又能有效地升华原有的诗歌情愫,给予听众学习古典诗歌意境的机会。这就无疑引发了我们对于这一种借鉴的全面思考以及权衡其利弊,并且从中获得最有效的借鉴方法,使得歌曲更富有积极向上的意义,兼具耐听性、娱乐性以及传唱性。在感受中国千百年来的优美古典意境和富有的精粹文化魅力的同时,获得极具时尚性的听觉享受。也能让流行歌曲像无数经典老歌一样,一直传唱下去,在千百年后的将来也成为人们谈论的艺术珍宝。

一、流行歌曲与古典诗歌概述

(一)两者作为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重要性

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流行音乐,歌曲所诠释的情感也有所不同。与时俱进地展现出当时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状态或是某些生活现状的便成为流行歌曲。通过电视、广告等不同的传媒方式推出,或作为商品销售,或纯为娱乐大众、娱乐自己。也通过包装歌手来吸引大众。流行歌曲普遍都具有(1)大众性,基于社会形态而产生创作灵感,为大众能接受并喜爱,用以娱乐和放松心情;(2)时尚性,能反映社会时代发展,人类思想进步;(3)新奇性,新奇才易吸引听众;(4)娱乐性,增加乐趣的同时放松身心;(5)商品性,满足消费大众的需求;(6)快速更替性,不断与时俱进;(7)参与性,这也是我理解的关键特征,流行歌曲以日常生活为主,唱出个人情感,强调寓意所在。就像当今流行复古风,歌词也有复古的意味以及曲调。另外还有即兴性,传播手段的科技性接受性等等的特征。这是流行歌曲得以不断发展与传唱的重要途径。

4

有意境的现代诗歌篇九
《古体诗现代诗》

古体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古诗大都在句尾或句中有一些韵词,而且,古诗大都全部是每行字数有规定。而现代文没有特有的规定,每行字数也不限,只要通顺就好了。

1.古诗工整严密,现代诗自由活泼;2.古诗用字精炼,现代诗比较接近口语。

古诗大都在句尾或句中有一些韵词,而且,古诗大都全部是每行字数有规定。而现代文没有特有的规定,每行字数也不限,只要通顺就好了。

1.首先,古代诗是乏味的四句或八句,现代诗是变化无常的多句;

2.古代诗每句字数相同,现代诗每句字数视情况而定;

3.古代诗只是一段或两段,现代诗的段数随意。

共同点:都有精炼美、含蓄美、音乐美、形象美、跳跃性。表意朦胧、具有节奏感、有意境。

不同点:古代诗词讲究格律、押韵、平仄。现代诗词句式长短不一,不用严格押韵

《弟子规》只有一千多字,却在现在这样受欢迎,值得这么多人去刻苦学习;《弟子规》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是一个小人物,只是一个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动就是教书,但他终生研究《大学》、《中庸》,他创办了一个学校,叫“敦复斋”,当时非常受欢迎,被人们尊称为“李夫子”。因为他经常和孩子接触,所以写成了一部书,叫《训蒙文》,后来又经过贾有仁的修订,才流传至今。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书,却引起这么大的影响,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

的主题也是中国的道理,中国的规范,主要就是说明:仁、孝、悌、爱。它三字一句,既押韵,又精湛。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0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