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环评师】
形容痛苦的诗词篇一
《诗歌对疼痛的表达》
形容痛苦的诗词篇二
《表达情感的词语》
含情脉脉
缠绵悱恻
欲说还休 魂不守舍 情真意切 情深意重 两情相悦
如胶似漆 柔情似水 情意绵绵 一往情深 爱恨交加
寸步不离 词不逮理 辞不达意 词不达意 词不逮意
愁红惨绿 愁红怨绿 触景生情 惨绿愁红 缠绵悱恻
痴男怨女 多愁善感 打成一片 跌脚捶胸 跌脚捶胸
跌脚槌胸 多情多感 多情善感 睹物兴情 动之以情
思断义绝 恩断义绝 儿女心肠 法不徇情 抚景伤情
凤协鸾和 飞眼传情 古井不波 感情用事 欢欣鼓舞
花残月缺 好恶不同 忽冷忽热 含情脉脉 豪情逸致
欢忻鼓舞 恨相见晚 恨相知晚 借景生情 禁情割欲
伉俪情深 口是心苗 脸红耳赤 脸红耳热 冷酷无情
冷若冰霜 凛若冰霜 凛若秋霜 凛如霜雪 冷血动物
冷心冷面 乐新厌旧 麻痹不仁 貌合情离 脉脉含情
莫逆之交 满腔热枕 满腔热忱 难分难舍 难舍难分
弄性尚气 婆婆妈妈 平心而论 秋波盈盈 情不自禁
情不自已 情孚意合 契合金兰 情景交融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随事迁 情深一往 秋水盈盈 琴瑟之好 情投契合
情投意合 情投谊合 情投意和 情投意洽 情投意忺
情文并茂 情逾骨肉 情意绵绵 情逐事迁 人非草木
人非木石 人非土木 如胶如漆 如胶似漆 如胶投漆
热泪盈眶 热情洋溢 如手如足 如兄如弟 人心如面
把描写离别用的词语:再见
描写开心的词语也 :高兴
描写痛苦的词语 :伤心
描写与一恋人在一起的词语 :缠绵
描写思念的词语 :怀念
描写勇敢面对的词语 :大胆
描写心里惆怅的词语: 哀愁
描写为一个人伤心的词语 :陪泪
表示走的词语:散步
表示听的词语:聆听
表示说的词语:讲述
表示看的词语:凝视
表示高兴的词语:喜悦
表示愤怒的词语:发怒
表示悲哀的词语: 悲痛
表示诚实的词语: 诚信
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 :不安
描写离别用的词语:分离
描写开心的词语也:愉快
描写痛苦的词语:悲痛
描写与一恋人在一起的词语:幸福
描写思念的词语:想念
描写勇敢面对的词语:无畏
描写心里惆怅的词语:叹息
描写为一个人伤心的词语:惋惜
表示走的词语:离开
表示听的词语:倾听
表示说的词语:喊叫
表示看的词语:眺望
表示高兴的词语: 愉悦
表示愤怒的词语:怒吼
表示悲哀的词语:悲伤
表示诚实的词语:老实
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 思考
表示讨厌,---损人利己,矫柔造作,油腔滑调,油嘴滑舌
表示尊敬,---尊老爱幼,相敬如宾,永垂不朽,名垂青史
表示鄙视,---不屑一顾,臭味相投,看风使舵,狡兔三窟
表示励志,---磨杵成针,再接再厉,弃暗投明,回头是岸
表示勤劳,---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白手起家,起早贪黑
表示勇敢, ---从容不迫,披荆斩棘,奋不顾身,赴汤蹈火
表示生气,---大发雷霆,气急败坏,怒火中烧,怒发冲冠
表示“哭”的词语:泪流满面、泪如雨下、泪眼汪汪、泪如泉涌、嚎啕大哭、
.表示“笑”的词语:喜笑颜开、眉开眼笑、哈哈大笑、嫣然一笑、微微一笑
28表示“人物心情”的成语:忐忑不安、惊慌失措、闷闷不乐、激动人心、焦急万分、
.表示喜悦的:笑容可掬、微微一笑、开怀大笑、喜出望外、乐不可支
.表示愤怒的:火冒三丈、怒发冲冠、勃然大怒、怒气冲冲、咬牙切齿
.表示憎恶的:可憎可恶、十分可恶、深恶痛绝、疾恶如仇、恨之入骨
.表示悲哀的:伤心落泪、欲哭无泪、失声痛哭、泣不成声、潸然泪下
.表示忧愁的:无精打采、顾虑重重、忧愁不安、愁眉苦脸、闷闷不乐
.表示激动的:激动不已、激动人心、百感交集、激动万分、感慨万分
.表示舒畅的:舒舒服服、高枕无忧、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心旷神怡
.表示着急的:迫不及待、急急忙忙、急不可待、操之过急、焦急万分
表示
.表示愧疚的:追悔莫及、悔恨交加、于心不安、深感内疚、羞愧难言
.表示失望的:心灰意冷、大失所望、灰心丧气、毫无希望、黯然神伤
.表示害怕的:惊弓之鸟、提心吊胆、惊惶失措、惊恐万状、惶惶不安
心情不好的成语:
愁眉苦脸、垂头丧气、没精打采、闷闷不乐、多愁善感、愁眉不展、愁容满面、心神不定, 心旷神怡、悠然自得、心花怒放、欢天喜地、喜出望外、垂头丧气、惊恐万状、热泪盈眶、若无其事、恼羞成怒、悲痛欲绝、喜形于色、神采奕奕、眉飞色舞、心惊胆寒、面如土色
一、激动
悲喜交集 悲愤填膺 百感交集 感人肺腑 动人心弦 情不自禁 心潮澎湃
激昂慷慨 慷慨激昂
二、感激
感激涕零 感恩戴德 谢天谢地 没齿不忘 感同身受
三、懊丧
垂头丧气 灰心丧气 心灰意冷 心灰意懒 万念俱灰 自暴自弃 黯然销魂
大失所望
四、悲痛、哀悼
心如刀割 切肤之痛 哀毁骨立 悲天悯人
反映心情激动的成语
表示笑的词语:
哄堂大笑 开怀大笑 笑逐颜开 笑容可掬 喜笑颜开
欢声笑语 眉开眼笑
表示生气的词语
火冒三丈 大发雷霆 气急败坏 怒火中烧
形容痛苦的诗词篇三
《形容心情、哭、笑的词》
形容痛苦的诗词篇四
《形容词有关的程度表达》
形容词的程度表达
在汉语词汇里 ,形容词数量丰富 ,而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日常说话、行文都离不开它。那么 ,汉语中的形容词是如何表程度的呢 ?
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
1 .程度副词 +形容词常见的程度副词有“很、挺、怪、更、最、太、忒、好、真、非常、十分、特别、极其、较、比较、稍微、不大、有点儿、有些”等等 ,一般来说 ,这些副词都能帮助形容词表示程度的高低深浅。
(1 )表程度高、程度深。如 :很好 挺甜 怪美的 更长 最硬 太高 忒窄 好多 真远很美好 挺甜蜜 怪漂亮的 更长远 最生硬 太高傲 忒狭窄 好丰盛 真舒服非常好 十分甜 特别美 极其长非常美好 十分甜蜜 特别漂亮 极其长远
(2 )表程度一般、适中。如 :(比 )较好 (比 )较甜 (比 )较美 (比 )较长 (比 )较硬(比 )较美好
以下列举了许多表示程度的成语:
形容痛苦的诗词篇五
《形容词》
形容痛苦的诗词篇六
《痛的词语》
首页 成语词典 成语谜语 歇后语 成语故事 成语文章
成语名称 出处 成语解释 成语简拼 近义词 反义词 按拼音索引
搜索“ 痛 ”,找到 73 个成语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解释
灼艾分痛 比喻兄弟友爱。
迎头痛击 迎头:迎面,当头;痛:狠狠地。迎上去给敌人以狠狠的打击。
西台痛哭 〖解释〗宋末文天祥抗元失败被害。八年后,谢翱与友人登西台痛哭致祭,并作《登西台恸哭记》以记其事。后用以称亡国之痛。
无关痛痒 痛痒:比喻疾苦或紧要的事。指与自身利害没有关系或无足轻重。
头痛治头,足痛治足 〖解释〗比喻只解决具体问题,不深究产生问题的根源。同“头痛灸头,脚痛灸脚”。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比喻被动应付,对问题不作根本彻底的解决。
头痛脑热 见“头疼脑热”。
头痛灸头,脚痛灸脚 〖解释〗指针对疼痛的部位治疗,不追究病根。比喻只解决具体问题,不深究产生问题的根源。
头痛额热 见“头疼脑热”。
痛自创艾 〖解释〗指彻底地改正自己的过错,重新做人。
痛饮黄龙 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暢饮。
痛痒相关 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痛心伤臆 〖解释〗形容悲痛到极点。
痛心入骨 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痛心切骨 〖解释〗伤痛透到骨头里。形容悲愤之至。亦形容痛苦的程度极深。 痛心绝气 〖解释〗形容悲愤到极点。
痛心疾首 疾首:头痛。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痛心病首 〖解释〗犹痛心疾首。形容极其悲愤。
痛心拔脑 形容伤心到极点。
痛下针砭 〖解释〗针砭:古代以砭石为针的治病方法。比喻痛彻尖锐地批评错误,以便改正。
痛诬丑诋 〖解释〗尽情诬蔑,用很难听的话毁谤。
痛深恶绝 〖解释〗极端痛恨、厌恶。
痛入心脾 〖解释〗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痛入骨髓 痛到骨头里。比喻痛恨或悲伤之极。
痛快淋漓 淋漓:心情舒畅。形容非常痛快。
痛哭流涕 涕:眼泪。形容伤心到极点。
痛可言邪 这种悲痛怎么能说得出呢?
痛剿穷迫 〖解释〗竭尽全力剿灭追杀。
痛湔宿垢 〖解释〗犹痛改前非。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湔,洗。
痛悔前非 〖解释〗彻底悔恨以前所犯的错误。
痛贯心膂 〖解释〗形容悲痛到极点。
痛改前非 痛:彻底;非:错误。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
痛定思痛 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痛不欲生 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痛到极点。
十病九痛 形容浑身病痛。
深恶痛绝 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深恶痛嫉 见“深恶痛绝”。
深恶痛疾 恶:厌恶;痛:痛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丧明之痛 丧明:眼睛失明。古代子夏死了儿子,哭瞎眼睛。后指丧子的悲伤。 三病四痛 谓病痛很多。
轻怜痛惜 见“轻怜重惜”。
亲痛仇快 做事不要使自己人痛心,使敌人高兴。指某种举坳只利于敌人,不利于自己。 切肤之痛 切肤:切身,亲身。亲身经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深切。
切齿痛心 〖解释〗切齿:咬紧牙齿;痛心:形容心中极恨。形容愤恨到极点。 切齿痛恨 形容愤恨到极点。
七病八痛 泛指各种各样的病痛
怕痛怕痒 比喻畏首畏尾,顾虑重重。
龙胡之痛 《汉书·郊祀志上》:“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龙乃上去„„百姓卬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涘号。”后因以“龙胡之痛”指丧亲之痛。
灸艾分痛 比喻兄弟友爱
疾首痛心 〖解释〗①伤心到时极点。②痛恨到极点。
急痛攻心 心里感到极度的焦急与悲痛。
黄垆之痛 垆:放酒瓮的土墩子;黄垆:黄公酒垆;痛:悲痛。收集亡友的话。
黄龙痛饮 宋金交战,岳飞曾说要直捣黄龙府,与人痛饮。后遂以“黄龙痛饮”指彻底击败敌人,欢庆胜利。
互剥痛疮 〖解释〗比喻互揭阴私。
好了疮疤忘了痛 比喻情况好转后就忘了过去的困难或失败的教训。
酣痛淋漓 见“酣畅淋漓”。
抚今痛昔 见“抚今悼昔”。
额蹙心痛 极度忧愁伤心貌。
炊臼之痛 〖解释〗比喻丧妻。同“炊臼之戚”。
创剧痛深 谓创伤大、痛苦深。
创钜痛深 比喻受到巨大的创伤,痛苦之极
创钜痛仍 见“创巨痛仍”。
创巨痛深 创:创伤;痛:疼痛。受了很大创伤,痛苦很深。原指哀痛父母之丧,犹如体受重创。后多比喻遭受很大的伤害和痛苦。
创巨痛仍 亦作“创钜痛仍”。谓创伤深重而悲痛长久。
沉着痛快 坚劲而流利,遒劲而酣畅。形容诗文、书法遒劲流利。
沉著痛快 〖解释〗坚劲而流利,遒劲而酣畅。形容诗文、书法遒劲流利。
不知痛痒 形容麻木不仁或不知利害
不痛不痒 既不是痛,也不是痒。原形容说不出的一种难受。现多比喻不触及实质,不切中要害,不解决问题。
不关痛痒 痛痒:比喻疾苦或紧要的事。比喻切身相关的事。指与自身利害没有关系。 剥肤之痛 剥:剥去。肤:皮肤。指受害极深而引起的痛苦。
悲痛欲绝 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抱头痛哭 指十分伤心或感动,抱头大哭
哀痛欲绝 伤心得要死。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形容痛苦的诗词篇七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术语及解析》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术语及解析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使意境具体深邃,使形象
生动丰满,为下文作铺垫。“楼船夜雨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
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表达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为下文
写壮志难酬作铺垫。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刻画人物,
推动情节,渲染气氛,深化主题。“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
子,恬静地夜宿月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
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画龙点睛,
表明观点,突出主旨。“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
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分直接抒情与间接
抒情。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渲染气氛,增强力量。“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
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
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5、借景抒情: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委婉含蓄,引发思考,回味无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
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和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借滚
滚的江水抒发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6、虚实: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
人说!(柳永《雨霖铃》)上片除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
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
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
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7、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用事作典,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金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
“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8、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9、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想过程。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10、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渲染气氛,突出题旨。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二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11、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首联用瑟12、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首尾圆润,文生绚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3、衬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烘云托月,突出形象,渲染意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14、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15、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增大容量,开阔意境,巧妙立意,平中见奇。“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
16、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委婉含蓄,饶有韵味。“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17、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渲染气氛,情趣盎然。“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用鱼跳的“动”更衬托景物的“静”。
18、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多澜,情趣动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开头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写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9、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的是侧面描写。突出描写对象,烘托环境气氛,丰富意境形象。“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急行军,另一方面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20、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直截了当,酣畅淋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具体、形象、鲜明、生动、富有真实感。“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2、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淋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23、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2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
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节奏鲜明,语势磅礴,痛快淋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排比,创设了典型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5、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26、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有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替人。语言简练含蓄。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诗人的伤感情怀。
27、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引人深思。
28、叠字:重复使用同一个字。点染氛围,渲染环境,烘托情感。“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寒山《杳杳寒山道》)叠字从不同角度共同完成了寒冷氛围的营造工作。
形容痛苦的诗词篇八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一至七)》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空间变化——《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一
陈友冰
按: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笔者陆续在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和台湾大学访问或作客座,教学研究之中,结识了诸多学者。其中成功大学文学院张高评教授是来往较多的一位。张教授赠送的许多著作中,有几种是他老师黄永武教授的。黄教授是敦煌学专家,在诗词理论和鉴赏上亦有独到的心得。我拜读他的《中国诗学·鉴赏篇》、《中国诗学·设计篇》,很是心仪,又觉余兴未尽,继而产生冲动写下这本小书《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其中有些见解和资料就是借鉴黄先生的。拜谢之余,特别道出,以示不敢掠美之意。
文学的表现对象是人,正是从这个几点出发,高尔基才认为“文学即人学”。当然,人并非在真空中生活,南唐李后主说“剪不断,是离愁”,其实,现实生活中剪不断的不仅仅是离愁,人与人、人与山水林泉,与天地万物皆构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纠葛。中国古典诗人是相当聪明的,他们常常通过人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反差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感情。这种空间变化主要有空间的大小比衬、空间的扩展与浓缩、空间位置的转向这三种主要方式。
一、空间的大小比衬
主要是通过空间大小的比衬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这种比衬的依据主要出自一个视觉原理,即视野中的背景越是阔大,背景下的物体就显得越是渺小:一位老师站在讲台上,以黑板做背景,居高临下会显得很高大;如果站在操场上,以周围的四百米跑道为背景,他的形象就会缩小很多倍;如果是站在万里长城上,以蓝天白云为背景,那他就会显得十分渺小。中国古典诗人常常运用这个原理,来表现人生的孤独感,例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是初唐著名诗人,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举起反对柔弱纤细齐梁诗风,倡导汉魏风骨的大旗。他不仅在文学上开一代风气,被李白称为“公生杨马后,名与日月悬”,在政治上、军事上更想有一番作为,陈子昂在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右拾遗。为人直言敢谏,切中时弊。两次从军边塞,以博取功名。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他随建安王武攸宜攻契丹,任行军参谋。武攸宜仗着是武则天侄儿,为人霸道又轻率少谋略,不但不采纳陈子昂的分兵合击谋略,恼怒之中将陈降职为军曹,结果大败而归。陈子昂报国无门,只好怀着满腔忠愤辞官还乡,回到四川射洪县金华乡。不久就被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诬陷,死于狱中。这首《登幽州台歌》即是他武攸宜攻契丹途中在幽州台登览时所作。幽州台又称蓟丘,位于今北京市西南郊。这座古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揽贤才所筑。昭王登位之初,决心要令燕国强大起来,筑碣石馆,并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贤才。结果各国群贤聚集燕国,史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国终于强大起来,一举击败宿敌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陈子昂忠心谋国却遭到贬斥,满腹才华却得不到任用,登览蓟丘时自然会想到那位礼贤下士的燕昭王,他有首《蓟丘览古》就是直接咏歌此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与《蓟丘览古》不同,同时写作的这首《登幽州台歌》并未直接咏歌此事,而是抒发登览之中的历史沧桑之感,在怀古伤今之中含蓄地倾吐不被理解的孤独情怀。应当说,比起《蓟丘览古》,它的涵盖面更加宽泛,更有种历史的沧桑感,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这个主题的凸现,主要是通过画面之中空间大小的比衬来实现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条上下的历史纵线,其“古人”已不限于礼贤下士的燕昭王,也许包括三顾茅庐的刘玄德,也许包括善于纳谏的唐太宗;其“来者”也不仅仅限于帝王,也应包括武攸宜这类执政为上者。“念天地之悠悠”则是一条横线,是诗人遥望悠悠的地平线而生发的无限感慨。历史纵线和地理横线构成了交汇点,交汇点上有座幽州台,台上站着一位不被人理解的
孤独者,他正在抚今思昔、怀古伤今,满怀感慨而怆然涕下。一面是阔大的背景,那种纵深的历史沧桑感和广漠无声的天地,一面是背景之中孤独渺小的诗人。由于背景的阔大而纵深,就更显得画面中的人物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种孤独、这种无助,这种哀苦无告,不仅通过一个“独”字点破,更多的是通过这种空间大小的比衬给人留下的深刻感受。类似的手法还有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漂泊在夔州时所作。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避乱四川已经八年。由于好友成都尹严武的去世,诗人离开生活相对稳定的成都来到夔州也已经两年,但安史之乱仍无平定之象,随着严武的去世,巴蜀的州郡长官拥兵自重,相互攻城略地,本来的天府之国陷入战乱之中。杜甫本人已55岁,不但归家无望,而且身体也越来越差,在夔州时又患上肺疾,用以浇愁的酒也只好戒掉。国难、家愁,老病集于一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无处无人可倾诉的痛苦,使诗人更觉孤独和伤感,而这一切,通过深秋登台这个特定时刻、特定场景集中表现了出来。同《登幽州台歌》一样,诗人首先刻意营造一个阔大的背景,以此来反衬自己的渺小和孤独:“风急天高猿啸哀”这是画面的上部之景。高天之下,瑟瑟秋风中不时送来凄厉的猿啼,这是仰视;“渚清沙白鸟飞回”则是俯视,画面下部之景,飞鸟盘旋在洲渚的白沙之上。这两句一写高台背景的上部,一写高台背景的下部,但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近景。颔联则拓展开来写远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上句是由近到远,下句是由远及近。有了这两句,画面的背景得到无限的延伸,顿时显得渺远而阔大。在这个渺远而阔大的背景下,高台上的诗人再来抒发秋风万里、年老多病、战乱不息、思亲怀乡的人生感受,就更能突显一生潦倒、漂泊无依的孤独感,读者也更能体悟到诗人所慨叹的“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独”字。这种漂泊异乡、孤独无依的人生感受通过空间大小的比衬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这里要强调的时,杜甫非常擅长这种手法,在他的诗作中曾多处使用,如《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用一片影与万里云形成大小比衬,更显出这只雁之“孤”;《咏怀古迹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诗人称赞诸葛亮是“万古云霄一羽毛”,同样是运用空间大小的比衬,将诸葛亮“廻出尘表”(仇兆鳌《杜诗详注》)的清高风致表现的十分明晰,再加上“万古”这个历史的纵深感,更显得诸葛亮的勋业,千古以来无人出其右。
当然,擅长此法的也不仅是杜甫,中国古典诗词中许多佳作都是采用了此法,如马致远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同样是采用空间大小的比衬来达到天涯孤旅的抒情效果:倦于宦游的诗人骑着一匹瘦马在踽踽独行,背景是西下的夕阳,是衰草连天的西风古道。诗人的人生疲敝感、思念亲人的孤独感被反衬得十分明晰。诗人甚至都不如寒鸦,寒鸦在黄昏后还有老树古藤可以栖息,诗人却仍在天涯古道上踽踽独行。柳永《雨霖铃》上阙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也同样是把自己流浪江湖的一叶扁舟,投放到千里烟波和沉沉暮霭之中的楚天之下,形成强烈的空间大小比衬,来突显自己离别情人后的孤独和伤感,也使这几句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刘熙载曾把它作为词中“点染”的典范。王维的《送贺遂员外外甥》的前四句:“南国有归舟,荆门溯上流。苍茫蒹葭外,云水共昭丘”采用的手法与柳永《雨霖铃》的“念去去”三句几乎完全相同。
中国古代边塞诗中为了表现戍守生活的艰苦、单调,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是为国舍家的豪情,边塞诗往往以大漠雪海来反衬戍守中的孤城,如隋代杨素的《出塞》:“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范仲淹的《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唐代的边塞诗这更已成为一种定式,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翁绶《关山月》:“笳吹远戍孤城灭,雁下平沙万里秋”;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孤城倚大碛,海气迎边空,《首秋轮台》:“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骆宾王《边城
落日》:“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崔湜《大漠行》:“云沙泱漭天光闭,河塞阴沉海色凝„..火绝烟沉右西极,谷静山空左北平”;骆宾王《夕次蒲类津》:“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结客少年行》:“追奔瀚海咽,战罢阴山空”,《雨雪曲》:“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紫骝马》:“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杨炯《战城南》:“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王勃《陇上行》:“云黄知塞近,草白见边秋”;虞世南《从军行》之一:“萧关远无极,蒲海广难依。沙磴离旌断,晴川候马归”;沈佺期《塞北二首》:“海气如秋雨,边峰似夏云”,“紫塞金河里,葱山铁勒隈”;袁朗《赋饮马长城窟》:“日落塞风起,惊蓬被原隰”等皆是采用这种大小比衬之法。
二、空间的扩展与浓缩
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空间变化的第二种手法,即通过空间的逐渐缩小和空间的逐渐放大来达到某种抒情效果。它同“空间大小的比衬”区别在于前者的空间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后者则是不断的放大或缩小;前者是静态的对比,后者是动态的比较;前者是利用视野中的背景越是阔大,背景下的物体就显得越是渺小这样一个视觉原理,后者则是运用另一个视觉原理,即:当人们的视野成倍缩小时,视域中的物体则成倍地放大。
首先讲空间的浓缩,我们来看柳宗元的这首《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中唐诗人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在永州任司马期间。柳宗元是一个富有杰出才华又颇有抱负的人物,无论文学上还是政治上他都有革新的愿望。文学上他反对浮艳纤巧、空洞无物、一味追求形式美的骈文,主张回归文以载道的古文传统,与韩愈一起发起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成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和中国山水散文的开创者。与文学上的极大成功相反,他寄于更大希望的政治革新却失败了。贞元二十一年,他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与刘禹锡等八个新锐一道推行革新,力改弊政,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但仅仅几个月时间,这场革新就在宦官和大官僚集团的联合反对下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和其它七位新锐一起贬到边远的荒州任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贞革新和八司马事件。柳宗元被贬之处是永州,即今日的湖南零陵县。零陵在唐代是个偏远的荒凉之地,司马又是个定员之外的闲官,没有任何具体职务。柳宗元在永州司马任上一呆就是十年,这对一个忠心谋国又想大有作为的政治家自然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此他的心中充满孤愤:为什么一心为国却遭到贬斥,为什么绝代风华却得不到任用。在这边远的荒州,又是一个没有任何具体职务的闲员,能做些什么呢?诗人不被理解的孤愤,独处荒州凄清幽冷,通过这幅寒江独钓图含蓄地表现了出来。其手法,就是利用人们的视野成倍缩小时,视域中的物体则成倍地放大这一视觉原理,将画面成倍缩小,让这位清高又孤独的“钓翁”在画面中不断放大,凸显期孤高的人格。诗人从充斥画面的“千山”,浓缩到千山中的“万径”;再从“万径”浓缩到其中一条小径旁的江渚边,再由江畔缩至“孤舟”,由孤舟再缩至舟上披着蓑衣在寒江上独钓的老人。字面上,通过“千山鸟飞绝”的“绝”,“万径人踪灭”的“灭”,“孤舟蓑笠翁”的“孤”,已充分凸显出这是一个凄清寒荒又寂寞无声的天地,无论是人还是飞禽走兽,都噤若寒蝉,俱在躲避严寒,又都患了失语症。唯有这位老渔翁身披蓑衣,冒着风雪在寒江独钓。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浓缩,这里再用“独钓”二字,将渔翁的孤傲成百倍、成千倍的放大。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曾称赞柳宗元“虽万受摈斥,不更乎其内”,这首诗就是个明证。诗人就是要借这位“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形象告诉世人、也是告诉那些政敌:你可以将我放逐荒州,可以让世人噤若寒蝉,成为一个无声的中国,但并不能摧毁我的素志,更不能玷污我高洁的人格。当然,通过这幅图画,也可看出诗人无人理解的落寞幽独的情怀。不管是那种内涵,都是通过人们的视野成倍缩小时,视域中的物体则成倍地放大这一视觉原理,将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成百倍地放大了。
与柳宗元《江雪》手法类似的还有卢纶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是中唐诗人卢纶的六首《塞下曲》中第三首。卢纶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但其诗歌在十才子中却别具一格,比起钱起等人,他的诗作更多反映军幕生活,也更多一些豪宕雄浑之气,这可能与他多年生活在浑瑊军幕之中,熟悉边戍生活并有很深的体验有关,其代表作便是《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在这首诗中,诗人首先写天空高飞的大雁,再到地面上逃窜的单于。然后将画面浓缩到正在追赶的我军将士,最后集中到将士手中的弓刀之上,形成一个百倍放大的特写镜头:一个堆满积雪的弓刀矗立在天地之间。我军将士追击逃敌的豪气,风雪之夜战斗生活的艰辛,都通过这把堆满积雪的弓刀表现了出来。诗人不畏强敌的豪情和立功边塞的进取精神自然也从中得以流露。
中国古典诗词中类似的手法还很多,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同样是由塞外的千嶂峰峦、长烟落日,渐渐浓缩到千嶂里的孤城,再由孤城中夜不能寐的将士浓缩到他们手中的酒杯、头上的白发和泪水。词人作为军中主帅为国戍边、建功立业的气概和抱负不仅在这浓缩中得以突显,“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情”与“志”矛盾,边地之艰和思乡之苦也同时被放大,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中唐边塞诗人李益的《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也是由回乐峰逐渐浓缩到峰下的受降城,再到受降城内思亲怀乡的将士,最后浓缩到一根正在吹奏思乡曲的横笛之上,它同《江雪》中的钓竿,《塞下曲》中的弓刀,《渔家傲》中的酒杯一样,都被百倍地放大,起到突显主题的作用。
其次是空间的拓展,这是与空间的浓缩截然相反的一种空间关系处理手法。它是首先突显一个细部,然后慢慢放大,最后形成一个整体,一个全局,如卢纶的另一首《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旄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此诗描绘一位将军在军前发号施令。诗人并未勾勒将军的全貌,而是特写军帅手中的一支令箭“鹫翎金仆姑”:金色的箭身,鹰鹫羽毛装饰的箭尾。强调令箭本身就是在夸饰军威。然后镜头再放大到将帅身后的帅旗“燕尾绣旄弧”:旗呈燕尾型,上部装饰着彩绣的旄头。场面再由帅旗放大至旗下的主帅一个动作:“独立扬新令”。手中令箭一挥,斩截的动作意味着此帅的刚毅和果敢;最后是一幅全景:“千营共一呼”。全军的士气和对军帅的拥戴——这样的军队自然是无往而不胜!诗人在将空间逐层推展的同时又结合动静相成:前两句是静态的写生,后两句是动态的渲染,把这位刚毅果敢有深孚众望的军帅气质、声威刻画的惟妙惟肖,尽管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
类似的还有戴叔伦的《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前两句是写诗人自己对友人的思念,追悔当年没有“踏阁攀林”随友人同去,以至今日隔着沧海云山留下无尽的思念。第三句则将这种思念放大至“数家”。秋天到了,很多人家都在砧上捣杵准备冬衣,这时也更容易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挂念,李白的《子夜吴歌》中就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最后则由“数家”拓展到“一郡”,将这种思念之情推而广之,赋予它更为广漠的涵盖。戴叔伦是唐代诗风由盛唐的雄浑浪漫向中唐的自省内敛过渡时期关键人物,一般都认为他抒写离情
别绪、羁愁旅恨之作,“完全涤尽了盛唐余风,流露出低沉、苍老、暗哑的情调,在大历诗中很有代表性”(《吴庚舜等《唐代文学史》》,从这首《登楼寄王卿》来看,也不尽然,至少在手法上,对盛唐诗人的承续还是很明显的。
这类空间逐层拓展的诗作,可以举出多首名篇,如杜甫《旅夜抒怀》前四句“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星垂原野阔,月涌大江流”,由岸边的小草到水中的孤舟,再由细草所在的江岸拓展到整个原野,江中的孤舟拓展到整个大江。诗人漂泊江湘的孤独和伤感被反衬得更加突出。王昌龄的《芦溪别人》:“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亦是由眼前的扁舟、溪水拓展至荆门和三峡,将离别的忧伤和深长的思念成百倍地放大。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由松树下面的小童拓展到小童和松树所在的山中,直到烟云渺茫的深山之中。那渺茫的烟云,隐隐的深山与小童师傅的隐者身份非常贴切;王安石的《钟山晚步》:“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血点平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由初夏时节坠落在沙地上楝树花的点点落瓣,拓展到楝树旁的槿篱竹屋,再拓展到竹屋边的乡村小路,并一直延伸到小路尽头城郊的卖酒人家。于此手法相同的还有他的名作《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三、空间位置的回旋
空间的浓缩是由整体或全局逐层缩小,最后突显一个细部的特写;空间的拓展则是首先突显一个细部,然后慢慢放大,最后形成一个整体,一个全局。空间位置的回旋则是上述两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即先由细部逐渐放大,然后在逐渐缩小回归这个细部,形成一个回环照,。如张继这首著名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首先显现的是一叶扁舟,扁舟中是位在深秋的夜晚难以入眠的诗人。寒霜之下,乌啼声中,从月出东山到玉兔西坠,他面对瑟瑟的枫叶和点点渔火,愁绪满怀,彻夜无眠。这自然会引起读者的思虑?为何彻夜无眠?贬谪路上的幽怨,还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抑或是柳永式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并未就此作出回答,仍然接着描叙:首先点出地点:“姑苏城外寒山寺”,然后点出此时此地的独特景观:“夜半钟声到客船”。直到最后两个字“客船”,我们才明白诗人此时的位置,此时的处境,才明白他要抒发的是“客愁”——一个游子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整首诗,在空间位置上绕了个大圈:由一条小船中贮满乡愁的游子,放大到附近的江枫渔火,月落乌啼,再到小船、枫树、渔火、乌啼所在的河蚌到附近的寒山寺,让寒山寺的钟声在从远处再回到客船。诗人的乡愁透过秋夜的冷月寒霜,伴着江枫渔火,掺和着阵阵乌啼和夜半钟声,更有种幽寂清冷的氛围,更突显孤孑清寥的感受。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并不仅仅是空间位置的回旋这种手法的巧妙运用,还有许多独到的手法,如典型景色的选取和布局:落月、乌啼、寒霜,最易形成一种孤寂清寥的氛围;秋江、枫叶、渔火,这又是典型的水乡秋夜景色,这对抒发羁旅和客愁自然起了很好的渲染和衬托。从布局上说,前两句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两句却特别疏朗,只写了一件事:卧听夜半钟声。前两句的密匝,突出了江南水乡秋夜的繁富,反衬诗人独处清夜的孤孑;后两句的疏朗,不仅意在显示江南秋夜的静谧,更在揭示江南秋夜的深永和清寥,他带给客中游子的感受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不过这些手法,将是我们下面讲义中所要着重谈到的。
与张继《枫桥夜泊》空间处理手法相近的还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形容痛苦的诗词篇九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
形容痛苦的诗词篇十
《中文词语的分类》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0824.html
上一篇:离婚后户口本怎么分开
下一篇:经典留言给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