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环评师】
描写童趣的一句诗句篇一
《描写童趣的诗句》
歌咏童趣的诗句
1、村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5、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6、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7、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8、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9、所见 [宋]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描写童趣的一句诗句篇二
《描写童趣的诗词》
描写童趣的一句诗句篇三
《古诗词中童趣多》
古诗词中童趣多:童子开门放燕飞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儿童的字句俯拾皆是,每每读来,总让人忍俊不禁。可见人们对无忧无虑、轻松惬意的童年时光的向往之情,从古至今都是相同的。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以写爱国诗词最为专长,但他那首著名的《清平乐·村居》,却属于农村田园风格,其中描写儿童的词句,廖廖数字,童真便跃然纸上:“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和二儿,都在忙活着,小儿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读罢这句,一个顽皮淘气的孩童,就会浮现脑中。
童趣诗写得最为著名的,当属南宋诗人杨万里了。他多以儿童日常生活的瞬间为切入点,描绘出一幅幅浸润着童趣美的画面。“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首诗,真是一幅活泼明朗、意趣天然的水墨画。“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午睡之后,窗前的孩子们在柳树下嘻闹玩乐,让生活多了一份乐趣和生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冬天,调皮的顽童将一块冰穿上彩线,当锣敲打,声音清越嘹亮,于是顽童越发用力,忽然冰块被敲碎,散落在地。这份稚气的乐趣和余景的玩味,让我们忘记了背景中冬季的严寒和冰冷。 刘克庄的诗作《鸟石山》,也是描写儿童的:“儿童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孩子们的狂劲儿、野劲儿、疯劲儿,在这首诗里得到淋漓致尽的表现。诗人范成大在组诗《田园杂兴》中写道:“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诗人把儿童向往明媚春光的欢跃情态写得活灵活现。
儿时,都做过偷瓜摸枣的事儿,按常理,大多数孩子都会挨大人的责骂,可是在白居易眼中,偷莲的孩子却是这样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全诗没有批评和责怪,只有温馨描绘,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小娃,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采白莲,回来时却不知隐藏自己踪迹,浮萍中竟有一条道船尾闪现。这真是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
浸淫在梅雨里的诗意——梅雨诗词赏析
江南梅雨天(国画·张嘉林作)(图片摘自网络)
以“梅雨”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今载籍中寥若晨星。而对“梅雨”的文学记载,又绝大多数出自古典诗词,尤显中国古典诗词之博大精深。 梅雨,是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的一段持续时间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这段时间里,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进入梅雨季节后,江南一带几乎天天都在下雨。一会儿阴雨绵绵,雨点飘洒着钻进雨伞,湿了行人的头发衣衫。一会儿倾盆大雨,豆大的雨点从变黑的天空倾泻下来,地上很快积成水洼,浸透了行人的鞋袜。即使不下雨
的时候,也是让人闷热潮湿,身上热乎乎湿漉漉地特难受。怪不得,有人说,江
南的梅雨天是和北方的沙尘暴天一样令人讨厌。然而,梅雨季节的充沛雨水对农作物生长尤其是水稻插秧十分有利,是农业一年耕作的的最佳时间段。古人和今人一样,也是怀着一种褒贬喜怨的复杂情感看待梅雨的,但古人对待梅雨的心态似乎远比今天的我们洒脱得多。
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一些诗词对梅雨更有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到,唐宋时期的人们对黄梅天并不讨厌,反而以一种喜悦的心情来欢迎它的到来。如: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苹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宋·谢逸《千秋岁》)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宋·周邦彦《鹤冲天·溧水长寿乡作》)
雨细梅黄,去年双燕还归。多少繁红,尽随蝶舞莺飞。(宋·赵彦端《新荷叶》) 梅黄金重,雨细丝轻,园林雾烟如织。殿阁风微,帘外燕喧莺寂。(宋·无名氏《声声慢》)
被古代文人称为“贺梅子”的宋代词人贺铸,以他《青玉案·横塘路》中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享誉天下。且听,要问我的痴痴愁情究竟有多少?多得就像遍地似烟似雾的芳草,满城飞舞的柳絮,还有那江南梅子黄熟时绵绵不断的迷蒙细雨。贺铸的词连设三喻,是一种复合的景色。草,是烟雾中的草,而且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的草。絮,是空中飞动的絮。雨,是梅子黄熟时节下个不停的、如雾如烟的雨。不尽穷愁,惟见烟草、风絮、梅雨如雾,多美的意境!而这也正是梅雨的气候特征和美学意义。
梅雨的主要气候特征,是雨期长,雨量大,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柳宗元曾写过一首《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唐诗宋词的一些诗句形象地表现了这些特征。如:
梅天下梅雨,纷纷如乱丝。(宋·梅尧臣《五月十日雨中饮》)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宋·戴复古《游张园》)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已止还复作,泻檐声更长。苔钱添晚翠,梅子试新黄。(宋·张九成《雨》)
我们还能从古人的诗句中窥探梅雨的名由——梅雨,梅雨,因“梅”得名。梅雨期,正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梅子,是果梅树结的果,亦称青梅、梅子、酸梅。记得小时候,还吃过新鲜的青梅,又酸又涩,难以入口。现在梅子鲜食者少了,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其中就有女孩子们爱吃的话梅。有古诗曰:
窗前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宋·范成大《喜睛》)
东风帘幕雨丝丝。梅子半黄时。(金·段克己《诉衷情·初夏》)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受潮霉烂,故人们又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
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宋代梅尧臣的《梅雨》写出了这个特点:“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梅雨季节气温已经逐渐升高,空气湿度大,衣物易长霉。诗中的“润气”讲的就是潮气、湿气,“醭”讲的就是因受潮而生霉斑。“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实在是写的太形象逼真了,甭说在农村,就是在我小时候居住的城里老房子中,梅雨天也可见到这种景象。古人诗词中也写出了梅雨天给农民带来的劳作艰难。宋代的范成大写过一首诗,道尽了农夫的怨恨:“梅霖倾斜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对农民来讲,梅雨季节的充沛雨水对水稻插秧十分有利,但雨水多了身上湿、水田水寒易得病。南宋曾几也写过一首《悯雨》:“梅子黄初遍,秧针绿未抽。若无三日雨,那复一年秋。薄晚看天意,今宵破客愁。不眠听竹树,还有好音否?”诗人关心农业生产,写的很有感情。
读古人的“梅雨诗”,不由使人咀嚼再三,玩味无穷,赞叹不已。这不能不说到,古代诗人对生活的善于细致地体察有甚于今人。除了细致地描写正常梅雨期梅雨的迹象,还对非正常梅雨期也做了描写。如杜甫的《梅雨》:“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这里的南京,指四川成都。因唐代安史之乱时,曾定成都为南京。犀浦是属成都府的一个县。所以此说的黄梅不在江南,故梅子在四月就先于江南而熟了。还有的说法为“早梅雨”,犀浦的梅雨比正常的梅雨季节要早一个月左右。至于雨水之旺盛,则和江南一致。再如对“空梅”天气的描写也极为正确生动,宋代曾几的《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这首诗讲梅子熟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天气。这种现象属于“干黄梅”,也有称“枯梅年”的。指梅雨季节雨水特少,高温比往年来得早,而且持续时间长。
至于讲到古人对梅雨天心态为何比今人洒脱,以我浅陋之见,喜欢梅雨天的心态不外乎这三种原因吧。其一,中国古代是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要求远不如今天。所以,遇到黄梅天这种不宜出门耕作的天气,反而感觉轻松休闲。观赏雨景,品尝梅子,其乐融融。这种感觉我在当年的黑龙江农村时也有。今天的人们已很少有“闲窗听雨”的雅兴了,上下班上下学赶路是极讨厌梅雨天的。何况梅子这种酸涩难食的水果今天已难以为人们接受了,除了加工成话梅还有女性喜欢。其二,当时的生态环境远比今日好,尤其在农村。你看,楝花清香、高柳乱蝉、鱼动新荷、蝶舞莺飞、蛙闹燕喧,何等美妙的环境!这样的天地广阔、绿被覆盖、空气流畅的感受,非我们今天所能体验得到的了。其三,不能不说的就是一些诗人词客远离黎民百姓的缘故。他们笔下的梅雨景象未必真实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小园台榭、园林殿阁毕竟离老百姓很远。
“杜陵诗卷是图经”,透过唐诗宋词,我们窥见了浸淫在梅雨中的一幅古今风情图卷。在梅雨天读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描写童趣的一句诗句篇四
《诗中童趣》
描写童趣的一句诗句篇五
《古代描写儿童的诗歌赏析》
童真、童趣、童心—古代描写儿童的诗歌赏析
古代有些诗歌描写的是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位山野孩子蓬头垢面,衣衫简陋,沿河找个杂草丛生人迹罕到的地方,随意而坐,静心垂钓。草丛几乎掩没了他的身影,远处有人高声问路,他急忙高举小手,招摇应答,不敢吐露半点声音,原来他是怕问答之声惊散了鱼群,才如此沉心静气,小心谨慎啊。诗歌通过静默无声的“遥招手”一个细节,把垂钓小儿担惊受怕的痴情迷态写得活灵活现,给人以如睹其人,如临其境之感。
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崔道融 的《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 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诗歌纯用白描,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向远处延伸着,树枝上的花儿谢了,树叶儿还没有长得茂盛。小孩儿尾随着黄蝴蝶,奔奔跑跑,追逐个不停。追到菜花地里,个个睁大了眼睛,咦!那飞舞的蝴蝶怎么没了踪影?短短四句诗,把活波可爱的儿童刻画的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杨万里的《舟 过 安 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 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怪不得他们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舟过安仁》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池上》诗歌赏析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①,偷采白莲回②。
不解藏踪迹③,浮萍一道开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
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撑:划。小艇:小船。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④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诗的起句就不一般,“小娃撑小艇”,两个“小”字,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想象余地,同时,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小艇”载着“小娃”要去何处呢?原来是 “偷采白莲回”,他是趁大人没注意悄悄而行的,既然是“偷采”而归的,回来时也应悄悄的,不露痕迹的,但结果却出人预料,“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诗人极会运笔,他不写小孩如何被发现,而是写一池萍间留下了长长的一道开口。这首五言绝句虽然不长,但却充满着无穷的趣味。诗的前两句描写,既溢满童趣,又为后两句的结果做了铺垫。小娃终归是小娃,他“不解藏踪迹”,一个“不解”,道出一小娃的识浅、天真、淘气。整首诗无加雕饰,自然真切,充满着无限的趣味,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令人回味无穷。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小儿垂钓》诗歌赏析
胡令能(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1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3 莓:一种小草;
4 苔:苔藓植物;
5 借问:向人打听;
6 遥:远远地;
7怕:害怕
8 鱼惊: 鱼儿因受到惊吓而逃跑
9 应:应答
10.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11映:遮映
【全诗赏析】
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
根据“抓题”的原则,我们知道诗中刻画的形象是一个小儿。稚子嘛,垂纶也只学学而已,当顾不得
许多讲究了。也不掇条小马儿,或端块石头,也不找个好一点的码头,或是场子,茅草丛中,莓苔映身,孩子气。还侧坐而钓呢,也许伸出有力而灵便的那一臂上前,更好使些。不管是不是真悟了,这个造型就是像那么回事。再近前来,蓬头说不定外加垢面,不要紧的。遇有路人相问,还正儿八经不做声。那是为何?绝句中最重要的是第四句,或综括全诗,或另辟新境。小儿的心思只在学习钓鱼的事上,生怕惊扰了自己的鱼。
只是,“招手”者谁?路人吗?那对小儿来说,你招也是白招,我哪有心事去看你,你也不看看人家正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呢;喊喊还可以。那是小儿了。为什么不用“摆手”呢?要是“摆手”,等于是告知对方,你不要吵,或我不知之类——当然,也不知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混小子,还挺生硬、冷淡的嘛,可爱不足。假如是“招手”呢?等于是说,我知是知道,可惜我不能大声说给你,那还不惊扰了我的鱼;那么,你还是过来吧,让我贴着你的耳朵,默默唧唧告诉你好了。混小子,心肠热,而鬼点子也多嘛,这不就可爱得多。到底是谁在“招手”,虽不曾明说,而读者一读自明,且耐人寻味。
诗歌,特别是中国古代主流诗歌(如唐诗),是含蓄与凝练的艺术,不用、不必、也不能充分地铺展开来。读者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有宽阔的思索空间。蓬头稚子,侧坐草丛学钓鱼,本已传神别致;答复人问,却怕惊扰了鱼,只好遥招而不应,其聪明机灵、天真可爱的形象,更是跃然纸上。全诗从外貌、行为与动态、心理、所处环境等方面来刻画,可谓内外俱修,形神兼备。相传胡令能,“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纳)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其诗真不愧为仙家所赠之作。
唐朝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也是路人问童子,也是童子以手示意。但招牌动作不一样,牧童“遥指”,一方面也确实渲染出杏花村酒妇孺皆知的名气。而单看人物刻画之细腻,童稚表现之精准,遣词造句之工巧等,《小儿垂钓》都着实要高明得多。
风是无色的但在我心中则是五颜六色春天的风是绿色的夏天的风是蓝色的秋天的风是金色的冬天的风是白色的
蓬头稚子学垂纶:
蓬,谓草草而乱也。蓬头,乃喻于其行之粗野、朴实,亦谓其思想之强矫糅、粗糙而天真也,谓于求学修为之初。
稚子,谓于童真,与蓬头合而独明其天真无邪。
学,削、雪、靴,此字乃题眼。“人之初,性本善。”学令人有知有识,只是学也令人自拘自束,如何才能得知与识,有教养,有文化却又不乏天真呢??!
垂,乃喻垂范。纶,乃定人纶分。垂纶治鱼,天垂范治愚!于吾等观之,小儿无知。于古圣先贤观之,吾等如小儿无知!吾等之学议于垂范事,于古圣眼中则如于此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
侧坐,乃倾身,过于关注垂中事,太在乎得失,失于自在,此乃喻初学者不能驭物反为物所驭也!如于学礼,不能用礼反为礼所用而自束也!如于骑车,不会骑车反为车所绊也。
莓,喻晦。苔,喻胎。莓苔,(莓苔,滑)喻谓自身之不先正,不能正人也,自身之坐不稳安得钓大鱼!此可于《大学》之谓“正心、诚意”明之,成一切事,先以修身为本!本立自得道生也!
草乃随风倒,是无定也。草映身,此处再以草喻其身,是谓其不务本也,逐末焉可得?!
路人借问遥招手:
路人借问,当以仁礼接之,如何不接?为其童稚天真,礼法尊卑尽忘也。路人可得入乡随俗、因人化宜?若得,此乃大礼也!
小儿以其童真之不失而无视于人礼,本可嘉。然却是为了入于钓理(礼),可曾自省其过犯在不知大理?!大礼如于其应路人者,乃居于本真天性(天性为本)也。耐何贪钓鱼之利而自迷失本真!若明自我本真,是得钓大鱼之至理也,是如于路人之知大礼,不以明礼自居君子,而能同化于此小儿也。
小儿为利而不惜践礼(如于世之无知猖狂也),世人为尊卑贵贱而动失命(如于俗之居智慧者也),均大失于天真本伦也,何者能知自省而省至道之所在?!
怕得鱼惊不应人:
鱼为饵损命,小儿为钓罪人,世人为路失仁。
饵,为利,乃为生活奔波之喻谓也。钓,为趣,乃为一时喜好、贪图享乐也。路,为道,是有为法于
大道也,刻意所求作于大道是大失也(与其相对者:“一切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于此当谓何人能迷途知返,返朴归真而合于大道??!是斯问路人之不迷,斯垂钓者之得自在,斯鱼之返自由也。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诗文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作者简介】 胡令能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小儿垂钓》(选自《全唐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描写童趣的一句诗句篇六
《巧用童趣诗歌 引导读写训练》
巧用童趣诗歌 引导读写训练
作者:张宏祥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2015年第06期
【摘要】用充满童趣的诗歌,引导学生读写。通过这些诗歌让学生想象古代儿童的生活、嬉戏的场景,体味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领悟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从而培养学生读写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
【关键词】童趣诗歌 读写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9-02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诗歌无疑又是这一宝贵遗产中最闪耀的明珠。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而一首首充满童真、童趣,反映古代儿童生活内容的诗歌,更是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一、以反映儿童生活的诗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读写
1.充满童趣的诗歌让学生兴趣盎然。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诗文诵读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充满儿童生活气息、通俗易懂的诗词总是更受学生的亲睐,许多学生都喜欢选择这样的诗歌进行诵读。如:《村居》《小儿垂钓》《宿新市徐公店》等。这样的诗词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诗意,并引起自身的情感共鸣,诵读时自然容易做到声情并茂。
2.贴近儿童生活的诗歌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相比一些送别诗、怀古诗,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词更容易激起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学生从这些古代生活身上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并能勾起他们探索的欲望,去探寻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生存状况,去比较古代与现代儿童生活的异同……总之,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广阔的想象之门。
二、以反映儿童生活的诗歌为素材,开展读写实践
在确定了以反映儿童生活为主体的诗歌为重点进行读写训练的目标后,我根据不同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读写训练。
1.重现古代儿童生动的生活场景。《所见》《小儿垂钓》《村居》等诗词把古代儿童生活描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勾起了对自己童年生活趣事的回忆,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学生对于古代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十分好奇,总是有许多问不完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古诗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想象古代儿童的生活、学习、嬉戏的场景,并用自己的声音、表演、文字把他们重现。以《所见》为例,教师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去推测牧童的家庭情况,他为谁放牛?他有没有上学?学什么?他会唱些什么?并指导学生揣摩牧童的神态、
动作、心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编排课本剧,组织学生表演。而这些活动最后都成了学生习作的素材,有了这些素材,学生习作时就有的放矢,有话可写。同时,这样的写作活动也使学生乐于参与,文思潮涌。
2.再现诗人创作的心路历程。每一篇好的文章无不体现了作者情感体验与人生感悟,诗歌也不例外。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所见所闻,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所思所想,可以分享作者的喜怒哀乐。以宋朝诗人杨万里为例,他的诗中留下了许多生动的儿童形象:在花丛中与黄蝶嬉戏的儿童;闲捉柳花的孩子;贪睡误事的牧童……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诗文来推想作者的所见所闻,体察作者的情感,分享诗人与童为伴的喜悦,从而编写诗人创作诗歌的故事。如在《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中诗人“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时,诗人与儿童嬉戏、玩耍时的心情,在“骗”了儿童后的开怀大笑,把“偶欲看书又懒开”的烦闷抛到一边。又如读了徐文长的《风鸢图十首》后,一位“闲看儿童断线时”的老人想到了“我亦曾经放鹞嬉”的童年生活,不由得发出了“今来不道老如斯”的感慨的画面就浮现在眼前。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就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去解读诗歌,去编写诗歌创作的故事。
3.展现诗歌意犹未尽的画面。利用诗词所提供的背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写练习。留白是中国诗词、绘画的一种基本的创作思路,它给欣赏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它留下的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人生思索,有的是嘎然而止的故事情节。从小学生的实际出现,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推想故事的发展情况。如故事发生的起因,故事中还可能发生那些趣事,故事的结果怎样?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当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推想:这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人会怎样作答?这些儿童又会怎样做?他们与老人可能是什么关系?他们今后可能有一些怎样的故事;又如:在诵读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七后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个牧童为什么会睡着?他可能是前一天干了什么事?“晴明风月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的环境与他的睡有什么关系?当“一牛吃过柳阴西”后可能发生什么故事?小牧童会怎样做……这样的想象、推想,自然激发学生的热情。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种种看法,想出了许多有意思的故事。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自然是事半而功倍了。
4.穿越时空,走进古代儿童的天地,与古代儿童“对话”。“关公战秦琼”虽然是笑谈,但打破时空的距离的“穿越”有时的确能让学生得到不一样的体味和收获。如诗歌中反映牧童生活的有很多,(《牧童》吕岩、《牧童词》李涉、《所见》袁枚、《泛耶溪》丘为、《村晚》雷震、《清明》杜牧、《牧童》卢肇……)对于如今连牛都很少见的学生来说,牧童的生活是多么令他们向往。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走进古代牧童的生活。以《我成为小牧童》、《我与牧童成了好朋友》、《我的牧童生活》等为题进行写作训练。学生们当然是兴致勃勃、思想活跃,一篇篇妙趣横生的习作让人耳目一新。
通过几年的探索研究与教学实践,我欣喜地看到采用诗文诵读与故事编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读写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内容与意境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了他们情感体验,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提高了
他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因此,我将不断总结经验,让诗歌与故事“手拉手”,让学生体味到读写的乐趣,不断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
描写童趣的一句诗句篇七
《描述童年生活的古诗》
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
1、小儿垂钓(胡令能)
篷头稚子学垂伦,
侧卧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2、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是清代的高鼎.
3、池上
诗词原文:
小娃①撑②小艇③,
偷采白莲④回。
不解⑤藏踪迹,
浮萍⑥一道⑦开⑧。
[编辑本段]诗词注释:
①小娃:小男孩儿或小女孩。
②撑:撑船,用篙使船前进。
③艇:船。
④白莲:白色的莲花。
⑤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⑥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 ⑦一道:一路。
⑧开:分开。
[编辑本段]诗词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船儿划过的痕迹。
《池上》情境图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牧童
1课文简说。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
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 过 安 仁
1课文简说。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
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词句解析。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清平乐·村居
1课文简说。
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2词句解析。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诗人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几句集中写这一农户。诗人眼前的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最喜”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当然,这里也不乏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产生的愉悦之感。
可以说,这是诗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同时在不经意间,流露了诗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听到那低绕婉转的南方口音,看到这样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诗人内心一定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温暖。这个普通的农家,他们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多么地幸福和快乐啊!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这一切,是多么让人心生感慨啊!当然,诗人并没有将内心的这种感受直接诉诸笔端,可从他那看似客观的描述中,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
描写童趣的一句诗句篇八
《古诗赏析》
古诗欣赏
25、杜甫以诗为画之作——《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理解】:春天暖烘烘的太阳普照大地,山河一片秀丽景象,春风吹送着初放的百花和茵茵芳草发出的芳香。冻土融化,土地湿润,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诗句一开始,就从大处着笔,描绘出在初春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最具特征的动态景物来勾画。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从景物的描写来看,这一句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三、四两句又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
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44、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 1、山尖:山峰。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简析]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 ,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贡献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
28、《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笠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理解】
基本: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升华: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戴着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简析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32、塞下曲 [1]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译文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
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1]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33、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1.洞庭——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湖中有不少小山,最有名的是君山。
2.潭面——湖面。潭,水很深的湖。
3.色——一作“翠”。
4.青螺——青绿色的螺壳。螺是一种软件小动物,体外有螺旋形硬壳。 秋夜是最晴朗的,秋月是最皎洁的,秋水是最平静的。诗人这次来观赏洞庭湖的风光,正是在一个清秋月夜,而且是水面无风的时候。可以想象,呈现在他面前的,会是怎样一片宁静、和谐的湖光月色了。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说:这很像是还没磨光的镜面啊!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诗人又将视线移向远方:洞庭湖心,青山一点,那就是自古闻名的君山了。这么苍翠,这么小巧,蹲在皓月清辉的水面上,正好似白银盘里的一只小青螺呢!
这首山水小诗的妙处,全在于几个生动的比喻。它们不但表现了月下洞庭的迷人景色,而且人对面映衬出诗人自己的形象: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不过是一面铜镜,一具银盘,美而神秘的君山,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螺壳。如果不是站得高、看得远,如果没有宽广阔大的胸怀,要这样视大为小,举重若轻,那是不可能的。
描写童趣的一句诗句篇九
《古诗文》
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文积累复习题汇编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积累
一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诗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江春入旧年。 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浅草才能没马蹄。 明月别枝惊鹊, 。(辛弃疾《西江月》)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沾衣欲湿杏花雨, 。(志南和尚《绝句》) 忽闻海上有仙山, 。(白居易《长恨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绿树村边合, 。 ,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杨花落尽子规啼, 。 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17 烟笼寒水月笼沙, 。
18 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19 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20 莫言下岭便无难, 。
21 正如万山圈子里,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22 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祚《如梦令》)
23 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
24 子曰:学而时习之, ; ,不亦乐乎? ,
不亦君子乎?
25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26
27
28
29
乎?
30
乎? 子曰: ,可以为师矣。 ,思而不学则骀。 三人行, 。 ,其不善者而改之。 士不可以不弘毅, 。 ,不亦重 ,不亦远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 , 。”
二 根据题意填出诗句
1 《观沧海》中抒发作者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 。描写大海
的句子有: ,山岛耸峙;树木丛生, ; , 。你知道抒发壮志
的诗句还有: 。
2 唐诗人 的《次北固山下》描写江河之景句: 。表达时光
匆匆之句: 。表达思乡之愁句: 。
请再写出两句表达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出
处: 。
3 白居易的 写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你认为其中最能表现初春景象的诗句是: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 。
4 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描绘农村夏夜清新景色、晴朗夏夜的句子
是: ;写丰收喜悦的句子是: 。
5 在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描绘秋景的句子是: 表达作品主旨的句子是: 。
6 孟浩然《过故人庄》写农村优美风光的诗句是: ;写农村劳动
生活句是: 。
7 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出优美意境的句子
是: 。
8 李白对朋友寄托满怀思念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抒发思念之情的句子
是: 。其他你知道的表达思友之情的诗句有哪
些? 。
9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表现离别之情的诗句: 。
10 唐诗人杜牧常常感叹国事衰败,他在《泊秦淮》中,含蓄的批评了统治阶层只知享
乐不顾国难之句是: 。你知道的抒发家国忧思的诗句
有: 。
11 宋代婉约派词人晏殊讲究词的意境幽微、淡雅敦厚,他的《浣溪沙》中最能体现淡
淡闲愁的句子是: 。
12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蕴含人生哲理之句: 。
13 同为婉约派的济南名士、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作品清新、典雅《如梦令·常记》
词中写词人满心欢快、饶有趣味的场景句 。
14 关于学习方法,古人所谈甚多,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
道: 。 。《论语》中说: 。请再写
出一两句: 。
15 曹操的《龟虽寿》千古传颂,表现其远大胸怀之句是: 。
16 雪花是千百年来诗人吟咏的对象,写出几句咏雪的诗
句: 。
一 根据要求写出诗句
1 吴均《山中杂诗》描写了山中有趣的生活:“鸟向檐上飞, 。”
2 王维的《竹里馆》意境优美高雅,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写出你最喜欢的两
句: 。
3 李白《峨嵋山月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 ,影入平羌江水流。”
4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句
5 6 7 8 9 故园东望路漫漫, 。(岑参《逢入京使》) 请写出韦应物《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两 。 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苍苍竹林寺, 。 ,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南宋诗人赵师秀在《约客》中用对句写景,富有时令与地方特
, 。
清人赵翼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人,曾诗
。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 》,与著名长诗《 》合称为“双
《木兰诗》中表现木兰不远万里急赴沙场的句子是: , 。
表现战场苦寒、环境恶劣的句子是: , 。
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表现将士们连年征战、出生入死的句子
, 。
《木兰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巾帼不让须眉的句子
, ? 》,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请写出表现夸父无比的英 。后人常用“ ”一词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 。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积累
一 填出下列诗句中缺少的部分
1 造化钟神秀, 。(杜甫《望岳》)
2 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色: 10 云: 11 璧”。 12 是: 13 是 , 。 14 《夸父逐日》选自《 雄气概的句子 大的力量和气魄。 3 4 5 6 7 8 9 10 ,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 常恐秋节至, 。(汉乐府《长歌行》) 相顾无相识, 。(王绩《野望》) ,北风江上寒。(孟浩然《造寒江上有怀》) 坐观垂钓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挥手自兹去, 。(李白《送友人》)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1 ,林空鹿饮溪。(梅尧臣《鲁山山行》)
12 林间沙路净无泥, 。(苏轼《浣溪沙》)
13 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4 ,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15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斯是陋室, 。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周敦颐《爱莲说》) 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重岩叠嶂, ,自非亭午夜分, 。(郦道元《三峡》)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天与云与山与水, 。(张岱《湖心亭看雪》) 晨兴理荒秽, 。(陶渊明《归园田居》)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二 根据题意填出诗句
1 望岳》中表现作者豪气和壮志雄心的诗句是 , 。 2《春望》中作者触景生情且是互文的诗句是 , 。 3《石壕吏》中“吏”与“妇”矛盾尖锐的诗句是 , 。
是
是
4《归园田居》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志的诗句是 , 。 5《使至塞上》中最表现边塞风光的诗句是 , 。 6《渡荆门送别》中表现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7《游山西村》中表现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是 , 。 8 在《长歌行》中通过百川东去形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含义的诗句 , 。 9 在《野望》中表现秋意正浓的山景的诗句是 , 。 10 在《早寒江上有怀》中表现作者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 , 。 11 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通过工整对仗表现洞庭湖壮观景象的诗句
是 , 。
12 黄鹤楼》中描写从楼上遥望的诗句是 , 。 13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现作者梦中拼杀场景的诗句
是 , 。
14 与《三峡》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意思相似的唐诗是 的 , 。
三 根据问题写出诗句
1 莲,深受人们喜爱。许多诗人都有咏莲的诗篇。请写出两句。
, 。( )
, 。( )
2 古人常以月亮或月光入诗文。请写出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两则。
, 。( )
, 。( ) 3 雨经常引发人们的思索。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雨的句子两个。 , 。( ) , 。( ) 4 秋,时而萧瑟,时而明快。请写出古诗词中对秋景描写的句子。 , 。( )
, 。( )
5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以诗人经常在诗词中表现出感国伤时的意味,请写出两句。
, 。( )
, 。( )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积累
一 根据上下句写出诗句
1 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登斯楼也, , , ,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4 不戚戚于贫贱,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 ,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6 越明年,政通人和,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8 醉能同其乐, ,太守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9 今日听君歌一曲,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 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11 12 13 14 15 16 17 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行路难》) , ,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无题》)
二 根据内容和提示填空
描写童趣的一句诗句篇十
《中小学古诗》
七年级上册
1.吴均《山中杂诗》描写了山中有趣的生活:“鸟向檐上飞, 。”
2.王维的《竹里馆》意境优美高雅,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句: , 。
,
3.李白《峨嵋山月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 ,影入平羌江水流。” 4.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故园东望路漫漫, 。(岑参《逢入京使》)
6.请写出韦应物《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两句 , 。
7.正是江南好风景
,
8.苍苍竹林寺, 。 ,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9.南宋诗人赵师秀在《约客》中用对句写景,富有时令与地方特色: , 。
10.清人赵翼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人,曾诗云: , 。
11.《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 》,与著名长诗《 》合称为“双璧”。
1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不远万里急赴沙场的句子是: , 。表现
战场苦寒、环境恶劣的句子是: , 。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表现 将士们连年征战、出生入死的句子是: , 。
13.《木兰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巾帼不让须眉的句子是 ,
; , ?
14.《夸父逐日》选自《 》,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请写出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的句子 , 。后人常用“ ”一词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七年级下册 1. ,风正一帆悬。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几处早莺争暖树, 。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
3.明月别枝惊鹊
,
4. ,
5.沾衣欲湿杏花雨
,
6.忽闻海上有仙山,
7. , 。烈士暮年,
9.绿树村边合, 。
, 10. ,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1.杨花落尽子规啼, 。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2.何当共剪西窗烛
,
14.无可奈何花落去
,
16.常记溪亭日暮
,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 13.烟笼寒水月笼沙, 。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15.莫言下岭便无难, 。正如万山圈子里,
。(杨万
18.子曰:学而时习之, ;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1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20.子曰
: ,
21. ,思而不学则骀。
22.三人行, 。 ,
乎?
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
1.《观沧海》中抒发作者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 ; , 。描写大海的句子有: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 , 。你知道抒发壮志的诗句还有: , 。( 《 》)
2.唐诗人 的《次北固山下》描写江河之景句: , 。表达时光匆匆之句: , 。表达思乡之愁句: , 。请再写出两句表达乡愁的诗句: , 。( 《 》)/ , 。( 《 》)
3.白居易的《 》写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你认为其中最能表现初春景象的诗句是: ,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 , 。
4.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描绘农村夏夜清新景色、晴朗夏夜的句子是: , ;写丰收喜悦的句子
是: , 。
5.在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描绘秋景的句子是: , 。表达作品主旨的句子是: , 。
6.孟浩然《过故人庄》写农村优美风光的诗句是: , ;写农村劳动生活句是: , 。
7.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出优美意境的句子是: , 。
8.李白对朋友寄托满怀思念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抒发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 。其他你知道的表达思友之情的诗句有哪些: , 。
9.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表现离别之情的诗句: , 。 23.士不可以不弘毅, 。 ,不亦重乎? ,不亦远
10.唐诗人杜牧常常感叹国事衰败,他在《泊秦淮》中,含蓄的批评了统治阶层只知享乐不顾国难之句是: , 。你知道的抒发家国忧思的诗句有: , 。
11.宋代婉约派词人晏殊讲究词的意境幽微、淡雅敦厚,他的《浣溪沙》中最能体现淡淡闲愁的句子是: , , 。
12.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蕴含人生哲理之句: , 。
13.同为婉约派的济南名士、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作品清新、典雅《如梦令·常记》词中写词人满心欢快、饶有趣味的场景句: , , 。
14.关于学习方法,古人所谈甚多,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 , 。《论语》中说: , 。请再写出一两句: , 。
15.曹操的《龟虽寿》千古传颂,表现其远大胸怀之句是: , ; , 。
16.雪花是千百年来诗人吟咏的对象,写出几句咏雪的句: ,
。
1.造化钟神秀, 。(杜甫《望岳》)
2.白头搔更短
,
3. ,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
)
4.常恐秋节至
,
5.相顾无相识, 。(王绩《野望》)
6. ,
7.坐观垂钓者
,
8. ,
9.挥手自兹去
,
10. ,
11. ,
12.林间沙路净无泥
,
13.僵卧孤村不自哀
,
14. ,
1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16.斯是陋室, 。苔痕上阶绿
,
17.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周敦颐《爱莲说》)
18.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19.重岩叠嶂, ,自非亭午夜分
,
20.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1.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2. ,天与云、与山、与水, 。(张岱《湖心亭看雪》)
23.晨兴理荒秽
,
24. ,
25.月下飞天镜
, 26.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1.《望岳》中表现作者豪气和壮志雄心的诗句是: , 。
2.《春望》中作者触景生情且是互文的诗句是: , 。
3.《石壕吏》中“吏”与“妇”矛盾尖锐的诗句是: , 。
4.《归园田居》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志的诗句是: , 。
5.《使至塞上》中最表现边塞风光的诗句是: , 。
6.《渡荆门送别》中表现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7.《游山西村》中表现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是: , 。
8.在《长歌行》中通过百川东去形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含义的诗句是 : , ?
9.在《野望》中表现秋意正浓的山景的诗句是: , 。
10.在《早寒江上有怀》中表现作者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是: , 。
11.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通过工整对仗表现洞庭湖壮观景象的诗句是: , 。
12.《黄鹤楼》中描写从楼上遥望的诗句是: , 。
1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现作者梦中拼杀场景的诗句是: , 。
14.与《三峡》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意思相似的唐诗 的是: , 。
( )
1.莲,深受人们喜爱。许多诗人都有咏莲的诗篇。请写出两句: , 。 , 。(
2.古人常以月亮或月光入诗文。请写出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两则: , 。( )/ , 。( )
3.雨经常引发人们的思索。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雨的句子两个: , 。( )/ , 。(
4.秋,时而萧瑟,时而明快。请写出古诗词中对秋景描写的句子: , 。( )/ , 。(
5.“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以诗人经常在诗词中表现出感国伤时的意味,请写出两句: , 。( )/ , 。( )
八年级下册
1.山水之乐
,
2.怀旧空吟闻笛赋,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登斯楼也, , , ,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4.不戚戚于贫贱
,
5. ,
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6.越明年,政通人和
,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8.醉能同其乐
, ,
10.东风不与周郎便
,
11.金樽清酒斗十千
,
13. ,
14.八月秋高风怒号
,
15. ,
16.念天地之悠悠
,
17.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无题》)
1.写出《马说》中作者对在位者埋没人才强烈愤慨的语句
是: ! ? 。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很有哲理并表达作者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
,
3.有一句诗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与这句诗意境相 似的一句话是
: ,
4.《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 , 。
5.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6.《马说》中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 。
7.人的一生没有十全十美的,形容这种情形,我们常引用苏轼《水调歌头》中诗句: , 。
8.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 。
9.中秋佳节,几个朋友相聚小酌。此时,月上中天,清冷的光辉撒向大地。家在外地的小李不禁触景生情,说道:“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古人的两句诗‘ , ’;‘ , ’我也只能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感了。”
10.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摒弃了赠别诗常有的哀伤和悱恻,写得乐观开朗。其中劝慰友人,最能表达诗人宽阔胸襟的两句是: , 。
1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反映作者矛盾心情的句子是: , 。
12.唐代诗人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别离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是: , 。
13.《赤壁》中抒发历史感慨,以小见大的句子是: , 。 9.今日听君歌一曲,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2. , ,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1071.html
上一篇:男人爱做爱的女人
下一篇:瀑布声音很好听 改为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