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向上的论语

| 环评师 |

【www.guakaob.com--环评师】

积极向上的论语篇一
《论语论文》

《论语》导读

学号:12010306 姓名:何心月 电话:15240243032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孔子有“圣人”之称,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孔子整理传授的儒家经典五经,被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的作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德治具有感化力,才能影响人们的心灵。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为此而创办私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孔子称“贤才”为“君子”(“士”或“成人”),要求“君子”首先必须是道德完善的人,能以身作则;把“修己以安百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作为中华名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论语》中许多言论已被奉为经典,并被广泛流传着。例如,【里仁·八】中有言: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真理乃人生之必需,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二是为了真理要有献身精神,也就是说,只有具备献身精神的人,才可以获得真理。又如,【里仁·十七】中有言: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这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实际上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辄,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还有一句常见的话就是【述而·十九】里的,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说,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问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奋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这是孔子自述其心态,他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早在秦汉时期,《论语》就已传入日本、朝鲜诸国,16世纪时已被译为拉丁、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广为流传。20世纪以来,《论语》被认为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20世纪80年代末。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所反映的伦理道德、社会政治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当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具有极大的继承价值。

积极向上的论语篇二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王凤兰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

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

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二 、爱人犹如爱己 ,敬人犹如敬己。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市民提供快捷服务、便利服务、微笑服务。

三、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观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四、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

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较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有时间就去读一读《论语》吧。

积极向上的论语篇三
《_论语_中的心理和谐思想》

2010年9月第30卷第5期河北学刊

HebeiAcademicJournal

Sep.,2010Vol.30

No.5

,《论养性是内心和谐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对此

语》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1)强调自省。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2](P3)

信乎?传不习乎?”主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2)强调自律。对于如何远离怨而内自省”

在孔子看来,只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即可。恨,

[2](P7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子曰则远怨矣。他还针对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整个人生要警惕的事

[2](P16)

为之也难行”

[2](P76)

。敬”

[2](P71)

。他主张“言忠信,行笃

孔子强调,人在做事时要符合情境要求及其所

扮演的社会角色,故对“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并以“吾何以观之不哀”的行为很不以为然,

[2](P12)

加以痛斥。他极力主张“君君、臣臣、父哉”

,父、子子”强调人要善于转换角色,做到“出则事公

[2](P42)

。卿,入则事父兄”

,《论语》特别难能可贵的是看到了人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的相互制约以及外在行为的改善对人

的内在心理的影响,曾子的一番表白具体体现了这:“鸟之将死,一思想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2](P36—37))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情作了具体描述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

[2](P84)

”(3)强调诚信。诚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人而信是极力弘扬的心理品质。孔子说

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兒,小车无车兀,其何以行[2](P9)

(4)强调理性思维。在考虑问题时,之哉?”孔子主张必须杜绝四种毛病,做到“毋意,毋必,毋固,

[2](P40)

。毋我”

关于心理和谐的外在条件。首先,孔子强调学

:“好知不好学,习是达到内心和谐的重要条件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

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意思是说,爱好仁德却不喜欢学习,其流弊是愚蠢;爱好聪明却不喜欢学习,其流弊是放荡

[2](P88—89)

:“质胜文则孔子主张质朴和文采的协调统一

[2](P26)”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仅野,

孔子对外在表现形式的重要性有独特见解,当如此,

弟子问,君子有美好的本质就可以了,何必要文饰:“文犹质也,呢?孔子回答道质犹文也。虎豹之鞟

[2](P58—59)”犹犬羊之鞟。即文饰如同本质一样重要,如果去掉不同花色的毛,虎豹的皮就和犬羊的皮就

没什么区别了。这一思想体现了本质和形式的辩证统一。

孔子对处世之道极有见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

:“笃信好学,方面:一要识世务。孔子主张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

”:“邦有道,他明言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隐。

”且贵焉,耻也。即国家政治清明时,如果自己贫穷而低贱,就是耻辱;国家政治混乱时,如果自也是耻辱。二要讲诚信,做到“言必己富裕而尊贵,

[2](P66)

。三要勤思考。孔子谆谆告诫,信,行必果”:“视思明,君子做事要认真思考九个方面听思聪,

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

[2](P84—85)

”得思义。即看的时候要明察,听的时候要

听清,脸色要温和,态度要恭敬,说话要忠诚,办事要

[2](P38—39)

而没有根基;爱好诚实却不喜欢学习,其流弊是抱守

小信而败坏事情;爱好直率却不喜欢学习,其流弊是尖刻伤人;爱好勇敢却不喜欢学习,其流弊是导致混乱;爱好刚强却不喜欢学习,其流弊是狂妄自大。“仁”,“博《论语》将好学、好问作为通向的必经之途

[2](P96)

。其次,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看到了经济上的贫富对人的心理和谐的影响。

贫穷是万恶之源,杜绝社会上怨声载道之不和谐心理的根本之策在于尽可能消除贫困。

《论语》对心理和谐状态的描述实际上是儒家。《论所一贯追求的中庸平和境界在心理上的体现语》将这种在心理上追求中庸平和的和谐状态作为君子必备的素质,并强调为获得这样的素质,要不断自省、自律、学习。这些思想对当代人不无启迪意义。

敬慎,产生疑惑要询问,生气时要避免惹祸,得到利

益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四要多行善。孔子提倡多

[2](P84)

,“见善如不及,。五要做善事见不善如探汤”。《论语》把握适度将孔子描述为“温而厉,威而不

二、关于人事心理和谐的思想

人事心理和谐具体表现为人在做事时内心、言

语及行为三者关系的协调统一。

在言行关系上,孔子反对巧言令色,主张少说多

[2](P16)

,“君子欲讷于言,;“君子耻其做而敏于行”

[2](P72)

。他认为,言而过其行”一个人说话时大言不

惭,实践起来一定很困难,即所谓“其言之不怍,则

恭而安”猛,

[2](P34)

的中庸形象。孔子将不偏不倚、

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作为道德修养和做事的最高

原则。六要名正言顺,即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2](P62)

。七要处理好大与小的关言不顺,则事不成”

系,即所谓“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

利则大事不成”

[2](P62)

。八要善于应变,不做傻事。

224

。《论语》孔子认为,君子要行仁德,必须懂得应变

:“宰我问曰:中的一段话深刻揭示了应变的智慧

‘仁者,:‘何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

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这里,宰我问孔子,假如有仁德的人

井里有个仁人,他会追随仁人跳下去吗?告诉他说,

孔子说,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君子可以被摧折,不可

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人总要做事,也总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不如意事,在心理学上,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事都是刺激事件,总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和谐。理性地对这样的事件进行反应,将有助于心理和谐的构建。

[2](P26—27)

躁;话到了该说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没有察言

观色却贸然开口,叫做盲目。3.要以相互学习的真诚态度处理人际关系。《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二三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曾向学生表白从之,

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4.提倡与人为善,:“君子豁达宽恕。孔子主张

[2](P58)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人际交往中,豁达

宽恕是他所极力提倡的,当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

[2](P32)

生奉行的吗?他答道,大概是是“恕”吧,意即“己所

[2](P78)

。孔子还对什么是“益友”不欲,勿施于人”和“损友”:“益者三友,提出了具体的标准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主张光明磊落,反对相互勾结之类的小动

[2](P8)

,小人比而不周”作。诸如“君子周而不比,

[2](P66)

“君子和而不同,,“君子矜而小人同而不和”

[2](P82)

三、关于人际心理和谐的思想

人际心理和谐实质上就是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

和谐的影响。和谐的人际关系导致和谐的人际心反之,则产生不和谐的人际心理。关于如何建立理,

,《论语》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丰富而深刻的论述。《论语》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甚至把人际相

:“入则处之道看得比文化学习都重要。孔子主张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

[2](P2—3)”以学文。即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师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

者。这些都做到之后,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孔子还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作为有学问的标志,主“贤贤易色,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2](P2)

。这里揭示了夫妻、亲子、上下级及朋友之间如何相处的道理。孔子认为,夫妻相处,应重品行而

要竭尽全力;服务君主,要鞠躬尽轻容貌;侍奉父母,

瘁;与朋友交往,要诚而有信。

《论语》进一步阐述了人际相处的具体策略,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在亲子关系上,。对特别强调对长辈的“孝”此,孔子甚至提出了如何规劝父母的过错、出门要告

:“事父诉父母去向、要牢记父母的年龄等具体技巧;“父母在,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父母之年,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可不知也。一则

[2](P16)

。以喜,一则以惧”

2.在上下级和朋友关系上,强调奉行中庸之

不争,群而不党”

等论述均表明了这一思想,

孔子甚至将此作为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6.人际和谐要受原则(礼)的节制。孔子强调

:“礼之用,要以原则来约束人际和谐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2](P4)”:“恭而无礼则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他指出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

[2](P36—37))”绞。意即恭敬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烦谨慎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胆怯,勇敢而不扰不安,

符合礼的规定就会违法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尖刻伤人。孔子尽管主张人际和谐,但他强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调人际和谐并不是最终目的”辅仁。

养仁德。

[2](P60)

[2](P78)

也就是说,交朋友是为了辅助自己修

7.要善于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是建立良好人

,《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关于如何进行人际沟通语》介绍了具体的方法。例如,主张与不同的人沟

:“朝,通,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与下大夫言,侃侃如

[2](P44—45)

”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意思是说,在

上朝的时候,跟下大夫说话,温和欢愉,跟上大夫说

话,恭敬正直。孔子信息灵通,每到一个国家,很快

其弟子议论老师的人际即可熟悉该国的政治状况,

沟通才能是如何得来的,子贡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2](P2)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道。孔子告诫人们,凡事均要掌握适度,所谓“事君

[2](P16—17)

。孔子还讲到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侍奉君子的三种过失

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2](P84—85))

“孔颜乐处”四、的积极心态

“孔颜乐处”关于境界的论述在《论语》中随处

225

即话没到该说的时候就说,叫做急

可见。孔子善于发现使人内心和谐和快乐的资源,

:“学而时习之,如他说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

[2](P2)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与实践知识、接待远方的朋友、做事不被人理解是人

孔子喜欢张扬自己的乐观个性。叶公向子路询

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得知后,用略带责备的语气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P32)

在这三件事上,孔子能够做到生很平常的三件事,

“悦”、“乐”,和“不愠”尤其在不被人理解的情况下,做到坦然面对,这实在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孔子将这种乐观的处世态度进一步具体到饮食、睡眠一:“饭疏食,类生活细节上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2](P32)”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贫而无谄,主张安贫乐道,当子贡问他富而无骄,

:“可也。未若贫而乐,何如?”他回答富而好礼者

[2](P4)

”也。他对得意弟子颜回的乐观豁达大加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孔子甚至将是否具备积极的心态作为区分“君

“小人”:“君子坦荡荡,子”和的标志,故云小人长戚孔子想要到九夷之地居住,有人说那个

:“君子居之,地方太简陋了,怎么住呢?孔子说何陋之有?”

[2](P42)

”戚。

[2](P34)

可见,乐观的人善于适应环境,能做

到随遇而安。

孔子一生命运多舛,怀才不遇,有时甚至面临惶

惶如丧家之犬的尴尬境地,但他愈挫愈奋,始终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直面人生,并实现了独特的人生价值。这种积极心态,正是当代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所推崇的良好心理境界。

[参考文献]

[1].石国兴,高志文.心理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N]

2005-10-11.光明日报(理论版),

[2]M].北京:中华书局,2007.王国轩,等.四书·论语[

”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对于修养道德,孔子认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于孔子具有良好者,

和谐的心态,他对自己爱好的事情常能达到现代心(flow)的境界,理学所说的“沉浸”从而自得其乐。例如,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自己都没想到欣赏音乐竟能达到如此境界。

[2](P26)

[2](P26)

TheThoughtofPsychologicalHarmonyinTheAnalectsbyConfucius

SHIGuo-xing1,CAOBao-gang2

(1.SchoolofEducation,HebeiNormal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91,China;

2.HebeiSocialSciencesAssociation,Shijiazhuang050051,China)

Abstract:TheAnalectsemphasizestheharmoniesofpsychologicalelements,andthinksthattheharmonyofinnerheartisanabsolutecomponentofanexemplaryperson.Andstudyingisanimportantmeansofa-chievingharmonyofinnerheart.TheAnalectsisagainstglibspeechandinsinuatingappearanceandad-vocatesfewerwordsandmoredoings.Inaddition,TheAnalectsemphasizesthemutualrestraintbetweenpsychologyandouteracts,coordinationbetweeninnersimplicityandoutermagnificence.Confucius'liv-ingstyleincludesknowingworldlyaffairs,makinggoodonone'sword,thinkingmore,doinggooddeedsandsoon.

KeyWords:psychologicalharmony;harmonyofinnerheart;psychologicalharmonyofpersonalaffairs;interpersonalpsychologicalharmony

[责任编辑、校对:何石彬]

226

积极向上的论语篇四
《论语中的人生感悟》

《论语中的人生感悟》

——读《论语》有感

暮春时节,青青校园中弥漫着学氛书香。一场别出心裁的小雨,静静的润湿了青青闽科的每一个角落。可能是这位东方圣人太美,想写篇书评,抒发自己在《论语》的所感所想。也许是我过于灵动的目光常常无法收集心情。竟一拖再拖,以往行事简捷的我,终于沉下心来,踱步来到图书馆四楼,坐下,拿起笔,却已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二千五百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一位身高九尺有余的智者,满面苍苍的屹立于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在素有礼仪之邦的国度。一个民风淳朴的乡村,一位书生,耳闻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眼见世风日下。苦苦思考,与国家,社会,人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并将其传之诸门人,这个思想的核心便是国家之善治,社会之序,为人之诚。 然而乱世不用典,他的治世思想,自然没有了市场。虽周游列国九年有余,百般游说,却不为所用。偶然一试,也归于失败。因此他虽有耶稣般的救世精神。他之死一定是郁郁寡欢的。所幸的是他的弟子记录并践行了他的言行和思想。从此便自成一家,流芳千世,造福万代。

千百年来,自汉朝一统后,统治者开始发现。这种以“仁”和“ 礼”为核心的治国方略,治国可使国泰民安,安民可使民从乐顺。这种以讲就尊上,尊崇社会秩序,鼓吹人人老实相待的思想,正为统治者所必需。于是儒学开始在华夏大地上大行其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其设为官学,到了宋代更是有宰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浩然。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皇帝变,而尊儒术不改,经二千年不衰。 回想孔丘他老人家一生,经历多少坎坷磨难,悲欢离合。少时丧父,家境贫寒,中年周游列国而不得用。老了归家育弟子三千,贤达七十二人。虽死但思想永留万世,他老人家也该含笑九泉呀。 即为圣人也是如此,尔等凡夫俗子,贤达不及圣人,聪颖不逾智者,更应珍惜人生,努力学习啊。

细品《论语》前后不过二十篇,洞察全书以“仁”、“礼”为贯穿。均为孔子或其弟子的言行,可称得上散文。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点到即止,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可谓“夫子风范,溢于格言”(《文心雕龙》)。整个《论语》以孔子为中心谈到何为“仁”,何为“礼”,何为“君子”;如何做人,如何施教,如何治国,其中字字精髓,句句佳言。《论语》很成功的刻画了一些门人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辨,曾皙的潇洒脱俗等。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论语》中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素质,进德修业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根据(《颜渊》)同是弟子问仁,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仁”。对于颜渊,学的比较深入的学生,以“仁”的本质作答,而仲弓和司马中则以表意向答,可谓夫子因材施教之良苦用心啊。

读完《论语》感受最深处实乃做人,回首人生多少事,尽在茫茫一瞬间,人的核心便是为人也。夫子对做人要求更为详尽,大致可分为三点。

孔子认为做人其首要,要讲究仁德。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文学”(《学而》)这些都是孔子对其弟子的基本要求。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则尊敬师长,为人谦虚诚信,怀有一颗博爱之心。而这些却蕴含了最实质的内容。子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其意为,如果不这样做,学习礼乐又有什吗意义那,可见仁德乃做人之根本呀。

其次,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正直为本,做事认真负责,做人善良真诚,要立足长世非要正直不可,而至于巧言令色之辈,其欺世盗名一时,而最终被人所唾弃留下千古骂名。

再次,做人要全面认识自己和不断完善自己。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可见孔子每天都会反省自己,别人托付的事情是否尽心竭力去办了那?和朋友之间是否以信字开头那?师长之传,书

本之学,当身体力行。可见孔子强调要从自身出发来不断完善自己。圣人尚且如此,而处于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每天过的浑浑噩噩的又其在少数;更何况夫子所希望的“志在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六艺”(《述而》)的全面发展那。呜呼哀哉!

上述三点皆孔子在《论语》中所推崇的做人首要啊。人生在世要做好以上,又谈何容易那。是啊,刘禹锡曾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寒山怀古》)人生有限,自然永恒,这种反差,足以带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人怆然泣下。每当捧起这部二千年前的儒学的颠峰之作时,心里无不感慨万千啊!

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二千零八名演员击缶高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还是在一九九八年巴黎的世界学者宣言上“人类如果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都让人感受到《论语》中孔子的智慧,正在以他博大的胸怀,造福世界的千秋万代。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论语》中孔子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其为人也,发愤而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儿”。字里行间中,都表现出孔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虽历尽艰辛却处之泰然。这种志向何等珍贵啊。回想年逾六十二的孔子,方能说出如此豪迈的话语。而我等,正逢血气方刚之年,激扬澎拜之时,每天只知道坐在电脑前,昏天暗地的度日,实在不应该啊。

我每天早晨都在感激新的一天,都在努力的改善自己,性情虽远不及孔子的圣贤,但也算三省吾身吧。从现在起让我们在闲暇之余,都捧起那部被遗忘的经典吧《论语》,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磅礴生命。我们无需在迷茫中徘徊,看清这一切今天你可以支配所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让我们扬帆起航,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积极向上的论语篇五
《论语感悟》

读《论语》,悟人生

《论语》,有人将它读成‚修身养性‛的宝典;有人将它读成‚治国平天下‛之秘籍。2500多年前的《论语》,今天还能开启我们的心智,教会浮躁的现代人如何‚修身养性‛, 拥有一种温和的处世态度,触动我们的心灵。

细细品读《论语》,通过那些深奥的言语,学到简单的人生道理,让我们在‚忠恕‛的人生准则下,走上‚君子坦荡荡‛的人生道路。

一直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其中的治国、平天下真理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人所能理解的。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慢慢明白了《论语》告诉我们的真谛是最简单、朴素的。下面浅谈几点粗浅的感悟,与大家共勉。

一、读论语知人性。

孟子说,人性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

一尘不染吗?我们现今社会,没有坏人吗?人不会做坏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怎来‚性本善‛之说哪?

孔子主张‚人性向善,而非本善‛, 像是《论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跟‚无为而治‛,若是本善,那何必还要为政、还要治呢?另外像是‚德不孤,必有邻‛;子夏引用孔子说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回应樊迟的‚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老百姓就会跟着尊敬、顺服、用情,让‚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这些,孔子怎么知道‚四海‛、‚四方‛呢?当然是普遍判断人性是向善的,这才能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蛮貊之邦根本不懂儒家,但是你言忠信行笃敬,行善了,照样走得通。这些都是‚人性向善”的论证,同时也是‚本善‛论难以圆说的地方。 譬如我们知道某事是对的,并不保证真的会去做。‚我们喜欢做某事,以及我们选择做某事‛这是我们的自由,但是当选择不做该做的事,或者选择做不该做的事时,内心仍会有‚不安‛或‚不忍‛的感受。不安或不忍,就是向善。

孔子曾特别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若是一个人缺乏内心的真诚感受,礼乐对他又有何意义?一切都是在表演、作秀,只是浪费生命而已。惟有真诚的人,才可能实现道德价值,行善避恶。一个因为真诚而犯错的人,绝对要比一个因为虚伪而立功的人,更值得大家敬佩。因为前者既然真诚,那么在发现自己犯错之后,必然诚心悔改,改过迁善,成就真正的品德。

二、读《论语》,养人格。

在儒学中,特别强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把刚健有为,勇毅力行作为处理天人关系与各种人际关系,作为道德实践与理想追求的总原则,要人们为理想(社会理想,道德理想,人格理想)积极追求与奋斗.孔子十分重视刚健有为的思想,十分重视"刚"的品质.他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刚毅指坚定性.他高度肯定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认为是刚毅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也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人格个性的写照,喜怒哀乐皆形于色是孔子言行的特色。然而,孔子的伟大,却在于他不因为感情的冲动而迷失。他的理智始终是清醒的,所以他尽管对冉求、子路、子贡等弟子有所不满,但依然为他们创造条件去做官,去做事,依然肯定他们各自的能力与特长,依然怀有深厚的感情,为他们的遭遇所揪心,对子路惨死的悼念,就体现了这种至情。不乏理智而又富于感情,有人性的弱点而又不干扰理想的追求,正是孔子的平凡之处,也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贫穷不等于痛苦,富有不等于欢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勘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

在我看来,《论语》其实是寄托了孔子对人生的理解,而他心中人生的最就境界就是‚淡定,从容‛。只要做到了‚淡定、从容‛,有多少我们平时解不开放不下的事,就可以迎刃而解。三、读《论语》,修学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是在强调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各个都才思过人,和他们相比,我发现自己真的什么都不懂,有太多向他们学习的东西了。我可以向身边的同事们学习。中国有句老话‚名师出高徒‛,有个好师傅潜移默化的引导,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成长才会更快更好。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紧密的联系起来,做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人。我们提高知识能力的同时,更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用心中的仁换来信、和,以一种仁道和仁心去面对生活和工作,我们才会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四、读论语,学处事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孔子说:‚我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孔子的这个基本思想就是‚仁‛。孔子一生都在追求‚仁‛道,一向如此,从未改变。何为‚仁‛,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就是关爱学生,提升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技能,让他们有自信。

另外就是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团队永恒。让每个人都融入到团队的氛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每个人都有一种家的感觉。待人处事要互相尊重,应该加强和睦,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这就是‚信〃和‛文化的具体体现。仁,使我们的‚信〃和‛文化有源;‚信〃和‛文化使仁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孔子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就是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学东西,先学做人,做人是大学问,也许钻透了论语也就会慢慢学会做人吧。

积极向上的论语篇六
《l论语》

读《论语》心得

李兰云

寒假读《论语》,虽然读的磕磕绊绊,几经反复,越读越感觉其蕴含的哲理够一辈子去品味,的确是一份值得传诵的经典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也终于体会到有“宋人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不是妄谈。《论语》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学生时代学过的几则论语历经二十多年,至今仍默熟于心,于今通篇细读,反复读,字里行间被孔子的言行深深的感动,更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想一想,自己同样教书育人二十余载,日日夜夜,与学生摸爬滚打,却未留下只言片语,无论是经验或是教训,记录下来,像孔子和他的学生一样,家长里短,为人处事,为世人传诵,这是多大的造化!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并为历代君王所推崇和膜拜,他的一生虽然没有一部自己的专著,但仅凭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受用终生。

读完《论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

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很值得借鉴。他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这与当今提到的“终身学习”不谋而

合,他提倡“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他认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已有的缺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这些思想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其精髓会经久不衰。 作为教师,更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专业素养。读《论语》,就是在和圣人对话。

孔子更重视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学习孔子,边读,边思,边悟,边写。能“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知道到哪里去,人们都会为你让路!学习有目标,生活有理想,活着有盼头,生命才会活的与众不同,才会活得精彩!

孔子更注重做人。“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

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以后,还有余力,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事实上,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自己付出了多少,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须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日常行为。

孔子心胸坦荡,他教给后人面对生活的正确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没有能力顾及,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

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读《论语》,让我领悟到的是一种大智,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更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

论语心得

李兰云 2015 3 17

积极向上的论语篇七
《表示积极向上的诗句》

表示积极向上的诗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郑板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撑天一根担日月,拔地千笋写春秋。——郑板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董必武:《题赠〈中学生〉》

表示积极向上的句子

表示积极向上的诗句

积极向上的句子

积极向上的经典句子

积极向上的语句

积极向上的论语篇八
《111107傅佩荣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笔记一(1-30讲)》

《论语三百讲》

傅佩荣

第1讲 崭新的开始

孔子,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这个年代称之为“轴心时代”,人类的理性、人文的思想整个得到展开,而在中国,老子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跟中国人心灵的塑造更是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孔子年轻的时候,家里面贫困卑微,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所以他是一个从平凡的人生走出伟大的结局。孔子的特色就是好学,他知道自己只能念书到15岁,那叫做乡村的教育。所以孔子到处请教各方面的专家,结果他能够集大成,把别人所学的加以精益求精,不断发展,成为当时有名的博学之人。

孔子了解了中国文化发展关键的原因何在,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在“礼坏乐崩”的乱世,他希望重新建立价值观的基础,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受教育,启发他内在真诚的心意。任何一种行为,一定要由内而发,它才有道德价值,否则只是外在应付别人而已,不管你做多少都改变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个人的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儒家的思想非常重视人的社会责任,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成就自己。

学论语,春天的时候开始,年轻的时候开始。

孔子思想的特色:

 温和的理性主义;

 深刻的人道情怀;

 乐观的人生理想。

第2讲 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

【译】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 学习的内容:“五经”“六艺”

五经就是《诗经》、《书经》、《礼经》、《乐经》跟《易经》这五本经典,《六艺》是六种生活技能,包括礼跟乐、射箭、驾马车,还有书写跟计算。

学会这些才能安身立命。

 学习的方法:学思并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光学习不去思考,毫无效果。考完试就忘了,要不然就觉得说没有心得,你很难有什么特别的理解,要是光思考而不学习,那你所想的只有生活经验的范围,你没有系统的知识,那也没什么用,只会陷于迷惑。

 学习的目的:培养德行

颜回最好学:不迁恕,不二过。都是与德行有关

人是有情绪的,有时候高兴、有时候难过,这是因为看到你的处境如何、心得如何,这种情绪是很自然的。儒家的思想,他不反对你有情绪,但是你要做情绪管理,提高你的情商,让自己在各种情绪出现的时候“发而皆中节”,恰到好处就没有问题了。《论语》的《学而第一》的第一章就出现了很多,有关你如何自己要求自己学习,它的内容、方法跟目的如何,一定要先掌握住。交朋友的时候可以让你带来快乐,因为大家志同道合。同时在社会上跟别人来往,如果暂时别人不了解你,受委屈了。因为社会上往往是需要各种表现,别人才会欣赏你。儒家所说的君子往往是先自我要求,他不急着表现,他认为说我如果有能力的话呢,时机到了,别人自然会欣赏我的才华,给我机会。

第3讲 君子务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论语·学而第一》

【译】有子说:“如果一个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很少会去犯上;一个人不喜欢犯上,反而去作乱的几乎没有。君子要善于抓住根本,根本抓住了许多问题就解决了,而孝顺和顺从就是仁的根本。”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第四》

人之道:人应该走怎样的道!受到好的教育,你就应该知道人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

儒家强调从根本开始教育

在《论语•先进篇》里面有一段资料,孔子的学生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 德行科:颜渊 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 言语科:宰我以及子贡;

 政事科:冉有跟子路;

 文学科:子游、子夏。

《论语》内容分类:

 孔子自己说的话;

 孔子跟第一流学生的对话;

 孔子与第二流以下的学生对话;

 孔子学生说的话。

第4讲 巧言令色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第一》

【译】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的,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心意。” 重点在“仁”,首次出现。

孔子思想核心:承礼仪,启仁

在“礼坏乐崩”的时代,当外界的礼乐不再能够成为行为规范的时候,不再能够分辨善恶是非让你照着去做的时候,你只有设法由真诚引发内在的力量。孔子说,巧言令色很少有真诚的心意,他说很少有,不是完全没有。我们就要在这个地方设法提醒自己不妨巧言令色,但是一定要有真诚的心意。表达我对别人的尊重,如果你到任何地方都板着脸,说话都是有一句没一句的,那别人看到你也就觉得很严肃,保持距离。

孔子不停的教人择善,人生变化无常,总会有很多选择,我们选什么,当然是择善了,但总会有错误,之前错了,那么之后的选择应凝补回来

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你每一次都选对的话,人生越来越充实圆满,你如果选错的话,恐怕就要用以后的正确选择来弥补前面做错的事情。在今天这个社会上,巧言令色有时候表示对别人的尊重,羞耻心怎么来的,把个人跟团体比较,如果你达不到团体的标准就觉得很丢脸,很可耻。儒家思想希望你能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基本要求,绝不能低于社会的要求标准,你只有比它更高,而比它更高的话,能够带来内在的快乐。否则的话,你光说你不能够没有羞耻心,但你有羞耻心之后,别人不称赞你也没什么乐趣。

第5讲 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第一》

【译】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

“三”在古代代表多数,

此处的“习”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

第一段是为人谋,代表替别人做事。譬如我做官,上面有领导;我做事,上面有老板。那么我就要问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忠”这个字代表尽心尽力,我们称为尽忠,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拿人钱财,与人消灾。

第二个,是跟朋友交往有没有守信用呢?在儒家里面很强调守信,比如我今天跟你约一件事,将来时间到的时候我就要做到。但是由于从现在答应你到将来实现诺言的时候有一个时间上的落差,这中间可能发生任何事。发生一件事情之后,我以前答应你的事情隔了这段时间去实现的时候不见得恰当。

正常情况,说话应该算话,但是环境变了之后,是否是真正的诚信?

第三个,传不习乎。曾参后来是有名的老师,教出很多弟子,有些成就的,所以他的传不习乎是说,我当老师,我教给学生的,自己有没有去实践呢?

人活在世界上很容易主观,什么事情都认为我对的,而没有注意到跟别人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考虑到别人的立场或是别人的肯定。儒家思想的特色就在于说我一个个人不能离开人群,在儒家里面没有关起门来的贤人。你要做贤人,你要做君子,就要打开门跟别人来往。在家里面,与父母兄弟姐妹;到外面,与朋友,与你工作的老板、同事们都要交往,与天下人都有来往的机会。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孟子•离娄上》

你做任何事只要做不通,都要先问问我自己有没有问题,而不是说先问别人怎么搞的,别人怎么有什么故意阻拦或者其他的问题。

当发现自己没有问题的时候,再去找别人的问题

这是曾参的话,不是孔子的话。

第6讲 余力学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第一》

【译】孔子说:“青少年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书本知识。”

不只是青少年,青少年也会长大,为人父母——要普遍关怀别人

仁:自古以来都是教育子女做好人,做好事,为什么只有孔子成为了一个学派,因为它是一个体系

人在社会,要学会这些道德要求,你会感觉到说那我守规矩,修德行善不是比较吃亏吗?所以儒家的思想很强调,你修德行善会有内在的快乐,否则你只看外表的话,会觉得谁好像比较照规矩来。在许多方面会比较不太顺利的样子,这其实是一种选择的问题,是长期的考虑。

君子之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孟子·尽心上》

时雨:及时雨,学习最困难,最迷惑的时候指点一下

他自己都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论语·述而第七》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就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 第一种是人格教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都是一种与人相处自我要求能替别人设想。人格教育必须自我要求,由内而发,绝不能说是只是被动而已,所以讲道德的问题关系就非常得明确了。

道德,主动和被动是有天渊之别的

 第二种是人才教育

是用之于外,你在社会上是个人才,你可以服务社会,有所贡献,但是人才,它是特殊的一种条件,有某种专长就可以了。

 第三个是人文教育

就看你怎么样利用休闲的时间,如何调节自己的生命,让它感觉到生命,很有次序,然后也能够和谐,不断地成长发展。

第7讲 君子原则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积极向上的论语篇九
《浅谈论语》

浅读《论语》

我们曾学过《论语十则》这篇课文,那时经过老师讲解意思,有些还是懵懵懂懂的,现在学了国学中的《论语》,仔细翻看了一遍,觉得感触更深刻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孔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中有不少让人感悟很深的名句,我觉得我的一些感受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学而第一中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孔子说:“诸位!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闲暇之余,还可以研习六艺之文。” 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我很赞同这种做法,我觉得古代教育和现在教育的区别太大了,现在个个学校都太过于注重学习书本知识,太过于“功利化”了,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日常行为规范不够重视。就拿我们来说,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大专学生,我们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学业可能比不上本科生,但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职业心理、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等不会比他们差。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数不胜数,要

想出类拔萃,仅仅依靠专业知识是不可能的,我觉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勇于克服困难的进取精、勇于创新的精神、明确的人生目标、善于与人沟通和交往等内在的精神品质以及适应能力、动手能力比专业知识重要得多。

二、学而第一中的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的意思是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这里最先就讲到了孝、悌是仁的根本,让我们明确了孝的本质,同时让我们再次了解到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古有二十四孝,今亦有“尊老爱幼”,我们为了追逐梦想,离开家乡,远离父母亲人,只身来到异乡求学,不能侍候在父母身旁,但我们能做到的是好好学习,有空常常打电话问候父母、弟妹,不要让父母牵肠挂肚。不管是从前、现在还是未来,孝悌永远是我们崇敬的道德情操,是仁的根本。

三、述而第七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几个人走在一起,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好的品行和做法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品行和做法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说明学

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我们应该想他人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点,把好的运用到自己身上,见到别人没做好的就检讨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有哪些一样的缺点,认真改正。在这点上,我觉得我们宿舍的同学对我的影响很大,在学习上,我们知道的都差不多,当我有不懂的问题就向知道的舍友们询问;在生活上,自己有什么不好的习惯就及时改正,在大家的相互影响下,我们宿舍也就形成了早睡早起,保持宿舍整洁卫生的好习惯;在饮食上,我也改正了以前挑食的坏习惯。这一切都要感谢我的舍友,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

四、述而篇七中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句话的意思“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在我看来,这句话非常适合我们这一师范专业的学生。对我们师范生来讲,学习并不是一天两头的事,我们的知识是日积月累的,没有人可以一口吃成一个胖子。“默而识之”,这句话就是说:学问要靠知识来的,作学问要心存宁静,不可以过分在意外在因素,知识要默默然领会在心,这是最主要的。 “学而不厌”,意思是说学习的乐趣永远不会感到厌倦。这句话看起来简单,但有多少人做到了呢?试问一下,有多少人没有对学习产生过厌倦心态的?!一件事做起来不难,难就难要坚持下去。我的师姐曾经送给我一句话:“留到最后的人,不一定

是最强最好的,但一定是最会坚持的人!”的确,很多时候,在某些事,比我们强的人绝对不少,可走到最后也许就不是那些最强的人,而是那些懂得学会不去厌倦的人。学会不厌倦,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其他事上,一直到最后,你就一定有收获!下一句就是“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我们这群未来的老师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难关。对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你可以吗?现在的学生各自有自己的风格,某些时刻老师也会感到力不从心,此时再怎么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也会发火,甚至也会受委屈。说真的,老师也不容易做。.特别是现在的教育,老师的责任更加重大。有时候做老师会使人厌倦不堪。所以一个真正的老师,必须比别人更加有耐心,对学生要有“诲人不倦"的心态。你一定要做到,一个学生就算问了你同一个问题几十遍,你也要笑着说到他明白为止!孔子这三句话,表面上看是很容易的,做起来就非常难。我们即将为人师表,可以将这句话作成自己的座右铭。在感到厌倦的时候,想一想这句话,或

许,你就会有继续走下去的动力了,真正做到没有遗憾!

在《论语》中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道理,仔细品味更是受益匪浅,我们即将走向社会,应该学会更多为人处事的方法,有时间拿起《论语》读一读还是不错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