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姥竹的作者情感

| 环评师 |

【www.guakaob.com--环评师】

慈姥竹的作者情感篇一
《散文阅读作者情感态度分析》

慈姥竹的作者情感篇二
《阅读(现代文):如何感悟作者情感》

【讲稿】30 阅读(现代文):如何感悟作者情感

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跟大家见面,今天我们探讨的问题是“如何感悟作者情感”。

所谓“作者情感”是作品中作者的心理意向、态度、倾向。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之经”就是文章和文学作品的核心、灵魂、命脉。他把正宗的文章说成“情文”,告诫人们要“为情造文”。这就告诉我们,不论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欣赏,都要抓住“情”这个根本。要遵循情的经脉、经纬,“为情造文”、为情写诗,反此不能写成有意义的文学作品。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有数不清的作家诗人因为情感的触动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或写出某部流传于世的佳作。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感悟作者的情感呢?

首先,我们看看文中有没有作者直抒胸臆,表达情感的句子。

如鲁迅,《藤野先生》中介绍自己当年留学日本仙台学医,在课堂上观看幻灯片受到心灵的极大震动: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里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特点听得刺耳”,就是情绪上受刺激;“呜呼!无法可想!”则是直接抒写内心的悲哀与绝望。

其次,还要注意作者在文中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作者微妙的情感态度。

如《藤野先生》中对于“清国留学生”的描写。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用戏谑的口吻说颓废堕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表达了作者对东京 “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没落王朝的“遗少”们,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最后,还可以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所谓“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相关背景就知道,“幻灯片事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鲁迅对当时中国人的国民性弱点深恶痛绝,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里的“哀”和“怒”就是情绪的宣泄,这种情感态度成为他写作一系列作品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同样的,在幻灯片事件中,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对于愚昧的中国民众,他为之悲哀,也为之愤怒。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真题演示,这是2009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云 雀

贾平凹

小的时候,我眼见过一个奇妙的现象,便不敢忘去,一直到现在,我已是垂暮之年了,但仍还百思不得其解呢。

我们的隔壁,是住着一位老头儿的.他极能养鸟,门前的木架上,吊下各式各样的鸟笼:里边住着云雀,绿嘴,画眉,黄鹂儿……尽是些可怜可爱的生灵儿。整天整天里,我们就守在那鸟笼下,听着它们鸣叫。叫声很是好听,尤其那只云雀,像唱歌一样,打老远就能听见,使人禁不住要打一个麻酥酥的颤儿了。

时间一长,那云雀声就不比以前那么脆了。老头儿便给它吃最好的谷,喝最清的水,稍不鸣叫,就万般逗弄,于是它就又叫起来了。但它叫起来的时候,总是在笼里不能安宁,左一撞,右一碰的,常常把黄黄的小嘴从笼格里挤出来,盯着高高的云天,叫得越发哑了。 “它唱得太疲劳了。”我们都这么说,便去给老头儿建议,不要逗弄它了吧。但是,每每黎明的时候,它就又叫起来了,而且每个黎明都叫。我们爬起来,从窗口里看去,天刚刚发亮,云升得很高很高,老头儿并没有起床呢。于此才明白别人不逗弄它,它还是每天要叫的。依然嘴挤在笼格外边,翅膀扑闪着,竟有几根绒绒的羽毛掉了下来。

“它在练嗓子吗?”妹妹说。

“不,它那嗓子已经哑了。”我说。

“那它为什么还要唱呢?”

“谁知道呢?你听,它是在唱一支忧郁的歌吗?”

细细听起来,果然那叫声充满了忧郁;那往日里悠悠然的叫声原来是痛苦的呼喊呢?! “是它肚子饥了,渴了吧?”妹妹又说。

我们跑过去,要给它添些食儿,却看见笼里,满满地放着一盘黄谷,一盘清水。这便又使我们迷糊了。

“一定是向往着云天吧。”

我们这么不经意地说过,立即便觉得是很正确的了,心想:它未被老头儿捉住之前,它是飞在天上的,天那么空阔,天便全然是它的;黎明的时候,它一定是飞得像云一样地高,向黑暗宣告着光明。如今,黎明来了,它却飞不出去,才这么发疯似的抗议了!

我们在笼下捡起了那抖落下的羽毛,深深地感到它的可怜了。

我们把这想法告诉给老头儿,老头儿笑我们可爱,却终没有放了它去。它每天还是这么叫着,唱那一支忧郁的歌。我们终于不忍了,在一个黎明,悄悄起来,拆开了笼的门,放它出去了。它一下子飞到了柳树梢上,和柳梢一起激动着,有些站不稳,几乎就要掉下来了。但立即就抖抖身子,对着我们响亮地叫了一声,倏忽消失在云天里不见了。

老头儿发觉走失了云雀,捶胸顿足了一个早上,接着就疑心被人放走了,大声叫骂。我们听了,心里却充满了欢乐,觉得干了一件伟大的事情。

15.文章主要表现了“我”对云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4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否找出作者直抒胸臆,表达情感的句子呢?

有的。“我们这么不经意地说过,立即便觉得是很正确的了,心想:它未被老头儿捉住之前,它是飞在天上的,天那么空阔,天便全然是它的;黎明的时候,它一定是飞得像云一样地高,向黑暗宣告着光明。如今,黎明来了,它却飞不出去,才这么发疯似的抗议了!我们在笼下捡起了那抖落下的羽毛,深深地感到它的可怜了。”

所以,“我”云雀的感情应是“同情或可怜”的。

接下来我们找出在文中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

(1)听它唱得沙哑,以为它疲劳了,建议老人不要再逗弄它。

(2)听它的叫声充满了忧郁,以为它饿了,为它添食。

(3)觉得它是向往云天后,偷偷地放飞了它。

(4)在笼下捡起那抖落下的羽毛,深深地感到它的可怜了。

最后,我们看到作者是贾平凹,作家们都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可见,文章很显然是表现了一种“善待生命、同情弱者”的情感态度。

在这一类的题型中,同学们感悟作者情感不成功的原因有:1、没有注意到文中作者表达情感态度的句子,仅仅从自己“想当然”出发;2、不能结合具体的人物神态动作进行分析体会;3、忽略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答题中注意避免这些问题。

慈姥竹的作者情感篇三
《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慈姥竹的作者情感篇四
《关注情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慈姥竹的作者情感篇五
《挖掘作者情感,享受文学之美》

挖掘作者情感,享受文学之美

【摘要】培养阅读能力是教学大纲规定的高中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欣赏英语文学作品的美。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类阅读理解,提出了针对不同题型的不同解题策略,并提倡从作者角度出发,在情感上有所共鸣之后提高理解能力。

【关键词】文学作品 阅读 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89-01

英语知识是指读者英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篇章知识的总和非英语知识是指读者英语知识以外的背景知识,即直接或间接获取的知识经验的总和。加强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大量获取语言知识和大量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阅读理解也是高考英语考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是近年来失分率却一直很高,如何才能提高这方面的解题技能呢?在分析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题时,我们发现其测试新动向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阅读的词汇量增加,越来越强调提高阅读速度

近年来,高考的阅读总词量增多,尤其是文章的生词量一直保持着递增的趋势,这就意味着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阅读量,必须提高阅读速度。

2.对文学作品的选择有上升的趋势

近几年的高考阅读文章选材更新颖,均取材于英文原版书籍,语

言地道、内容新颖,文化意味浓厚,属于原汁原味的文章,其中小说的节选在近一年来比较常见,对考生的文学鉴赏和理解能力有了更高一步的要求。

3.深层理解及推理判断型题持续增加

在以往的高考试题中,往往掌握文中细节的直接理解在试题中所占比例较大。但在近些年的高考试题中已明显减少,而推理、判断、综合类试题大大增加了。要求考生能从字里行间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并且能据此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判断。

那么, 我们该如何把握好文学作品题材的阅读理解呢?如何做好这一类型的深层理解和推理判断型题目呢?

一、在处理文学作品题材的阅读理解题的顺序上,提倡一气呵成,对文章中有难度的段落或句子,学会跳过,暂时忽略。力求先把握故事的总体大意,做到心中有数。看完全文后,带着问题寻找答案,确定主攻方向,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脉络。摘取有用的材料,舍弃无关的信息。

二、针对小说的体裁,则要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这主要包括我们常说的几个“wh?鄄”,即what,who,where,when, why。在读完文章后,要学会自己理清人物关系,分析故事情节。由于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较多,自然生成的段落也就很多,因此很难直接抓住主要结构和线索。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对话,和人物的具体行为,举动来分析出起背后暗含的主要人物关系,情感以及故事的主线。

三、针对不同题型,采用不同策略。

1.主旨大意题

这类试题要求对文章的整体或局部(如段落)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相关部分的中心大意(main idea),选择标题(title),判断作者的写作目的(purpose)等,旨在考查考生加工与浓缩信息的能力,这一项考查的是文章的灵魂与中心。一般主旨大意常以主题句的形式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有时也出现在结尾。

但是相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主旨大意题更重要的是从全文去把握所节选的文字描述了什么,背景有可能是什么,故事的发展如何。所以此类题目难度不是太大,出题的频率也不是太高。我们要做的是关注的是情节本身,从文章交代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来通过分析事情的经过,揭示文章的含义

2.猜测词义题

这类题是考查我们根据对上下文的理解和已掌握的构词法来猜测生词的意思,或者猜测一些认识的词在具体句子中的新意思,还有就是考查对代词替代意思的推测。而且,所考查的词或短语的意义往往不停留在字面上,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在这类题上解文学作品类的考题与其他体裁的方法大致相同。我们要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灵活多变的词义,对上下文中已知部分进行逻辑上的推理,必要时还要进行语法分析,尤其是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有时还要依据常识和经验进行猜测。

3.细节理解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某一特定细节或文章的主要事实的

理解能力,问题主要大多是针对某一句话或某一段来设问的。解答时同学们要根据题目中所问的意思回归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然后把原文与选项仔细对比就可以找到正确答案了。

需要提出注意的是,小说型的细节理解题,原文往往没有非常明确的出处,这时就需要我们通过对文章中所交代的时间地点等背景以及人物的对话和行为仔细分析,找出答案。要明白“文中无闲句, 句中无闲字”的道理。

4.推理判断题

这类题是许多学生感觉难度比较大的题。它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们根据对文章表面文字的理解来进行相应的推理和判断,从而得出文章中隐含的深层次的意义。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得出符合作者意愿的合理的结论。(这里指准确地从原文中推理,而不是读者主观认为的合理的结论。)

但是在处理文学作品类的推理判断题时,我们在文中同样很难直接找到有相关信息的上下文。这时我们需要一种技巧——学会跨越段落寻找信息。这一段附近如果找不到,总会在别的地方出现暗示,并且往往是在人物的细小动作和对话这样的细节上有所暗示。带着这样的信心和细心,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需要强调的是,在做推理判断题时,同学们要牢记能够直接从文中找到的选项不是正确选项,因为与原文一模一样的句子不叫推理。只有经过推断可以得出的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此外,一定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不能脱离作者的本意,凭空想象。

文学作品的节选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理解方向, 其实也是对考生提出了能够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的要求,这也是《英语新课程标准》中阅读能力的六个指标的其中之一。阅读能力强,就是“看懂”的能力强。看“懂了”的东西在我们脑子里,用答题的形式,来检验是不是真“懂”——与文意是否相符。所以,在处理文学作品体裁类的阅读理解题时, 我们要从细节入手,抓住人物的具体对话,行为, 继而分析出人物关系, 把握故事情节和脉络。甚至鉴赏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确性,揭示语言所表示的具体意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在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之后更好地理解作品。总之,小中见大,从点到面,由浅入深,层层剖析,在提高解题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同学们训练自己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享受到文学之美。

慈姥竹的作者情感篇六
《思想情感和作者观点态度评价》

慈姥竹的作者情感篇七
《诗歌鉴赏之鉴赏作者的情感态度》

慈姥竹的作者情感篇八
《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

诗歌鉴赏专题三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零距离突破》第172页

【考点简析】《零距离突破》第172页

【考情透析】

“评价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古诗鉴赏中是一个必考点。在高考

命题实践中,真正的“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题很少见,通

常是要求考生回答“表达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类“是什么”问

题。

【命题趋势】《零距离突破》第172-173页

【知识梳理】《零距离突破》第173页

一、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知识链接

思想内容定义: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写作对象(内容)和思想感情(思

想)两个方面。二者结合就是诗歌的主旨。

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

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

(二)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分类解析

古代诗歌按内容分类:

1、怀人思乡诗 2、赠友送别诗 3、边塞征战诗

4、田园山水诗 5、咏史怀古诗 6、托物言志诗

7、忧国伤时诗 8、生活杂感诗 9、宫怨闺怨诗

10、闲适隐逸诗

【怀人思乡诗(含羁旅行役诗)】

1、“怀人思乡诗”一般与三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

守闺中的离妇。

2、“怀人思乡诗”特有的一些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

3、“怀人思乡诗”抒写的主要情感: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

4、“怀人思乡诗”抒写情感的方式: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赠友送别诗】

1、文字特征:一般会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2、意象: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杨柳”、“行舟”、“劳歌”、“长亭”

等词语;

3、情感: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的孤寂和思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

和安慰。

4、手法: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画。

【边塞征战诗】

1、意象: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塞下”、“边城”、“烽火”、“羌笛”、

“关山”、“月”、“大漠”等词语;

2、情感: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

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抨击。

3、手法: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

合、虚实相生。

【田园山水诗】

1、意象: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

2、情感: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

容闲适的生活态度

3、手法:或融情于景,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白描,或渲染,或动静结

合,或远近结合,或视听结合。

【咏史怀古诗】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 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

难酬

4、手法:古今(今昔)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

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托物言志诗】(见赏析景物形象知识点)

【忧国伤时诗】

1、意象:秋风、杜鹃、烟雾、云山、冬雪、残红、菊花、落叶、江流、夕阳、

风雨、雁、酒、泪等。

2、思想感情: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②反映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的疾

苦;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⑤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⑥年

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3、手法:借景抒情,借事抒怀,对比映衬,虚实结合, 渲染烘托,比喻象征,

用典等。

【生活杂感诗】

1、内容:①对青春易逝、时光不再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②对仕途失意、知音难觅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③苏轼《水调歌头〃明

月几时有》),④对告慰平生、欢愉人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辛弃

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⑤对忠贞爱情、诚挚友谊的赞美(如:秦观的

《鹊桥仙》)等。

2、手法:借景抒情。

【宫怨闺怨诗】

1、内容: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2、常见意象:(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4)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3、风格:浓重的感伤情调、细腻的心理描写、言浅意深的艺术风格

还有一种比兴,是以宫怨、闺怨寄托“士不遇”的情怀。一般说来,“男性作家笔下的闺怨题材与君臣遇合的主题常常是一一对应的:以相思寓渴望抱效;以美人迟暮寓功业不就;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等等。

【闲适隐逸诗】

1、内容:主要是指因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和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而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2、意象:田野山林、清风明月、松竹梅兰、龟鹤鹿兔、蓬门柴户、榆柳桑麻等。

3、情感:平和安宁的氛围,悠闲详和的心态;美丽的乡村风光,浓郁的生活情趣;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热爱。

(三)诗歌思想情感的具体分类 《零距离突破》第173页

1、忧国伤时 2、建功报国 3、思乡怀人

4、生活杂感 5、送别感怀

(四)典例探究

一)、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

【提问方式】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内容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概括说明。

【答题步骤】

1、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2、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诗“××句(联)写了×××”。

3、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

例:(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①琅琊溪

[宋]欧阳修

②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全诗围绕溪水写景:琅琊山上的积雪化为融融春水流入了琅琊溪,一座木桥横跨两岸,游客信步桥上,但见片片落花随溪水自上游飘来。几幅画面融情于景,在宁静悠远的氛围中传达出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二)、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

【提问方式】

1、该诗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感情(心情)。

变式问一:本诗通过××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变式问二:诗中×词或×句表达了×种情感,试做分析

【答题步骤】

1、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2、揭示主旨,解释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例:(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知识链接

观点态度的定义:主要包括作者在诗歌中体现出的观点态度以及读者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或后人对该诗态度的一种评价。

(二)典例探究

【提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4、诗歌是从哪几方面对××作出评价的?

5、诗中××与××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题格式】

第一步:表明观点(同意还是不同意/矛盾还是不矛盾)

第二步:阐述理由。

例1、(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1)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或:(2)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一招制胜】

全面准确把握作者观点及作品的思想内容,要做到知人论世。

知人: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论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仇多了。

慈姥竹的作者情感篇九
《阅读教学要注重体悟作者情感》

阅读教学要注重体悟作者情感

作者:唐晓堃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3年第08期

中职语文规划教材,不论是基础模块、职业模块,还是拓展模块,教学大纲对阅读和欣赏教学都提出了具体要求,都强调“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为此,中职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悟作者情感,从而让阅读教学达到学生理解、体验和感悟的目的。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从研读文章主要内容入手,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的内容表现出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特别是散文类文章,其精髓就在于“真情”,一篇优秀的散文意境包括情和景,其中情是主要的,写景是为了抒情明理,离开了情,景就失去了生命力。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这是一篇典型的借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与赞美,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和美好追求。教师指导学生研读课文主要内容,读懂内容,披文入理,体悟作者情感,就能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作者内心世界,就能获得“读懂了”的审美体验。

二.从揣摩语言入手,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仅仅靠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悟作者思想感情还不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指导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和品味,因为作者深沉的情思、文章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1.关注富于感情色彩的语句,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散文、诗歌和戏剧这类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感情色彩十分鲜明,如老舍《母亲》一文中,三姐出嫁,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用了一连串动词“挣扎”“咬”“扶”,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母亲不忍三姐离去的内心痛苦,动词摹写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细细揣摩,也能品味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关注文本中感情色彩的语句,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关注含义深刻的语句或段落,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一篇文章里,往往用一两个段落集中表达思想感情。如,梁衡在《壶口瀑布》中,写了两次去壶口瀑布的感受,他的目的不仅仅是表达对壶口瀑布的赞美,更重要的是在文末画龙点睛,由黄河赞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样的语句或语段,要么议论,要么抒情,揭示文章主旨,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学生容易找到,只要认真品读,就能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外,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或一些特殊语言的使用,也是为了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荷塘月色》中对月色的描写,比喻、拟人、通感的巧妙运用,叠音词的广泛运用,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内容表达的需要,服务于意境美的创设,在阅读教学中仔细鉴赏和品味,都能帮助学生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文章的艺术手法,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的艺术手法,能增强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艺术创作中,各种艺术手法一般是交互运用的,而且受体裁的制约,即不同体裁对艺术手法有所侧重。就散文而言,有的借景抒情,如《荷塘月色》借月下荷塘和塘中月色抒发情感;有的托物言志,如《我的空中楼阁》是通过多角度描写心爱的小屋及小屋周围的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情志;而有的是将自己的情怀植根于生存环境当中,通过这些环境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追求,如《故都的秋》是通过对故都秋天的赞美来表达作者对平静、清幽、充满鸟语花香的生活的向往。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了解文章艺术手法,能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研读文章的写作背景,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不少文学作品富于个性化,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散文,同一个景、同一件物、同一种状况,由于处境不同、个性有别等,不同的作者往往会产生差别很大甚至相反的情怀,这是很自然的事。而且,散文中的情往往带有一定的社会、时代的烙印,社会的发展变化、时代的风云变幻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作者的心态、情感,这也是不能不关注的。为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力求了解作者的方方面面,了解创作的背景,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 小说、戏剧等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品一样,研读文章的写作背景,能准确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和效果。

五.加强对文本的诵读,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一篇好的作品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其中的奥妙,才会在文章的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上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于无形中让学生理解、体验和感悟文本,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唐晓堃,教师,现居重庆大足。

慈姥竹的作者情感篇十
《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

诗歌鉴赏之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情透析】

“评价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古诗鉴赏中是一个必考点。在高考命题实践中,真正的“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题很少见,通常是要求考生回答“表达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类“是什么”问题。

【学习目标】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重点】

1、作品的内容与主旨

2、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态度

3、作品的意义(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

4、审美情趣及情感基调:格调的高雅或是平庸、高亢激昂或是凄凉低沉等。

【精题再练】

1.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

【答案】

1.【示例】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2.【示例】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考点讲堂】

一、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古诗按题材分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托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还乡诗等。

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以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歌。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

鉴赏山水田园诗,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仅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首先,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再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最后,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2、咏物言志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感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了自己独特

的感情。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3、边塞征战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成为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鉴赏边塞诗,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是大有帮助的。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几多悲壮,几多忧伤。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辱不断,国难当头,可统治者却软弱无能,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更多的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和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更多了一些凄凉,一些惆怅。

4、怀古咏史诗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便产生了,出现了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等;杜牧的咏史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等。鉴赏咏史诗要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最主要的是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推敲作者的态度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们由于不同的艺术技巧,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对于同一历史题材,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反映。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这么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同是昭君出塞这样一个汉代的和亲故事,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嫁异域的王昭君的同情,他在这里只是就史论事。而王安石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作者在这里“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更多地是表达自己被排挤的心理。

5、送别诗

以送别亲人、友人为题材,既表达人所共有的亲情友情,也抒发自己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独有的情感。有豁然开朗、意气风发的,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大多数还是写离别的依恋、悲伤,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还有一部分送别诗是“惜而不伤”的,虽充满依依惜别之情,但并不悲伤,反而透露出一种诗情画意,充满友情的深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

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

1、忧国忧民

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2、建功报国

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陆游《书愤》。

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天涯羁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赠汪伦》。

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超尘脱俗

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陶潜《归园田居》。

5、生活杂感

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典例探究】

一、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

提问方式:

1、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例1(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①琅琊溪

[宋]欧阳修

②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全诗围绕溪水写景:琅琊山上的积雪化为融融春水流入了琅琊溪,一座木桥横跨两岸,游客信步桥上,但见片片落花随溪水自上游飘来。几幅画面融情于景,在宁静悠远的氛围中传达出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答题步骤】

1、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2、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诗“××句(联)写了×××”。

3、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

二、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

例2(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①晓至湖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②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③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

(选自《清诗选》)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1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