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环评师】
突出友情的诗篇一
《伟大的友情——杜甫怀李白诗解析》
伟大的
刘非非
友情
——杜甫怀李白诗解析
(鞍山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辽宁鞍山
摘要: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他们互相之间写了不少表达友情的诗篇,尤其是杜甫写给李白的20多首诗。为历代所
称颂。
关键词:杜甫二首》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
114000)
李白
友情
《眷日忆李白>《梦李白
744年),杜甫和李白初识于洛阳。当时,李白因不为权贵所容而被唐明皇赐金放还。而杜甫则在十年前考进士不第后,就一直游历四方.正好这个时候游到了东都洛阳。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宿命”的相遇。
闻一多先生认为李杜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能与之相比,并把
这次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的相碰”。杜甫能与这位著名大诗
何?”“故人如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写给李白的20多首诗作。每一首都极其用心地表述了两人的友情。天宝三载(公元“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J二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
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
人相遇相交.其受宠若惊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也格外珍惜这一段友情。为他日后写下二十多首与李白有关的诗歌的埋
下伏笔。
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九歌》是巫术祭歌,是楚地“信巫术,重淫祀”(《汉书・地理志》)的文化习俗的反映。《九歌》的基本情节是“人神恋爱”㈥,往往以人神恋爱的成功来象
征祭祀的成功,而人神交接的艰难,又使《九歌》充满了悲剧色彩:香草作为献祭或巫神取悦对方的饰物,在表层意义上是一种追求爱情的象征.而它的内核义暗示着宗教的诸种情境;《九歌》既然描述的是人神之间的事,其中自然就假想了许多
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革相
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
驾龙骖螭的飞升情节。屈原显然是熟悉楚地民间祭祀文化的.
民间文化中这些成熟的文学意象.必然会对他的创作产生影响。《离骚》中最耐人寻味的“求女”,与《几歌》中人神恋爱的情
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
生动。
节颇有类似之处。至于香草和飞升的细节,与《九歌》也很相
似。这螳较为原始的楚地民间文化中的文学意象不但被屈原
《离骚》对诗人的上下求索有出色的描写。第一次远逝历经多处神界.最后受阻于帝阈。第二次远逝.由于目睹故
国而不忍离去。对这两个情节的理解,一般根据“灵氛”所言
借以描述现实,而且帮助屈原进入古代神话或原始宗教的情境之中.通过对来自历史和人类心灵深处的自由和激情的体验,达到对现实的超越【4】。
四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认为象征屈原试图离开
楚国另寻可以实现自己理想之处,但由于对宗国的留恋而
相对于《诗经》,屈原的作品在形式上也有新的特点。《诗
经》的形式是整齐、划一而典重的,而屈原的作品则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这种形式是建立在对民间
终于不能成行。这两次远逝中都有十分壮丽的场景。试看这
一段的描写: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蓑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成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闻闺而望予。时暧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望舒先驱,飞廉奔属、凤凰承旃、蚊龙为梁,在这些神圣形象的支持下.屈原显得如此从容、自由,他伟岸的人格也更加
文学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屈原以前。楚地流行的民歌句式参差不齐。并且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的形式,如《越人歌》(《说苑・善说》)。而与《离骚》有直接关系的则有《九歌》。显然。
《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不仅如此,《离骚》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
作楚声。”并且还举“些、只、羌、谇、謇、纷、佗、傺”作楚语的例子,举“顿挫悲壮,或韵或否”作楚声的例子。《离骚》中的楚地
方言还有很多.屈原采用这些楚地方言,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和生动性,同时。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促进了句式的变化。这些句式和委婉轻灵的楚声相结合,很适合于各
种不同情绪和语气的表达。楚语还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增加了生活气息。
光辉灿烂。这里显出了对自己信念的执著,表现了对世俗的蔑
视。因此,这两次远逝,既是一种象征.又是屈原形象的一种折
射。周流求女一节,历来淦释最多|2】。从《离骚》的全诗来看。屈
原所痛感的,一是君王昏庸,一是佞臣当政,屈原在现实中同时遭到昏君佞臣两者的排斥。也正是在这种绝境之中,屈原才
285.
参考文献:
[1]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1):[2]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l,(1):
191—205.
开始“上下求索”的历程。求女失败之后,灵氛用“两美必合”鼓
励他往别处寻觅。一次次求女不遂.是屈原的现实遭遇在诗中的投影。所以,求女在诗中应该象征着对明君贤臣的向往,也表现了屈原虽在绝望之中。仍不放弃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3]苏雪林.楚辞九歌与中国古代河神祭的关系.现代评论
(第八卷):204—206.
[4]赵沛霖.屈赋研究论衡.天津教育出版社,1993,4,(I):
145.
“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
28
万方数据
现仅摘取杜诗中几首略作分析。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七结成的。这首怀念李
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公元746年)或六载(公元747年)春杜
甫居长安时所作。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
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
李白诗是何等钦仰。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
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
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
篇什也。”(《杜诗镜铨》)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
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
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
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
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
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单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令人读完伞诗,心中犹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恩情。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
解》)道出这首诗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
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人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梦李白二首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自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李白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
西北),二年春行至巫山遇赦,回到江陵。杜甫远在北方。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忧思拳拳,久而成梦。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侧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
悲怆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人梦;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
万方数据
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刹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乍见『『ii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月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
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想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着、叮咛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蚊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
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
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了杜甫对李
白的称许和崇敬。
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
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
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人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
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
影。“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风波,舟楫
恐失坠”是独自;“出门搔自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
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
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终于发为
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
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
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因系放逐。连自由也
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千秋万岁名,寂寞身
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
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白己的无限心事。所以,清人浦起龙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读
杜心解》)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
的想象飞行;圣人世,杜甫一生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泞中行走跋涉。李白写幻想,杜甫写现实;李白写过往未来,杜甫写当
今时事;李白写梦中世界,杜甫写梦醒时分;李白写复杂为单纯,杜甫写单纯为复杂;李白近道,杜甫为儒;李白是传奇。杜甫
是诗史;李白是天之骄子,杜甫是国之人杰。李白诗秀在神,杜
甫诗美在骨。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和博大的襟格.撑起了唐代诗坛一片“高不可及”的瑰丽天空:都以其高贵的人格和真挚的友情,谱出了文学史上一段“文人相重”的千古佳话。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7:435.
[2]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4.[3]杜诗说.黄山书社,1982:69.[4]唐诗别裁.岳麓书社,1998.2:129.[5]杜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5.
[6]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61:76.
[7]杜少陵集详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138.
伟大的友情——杜甫怀李白诗解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刘非非
鞍山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辽宁,鞍山,114000考试周刊
KAOSHI ZHOUKAN2010,""(14)0次
参考文献(7条)1.唐诗鉴赏辞典 19942.杜诗镜铨 19803.杜诗说 19824.唐诗别裁 19985.杜臆 查看详情 19836.读杜心解 19617.杜少陵集详注 1999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杨胜宽.YANG Shengkuan 从郭沫若对李白的批评说到"扬李抑杜"——以《李白与杜甫》为中心 -郭沫若学刊2009,""(4)
郭沫若的学术著作<李白与杜甫>已经问世40年了.学界对郭沫若"扬李抑杜"的评价倾向批评甚多,但所持的依据主要是书中批评杜甫的失当之处,很少对其批评李白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审视.实际上,<李白与杜甫>虽然表现了"扬李抑杜"的不恰当倾向,但郭沫若对李白同样有着许多深刻而严厉的批评;其所肯定,是有相当原则性和客观分寸的.
2.期刊论文 刘明华.吴增辉 杜甫对李白的解读历程——兼论李杜友谊 -社会科学研究2006,""(4)
李杜同游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李白对杜甫的思想与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杜分手之后,二人交往主要表现为杜甫通过诗歌创作怀念李白,本质上则是杜甫对李白进行解读.这一解读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二人初逢洛阳、共游齐鲁时杜甫对李白从激情的崇拜到冷静的反思、规劝;二是困居长安时期杜甫在求仕的屈辱中逐渐感悟到了李白自由人格之可贵;三是乱世飘泊时期,杜甫日渐贴近李白的心灵,在心灵的共振中自觉在人格上追随李白.杜甫对李白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二人人生经历的趋同过程,杜甫经历了与李白相似的人生,最终完成了对李白完整而深刻的解读.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李杜友谊及杜甫的心灵历程可以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
3.期刊论文 程凯华.CHENG Kai-hua 郭沫若论李白与杜甫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
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4.期刊论文 许德楠 李白的“携妓东山”和杜甫的“莫学野鸳鸯”——诗仙、诗圣女性观的一点比较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6)
透过李白和杜甫涉及“携妓”的诗,具体分析李白杜甫对待女性的心态,进而指出在女性观方面,李白杜甫各自的特点。大体上李白是放诞、浪漫甚至不“雅驯”的;杜甫虽然也不乏浪漫,总的是拘谨和严守礼法的,并有“女性主义”的萌芽。两人都有同情女性的一面,但杜甫优于李白。
5.期刊论文 黄维梁 为李白、杜甫造像--论余光中与唐诗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4)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是诗歌艺术的峻岭.余光中在其诗歌艺术的追求中高山仰止,努力攀登,向诗圣、诗仙学习,且为他们造像.为李白、杜甫造像,表示他对唐诗传统的肯定.他造像的艺术,特别是<戏李白>一首的丰沛创意,和<寻李白>、<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的现代想象,则说明他对传统的活用与转化,印证了他的创造力.在以唐诗为主的中国传统诗歌基础上,余光中以其学养和睿智,以其才华和苦功,兼摄中外古今,以数十年的恒心和毅力,创作了丰富杰出的现代诗.他是李白、杜甫的嫡系传人,且开拓了中国诗歌的新世界.余光中为李白、杜甫的造像,象征了传统和现代的汇合,象征了现代对传统的发扬.
6.期刊论文 张乃良.ZHANG Nai-Liang 李白杜甫晚年情感隔阂臆说 -榆林学院学报2006,16(5)
李白、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他们以卓越的诗歌成就树起了两座丰碑,更以早年建立的情若手足的交谊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但在晚年,李、杜之间产生了情感隔阂.其表现是杜甫对李白之死漠然视之,令人感到蹊跷.其中原因主要是杜甫对李白的不满直至失望.因为杜甫怅怨李白恃才傲物,得罪玄宗,不辩忠奸,附依永王,被定罪附逆做乱.
7.期刊论文 谭解文 《李白与杜甫》三题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6)
文革中的郭沫若写作<李白与杜甫>的动机是复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欲通过李白、杜甫的研究来舐舔心灵的伤疤,宣泄感情的伤痛.<李白与杜甫>的缺陷突出地体现在机械地使用阶级分析法,主观随意地扬李抑杜等多个方面.文革这个特殊的写作背景,是造成上述缺陷的主要原因.<李白与杜甫>也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作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史料、史实的考证上.
8.学位论文 王宁宁 真者无畏·善者无私·智者无忧——李白、杜甫、苏轼人格理想研究 2004
李白、杜甫、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独特的人格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种理想人格状态.真者无畏、善者无私、智者无忧是对李白、杜甫、苏轼人格精神的概括.本文试图通过对三者人格精神的描述来窥视唐宋两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性格特点以及理想人格.全文分三章.第一章论述李白的人格理想."真者无畏"是对其人格精神特点的概括.围绕李白"功成身退"的理想人格模式来论述.全章分为两小节.第
一节论述李白理想人格的渊源、"功成身退"的理想人格模式以及独立人格形象;第二节围绕李白人格精神之"真"论述,浪漫自负是真,追求与消沉亦是真.第二章论述杜甫的人格理想."善者无私"是对其人格精神特点的概括.杜甫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忠实实践者.他个性里最独特、最能引起人心灵震撼的是他的近似圣人的"善".分两节论述.第一节从儒家理想人格的角度论述杜甫的人格精神:至仁之人是其毕生追求的人格理想;守道自任是其执着耿介的人格特征.第二节论述杜甫作为"善者"的无私情怀.感情化的道德人格,忧国、怜民的良知情怀均是杜甫作为"善者"对儒家成德至圣的最好解释.第三章论述苏轼的人格理想.东坡是善于生活的智者,他的个性中散发着令人倾倒的魅力.全章分三节.第一节论述苏轼在"和陶诗"中流露出来的人格追求,旨在论述苏轼平易枯淡的外在生活中含蓄透彻的心境.第二节论述苏轼黄州时期的人格境界,其坦荡豪放,乐观旷达的人格境界正是这一时期对人生彻底了悟后的自由境界.第三节论述苏轼作为"智者"的个性的魅力.独立不倚、豪放达观、至情至性是他人格美的闪光之处.
9.期刊论文 邝健行.KUANG Jianxing 从杜甫诗论测李白生平的一些问题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4)
文章提出此前作者对李白杜甫交游研究的论点,作为进一步讨论的基础.在上述论点基础上,通过审视和分析杜甫怀赠李白的一些作品,得出以下结论:1时人有认为李白和贺知章初会于开元十八九年间,这种说法不能成立;2李白奉诏入京,不可能在天宝元年;3.李白受玄宗重视,主要由于其不凡文才,不由其它;4.李白诗享盛名,在天宝初入长安之后.
10.期刊论文 杨雄.周晓玲 李白杜甫诗时间表述比较 -社科纵横2008,23(12)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是中国诗歌的两座高峰,他们的诗歌无论诗题还是诗句,在时间表述上既有同,又有异.相同之处主要在于都通过意象表明时间--夜或四季,或者直接写夜、季节、时令,以及具体月日.但由于李白杜甫思想的不同、创作风格的不同以及杜甫特有的"诗史"思维的缘故,李白杜甫诗在时间表述上亦有不同之处,杜诗比李诗表述得更确切、更具体,也更多些.
本文链接:
下载时间:2010年8月23日
突出友情的诗篇二
《古诗欣赏二十首》
1《雨后池上》 【作者】 (北)宋代 刘攽 【体裁】 七言绝句
【原文】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①磨:打磨。淡磨:轻磨拂拭②檐楹(yán yíng):池塘边房屋的瓦檐和下厅堂前部的梁柱③垂杨:杨柳。④荷:荷花。
【译文】(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雨后的池塘,水面平静,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
【赏析】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雨后池上景物十分美丽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2《田园乐》 【作者】 盛唐 王维 【体裁】 六言绝句
【原文】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译文】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尚未起,故此还没有打扫。(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黄莺在不停地啼叫,已是热闹非凡,但这啼叫声却没有惊扰美梦,山客还在酣睡。
【赏析】《田园乐》是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
第一个特点由境生情,诗中有画。先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然后写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
3《暮过山村》 【作者】 唐 贾岛 【体裁】 五律
【原文】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译文】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 山上稀
稀落落的人家。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
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看到)在零落的桑柘树旁出现了袅袅的炊烟,(我)渐渐向之靠近。
【注释】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这里指前者,即战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
【赏析】贾岛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著称,这一首诗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诗的布局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山区景物采用移步换景法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也跟着波浪式起伏与发展。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
4《塞下曲》 【作者】 盛唐 王昌龄 【体裁】 五言古诗
【原文】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深秋的黄昏,军士牵着马来到洮水畔,牵马入水,河水寒冷,令人瑟瑟发抖,塞外的秋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吹在脸上更是像刀割一样。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这里曾经是长城之战大败吐蕃的地方,斗志高昂,意气风发是众人的说法。
然而,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赏析】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开头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接着,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
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5《朴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 苏轼 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原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译文】残月弯弯挂在稀疏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谁看见闲居的人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只有那时隐时现的孤鸿知道我的惆怅。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探望,好像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她寻遍了寒冷的枯枝不肯留宿,却躲到了寂寞清冷的沙洲上。
【赏析】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下阕更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6《减字木兰花》 【作者】秦观
【原文】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赏析】
此词写一女子独处怀人的苦闷情怀。上片写女子独自凄凉,愁肠欲绝;下片写百无聊赖的女主人公困倚危楼。全词先着力写内心,再着重写外形,触物兴感,借物喻情,词采清丽,笔法多变,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深重的离愁,抒写出一种深沉的怨愤激楚之情。
此词通体悲凉,可谓断肠之吟,尤其上下片结句,皆愁极伤极之语。词中出语凝重,显出沉郁顿挫的风致,读来愁肠百结,抑扬分明,有强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7《减字木兰花》 【作者】朱敦儒
【原文】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释】①刘郎:刘禹锡《元和十一年自郎州至京城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又,《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后常代指一般男子。②“不管”句: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③重院:深院。谢家:泛指秦楼歌馆。④“多似”句: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⑤“国破”句: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赏析】这首小令是作者少有的用典佳作。化他人之典,自然贴切,如同己出,实为妙笔。词人面对东风万里,落日映照的河山,想到中原失地,恢复无望。这对于身遭国破家亡之难、辗转流离南方的朱敦儒来说,心中悲慨又胜别个。这首词风格明快,感情浓烈。是一首动人的小令。
8《宿渔家》 【作者】郭震
【原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译文】
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9《三江小渡》 【作者】 宋 杨万里
【原文】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解】 将:行,流过。
【译文】溪水流过桥后就不再回来,小船还得靠短篙撑开。交情就是要像山溪渡那样恒久不变,不管风吹浪打永远还在。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突出友情的恒久不变。此外,运用比喻,直接把“交情”比做“山溪渡”,借自然界的“风波”象征社会风浪,从而突出了诗的主旨。
10《商山早行》
【作者】温庭筠(yún),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原文】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
【注释】
①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②枳花明驿墙,部分版本为“枳花照驿墙”。明:使……明艳。这句意为: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③征铎,远行马车所挂的铃。④槲,一种落叶乔木。⑤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⑥明,一作“照”。⑦驿,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⑧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⑨凫,野鸭。⑩回塘,圆而曲折的池塘。
【译文】
黎明起床时,车马上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的人踏上了旅途,还一心思念家乡。鸡叫声很嘹亮,客栈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秋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
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11《与诸子登岘xiàn山》 【作者】 盛唐 孟浩然 【体裁】 五言律诗
【原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①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县南。 ②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③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梦泽:云梦泽,古泽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陆一带。 ④羊公碑:晋人羊祜之碑。
【译文】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没有感觉到。)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赏析】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
12《江城子》 【作者】:后蜀 欧阳炯
【原文】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突出友情的诗篇三
《古诗文选编》
爱国诗
爱国是炎黄子孙的不解情结,爱民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的教诲,不知影响了多少英雄豪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告诫,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中国是诗的大国,无数诗人慷慨激昂,感叹悲歌,留下了大量的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优秀诗篇:有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抒发爱国情操,表现民族气节的诗篇,如《正气歌》、《金陵驿》等;有歌颂边防将士誓死杀敌保疆精神,表达诗人为国建功立业壮志的诗篇,如《从军行》、《塞下曲》、《南园》等;有渴望结束战乱,欢呼祖国和平统一的诗篇,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有表达年迈力衰仍心想为国戍边,至死心系国家统一的诗篇,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它们思想高尚,情感纯真,艺术性强,文质俱美,蔚然成为古代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们依据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考虑有些爱国诗篇同学们已耳熟能详和篇幅原因,仅选取以下几篇来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指洛阳)。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译文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示儿
作者: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 示儿:给儿子们看。
2. 但:只。
3. 九州同:祖国统一。
4.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 乃翁:你的父亲。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
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突出友情的诗篇四
《古诗鉴赏》
初中古诗赏析 一、赏析《次北固山下》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怎样赏析? 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2、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自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1)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2)透露着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3)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4、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山青了,水绿了,天气暖和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乘坐的舟船正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二、赏析《钱塘湖春行》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的风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西湖早春(春天)的明媚风光,既表现了诗人因郊游而满怀喜悦,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初春景色的热爱之情。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写诗人所见的景象,请说说这样的景象会给人们怎样的感觉? 会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感觉。(生机无限,一片生机)3、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诗中哪些字暗示了季节? 早春; 初 、早、新、才。4、诗中“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5、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诗句?请你从中选出一句,作一点赏析。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莺歌燕舞的早春景象,给人以生机勃发的感觉;“几处”、谁家“用词极有分寸,紧扣早春的特征,描写细致入微。三、赏析“天净沙?秋思》1、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哪些意象,作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情感?作者借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营造了一种凄凉、清幽、寂寞的意境,渲染了萧瑟苍凉(凄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孤寂悲苦(悲伤)的情绪。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以乐景写悲景,反村离人思乡的愁绪。3、写出两句连贯的,且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含义的诗句。 日暮乡关何
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小令中起何作用?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起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的作用;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思乡愁绪。四、赏析《过故人庄》(孟浩然、唐)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2、说说颔联中“合”“斜”两字的表达效果。“合”形象的写出了村边绿树环绕,幽静雅致的环境;“斜”生动的写出了城外青翠的山峦连绵起伏,显得跌宕淡远。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4、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 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五、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事》唐.李白1、“杨花落尽子规啼,”除了暗示“王昌龄左迁”的时令,还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意象“杨花”、“子规”说说你的理解。作者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以及因朋友要去的地方偏僻荒凉而充满了深深的担忧之情。3、李白有很多写友情的诗作,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指明是写给哪个友人的。(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给汪伦。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别孟浩然六、赏析《泊秦淮》杜牧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朦胧(迷茫) 冷寂(悲凉)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描写了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简要分析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借用典故;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七、赏析《夜雨寄北》李商隐1、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2、“巴
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风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3、想象一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场景,并写下来。诗人和思念的人在长久的分离后终于得以团聚,相谈甚欢,直至秉烛,他们谈论些什么呢?原来谈论的就是现在彼此思念的情状。4、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八、赏析《浣溪沙》晏殊1、“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请再写出两个你知道的词牌名: 西江月、渔歌子。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词人把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于是感慨光阴的流逝,未免深深叹息。3、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蕴。“无可奈何花落去”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似曾相识燕归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往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透露在词中的是一种人生惆怅。九、赏析《竹里馆》王维1、“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2、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3、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宁静、淡泊的心情。十、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李白1、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2、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3、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十一、赏析《逢入京使》岑参1、“双袖龙钟泪不干”
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故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3.想象一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和使者在路上匆匆相逢,这是一个多好的给家人捎书信的机会呀!可惜却没有预先准备好纸笔,于是,诗人急中生智,那就干脆为我带一个平安的口信吧。可以感受到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4、在上面逐步分析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对诗人逢入京使时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开阔乐观的心情。十二、赏析《观书有感》借景喻理,借水之清澈是因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十三、赏析《望岳》杜甫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答:“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话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蕴含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等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十四、赏析《春望》杜甫1、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
,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3、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4、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安史之乱 5、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的急剧变化,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殊心理。十五、赏析《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1.这首诗流露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的感情。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十六、赏析《使至塞上 》 王维1、本诗从体裁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征蓬出汉塞,归雁如胡天。”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4、如何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像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三,这两句话色彩很丰富,黄沙漫漫,橘红色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天空,形象鲜明突出。5、赏析:首尾两联叙事。 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庭的伤感和怨愤)。 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十七、赏析《渡荆门送别》 李白1、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①本诗从体裁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看是 送别诗,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拟人 对偶。 ②诗中描
突出友情的诗篇五
《古诗词2》
诗文名句理解背诵题集1、 唐代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两句诗是: , 。2、 杜牧《泊秦淮》诗中抒发兴亡之感的句子是: , 。3、 《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4、 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中学学过的唐诗中这样的诗句: , 。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 , 。6、 做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 , 。7、 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外,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句。 , 。8、 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惜时或劝学内容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连续的两句。9、 《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语句是: , 。10、 《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 , 。11、 《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 。1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 。13、 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 。14、 《爱莲说》中写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15、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 , 。16、 《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18、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19、 《出师表》中用对比方法论述汉室兴亡原因的句子是: , 。 , 。20、 《捕蛇者说》中描写凶暴的小吏来到蒋氏家乡的情形的语句是: , 。21、 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写到“月”,如“明月别枝惊鹊”,请你再写出两个含“月”的诗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主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三章》中的名句填写)23、 写出与下列诗句反向立意的相应的古诗句
。例句:满目青山夕照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 请写出下列“妙笔生花”的名句:陶渊明《饮酒》中写到菊花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写菊花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纱》写花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写花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的《春望》中的花则别有一种悲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 在古今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请你写出一个。如能写出两个,可加1分;写出三个,可加2分。(人名)曾说过:“ ”(人名)曾说过:“ ”(人名)曾说过:“ ”26、 在《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27、 今年美国失去了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席位,这件事证明了借“人权”干涉别国内政是不得人心的,也证明了孟子所说的“ , ”是合乎科学论断的。(用《〈孟子〉三章》原句作答)28、 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童年时代的乐园,园中的一切在他脑海里留下美好印象,即使是覆盆子那样的野果,对它的果形“像 攒成的小球”和吃起来“ ”的味道,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念念不忘。29、 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是: 30、 从你学过的古诗(词、曲)中,任意写出两句带有“山”字的句子。(1) (2) 31、 古代文人留下了许多咏莲的诗文,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个名句。 , 。32、 古诗中有关送别的名句灿若繁星,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个名句。 , 。33、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将现实与梦境巧妙结合,表达其爱国情感的句子是: , 。34、 写出古诗中与“友谊”有关的一个诗句: , 。35、 你在课内学过,或者课外读过一些描写春天的古代诗词,请写出你所喜欢的两句: , 。36、 默写:《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月夜”景色的几句: , 。 , 。37、 《醉翁亭记》中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是: 。38、 毕业了,你和你的好友将天各一方,好友非常伤感,这是你可以用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 ”这两句名言来劝慰他;还可以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 ”来祝福朋友。39、 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可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的。“ , ”岑参的诗说明北方地区八月份就草木凋零,大雪纷飞了……4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概括了决定战争
胜负的三个条件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41、 《陋室铭》中描写清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42、 “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渭城朝雨浥轻尘”,请再写出两个含“雨”的诗句。(1) (2) 43、 《出师表》中揭示先汉兴隆原因的语句是: 。44、 《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蔡桓公对医生持有偏见的语句是: 。45、 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担重担,可用“ , ”来形容。(用《出师表》中的原句回答。46、 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士,他们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着“ , ”的良好心态。(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填空)47、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意思完整的古诗词句子,可以填写课内所学,也可以填写课外相应的诗句。多写((2)为加分处)加分,最多加2分。抒写友情的诗句:(1) (2) 借月抒怀的诗句:(1) (2) 48、 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青年学子深情地说道:“ , 。”(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填写)49、 古诗文中描写夏季景物的名句有很多,请写出一句。 。5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现目送友人远去的两句诗是: 。51、 古诗词中有很多实写“山”“水”“花”“鸟”的句子,任选其中的两项,各写一句。山: 水: 花: 鸟: 5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出普天下离人心愿的句子是: 。53、 古代诗歌中抒写思念故乡、眷恋亲友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三句(其中一句是课外的)。(1) , 。(2) , 。(3) , 。54、 古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如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任选两项进行默写。陈胜: 陆游: 范仲淹: 55、 范仲淹中《岳阳楼记》一文中提到“古仁人之心”这一概念。“古仁人之心”内涵丰富。下面三篇课文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古仁人之心”作了阐释,请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课文中体现出来的“古仁人之心”分别表述出来。答: 56、 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细密、轻盈特点的比喻句是:57、 写出三句含有写“风”的宋朝的诗词名句,并注明作者。(1) 作者是 (2) 作者是 (3) 作者是 58、 《陋室铭》这篇短文中的核心句是: 。59、 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作者从触觉方面描写春风时引用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诗句是: 。
60、 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请你再写出一个含有哲理的诗句: 。6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62、 《过零丁洋》中最能表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诗句是: 。63、 《春》一文结尾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春天“美”的特点的句子是: , , , 。64、 我国古今诗文中有许多关于“惜时”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两句。A B 65、 古代诗人如苏轼、岳飞、辛弃疾、陆游等,在诗词中都曾表达过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情——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为国立功。请写出三位诗人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并写出作者姓名。不要求写出全诗,但意思尽可能完整。(1) (作者: )(2) (作者: )(3) (作者: )66、 “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来源于《曹刿论战》。请根据提示默写。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 。 ,故克之。67、 请默写《出师表》中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 。68、 《出师表》中作者为刘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应该广开言路,其原句是: 。69、 古代有不少写“雪”的诗篇,请你写出两个含“雪”字的诗句。(要求出自不同的诗篇,课内课外均可)(1) (2) 70、 《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一文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 ”。71、 面对人生的成功和失败,我们应有“ , ”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72、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其实是“ ”,意在干涉他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句子)73、 初中阶段学过的古诗中写到“莺”的两句诗是“ ”;“ ”。74、 《狼》一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75、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作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真挚的祝愿,其词句是: 。76、 写出古诗中含有“绿”字的两个诗句:(1) (2) 77、 下文横线上应填入的恰当的诗句的( )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古人的“ , ”两句诗,可以说分别体现了这两种自然美。A、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B、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C、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D、 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78、 《醉翁亭记》中写山间春、夏两季景色的句子。 。79、 《出师表》中,诸葛亮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两汉兴衰的原因是语句是: 。80、 《陋室
铭》一文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81、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的这首诗中,“李杜”指的是唐朝的 和 ,“风骚”原来是指《 》里的《 》和《 》里的《 》。82、 《卖炭翁》一诗中,勾画卖炭翁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的诗句是: 。83、 《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8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85、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情,你还知道哪些写月的诗句,请写出两句(不要出于同一首诗),并试着简单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1) , 。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2)(1) , 。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86、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传统主题。历代文人或叹相思离别,或感岁月流逝,或因报国无门,或由亲故零落,往往因秋天的寂寞萧瑟而兴悲凉之叹。请写出你所知道和咏秋佳句两句(不要出于同一首诗或同一篇文章)(1) , 。(2) , 。87、 周敦颐《爱莲说》中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8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89、 《出师表》中哪几句话表明了诸葛亮不畏艰难、勇挑重担的耿耿忠心: 。90、 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然经过许多磨难,其目的,用孟子的话说就是: 。91、 《醉翁亭记》中,作者欧阳修描绘山间朝暮晦明变化的句子是: 。92、 默写古诗词中字面是含有“鸟”字的诗句,并注明作者或标题(不限课文)。例句:月出惊山鸟 出处:王维《鸟鸣涧》(1) (2) (3) (4) 93、 《醉翁亭记》一文中描写自春景至冬景的句子是: 。94、 焦裕禄心里装着兰考三十万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为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局面,他最后累倒在兰考这块土地上,真可谓“ ”(诸葛亮语)95、 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这句话是: 。96、 我们的老学者力避门户之见,对青年人的创造发明,倾己之力加以扶持,做到了:“ ”(龚自珍诗句)97、 《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 。98、 《过故人庄》中描写田园风景的句子是: 。99、 《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桓侯反感医生所说的一句话是: 。100、 陈涉在动员群众起义的演说中,“ !”一句表现了他敢于挑战封
突出友情的诗篇六
《唐宋诗词研究答案》
一、分析:
1.
2. 骆宾王《在狱咏蝉》:此诗作于患难之中: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全篇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寄托遥深,蝉、孟浩然《过故人庄》:《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人浑然一体,以托诗人遭受谗陷之忧,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 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 高适《燕歌行》:这首诗热烈地颂扬了士兵们的英勇爱国精神,同时严厉地抨击了将领们享乐腐败和视士兵生命为儿戏的轻敌冒进,使苦与乐、庄严与无耻形成了鲜明的对此。结句借古喻今,点出朝廷因用人不当所造成的恶果,比一般因靖边而思名将的含义更为深刻。全诗形象鲜明,气势奔放,四句一韵,流转自然。
4. 李白《行路难》:《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很多诗人均用过此题,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行路难》三首。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
5.
6. 杜甫《兵车行》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白居易《长恨歌》:《长恨歌》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全诗形象充满非战色彩。 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这首《无题》描写了爱情的珍贵难得和对爱情的贤贞不渝,真实地反映了封建文人对爱情生活的挚着追求和特有的恋爱心态,可看作一首爱情诗,并无更深政治寓意。 此诗构思新巧,想象丰富。首联写见难别难,颔联写爱情之生死不渝,颈联拟想别后对方的生活,尾联表达了无望中的希望,层次清晰,拟想合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情人们的离别相思之苦和缠绵灼热之情。此诗语言精美,丰富多彩,“东风无力百花残”的象征,“春蚕”二句的比喻,使诗歌在表达感情方面既淋漓尽致,又委婉深含。深情绵邈,典丽精工,是此诗的风格特色,也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总体风格特色。
8.
9. 柳永《雨霖铃》:这首词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明显受到了李白的影响,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被苏轼转化为“明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 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好像是抄袭,没有什么新意。但若果真如此,苏轼的词就没有必要写了。幸而,苏轼的整个命意与李白有所不同。李白的主题是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相比是短暂的,但是,虽然短暂,仍然要潇洒地欢度,而苏轼的却不是。李白笔下的月亮是没有具体时间的,而苏轼面对的月亮是中秋的月亮。李白的月亮固然引起了戍客的乡愁和思妇的怀远,但并不是指向具体的个人,而是一般概括,富于哲理性,而苏轼的月亮却很有个人色彩,充满对亲人的怀念。
10. 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11.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这是辛弃疾词的压卷之作,怀古伤今,苍凉悲壮。虽作用典颇多,但能关合时事,用得极为贴切。
12. 姜夔《扬州慢》: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二、论述:
1. 唐诗繁荣原因之我见
唐诗,至今流传下来的就有上万首,大部分都是从清朝编写的《全唐诗》中被重新发现。唐,是继汉、隋之后,华夏大地上第三个实现大一统的朝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更是让唐朝走向鼎盛。诗歌,正是在这片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环境中孕育发展着,逐渐形成唐朝的一种主流文化形式。其实唐诗反映的时代的风格特点很鲜明。唐朝共分为初唐、中唐、晚唐三个主要阶段。初唐,两个盛世接连而至,国力强盛,此时的唐诗风格清新明快,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思想;中唐,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力开始衰弱,此时的诗歌,开始变得平实深沉;晚唐,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安,此时的诗歌的文字中仿佛渲染出悲观感伤的气氛。唐诗繁荣与其之后的衰落,说到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诗在唐朝的盛行,就如汉赋、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是政治大一统的皇朝文化大一统的具体表现,是适应其的产物。有不少诗人本身就是官僚出身,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受其曾身处官场的影响,直接就跟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早就学过,政治影响着经济和文化。只要我们弄明白这一点,就会对唐诗繁荣的真正原因有个明白透彻的了解。唐诗繁荣,同时也是一种人们渴望精神寄托的社会现象,当时人们需要一个精神家园,来表明自己心中不同的世界观,抒发自己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国家的所感所慨。于是,大诗人陆续应运而生,两李两杜白居易,千年之后,这些名字依然闪耀天际。这里我特别想说下杜甫,他祖父杜审言就是做过高官的诗人,写诗只是业余之遣,杜甫这人饱读诗书,从那里生硬的文字中开始感受了社会上百姓的疾苦,或许在那时起,就决定了他走上了和祖父不同
的两条路。在此后的人生岁月中,他始终忧国忧民,尽管生活穷困潦倒,但他心里始终想的都是那个一獗不振的国家和那些流离失所的贫民,那两句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和“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他表明这种心志的真实写照。他的生命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被终结,一种凄美的方式走向天堂。后世称其为诗圣,一个平民化的诗圣,为万人敬仰!
唐诗,扬抑着多少人的激情,愤怒,是文化人思想的化身。唐诗繁荣,人们利用了这种文学形式,加强了思想的交流,韩愈柳宗元借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他们写仿古体散文,也写诗,将唐诗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古代为数不多成功的文化运动之一。历史成过眼云烟,唐诗却永不泯灭!
2. 简述初唐诗歌发展演变的线索
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
3.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主要特征
他创作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他山水田园诗艺术结晶.试中表现丰富色彩.晚年思想接近南宗禅,以禅入定,由定生慧.将禅的静默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
4. 试比较高、岑边塞诗风的异同
一.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5. 试比较李、杜诗歌在创作方法、艺术风格、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李白属于浪漫主义 杜甫属于批判现实主义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但自唐代以来,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更有学者对他们的进行比较,以致很多诗评家都卷入了对李杜孰优孰劣的争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虽然学界还存在着李杜优劣论,但人们更喜探讨李杜之间的交谊、李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八十年代以前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对李杜的思想和诗歌艺术进行了比较。如胡小石的《李杜诗之比较》就对李杜诗歌艺术和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再如,汪静之在《李杜研究》中也就思想、性格、艺术、境遇、行为、嗜好、身体等方面对李杜进行了比较。
五十年代,苏仲翔在《李杜诗选·导言》中首先探讨了李杜思想方面的异同。他认为,在对于祖国的爱慕、对于人民的热爱、对于侵略战争的憎恨等三方面,李杜是共同的;至于二人不尽相同而且在诗中比较突出的,则为李多人民自豪感与反抗精神,杜富人道主义与悲天悯人之怀。接着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李杜"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奄有陶谢庾鲍沈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杜甫则是随着时代进展又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因而赢得\'诗史\'、\'诗圣\'称号的集大成者。"
八十年代以后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对李杜各方面进行比较的成果就越来越多了。在这些成果中,首先值得一提的罗宗强的《李杜论略》。该书从政治思想、生活理想、文学思想、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李杜二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比较,而且精见迭出。
在罗宗强著作同时或之后,学界还出现了一些李杜比较的专题论文,如金启华的《李杜诗论的比较》、袁行霈的《论李杜诗歌的风格和意象》、裴斐的《唐代转折时期的李、杜及其诗歌》、萧瑞锋的《李杜异同论》、苏为群的《李杜山水诗的特色及其异同》、吴光兴的《李杜独尊与八世纪诗歌的价值重估》等。
其中金启华文认为李杜诗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主张吸收风雅骚赋,建安以前各家之作,取精用宏,成就他们的伟大;不同之点主要在于对声律的看法,分道扬镳,各行其是,成就他们各自不同的特色。袁行霈文认为,在建立自己独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飘逸与沉郁这两种不同的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不同的意象群上。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
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作者指出,李杜风格的不同还体现在意象的组合上。李白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疏朗,好象疏体的写意画,三两传神之笔可能胜过满纸的勾画;杜甫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依据诗中,显得凝重、老成、深沉。李杜意象疏密的不同还表现在诗的章法上:李白的诗章法疏宕,跳跃性强,诗的节律也比较急迫,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杜诗意象之间的脉络相当分明,章法十分严密,节律回旋舒缓,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渗透力。裴斐文则认为,李杜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吴光兴认为,李杜生前不受重视,李杜齐名当以其文集行世为限,约在八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或八十年代,"李杜独尊"的构想最初很可能出于"新古文派"。作者还认为,
八、九世纪之交至北宋王安石之前,李杜被视为一种共同的审美理想――壮大奇丽;从王安石开始,李杜不同,李为豪放,杜为沉郁。
6. 试论中唐两大诗派的主要特征
王孟山水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药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成为"王孟".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多运用五言格律的形式写作,在当时已极富盛名.在他的诗中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有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田园农家的生活的反映.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人从大处落墨,格调雄浑,气势磅礴,洞庭湖壮丽雄伟的景色得到了含蓄而有力的表现.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极富诗情画意,宋代大文豪苏轼曾高度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从此,"诗中有画"就成了王维诗的定评.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变化多恣,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有时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有时刻画细腻,引人深思,有时生动逼真,有时含蓄凝练.王维还善于来用多种色彩,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景象,如<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甚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灰白的雨幕,碧绿的草地,粉红的桃花,交错组合,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山川春晓图,确实是诗中有画",令人陶醉.
岑高边塞诗派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 , 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张谓等也较著名。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采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 、意境雄浑 ,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高适《 燕歌行》、 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另外,中唐卢纶、李益也有些格调苍凉的边塞绝句。
7. 试论李贺诗歌创作的得与失
他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着偏爱,构成及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还以独特的思维精选动名形来形成五觉互通.他异于常人的想象,幻想与夸张同行.但是他内容狭窄,情绪低沉,一味追求怪异,难免走向神秘晦涩和阴森恐怖.
8. 试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成就
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丰富,师承极广,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阮籍旨趣遥深、难以情测的风格,杜甫的忧国伤时的精神和沉郁顿挫的诗风,韩愈的雄奇横放,李贺的幽冷奇艳,六朝诗歌的精工秾丽,以及民歌的清新流丽。①构思缜密,情致深蕴。②长于用典,精工贴切,含而不露,可以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③锤炼字句,工于造语。李商隐的诗语言凝练而丰富,不但注重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字,同时注重对成语典故、民谚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诗歌语言造境新颖,蕴涵丰富。④总之,李商隐诗秾丽而时带沉郁,摇拽而不失厚重。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曲折见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形成“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以其意蕴的深婉、词采的精美和朦胧的美学追求,为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为古典诗歌以及后世词、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 唐宋诗歌异同论
唐代诗人不从涵养方面开掘诗之表现深度,徒从广见博闻中求诗之表现广度,使得他们的诗完全是现象的、平面的,虽然亦有阔大之气象,然完全是由自然生命的气与力所促成,此气与力可承载一时之事迹,却不可承载人间之气运。因人间之气运必须在人道天理中方可开出,但唐代诗人的“学”与“养”皆不足以语此。
就后者而言,我们可以唐代诗人对山水的向往之情加以说明。唐代出现了不少的山水田园诗人,开启了继陶渊明之后山水田园诗的一个鼎盛时代。但他们对山水田园的向往,完全表现为外在的生活情调,他们对陶渊明的“学”,也只是情调趣味的模仿,而不是涵养工夫的承接体认。本来,唐代许多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对陶渊明颇有微词,他们只是在抒发愤懑时才接上了山水田园的怡情适意之趣。甚至落实在现实生活之上,他们只学到了陶渊明的一点以诗酒自娱,如:“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李白:《游谢氏山亭》)“朝饮一杯酒,冥心合元化。兀然无所思,日高尚闲卧。”(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三)可以说,这只是为自家的情绪找到了倾泻的通道,而于人生社会没有任何内在的觉解与证悟,此时的这一情绪倾泻完了,使生命稍得休息,到彼时的那一情绪形成,复作别一般的倾泻,如此反复无已。这就如同卡西尔所说,只受情绪支配乃是多愁善感,不是艺术,如果一个人只专注于自己的快乐或哀伤,那就成了一个感伤主义者[7]。另外,唐代诗人之寄情山水,很多人只不过取“终南捷径”,希望得到朝廷的征引,这进一步说明了唐代诗人之学陶渊明,只是一点情调在生活中浮泛飘荡,而不是精神之实的内在体认。然宋代诗人之所以推崇陶渊明,乃在于陶渊明的为人体现了“闻道见性”的人格境界,这种境界就不仅仅是对山水田园的一点向往之情可以限定的了。因此,宋代诗人之学陶渊明,并不是要去学其山水田园之情,而是学其“闻道
见性”工夫,既如此,则名为学陶渊明,实则是明心、见性、体道。由此而接上了宋儒的心性之学,从而使其性情不只停留在主观的生活风姿之上,而是落实在客观的性理之中。正是宋代诗人把他们的性情落实在客观的性理之中,形成了其性情的规定性,这恰与唐代诗人的性情形成一鲜明的对比。唐代诗人无论是在事实的描述或情感的抒发上,皆表现为有形下的工夫,而无形上的涵养,能博之以文,未能约之以礼,博学而识之,而不能一以贯之。也就是说,他们始终不能在生命中开显出一个客观性的“道”或“理”,以为他们的性情的规导限定原则,这样,他们的性情完全是主观的,无内在的收煞凝聚。唐代诗人追求所谓奇、险、怪的诗风,即是他们的性情因无“体”而松散飘荡的结果。 宋诗对唐诗的超越,说到底,就是内在修养的超越,实践工夫的超越,精神体认的超越
10. 简述唐五代词发展演变的线索
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的演变
唐宋词一千多调,是从8世纪到12世纪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中间经过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乐曲的时代性极强,随着时代风气转移,乐曲总是代有新变不可歌的就成了古调。
宋代词调大增,但变动也极大。
北宋是词调发展的最高潮。南宋时,我国音乐文艺重心转移,词曲不再从民间新声中取得新来源,除文人自度外,基本上词调创作停滞,最后衰落。
一 唐五代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唐五代所用近二百词调按来源看,一为盛唐教坊曲,二为中唐以为都市新生。教坊曲作为词调的有八十余曲。词之取径在初起时已不宽宏,比之教坊曲就不免显得狭窄。
教坊曲中五六七言四八句为歌词的不在少数。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
北宋词调令引近慢,兼备众体。数量远超前代。这是在仁宗至徽宗年间完成的。北宋的市井新声是词调新增与扩充的重要原因。
苏轼不但提高词品、开拓词境,而且变革和刷新词调。其大贬柳永。且对不少词调有推广之功。周词除了增演慢、引、近,作犯调也是周词的又一重要手法。
三 由于音乐文艺重心转移,除词人自度曲外,南宋词调发展走入没落。
词至北宋始尊其体,南宋其用益大。稼轩诸家爱国词把思想艺术又推向新高。南宋词成就绝对不低。但从词调发展上来看,北宋创多,南宋创少。且取径日趋狭小。占领了词曲原占有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北曲,发展极快。
南宋词调不能从当时这些新兴音乐中吸取养料,他的趋势就只能是走向没落。
其二、南宋词尚雅、严律,同民间新声断绝联系,堵塞了词调的来源。南宋词严雅俗之辩。格律上也日益讲究四声阴阳。民间新声词人唯恐避之不及。词人作词严守清规,词调守律日严,取径日窄。来源必须日渐涸竭,只有少数音律家自度曲之一余。
姜、吴二人自度较多。但这些自度曲流行范围很小,应者廖廖。同时乐律又比较严,不易推开,这正是词乐衰落的表现
11. 简述南宋词发展演变的线索
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的演变
唐宋词一千多调,是从8世纪到12世纪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中间经过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乐曲的时代性极强,随着时代风气转移,乐曲总是代有新变,不断处于变动之中。可歌的不失为时曲,不可歌的就成了古调。
宋代词调大增,但变动也极大。周词在政和、宣和年间传遍都下,但南宋后期亦遗音沦落。张火对吴文英的自制曲也不能悉数得歌法。
一 唐五代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 北宋词调令引近慢,兼备众体。数量远超前代。这是在仁宗至徽宗年间完成的。北宋的市井新声是词调新增与扩充的重要原因。同时,北宋词人知音识曲者甚多,能自制调。 仁宗年间,唐五代词部分被传唱,而市井新声竞逐。以晏欧为代表的一批词人,承南唐余绪,多作五代小令。以柳永为首的另一批词人则致力于尝试新曲,以新词风推动新乐曲的流行。张先、杜安世等辈则介于两者之间。 三 由于音乐文艺重心转移,除词人自度曲外,南宋词调发展走入没落。 词至北宋始尊其体,南宋其用益大。稼轩诸家爱国词把思想艺术又推向新高。南宋词成就绝对不低。但从词调发展上来看,北宋创多,南宋创少。且取径日趋狭小。
12. 苏、辛词风异同论
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惯用的用词佑觞,遣兴,娱宾,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人们谈诗论词,总喜欢将二人以“苏辛”并称。
纵观苏、辛二人的词风,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苏轼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可同为豪放派却又不尽相同,就是说,苏辛在词的创作上都朝着同一方向发展,有共同性和连续性。但是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个性和艺术修养等各不相同,因而艺术风格貌似而神异。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苏轼、辛弃疾的词作一略比。
一.众所周知,苏轼生活在北宋末期,当时,新旧党争激烈,阶级斗争尖锐。民族矛盾方面,北宋西北边境虽然也有强敌压境,但尚未造成对宋王朝致命的威胁。这种时代的特点,就表现为他以道事君,遭仕途坎坷之后,依然直道而行,保持士气文心,一生善处忧患,表现为他始终关心国家政事,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莫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之中,他一怀正气,傲对群小:“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伦)
面对人生的苦难,他处之坦然,忧乐不存于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定风波》)由于边患的存在,他抒发自己的壮志雄心。在咏物词方面,开始把咏物和人事结合起来,借咏物抒发自己兀傲独立的个性,写出自己卓然不群,不随人俯仰,不随波逐流的人格。因此,人们说,读东坡词,要从“尚余孤瘦雪(梅)霜(菊)枝”(《定风波 咏红梅》)“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处领略其词妙处。(《荷花媚 荷花》)到了辛弃疾所生活的南宋,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主要的社会矛盾。和战之争代替了新旧党争。国家内忧外患,各种矛盾愈趋尖锐。于是在词坛上,辛稼轩沿着苏轼所开拓的道路又前进了一步。用了更多的篇幅抒发要求收复中原,统一南北的愿望。对朝中的主和派面临山河破碎,依然醉生梦死的现象给予激烈抨击、嘲笑和指责。如果说《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曾使皇帝感到不悦的话,那些愤世嫉俗、反映世态人情的词作,更能如实地刻画那些坐在火山顶上寻欢作乐的人们的丑恶嘴脸的。在创作方面,除收摄了美丽如画的山水秀色之余,对人民疾苦也给以关切。在咏物词方面,把那些咏物写志的题材与国破家亡,救亡图存的现实结合了起来。二.苏轼以其创作首先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为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宋王灼《碧鸡漫志》),开始革新词风,在词的内容上扩大了词的题材,体现在词作上,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诸如报国壮怀政治理想,民生的疾苦以及农村风光等。例如,《沁园春》(孤馆灯青),写自己早年的政治理想;《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寄托个人报国的情怀;而《浣溪沙》五首描写农村风光,展现了农家生活。与苏轼相比较,辛弃疾继承了苏轼对词的革新精神,抚时感事,洋溢着更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辛弃疾的词同样反映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可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沿着苏轼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辛弃疾的词反映的生活面更为广阔。如以抗金斗争为题材的作品较多,无论是登临怀古、游赏、送别、咏物等等,词作者都倾注了自己的情志和襟怀,誓要实现理想,抗金宏愿以及献身精神,尤其是种种的战斗经历,壮志难酬的悲愤不平,均在词中有所体现。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抒发壮志难伸的郁闷心情;《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反映恢复中原的理想;《永遇乐》(千古江山)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如果说苏词开拓了词境,做到了“无境不可入,无处不可言”的境界,那么辛词的境界会更高,因为在后者的词中更加注重反映时代的脉搏和精神,让读者从中更加感受到一颗赤诚、炽热的爱国之心。
三.从艺术功能的角度讲,同诗一样,词也是抒情言志的。细品苏轼的词,就不难发现苏轼“以诗为词”,在词中不仅运用了诗的一些表现手法,而且还把词看作和诗同样具有咏怀言志的作用,这样就使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释放。辛弃疾也是这样,十分重视词的形式,往往冲破词的格律形式,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词到了辛弃疾之手,没有不可运用的题材,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感情,这样,词的内容和描写范围较之以前更加扩大了,因此,可以这么说,辛弃疾以文为词,把词散文化,实际上是对苏轼的“以诗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在苏辛词的艺术风格方面,苏、辛同派,都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雄壮高亢的音调、神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主观的热烈的抒情,议论纵横。如果细加区分,我们会发现,苏、辛在词境方面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苏轼多在豪放之中表现出飘逸洒脱,旷放自然的韵致;辛词则呈现出悲壮苍凉、沉郁顿挫之美,词情热烈而凝重、激切而深沉。“稼轩的豪放,不仅表现在物象的雄伟,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思想内涵的豪放。辛词中,物象之壮与心志之壮往往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词中。即便是表达旷达或悲慨风格的词也透出一种豪气。东坡的豪放主要表现在物象的雄壮,物象之雄与心志之旷和谐统一在一首词中。因此,苏词风格主要是冲淡、旷达和飘逸。”(韩楚森)叶嘉莹《论苏轼词》曰:“辛词沉郁,苏词超妙。辛词多愤慨之气,苏词富旷逸之怀”。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词的形象和意境都是通过文学来表达的。苏轼词的语言,一改花间词人的镂金错采之词,多方面的撷取前人的诗句入词,不论经史、诸子、楚词、还是李杜诗,韩柳文,往往都信手拈来,达到了“用旧合机,正啻其口出”的地步。辛词亦然, ,但丝毫看不出生搬硬套的痕迹,而辛词巧妙飞动,警策异常,与苏词相比,语言更显得峻峭激越,铿锵有力。总之,苏、辛同派,异中有同。在豪放派之中,苏、辛词具有不同的功绩和地位。苏轼为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其开山之功不可没,而且也给予辛弃疾以深远影响;辛弃疾为豪放派的集大成者,更加规范,更加成熟,更加具有豪放词的特征,因而使苏轼开创的词风在内容和艺术两方面走得更远。
13. 试论姜夔词的主要成就
姜夔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主要代表.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开创了一种新型的风格,词以"清妙秀远"见长,用笔清劲峻雅,格调清空高远,使宋词在晚期再度表现出刚健的后劲,展示出新的姿彩.他对发展和丰富词的表现形式,推动整个宋词的最终成熟,有突出的贡献,在宋代词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14. 谈谈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秦观是北宋婉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词尤其是感伤词“凄婉清丽”,即“言情”凄婉,“述愁”深曲。正是这种风格给他的词蒙上了一层迷离朦胧的色彩,并且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情辞兼胜”的独特风格,使他的感伤词更具特色,将感伤词的创作提高到新的高度,对后人感伤词有很大影响。秦观的词作形成了词史上影响巨大的抒情范式。在他之前,晏殊、欧阳修以珠圆玉润之笔写作名臣显宦的闲雅之词,晏几道以空灵悠缈之笔写作没落公子的感伤之词,柳七郎风味失之浅俗,苏东坡词的豪宕不羁又非“本色”、“当行”,他们皆不能被广大文士所理解和接受。秦观的出现,则成为人们普遍师法的对象。他出身于社会下层,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屡遭流贬之苦,这几乎是中国封建社会众多下层文士悲剧命运的缩影。秦观以其婉约凄美的优秀词作,传递出广大文士共同的悲哀,因此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褒誉。
突出友情的诗篇七
《诗歌鉴赏之语言》
突出友情的诗篇八
《古诗鉴赏》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一)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指要】《龟虽寿》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写在曹操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这首诗表现了杀人要利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与豪迈气概。后人评此诗:“名言激昂,千秋使人慷慨。”《龟虽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沧海》是一致的。但《观沧海》是写景诗,以景抒情。 1、填空
(1)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郡人, 东汉 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龟虽寿》中表现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与豪迈气概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全诗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开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用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是全诗的点题之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事业的看法,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 2、(1)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句
答:诗人以千里马自喻,意在说明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息。表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2)诗的开头四句,诗人连用“神龟”和“腾蛇”两个比喻,有什么作用? 答:诗的开头四句,以“神龟”“腾蛇”寿命虽长终有尽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希望人们珍惜时光。 [名句] ①以高亢的语句,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后人常用来励志的名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句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③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④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成语是:老骥伏枥 (二)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开轩面场圃(pǔ),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hái)来就菊花。 【赏析指要】本诗选自《孟襄阳集》,是诗人隐居鹿门时所作。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秉承“王孟”。这首诗描绘了山村田园风光,抒发了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和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1、试描绘一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所展现的画面。
青青的绿树围绕着小山村,像是在为村庄站岗;城外青山斜倚,似乎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2、“重阳”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请写出两个。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
[名句] ①描写友人家优美的自然环境,借树、山来表现夏景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写出农家劳动生活的句子(或表现与友人相聚交谈的句子)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③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三)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指要】常建,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是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情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首诗以由外而内的顺序为贯穿线索,前四句写入古寺,见高林,踏竹径,进禅房。五六句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诗的最后写聆听古刹的钟磬音。借实写虚,意境高深,寓意深长。
1、本诗创造了“清、幽、曲、深、静”的意境,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述此诗的画面。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的小路,我来到禅房,更觉幽静,耳边传来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我的心灵更加沉静。
2、华夏文化讲究曲折美、层次美,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现这一美学思想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
美好的山光使鸟儿们心情欢悦,静静的潭中倒影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这一联以动衬静,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一句,既然已经没有了声音,怎么又会有“钟磬音”呢?这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诗人以动衬静,用悠长的钟声反衬山寺的清幽。
[名句]①《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与陆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春。
②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写出山光水色对人的净化熏陶作用,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被誉为千古名联的句子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运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映衬万籁俱寂的宁静氛围的句子是“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④写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启示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⑤写景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⑥表明入寺时间的句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
叫着“不如归去” 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融情入景。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风飘到龙标。作者心中的愁思,无人理解,唯有依靠分照两地的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予。
1、诗中借明月传情,将人隔两地、难以相从的李白与王昌年龄心灵联系起来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寄情于物是古诗常见的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是表达了作者 悲苦哀怨 的心情。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 C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饱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想念和同情。 E、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4、请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是作简要赏析。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5、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容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名句] ①正面写诗人的愁绪,把明月人格化,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②借物以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五)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与妻子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得更深、更强烈。“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 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和当”为想象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的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出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2、诗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的妙处。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灯花。他们剪去灯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3、适中的“秋”字除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中用?
秋是万物萧疏的季节,诗人常把它与“悲”和“愁”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它还起到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4、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面对残烛,夜深不寐,在巴山夜雨中,展读亲友询问归期的来信,心中充满了归期无期的孤寂。
[名句] ①超越时空, 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②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是:巴山夜雨
③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六)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评析】这首是即景感怀之作,诗人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名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自然洒脱,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事,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且犀利。
1、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烟笼寒水月笼沙”,第一句两个“笼”字和谐的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副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渲染了一种迷蒙冷寂的气氛。 B、“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点出时间、地点以及人物、与前句的冷寂气氛形成对比。 C、“商女不知亡国恨”是一种曲笔,暗示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唱的封建贵族、官僚。 D、“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唱”两字,微妙而又自然的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特点是迷蒙(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3、真正“不知亡国恨” 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 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忧虑)。
[名句] ①表现作者忧国忧民,鞭打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讽刺上层人物不顾国家艰难,只顾吃喝玩乐,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②写景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纱,叙事的句子是:夜泊秦淮近酒家。抒发感慨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七)浣溪沙 晏殊(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献”,有《珠玉词》词的上片从对酒听歌落笔,可以体味出词人轻松喜悦、潇洒安闲的情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就与惋惜与欣慰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1、“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这两句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2、“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了此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3、“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那一句相呼应?无可奈何花落去
[名句] ①诗中给人以哲理性启迪,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③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诗表示慨叹。
(八)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作者: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主旨】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骄傲。
【名句】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1、这首诗歌的首句看似平常,却极富包孕性,请阐述其中的含义。
答:①包含上山过程所历艰辛,因此把下岭看得容易、轻松;②“下岭便无难”的判断是错误的;③“莫言”二字是自诫也是诫人,表达了对那种认定下岭容易的普遍心理的否定。 2、有人说第二句“赚”字运用最精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分析。 答:“赚”字富于幽默的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坦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
3、有人认为三四两句在承接二句解除悬念后,运用拟人化手法,表达了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后,又遇一个山头时的沮丧;但也有人认为诗歌形象反映了行人由意外、惊诧,直至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你赞同哪种看法呢?请说明理由。 答:第二种。“行人”为何“错喜欢”?因为“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三四两句正是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岭过程中也相应地会遇到多少重山岭,但历尽上山艰难的行人登上最高峰后,往往因兴奋喜悦而一心只顾享受下岭的坦易轻快,忘记了前面还有一系列山岭需要跨越,因此,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 发现自己正处在万山围绕的圈子里,这才恍然大悟:下岭的路程照样要遇到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山本无知“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放”一“拦”的重复中透露出来了。诗人真切表达了自己的这种种感受,如实反映了自己在面对错觉时的可贵的思考,却绝没有因此而沮丧不振。
4、这首诗文字平白浅易、通俗生动,但意趣丰富,它所描绘的现象,所抒写的体验,具有某种典型性,容易使人联想到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唤起类似的体验,从而引发某些思索,给人以某种联想与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感受。 答:人们往往对最艰巨的行程比较有思想准备,而对走过这段行程后还会出现的艰难缺乏思想准备;只知道人们习知的艰难,而不懂得人们常常忽略的另一种艰难;这首诗似乎可以引起这些方面的思索。
[名句] ①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②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③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蕴含着人生普遍哲理的诗句是: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欢喜。
(九)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小令以
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宜人,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
受。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几个片段,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1、这首小令中的“沉醉”和“争渡”两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沉醉”两字透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2、赏析“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这两句似乎面对着一位知己娓娓的叙述,同时点明了地点“溪亭”,时间“日暮”。“沉醉”两字透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写出了诗人流连忘返的情致。
[名句] ① 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② 表现对往事的回忆的句子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③ 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 一滩鸥鹭。
④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兴尽晚回舟。 (十)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评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这正如宋朝的大哲学家朱熹的名言: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请从学习的角度谈谈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3、这首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弥新,情有自己的话谈一下你对此诗的理解。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是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进来啊。
〔名句〕①表现作者哲理性思考,借水之清澈是因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成语“源头活水”的源出句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我们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时,常引用《观书有感》中的句子是:
突出友情的诗篇九
《诗词鉴赏答案最新》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提示: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提示:托物言志、象征。怀才不遇的悲伤。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苔,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参考答案:(1)踏(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3)A.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徘徊在长江岸边,几番求渡却不得,江上风雨烟波一如旧时模样,而我这渡客却又添了新的愁绪。夕阳跟我一样向西边匆匆坠落,两岸青山冷笑着看我一路北行。独行独宿在漫漫旅途中,无法克制住对故土家国的思念,我那破旧不堪的裘衣似乎还沾染着京都的风尘。旧日一起游学论道的友人如今已四散分离,不知漂泊到哪儿去了,只剩下我孤身一人对着沙鸥吟诗,抒发离别的孤寂与伤悲。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参考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山东卷)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参考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6..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二月早春时节,冰雪都开始融化了,寒冬时节沉睡了已久的苕溪,夹带着几丝绿色,潺潺涓涓,向东流去。诗人客居外地,情趣高雅,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在杏花春雨时,伴随着窗外稀稀落落的雨声,时常探听远方好友的消息。西庵所居住的智老精于禅学,但病魔缠身;北栅所居住的天经精于儒学,又安于穷困。诗人忽然回忆起荡舟寻访二位老友时的情景,在春风吹拂下,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是何等的风流俊逸!
⑴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参考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⑵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参考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喜是悲,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达了诗人了平淡闲适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参考答案:
(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鉴赏】
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爱国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由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特点。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唐诗)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突出友情的诗篇十
《友谊地久天长》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1640.html
上一篇:没脸面对人的伤感的金典语录
下一篇:手机换屏幕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