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谟克利特光说不听

| 环评师 |

【www.guakaob.com--环评师】

德谟克利特光说不听篇一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赫拉克利特开创了一个永无停止的活动看法。但是,我们到底怎样才气领人佩服地评释变更不居的世界呢?显然,评释的基天性子,应该是它的立论点自己不能是踌躇不定的。我们已经知道首先致力于解决这个题目的是早期的米利都学派了。以后,也是有一位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着末的答案。此人即是原子论之父留基波( Leucippus )。留基波的壮盛期约公元前 440 年(1)。他不光承袭了与米利都相讨论着的科学理性主义哲学,而且也受到了巴门尼德和芝诺很大的影响。但是,关于他,人们知道得非常少。因此,人们在提到原子论的首创者时,通常总是将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 ,约公元前 460 年—前 370 年)相提并论,或大多挂靠在德谟克利特的名下。

德谟克利特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 Abdera )。他的父亲在本地是一位很有资产和职位地方的人。德谟克利特造访过埃及,埃塞俄比亚,波斯和印度。据并不确切的史料称,德谟克利特曾就学于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和苏格拉底讨论过哲学。在苏格拉底看来,他就像是奥林匹亚赛会中的一位五项万能角逐的胜利者。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在整个希腊文化史上,其宏儒硕学的水平除了亚里士多德,无人能及其项背(3)。虽然民众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但是他喜欢寻思的生存压服了生动的生存, 因此婉言推辞了这些民众的荣誉而度过了孑立的余生(4) 。

听说,留基波曾和巴门尼德一起研究过哲学,但是二者的看法是完全对立的。他以为非存在和存在一样存在,这即是原子和虚空,它们都是事物生成的缘故原由。德谟克利特正是把他的思想加以生长和体系化,使原子论成为体系。

1.原子与虚空

留基波——如果不是德谟克里特的话——试图调和以巴门尼德与恩培多克勒分别为其代表的一元论与多元论而走到了原子论。他们的看法极其有似于近代科学的看法,而且制止了大部分古希腊的暝想所常犯的错误。

亚里士多德说:“但留基波以为他有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与以为同等,不会取消存在物的生成、扫除、活动和多样性。在对征象作了这些说明后,针对坚持存在为一,并以为没有虚空就无活动的人,他宣称虚空黑白存在,而存在的任何一部分都不黑白存在;由于严酷地说,“存在”即是完全充实。但这样的充实不是一,而是无穷多,只是由于体积太小,不能为肉眼所见。它们在虚空中被移动(由于虚空存在着),其团结造成事物的生成,疏散导致事物的扫除。在其碰巧打仗的地方,它们就行动与遭受(由于在那里,它们不是一),当被放在一起且被缠结时,它们也生成。但是,从真正的一,不会生出多,从真正的多,也不会生出

一,这是不行能的( 325a25-36 )"。

德谟克利特扩大了留基波的原子理论,维护了无穷地脱离事物是不行能的之信仰,从而否认了把存在剖析为非存在的思考要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因此虚空和原子皆为客观存在的悖论情势来表达的,他以为,万物的源头根基是原子 (原子) 和虚空。所谓原子,希腊文的原意即是不行支解性。大概德谟克利特以为原子是由无清闲的、细密的、牢固的物质所组成的,由于其牢固性而不行能再支解,它既不能从内部破碎也不能从外部破碎。每个原子内部是没有质的区另外、稳固的,所以一部分原子不行能比另一部分原子更牢固,因而相互破碎。真相上原子即是一个巴门尼德式的“一”。而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德谟克利特把虚空视为原子存在和活动的基础条件。虚空是原子存在的容器和原子活动的条件。由于在他看来,如果空间都被弥漫,原子就无法活动,也就不能团结成具体事物。在虚空中活动的原子团结成万物,而原子疏散时,事物就殒命。他把虚空和原子都视为万物生成的基础缘故原由。虚空看法的提出是德谟克利特的一大孝顺,它是西方哲学史上首次出现“空间”这种理论领域的发芽(5)。德谟克利特把今世意义上的空间明确为他的“虚空”,在他看来,空间自身是空虚的、同类的、一连的、无穷的。

德谟克利特以为,原子是弥漫而又牢固的,所以是“存在”;而虚空是空虚而又希奇的,所以是“非存在”。虚空只管黑白存在,然而它并不是纯粹的虚无,“非存在”并不是不存在,而是相搪塞有充实性的原子来说,虚空是没有被充实的。“存在”并不比“非存在”多点什么,由于虚空并不比物体少点什么,它们同样都是着实的。德谟克利特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在我们看来非常诡异的看法是基于这样的头脑疑心:对存在可举行无穷可分的看法将导致非存在,而凭据巴门尼德的学说,这种非存在是必须被扫除的,所以在芝诺看来,基础就不行能对存在举行支解。要么是巴门尼德的不行支解的存在;要么是阿那克萨哥拉的可以无穷尽地支解的存在——二者必居其一(6)。为了回避这种结论,原子论者在“无”前边,在支解的一个有限数字之后,假定了着末“不行支解的情势”的存在。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来自:

德谟克利特以为,原子在虚空中处于永恒的活动之中,而原子自身的活动是它的素质特性之

一。因此,事物活动的缘故原由不在外力的推动,而就在事物自己之中,这是由原子——自己的属性决定的:球形的原子拖拽着整个物体活动,原子活动是由于它们的天性即是永无静止(406b21-23)。虽然,为什么原子自己能活动,这一点德谟克利特只管随处探索却没能在终极作出评释。但是,在逻辑上而言,由于统统因果式的评释都肯定要有一个恣意假想的开端,因而,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里留下来的原子具有的原始活动而不加以说明的做法就并不能算是缺欠了。

在这一基础之上,德谟克利特还进一阵势以为:原子及由原子组成的物体的全部活动都是由行动和遭受(active and passive)所引起的。他区分了原初的活动(primary motion)与继起的效果(secondary effects),分别称为激动和应声(impulse and reaction)。这一看法对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学观孕育发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这一思想还引发了德谟克利特的一个意料:原子在没有受到阻力的时间将做匀速直线活动。牛顿曾经就这一意料写道:“全部那些昔人都知道第肯定律(即惯性定律),他们归之于原子在虚空中作直线活动,由于没有阻力,活动极快而永恒(7)”。

原子在数目上是无穷多的,以致于原子的种类也是无穷的,在性子上则没有什么区别。为了说明万物在性子上的差异,德谟克利特主张原子在巨细和形状上有区别,它们联适时又有序次和位置上的差异(其后的伊壁鸠鲁增补了重量的特性)。这样,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子在质上是类似的,在量上则存在四种区别:巨细、形状、序次和位置。万物之所以会有千差万另外形态,美全是由于其中所包罗的原子数目、巨细、形状、序次和位置的差异而造成的。在巨细上,既然他以为原子是不行分的物质微粒,那么原子应该很小,小到肉眼看不见。在形状上,德谟克利特以为有些原子是球形的,有的平滑,有的粗糙;有的是凹形的,有的是凸形的,有的以致是带钩的。他以为太阳和玉轮即是由平滑的球形原子组成的。组成灵魂的原子和火原子差未几,它们都是由最精致的球形原子组成的,所以,它们具有很大的活动性。

德谟克利特以为原子的不行入性(impenetrable)和具有一种密度的比例(density proportionate)组成了它们的体积。这一看法影响到了牛顿用密度与体积来界说物体的质量

(8)。今世,由于技能理性的前进,质量成为比密度更为基础的一个物理量。但在古代,密度与体积比今世意义上的质量更具有形而上的特性,“他们设定所受作用的源头根基即是浓聚和稀散(985b14-15)”。

德谟克利特偶然也将原子的性子与人对物体的直接以为讨论在一起:“每个不行分的工具凌驾得越多,也就越重,所以很显然,它也就越热”( 326a11)。德谟克利特还试图用原子和虚空的学说来评释许多庞大的自然征象。比喻,他以为磁石和铁是由相类似的原子组成的,不外磁石的原子比铁原子更精致,磁石原子之间的清闲比铁原子之间的清闲要大得多,因此磁石原子的活动本事更强。由于原子的活动永世趋向于与它相类似的原子,所以,磁石的原子向铁移动,钻进了铁原子的清闲,使铁原子活动起来,并流向磁石。非常显着,他的这个评释是不切合今世科学的。但是他开心用自然自己的缘故原由来评释自然征象的理性主义精神则是难过的。

2、漩涡活动说

德谟克利特以为,宇宙之初,在无穷的虚空中弥漫着无穷多、巨细纷歧、形状各异的原子,它们向差异偏向缭乱活动,相互碰撞(正象今世气体分子的活动理论那样),从而形成一种漩涡活动。在漩涡活动中,相似的原子聚集在一起。这正像在筛子的旋动中,扁豆和扁豆、裸麦和裸麦分别聚拢在一起;海浪把狭长的石块与滚圆的石块分别冲在一起。圆形的、平滑的、最精致的和最生动的原子团结在一起,形成火元素;钩形的、粗糙的、较大的原子聚集起来,形成土元素。另外一些类似的原子团结起来就成为水、气元素。之后,种种元素再团结成万物。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来自:

在漩涡活动中,轻的物体被抛到周围的虚空里;另外重的物质则留在漩涡中心,它们越发细密地团结而形成最初的球形体。这个球形体由于来自中心的推动力而继续旋转着,相近的物体不停附着在上面,最初是湿润的泥沙,其后渐渐干枯,于是地球形成了。

在漩涡活动中被抛向外貌的最轻物体燃烧起来,从而发出灼烁,日、月、星辰也就孕育发生了。我们生存在其中的世界即是这样形成的。德谟克利特以为,在无穷的虚空中,原子形成的漩涡活动不止一个,所以从漩涡中孕育发生的世界不是一个,而是无穷。它们的巨细各不

类似。在一些世界中没有太阳和玉轮;在另外一些世界中太阳和玉轮比我们这个世界的要大,还有一些世界的太阳和玉轮在数目上多于我们这个世界。一些世界有生物,另外一些世界则没有生物。

德谟克利特不光凭据原子论细致地叙述了世界孕育发生的历程,而且还指出世界也会生长和衰落。他以为,一个世界到达壮盛时期之后,就会逐渐瓦解,大概由于碰撞而扑灭。

德谟克利特的天体劈头于漩涡的理论在天体演化学上有重要意义。近代哲学家笛卡尔和康德都是在承袭他的漩涡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近代科学为凭据的新漩涡说。

不光云云,德谟克利特在叙述天体形成历程时,明确地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它们是更值得我们珍视。

一个是,他以为世界有无数个,它们是有生有灭的。没有一样工具是从无中来的,也没有一样工具在扑灭之后归于无。由于他看来,原子是永恒的,它们既不会孕育发生,也不会扑灭。用它们组成元素、物质和世界,是属于物质形态的转化。

另一个重要思想是,德谟克利特以为世界的孕育发生、生长和殒命都依照一种一定性。他把一定性明确为自然界固有的活动厘革的规律及规则,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制约关连。在他看来,原子的自身活动是一定的,而由原子团结为肯定的物体和团结为全部分繁多样的世界也是一定的,从而宇宙间孕育发生的统统都是一定的,基础不存在偶然的事变。德谟克利特以为,“偶然性”这个看法是人们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而提出来的。他举例说(9),种橄榄挖地发明确一个宝藏,秃鹰从高空猛扑乌龟而撞破了自己的脑壳,看起来都是偶然的,细究起来,都有一定的缘故原由。既然他以为万物都孕育发生于漩涡活动,所以他就把漩涡视为万物生成的缘故原由,并进一步把漩涡叫做一定性。不外,在今众人看来,认可一定性和规律性的决定论是准确的,但否认偶然性的存在,把统统都视为一定的机器决定论即是不准确的了。

3、影像说

德谟克利特在相识论上承袭了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提出了著名的“影像说”,进一步使用原子说来说明人的相识活动。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说对近代西方哲学的经验论孕育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德谟克里特看来,肉体是由灵魂所推动的(409b1-2),而灵魂也是由原子组成的,生命是从原始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一个生存体满身随处都有一些火,但是在头脑里大概在胸中火最多。人是宇宙的缩影,由于人含有种种千般的原子。人的呼吸即是不停地把原子从人体中倾轧去,又不停地从气氛中吸入人体,因此呼吸停止,生命便竣事。思想也是一种物理的活动历程,且可以造成另外地方活动。他以为,由平滑的圆形原子组成的灵魂既是身段活动的动力,又具有相识的功效。他把灵魂的相识功效分为以为和理智。以为的功效由遍布满身的灵魂原子来负担;理智则是由灵魂的一个特别部分“心灵”来完成的,心灵位于“脑中”。

德谟克利特主张,不管因此为照旧理智的相识,都是由组成外界事物的原子所流出的影像所造成的。在较普遍的意义上而言,“全部的以为工具都是触觉工具( 442b1)”。他以为,统

统事物都不停地发射出一种波流,这种波流会把相识工具和眼睛之间的气氛压紧,在湿润的眼睛中造成影像,然后影像进入头脑和脑膜,形成关于形状和颜色的视觉。他用同样的措施评释确听觉和其他以为的孕育发生。总之,他以为,以为和思想生成于从外部世界所进入的影像。如果没有影像撞击,那么,任何人都不行能有以为和思想。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来自:

德谟克利特只管以为以为是由事物的影像造成的,但他并不以为全部以为都是对事物的性子老实写照。只有关于形状和巨细的以为是反应事物自己的形状和巨细的。由于原子自己有形状和巨细,由它们组成物体也有形状和巨细。有些性子如重量、密度与硬度现实上是在客体之内固有的。除此之外,“甜是从俗约定的,苦是从俗约定的,热是从俗约定的,冷是从俗约定的,颜色是从俗约定的,现实上只有原子和虚空” (10)。由于原子自己并不存在颜色、滋味和冷热的区别,所以由它们组成的物体自己也没有颜色、滋味和冷热的区别。但是,德谟克利特也没有把颜色、滋味和冷热等以为完全视为主观自生的。相反地,他以为,它们的孕育发生是有肯定的客观基础的,这即是原子的形状和巨细。比喻,粗糙的原子会造成玄色的以为(442b12-13),平滑的原子会孕育发生白色的以为;钩状原子孕育发生辛辣的滋味,中等圆形原子孕育发生甜的滋味。这样,德谟克利特在西方哲学史上开始提出两种性子学说。这种学说以为,物体的形状、巨细、结谈判活动等是第一性子,它们是物体自己固有的,关于它们的以为是这些性子自己的“肖像”;颜色、气味、滋味等是第二性子,它们不是物体自己固有的,关于它们的以为不是物体自己性子的“肖像”。这一学说为近代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11)如维维斯(Vives)、桑切斯(Sanchez)、蒙田(Montaigne)康帕尼拉(Campanella)、布鲁诺、伽利略、波义耳、牛顿、洛克等所主张,特别是洛克,他对这一看法生长到了淋漓至尽的田地。由于这一观念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连(12)、人与天主的关连、人在宇宙中的职位地方题目,它对今世科学观念的生长孕育发生了普遍的影响。特别是在今世物理学的动力因取代古代世界的目的因上,德谟克利特的这一思想显得更为名贵。

德谟克利特不光相识到以为具有主观因素,而且也相识到以为的范围性。 德谟克利特称以为为“暗昧的相识”,而把理性(思想)称为“真实的相识” (13):“有两种相识,真实的相识和暗昧的相识。属于后者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真实的相识与这完全差异”。“当暗昧的相识在渺小的领域中再也看不到、再也听不见、再也闻不出、再也尝不到、再也摸不到、而研究又必须准确的时间,真实的相识就加入进来了,它有一种更风雅的工具”。 他这里说的渺小领域即是指组成的物体原子和虚空。原子和虚空是用感官无法把握的,所以只能用理智去相识。由于原子和虚空是物体的源头根基,所以他把议决理智得来的关于原子和虚空的知识称为真实的知识,并以为可以作为真理的尺度。相对而言,议决以为得来的关于物体的知识,他称为虚伪的知识,而且以为它没有本事准确地鉴别真假。

但是,德谟克利特也并不以为两种知识是完全对立和破碎开来的。他曾以以为与理智对话的要领指出:“可怜的理智,你从我们这里得到证据,又想扬弃我们吗?我们被抛掉了,你也就完蛋了”。这评释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在德谟克利特的头脑中得到了会集,他已经相识到理性的相识高于感性的相识,只有它才气如实地相识事物,但他也在同时苏醒地看到,理性的相识离不开感性的相识,理性必须以以为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气够保证理性不陷入空想。

4、竣事语

从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鲁克莱修到道尔顿,原子作为宇宙之砖,以其不行分性而终极上

德谟克利特光说不听篇二
《德谟克利特(整理)》

德谟克利特

他生于公元前460年,死于公元前370年,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他是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率先提出原子论(万物由原子构成)古希腊伟大哲学家留基伯(约公元前500年—约公元前440年)是他的导师。德谟克利特是苏格拉底同时代的人,但比苏格拉底年轻一些。它的主要活动时期是在公元前440年以后,即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奴隶州社会最繁荣的伯利克里时代,经历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和雅典奴隶逃亡事件。他的伦理思想与赫拉克利特的伦理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与苏格拉底则是对立的。

德谟克利特出身于富商之家,本人也经商。为了追求知识,他借远出经商的机会游历过许多东方国家和希腊各地。因为耗费了全部财产,在回到家乡时已经穷困潦倒,最后不得不依靠他的兄弟来供养。他性情开朗,知识渊博,著述极为丰富,据说有五十多种。他一生从事过多方面研究。他对哲学、法律、伦理教育、修辞,以及天文、数学、物理、生物等学问都有很深的研究,队音乐、绘画、诗歌以及兵法、农医等技艺,也无不通晓。他与赫拉克利特不同,比较善于接触现实,熟悉当时的风俗民情、社会动态,了解国内外所达到的科学水平,文辞也不晦涩难懂。①马克思曾经指出,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史家策勒尔也曾赞扬德谟克利特,说他“在知识的渊博方面要超过所有的古代的和当代的哲学家,在思维的尖锐性和逻辑正确性方面要超过绝大多数哲学家。”

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的老师留基伯最早提出了原子论学说,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就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它们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自古以来就在无限的虚空中永远运动着。德谟克利特接受并发展了他的老师留基伯的原子论思想。

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从无中创生,也不能消灭,任何变化都是他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原子是最微

小、不可再分割的物质微粒,它没有性质上的差别,但有形状、大小和排列次序上的差异。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②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形状、次序和位置的不同结构方式构成了世界万物的千差万别。原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他们没有“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万物的产生是原子以不同方式的组合,消灭则是它们的分离。

德谟克利特是这样用原子论解释认识论问题的: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了“影像”,而人的感觉和思想就是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这就是他的“影像说”。他还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阶段,人的感官并不能感知一切事物。例如原子和虚空就不能为感官所认识,当感性认识在最微小的领域内不能再看、再听、再嗅、再摸的时候,就需要理性认识来帮助,因为理性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

幸福论

德谟克利特在原子论和认识论的基础上,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实现真正的幸福”等问题做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幸福论思想。德谟克利特认为,幸福的本质就是快乐。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快乐有肉体的、物质的、精神的、灵魂的快乐。德谟克利特不是禁欲主义者,他不排斥肉体和物质的快乐,③他说:“一生没有宴饮,就像一条长路没有绿点一样。”但他认为对于人来说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快乐。因为精神完善可以弥补躯体的不足,没有智慧的精神,躯体再强壮也没用。如果只享有感官快乐,那么人类跟动物就没什么两样了,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所以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高尚的快乐”,而不是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享受和情欲,“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他的居所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也就是说幸福不在外在,而在于我们的内在深处,在这种充满幸福感的愉悦中,灵魂可以平静、安泰的生活,不会受到任何恐惧。

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与灵魂的快乐,这是一种朗悦的境界。如何达到这种境界,以实现灵魂的快乐呢?

第一, 节制欲望。这是一种物质的节制,人们只有通过享乐上的节制和生活上的宁

静淡泊,才能得到愉快。因为物质享乐是短暂的,而短暂过后则隐藏着巨大

危险。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德谟克利特提出了“适度”的思想。在拥有财富

和享乐的问题上,德谟克利特认为他们是好的,但必须要有节制。这种节制

会使快乐增加并增强享受的感觉。贪欲走向灭亡,欲求不多,就能感到满足。

一个人如果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望,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同样能给人以快乐,

有节制的欲望会使贫穷和富足一样有力量。

第二, 做到心灵的安适和宁静。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生活的目的在于灵魂的安宁。

然而若使灵魂得到安宁,首先要区分快乐和不快,划清有利和有害之间的界

限。④快乐和不快总是同行的,而作为有理性的人,在追求幸福和快乐以前,

就应该考虑到快乐的后果正确划定和区分快乐,尽量追求快乐,避免不快。

其次,是灵魂安宁要在追求物质性的幸福和精神性的幸福中保持适度。他说

“恰当的限度对一切事物都是好的”。再次,他认为人还要学会自觉“按照

哲学所提供的好处来安排生活”,很好的思想,很好的说话,很好的行动,

借以排除烦恼,适应生活上的匮乏,拥有一种平衡的性格,从而过上惬意而

有规律的生活。

第三, 追求理性和知识。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的快乐是幸福的最高境界,但是这

种境界只有那些具备高度理性、智慧和文化教养的人才能达到。他认为理性

可以为情欲提出限度,约束情欲,辨别令人惬意的。长久的快乐,并把他们

同暂时的、易逝的、随后会带来痛苦的快乐区分开来。如果人们拥有足够的

理性和知识,就可以对事物做有益或有害的判断,使事物的发展和个人的满

足得到合理的结合,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相反的,如果人们缺乏理性知识,

对事物充满无知,则会易于犯错误,甚至滑入罪恶的深渊。德谟克利特说过:

“美好的东西只有通过学习和巨大的努力才能获得,而丑恶的东西却能使你

无师自通。”因而唯有理性知识,才能把行为的道德方式同必须限制个人的

本能表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快乐和灵魂上的幸福。

第四,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要正直、诚实。对事物的赞美要符合实际情况,

应该赞美好事,那些对坏事也加以赞美的不过是“是一个骗子的行为”。其

次,要加强道德自觉性,做到“慎独”。德谟克利特说:“即使当你独自一人

时,也不要说坏话或者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他认为个人要做到“慎独”,就要经常的进行自我反省,特别是对于自己的

过错的反省。再次,要加强人们的道德教育。“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人性

并无先天的善、恶,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并非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

后天道德教育的结果。他特别强调道德教育具有法律约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此外,他认为只有道德教育还不够,还要进行道德实践,“应该热心的致力

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因此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生的真正幸福在与灵魂的快乐和安宁。只有节制欲望,做到灵魂的安宁,追求理性和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达到灵魂的快乐。 参考文献

① 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26页。 ② 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32页。 ③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

118页。

④ 《古希腊的唯物主义者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伊壁鸠鲁著作集》,第157页。

德谟克利特光说不听篇三
《德谟克利特及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简介:

德谟克利特从小就见多识广。德谟克利特成人后,来到雅典学习哲学。后来又到埃及、巴比仑、印度等地游历,前后长达十几年。回到故乡阿布德拉后,他担任过该城的执政官。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追求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在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造诣。德谟克利特研究过天文、地质、数学、物理、生物等许多学科,提出了圆锥体、棱锥体、球体等体积的计算方法。他对逻辑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德谟克利特的著作涉及自然哲学、逻辑学、认识论、论理学、心理学、政治、法律、天文、地理、生物和医学等许多方面,据说一共有52种之多,遗憾的是到今天大多数都散失或只剩下零散的残篇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赞美他是古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基本思想:

1、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

2、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被从无中创

生,也不能被消灭。

3、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但

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没有“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

4、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

5、在原子的下落运动中,较快和较大的撞击着较小

的,产生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从而形成万物并发生着变化。

6、一切物体的不同,都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造成的。

德谟克利特从小就见多识广。小时候,他作过波斯术士和星象家的学生,接受了神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非常的专心,经常把自己关在花园里的一间小屋里。一次,父亲从小屋里牵走了一头牛,他都没有察觉。他的想象力很丰富,并且刻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有时他到荒凉的地方去,或者一个人呆在墓地里,以激发自己的想象。 德谟克利特成人后,来到雅典学习哲学。后来又到埃及、巴比仑、印度等地游历,前后长达十几年。他在埃及居住了五年,向那里的数学家学了三年几何。他曾在尼罗河的上游逗留,研究过那里的灌溉系统。在巴比仑,他向僧侣学习如何观察星辰,推算日食发生的时间。回到故乡阿布德拉后,他担任过该城的执政官。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追求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在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造诣。

德谟克利特经常外出旅行,花费了父亲给他留下的绝大部分财产。他又整天写着“荒诞”的文章,在花园里解剖动物的尸体,以至族中有人认为他发了疯。有些人企图占有他剩下的财产,便控告他浪费祖产,对族中的事不加理会,把好好的园子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地。根据该城的法律,犯了这种罪的人,要被剥夺一切权利并被驱逐出城外。但是,聪明且能言善辩的德谟克利特在法庭上据理力争,终于被判无罪。

德谟克利特研究过天文、地质、数学、物理、生物等许多学科,提出了圆锥体、棱锥体、球体等体积的计算方法。他对逻辑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德谟克利特的著作涉及自然哲学、逻辑学、认识论、论理学、心理学、政治、法律、天文、地理、生物和医学等许多方面,据说一共有52种之多,遗憾的是到今天大多数都散失或只剩下零散的残篇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赞美他是古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德谟克利特继承并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学说,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被从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在原子的下落运动中,较快和较大的撞击着较小的,产生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从而形成万物并发生着变化。一切物体的不同,都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造成的。原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没有“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根据这样的理论,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他的天体演化学说,即在一部分原子由于碰撞等原因形成的一个原始旋涡运动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较小的被赶到外围。中心的大原子相互聚集形成球状结合体,即地球。较小的水、气、火原子,则在空间产生一种环绕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外面的原子由于旋转而变得干燥,最后燃烧起来,变成各个天体。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里没有神存在的空间,他认为原始人在残酷而奇妙的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再加上知识的匮乏,只有臆造出神来解释一切的未知。其实,除了永恒的原子和虚空外,从来就没有不死的神灵。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最活跃、最精微的原子构成的,因此它也是一种物体。原子分离,物体消灭,灵魂当然也随之消灭。

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原子是一 种最小的、不 可见的、

不能再分的物质微 粒;虚空则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也是实在 的存在。他认为万物是由于原子的大小、 形状、次序和位置的不同及其彼此碰撞结 合而成的。

德谟克利特光说不听篇四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希腊文:Δημόκριτος, 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56年),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率先提出 原子论(万物由原子构成))古希腊伟大哲学家留基伯(希腊文:Λεύκιππος, 英文:Leucippus 或 Leukippos. 约公元前500 - 约公元前440年)是他的导师。

中文名:德谟克利特

希腊外文名: 语:Δημ?κριτο? 出生日前460年 期:

逝世日前370年或前356年 期:

职业: 哲学家,学者

主要成

原子论 代表作《宇宙大系统》、《宇宙小系品: 统》 学派: 前苏格拉底哲学 主要领形而上学、物理学 域: 著名思原子论 想: 受影响留基伯、墨利索斯 于:

分财产。他又整天写着“荒诞”的文章,在花园里解剖动物的尸体,以至族中有人认为他发了疯。他无所不学、无所不问。

然而,当德谟克立特回到阿布德拉之后,却遭到了一场审判,他被控“挥霍财产罪”。原因是德谟克利特经常外出旅行,有些人企图占有他剩下的财产,便控告他浪费祖产,对族中的事不加理会,把好好的园子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地。根据该城的法律,犯了这种罪的人,要被剥夺一切权利并被驱逐出城外。在法庭上,他为自己做了辩护:

“在我同辈的人当中,我漫游了地球的绝大部分,我探索了最遥远的东

拉斐尔名画《雅典学派》中的德谟克利特

西;在我同辈的人当中,我看见了最多的土地和国家,我听见了最多的有学问的人的讲演;在我同辈的人当中,勾画几何图形并加以证明,没有人能超得过我,就是埃及所为丈量土地得人也未必能超得过我„„”

并且,他在庭上当众阅读了他的名著——《宇宙大系统》。他的学识和他的雄辩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征服了阿布德拉。

法庭不但判他无罪,并决定以5倍于他“挥霍”掉财产的数字——500塔仑特的报酬,奖赏他的这一部著作。

与此同时,把他当成城市的伟人,在世就给他建立了铜像。 在生前,他被称为笑的哲学家。他平等待人、处世开朗。

在他死后,以整个国家的名义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葬礼。

二、德谟克立特的主要思想

原子

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宇宙的一切事务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所为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源于运动的场所。原子叫做存在,虚空叫做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只是相对于由充实的原子而言,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所以非存在与存在都是实在的。世界是由原子在虚空的漩涡运动中产生的。

德谟克利特发展了留基伯的学说,他的原子论后来又被伊壁鸠鲁和克莱修所继承,再后来被道尔顿所发展,从而形成了近代的科学原子论。但是,他在继承留基伯的原子说时,也延续了留基伯原子不可分的思想,从而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德谟克利特是这样用原子论解释认识论问题的: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了“影像”,而人的感觉和思想就是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这就是他的“影像说”。他还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级阶段,人的感官并不能感知一切事物,例如原子和虚空就不能为感官所认识,当感性认识在最微小的领域内不能再看、再听、再嗅、再摸的时候,就需要理性认识来帮助,因为理性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

德谟克利特的哲学观点

德谟克利特把感性认识称做“暧昧的认识”,把理性认识称为“真理的认识”。因为在他看来,原子本身之间没有什么性质的不同,人们感觉所感知的各种事物的颜色、味道都是习惯,是人们主观的想法。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思想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重要成果。

德谟克利特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他认为,原子在虚空中相互碰撞而形成的旋涡运动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他称之为必然性。在强调必然性时,他否定了偶然性,把自然界的一切作用都归结为必然性。

德谟克利特的政治主张

德谟克利特属于奴隶主民主派,代表着奴隶主工商业者的利益。他从理论上论证奴隶主民主共和国比贵族专制优越,并认为不要使国家获得太多的权利,以妨碍公共的事业。他还认为一切都取决于国家:国家幸福,公民也就幸福;国家灭亡了,公民也跟着灭亡。他强调:在一种民主制度下过贫穷生活,也比在帝王统治下享受所谓幸福要好一些,就象自由比奴役好一样。

德谟克利特的教育理念

德谟克利特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主张道德可教,认为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造成人的第二本性,而教育方法应该以鼓励和说服为主。他也很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要与自己的思想作斗争,每天都有新思想。这种斗争的胜利就标志着个人的道德进步,并能使人成为深思熟虑的人。

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

德谟克利特光说不听篇五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

盛年约公元前。出生于色雷斯沿岸的阿布德拉,他的寿命很长,一直活到柏拉图非常活跃的时代。他周游各地,著述丰富,内容涉及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和历史学,数学也很出色,但基本上都亡佚了,只保存下来少数残篇。哲学史上人们把他看作是古希腊原子论者留基伯的学生,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原子论者着重讨论的也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赫拉克利特把世界看成是永恒变化的,认为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例如火有时变成水、气、土等。爱利亚的哲学家巴门尼德盛年约在公元前)因此发问:一种东西如何能够改变它的性质,成为另外一种事物?

从逻辑上说,存在者”不能够 “不存在 ” ,因此,如果存在者发生变化,就不是来自于 “ 不存在 ” ( “ 无中生有 ” ),而是来自于存在自身。存在自身是同一的。巴门尼德说: “ 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 ” ,而 “ 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 ” 。因此,他认为,凡是存在的东西,必然是永恒的、连续的存在,存在不能生成或消失。我们所思考的不合逻辑的东西是不能存在的,思维和存在是一致的。巴门尼德这里提到的存在( being )成为后来哲学家们思考的焦点。这种存在是什么?意义何在?巴门尼德之后的原子论者认为:这种存在是原子。他们认为,原子(实在、存在)在本质上是永恒的、不可毁灭的和不变的。

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宇宙和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原子不是数学上的点,不是数学上不可分的东西,它有广延。原子的根本属性是绝对的 “ 充实性 ” ,每个原子都毫无空隙,是物理学上不可分的东西。原子既不能毁坏也不能改变,不生不灭,性质上没有差别。原子在数量上也是无限的,它们在宇宙中处于涡旋运动之中,因此形成各种复合物:火、水、气、土,又构成万物。

虚空是空洞的空间,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原子叫存在,虚空又叫非存在。非存在并不是不存在,而是相对于原子来说它没有充实性。存在和非存在同样都是实在的。虚空是无限的,原子在虚空中的运动是永恒的,所以宇宙也是无限的。宇宙万物的差别是由原子的形状、大小、排列次序、位置不同所造成的。物质如此,精神亦如此。灵魂也是由这种原子构成的。 “ 他就把那些球形的原子称为火和灵魂,并且把它们比作空气中的尘埃,在窗口射进的阳光中可以看见它们浮动着 ” 。原子分散时,灵魂消亡。原子群不断流射出一种极细的东西: “ 影像 ” ,这种 “ 影像 ” 作用于感官和心灵,产生感觉和思想。 “ 我们能够看见的东西,是由于影像投进了眼睛的缘故。 ” 思想是更精细的影像通过感官孔道、直接作用于灵魂的原子。德谟克利特也强调理性的至关重要性,认为只有理性才能认识到原子和虚空 —— 事物的本体。

德谟克利特美学方面曾著有《论节奏与和谐》、《论悦耳与刺耳的声音》、《论诗的美》、《论语言美》、《论荷马》、《论歌唱》等,皆佚。

在许多基本的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动物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编织和缝补;从燕子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对天鹅和黄莺的唱歌的模仿我们学会了美声唱歌。”德谟克利特关于人的歌唱艺术的产生,表明了他对艺术的起源和性质的看法。艺术是模仿的观点,是古代希腊人们的普遍看法。赫拉克利特曾经提到艺术模仿自然的问题,但是,他没有具体论述。德谟克利特的这段话,不仅明确地表达了一种艺术起源论的思想,即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同时也指出了艺术的模仿性质,提出了一种艺术本体论的看法(其中当然包括艺术的创作论)。无论是艺术的模仿性质,还是艺术起源于模仿的观点,都是后来美学家们、尤其是古典时期的希腊美学家们讨论的重大问题。

德谟克利特认为美是与尺度相关的所有事物中的量的均衡是合理的,过与不足是我不赞同的。”“任何人,如果越过了尺度,最快乐的事将成为最不快乐的事。”艺术能够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 大快乐来自于对高贵作品的欣赏。 ” 这里 “ 高贵 ” ( noble )一词的含义十分丰富,他所说的 “ 欣赏 ” ( contemplation )侧重于静观和思索,可见这里 “ 高贵 ” 的含义首要的应该是人的理

性和精神。从高尚的艺术作品中体会真正的快乐,也需要一种理性和智慧

强调道德内涵和推崇理性贯穿在德谟克利特的思想中:“身体的美如果不呈现出才智,就是动物性的。”德谟克利特反对浮华和奢侈,甚至认为 “ 装饰简朴也是美。 ” 对于那种追求奢华和时尚的人则非常鄙视,他指责那些 “ 由于穿着和装饰而招人注目的人,心灵是空虚的。 ” 也许是当时的时代具有浮华的时尚,德谟克利特对于音乐也不乏贬义。有人评论说: “ 他说音乐是新近的东西,并证明音乐不是为了需要,而是为了奢侈才出现的。 ”

对于绘画,德谟克利特也强调简单的原色,即白、黑、红、黄四种颜色。在现存的史料中,还有一条德谟克利特关于透视的理论。希腊时代的剧场是露天的,观众们从很远的地方观看舞台,对于台上的布景会产生视角上的错误和变形。德谟克利特对于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从上述可以看出,德谟克利特的美学很多是关于当时流行艺术的具体的思想。

德谟克利特光说不听篇六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 德谟克利特 代表作品: 《宇宙大系统》、《宇宙小系统》 外文名: 希腊语:Δημ?κριτο? 学派: 前苏格拉底哲学

出生日期: 前460年 主要领域: 形而上学、物理学

逝世日期: 前370年或前356年著名思想: 原子论

职业: 哲学家,学者

主要成就: 原子论 受影响于: 留基伯、墨利索斯 英文:: Demokritos/Democritus

目录[隐藏] 简介 一、德谟克利特生平 二、德谟克立特的主要思想 三、德谟克利特的主要著述 四、后世对德谟克利特的评价 五、轶事 简介 一、德谟克利特生平 二、德谟克立特的主要思想 三、德谟克利特的主要著述 四、后世对德谟克利特的评价 五、轶事

[]

简介

德谟克利特(希腊文:Δημόκριτος, 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56年),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率先提出 原子论(万物由原子构成))古希腊伟大哲学家留基伯(希

腊文:Λεύκιππος, 英文:Leucippus 或 Leukippos. 约公元前500 - 约公元前440年)是他的导师。

德谟克利特一生勤奋钻研学问,知识渊愽,他在哲学、逻辑学、物理、数学、天文、动植物、医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修辞学、军事、艺术等方面都有所建树。

在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中,他通晓哲学的每一个分支,同时,他还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画家、雕塑家和诗人。他是古希腊杰出的全才,在古希腊思想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人们的认识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在伦理观上,他强调幸福论,主张道德的标准就是快乐和幸福。著有《小宇宙秩序》、《论自然》、《论人生》等,但仅有残篇传世。

[]

一、德谟克利特生平

德谟克利特所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公元前440年后,即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奴隶制社会最为兴旺、科学学术活动欣欣向荣的伯里克利时代。他早年一度经商,但由于他童年的教育,使他淡泊名利和学位,他的教师是有学问的波斯术士与加勒底的星相家。

德谟克利特出生在希腊东北方的工业城市阿布德拉的一个富商之家。阿布德拉是一个繁华的城市,经济发达,文化丰富。

德谟克利特从小就见多识广。小时候,他作过波斯术士和星象家的学生,接受了神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非常的专心,经常把自己关在花园里的一间小屋里。一次,父亲从小屋里牵走了一头牛,他都没有察觉。他的想象力很丰富,并且刻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有时他到荒凉的地方去,或者一个人呆在墓地里,以激发自己的想象。

德谟克利特成人后,来到雅典学习哲学。后来又到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地游历,前后长达十几年。他在埃及居住了五年,向那里的数学家学了三年几何。他曾在尼罗河的上游逗留,研究过那里的灌溉系统。在巴比伦,他向僧侣学习如何观察星辰,推算日食发生的时间。回到故乡阿布德拉后,他担任过该城的执政官。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追求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在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造诣。 当他学问越钻越深的时候,他感到小小的书房已经不足以供他研究了。他需要更广阔的空间。为了追求真理,追求智慧,他决定外出游学。他和他的两兄弟划分了祖上的家产,各拿一份。德谟克立特分到了最少的那分,100塔仑特现金。他拿着这笔钱,漫游了希腊各地,渡过地中海,到达了埃及,到达红海,到达巴比伦平原,往南一直到达埃塞俄比亚,往东到达印度,还在波斯结识了众多星相家。外出游学花费了父亲给他留下的绝大部分财产。他又整天写着“荒诞”的文章,在花园里解剖动物的尸体,以至族中有人认为他发了疯。他无所不学、无所不问。

然而,当德谟克立特回到阿布德拉之后,却遭到了一场审判,他被控“挥霍财产罪”。原因是德谟克利特经常外出旅行,有些人企图占有他剩下的财产,便控告他浪费祖产,对族中的事不加理会,把好好的园子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地。根据该城的法律,犯了这种罪的人,要被剥夺一切权利并被驱逐出城外。在法庭上,他为自己做了辩护:

“在我同辈的人当中,我漫游了地球的绝大部分,我探索了最遥远的东

拉斐尔名画《雅典学派》中的德谟克利特

西;在我同辈的人当中,我看见了最多的土地和国家,我听见了最多的有学问的人的讲演;在我同辈的人当中,勾画几何图形并加以证明,没有人能超得过我,就是埃及所为丈量土地得人也未必能超得过我……”

并且,他在庭上当众阅读了他的名著——《宇宙大系统》。他的学识和他的雄辩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征服了阿布德拉。

法庭不但判他无罪,并决定以5倍于他“挥霍”掉财产的数字——500塔仑特的报酬,奖赏他的这一部著作。

与此同时,把他当成城市的伟人,在世就给他建立了铜像。

在生前,他被称为笑的哲学家。他平等待人、处世开朗。

在他死后,以整个国家的名义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葬礼。

[编辑本段]

二、德谟克立特的主要思想

万物的本源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宇宙的一切事务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所为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源于运动的场所。原子叫做存在,虚空叫做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只是相对于由充实的原子而言,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所以非存在与存在都是实在的。世界是由原子在虚空的漩涡运动中产生的。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在不断的生成与灭亡。人所存在的世界,无非是其中正在变化的一个。所以他声称:人是一个小宇宙。

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圆锥体、棱锥体、球体等体积的计算方法。他对逻辑学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德谟克利特的著作涉及自然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心理学、政治、法律、天文、地理、生物和医学等许多方面,据说一共有52种之多,

遗憾的是到今天大多数都散失或只剩下零散的残篇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赞美他是古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德谟克利特与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在自然科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继承和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论,为现代原子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原子是非常小的,不但肉眼看不出来,就是用显微镜也看不出来。那么在两千年前,原子论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其实上古时代的原子论不是科学理论,它只是一种哲学的推测。

留基伯是古希腊爱奥尼亚学派中的著名学者,他首先提出物质构成的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构成万物。 德谟克利特是留基伯的学生,他继承并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学说,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被从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

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在原子的下落运动中,较快和较大的撞击着较小的,产生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从而形成万物并发生着变化。一切物体的不同,都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造成的。原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没有“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

根据这样的理论,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他的天体演化学说,即在一部分原子由于碰撞等原因形成的一个原始旋涡运动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较小的被赶到外围。中心的大原子相互聚集形成球状结合体,即地球。较小的水、气、火原子,则在空间产生一种环绕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外面的原子由于旋转而变得干燥,最后燃烧起来,变成各个天体。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里没有神存在的空间,他认为原始人在残酷而奇妙的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再加上知识的匮乏,只有臆造出神来解释一切的未知。其实,除了永恒的原子和虚空外,从来就没有不死的神灵。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最活跃、最精微的原子构成的,因此它也是一种物体。原子分离,物体消灭,灵魂当然也随之消灭。

德谟克利特发展了留基伯的学说,他的原子论后来又被伊壁鸠鲁和克莱修所继承,再后来被道尔顿所发展,从而形成了近代的科学原子论。但是,他在继承留基伯的原子说时,也延续了留基伯原子不可分的思想,从而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德谟克利特是这样用原子论解释认识论问题的: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了“影像”,而人的感觉和思想就是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这就是他的“影像说”。他还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级阶段,人的感官并不能感知一切事物,例如原子和虚空就不能为感官所认识,当感性认识在最微小的领域内不能再看、再听、再嗅、再摸的时候,就需要理性认识来帮助,因为理性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

◆德谟克利特的哲学观点

德谟克利特把感性认识称做“暧昧的认识”,把理性认识称为“真理的认识”。因为在他看来,原子本身之间没有什么性质的不同,人们感觉所感知的各种事物的颜色、味道都是习惯,是人们主观的想法。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思想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重要成果。

德谟克利特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他认为,原子在虚空中相互碰撞而形成的旋涡运动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他称之为必然性。在强调必然性时,他否定了偶然性,把自然界的一切作用都归结为必然性。

◆德谟克利特的政治主张

德谟克利特属于奴隶主民主派,代表着奴隶主工商业者的利益。他从理论上论证奴隶主民主共和国比贵族专制优越,并认为不要使国家获得太多的权利,以妨碍公共的事业。他还认为一切都取决于国家:国家幸福,公民也就幸福;国家灭亡了,公民也跟着灭亡。他强调:在一种民主制度下过贫穷生活,也比在帝王统治下享受所谓幸福要好一些,就象自由比奴役好一样。

◆德谟克利特的教育理念

德谟克利特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主张道德可教,认为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造成人的第二本性,而教育方法应该以鼓励和说服为主。他也很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要与自己的思想作斗争,每天都有新思想。这种斗争的胜利就标志着个人的道德进步,并能使人成为深思熟虑的人。

◆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

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是古希腊幸福论伦理思想的典型。他认为,人的幸福与不幸居于灵魂之中,善与恶都来自灵魂,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求乐避苦,而道德的标准也就是快乐和幸福。能求得快乐就是善,反之即是恶。但是,他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暂时的、低级的感官享乐,而是有节制的、精神的宁静和愉悦。他强调德行不仅是言辞,更重要的还是思想和行动,人们应该热心的按照道德行事,而不要只是空谈道德。

德谟克利特按照他的幸福论原则,对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以及义务和良心等道德范畴作了与柏拉图截然不同的解释,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编辑本段]

德谟克利特光说不听篇七
《德谟克利特及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

目录 一、德谟克利特生平 二、德谟克立特的主要思想 三、德谟克利特的主要著述 四、后世对德谟克利特的评价 五、轶事

德谟克利特(希腊文Δημόκριτος 英文Demokritos/Democritus,约前460~前370),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勤奋钻研学问,知识广泛,在数学,教育等许多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在古希腊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人们的认识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在伦理观上,他强调幸福论,主张道德的标准就是快乐和幸福。著有《小宇宙秩序》、《论自然》、《论人生》等,但仅有残篇传世。

一、德谟克利特生平

德谟克立特所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公元前440年后,即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奴隶制社会最为兴旺、科学学术活动欣欣向荣的伯里克利时代。他早年一度经商,但由于他童年的教育,使他淡泊名利和学位,他的教师是有学问的波斯术士与加勒底的星相家。

德谟克立特出生在希腊东北方的工业城市阿布德拉的一个富商之家。阿布德拉是一个繁华的城市,经济发达,文化丰富。

德谟克利特从小就见多识广。小时候,他作过波斯术士和星象家的学生,接受了神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非常的专心,经常把自己关在花园里的一间小屋里。一次,父亲从小屋里牵走了一头牛,他都没有察觉。他的想象力很丰富,并且刻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有时他到荒凉的地方去,或者一个人呆在墓地里,以激发自己的想象。

德谟克利特成人后,来到雅典学习哲学。后来又到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地游历,前后长达十几年。他在埃及居住了五年,向那里的数学家学了三年几何。他曾在尼罗河的上游逗留,研究过那里的灌溉系统。在巴比伦,他向僧侣学习如何观察星辰,推算日食发生的时间。回到故乡阿布德拉后,他担任过该城的执政官。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追求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在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造诣。 当他学问越钻越深的时候,他感到小小的书房已经不足以供他研究了。他需要更广阔的空间。为了追求真理,追求智慧,他决定外出游学。他和他的两兄弟划分了祖上的家产,各拿一份。德谟克立特分到了最少的那分,100塔仑特现金。他拿着这笔钱,漫游了希腊各地,渡过地中海,到达了埃及,到达红海,到达巴比伦平原,往南一直到达埃塞俄比亚,往东到达印度,还在波斯结识了众多星相家。外出游学花费了父亲给他留下的绝大部分财产。他又整天写着“荒诞”的文章,在花园里解剖动物的尸体,以至族中有人认为他发了疯。他无所不学、无所不问。

然而,当德谟克立特回到阿布德拉之后,却遭到了一场审判,他被控“挥霍财产罪”。原因是德谟克利特经常外出旅行,有些人企图占有他剩下的财产,便控告他浪费祖产,对族中的事不加理会,把好好的园子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地。根据该城的法律,犯了这种罪的人,要被剥夺一切权利并被驱逐出城外。在法庭上,他为自己做了辩护:

“在我同辈的人当中,我漫游了地球的绝大部分,我探索了最遥远的东西;在我同辈的人当中,我看见了最多的土地和国家,我听见了最多的有学问的人的讲演;在我同辈的人当中,勾画几何图形并加以证明,没有人能超得过我,就是埃及所为丈量土地得人也未必能超得过我……”

并且,他在庭上当众阅读了他的名著——《宇宙大系统》。他的学识和他的雄辩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征服了阿布德拉。

法庭不但判他无罪,并决定以5倍于他“挥霍”掉财产的数字——500塔仑特的报酬,奖赏他的这一部著作。

与此同时,并把他当成城市的伟人,在世就给他建立了铜像。

在生前,他被称为笑的哲学家。他平等待人、处世开朗。

在他死后,以整个国家的名义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葬礼。

二、德谟克立特的主要思想

在第欧尼根·拉尔修的记载中,德谟克立特通晓哲学的每一个分支,对物理学、伦理学、数学、教育学等等,也无所不知。同时,还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画家、雕塑家和诗人。提出了圆锥体、棱锥体、球体等体积的计算方法。他对逻辑学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德谟克利特的著作涉及自然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心理学、政治、法律、天文、地理、生物和医学等许多方面,据说一共有52种之多,遗憾的是到今天大多数都散失或只剩下零散的残篇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赞美他是古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德谟克利特与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在自然科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继承和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论,为现代原子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原子是非常小的,不但肉眼看不出来,就是用显微镜也看不出来。那么在两千年前,原子论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其实上古时代的原子论不是科学理论,它只是一种哲学的推测。

留基伯是古希腊爱奥尼亚学派中的著名学者,他首先提出物质构成的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构成万物。 德谟克利特是留基伯的学生,他继承并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学说,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被从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

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在原子的下落运动中,较快和较大的撞击着较小的,产生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从而形成万物并发生着变化。一切物体的不同,都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造成的。原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没有“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

根据这样的理论,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他的天体演化学说,即在一部分原子由于碰撞等原因形成的一个原始旋涡运动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较小的被赶到外围。中心的大原子相互聚集形成球状结合体,即地球。较小的水、气、火原子,则在空间产生一种环绕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外面的原子由于旋转而变得干燥,最后燃烧起来,变成各个天体。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里没有神存在的空间,他认为原始人在残酷而奇妙的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再加上知识的匮乏,只有臆造出神来解释一切的未知。其实,除了永恒的原子和虚空外,从来就没有不死的神灵。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最活跃、最精微的原子构成的,因此它也是一种物体。原子分离,物体消灭,灵魂当然也随之消灭。

德谟克利特发展了留基伯的学说,他的原子论后来又被伊壁鸠鲁和克莱修所继承,再后来被道尔顿所发展,从而形成了近代的科学原子论。但是,他在继承留基伯的原子说时,也延续了留基伯原子不可分的思想,从而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德谟克利特是这样用原子论解释认识论问题的: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了“影像”,而人的感觉和思想就是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这就是他的“影像说”。他还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级阶段,人的感官并不能感知一切事物,例如原子和虚空就不能为感官所认识,当感性认识在最微小的领域内不能再看、再听、再嗅、再摸的时候,就需要理性认识来帮助,因为理性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

◆德谟克利特的哲学观点

德谟克利特把感性认识称做“暧昧的认识”,把理性认识称为“真理的认识”。因为在他看来,原子本身之间没有什么性质的不同,人们感觉所感知的各种事物的颜色、味道都是习惯,是人们主观的想法。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思想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重要成果。

德谟克利特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他认为,原子在虚空中相互碰撞而形成的旋涡运动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他称之为必然性。在强调必然性时,他否定了偶然性,把自然界的一切作用都归结为必然性。

◆德谟克利特的政治主张

德谟克利特属于奴隶主民主派,代表着奴隶主工商业者的利益。他从理论上论证奴隶主民主共和国比贵族专制优越,并认为不要使国家获得太多的权利,以妨碍公共的事业。他还认为一切都取决于国家:国家幸福,公民也就幸福;国家灭亡了,公民也跟着灭亡。他强调:在一种民主制度下过贫穷生活,也比在帝王统治下享受所谓幸福要好一些,就象自由比奴役好一样。

◆德谟克利特的教育理念

德谟克利特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主张道德可教,认为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造成人的第二本性,而教育方法应该以鼓励和说服为主。他也很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要与自己的思想作斗争,每天都有新思想。这种斗争的胜利就标志着个人的道德进步,并能使人成为深思熟虑的人。

◆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

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是古希腊幸福论伦理思想的典型。他认为,人的幸福与不幸居于灵魂之中,善与恶都来自灵魂,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求乐避苦,而道德的标准也就是快乐和幸福。能求得快乐就是善,反之即是恶。但是,他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暂时的、低级的感官享乐,而是有节制的、精神的宁静和愉悦。他强调德行不仅是言辞,更重要的还是思想和行动,人们应该热心的按照道德行事,而不要只是空谈道德。

德谟克利特按照他的幸福论原则,对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以及义务和良心等道德范畴作了与柏拉图截然不同的解释,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德谟克利特的主要著述

《宇宙大系统》

《宇宙小系统》

《论荷马》

《节奏与和谐》

《论音乐》

《论诗的美》

《论绘画》

四、后世对德谟克利特的评价

在德谟克立特之前,哲学和美学大都建立在研究大自然上(前苏格拉底时代)。而他,却转向社会、转向人。跨出了一大步。他的原子理论虽然存在着错误和不完善,

但对后世物质理论的形成仍具有先导作用。即使在今天德谟克利特的学说仍在起作用,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现代自然科学。他被后人誉为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五、轶事

1、据说德谟克利特自己弄瞎了自己的眼睛,以使感性的目光不致蒙蔽他的理智的敏锐。

2、他的著作有五十二种,据说柏拉图曾想把他的作品全部烧光,现仅存极少数断片。

德谟克利特与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约公元前460~前370)是阿布德拉人,原子论的主要代表。他出身于一个富商家庭,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为了追求知识,他把全部财产都用于学习和游历。据说,他到过埃及、巴比伦、埃塞俄比亚,甚至印度。他曾在雅典听过阿那克萨戈拉的演说,并和苏格拉底讨论过哲学。德谟克利特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马克思称其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在政治上是民主制的拥护者,曾经说过:“在民主国家里受穷,胜于在专制国家里享福,正如自由胜于受奴役一样。”德谟克利特一生著作宏富。据载,他的著作有50多种,涉及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修辞学,以及数学、音乐、技术等众多领域,其中著名的有《宇宙大系统》、《宇宙小系统》、《论自然》、《论心灵》、《确证》等。可惜这些著作均已失传,只留下古代学者的转述和少量残篇。

(一) 原子论

原子论是元素派学说中最简明、最具科学性的一种理论形态。英国自然科学史家丹皮尔认为,原子论在科学上“要比它以前或以后的任何学说都更接近于现代观点”。原子论的创始人是爱利亚人(一说阿布德拉人)留基波,他是德谟克利特的老师。古代学者在论及原子论时,通常是把他们俩人的学说混在一起的。由于留基波生平不详,且其学说也为德谟克利特发展和完善,因此德谟克利特被公认为原子论的主要代表。

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或根本元素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在希腊文中是“不可分”的意思。德谟克利特用这一概念来指称构成具体事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微粒。原子的根本特性是“充满和

德谟克利特光说不听篇八
《德谟克利特原子理论》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赫拉克利特开创了一个永无休止的运动概念。可是,我们到底怎样才能领人信服地解释变动不居的世界呢?显然,解释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它的立论点本身不能是游移不定的。我们已经知道首先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早期的米利都学派了。此后,也是有一位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最后的答案。此人就是原子论之父留基波( Leucippus )。留基波的鼎盛期约公元前 440 年(1)。他不仅继承了与米利都相联系着的科学理性主义哲学,而且也受到了巴门尼德和芝诺很大的影响。可是,关于他,人们知道得非常少。因此,人们在提到原子论的创始者时,通常总是将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 ,约公元前 460 年—前 370 年)相提并论,或大多挂靠在德谟克利特的名下。

德谟克利特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 Abdera )。他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位很有资产和地位的人。德谟克利特拜访过埃及,埃塞俄比亚,波斯和印度。据并不确切的史料称,德谟克利特曾就学于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和苏格拉底讨论过哲学。在苏格拉底看来,他就像是奥林匹亚赛会中的一位五项全能竞赛的胜利者。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在整个希腊文化史上,其博学多才的程度除了亚里士多德,无人能及其项背(3)。虽然公众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但是他喜欢沉思的生活胜

过了活跃的生活, 因此婉言谢绝了这些公众的荣誉而渡过了孤独的余生(4) 。 据说,留基波曾和巴门尼德一起研究过哲学,但是二者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他认为非存在和存在一样存在,这就是原子和虚空,它们都是事物生成的原因。德谟克利特正是把他的思想加以发展和系统化,使原子论成为体系。

1.原子与虚空

留基波——如果不是德谟克里特的话——试图调和以巴门尼德与恩培多克勒分别为其代表的一元论与多元论而走到了原子论。他们的观点极其有似于近代科学的观点,并且避免了大部分古希腊的暝想所常犯的错误。亚里士多德说:“但留基波认为他有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与感觉一致,不会取消存在物的生成、消灭、运动和多样性。在对现象作了这些说明后,针对坚持存在为一,并认为没有虚空就无运动的人,他宣称虚空是非存在,而存在的任何一部分都不是非存在;因为严格地说,“存在”就是完全充实。但这样的充实不是一,而是无限多,只是由于体积太小,不能为肉眼所见。它们在虚空中被移动(因为虚空存在着),其结合造成事物的生成,分离导致事物的消灭。在其碰巧接触的地方,它们就动作与承受(因为在那里,它们不是一),当被放在一起且被缠结时,它们也生成。但是,从真正的一,不会生出多,从真正的多,也不会生出一,这是不可能的( 325a25-36 )"。

德谟克利特扩大了留基波的原子理论,维护了无限地分开事物是不可

能的之信仰,从而否定了把存在分解为非存在的思考方式。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以虚空和原子皆为客观存在的悖论形式来表达的,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 (原子) 和虚空。所谓原子,希腊文的原意就是不可分割性。大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由无空隙的、紧密的、坚固的物质所组成的,由于其坚固性而不可能再分割,它既不能从内部破碎也不能从外部破碎。每个原子内部是没有质的区别的、不变的,所以一部分原子不可能比另一部分原子更坚硬,因而相互破碎。事实上原子就是一个巴门尼德式的“一”。而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德谟克利特把虚空视为原子存在和运动的根本条件。虚空是原子存在的容器和原子运动的前提。因为在他看来,如果空间都被充满,原子就无法运动,也就不能结合成具体事物。在虚空中运动的原子结合成万物,而原子分离时,事物就消亡。他把虚空和原子都视为万物生成的根本原因。虚空概念的提出是德谟克利特的一大贡献,它是西方哲学史上首次出现“空间”这种理论范畴的萌芽

(5)。德谟克利特把现代意义上的空间理解为他的“虚空”,在他看来,空间自身是空虚的、同类的、连续的、无限的。&nb sp;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充满而又坚实的,所以是“存在”;而虚空是空虚而又稀疏的,所以是“非存在”。虚空尽管是非存在,然而它并不是纯粹的虚无,“非存在”并不是不存在,而是相对于有充实性的原子来说,虚空是没有被充实的。“存在”并不比“非存在”多点什么,因为虚空并不比物体少点什么,它们同样都是实在的。德谟克利特之所以具

有这样的在我们看来十分诡异的观点是基于这样的思维困惑:对存在可进行无穷可分的观点将导致非存在,而根据巴门尼德的学说,这种非存在是必须被排除的,所以在芝诺看来,根本就不可能对存在进行分割。要么是巴门尼德的不可分割的存在;要么是阿那克萨哥拉的可以无穷尽地分割的存在——二者必居其一(6)。为了回避这种结论,原子论者在“无”前边,在分割的一个有限数字之后,假定了最后“不可分割的形式”的存在。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虚空中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而原子自身的运动是它的本质特征之一。因此,事物运动的原因不在外力的推动,而就在事物本身之中,这是由原子——本身的属性决定的:球形的原子拖拽着整个物体运动,原子运动是因为它们的本性即是永无静止(406b21-23)。当然,为什么原子自己能运动,这一点德谟克利特尽管到处探索却没能在最终作出解释。但是,在逻辑上而言,由于一切因果式的解释都必定要有一个任意设想的开端,因而,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里留下来的原子具有的原始运动而不加以说明的做法就并不能算是缺欠了。

在这一基础之上,德谟克利特还进一步地认为:原子及由原子组成的物体的所有运动都是由动作和承受(active and passive)所引起的。他区分了原初的运动(primary motion)与继起的效果(secondary effects),分别称为冲动和反应(impulse and reaction)。这一观点

对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学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这一思想还引发了德谟克利特的一个猜想:原子在没有受到阻力的时候将做匀速直线运动。牛顿曾经就这一猜想写道:“所有那些古人都知道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他们归之于原子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因为没有阻力,运动极快而永恒(7)。 ”

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多的,甚至于原子的种类也是无限的,在性质上则没有什么区别。为了说明万物在性质上的差异,德谟克利特主张原子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区别,它们结合时又有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后来的伊壁鸠鲁补充了重量的特征)。这样,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子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则存在四种区别: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万物之所以会有千差万别的形态,完全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原子数量、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在大小上,既然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物质微粒,那么原子应该很小,小到肉眼看不见。在形状上,德谟克利特认为有些原子是球形的,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是凹形的,有的是凸形的,有的甚至是带钩的。他认为太阳和月亮就是由光滑的球形原子组成的。构成灵魂的原子和火原子差不多,它们都是由最精细的球形原子组成的,所以,它们具有很大的活动性。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的不可入性(impenetrable)和具有一种密度的比例(density proportionate)构成了它们的体积。这一观点影响到了牛顿用密度与体积来定义物体的质量(8)。现代,由于技术理性的

德谟克利特光说不听篇九
《德谟克利特1》

德谟克利特(希腊文:Δημόκριτος, 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56年),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率先提出 原子论(万物由原子构成))古希腊伟大哲学家留基伯(希腊文:Λεύκιππος, 英文:Leucippus 或 Leukippos. 约公元前500 - 约公元前440年)是他的导师。

人物简介

1、据说德谟克利特自己弄瞎了自己的眼睛,以使感性的目光不致蒙蔽他的理智的敏锐。

2、他的著作有五十二种,据说柏拉图曾想把他的作品全部烧光,现仅存极少数断片。 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赞美他是古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人物思想

原子

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所为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源于运动的场所。原子叫做存在,虚空叫做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只是相对于由充实的原子而言,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所以非存在与存在都是实在的。世界是由原子在虚空的漩涡运动中产生的。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在不断的生成与灭亡。人所存在的世界,无非是其中正在变化的一个。所以他声称:人是一个小宇宙。

德谟克利特是这样用原子论解释认识论问题的: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了“影像”,而人的感觉和思想就是这种“影像”作用于和而产生的。这就是他的“”。他还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级阶段,人的感官并不能感知一切事物,例如原子和虚空就不能为感官所认识,当感性认识在最微小的领域内不能再看、再听、再嗅、再摸的时候,就需要理性认识来帮助,因为理性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 哲学

德谟克利特把感性认识称做“暧昧的认识”,把理性认识称为“真理的认识”。因为在他看来,原子本身之间没有什么性质的不同,人们感觉所感知的各种事物的颜色、味道都是习惯,是人们主观的想法。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思想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重要成果。 德谟克利特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他认为,原子在虚空中相互碰撞而形成的旋涡运动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他称之为必然性。在强调必然性时,他否定了偶然性,把自然界的一切作用都归结为必然性。

政治

德谟克利特属于奴隶主民主派,代表着奴隶主工商业者的利益。他从理论上论证奴隶主民主共和国比贵族专制优越,并认为不要使国家获得太多的权利,以妨碍公共的事业。他还认为一切都取决于国家:国家幸福,公民也就幸福;国家灭亡了,公民也跟着灭亡。他强调:在一种民主制度下过贫穷生活,也比在帝王统治下享受所谓幸福要好一些,就象自由比奴役好一样。

教育

德谟克利特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主张道德可教,认为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造成人的第二本性,而教育方法应该以鼓励和说服为主。他也很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要与自己的思想作斗争,每天都有新思想。这种斗争的胜利就标志着个人的道德进步,并能使人成为深思熟虑的人。

伦理 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是古希腊幸福论(自然主义幸福论)伦理思想的典型。他认为,人的幸福与不幸居于灵魂之中,善与恶都来自灵魂,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求乐避苦,而道德的标准也就是快乐和幸福。能求得快乐就是善,反之即是恶。但是,他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暂时的、低级的感官享乐,而是有节制的、精神的宁静和愉悦。他强调德行不仅是言辞,更重要的还是思想和行动,人们应该热心的按照道德行事,而不要只是空谈道德。

德谟克利特按照他的幸福论原则,对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以及义务和良心等道德范畴作了与柏拉图截然不同的解释,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1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