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环评师】
由浅入深的创新排比句篇一
《现代文开放试题解答专项》
由浅入深的创新排比句篇二
《作文讲评》
由浅入深的创新排比句篇三
《2011届增城市高三调研测试参考答案》
2011届增城市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9.断句和翻译(10分)
(1)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全对4分)
(2)①虽然死了却能够不朽,时间越久越留存下来。
(而,1分;逾远,1分;大意1分)
②我想要挫一挫他的锐气,并勉励他思索,因此在他南归时把这些话告诉他。
(摧,1分;“告以是言”,句式1分;大意1分)
【译文】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全部也都变成腐朽、消亡殆尽的地步。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各种事物及世人有分别——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圣贤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或著作了。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渊,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能胜过颜渊。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我曾读《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有多至百余篇,也有少的约三四十篇。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间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 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面对死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失,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辈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而名声显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不过,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锐气,和勉励你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这篇文章给你。同时,我自己相当喜爱为文写作,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10.(1)“白发”极写长期离乱中家国之愁的深广(1分),“青山” 则意谓故乡的田园庐
舍一片废墟,所见唯青山如故(1分),“白发”、“青山”两相映照,更突出战争对社会对个人带来的伤害(1分)。
(2)诗歌通过残垒、寒禽、衰草等意象(1),写出战后荒凉破败的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故园残破的哀痛之情(2分)。
(答“惜别”“独居愁绪”等感情,分析合理,得2分。)
11.(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2)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6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写错别字、多字、漏字,该句不得分。)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12.【筛选整合信息】C、E(C项原文第五段里“这一命题”指的是“变化即是常态”,
而不是太极图。E项这一判断与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和思考方式不相符合。)
13.【筛选整合信息】C(C项是西汉董仲舒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按今天的哲学观点来看,
这一观点显然带有机械主义的色彩,不能代表中国人的典型的思维特征。)
14.【理解概念】①强调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皆有价值。(或“处处是活泼的生命,生
命本身是值得尊重的价值”也行) ②世界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有事物相互统一和相互联系在一起。
15.【归纳内容、概括要点】①中国人思维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②中国人观察事物,
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③中国人的有机世界观。④中国人强调对于“动态”的注意。
四、选考题。(15分)
16.【手法分析】(4分)①推动情节发展; ②对晓晓的讽刺;③衬托出木子善良纯朴的
性格特点。 (4分。答对一点得1分,三点全对得4分。)
17.【语句品味】(5分)因为木子发现晓晓只是相貌像自己的姐姐,其品行修养一点也
不像自己的姐姐。晓晓缺少了姐姐的善良和无私的品质。
(5分。表述中含“只是相貌像”1分;“品行修养”1分;“善良和无私”1分;联系句子赏析2分。意思答对即可。)
18.【个性探究】我认为应该是姐姐。虽然“姐姐”并未正式出场,但小说主要是通过侧
面描写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以表现对舍己救人英雄的歌颂。在小说中,共用两种手段塑造 “姐姐”的形象:①通过木子之口展现“姐姐”的善良无私之美。②通过细致描写竹项链的精美做工表现姐姐的纯朴、心灵手巧。所以说,她才是作者所要歌颂的对象,也即是小说的主人公。
(6分。观点1分;能对所选人物进行分析2分,如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作用等;指出作家创作意图1分,分析时能联系文本2分。只有观点无分析不得分。无论选谁,言之成理即可。)
19.【信息整合】①对与运动相关的设计很感兴趣,曾进行了长期的准备。 ②重视团队
合作,发挥众人的力量。 ③敢于创新,彰显个性,真正做到了“中西合璧”。④中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元素,如脸谱、丝绸、敦煌壁画等。
(4分。答对一点1分,答对任意三点4分。)
20.【语句品味】用玉作为奖牌,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1分)(1)玉自古以来代
表人们美好的情操,中国有以 “玉”比“德”的价值观。(2分)整体形态融合了圆形和北京奥运的标志,包装的方形体现出中国传统对于奥运精神的一种追求,充分展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理念。(2分)
(5分解答此题注意两点: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二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展示。)
21.【意蕴发掘】与往届奥运奖牌很不相同,肖勇的设计理念是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其
设计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征。(3分)在整体形态上,融合了圆形和北京奥运的标志。包装的方形也体现出天圆地方的形态认识,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圆形的整体形态和方形的包装这一独特的造型使之成为展示中国文化、思想的文化符号。(3分) (6分,意思对即可)
五、(12分)
22.【简明、转换】
(1)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由目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
(2)增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
(3)春节假日提前,从除夕开始。
(4)休假方式更加灵活,允许上移下错,与法定假日形成连休。
(6分。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23.【准确、简明、得体】示例:①中小学封闭式管理只承认了事物的内在联系,人为地
割断了外部联系。②封闭式管理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出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③中小学封闭式管理不利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沟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要求:能有针对性地指出对方的存在问题,并指出危害性,每点得2分)
六、作文(60分)
24.(略)
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4个评分点,不求全面,只要有一点突出,即可按等级评分,直至满分。 ③未写标题扣2分;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1分,直至4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 ④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由浅入深的创新排比句篇四
《语段阅读题答题技巧归纳》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评价、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
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专用术语使用的准确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评价作家作品:
1、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
2、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
★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③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
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 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由浅入深的创新排比句篇五
《2014届人教版一轮题库语言表达和运用 第二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
高频考点三 文气畅达语贯通
——连 贯
1. (2012·新课标全国)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 B.⑥①④②③⑤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①②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性文段的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横线前面的句子引出说明对象——葫芦,③⑤④介绍葫芦这种物品,要注意其中“它”的指代作用。⑥①介绍我国使用葫芦的历史,②为总结句。要特别注意横线前后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
2. (2012·新课标全国)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
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
材料 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 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__________。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 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 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解析 本题考查文段的扩展语句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意思: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尽管没有得到考古证实。再研读下面文段的内容,这是一段表述更严谨的论述类文字,是材料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据此,根据连贯的要求可以补写出相关语句。
3. (2011·新课标全国)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
⑥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②⑥①③④⑤
C.⑤②⑥③①④
答案 C
解析 ②句说食品产业环节多,容易出问题,⑥句说必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才能消除各环节的隐患,所以②⑥关系最密切,排除B、D。⑤提出总的观点,说明保障食品安全“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其他的几句都是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的,所以⑤在前,排除A。
4. (2010·课标全国)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玉树藏族自治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
①东与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毗邻 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 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 ④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最高点6 621米 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⑥气候高寒
A.②④⑥⑤①③
C.④⑥⑤①③②
答案 D
解析 介绍一个地方,从逻辑关系来说应先从地理位置开始说起,介绍位置应先说范围大的,再说范围小的,因此⑤在最前面,③是具体位置,①说明其相对位置,④说明其高度,②是对④的说明,⑥说明气候,而气候是地势高造成的,因此排在④②后面。
B.②⑤⑥①④③ D.⑤⑥②④③① B.③①②⑤⑥④ D.⑤③①④②⑥
1. 如何理解“连贯”这一考点要求?
答案 “连贯”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做到前后衔接和照应。
2. “连贯”在课标卷中的地位如何?命题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 “连贯”是课标卷的必考点,而且分值较大。
命题上一是单独设题考查,以客观选择题形式出现,有嵌入式排序和衔接式排序两种;二是与其他考点一起综合考查,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6题。
1.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查,中午12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答案 D
解析 这个长句的主语是“公安干警”。A项主语分别是“犯罪嫌疑人”与“赃物和赃款”,与之不一致。B项前句主语一致,而后半句主语则改为“赃物和赃款”,不一致。C项前句主语是“犯罪嫌疑人”,不一致;后半句一致。D项主语可看做承前省略。各句主语在字面上完全相同,这是话题一致的第一种情况。
2. 阅读下面的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全句协调连贯。(可适当增减文字,不得改变
原意) 为加快传播速度,增强时效性,承载容量得以加大,前沿性得以提升,发行量得以逐步扩大,规模效益得以提高,本刊决定从2013年起改为半月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为加快传播速度,增强时效性,加大承载容量,提升前沿性,逐步扩大发行量,提高规模效益
(示例二)为使传播速度得以加快,时效性得以增强,承载容量得以加大,前沿性得以提升,发行量得以逐步扩大,规模效益得以提高
解析 画线句由六个并列短语组成,其中“加快„„”“增强„„”是动宾结构,其余为主谓短语。结构的不一致,严重影响了句子的连贯,可全部改为动宾短语,或全部改为主谓式结构。
3.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清人张潮在其《幽梦影》中曾说:“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这话确有见地。人生一世,除了亲情、爱情外,友情是绝不可缺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友情是一种广度,亲情是一种深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
B.友情是一种纯度,爱情是一种深度,而亲情则是一种广度。
C.爱情是一种纯度,亲情是一种深度,而友情则是一种广度。
D.亲情是一种深度,爱情是一种纯度,而友情则是一种广度。
答案 D
解析 句中前面虽然说了很多关于朋友的话,但已经指出了其顺序“亲情、爱情、友情”,故选D。
4.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____________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的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障,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答案 B
解析 对于描写或抒情类的句子,要考虑前后语句的情调保持一致。即前边是热烈的,与之衔接的句子就不能是凄凉的;前边是壮阔的,后边就不能是委婉的;前边是悠远的,后边就不能是热切的。所选语段语境是凄凉的,而A项热烈明快,C项不合事理,D项格调清新,只有B项的情境和原句一致。
【知识储备】 语言连贯的要求
1. 保持话题的一致性
话题一致是保持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一个长句或句群只有话题和陈述角度一致,中心才会明确,语意才能贯通。如果中间转换了话题或陈述对象(主语),势必影响到语意的连贯。
2. 保持结构、句式一致
结构、句式的一致性表现在:①语言中常有些排比句、对偶句,这就要求结构上的统一,破坏了这种统一,也就失去了连贯性;②用陈述句还是疑问句,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合说还是分说,也会涉及连贯问题;③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注意不到这一点,将破坏分句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3. 保持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应包括内容上的前后照应和语序上的前后关联。
4. 保持情景(境)一致
这一点主要是指写景抒情的文字,语言带有情感,文字中所渗透的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憎,或褒或贬,或激昂或沉郁;文字所描写的景象或繁盛或凄凉,或热烈或肃杀。这就要求上下文在整体上做到情感、意境保持一致。
抓标志,定思路
下面题目的答案是考生的现场答案,存在问题,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修改为满分答案。 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①只有经济腾飞、物质生活走向富裕,文化才可能大发展大繁荣
②如果把文化作为改造物质世界过程中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③这几乎是一个带有历史规律性的现象
④那么文化无疑是物质世界的派生物
⑤在物质匮乏的状态下,很难谈到文化的发展繁荣
⑥物质生产的发展虽然能够带来文化的发展,但未必能形成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现场答案 ②④③⑤⑥①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主观排序题有时只是一、两个句子的顺序。该答案总体上排得不错,只是第③句位置错了。为什么③句会排错呢?表面上是对“这”的理解,实际上却是对该语段思路的不理解。该语段是按“总—分—总”的思路,先提出一个话题,再采用对照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请修改为满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④⑤⑥①③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关联词和逻辑关系可知②④是紧密相连的一组复句,⑤句内容紧承④句内容,而⑤句和⑥句①句形成对照关系,③句是总结句。故答案为②④⑤⑥①③。
由浅入深的创新排比句篇六
《期末》
预初语文第二学期期终复习卷之默写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 .完成下列对句
1. 千山鸟飞绝,
2. 野旷天低树,3.
4.
5. 岁寒,
6.
7.
8. 三人行,9.
10. 欲速,11. 学而时习之,
12. 天时不如地利,13 .得道者多助,
1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5.
16.
17. 寡助之至,
18. 多助之至,19. 人闲桂花落, ,时鸣春涧中
20. 惊飞远映碧山去,
21. 两个黄鹂鸣翠柳,22.
23.
24. 离离原上草,
25. 浮云游子意,26.
27.
28. 晴川历历汉阳树,
29.
30. 日暮乡关何处是,
31.
32. 黄鹤一去不复返,
33. 孤帆远影碧空尽,34. .风蝶纷纷过墙去,
35. 故人西辞黄鹤楼,36. 不要人夸颜色好,
37. 少壮不努力,38. 随风潜入夜,
39. 几处早莺争暖树,40.
二. 理解迁移性默写
1.《论语》中阐述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句子是: 阐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意思的句子是:
2 .《论语》中既阐述为人不惧逆境之道,又喻为学不怕艰难的句子是:
,类似的比方如成语:
3.《论语》中对“知”(聪明)的解释是:
4.《论语》中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的句子是:
5.《论语》中讲学过的知识要复习巩固的句子是:
6.《论语》中讲学习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的境界句子是:
7.《论语》中讲学习要循序渐进,遵循事物规律的句子是:
8.《论语》中自述光“思”而不“学”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经验和教训的句子是:
9. 《论语》中讲乐于与有学问的朋友交往是情趣的句子是:
又讲暂时不被人理解却不怨恨是态度的句子是:
10.《天时不如地利》一文的中心观点是:
得出了结论,印证“人和”的重要性。
11. 《天时不如地利》中以排比句写出有利的“地利”条件是:
12. 《天时不如地利》中以排比句来否定“天时”“地利”,强调“人和”的句子:
13.《宿建德江》以四周环境的空旷寂静来反衬诗人孤独寂寞之情的句子是:
14.《江雪》刻画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的句子是:
以夸张描写飞鸟远遁,行人绝迹,间接描写大雪的句子是:
15.《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表现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的句子是:
16.《寒食》中描写寒食节长安的暮春迷人风光的句子是:
17.《鹭鸶》中以比喻和动态描写鹭鸶飞翔恰如花儿飘落的句子是:
18.《鸟鸣涧》中从视觉和听觉,以动衬静,把幽静的景色写得令人神往的句子
是:
19.《草》中表现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的句子是:
又以绵绵不尽春草喻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20.《绝句》中一连用四种鲜明的颜色和声音织成绚丽图景的句子是:
21.《长歌行》中勉励少年人及时努力,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22.《墨梅》中表现诗人人生不图名利的句子是:
23.《雨晴》中既暗示春将逝,又表达出诗人爱春惜春的句子是:
24.《送孟浩然之广陵》表现诗人送别友人是无限依恋之情句子是:
25.《送友人》中用对偶和比喻表现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句子是:
26.《山居秋暝》中表现诗人忘情山水,寄情山水和洁身自好之情的句子是:
;写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句子是:
27.《黄鹤楼》中表现诗人思乡和孤独凄清之情的句子是:
28.《春夜喜雨》用拟人,后常被用来喻无微不至的关爱教诲句子:
29.《钱塘湖春行》中表现西湖早春特有的别致新鲜景致句子:
30.《江南春》中空间上展现广远的视野和江南大自然春色句子是:
一.文言文 (30分)
(一).默写: (11分)
1.(1) 晴川历历汉阳树,
(2)明月松间照,
(3) ,落日故人情
(4)今夜月明人尽望,
(5) ,一行白鹭上青天
(6) ,春风吹又生
(7)月出惊山鸟,
(8) ,可以为师矣
(9)《天时不如地利》中印证“人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10)《论语》中喻为学不畏艰难,为人不惧逆境之道的句子是
(二).解释句中加点字 (4分)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 3. 见人方婴而欲投江中( ) ..
4.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 5. 不知为不知,知也 ( ) ..
(三)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问题 (7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本文作者是时期的思想家(1分)
7.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4分)
(1)委而去之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
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
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
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
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四)阅读下列短文,完成问题 (8分)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
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
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
染。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乃去,舍市傍 ( ) (2)及孟子长( ) ..
10. 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2分)
复徙舍学宫之旁。
11.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4分)
内容: 启示:
二.现代文 (28分)
(一)父亲的自行车 (13分)
① 有人说,十岁的小孩崇拜父亲,二十岁的青年人鄙视父亲,四十岁的中年人怜悯父
亲。然而,对我来说,这个世界上父亲是唯一值得一辈子崇拜的人。
② 父亲是建筑师,工地上所有的工人都怕他,沙子与水泥的比例有一点差错也会招来
父亲的痛斥。然而,父亲在家里永远是慈爱的,他的好脾气甚至超过了母亲。在县城里,父
亲的自行车众人皆知,每天早晚,他风雨无阻地骑着吱吱嘎嘎的破车接送我和弟弟上下学。
那时,我和弟弟总手拉着手跑出校门,一眼就看见站在破自行车旁,穿着旧兰色中山服焦急
地张望着的父亲。一路上,两个小家伙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而父亲一直能一心两用,一边
乐滋滋地听着,一边小心翼翼地避过路上数不清的坑坑洼洼。等到我上了初中,父亲的车上
便少了一个孩子;等弟弟也上了初中,父亲便省去了一天两趟的奔波。可父亲似乎有些怅然
若失,儿子毕竟一天天长大了。
③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兴奋得睡不着觉。半夜里听见客厅里有动静,起床
看,原来是父亲,他正在台灯下翻看一本发黄的相片簿。看见我,父亲微微一笑,指着一张
打篮球的照片说:“这是我上大学时的照片!”照片上,父亲生龙活虎,眼睛炯炯有神,好一
个英俊的小伙子!此刻,站在父亲身后的我却猛然发现,父亲的脑后已经有好些白发了。父
亲一出世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惨痛的经历使他深刻地意识到父亲对儿子的重要性。因此,
在创新生活里,除了工作便是妻儿,他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在办公室与家的两点
一线间,生活得有滋有味。辅导儿子的学习是他最大的乐趣,每天的家庭作业都要一道道地
检查,认认真真地签上家长意见,每次家长会上他都被老师称赞为“最称职的家长”。母亲
还告诉我一件往事:我刚一岁的时候,一次急病差点夺去了我的小命。远在千里之外矿区工
作的父亲把已经转危为安的我抱在怀里,几滴泪水落在我的脸上,我哇哇地哭了。“那些山
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
④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与父亲在一起,沉默的时候居多,我却能感觉出自己
那与父亲息息相通的心跳。离家后收到父亲的第一封信,信里有一句似乎很伤感的话:“还
记得那辆破自行车吗?你走了以后,我到后院杂物堆里去找,却锈成了一堆废铁了。”我想
了许久,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给父亲回信:“爸,别担心,那辆车每天晚上都在我的梦里
出现呢。我坐在后面,您把车蹬得飞快......”
12.“父亲的自行车”这个文题在文中的作用是(3分)
①从写作内容上看 ;②从文章体裁来看 ;
③从行文的作用来看
13.请概括全文表现父亲“称职”且体现父爱的几件具体事例 (3分)
① ② ③
14.联系语境,品味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2分)
“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许多年后,父亲就这样淡淡地提一句 ...
15.第三自然段的文字都没围绕父亲的自行车来写,是否脱离了全文的中心?请简要叙述理
由:(2分)
16.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后,“想了许久”才回信,“我”此时此刻想了些什么?请续写“我”回信的一部分内容:(3分)
“爸,别担心,那辆车每天晚上都在我的梦里出现呢。我坐在后面,您把车蹬得飞快.....
(二)震区废墟中闪耀着人性光辉(15分)
遍地是英雄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活着,而“雄鹰”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这名男子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13日22时12分,救援人员扒出了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的遗体。只见他双臂张开趴在一张课桌上,死死地护着桌下的4个孩子。孩子们得以生还,他们的谭老师却永远地去了„„
“要不是有谭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流着泪说。
抗震救灾中,遍地是英雄:崇州市怀远镇中学老师吴忠洪本已逃生,为救两名学生义无反gù地返身冲进正猛烈摇晃的教学楼内,湮没在轰然倒塌的楼房中;北川县第一中学教师刘宁在大震之时机智地保护了59名学生,却失去了自己的宝贝女儿;成千上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战士放弃使用机械,“像绣花一样”小心翼翼用手刨、用肩扛,为废墟下的幸存者打开生命之门„„
“板荡识英雄”,大灾大难方显大仁大义。
“一起活下去”
一块水泥板倒下来,压在崇州市漩口中学初三学生向孝廉身上。“我心想完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这位13岁的小姑娘对记者说,醒来后,她从缝隙里看到外面有亮光,接着再次昏迷。一个声音唤醒了她,那是同学马健的声音。“我哭着对他说,马健你别走,等我死了再走吧。马健说,我不会走的,你是班上年纪最小的,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这点困难难不倒你。”
马健一边喊着“坚持,坚持!”一边疯了似的用双手刨着水泥碎块。大约4个小时后,小孝廉终于被刨了出来,而马健的双手已经血肉模糊。已感觉不到伤痛的马健背起孝廉就向门外走去。刚到门口,扒出孝廉的地方墙壁突然倒塌。好险!“如果晚了几分钟,我们两个都出不来了。记者叔叔,你们一定得帮我给马健bān一个见义勇为奖。”小孝廉说。
让死神望而却步
什邡县蓥华中学被埋在废墟下的16个孩子,当被救援人员告知要少说话,保存体力时,立即拿出身边的课本,默默地认真地学习起来,同时悄悄地相互提醒:“不要睡着了。” 顽强生长着的生命或许根本就对死神不屑一顾。
由浅入深的创新排比句篇七
《连贯》
语言表达连贯
连贯的概念
连贯即照应衔接,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文气流畅;音调和谐,紧凑严密。
连贯的原则:
话题统一性
对象一致性
逻辑走向性
语意粘连性
结构相似性
词句照应性
音韵和谐性
意境协调性
连贯
排列句序题
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时间先后为序;事物发展前后为序;人们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主次轻重为序;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顺序的先后,包括句子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先后顺序(多层定语、多层状语和短语并列)和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先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多层定语:一般顺序为表领属性的或时间性的词语+表指称或数量的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谁的+多少+怎样的+属性)。
多层状语:一般顺序为表时间的名词+表处所的介词短语+表范围的副词+表情态的形容词+表对象的短语(何时+何地+何范围+何种情景)。短语并列:一般的并列关系按照音节数由少到多排列。
抓中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心,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有放在句尾的。
抓思路
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关系)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
从文体来看,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成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抓标志
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
暗示性词语的使用。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所谓表示有所解释;例如表示举例。
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重复出现。
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肯定、否定的一致性。
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议论角度一致。
【语言连贯的方法】
.语段话题或陈述对象一致。
一个长的句子或者一个句群,只有话题统一,中心才能明确,语意才能畅达,表达才能连贯。话题往往就是主语,在连续表述中,最好不要轻易改变主语。
.上下文意合理,即句序合理和语句合乎逻辑。
要使句序合理,条理清晰,句子间就必须讲究顺序。常见的句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由一般到特殊、由总到分、由重到轻、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因到果,也可以倒过来)。
.前后句式一致。
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如句子的逻辑结构: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等,语法结构:主谓短语、并列短语、近指和远指等,修辞格式:排比句、对偶句等。
.上下音节和谐。
从音节和节奏上看,要前后和谐,即句式的对称和上下文的押韵。
.意境一致。
主要是指写景性的文字,要注意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等方面的特点。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别;气氛,有热烈冷清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这些必须和谐一致,句子才能连贯。
此外,还有以下常见的注意问题:
.突出语段重点。如语段重点往往处于主语位置。
.衔接、前后照应。如并说几项事物,或总说、分说相连,上下相承要注意一一对应。.句终句首一致。例如上句是形成沙尘暴,下句就应是沙尘暴。.喻体本体一致。例如上句点出本体,那么下句的喻体要能与本体求得合理一致。.语体色彩一致。例如前后是书面语,中间不能无端插进口语。
.感情色彩一致。例如前后是褒扬,中间不能无端插进贬义词句。
.各项原则协调。例如内容决定形式,若干原则不能并存时,内容优先考虑。
、(全国新课标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这样才能
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
、(全国新课标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
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可由语段上半句葫芦可以判断出紧跟下句为,介绍葫芦情况,句它指代句葫芦较为顺畅,介绍葫芦的制作过程,介绍葫芦的历史,是对整个语段进行总结。)
、(湖南卷)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满庭乌迹印苍苔。
.只道林间无人至.小院地偏人不到
.门巷深深过客稀.寒气偏归我一家
〖答案〗
〖解析〗从押韵角度说,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三句末字不押韵且为仄声,即可排除、;从平仄来讲,二三句中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对,且主要看、、三个字,第二句为影、沉、势,即仄平仄,那么所填这句所对应的三个字亦应为仄平仄,那么,项是仄平平,项是仄平仄,项是仄平仄,项是仄平仄,即排除项;从内容讲,这首诗是司马光辞官后居洛阳时所作。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那么小院地偏正是一种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这种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当时诗人的心境
由浅入深的创新排比句篇八
《【创新大课堂】2016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五编第二章专题一第2节》
由浅入深的创新排比句篇九
《七年阅读理解技巧》
七年阅读理解技巧
体味词语含义与作用:
1.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概括的内容。
3.体味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和色彩等附加意义。 4.替换法:
用同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通过比较,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 品析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1.从在内容上的作用来理解 2.从在结构上的作用来理解 3.从艺术效果的角度来理解
4.三不要:a不要拔高理解 b不要单一地理解 c不要
孤立地理解 析读:
1.明确语段的表达方式 2.抓住语段的关键语句 3.分析语段的结构方式 鉴赏:
1.鉴赏语段的表达作用 2.鉴赏语段的内容组合 3.鉴赏语段的描写笔法 4.鉴赏语段的行文布局 5.鉴赏语段的佳句, 6.鉴赏语段中的人物形象 7.鉴赏语段或平实或生动的语言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阅读的题目套用这些,比较快.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
(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
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
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
由浅入深的创新排比句篇十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
1、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
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
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
4、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有关句子的:
1、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3、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4、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5、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6、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
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十二)某句话的某个词可以换成另一个词吗?
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描写和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1、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7)景物描写 (8)场景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四.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作用:
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 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修辞作用见附1 )
(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
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1853.html
上一篇:硬盘修复需要多长时间
下一篇:搞笑长说说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