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女性美丽的文言句子

| 环评师 |

【www.guakaob.com--环评师】

描写女性美丽的文言句子篇一
《文言也美丽》

文言也美丽

作者:安田田

来源:《教师·上》2013年第05期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很多名篇佳作以美的姿态永远留于青史之中,沉积千年,历久弥笃,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细细去品,都充满了神奇的美的力量,具有可贵的审美价值。重视这种美的力量,探究赏读,领悟体会,可以让我们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下面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一、品词析句,深悟语言美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语言审美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不乏洋溢着诗情画意或是含义隽永的各类美文。这些美文,或音韵和谐,或整散结合,或质朴亲切,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清幽秀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赏析文中精彩优美的语句或段落,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引领他们自主感悟,倾心陶醉。“词以一字为工。”赏析精彩语段就是要引导学生品赏分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体味文言词语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引导学生领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如《与朱元思书》中对奇山的着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原本默默的山脉,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画出了峰峦迭起、层出不穷的磅礴气势,让人读来也心潮澎湃,仿佛感染了群山之盎然生机。

二、激发情感,感受意境美

把握美文的意境也是审美的重点之一。例如教学柳宗元《小石潭记》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品味水清、石奇、游鱼的美景,并生发疑问:面对美景,柳宗元为什么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呢?这样,学生就不难进入作者精心构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境。再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风烟俱净,天山空色” 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达,又画面清新。教材中许多类似优美的意境需要师生们学习时用心品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领略文章的美!

三、吟咏诵读,领会音乐美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最常用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对提高学生语言修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好的诵读绝不能像钟表的摆轮,老是唱一个调。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反复细致地揣摩,并恰如其分地咏出抑扬顿挫的调子,有时要舒缓自然,就应该如清泉汩汩;有时要激越高昂,就应好似巨浪排空。

如《与朱元思书》中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我们眼前就会出现江水波浪翻滚、浪花飞溅的画面,诵读可将重音落在“箭”“奔”二字上,读时语速稍快,显出江水的急速和磅礴的气势。再如,读“夹岸高山……”一句,声调要略微上扬,语气也应稍稍转急,表现出“负势竞上”的气势;当读到“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时,可用平缓深沉的语气,来表现作者经由山水景物而悟到的人生哲理。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正确处理轻重、缓急的语调变化,断好句子,尤显重要。这样,通过朗读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陶冶了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趣。

四、分析形象,体会人格美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这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 尤其是历史散文中,具有人格力量的形象较多。例如《陈涉世家》中的陈胜、吴广的形象,就很值得细细品味。通过对这两人在紧急关头的语言、行为的深入理解与讨论,学生才能深入准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陶冶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在这种分析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自主的,学生的审美活动是不受拘束的,因而也是生动的、独特的。过去,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灌输“知识”的现象,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强行输入给学生,更有甚者,以教参为唯一的标准,变教学为搬教参,根本没有自己的见地。文言文的教学时,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进入人物美的长廊,我们必须做的是引领者,而决不是搬运工。初中文言文中有很多的文章沉淀着深沉丰富的思想精华。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让学生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智勇兼备,赵普的勤奋爱国、刚毅果断,范仲淹的情系天下、一心为民,杜甫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为人……所有这些,无不充满着浓墨重彩的人文气息,无不让人心往神驰。当学生在阅读中被这些历史人物深深感动、神采飞扬时,我们的教学就已经走上了成功之路。

当然,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规律与特点还有诸多空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开明中学)

描写女性美丽的文言句子篇二
《文言文句子》

描写女性美丽的文言句子篇三
《从_说文_女部字看古人的女性审美观》

2007年第6期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62007

从《说文》女部字看古人的女性审美观

高海英

摘要:通过分析《说文解字》收录的女部褒义词审视中国古代对女性的审美观。透过《说文解字》中表现女性容貌、体态和德行的汉字,可知古人心目中的美女形象:明眸顾盼生辉,皮肤白嫩光洁,身段高挑匀称,体态丰满轻盈,温柔和顺,贞静娴雅,庄重审慎。古人对女性的审美要求表现为貌美与德美的统一。这些汉字所表现的主要是男性对女性美的欣赏。说文解字》;女部字关键词:女性美;审美观;《中图分类号:H122收稿日期:2007-0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7)06-0106-03

作者简介:高海英(1976-),女,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扬州225002)。

歌德有句名言:“不断升华的自然界的最后创造物是美丽的人。”在一切形态的美之中,人的美的内容最丰富,人的美是一切美的精华。这种美既包括符合美的规律的躯体、容貌,也包括最理想的人格和情操。《说文・女部》中收录的描绘女性美的词,既有描写女性容貌、体态美的,也有对女性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期盼。从这些表现女性美貌、美德的汉字中,可以了解古人对女性美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情趣。

语转。”

“嫙,好也。”是指女性的便捷美。张舜徽《约注》:“嫙之言圆也,谓其人便捷如转圆也。”

“婜,美也。”是指女性的坚实美,张舜徽《约注》:“盖婜之言坚也,谓肌肉坚实也。女性坚实,亦自一美,故许以美解之。”

“嬽,好也。”指女子的娟美。《集韵・山韵》:“嬽,容媚也。”《正字通・女部》:“嬽,娟本字。”《段注》:“《上林赋》:‘柔娆嬽嬽。’郭璞注曰:‘皆骨体软弱长艳貌也。’按:今人所用娟字当即此。”“嬽”字后来写作“娟”。

嫷,表现的是女性容貌如草木花叶之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之美。朱骏声《通训定声》:“《方言》二:‘嫷,美也。南楚之外曰嫷。’《通俗文》:‘形美曰嫷。’”张舜徽《约注》:“谓其容貌肤色如草木花叶之盛也。”人们常用具有生命力的娇艳鲜花来比喻女性的容貌。《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即以鲜艳盛开的桃花喻少女容颜鲜丽,充满生机。

貌美如花,成为中国古代女性美的一种审美崇尚。如花的美丽容颜首先要以皮肤白皙明净为基础。”,就是指女子肤色白皙之美。《说文・女部》:“,白好也。”《段注》:“色白之好也。”张舜徽《约注》:“《广雅・释诂》:犹米精谓之粲,语原同也。”

以皮肤白皙为美,是古今女性美的一个共同特征。在古代人们的审美理想中,皮肤白净美丽,像洁白的玉石一样白皙、滋润、有光彩是女子美丽的前提。“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有女如荼”(《诗经・郑风・出其东门》)。美丽肤色更似日光、月光一样洁净明澈,“东风之日兮,彼姝者子”、“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诗经・齐风・东方之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美人的皮肤又总是细腻芳洁、柔滑如脂,“皓质呈露,芳泽无加”(曹植《洛神赋》)。肌肤似玉般光滑柔润,似光般明净清澈,已成为人们尤其是男人们心目中的美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女性的美丽容颜、娴雅气质,又通过她们的一笑一颦、一眨眼一回眸来表现。眉目动人、明眸善睐,是美丽必不可少的又一

眼睛条件。“盖目乃心灵流露之官,人遂谓是精神汇注之处。”

1对女性的形貌审美

人的外在美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女性更是如此。女性的

外在美往往给人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享受。而对女性的审美,外在的美丽往往又是最直观的要求。这种外在美即美的形象,包括女性的容貌美、身材美、体态美等。

1.1女子的容貌美

容貌美是女子形象美的基础,是女性美的最直接、最明显的

体现,也是男子审美关注的焦点。古人最早的审美意识就起源于对女子娇媚容颜的感觉。“美”的本字为“媄”。《说文・女部》:“媄,色好也。”指女子颜色美好。桂馥《义证》:“《颜氏字样》:‘媄,颜色姝好也。’”《段注》:“按:凡美恶字可作此。”钱坫《斠诠》:“媄色字如此。今通用‘美’者,甘美字也。”张舜徽《约注》:“媄字从女,本谓女色姝好也。自经传皆以美为之,而媄废矣。”

《说文・女部》中收录的表现女子容貌美的字还有:嬮、姝、女殳、娧、媆、嫙、婜、嬽、嫷,等十几个。

“嬮,好也。”《尔雅・释训》:“恹恹,媞媞,安也。”郭璞注:“皆好人安详之容。”《段注》:“谓恹恹也。”指女子的安详美。张舜徽《约注》:“女子以安详为美,故许训嬮为好耳。”

“姝,好也。”指女色美好。《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毛传》:“姝,美色也。”《方言》卷一:“娥,女嬴,好也。赵魏燕代之间曰姝。”张舜徽《约注》:“姝当以色美为本义。姝之言朱也,谓女色红润似朱丹也。”“女殳”是“姝”的异体。《说文・女部》:“女殳,好也。”也指女色美好。《段注》:“此与姝音义皆同。”张舜徽《约注》:“女殳与姝当即一字。”

“娧,好也。”具体讲,是指女子的舒徐之美。《段注》:“《召南》:‘舒而脱脱兮。’传曰:‘脱脱,舒貌。’按:脱,盖即娧之假借。此谓舒徐之好也。”

“媆,好貌。”指女子柔弱美好的样子。《段注》:“此谓柔耎之好也。”张舜徽《约注》:“媆之言偄也,谓柔弱也。古者女子以柔弱为美,故训好貌……今语称物之初生而弱者为嫩,即媆之

,好也。’《玉篇》:‘,,

好容貌。’与许说异。盖许析言之,诸书浑言之耳。女白谓之

是心灵的窗户,只有眉目清秀,才能使容颜动人。“媚”,甲骨文字形是面朝右跪着的一个女人,头部有只大眼睛,眼睛的上部是弯弯的两根眉毛。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女之美莫如目,故契文特于女首著一大目,又并其目而象之。”拥有一双美丽

—106—

的大眼睛当然惹人喜爱,《说文・女部》:“媚,说也。”《段注》:“说,今悦字也。”张舜徽《约注》:“许训媚为说,谓色好悦目也。女色好谓之媚,犹石之似玉者谓之瑂耳。”

《说文・女部》中收录的表示眉目动人的字还有:媌、娃。媌,指女子眼眶里面眼珠的美好。《段注》:“谓好在匡之里也。”张舜徽《约注》:“按:女子之目,不欲其大,故以纤细为好。”娃,指女子眼睛圆而又深的样子。《说文・女部》:“娃,圆深目貌。或曰:吴楚之间谓好曰娃。”《方言》卷二:“娃,美也。吴、楚、衡、淮之间曰娃。”《玉篇・女部》:“娃,美貌。”张舜徽《约注》:“女子目深而圆则美,故娃又有美义。”

美人带笑,那眼睛就有了无穷的魅力。所谓“回眸一笑百媚生”(白居易《长恨歌》),“笑是最流动、最迅速的表情,从眼睛泛到口边”,“笑的确可以说是人面上的闪光,眼睛忽然增添

②了明亮,唇吻间闪烁牙齿的光芒”。《说文・女部》中收录的表

颀”、“硕人敖敖”、“庶姜孳孳”,“颀颀”、“敖敖”、“孳孳”都有高挑的意思,体现了古人追求身材高挑修长的审美倾向。

身材高挑是女性形体美的一方面。古人还要求女子体态轻盈、匀称舒展、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富有优美的舞姿。《说文・女部》中表现女子丰韵身姿的字有:姽、媥、女戉、嫖、婐、娜、媱、媻、娑,等。

“姽”字表现女子娴雅的体态、行步安闲。《文选・宋玉〈神女赋〉》:“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姿娑乎人间。”李善注:“姽,靖好貌。”

“媥”“”“嫖”三字着力表现的是女子的身体轻便、敏捷。“媥”“翩”通用,“媥”是“翩”的本字。王筠《句读》:“汉武帝李夫人歌:‘翩何姗姗其来迟。’盖借翩为媥。”张舜徽《约注》:“人轻便谓之媥,犹鸟疾飞谓之翩,故二字通用。今语称年少翩翩,亦当以媥为本字。”《广雅・释诂三》:,轻也。”张舜徽《约注》:之言

也,谓行步轻速也。”表现女子行动轻捷。《广韵・宵

韵》:“嫖,身轻便貌。”“嫖”“僄”同义。《说文・人部》:“僄,轻也。”张舜徽《约注》:“嫖、僄同字,从女犹从人耳。今语称人之行步轻捷曰轻僄。”

“婐”“娜”表现的是女子体态纤细瘦弱、婀娜多姿。《广韵・果韵》:“婐,婐娜,身弱好貌。”“婐娜”俗作“婀娜”,指女子身体柔弱美好的样子。《段注》:“婐娜,与旖旎音义皆同,俗作婀娜。”张舜徽《约注》:“婐娜者,盖谓女子之细腰而柔弱者也。”

“媱”“媻”“娑”着力展示女子体态的舞姿美。媱,《说文・女部》:“曲肩行貌。”表现女子一边使两肩曲折晃动,一边行走的样子,是舞者之容。《段注》:“《九思》:‘音案衍兮要媱’,舞容也。《广韵》曰:‘媱,美好。’”张舜徽《约注》:“谓且行且动其肩也,舞者步履如此。”媻,《说文・女部》:“奢也。”奢就是大的意思。《段注》:“奢者,张也。赵注《孟子》、《广雅》、《释诂》皆曰:‘媻,大也。’媻之从般,亦取大意。”张舜徽《约注》云:“媻训奢者,谓张大其两胯也。此舞者之容,宜与娑篆连文成义。《诗・陈风・东门之枌》:‘婆娑其下。’毛传云:‘婆娑,舞也。’许书无婆篆,媻即婆也。”娑,《说文・女部》:“舞也。诗曰:市也媻娑”张舜徽《约注》:“媻娑犹般旋也,舞者之容也。……今诗作婆娑。”表现女子婆娑舞蹈。

“佼人缭兮,舒窈纠兮”(《诗经・陈风・月出》)、“柔桡嬛嬛,娬媚姌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珠佩婐娜戏金阙。”(梁武帝《遊女曲》)人们心目中的美人,腰肢灵活、轻盈流动、袅娜缠绵、波折柳弯、舒徐矫健,她们的行步风姿婉转柔妍、逶迤佚荡。

从《说文・女部》中的这些字,可以推测古代人们对女性形貌的审美观。他们认为美的、好的女子,应当是明眸顾盼生辉、皮肤白嫩光洁、身段高挑而匀称、体态丰满而轻盈、风姿绰约、韵味十足。如:《诗经・卫风・硕人》中的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宋玉《神女赋》中的神女,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的东家之子,眉洛神赋》中的洛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曹植《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示女子笑貌的字有“妗”“妖”等。妗,“善笑貌”,指女子善于笑的样子。妖,“女子笑貌”。张舜徽《约注》:“湖湘间称女子巧慧而多笑者曰妖,用本义也。”

美人因其眉目流转,顾盼生辉而更加动人。妜,《说文・女部》:“鼻目间貌。”《广韵・薛韵》:“妜,鼻间轻薄曰妜也。”《段注》:“谓若眉语目成天然也。”是指眉目传情的样子,也就是《广韵》所说的“轻薄”。媕,《说文・女部》:“女有心媕媕也。”朱骏声《通训定声》:“眉语目成之意。”指女子有心思而不用言语表达,却用眉目传情的样子。

美人们的眼睛似秋波一样多情,放射着光芒,她们带笑的似喜非喜明眸在闪动,具有摄人心魄的无穷魅力。拥有一双“含情目”,也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美人必备的条件。

1.2女子的形体美

古人对女子的形体美也有很高的审美追求,身材高挑修

长是形体美的基础。《说文・女部》中表示女子身材姣好的字有:姣、娙、嫣、嫋、姌、嬥、嫢、孅、姛,等。

《说文・女部》:“姣,好也。从女,交声。”《史记・苏秦列传》:“前有楼阙轩辕,后有长姣美人。”所谓“长姣美人”,就是身材高挑修长的美人,“姣”字表现的是女子的身材高长之美。《段注》:“姣谓容体壮大之好也。古多借佼为姣。”徐灏《段注笺》:“凡从交声之字其义多为长。”张舜徽《约注》:“盖姣之言乔也,谓其容体高也长也。女子以身长为美,此即姣字本义。今字作娇,不见许书,姣即娇也。”

《说文・女部》:“娙,长好也。从女,巠声。”《段注》:“体长之好也。故其字从巠。”张舜徽《约注》:“娙之言茎也,谓其身长而直立也。女子以身长为美。”嫣,《玉篇・女部》:“嫣,长美貌。”嫋,《广韵・筱韵》:“嫋,长弱貌。”姌,《文选・傅毅〈舞赋〉》:“蜲蛇姌嫋,云转飘曶。”李善注:“姌嫋,长貌。”,这几个字,都是表现女子身体柔弱修长的样子。

“嬥”和“嫢”,是表现女子身材直,腰肢细而美好的样子。《说文・女部》:“嬥,直好貌。”《段注》:“直好,直而好也。”桂馥《义证》:“直好貌者,《广雅》:‘嬥嬥,好也。’《广韵》引《声类》:‘嬥,细腰貌。’”张舜徽《约注》:“女身直好者则细腰易见。”《说文・女部》:“秦晋谓细为嫢。”《方言》卷二:“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细而有容谓之嫢。”秦地晋地叫细小容美作“嫢”。

表现腰肢细小的还有“孅”字。《说文・女部》:“孅,锐细也。”桂馥《义证》:“锐细也者,细谓细腰。《汉书・司马相如传》:‘妩媚孅弱。’颜注:‘孅,细也,通作纤。’”张舜徽《约注》:“孅之言纤也,谓女子骨体之细也。许训孅为锐细,犹今语所称瘦长也。细谓其瘦,锐谓其长耳。”

“姛”,是指女子身材直挺、项脖细长的样子。张舜徽《约注》:“姛之言侹也,谓人身之长也。人长则项直。”

古今美女皆有一副高挑的身材。《诗经・卫风・硕人》中的庄姜就是这样的一位有着高挑丰美的身材的美人。“硕人其

2对女性的道德规范

形貌美是女性审美的外部特征,品德美才是女性美的本

质所在。莎士比亚在剧本《一报还一报》中说:“没有德性的美貌,是转瞬即逝的;可是因为在你的美貌之中有一颗美好的灵魂,所以你的美貌是永存的。”

我国古代,注重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人们对女性美的认知,并非停留在表面,片面追求“色”,而是将“德”纳于其中,在貌与德两者之间往往又有所偏重。《诗经》中的庄姜和卫宣姜同是贵族女子,同样具有倾国倾城之貌,然而庄姜的美不仅美在其貌,更主要是美在其贤,卫宣姜虽然是天姿国色,仪态万方,人们却对她不屑一顾:“子之不淑,云如之何?”一为赞扬,

107

一为讽刺。对比之下,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在古人眼中,一位女性美丽与否,最核心的标准便是“以德为美”。在《说文・女部》中也有一个字来代表这个标准,即“婠”,意思是“体德好也。”从《说文・女部》所列字来看,古代女性的“德美”,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层面:

2.3以庄重审慎为美

在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中,庄重也是女性必备的美德。

《说文・女部》中表示庄重审慎义的字有:孂、嬐、嫡、孎、娕、嫈、嫇、嫢、媞,等。

孂,竦身也,指使自身肃敬的意思。《玉篇・女部》:“孂,竦身貌。”《段注》:“竦者,敬也。从立束,自申束也。竦身,取自申之意。”张舜徽《约注》认为:“孂之言赳也,赳者轻劲有才力也。凡人自竦其身,则精神振而才力见,所谓主敬则身强也。”

嬐,是指庄重肃敬的样子。

嫡,《说文・女部》:“孎也。”孎,《说文・女部》:“谨也。”《玉篇・女部》:“孎,女谨貌。”《段注》:“谨者,慎也。”“嫡”“孎”二字相连成文,都是指谨慎的意思。张舜徽《约注》:“谨慎谓之嫡孎,犹逗足谓之踯躅……《集韵》云:‘踯躅,女谨顺貌。’是其义已。”

娕,谨也。嫈,小心态也。嫇,婴嫇也。都是指谨慎、小心翼翼的样子。

嫢,媞也。《集韵・之韵》:“嫢,妇人审谛貌。”《段注》:“媞者,谛也。谛者,审也。”媞,谛也。《段注》:“谛者,审也。审者,悉也。”章炳麟《新方言》卷二:“今荆州谓女子言动审谛为媞。”“嫢”“媞”都是指审谛,即详查细慎的意思。

庄重的女人让人觉得深沉含蓄,回味无穷。《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齐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齐”是端庄,“媚”是美好,“徽音”是美誉。这首音,则百斯男。

诗所歌颂的三位母仪天下的圣女,她们的共同美德就是端庄、凝重。非但贵族妇女如此,对平民女性也是以持重谨慎为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男人们理想中的女子,披纱带雾,若隐若现,深沉含蓄。

《说文・女部》中收录的“姼”“媛”“妭”,都是指美女。姼,《说文・女部》释曰:“美女也”。妭,“妇人美也。”张舜徽《约注》:“谓其容色盛也。”媛,“美女也。人所欲援也。”《诗经・鄘风・君子偕老》:“邦之媛兮。”传曰:“美女为媛。”郑笺:“邦人所欲依倚以为援助也。”《段注》:“援者,引也。谓人所欲引为己助也。”援媛以叠韵为训。张舜徽《约注》:“人所欲援者,谓人所欲攀援也,即今语所称争取之意。人皆欲争取得以为偶,则其贤可知,故许以美女解之,美女亦兼指德言,非但谓色也。”

2.1以温柔和顺为美

中国古代社会,伦理观制约着人们的审美观。因而,温顺

成为女人的第一美德。《说文・女部》中表示温柔和顺的字有:女夗、婉、女冤、娓、娽、女沓、委,等。

“女夗”就是“婉”。王筠《句读》:“此乃以隶解篆之法。谓篆书女夗字,于隶则作婉也。”朱骏声《通训定声》:“女夗即婉之或体。”婉,《说文・女部》:“顺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姑慈而从,妇听而婉。”杜预注:“婉,顺也。”

“女冤”字和“婉”音义相同。《段注》:“《邶风・燕婉之求》传曰:‘燕,安;婉,顺。’《西京赋》曰:‘嬿婉,美好之貌。’按:古宛、冤通用,婉、女冤音义皆同。”桂馥《义证》:“女冤,今作婉。”《正字通》:“女夗、婉、女冤并通。”都是指女子安顺美好的样子。

娓,从女,尾声,也是顺从的意思。《段注》谓:“顺者,理也。尾主于顺,故其字从尾。”

娽,是随从的意思。“娽”“録”通用。《段注》:“《史记・平原君列传》:‘公等録録,因人成事。’王邵云:‘録録,借字。《说:‘娽娽,随从之貌也。’”张舜徽《约注》认为,娽娽、録録、僇文》僇通用。

女沓,“俛伏也”。委,“委随也”。《广韵・纸韵》:“委,随也。”指顺从。《段注》:“随其所如曰委。”徐灏《段注笺》:“委盖妇女委婉逊顺之义。”“委”字从女从禾,徐铉曰:“委,曲也,取其禾谷垂穗委曲之貌,故从禾。”张舜徽《约注》认为,“委”和“倭”是一对古今字。

《说文・女部》中收录的褒扬女性德行的字,表随顺、服从的最多,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女性的审美品位。美丽的女子首先是和顺的女子,温柔和顺是古代社会对女性最大的心理期待,也是社会对女性道德最基本的规范。《诗经・周南・桃夭》中的新娘,艳若桃李,但诗人更强调新娘要和顺持家,“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2.2以贞静娴雅为美

《说文・女部》中褒扬女性贞静娴雅的字有:婳、妌、婧、娴、

3结束语

古人对女性的审美最终体现为外美与内美即貌美与德美

嫥、娹,等。

婳,静好也。指女子娴静美好。宋玉《神女赋》:“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李善注引《广雅》曰:“婳,好貌。”张舜徽《约注》:“婳之言画也,谓行止宁静,如有定限,不越规范也。”

妌,静也。《广韵・静韵》:“妌,女人贞洁也。”桂馥认为,“静”当为“瀞”。《说文・水部》:“瀞,无垢秽也。”《义证》指出:“《广雅》:‘妌,洁也。’《释言》:‘井,洁净也。’井即妌。”张舜徽《约注》认为:“妌、瀞音同,实一语耳。凡言女子贞操、贞洁,当以妌为本字。”

婧,竦立也。指肃敬而立。

娴,雅也。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夫若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妖冶娴都。”此处的“娴”就是指娴雅。张舜徽《约注》引《后汉书・马援传》:“辞言娴雅。”注云:“犹沉静也。”并认为:“古者女子以沉静为美,故娴字从女,亦有美义。”

嫥,壹也。指专一。《玉篇・女部》:“嫥,专一也。”“嫥”“专”是一对古今字。《段注》:“凡嫥一字,古如此作,今则专行而嫥废矣。”

娹,有守也。指有守节之志。朱骏声《通训定声》:“谓妇嫠(寡妇)守志。”

《说文・女部》中的上述诸字,所褒扬的是女子娴雅、贞洁、专一,这体现了男权社会针对女性的片面的道德约束。但久而久之,广大女性亦以此为美德。

的统一。只有兼有美貌和美德的女性才是真正的美女。不过在古代社会,女性美只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而存在,男子是审美主体,审美主动权掌握在男人手中。“女为悦己者容”,女子的容貌、妆扮是供男人观赏,是为取悦男子的。《说文・女部》:娱,乐也。女甚,乐也。娭,戏也。男子从女子之美中得到欢娱、快乐。男人要求女性按照他们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意志妆扮自己、塑造自己。这就是《说文・女部》中所以有如此众多形容女性容貌、德行的汉字的原因。其中表现的主要是男性对女性美的欣赏,女性则只是处于被动地位的欣赏对象,我们不能从中看到女性自身的审美观念和标准。

注:①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14页。②《钱钟书散文・说笑》,江浙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朱敏申.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字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1998.

说文》汉字体系研究法[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3]宋永培.《

[4]王锋.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汉字文化圈文字研究[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3.

诗经》中的女性美[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5]黄田田.论《

2004(1).

—108—

描写女性美丽的文言句子篇四
《分析文言文的句子成分》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 状 谓 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四、短语: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1、 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例如:工人农民 城市和乡村、

2、偏正关系

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

例如:壮丽山河

2、 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

3、 例如:黑板上

4、 “的”字短语

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

5、复指短语

例如:司机老王

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调查研究

2、偏正式(状语+动词)

例如:立即动身

3、动宾式:

例如:挖地道

4、动补式

例如:变得更美丽

5、连动式

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

6、兼语式

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

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坚韧和刚强

2、偏正式

例如:非常生动

3、形补:漂亮极了

D、主谓短语

例如:春天来了

E、介宾短语 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表方向,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对象等。一般充当状语或补语。

例如: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补语) 我们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坐着(状语) F、固定短语 包括:主要是成语

二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过程:

一、展示例子,思考 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

2、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

请看例句:二月草已( )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二、明确几个规则: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断词类活用。

2、名、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具备了使动、意动的条件。

3、名词直接作状语,翻译为介宾短语。

4、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怎么样”“以······为”“把······当作”

三、活用原因 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不严格,分工不细,不明。 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词性变化了,为什么?

1、名词活用

(1)活用为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一狼洞其中 天雨墙坏

(2)活用为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活用为意动词(意动用法)

例如:稍稍宾客其父

(4)直接作状语

例如:操军破,必北还

2、动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惧有伏焉

(2)活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3、形容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采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2)用作动词

例如:素善留候张良

(3)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4、数词为动词

例如:与臣而将四矣

四、回顾

(1)词性由于环境而临时改变。因为词在某个成分的位置上而变。词义随之而变。

(2)翻译是关键。多读多见就好了。

三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称为特殊句式。正确翻译后可判断特殊句式。

二、形象展示。做六个模具,在“名标”上分别写六个成分,比较古今句子成分的位置关系。 请出六们贵宾(佳宾)就座。四大家领导: 主 状 谓 宾 县委 政府 人大 政协

三、按类型分析

1、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现代汉语中,以判断词“是”作谓语。

(1)……者……也

(2)者也

(3)……,……也

(4)乃、为、即

(5)“是”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吴广,阳夏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省略句 一般省略主语、宾、介宾、谓、“于”

例如:盖以(之)诱敌

必以情(处理)

(触龙)入而徐趋

公弗许(之)

问之(于)客曰

3、宾语前置句 宾语在谓语的前面。

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主谓倒装 主语在谓语的后面。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5、定语后置 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

例如:

居庙堂之高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

6、介宾短语后置 翻译后可以发现,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是状语,在谓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补语,在谓语之后。

例如:投之以骨

以骨投之 用骨头扔给狼

描写女性美丽的文言句子篇五
《必修一文言文测验》

语文必修1 文言单元检测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诗经》两首

1、阅读《邶风;静女》,完成(1)~(5)题。

(1)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3)、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

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

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

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

和纯美。

(4)、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 3分

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

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

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5)、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二项是( ) 3分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

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

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E.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2、《氓》

(1)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jiù)言

你用龟板、蓍(shī)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尔,你。卜,用火烧龟板,看龟板上的

裂纹,推断祸福。筮,用蓍草的茎占卦。体,卜筮的卦象。咎,灾祸;蓍,一种草。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dān)

唉,姑娘呀,不要担心心爱的男人。士,男子的通称;耽,担心。

C、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说,通“脱”。

D、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2)、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围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3)、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4)、 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载笑载言”中“载”字的含义和成语“载歌载舞”中“载”字的意思是一致的。

B、“夙兴夜寐”即早起晚睡,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C、“及尔偕老”意为等你老了,与现在常讲的“白头偕老”不相同。

D、“信誓旦旦”即真诚恳切地发誓,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5)、下列对该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诗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

遗弃的痛苦,读来十分感人。

B、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

迫。

C、本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诗两可窥见古代的

集市贸易和婚嫁礼俗。

D、诗中一条淇水贯穿全诗,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6)、写出下列诗句中划线字词的古今意义。 5分(答对一个0.5分) ①至于顿丘:古义 ;今义 ②秋以为期:古义 ;今义 ③泣涕涟涟:古义 ;今义 ④渐车帷裳:古义 ;今义 ⑤总角之宴:古义 ;今义

二、《离骚(节选)》

1.下面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朕(zhèn) 险隘(yì) 惮(dān)殃

B. 败绩(jí) 菌(jǖn)桂 朝搴(jiǎn)

C. 荃(quán) 窘(jiǒng)步 踵(zhǒng)武

D. 皇舆(Yú) 申椒(shū) 桀(jié)纣

2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3分

A.謇謇:忠贞的样子 苗裔:后代 孟陬:正月 揆:揣度

B.踵武:脚后跟 肇:开始 扈:披 弃秽:指弊政

C.纫:编 骐骥:骏马 名余曰:名字 荃:香草名

D.汩:水急流貌 惮:害怕 灵修:神明 宿莽:经冬不凋的草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我是古帝高阳的后代啊,我伟大的已故的父亲名叫伯庸。

B、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我出生在寅年的正月里啊,庚寅日是我的生日。

C.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

父亲观察揣度我出生时的情况啊,方赐给我一个美名。

D.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我的字叫正则啊,我的名叫灵均。

4.下列对课文的解说或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课文前五节诗叙述自己的身世、志向和自修,表达了自己志洁行芳的品性。

B.后七节诗中世人表达了不屑与小人为伍,坚持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C.课文通过诗人身世、志趣、理想及遭遇的叙述,反映了诗人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对腐

恶势力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D.课文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主人公形象。他主张美政,忧国忧民,追求真理,但面对强

大的统治阶级,也表现了愚忠而软弱的一面。

5.下面对课文的语言特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B.运用大量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

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C.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上下句组成,使全诗具有循环往

复之美。

D.运用了对偶、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具有异彩纷呈之美。

三、《孔雀东南飞》

1、下列“相”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3分

A、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C、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D、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2、 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昼夜勤作息 B. 可怜体无比 C. 处分适兄意 D. 千万不复全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 ①莫令(让)事不举 ②便言多令(美好)才

B. ①故(故意)作不良计 ②大人故(特地)嫌迟

C. ①幸(幸亏)可广问讯 ②幸(希望)复得长妇

D. ①徒留无所施(用处) ②留待作遗施(施舍)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为仲卿母所遣 县令遣媒来 B、君既若见录 府吏见丁宁

C、大人故嫌迟 故作不良计 D、谢家来贵门 多谢后世人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古乐

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B、“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其中的“鸡鸣”是古代时辰的名称。

C、“何乃太区区”和“感君区区怀”中的“区区”二字意义不同,前者为“愚拙、凡庸”

之意,后者应理解为“真情挚意”。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这句中的“便利”是一个古今义不同的词语,“六合”与

《过秦论》中的“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六合”意义不同。

6、下列几句中最能概括焦仲卿忠于爱情敢于反抗的一项是( ) 3分

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③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④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

⑤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⑥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7、翻译句子。(共12分 每句4分)

(1)、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译:

(2)、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译:

(3)、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译:

8、阅读理解与欣赏: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

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谢阿母,母听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

钱币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

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

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

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

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

二情同依依。”

(1). 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事事四五通 通:通晓 B. 耳著明月珰 著:著名

C. 却与小姑别 却:可是 D. 好自相扶将 扶将:服侍

(2). 面对被休的命运,刘兰芝看似没有悲伤,她在拜别婆婆,诗歌却浓墨重彩地描写“新

妇起严妆”。请补充分析“起严妆”的作用。(尽可能补出三点以上,但要注意不得与上面

所讲重复) (3分)

(3). 我们能从刘兰芝的“新妇起严妆”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请大家联系自己的认识和感

受,以及自己的实际,来谈一谈你得到的启示。(要写出两点以上的启示) 3分

四、默写:(共11分每空0.5分)

1、静女其姝,。爱而不见,__。

2、,_______。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抱布贸丝。匪来贸丝,________。

4、不见复关,。既见复关,_________。

5、,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6、三岁为妇,。,靡有朝矣。

7、淇则有岸,。总角之宴,。

8、__________,又重之以修能。,纫秋兰以为佩。

9、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

10、,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

11、,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

描写女性美丽的文言句子篇六
《八下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及默写》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重点复习

一、重点句子翻译: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7、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无柳先生安闲沉静,不好言谈,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9、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10、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1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还是安然自若的样子。

12、好读书,不求甚解: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13、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已经喝醉了就离开,态度率真,来了就喝,喝完就走。

14、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著称。或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

16、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1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19、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它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0、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去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1、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

22、色愈恭,礼愈至: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

2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2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25、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6、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27、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8、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29、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30、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31、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3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印在水底的石上。

3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非常轻快敏捷。

3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36、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3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38、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情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激而悲者矣:(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3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

4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性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间,就为他的君主担忧。

41、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4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4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看见)有一座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

4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容颜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46、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不久,太阳落山了,人影纵横散乱,太守归城,宾客相随。

4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4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49、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0、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51、晦明变化者: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明或暗,变化不一。

52、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

5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54、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洗过一样。

55、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

56、高柳夹堤,土膏微润: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

57、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了喜悦的气息。

58、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

59、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

二、古诗文默写:

1河破旧风飘絮,身世遭逢雨打萍。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病树前头万木春。

3、《山坡羊·漳关怀古》中以精辟的议论,揭示封建统治与人民对立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有一名句与孟子“舍生取义”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

7、

8、《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概括封建社会本质,寄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强烈遣责的名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9、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对读书问题发表的独到见解是:好读书,不求甚解。

10、深锁二乔

11、汗青。

1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3、

14、远逝,往来翕忽;描写游玩时的凄凉感受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与“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15、16、“太守之乐”19最后两句诗,2022

描写女性美丽的文言句子篇七
《高二语文文言句子翻译练习》

描写女性美丽的文言句子篇八
《句子成分 文言句式》

句子成分

主语:1、定义:主语: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3、符号:双行线。

谓语: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单行线。

宾语: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波浪线4、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定语: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连接。 3、符号:小括号( )。

状语: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B、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3、符号:中括号〔 〕。

补语: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3、符号:单书名号〈 〉。

口诀: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举例来说:

小张踢球。这个句子中“小张”是句子的陈述对象,所以是主语;“踢”是谓语动词;“球”是宾语。

定语是修饰限制名词的成分,如上句变成

一中的小张踢很大的球 其中的“一中”和“很大的”是修饰“小张”和“球”的,就是定语

如果变成:小张狠狠地踢球,“狠狠地”是修饰限制踢这个动作的,所以是状语了

补语是,在动词后,起补充说明的作用的,如,小张踢得球破了,中“破了”就是补语了。

文言句式

一、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下面分述之。

1.主谓倒装 方法指导: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顺序颠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是谓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①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2.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就是把本来应在前面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在句中,“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在句中,“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者”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三种形式,其判断方法如下:

⑴判断方法之一:中心语+定语+者

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村中好事之少年 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之人马甚众)

⑵判断方法之二: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无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⑶判断方法之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3.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句中“余”是宾语,“欺”是谓语动词,“不余欺”,就是“不欺余”。又如:“大王来何操?”句中“操”是谓语动词,“何”是宾语,“何操”即“操何”

对于宾语前置句式判断方法如下:

⑴判断方法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忌不信自)

⑵判断方法之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①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②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

⑶判断方法之三:宾语前置的固定句式,一般为“唯......是......"、"惟......之......"或单用“之”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这种用法具有很明显的强调宾语的作用。如:

①唯利是图。 (图利)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⑷判断方法之四: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4. 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和“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如:以勇气闻于诸侯。”“闻”是谓语中心词,“于诸侯”意思是“在诸侯之间”,在句中作状语修饰“闻”,本来应该在“闻”前,现在后置了。这就是典型的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的判断种方法。

(1)判断方法之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位于动词之后时,一般后置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2)判断方法之二: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位于动词之后时,一般后置作状语。 如: ①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3)判断方法之三: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位于动词之后时,“乎”的意思相当于“于”,一般作后置的状语。如: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于后世名垂)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文言文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语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语意被动句。

先看有标志的被动句。其判断方法有四种。

1.判断方法之一:“于”字被动句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②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判断方法之二:“见”字被动句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判断方法之三:“为”字被动句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判断方法之四:“受”字被动句 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三、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是指用判断动词“是”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文言文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往往用一些标志词语来表示。所以,掌握了这些表示判断的标志性词语,再加上对句意的理解,就可以做出准确判断了。

1.判断方法之一:“…者…也”判断句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判断方法之二:“……,……也”判断句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3.判断方法之三:“……者,……”判断句 ②粟者,民之所种。

4.判断方法之四:“……者也”判断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5.判断方法之五:“是”字判断句

文言早期“是”字往往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但在汉、魏以后,“是”作判断动词的逐渐增多,如: ①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②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6.判断方法之六:句意判断句

这种判断句没有标志词语,只能根据句意来判断。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秦,虎狼之国。

四、省略句

所谓省略句,是指在一定的文言语境中,有些句子成份自然省略,不仅不影响表意,还能使语言更加简练,这种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文言文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如都有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更多,如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等。下面分述之。

(一)省主语 :就是省略句子的主语成份。

1.判断方法之一:承前省主语这种省略句是指前一句有主语,后句主语与前句同,就省略。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②(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

2.判断方法之二:蒙后省主语 。同一句话中,后面出现主语,前面的可以省略。如:

①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问:“(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判断方法之三:对话省主语 。就是在对话过程中,主语已经很明确了,可以省略。

①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公)曰:“(廉将军)不若(秦王)也。”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事]甚急。”

(二)省谓语 :就是省略句子成份中的谓语: 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

(三)省宾语:即省略句子成份中的宾语,从而使语言更简洁。

①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②投(之)以骨。

(四)省介词:即省略句子中的介词,省略不会引起歧义,还能使句子简洁。

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②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描写女性美丽的文言句子篇九
《文言文句子翻译》

描写女性美丽的文言句子篇十
《2013期中文言复习A》

八年级2013期中文言复习【A】

23昨夜见军帖,。

25万里赴戎机,。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啾啾。

27朔气传金柝,,赏赐百千强。

29愿驰千里足,。

31将军百战死,。32

33阿姊闻女来,;

35。脱我战时袍,

37雄兔脚扑朔,!

39东市买骏马, ,南市买辔头, 。 40 ,天子坐明堂。

二、诗词鉴赏

1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斜 (2)凭阑 (3)杨花雪

(2)作者 朝代 (5)曲中表明所写季节是 相关句子是

(6)直抒胸臆句子是

2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

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

(1)晴岚 (2)芰荷 (3)飐

(4)一江烟水照晴岚(5)烟水(6)杀(7)岚 (8)画船(9)曲中表明所写季节是句子是 (10)曲中表现江南水乡情景句子是 , 。 (11)曲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句子

3一枝花不伏老

(1)铜豌豆子弟(3)斫

(4)锦套头蹴鞠插科烟花

(8)元曲四大家

4木兰诗

(1)《木兰诗》选自朝代.这首民歌是朝代时期 方的民歌,和《孔雀东南飞》被誉为

(2)军帖点兵愿为市鞍马(5)胡(6)啾啾戎机(8)朔气(9)寒光(10)策勋

(11)郭霍霍帖花黄

(14)扑朔迷离(16)傍地(17)“雄兔脚扑朔”四句作用是

选择题

1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

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

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咏江南”的“咏”是“赞美、歌颂”之意。

B“看沙鸥舞再三”从动态的角度表现江南美景的生动、活泼。

C“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毡”突出了江南水乡的富庶祥和。

D曲中大量运用数词是为了衬托出江南景观的精巧柔美。

(2)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接画檐”再现两岸房舍鳞次栉比。 B“十里”体现了江南人家极其富裕。

C此曲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春色。 D表达作者对江南美景的真切喜爱。

(3)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水仙子”是这首曲的标题,“咏江南”是本曲题旨所在。

B“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一句点出所写的是秋天的景致。

C“卷香风十里珠帘”一句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江南人家的富庶。

D“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毡”两句描绘出一派祥和之景。

(4)理解正确的是( )

A“水仙子咏江南”是曲牌名。 B“水仙子咏江南”是小令名。

C“水仙子”是曲牌名,“咏江南”是这首小令的题目。

D“咏江南”是曲牌名,“水仙子”是这首小令的题目。

(5)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是对偶句。B“卷香风十里珠帘”表现了江南水乡繁华的情景。 C“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毡”突出了江南水乡的祥和美丽。

D“爱杀江南”句与全文风格不和谐,使小令主旨弱化了。

(6)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两岸人家接画檐”写出两岸人家房舍密接不断。B曲中“淡”字,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 C“卷香风十里珠帘”暗示了江南水乡的幽雅。 D.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真切喜爱之情。

(7)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一江烟水”句展示出一幅天然美景。 B“看沙鸥舞再三”为江南美景平添了几分青春活力。 C“画船儿”两句写一方频频召唤,一方倦旅来投。 D此曲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的春色。

(8)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照晴岚”的意思是阳光照耀,江上腾起薄薄烟雾。B“看沙鸥”两句是对江南人家富裕生活的描绘。 C“风外毡”生动写出了江南酒家的热情好客。 D.这首曲景物迭出,各具情态,表达了欢快的情调。

(9)下面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一江”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B.“芰荷”是指“荷花”。

C.“咏江南”用an韵,并一韵到底。 D.“看沙鸥……珠帘”描写了动态的景物。 2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几时绝”意思就是不能断绝。 B“凭阑”即凭借着栏杆。

C.两个“又”强调离别的不得见。 D这首曲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

(2)理解正确的是( )

A“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写出了女子与爱人在分别之时,难舍难分,哀婉凄苦之情。 B“凭阑袖拂杨花雪”,作者凭栏远眺,凝望爱人远去的背影,伤心欲绝,眼前美景却衬托的是离别的悲情。

C.此曲的结尾,把相思之苦推向高潮。写出了与爱人别离的伤痛,以及难见到恋人的绝望。

D全曲围绕“送别”,在写出女子与爱人别离后的痛苦的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女子不顾山水之隔,要去与恋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3)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心难舍”刻画女子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B“杨花雪”指像杨花一样的雪。

C“人去也”写女子目送爱人远去后的叹息。 D这首小令以景衬情,化情入景,语意晓畅。

(4)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标题中“四块玉”是曲牌名。 B“一点”表现出相思之少。

C“袖拂杨花雪”体现了主人公目送爱人急切之情。 D两个“又”强调了主人公依依惜别之情。

(5)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间接表达了主人公缠绵的相思之情。

B“溪又斜,山又遮”是说曲折的溪流,巍巍的高山遮挡了视线,看不到情人的身影。

C“人去也”似一声长叹,饱含着主人公离别的伤痛。

D整首小令景中含情,表达了一个女子真切、深切的离愁。

(6)理解正确的是( )

A本曲作者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他与白朴、张养浩、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B.曲中“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表明所写的时节正值冬季。

C“一点相思几时绝”中的“一点”表明主人公的愁绪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D本首散曲前三句直抒胸臆,后四句寓情于景,表达了女主人公深切的离愁别绪。

(7)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全曲表现出一位女子不平静的心情及浓烈的相思之情。

B“自送别”三句,用女子的语言表达对爱人深深的相思。

C“凭阑”写出了女子惆怅痴立,极目远送的相思之苦。

D“杨花”“溪”“山”层层设障,把相思之苦之愁推向高潮。

(8)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难舍”二字刻画了一个感情丰富且多情的女性。B“拂”字则是用行动表达了思妇的无限愁肠。 C“人去也”,似一声长叹,饱含着离别的伤痛。 D全曲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爱人的相思之苦。

(9)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本曲前三句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B“凭阑”句描写了女主人公的送别回忆。

C“人去也”是女主人公离别时发出的哀叹。

D小令文句浅近,写出了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10)下列对句意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A自送别,心难舍:自己把你送走了,心中却难离难舍。

B一点相思几时绝:那一点点相似的情意断绝为时不久了。

C凭阑袖拂杨花雪:凭倚栏杆眺望,衣袖轻拂着杨花似的白雪

D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看横斜的小溪空自东流,重重的山峦把小路遮没,心上的人真的去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2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