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的成语

| 环评师 |

【www.guakaob.com--环评师】

能的成语篇一
《无能的成语》

无能的成语

1.水中捞月----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2.钻冰求火----比喻徒劳无功。

3.担雪填井----挑雪去填塞水井。比喻徒劳无功。

4.劳而无功----花费了力气,却没有收到成效。

5.蒸沙成饭----要把沙子蒸成饭。比喻事情不可能成功。

6.鼠穴寻羊----比喻没有功效的做法。

7.登木求鱼----登:攀;木:树。爬到树上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

8.眼高手低----指要求的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自己也做不到。

9.自不量力----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10.不自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11.有负众望----指辜负众人的期望。

12.有心无力----有愿望和打算,但没有力量付诸实现。

13.以卵击石----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14.螳臂当车----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15.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16.挖肉补疮----比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

17.涸泽而渔----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18.掘室求鼠----挖坏房子捉老鼠。比喻因小失大。

19.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20.弄巧成拙----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21.一念之差----念:念头、主意;差:错误。一个念头的差错(造成严重后果)。

22.一念之误----一个念头的差错。同“一念之差”。

23.适得其反----适:正,恰好。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

24.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25.一叶障目----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也作“一叶蔽目”。

26.以筌为鱼----筌:捕鱼的竹器。把捕鱼工具看作是鱼。比喻满足对事物表面肤浅认识,不去更深入了解事物本质。

27.一筹莫展----筹:筹划、计谋;展:施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28.无计可施----计:策略、办法;施:施展。没有办法可用。

29.无可奈何----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30.无能为力----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31.无所适从----适:归向;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

32.无济于事----济:补益,帮助。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33.弃本求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同“弃本逐末”。

34.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35.摸门不着----指莫名其妙

36.丈二和尚----(歇后语)摸不着头脑。指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37.真伪莫辨----莫:不。真假分辨不清。

38.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39.茫无端绪----毫无头绪,纷乱缺乏条理。

40.茫无头绪----茫:不清楚,纷乱。一点儿头绪也没有。形容事情摸不着边,不知从哪里

入手。

41.雾里看花----原形容年老视力差,看东西模糊,后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

42.没头没脑----头、脑:比喻线索或根由。毫无线索或没有根由。

43.迷离恍惚----形容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44.屯毛不辨----比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45.不辨真伪----辨:分辨。伪:虚假。无法辨别真的和假的。

46.迷惑不解----指对某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

47.大惑不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48.闭目塞耳----堵塞视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

49.徒有虚名----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

50.有名无实----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

51.名过其实----名声超过实际才能。

52.名不副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53.名落孙山----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54.榜上无名----张贴的名单上没有名字。泛指落选。

55.梧鼠五技----比喻才能虽多不精.

56.才疏学浅----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57.志大才疏----指人志向大而才具不够。

58.智小谋大----指能力低下而谋划很大。

59.智穷才尽----智能与才能已经穷尽。

60.黔驴技穷----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61.新学小生----指治学时间不长,见闻浅陋、经验不足的后生晚辈。

62.略逊一筹----逊:次、差;筹:算筹。比较起来,稍微差一点。

63.棋输先着----谓因被对方占了先手而输了棋。比喻功力稍逊于对方。

64.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65.一无所成----一点没有成就。

66.老大无成----老大:年老。年纪已老,无所成就。

67.了不长进----一点进步也没有。形容没有出息。

68.下愚不移----移:改变。下等的愚人,决不可能有所改变。旧时儒家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也指不求上进,不想学好。

69.碌碌无为----平平庸庸,无所作为。

70.庸庸碌碌----庸:平庸。指平凡无奇。

71.不知死活----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72.不知利害----不知什么为利,什么为害。

73.不知痛痒----形容麻木不仁或不知利害.

74.不知深浅----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

75.不知轻重----不懂得事情要紧不要紧。

76.不识大体----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

77.不知世务----不知道当代的情势。

78.不知进退----不知道应当前进还是应当后退。比喻无决断。也形容言语行动没有分寸。

79.不知高低----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80.不识泰山----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81.俗不可医----俗气已深,不可救药。

82.有勇无谋----只有勇气,没有计谋。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计划,不讲策略。

83.一问三不知----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

84.摸不着头脑----指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85.不知天高地厚----不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形容狂妄无知.

86.不识庐山真面目----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87.识二五而不知十----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88.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妨害了。

89.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90.画虎不成反类狗----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91.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一方面的情况,不知其他。对情况没有全面了解.

9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

93.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

94.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9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能的成语篇二
《能力的成语》

能力的成语

1.独步天下----超群出众,无人可比。

2.无所不通----通:知道。没有什么不知道的.

3.凤毛麟角----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4.教一识百----形容具有特殊的才能、智慧。

5.面壁功深----和尚面壁静修,道行很深。比喻某人在某一方面造诣很深。

6.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7.腹载五车----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8.胸中万卷----指读过大量的书。

9.饱学之士----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10.博闻强记----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1.博闻多识----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12.博识多通----博:广博。识:学识。通:精通事理。指学识广博,精通事理。

13.风流才子----旧指洒脱不拘,富有才学的人。

14.将遇良才----将:将领;良才:高才。多指双方本领相当,能人碰上能人.

15.七步之才----形容才思敏捷。

16.洛阳才子----本指西汉贾谊。泛指有文学才华的人

17.淑质英才----淑:善良;英:非凡。善良的品质,非凡的才能。

18.惊才风逸----指惊人的才华像风飘逸.

19.高才捷足----才:才能;捷:迅速,快捷。形容人才能出众,行动快.

20.真才实学----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21.能文能武----文的武的都行。现常指既能动笔也有实际工作能力。

22.秉文兼武----犹言能文能武。

23.独当一面----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24.先知先觉----指认识事理较一般人为早的人。

25.未卜先知----没有占卜便能事先知道。形容有预见。

26.能掐会算----能用手指掐算。指有未卜先知的本事.

27.见多识广----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28.知人善任----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29.知一万毕----指理解本质,万事尽通。

30.举十知九----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比喻学识渊博。

31.深藏若虚----虚:无。把宝贵的东西藏起来,好象没有这东西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但不爱在人前卖弄。

32.房谋杜断----房:房玄龄;谋:计谋;杜:杜如晦;断:决断。比喻能人合作,天作之合.

33.计深虑远----计:计谋。虑:考虑。计谋想得很深远。

34.大材小用----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35.楚材晋用----楚国的人才为晋国所用。比喻本国的人才外流到别的国家工作。

36.材大难用----原意是能力强难用于小事。后形容怀才不遇。

37.伯乐相马----伯乐: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38.聪明一世----表示一个人一辈子聪明。

39.冰雪聪明----比喻人聪明非凡。

40.博而不精----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41.聪明正直----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

42.聪明伶俐----聪明:智力发达,天资高。伶俐:灵活、乖巧。形容小孩头脑机灵,活泼且乖巧。

43.耳聪目明----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44.文韬武略----韬:指《六韬》,古代兵书,内容分文、武、龙、虎、豹、犬六韬;略:指《三略》,古代兵书,凡三卷。比喻用兵的谋略。

45.神机妙算----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46.料事如神----形容预料事情非常准确。

47.深思远虑----谋划周密,老虎长远。指计划周到,具有远见。

48.谋无遗策----指谋划时没有遗漏的计策。形容谋划周密。

49.计上心来----计谋涌上心头.

50.算无遗策----算:计划;遗策:失算。形容策划精密准确,从来没有失算。

51.出谋划策----谋:计谋;划:筹划。制定计谋策略。指为人出主意.

52.好谋善断----形容人能不断思考,并善于判断。

53.多谋善断---很有智谋,又善于判断。

54.老谋深算----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

55.有勇有谋----勇:勇气;谋:计谋。既有胆量又有计谋.

56.神术妙计----指神妙莫测的计谋。

57.锦囊妙计----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58.韬晦之计----韬:把才华隐藏起来;晦: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59.将计就计----利用对方所用的计策,反过来对付对方。

60.计出万全----万全:非常安全周到。形容计划非常稳当周密,决不会发生意外。

能的成语篇三
《包含-"能"-字的成语》

1▲爱莫能助 △àimònéngzhù △典故:爱:爱惜;莫:不。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出处:《诗经·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例子:这件事我的确~,请你多加原谅。 2▲百无一能 △bǎiwúyīnéng △典故:什么都不会做。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二回:“宋江道:‘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 3▲不能赞一辞 △bùnéngzànyīcí △典故: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例子:然文字之学,早已一切还给章先生,略无私蓄,所以甚服此书之浩瀚,而~。(《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 4▲不能自拔 △bùnéngzìbá △典故:拔:摆脱。不能主动地从痛苦、错误或罪恶中解脱出来。 △出处:《宋书·刘义恭传》:“世祖前锋至新亭,劭挟义恭出战,恒录在左右,故不能自拔。” △例子:其既入世也,又复受此感染焉。虽有贤智,亦~。(清·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5▲不能自已 △bùnéngzìyǐ △典故: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出处:唐·卢照邻《寄裴舍人书》:“慨然而

咏‘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因泣下交颐,不能自已。” 6▲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bùyǐguījǔ,bùnéngchéngfāngyuán △典故: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出处:《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7▲材能兼备 △cáinéngjiānbèi △典故:材:通“才”。才智和能力都具备。 △出处: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王焕也空学的文武双全,培养得材能兼备。” 8▲称贤荐能 △chēngxiánjiànnéng △典故:称:称扬。指重视人才,推举贤能。 △出处:唐·白居易《有唐善人墓碑》:“接士,多可而有别,称贤荐能,未尝倦。” 9▲尺蚓穿堤,能漂一邑 △chǐyǐnchuāndī,néngpiāoyīyì △典故:蚯蚓虽小,但它把堤岸穿透了,就能把整个城市淹没。比喻不注意小的事故,就会引起大祸。 △出处:北齐·刘昼《刘子新论·慎隙》:“尺吲穿堤,能漂一邑;寸烟汇穴,致毁千室。” 10▲踔绝之能 △chuōjuézhīnéng △典故:踔绝:高

超。高超的本领、才能。 △出处:《汉书·孔光传》:“非有踔绝之能,不相逾越。” 11▲德薄能鲜 △débónéngxiǎn △典故:鲜:少。德行浅薄,才能不足(表示自谦的话)。 △出处:宋·欧阳修《泷冈阡表》:“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例子:我到手的帝位,不料竟成泡影,我是~,不容多说了。(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七回) 12▲登高能赋 △dēnggāonéngfù △典故:赋:写作。登得高,看得远,能够描绘形状,铺陈事势。指国家的有用人才。 △出处:《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终然允臧。”毛亨传:“升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13▲妒能害贤 △dùnénghàixián △典故:贤、能:有德有才的人;害:陷害。嫉妒有才能的人,陷害贤明的人。指容不下才能、品德比自己高的人。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妒贤嫉能,御下蔽之。” △例子:您听者,李存信~,飞虎将负屈啣冤。(元·关汉卿《哭存孝》第四折) 14▲妒贤嫉能 △dùxiánjínéng △典故:妒、嫉:因别人好而忌恨。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妒贤嫉能,御下蔽之。”

△例子:此人只怀~之心,但恐众豪杰势力相压。(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九回) 15▲耳熟能详 △ěrshúnéngxiáng △典故: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 △出处: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16▲伐功矜能 △fágōngjīnnéng △典故:伐、矜:夸耀。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17▲妨功害能 △fánggōnghàinéng △典故:压抑陷害有功有能的人。 △出处:汉·李陵《答苏武书》:“而防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 18▲富贵不能淫 △fùguìbùnéngyín △典故:富贵:旧指有钱财、有地位;淫:迷惑。指意志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迷惑。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例子: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级领导应该做到~,这是至关重要的。 19▲概莫能外 △gàimònéngwài △典故:一概不能除外。指都在所指范围之内。

△例子: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0▲各尽所能 △gèjìnsuǒnéng △典故: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 △例子:其次,是许多人梦想着将来的好社会,“~”呀,“大同世界”呀,很有些“越轨”气息了。(鲁迅《南腔北调集·听说梦》) 21▲过而能改 △guòérnénggǎi △典故:有了错误就能改正。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2▲昏聩无能 △hūnkuìwúnéng △典故:昏:眼睛看不清楚;聩:耳朵听不清楚。眼花耳聋,没有能力。比喻头脑糊涂,没有能力,分不清是非。 23▲积不相能 △jībùxiāngnéng △典故:积:积久而成的;能:亲善。指一向不和睦。 △出处:《后汉书·吴汉传》:“子与刘公积不相能,而信其虚谈,不为之备,终受制矣。” △例子:再有那狭量的人,以及平日与他~的,遂拿着稿子去见东家,说他种种不是。(《晚清文学丛钞·黑籍冤魂》第二十二回)

能的成语篇四
《成语的特点》

成语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

成语,chénɡyǔ,idioms(周祖谟)

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

言简意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实事求是

诲人不倦 经年累月 千钧一发 缘木求鱼

削足适履 七手八脚 细大不捐 坐井观天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

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练,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象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 越洗越难看。""蜜饯黄连 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跟引语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出"(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尔被引用了。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做是成语。

成语跟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象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象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 如:

巾帼须眉 巾帼英雄 巾帼丈夫 今不如昔 今蝉蜕壳

今朝有酒今朝醉 今愁古恨 今非昔比 今来古往 今日有酒今日醉

今生今世 今是昔非 今是昨非 今夕何夕 今昔之感

今雨新知 今月古月 斤斤计较 斤斤较量 斤斤自守

金榜挂名 金榜题名 金碧辉煌 金碧辉映 金碧荧煌

金篦刮目 金璧辉煌 金镳玉络 金镳玉辔 金波玉液

金钗换酒 金钗十二 金钗细合 金蝉脱壳 金城千里

金城石室 金城汤池 金翅擘海 金丹换骨 金貂换酒

金貂取酒 金貂贳酒 金断觿决 金风送爽 金风玉露

金刚努目 金刚怒目 金刚眼睛 金戈铁甲 金戈铁马

金戈铁骑 金谷酒数 金鼓连天 金鼓齐鸣 金鼓喧阗

金光盖地 金龟换酒 金闺国士 金闺玉堂 金壶墨汁

金辉玉洁 金鸡独立 金鸡消息 金枷玉锁 金浆玉醴

金浆玉液 金尽裘敝 金尽裘弊 金精玉液 金科玉律

金科玉臬 金科玉条 金口木舌 金口玉牙 金口玉言

金口玉音 金口御言 金匮石室 金兰之交 金兰之契

金兰之友 金马玉堂 金门绣户 金迷纸碎 金迷纸醉

金瓯无缺 金瓶落井 金人缄口 金人三缄 金人之缄

金人之箴 金舌弊口 金舌蔽口 金声玉服 金声玉润

金声玉色 金声玉振 金声掷地 金石不渝 金石交情

金石可开 金石良言 金石丝竹 金石为开 金石之策

金石之功 金石之计 金石之坚 金石之交 金石之言

金石至交 金台市骏 金汤之固 金淘沙拣 金题玉躞

金童玉女 金屋藏娇 金屋娇娘 金屋之选 金屋贮娇

金无足赤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金吾不禁 金相玉式 金相玉映

成语的特点

汉语词汇极其丰富,四字结构的词语数不胜数。而成语以四字结构为主,因此,有些同学经常将诸如 “简明生动”、“洁白晶莹”等四字结构的词语也说成是成语。其实,这些并不是成语。要弄清什么是成语,就要先搞清楚成语的特点。

让我们先看《世说新语)》里的一个故事:晋朝的桓玄、殷仲堪等人做过一个文字游戏:各人谈一件最危险的事情,想象的也可以。桓玄说:“矛头淅(xī)米剑为炊。”意思是用长矛的尖头淘米,再用剑身去烧火做饭。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意思是一百岁的老头子攀登一根枯树枝。这个够危险的了。另一个人不慌不忙地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一个双目失明的人,骑着一匹瞎马,半夜三更,走在深水池的旁边。殷仲堪听了之后,不禁失声叫到:“太危险了!”后来人们就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中提取出“盲人瞎马”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危险,也形容盲目行动。

三件事都形容危险,却只有“盲人瞎马”成为大家所熟知的成语,而“矛头淅米剑为炊”、“百岁老翁攀枯枝”都没有取得成语的身分。为什么呢?原因是“盲人瞎马”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还有固定的形式和稳定的意义,并一直为人们喜闻乐用,而其余两个却没有这种特点和基础,因而不是成语。

一般地说,汉语成语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源远流长。成语都有一定的来源,成语一经形成和出现以后,就长期为人们所使用。如“有恃无恐”、“盲人瞎马”、“打草惊蛇”、“捕风捉影”、“两面三刀”、“南腔北调”等都是大家熟悉并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

“有恃无恐”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S226;僖公二十六年》。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乘机讨伐鲁国。鲁僖公知道鲁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带着牛羊、酒食去稿劳齐军。展喜日夜兼程,在边界上遇到了齐孝公。展喜对齐孝公说;“我们鲁国的君王听说大王亲自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军。”齐孝公傲慢地说:“(鲁)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意思是你们老百姓家中缺粮,地里没有庄稼,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感到害怕呢? 展喜不慌不忙地说:“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当初,我们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协力地辅助成王,使天下大治。成王对他俩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友好,大王您怎么会废弃祖先盟约,进攻鲁国呢?”齐孝公听了,感到很羞愧,就班师回国了。这是“有恃无恐”这个成语的来历,这个词后世一直在使用:“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苏东坡集&S226;祭欧阳文忠公文》)“两京大贾,往往喜与邢(德)俱,途中恃以无恐。”(《聊斋志异&S226;老饕》)可见“有恃无恐”至少有二千多年的沿用历史了。

“打革惊蛇”出于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当涂县令王鲁有贪污行为。后来有人在他面前控告他的主簿接受贿赂。状子上列举的罪行和他自己的违法行为很相似。他一边看状子,一边直打寒颤。看完状予后,不由自主地在状子上写道:“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说,你虽然打的是地上的草,但我象伏在草里的蛇一样,已经受到惊吓了。后人就从这两句活归纳出“打草惊蛇”这一成语,用来比喻行动不慎密,致使对方有了防备。“打草惊蛇”也一直被人们沿用着,如《水浒》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醒世恒言》二十回:“如今若去,便是打草惊蛇,必被躲过,可不劳而无功……”其他如“捕风捉影”、“南腔北凋”等成语都有短则一二百年长则八九百年乃至一二千年的历史。

当然,并不是说历史久远的就一定是成语。一个成语出现后,就要为人们所接受,其词型要固定,其词义也相对稳定,并在书面或口头广泛使用,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样才能成为内涵丰富,生命力顽强的成语。比如“春风得意”、“司空见惯”、“平分秋色”、“似曾相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等都是如此。

能的成语篇五
《不可以接宾语的成语》

不可以接宾语的成语

我们先来看个例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真是化典入词的范例。(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题)

在此句中成语“信手拈来”后面带上了宾语。“信手拈来”指不加思索地随手拿来。常用于形容写作诗文时运用材料、驾驭语言的随意或从容。

成语中这类具有动词性质,在句中可以充当谓语,后面可接宾语的的成语并不多。大部分谓语性质的成语后不可直接带上宾语,如果不注意这点,就可能出现语法毛病。笔者留心搜集了这些常被误用的成语,供高三备考的同学参考。

病例1:从国外旅游回来的小王与我侃侃而谈他的所见所闻。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它用作谓语时后面不可接宾语。使用正确的如:先生侃侃而谈,他的音容笑貌虽然没什么变化,但眼角的皱纹似乎暗示着这些年的艰辛和不快。

病例2: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计了。

出奇制胜:指用奇兵、奇计制服敌人,夺取胜利。也比喻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取胜。作谓语,不能带宾语,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可改为“出奇制胜,消灭叛军”。使用正确的如:文章跟别的艺术品一样,必须求精,出奇制胜。长篇如是,短的也如是。

病例3:这则笑话因为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当事诸公”讽刺得很有力量,所以,在民间流传颇广,几乎家喻户晓。

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感情冷淡,一点儿不关心。作谓语不能带宾语 ,可改为“对„„漠不关心”,使得介宾短语作该成语的状语。范例:亚洲投资者对美国大选漠不关心。

病例4: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司空见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作谓语不能带宾语 ,可改为“对„„司空见惯”,使得介宾短语作该成语的状语。范例:长期以来,学生对于学校里自来水龙头长流水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现在假使我们要求他们自觉地节约用水,还要做很多工作。

病例5 :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求全责备:指对人或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作谓语不能带宾语 ,可改为“对„„求全责备”,使得介宾短语作该成语的状语。范例:对人才求全责备就是对人才的摧残 。

病例6: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妄自菲薄:指没有根据的过分地小看自己。“妄自菲薄”不用于别人,作谓语不能带宾语,只能说“对„„妄自菲薄”。范例:没有任何理由对中国的青少年、对中国的未来妄自菲薄。

病例7: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发扬光大“五讲四美”活动的成果。

发扬光大:指充实发展使美好事物更加显著盛大。作谓语不能带宾语,只能说“把(将)„„发扬光大”。范例:我们要将中朝友谊世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

病例8:他因为置若罔闻老师的批评所以不久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像没听见一样。形容毫不关心。作谓语不能带宾语,上句可改成“对„„置若罔闻”,使得介宾短语作该成语的状语。可改为:他因为对老师的批评置若罔闻,所以不久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病例9:老人年轻时在戏院里打杂,耳濡目染了太多的戏剧名家的表演,到后来他无师自通,也能唱很多京剧名段了。

耳濡目染:经常看到听到,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作谓语不能带宾语,上句可改成:老人年轻时在戏院里打杂,经常欣赏到戏剧名家的表演,耳濡目染,到后来他无师自通,也能唱很多京剧名段了。

病例10:我们时常留心书店里有关市场经济理论的新书预告,却视而不见这方面书籍的出版。 视而不见:看见了同没看见一样。形容不关心,不注意。一方面望文生义,另一方面这个成语作谓语不能带宾语,上句可改成“对„„视而不见”,使得介宾短语作该成语的状语。范例:1、有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视而不见,却对我们的政治制度说三道四、妄加评判、横加指责,真是可恶。2、如果政府的官员对普通民众的疾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么这样的官员要他何用?

注意后面不带宾语

1、有些领导干部漠不关心群众的疾苦。

2、同学们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语文成绩。

3、有些人已司空见惯这些浪费现象了。

“漠不关心”、“妄自菲薄”、“司空见惯”,这三个成语后面均不能带宾语。另外如:“耳濡目染了这些事

情”、“出奇制胜敌人的妙计”、“求全责备自己”、“视而不见这些事情”等词后也不带宾语。

辨识成语八法

一、区别感情色彩

大家知道,词语从感情色彩角度可划为褒、中、贬三类。成语是由词语形成的固定短语,在使用过程中当然也会附着上某种感情色彩。成语的使用离不开语境,不同感情色彩的成语一般只能用于和该词感情色彩一致的语境,即褒义成语要用于褒义语境,贬义成语要用于贬义语境。否则就会犯感情色彩误用的语病(修辞中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除外)。例如,04年全国高考题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等地区卷“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火中取栗”是贬义词而题肢语境“女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到前线进行采访活动”是褒义的,两者感情色彩不一致,不协调。此类容易误用成语还有:趋之若鹜,好整以暇、胸无城府;无所不至,弹冠相庆,始作俑者,好为人师,罪不容诛,官样文章,一团和气,翻云覆雨,附庸风雅,反躬自省,甚嚣尘上,处心积虑,随声附和,侧目而视,亦步亦趋,邯郸学步等等。

二、注意适用对象

成语在产生之初,常常与特定的对象有关,而在使用中也相应有适用对象的限制。但人们在运用成语时,往往由于不懂得这个“限制”,从而导致语境所给的对象与成语适用对象不一致,产生矛盾,造成误用。例如,04年北京春季高考题“1998年初,国际足联秘书长布拉特宣布参加国际足联主席的竞选,欧洲足球主席约翰松也积极参与竞选,一时间国际足联主席一职炙手可热。”“炙手可热”指人的气焰权势盛,该成语适用对象要求为“人”,而语境提供的却是“国际足联主席一职”,明显不一致,存在矛盾。

此类易误用的常用成语还有:1、用于夫妻间关系的:破镜重圆,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比翼齐飞(也可表相互帮助共同前进)等。2、用于特定对象的:情同手足(非兄弟间),天伦之乐(家人之间),汗牛充栋(书籍多),鳞次栉比(建筑物),美轮美奂(建筑物),下里巴人(指俗乐),阳春白雪(指雅乐),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小儿女),豆蔻年华(13-14岁的女子),响遏行云(歌声响亮),响彻云霄(声音响亮),如坐春风(喻良师的教诲),别具匠心(文艺方面构思独特),绘声绘色(文艺作品描述生动),如雷贯耳(人的名声大),义无返顾(在道义面前不退缩),蔚为大观(文物等丰富盛大景象),鸿篇巨制(规模宏大的著作),出神入化(技艺达到绝妙境界),鬼斧神工(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明日黄花(过时的新闻消息),浩如烟海(文献资料等丰富)等等。

三、避免曲解词义

所谓曲解词义,是指人们在运用成语时,由于不明白成语意义,只从字面望文生义地理解并因此造成成语误用的现象。要避免因曲解词义而造成的成语误用,需要我们在平时学习中勤动手,多查工具书,多积累,养成良好的学习成语的习惯。例如,04年全国高考题北京卷“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文不加点”指文章一气写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而这里使用者误将“文不加点”字面理解为贬义词“文章不加标点符号”的意思了,简直和该词本义相差万里。此类易误用的常用成语还有:差强人意,不刊(易)之论,危言危行,安土重迁,山高水长,十室九空,胸无城府,万人空巷,首当其冲,不足为训,穷形尽相,屡试不爽,七月流火,上下其手,不忍卒读,登高自卑,勉为其难,安步当车等等。

四、注意对应恰当

这里对应恰当是指成语所揭示的情形要与语境提供的情形保持基本一致,否则就会出现对应不当的语病。例如,04年全国高考题浙江卷“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别无长物”, 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经济上穷困或俭朴,而语境提供的情形却是某种技能,“别无长物”用在这里显然对应不当。此类易误用的常用成语还有:罄竹难书(正:罪行多,误:罪行重),铩羽而归(正:战败而回,误:胜利归来),色彩缤纷(正:多种色彩,误:单色),出手不凡(正:初次出手不一般,误:历来不一般),济济一堂(正:有才能的人,误:不能判断是否有才能),参差不齐(正:事物长短高低大小不同,误:时间长短不同),俯拾即是(正:事物普遍易得,误:接珍贵难得之物),等量齐观(正:有差别的同等看待,误:对象无差别),触目惊心(正:严重情况,误:危险动作),死于非命(正:意外灾祸而死,误:正常死亡),耳提面命(正:上对下恳切的教导,误:颠倒上下级关系或为平级关系),春意阑珊(正:春天快完了,误:春天正盛),意兴阑珊(正:兴致快完了,误:兴致正浓),妙手回春(正:医术高明,救活病危病重之人,误:病情很轻),贻笑大方(正:让有才能者见笑,误:对象不能判断是否有才能),鞭辟入里(正:透彻说明问题,误:说明问题全面),功败垂成(正:事情在将成功时失败,误:事情还未做或已经做完),安之若素(正:在不顺利或反常现象前,误:在安全顺利下),畏首畏尾(正:瞻前顾后,顾虑重重的疑惧状态,误:保守思想),耳熟能详(正:听得次数多了能详尽说出来,误:见得次数多),莘莘学子(正:众多学子,误:对象为单数)等

等。

五、注意用语得体

此处用语得体特指表示谦、敬称的成语与语境提示的对象、场合要协调一致。但是在成语使用中,由于使用者不明白某个成语是表示谦称还是敬称,结果模棱两可地选择,常常把该用于谦称场合的成语用于了敬称场合,该用于敬称场合的成语则用于了谦称场合。为避免此类误用,需要我们多积累,分类加强识记。例如,“王厂长的一番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抓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抛砖引玉”是谦辞,用在这里有贬低王厂长的意思,不妥。此类常用易误用成语还有:绵薄之力,狗尾续貂,敬谢不敏,信笔涂鸦,忝列其中;蓬荜生辉,率先垂范等。

六、辨明词义轻重

某些成语词义十分相近,但又有细微差别。在使用中,人们常常因为难以分清它们的差别而造成误用。在平时学习中,我们要将词义相近的成语归类集中,辨析词义轻重,用心识记。使用中要揣摩语境意思的侧重点并据此选择词义最贴合语境的成语。例如,“有些人对骑车带人之类的事情是不以为然的,他们认为,这样方便了自己也没有妨碍别人。”“不以为然”表示“不认为是对的,不同意”的意思,用在这里是不妥的,此处应用“不以为意”。属于此类的易误用成语还有: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相提并论,同日而语;无可非议,无可厚非;邂逅相遇,萍水相逢;胸有成竹,心中有数;不胫而走,不翼而飞,等等

七、注意多个义项

有些成语的义项不止一个,我们可将这类成语单列一类,并将其各义项解释清楚,加强记忆。而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和成语某个义项是否一致。例如,“王老师指手画脚地给我们解释什么是圆,小明却伏在课桌上睡得正香。”“指手画脚”有两个义项,①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②轻率指点批评,由此可见,例句中“指手画脚”一词用的是第一个义项,使用并不错误。这类成语还有:秀色可餐,不绝如缕,灯红酒绿,异曲同工,洋洋洒洒,按图索骥,如虎添翼,等等。

八、注意语法限制

有一些成语的使用,往往有语法语用习惯的限制,比如某些成语因为词性属不及物动词而不能带宾语,有些成语习惯上只能用于否定句,有些成语可能会和语境中的某些词造成重复等,这需要我们平时注意积累,归类,做题时要细心辨别谨慎选择。例如,“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难言之隐”已包含了“苦衷”的意思,造成了重复。这类成语还有:不约而同(只能作状语),漠不关心(不能带宾语),无可置疑(不能用于否定句),极其罕见(不可带宾语),形形色色(可作定语,不单独成句),望其项背(用于否定句),司空见惯(不可带宾语),等等。

语言运用创新题设计

【题型一】两个朋友一同去参观动物园。动物园非常大,他们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动物都能观赏到。他们便约定:不走回头路,每到一处路口,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前进。第一个路口出现在眼前,路标上写着一侧通往狮子园,一侧通往老虎山。他们选择了狮子园,因为狮子是“草原之王”。又到了一处路口,分别通向熊猫馆和孔雀馆。他们选择了熊猫馆,熊猫是“国宝”嘛!„„他们就这样一边选择,一边观赏,在有限的时间里,观赏到了最想观赏的动物。

【题目】阅读上面一段材料,运用想象,联系生活,按要求设计两句人生箴言。

1、简明、富有鼓动性的人生箴言:__。(20字内)2、含蓄、富有意蕴的人生箴言:__。(20字内)

【创意点击】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概括中心、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考生要写出有内容有意蕴的箴言,必须能压缩出此材料的语义中心“能放弃会选择”。再能联系人生生活,选择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感悟。【参考答案】1、理性的放弃,就是选择成功! 2、人生路上难免留下一点遗憾,珍惜自己的选择去创造梦想。

【题型二】心理学家和生态学家认为,窗外的环境十分重要,如果让孩子健康,就不要住在六楼以上的楼层。身居高层,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而且整天面对的是砖墙,会引起孩子对自己和外界的不由自主的敌意。理想楼层是不超过六楼。窗外环境好,有树,有花草,有水。树和水还是极好的过滤器,空气很洁净。

【题目】阅读上面的文字,分别用说明性语言、描述性语言解说这段话的意思。1、一般性的说明:__(30字左右)2、生动性的描述:__(30字左右)

【创意点击】此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选取不同语言形式表达意思的能力。一般的说明要求文字简洁,说清楚事物的本质。描述性语言要求文字生动,丰富,形象。【参考答案】1、 六楼以上空气质量不高,四面砖墙,易引起心理障碍;六楼以下,窗外环境好,空气新鲜。2、 身居高层,受砖墙包围,不能游

目骋怀,无益身心。居六楼以下,可与绿树秀水为邻,贴近自然。

【题型三】阅读冰心的一首小诗,按要求仿写。

花儿低低的对看花的人说:“少顾念我罢,我的朋友!让我自己安静着 开放着,你们的爱 是我的烦扰。”

【题目】仿照诗句形式,摹拟自己的口吻,写出成长心语。

【创意点击】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感悟,修辞的识别及恰当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这首小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要求学生能识别并能联想到自己成长中相似的经历。【参考答案】孩子轻轻地对妈妈说:“多解放我罢,我的母亲!让我自己去思考 去独立 你们的宠爱 是我的束缚

【题型四】阅读下面一则小诗,按要求仿写。

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题目】仿照诗句形式,写出对母亲的关怀情意。

【创意点击】此题考查学生识别和运用修辞的能力以及学生思想情感中的人文意识。这首小诗开头两句运用了比兴手法,后两句写我对母亲的依赖,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庇护和关爱。要求考生能运用比兴,表达出子女对母亲的关怀。【参考答案】母亲呵!天上的风雨过后, 是彩虹辉映了蓝天;生活的风雨过后, 让我挽着你回家。

【题型五】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答。

北京时间11月5日,据法新社援引法国医疗人员的消息说,收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的巴黎贝西尔军医院已经宣布阿拉法特“脑死亡”。脑死亡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丧失功能为参照系而宣布死亡的标准。脑死亡有别于“植物人”,“植物人”脑干功能是正常的,昏迷只是由于大脑受到严重损害或处于突然抑制状态,病人可以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脑干反应,而脑死亡则无自主呼吸,是永久、不可逆性的。

【题目】请你用通俗浅近的语言向小学生解释清楚——“脑死亡”。(50字左右)

【创意点击】此题考查学生阐述概念,熟练、恰当地运用语言传达意思的能力。一要把握概念的内涵,二要针对对象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口语和打比方来解说这一概念容易让小学生接受。【参考答案】人的生命好比一棵生长的大树,树靠根须得到营养,树根死了,树就不能成活。人脑就好比一棵树的根。脑死亡,人就失去了生命。

【题型六】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1:2004年国庆前,在江苏盐城市大纵湖的柳堡岛上,浙江宁波一民营公司以影片《柳堡的故事》为主线建起了一个旅游度假区,占地近万亩,项目总投资达2.5亿元。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几乎都被成功复制,如柳堡村的茅草屋、指导员的办公室、女主人“英莲”的家等。增设了练兵场,可以进行越野障碍赛,还设置了投掷飞镖、射箭、绕木桩等娱乐项目。黄金周接待了5万多游客,门票收入高达200万元。

材料2:江苏扬州宝应县“二妹子”真正的家乡——柳堡镇旅游度假区开发早在1997年就被提上议事日程。然而,工程因资金缺乏迟迟不能上马。最近,柳堡镇请来复旦大学的专家们为度假区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划,规划占地5000亩,总投资接近2亿元,准备建成一个大型旅游度假区。宝应重现《柳堡的故事》当年场景,吸引八方游客,以经典电影和水乡风情带动当地旅游业这一蓝图即将成为现实。

【题目】1、 这两则材料,如果让你写在一篇新闻报道里,你打算拟一个什么标题?2、 在这篇报道里,如果让你用这两则材料结合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谈,你打算谈一个什么问题?并作简要阐述。

【创意点击】此题考查学生能否把握材料中心、分析比照材料以及从材料中发现问题,并能结合热点现象阐发见解的能力。此材料中涉及的问题较多,如土地占用问题,重复建设问题,环境问题,文化与经济结合问题,旅游“泡沬”问题,“形象工程”问题,等等。拟新闻小标题时要能突出材料主体信息,力求新颖。谈见解时,要能抓住一个问题谈出自己的思考深度。

【参考答案】1、 盐扬两地争“演”《柳堡的故事》。2、 可结合“重复建设”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谈。主要见解是:重复建设要不得。结合实情开发旅游资源,拉动经济发展是好事。旅游经济中的资源优势十分重要,人无我有,有特色、有底蕴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只是以一部影片,“挖地三尺”、人为“创造”出来的资源是缺少文化底蕴,最终要被冷落的。“三国城”“梁山泊”的先例就是一个明证。何况两地争“演”一部《柳堡的故事》,这种单一重复投资,本身就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能的成语篇六
《这些成语你可能没见过。》

羚羊挂角 líng yáng guà jiǎo 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

哀梨蒸食 āi lí zhēng shí 将哀梨蒸着吃。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疾言遽色 [ jí yán jù sâ ] 释义:言语神色粗暴急躁。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

东海扬尘 dōng hǎi yáng chãn 大海变陆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 形容刻苦自勉。

冬烘先生 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董狐直笔 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栋折榱崩 dîng zhã cuī bēng 梁椽毁坏。比喻当政的人倒台或死去。

斗方名士 dǒu fāng míng shì 旧指冒充风雅的人。

斗酒百篇:形容才思敏捷。“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斗粟尺布 dǒu sù chǐ bù 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

斗转参横 dǒu zhuǎn shēn hãng 北斗转向,参星打横。指天快亮的时候。

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样曲折。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豆重榆瞑: 原指多吃大豆使人发胖,吃榆能使人久睡。后形容人本性难改。三国魏·稽康《养生论》:“豆令人重,榆令人瞑。”

独出机杼 dú chū jī zhù 独:独特,特别。机杼:织布机和织布梭,引申为织布方法。比喻文章的命题和构思独特新颖,与众不同。

独茧抽丝 比喻诗文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亦比喻单相思。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

独行其是 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只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

笃近举远:笃:忠实,厚道。举:举荐,选拔。对关系近的厚道,对关系远的举荐,指同等待人。“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蠹居棋处 dù jū qí chǔ 比喻坏人深入社会,散布各处。

蠹众木折 dù zhîng mù zhã 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端本正源 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端本正源者,虽不能无危,其危易持。”

断齑画粥 duàn jī huà zhōu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

堕甑不顾 duî zâng bù gù 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阿党相为 ē dǎng xiāng wãi 阿党:偏袒、偏私一方。为了谋求私利相互偏袒、包庇。

扼吭夺食 â gāng duï shí 扼住喉咙,夺走吃的东西。比喻使人处于绝境。

扼吭拊背 â gāng fǔ bâi 掐着喉咙,捺住脊背。比喻控制要害,制敌死命。

饿虎之蹊 比喻非常危险的处所。

断雁孤鸿 鸿:鸿雁。离了群的孤独大雁。比喻孤身独处,多指未成婚的男子。

断织劝学 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后比喻劝勉学习。

断杼择邻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对床夜雨 指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在一起亲切交谈。“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

多藏厚亡 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多歧亡羊 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也比喻学习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掇菁撷华 duō jīng xiã huá掇:拾取。菁:精华。撷:摘取。选取事物的精华。

度己以绳 绳:纠正;约束。指一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法度。《荀子·非相》:“故君子之度己以绳,接人则用抴ye。”

耳鬓斯磨 ěr bìn sī mï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小儿女)。

耳目股肱 ěr mù gǔ gōng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

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发言盈庭 形容好多人聚在一起议论,意见纷纷,得不出一致的结论。

发综指示 fā zōng zhǐ shì猎人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跟踪追捕。比喻在后面操纵指挥。

罚不责众 罚:惩罚。责:责罚。众:多数人。指某种行为即使应片惩罚,但很多人都那样干,也就不好采取惩罚的办法去处理了。

伐功矜能 伐、矜:夸耀。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伐性之斧 砍毁人性的斧头。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砍毁人性的斧头。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

法不阿贵 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发短心长 头发稀少,心计很多。形容年老而智谋高。

反经行权 fǎn jīng xíng quán指违反常规,采取权宜之计。

泛萍浮梗 fàn píng fú gěng浮动在水面的萍草和树根。比喻踪迹漂泊不定。唐·徐夤《别》诗:“酒尽欲终问后期,泛萍浮梗不胜悲。”

饭囊衣架 装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无用之人。

饭糗茹草 fàn qiǔ rú cǎo吃的是干粮、野菜。形容生活清苦。

方枘圆凿 fāng ruì yuán záo枘:榫头;凿:榫眼。方枘装不进圆凿。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

防意如城 指严格遏止私心杂念,象守城防敌一样。

放言遣辞 放言:敞开说。遣辞:用词造句。指无拘无束地说话或写文章。

蜚短流长 fēi duǎn liú cháng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飞阁流丹 飞阁:架空建造的阁道。流丹:彩饰的漆鲜艳欲流。凌空建造的阁道涂有鲜艳欲流的丹漆。形容建筑物的精巧美丽。

飞鸟惊蛇 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

飞蓬随风 枯蓬随风飞。比喻人没有主见,态度随着情势而转变。

飞升腾实 飞:飞扬;腾:上升。指名声和实际都好。

飞熊入梦 原指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太公望。后比喻圣主得贤臣的征兆。

肥马轻裘 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诽誉在俗 fěi yù zài sú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吠非其主 fâi fēi qí zhǔ狗朝着外人乱叫。旧比喻各为其主。

肺石风清 百姓可以站在上面控诉地方官。比喻法庭裁判公正。

沸反盈天 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分钗断带 fēn chāi duàn dài比喻夫妻的离别。南朝梁·陆罩《闺怨》诗:“自怜断带日,偏恨分钗时。”

分风劈流 fēn fēng pǐ liú比喻说话干脆而有力量。

分香卖履 旧时比喻人临死念念不忘妻儿。

焚琴煮鹤 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搞旅游,建宾馆,无可厚非;但绝不能~,任意破坏植被、水源和野外文物。

焚膏继晷 fãn gāo jì guǐ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奋袂而起 fân mâi ãr qǐ袖子一挥站起来。形容奋然而起。

封豕长蛇 fēng shǐ cháng shã大猪和长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

蜂目豺声眼睛象蜂,声音象豺。形容坏人的面貌声音。

蜂虿有毒fēng chài yǒu dú比喻有些人物,地位虽低,但能害人,不可轻视。

风不鸣条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五日一风,十日一雨,~,雨不破块,夜湿昼晴,信是太平有象。

爱礼存羊 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哀感顽艳 āi gǎn wán yàn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

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哀毁骨立 哀:悲哀;毁:损坏身体;骨立:形容极瘦,只剩下骨架。旧时形容在父母丧中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白饭青刍 bái fàn qīng chú白饭供客,青草喂马。比喻主人招待周到。

白华之怨 bái huá zhī yuàn指女子失宠之哀怨。

白圭之玷 bái guī zhī diàn白玉上的一个斑点。比喻人或物大体很好,只是有些小缺点。

百代过客 bǎi dài guî kâ指时间永远流逝。“夫天地者,万物直逆旅也;光阴者,百代直过客也。”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败鼓之皮 bài gǔ zhī pí败:破旧。破鼓皮可作药材。比喻虽微贱,却是有用的东西。

班荆道故 bān jīng dào gù班:铺开;道:叙说。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

半间不界 bàn gān bù gà间、界:今作:“尴尬”。比喻肤浅、不深刻,或做事不彻底。

半推半就 推:抵拒,推托;就:靠拢,迎上去。一面推辞,一面靠拢上去。形容装腔作势假意推辞的样子。

伴食宰相 伴食:陪着人家一道吃饭。用来讽刺无所作为,不称职的官员。

苞苴竿牍 bāo jū gān dú苞苴:蒲包,指赠送的礼物,引申为贿赂;竿牍:竹简为书,指书信,这里特指请托信。指携着礼物带着书信,去探访人。指行贿请托。

宝山空回走进到处是宝物的山里,却空手出来。比喻根据条件,本来应该有丰富的收获,却一无所得(多指求知)。

报本反始 bào běn fǎn shǐ报:报答;本:根源;反:回到;始:开始。指受恩思报,不忘所自。

抱布贸丝 布:古代一种货币;贸:买卖。带了钱,来买丝。借指和女子接近。亦指进行商品交易。

抱法处势 比喻把法和势结合起来,用势来保证法的推行。

抱瓮出灌 bào wâng chū guàn抱着水瓮去灌溉。比喻费力多而收效少。

能的成语篇七
《只能用于否定的成语》

只能用于否定的成语

望其项背:项,颈的后部。背,脊背。能够望到别人的颈项和脊背,比喻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表示远远赶不上或比不上。例如:“神奇教练米卢的执教艺术,国内许多教练都难以望其项背。”

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一样看待,相提并论。常说成“不可同日而语”,表示否定意义。例如:“那种出于公心,敢于仗义执言的人,即使有些缺点,我以为也不可与那种少说为佳、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同日而语!” 青红皂白:皂:黑色。青红皂白指青、红、黑、白四种颜色,比喻事情的缘由或是非曲直。常用于否定句,说成“不分(问)青红皂白”,含贬义。例如《老残游记续集》第四回:“不问青红皂白,举起鞭子就打。”

天高地厚:像天那样高,像地那样厚。形容恩情深厚,也比喻事物艰巨、复杂。多用做“不知”的宾语,常用于否定句中。例如:“他不是一个自己所希望那样的真正的司机,他翘尾巴,他不知天高地厚。”

一概而论:指不加区别,用同一个标准来对待或处理某一事物,多用于否定,常说“不能(可)一概而论”。

吹灰之力——通常比喻极微小的力量。一般说“不费吹灰之力”。

等闲视之——指不重视,看得很平常。一般说“不可(怎可)等闲视之”。 等量齐观——指不管事物的差异,都同等对待。一般说“不可(怎可)等量齐观”。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一般说“不能(怎能)混为一谈”。

天高地厚——通常指事物的复杂性。一般说“不知天高地厚”。

同日而语——指放在同一时间谈起,形容能相比,可以相提并论。一般说“不可(怎可)同日而语”。

无时无刻——通常表示永远不间断之意。一般说“无时无刻不”。

望其项背——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梁,通常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一般说“不能(怎可)望其项背”。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放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一般说“不能(怎能)相提并论”。

一概而论——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一般说“不能(怎可,怎能)一概而论”。

善罢甘休----善:好好地;甘:情愿,乐意;罢、休:停止,了结。心甘情愿地罢休。指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一般说“岂(怎,不)肯善罢甘休。

尽如人意----尽:全;如:依照,符合。事情完全符合人的心意。。一般说“不(岂能)尽如人意”

能的成语篇八
《成语》

一、弄清迷彩型成语的多义性  所谓迷彩型成语,是指与今义字面意义容易混淆的成语(如1993年题“不刊之论”中“刊”,若单从字面上难以看出成语的褒贬义及整个成语的含义)。这类成语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往往容易误写和误用,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逐一剖析这些成语的多义性(本义、引申义及比喻义),才能正确使用。 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如: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1999年全国卷)  “美轮美奂”出自《礼记 檀弓下》,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在句中使用时,由于望文生义,误解成了美好之意。  弄清引申、比喻义,全面掌握成语含义,才不致望文生义。  如1992年“灯红酒绿”考的是本义,1999年“炙手可热”考的是引申义。“满城风雨”本义指“秋景”,现在一般用比喻义,指到处议论纷纷。还要注意与今义容易混淆的成语,如“苦心孤诣”(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文不加点”(涂改)、“不足为训”(法则)、“山馐海错”(味)、怙恶不悛(怙:依靠;悛:悔改)、“繁文缛节”(文,仪式,规定;节,礼节)等等,上述加点字如模棱两可,就会望文生义。  易望文生义的几个成语  有一些成语,我们不一定准确理解其意义,却很容易望文生义。事实上,我们望文而生的义有时与这个词的本义相去甚远。  1.弹冠相庆  例: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本谓王吉、贡禹两人友善,王吉做了官,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因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多用作贬义。句中只理解为“因高兴而庆贺”,显然不当。  2.不刊之论  例:这篇文章见识浅陋,属于不刊之论,总编决定不予发表。  刊:削。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用刀削去。不刊之论,是指不能删简的言论。句中却理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大错。  3.文不加点  例:古人写文章不加标点,所以有文不加点之说。  点:涂改。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可是句中却将“点”理解为“标点”,这就与原意相去甚远了。  4.差

强人意  例:我本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这个成语在报刊中的失误率较高,常被人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其实它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意思理解差不多相反了。  5.空穴来风  例:我们有些同志就是喜欢捕风捉影,竟然说我们老厂长行贿收贿,这不是空穴来风吗?  空穴来风,是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句中将这个意思理解反了。  6.不足为训  例:一个人犯点错误,是难免的,是不足为训的。  训:准则。不足为训,是指不能当作典范或准则。句中却理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是没有理解“训”的意思。  7.始作俑者  例: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始作俑者,贬义词,是指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首开恶例的人。上句中,仅仅将它理解为“第一个”,显然是不当的。  8.首当其冲  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而上句中,仅仅将它理解为“首先、第一个”,因此,运用是不当的。  9.无所不为  例: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无所不为,是一个贬义词,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做”,可该词常被人理解为褒义词,意思是“什么都敢做”,上句即是如此。二、弄清成语潜在感情色彩的“三栖性”  近几年成语考查特别注重褒、贬、中性词性色彩的正确运用。如1995年“无所不为”,1997年“趋之若鹜”,1998年“处心积虑”,1999年“炙手可热”,2000年(春季卷)“蠢蠢欲动”,2000年(全国卷)“洗心革面”等贬义成语用在褒义语境中,在复习中,应引导学生归类整理。   有些成语褒贬鲜明。如“胸无城府”“叹为观止”“同心同德”“虚怀若谷”“大有作为”等都是褒义。“信口雌黄”“有恃无恐”“无所不为”“肆无忌惮”等都为贬义。  有些成语或褒或贬,富有潜在感情色彩,应提醒同学复习时尤加小心。如“过江之鲫”、“夸夸其谈”、“弹冠相庆”、“无独有偶”、“煊赫一时”、“无所事事”、“兴师动众”、“投其所好”等常用贬义场合,否则就是误用。  有些成语或贬义或中性,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如“标新立异”——(中)独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贬)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

搞一套。“闭门造车”——(中)原指只要按照统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也符合标准;现多作贬义,比喻凭主观想像处理问题。“登峰造极”——(贬)比喻达到极点,多用于坏人;(中)有时比喻成就达到最高境地,是中性词,也恰当。  有些成语根据对象、场合不同,或褒或贬,反义共存。应指导同学复习时严加防范。如“咄咄逼人”——(褒)形势发展很快,促使人努力向上;(贬)盛气凌人,气势汹汹。“呼风唤雨”——(褒)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贬)反动势力的煽动。  褒贬两用成语集锦-  1 按图索骥:既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2 暗送秋波:既指献媚取宠,暗中勾结,也指有情人暗中眉目传情。  3 独善其身:既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也指人要搞好自身修养。  4 粉墨登场:既指化装上台演戏,也讽刺某些人登上政治舞台。  5 顾影自怜:既指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6 规行矩步:既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也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不苟且。  7 呼风唤雨:既比喻进行煽动性活动,也比喻人能够支配自然。  8 昏天黑地:既形容人生活荒唐颓废,也形容人神智不清。  9 冷若冰霜:既形容人不热情,不温和,也形容人态度严肃。  10 冷眼旁观:既指用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不愿参加,也指用冷静的态度从旁审视。  11 例行公事:既指只重形式,不讲实效的工作,也指按照惯例处理的公事。  12 另起炉灶:既比喻脱离集体另搞一套,也比喻重新做起。  13 绵里藏针:既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也形容柔中有刚。  14 难分难解:既指双方争吵,打斗相持不下,难以开交,也形容双方关系异常亲密,难于分离。  15 奇文共赏:既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也指把新奇的文章拿出来共同欣赏。  16 谦谦君子:既指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也指谦虚,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17 穷形极相:既指丑态毕露,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  18 如虎添翼:既比喻凶恶的得到帮助后更加凶恶,也比喻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  19 沙里淘金:既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精华。  20 四平八稳:既形容说话、做事情、写文章稳当,也指做事情志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神。  21 舞文弄墨:既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指玩弄文字技巧。  22 形若无事:既指在紧急关头台杜镇定自若,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23 引火烧身:既比喻自讨苦吃或

者是自取灭亡,也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争取批评教育。  24 瞻前顾后:既形容做事情以前考虑周密细致,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三、弄清成语运用中易犯的重复错误  成语运用的错误有的是由于不明白其真正的含义,其已含的意思在句中又进行了部分阐述而造成了重复错误。如:  1. “神来”、“顿悟”,不是自然的水到渠成,而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所必然会产生的瓜熟蒂落。   2. 他的家里堆满了各种形形色色的玩具,像大炮、飞机、坦克等。  3. 七千余名莘莘学子在讨论中达成了共识: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的精神。  4. 军阀混战连年不止,劳苦大众民不聊生。  上述四句都有重复累赘的毛病,1句“自然”与“水到渠成”重复。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会成渠。比喻条件成熟,顺利完成,“自然”已含其中。2句“各种”与“形形色色”重复。因为形形色色就是形容事物的种类很多,各式各样。3句“七千余名”与“莘莘学子”重复。因为莘莘学子就是众多学子的意思。4句“大众”与“民”重复。  这类错误还可列举一些,如:  口若悬河地说个不停。口若悬河,形容能言善辩,“说”已含在其中。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潜移默化,形容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到感染、影响而不自觉地发生了变化,“影响”已含在其中。  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忍俊不禁,忍不住发笑。忍俊,含笑,与“笑起来”重复。  一览无余地看到。一览无余,形容事物很简单,一下子就看得清清楚楚,“看到”已含在其中。  三令五申地强调。三令五申,再三地命令告诫,“强调”已含在其中。  一天天日臻完善。日臻完善,一天天达到完善。日,一天天,与“一天天”重复。  难言之隐的苦哀。难言之隐,难以说出口的事情或原因,“苦衷”已含在其中。  没想到受到不虞之誉。不虞之誉,没有预料到的赞扬。不虞,没有预料,与“没想到”重复。  广大灾民哀鸿遍野。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与“灾民”重复。  百姓生灵涂炭。生灵涂炭,形容反动统治下,广大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生灵,指百姓,与“百姓”重复。  浑身遍体鳞伤。遍体鳞伤,满身的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伤势很重。遍体,全身,与“浑身”重复。  显得相形见绌。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些不足之处,“显得”已含在其中。  几天几夜通宵达旦。通宵

达旦,一夜到天亮。与“几天几夜”重复。  优良校风蔚然成风。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尚。风,风尚,与“校风”的“风”重复。  到处漫山遍野。漫山遍野,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漫”与“遍”有满是、到处的意思,与“到处”重复。  耿耿于怀,至今难忘。耿耿于怀指心事牵萦回绕,不能释怀,“至今难忘”已含在其中。  独自孑然一身。孑然一身,孤单一人,“独自”已含在其中。四、弄清两用语境成语  在现代汉语成语中,有一些成语在两种语言环境中都可适用,如果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完成高考语文试题时,就可能把正确的成语运用判定为错误,从而影响得分。例如,1995年的全国高考题,"下列句子,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的D的一项'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如果我们只知"想入非非"的"胡思乱想"之意,不知还有"让人的思想进入虚幻的境界"的用法,就会判定为错误,带来不必要的失分。 又如“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2001年北京春招卷)  "不三不四"本义是不象样子,后来多比喻行为不正派。在该句中用的是本义,是正确的。  常用的两用语境成语收录如下:  秀色可餐 形容女性容貌美丽动人,也形容景色优美,让人入迷忘饥。  例一,这女子容貌娇好,秀色可餐,到哪里都犹如众星捧月一样地被男人宠爱着。  例二,苏杭山水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称之"人间天堂"实不为过。  平易近人 比喻态度和蔼,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例一,就在那次交谈中,他亲身感受到了诗人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  例二,高士其是一位可敬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大都写得平易近人。  洋洋洒洒 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才思充沛,长篇大论连绵不断。也形容规模盛大,气势磅礴。  例一,他才思敏捷,一眨眼就洋洋洒洒写下了近千字的文章。  例二,这个贫困县的三个领导分坐三辆轿车去基层检查工作,一路上洋洋洒洒,好不气派。  灯红酒绿 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又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例一,一时管弦嘈杂,钏动钗飞,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直到九点多钟,方才散席。  例二,这地方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眉来眼去 多用于男女示爱,也指坏人之间勾勾搭搭。  例一,他们两个眉

能的成语篇九
《有典故的成语(38例)》

有典故的成语(38例)

指鹿为马(zhǐ lù wéi mǎ)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

现在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爱屋及乌(à i w ū j í w ū)

乌:乌鸦。《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意思是说,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

后用“爱屋及乌”比喻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和他有关系的人或事物。

殃及池鱼(yāng jí chí yú)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它鱼都没有逃走。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过一会,火被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

比喻无端受祸。

东施效颦(dōng shī xiào pín)

来源于:《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 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 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 至死不悟(zhì sǐ bù wù)

成语典故: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语出处: 唐·柳宗元《临江之麋》:“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比喻到死也不醒悟。

安步当车(ān bù dàng chē)

成语典故: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不二法门(bù âr fǎ mãn)

成语典故: 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成语出处: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

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成语例句: 历观战史,水战用火攻,是颠扑不破的不二法门。(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暗室不欺(àn shì bù qī)

成语典故: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成语出处: 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成语例句: 知县生平暗室不欺,既读孔、孟之书,怎敢行盗跖之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

匕鬯不惊(bǐ chàng bù jīng)

成语典故: 匕:古代的一种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物。形容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百姓安居,宗庙祭祀,照常进行。

成语出处: 《周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成语例句: 赣、宁之乱,坐镇上游,匕鬯不惊,指挥若定。(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六回)

笔大如椽(bǐ dà rú chuan)

成语典故: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语出处: 《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成语例句: 词清若玉,笔大如椽。(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笔下生花(bǐ xià shēng huā)

成语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成语出处: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成语例句: 晚唐诗人杜牧才气过人,笔下生花,创作了许多诗文佳品,尤以《阿房宫赋》传诵千古。

不蔓不枝(bù màn bù zhī)

成语典故: 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成语出处: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成语例句: 做下去,年深日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

赤子之心(chì zǐ zhī xīn)

成语典故: 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成语出处: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成语例句: 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低唱浅斟(dì chàng qiǎn zhēn)

成语典故: 低唱:轻柔地歌唱;斟:喝酒。听人轻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饮酒。形容一种安乐自在的神态。

成语出处: 宋·无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学士,尝买得党太尉

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销金暖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

焚骨扬灰(fãn gǔ yáng huī)

成语典故: 烧掉尸骨,扬弃骨灰。形容非常仇视。

成语出处: 《梁书·侯景传》:“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

焚膏继晷(fãn gāo jì guǐ)

成语典故: 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成语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成语例句: 相传文人目多眚,归咎读书,焚膏继晷,以致损明。(清·张潮《虞初新志·三侬赘人广自序》)

噤若寒蝉(jìn ruî hán chán)

成语典故: 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成语出处: 《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成语例句: 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拚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俗不可耐(sú bù kě nài)

成语典故: 俗:庸俗;耐:忍受得住。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成语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2196.html

    上一篇:描写中抒情的句子

    下一篇:诗句 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