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环评师】
湖亭望水的诗意篇一
《8园林的意境》
第八章 园林的意境
一、意境概念
(一)历史溯源
中国园林中“意境”的思想渊源可追溯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产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
《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会心处不必在远,豁然山林,便有濠濮间想。”他在游览自然景观时联想到当年 庄子与惠子的“鱼乐”辩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关于游赏园林而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记载。在随后年间,虽我国园林逐步发展并走向成熟期,创造了许多极富意境的园林,但都没有直接提到“意境”一词。到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描写“文人造园如作文,讲究鲜明的立意,使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一,形成意境。”
(二)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园林意境(Poetic imagery of garden):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通过创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在游览观光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和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接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解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是所要达到的景外之景、物外之象的一种最高境界。
(三)中国园林的艺术审美境界
园林意境是中国园林的特构,是中国园林区别于世上其他园林的内存魅力。意境是一个多层次的审美结构。宗白华学者在《中国意境的诞生》一文中说:“艺术境界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个层次。”
1、园林景象
指由建筑、山石、水体、动植物等因素构成的具体物象。它是一种感性形式,是直观感相的模写,可称为表层结构。它源于现实,经艺术加工后,又高于现实,蕴藏着造园家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从审美欣赏过程来说,园林
景象所含意蕴是主体产生意境的先决条件。
2、园林意象
审美主体在审美感知过程中,将感知到的直接产物----园林景象,借助联想、想象,注入情感和思想因素,塑成主体意识中的虚象,即园林意象。园林意象是与造园家的审美理想、趣味、经验相关联,是造园家创造性思维所构成的虚象,它借助园林景象传达出审美内容的特定感知信息,因而园林意象具有规定性的一面。另一方面,造园家将丰富的审美内涵熔铸在高度凝炼的园林景象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显,给主体以想象的空间,为意境提供了进一步充实其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调动主体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进行再造想象,因而园林意象又具有含蓄性、模糊性的一面。
3、园林意境
意境是将前两个层次,即实景与虚境契合交融后产生“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使意境有了醇美之味。这就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一种极高的审美境界。
园林意境是造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园林意境是园林审美的最高境界,是造园立意的本质所在,也是欣赏过程的终点。从造园角度来看,它是造园家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真切、深刻的理解,通过想象、联想等创造性思维,倾注在园林景象中的物态化的意识结晶,这是一个由内及外的过程,即意在笔先。从审美欣赏过程来看,审美主体以园林景象为感知起点,以园林意象为中介,进行再造景象,“得意忘象”,获得对审美客体的哲理化感悟----园林意境的审美体验。这是一个由表及内的过程,即“画尽意在”。
它以物质寓精神,以“物我相糅合”,以有限寓无限,构建一个以哲理为命脉的精美的文化环境,意在给人以无穷的联想,达到“忘其美之所在,复又与美同在”的文化环境。
二、园林意境表达方式
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三类,既直接表达方式;间接表达方式;利用点景、园林题咏等来创造意境。
(一) 直接表达方式
直接表达可以通过雕塑、小品等以具体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如英雄人物的雕象、动物的雕象,各类装饰性的雕象会使人浮想联翩。儿童公园的蘑菇亭、月洞门、动物造形设施,古典园林的厅台楼阁,现代园林平坦的草地、茂密的树丛,协趣动人的各类喷泉等。以不同的气氛感染人,产生不同的联想。
(二)间接表达方式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种方法比直接表达手法更加委婉动人。
1、运用植物的特定含义----强调比德思想
长期以来,文人之间形成了一种评价标准:石令人古,山令人静,水令人远,泉令人清;竹直而心虚,松苍劲刚健,梅花凌寒开放。中国古典园林中,自然景物经过拟人化而赋予某种品格特征后,不再孤立的客观物化,而是众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审美对象,情景交融,主客观之间形成相互感应交流的关系,深化了园林意境。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菊花傲霜斗雪。花中君子兰花,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牡丹,意味着忠贞不谕的杜鹃,热情奔放象征爱情的玫瑰等。
2、光境
光影成为审美对象,在我国由来已久。只要有日月天光,就会有形影不离,它们之间总是相互依存的。
太阳是生命之源,是人们形成视觉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位变幻莫测的美景大师。白居易曾发出“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成状,不可殚记”的感叹。
一天之中园林主要的变化是由太阳的升落带来的光线转换和阴影变化,光线对反映色彩、形式和空间关系都很重要。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 隋 杨素《册斋独坐赠薛内史》
日移花色异,风散水文长 梁 梁元帝《晚景游后园诗》
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 南朝 鲍照《学刘公干体》
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 唐 白居易《湖亭望水》
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既是运动的体现,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对生生不息的存在加以神赞,启发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永恒主题,体现园主寄情山水,吟风啸月的风范。
如明计成在《园冶》中对园林月境之美作了独到而精辟的论述。如,窗前庭院的月境是“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抚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山林幽谷月境“峰峦缥缈,漏月招云”,“阶前自扫云,岭上谁锄月”;池水溪流的月境“虚阁荫桐,清池涵月”,“曲曲一湾柳月,濯魄清波,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春夏月境“俯流玩月,坐石品泉”;深秋月境“凭虚敞阁,举杯明月自相邀。冉冉天香,悠悠桂子”;寒冬月境“恍来林月美人”“寒雁数声残月”。由此可见,月色是古代造园生境的重要内容。
月光妩媚清丽,是阴柔之美的典型。圆月经人以完美团圆的联想。上、下弦月,令人想起相似的弓。月光清亮而不艳丽,理与心合,清空无执,淡寂幽远。宇宙的本体与人的心性自然融合,实景中流动着清虚的意味,因此月光是追求宁静境界园林的最好配景。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是以赏月为主题的景点。当月挂苍穹,天上之月与水中之月映入亭内设置的镜中,三月共辉,赏心悦目,高
下虚实,云水变幻,使人联想到宋代诗人邵雍《清夜吟》中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在月清、水清、风清之境,人心也自然清。
影是形的映象。古典园林中,梅旁的疏影、石边的怪影、花下的碎影、水中的倒影等,都是虚与实的结合,意与境的统一。而诸影中最具美学情趣的是“轩外花影移墙”及水中倒影,比实景更具空灵之美。
3、声境
声响能引起人们的想象,是激发诗情的重要媒介。鸟叫、蝉鸣、风声、雨声、琴声、钟声、歌声,都可以声夺人,使人的感情与之交流。古典园林中以声为主题的园林有很多。如惠州西湖的“风湖渔唱”、杭州西湖的“南屏晚钟”和“柳浪闻莺”:“空谷传声”、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热河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扬州瘦西湖的“石壁流棕”、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等。
4、色彩
色彩是丰富园林空间艺术的精粹。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引起的联想尤为丰富。用建筑色彩点染环境,突出主题。用植物色彩渲染空间气氛,烘托主题。是中国园林中常用的手法。如皇家园林应用红、黄、绿强烈的对比色,体现了皇家的富丽堂皇,衬托出皇帝的威严。江南私家园林,绿瓦粉墙,色彩淡雅、轻快、明丽,体现了主人高雅的文学修养。
5、香境
是以植物所散发的芳香为主要表现手段而达到的某种意境。香气同样能诱发人的精神,使人振奋,产生快感。被誉为天下第一香的春兰,清香宜人,含笑“花开不张口,含羞又低头”,米兰香气可浴,桂花花开浓郁。香花的种类很多,有许多景点因花香得名。如杭州的满垅桂雨,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留园的闻木樨香轩等都因花香而得名。
气象因子是产生深广意境的重要因素。同一景物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景观特色。在一天当中,有晨光、暮色、霞光,夕照,一年当中,有春天的桃红柳绿,秋天的硕果累累、夏天的苍松翠柏、冬天的白雪皑皑。
(三)点景、园林题咏
1、点景
点景既景色命名。要使园景生色,必定要为它们取一个意境高远的名字。景色命名是全园主题思想的高度概括,总园园名往往体现园主的最高人生理想,各分园又有自己的小主题,各景点又类似于文章的关键句子。“片言可以明百意”,命名时要抓住每一景观的特点,结合空间环境的景象、特征、给予高度的概括、形象、诗意,点景具有装饰、导游、宣传的作用。如扬州个园,“个”字为竹叶形状,一进园门,即修竹昨门,石笋参差,仿佛是雨后竹林中破土而出的春笋。
园内的主要景观,以春夏秋冬四季山景布局,创造“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整体观赏效果。在整体布局上,春山是开篇,夏山是铺展,秋山是高潮,冬山是结语,并按环形路线安排,使游者不由发出“时间无限,人生有涯”的感慨,从而珍惜时间、发愤图强的启迪。
好的景色命名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指导游览的作用,可以让人在未接触景色之前,从命名中产生联想。如苏堤春晓,可以使人想象得到明媚的春光,含苞待放的桃花,嫩绿的柳丝,波光泛影的西湖。又如,双峰插云是远观云山。玉泉观鱼是近观泉鱼。虎啸奔雷是听,金兰幽桂是嗅,温泉水浴是皮肤感受。如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使在冬天,湖面已无荷花景观,便一看其亭名,立刻就会联想到夏天荷花盛开时,阵阵清香的荷风袭来,令人回味无穷。再如沧浪亭会联想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园处大片水面,使人产生“千年沧浪水一涯”的审美感受。
中国园林大多为文人、画家创建,他们总是按照诗情画意的审美情趣,与各类工匠结合,来构建心目中至美园林。从诗画到园林,从园林到诗画,是一个创作上的“可逆反应”,其连接纽带就是点题。题名的诗情画意也使游人在园中处处看到诗情画意。如拙政园“待霜亭”,取自唐 韦应物“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意,亭四周种满橘树,待霜降始红,使游人联想到晚秋洞庭红橘遍地的画意。此外,由于中国园林的景名大多取自历代著名诗人的著名诗句,因此大多具有语言韵律美,朗朗上口,令人徘徊吟哦不已。而表述景名的,或匾额,或石刻,均出自著名书法家之手,再配上高雅的色彩,鲜红的印章,本身就是一帧艺术高超的书法作品,令人百看不厌,这也大大增强了中国园林的书卷韵味。
2、园林题咏
“文以园生辉,园以文溢美”。园林美景要有名句佳诗相配才会越显神韵,传之久远。园林题咏可以丰富观赏内容,增加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艺术联想。
园林艺术一个主要审美特征是它的象征性,以特定的艺术形象来激发游人的悬念与联想。其优势,园林的艺术形象是真实的三度空间,真切自然,活泼;其局限在于园林的理性寓意是多元的含蓄的,有不确定和不鲜明的特点。在文化层次高的游人中,会产生差别很大的审美体验;而在文化层次低的游人中,园林欣赏甚至可能体验不出审美信息,最终降低为单纯的实用功能。而园林中的匾额、楹联,正是古代造园家弥补园林自然符号不足的一个绝招。匾额、楹联属于语言艺术,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粹。园林的意境是含蓄、朦胧的,它所蕴涵的象征意味和深层寓意常常令游赏者难以精确地领悟、把握。为了将精巧的艺术构思和景观表达的思想意蕴顺利地传达给游赏者,造园家就需要用某种艺术手法对园林景观的意境给予一定的规定和引导。而匾额、楹联正是这种艺术手法的最佳形式,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2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