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诗现代短句

| 环评师 |

【www.guakaob.com--环评师】

情诗现代短句篇一
《爱情诗二首》

1.致橡树

一、导入

爱情,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生话题,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留下了几多千古绝唱:“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情,让人烦恼并甜蜜着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爱情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的心灵深处,听听她的心灵独白。(板书课题、作者)

三、初读诗歌,体会诗歌否定的几种传统爱情观

1.朗读。

师: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听听舒婷是怎么说的。

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音,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自由朗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师:请你随着音乐轻读,想想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明确:不,这些都还不够。

师:“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2.解读第一层:体会作者在诗中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

(1)男生或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相关知识:所谓“意象”即“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包括景象、事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3)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

明确:

一方攀附:

A.先显示“凌霄花”图,问:“好看吗?”(好看)

B.于是它也很骄傲,炫耀自己。那么在作者看来,它有没有资格骄傲、炫耀?(没有,因为它的生存方式是“攀援”,它没有自己的主干,它是靠别人的力量上去的。)

C.这让你想起怎样的女性或婚姻关系?(“夫贵妻荣”、“攀龙附凤”的依附关系。今天,“傍大款”者还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现代女性绝不做“以丈夫为职业”的女人,不做靠男人发光的女人。女人不能再是月亮。

单方痴恋:

A.放小鸟画。

B.这是一只可爱的灵巧的小鸟,但是它只知道在绿荫下跳来跳去,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却不知道在绿荫外面还有可以让它展翅高翔的自由天空。

C.这让你想起怎样的女性?(甘愿做男性的附庸、花瓶、家庭笼中的小鸟,在男性的阴影中麻木丧志,在男性的恩宠下迷失自我的女性,这是单方地痴恋。)

一味奉献:

A.放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画。

B.这是一泓清泉,它给人们送来清凉,在炎热的夏天,看到这样一泓清泉,是会让人心旷神怡的,但是为什么作者连这样的清泉也否定了?(因为它所采取的态度是“长年送来”)

C.提示:我想给大家念几句歌词,选自艾敬的《外婆这样的女人》:“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谁而活着;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他和他的孩子们。情窦初开时为爱牵引,瓜熟蒂落时为爱受困,人到中年时残花败叶,人老珠黄时为着儿孙……”外婆这一生过得怎样?(把一生给了他和孩子们,为了别人而活,没有一刻是为了自己活的,这就无所谓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保持看,这种一味的奉献不足取。虽然从道德情感方面说是高尚美好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保持来看是不明智的,而且从爱情关系的维系发展方面看也未必是明智的,如《牵手》中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所透露的:夏小雪和钟锐是大学同学,后夏为了支持钟的事业和照顾儿子,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了很称职的“贤妻良母”,但这时,钟觉得与妻子缺少共同语言,于是感情不和,终至离婚。后小雪重新找回了自我,此时她又具有了吸引钟的魅力,使钟希望与她再次牵手。所以现代女性应摒弃“男性中心”的世俗偏见和“女人支撑男人,男人支撑世界”的成就替代观,不能一味地牺牲自己而“为他人作嫁衣裳”。

D.险峰甘愿作他人的陪衬,也是爱的给予者、奉献者形象。

E.对于日光、春雨作者是否否定?——从字面看似乎没有否定,其实是有否定的(从“不,这些都还不够”看出),把它补充一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四季射来炽热的光焰),甚至(也不止像)春雨(遍洒你的枝叶,浇灌你的心田)。

3.教师小结:以上三种传统的“世俗的爱情”,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四、精读第二层,了解诗人追求的爱情观

师:那么,作者向往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学生集体朗读第二层。

2.理解意象“木棉”。

师: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的物象很多,如柳丝、蒲苇、水,比方有一首歌里这样唱道:“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从传统意象来看,好像水更能表现出女人的阴柔之美,作者为什么单单用木棉来象征女性?

学生讨论后归纳明确:水虽然能表现出女人的柔美,但是水绕山走,给人的感觉总有点依赖之感,缺乏独立性;而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起,平等独立,又不失女性的温柔之美。

师: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怎样一种特殊的关系呢?

明确:

(1)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既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他人,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师: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生齐读:“你有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后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遭遇加以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平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平等,女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而“英

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暖。因此,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所有这些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③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这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幸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在诗人看来,爱不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2.我愿意是急流

导入:

爱情,是最能激荡人心灵的、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 ,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在你们心目中,爱情是什么?

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爱情令人痛苦。爱情啊,你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先听听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回答吧!

一、配乐朗诵《我愿意是急流》

二、简介裴多菲

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年)生长在一个贫苦的屠户之家。在裴多菲的一生当中,他创作了800多首抒情诗,8部叙事诗,他被誉为是匈牙利的“抒情之王”。

三、自学指导1 研习《急流》

学生齐朗诵本诗,思考

1、诗歌是用意象来说话的。这首诗中选择了哪几种意象?

明确:

诗中选择了十二种意象:急流、小河、小鱼、荒林、小鸟、废墟、常青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阳。

2、诗中意象可以概括为几类?

明确:

全诗五段,每段由一组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3、请注意形象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应该把2、3、4、5组中的“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分别改为“茂林”、“苑囿”、“华堂”、“云霞、彩旗”,从而更能产生美的对应呢?为什么?

明确:

这五组意象运用对比的写法,形成鲜明的反差,流露出诗人的一腔赤诚。

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处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山岩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象征着爱情之路上会有重重的艰难险阻。但“只要”爱人是“快乐”的,诗人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

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第二处对照。小鸟“做窠”“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象征着爱情路上会遭受到的打击和磨难。但“只要”爱人生活得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

第三段中“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第三处对照。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象征着诗人愿为爱情付出一切的巨大的牺牲精神。但“只要”爱人的生命之“藤”常青,诗人甘愿“荒凉”甚至“毁灭”。

第四段中“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第四处对照。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温馨来自于草屋的庇护。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但“只要”爱人能安全愉快,诗人甘愿承受打击。

第五段中“飘来飘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第五处对照。“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飘来飘去却是一种居无定所的飘泊和苍凉。但“只要”能衬托出夕阳的绚烂美丽,诗人甘愿飘泊。

自学指导2

4、五处对照可以看出诗人的爱情观是以什么为核心的?

小结:

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是诗情的倾诉,是画意的泼墨,是至美的追求,是真爱的憧憬。

5、这种具有巨大反差性的形象和炽热的情感,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句式结构来表达的?这样的句式结构有什么作用?

明确:

全诗各节以“我愿意是„„”为开头,“只要我的爱人是„„”为转折,用这样一种倒装的条件复句形式,展现了五幅激情洋溢的艺术画面。诗句回环反复,整齐而富有韵律。诗人对爱情忠贞不渝、默默奉献的炽热情感得到的不断深化和升华。

四、自学指导3

比较阅读舒婷《致橡树》

(一)朗读《致橡树》

(二)分析《致橡树》

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凌霄花是指现实生活中那种攀附他人的一种爱情模式,痴情的鸟儿是没有价值

情诗现代短句篇二
《爱情诗两首》

情诗现代短句篇三
《17《爱情诗两首》》

《爱情诗两首》

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 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 教学课时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生话题,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留下了几多千古绝唱:“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情,让人烦恼并甜蜜着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爱情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的心灵深处,听听她的心灵独白。(板书课题、作者)

二、讨论:情为何物

师: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在感叹“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在学习诗歌之前,请同学们先讨论一下:“爱情是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出示前人爱情语录:

苏联·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

苏联·尤·留里科夫: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

英国·莎士比亚: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 法·安德烈•莫洛亚: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 法·莫里哀: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

苏联·留里科夫: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

三、初读诗歌,体会诗歌否定的几种传统爱情观

1.朗读。

师: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听听舒婷是怎么说的。

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音,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自由朗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师:请你随着音乐轻读,想想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明确:不,这些都还不够。

师:“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2.解读第一层:体会作者在诗中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

(1)男生或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相关知识:所谓“意象”即“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包括景象、事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3)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

明确:

一方攀附:

A.先显示“凌霄花”图,问:“好看吗?”(好看)

B.于是它也很骄傲,炫耀自己。那么在作者看来,它有没有资格骄傲、炫耀?(没有,因为它的生存方式是“攀援”,它没有自己的主干,它是靠别人的力量上去的。)

C.这让你想起怎样的女性或婚姻关系?(“夫贵妻荣”、“攀龙附凤”的依附关系。今天,“傍大款”者还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现代女性绝不做“以丈夫为职业”的女人,不做靠男人发光的女人。女人不能再是月亮。

单方痴恋:

A.放小鸟画。

B.这是一只可爱的灵巧的小鸟,但是它只知道在绿荫下跳来跳去,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却不知道在绿荫外面还有可以让它展翅高翔的自由天空。

C.这让你想起怎样的女性?(甘愿做男性的附庸、花瓶、家庭笼中的小鸟,在男性的阴影中麻木丧志,在男性的恩宠下迷失自我的女性,这是单方地痴恋。)

一味奉献:

A.放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画。

B.这是一泓清泉,它给人们送来清凉,在炎热的夏天,看到这样一泓清泉,是会让人心旷神怡的,但是为什么作者连这样的清泉也否定了?(因为它所采取的态度是“长年送来”)

C.提示:我想给大家念几句歌词,选自艾敬的《外婆这样的女人》:“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谁而活着;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他和他的孩子们。情窦初开时为爱牵引,瓜熟蒂落时为爱受困,人到中年时残花败叶,人老珠黄时为着儿孙„„”外婆这一生过得怎样?(把一生给了他和孩子们,为了别人而活,没有一刻是为了自己活的,这就无所谓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保持看,这种一味的奉献不足取。虽然从道德情感方面说是高尚美好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保持来看是不明

智的,而且从爱情关系的维系发展方面看也未必是明智的,如《牵手》中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所透露的:夏小雪和钟锐是大学同学,后夏为了支持钟的事业和照顾儿子,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了很称职的“贤妻良母”,但这时,钟觉得与妻子缺少共同语言,于是感情不和,终至离婚。后小雪重新找回了自我,此时她又具有了吸引钟的魅力,使钟希望与她再次牵手。所以现代女性应摒弃“男性中心”的世俗偏见和“女人支撑男人,男人支撑世界”的成就替代观,不能一味地牺牲自己而“为他人作嫁衣裳”。

D.险峰甘愿作他人的陪衬,也是爱的给予者、奉献者形象。

E.对于日光、春雨作者是否否定?——从字面看似乎没有否定,其实是有否定的(从“不,这些都还不够”看出),把它补充一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四季射来炽热的光焰),甚至(也不止像)春雨(遍洒你的枝叶,浇灌你的心田)。

3.教师小结:以上三种传统的“世俗的爱情”,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四、精读第二层,了解诗人追求的爱情观

师:那么,作者向往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学生集体朗读第二层。

2.理解意象“木棉”。

师: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的物象很多,如柳丝、蒲苇、水,比方有一首歌里这样唱道:“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从传统意象来看,好像水更能表现出女人的阴柔之美,作者为什么单单用木棉来象征女性?

学生讨论后归纳明确:水虽然能表现出女人的柔美,但是水绕山走,给人的感觉总有点依赖之感,缺乏独立性;而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起,平等独立,又不失女性的温柔之美。

师: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怎样一种特殊的关系呢?

明确:

(1)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既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他人,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师: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生齐读:“你有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后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遭遇加以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平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平等,女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

情诗现代短句篇四
《现代文散文阅读关于句子的考查》

现代文散文阅读关于句子的考查

三种题型 六个方向

——现代文散文阅读关于句子的考查

现代文散文阅读特别是全国卷散文阅读,经过近六七年发展,已经稳定下来,其答题模式也有了固定的可以因循的思路,下面我以句子的考查为例谈一下我的看法,希望能给广大考生以有益的启示。

全国卷现代文阅读高考考分分值一般在20左右。有关句子的考查在4——6分之间,很多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考题,找不到类型特征,找不到解题方向,这就导致有些考生,面对现代文阅读时无所适从,答上的,也只是按照自己理解随心所欲的几句,给标准答案离得很远甚至大相径庭。其实这些题目答案是有清晰的脉络的,是有迹可循的。就拿关于句子的考查来说,它就不外乎三种类型: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②重要句子的作用。③鉴赏文中某句(段)话。它们每种类型又分别对应两个答题方向,总共六个。如果考生梳理好这些,现代文阅读这一题型就迎刃而解了。下面就这三大题型、六个方向结合每年高考题进行分析:

一、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我们把所考的的句子分为两类:难句子和易句子。所谓难句子就是句子结构完整、内涵丰富、语言抽象或者有指代型词语的句子,我们的解答方向是翻译(目前笔者认为只有这个词语才能准确描述这种解题方法)。易句子的解答方式是原因+翻译。当然从高考答案拟就还要参考以下三点:①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用。②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③从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看09年全国Ⅰ卷和08年全国Ⅰ卷的试题:

09年全国Ⅰ卷第15题:

(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分析:句子结构完整(主谓宾都具备)、有抽象型语句(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指代型词语(这些树、它们)这样的句子答案应该是翻译。

下面我们看答案: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其答案基本就是把句中的指代型词语、抽象词语结合文章直接换成指代的本身意、抽象的具体意,然后组成句子。

(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答案: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这个答案就是把“没有荒凉的人生”在文中的意思翻译出来。

08年全国Ⅰ卷就更明显了,是典型的直接翻译和原因+翻译,两种题型都具备了。

15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 分)

(l)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l)(2)句是句子成分残缺的易句子,(3)句是句子结构完整的难句子。答案是:(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滩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2)城砖磨成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伤也变得温暖一些。(3)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分析:(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滩戈壁的反差巨大”是原因,“产生了惊喜之感”是“闯进了绿色的海洋”的翻译。(2)“城砖磨成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是原因,“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伤也变得温暖一些”是对“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的翻译。(3)句是句子完整的难句子就是直接翻译。

而08年全国Ⅱ卷和09年Ⅱ卷除了翻译和原因+翻译外就要参考上文的三点,不再赘述。

二、重要句子的作用

重要句子的作用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解题方向入手。内容要结合文章这句话在内容揭示了什么,给上下文带来了什么,它们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分析。结构上和一些特殊句子就会有固定作用,详细看下表: 句子类型 句子的作用 开头句总领全文、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结尾句点明中心(卒章显志)、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线索句贯穿全文,是文章紧凑 中心句强调、紧扣主旨,揭示中心 哲理句 具有启迪作用,画龙点睛作用 过渡句 承上启下 疑问句其表达鲜明、强调,激发读者思考作用矛盾句具有强调作用,侧重于矛盾的一个方面 引 用 句 故事传说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诗歌丰富强化文章内容,是描写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有意境美名 言 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典故议论文是例证,证明论点;其它类阅读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点亮文采 写景句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借景抒

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作用类试题是近年来一直保持的试题类型,如08年全国Ⅰ卷第17题:文末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一问的答案是:回应了文章开头底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就是“文末”和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的组合。

又如2009年江苏卷张笑天《上善若水》片段: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问: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答: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有虚到实的思路,激发读者思考。

这个答案是开头句和疑问句及内容的三者组合,题干给我们的提示非常明显“开头”“三个疑问”“对内容表达有什么作用”可以说一句话一个答题点,但是考生如果对这些不熟悉,就很难揣摩出题者的出题意图。反之,就会信手拈来,迎刃而解。

三、鉴赏文中某句(段)话

鉴赏就是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对文中某句话的赏析也有两个解题思路:表达技巧和作者或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我们用下表说明现代文阅读常见的表达技巧的内容和作用:

表达技巧 作用和效果 抒 情 手 段直接抒情坦露襟怀,鲜明的表露作者的爱憎及观点态度,感染读者,引起强烈共鸣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使感情抒发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答题模式:作者借助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 借古讽今 用典抒情 修 辞 手 法比喻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突出事物特征 借代 以简代繁、以虚代实,语言简练、含蓄夸张 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对偶语言整齐,有节凑感,表意凝练 比拟 人格化,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 排比节奏鲜明,有气势,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设问突出强调,引起思考,增强表达效果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描 写 手法 正面侧面使描写的人物和景物更加鲜明、突出 虚实结合

丰富文章意象,开拓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区间,充实审美趣味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相辅相成渲染创造某种气氛,表现人

物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视角变化

声色变换 会使读者视觉产生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感受,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白描用简练的语言抒发质朴自然的思想情感,显得真切深刻细节描写 突出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突出主题 构 思 技巧抑扬结合 形成鲜明对比,造成强烈反差 映衬对比 把事物的性质、特征揭示的鲜明突出 以小见大以小显示大主题,使主题更深刻想象联想活灵活现、生动逼真、感染读者;拓展文章思路、深化主题 伏笔 使人物的出现和事件显得合情合理悬念引起读者追根究底的好奇性,使读者在恍然大悟中获得美的享受铺垫 使内容前后呼应,情节严丝合缝照应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凑、严密,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脉络和文章各层次的内在联系这一考点涉及内容繁杂,需要识记内容较多,但也很有用,不但现代文阅读其它题目可以用,诗歌鉴赏题目也几乎可以套用。因为这是鉴赏文章基本的思路和术语,建议考生熟记活用。这种题型是每年必考题,2009年全国卷Ⅰ第17题,2009年全国卷Ⅱ第17题都设置了这种类型的题目,另外2009年湖北卷、四川卷、江苏卷等都以不同形式设置了题目,不再一一赘述。但别忘记它的另外解答方向是作者或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由上综述,我们可以得出解答句子的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又分别对应两种共六种解题方向,我们就不愁对这一题型进行解答了。当然现代文大阅读是一个系统性强、知识面广的题目,我们只是通过这一题型告诉广大考生任何一个看似纷繁复杂的题目都有相应解题方法和相应的解题知识,只要我们正确学习、认真对待,它们都是可以被我们征服的。

下面是一些习题,供同学们练习:

一、 臭草(鱼腥草)

谢宗玉

药用: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功能。主治肺炎、百日咳、气管炎。

臭草不臭,只是有很强的鱼腥味。

臭草生长在故乡安仁县瑶村的小溪边,黛绿色的叶子把一溪哗哗作响的白水都遮住了,让人老疑心有数不清的鱼儿在下面作乱。

老家安仁在罗霄山脉的西部,是连绵不绝的群山。我从小就喜欢跟着父亲砍柴。要到远远的山那边,才有柴砍。清晨从家里出发,等把柴砍好,咬着牙翻过山梁,已是晌午过后。这时人的肚子也饿了,力气也没了。而酷阳却是最烈的时候。把柴担放在路旁,人坐在树阴下的小溪旁,眼皮沉沉只想睡觉。

父亲站起来,捧几口山泉喝了。然后沿着小溪下去,扯一把最肥的臭草,在白亮亮的溪水中洗净,就往嘴里送。他大幅度地咀嚼着,像家中反刍的老牛,神

态是那么安详,自然而然。让人疑心他原本就是一只食草动物。

我不行,我一闻到臭草的气味就恶心,想吐。可父亲以命令的口吻要我吃下去。他说这是夏季山里最好的食物,回家的路还那么长,别指望会有谁来帮你,你只有自己帮助自己。如果不是因为太饿,最初的那一把臭草我是不会吃下去的。我捏着鼻子,一顿海嚼,只想尽快吞咽下去。谁知臭草不但气味重。而且非常苦,好难下咽。等吃到胃里,倒也不觉得有什么难受,胃是一个非常宽容的家伙。胃被塞满了,坍塌的脊梁骨就像被什么支撑起来了。而臭草浓烈的气味又把绵绵睡意驱散了。这时把柴火往肩上一放,居然轻松了许多。下山的时候,我们一般是龙腾虎跃,看起来比山泉和叠瀑还要滚瓜流水。我在《四季农事》里叙述过我们砍柴下山时龙马精神的样子,但我也许遗漏了臭草的功用。

我父亲或许也并不知道臭草有清热排毒的药效。夏季里,山果还没成熟,这时山里可吃的东西只有大把大把臭草。祖祖辈辈都用臭草来充饥。如果不是昨天我偶尔在万卷书店发现那本《中药原色图谱》,我根本不知道故乡的山山水水会有那么多药草,夸张一点说,伴我成长的每种植物几乎都带有它独特的药效,只可惜我是个可笑而又懵懂的门外汉。我怀疑整个瑶村,懂草药的人也略略可数,即使懂,也只懂点皮毛,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和我的祖祖辈辈在一年四季的药香里活得快乐而又健康。并且安仁瑶村的高寿者比比皆是。他们离去的时候也都非常清爽,绝大多数人属无疾而终。瑶村的喜丧一直操办得像一场又一场的人生盛宴。

我大概算瑶村第一个觉醒者了?难怪深居都市的我为什么总会不由自主想返回瑶村,那不但是心灵的需要,也是我身体的需要。身体不是个没有知觉的傻瓜,它知道什么地方适合它生长,只可惜它受意志控制,做了无奈的囚徒。如今我已是疾病缠身,特别是胆管结石时常折磨着我的痛神经,这时写这样的文章,那份酸苦和悲凉自是无法言说。我深知自己已在城市的水泥地里扎了根,再要拔起,是何其难啊。

感谢故乡那些药草,让我在懵懂中度过了无灾无病的青少年时期。我现在只能怀揣着一份深深的思慕,来追述仍活跃在记忆里的它们。我不是医生,当然无法从它们的药性入手,来追述它们的功绩。我要叙述的,只是年少时与它们相依相伴的那份和谐而美好的感觉罢了。我想,有些药草虽然没有直接医治过我,但它们却以自己独特的药香制造出瑶村浑然天成的气场,将我笼罩其中,加以培植。它们对我的影响,无处不在。

并且,它们在抚育我身体的同时,还暗塑了我的心灵。就比如说臭草吧,就是从吃臭草之后,我开始习惯了人生中那些苦涩的滋味。我总固执地认为。苦涩是人生的底色。所以后来每每面对甜腻的食物和甜腻的生活时,我总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逃避。

我喜欢喝茶,不喜欢吃糖。我喜欢独处,不喜欢交友。我喜欢在青灯之下,握一卷黄书,聊度余生。不喜欢在时代的风尖浪口,摩拳擦掌,勇占鳌头。这都是在吃臭草之时,就已经注定了的

情诗现代短句篇五
《中国古现代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一.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中国古代诗歌大致可分为诗、词、曲三类, 按照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照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自由诗(现代诗)。

1、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包括《诗经》、乐府诗、南北朝民歌等。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古体诗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其平仄、声韵、节奏、结构、字数、停顿都有统一严格的规定。可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每首四句,一二四句末字须押韵(第三句末字可不押),根据每句字数又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

句,绝句可看作律诗的截取。如《山行》和《秋词》均为七言绝句,《秋词》一二四句末字“寥、朝、霄”押ao韵。律诗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一般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两句为一联,分首、颔、颈、尾联,其中颔联、颈联上下两句必须对仗(修辞称对偶),二四六八句末字须押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根据每句字数又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如《登高》为七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一二四六八句末字“哀、回、来、台、杯、”押“ai”韵(古时回、杯亦押“ai”韵)。

3、词是唐代末期兴起,兴盛于宋代的一种诗歌艺术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琴趣,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曲调(即词牌)。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声韵规定严格,用字分平仄。句式参差不齐,句子长短不一。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陆游、岳飞和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周邦彦,晏殊,秦观和李清照。

4、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兴盛于元代的一种诗歌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是元代文学主体。杂剧就是戏剧,一般有四折戏加一个楔子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放在全剧开头或中间。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它包括小令、套数,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同时。相对于词,体式相近,相对自由,可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且多使用口语。小令又叫“叶儿”,是单个的曲子。 \'套曲\',又称“套曲”“散套”,通常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明宫调和曲牌名,且每种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如《[越调]天净沙·秋思》[越调]即表明宫调为越调,曲牌为天净沙。

二.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战争诗、行旅诗和闺怨诗、送别诗、边塞诗、悼亡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

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

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

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八)古诗应用题

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更上一层楼。”)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1.思乡怀人诗

思乡指客居在外的人思念家乡亲人,怀人指怀念异地的亲朋好友,思妇闺情诗也在此外。常用艺术手法有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想象、用典、修辞等。常见的意象有杨柳、明月、鸿雁、杜鹃、鹧鸪、双鲤、尺素、梅花、燕子等。

例1.《闻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两首诗都写到雁,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例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其中“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之情。

2.写景咏物诗

情诗现代短句篇六
高中语文经典性诗句》

文言文翻译要求考生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进而测试其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根据高考试卷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发现许多考生作题不得要领,丢分现象比较严重。2005年高考卷中,文言文翻译分值一反常态地增加到10分之多!这不能不说是为下一年考生文言文的备考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做好高考试题中的“文言文翻译”呢?一、明白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归根结底就一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1.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句子中的每一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落实到位,对号入座,并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翻译时,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例1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2005年湖北卷)分析 本句可以直译,翻译为 “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2.意译意译是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有些词语不好照字面直译,或直译以后会改变原句意义),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例2 “衡下车,治威严”,“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张衡传》)分析 如果直译成“张衡走下车子,就树立威信”,“视察事情三年之后,就给朝廷写信乞求赐还自己的身体”,读起来很别扭,让人不知所云。这时就需要意译,将“下车”译为“到任”,“视事”译为“任职”或“到任办公”,“乞骸骨”译为“请求退休”。考生应注意,下面几种情形往往需要意译:⑴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时例3 侠曰 :“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2005年全国卷Ⅰ)分析“口腹”是借代,代指“饮食”,翻译的时候就应该意译。⑵使用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时例4 “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2005年江西卷)分析 句子属于紧缩复句,直译不好翻译,只能意译为“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疏,就控制不住犯罪”。⑶为了渲染、铺陈某种情况而故意用繁笔时例5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分析 句子中的“席卷”“包举”“囊括”“并吞”意义相同,“天下”“宇内”“四海”“八荒”意义相同,是为了渲

染铺陈,因此必须意译作:“(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3.二者的关系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对译的就对号入座,直接翻译。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二、掌握翻译的技法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技法可总结6个字:释、留、去、替、补、调。1.释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这种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单音节词占多数。所以,考生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尽量把原文中的单音词翻译成能够解释的现代汉语双音词。例6 “众相顾,迄无应者。”(2005年湖北卷)分析 这里,“众”翻译为“大家”,“相”翻译为“互相”,“顾”翻译为“看着”,“迄”翻译为“最终”,“无”翻译为“没有”,“应”翻译为“应战”,“者”翻译为“的人”。于是,整句话就译作:“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当然,由于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用法多样的虚词的存在,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还必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判断。例7 “奇之,立许字以女。”(2005年山东卷)分析 “奇”是意动用法,必须翻译成“认为……非凡(与众不同)”;“字”是一词多义,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这里翻译作“嫁给”;“之”和“以”都是虚词,“之”代指“周维城”,可翻译作“他”,“以”是介词,表凭借,应翻译作“把”。2.留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例8 “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2005年福建卷)分析 其中“吴王、勾践”是人名,“姑苏”是地名,就不需要翻译。例9 “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2005年全国卷Ⅲ) 分析 “御史大夫”是官职,也不需要翻译。3.去文言文中常有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表句中停顿的词、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这些词语在翻译的时候,因为没有相应的词义可以来表示,因此必须删去。例10 “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2005年福建卷)分析 “之”在这里是个用于“主谓之间”的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翻译的时候就必须去掉。

例11 “盖当时视他驿为壮。”(2005年浙江卷)分析 “盖”在这里是发语词,翻译的时候也必须去掉。 4.替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是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有的名称说法已经不同等。因此,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千万不能以今义当古义。例12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全国卷Ⅱ)分析“妻子”古文中的意义是“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的词义缩小了。所以,翻译的时候应该用“妻子和儿女”来替换。例13 “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2005年湖南卷)分析 “学者”古文中的意义是“学写文章的人”,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已经不同,翻译的时候也必须替换。5.补文言文中往往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才能够完整、通顺、明确。例14 “故吾继之,述而不作。”(2005年上海卷)分析 全句话翻译为“所以我现在继任杭州刺史,只能记述亭(景色之美),而不能再建造(其他亭)了。”其中,加括号的部分就是原文中省略的内容,翻译的时候必须补出。例15 “因乞李氏以归。”(2005年湖南卷)分析 “乞”的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代指《昌黎先生文集》这部书),翻译的时候也必须补出。6.调由于语言的演变,有的文言句型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这就是特殊句式,其中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对于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加以调整。例16 “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2005年福建卷)分析 “求哀请命于勾践”属于介词短语后置,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因此,翻译的时候应该调整为“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例17 “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天津卷)分析 “何求”属于宾语前置,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因此,翻译的时候也应调整过来,译作“想要什么”。三、抓住翻译的关键 人常说,打蛇打七寸。七寸是蛇的要害,打在那里一下子就能把它打死。文言文翻译也是如此,考生必须抓住翻译的关键,否则,就徒劳无功,白忙活一场。文言文翻译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1.抓关键词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

键词语。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尤其是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翻译的时候,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准确,那么这个分就遗憾的丢掉了。例18 “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2005年辽宁卷)分析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承”译为“承受”“秉承”一类的意思;“年”译为“年成”“收成”一类的意思。如果两个关键词翻译错误,这个题就很难得分。例19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2005年全国卷Ⅱ)分析 其中“丧”与“争”是关键词,一个译作“为它治丧”,一个译作“直言规劝”。 2.抓特殊句特殊句式(包括固定句式)的翻译,也往往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考生如果不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固定译法,那么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文言句子,因此丢分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例20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2005年天津卷)分析 这是一个“……者,……也”形式的的特殊句式,翻译的时候必须翻译成“……,是……”,否则就要丢分。例21 “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2005年福建卷)分析 前者是个被动句,后者属于介词结构后置,两个句式都必须翻译出来。最后,将翻译的要领总结为一首口诀,希望对广大考生做好“文言文翻译”有所帮助。保持对应,力求直译。直译不便,酌情意译。比喻借代,互文婉曲。言简紧缩,繁笔铺叙。释解当头,活用注意。多种用法,古今联系。保留古名,删除无意。替换改变,补齐略句。遇有倒装,调整词序。得分要点,关键词句。2006.3.14 10:13 作者:gaokaocn 引用:0 | 收藏 | 评论:2怎样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分类:语文怎样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能力要点】1. 掌握读解古诗的思路门径规律。2. 审读题干,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3. 学会调度使用常见的鉴赏术语,组织好答题语言。【题型示例】[例1] (2003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

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 [例2]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筹边楼* 薛涛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注:①李德裕建筹边楼于成都府治之西,运筹帷幄,使得边境安宁,百姓安居。②边头:边疆地区。(1)诗歌前两句用“平临云鸟”和“壮压西川四十州”写出了筹边楼的 ,通过写楼赞颂了 。(2)诗歌后两句视角独特,在前两句写景基础上,发表议论。请结合全诗,说明作者的意见或看法。答: [例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 李煜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词人用“山寒、芦深、孤舟、月明、笛声”这些意象表现出怎样的情景? 结合李煜的身世,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 从上述三例可见,古诗鉴赏的考查不管怎样设题,所考内容无非是围绕三个问题:①“写什么”——解读意象、意境、内容;(如[例2(2)][例3]第一问)②“怎样写”——简析语言、表达技巧;(如[例1])③“为何写”——揣摩主题、情感、观点态度(如[例2(2)][例3]第二问)。对一首古诗作初步鉴赏,说到底就是思考解答这三个问题,这是解读、鉴赏古诗的思路规律。【解题技巧】一、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例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注)①诗人写此诗时68岁。两年前以“嘲弄风月”的罪名弹劾罢官、归隐山阴(今绍兴)故居。②轮台,汉代西域地名。这首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这首诗

情诗现代短句篇七
《中国现代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一.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中国古代诗歌大致可分为诗、词、曲三类, 按照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照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自由诗(现代诗)。

1、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包括《诗经》、乐府诗、南北朝民歌等。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古体诗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其平仄、声韵、节奏、结构、字数、停顿都有统一严格的规定。可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每首四句,一二四句末字须押韵(第三句末字可不押),根据每句字数又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绝句可看作律诗的截取。如《山行》和《秋词》均为七言绝句,《秋词》一二四句末字“寥、朝、霄”押ao韵。律诗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一般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两句为一联,分首、颔、颈、尾联,其中颔联、颈联上下两句必须对仗(修辞称对偶),二四六八句末字须押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根据每句字数又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如《登高》为七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一二四六八句末字“哀、回、来、台、杯、”押“ai”韵(古时回、杯亦押“ai”韵)。

3、词是唐代末期兴起,兴盛于宋代的一种诗歌艺术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琴趣,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表

示音乐性的曲调(即词牌)。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声韵规定严格,用字分平仄。句式参差不齐,句子长短不一。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陆游、岳飞和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周邦彦,晏殊,秦观和李清照。

4、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兴盛于元代的一种诗歌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是元代文学主体。杂剧就是戏剧,一般有四折戏加一个楔子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放在全剧开头或中间。散曲是一种

情诗现代短句篇八
《第十六章 艾青及现代新诗的又一高潮》

情诗现代短句篇九
《中国古现代的诗歌》

中国古现代的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一.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中国古代诗歌大致可分为诗、词、曲三类,按照内容可;1、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2、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其平;3、词是唐代末期兴起,兴盛于宋代的一种诗歌艺术形;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一.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

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中国古代诗歌大致可分为诗、词、曲三类, 按照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照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自由诗(现代诗)。

1、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包括《诗经》、乐府诗、南北朝民歌等。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

《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古体诗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其平仄、声韵、节奏、结构、字数、停顿都有统一严格的规定。可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每首四句,一二四句末字须押韵(第三句末字可不押),根据每句字数又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绝句可看作律诗的截取。如《山行》和《秋词》均为七言绝句,《秋词》一二四句末字“寥、朝、霄”押ao韵。律诗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一般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两句为一联,分首、颔、颈、尾联,其中颔联、颈联上下两句必须对仗(修辞称对偶),二四六八句末字须押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根据每句字数又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如《登高》为七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一二四六八句末字“哀、回、来、台、杯、”押“ai”韵(古时回、杯亦押“ai”韵)。

3、词是唐代末期兴起,兴盛于宋代的一种诗歌艺术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琴趣,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表

示音乐性的曲调(即词牌)。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声韵规定

严格,用字分平仄。句式参差不齐,句子长短不一。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陆游、岳飞和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周邦彦,晏殊,秦观和李清照。

4、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兴盛于元代的一种诗歌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是元代文学主体。杂剧就是戏剧,一般有四折戏加一个楔子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放在全剧开头或中间。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它包括小令、套数,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同时。相对于词,体式相近,相对自由,可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且多使用口语。小令又叫“叶儿”,是单个的曲子。 \'套曲\',又称“套曲”“散套”,通常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明宫调和曲牌名,且每种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如《[越调]天净沙·秋思》

[越调]即表明宫调为越调,曲牌为天净沙。

二.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战争诗、行旅诗和闺怨诗、送别诗、边塞诗、悼亡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

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情诗现代短句篇十
《现代文阅读理解句子例题》

现代文阅读·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一、2001全国 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 24题。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时钟滴答响着,天已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也许是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时已经来过,把漏水的龙头修好了。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厨房的门。当你面对上门推销的书商或者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为你作好了准备。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了进来:“是个男孩!”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者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井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根据以上阅读材料,设计了4道试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归纳、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以及对文章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

2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 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2)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3)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二、2010全国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灯 火 萧 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①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②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有删节)

[注]①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②土埆厝:台湾的一种民居。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福建卷)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8—21题。(18分)

朱 湘

拿起—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待;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现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公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采樵,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得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18.“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请阐释画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3分)

四、全国卷2 (黑、吉、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春天的梦 苏叔阳

黎明,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啊,多像梦的使者。蓦地,几行诗句涌上心头:闪亮的雪花,轻柔晶莹

每一片都一个温馨的梦。

让树枝看见了新绿,

让街道看见了浓阴。

哦,在这落雪的早晨,

我忽地闻到了丁香的芬芳,

听见了蜜蜂的歌唱„

春天是可爱的吗?特别是在这里,短促得犹如蜉蝣的生命,只一闪,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春天是值得留恋的吗?特别是在这里,常常有漫天的风沙,吹干你生命的汁液。 但我还是喜爱她,像喜爱我最倾心的恋人;我还是执拗地追寻她,像追寻早已消逝了的我的童年。

因为再短促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血液的火焰。而没有了色彩,也就没有了旋律,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舞蹈,没有了运动,没有了一切!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3355.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