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环评师】
形容论语的成语篇一
《论语中的成语(全)》
《论语》中的成语
《学而篇第一》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论语·学而》(1·10):“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论语·学而》(1·1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论语·学而》(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论语·学而》(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论语·学而》(1·15):“《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论语·学而》(1·15):“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第二》
2-1、【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为政》(2·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8、【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9、【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10、【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论语·为政》(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1、【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为政》“子游问孝”(2·7)、“子夏问孝”(2·8)。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论语·为政》(2·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成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单一用途的人。《论语·为政》(2·12):“君子不器。”
2-14、【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论语·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3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学习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论语·为政》(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论语·为政》(2·16):“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论语·为政》(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论语·为政》(2·1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论语·为政》(2·18):“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20、【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论语·为政》(2·19):“举枉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论语·为政》(2·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2、【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论语·为政》(2·24):“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第三》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论语·八佾》(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杞宋无征】——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论语·八佾》(3·9):“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3-3、【了如指掌】【了若指掌】【如指诸掌】——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论语·八佾》(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4
3-4、【告(gù)朔饩(xì)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3-5、【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6、【乐而不淫】——快乐而不过分。指表现的情感有节制。《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7、【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8、【成事不说】——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9、【既往不咎】【不咎既往】——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3-10、【尽美尽善】——尽:极。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无缺。同“尽善尽美”。《论语·八佾》(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里仁篇第四》
4-1、【里仁为美】——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论语·里仁》(4·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造次颠沛】——流离失所,生活困顿。《论语·里仁》(4·5):“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3、【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论语·里仁》(4·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论语·里仁》(4·8 ):“朝闻道,夕死可矣。”
5
形容论语的成语篇二
《论语中的成语》
1、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 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 当仁不让 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 恶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 发愤忘食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 犯上作乱 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 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 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 惠而不费 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 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 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 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 理屈词穷 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 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21、 内省不疚 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23、 年富力强 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24、 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 轻裘肥马 裘:皮袄。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26、 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反复复地体会这句话。语本《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27、 杀身成仁 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语本《论语·卫灵公》“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生命
28.过犹不及:《论语·》:“。”凡事做过了头,就象做得不够一样。谓行事须恰如其分。
29.既往不咎:《八佾yi4(古代乐舞的行列)》:“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咎:责备。对已成过去的错误,不加责备追究。
30.巧言令色:《论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讨好于人。
31.文质彬彬:《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形容配合协调。孔子提出做人的标准:礼乐是文,仁义是质,二者兼备,可谓君子。后多形容举止文雅,态度端庄从容。
32.述而不作:《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后泛指只阐述前人的成说,自己不创新。
33.色厉内荏:《阳货》:“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荏,怯弱。外表严厉内心怯弱。
34.杀身成仁:《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后指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35.当仁不让:《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当仁,面临仁义之事。对于应做之事应勇于承当而不推让。
3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竭,鱼馁而肉败,不食。”厌,通“餍”,满足。脍,切细的鱼、肉。粮食舂得越细越好,鱼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极其讲究。
37.善贾而沽 贾:同“价”。等好的价出卖。《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也用来比喻怀才未遇,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或得到高职位才出来做官。
38、
手足无措
措:安放。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9、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四肢;勤: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论语·微子》记载:有一次子路跟随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后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锄草的老大爷。子路问他说:“子见夫子乎?”那老大爷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40、 驷不及舌 意思是言已出口,驷马也追不及。指说话应当慎重。《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41、 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
42、 文质彬彬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3、 血气方刚 血气: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44、 循序渐进 循:依照,沿着。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45、 循循善诱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后来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37、 言必有中 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得正确。《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46、 言不及义 及:涉及;义,这里指正经事情。说话一点也不涉及正经的道理。《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48、 一言以蔽之 蔽: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9、 以直报怨 直:正直。以公道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50、 仁人志士 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论语·卫灵公》:“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现泛指爱国的愿意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10
回答者: 13503484339 - 十二级 2009-12-26 11:23
我来评论>>
相关内容
2010-1-21 • 《论语》中的成语
6 2009-10-18 • 用《论语》中的成语或句子写话
14 2009-4-21 •
12 2009-4-5 •
<<论语>>中的成语 2008-10-19 • 初一课文
更多关于《论语》中的成语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论语》 成语
等待您来回答
6年级下册的小学语文第4课的第5题怎么写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喻什么社会现象?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其他回答 共 3 条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回答者: 拾忽 - 一级 2009-12-26 11:24
巧言令色 尽善尽美 后生可畏 手足无措 文质彬彬 名正言顺
回答者: 218.63.94.* 2009-12-26 11:30
必恭必敬 · 百感交集 · 兵贵神速 · 杯弓蛇影
· 不寒而栗 · 不合时宜 · 不自量力 · 不拘一格
· 不可多得 · 不堪回首 · 不可救药 · 别开生面
· 不可同日而语 · 不伦不类 · 伯乐相马 · 班门弄斧
· 白面书生 · 八面威风 · 不名一钱 · 拔苗助长
· 不屈不挠 · 不求甚解 · 髀肉复生 · 病入膏肓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拔山举鼎 · 博士买驴 · 冰山难靠 · 背水一战 · 半途而废 · 不贪为宝 · 白头如新
· 百闻不如一见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抱薪救火 · 标新立异 · 不学无术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不远千里 · 不因人热 · 别有天地 · 不遗余力 · 百折不挠 · 百丈竿头
· 不自量力 · 不知所云 · 宾至如归 · 拔帜易帜
· 残杯冷炙 · 寸草春晖 · 草船借箭 · 乘风破浪
· 才高八斗 · 城狐社鼠 · 沧海桑田 · 草菅人命
· 草木皆兵 · 程门立雪 · 长驱直入 · 车水马龙
· 乘兴而来 · 沉鱼落雁 · 乘人之危 · 车载斗量
· 大笔如椽 · 打草惊蛇 · 雕虫小技 · 大材小用
· 多多益善 · 大腹便便 · 大公无私 · 当局者迷
· 大逆不道 · 大器晚成 · 当务之急 · 开诚布公
· 不得要领 · 抛砖引玉 · 二桃杀三士 · 尔虞我诈
· 罚不当罪 · 奋不顾身 · 分崩离析 · 风吹草动
· 覆巢无完卵 · 分道扬镳 · 奉公守法 · 负荆请罪 · 发奸擿伏 · 返老还童 · 发蒙振落 · 风声鹤唳
· 覆水难收 · 赴汤蹈火 · 分庭抗礼 · 防微杜渐 · 负隅顽抗 · 负重致远 · 管鲍之交 · 各得其所 · 感恩图报 · 过河拆桥 · 刮目相看 · 瓜田李下 · 高枕无忧 · 各自为政 · 华而不实 · 好好先生 · 狐假虎威 · 汗流浃背 · 后来居上 · 合浦珠还 · 后起之秀 · 后生可畏 · 火树银花 · 坚壁清野 · 间不容发 · 井底之蛙 · 鸡口牛后 · 江郎才尽 · 见猎心喜 · 鸡鸣狗盗 · 九牛一毛 · 胶漆相投 · 举一反三 · 开诚布公 · 空洞无物 · 沆瀣—气 · 克己奉公 · 开卷有益 · 侃侃而谈 · 口蜜腹剑 · 开门揖盗 · 空前绝后 · 克勤克俭 · 旷日持久 · 困兽犹斗 · 开天辟地 · 口若悬河 · 空中楼阁 · 刻舟求剑 · 脍炙人口 · 狼狈不堪 · 力不从心 · 两败俱伤 · 乐不思蜀 · 老当益壮 · 劳而无功 · 论功行赏 · 老马识途 · 老牛舐犊 · 老妪能解 · 老生常谈 · 梁上君子 · 蓝田生玉 · 滥竽充数 · 狼子野心 · 芒刺在背 · 买椟还珠 · 马革裹尸 · 门可罗雀 · 名落孙山 · 孟母三迁 · 马首是瞻 · 毛遂自荐 · 门庭若市 · 木人石心 · 牛鼎烹鸡 · 怒发冲冠 · 鸟尽弓藏 · 南柯一梦 · 弄巧成拙
· 穷兵黩武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难兄难弟 · 南辕北辙 · 天真料漫 · 千变万化 · 七步之才 ·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 曲高和寡 · 曲尽其妙 · 千金市骨 · 千钧一发 · 千里鹅毛 · 黔驴技穷 · 千虑一得 · 巧取豪夺 · 七擒七纵 · 杞人忧天 · 曲突徙薪 · 千万买邻 · 犬牙交错 · 千人所指 · 千载难逢 · 气壮山河
· 日不暇给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人给家足 · 如火如荼 · 人杰地灵 · 日暮途穷 · 入木三分 · 人琴俱亡 · 人弃我取 · 忍辱负重 · 任人为贤 · 人人自危 · 如释重负 · 入吾彀中 · 人心如面 · 如鱼得水 · 人言可畏 · 孺子可教 · 手不释卷 · 士别三日 · 死不旋踵 · 师出无名 · 三寸之舌 · 水滴石穿 · 死而不朽 · 伤风败俗 · 三顾茅庐 · 双管齐下
· 死灰复燃 · 十行俱下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尸居余气 · 司空见惯 · 水落石出 · 三令五申 · 四面楚歌 · 三迁之教 · 三人成虎 · 杀身成仁 · 水深火热
· 识时务者为俊杰 · 三生有幸 · 尸位素餐 · 塞翁失马 · 上下其手 · 上行下效 · 随月读书 · 守株待兔 · 三折其肱 · 土崩瓦解 · 同仇敌忾 · 同仇敌忾
形容论语的成语篇三
《论语中的成语整理》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汇编
一、为政以德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
②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③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④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⑤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
分崩,破裂。离析,散开。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⑥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⑦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
偃草,草被风吹倒。
二、三、克己复礼 待贾而沽
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反义词“名正言顺”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待贾而沽:等待好的买主卖出去。旧比喻等待合适的机会出仕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
遇、条件才肯答应出来任职或做事。
磨而不磷:坚硬之物,磨而不能使之薄。比喻不因外力而有所改变。
涅而不缁:用黑色染料也染不黑。比喻内质秀美的人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匏瓜空悬:比喻有才能的人不能为世所用。
愚不可及:本指国君无道时假装愚笨的本领常人不能及,现多指极其愚蠢。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做事。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顽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五、仁者爱人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比方别人。意思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出自论语 卫灵公。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六、君子之风
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
人。
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太重。
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坏事都做绝了。
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已,停止。
七、求诸己
后生可畏:年轻人是可敬可畏的。形容年轻人能超过前辈。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八、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周:团结、亲密。比:互相勾结。关系密切、团结但不互相勾结。 言不及义:义:义理,指事情的道理。谓所说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喜欢卖弄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直谅多闻:直:正直,谅:终信。谓正直诚信,博学广识。语出《论语·季氏》:“益者三友。” 以德报怨:用恩惠去报答怨恨。
以德报德:德:恩惠。拿恩惠酬答恩惠。
以直报怨:直:正直、公平。用公平正直来回报怨恨。
以人废言:因发言人的地位低下等原因就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的意见。
观过知仁:谓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瞭解他的爲人。语出《论语·里仁》:“人
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九、出辞气远鄙倍
求仁得仁:追求仁德就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令色,讨好的表情。
十、学以致其道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
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结合。
十一、诲人不倦
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有教无类:类,种类。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
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诗礼之训:《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
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后以“诗礼之训”谓子承父教。
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
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一隅三反:《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与“举一反三”意同,谓善
于类推,能由此及彼。
切磋琢磨:古代把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分别称为切、磋、琢、磨。后比喻道德学问上的互
相研讨、砥砺。
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推知很多。形容人聪慧,善于类推。
爱素好古:《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后以“爱素好古”谓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述而不作:述:陈述。作:创作。泛指只阐述前人成说,自己并不创新。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十二、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人的敬仰。
斐然成章:斐然:有文采的样子。章:有条理的花纹。形容文采可观。亦形容才干或声名显
耀。《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刘宝楠正义:“言弟子居鲁,所学已就,能成文章可观也。”一说,谓妄作穿凿以成文章。见何晏《论语集解》。
侃侃訚訚: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语出《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
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暴虎冯河:《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原谓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顾一切。 用行舍藏:亦作“用舍行藏”。《论语·述而》:“子谓顔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
我与尔有是夫。’”谓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
升堂入室:①《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原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
度深浅的差别。升堂喻已有所成就,入室喻已得其奥秘。后用以称赞在学问或技艺上的由浅入深,渐入佳境。
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能不用。《论语·阳
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循循善诱:谓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亦泛指教导有方。语本《论语 ·子罕》:“夫子
循循然善诱人。”
博文约礼:广求学问,恪守礼法。约,约束。语本《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
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欲罢不能:要停止也不能停止。罢:停。
赐墙及肩:语出《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
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后因以“赐墙及肩”喻才学浅露。
门墙桃李:《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又《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后遂以“门墙桃李”比喻他人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
十三、沂水春风
沂水春风:孔学的教益,师长的熏陶。
一日之长:谓年龄比别人稍大。语出《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
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沂水弦歌:谓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语本《论语·先进》:“扞曾点呴曰:‘莫春者,春服
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沂水舞雩:谓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语本《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
有勇知方:有勇气且知道义。语本《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由也 爲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何晏集解:“方,义方。”
十四、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过犹不及:事情做的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无适无莫:谓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语本《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
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朱熹集注:“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
谁适从’是也。莫,不肯也。比,从也。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
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倡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圣人之学不然。
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
和而不同:和睦的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十五、敬鬼神而远之
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意接近。也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语。
形容论语的成语篇四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1、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 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 当仁不让 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 恶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 发愤忘食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 犯上作乱 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 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 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 惠而不费 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 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 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 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 理屈词穷 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 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21、 内省不疚 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23、 年富力强 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24、 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 轻裘肥马 裘:皮袄。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26、 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反复复地体会这句话。语本《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27、 杀身成仁 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语本《论语·卫灵公》“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生命
28.过犹不及:《论语·》:“。”凡事做过了头,就象做得不够一样。谓行事须恰如其分。
29.既往不咎:《八佾yi4(古代乐舞的行列)》:“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咎:责备。对已成过去的错误,不加责备追究。
30.巧言令色:《论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讨好于人。
31.文质彬彬:《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形容配合协调。孔子提出做人的标准:礼乐是文,仁义是质,二者兼备,可谓君子。后多形容举止文雅,态度端庄从容。
32.述而不作:《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后泛指只阐述前人的成说,自己不创新。
33.色厉内荏:《阳货》:“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荏,怯弱。外表严厉内心怯弱。
34.杀身成仁:《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后指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35.当仁不让:《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当仁,面临仁义之事。对于应做之事应勇于承当而不推让。
3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竭,鱼馁而肉败,不食。”厌,通“餍”,满足。脍,切细的鱼、肉。粮食舂得越细越好,鱼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极其讲究。
37.善贾而沽 贾:同“价”。等好的价出卖。《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也用来比喻怀才未遇,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或得到高职位才出来做官。
38、 手足无措 措:安放。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9、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四肢;勤: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论语·微子》记载:有一次子路跟随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后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锄草的老大爷。子路问他说:“子见夫子乎?”那老大爷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40、 驷不及舌 意思是言已出口,驷马也追不及。指说话应当慎重。《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41、 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
42、 文质彬彬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3、 血气方刚 血气: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44、 循序渐进 循:依照,沿着。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45、 循循善诱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后来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46、 言不及义 及:涉及;义,这里指正经事情。说话一点也不涉及正经的道理。《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47、 言必有中 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得正确。《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48、 一言以蔽之 蔽: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9、 以直报怨 直:正直。以公道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50、 仁人志士 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论语·卫灵公》:“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现泛指爱国的愿意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形容论语的成语篇五
《论语中的成语》
形容论语的成语篇六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格言1、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 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 当仁不让 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 恶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 发愤忘食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 犯上作乱 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 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 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 惠而不费 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 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
晓也。” 17、 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 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 理屈词穷 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 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21、 内省不疚 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23、 年富力强 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24、 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 轻裘肥马 裘:皮袄。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26、 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反复复地体会这句话。语本《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27、 杀身成仁 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语本《论语?卫灵公》“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生命。 28、 善贾而沽 贾:同“价”。等好的价出卖。《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也用来比喻怀才未遇,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或得到高职位才出来做官。 29、 手足无措 措:安放。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0、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四肢;勤: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论语?微子》记载:有一次子路跟随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后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锄草的老大爷。子路问他说:“子见夫子乎?”那老大爷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31、 驷不
及舌 意思是言已出口,驷马也追不及。指说话应当慎重。《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32、 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 33、 文质彬彬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4、 血气方刚 血气: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5、 循序渐进 循:依照,沿着。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36、 循循善诱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后来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37、 言必有中 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得正确。《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38、 言不及义 及:涉及;义,这里指正经事情。说话一点也不涉及正经的道理。《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39、 一言以蔽之 蔽: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0、 以直报怨 直:正直。以公道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1、 仁人志士 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论语?卫灵公》:“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现泛指爱国的愿意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如果你发现了更多,请联系我,多谢
形容论语的成语篇七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成语60例(一)
1. 言而有信 《学而》
原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翻译:讲信用,要符合于义;只有符合义的诺言才可以去实现。
成语释义:说出来的话算数,有信用。
2.见义勇为 《为政》
原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翻译: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那是谄媚。遇到符合义的事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 成语释义:见到了正义的事情就要勇敢地去做。
3.三十而立 《为政》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到事情就不迷惑了;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去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做出违背规矩。
成语释义:三十岁自立于世,开始成熟。
4.温故知新 《为政》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就会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作老师了。 成语释义:温习已学过知识有获得新的体会。也比喻回顾历史,认识现在。
5. 一言以蔽之 《为政》
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翻译:《诗经》的内容,用一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内容。
成语释义: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6.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翻译:孔子谈论季氏,说他在庭院内观赏八佾之舞,这种事情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成语释义: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表示绝不容忍。
7.不咎既往 《八佾》
原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翻译: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再说了,已经做过的事情就不必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再去追究责备了。
成语释义: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
8.见贤思齐 《里仁》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见到圣贤的人考虑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进行自我反省。 成语释义:看到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就想要向他学习,看齐。
9.讷言敏行 《里仁》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翻译:孔子说:“君子要谨慎地说话,而要敏捷地行动。”
成语释义:语言迟缓,行动敏捷。古代儒家所奉行的一种修身之道。
10.不耻下问 《公冶长》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向孔子请教:“孔文子为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因为他聪明而又喜欢学习,遇见比自己差的人,也肯于向他虚心求教,不以为耻辱,所以他的谥号叫做„文‟。 成语释义: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11.听其言而观其行 《公冶长》
原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翻译:开始的时候,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对于人我是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成语释义: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动。指看人是否言行一致。
12. 朽木不雕 《公冶长》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翻译: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能再雕刻什么了,粪土的墙壁不能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个人,何必再去谴责他呢?“
成语释义:①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比喻人或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②比喻人不堪造就。
13. 三思而后行 《公冶长》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翻译:季文子要三次考虑后才做某一件事情。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成语释义:原指经过三次考虑,然后去做。后泛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去做。
14. 敬而远之 《雍也》
原文: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翻译:孔子说:“专心倡导人民遵守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又要远离它不要沉迷,这就可以说是聪明啦。”
成语释义:尊敬他而又有所顾忌而不去接近他。既不得罪他,也不接近。
15.文质彬彬 《雍也》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翻译: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未免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把文采与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成语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不仅文雅,而且懂礼貌。
16.诲人不倦 《述而》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接解的知识,学习永不满足,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对于我有哪些呢?”
成语释义:教导人不知疲倦。形容教导别耐心。
17. 举一反三 《述而》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不到冥思苦想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点拨他;不到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点,他不能由此类推出相关三点,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成语释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18. 求仁得仁 《述而》
原文: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翻译: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不有什么怨恨呢?
成语释义:寻求仁德就得到仁德。比喻理想、愿望都已实现,如愿以偿。
19.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述而》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在一块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向他们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反省自己改正。
20.学而不厌 《述而》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接解的知识,学习永不满足,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对于我有哪些呢?”
成语释义: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21. 笃志好学 《泰伯》
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翻译:孔子说:坚定信念,努力学习,坚守治国做人之道,有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有祸乱的国家,不在哪里居住。
形容论语的成语篇八
《论语中的成语及其解释》
论语中的成语
一:《学而》篇 (16个)
学而时习之: 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不亦乐乎: 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犯上作乱 : 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巧言令色 : 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则:就;加:加以。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行有余力: 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言而有信: 说 话靠得住,有信用。
知过必改: 认识到自己错了就一定要改。
慎终追远: 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过化存神: 过:经过;存:保存,具有。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
温良谦恭让: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等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小大由之: 指用途可大可小。
贫而乐道: 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切磋琢磨: 将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精益求精: 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告往知来: 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二:《为政》篇 (15个)
北辰星拱: 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众星拱北: 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一言以蔽之: 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而立之年: 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不惑之年: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从心所欲: 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因材施教: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周而不比: 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比而不周: 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异端邪说: 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
举直错枉: 举:选拔。直:正直,指正直之人。错:通“措”,废弃,放弃。枉:弯曲,比喻邪恶之人。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邪佞人。亦作“举直厝枉”、“举直措枉”。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见义勇为: 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三:《八佾》篇 (9个)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杞宋无征: 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力不同科: 科:等第。力量的大小不一样。
告朔饩羊: 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乐而不淫 : 快乐而不过分。指表现的情感有节制。
成事不说: 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再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
既往不咎 : 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尽善尽美: 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四:《里仁》篇 (13个)
颠沛流离: 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心有余而力不足: 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观过知仁 : 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朝闻夕死 :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恶衣恶食: 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一以贯之: 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见贤思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反躬自省 躬:自身;省: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劳而不怨: 劳:劳苦,劳累。虽然很辛苦、很劳累,却没有怨言。形容孝子精心侍奉父母。也指当政者使民勤劳而民无埋怨。
父母在,不远游: 父母在世,不出远门。
游必有方: 要是出游,必须要告辞去处。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
讷言敏行: 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五:《公治长》篇 (8个)
朽木不雕 : 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
朽木粪土: 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
不耻下问 :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善与人交 : 善于与别人交朋友。
三思而行: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愚不可及: 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不念旧恶: 念:记在心上。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掠美市恩 掠美:夺取别人的美名或功绩以为己有。市恩:买好,讨好。 指用别人的东西来买好。
六:《雍也》篇 (16个)
迁怒与人: 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裘马轻肥: 身上穿着软皮衣,骑着肥壮骏马。指生活富裕,放荡不羁。 一箪一瓢: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箪食瓢饮: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泰然处之: 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处:处理,对待。形容毫不在意,沉着镇定。
处之泰然 : 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中道而废: 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
行不由径: 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文质彬彬 :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敬而远之 : 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进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担风险就不可能取得成果。
先难后获 : 难:艰难,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
乐山乐水: 爱好山水风光。
从井救人: 从:跟从。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
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能近取譬 : 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七:《述而》篇 (19个)
述而不作: 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信而好古: 信:相信;好:爱好。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学而不厌 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诲人不倦 : 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举一反三 : 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一偶三反: 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用行舍藏: 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暴虎冯河: 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死而无悔 : 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临事而惧: 临:遭遇,碰到;惧:戒惧。遇事谨慎戒惧。
不知肉味: 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求仁得仁: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富贵浮云: 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发愤忘食 :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乐以忘忧 : 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生而知之: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怪力乱神: 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三人行必有我师 :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择善而从 : 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八:《泰伯》篇 (12个)
战战兢兢: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临深履薄: 深:深渊;履:踩踏;薄:薄冰。面临深渊,脚踩薄冰。比喻小心谨慎,惟恐有失。
犯而不校: 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六尺之孤: 六尺:古代尺短,“六尺”形容个子未长高;孤:死去父亲的小孩。指没有成年的孤儿。
大节不夺 : 大节:临难不苟的节操;夺:丧失。指面临生死关头,仍不改变其原来志向。
任重道远 : 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身体力行: 身:亲身;体:体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一息尚存: 息:呼吸,气息;尚:还。还有一口气。指生命的最后阶段。 死而后已 : 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家喻户晓: 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守死善道 : 指以生命保全道的完善。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九:《子罕》篇 (17个)
斯文扫地 : 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空空如也 : 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循循善诱: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欲罢不能 : 欲:想;罢: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善贾(价)而沽: 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待价而沽 : 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逝者如斯 : 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川流不息 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不舍昼夜 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积少成多 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苗而不秀 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秀而不实: 秀:庄稼吐穗开花;实:结果实。开花不结果。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
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年富力强 : 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泛指一般人。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岁寒松柏: 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勇者不惧 : 惧:害怕。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十:《乡党》篇 (4个)
待人接物: 物:人物,人们。指跟别人往来接触。
侃侃而谈: 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适可而止: 适可:恰好可以。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十一:《先进》篇 (9个)
一仍旧贯 : 一:都,全;仍:因袭,依照;贯:习惯的办法。执照老规矩办事,没有丝毫改变。
言必有中: 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升堂入室 : 升:登上;堂:厅堂;室:内室。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有过之而无不及 :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 过犹不及 : 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理屈词穷 :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一日之长: 长:长处。表示判断或处理事情有稍强于他人的能力。 舍己为人 : 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十二:《颜渊》篇 (16个)
克己复礼 :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 欲:想要,希望;加:给予。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内省不疚 : 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死生有命 : 指人的生死都是命中注定。
四海之内皆兄弟 : 四海:指全国。全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足食足兵: 食:粮食;兵:武器。粮食充足,武备修整。
必不得已 : 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势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无可奈何的意思。 驷不及舌: 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通力合作 : 通力:一起出力。不分彼此,一齐出力。
片言折狱 片言:极少的几句话;折狱:判决诉讼案件。原意是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判决讼事。后指能用几句话就断定双方争论的是非。
成人之美 : 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形容论语的成语篇九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1、【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示例】在封建社会的教条之下束缚久了的人,最怕的是“~,不忠不义”的罪名。(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处】《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示例】“他真是一个~的小人。”(郭沫若《屈原》第四幕)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示例】老师讲的这些话,~,就是让我们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
4、【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5、【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示例】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示例】小小三岛之国,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
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示例】比亦有人说足下诚~。 (唐〃韩愈《与崔群书》)〖附注〗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示例】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9、【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 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示例】
10、【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示例】
11、【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西汉·戴圣《礼记·表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示例】他绝对自信他不是~的软背脊的人儿。 (茅盾《创造》三)
12、【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示例】 “陈教授~从容不迫地说:„„”(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
第34章:)【近义词】 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反义词】野调无腔、出言不逊
13、【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示例】知足下追踵古人,见贤思齐。(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
14、【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4回:“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15、【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出处】《诗经·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示例】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故事〗《论语·述而》记载,“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对颜渊说:“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我隐藏起来。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我和你。”好胜心强的子路连忙问:“老师,您统率三军将和谁在一起?”孔子说:“赤手空拳打虎,蹚水过河,死都不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只和凡遇事谨慎,善于谋划而又能办成事的人在一起。”)
16、【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示例】
17、【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
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示例】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示例】职早就打算一个主意,想去回藩台去,又因为是“~”,这种事搁在心上已有多年了。(《晚清文学丛钞·中国现在记》第六回)
19、【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示例】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 (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
2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示例】
21、【华而不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出处】《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示例】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脆而不坚……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金玉其表、虚有其表、败絮其中【反义词】表里如一【典故】《左传·文公五年》记载,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到魏国去,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赢,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悄悄对妻子说:“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来,随时留心,都没找到一个合意的。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错,我决心跟他去了。” 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不知谈些什么。店主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店主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问道。 “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服他去呢?你不是决心很大吗?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好了。” “我看到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他一去,没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祸害,所以打消了原来的主意。”店主说。 这阳处父,在店主的心目中,就是个“华而不实”的人。 所以,店主毅然地离开了他。
22、【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示例】苏曼殊《惨世界》第十回:“你们青春年少,正是~之时,还望努力自重才好。”【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称赞年轻人【近义词】少年老成 【反义词】少不更事、乳臭未干
2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示例】“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
生的古板规矩,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 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24、【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示例】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之明师也。【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称颂人【近义词】登峰造极、当行出色、炉火纯青 【反义词】浅尝辄止、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初出茅庐
25、【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示例】朱自清《诵读教学》:“前者歪曲了白话文,后者也歪曲了白话文,所谓~。【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强调言行恰如其分【近义词】不为已甚【反义词】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示例】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寇仇,恐亦非~之恕道也。(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解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论语》《颜渊篇》主要讲述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27、【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示例】敝人向来最赞成一切牺牲,也最乐于“~”,况且我们是同志,我当然应该给你想一个完全的办法。(鲁迅《华盖集·牺牲谟》)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指赞助别人成事【近义词】急公好义、助人为乐【反义词】成人之恶、掠人之美
28、【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示例】我没有~的能力。【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29、【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示例】
30、【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示例】唐·刘禹钖《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古所谓一言兴邦者,信哉!”宋·许顗《许彦周诗话》:元礼首议太真、国忠辈,近乎~,宜得此语。
31、【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示例】
32、【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33、【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行动要坚决。【出处】《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34、【言过其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示例】我不能不将他们那旗人的历史对你讲明,你好知道我不是~。(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
3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示例】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共产党~,协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蒋介石。”【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反义词】忘恩负义、无情无义
36、【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示例】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章:“成天泡在个人情绪里头,唉声叹气,~。”【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
37、【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示例】刘征泰《苏步青》:据谷超豪等人回忆,凡遇应当参加的讨论会,苏先生向来是风雨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3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