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阅读答案

| 环评师 |

【www.guakaob.com--环评师】

秋词阅读答案篇一
《秋词阅读答案》

秋词阅读答案

1.默写《秋词》这首诗。(16分)

2.历代文人为了抒发“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4分)

答:落叶、悲鸿、衰草、枯木、银霜 。

3.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6分)

答: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4.你认为这首诗最可贵的是什么?(8分)

答:这两首诗最可贵的是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5.你是如何理解第一首诗中的“鹤”的?(8分)

答: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6.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8分)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7.结合具体形象简要说说最后两句诗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8分)

答:属主观题,可从虽遭遇人生坎坷,仍要不屈不饶,具备奋斗精神这个角度阐述。

8.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8分)

答 :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10.“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8分)

答: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11.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8分)

答: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的化身,它给于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1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8分)

答: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13.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10分) 答: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秋词阅读答案篇二
《话说秋字阅读答案》

话说秋字阅读答案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更也)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豉酱)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吕氏春秋 忠廉》

齐国有两个勇士,一个居住在东郭,一个居住在西郭。一日,两人路遇,东郭勇士说:"去喝一杯如何?""有肉下酒吗?"西郭勇士问。"你身上的肉,我身上的肉,不是肉吗?"东郭勇士乜斜着西郭勇士说。西郭勇士不甘示弱,欣然应允。于是,两人找来些豆酱,拨出刀来,你割我一刀,我割你一刀,蘸着豆酱吃起来,谁也不甘心先服输,直吃得两人都倒毙于地。

秋词阅读答案篇三
《《秋词》同步练习》

《秋词》同步练习

一、填空:

1、《秋词》的作者是字他是

朝著名的。

2、这首诗一改传统秋词的的 ,反映出诗人 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二、熟读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2、形成对比的句子是什么?

3、哪个字道出历代诗人对秋的普遍感受?

4、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5、作者对秋的评论是怎样的?(原文)

6、诗中与“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意

境相反的句子:

答案:

一、1、刘禹锡 梦得 唐朝 诗人 2、凄凉 开阔明丽 乐观

二、1、为了和自己对秋的评价做对比,表现乐观的情绪和昂扬向上的斗志。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3、悲

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秋词阅读答案篇四
《实用诗歌阅读+答案》

2010中考古诗词阅读(117份)

(2010·江西)(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9~10题。(4分)

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②夜猿呜。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②噭:同“叫”。

9.概括引发诗人思乡的事由。(2分)

10.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至“夜”结束全诗。

B.颈联以“烟断”、“木平”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

C.尾联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添无尽乡思之愁。

D.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粗犷、直抒胸臆。

9.异乡孤征(意思相同酌情给分)(2分)

10.D(2分)

(2010·浙江省)(一)丰乐亭游春①(其一)(4分)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

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5.诗歌的第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2分)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5.绿树、山鸟、晴风、落花(答出3项及以上给1分)、明媚(1分)

16.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珍惜春天、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2分)

(2010·浙江省湖州市)(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一16 题。(4 分)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

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游览。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15、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2分)

答案:15、“出”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

16、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2分)

答案:16、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

(2010·毕节地区)诗歌鉴赏:(8分)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韩愈 【唐】刘禹锡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2.(甲)诗中 “左迁” 的意思是 ;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 。(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

及到的两个人物分别是 和 。(4分)

13.请你简要分析(甲)(乙)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4分)

12.贬官;朝奏夕贬;向秀;王质。(4分)

13.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4分)

(2010·浙江义乌)三 古诗文阅读(共20分)

(一)(4分)

1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按要求答题。(4分)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 诗中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 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5 (1)阴阴 又

(2) 思乡

(2010·济宁)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题。

(一)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6.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6.答案:拟人;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评分:共3分。前一问1分,后一问2分,意思对即可。

(2010·浙江省舟山市)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5—24题。

(一)(4分)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

15.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 ▲ 一字相呼应,写出了 ▲ 。(2分)

16.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15、忽 船行之快(第一问答“才”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中的照应情况,回答这样的问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回答,找到相关的诗句来仔细的体会即可。

答案:16、急切、好奇、惊喜。(三点中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回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和诗歌的内容来体会诗人的心情。

(2010·兰州)(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3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①

7.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 。(1分)

8.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7.(1分)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8.(2分)D

(2010·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9.⑴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1分)

⑵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9.⑴ 最爱。(1分)

⑵C(2分)

(2010·江苏盐城)(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8—9两题。(6分)

秋词

刘禹锡

秋词阅读答案篇五
《秋词》

蝉(虞世南 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练习: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向写出了蝉的特点。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首句写了蝉的形状“垂绥”,食性 “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次句写蝉声“流响”,从声音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写出了声音的响度与力度。

3.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

4.“居高”在诗中有哪些含义?

一是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5.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蝉声远传,是由于“居高”而致远,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6.这首诗实际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做人的道理?

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7.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

8.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达感情含蓄,寓意深刻,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1、2两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2010年江苏盐城市中考试题) 参考答案:1.C2.《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2014年连云港中考诗歌复习(重点)

《秋词》P56 P59 七上

1.本首词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前人悲秋的感慨,抒写了奋发进取的豪情。

《望岳》P59 八上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山坡羊 潼关怀古》P63 P177

《己亥杂诗》 P63 八上

1.“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含义?

答: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P65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P66

《孤雁》P66 七下

1.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2.尾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

3.诗人既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鸦”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4.“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两句深切地写出失群者痛苦的心情,显出诗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

5.这是一只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

《春望》P170 A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P171 七上

1.“过”一字,不仅写出龙标的荒远渺邈,更将李白同情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凉的情愫突现出来。

2.这是一篇以景传情的怀念友人的诗。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渔家傲》P171 八下

1.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2.“孤城闭”一词表现了西北边境悲凉,也隐隐透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

3.词中“人”既指词人自己,也包括广大的戍边士卒。

《城东早春》(杨巨源)P172

《雁门太守行》P172 八上

1.中心:本首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颔联,写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过零丁洋》P172八上

1.全诗: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2.颔联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3.颈联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

4.尾联运用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钱塘湖春行》P173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P173

《蒹葭》P174

1.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饮酒》P174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

2.诗中的“心远”,是思想远离官场的意思。

《塞下曲(其一)》P175

《十五夜望月》P175 七上

1.“树栖鸦”一词,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无声”一词,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

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蝉》(虞世南)》P176 七下 垂饮清露, 垂绥饮 流响出疏桐.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非是藉秋风. 1.“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疏”字,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照应。

3.“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咏蝉诗,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池鹤》P176

《观沧海》P177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P178

2014年连云港中考文言文复习(重点)

《桃花源记》P70

《出师表》P73 P183

《曹刿论战》P77 P78 P179 P183

《愚公移山》P80 P186

《孟子二章》P83

《陈涉世家》P180

(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登飞来峰、别云间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

(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秋词阅读答案篇六
《秋词》

《秋词》

1. 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2. 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

3. 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4. 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

5. 诗中热情歌颂秋天的句子:

6. 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

7. 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

8. 除诗外,我国古代诗文中还有许多关于“秋”的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参考答案:

1.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 我言秋日胜春朝。

6.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7.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8.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本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

《鲁山山行》

1. 诗中道出群山高低起伏及自己情趣的诗句:

2. 诗中表明山景让步欣赏不够,目不暇接的诗句:

3. 诗中描写秋天空野自然之趣的诗句:

4. 诗中表明山中人烟稀少,游者离山村较远的诗句:

5. 山往往因其巍峨而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请写出古诗中表现山宏伟气魄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参考答案:

1.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2.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3.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4. 人家在何许,云处一声鸣。

5.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本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 《浣溪沙》

1. 词中写作者虽到老年,但仍具有积极、乐观精神的句子:

2. 词中表明环境清新优美、淡雅宁静的词句:

3. 词中使人振奋,且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的词句:

4. 有诗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此词中,反其意而用之的词句:

5. 词中表达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襟的句子:

参考答案:

1.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2.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3.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4.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5.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 诗中表现诗人有为国戍守边疆的宏愿的诗句:

2. 诗中诗人巧借自然风雨,将实现与梦境联系起来的诗句:

3. 诗中表现诗人至死不忘报国决心的句子:

4. 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戍边志愿的诗句:

5. 诗中极写诗人老病而孤凄冷清却又念念不忘复国的忧国之心的句子:

6. 陆游《示儿》诗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表现了诗人至死不忘复国的决心。本诗中表达与其相同意思的诗句:

秋词阅读答案篇七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

专题一 古诗词赏析

【知识网络】

《九年制义务阶段课程目标》在对初中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提出,中学生要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近几年来,在许多省市的中考题中都有增加了古诗词赏析的内容,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创造性阅读”的要求。

人物形象诗词形象物象诗词语言: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凝炼含蓄、音韵和谐等。修辞手法 古诗词鉴赏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结构特点、别离贬谪诗、咏物抒怀诗、山水田园诗等。思想感情:咏史怀古诗

【考点解读】

“新课标”对古典诗词方面的能力要求是:理解背诵相当数量的优秀的古典诗词,能够分析古典诗词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理解其思想内容。本专题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应该是了解从哪些方面鉴赏古典诗词,掌握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在今后的中考命题中,除了以往“识记”的考查形式之外,增加对古诗词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考查也是大势所趋。

一、形象

孔子说:“立象以尽意”。可见,鉴赏诗歌的形象十分重要。这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诗歌形象即寄托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它所包涵的很广泛,可以是人物形象(它又可以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陶渊明的《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也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客观形象,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也可以是物象(意象)。

对古典诗词中形象的的鉴赏,主要是对形象的识别,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

二、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表情言志的外壳,也是诗歌塑造形象,反映思想内容的唯一媒介。因此,只有准确理解了诗歌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层的判断、鉴赏和评价。

对古典诗词语言的鉴赏主要围绕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凝炼含蓄、音韵和谐、风格特色等方面来进行。

三、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方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四、思想内容

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对古典诗词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

【金题解剖】

1、(西宁市2005年中考语文题)阅读下面的诗与散曲,按要求填写相关文字内容。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上面的作品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而马致远却抒发了 。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 。

[答案]豪放、热情 凄愁 借景抒情

[解析]本题是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对两首都是写秋的诗歌进行了考查。

《秋词》的一二句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表达了自己乐观豁达的心境,三四句则借一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抒发情感: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总之,全诗的风格是积极向上的。《天净沙·秋思》则是借“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这样一些充满凄凉之感的景物,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并且用“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温馨的景物描写衬托的环境更加凄凉,最后点染出“断肠人”内心的痛苦与凄愁。读懂了这些,我们对于诗歌的思想感情与表现手法也就不难解答了。当然,答案中对于前两个空格的解答是值得商榷的,因为问得不够到位,所以答法也不应唯一。

2、(2004年玉林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2)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田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其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字根表,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土贳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2)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分)

[答案]

(1)A

(2)答:“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共3分,能理解“采菊”内涵评1分,点明二才关系评2分)

[解析]本题是从语言、形象和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的考查。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归田前期的志趣和情怀,是一首具有诗的鲜明形象和悠远境界,又蕴含着某种宇宙人生之理的哲理诗。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为人们所激赏,它主要突现了诗人乐得其所的“悠然”心境,而其中的“见”字用得最妙,苏东坡说,俗本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而着一“见”字,“意境全出”。“见”字之得,得之于无心,能使“意”、“境”妙合自然;而“望”字之失,主要失之于有意,有意则不自然,故破坏了全诗的悠然气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指“采菊”四句所表现的意境。“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精神状态的“自然”,二者浑然一体,难辨彼此,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殊艺术效果。

3、(2004年山东滨州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1分)

答:

(2)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2分)

答:

(3)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2分)

答:

[答案]

(1)知时节(或:当春发生)。

(2)第二联从听觉来写,第三联从视觉来写。

(3)示例:潜;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的特点。

(本题所选词语与解说都符合要求才能得分。学生可以选其他词语分析,符合要求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词语言和思想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第二联仍然用拟人手法,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字和“润”字,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体现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之情。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等到明天清早去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这首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技法解析】

一、整体认知

(1)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比如陶渊明的淡远闲静,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风貌,把握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比如,唐朝边塞诗多豪放豁达,而宋朝的边塞诗则多体现出一种报国无门的悲怆。

当然,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也可能有不同的风格,这是由时代和诗人的心境所决定的。

(2)抓住“诗眼”,领会感情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诗眼即全篇之“警策”。抓住了“诗眼”,领会了感情,把握了主旨,其他问题必定能顺势化解。

如杜甫的律诗《月夜》,整首诗的“诗眼”为颔联的“忆长安”,“忆长安”也即“忆亲人”,全诗表现了“月夜思家”的情愫。

二、透过形象本身,领悟“象”外之意。

受格律、字数的限制,诗歌中的形象塑造,往往只能抓住其主要特征;同时,还常常具有象征意义、讽喻意义,理解时必须透过形象本身,领悟形象之外的东西——即诗人的思想感情。

比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面上是写

画中梅花的高洁、清秀、淡雅、素朴,其实是来抒发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三、推敲语言

(1)换字比较,传达效果。

在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时,运用换字比较的手段,有助于唤醒发散思维,准确表情达意。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中“斜”换成“飞”行不行?“斜”字里不仅有“飞”的动作,而且蕴含着“飞”字所不能表现的形态美,所以不能换。

(2)多角度地鉴赏语言。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和考试日益尊重考生的“感悟权”和“表达权”,考生当然应当在语言分析中展示其丰富的思维。比如对诗歌语言的赏析既可以从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凝炼含蓄、音韵和谐、风格特色等多方面分析,也可以从句式倒装,音韵和谐等角度回答。

四、分类把握,同中求异。

(1)分类辨格。

这里所说的“类”是就思想内容而言的,“格”是就诗的语言风格而言。鉴赏诗歌语言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某类诗歌的语言特点。比如豪放派的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婉约派的清丽含蓄,婉转缠绵;山水诗的清新幽美,含蓄隽永;田园诗的平淡朴实,恬淡闲适等。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人物,但她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雄奇豪放。

(2)分类掌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常常出现一些思想倾向、创作风格相近的文学流派。因此,我们要注意加以归类分析,便于举一反三。比如山水田园诗多通过对山水田园自然风光或农民劳动场景的描写,表现闲适、幽静的思想境界。

【拓展创新】

1、比较阅读是语文学习中培养知识整合能力、内化能力的有效途径。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因此,在鉴赏古典诗词时,通过反复的诵读,然后主动地支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自己思维的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不仅能使所学知识更加牢固,而且而会让我们在比较阅读中培养起研究性阅读的意识和兴趣。阅读下面两道题目,运用比较法进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汾上惊秋

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否相同?在抒情方式上,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秋词阅读答案篇八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

专题一 古诗词赏析

【知识网络】

《九年制义务阶段课程目标》在对初中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提出,中学生要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近几年来,在许多省市的中考题中都有增加了古诗词赏析的内容,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创造性阅读”的要求。

人物形象诗词形象物象诗词语言: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凝炼含蓄、音韵和谐等。修辞手法 古诗词鉴赏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结构特点、别离贬谪诗、咏物抒怀诗、山水田园诗等。思想感情:咏史怀古诗

【考点解读】

“新课标”对古典诗词方面的能力要求是:理解背诵相当数量的优秀的古典诗词,能够分析古典诗词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理解其思想内容。本专题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应该是了解从哪些方面鉴赏古典诗词,掌握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在今后的中考命题中,除了以往“识记”的考查形式之外,增加对古诗词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考查也是大势所趋。

一、形象

孔子说:“立象以尽意”。可见,鉴赏诗歌的形象十分重要。这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诗歌形象即寄托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它所包涵的很广泛,可以是人物形象(它又可以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陶渊明的《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也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客观形象,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也可以是物象(意象)。

对古典诗词中形象的的鉴赏,主要是对形象的识别,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

二、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表情言志的外壳,也是诗歌塑造形象,反映思想内容的唯一媒介。因此,只有准确理解了诗歌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层的判断、鉴赏和评价。

对古典诗词语言的鉴赏主要围绕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凝炼含蓄、音韵和谐、风格特色等方面来进行。

三、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方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四、思想内容

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对古典诗词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

【金题解剖】

1、(西宁市2005年中考语文题)阅读下面的诗与散曲,按要求填写相关文字内容。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上面的作品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而马致远却抒发了 。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 。

[答案]豪放、热情 凄愁 借景抒情

[解析]本题是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对两首都是写秋的诗歌进行了考查。

《秋词》的一二句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表达了自己乐观豁达的心境,三四句则借一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抒发情感: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总之,全诗的风格是积极向上的。《天净沙·秋思》则是借“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这样一些充满凄凉之感的景物,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并且用“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温馨的景物描写衬托的环境更加凄凉,最后点染出“断肠人”内心的痛苦与凄愁。读懂了这些,我们对于诗歌的思想感情与表现手法也就不难解答了。当然,答案中对于前两个空格的解答是值得商榷的,因为问得不够到位,所以答法也不应唯一。

2、(2004年玉林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2)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田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其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字根表,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土贳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2)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分)

[答案]

(1)A

(2)答:“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共3分,能理解“采菊”内涵评1分,点明二才关系评2分)

[解析]本题是从语言、形象和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的考查。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归田前期的志趣和情怀,是一首具有诗的鲜明形象和悠远境界,又蕴含着某种宇宙人生之理的哲理诗。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为人们所激赏,它主要突现了诗人乐得其所的“悠然”心境,而其中的“见”字用得最妙,苏东坡说,俗本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而着一“见”字,“意境全出”。“见”字之得,得之于无心,能使“意”、“境”妙合自然;而“望”字之失,主要失之于有意,有意则不自然,故破坏了全诗的悠然气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指“采菊”四句所表现的意境。“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精神状态的“自然”,二者浑然一体,难辨彼此,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殊艺术效果。

3、(2004年山东滨州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1分)

答:

(2)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2分)

答:

(3)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2分)

答:

[答案]

(1)知时节(或:当春发生)。

(2)第二联从听觉来写,第三联从视觉来写。

(3)示例:潜;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的特点。

(本题所选词语与解说都符合要求才能得分。学生可以选其他词语分析,符合要求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词语言和思想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第二联仍然用拟人手法,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字和“润”字,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体现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之情。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等到明天清早去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这首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技法解析】

一、整体认知

(1)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比如陶渊明的淡远闲静,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风貌,把握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比如,唐朝边塞诗多豪放豁达,而宋朝的边塞诗则多体现出一种报国无门的悲怆。

当然,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也可能有不同的风格,这是由时代和诗人的心境所决定的。

(2)抓住“诗眼”,领会感情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诗眼即全篇之“警策”。抓住了“诗眼”,领会了感情,把握了主旨,其他问题必定能顺势化解。

如杜甫的律诗《月夜》,整首诗的“诗眼”为颔联的“忆长安”,“忆长安”也即“忆亲人”,全诗表现了“月夜思家”的情愫。

二、透过形象本身,领悟“象”外之意。

受格律、字数的限制,诗歌中的形象塑造,往往只能抓住其主要特征;同时,还常常具有象征意义、讽喻意义,理解时必须透过形象本身,领悟形象之外的东西——即诗人的思想感情。

比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面上是写画中梅花的高洁、清秀、淡雅、素朴,其实是来抒发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三、推敲语言

(1)换字比较,传达效果。

在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时,运用换字比较的手段,有助于唤醒发散思维,准确表情达意。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

子斜”中“斜”换成“飞”行不行?“斜”字里不仅有“飞”的动作,而且蕴含着“飞”字所不能表现的形态美,所以不能换。

(2)多角度地鉴赏语言。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和考试日益尊重考生的“感悟权”和“表达权”,考生当然应当在语言分析中展示其丰富的思维。比如对诗歌语言的赏析既可以从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凝炼含蓄、音韵和谐、风格特色等多方面分析,也可以从句式倒装,音韵和谐等角度回答。

四、分类把握,同中求异。

(1)分类辨格。

这里所说的“类”是就思想内容而言的,“格”是就诗的语言风格而言。鉴赏诗歌语言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某类诗歌的语言特点。比如豪放派的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婉约派的清丽含蓄,婉转缠绵;山水诗的清新幽美,含蓄隽永;田园诗的平淡朴实,恬淡闲适等。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人物,但她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雄奇豪放。

(2)分类掌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常常出现一些思想倾向、创作风格相近的文学流派。因此,我们要注意加以归类分析,便于举一反三。比如山水田园诗多通过对山水田园自然风光或农民劳动场景的描写,表现闲适、幽静的思想境界。

【拓展创新】

1、比较阅读是语文学习中培养知识整合能力、内化能力的有效途径。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因此,在鉴赏古典诗词时,通过反复的诵读,然后主动地支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自己思维的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不仅能使所学知识更加牢固,而且而会让我们在比较阅读中培养起研究性阅读的意识和兴趣。阅读下面两道题目,运用比较法进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汾上惊秋

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否相同?在抒情方式上,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答案]两首诗都抒发了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在抒情方式上,相同之处是都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即借景抒情;不同之处是,前者在写景的基础上,以“孤客最先闻”秋风,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寂寞思乡之情,而后者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直写“秋声不可闻”,与全诗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吻合。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秋词阅读答案篇九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精讲巧练

专题一 古诗词赏析

【知识网络】

《九年制义务阶段课程目标》在对初中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提出,中学生要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近几年来,在许多省市的中考题中都有增加了古诗词赏析的内容,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创造性阅读”的要求。

人物形象诗词形象物象诗词语言: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凝炼含蓄、音韵和谐等。修辞手法 古诗词鉴赏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结构特点、别离贬谪诗、咏物抒怀诗、山水田园诗等。思想感情:咏史怀古诗

【考点解读】

“新课标”对古典诗词方面的能力要求是:理解背诵相当数量的优秀的古典诗词,能够分析古典诗词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理解其思想内容。本专题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应该是了解从哪些方面鉴赏古典诗词,掌握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在今后的中考命题中,除了以往“识记”的考查形式之外,增加对古诗词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考查也是大势所趋。

一、形象

孔子说:“立象以尽意”。可见,鉴赏诗歌的形象十分重要。这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诗歌形象即寄托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它所包涵的很广泛,可以是人物形象(它又可以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陶渊明的《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也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客观形象,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也可以是物象(意象)。

对古典诗词中形象的的鉴赏,主要是对形象的识别,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

二、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表情言志的外壳,也是诗歌塑造形象,反映思想内容的唯一媒介。因此,只有准确理解了诗歌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层的判断、鉴赏和评价。

对古典诗词语言的鉴赏主要围绕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凝炼含蓄、音韵和谐、风格特色等方面来进行。

三、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方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四、思想内容

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对古典诗词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

【金题解剖】

1、(西宁市2005年中考语文题)阅读下面的诗与散曲,按要求填写相关文字内容。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上面的作品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而马致远却抒发了 。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 。

[答案]豪放、热情 凄愁 借景抒情

[解析]本题是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对两首都是写秋的诗歌进行了考查。

《秋词》的一二句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表达了自己乐观豁达的心境,三四句则借一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抒发情感: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总之,全诗的风格是积极向上的。《天净沙·秋思》则是借“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这样一些充满凄凉之感的景物,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并且用“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温馨的景物描写衬托的环境更加凄凉,最后点染出“断肠人”内心的痛苦与凄愁。读懂了这些,我们对于诗歌的思想感情与表现手法也就不难解答了。当然,答案中对于前两个空格的解答是值得商榷的,因为问得不够到位,所以答法也不应唯一。

2、(2004年玉林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2)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田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其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字根表,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土贳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2)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分)

[答案]

(1)A

(2)答:“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共3分,能理解“采菊”内涵评1分,点明二才关系评2分)

[解析]本题是从语言、形象和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的考查。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归田前期的志趣和情怀,是一首具有诗的鲜明形象和悠远境界,又蕴含着某种宇宙人生之理的哲理诗。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为人们所激赏,它主要突现了诗人乐得其所的“悠然”心境,而其中的“见”字用得最妙,苏东坡说,俗本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而着一“见”字,“意境全出”。“见”字之得,得之于无心,能使“意”、“境”妙合自然;而“望”字之失,主要失之于有意,有意则不自然,故破坏了全诗的悠然气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指“采菊”四句所表现的意境。“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精神状态的“自然”,二者浑然一体,难辨彼此,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殊艺术效果。

3、(2004年山东滨州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1分)

答:

(2)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2分)

答:

(3)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2分)

答:

[答案]

(1)知时节(或:当春发生)。

(2)第二联从听觉来写,第三联从视觉来写。

(3)示例:潜;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的特点。

(本题所选词语与解说都符合要求才能得分。学生可以选其他词语分析,符合要求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词语言和思想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第二联仍然用拟人手法,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字和“润”字,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体现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之情。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等到明天清早去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这首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技法解析】

一、整体认知

(1)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比如陶渊明的淡远闲静,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风貌,把握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比如,唐朝边塞诗多豪放豁达,而宋朝的边塞诗则多体现出一种报国无门的悲怆。

当然,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也可能有不同的风格,这是由时代和诗人的心境所决定的。

(2)抓住“诗眼”,领会感情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诗眼即全篇之“警策”。抓住了“诗眼”,领会了感情,把握了主旨,其他问题必定能顺势化解。

如杜甫的律诗《月夜》,整首诗的“诗眼”为颔联的“忆长安”,“忆长安”也即“忆亲人”,全诗表现了“月夜思家”的情愫。

二、透过形象本身,领悟“象”外之意。

受格律、字数的限制,诗歌中的形象塑造,往往只能抓住其主要特征;同时,还常常具有象征意义、讽喻意义,理解时必须透过形象本身,领悟形象之外的东西——即诗人的思想感情。

比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面上是写画中梅花的高洁、清秀、淡雅、素朴,其实是来抒发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三、推敲语言

(1)换字比较,传达效果。

在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时,运用换字比较的手段,有助于唤醒发散思维,准确表情达意。如“细雨鱼儿出,微

风燕子斜”中“斜”换成“飞”行不行?“斜”字里不仅有“飞”的动作,而且蕴含着“飞”字所不能表现的形态美,所以不能换。

(2)多角度地鉴赏语言。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和考试日益尊重考生的“感悟权”和“表达权”,考生当然应当在语言分析中展示其丰富的思维。比如对诗歌语言的赏析既可以从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凝炼含蓄、音韵和谐、风格特色等多方面分析,也可以从句式倒装,音韵和谐等角度回答。

四、分类把握,同中求异。

(1)分类辨格。

这里所说的“类”是就思想内容而言的,“格”是就诗的语言风格而言。鉴赏诗歌语言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某类诗歌的语言特点。比如豪放派的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婉约派的清丽含蓄,婉转缠绵;山水诗的清新幽美,含蓄隽永;田园诗的平淡朴实,恬淡闲适等。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人物,但她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雄奇豪放。

(2)分类掌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常常出现一些思想倾向、创作风格相近的文学流派。因此,我们要注意加以归类分析,便于举一反三。比如山水田园诗多通过对山水田园自然风光或农民劳动场景的描写,表现闲适、幽静的思想境界。

【拓展创新】

1、比较阅读是语文学习中培养知识整合能力、内化能力的有效途径。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因此,在鉴赏古典诗词时,通过反复的诵读,然后主动地支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自己思维的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不仅能使所学知识更加牢固,而且而会让我们在比较阅读中培养起研究性阅读的意识和兴趣。阅读下面两道题目,运用比较法进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汾上惊秋

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否相同?在抒情方式上,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答案]两首诗都抒发了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在抒情方式上,相同之处是都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即借景抒情;不同之处是,前者在写景的基础上,以“孤客最先闻”秋风,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寂寞思乡之情,而后者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直写“秋声不可闻”,与全诗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吻合。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有相同之处,但由于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两首诗歌所写的内容都是什么?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评析。

[答案]从内容上看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李诗豁达(或旷达,乐观),王诗在离愁中也带有一些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

2、善于想像和联想也是阅读古典诗词所必须的能力,在阅读与鉴赏古典诗词时,我们还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我们想像的翅膀,主动地去与诗人的心灵进行沟通,获取阅读的愉悦。因此,经常地用自己诗一般的心灵和诗化的语言,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将古典诗词改写成一段精美的散文也是一种对诗词的研究性阅读。你不妨与同学们展开竞赛,试着改写下面一首诗歌,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展开联想和想像,改写成一段散文。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答案](参考文章)

就这样,夜轻轻地跌入了山林。

春桂把一些淡淡的幽香散落在山间,一些花开了,一些花又悄悄地谢去。黑暗被花朵击破,又很快归于清寂。 今夜,谁会在空灵的春日里忘却来路?准会洗净一身尘世的喧哗,谛听生命的真实?诗人瘦瘦的手支着腮,凭栏远眺,深思的目光穿过了千年的驿道。朦胧中,露水不知不觉打湿了往事。

而月亮像个顽皮的孩子,躲进云层躺了一会儿,又迅速钻出了圆圆的头。莹莹月光涌进树巢,惊醒了一群睡热了的小鸟。它们扇动着薄薄的羽翼,飞起又落下,落下又飞起。这是

梦,还是现实呢?

一只鸟叫了,又一只鸟叫了;一些鸟叫了,又一些鸟叫了。在溪边,在树上,在空旷幽远的山谷里,这群小小的精灵,又在深夜弹奏起春天充满希望的序曲。

【快乐闯关】

[知识能力关]

1、(甘肃省2002年试题)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京。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 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2、(天津市2002年试题)对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A. 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写春雨及时而降,“知”字用得极妙,把春雨写活了。

B. 三、四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细腻地写出了春雨轻柔无声的特点。

C. 五、六句以“江船火独明”反衬“野径云俱黑”,写出了乌云密布、雨意正浓的景物特点。

D. 最后两句实写作者所看到的雨后清晨美景:锦官城内到处盛开着湿漉漉、沉甸甸的鲜花。

3、(厦门市2002年试题)选出对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山坡羊

秋词阅读答案篇十
《秋词》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4181.html

    上一篇:让女人爽

    下一篇:爱情需要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