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心豁目的篆体字

| 环评师 |

【www.guakaob.com--环评师】

爽心豁目的篆体字篇一
《虎丘》

虎丘

1.背景资料

虎丘,位于苏州古城西北3-5km,为苏州西山之余脉,高仅为30余米,但因周边地形,而脱离西山主体,成为独立的小山,山体为流纹岩,四面环河,占地13余公顷。前有山塘河可通京杭大运河,山塘街、虎丘路与市区相通,沪宁铁路自山南通过,山北有城北公路。《吴地记》载:“虎丘山绝岩纵壑,茂林深堂,为江左丘壑之表。”向有“吴中第一名胜”之誉。

虎丘又称海涌山。春秋晚期,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间于此,相传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名。”东晋时,司徒王殉和弟司空王氓现在此建别墅,后舍宅为寺名虎丘山寺,分东西二刹。唐代因避太祖李虎讳改名武丘报恩寺。会昌年间寺毁,移建山顶合为一寺。至道年间重建时,改称云岩禅寺。是时庙貌宏壮,宝塔佛宫,重檐飞阁,掩隐于丛林之中,盛名一时,被称为宋代“五山十刹”之一。清康熙年间更名虎阜禅寺。

历经2400余年沧桑,虎丘曾七遭劫难。现存建筑除五代古塔和元代断梁殿外,其余均为清代所建或解放后重建。虎丘山旧有十八景,现有景点达30余处。历代歌咏众多,早在南朝就有人在饱览了虎丘景色后赞叹道:“世之所称,多过其实,今睹虎丘,逾于所闻。”古人曾用“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红日隔檐底,青山藏寺中”等诗句来描绘虎丘景色。 今日虎丘,仍保留着“山城先见塔,人寺始登山”的特色。千年云岩寺塔气势雄奇,断梁殿结构奇巧,剑池裂崖陡壁上飞梁渡涧、飞阁凌崖。沿山路有憨憨泉、试剑石、真娘墓、千人石、二仙亭、五十三参等著名景点,鬼斧神工,传说动人。登小吴轩望苏台,可见古城风貌。山顶致爽阁,可饱览四野景色。后山旧有二十八殿、小武当等古迹,曾有“虎丘后山胜前山”之说。现复建通幽轩、玉兰山房,整修了小武半、十八折等建筑,山野通幽,风光四时诱人。

1982年10月,在虎丘东南麓建一处最大盆景园—万景山庄。园内陈列几百盆娇艳多姿的古桩、水石盆景,集苏州盆景艺术之精华,成为虎丘景区的“山中之园”。

2.实习目的

(1)学习如何利用自然地形优势,运用不同的造景手法建造山水台地园。

(2)学习“寺包山”格局的寺庙园林特征。

(3)学习如何运用借景的手法,将历史传说与园林造景相结合。

(4)体会园中园造景特点。,

3.实习内容

3.1总体布局

虎丘山体不高,而有充沛的泉水和奇险的悬崖峡谷深涧,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方面得天独厚。寺的塔、阁布置在山巅,其余殿堂、僧房、斋厨等依次布置在山腹山脚,形成寺庙被覆山体的格局,即所谓的“寺包山”的格局。虎丘的形势是西北为主峰,有二冈向东、南伸展,二冈之间有平坦石场(称“千人石”,又名“千人坐”)及剑池岩壑。寺庙的轴线由山门曲折而上,贯彻整个山丘的南坡。北坡从虎丘塔沿百步趋拾级而下,直至北门。所以从总体来看,全园可分为前山和后山两部分。

3.1.1前山区

虎丘山寺庙前山的布局就是依山就势而上,从山塘街头山门起,沿轴线而进,一路拾级而上。虎丘的山门原来仅有一门,后增开两旁门,形成现在的三门格局,庄重朴实,内悬“虎阜禅寺”匾,山门左右门额分别题为“山青”、“水秀”,概括了虎丘的风景特色。山门前有

照墙,把照墙建在河对岸,形成将街、河包含在山门、照壁之间的独特布局。

穿过头山门,就是一条长达数十米的宽阔雨道,雨道尽头,便是海涌桥。跨过海涌桥,东走便是万景山庄,迎面则是二山门,二山门亦称中门,俗呼断梁殿。此殿初建于唐,毁后重建于元至元四年(1338年),明嘉靖年间重修。断梁殿形体不大,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采用“四架椽屋分心用三柱”的方法,用两根一开间半长的圆木代替三根一开间长的圆木,两根长梁各挑出中间开间的一半,形成悬挑式的受力构件。同时利用一排造型优美的斗拱,来托住悬挑的大梁,使大梁获得一个稳固的支撑点,达到平衡。出二山门,便踏上了虎丘的山道。沿山道前行,路西侧山岗有拥翠山庄,为小型山地园,园之东墙外路旁有一井称“憨憨泉”,井圈为六角形,据说它泉眼通海,所以又称“海涌泉”;路东侧为试剑石、枕头石,在枕头石旁有一蟠桃形的石块,上刻“仙桃石”三字。过枕头石,前行数步就是苏州名妓真娘之墓。墓山有一座构筑精致古朴的亭子,四面石柱、卷棚歇山顶。亭筑在高出地面一米多的台基山,亭后修竹丛生。真娘墓东边有一六角形小亭,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大军事家孙武而建,名为“孙武亭”。孙武亭北有小亭两座,一为东丘亭,一为花雨亭。两亭东沿山坡下行至养鹤涧,相传清远道士曾在此养鹤。这里地处山限,松涛诬傻,清流涓涓,绿苔斑驳,曾是虎丘山上富有野趣的幽僻一角。

经真娘墓前行几步,在山道的尽头,就是虎丘东南二岗之间的平坦石台即千人石,千人石亦名“千人坐”。《吴郡图经续记》称:“涧侧有平石,可容千人,故谓之千人坐,传俗因生公讲法得名。”《桐桥倚掉录》引《十道四藩志》曰:“生公讲经,人无信者,乃聚石为徒,与谈至理,石皆点头。”石场山石呈紫绛色,平坦如砒,宽达数亩,如刀斧削成。在整体地盘非常狭小的虎丘山,这块宽广的石台,使园林空间从狭窄的雨道到豁然开阔的千人石,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虎丘景观小中见大的构景特点。从高处俯视,千人石又像一个巨大浅盆的底部,周围错落有致地布置了许多景物,其东北池壑幽深,浓荫如盖。由北到西,亭台楼阁起伏逸通,近看剑池,仰望古塔,自然和人工交相辉映。

白莲池在生公讲台的东面。这是一处天然池沼,周一百三十余步,携岩旁出,石矶探水,景色清幽。池上有采莲桥,池中荷花颜色变幻,异香扑鼻。传说生公说法时,时值严冬,讲到精辟处,周围树上百鸟停息鸣叫,本是枯水期的白莲池顿时碧波充盈,原应在夏天开花的千叶白莲也一齐竞放吐艳,故名白莲池。池中有石矶兀立水面,名“钓月”,顽石即倚其上,上镌“点头”两字,为王宝文所书。池壁刻有“白莲开”三字。自然的人化是造园的重要特征,自然的山石、水体,人为题名后,并赋予了深远的意境。

.二仙亭在千人石北,紧靠生公讲台西侧,为了纪念吕洞宾和陈传两位仙人而建。二仙亭初建于宋代,重建于清嘉庆年间。因全用花岗石建造,故又名“石亭”。亭高约5m,风格古朴厚重,在山石峥嵘的周边环境中显得非常和谐。亭杭上刻有双龙戏珠浮雕,斗拱四周雕有鹤鹿。

二仙亭西的石壁间嵌有两方石刻,刻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石刻向西便是“别有洞天”圆洞门。从千人石步入洞门,并至剑池。与白莲池不同,剑池原为古代采石所遗留下的人造谷壑,池呈狭长形,南稍宽而北微窄,状如宝剑。剑池四周,石壁合抱,一池绿波.水面上方一道石桥飞跨两岸,形势奇险、气象萧森。剑池终年不干,水质清澈甘例。古人认为虎丘泉石,其最胜者剑池、千人坐。剑池东侧峭壁上有摩崖石刻“风壑云泉”四字,结体宽博,笔致潇洒,传为米带所书。左壁上有“剑池”两个篆体大字,相传为王羲之所书。 过“风壑石泉”刻石,循石阶而上,可见六角形小亭,名可中亭。可中即恰好日中之意。可中亭体量适宜,是千人石周边重要的点景建筑,也是重要的观景点,坐亭中可俯瞰千人石诸景。

上行,过解脱门,折西有石拱桥一座,横跨于剑池东西峭壁的顶端。桥面上有两个并口状圆洞,俗呼“双吊桶”,亦名“双井桥”。宋明时期,拱桥上有亭廊,且有双桶下垂于剑池

取水,以供山上饮用,故此处兼具井亭功能。

千人石东,白莲池畔,有一条依山而建的石梯通向虎丘寺。石梯由五十三级石阶组成,又名走砌石、玲珑栈,俗呼“五十三参”,取佛经中“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之意。循着石阶攀登,无论走到哪级,抬头所见,正是大殿内枷跌而坐的释迎牟尼塑像。如此道路的组织手法,使得进香道更具神圣和尊严,将寺庙园林的主要功能与造景巧妙的结合起来。

大雄宝殿高踞五十三参之上。清同治十年(1871年),由郡人陈德基在原天王殿旧址上重建。由于山顶地形缘故,殿宇轴线转而为东西向,与头山门、二山门之轴线成900角相交。这是既结合了地形,又解决了殿庭的布局,处理较为成功。大殿西为悟石轩,旧名得泉楼,此楼为1956年重建。其位置在虎丘正中高地,坐北朝南,圆料梁架,明三间,暗两间,落地罩两堂将轩隔成左右各一耳室。明间正中前后配以落地长窗和寿字挂落,并以船篷为廊。轩南筑一平台,砖墙为栏,台上植玉兰两株,亭亭玉立。凭栏眺望,虎丘前山诸胜尽收眼底。大雄宝殿东,原有千手观音殿,近代改建为五贤堂,为纪念唐宋时五位贤人而建。所谓“五贤”,即唐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和宋王禹假、苏轼。堂为硬山式五架,粉墙黛瓦,庄重肃穆。长方形门洞上缀“旷代风流”。

望苏台在五贤堂东,位于山顶左翼处,南有平远堂,北有小吴轩、万家烟火、千顷云阁,曲院回廊把各座建筑连成一个院落。这里地处山顶,视野辽阔,是憩坐休闲、远眺观景的佳所。小吴轩,又称小吴会,小吴轩是虎丘必游之处,建在山顶最东端。取《孟子》“登东山而小鲁”之意为名。此处景色优美,“飞架出岩外,势极峻耸,平林远水,连冈断陇,烟火万家,尽在槛外”。所以又名“天开图画”。小吴轩为长方形建筑,朝东三间,体量较小。轩北有门,出门穿过长廊可通后山,轩南即望苏台。凭台缭望有偎崖临谷、吞吐万象之感。眼前景致使人悠然遐思。小吴轩北为万家烟火,这是山顶东北端的又一小筑,由廊和方亭组成,和小吴轩建筑风格一致。

万家烟火西、五贤堂后,便是千顷云阁,为1982年重建。千顷云阁位置在山顶寺后,全无前山的喧嚣,颇具空檬浩渺之趣。闹中取静的环境吸引了骚人墨客到此登临。他们仰望悠悠白云,凝视片片风帆,倾听风声和鸟鸣的交响,低回感慨,乐而忘返。兴会之际,每每拈笔濡墨,把胸中的激情化成一首首诗或一幅幅画。

虎丘塔又称云岩禅寺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进人塔院有两条线路,一条是穿越大雄宝殿左行;另一条是过双井桥西行,拾级而上,过雪浪亭北去。虎丘塔雄踞塔院中央。虎丘塔是源于印度的佛教建筑与中国汉代兴起的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的产物。塔高七层,呈八角形,由内外两层塔壁构成,内、外壁之间为回廊,内壁间为塔心室,为套筒式结构。各层回廊顶均以叠涩砌作的砌体连接山下左右.从而大大增强了建筑物抗御外力的能力。另外,虎丘塔首次在塔壁外面构筑乐平座栏杆,可使登塔者走出塔体自由隙望。

出塔院,朝西南向行走,便是致爽阁。这里是全山地势最高的地方。高阁凌空而建,气势夺人。致爽阁早在宋代就有,但几经变迁。原建山上法堂后,因“四山爽气,日夕西来”而得名。后改建在小五台,即现址。阁宽三楹,环以回廊,高适明畅。阁外平台旷朗,林木葱笼,憩坐其间,心随云动,神与物游。俯瞰平畴沃野,锦绣大地美丽如画。远眺西南诸山,起伏逸通,俨然是一幅气韵生动的山水画。

从致爽阁平台拾级南下,经第三泉,过茶室,便至冷香阁。冷香阁建于民国六年,阁共两层,上下皆五楹,东、西、南三面悉环以廊。植梅绕阁,梅花盛开时,满院梅花冷艳芬芳,幽香扑鼻,徜徉在玉泽香国之中,饱览暗香疏影的情趣,风味情韵不在吴县光福香雪海之下。故又称“小香雪海”。

第三泉在致爽阁和冷香阁之间,相传唐人陆羽认为虎丘山泉清例晶莹,甘甜可口,将此泉品定为天下第三泉,所以又名陆羽井。从千人石西侧的石阶拾级而上,迎面可见圆洞形门额上有砖刻“第三泉”三字。透过洞门,一幅泉石幽胜图宛在眼前。一脉泉水从铁华岩底的

岩缝间泪泪而出,汇成一潭清波,注满剑池,淌过千人石,流人白莲池,最后直奔养鹤涧。山因水而活,涓涓细流把主要景点连成一气,为虎丘山带来了勃勃生机。第三泉为一狭长形水池,约一丈见方,深丈余,跨水方形有一民国十四年重建的小亭。池周石壁呈储褐色,纹理天然,秀如铁花。苏东坡当年在此宴坐品茗,写下“铁华秀岩壁”的诗句。后人取此诗意,名此间岩壁为铁花岩。

出冷香阁南行,顺山道蜿蜒而下,即可至小形台地园—拥翠山庄。拥翠山庄东临古“憨憨泉”址。据杨帆《拥翠山庄记》,山庄建于清光虚绪十年(1884年),建国后重加修整。 山庄选址在虎丘南坡,紧邻进山瞪道西侧。园址顺瞪道走向略呈南北纵深的长方形,园门主轴北偏东。一山庄占地约700m2,由人口至后部逐步高起,前后高差约8m。处理作五个台地,各台布局都不相同,景色丰富。

山庄采用台地园的庭园格式,园门类似庄园、庵堂人口,前庭用条石筑起高台基,自园外设长蹬道而人,即为园之第一层。正对人门布置端正的三间前堂—抱瓮轩。轩后有边门可通井台,门外叠自然石瞪道。轩后东北隅,有小巷通拥翠阁。由东部小踏道上,为以挡土墙高起的第二台地。由二台地至四台地为自由布置的庭园。二台地为过渡性场地,作冰裂纹石材铺地,无特殊处理。三台地为山庄的景观中心,设问泉亭,亭敞三面,东南面对古憨憨泉,意在俯借“憨憨泉”以延伸意境。内设石桌、石凳,可供小憩,壁置“庐山瀑布”挂屏及诗条石碑两块。亭之西北两面堆叠太湖石拟态假山,形似龙、虎、豹、熊,和外墙题字相呼应。亭西侧叠石山蹬道,配植紫薇、石榴、夹竹桃、青桐、白皮松、黄杨、女贞等花木,散植花卉,自然有致。围墙隐约于树丛间,墙内墙外林木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拥翠”的生动图景。山上依围墙建月驾轩,构成问泉亭西的主要观赏景面,坐轩内临窗西望,群山环碧。由假山顶北进的四台地设全园主体建筑灵澜精舍。这是俯瞰问泉亭、月驾轩及石山一组景泉及前庭的主要观赏点,又可远借虎丘山麓及狮子山风光。这里居高临下,凭借山势,得楼台之胜。精舍东侧出大月台,围以青石低栏,形制古朴,此处已突破本园界限,俨然是虎丘山中一楼台。这里有极开阔的视野,既可南眺狮子山,又可仰借虎丘塔。此例明确地反映出山林地造园的优越性。

灵澜精舍后庭中央设踏道直上第五台地,灵澜精舍后,在同一轴线上隔小庭院建后堂送青容,是为山居的后宅卧室。至此达山庄的北部尽端。

此园不但巧妙地结合地形创造台地园,又因借园外的“憨憨泉”为造景的主题,因此,山庄的整个布局和景点设置都结合地形,围绕泉的主题而展开。从抱瓮轩、问泉亭、月驾轩到灵澜精舍,每个建筑的名字或其对联匾额无不与井和泉水相关,可谓立意鲜明,问名而心晓。从其布局特色来看,山庄选取山麓一隅,利用自然地形造景;又妙借园外景物如仰视虎丘塔,远借狮子山,俯览虎丘山麓一带风景,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中部一段布局灵活,视野开阔,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密切,不仅是虎丘山中一个有机组合的小景区,也是一个极为成功的台地园。

与拥翠山庄一样,万景山庄也是虎丘中台地形的园中园,占地25亩,地处虎丘东南山麓,原为东山庙的旧址。万景山庄东南低而西北高,高差达13m,西部呈台阶状地形,东南有大片松林,中部有平坦地,自然条件适合盆景展示。根据盆景园的功能要求和景区设置,设计者将山庄分为人口区、陈列区、接待区、花房区、茶室区、水石区和松林区共七个区。 人口区位于西南出,在原东山庙的轴线上,同时靠近上山干道。人口门厅采用“口”字形平面院落作为人园过渡,从正面南墙两侧的大门进人门廊,经两次垂直转折到达院落内,通过北墙矩形景门可以看见假山水池瀑布,形成框景。景门之北,利用高差5m的陡坡,叠石掇山,上挂瀑布流水,下挖池沼,营造山水小景,形成“亦山亦水”的人口对景。

由入口假山两翼拾阶而上可达陈列区,结合地形高差将陈列区分为高低两层,第二层高地地面宽敞,视野开阔,并在门厅的轴线卜设全园的主体建筑万松堂。万松堂面阔三间,

西接短廊可通方亭。堂东北有假山踏步,过圆洞门人一庭院,平面布局灵活,建筑造型轻巧秀丽,内由厅、轩、曲廊组成,即为接待区。东行沿曲廊到花篮厅,建于平台上。厅前后檐四根步柱不落地,垂柱上雕饰花篮。花篮厅前露台以花岗石板铺装,围以石栏石柱,厅后小院傍坡,以大块黄石叠成壁山,上部砌筑围墙。

以上三区自南向北布置在同一轴线上,地势逐步升高,以建筑组群形成各自的功能空间。充分利用了地形变化,形成高下错落,翼角飞挑,古树环绕,高塔相映的台地形园林景观。 在陈列区和接待区之东为花房区,由花篮厅东南沿石阶下有一广场,也是陈列树桩盆景的区域,其东北建有花房三间,西边另辟小竹篱园,用于培植小盆景,花房暖屋后隔墙即为养鹤涧。茶室区在花房区的东南部,区内林木森然,清静淡雅,由多幢小体量建筑围成,建筑造型轻巧、简朴,布局疏朗有致,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从茶室区南越松林至园东南处,或从人口区东折经曲廊即至水石区,此区地势低洼,前有园墙,后背松林,凿池理水,水际安亭榭,连以廊桥,形成环境优雅的水景园。建筑沿水池东、南、北三面布置,西面则与售票房小院形成对景。池边叠黄石岸,石矶伸人水面,池中置石植莲,景色自然朴实。水池水体上接人口区水池,下通环山河。茶室区与水石区之间为松林区,区内古松苍翠,浓荫蔽日,凉风习习,清新自然。

万景山庄是现代人建设台地园的一次实践,能从点、线、面三个层次上考虑全园的布局,做到各景点间有机联系和互相呼应,符合游憩、欣赏、集散等功能上的要求;平面和空间分隔得宜,能形成不同景观特征的大小空间,以满足盆景陈列和观赏的要求。从台地园的角度来看,坚持了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用地植被和地形的情况,构屋设亭,开渠挖池,皆随地宜,颇具匠心,但在园林意境的营造上尚有些许缺憾。

3.1.2后山区

出千顷云阁向西折北,便是十八折。这是一条下山道,经此可由前山翻向后山。十八折用黄石条堆砌成驳岸,有栏杆,共五层,顺山势曲折而下,十八折旁昨石阶共有一百零八级,所以这条下山道又叫“百步趋”,或称“走砌石”。沿百步趋拾级而下,在十八折第三层宽阔平地上建有玉兰山房周围栽植一片玉兰树。玉兰山房下就是通幽轩。

出通幽轩,再顺着石阶下去,就是小武当。这里前有石桥,中有青石牌坊,后有湖石假山群。石桥名小武当桥,又名中和桥。石牌坊三门四柱,坊额刻有“吴分楚胜”四字。牌坊后的假山群,堆叠自然,形象奇特,玲珑剃透,假山中还有一石洞,名石观音洞,俗称“海潮观音”。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4263.html

    上一篇:现实的社会语录

    下一篇:英雄杀的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