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了的诗歌

| 环评师 |

【www.guakaob.com--环评师】

绝望了的诗歌篇一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

绝望了的诗歌篇二
《青少年最喜欢的现代诗歌经典_《绝望的心醉》》

作者:陌上轻尘

你走了。走了。走得很远。很远。象一团尘埃。头也不回。

原处的我沿着梦幻之心的琴弦一路狂奔,迷离的呼喊着风的踪影。

你走了。走了。走得很远。很远。象一首深情的歌,苍桑如海。

满月的光芒,微笑的花瓣,深情含眸的一场等待,携手相约着溺水而亡。

海面呜咽着没有逻辑的细节,或明或暗的隐约着我的怀念。

你来了。在月圆的秋天,梦幻一样的美。

温馨的呢喃,如花的耳语,沉沉的在幸福的陶醉中安然入睡。

你来了。在走来的冬天,思念一样的静。

爱的翔舞,雪的心愿,悄悄的在温暖的掌心反复含苞成花蕾。

你走了。走了。走得很远。很远。不经意掉落的衷愁,象此刻模糊的泪水。

我的抵达除了彻骨的寒冷,就是你听不到的苍茫的水声,盈盈的蓄满了对你的牵挂。

你来了,象一段失而复得的记忆。

你走了,象一场酣畅淋漓的伤感。

千年的相思给你。千年的寂寞给我。

漫长的夜晚我会变得更脆弱无助,想你的时候我只能偷偷绝望的心醉。

绝望了的诗歌篇三
《绝望的挣扎——论穆旦诗歌的荒诞性特征》

第38卷第5期

2011年9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01.38.No.5September,2011

绝望的挣扎

——论穆旦诗歌的荒诞性特征

晓梅

(四川警察学院基础部,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由于理性、智性、感性的综合.穆旦对荒诞性的表现异常丰富:兼有对荒诞的砖觉描写、事实描写和大量

的哲理揭示.穆旦注重的不是表象的荒诞而是实质的荒诞,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玄想而是有现实针对性。其本质

是找不到心灵归宿的更深的痛苦.箕荒诞来源于冷峻的思考和深沉的痛苦,又增加了思辨与悲尉的深度.形成穆旦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穆旦I诗歌,荚学l荒诞性

中图分类号:1207.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315(2011)05-0130—07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无缘无故被抛人这个荒诞、危险而又陌生的世界,因此人的存在也是荒诞而没有意义的;人和所处的环境间存在着一

种敌对关系,在这个世界四面受敌,处于十分孤独的

记忆,而且丧失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他

的生活之间的分离,真正构成荒谬感,,[2弘。“一个正

在经历一场混乱和大动荡的社会,必然会使每个人遭受痛苦,但是这种痛苦本身却能导致一个人更接

近自己的存在。习惯和常规是一块遮蔽的大幕布。

状态。“海德格尔认为,感受到‘生存重负’正是人生‘此在’的‘本己本真’状态,逃避它就会彻底失去‘本真存在’的可能。因此,追求‘本己本真’可能的英

雄,不应当做自己生存的逃兵,而应该比希腊神话中

只要这块大幕布位置牢靠,我们就不需要考虑人生

的意义是什么l它的意义似乎已经充分体现在日常

独力支撑苍天的阿特拉斯更加主动和勇敢地去承担自己的‘人生此在"[1]121。穆旦的特殊性使得他在生存、命运、选择等问题上有更深的体悟,以至于最

终在其作品中展示了与存在主义哲学观相同或类似

习惯的胜利之中了。但是,一旦社会的结构破裂了。人就突然被抛在外头,离开了他一度无意识地接受

的那套习惯和准则。站在外面,他的问题就冒出来了”Is]”3-1¨。这两段话可以用来解释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产生的背景。因为,近代以来的中国也就一直是这样一个“正在经历一场混乱和大动荡的社会”,而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更是一个全民族卷入其中的混乱动荡的社会,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精神领域遭遇着混乱与空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现代都市的畸形发展,使敏感的知识分子感到窒息;通货膨胀的阴影,钢筋水泥的建筑物扼杀了生机.驱使生活向死亡追赶。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最动荡年代的经验复杂

的品质,同时,其超越的方式——信仰重构的独特性

又给作品增添了荒诞性。

一穆旦诗歌荒诞性的根源

。一个哪怕可以用极不像样的理由解释的世界

也是人们感到熟悉的世界。然而,一旦世界失去幻想与光明。人就会觉得自己是陌路人。他就成为无

所依托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

收稿日期:2010-12—16

作者简介:李晓梅(1965一),女。四川泸州人,四川警察学院基础部副教授.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进修学者.指导教师钟华

教授.

130

万方数据

李晓梅

绝望的挣扎——论穆旦诗歌的荒诞性特征

的敏感诗人,穆旦的生命体验是最具个性和最具悲剧感的,其创作灵感根源于这片文化悠久、古老而苦难的土地,根源于他骚动不安的灵魂与痛苦的激情,

根源于在现代化的夹缝中迈步的年代。知识承传的

特殊环境使他受到了来自现代主义诗歌较为全面的

熏陶,相似的社会时代特征使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在三四十年代的诗人那里得到共鸣,自我生命的同构使他的思想和创作受到深刻影响,因而穆旦有了更多的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相似的感悟。

可以说,自从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的熏陶(1939年,穆旦21岁,在西南联大外文系学习,开始系统接触英美现代派诗歌和文论),穆旦的诗歌中就开始或多或少地包含一些荒诞的发现、荒诞的体验。从某

种意义上说。现代主义给了穆旦敏锐的神经、荒诞的

视角、善感的心灵,黑暗的生存环境、残酷的生存状

态又给他提供了这种荒诞感的养料——愤懑、痛苦

和绝望。而主宰这一切的灵魂在于穆旦根深蒂固的

中国传统文人的世道良心和现代主义对个人生存价

值的关怀意识。

二穆旦诗歌中荒诞性的表现

卡夫卡在《从某一点开始不再有回头路》一文中说:“以沾上世俗的污斑的眼睛看.我们的处境相当于在一条长长的隧道里出轨的火车的乘客.所有的

地方恰恰是:来自隧道始端的光线再也看不到,而终

端的光线微乎其微,以致不得不不间断地用目光去搜索,去一次又一次地失去目标,弄得连哪是始哪是

终都没有把握了。可是,出于我们意识的混乱或是

高度的敏感.我们周围尽是怪物,而且出于每个人不同的情绪和烦恼,不断演示着一个或是令人着迷,或是令人厌倦的万花筒。机|]25_26这个比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荒诞的感觉:一种困境中的迷乱或虚无感,“它是一种人的主观意识对于外部世界的非正题的领悟,即对自在的非正题的领悟"[2]16・。

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将“荒诞感”与“崇高感”视为相对的一组“审美感兴”,认为“荒诞作为一种文化大风格的审美形态,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因此.对于荒诞感的描述和分析.也只有在西方现当代美学中才能找到”.荒诞“可以概括为含有痛感色彩的焦虑”.是一种“同丑接近”的“反形

式”,“这种荒诞感的实质就是人在面临虚无深渊时

所产生的焦虑、恐惧和失望”。编者还将荒诞感与崇

万方数据

高感两相比较:“如果说崇高感是生命力瞬间受阻并

因而强烈喷发,那么在荒诞感中,生命力则始终受到

压抑却又不知往哪里倾注.因此引起焦虑。在崇高感中,主体经由矛盾冲突转向统一.自我实现了超越,产生一种胜利感;而在荒诞感中,主体则不断地

忍受与世界分离的折磨。寻找不到精神的栖息之地,因此伴随着一种不安与苦闷。在崇高感中,主体的心灵处于强烈的摇撼和震荡之中,而在荒诞感中,主

体的心灵相对来说最平稳,最冷静,没有那种大起大

落。这主要是因为荒诞感常常以寓言为表现手段,

它的意蕴藏得很深。人们不能从它的感性外层直观

地把握它的意蕴,而必须借助于理性的思考。所以

荒诞感更多地是一种理智感,而不是一种激

情。”Is32‘2_2“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按照百度网百科词条的解释,“荒诞”是“人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也是现象和本质分裂,动机与结果背离.往往是以非理性和异化形态表现出来,现实中的荒诞是审美范畴中荒诞的

根源,荒诞审美形态是对现实中荒诞人生实践以审

美形式进行反思和批判”I其内容上“展现的是与人

敌对的东西,是人和自然、社会最深的矛盾”;其特征是用“怪诞的形式”、“象征意象”表达对人生的“无意

义”的虚妄性的“审美感悟”。从这个意义上看,荒诞感的产生不会仅仅局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因为自我意志与外部世界常常会不相对接,出现断裂,而自我内部也是充满变数和矛盾冲突

的。可以说荒诞感与生俱来,只是现代技术社会给

人带来的生存困境加剧了这种荒诞感。

穆旦诗作最早体现荒诞特征的是1939年的《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然后就一发不

可收,此后的诗作几乎都或多或少都透露出荒诞感:

1940年的《蛇的诱惑》、《玫瑰之歌》、《不幸的人们》、

的《潮汐》、《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夜晚的告别》、

131

《还原作用》、《:我》、《五月》、《智慧的来临》,1941年《我向自己说》、《鼠穴》、《华参先生的疲倦》、《神魔之争》、《小镇一日》、《黄昏》,1942年的《春》、《诗八

首》、《出发》.1943年的《祈神二章》、《诗二章》,1944年的《裂纹》、《活下去》,1945年的《线上》、《被围者》、《忆》、《海恋》、《通货膨胀》、《苦闷的象征》、<森林之魅》,1947年的《时感四首》、《三十诞辰有感》、《饥饿的中国》、《隐现》、《我想要走》、《暴力》、《胜利》、《牺牲》、《手》。1948年的《世界》、《城市的舞》、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诗》、《诗四首》,1956年的《妖女的歌》、《葬歌》、《问》、《我的叔叔死了》、《“也许”和“一定”》、《九十九

家争鸣记》,1975年的《苍蝇》、《智慧之歌》、《理智和感情》、《演出》、《城市的街心》、《理想》、《听说我老

了》、《冥想》、《夏》、《自己》、《秋》、《沉没》、《好梦》、《“我”的形成》、《问》、《爱情》、《神的变形》、《黑笔杆

颂》。可以说,荒诞感正是穆旦诗歌区别于其他中国现当代诗歌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穆旦给人“非中国”感的主要原因。如“自然之子”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的和谐优雅、“雨巷诗人”戴望舒《雨巷》的幽长

沉吟,无不蕴藉着《诗经》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

之美,而穆旦诗歌却不是,他的荒诞有着一种不依不饶的决绝,即便是人们内心最温柔的爱情,在他“冷

静”犀利的笔下也亮出悲剧与荒诞的底色,爱情更多

的只是盛开的“欲望的花朵-t6]l,s,甚至是一场“火

灾玑6]1‘6.1‘。。

通览穆旦诗作。荒诞性表现的内容主题纷繁,几乎无所不包,但基本可归纳为两大类:个人生存体验(追求、理想、命运,生死、爱情、友谊,沉浮、得失、身

心……),民族生存困境(贫富悬殊、权力腐败、社会

动荡、梦想落空,战争与和平、城市与农村、文明与蒙

昧、物质与精神……),其中个人的生存体验又常常与民族的生存困境相结合相印证。穆旦对荒诞性的

表现类型异常丰富:兼有对荒诞的感觉描写、事实描写和哲理揭示,而大量的是哲理揭示;表现方式也多

种多样(神学框架、戏剧框架、反讽策略、自我分裂、象征隐喻、比拟变形、独白旁白对白……),其采用的

荒诞意象具有非中国古典特征的现代性。

如《蛇的诱惑》【6]65-67,就是综合运用多种荒诞的佳篇。

下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蛇的诱惑”这个诗题就给人荒诞陌生的感觉,第一诗段写“我”在第一次放逐的贫苦土地上受

132

万方数据

秽的小巷,细长的小巷像是一支洞箫,/当黑暗伏在

巷口,缓缓吹完了/它的曲子:家家门前关着死寂。”把“夜晚”当作“季节”,本身就是一种荒唐,然而这种

感觉是荒诞而真实的,因为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夜生活是现代文明大都市的象征,一开始就写出了“我”的向往。“带一阵疲乏,穿过污秽的小巷”是实

写,暗示“我”来自“贫苦的土地”。“细长的小巷像是一支洞箫”写狭窄阴暗的小巷之长,烘托我逃避之心的迫切。“洞箫”这一表面传统的意象被“黑暗伏在

巷口缓缓吹完它的曲子”的拟人手法解构无余,成为

“我”在黑暗死寂又幽长的小巷中穿行的心理感受的象征,这与戴望舒的“雨巷”意味截然不同。终于走完这贫困的黑暗,这里暗含着:第一次被逐后的“贫

苦”给人带来的煎熬让人难以忍受。当这一切都快

结束时,“我也由啜泣而沉静”,似乎我的苦难就要到头了。“我”欢呼:“呵,光明/(电灯,红、蓝、绿,反射

又反射,)/从大码头到中山路现在/亮在我心上!一条街,一条街,/闹声翻滚着,狂欢的季节。”诗人有意为后面的虚幻虚无感埋下伏笔——这只是现代文明富有欺骗性的彩饰。然而这种虚假的繁华“亮在我

第二诗段写这种引诱带来的不祥预感:。这时候

在“光明”后面用括号补充来说明其来源——“电灯”心上”,“我”只感到一阵欢乐的眩晕,沉浸在欢乐的幻想中,因为“这时候我陪德明太太坐在汽车里/开

往百货公司”,似乎我已经永远摆脱了昔日的苦恼,

新的生活已经到来。

天上亮着晚霞,/黯淡,紫红,是垂死人脸上/最后的

表现方法展示现代人逃离物质匮乏后遭遇精神困境希望。是一条鞭子抽出的伤痕,(它扬起,落在/每条街道行人的脸上)”。又是一种荒诞的感觉——由“天

上亮着晚霞”联想到“垂死人脸上的希望”(似乎“回光返照”,暗示“我”的希望之渺茫和将要落空),再转为“是一条鞭子抽出的伤痕”(伤痕也是暗红色的),

基督教意味赋予其象征性。副标题“小资产阶级的手势之一”表明这首诗表现的是“小资产阶级”存在

状态的一个普遍性特征。诗前面是四段背景的散文式介绍.相当于解题,给全诗形成一种荒诞的神学框

第一次放逐是抽在人类身上的第一条鞭子;它给人的伤痛还心有余悸。这里又用括号暗示“每条街道行人的脸”都留下了命运的神鞭的烙印,可见这种痛苦是无一例外的,物质匮乏的痛苦导致人们拼命追

逐富贵荣华。“太阳落下去了,落下去了,/却又打了个转身,望着世界,/你不要活吗?你不要活得好些

架,引起诗的话题:人的第二次被逐(第一次是被逐

到贫苦中。经受“贫苦”的肉体折磨;第二次是物欲的

吗?”这种描写也是荒谬的:太阳落下去了怎么会又

打个转身?其实这是冥冥之中的上帝的背影和他转

引诱,得到的是精神空虚和孤独的苦痛)。

身对世人的嘲弄:你不是要活吗?你不是要活得好些吗?你不是埋怨“生活简直把人磨成了烂泥”吗?

到引诱:“夜晚是狂欢的季节’/带一阵疲乏,穿过污

李晓梅绝望的挣扎——论穆且诗歌的荒诞性特征

你要逃避肉体的痛苦,那就承受我的第二鞭吧!“经过无数‘是的是的’无数的/痛楚的微笑,微笑里的阴谋,/一个二十世纪的哥伦布,走向他/探寻的基地。”已经作出了第二个选择的“我”按“一幅地图”(别人到达这个现代文明“乐园”的途径),在无数隐含阴谋的微笑(不怀好意的微笑、会意的微笑,知道前面是一个陷阱却仍说“是的是的”的微笑)里。踏上了灵魂的不归路,走向自己“探寻的墓地”。

第三诗段写“我”来到肉体的“乐土”和仍处于“贫苦土地上”人们对“我”的艳羡:“在妒羡的目光交错里,垃圾堆,/肮水洼,死耗子.从二房东租来的人同骡子的破烂旅居旁,在/哭喊.叫骂,粗野的笑的大海里,(听!喋喋的海浪在拍击着岸沿。)/我终于来

了——”前面是对“贫苦土地”的实写,在物质匮乏贫

穷落后的肮脏土地上的人们的妒嫉艳羡中,“我”终

于爬上了现代文明的“快乐岛”上,这种“妒羡”就像溺水的人们妒羡一个爬上一根救命漂木上(其实说不定是在吃人的鳄鱼背上)一样。这里括号里的内

容“听!喋喋的海浪在拍击着岸沿”,似乎又与旁边

的内容无关,其实是“我”的感觉,也是诗人的旁白,

世人在物欲争斗的大海中沉浮,嘈杂在我耳边嗡营。

第四诗段写我梦寐以求的“快乐岛”上的情形,表现人生存的荒诞虚假。“老爷和太太站在玻璃柜旁/挑选珠子,这颗配得上吗?/才二千元。无数年青的先生/和小姐,在玻璃夹道里,/穿来,穿去,和英勇的宝宝/带领着飞机,大炮.和一队骑兵/衣裙响着,混合了/细碎,嘈杂的话声,无目的地/随着虚晃

的光影飘散,如透明的/灰尘。不能升起也不能落下”.“我一向就在你们这儿买鞋,/七八年了,那个伙

计呢?/这双式样还好.只是贵些”,“而店员打躬微笑.像块里程碑/从虚无到虚无”。由视觉到听觉再到视觉的荒诞描写,揭示现代人表面忙碌充实的物质享受下僵尸一般苍白麻木的精神状态:空洞的对

话、虚无的微笑如同其人生一样毫无意义。就像“不

能升起也不能落下”的“透明的灰尘”。

第五诗段由前面对世人的观察转而对自我生存状态进行反省:“而我只是夏IEI的飞蛾./凄迷无处。哪儿有我的一条路/又平稳又幸福?是不是我就/啜泣在光天化日之下/或者/飞,飞.跟在德明太太身后?/我要盼望黑夜,朝电灯光上扑。…‘我”的生存状态比“德明太太”还不如,“我”只是无所归依的一只飞虫。“我”要执着于我的第二个选择.走德明太太

万方数据

的老路——物质追求。这种人的异化让我们联想到

卡夫卡笔下的甲壳虫,这是用异化变形的手法来表

现人们追求的荒诞。

第六诗段写“我”的幻想和灵魂的堕落:“虽然生活是疲惫的,我必须追求,/虽然观念的丛林缠绕我,/善恶的光亮在我的心里明灭,/自从撒旦歌唱的日子起,/我只想园当中那个智慧的果子:/阿谀,倾

轧,慈善事业,/这是可喜爱的,如果我吃下,我会微

笑着在文明的世界里游览,/戴上遮阳的墨镜,在雪

天/穿一件轻羊毛彩围着飞炉,/用巴黎香水,培植着

暖房的花朵。”从这段诗可看出物欲这条“蛇的诱惑”是致命的,它可以让人不要信仰,不分是非善恶,不计后果,而且知识智慧也被异化为阿谀、倾轧和欺

骗,目的只有一个,“微笑着在文明世界里游览”,获

得物欲追求的满足。人自身的异化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这是追求与结果的断裂。

第七诗段,写第二种选择所承受的第二条鞭子

及给“我”带来的困惑:“那时候我就会离开亚当的宿

命地./贫穷,卑贱,粗野,无穷的劳役和痛苦……/但是为什么在我看去的时候,/我总看见二次被逐的人们中,/另外一条鞭子在我们身上扬起:lilll诉说不出的疲倦,灵魂的/哭泣——德明太太这么快的/失去的青春,无数年青的先生/和小姐,在玻璃的央道里,/穿来.穿去,带来陌生的亲切,/和亲切中永远的隔离。寂寞,/锁住每个人。生命树被剑守住了,/人们渐渐离开它,绕着圈子走,/而感情和理智.枯落的空壳,/播种在El用品上,也开了花,/‘我是活着吗?

我活着吗?我活着/为什么?’/为了第二条鞭子的抽

“玻璃的夹道”起着双关的作用:既实指商店里一排排货柜玻璃形成的夹道,更暗指人们的隔膜.“感情

和理智,枯落的空壳,播种在日用品上开了花”则是

品而启动,人异化成了“物”的奴隶。由此.诗人提出

了与逛商店毫不相干的质疑和追问:“我活着吗?我

133

击。……”这里,通过心理和视觉的描绘,道出了人们物欲追逐中精神的寂寞与孤独和生命之虚无感。一种联想(拈连),揭示沉缅于物欲的人已丧失了人

正常的感情理智,这种感情理智仅仅为El常生活用活着吗?我活着/为什么?”生存状态的荒诞感让人对自己和周围随时会产生怀疑,也会令尚未完全变

成生物的人产生困惑和迷惘——“为了第二条鞭子的抽击”.再次响起了上帝的回响——这是多么荒诞

的逻辑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最后一个诗节,诗人直接道出了物质满足与精神追求这一困扰现代人的悖论给人们带来的矛盾、痛苦和茫然:“呵!我觉得自己在两条鞭子的夹击中,/我将承受哪个?/阴暗的生的命题……”

表面的荒诞实则包含触目惊心的真实,这是穆

旦诗歌耐人寻味的一个奥秘。如《还原作用》里写

“污泥里的猪梦见生了翅膀,/从天降生的渴望着飞

扬”,“胸里燃烧了却不能起床,/跳蚤,耗子,在他的‘身上粘着,/你爱我吗?我爱你。他说”,“八小时工

作,挖成一颗空壳,/荡在尘网里,害怕把丝弄断,/蜘

蛛嗅过了,知道没有用处”,“通信联起了一大片荒原”[6]85.通过荒诞性的感觉描写,表现了青年人由天鹅般的梦幻跌回残酷的猪一样的生存现实,在平庸工作里身体心灵被“挖成空壳”的残酷现实。在《我》中,有“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是残缺的部分渴求着救援”,“遇见部分时在一起哭喊”。“伸出双手来抱住了自己”,“幻化的形象”,。仇恨着母亲给分出了梦"[6]拍,这些诗句的荒诞陌生中暗含对人本身

的残缺不完满和现实人生无奈的控诉。《被围者》里

“所有的暂时/相结起来是这平庸的永远”,“一个圆,多少年的人工,/我们的绝望将使它完整/毁坏它,朋

134

万方数据

冷的善良,/所有的意义和荣耀堆起来/是我们今日无言的饥荒,/然而更为寒冷和饥荒的是那些灵魂,/陷在毁灭下面,想要跳出这跳不出的人群,,[6]2曲q∞,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物质和精神同样匮乏,

身体和灵魂遭受巨大的摧残,所有的承诺,所有的盼望成为空谈……穆旦诗歌中随处可见摄人心魄的荒诞而富于哲理的诗句,让我们不断对民族的生存处境、个人的存在状态掩卷长思。

三穆旦诗歌荒诞性的特征与实质

跟西方现代派中的荒诞相似,穆旦诗歌中的荒

诞性都表现了现代文明中的危机感,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质的异化。但穆旦诗歌表现的荒诞有其独特性。

首先,穆旦诗歌中的荒诞注重的不是形式上的设置和细节的铺陈,而是对现实的哲理思考。虽然

穆旦诗歌也有神学框架(如《我》、《蛇的诱惑》、《神魔

之争》、《神的变形》、《森林之魅》、《隐现》、《妖女的

歌》、《祈神二章》),异化框架(如《鼠穴》、《苍蝇》、《还原作用》、《线上》),反讽框架(如《五月》、《时感四首》、《自己》、《爱情》、《黑笔杆颂——赠别“大批判组”》、《退稿信》)的设置,但既无西方荒诞派小说戏剧(如《等待戈多》、《椅子》)中的夸张似的道具及行为设置。也没有像《荒原》和《恶心》中铺天盖地的现代文明大都市的混乱环境的渲染,相对来说显得纯

粹精炼而思路明晰。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众多例诗,穆旦诗歌重在表现社会和人存在的实质性的荒诞,

这又主要靠感性化的哲理性诗句来表现。《手》里“万能的手,一只手的沉默/谋杀了我们所有的声

音。/一万只粗壮的手举起来/可以谋害一双孤零的眼睛"[胡25卜2配,处于关键位置的一个人的态度抹杀

了众人不同的意见,使其他人不可能有言论的自由;

一群人的人云亦云可掩盖一个显而易见的真理,挡

住一双诚实的发现问题的眼睛。《我歌颂肉体》:“那

和神一样高,和蛆一样低的肉体”,所有的崇高的善

体可以是我们最美的根基,也可能成为罪恶的渊源。

色越不能保护它所要保护的.[6]zss,思想(灵魂)对于肉体本身来说是无力抗衡的.理性的控制终会在肉

友!让我们自己/就是它的残缺,比平庸更坏”,“我

们消失,乃有一片‘无人地带”[‘]l伯-1",这是诗人反抗荒诞的决绝态度,也是挣脱人生平庸荒诞怪圈的宣言。《隐现》中,“智者让智慧流过去,青年让热情流过去,先知让优患流过去,农人让田野的五谷流过去,少女让爱的形象流过去,统治者让阴谋流过去,大多数人让无知的罪恶流过去”,“一切发光的领域

来到绝顶的黑暗,/坐在崩溃的峰顶让我静静地哭

泣”,表现一种幻灭感:时间的长流中,一切的一切都归于虚无,都是“枉然”,一切光明的幻想最后盼到的

都是黑暗的失望,留给我们的是理想崩塌后的哭泣。

。为了追寻他所认为最美的。他已变得这样丑恶和冷酷”,在荒诞的逻辑中,让我们看到美丑善恶的相辅相承,不能截然划分,让人无所适从,也许你的追求和所达到的目的刚好南辕北辙。追求真善美往往还得借助假丑恶.最终自己也成了丑恶与冷酷的一部分;“生活变为争取生活,我们一生永远在准备而没有生活巩‘]翻一2‘‘——现代人生活荒诞特征的写照:成天成年都在想着不可企及的目标,不在乎不珍惜已有的一切和现实的人生.最终一辈子都未享有真

正的生活。‘牺牲》中“所有的炮灰堆起来/是今日寒

举和丑陋的恶行,都与寄居我们灵魂的肉体有关,肉

“什么是思想它不过是穿破的衣裳越穿越薄的越褪体本身的真实要求面前越来越虚弱。‘城市的舞>:“钢筋铁骨的神.我们不过是寄生在你玻璃窗里的害

虫”,相对于强大的现代物质文明大机器,我们人类

绝望了的诗歌篇四
《清诗》

2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的末句“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语双关,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一枝一叶”原指竹子的枝叶,在风中“萧萧”而动,紧扣了“画竹”的画面,

又紧扣了“卧听”的诗面,同时它比喻发生在老百姓中的点滴小事。他直言不讳地提出,作

为地方官,应该对老百姓的“一枝一叶”都要加以关心,表现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真切关怀

和同情。

4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读长恨辞

宋 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 嵬

清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两诗的感慨是否一致?为什么?

(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是否一致?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案:⑴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

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

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

⑵是一致的,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倍沾襟”与

“不动心”作对比;袁诗将两个人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进行对比。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小题。(10分)

萤 火 赵执信①

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

虽缘草成质②,不借月为光。

解识幽人意,请今聊处囊。

君看落空阔,何异大星芒。

注:①赵执信:清康熙十八年进士,其诗多反映现实生活,追求清新脱俗。

②“质”即“体”。《礼记•月令》当中有“腐草为萤”的说法。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写萤火虫的诗,构思新颖,语言不事雕琢。

B.开头二句以人格化手法描写了萤火虫轻盈自在的形象。

C.“虽缘草成质”二句是说萤火虫虽身世卑微,却不趋炎附势。

D.“幽人”,幽居之人,隐士。“落空阔”指飘飞在广阔的夜空。

②这首诗和陆游的《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就内容而言都属于( )

诗,其特点是( )。 (2分)

③对这首诗中“处囊”二字,有人理解为用了“囊萤(映雪)”的典故,有人

认为是用了《毛遂自荐》中“锥处囊中,其末立见”的典故,还有人认为二者兼

而有之。请结合此诗的寓意,谈谈你的意见。(5分)

答: 答案:①(3分)B(一、二句没有把萤火虫人格化,而是直接描写萤火虫轻盈飘飞的形象,

本诗后面几句确实运用了人格化手法。)

②(2分)咏物 托物言志(后一空,意思答对即可)

③(5分)本小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兼及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涉及拟人手法和

用典等)。答案不确定,学生可自由发挥,持三种意见之中哪一种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

可。评分视作答情况酌情给分。

(诗的寓意占2分,“处囊”的理解占2分,表达技巧占1分。)

提示:本诗寓意在于,正直的人处世,虽然地位低微,仍可凭借自己的努力有所建树。

诗人赞颂的是正直不阿、自信自强的品格。“处囊”可以理为用“囊萤”典故,意思是即使

光芒微弱,在有大的作为之前也可姑且为清贫苦读之人照明;也可以理解为用“锥处囊中”

的典故,总有脱颖而出之时,“聊”是姑且的意思,作答应注意到才是。如果认为二者兼而

有之,自然也有其合理之处。本诗最后二句可以理解为萤火虫的自信自勉之语:“你看我飘

零于广阔夜空之中,跟大明星的光芒有何不同?”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赞美激励之语:

“你看它飘飞在广阔的夜空之中,跟大明星的光芒有何不同?”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出塞

【清】吴伟业

①鱼海萧条万里霜,西风一哭断人肠。

②劝君休望零支塞,木叶山头是故乡。

【注】①鱼海:海名,在内蒙古之境。②零支塞:友人出关必经边塞。在今河北迁安县西。

(1)当友人离去时,诗人本该劝他回望故乡,却断然劝他“休望”,岂非太不合情理?

为什么?

答:

(2)诗中友人尚未离去,但离后景象已在眼前。这是一种什么景象?运用什么手法表现

的?

答:

答案:(1)途中的回望,令他在孤身天涯中,更增几分乡关日远、一去难返的哀慨和绝望。

诗人的劝慰,正是深切地把握了友人出塞时的凄绝心态。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2)这是

一种出塞途中的凄凉景象:在草木萧条的鱼海畔,在寒冽的塞外霜天下,正蹒跚着一个孤独

的身影。更从西风如泣中,渲染那流徙天涯的“断肠”之悲。主要运用虚拟笔法。

2.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郊行

袁枚

二月郊行最有情,青山带雨画清明。

杂花香自空中至,野草根从旧处生。

小鸟啼咽催布谷,老牛牵犊学春耕。

劳劳官走江城北,争怪长条目送迎。

(1)本诗运用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2)“野草根从旧处生”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分别揭示的哲理是什么?

答: 答案:(1)由远及近,从视觉、嗅觉、听觉的角度,将青山、花香、野草、小鸟、老牛等意象组合在一起,采用拟人等修辞,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快、生机盎然的春日画面。(2)前者揭示了一切复活的事物都是借助了旧的基础的哲理,后者揭示了事物(或生命,或人生)虽经磨难,但一有条件,就会释放出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的哲理。

1.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完成①~②题

蝶恋花

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哀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主况是新寒雨。

①前三句借助刻画诗人形象来抒发感情。作者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感情?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简要分析“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又到”句点明诗人重到当年分别之地;“不语”句勾画出诗人驻马立足,

默默无言,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踏遍”句写出在清冷的秋季,诗人长久的徘徊在故地,不忍离去。表达离别之若,怀念之情,凄凉之意。②答案示例:诗人用“不恨”、“只恨”形成对举(对比),来突出“西风吹梦成今古”给诗人带来的痛苦。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

(2) 赵诗中“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 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赏析要点: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

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③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福建省福州三中2007—2008学年高三第三次月考)

小 园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答: 答案:(1)答案一:“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2)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过吴江有感

吴伟业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⑴诗歌首联的“诗眼”是哪一个词,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4分) ⑵全诗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⑴抱。(2分)一个“抱”字,把长堤拟人化了,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它对吴江城护拥依偎的情态。(2分)⑵诗的前半部分,诗人在叙述自己渐渐走进吴江的过程中,描绘了吴江的自然景色:落日余晖中,长堤环抱着吴江城,塔盘仿佛在湖水中移动,淡淡的月痕似乎是长桥牵引而生。(2分)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叙述吴江城中的人们为逃赋税而离乡背井,剩下死寂的城池;人们为逃避战乱躲在江边的情景,表达了世人对社会黑暗、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忧虑与不满。(2分)(意思接近即可)

绝望了的诗歌篇五
《戴望舒诗歌.》

绝望了的诗歌篇六
《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

1、《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露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作者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

全诗共分五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

第三部分(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诅咒现实,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 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 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绝望了的诗歌篇七
《诗词美》

序号:80 姓名:李晶晶 院系:会计学院 审计3班

文体:议论文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所有中国人引以为傲,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而古典诗词更是中国文学的精髓,以其独特的魅力被视为传统文化瑰宝。 研究诗词,最主要的就是研究诗词之美。诗词的美体现在句子的凝炼,体现在思想的深度上。意境之美,哲思之美,音律之美,自然之美,语言之美等等。数不胜数的美在诗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意境之美

研究诗词的意境之美,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思想情感与环境描写的完美融合。

“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1】讲的就是诗词意境之美的重要。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便以简洁但意味深长的诗句来体现他的那种意境。而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用了三句诗词来表达三种意境,从而说明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无言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种境界,三句诗词,这是多么简练的概括。仅仅用了三句便将创业时的无人理解,创业中的劳苦,创业成功的喜悦写了出来。而且不仅仅于此,其实不论是在创业,还是做学问,还是其他的,都可以用这来形容。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

李煜的诗词中充满了泪水,而他最高的艺术成就恰恰就是他在国破家灭之后取得的。“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最后的词中,到处都充满了伤感。优美的句子,体现出的却是他的绝望。正如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1】出自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

哲思之美

李商隐的诗,在思想上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无题》)人们常用来歌颂老师辛苦工作,表现一种奉献的精神。。“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样的表现了恋人之间那种默契和爱意。而在《登乐游原》中更是一句千古绝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种艺术哲思,虽经千年而不变色,人们总能够从中得到共鸣。一种悠远的,更加接近于本质的东西从人们的内心中分离出来。而苏轼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毛泽东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也写得非常好,非常有气势,也很有哲理。正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经历了长期的军事斗争,写出来的诗词也分外的有气势,有分量。“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渡远荆门外,来从出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展现了山河云月变换的宏伟境界,整个大境界因人物而变换。这些无一不体现着浓浓的哲思之美。

音律之美

音律之美,则论述了诗词中最重要的元素之:音律。有了和谐的音律,诗词才有了韵味,

有了鲜明的节奏,语言才会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和谐的音律总能与诗的内在感情保持一致,能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古代诗歌的音律要求是相对严格的。五言诗、七言诗让诗的音律美发展到了最峰,词曲更标志着音乐曲调艺术的繁荣。因此诗歌的欣赏,首先要从音律美的角度去领略赏会。诗歌的平上去入、抑扬顿挫,韵律节奏不仅仅是一个形式的问题,更是内容的一种体现。诗人词家的要务在精于审音辨字,这决定了对遣词造字的运筹要合乎音律的规定,显现其驾驭语言音律的真实功夫。比如,诗词的平仄、对仗、逗字、停顿、词序、叠词等,并不是诗人词家“玩弄”文字的一种习气,而是由字音、乐律的精微配合所产生的一种语言的艺术。高考中常有这方面的考查。

用诗词来表现音律之美,当数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那优美的语句用来表达音乐简直就是令人叫绝。“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多么形象的描写啊,仿佛就在耳边响起了那动人的琵琶声。更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到最后连形象描写都抛开了,而以一种更加贴近意境的东西来描绘。我想每一个读完《琵琶行》都会想起这样一句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另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同样也是有关音律的名篇。“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将音律的描写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又比如王安石的《示长安君》:“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颔联借景抒情,“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添上了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昏昏”是叠词,“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草草杯盘”“昏昏灯火”,叠词妙用,既和谐了诗歌语言的韵律节奏,又营造了抒发情感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

诗词语言由音定律,变化组合,语言便会产生无穷的奇致妙趣。

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概括了写景诗词的妙处:动词、虚词用得恰到好处,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达到了悠扬委婉、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

自古以来,写景的诗句多不胜数。借景抒情,是写景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都是有名的写景诗句。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充满了恢宏的气势。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寥寥数语,一幅动人景象就此铺开。而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长诗在写景上堪称完美,以至于有人称之为“孤篇盖全唐”。他将音乐美,景物美,还有意境美融合在一起。发古之幽思,写景中加入了历史的厚感和美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由景入情,浅浅说去,节节相生,句句翻新。至“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处,达到了顶峰。

语言之美

语言是有性格的,正是这种性格,让人们在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看到的是“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执铁绰板,高歌‘大江东去’”的情景;而在读柳永的《雨霖铃》时,看到的则是“十七、八岁的女郎,手执红牙拍板,轻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同时,语言又是有语体区别的,从而使语言有了俚俗与典雅之别。

如北宋晏几道的《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gāng,油灯)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首词语言明快、典雅。上阙用 “殷勤”“拼却”“舞低”“歌尽”等词,下阙用“几回魂梦与君同”“犹恐相逢是梦中”等语言,直接而鲜明地将当年相聚时的欢乐、别后相忆及再相逢的喜悦几近直白地表达出来。但作者又善于铺彩设色,如用“彩袖”“醉颜红”“杨柳”“桃花扇”“银釭”等词语、意象,又善于经营工巧雅致的句子,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语言显得典雅。正如古人评价的“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秀气胜韵,得之天然”。

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美,还表现在语言的凝练上。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的诗人呕心沥血。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以寥寥的二十字,描绘出了一个幽静的环境。在“千山”“万径”的寥廓空旷之中画一“蓑笠翁”,在“绝”“灭”的死寂冰冷之中着一“钓”字,使全诗境中有人,静中有动。全诗通过描绘老渔翁寒江冬钓图,向我们展示: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渔翁的生活是这样凄冷孤寂,老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标独傲。如果我们再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这首诗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信息:在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以后,其主要成员被一网打尽,永贞革新烟消云散,柳宗元也被从政治权利的中心抛了出来。在荒凉偏僻的南方,开始了漫长的流贬生涯。在柳州,他虽然得到了一个司马的虚衔,但既无官舍有无职责,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于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因此,那个在寒冷寂静的环境里,不怕天寒地冻,不惧皑皑白雪,忘掉世间的一切,专心致志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犯的渔翁的形象,正是柳宗元孤标独傲、超然物外的形象的真实描绘。一首二十字的小诗,竟然蕴涵了如此至多的信息,使我们不能不惊叹古典诗词语言的凝练。

阴柔之美

阴柔之美,包括四种意境:浓艳瑰丽,淡泊静谧,清新素雅和凄冷寒凉。

以李清照《声声慢》为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写的名篇之一。那时,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给人一种凄冷寒凉的阴柔美感。 在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 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 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的上片写临别之情景:“寒蝉”暗示深秋,“凄切”声渲染了秋之凄凉。骤雨已过,船将启锚,喝酒无绪,留下又不可能,于是只能“执手相看泪眼”,但却“竟无语”而“凝噎”。别后如何?作者作了一番想象:烟波浩渺,千里无人,浓浓的云雾笼罩着广阔无际的“楚天”,这是何等的空旷、冷寂!下片再设想别后相思之苦。从古至今,别离伤情,更何况是在“冷落清秋节”!醒来如何?虚景实写:晨风习习,残月如钩,已给人凄清冷落之感,加之“杨柳依依”招惹离愁,此去一年又一年,何时才能相逢?如此这般,“良辰好景”也形同虚设了,即使有千万柔情蜜意,但恋人远在天涯,又能对谁说呢?

这首词以“伤离别”为线索,随着时间、空间的推移,感情也逐渐升华。语不求奇,但情意缠绵,酣畅淋漓。基调虽过于低沉,但发自肺腑,恳切真挚,给予鉴赏者的,是一种柔性的美感。

阳刚之美

阳刚之美,也包括四种意境:雄奇阔大,旷放开朗,苍凉悲壮和深邃沉郁。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境界可大不一样: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话,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借赞美赤壁风光、缅怀古代风流人物的业绩。抒发了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时而豪放旷达,时而沉郁、悲慨。起笔两句高唱入云,气吞万里,创造了一个气势奔放、雄浑豪迈的诗般的意境,给予鉴赏者的无疑是一种刚性的美感。

再读中唐卢纶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诗人抓住战士列队准备向敌军追击的一刹那间,画出浮雕般的英雄群像:一个漆黑寂静的夜晚,大雪弥漫,敌军全线溃逃了;一支轻骑兵,正列队准备连夜追击,一刹间,雪花竟积满了弓刀。意象雄浑豪放,是一首十分典型的具有阳刚美的小诗。

诗词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不仅要积累文学的、美学的、语言的知识,还要积累哲学的、史学的、民俗学的、心理学的以及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积累丰厚了,自身的修养加强了,鉴赏时就能获得深层次的美感。

绝望了的诗歌篇八
《英国诗歌赏析》

William Wordsworth

 What are the main features of Wordsworth’s poetry?

 back to nature

 deep love of nature

 appeal to individual sensations

 attention to humble folk of rural life

 simplicity and purity in language

I travelled among unknown men

这首诗是采用民谣体创作的经典之作,浪漫主义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它的主题是诗人对露西和对祖国英格兰深深爱恋,意境凄美,感情真挚自然。 从韵律上看,这首诗的前三个诗节压的是行尾交叉韵(单数诗句四音部抑扬格,双数诗句三音部抑扬格交替转换),最后一诗节韵式为成对韵。

露西之死可以从诗的最后一句中——“露西,她最后一眼望见的”——可以看出,《露西》组诗的另外几首也可以作为旁证。露西死了,但是露西永远活在诗人心中,虽死犹生。露西是完美的,她死了,是因为现实中不存在这样完美的人。

lines composed a few miles above Tintern Abbey 赏析

It is in blank verse.

One of the major themes of the poem is - people\'s change over time.The title is very clear and literary gives us all the necessary informations like, time, place, date etc. which helps us to understand the poem.

Imagination also plays very important role here. His longing to return to this special place a few miles above Tintern Abbey which he absolutely adores. We can see he has been away from this place for five years, and he always thinks about this magical place with its steep lofty cliffs and its beautiful scenery. the poem is about nature and how the speaker revoke his memory when he was in that location.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在韵律上,此诗采用谣曲形式(四音步抑扬格与三音步抑扬格相间押交韵),这些语言形式的特点也与诗中乡村姑娘的形象贴合得当,和谐统一。

描写的是一位普通的苏格兰少女。尽管她“美丽如星”,却生在“人迹罕至的乡野”,既得不到人的赞美,也得不到人的怜爱;更可惜的是,她小小年纪便默默无闻地死去了。诗中的感伤气氛和诗人哀怜的情绪, 正是这种至性深情的自然流露,使诗句充满感染力。

从艺术手法上看,此诗似无技巧,其实是浑然天成,不露痕迹。如果我们细细阅读,就可看出此诗处处暗含对比。第二小节则连用两个比喻来进行对比。第三小节则是生与死的对比,生不为人知,死亦不为人闻,这说明她的命运是多么可怜。 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赏析

a sonnet describing London and the River Thames, viewed from Westminster Bridge in the early morning.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beauty and tranquility of the city of London in the early

morning.there are no people in this particular poem. it is the people that make the London that we see in william Blakes "london".

 Wordsworth's "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 can be closely compared with Blake's "London".

 "London" gives an impression of contempt for the city and what it has become, whilst "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 is a looser, friendlier approach to a poem about London.

华兹华斯london赏析

a sonnet

《伦敦,1802)是华兹华斯在19世纪早期创作的优秀商籁诗之一。商籁诗是用抑扬格五音步写成的十四行诗,显而易见,《伦敦,1802)的主题是在批判社会的丑恶、不公和腐化堕落。作者想通过怀念和赞扬弥尔顿来改变这种境况。作者不仅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情感,而且还表达出了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道德感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The Solitary Reaper赏析

iambic tetrameter四音步抑扬格

THEME: The poet is fascinated with a Scottish peasant girl’s beautiful song.

语言十分简朴,诗意明白易懂,但它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如一幅画,一幅有声有色的画.

George Gordon, Lord Byron

when we two parted赏析

这首诗回忆了与爱人分别的情景和感受以及后来的心情。诗中,诗人情感真挚,毫不矫揉造作,真情动人。“In silence and tears”的重复,不仅使全诗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而且强化了过去和将来不会更改的气氛;另一方面,诗人运用了较短的诗节和众多的断开的句子,暗示出他的难以压抑的,无法平静的痛苦心境。

She walks in beauty 赏析

这首诗采用的押韵是ababab cdcdcd efefef,为四步抑扬格,诗歌形象鲜明,语言富有表现力,尤其形容词的使用不仅烘托出诗的优美气氛,而且塑造了温柔、善良、理想的美的形象。诗人通过感觉、形体等意象,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获得身临其境、亲见其美之感。

诗人从心里感受到角度出发,描写夫人的美:从步态、仪容、眼睛、乌发、脸庞到微笑及心灵,由具体到抽象,将现实中的美通过诗句升华到理想的美,使得美内涵和意境得到无限延伸。全是感情自然,风格明快,从外在美深入到内在美,书法这不同内涵的美,突出了诗人高超独到的审美能力。 sonnet on chillon赏析

Sonnet on Chillon is an Italian Sonnet. A, B, B, A, B, C, C, B.

This poem dramatizes the conflict between liberty and tyranny, specifically in instances where tyrannical forces attempt to squelch liberty by imprisoning those who champion her virtues. The speaker presents a paradox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poem, Eternal Spirit of the chainless mind!

Don Juan 赏析

《唐璜》是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

《唐璜》是拜伦最重要的一组诗,半庄半谐、夹叙夹议,有现实主义的内容,又有奇突、轻松而讽刺的笔凋。

Percy_Bysshe_Shelley雪莱

ozymandias赏析

iambic pentameter

Ozymandias” describes the ruins of an ancient statue.

Theme : all is vanity

Irony : the inconsistency of what is said with the reality

men of England赏析

This simple structure and rhyme scheme is less intellectual and more accessible to uneducated people. The diction is less difficult than usual, and the bee metaphor is easy to understand.

The poem is about the clash between two classes of society, the poor working class and the rich nobles.

The major theme of this poem is exploitation, how the workers are doing all they are doing for the benefits of the ungrateful nobles. The narrator is urging the workers to make a stand as they are being treated unfairly.

西风颂 那气势恢宏的诗句,强烈撼人的激情把西风的狂烈、急于扫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

这里,西风已经成了一种象征,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宇宙精神,一种打破旧世界,追求新世界的西风精神。诗人以西风自喻,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

To a Sky-lark致云雀

《致云雀》的二十一节,每节都由四个扬抑格三音步诗行和一个抑扬格六音步诗行构成,韵式是ababb。这种四短一长的设计,是模拟云雀:每阵呜叫,总是在短促的几声之后拖带一长声尾音。

《致云雀》是英国诗人雪莱的抒情诗代表作之一。诗歌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

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John Keats

on first looking into chapman's homer赏析

Italian sonnet

two parts--an octet (eight lines) and a sestet (six lines). The octet describes Keats's reading experience before reading Chapman's translation and the sestet contrasts his experience of reading it.

这首诗表达了济慈对史诗中的主人公所处的那个神奇﹑古老世界的心驰神往之情,也显示出他对诗歌的激情与热爱。这首诗以严密的结构、大量的隐喻典故、丰富多彩的想象和形象化的语言而著称。

Ode to a Nightingale赏析

A major concern in "Ode to a Nightingale" is Keats's perception of the conflicted nature of human life. In this ode, Keats focuses on immediate, concrete sensations and emotions, from which the reader can draw a conclusion or abstraction.

夜莺的歌声是美妙绝伦的,是不朽的,是永恒的,将世世代代的唱下去。在Nightingale的仙境中,在忧郁、痛苦和绝望的同时,诗人感受到了快乐。他“既感受到了想象中完美的、和谐的梦幻世界的诱惑,又痛切地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不可摆脱的沉重的压力”。 他最终还是回到了冷冰冰的现实,直面惨淡的人生。

ode on a grecian urn赏析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 美是济慈的毕生追求,《希腊古瓮颂》是诗人对美的颂歌。在整首诗中,诗人以“永恒”和“超越思想”为着眼点,从声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开来。诗篇最后,诗人理性地思考了“永恒”的问题。艺术能获得永久的生命,是因为它已凝固在这永恒的画面中,它不仅是“唯美的观照”,而且真实地再现了古希腊的生活。正因为它具有美和真的品格,因而才能“永恒”。

绝望了的诗歌篇九
《诗歌部分》

韩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解读 [诗歌部分]

1.金素月《招魂》

초혼(招魂)

산산이 부서진 이름이여!

허공 중에 헤어진 이름이여!

불러도 주인 없는 이름이여!

부르다가 내가 죽을 이름이여!

심중에 남아 있는 말 한 마디는

끝끝내 마저 하지 못하였구나.

사랑하던 그 사람이여!

사랑하던 그 사람이여!

붉은 해는 서산 마루에 걸리었다.

사슴의 무리도 슬피 운다.

떨어져 나가 앉은 산 위에서

나는 그대의 이름을 부르노라.

설움에 겹도록 부르노라.

설움에 겹도록 부르노라.

부르는 소리는 비껴 가지만

하늘과 땅 사이가 너무 넓구나.

선 채로 이 자리에 돌이 되어도

부르다가 내가 죽을 이름이여!

사랑하던 그 사람이여!

사랑하던 그 사람이여!

*시집 <진달래꽃> 1925

单词解释

1)비껴 가:擦过,掠过。

2)겹다:充满。

---------------------------------------------------

[作品解读]

在韩国传统葬礼习俗中,亲人左手挥舞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朝空中喊死者的名字,叫“招魂”。这首诗以招魂为题材,讲述了凄绝的死别之痛。

这首诗抒发了一个与爱人离别的女人胸中的恨。全诗的意境是一个女性“我”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孤寂的远山上呼唤死去“你”的名字。虽然你是我爱过的人,但是生前却有未说完的话。因为已经不是这世上的人了,所以名字也就没有了主人也没有了回应。天地之间象征了生与死之间遥不可及的距离,“怎奈这天地悠悠万里”,正是生死两茫茫的虚无感的表露。

中国有很多望夫石的传说,最典型的传说在晋《列异传》:“武昌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幼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韩国也有很多望夫石的传说,月牙山望夫石传说、栢芳山望夫石传说等,最具代表性的是新罗人朴堤上东渡日本后,其夫人立于鵄述岭盼夫归来,化为望夫石的传说。金素月的这首诗也引用了这些传说,抒发一个忠贞女性对永别的爱人的深切思念。

金素月的作品受到古典文学的影响很深,又多采用民谣的歌咏形式,这首诗也采用了绝句式的咏叹手法和民谣体反复吟咏的节奏。从“支离破碎的名字”——“离散的名字”——“没有主人的名字”这一递进关系中,作者让读者不断联想起一个与时代背景有关的主题——这到底是谁的名字呢?这不正是在残酷的日本殖民统治下,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百姓涂炭的祖国吗?作者借用女性为亡人招魂的仪式,隐讳地呼唤着祖国的复苏。

--------------------------------------------------------

김소월《초혼》

招 魂

那支离破碎的名字啊!

在空中飘散的名字啊!

千呼万唤也无主的名字啊!

让我呼喊着气绝的名字啊!

留在心里的一句话

至死也没能表白啊

我挚爱的人啊!

我挚爱的人啊!

红日高悬在西山上

鹿群也在哀哀啼绝

我徘徊在孤独的远山

千呼万唤着你的名字!

声声呼唤浸透悲伤

声声呼唤浸透悲伤

即便呼唤在冥冥中穿越

怎奈这天地间悠悠万里

纵然伫立此处化为岩石

让我呼唤着气绝的名字啊!

我挚爱的人啊!

我挚爱的人啊!

*诗集《金达莱花》1925

--------------------------------------------------------------------------------------------

金素月《金达莱花》

진달래꽃

나 보기가 역겨워

가실 때에는

말없이 고이 보내 드리오리다

영변(寧邊)에 약산(藥山)

진달래꽃,

아름 따다 가실 길에 뿌리오리다

가시는 걸음 걸음

놓인 그 꽃을

사뿐히 즈려 밟고 가시옵소서

나 보기가 역겨워

가실 때에는

죽어도 아니 눈물 흘리오리다

*<개벽>1922.7

单词解释

1)영변(寧邊):地名,指平安北道东南部的宁边郡。

2)약산(藥山):位于宁边郡的山名,因药材丰富且山泉众多而得名。

3)즈려 밟다:“지르밟다”的方言。由上往下压、踩。

---------------------------------------------------------------------------------

[作品解读]

这是一首韩国传统民谣体的自由体抒情诗,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抒发了对“离别”的感悟。整首诗充满了伤感、哀怨、期盼的感情色彩,开篇即是“假如是厌倦了我/行将离去/我要默默为你送行”。所爱的人行将离去,没有挽留也没有泪水,不愿爱人离去的情感和泪水化作满怀的杜鹃花洒在离径之上。洒花和送行本身即隐含着不忍爱人离去之意,反而表达出强烈的挽留之意。在金素月的诗歌世界里,金达莱的花开和花落,象征着相爱和分手、相聚和分离。这首诗也被认为是艺术性的再现传统情恨的经典作品,也是能代表金素月精神世界的作

品。这种传统的离别之恨,从古代的《公无渡河歌》、《归乎曲》、《西京别曲》到民谣《阿里郎》到《金达莱花》一直得到了传承。作者通过简短的四联十二句,用伤感的语调把传统的“离恨”体现在深切的爱、献身精神、绝望、克制与坚忍四个阶段。

爱人离去的女性表面淡然地“采一怀金达莱花/遍洒你要离去的小径”,而内心却“至死我也不会落泪”,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这种对照令人联想起《庄子·田子方》的“哀莫大于心死”。“心死”是一种封闭自虐式的情结达到极点的极度沮丧的心理状态。

而联想到作者创作这首诗时1920年代的社会状况,不难发现这份沮丧与自虐情绪的根源——一个日帝殖民统治下的亡国奴的悲愤与抑郁。但是在残酷野蛮的殖民统治下,诗人无法大声地喊出来,只能用男女间的爱情,隐喻对祖国的难舍难弃的爱和离别之痛。他深爱的祖国已经被倭族夺走,一方面是对离去家国的深切眷恋,一方面是对无能为力的自已深深地自责:“假如是厌倦了我/行将离去/至死我也不会落泪”。韩龙云的那首著名的《你的沉默》里的咏叹:“深爱的你竟离我而去/啊啊——你虽已远去 我却从未把你送走”表达的也正是这种失去祖国的离别之恨。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在于成功地继承了韩国古典文学的浪漫式抒情手法,娴熟地运用了民谣的韵律,跟韩国高丽朝民谣诗《西京别曲》和朝鲜朝时期的《阿里郎》有着一脉相承的相似之处,因此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

金达莱花

假如是厌倦了我

行将离去

我要默默为你送行

宁边的药山上

采一怀金达莱花

遍洒你离去的小径

离去的一步一履下

那满径的花瓣

请你轻轻踩踏着离去

假如是厌倦了我

行将离去

至死我也不会落泪

*《开辟》1922.7

-------------------------------------------------------

[关于作者]

金素月(1902.8.6 -1934.12.24)是韩国人民最爱戴的诗人之一,本名金廷湜,生于平安北道龟城。儿时父亲遭日本人殴打精神异常后,由经营矿山的祖父扶养长大。1915年在乌山学校中学部就读期间在独立运动家曹晚植和诗人金忆的指导下学习。1923年去日本东京

商科大学留学,同年9月因关东大地震被迫回国,其时祖父经营的矿山破产,被迫举家迁至妻子的老家龟城郡。但是他创办的东亚日报支局失败,使他陷入了极度贫困与沮丧之中,整日借酒浇愁。1934年12月24日在故乡郭山服鸦片自杀。

金素月的创作活动是从1920年代在《创造》上发表诗歌《浪人之春》、《夜的雨滴》、《午过的泣》、《思念》等开始的。1922年考入培材高等普通学校开始,创作活动达到高峰,主要以《开辟》为舞台,发表了《金草坪》、《妈妈啊,姐姐啊》、《金达莱花》、《溪滩》、《燕子》、《江村》等作品,此后以金亿主办的《灵台》为阵地发表了《在田埂上》、《点燃花烛的夜晚》、《无信》、《南勿里平原之歌》、《衣和食和自由》、《干渴》、《纸鸢》等作品。一生创作了两百多首诗,1925年出版了生前唯一的诗集《金达莱花》,5月又发表诗论《诗魂》,把创作活动推向了顶峰。

素月的诗继承了朝鲜古典诗歌和民谣的韵律形式,写出了许多反映民众生活和情感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他在描写祖国和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流露出深深的爱国和忧国之情。

1981年韩国政府追授金冠文化勋章,并在首尔南山公园建立了“金素月诗碑”。

2.韩龙云《伊的沉默》

님의 침묵

님은 갔습니다. 아아, 사랑하는 나의 님은 갔습니다.

푸른 산빛을 깨치고, 단풍나무 숲을 향하여 난 적은 길을 걸어서, 차마 떨치고 갔습니다.

황금의 꽃같이 굳고 빛나던 옛 맹서는 차디찬 티끌이 되어서 한숨의 미풍에 날어갔습니다.

날카로운 첫 키스의 추억은 나의 운명의 지침을 돌려 놓고, 뒷걸음쳐서 사러졌습니다.

나는 향기로운 님의 말소리에 귀먹고, 꽃다운 님의 얼골에 눈멀었습니다.

사랑도 사람의 일이라, 만날 때는 미리 떠날 것을 염려하고 경계하지 아니한 것은 아니지만, 이별은 뜻밖의 일이 되고, 놀란 가슴은 새로운 슬픔에 터집니다.

그러나 이별을 쓸데없는 눈물의 원천을 만들고 마는 것은 스스로 사랑을 깨치는 것인 줄 아는 까닭에, 걷잡을 수 없는 슬픔의 힘을 옮겨서 새 희망의 정수박이에 들이 부었습니다.

우리는 만날 때에 떠날 것을 염려하는 것과 같이, 떠날 때에 다시 만날 것을 믿습니다.

아아, 님은 갔지마는 나는 님을 보내지 아니하였습니다.

제 곡조를 못 이기는 사랑의 노래는 님의 침묵을 휩싸고 돕니다.

*시집 《님의 침묵》 1926

单词解释

1)산빛:山色。

2)띠끌이:微尘。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4513.html

    上一篇:祝愿的句子

    下一篇:旗帜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