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环评师】
观祈雨篇一
《观祈雨》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诗歌的大意:春旱无雨,桑条无叶,禾苗被毁,百姓不得不强颜欢笑,在龙王庙前吹萧奏乐,乞求龙神降下救命雨。而朱门豪宅之人也出来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他们并非惟恐老天不雨,而是“犹恐春阴”,担心丝竹受潮,演奏声音哑咽。
诗歌的赏析: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
首句先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所以,这描写旱象的首句可谓形象、真切。
“水庙”即龙王庙,是古时祈雨的场所所谓“赛”,即迎龙娱神的仪式,此诗第二句所写“箫管迎龙”正是这种赛神场面。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去煞是热闹。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焦急的。 诗的后两句忽然撇开,写另一种场面,如果说前两句是正写“观祈雨”的题面,则后两句可以说是观祈雨的感想。前后两种场面,形成一组对照。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深刻揭露出统治阶级不顾劳动人民疾苦,终年贪图享乐、醉生梦死的社会现实.
诗歌的哲学:立场是制约意识的因素之一。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每个人的意识都不是相同的,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他们的地位不同,角度不同,需要不同,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反映都大相径庭。他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比如诗中对于同一个事物春雨,农民和朱门的观点就截然相反。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我的看法:人生中有许多选择,可是每个人都不能一意孤行,我们要从各个方面考虑,从事物对自己的利益,从事物对他人的影响。损人利己的事情是绝对不能为的。天下雨了,你没有带伞被淋湿时,你一定抱怨过这场倒霉的雨下的不是时候,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多少农民在期盼的这场雨的来临啊。你也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例如:2003年8月,有一份关于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被摆在决策者的案头。报告起草者说,怒江全部梯级电站建成后,每年可为当地财政增加27亿元。这可是相当大的一笔收入。是要财政增长还是“给子孙后代留一条原生态河流”?经过深思熟虑,决策者选择经济可持续发展,否定了这份盲目追求财政增长而不惜牺牲生态环境、而最终忘记增长目的的报告。
观祈雨篇二
《【附庸风雅】《观祈雨》》
武汉大学领导(干部)人文素养培训中心
【附庸风雅】《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译文
旱情严重,桑树枝不生叶,土地干燥,腾起的尘土好像烟雾,人们吹奏着乐器到龙王庙前面求降雨。但是,富贵人家却整天听歌看舞,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而发不出悦耳的声音。
赏析
此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水浒》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首著名的民歌与此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二者也有所不同。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为直截了当;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
首句先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水浒》民歌写的是夏旱,所以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此诗则紧紧抓住春旱特点。“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便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所以,这描写旱象的首句可谓形象、真切。“水庙”即龙王庙,是古时祈雨的场所。白居易就曾描写过求龙神降福的场面:“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黑潭龙》)所谓“赛”,即迎龙娱神的仪式,此诗第二句所写“箫管迎龙”正是这种赛神场面。在
武汉大学领导(干部)人文素养培训中心
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去煞是热闹。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焦急的。这里虽不明说“农夫心内如汤煮”,而意思已全有了。相对于民歌的明快,此诗表现出含蓄的特色。
诗的后两句忽然撇开,写另一种场面,似乎离题,然而与题目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说前两句是正写“观祈雨”的题面,则后两句可以说是观祈雨的感想。前后两种场面,形成一组对照。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这样的对比,潜台词可以说是:世道竟然如此不平啊。这一点作者虽已说明却未说尽,仍给读者以广阔联想的空间。此诗对比手法不像“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样一目了然。因而它的讽刺更为曲折委婉,也更耐人寻味。
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高级研修班 即将开班
承办单位:武汉大学领导(干部)人文素养培训中心
观祈雨篇三
《李约《观祈雨》高考诗歌鉴赏》
李约《观祈雨》鉴赏
古诗鉴赏
0130 1426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水浒》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首著名的民歌与此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二者也有所不同。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为直截了当;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
首句先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水浒》民歌写的是夏旱,所以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此诗则紧紧抓住春旱特点。“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便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所以,这描写旱象的首句可谓形象、真切。“水庙”即龙王庙,是古时祈雨的场所。白居易就曾描写过求龙神降福的场面:“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黑龙潭》)所谓“赛”,即迎龙娱神的仪式,此诗第二句所写“箫管迎龙”正是这种赛神场面。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去煞是热闹。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焦急的。这里虽不明说“农夫心内如汤煮”,而意思已全有了。相对于民歌的明快,此诗表现出含蓄的特色。
诗的后两句忽然撇开,写另一种场面,似乎离题,然而与题目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说前两句是正写“观祈雨”的题面,则后两句可以说是观祈雨的感想。前后两种场面,形成一组对照。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这样的对比,潜台词可以说是:世道竟然如此不平啊„„这一点虽已说明却未说尽,仍给读者以广阔联想的空间。此诗对比手
法不象“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样一目了然。因而它的讽刺更为曲折委婉,也更耐人寻味。
(周啸天)
观祈雨篇四
《经典观祈雨原文翻译及赏析_李约简介》
>观祈雨朝代:唐代
作者:李约
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写翻译 写赏析 分享 评分: 678910 很
差 相关翻译 写翻译 观祈雨译文及注释
久旱无雨,桑树枝都长不出叶子来,地面异常干燥,尘土飞扬,土地好像要生
烟燃烧;龙王庙前,人们敲锣打鼓,祈求龙王普降甘霖。而富贵人家却处处观赏
歌舞,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而发 ...
相关赏析 写赏析 观祈雨鉴赏
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
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水浒传》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
首著名的民歌与此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 ...
作者介绍李约 [唐]宗室,字在博,一作存博。郑王元懿玄孙,勉子,官兵部员
外郎。有画癖,闻一士人家有张璪所绘松石幛子,乃诣购其家,弱妻已练为衣裹。
唯得两幅,双柏一石,嗟惋久之,作绘练记。以至行雅操... 版权声明:本文内
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
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古诗大全 古诗文网 KKD6BM
明茨伯格被称为管理学界的离经叛道者,在其《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中,他并没有给战略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把战略理论归结为十个学派,并一一点评。他认为,简单从一个角度来解释战略就好比是盲人摸象:摸到鼻子的人说大象是一条蛇,摸到耳朵的人说大象是一把扇子,摸到膝盖的人说大象是一棵树,摸到尾巴的人说大象是一根绳子,摸到大象身躯的人说大象是一堵墙营销3.0版本,令人应接不暇。那么,营销的本质是什么?
很多人觉得这是已经有定论的话题,不值得讨论,当然也有人说营销就是4P,或者4C,则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最初在美国,营销的含义是:若干市场因素的各种结合从而影响市场供给,这些因素包括促销、推销、有组织的销售活动。1967年,菲利普构建为出发点的产物非但对人们的工作无益,反而使人迷失。营销理论需要从本质上去解构。解构主义领袖人物雅克一个问题不可以一次性、终极性地解决,而只能是分步走,分时间、分空间、分不同的角度来解决。对营销的重建与深度认知,须先从各方面多视野地去看待营销,尽力地去勾勒出它的一个暂时性的全貌;然后再对这个全貌的每一侧面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与吸收。 现在,就让我们解构营销本质,蒙上眼睛,一步步去摸营销这头大象。
1流通说
1922年,美国学者弗莱德促使商品所有权转移和实体分销所做的努力。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把营销定义为是引导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或用户所进行的一切业务活动。对于生产部门来讲,专业化和劳动分工造成了不同的供应能力;对于消费者来讲,他们对满足需要的形式、任务、地点和获得效用有不同的要求。消费者与供应商在空间、时间上的分离性构成了企业产品、服务价值实现的障碍。营销正是为了消除这种销售障碍,是产业社会打通生产不一致和五个分歧造成的。两个不一致是指:①数量的不一致,生产者喜欢大量的生产与消费,消费者则偏好少量的购买与消费;②种类的不一致,生产者专业化生产种类较少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则需要更多的种类。五个分歧是指:①空间分歧,生产者倾向于在生产最经济的地方设厂,而消费者则位于很多分散的地点;②时间分歧,在生产商品和服务的时候,消费者可能不想消费,而且把商品从生产者运送到消费者那需时间;③信息分歧,生产者不知何人在何时何地以何种价格需要何种商品,消费者并不知道何时何地以何种价格获得何种物品;④价值分歧,生产者以成本和竞争价格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消费者以经济效用和支付能力衡量价值;⑤所有权分歧,生产者拥有对他们自己并不想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权,消费者想要他们并未拥有的产品和服务。
亨利大生产的手法释放出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形成了低价格的有效循环。这种经营思路是以刺激消费为基础的,在汽车行业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打通了销售障碍的关键。 流通说的关键在于提高这种从生产到消费对接的系统效率。基于流通说,企业营销策略的关键就是如何使产品或服务能够高效率贯穿生产领域、流通领域以及消费领域。企业的广告推动,终端的拦截和促销,都是为了使这个对接过程更有效率,同时减缓甚至阻止对手对接。流通说提醒企业不能仅仅停留在客户角度或企业角度单方面来思考问题,而是将两者打通,去追求价值链层面上的共赢。
很多企业以为把货铺到了超市等终端零售点,就可以达成销售;但是,这仅仅打通了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并没有和消费者进行有效对接,十多年前长虹在彩电大战中的崩盘就缘于此。从策略上讲,流通方式与流通速度是营销的关键。流通方式由营销组合决定,而流通速度由营销效率管理决定。管理营销效率,应该关注六大核心效率:价值信息传递效率、交易过程效率、产品/服务交付效率、售后服务效率、客户忠诚度管理效率和销售绩效效率。
2需求管理说
我曾当面向菲利普哪一个词语可以精准定义营销,他给出的词就是Demand management,即需求管理。科特勒这样定义营销:识别目前尚未满足的需要与欲望,估量和
确定需要量的大小,选择和决定企业能最好地为它服务的目标市场,并且决定适当的产品、劳务和计划,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
需求管理说在当今营销界占主导地位。其客户导向从根本上抓住了企业利润的来源点;另一方面,需求管理说也是众多营销思想流派中体系构建最为完善、最为系统的学说,这种系统性也造成了它的可接受性。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需求管理说的策略体系大致都是从环境分析开始到消费者分析,然后根据STP战略,找到细分市场和适当定位之后,来设计营销战术组合。这种战术组合被E.杰罗姆旁若无人式营销观念是难以与现实的市场竞争相适应的。 此外,需求管理说过于关注交易前的营销活动,忽视交易后的营销活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需求管理说在当今营销学说中贡献最大,使用最广,实践性最强。 3竞争说
市场营销的本质不是为客户服务,而是算计,包围并战胜竞争对手。杰克传统的营销认为企业必须满足消费者需求,但是通过满足需求,美国汽车公司就能成功与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抗衡吗?到底营销的源点与本质是需求还是竞争?视竞争乃至战争为营销本质的学派认为:在市场上满足客户需求的深度不是取胜的关键,企业没有市场,是因为市场被竞争者占据和封锁;市场也不是没有需求,只是竞争
观祈雨篇五
《祈雨 喜雨 诗歌鉴赏》
观祈雨篇六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辽宁卷)
秋夜独坐(节选) 夜深
唐 王维 宋 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1分)
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
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
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点拨】(1)王诗和周诗都是三、四句写“夜景”,这里分析“夜景”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
2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 江西)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解析】本题不同作者从不同视角来写金陵,但都有共同点,即伤心,伤心的原因相似,是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诗句表达了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要透过异找出同) 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
3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 湖北)
华清宫 吴融 过华清宫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这两道题有求同有求异。内容相同,作者不同,写作时间不同;运用得表现手法相同,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异。
(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不同: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这要求找出共同之处,分析细节的不同。)
4.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⑦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 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5.(05辽宁卷第17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分析:王安石的诗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为人们所称道。他的诗意境空灵、用语精警、富有画意。《江宁夹口》是其后期作品,回荡在前期诗作中的强烈的政治热情锐退,诗风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为或闲淡,或凄婉,或孤寂。《舟下建溪》是一首描写旅途夜泊的七言绝句,诗中选用最有特征的景物,通过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写出荒村月夜泊舟的静谧境界,使人如临其境。诗中化用前人成句不露痕迹,另出新意,清新隽永。
⑴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解析】从题目看,第一题是从两诗的共有词“月黄昏”切入,结合诗句明确统一词营造的相似的氛围,相近的心绪。抓住题干里的有用信息,找他们的同,把对两首诗的有效比较结合起来,得出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⑵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分析:该问答案不唯一,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但一定要结合原诗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不能只答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
是个开放题,比较后选择自己最能说好的做答。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无 题
白 胜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尽枯黄。
农夫心内如汤煮,王孙公子把扇摇。
(1)前一首诗描写(春)季旱情,后一首诗描写( 夏)季旱情。
(2)试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两诗所运用的相同的表现手法。 对比。前一首诗以农民祈雨的殷忧、不幸和富贵人家的歌舞嬉戏作对比,揭露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显示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寄寓诗人的悯农情怀。后一首诗以稻禾枯焦、农夫忧心和王孙公子摇扇乘凉、悠闲自在作对比,揭露世道不正、社会不公的严峻现实,表现作者的悯农情怀。
(3)你认为两首诗的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语言风格:前一首含蓄曲折,后一首明快泼辣。《观祈雨》第二句表面写农民吹奏箫管、表演节目,恭迎龙神,场面热热闹闹,其实热闹之下不难看出百姓的心急如焚,焦虑不已,语句表达比较含蓄。后一首诗第三句用比喻形象描绘农夫焦急忧虑的心理,语言比较明快直接。(联系两诗其他语句来分析亦可)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解析】首先是审准题意,分析比较对象的异同点。从比较对象来看,对象相同,都是木芙蓉;作者不同,一是吕本中,一是范成大。从设置问题来看,前一题主要是求同,后一题是求异。从比较内容来看,形象与修辞。其次是找准切入点,抓关键句,对照相关问题涉及的内容思考。第三是精心组织答案;第四是形成文字。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
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解析:比较两首诗,所写对象为荷;分析题干,要找出他们写景和意象的共同的地方;要找出所使用的共同的表现手法,分别出表现的不同情感特点。按题干要求一一着手,不做无用功,不做无效思考,按要求做题。按要求组织答案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拟人(1分)
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
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2分)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可以有两种答案:
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 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而“似”字无此意味。(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不给分。
做题方法小结 (一)1 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 找准切入点。或从标题入手,或从作品中所选取的物景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词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句入手,或从作品中带有色彩的词语入手,或从作品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或从作者生平情况以及艺术风格入手,或从注释入手。4.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5 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6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点齐全。
(二) 要注意的几点
观祈雨篇七
《2013诗歌鉴赏答题规范》
观祈雨篇八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观祈雨篇九
《2014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观祈雨篇十
《表达技巧》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4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