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环评师】
描写草原的诗句以及作者篇一
《描写草原的古诗》
描写草原的古诗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古诗歌——乐府·(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早低见牛羊。
3.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
4.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 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5.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
6.斜阳无睹看斜阳,山包林荫俱染黄。莫道老牛归去饱,牧人炉下正生香。
7.七律·乌鸦·和塞北草原
羽色深深何众嫌?真言诤语反诬谗! 相依福祸随君往,无妄灾殃任客冤。 鸦噪树低无绝唱,乌啼月落有余篇。 俗清风雅本难定,大智如愚乃巨贤。
8.塞北草原诗:
出语真实惹众嫌,一身乌色更招谗。 预知福祸殷勤报,反被智愚颠倒冤。 衔肉唱歌留笑柄,投石喝水作佳传。抑扬褒贬由他去,依旧枝头畅所言。
描写草原的诗句以及作者篇二
《草原》
设计思路: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草原的乐趣。第二部分(第二至第第五自然段),写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受到蒙古族主人的热情欢迎与款待。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二自然段),写蒙古族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二层(第三四自然段),具体写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第三层(第五自然段),写活动结束,大家依依惜别。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二次备课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
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
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
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
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
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听《天堂》这首歌。
2.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
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
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
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B、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1.小结:同学们,学到这儿,你领略到草原的大和美了吗?你体会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了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可以写在前面的教学活动设计中,不单独写在这里。) 教学反思:
描写草原的诗句以及作者篇三
《草原》
设计思路: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草原的乐趣。第二部分(第二至第第五自然段),写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受到蒙古族主人的热情欢迎与款待。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二自然段),写蒙古族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二层(第三四自然段),具体写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第三层(第五自然段),写活动结束,大家依依惜别。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二次备课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
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
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
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
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
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听《天堂》这首歌。
2.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
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
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
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B、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1.小结:同学们,学到这儿,你领略到草原的大和美了吗?你体会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了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可以写在前面的教学活动设计中,不单独写在这里。) 教学反思:
描写草原的诗句以及作者篇四
《草原》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领下,与文本充分对话,才能真正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情感,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阅读的快乐。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去感受草原的美,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自由、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读中感悟文景文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十一、二岁的孩子其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从心理特征上看,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理解能力、与文本对话的能力都大大的增强。在老舍先生的《草原》中,语言文字,段段、句句都闪耀着图画般的美妙与灵动,所以教师要根据本段孩子的特点,借助文本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思维的逻辑性。教学设计中,利用多种手段,疏疑解疑,抓住重点词句品读,引情设境训练朗读,透视文字激发想象,练笔模仿体验写法,进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内容,领会情感,受到美文的熏陶与感染。 二、教材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
本课是北京版第十二册教材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老舍先生的多篇作品:有《猫》、《趵突泉》、《林海》、《养花》。对于这位作家学生已有较深的认识,对他的文学作品也十分喜爱。
本班学生通过多年的语文学习训练与实践,学生已经具备一些独立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能通过预习扫清新课文的生字新词障碍,通过初读能够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体会到作者是从景美和人美两方面来写的,并已养成了比较贴合文本的质疑习惯。学生通过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够通过初读抓住全文的中心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并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草原》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这之前学生已学过多篇散文和写景的文章,但是对于这种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散文,学生通过训练能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和为什么而写,有一定的阅读方法,但是文章怎么写的,也就是在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上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文中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是学生体会的一个难点。所以教师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品读文字,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今后能够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同时注重开发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2.教学内容分析:
《草原》这一课语言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安排材料的方法,把作文写的有条理。引导学生揣摩描写事物的方法,把作文写具体。同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语言积累。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课文内容学习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品出名家名作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内蒙古大草原景色美丽,感受民族团结友好,产生热爱祖国之情。 2.通过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和插入资料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
3.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方法,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移步换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草原之美,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受,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描写草原的诗句以及作者篇五
《草原》
《草原》优秀教学设计
利川市团堡镇
永兴小学 杨玲华
一、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2011版的要求、农村学校五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时要求我制定了一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去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三、学生分析:
农村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很少,在狭窄的空间里看惯了山清水秀的家乡风景,几乎没有人见过真正的草原是什么样子,但是通过学过的诗歌《敕勒川》以及一些有关草原的歌曲对草原有初步的了解,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阅读能力,有较强五、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百度笔画笔顺软件具体化生字的书写训练;利用PPT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知识进行图片阐释;利用视频让学生去了解草原;利用歌曲去营造氛围,增强感情。
六、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通过所学知识,说说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根据学过的诗歌和一些有关草原的歌曲谈谈对草原的映像)
今天,我们跟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看看草原,看看他在那里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二)走进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自学要求:
○1大声的读课文,读准文中生字的读音,请将你不熟悉的字词注上拼音;
○2把不好读的词语和句子多度几遍,直到读通顺,把你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我们在学习课文时注意结合课文。
2、自学检查:
○1大屏幕出示本课的生字,点名读生字。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对学生多次出错的地方作强化训练。
○2用“百度笔画软件”对“襟”、“貌”、“羞”、“涩”这几个字的笔画笔顺作示范,强调书写)(笔画软件演练,学生在草稿本上模仿)
○3大屏幕出示本课词语,点名读词语,相机指导学生读错的部分。针对本地学生对平翘舌音以及“h”和“f”分不清的情况对“柔美”、“回味”、“洒脱”、“疾驰”、“拘束”、“羞涩”、“翠色欲流”这几个词作重点指导。
○4小组间比赛读新词
3、初步感受草原的魅力: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课文。然后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的映像。(广阔、碧绿、草原人民好客等)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3)交流、展示: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根据作者的行踪所写)
板凳
发表于 2014-12-10 12:39:13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二) 最近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的魅力。
师:上次课,我们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这节课我们跟着老舍先生具体的去感受一下草原的魅力。
1、 请你们结成小组,一起去草原旅游。注意不要走马观花,要用心,用情感细细的去品味。然后选择一种你认为好的方式来回报你们的学习。(比如:朗诵、画画、吟诗、唱歌、跳舞等)
2、 小组学习。
3、 学习结果汇报,交流。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结合多学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理解“茫茫”的意思。并且体会“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原因。
○2体会“羊群无论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的妙处。 (大屏幕提示:体会句子的妙处的方法有:修辞手法;重点字词,尤其是动词的
妙用;句子表现的意境美)
○3小丘的美:
请学生朗读有关描写小丘的部分;
反复朗读,读出小丘的美妙之处。重点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翠色欲流”意境美。 用“渲染”法根据课文描写画画你心中的草原。(请学生快速作画,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品)
○4“这种境界••••••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作者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你有没有想到关于草原的一首小诗或者即兴将你的感受用几句诗一样的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呢?
○5草原风光组图欣赏,多媒体展示根据课文描写展示组图,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和图片提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小结过渡:是呀,多美的草原呀。那里会居住着什么样的人们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访问陈巴尔虎旗
师:陈巴尔虎旗是作者和朋友们访问的地方,那里的人民和我们土家族苗族聚居区的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呢?你们想知道吗?(生答)
1、 我来当草原旅游小导游: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现在要带着大家去草原游玩,你需要给大家介绍有关草原的哪些内容呢?
根据课文第2、3、4、5自然段的描写,以小组学习的形式,结合你们预习课文时准备的资料,为你的导游工作做准备。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12-10 12:39:18 |只看该作者
2、 小组合作学习
3、 展示、交流。
每一小组选一位发言人,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去草原游玩,介绍那里的风土民情。班上其他同学作文游客可在导游介绍时随时提问,当导游有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可以帮忙回答。若有大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老师将把它记录下来。等待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
(三)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升华主题。
师小结过渡:好一个能干的小导游呀,给我们展示了蒙古草原的美,让我们体会到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那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梦汉情深”四个字,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找出来,好好读读。
1、 根据提示自学。
2、 汇报,朗读。
师小结:是呀,多美的草原,多热情的蒙古人民,多么与众不同的待客方式。关
于西部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呢?(根据预习时在图书室查找的资料,向老师、家长了解的资料介绍祖国美丽辽阔的西部 )
(四) 让我们再来一起探索课文写作方面的一些特点吧!
师: 课文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生:对草原的喜欢,对蒙古族人民的赞美)
师:是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情感的呢?请你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再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感受
生1:直抒胸臆,课文中很多地方都在直接描写草原的美,从中很容易感受出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生2:细致的描写,课文中作者细致的描写了草原的美景,如果不喜欢怎么能看得这么仔细,写得这么细致呢?
生3:对事情的记叙,很自然,不做作,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蒙古人民的好客、热情、大方,蒙汉情深。
师:是呀,归纳得很好。让我们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五)结束
请大家跟着《美丽草原我的家》和一段有关草原的视频一起去欣赏草原的美丽和与众不同吧!
七、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我们介绍了草原的美丽,草原人民与众不同民俗风情,给我们展示了一顿西部文化的大餐。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中入情入境的学习,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突破了山村孩子眼界狭窄的瓶颈,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确实有收货。同时激起了学生了解探索西部文化的兴趣,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学生由于低年级学习的基础没有打牢,在本课的学习中略显吃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多关注后进生。
描写草原的诗句以及作者篇六
《《草原》 教案设计》
描写草原的诗句以及作者篇七
《1.草原 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草原》导学案
班级: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校长寄语:勤学者博 善思者智
校长寄语:勤学者博 善思者智
五年级语文《草原》导学案
班级: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校长寄语:勤学者博 善思者智
校长寄语:勤学者博 善思者智
五年级语文《草原》展示课导学案
班级:_______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校长寄语:勤学者博 善思者智
描写草原的诗句以及作者篇八
《静默草原》
《静 默 草 原》
鲍尔吉.原野
城效中心校新颜中学 语文组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通过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充分发挥其审美体验的能动性。
4、在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感知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及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资料搜集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现在最想去中国的哪个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呢?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展示草原风情图片
二、检测预习效果。
(1)被誉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的人是?
(2)作者简介
(3)字词正音
三、速读感知,领略草原独特的魅力
1、描写草原特点的语句有哪些?
2、人们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四、再读研习,合作探究、情感解读
(1)文中的“自由”指的是什么?“不自由”又是什么呢?
——因为壮阔,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没有拘束,也就没有指引,人突然感到局促,无措。在“自由”之后又感到“不自由”,这种不自由实际上,就是作者的心灵写照。
(2)“母牛”和“烈马”两个反差的意象,这两个意象让我们会想到什么?
——用“母牛”这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温柔之爱,全身心投入的敬仰之爱,易让人想起“母亲”的意象。而“烈马”却正好与“母牛”相反。火热的爱,不顾一切的爱,甚至有点野蛮的爱。
(3)文章最后写道:“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里“善忘”是忘记什么?对未来的态度,如何在静默中观望。
——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体现出作者由草原而折射出的人生态度。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善忘”的豁达。“善忘”不是健忘,作者并没有忘记这些,“善忘”实际上是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舍与得的处世方式,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
----- 草原是辽远的苍茫的。一个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们以前根本没悟出的哲理。这时的草原是静的,也就是作者所说“静默”的。
五、写法赏析
文章为了表现草原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和同学探讨一下他们的作用。
(1)课文开头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
(2)你能从文章中找出运用了对比手法的地方吗?
六、小结
草原人热爱草原,他们看草原是用心去看的。这就是草原之子对家乡的细腻柔情、深沉的爱。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婉转而含蓄地表达了对草原的热爱。在对草原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基础上,抒发了对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七、说说“我的收获”和“我的疑惑”吧!
八、作业
(一)积累描写草原的诗词及成语,完成练习题
(1)诗里有“芳草”。“ ,春在蒙蒙细雨中”,这个唐代佳句把春天的雨描绘得淋漓尽致,惟妙惟俏。“枝上柳棉吹又少, ”,苏轼的这个佳句后来被改成了“ ,何必单恋一枝花”,这句话就成为后来人失恋时最好的振奋口号了。“晴川历历汉阳树, ”,写尽隔江的一派大好景色,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2)春草有生命力,“野火烧不尽, ”常被人引用来比喻顽强、有生命力,不可扑灭。
(3)春草也可爱,“天街小雨润如酥, ”将早春草色那份惹人怜爱、逗人情思的意趣一笔画出;“ ,小蕾深藏数点红”,这一诗句与“万绿丛中一点红”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文中用到了许多“看”的同义词,请根据原文在括号中填入“看”的同义词:
⑴站在草原上,你勉力( ),或回头向后( ),都是一样的风景。
⑵在都市里生活,或者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样的( )。
⑶蒙古人( )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
⑷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 )未来。
除此以外,你还能想起“看”的哪些同义词,请在下面写出几个来:
附:板书设计
静默草原
鲍尔吉•原野
特点:辽远 苍茫
感受:“自由”又“不自由”
情感:母牛——品尝清水——温柔的爱
烈马——摩挲草尖——热烈的爱
态度:善忘——豁达 坦然
静默——沉稳 不张扬
课堂问题预设
质疑环节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
1.因而草原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怎样理解“看不见”,“看不尽”?)
——“看不到”指草原的风景辽远而苍茫,很难在眼光的投射处发现新的事物。“看不尽”指草原会在阳光与大地的起伏中变幻出新的颜色与景致。
2.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
——不矛盾。“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 “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
3、文中的“拐杖”指的是什么?
——“拐杖”指人的权力,地位,功名,利禄等一切可以仰仗的事物。
相关知识链接
鲍尔吉.原野的博客
描写草原的诗句以及作者篇九
《描写草原的词语》
描写草原的词语
一望无际 蓝天碧野 牛羊成群 无边无际 一马平川 莽莽苍苍 广袤无垠 水草鲜美 广阔无垠 沃野千里
描写路的词语
羊肠小道 阳关大道 蜿蜒曲折 阡陌纵横 宽阔平坦 崎岖不平 弯弯曲曲 坑坑洼洼 形容条件艰苦的词语
风餐露宿 筚路蓝缕 敝衣粝食 栉风沐雨
带数字的词语
九死一生 千辛万苦 七上八下 五湖四海 六神无主 七窍生烟
三心二意十全十美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4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