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相关的名字

| 环评师 |

【www.guakaob.com--环评师】

梅花相关的名字篇一
《梅花名胜考》

扬州梅花名胜考

程杰

内容提要 扬州是古代艺梅的一大胜地。隋唐以前扬州治在江南,南朝梁何逊法曹咏梅之事不在今扬州,但却成了扬州梅事的一段佳话。宋以来梅花欣赏、种植风气高涨,扬州是其中一个重要地区。著名的赏梅胜地有南宋真州梅园、扬州梅花岭、蜀冈“小香雪海”,康乾之世盛极一时的扬州园林也大多有梅景营建。 关键词 扬州;梅花;风景名胜

扬州今属江苏省,地处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口的长江北岸,历史上一直是江淮平原上最为重要的城市,有所谓“淮左名都”之称。古代这里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东望大海,是东西南北交通要冲。隋唐时期市井繁庶、商贸发达,盛极一时,清代作为两淮盐业的中心城市,又迎来了一个长期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从而奠定了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本文讨论古代扬州地区梅花风景名胜的历史分布与演变情况,所使用的扬州概念是现在的地级市。今扬州市下辖广陵、维扬、邗江、开发四个城区和江都、高邮、宝应、仪征四个县级市。古代扬州地区著名的梅花景观,主要集中在今广陵、维扬两个主城区和所属的仪征市。以下按其时间顺序择要加以考述。

一 东阁官梅

在历代梅花故事中,扬州“东阁官梅”或“法曹梅花”是很著名的一个掌故。其源头是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中的两句:“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杜甫这里说的东阁即诗题中所说的蜀州(治今四川崇庆)东亭,而“何逊在扬州”云云,指南朝萧梁诗人何逊咏梅之事。一般认为,所指即其现存《咏早梅诗》:“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也许杜诗的意思在他自己是比较明确的,北宋中期以来为杜作注蔚然成风,其中对这一句的解释却横生枝节。起因是南北宋之交,出现了一部托名苏轼的《杜诗事实》,宋人诗话转引也称《老杜事实》、《杜诗故事》,为杜诗此句作解称:“梁何逊作扬州法曹,廨舍有梅花一株,花盛开,逊吟咏其下。后居洛,思梅花,再请其任,从之。抵扬州,花方盛,逊对花彷徨终日。”[1]这一注解为许多杜诗注本和《群芳备祖》等类书递相转引[2],影响颇大,何逊《咏早梅诗》也便有了《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一题。

但与此同时,人们对《杜诗事实》的伪托妄言也是群起而攻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朱熹《跋章国华所集注杜诗》、洪迈《容斋随笔》、汪应辰《书少陵诗集正异》、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都力辨其伪[3]。至于所述何逊扬州咏梅一事之诞妄无稽,也多有专门指驳。最早当属隆兴二年(1164年)完成的葛立方《韵语阳秋》:“老杜诗云:‘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按逊传无扬州事,而逊《集》亦无扬州梅花诗,但有《早梅》诗云:‘兔园标物序,

惊时最是梅。衔霜当露发,映雪凝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杜公前诗乃逢早梅而作,诗故用何逊事,又意却月、凌风,皆扬州台观名尔。近时有妄人,假东坡名,作《老杜事实》一编,无一事有据,至谓

(1)逊作扬州法曹,廨舍有梅一株,逊吟咏其下。岂不误学者。”(卷16)后来

明代杨慎也着力辨驳:“何逊未尝为扬州法曹,是时南北分裂,逊为梁臣,何得复居洛阳?洛阳乃魏地也,既居魏,何得又请再任?„„其说之脱空无稽如此,略晓史册者,知其伪矣。”(2)

其实早在伪书《杜诗事实》流布之前,南北宋之交的张邦基在其《墨庄漫录》中即对杜诗所称扬州作过辨说:“杜甫诗‘东阁观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多不详逊在扬州之说。以本传考之,但言逊天监中为尚书水部郎,南平王引为宾客,掌书记室,荐之武帝,与吴均俱进幸。后稍失意,帝曰‘吴均不均,何逊不逊’。逊卒于庐陵王记室,亦不言在扬州也。及观逊有梅花诗,见于《艺文类聚》、《初学记》„„余后见别本:‘逊,东海剡人,举本州岛秀才,射策为当时之冠,历官奉朝请,时南平王殿下为中权将军、扬州刺史,望髙右戚,实曰贤主,拥彗分庭,爱客接士。东阁一开,竞收扬马。左席皆启,争趍邹枚。君以词艺早闻,故深亲礼引,为水部行参军事,仍掌文记室’云云。乃知逊尝在扬州也,盖本传但言南平引为记室,略去扬州尔。然东晋、宋、齐、梁、陈皆以建业为扬州,则逊之所在扬州,乃建业耳,非今之广陵也。隋以后,始以广陵名州。”(卷6)张邦基所说确凿有据,不容置疑。

(3) 今人程章灿著文详考其事,结论更是弥足据信。综合宋以来历贤的考证,

情况很是明确:今江苏扬州本为广陵郡,属徐州,广陵之名扬州始于隋,何逊无此方仕历。南朝扬州刺史驻建业(今江苏南京),杜诗所言“何逊在扬州”,当是建业。何逊于梁天监六、七年间任建安王、扬州刺史萧伟的参军。何逊诗中所说“兔园”当指梁武帝所赐萧伟府第芳林苑,“却月观”、“凌风台”也当是芳林苑中建筑。杜甫由裴迪的幕职身份和寄赠的咏梅之作,联想到何逊咏梅名作,而发此感慨。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何逊咏梅与隋唐以来的扬州,即今江苏扬州是毫无关系的。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扬州府县志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尹会之、程梦星《(雍正)扬州府志》卷23古迹“东阁”条下引张邦基所论,认为其说“最为明晰,东阁不在今之扬州无疑。至诗内却月观、凌风台,刘宋时徐湛之在南兖州所建者只名月观、风台,无凌、却二字,亦不得牵强附会,谓其用扬州事也”。后来扬州地志所载名胜古迹中偶有“东阁”官梅条目,也只是存名而已,除扬州郡署艺梅之景,时见有人称为东阁梅花[4],未见明显有附名营景的记载。

尽管误解一出现就伴随着反复不断的辨驳纠缪,相关认识未必模糊,但有关何逊咏梅、东阁官梅的故事还是顽固地落在隋唐以来广陵扬州的头上。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苏轼。苏轼《次韵王定国倅扬州》:“未许相如还蜀道,空教何逊在扬州。”《次韵王定国会饮清虚堂》:“何逊扬州又几年,官梅诗兴故依然。”所称说王定国担任通判的扬州显然是广陵扬州。后世人们于维扬赏梅、咏梅,何逊之事总是一个常提的话头。如清人刘家珍《梅花岭怀古》:“自昔官梅出东阁,后来花开阁已非。”诗下自注:“扬州东阁官梅当指建业,此仍沿前说。”(第2册)(4)579黄承吉《云山阁古梅歌》:“扬州诗兴梅花阁,故事曾非广陵郭。此阁流转旧使君,看梅转觉风流作。”(第3册)(4)766显然对何逊扬州本事他们是清楚的,但诗中却不约而同地引为话头。正如唐建中《金陵移梅歌》所说,“梅

(4)593花谱牒袒扬州,东阁一株传千秋”(第2册),何逊东阁咏梅虽然事不属广

陵扬州,但由于对杜甫诗歌的有意和无意的误读,使其为淮南维扬所继承,成了有关扬州梅花的一段千古佳话。

二 真州梅园

宋以来,赏梅艺梅之风高涨。在扬州范围内,真州梅园可以说是第一个崛起的梅花名胜。

真州,古地名,本唐扬子县属地,宋初升为建安军,宋真宗时因铸太祖、太宗像成,更名真州,治今扬州所辖仪征市。北宋时真州为南北水陆要冲,掌管江、淮、浙、湖、荆六路漕运和茶盐钱政的发运司驻于此,经济地位盛极一时。南宋偏安江南,真州地处江淮国防前线,丧失了南北漕运要冲的地位。南渡初年及开禧年间金兵南窥长江,真州皆首当其冲,破坏极其严重,终南宋之时,一直处于衰落之中。但在南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年-1224年),趁着开禧北伐失败后宋、金双方再次妥协带来了短暂的安定岁月,淮南东路运判林拱辰、真州知州潘友文、吴机等人积极经营,真州经济、文物略有振兴,其中当地梅园之兴起即是一个典型现象。明申嘉瑞、陈国光等《(隆庆)仪真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影隆庆刻本)卷二记载:“梅园:在县西十五里,内有古意亭,嘉定间吴机建。”清刘文淇、张安保《(道光)重修仪真县志》(清光绪十六年刻本)卷六“梅园”条下进而引方信孺诗:“十里低平路,千株雪作堆。不须驱小队,只伴一筇来。”嘉定九年(1216年)曾任真州录事参军的刘克庄晚年在文章中回忆说,“余尝游于仪真之梅园,极目如瑶林琪树,照映十余里”,“极天下巨丽之观”(卷106《(跋)林灏翁诗》)(5)。方、刘两人都称梅花连绵“十里”,可见当时梅花种植规模之大。

遗憾的是这一胜景只是嘉定十数年间的昙花一现。从理宗嘉定十年(1217年)以后,宋金连年用兵,山东两淮边境,战事更为频繁。当金衰弱之时,统治区内尤其是山东地区义军纷起,进一步加剧了两淮地区的乱局,而真州自不可免。刘克庄《忆真州梅园》诗:“当年飞盖此追随,惨淡淮天月上时。树密径铺毡共饮,花寒常怕笛先吹。心怜玉雪空成梦,尘暗关山阻寄诗。纵使京东兵暂过,可无一二斫残枝。”(卷3)(5)所说“京东兵”,指宋京东路(今鲁及与苏、豫、皖交接地带)赵义军,当时势力最大的是潍州(今山东潍坊)人李全所部,宋曾授李全京东副总管,命其军号忠义军。宝庆三年(1227年)李全投靠蒙古,绍定三年(1230年)十一月,李全率兵围扬州,与宋西线援军混战于真州一线(卷477《李全传》)(6)。当此兵马折冲之地,真州梅园势必受到重创。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十一月(一说十二月),“蒙古将察罕攻真州”(卷25)(7),两军相持,兵火蹂躏,梅园更是毁灭殆尽。我们从蒙古遣宋议和使臣郝经所作《江梅行》一诗可以了解其大概:“江城画角吹吴霜,破月著水天昏黄。波澄烟妥林影淡,双梅带雪横溪塘。此时承平风物盛,家家种玉栽琳琅。朝来伴使宴江馆,银瓶乱插吹银管。霏微香雾入红袖,零乱春云绕金盌。都将和气变荒寒,锦瑟愁生燕玉暖。为言仪真梅最多,苔花古树深烟萝。一年十月至二月,红红白白盈江沱。自从天马饮江水,草根啮尽梅无柯。扬子人家楚三戸,今年幸有烧残树。忽闻星使议和来,尽贮筠笼待供具。从今江梅好颜色,烂醉长吟嚼佳句。”(卷

12)(8)郝经受蒙古派遣,前来议和,被宋军拘羁真州十五年。此诗约作于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诗中叙述南宋接待的官员介绍昔日真州梅花盛况,意在借两国交兵给真州江梅带来的厄运来表达南北息兵安民的意愿。李龙高梅花百咏中《真州》一诗写道:“仪真谁种满林梅,兵后危枝半草莱。便使萧条君莫叹,

也曾惯见太平来。”(卷3763)(9)建业(今江苏南京)人周端臣《真州梅》:“欹倒几株梅,粘枝半是苔。相传前代种,曽历太平来。山冷雪犹在,春深花始开。乱离无酒买,嚼蕊当衔杯。”(卷2784)(9)这些诗进一步印证了真州梅园起于宁宗朝(“前代”),而遽然兵火劫灭的历史。从此真州梅花一蹶不振,以致入元后湮没无闻。

关于具体地点,有一条材料颇费思量。吴潜《暗香》词序:“仪真去城三数里东园,梅花之盛甲天下。嘉定庚辰、辛巳之交,余犹及歌酒其下,今荒矣。园乃欧公记、君谟书,古今称二绝。”(10)2749根据这段记载,嘉定间真州东园梅花也颇繁盛。东园由北宋江淮发运使施昌言(字正臣)、两浙发运使许元(字子春)发起建造,地处当时城东,故名东园。仁宗皇佑元年(1049)建成,欧阳修曾为作著名的《真州东园记》。记称:“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园中建清虚阁、清燕堂、拂云台等,另多植花卉

(11)竹木,风景清远秀茂,为淮左一时名胜(卷40《真州东园记》)。北宋后期

渐见凋敝,建炎(1127年-1130年)间更遭兵火毁坏,南宋时已胜景不再。陆游《入蜀记》卷一:“园在东门外里余,自建炎兵火后废坏涤地,漕司租与民岁入钱数千,昔之闳壮巨丽,复为荆棘荒墟之地者四十余年。乃更葺为园,以记考之,惟清燕堂、拂云亭、澄虚阁粗复其旧,与右之清池、北之高台尚存,若所谓流水横其前者,湮塞仅如一带,而百亩之园,废为蔬畦者尚过半也,可为太息。”可见到了南宋中期,东园一线已极凋敝,园地废为农田,所种也以蔬菜为主。《(隆庆)仪真县志》卷二:“宋东园:„„靖康兵火园废,嘉定初运判林拱辰、郡守潘友文再刻园记,复澄虚阁、清宴堂、共乐堂„„宝庆初权漕上官涣酉(案:字元之)复于翼城上增土为台而鼎新之,置制使赵善湘题扁,今废。”嘉定以来,当地政府于东园大事修复,也只是几处台观楼堂而已,其中未见有梅花记载。显然吴潜关于东园梅甲天下的说法可能混淆了真州城西梅园的记忆。

真州梅园在城西15里,应是无可怀疑的,根据有三。(1)宋时真州城东近江,属江滩港汊地形,东园地近城廓,陆游所说去城“里余”较为恰切,缺乏艺梅十里的地理条件。(2)周端臣《真州梅》诗中写赏梅兼及山雪,真州城东为河港江滩,而城西十里向外则多低山冈丘。清《(嘉庆)扬州府志》卷八山川下,于仪真县西、北、西北、东北方向均记载有山,唯东、东南无山。县西十里甘草山,十五里尖山,二十五里青山。(3)史书记载,蒙古察罕犯真州,兵力十倍于真州守军,驻扎城西,真州守军设机弩炮石以待,出战胥浦桥(向西通往六合)

(7)(卷25),大败之。梅园之遭劫,或为蒙古军伐充薪火,或者兵马践踏所致,也以在真州城西为合理。综观这些因素,可以肯定地说,嘉定间兴起的真州梅园在城西,而非东园。明代方志所说“县西十五里”,正是低缓丘陵地带,结合元臣郝经诗中所说的“红红白白盈江沱”,应在今仪征县城以西至青山镇一线。宋人诗中所说“低平十里路”,当是州城至梅园沿线地势。

值得一提的是,清时仪真城东十里旧江口(今新城乡旧江村)准提庵有古梅,号称宋梅。阮元《广陵诗事》卷八:“仪邑城外数里准提庵有老梅,康熙末枯去,四十余年复活。花时古香异常,人目为返魂梅,题咏者甚多。”王检心《(道光)重修仪真县志》(光绪十六年刻本)卷20:“返魂梅,一本五干,高出檐屋,花时香闻数里。相传为刘宋时物,后萎,至北宋复苏,阮太傅元题为‘宋返魂梅花观’,题咏者甚多。”这里所说的宋,兼含刘宋和赵宋。以仪征东南江港冲积之地,不耐涝渍的梅树能否由刘宋生长到赵宋,再到清朝,历时十三世纪,很是值得怀疑。至少这株古梅很难被视为南宋真州梅园的孓遗,因而不足以作为南宋

真州梅园在东园或城东的证据。但这一传说似乎又提醒我们,元人郝经诗中所写“红红白白盈江沱”那样的盛况也许千载难遇,但仪征沿江一线的梅花种植却是相沿不绝的。

三 扬州梅花岭

扬州梅花岭在今扬州市史公祠,起源于明万历年间。杨洵《(万历)扬州府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书》影万历刊本)卷21:“偕乐园:在新城广储门外,万历二十年,吴公秀守扬州,浚河积土为土山,山前环树以梅,俗呼为梅花岭。岭之前有楼有台有池,岭西列以公署,为诸州县期会所憩,太守统名之曰偕乐园。每佳晨韶景,士女游观者轮蹄摩击无虚日。当道命撤毁之,仅存堂与楼为诸生讲习之所,名曰崇雅书院。江都、兴化二署尚留,余悉鞠为蔬圃矣。”这段记载不仅明确了梅花岭的起源与得名,而且交代了与当时都市商业娱乐文化兴起的深刻渊源。只是当时这一带好景不长,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太监鲁

(12)保重修偕乐园,不久即被当道撤废,巡按御史牛应元改办为崇雅书院(卷3)。

但当时的土木设施,毕竟为入清后这一带的馆舍、园墅经营奠定了基础。

历览今人李坦《扬州历代诗词》所收清人作品,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清初文人凭吊的梅花岭,岭地已是一派荒芜,只是明梅犹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马曰琯捐资在岭东重建书院,曰“梅花书院”,并于岭之上下增建祠宇亭榭,大大改变了这一带的面貌(卷3)(12),显示了这一风景名胜的复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朱孝纯任两淮转运,扩新院舍,以穿塘之土累为山,“植梅五百株”,延聘好友姚鼐为主讲(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3),为郡中一时盛事。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四:“古梅花岭,旧址无考,今因重宁寺旁土阜增而成岭。皆土山间石,石骨暴露,任石之怪,不加斧凿,锋棱如削,飘然有云姿鹤态。栽梅花数百株,皆玉蝶种,花比十亩梅园迟开一月,极高处有山亭,六角,花时便不见亭。”反映了乾隆后期梅花岭的基本情况。当时书院之扩办以朱孝纯为主导,而在园林建筑上作出实际贡献的却是奉宸苑卿江春。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天宁寺北修建重宁寺,同时奉宸苑卿江春在重宁寺东构建别墅,称东园。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四载:“江氏因修梅花书院,遂于重宁寺旁复梅花岭,高十余丈,名曰东园。”是梅花岭界于史可法祠与东园之间,实为东园一偏。此后人们探梅梅岭,所称或史祠或东园,两名并见。乾、嘉间扬城探梅,梅花岭与蜀冈并

(4)612称二胜。光绪间陈重庆有《史祠看梅,非复曩时之盛„„》一诗(第4册),

写梅树之零落,又有《(程)雨亭京卿补种史公祠梅花百本,赋此为赠》诗(第4册)(4)616。可见岁月流转,世事沦替,至光绪间岭上梅花无复旧观,同时也又有过一次集中补植。

就梅花岭梅景而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清人记载多只称三、五百株,所谓岭者,也只是浚壕穿池的剩土堆积而成的小丘而已,加以周边祠宇馆舍不断增加,主权归属一再变化,艺梅空间极其逼仄,梅花风景实无足称胜。民国年间记载“岭上下种梅数十株”(王振世《扬州览胜录》卷1“史阁部祠墓”),“上面栽了若干株梅花”(陈贤邦《自勉斋随笔》“梅花岭”),今日所见也是如此。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念念不忘者,多赖史可法事迹之关系。明末史可法领兵抗清,誓守城池,生前遗言,死后葬梅花岭。乱后遗骸无觅,家人以衣冠招魂葬此(全祖望《梅花岭记》)。乾隆四十年(1775年),史可法被谥“忠正”,于梅花岭修建史公祠。英烈忠魂葬清芬之岭,成就了一段名胜佳话。史可法祠享殿檐柱上楠木刻朱武章招对:“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

梅花相关的名字篇二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梅花相关的名字篇三
《我的名字叫梅花》

我的名字叫梅花。 我十分美丽:缕缕幽芳、孤芳自赏、纯洁无瑕。我株高约5-10米,干呈褐紫色,多纵驳纹。小枝呈绿色。边缘具细锯齿。花每节1~2 朵,无梗或具短梗,原种呈淡粉红或白色,我的颜色很多:有紫、红、彩斑至淡黄等花色,在冬天时先叶而开。

我只有在冬天才开花,冬天到来,我迎着寒风,顶着风雪,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怒放!我那层层叠叠的花瓣,呈不同的颜色,深红的像血,而浅红的也丝毫不差。我愈是老干枯枝,愈显得苍劲挺秀,生意盎然。梅花的香,浓而不艳,冷而不淡。

每当我那诱人的暗紫色在冰天雪地中出现、绽开笑脸时,总会让人获得希望、信心满满。

从古至今,有许多描写我的诗句呢,例如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还有墨梅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 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

我,不惧怕寒风呼啸;我,在寒风里盛开;我,为雪白的大地或枯黄的大地添加了一丝色彩;我,在寒风的吹拂下昂首挺胸。因为我是最有骨气的、最有品格的——梅花!

五(4) 罗兆森 31号

梅花相关的名字篇四
《梅花草属四个种的新异名》

云南植物研究:#"F\#’%"%%&,<=(#)

6/15>"15*0/5?#**5*0/5

梅花草属四个种的新异名!

吴"丁!,,高连明!,王红!,李德铢!!!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摘要:将丽江梅花草(!"#$"%%&"’&(&"$)*$%&%)*)处理为凹瓣梅花草(!++,%-#*$%&%,-./--0

12345-567/8)的异名;彝良梅花草(!+,&’&"$)*$%&%)*)处理为大叶梅花草(!++-$-./-#&0-’&"

97:/;48)的异名;思茅梅花草(!+%&+"-*$%&%<8<8=2:/)处理为鸡眼草(!+1&)/2&"$"1:>>8

-012345?67/8)的异名;龙胜梅花草(!+’-$)%/*$)*$%&%)*)处理为宽叶梅花草(!+3&’"2"2"

,:/@8AB:CC8)的异名。

关键词:梅花草属;新异名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6文章编号:%"$’D"E%%("%%&)%#D%#"FD%’

!"#$%&’()*"*)+,"-!"#$(.&/0&,0*12&3&*#,

!"#$"%%&"(45$*5,,05/&5&)

"",I6JK2:/AB2/3!,16LI,M/3!,KNH-AO4*!"1GH2/3!,

(!45$+&$)6$%2&252*-07-2"$,,8/&$*%*9."3*+,-0:.&*$.*%,)*/P2/3#$%"%&,Q42/:;

";#"35"2*:./--’,8/&$*%*9."3*+,-0:.&*$.*%,R-2S2/3!%%%’(,Q42/:)

67,1$5/1:9M*7TU-;2-T2/54-3-/*T!"#$"%%&",/:P->.!"#$"%%&"’&(&"$)*$%&%)*,!+,&’&"$)*$%&%)*,!+%&+"-*$%&%<8<8=2:/,:/@!+’-$)%/*$)*$%&%)*,:7-7-@*;-@5M54-/-VT./M/.PTMW!++,<

%-#*$%&%,-./--012345-567/8,!++-$-./-#&0-’&"97:/;48,!+1&)/2&"$"1:>>8-012345?67/8,:/@!+3&’"2"2",:/@8AB:CC87-TU-;52X->.8

8&)’"$9,:!"#$"%%&";L-VT./M/.PT

作者系统地查阅和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标本馆、四川大学标本馆、云南大学标本馆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等的全部梅花草属(!"#$"%%&"K8)植物馆藏标本,结合野外观察和采集,发现该属一些分类群不能成立,应作为异名。

凹瓣梅花草

——!"#$"%%&"’(%)#*$%&%,-./--012345-567/8Y7M@789>8Y-/2/TN/@8J78::’$8!F’&8Z.U-:N/@2:8—

:&’8!(FE,T./8/MX8Z.U-:Q42/:8<*//:/(云南):K2S2:/3(丽!+’&(&"$)*$%&%)*2/R*>>8RM58[-T8;(!)

!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目("%%!H]6!%%%()和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通讯联系人]DP:2>:@C>^P:2>+_2‘+:;+;/

收稿日期:"%%&D%FD%","%%&D%(D!&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吴丁(!(#’D)男,博士生,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及植物地理学研究。

H期吴丁等:梅花草属四个种的新异名H$5江),秦仁昌!"#$!%(&’(’)*+,,-.;/0’)*+,,123!)4

原描述(谷粹芝,"567)中指出,丽江梅花草的外部形态与凹瓣梅花草(!8"#$%&’($)$9,*:,,;</=&),)>?:4)相似,差别在于该种植株矮小,花茎上具$叶;退化雄蕊!裂,稀不规则@AB裂。作者查阅了凹瓣梅花草原始描述和大量的蜡叶标本,发现凹瓣梅花草退化雄蕊为!浅裂,偶有不规则分裂的特征与丽江梅花草相同,并不能作为二者的区别特征;二者的植株大小也没有明显的差别。凹瓣梅花草和丽江梅花草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茎生叶为"片,后者茎生叶为$片。谷粹芝("567)根据秦仁昌在丽江采集的

。作者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标本馆(-.)查阅标!"#$!号标本上部分标本发表了新种丽江梅花草(!"#$!%)

本时,没能找到此种的模式标本。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标本馆有一份同号标本(秦仁昌!"#$!),在此份标本上的近!#个植株中,有"植株的茎具$片叶,其余均具"片茎生叶,其它形态特征均无差别。此外,作者对丽江梅花草的模式产地的植株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观察,未发现茎生叶为$片的植株,茎生叶均为"片,因此我们认为$片茎生叶可能是凹瓣梅花草的变异类型,这种变异在同属的其它种类中也曾发现(如

,但极为少见。据此我们将丽江梅花草作为凹瓣梅花草的异名处理。!8*+,’&)C(/D4和!8-’.+/+#)E?F:G&4)

凹瓣梅花草分布较广,从印度北部、喜马拉雅至云南高原和横断山区中南段均有分布,主要生长在海拔$B##A!H##I的林内、灌丛或草甸中。

大叶梅花草

!"#$"%%&"’($()*(#&+(,&"E?F:G&4/:%J((4K’G4%’)4E?F:G,!!:$H#4"6574L*+,:M&/:F4NJ::F:(云南):NF:O/:(盐津),P,(FDF*B#"6(&’(’)*+,,1)——!8#).)+(0’($)$1J/:%J((4%’)4Q,04"("):@644—

:N/(/F:=(彝良),.;+,R4C?/,:)FS(/S’?,F(/TNJ::F:(滇东北"567,0*:4:’D4L*+,:M&/:F4NJ::F:(云南)

队)B57(&’(’)*+,,-.)4

依据原始记载,大叶梅花草的主要识别特征是基生叶片长圆状心形,先端急尖,基部心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近中部有一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但小很多;花瓣白色,匙形,先端圆,基部下延成长爪,爪之上部有流苏状毛,毛的顶端呈头状;退化雄蕊B裂,裂片窄长圆形。据谷粹芝("567)描述,彝良梅花草(!8#).)(+0’($)$)的特征为叶片肾形,先端圆,具短尖头,基部弯缺甚深呈深心形;茎中部以下具单个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但稍小;花瓣黄白色,匙形,基部下延成爪,边缘上部"U!全缘或微波状,下部(不包括爪)$U!具长流苏状毛;退化雄蕊B深裂,中间!裂片高出两侧裂片,顶端有不明显腺体。两者的描述相似,查阅比较二者模式标本和馆藏蜡叶标本,发现两者并没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大叶梅花草模式产地活植株的野外观察,发现花瓣的颜色随花发育时期的不同有所改变,而退化雄蕊的分裂在不同植株间以及同一植株不同的个体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两者的地域分布相近,生境相似,我们认为彝良梅花草与大叶梅花草为同一种,因此将其作为大叶梅花草的异名。

吴钲镒等($##!)在《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中也指出,大叶梅花草(包含!8#).)+(0’($)$)实为"个种系的局部变异,限于滇东北。

鸡眼草

!"#$"%%&"-&.*/&"$"<F((4(MF)4"!"4:4!7BB4"6!"4:’I4:JR4),;</=&)V>?:4-?’R?4E"4-,:/:04

——!8$)"+%’($)$W:R4C?4!B4"6!@4L*+,:W:R/F4W:9/IF(F*F,Q4%(/:XY’?)&<F((4MF)4"$@7(/0’)*+,,3N)4—

:!#B[!#74"557,0*:4:’D4L*+,:M&/:F4NJ::F:(云南):K/IF’N4N4Z/F:/:%J((4%’)4Q,04#"(!)

(思茅),Z/F:N/T*’:=(钱义咏)"@H"(&’(’)*+,,3.EW;/0’)*+,,K\>C)4

钱义咏("557)描述思茅梅花草(!8$)"+%’($)$)的主要特征为:叶卵状心形,花瓣白色,倒卵形,先端圆,基部下延成短爪,上部之"U@边缘浅波状,下部除爪外!U@流苏状,雄蕊B,且存在长短变异,退化雄蕊B裂,分枝深度为长度的"U$,顶端有球形腺体等;并认为本种与甘肃梅花草(!80+($12’($)

.</云南植物研究&.卷!")相近。作者在查阅了鸡眼草的模式标本及其大量的蜡叶标本后发现,思茅梅花草与鸡眼草的形态特征相一致,且其形态特征均在鸡眼草的变异范围之内。

谷粹芝(#$$%)在《中国植物志》中指出,鸡眼草的形态性状变异甚大,由于性状的连续性,中间类型甚多。如四川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植株,叶片多肾形,宽度远超过长度,先端有尖头,基部心形、深心形或近耳状,花直径(&’)()*。广东地区的植物中等大小,但叶片较大,近三角形,基部多截形,先端钝,花直径大。云南西北部地区的植株较矮小,叶片亦较小,多卵状心形,基部心形,长、宽近相等,花直径#+%,&+%)*,退化雄蕊中裂。云南中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叶片形状多肾形,先端有尖头,基部常心形。

此外,钱义咏(#$$-)将思茅梅花草雄蕊长度的变化作为该种的主要特征之一。作者在野外观察发现,梅花草属植物的雄蕊发育是依次成熟的,而不是同时成熟,当雄蕊成熟后,花丝伸长并弯曲。因此雄蕊长短的差异只是雄蕊发育的不同阶段而已,不能作为区分种的特征。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思茅梅花草处理为鸡眼草的异名更为合适。鸡眼草的分布甚广,广布于印度东北部至喜马拉雅、横断山区、云贵高原,生于山谷疏林下、山坡杂草中、沟边和路边等处,海拔.//,&///*。

宽叶梅花草

!"#$"%%&"’&(")")"0123456177482982:2;81!:#<&4#<%,:=82>:;=:??4@A=4B:8=;)C?4"#:#<#4#<(4

(贵州):I2JA2K(安龙),L4D;812K-<<$(8;A=EF:,MN)——!+"#$%&’($%($&)&4—#$(#4DEF::GC8214H"87CA"

:%(4#$P-,;E242AQ4DEF::GC8214H"12KR8(广西):SA2K;C:2K(龙胜),!"82@"JJ4@A=4O:;4$(#)

H"12KT"TA?:;=NRF:34(广福林调队)/#/%-(CAJA=EF:,MN)4

040123:J56177:==(#$(#)描述本种主要特征是叶片扁圆形,先端平,基部截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花瓣白色,匙形,先端圆或锐,&U<部分具长流苏状毛;退化雄蕊先端(<’)(,%裂,深度为长度的#U&或#U<,顶端常具不明显球状腺体。谷粹芝(#$P-)根据广福林调队/#/%-号标本,发表了新种龙胜梅花草(!+"#$%&’($%($&)&),指出其与原产于贵州的宽叶梅花草相近,两者的区别主要为该种叶片较大,扁圆形,上面有紫色的小斑点;叶柄较长,退化雄蕊的分枝顶端有球形腺体。作者查阅了模式标本(广福林调队/#/%-)及副模式标本(龙胜采集队/#$P和%/#<(等),发现二者的叶片皆为扁圆形,而叶片大小与叶柄长短与植株个体大小有关(可能与植物的生境和年龄相关),即使在同一植株上,叶的大小与叶柄的长度也存在差异;叶面斑点紫色或褐色、退化雄蕊分枝顶端球形腺体明显与否均为连续变异。作者认为区分这两个种的形态特征不稳定,很难将二者分开。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两者实为一个种,故将龙胜梅花草处理为宽叶梅花草的异名。

宽叶梅花草分布于贵州的安龙;广西的龙胜、象县;广东的龙门是该种的新分布。

致谢感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陶德定先生在标本鉴定上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0123:J56177:==0,#$(#4V8:GC82:;8;)C:2M1?21;;815I?=:24G:;=:??:8)C8;)C:[W]4*(&+(,,-#+.()+&/’,,"#:#&-—#<.(谷粹芝),#$P-4I?:Q8;8A2AX=C:K:2";!0,$0&&)0(91R8X?1K1):1:)82GC821[W],$(#):#!"D4-1""-#+2(&(植物研究)

(谷粹芝),#$$%4!0,$0&&)0S4Y2:S"S4,0Z12K94(:3;4)“91R8X?1K1):1:”!"D4TJA?1O:8F"J8)1MAF"J1?8;9828)1:(中国植物志)[6]:#—..4@:8[82K:9)8:):M?:;;,%&(#)

,#$$-4I2:Z;F:)8:;AX!0,$0&&)0X?A*L"2212[W],’$(<):</%—</-\812LL(钱义咏)4-1""-#+2(&(植物研究)

,S"I6(路安民),D12KLG(汤彦承),(+0",&//<4DC:T1*8JE123H:2:?1AXI2K8A;F:?*;82GC821:1]"GL(吴钲镒)

[6]GA*F?:C:2;8Q:I21JE;8;(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4@:8[82K:9)8:):M?:;;,.($—.%(

梅花草属四个种的新异名

作者:

作者单位:吴丁, 高连明, 王红, 李德铢吴丁(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4;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

京,100039), 高连明,王红,李德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204)

云南植物研究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2004,26(6)

0次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1.Handel-Mazzett H Die Chinesischen Parnassia-Arten.Cesterreichische 1941

2.谷粹芝 A revision of the genus Parnassia (Saxifragaceae) in China 1987(01)

3.谷粹芝 Parnassia L 1995

4.钱义咏 A new species of Parnassia from Yunnan 1997(03)

5.吴钲镒.路安民.汤彦承 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 2003

1.期刊论文 吴丁.卢金梅.王红.WU Ding.LU Jin-Mei.WANG Hong 中国梅花草属(梅花草科)一些种类的订正 -云南植物研究2008,30(6)

在标本研究和野外观察的基础上,对中国分布的梅花草属(Parnassia)的一些种类进行了修订,将披针瓣梅花草(P.lanceolata)、窄瓣梅花草(P.angustipetala)与德格梅花草(P.degeensis)归并入云南梅花草(P.yunnanensis);将贵州梅花草(P.petimenginii)归并人峨眉梅花草(P.faberi);将矮小梅花草(P.humillis)归并入三脉梅化草(P.trinervis);将青海梅花草(P.qinghaiensis)归并入高山梅花草(P.cacuminum);将康定梅花草(P.kangdingensis)归并入类三脉梅花草(P.pusilla).

本文链接:

授权使用:西南林业大学(xnlxy),授权号:f0bb31f6-9891-4354-826e-9e4c000a9669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4日

梅花相关的名字篇五
《对梅花拳名称来源的考证》

对梅花拳名称来源的考证

作者:唐韶军 戴国斌

来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6期

摘要:梅花拳名称的来源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已成为武术、史学和民俗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从历史学、民俗学、文化学的视角对现存的多种观点进行逐一辨析,并围绕“亮拳说”进行资料挖掘和逻辑分析,认为梅花拳名称来源于梅花盛开时节的亮拳活动是可信的。旨在揭露梅花拳起源的神秘性,澄清梅花拳历史的模糊性,最终为批判地继承梅花拳文化服务。

关键词:梅花拳;亮拳;名称来源

中图分类号:G8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6-0068-05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 Shandong, China梅花拳为何以“梅花”为名,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周伟良教授在《梅花拳拳理功法的历史寻绎》一文中将目前流行的说法归为三种:一种是从拳势特征来解释,因梅花拳有五势,而梅花有五瓣,故取名梅花拳;第二种是因“煤”与“梅”同音,所以为纪念明朝崇祯皇帝自缢煤山而命名“梅花拳”,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寓意;第三种是梅花拳之名来源于梅花盛开之时的亮拳活动。然而,周教授又认为以上诸说法“恐嫌粗率”,并据此提出了梅花拳名称来源的第四种说法,即来源于作为宗教、文化符号的“梅花”[1]。曹广超还提出了其他两种说法,一是,因为梅花具有傲霜斗雪的品性故得名“梅花拳”;二是,因梅花有五瓣,所以用其代表五位创拳武师以示纪念[2]。另外,史朋信在河北平乡县采访当地拳民后,还提出了另一种说法,因梅花绽放于早春之际,其“先知先觉”之意暗合了梅花拳的“先发制胜”之道[3]。韩建中先生还曾提出,梅花拳祖师下山传拳时,满山梅花突然开放,所以称为梅花拳[4]。这一系列的说法,几乎囊括了梅花拳名称来源的所有可能,目前还没有再发现其他哪怕是值得商榷的新史料。于是乎,梅花拳之名所引发的讨论与探讨,现阶段就变成了在众多说法中究竟选择哪一种,并进一步详细论证的问题。

1对各种流行说法的辨析

梅花拳名称来源的说法虽形式多样、见仁见智,但总括起来不外乎“拳势说”“寓意说”和“亮拳说”三种,其中每一种说法都是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梅花拳与梅花的某种关系,不同的人也都因其经历的不同而对某一种说法深信不疑,然而,大多数观点却又同时存在着牵强附会或对既存事实解释不通的缺点。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6期2014年12月 唐韶军对梅花拳名称来源的考证No.6 20141.1“拳势说”及其可疑性

这种说法,主要是从拳种技术特点进行解释,认为梅花拳分桩步和行步,桩步按天干地支分作五种拳势——大势、顺势、拗势、小势和败势,宛如梅花开放;行步有三法——摆法、撤法和扎法,犹如梅花的枝干。桩步为静,行步为动,运动起来动静结合,犹如梅花通过干枝相连,故称为“干枝梅花拳”[5]。此说法的关键点就是,因为拳有五势,而梅花有五瓣,所以称此拳为“梅花拳”。然而,其他拳种也有五势之说,比如五行拳就有劈、崩、钻、炮、横五种拳势,并且与梅花拳的技术特点也有相似之处:左右式反复、动作简单、规矩严谨,但为什么它不叫“梅花拳”呢!所以说,不能单凭拳有五势就叫“梅花”拳。另外,五瓣之花也有很多,比如丁香花、梨花、杏花、桃花等都是五瓣花,并不是唯独梅花有五瓣。更重要的是,梅花的花瓣也并非只有简单的五瓣,按照中国梅花统一分类体系,梅花品种分为3系6类25型[6]。不光有单层5瓣,也有6瓣(六瓣红)或7瓣(七星梅),而且还有复层花瓣,花瓣多得数不过来。所以说,不能因为梅花有五瓣,拳法有五势就简单地附会成“梅花拳”之名称。而且,从梅花拳的动作形态来看,如论如何也不像“朵朵梅花”,因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拳势说”提出质疑。

1.2“寓意说”及其附会性

梅花本身具有洁白的色泽特色、馨香的气味特点和傲霜斗雪的品性特征,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常常以梅花做比,来描述多种事物、精神与活动。在这样的民风民俗中,梅花拳与梅花结缘并赋予一定的寓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首先,是政治寓意。此种说法认为,梅花拳起源的明末清初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的特殊性不仅仅表现为朝代的更替,而且更表现为满汉民族矛盾的异常突出。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民间宗教组织掀起了彼此起伏的反清复明活动,而华北农村中的拳会和刀会等武术组织都成了民间宗教的可能载体,据此推断,梅花拳也很难独立于这场人人参与的社会洪流之外。所以,梅花拳便借助明末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之事,取煤山之“煤”的谐音“梅”字组成“梅花会”,以吸纳民间众多“有志之士”从事所谓的“反清复明”事业,故此称为“梅花拳”。

然而,从梅花拳的历史发展来看,梅花拳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反清复明的意识。“当时的梅花拳纯粹是一个武术派别,它与任何造反的人或秘密教派都没有特殊的关系,有时它甚至为政府卖命”[7],而且,在后来的义和拳运动中,还提出了“扶清”和“助清”的口号。即使后期被清政府镇压之时,有的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如姚文起领导的梅花拳),但这里的“明”也只不过是笼统意义上的朱明王朝,并非专指明末崇祯皇帝,况且导致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的是李自成的农民军,而并不是满清军队[1]。故此,“政治寓意”说,存在明显牵强附会之嫌,此说亦不能成立。

其次,是宗教寓意。梅花拳中的“梅花”一词被拳民赋予了“开道度人”的宗教情感,成为一个神圣的宗教文化符号。其理由来源于梅花拳内部典籍的描写与记录,如广宗县的 《佛祖经》手抄本写到:“开道法名为梅花……得了此道能成真”[1]。很显然这里把“梅花”当作成了一个“佛性”和“修道”的符号化象征。无怪乎,至今还有人将梅花拳的传播叫做“传道”,认为传播

梅花拳就是为了“普度众生”。所以,“宗教寓意说”将梅花拳附会于佛教的一种修道来源,认为梅花拳是佛教思想孕育出来的一个拳种。传说梅花拳祖师下山传拳时,满山遍野的梅花突然竞相绽放,梅花铺满大道,一片祥瑞景象,而树上开放的朵朵梅花更是寓意人间的众多弟子,所以称为梅花拳[4]。

然而,一直以来莲花才是佛教具有代表性的意向:佛祖一出生就踩在莲花上,得道后,在传教说法时坐的也是“莲花宝座”,就连坐姿也叫做“莲花坐式”,此后的佛像都端坐于莲花之上,而观音也总是手执莲花,足见莲花的佛缘之深[8]。而在此“莲花”却被“梅花”所代替,很有可能是因为梅花拳弟子在写自己的内部经卷之前就已经有了“梅花拳”这一名称,弟子只是借“梅花”之名来附会“拳种”之实。

第三,是品性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被赋予了人的各种品性,具有了人的性情与灵性。人们在谈论、欣赏梅花时,往往把自己的思想、行为、情感和人际关系等寓情于梅花之中,其结果就是梅花有了人的行为、情感和人际关系。正因为拳民认可、赞赏“梅花”的某种品性,才把该“拳种”命名为大众喜好的“梅花”拳。首先,梅花有不畏严寒之意,象征坚忍不拔、不屈不饶、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故取名“梅花拳”以寓意“明灭清兴”[5]。其次,因为梅花在冬末春初开放,此时春寒料峭,其他花还未开放,而梅花却迎雪吐艳、凌寒飘香,含有“先知先觉”之意和“先备先用”之理,暗合了梅花拳技击的“先发制胜”之效,所以取名“梅花拳”,以此寓意拳术的技击特色[9]。

首先,“梅花”寓“明灭清兴”之意是与当时的社会氛围明显不符的:清军入主中原之后,实行了一系列诸如圈地、薙发、易服等对汉民族歧视、压迫与征服的政策,这就更使饱受战乱之苦的广大汉族民众雪上加霜。为了反抗“异族”的压迫,汉族民众普遍支持“反清复明”的口号,以期重整明室河山[10]。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民群众怎么会提出“明灭清兴”的口号,希望满清王朝兴旺发达呢!另外,用梅花“早春先发”来寓意梅花拳“先发制胜”的技击特色,更是经不住推敲。先不说“早春先发”之特性非梅花独有,迎春花更是因其在百花之中开花最早而得名,单说“先发制胜”乃是武术各个拳种共同技击策略,而在这里却独把它说成是梅花拳的特色,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1.3“亮拳说”及其可信性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一份《教务教案档》记录:“直东交界各州县地处边疆……历年春二三月,民间立有买卖会场,习拳之辈亦每趁会期传单聚会比较技勇,名曰亮拳,乡间遂目为梅花拳会[11]。”据此,有些专家学者提出,梅花拳之名来源于民间的“亮拳”活动[12]。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此说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人们早就注意到了,但是却没有人对此做过深究。故此,本文在认同“亮拳说”的同时,试图寻找新的证据和思路来论证这种说法的可信性。 2对“亮拳说”的考证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民俗生活中,充满了以花卉节日为主题的各种聚会活动,什么桃花节、桂花节、梨花节、牡丹节等等,应有尽有。在梅花拳传播广泛的华北平原中部地区,梅花是常见的花卉之一,而且在初春开放之时,也正值农闲时节,再加之人们具有传统的崇梅习俗,那么举行每年一度的“梅花会”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与此同时,武术又具有极强的表演和交流的功能,在任何迎神赛会中都是最具人气的活动项目。这样,“拳种”与“梅花”就在特定的时间(农闲)、特殊的场合(聚会)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2.1“崇梅”民俗在梅花拳传承地区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我国绝大部分花卉都因气候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而梅花却能够适应各种条件而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由海南岛直至北京,遍及西藏、台湾等省市(区)”[6]33。在梅花拳流行甚广的河北、河南、江苏山东交界地带,梅花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常见的实用和观赏性花卉,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喜爱,上至乡绅士大夫下至草根民众无不对此情有独钟[13]。

首先,梅花的生物特性是“崇梅”民俗的前提和基础。广大基层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对任何一种植物的关注,首先表现在它生物品性上[14],所以,梅花的生物品性就成为人们关注和喜好梅花的先决条件和原始基础。梅花开放在春寒料峭之时,为春色最先,因而在物色上成了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主要表征,而在精神上则成了不畏艰苦、坚毅忍耐的象征。而“清淡”“高雅”的梅香不仅是花朵之香,更是与广大民众的品德联系起来,具有了人格之香、精神之香,与人的流芳百世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因而梅香不灭,也因此才有了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佳句。梅花花色清新、精致、淡雅、素净,在冰雪季节开放尤其独具冷艳的魅力,这是其升华为高雅精神之象征的一个重要因素[6]28。所以,梅花“迎雪早放”“香气清雅”“花色纯洁”可以说是广大民众喜爱梅花的三大特色,显示出了鲜明的物色个性,容易引发并寄托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情感。

其次,梅花的人格象征对“崇梅”民俗的引导与深化。民间崇尚梅花,除了因其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之外,还表现在梅花被赋予了品格意趣和道德情操的丰富内涵, 使它最终被推到了人格理想象征的崇高地位[15]。世人把梅花的洁白和清香人格化为道德上的纯洁、品质上的贞洁、精神上的高尚。特别随着宋代理学的振兴,道德意识高涨,人们在自然审美过程中,把追求一种人格的道德化成为一种普遍的时尚。所以说,对梅花的欣赏,事实上就是对自我的欣赏,对梅花的赞赏实际上就是对高尚品德的赞赏。说梅花不畏严寒、雪中怒放,实际上就是在赞赏人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说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就是在赞赏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与品格;赞赏梅花的芳香洁净、清冷峻峭,实际上就是赞赏人自身皎洁、不同流合污的道德情操;品评梅花的斗雪争艳、独立寒枝,其实就是在赞扬人的正直刚毅、大义凛然的道义精神。梅花之所以为世人所赞赏、所喜好、所推崇,就在于梅花本身的形态特征、气味特点和色泽特性在环境映衬下具有了与人的美德相类似的特征。

第三,民间盛行“以梅为名”的风俗。梅花的生物学特征与文化精神寓意,在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因其花形端庄、姿态优雅、香清气远,自古就是花卉中的名品和精品;又因其不畏严寒、斗雪怒放,充满文化品位,并富含精神品德寓意,被视为品性高

洁、精神坚毅的象征,自古至今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备受推崇,并上升为一种民族情感。所以,梅花除了频繁出现在诗歌、绘画、谚语、风俗、信仰等之中,更为普遍的是它已成为民间对事物进行命名的主要语言意向,从自然的山川河流,到人为的亭台楼阁,再到日常的生活用品,使用梅花之名者随处可见,甚至是在人名的选用上,世人也常常采用诸如“红梅”“白梅”“雪梅”“腊梅”“冬梅”“春梅”等等来寓意人的美丽容貌、高雅气质、纯洁心灵、顽强品质和奉献精神。

总之,在中国传统社会,从帝王将相到仁人志士,再到平民百姓,都普遍地以梅花自诩,这足以说明“崇梅”民俗并不是特殊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事实,也不是少数人的思想,而是一种社会主流思朝,因此,“崇梅”民俗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2“农闲”“亮拳”“梅开”三者自然融合

“农闲”“亮拳”和“梅开”,表面上看各有所指,且分别属于不同的范畴,但是如果把它们联系到一起再看,就会发现,正是三者的相互关联、自然融合,才在不知不觉中促使梅花拳之名的诞生。

首先是“农闲”季节。从梅花拳起源及主要流传的区域来看,基本上属于华北平原中部区域,其流行的农作物种植模式为“轮作模式”:每年秋收之后,大约有60%到70%的土地就会种植上冬小麦,剩余的土地则休耕,以待来年春季种植高粱;虽然高粱的经济效率和产量低,可以食用的部分较少,但是,其秆子却很高,在华北广大农村是主要的燃料,所以,田地中大约20%到30%都要种植这种作物;种植小麦的田地,在收割之后,大约有90%的面积都会种植大豆。除了小麦、高粱和大豆之外,其余的庄稼地里也会种植玉米、红薯、芝麻、其他豆类、小米等杂粮[16]。所以,从总体上来看,与南方精耕细作的水稻种植相比,华北广大农村盛行的旱地种植属于一种粗放型农业模式,而且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很短,每年这三种作物的种植生长期可从表1中看出来:

表1华北平原中部地区的农业季节[16]

作物耕作下种中耕收获小麦9月9月——5月大豆5月5月6月8~10月高粱2月末3月3月7月

所以,华北平原中部农村的农忙季节集中在春、夏、秋三季。从十一月到来年二月末,农民大都处于休闲状态,尽管在播种和收获季节里,身体强壮的农民(或拳民)很容易找到活干,但是一年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基本上是无事可干的。近四个月的农闲时间,正是梅花拳弟子进行集中练拳和集体行动的最好机会。

其次是“亮拳”活动。对梅花拳派来讲,“亮拳”活动主要有三种功能:一是联络感情。梅花拳曾经叫“父子拳”,传拳辈份系谱也被拳民亲切地称作做“家谱”,并具有“天下梅花一家人”的优良传统,所以无论天南地北,也不管是否曾经相识,弟子见面一说辈份就知道该如何称呼,

梅花相关的名字篇六
《梅花 又名五福花》

梅花又名“五福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她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地去迎接春的到来。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

梅花相关的名字篇七
《湖州梅花名胜考》

第9卷第4期2010年12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V01.9Dec.

No.42010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湖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浙江省湖州市是历史上著名的物产富饶、人文荟萃之地,而此处梅花的自然分布,尤其足经济和观赏栽培也

展示出明屁的优势。南北宋之交乌程菁山梅景连绵十里,在古代梅花风景名胜中,出现时间仅晚于大庾梅岭和西湖孤山,而规模则远过之。其后武康烟霞坞、乌程栖贤山、长兴川口和合溪等地梅景也都以规模称胜。如此大规模

梅景的密集分布、辗转出现,在整个古代州府一级的行政区域中极为罕见,由此形成的深厚产业传统亦传承至今。湖州地处江南腹地,介于苏杭之间,其梅花盛况构成了这一地区梅花种植深厚的地缘基础,大大丰富和促进了这一地区梅产业和梅花风景的发展。

关键词:湖州;梅花;风景名胜;乌程;武康;德清;安吉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_6116(2010)-04-0001-07

PlacesofInterestofMeiFlowerinHuzhou

CHENGJie

(SchoolofLiberalArts,Na彬ngNormalUniversity,210097,P.尺.China)

Abstract:Huzhouis

famousplace

withabundanceofproductsandtalentsinZhejiangProvincein

history,wherethenaturaldistributionofMeiflower,especiallyitseconomicandornamentalcultivationhasobviousadvantages.InthetransitionofNorthSongandSouthSongdynasties,theMeiMountain,WuchenCounty

was

scene

of

Jingonly

said

to

distributearound5kilometres,anditsappearancetime

was

laterthanDayuMeiRidgelocatedintheborderofJiangxiandGuangdongprovinces,andGuMountainin

WestLake,ZhejiangProvince

area

among

allMei

scenes

in

Chinahistory.ButthescaleofMei

scenes

scene

inthis

was

farlargerthantheother

in

two.Later,Mei

ofYanxiawuin

WukangCounty,Xixian

MountainIt

is

rare

WuchengCounty,ChuankouandHexiinChangxingCounty,wereallknownfortheirscale.

thatsuchlargescaleofMeiflowerdistributioninthisarea,andthustheindustrialtraditionsof

today.Huzhoulocates

in

the

centre

Meiflowerhavegreatinfluence

of

south

ofthe

YangtzeRiver,

betweenSuzhouandHangzhoucity.TheprosperousMei

in

scene

lays

geopoliticalbasisforMeiplanting

scenes.

thisarea,whichgreatlypromotesitsdevelopmentofMeiindustryandMei

flower;place

of

Keywords:Huzhou;Meiinterest;WuchenCounty;WukangCounty;Deqing

County;AnjiCounty

浙江省北部的湖州市,六朝时称吴兴郡。隋以并入德清县,孝丰县并入安吉县。1983年建立地级湖州市,辖地与明清时的湖州府大致对应,今下分

吴兴区、南浔区(两区辖地与民国吴兴县相当)、长兴县、德清县、安吉县5县、区。

湖州地处宁沪杭长江三角洲的腹地、杭嘉湖平原的西部,为古代“三吴”之一,北濒太湖,西倚天目

来始称湖州,明清时为湖州府,下辖乌程、归安(北宋时由乌程析置)、德清(唐时由武康析置)、武康、

长兴、安吉、孝丰(明成化年间由安吉析出)7县,民

国初乌程、归安两县合并为吴兴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诸县一度统属嘉兴专区,1958年武康县

收稿日期:2010-02—10

作者简介:程杰,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Emml:chengjjq@jlonline.corn地址:210097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万方数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

山脉,东望大海,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为古代苏浙皖地区的交通枢纽。境内“五山一水四分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18℃,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六朝时的吴兴郡,为当时望郡,政治、经济地位都比较重要,此后不断发展,尤其是湖州府治周边,逐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物产富饶、人文荟萃之地,无论是在太湖流域、江南地区乃至于全国都较有影响。在这样优越的经济、文化氛围里,梅花的自然分布,尤其是经济和观赏栽培也展示出明显的优势,在中国古代梅文化的发展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湖州梅花历史悠久、分布广泛

湖州地区的梅花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普遍且繁盛,其分布时间与空间在整个江南地区都很突出。

(一)历史悠久

20世纪50年代末期,江苏吴江县梅堰镇袁家埭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器皿中曾出土“果核8个,似为梅核”,距今约5

000~4

000年…,属良渚文化晚

期。根据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同类文物残留果核情

况推论,所见果核应为烹调用的梅子。梅堰与湖州

同在太湖南岸,湖州南浔镇距离梅堰只有18km,梅堰出土的梅核反映了四五千年前太湖流域先民们采食乃至种植梅的情况,湖州地区自然也包含其中。

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南宋谈输《(嘉泰)吴兴志》:“梅生江南,湖郡尤盛。《吴兴记》云:‘乌程有梅墟、梅林、梅亭。’德清有梅埭。”拉1透过这些地名,可以感受到当时乌程境内梅花分布的繁盛。到了唐朝,文人诗歌中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唐大历十年(775)皎然《五言与崔子向泛舟自招橘经箬里宿天居寺……》中有“渚箬人里逢,野梅到村摘”的诗句¨1。皎然是长兴县人,天居寺后称空王教寺,在县西北今小浦林场。稍后顾况《白蒴洲送客》、晚唐李郢《和湖州杜员外冬至日白菠洲见忆》、杜牧湖州刺史任上《早春赠军事薛判官》都写到了梅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唐孟郊的《吊江南老家人春梅》,孟郊是湖州武康人,家中仆人以梅为名,反映了当地梅花家常习见的情形。这些信息放在整个江南地区都是比较突出的,尤其是《吴兴记》的记载,与南朝刘宋《南康记》有关大庾岭梅花的记载属于同一个时期,可见这一地区梅花风景古来即有,历史极为悠久。

(二)分布繁盛

谈氏《吴兴志》透过《吴兴记》所载地名论证湖州梅花古来之盛,不失为一个独特的角度。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在湖州历代府县志中看到了不少含有

万方数据

梅字的地名。谈蝓补叙当时“德清有梅埭”即是一个例证。《(同治)湖州府志》记载村镇地名中,乌程

县有小梅,归安县有牧梅、梅墟、梅西、梅盛、蜀梅、

梅家(4个)、西梅,长兴县有梅树弄、梅花涧,武康县有岭梅村、梅皋坞,安吉县有梅林村、梅村、梅溪镇、梅市,孝丰县有梅家庄。这些地名中的梅字不尽指梅花,部分出于姓氏,即或是梅树,也有些可能是杨梅,但这其中绝大部分都应指蔷薇科梅花。这些原

生的地名,折射出当地梅花分布的普遍性。

宋代以来,除大量文学作品外,地方志等有关文献记载更为明确、具体。谈输《(嘉泰)吴兴志》:“《旧编》云,今武康、德清绵亘山谷……菁山等处亦多。”口1所说《旧编》为宋孝宗淳熙中州学教授周世楠撰《吴兴旧编》,所载武康、德清梅花绵延的情形,在范成大的游记中得到印证。范成大《骖鸾录》:“(在德清县)闻自此过武康,才二十五里,道间有梅花,村以千万计。”明成化《湖州府志》记载:“安吉最多,土人熏为乌梅。””。崇祯《乌程县志》记载:“今境内皆有,而两崦独盛,山村一望如雪,游人纷集。”"。明清时期无论府志,还是诸县志,在山川、名胜、园墅、物产等志中都不乏梅及梅花的内容,所载种植有不少颇具规模,且绵延时间较长,酿成当地风景名胜,集中反映了湖州梅花分布的繁盛。

二、主要的梅花景点

湖州历代梅花风景可观,胜境多多,而蜚声遐迩者也是不少。除长兴县部分另文介绍外,下文就其重要者略作考述。

(一)乌程菁山

菁山,山名,古属乌程县,在今吴兴区东林镇青山村北,去湖州古城约25km,以产黄菁、白术著称。宋高宗兄、秀安僖王赵子俩墓园在焉,两宋时此地果梅种植渐成规模。葛胜仲于宋徽宗宣和四年至六年(1122—1124),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至绍兴元年(1130一1131)两度任湖州知州,诗词作品中就多次写到菁山梅花:“蔽谷连山万树多,吴天今日骤晴和”(《约特进河东相公、元枢河南相公游菁山观梅,用前韵重赋五绝》其三。61);“东皇已有来归耗,十里青(菁)山道。冻枋万株梅,一夜妆成,似趁鸡鸣早”(《醉花阴・次韵印师》¨’)。稍后李洪(1129一?)寓居湖州,有《菁山观梅歌》∞J。南宋中期陈造(1133一1203)《次韵郭帅梅》诗中写道:“薄游他日为寻梅,烂赏菁村十里开。”冲。同时王质《题俞舜俞墨梅》诗称赞:“菁村江梅,竹山蜡梅,余虽不遍历天下,东南未见也。”“吾尝菁村山中饱玩玉葳蕤,十里

五里无他枝。”Mo可见北宋后期以来,菁山一带梅林

第4期程杰:湖州梅花名胜考

连绵十里不绝,蔚为壮观。元明两朝未见有诗文作

品提及,明清方志除少量引述宋人所说外,也很少

再有新的记载,想必种植规模有所萎缩。但入清后菁山梅花又开始复兴。明末清初魏阱(1614—1662)《送友》诗中写道:“不到菁山久,梅花几度思。”哺。此时梅景已有可观。大约雍正朝,归安沈树本(1671—1743)、沈炳震(1680--1738)叔侄“游菁山上濠村倡和”,有《沈氏探梅集》,厉鹗为作序‘…,

可见此时菁山上濠村(在今东林镇青山村)一线梅

花又趋兴盛。同时乌程温焰《菁山冒雪访梅》:“闻道前山梅似雪,谁知中道雪如梅。冲寒直向林中去,带湿疑从月下来。”¨叭乾隆朝后期归安陈芳也有《薄暮菁山探梅》诗…1。这一轮盛况至少延续到嘉庆年间。嘉庆十一年(1806),乌程郑祖球(1782—1819)读书菁山妙峰寺,其《入菁山》诗中有“四围半僧寺,一径万梅花”¨“,此时菁Ilj妙峰寺沿路仍是一片梅花盛景。菁山梅花是湖州境内兴起最早的梅花名胜,在整个古代梅花风景名胜中也是出现较早的一处,而且异代反复,较为特殊,值得重视。

(二)武康烟霞坞

烟霞坞在今德清县武康镇(故武康县治)东。南宋谈翁《(嘉泰)吴兴志》:“烟霞坞,在武康县东北,地名石胁,又谓之丁墓馗(原注:撞字,去声)山,山下多梅,绵亘十余里,故邑人有云:‘碧玉潭中千尺水,烟霞坞里万株梅。’见《旧编》,又云:坞有大石如龟,号龟岩,有瀑布。《余英志》云:刘颖士别墅,龟岩上有亭日藏春,瀑布有桥亭名挂云。淳熙中知

县程九万屡游,有留题。”旧1该书寺院类中又载:“定

空院,在县东北七里,梁普通六年建,名永昌,宋治平二年改今额。寺前后皆梅,毛东堂有定空寺观梅乐府。寺后有白云亭,掌琳师有诗。院在烟霞坞。”毛东堂,北宋词人毛滂(1060一?),宋哲宗绍圣四年

(1097)知武康县,于县治改建东堂,遂号东堂居士。

其《玉楼春・定空寺赏梅》“月华冷处欲迎人,七里香风生满路”"o,《南歌子・正月二十八日定空寺赏梅》“珑璁十里更无尘”"・,《菩萨蛮・定空赏梅》

“如今千万树,零乱孤村雨”"。等句,都反映了从县

城到定空寺所在烟霞坞一线梅花的连绵与繁盛。谈输《吴兴志》物产类中也说“今武康、德清绵亘山

谷”皆是梅。“。从毛滂任职武康到《吴兴志》成书的嘉泰元年(1201),这里的梅花盛况至少持续了一个

世纪。前引范成大《骖鸾录》所述乾道八年(1172)由德清往武康“道间有梅花,村以千万计”,烟霞坞正处于这沿路,也足见谈绘《吴兴志》所说不诬。

关于烟霞坞的地点,《吴兴志》称在“县东北七里”。但武康县治东北方向5km内只见一些高不

万方数据

过百米的土丘,远不足形成深坞幽曲、瀑布横挂的

景象,而其东南方向却有连绵高山。明成化《湖州府志》称“烟霞坞在县东七里”¨“,嘉靖《武康县志》也称石胁山、烟霞坞在“县东七里”¨“,所说方位比较町靠。今武康镇东南塔山,别名云岫山,主峰267m一“,方圆十多里,旧志所谓石胁、云岫等均是其支

脉。烟霞坞地处山的阴面,即今百岫寺所在之山坞,正在县治之东。清光绪十九年(1893)浙江舆图

局《武康县五里方图》即在此方位标名烟霞坞¨“,如今当地有村名馗下,应即谈蝓《吴兴志》所说丁墓馗(石胁山别名)山下之意。据嘉靖县志记载,烟霞坞胜景当时号称“烟霞洞天”,与“桂枝春水”(县南7桂枝桥)、“前溪落花”(余英溪)、“东野古井”(孟郊故居)、“莫干剑池”(莫干山)等并称县中八景,但当时已“芜废”’1“。清康熙年间邑人骆仁埏、唐靖、徐廷献有题咏烟霞坞或刘颖士故居诗(见道光县志卷3、陈焯《湖州诗录》卷9),诗中都提到梅花,但未见夸耀其盛,可见只是一般怀古谈故而已。

(三)安吉梅溪

梅溪在今安吉东北。明嘉靖《安吉州志》载:梅溪“源自昆(山)、铜(岘山)、四州等山,出税课局前,入总溪。溪上尝有紫梅盛开,故名,又名紫梅

溪””。。根据这段记载,对应今天的名称是安吉县昆铜乡、梅溪镇境内的晓墅港。1994年出版的新

《安吉县志》记载:“晓墅港,源出昆铜乡四面山(海

拔594.3m),称铜水,向北流至陈家塘与昆铜水汇

合后称昆铜港,至晓墅镇称晓墅港,至长兴县吴山

渡注入西苕溪。长19.2km,流域110.4km2,河床平均坡降为7.3%0。”017]自古叫梅溪的地方较多,而安吉梅溪得名较早,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吴兴故鄣县东三十里有梅溪山。”安吉,本汉朝故鄣县

地。梅溪山在梅溪下游,今梅溪新镇附近,后世因

这一带“多大山,因泛名梅溪山”¨“。梅溪之得名,

应该是因为当地多梅。明弘治《湖州府志》:“溪上多梅,故名,或云昔年尝有紫梅花盛开于间,又号紫梅溪。”¨钆这一说法,未见明以前文献记载,但十分合理。稍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山墟记称:“地多

产梅,凡乌梅佳者出于此。”。1扎物产记又称:“安吉之梅溪以梅得名,而乌梅特为名产,他方所制取自残落,安吉特摘完好者为之,其得名非徒然也。”¨副这至少反映了嘉靖年间的情况。

明朝时梅溪上游的“北庄梅花”比较著名。元

末明初县人凌说《鄣南八咏》诗咏县中八景,“北庄梅花”即其一目。其《北庄梅花》诗写道:“颠倒溪流险在兹,山中忽复见横枝。天生一白世无匹,花压万红春有私。”旧叫清顺治、康熙初期,浙江、湖州和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

吉当地官员也多有《鄣南八景》之咏,如浙江总督范承谟《北庄梅花》诗:“春深蜡屐探梅还,十里村庄静闭关。……坐对紫溪清浅处,广平铁石是同班。”H1

既然前往探梅,说明此时梅花仍有可观。乾隆《安

吉州志》卷首县境图中标有北庄地名,对应的地点是今昆铜乡铜山村,如今这里有一个叫梅坞的自然村。乾隆《安吉州志》称:“北庄在州南二十里铜山

乡,樊坞在州东二十里昆山乡,今俱荒废。””。可见此时北庄梅景早已衰落。

(四)乌程栖贤山

乌程柄贤山,因在县西,又名西崦,在今湖州吴兴区妙西镇楂树坞村。崇祯《乌程县志》:“梅花,《吴兴记》:‘乌程有梅墟、梅林、梅亭。’今境内皆有,而西崦独盛,山村一望如雪,游人纷集。徐守纲诗:‘闻说南枝偏向暖,看来西崦总先春。平林十里铺香雪,恍入罗浮觉更真。”¨L徐守纲为该志的主纂,引自作为证,所述应为当时的实际情况。同时归安(一作鸟程)吴振缨《柄贤看梅》:“万树唯一色,半山堆白云。乌啼村不夜,香远客先闻。近寺松阴合,横枝涧影分。谁家修竹里,帘外亦纷纷。”‘21’诗中“平林十里”、“半山”、“万树”云云,也可见当时山村人家大规模种植,春来花开一望如雪之盛况。成化、弘治、万历时期的《湖州府志》等明代中前期地

志文献于栖贤山及物产中均未提及西崦有梅,可见这一带的梅花盛况当始于万历年间。

入清后盛况持续不衰。清初吴绮《武陵春》词序:“栖贤山在郡西北二十余里,梅花不减邓尉之盛。余解组后偕江夏君游此数日,山香花气缥缈于流水声中,几不知为人世矣。”一引吴氏康熙五年至八年(1666一1669)任湖州知府,任上即多有栖贤题咏,如《栖贤山》:“我来问寒条,倚楫龙溪口。山路平可驰,梅花拂我首。蒙蒙雪色中,风香互先后。

十里无停骖,马上劝行酒。”【23‘《柄贤看梅次燕孙》:

“春初择胜过郊垧,十里栖贤树下行。香不藉吹无

远近,雪因能淡有阴晴。”¨引可见当时也是十里胜

景。所说龙溪口,大约在今妙西镇塘口村(向西有龙溪村),当时出湖州城溯苕溪,由这里臀岸向南到柄贤山,一路连绵十里都是梅花。雍正间归安吴大受《栖贤山看梅饮施氏山庄》中有“峰回溪转棹初入,春风摇荡千花明。乍见数株繁蕊渑,素影曳空粉絮结。须臾晃耀银海摇,嚼若三峰两峰雪……人家尽在青雾里,一带疏篱隔溪水。共爱寒香屐齿穿,谁识逾山已十里。十里野梅气氤氲,出谷顿觉西日曛”¨“,也依然一派盛况。乾隆二年(1737)长兴知县鲍钤(1690--1748)《游龟山后记》:“若乌程栖贤山,境幽景萃,以梅藉甚,州人知游与不知游者

万方数据

咸夸诩之,无歧说。”[241自康熙四十六年(1707)至

乾隆七年(1742),鲍氏三知长兴,对湖州情况了解

颇深,所说正是康熙后期至乾隆初年的情况。

道光年间,栖贤山的梅花已显衰相。汤贻汾

(1778一1853)的《西崦探梅》诗写道:“沿溪三里或五里,傍岭一家还两家。那得将身化明月,峭屏图

出万梅花。”旧5。同时端木国瑚《栖贤看梅花同蒋霞

竹、奚虚白、高已生、张莲民、戴铜士》:“栖贤梅花古窟宅,一溪吹雪林端浮。三里五里结心想,平峦偃蹇成阻修。”。26。诗中所说“三里五里”,与明末清初及康乾盛世所说“十里平林”已不能比。道光八年(1828)汤贻汾邀端木国瑚、戴铭金、钮重华、奚疑等人两崦探梅,赋诗作画,戴铭金等人作品中也未见有夸诩梅景之辞。端木国瑚《西崦看梅同汤雨生、寿民、奚虚白、戴铜士、钮瑶圃》自注称山中有“古梅一段,凡五六株,枝干皆横空倒地,浑身莓苔著满,青山带其上,白水环其下,花开极偃蹇之态。村人以梅老结子稀,屡欲薪之,见吾等每年辄置酒弹琴其下,称此为其村佳胜,于是始知爱惜”。2“。大概这小片古梅乃当时最值得流连之处,其他无足称胜。此后同治《湖州府志》、光绪《乌程县志》有关记载也只是转抄和复述旧志内容,并未提供新的信息,想必梅景已寥落无谓。

(五)孝丰郭笑山

郭笑山在今安吉县皈山乡孝源村西。康熙《孝丰县志》记载:郭笑山“层峦峭拔,下多苍藤翠竹,夹岸古梅花皆六出,春时香雪被径”‘2“。康熙《孝丰县志》由知县罗为赓主修,罗氏康熙十年(1671)始任,所说即当时郭笑山的情景。这种情况至少可追溯到明朝,同治《湖州府志》在郭笑山条下引明王光j;占《郭笑寻梅》诗:“郭笑梅传早,扶筇踏雪寻。香来

风尚远,色隐路还深。”I27]入清后文人断断续续总有

诗歌咏及此景,如《(光绪)孝丰县志》引张九皋、费道昌、王显承《郭笑寻梅》诗,同时载当时孝丰“名胜二十景”,“郭笑寻梅”名列其一嵋“。但所载邑人诗,只称“水边石畔数枝梅”(费道昌诗),“铁干几株依白日”(张九皋诗)旧“,可见梅景并不繁茂。而梅花一般五瓣,郭笑梅六瓣,殊为罕见,是一大特色。

(六)德清野桥梅雪

德清县今与武康县合并,德清旧治在今德清县乾元镇,清时县内名胜有“龟溪八景”之目,“野桥梅雪”即居其一。龟溪即余不溪中游一段,县人又称清溪。清康熙《德清县志》:“野桥:在县北慈相寺,上跨古涧,下瞰方沼,群峰环秀,古木覆荫,为龟溪

八景之一。”旧钆慈相寺在县北(今乾元镇北)石壁山

之阳,野桥在慈相寺前,寺东有半月泉。康熙状元、

第4期程杰:湖州梅花名胜考5

邑人蔡启傅《清溪八景・野桥梅雪》:“精蓝独出万

山中,寺掩松门断涧空。梅在雪前香细细,雪随梅

落雨蒙蒙。……幽意可怜消不得,骑驴还逐小桥

东。”可见古涧两岸有梅树,梅雪相映,景色幽雅。另有一种说法是,野桥向东半里有赵孟频别墅,植

梅百株,“梅花放时,自桥上望之若积雪然,故以得名”"…。后一说法未必可靠。民国初慈相寺既见凋敝,而“潭浅桥欹,亟宜修浚”¨…,想必好景不长。

(七)园林梅景

湖州自古为园林渊薮,在这些园林中,梅花是最为常见的植物景观。早在两宋有关记载就颇为丰富。北宋绍圣年间武康知县毛滂于县圃寒秀亭

植有梅花(毛滂《蝶恋花・戊寅秋寒秀亭观梅》‘7。)。

宣和年间德清知县赵嵋在县署建浮疏堂,“植梅堂前”。南宋嘉熙年间德清知县章鉴于县署建清意亭,“其前古梅甚奇”‘2”。北宋末叶梦得在乌程卞山石林园圃种有梅花(叶梦得《南乡子・癸卯种梅

于西岩……》…)。南宋倪思记载当时湖州城外有赵氏梅园。”o,这应属梅花专类园。宋末周密记吴兴园林,其中赵府北园有“东风第一梅”亭,而赵氏小隐园也是“梅竹殊胜”p“。其他虽未提及有梅,但

应不缺乏,如沈尚书园,淳熙十六年(1189)词人姜夔就曾探梅于此。“。宋以后湖境各地园林植梅更是非常普遍,此就其莺要者略加胪列。

1.鸟程董氏上林

在今湖州市东北太湖之滨。元末明初张羽《方氏园记》:“上林,由吴兴东行五十里……长老传言,昔村之大姓董氏有梅树,柯叶蔽十数人,其下可坐

百人。宋都临安时,天子尝幸其地,赐群臣宴花下,因名上林。由是梅开时贵游之士来观者相望于道,十年(1653)春,董汉策(董说侄)看望董说,称其丰草庵“绕庵种梅数十本,名梅花渡”(董汉策《西平o)。据董说研2.德清蔡氏清远堂

《清稗类钞》载:“道光时,清远堂蟠梅为德清胜四十七年(1619)进±,曾任陕西巡抚。蔡寿昌,蔡万方数据

载(1708--1793)的《清远堂古梅》中说:“腊前记说蔡家花,溪友敲门导生客。墙阴半亩鹿角鼠尾梢,万花平视才及人身高。岂知寒光中间惨裂铁骨一倒卧,肆突十丈双瘦蛟。”"叫可见树干虬曲苍老,盘屈卧地,一如范成大、陆游笔下成都西郊之“梅龙”。钱载《出德清西门看梅宜园池七,遂过麈麓斋,复至

清远堂上……》诗中共至有“眼明小县无多恋,四面

青山一本花”的感叹。”。。该古梅若从万历中算起,到嘉庆年间树龄已近两百年。

3.德清县署

署圃植梅以德清县署(在今德清乾元镇)梅花最为突出。宋知县赵蜗、章鉴已植梅在先,明太祖

吴元年(1367),新任知县黄宗义创建县治,厅堂楼

舍靡不完具,而“旧有梅花亭,亦缮修之”(王秫《德清重建县治记》。”。),此梅花亭或即宋人所遗。宣

德末知县张俊修缮县治,于县厅后中堂改匾“梅花堂”。康熙县志载:“中堂……外植梅竹,扁日梅花

堂,以旧有梅花亭存其故也。”“明嘉靖五年(1526)与治厅同圯,知县方日乾鼎作,规模藻饰,视昔有

加。”H9。而方氏此次重建,“仍葺梅花堂”(沈松《重

建德清县治记》‘2引)。清康熙十一年(1672)知县侯清县署植梅相沿不绝,源远流长。

4.德清保宁寺

康熙县志记载:“保宁寺,在县西北大壮岭之阳,宋绍兴八年仁怀朱皇后宅乞为功德院,赐今额。(1861)毁,光绪间僧人陆续募建,至民国初年“寺内三、繁盛原因、分布变迁和历史地位

(一)繁盛原因

上述梅花景点的考述进一步显示了古代湖州1.地理条件与经济种植

湖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在江

元荣“改梅花堂日花署”一…,想必此时仍有梅花。

从宋徽宗宣和年问到清康熙年问,有5个多世纪,德居人不胜其烦乃阴伐其树以绝踪。”Ⅲ。清初董氏后

寺前有古梅环绕,山径清幽,今名梅坞寺。”¨引可见康熙时寺周占梅颇盛。道光以来渐衰,咸丰十一年

碑石、寺前占梅犹存”_…。

人董说(1620一1686)的《林氏释》有更详细的描

述一“。后董氏迁南浔,董说于居地又有营植。顺治乐・癸已春叩丰草庵晤西庵师》注一4究专家赵红娟女士见告,即今嘉业藏书楼所在地。

景,梅为蔡正庵中丞手栽,阅百数年而萎,蔡二梅上

境内梅花分布的繁盛。湖州梅花景点之密集、分布之普遍、持续时间之绵久,在梅花分布较多的江淮以南,更具体地说,在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都是较为突出的。何以有此情景,主要应从湖州地区特殊的地理条件及相应的生产和生活特点来

认识。

舍寿昌续栽之,日‘为梅立嗣也’,同人皆有诗以张之。””副蔡官治(?一1645),字羽明,号正庵,万历官治裔孙,号补梅,二梅或为其另号,少有神童之称,嘉庆四年(1799)进士。清远堂在德清县西北玉麈山麓,乾隆间古梅名声颇著。乾隆六年(1741)钱

南地区纬度居中,而地近东海,濒临太湖,气候比较温和,特别适宜梅花的生长。湖州位居浙江的西北部,与苏、皖两省交界,西部为天目山脉,东部为海

梅花相关的名字篇八
《梅花》

梅花相关的名字篇九
《百花类别名大全》

花友 (对各种花的雅称)十二客 (对十二种名花的谑称)玉英 (花的美称)玉玲珑 (花的别名) 瑶芳 (白色花朵的美称)琼苞 (花苞的美称)玉叶 (花木叶子的美称)木芍药 (牡丹的别名)百两金 (牡丹的别名)伊洛传芳 (牡丹的别称)花后 (牡丹的别名)贵客 (牡丹的别名)洛阳花 (牡丹的别称)鹿韭 (牡丹的别名)雄红 (牡丹的别名)赏客 (牡丹的别名)鼠姑 (牡丹的别名)醒酒花 (牡丹花的别名)京花 (千叶牡丹的别名)九英梅 (蜡梅的别名)久客 (腊梅的别名)小黄香 (蜡梅的别名)奇友 (蜡梅的别称)黄梅花 (蜡梅的别名)寒客 (腊梅的异名)狂客 (杨花的别称)一捻红 (山茶花的别名)月丹 (山茶的别名)玉茗 (白山茶花的别称)丰瑞花 (瑞圣花的别名)闺客 (瑞香花的别名) 紫风流 (麝囊花的别名)蓬莱紫 (瑞香花的别名)锦熏笼 (瑞香花的别名)麝囊 (瑞香花的别名)僭客 (春花的别名) 百结花 (丁香的别名)素客 (丁香花的别名)情客 (丁香的别名)女郎花 (辛夷的别名)书客 (木笔花的名)新夷 (木兰的别名)山石榴 (亦省称“山榴”,杜鹃花的别称)山客 (踯躅的雅称)山踯躅 (杜鹃花的别名) 红踯躅 (红杜鹃花的别称)映山红 (杜鹃花的别名)谢豹花 ( 杜鹃花的别名)踯跼 (杜鹃花的别名)踯躅 (杜鹃花的别名)拘那夷 (亦称“拘拏儿”,夹竹桃的别名) 俱那卫 (夹竹桃的别名)也叫俱那异、枸那花 川红 (海棠的别名) 名友 (海棠的别名)蜀客 (海棠的别名)蜀锦 (海棠的别称)醉美人 (垂丝海棠的别称) 雪毬 (绣球花的别名)内消 (紫荆的别名)蚍蜉 (紫荆的别名)七里香 (山矾的别名)幽客 (山矾的别名)米囊 (玚花的别名)照殿红 (佛桑花的别名)马塍 (合欢的别名)马缨花 (合欢树的别称)青囊 (合欢的别称)夜合 (合欢的别名)鹦哥花 (刺桐花的别名)木丹 (栀子的别名)林兰 (栀子的别名)越桃 (栀子的别名)禅客 (栀子的别称)鲜支 (栀子的别名)石醋醋 (石榴的异

名)村客 (对石榴的戏称)百日红 (紫薇的别名)怕痒树 (又名百日红,紫薇花的别名) 官样花 (紫薇花的异名)猴郎达树 (亦称“猴刺脱”,紫薇的别名)满堂红 (紫薇的别名)王蒸 (木槿的别名)日及 (木槿的别名)时客 (木槿的别称)疟子花 (槿花的别名)面花 (木槿花的别名)爱老 (木槿的异名)朝开暮落花 (木槿的别名)朝生 (木槿的别名)朝华 (亦称“朝客”,木槿的别名)朝蕣 (木槿的别名)裹梅花 (木槿的别称)藩篱草 (木槿的别称)七里香 (桂花的别名)九里香 (木犀的别称)广寒仙 (桂花的美称)木樨 (同“木犀”,桂花的别称)仙客 (桂的异名)严客 (亦作“岩客”,木樨的别称)岩桂 (木犀的别名)金粟 (桂花的别名)木莲 (木芙蓉的别名)木蕖 (木芙蓉的别名)拒霜 (木芙蓉的别称)断肠草 (木芙蓉的别名)绮帐 (芙蓉花的别名)醉客 (木莲的谑称)女郎花 (木兰的别名)佞客 (含笑花的异名) 攀枝花 (木棉花的别称)一枝春 (梅花的别名)木母 (梅的别名)花魁 (梅的别名)状元花 (梅花的别称)国香 (梅的异名)梅兄 (对梅花的雅称)梅妻 (对梅花的戏称)清客 (梅的别名)寄春君 (梅的别称)暗香疏影 (梅花的代称)九疑仙人 (绿萼梅的别名)玉骨 (梅花枝干的美称)苇绡 (李花的别称)俗客 (李花的别名)及第花 (杏花的别名)瀛州玉雨 (梨花的别名)鬼客 (棠梨花的别称)月临花 (林檎花的别名)隽客 (橘花的雅称)势客 (凌霄花的别名)鬼目 (凌霄花的别名) 陵苕 (凌霄花的别名)紫葳 (凌霄花的别名)小南强 (茉莉花的别称)狎客 (茉莉的别名))柰花 (亦作“柰子花”,茉莉花的别名)萼绿君 (茉莉花的别名)鬘华 (亦作“鬘花”,茉莉花的别名)俗客 (棣棠花的别名)玉鸡苗 (蔷薇的别名)买笑 (蔷薇花的别名)锦被堆 (蔷薇花的俗名)刺客 (玫瑰花的别称)徘徊花 (亦省称“徘徊”,玫瑰花的别称)斗雪红 (月季花的别名)紫华 (月季花的别名)痴客 (月季花的别名)才客 (酴醿

花的谑称)木香 (酴醿花的别名)独步春 (酴醿花的别名)雅客 (酴醿的别称)韵友 (酴醿花的别名)乌朕花 (玉蕊花的别名)散水花 (玉蕊花的别名)仙客 (琼花的异名)文官花 (锦带花的别名)海仙 (锦带花的别名)长十八 (牵牛花的别名)狗耳草 (牵牛花的别名)喇叭花 (牵牛花的别名)勤娘子 (牵牛花的俗称)田客 (鼓子花的别名)豚肠草 (旋花的别名)筋根 (旋花的别名)赦肺侯 (款冬花的别称)橐吾 (款冬花的别名)可离 (芍药的别名)白犬 (芍药的别名)当离 (又名将离,芍药的别名)近客 (芍药的别名)将离 (芍药的别名)娇客 (芍药的别名)馀容 (芍药的别名)离草 (芍药的别名)婪尾春 (芍药的别名)王者香 (兰的别称)国香 (兰的异名)幽客 (兰的别名)香祖 (兰花的别称)侍女 (兰花的别名)媚世 (兰花的别名)玉盘盂 (白芍药的别名)木芍药 (赤芍药的别名)伊兰 (赛兰香的别称)金盏银台 (水仙的别名)栗玉花 (水仙花的别称)凌波仙子 (水仙花的别称)雅客 (水仙的别称)雅蒜 (水仙花的别名)鸳鸯花 (红豆蔻花的别称)米囊花 (罂粟花的别名)象谷 (罂粟花的别名)锦被花 (罂粟的别名)满园春 (一种大的罂粟花的别名) 百般娇 (丽春的别名)洛阳花 (石竹花的别名)一丈红 (蜀葵的别称)白鹤仙 (亦作“白萼仙”,玉簪花的别名) 花戚里 (玉簪花的别名)绿庄严 (玉簪花的别名)紫述香 (郁金香的别名)乌赖树 (夜合花的别名)夜合 (向日莲的别称)夹竹桃 (凤仙花的别名) 羽客 (凤仙花的别名)金凤 (凤仙花的别称)指甲草 (亦称“指甲”,凤仙花的别名)染指甲草 (凤仙花的别名)急性子 (凤仙花种子的别名)好女儿花 (金凤花的别名)仙人花 (乌莲花的别名)连缬花 (乌莲花的别名)黄蓝 (红蓝花的别名)玉蝉花 (石蝉花的别名 水花 (亦称“水芝”、“水芸”、“水旦”,莲花的别名)玉环 (莲花的异名)芙蓉 (亦作“夫容”,荷花的别名)芙蕖 (亦作“芙渠”,荷花的别名)君子花 (莲花的别称)金芙蓉

(荷花的美称)泽芝 (荷花的别称)草芙蓉 (荷花的别名)菡萏 (荷花的别称)溪客 (莲花的别称)静客 (莲花的别称)翠钱 (新荷的雅称)红衣 (荷花瓣的别称)宫莲 (莲花瓣的美称)佛座须 (莲花蕊的别名)水客 (菱花的别称)忠客 (葵的别称)子午花 (金钱花的别名)润笔花 (金钱花的别名)阇提花 (金钱花的别名)滴滴金 (旋覆花的别名) 八月春 (秋海棠的别名)断肠花 (亦称“断肠”,秋海棠的别名)花嬖倖 (素馨花的别名)洗手花 (鸡冠花的别名)山茄子 (曼陀罗花的别名) 风茄 (曼陀罗花的别名) 恶客 (曼陀罗的别称)九花 (菊花的别名)女华 (菊花的别名)日精 (菊花的别名)节华 (菊的别称)朱嬴 (菊的别名)延寿客 (菊花的异名)延龄客 (菊花的异名)阴威 (菊的别名)寿客 (菊的异称)更生 (菊花的别名)金蕊 (菊的异名)周盈 (菊的别名)笑靥金 (菊花的别称)家菊 (甘菊的别名)傅延年 (菊的别名)禽华 (菊的别名)月朵 (白菊花的别称)金精 (甘菊的别称)官样黄 (柑子菊的异名)江西腊 (亦作“江西蜡”,翠菊的别名)含胎花 (山姜花的别名)

梅花相关的名字篇十
《百花类别名大全》

百花类别名大全

(杏林虎搜集整理)

花友 (对各种花的雅称)

十二客 (对十二种名花的谑称)

玉英 (花的美称)

玉玲珑 (花的别名)

瑶芳 (白色花朵的美称)

琼苞 (花苞的美称)

玉叶 (花木叶子的美称)

木芍药 (牡丹的别名)

百两金 (牡丹的别名)

伊洛传芳 (牡丹的别称)

花后 (牡丹的别名)

贵客 (牡丹的别名)

洛阳花 (牡丹的别称)

鹿韭 (牡丹的别名)

雄红 (牡丹的别名)

赏客 (牡丹的别名)

鼠姑 (牡丹的别名)

醒酒花 (牡丹花的别名)

京花 (千叶牡丹的别名)

九英梅 (蜡梅的别名)

久客 (腊梅的别名)

小黄香 (蜡梅的别名)

奇友 (蜡梅的别称)

黄梅花 (蜡梅的别名)

寒客 (腊梅的异名)

狂客 (杨花的别称)

一捻红 (山茶花的别名)

月丹 (山茶的别名)

玉茗 (白山茶花的别称)

丰瑞花 (瑞圣花的别名)

闺客 (瑞香花的别名)

紫风流 (麝囊花的别名)

蓬莱紫 (瑞香花的别名)

锦熏笼 (瑞香花的别名)

麝囊 (瑞香花的别名)

僭客 (春花的别名)

百结花 (丁香的别名)

素客 (丁香花的别名)

情客 (丁香的别名)

女郎花 (辛夷的别名)

书客 (木笔花的名)

新夷 (木兰的别名)

山石榴 (亦省称“山榴”,杜鹃花的别称) 山客 (踯躅的雅称)

山踯躅 (杜鹃花的别名)

红踯躅 (红杜鹃花的别称)

映山红 (杜鹃花的别名)

谢豹花 ( 杜鹃花的别名)

踯跼 (杜鹃花的别名)

踯躅 (杜鹃花的别名)

拘那夷 (亦称“拘拏儿”,夹竹桃的别名) 俱那卫 (夹竹桃的别名)也叫俱那异、枸那花 川红 (海棠的别名)

名友 (海棠的别名)

蜀客 (海棠的别名)

蜀锦 (海棠的别称)

醉美人 (垂丝海棠的别称)

雪毬 (绣球花的别名)

内消 (紫荆的别名)

蚍蜉 (紫荆的别名)

七里香 (山矾的别名)

幽客 (山矾的别名)

米囊 (玚花的别名)

照殿红 (佛桑花的别名)

马塍 (合欢的别名)

马缨花 (合欢树的别称)

青囊 (合欢的别称)

夜合 (合欢的别名)

鹦哥花 (刺桐花的别名)

木丹 (栀子的别名)

林兰 (栀子的别名)

越桃 (栀子的别名)

禅客 (栀子的别称)

鲜支 (栀子的别名)

石醋醋 (石榴的异名)

村客 (对石榴的戏称)

百日红 (紫薇的别名)

怕痒树 (又名百日红,紫薇花的别名)

官样花 (紫薇花的异名)

猴郎达树 (亦称“猴刺脱”,紫薇的别名)

满堂红 (紫薇的别名)

王蒸 (木槿的别名)

日及 (木槿的别名)

时客 (木槿的别称)

疟子花 (槿花的别名)

面花 (木槿花的别名)

爱老 (木槿的异名)

朝开暮落花 (木槿的别名)

朝生 (木槿的别名)

朝华 (亦称“朝客”,木槿的别名)

朝蕣 (木槿的别名)

裹梅花 (木槿的别称)

藩篱草 (木槿的别称)

七里香 (桂花的别名)

九里香 (木犀的别称)

木樨 (同“木犀”,桂花的别称)

仙客 (桂的异名)

严客 (亦作“岩客”,木樨的别称)

岩桂 (木犀的别名)

金粟 (桂花的别名)

木莲 (木芙蓉的别名)

木蕖 (木芙蓉的别名)

拒霜 (木芙蓉的别称)

断肠草 (木芙蓉的别名)

绮帐 (芙蓉花的别名)

醉客 (木莲的谑称)

女郎花 (木兰的别名)

佞客 (含笑花的异名)

攀枝花 (木棉花的别称)

一枝春 (梅花的别名)

木母 (梅的别名)

花魁 (梅的别名)

状元花 (梅花的别称)

国香 (梅的异名)

梅兄 (对梅花的雅称)

梅妻 (对梅花的戏称)

清客 (梅的别名)

寄春君 (梅的别称)

暗香疏影 (梅花的代称)

九疑仙人 (绿萼梅的别名)

玉骨 (梅花枝干的美称)

苇绡 (李花的别称)

俗客 (李花的别名)

及第花 (杏花的别名)

瀛州玉雨 (梨花的别名)

鬼客 (棠梨花的别称)

月临花 (林檎花的别名)

隽客 (橘花的雅称)

势客 (凌霄花的别名)

鬼目 (凌霄花的别名)

陵苕 (凌霄花的别名)

紫葳 (凌霄花的别名)

小南强 (茉莉花的别称)

狎客 (茉莉的别名))

柰花 (亦作“柰子花”,茉莉花的别名)

萼绿君 (茉莉花的别名)

鬘华 (亦作“鬘花”,茉莉花的别名)

俗客 (棣棠花的别名)

玉鸡苗 (蔷薇的别名)

买笑 (蔷薇花的别名)

锦被堆 (蔷薇花的俗名)

刺客 (玫瑰花的别称)

徘徊花 (亦省称“徘徊”,玫瑰花的别称)

紫华 (月季花的别名)

痴客 (月季花的别名)

才客 (酴醿花的谑称)

木香 (酴醿花的别名)

独步春 (酴醿花的别名)

雅客 (酴醿的别称)

韵友 (酴醿花的别名)

乌朕花 (玉蕊花的别名)

散水花 (玉蕊花的别名)

仙客 (琼花的异名)

文官花 (锦带花的别名)

海仙 (锦带花的别名)

长十八 (牵牛花的别名)

狗耳草 (牵牛花的别名)

喇叭花 (牵牛花的别名)

勤娘子 (牵牛花的俗称)

田客 (鼓子花的别名)

豚肠草 (旋花的别名)

筋根 (旋花的别名)

赦肺侯 (款冬花的别称)

橐吾 (款冬花的别名)

可离 (芍药的别名)

白犬 (芍药的别名)

当离 (又名将离,芍药的别名)

近客 (芍药的别名)

将离 (芍药的别名)

娇客 (芍药的别名)

馀容 (芍药的别名)

离草 (芍药的别名)

婪尾春 (芍药的别名)

王者香 (兰的别称)

国香 (兰的异名)

幽客 (兰的别名)

香祖 (兰花的别称)

侍女 (兰花的别名)

媚世 (兰花的别名)

玉盘盂 (白芍药的别名)

木芍药 (赤芍药的别名)

伊兰 (赛兰香的别称)

金盏银台 (水仙的别名)

栗玉花 (水仙花的别称)

凌波仙子 (水仙花的别称)

雅客 (水仙的别称)

雅蒜 (水仙花的别名)

鸳鸯花 (红豆蔻花的别称)

米囊花 (罂粟花的别名)

象谷 (罂粟花的别名)

锦被花 (罂粟的别名)

满园春 (一种大的罂粟花的别名)

百般娇 (丽春的别名)

洛阳花 (石竹花的别名)

一丈红 (蜀葵的别称)

白鹤仙 (亦作“白萼仙”,玉簪花的别名) 花戚里 (玉簪花的别名)

绿庄严 (玉簪花的别名)

紫述香 (郁金香的别名)

乌赖树 (夜合花的别名)

夜合 (向日莲的别称)

夹竹桃 (凤仙花的别名)

羽客 (凤仙花的别名)

金凤 (凤仙花的别称)

指甲草 (亦称“指甲”,凤仙花的别名)

染指甲草 (凤仙花的别名)

急性子 (凤仙花种子的别名)

好女儿花 (金凤花的别名)

仙人花 (乌莲花的别名)

连缬花 (乌莲花的别名)

黄蓝 (红蓝花的别名)

玉蝉花 (石蝉花的别名

水花 (亦称“水芝”、“水芸”、“水旦”,莲花的别名) 玉环 (莲花的异名)

芙蓉 (亦作“夫容”,荷花的别名)

芙蕖 (亦作“芙渠”,荷花的别名)

君子花 (莲花的别称)

金芙蓉 (荷花的美称)

泽芝 (荷花的别称)

草芙蓉 (荷花的别名)

菡萏 (荷花的别称)

溪客 (莲花的别称)

静客 (莲花的别称)

翠钱 (新荷的雅称)

红衣 (荷花瓣的别称)

宫莲 (莲花瓣的美称)

佛座须 (莲花蕊的别名)

水客 (菱花的别称)

忠客 (葵的别称)

子午花 (金钱花的别名)

润笔花 (金钱花的别名)

阇提花 (金钱花的别名)

滴滴金 (旋覆花的别名)

八月春 (秋海棠的别名)

断肠花 (亦称“断肠”,秋海棠的别名)

花嬖倖 (素馨花的别名)

洗手花 (鸡冠花的别名)

山茄子 (曼陀罗花的别名)

风茄 (曼陀罗花的别名)

恶客 (曼陀罗的别称)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4891.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