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环评师】
蜀相 杜甫阅读答案篇一
《杜甫蜀相详细》
蜀相 杜甫阅读答案篇二
《蜀相——杜甫》
蜀相杜甫
本诗主要了什么内容?杜甫游武侯祠的所见所感。
本诗按内容/题材属于什么诗?怀古咏史诗
课文研读首联我们读出了什么?•点题:丞相这一亲切的称呼点了题《蜀相》
•交代了地点:锦官城外
•首联:自为问答—点出了祠堂之所在,铺陈渲染了安谧、幽静、肃穆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蜀相 杜甫阅读答案篇三
《题库-蜀相琵琶行及答案》
《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蜀相》复习题库
一、文学常识
1.下面关于杜甫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创作的诗歌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被后人称为“诗史”。
B.杜甫把从《楚辞》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推向高峰。他的“三吏”“三别”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社会造成的破坏。
C.杜甫的诗歌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D.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的诗歌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2.下面关于杜甫的称呼错误的一个是( )
A.杜工部 B.杜樊川 C.杜少陵 D.诗圣
3.下面诗歌不是杜甫写的一首是( )
A.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B.望岳 C.锦瑟 D.石壕吏
4.下面最能体现杜甫诗歌风格的一项是( )
A.沉郁 B.明快 C.飘逸 D.清新
二、阅读理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1.在横线上默写原句。
2.下面对于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映阶碧草自春色(映照) B.隔叶黄鹂空好音(美妙) ..
C.出师未捷身先死(快速) D.长使英雄泪满襟(永远) ..
3.在下面横线上写出诗歌中押韵的字。
4.在诗歌后面的括号里写上各联的名称。
5.下面关于《蜀相》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自问自答,点明祠堂所在地。“寻”字包含了诗人对蜀相的无限追慕之情。
B.第三联从大处着眼,高度概括和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采用了上三下四的句式。
C.最后一联,对诸葛亮的死,表示了无限哀思;对他未能实现汉室复兴、统一中原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D.全诗八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论事。《蜀相》这一标题就显示了作者是以十分崇敬的心情,把诸葛亮生平地位与事业规模,作了概括的揭示。
6.下面句中不属于赞颂诸葛亮的一项是( )
A.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
B.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C.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指哪些作品?
《蜀相》答案
一、
1.B(《楚辞》应改为《诗经》,《楚辞》的主要风格是浪漫主义的)
2.B(杜樊川指的是杜牧)
3.C(《锦瑟》是李商隐的作品)
4.A
二、
1.(略)
2.C(胜利)
3.森 音 心 襟
4.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5.B(应为“上四下三”)
6.D
7.“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琵琶行》复习题库
一、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枫叶荻花秋瑟瑟( ) .
转轴拨弦三两声( ) .
轻拢慢捻抹复挑( ) .
幽咽泉流冰下难 ( ) .
四弦一声如裂帛 ( ) .
家在虾蟆陵下住 ( ) .
钿头银篦击节碎 ( ) .
又闻此语重唧唧 ( ) .
谪居卧病浔阳城 ( ) .
呕哑嘲哳难为听( ) ..
二、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醉不成欢惨将别( ) .
寻声暗问弹者谁( ) .
低头信手续续弹( ) ..
银瓶乍破水将迸( ) .
妆成每被秋娘妒( ) .
去来江口守空船( ) .
梦啼妆泪红阑干( ) .
终岁不闻丝竹声( ) .
岂无山歌与村笛( ) .
却坐促弦弦转急( ) .
三、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裂缺劈雳,丘峦崩摧 B。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C.曲终收拨当心画 D.钿头云篦击节碎
四、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举酒欲饮无管弦 B.间关莺语花底滑
C.状成每被秋娘妒 D。秋月春风等闲度
五、下面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浔阳江头夜送客 B.歌以赠之 ..
C.夜深忽梦少年事 D.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
六、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别时茫茫江浸月 ( ) 别有幽愁暗恨生( ) .
2.琵琶声停欲语迟 ( ) 今夜闻君琵琶语( ) ..
3.委身为贾人妇( ) 为君翻作《琵琶行》( ) ..
4.移船相近邀相见( ) 相逢何必曾相识( ) ..
5.自言本是京城女( ) 凡六百一十六言( ) ..
6.老大嫁作商人妇( ) 为君翻作《琵琶行》( ) ..
7.如听仙乐耳暂明( ) 凝绝不通声暂歇( ) ..
8.转轴拨弦三两声( ) 却坐促弦弦转急( ) .
9.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惟觉时之枕席( ) ..
10.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 转徙于江湖间( ) ..
七.下面句子翻译不够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他们相信瀛洲是很难找到的。
B.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只有醒来时候眼前看到的枕和席,刚才梦境里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粗重的声音和轻细的声音交错在一起演奏出来,就像大大小小的珠子掉在玉盘中一般悦耳动听。
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渡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八.下面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注意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围。如秋江夜别“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这种萧瑟的秋景对离情别绪是有力的烘托。“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四句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天涯沦落”之情。
B.作者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音乐旋律的行进过程,创造了一个异常优美动人的音乐意境。同时也体现了演奏者的专注,听者的陶醉,两者之间的感情就是在音乐旋律中默默交流,渐渐融合的。
C.全诗包含两条线索:一是琵琶女的身世,一是作者的感受。前者是暗线,后者是明线。两条线索巧妙地交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明线从具体形象上反映主题,暗线从事物本质上揭示主题。
D.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身世,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
九.下面对联与所称颂的作家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1.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2.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3.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4.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A.(1)李白 (2)陆游 (3)杜牧 (4) 白居易
B.(1)李白 (2)辛弃疾 (3)杜甫 (4) 白居易
C. (1) 韩愈 (2)辛弃疾 (3)杜牧 (4)马致远
D.(1) 韩愈 (2)陆游 (3)杜甫 (4)马致远
十.下面作品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将进酒》 2.《回乡偶书》 3.《涉江》 4.《凉州词》 5.《蝶恋花》 6.《关雎》
7.《龟虽寿》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忆江南》 10.《钱塘湖春行》
A.1、3、6、7/2、5、9/4、8/10 B.3、4/5、8/1、2、7、9/6、10
C.1、3、4/2、5、6/7、10/8、9 D.1、3、、6、7/2、4/5、9/8、10
阅读理解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船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
蜀相 杜甫阅读答案篇四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蜀相》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把握重点词语。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学习设想 :以读为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一、知识链接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他 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 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
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
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5、“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是否也包括杜甫在内?。
6、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7、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品评人物形象:
二、“以意逆志”,探究此诗的主旨。
1、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
2、联系时代背景揣测:处于人生落魄阶段中的杜甫最羡慕诸葛亮哪点?为什么?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揣摩语言 想象意境
1、阅读咏史诗的关键,一要基本了解诗歌所咏的历史事件,二要能准确地把握诗人对此段历史的观点看法,三要进一步揣摩作者咏叹历史背后想要抒发的对现实的感慨。咏史类诗歌在写作上通常会采用典故、对比、衬托、抑扬等手法,本诗前四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2、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四、自主诵读,体会风格。
沉郁顿挫。
五、课堂小结:
咏史诗常常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抒发、寄托个人的情思,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现实社会,借古讽今、感怀兴衰等。
六、课堂检测
1、诸葛亮一代名相,足智多谋,助汉兴室,却壮志未酬,常引起后人无穷感慨和敬仰。杜甫在《蜀相》中对他一生作了精辟的“_________ _________。”这两句是他平生功绩的真实写照;“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又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诸葛亮对后世忠臣和爱国者影响也很大,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到“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不仅赞颂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作者还以之自况,表达了自己矢志收复中原的志向。
2、《蜀相》是诗人经历了坎坷后,弃官入蜀,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这首诗通过对_________的缅怀,抒发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_______ ________慨叹。
3、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柏树茂盛之意,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B、“映阶”二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主要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长使英雄”一个“长”字则更是扩大了其范围,自古至今又有多少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丞相祠堂”写起,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
B、杜甫这首诗感情基调是赞美、敬仰 。
C、“自”与“空”两个字, 让人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表现出来了感伤叹婉的情调,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D、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5、课外积累与诸葛亮有关的俗语、歇后语
《蜀相》导学案答案
知识链接: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现实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一、1、咏史诗
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咏史诗常常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3“蜀相”。“蜀相”就是诸葛亮。
(资料: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 ”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一人决定。)
4“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点拨: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侧面写诸葛亮“隆中对策”。 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
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游俊题三顾堂
此联刻木悬挂于三顾(堂三顾堂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纪念堂。刘备与诸葛亮会面的房屋已在明朝遭到破坏,现在的三顾堂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 频烦——多次。
频繁天下计:隆中对策。
(还可以联想他一生的功绩和才德来全面了解有为的政治家形象。如: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此后,他又协助刘备夺取益州,顺利地实现了跨有荆、益,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使刘蜀集团达到鼎盛时期。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与地少民族的系促了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蜀相 杜甫阅读答案篇五
《蜀相杜甫》
蜀相 杜甫阅读答案篇六
《蜀相》杜甫__课件》
蜀相 杜甫阅读答案篇七
《《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蜀相》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情感,学会“炼”字 三、课前预习
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
杜甫(712-770),字____,自号____,世称____、____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____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_”。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写作背景(论世):
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760年春天,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3、字音字形 祠( )堂 柏( )森森 空好( )音 频fán( ) 满襟.( )..泪四、教学过程.
1、从诗歌的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诗。
2、诗中写了诸葛亮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选他为咏怀对象?
3、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一半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景物有什么 特点?其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五、知识拓展
炼字题的类型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名词以生动形态的,常常是动词,这样,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例: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2、炼形容词。形容词常作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也写出征夫处境的孤危。
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3、炼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常常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例: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后郑谷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改后妙在何处? “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 4、炼特殊的词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可以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c表颜色的词:其作用是,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诗人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思绪。诗人抓住了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表达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最后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联系句意)解释字意。第二步,从形式上分析字词,有无表现手法的运用。(若有,准确指出技巧,评析其表达效果。)第三步,从内容上分析字词,可以从形象和情感的角度鉴赏。
《蜀相》导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子美 少陵野老 杜少陵 杜工部 现实主义 诗圣 诗史 李杜 大李杜 教学过程:1、咏史怀古 2、辅佐二主 定天下计 出师未捷; 雄才大略 宏伟业绩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忠心报国 事业未竟;
一是诸葛亮和杜甫都有着经世济民的非凡抱负,二是诸葛亮和杜甫身上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第三是在诸葛亮身上寄托着杜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第四个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与杜甫空怀抱负无处施展才华的悲剧相契合。 3、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 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 氛——记叙兼描述 思考:首联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 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自”与“空”两个字是这两句诗的诗眼。两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五百年了,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 “自”与“空”两个字来写碧草和黄鹂意象,营造了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和意境,为诗末的感伤叹婉奠定感情基调(“自”和“空”)反衬写法,再美的“碧草春色”,再动听的“黄鹂好音”,只因一个“自”一个“空”,就显得美景虚设,无人问津之感。
蜀相 杜甫阅读答案篇八
《杜甫《蜀相》PPT》
蜀相 杜甫阅读答案篇九
《蜀相—杜甫》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4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