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 环评师 |

【www.guakaob.com--环评师】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篇一
《《短文两篇》答案展示》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一、【解释字义】

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夕日欲颓 (坠落) ....

沉鳞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鱼)( 争相跳出水面)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此处指欣赏 ) .

二、【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 念无与为乐者( 和) 清:清流见底(清澈 )回清倒影(清波 )

水尤清冽(清澈 )其境过清(凄凉 )

之:春冬之时(的 )山川之美( 的)欲界之仙都(的 )

三、【翻译句子】

1、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译:高耸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到底。

2、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两岸的石壁青,黄,黑,白,赤,五色交相辉映.青色的树林,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

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从谢灵运以来,就没有能欣赏它的奇妙之处的人了。

四、【内容理解】

1、《答谢中书书》以感慨发端:“领全文。接下来的十句,作者紧扣“美”字展开,抓住景物(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以清峻的笔触,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五、拓展迁移。(3分)

1、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在生活与学习中给你什么启示?请简要概述。

——表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寄情山水的心态。在生活与学习中我们也应该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享受自然。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解释字义】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

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院内) ....

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但少闲人(只是) ...

但少闲人(清闲的人) ..

遂(于是、便)至承天寺(到) ..

二、【一词多义】

乐:自康乐以来( ) 念无与为乐者( 作乐) ..

寻:寻张怀民 (寻找)寻病终( 不久 ) ..

至:遂至承天寺( 到 ) 至舍(到 )寡助之至(极点) ...

于:相与步于中庭 (在 ) 假借于藏书之家(从 ) ..

三、【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啊。

四、【默写填空】

1、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传达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的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内容理解】

1、《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也可见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

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境界。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传达出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传达出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4、探究文中“闲人”的含义。

——①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②“闲人”包含了作者抑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1、 从看:(3分)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紧扣景物特征进行描写(表达方式),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抒情议论。《记承天寺夜游》记叙自己的一段游赏经历。

2、从写景方法看:(7分) 《答谢中书书》作者紧扣“美”字,以清峻的笔触,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描写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 《记承天寺夜游》以凝练的笔墨,使用比喻修辞写出月夜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

3、从思想感情上看:(9分)

【甲】【乙】两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但作者的心绪不同。 《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堪称隐居的“仙”人,景中传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贬的“闲”人,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都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五、拓展迁移。(3分)

1、试探究“仙人”“闲人”的含义,并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他们看法。 ——“仙”人指陶弘景在乱世中选择归隐林泉,有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抑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看法:这两类人都寄情山水,逃避现实,都不可取;我们应该做积极乐观的人,应该积极学习,勇于实践,与时俱进,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篇二
《《三峡》《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班级 姓名

《三峡》综合练习题

(一)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2)属引凄异( )

(3)良多趣味 ( ) (4) 自非亭午夜分( )

注音:

阙( ) 湍( ) 涧( ) 曦( )

啸( ) 溯( ) 漱( )

嶂( ) 襄( ) 奔( ) 属( )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

②春冬:

③秋季:

4.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

①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

②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

③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

④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

5.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

6.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7.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D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

8.选出最能概括本文段内容的一项( )

A描绘了三峡夏季水流之急。 B描绘了三峡四季的美丽景色。

C描绘了三峡春冬之时的美丽景色。 D描绘了打鱼人的悲惨生活。

9.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

.10. 填空:

(1)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2)《三峡》选自《 》,三峡是 、 和 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字 , (朝代) 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11.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自” 古义: ,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 “或” 古义: ,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 古义: ,今义:

12.解释下列词句:

①重岩叠嶂:

②素湍绿潭:

③清荣峻茂:

④林寒涧肃:

⑤晴初霜旦:

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阅读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 ②嶂 ③蔽 ④曦

2.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3.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4.“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二)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

7.试分析一下第二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8.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9.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10.《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11.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一、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 ,字 ,号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 。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 ,字子瞻,号 ,是 朝的 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 ”,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3.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请赏析这句话:

6.《答谢中书书》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文章又以“ 。”感慨收束全文。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参考答案:

1.①飞奔的马 ②连续(3)实在(4)如果 2.B 3.①水势迅急凶猛 ②景色秀丽奇绝 ③萧瑟凄凉 4.①三峡七百里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③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7.A 8.B9.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10.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2.①水经注疏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奉节 郦道元 善长 北魏 地理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11.①如果 自从 ②有时 或者 ③即使 虽然 12.①重重的山岩,层层的峭壁 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③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④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⑤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 ⑥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⑦即使骑上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1.①毫无 ②峭壁 ③遮蔽 ④日光,这里指太阳

2.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3.连和高

4.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5.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6 .①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②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③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7.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8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9.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0.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1.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12、例: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你们谱写了筑坝史上的记录,创造了建筑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云南中考语文试题

11.(1)或:有时。(1分) (2)奔:飞奔的马。(1分)(3)绝:消失。(1分) (4)俱:全,都。(1分) 1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1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篇三
《27、短文两篇练习(附答案)》

27、短文两篇练习答案

《答谢中书书》

1、默写(8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_______,清流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

2、解释加点的字(8分)

五色交辉( 相交辉映 ) 四时俱备( 四季 ) ....

晓雾将歇( 消散 ) 夕日欲颓 ( 坠落 ) ..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 能与其奇者( 参与,此指欣赏 ) ...

古来共谈( 共同赞叹 ) 自康乐以来( 谢灵运 ) ....

3、翻译句子(12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叫声。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填空(16分)

(1)《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 沉醉山水 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本文作者__陶弘景__,朝人。他隐居句曲山中。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___山中宰相_______”。

(3)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文中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的句子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静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6文中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表现出绚烂辉煌的景象的句子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 选文的作者 苏轼__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2分)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2分)

(1)盖/竹柏影也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只是 ) ..

③怀民亦未寝 ( 睡觉 ) ④盖竹柏影也 ( 原来是 ) ..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6、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6分)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承天寺 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 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7、 此文共分三层:(6分)

① 第一层,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地点及人物 ②第二层,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③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8、贯穿全文线索的是 月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4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9、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6分)

答: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10、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6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11、夏夜的海边,一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沙滩上,面对着茫茫大海陷入了沉思之中,老者在想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老者的内心独白。(6分)略

24、大道之行也答案

一、解释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略

二、翻译下列句子。略

三、填空

1、《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朝代)的圣 (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

2、“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子 》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 礼记 》中的两个篇章。

四、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文中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答:课文从干部的选拔任用、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论述大同社会的特征。

五、据对课文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答:(仅作参考)古代时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篇四
《第六单元参考答案》

《三峡》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2.上3.这里指快跑的马 4.下霜的早晨 5接连不断6.有时7即使8.真,实在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6.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 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 异常凄凉。

9.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 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三、课文理解

2.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表现春冬水清流缓的句子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

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四季;都 2.消散3.坠落;争着跳跃;将要;潜游在水中的鱼4.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填空

1.2.3.4.

情山水;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

《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想到;于是;到 2.共同,一起3.只是

4.交错,纵横;原来是5.门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月色 。

2.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

3. 全文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4.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观潮》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当„„时3.突然;一点点4.去,往5.画着文采

6.逆流迎着潮水7.因水淋洗8.踩9.岸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崩山

2.写潮水 “形“的句子是 仅如银线

3.写潮水“色”的句子是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4.写潮水“声”的句子是 大声如雷霆,

5.写潮水“势”的句子是 吞天沃曰,势极雄豪

6.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的作用是 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作铺垫。

《湖心亭看雪》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这;完了,结束2.通“桡”,撑,划;鸟兽的细毛

4.哪里;还5.痛快;指酒杯

二、翻译下列句子

2.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神态、语言、动作;喜悦之情;豪迈

《三峡》

1.(1)真(或实在) (2)寂静 (3)连续

(4)快

2.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4.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

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篇五
《27、短文两篇练习(附答案)》

八年语文期末复习 短文两篇

1、默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______,清流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 2、解释下列词句 五色交辉( )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 ..沉鳞竞跃( ) 能与其奇者( ) ...古来共谈( ) 自康乐以来( )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

4、填空 (1)《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 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本文作者__ __,___ __朝人。他隐居句曲山中。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___ _______”。

1

(3)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4)文中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的句子是:

(5)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静的句子是: 。 (6)文中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表现出绚烂辉煌的景象的句子是: 。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 __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3、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③怀民亦未寝 ( ) ④盖竹柏影也 ( )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从文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7、 此文共分三层:

8、贯穿全文线索的是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句? 9、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10、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作色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耕,家给人足。 1)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2)执而鞭.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是以百姓勤于农耕

3)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选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性格特点?

2

默写短文两篇,并把译文写在下面。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篇六
《短文两篇 小测》

《短文两篇》小测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 )与其奇者( )遂至承天寺( ).....

怀民亦未寝( )藻、荇交横( ) ..

二.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 ):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 ):_______ _________ ( )竞跃:_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 )其奇者:______________ 三.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五色交辉( )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 ...

沉鳞竞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欲界之仙都( )( ) .......

四时俱备(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欣然起行( )水中藻荇交横( )......

如吾两人者耳( )月色入户( )盖竹柏影也( ) ..

但少闲人( )( ) ...

四.文学常识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③《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写四时“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早、晚“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 ④《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写作者的感慨的句子是 。

⑤试一试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

⑥写出描写月的古诗句(两句) ;

五.翻译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

(5)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6)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 _

六.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① , 。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② , 。

1.填补原文空白。

2.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 ____?________ 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在文中画线处填写句子。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

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翻译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

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写景,写了

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9.对比以上两篇短文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

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三)对比阅读《三峡》和《答谢中书书》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 (4)四时俱备

11.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12.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参考答案

四.1陶弘景;华阳隐居;信.东坡志林;

2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5只要能写出松的坚韧不拔,竹的高风亮节,梅的凌寒傲骨等意思即可

六.(一)1.①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②自康乐以来 未复者能与其奇者

2. (1)对偶 (2)对偶,借代

3.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 4.qǐn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6.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8.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9.①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②闲 仙

10.(1)或:有时 (2)奔:飞奔的马 (3)绝:消失(4)俱:全,都

1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实是欲界之仙都

12·《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13·(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篇七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答案》

中考复习文言文专题

《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全文,按要求答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

3.念无与乐者( )( ) 4.相与步于中庭( )( ) ....

5.水中藻荇交横.(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7、盖.竹柏影也(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9、遂.至承天寺( ) 10、步于中庭..( )

11、庭下如积水空明..( )

(二)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横.无际涯( )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 )

而或长烟一空. (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欣然起.行( )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

(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五)按要求答题。

1、“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2、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3、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须扣住“月”字概括。)

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

7、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参考答案

(一)略

(二)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 交叉、纵横 )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的 ) ..

横无际涯(广阔 )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 天空 ) ..

而或长烟一空 ( 消散)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 ) .

欣然起行( 动身,出发 ) .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跳起,站起 ) .

(三)略

(四)(1).A (2).B (3).D (4).B (5).B

(五)

1、月光 竹柏影 比喻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3、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4、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5、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中月色”(或“月色空明”)

6、“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7、旷达(答“豁达”也对;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闲适”、“热爱自然”不对。)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篇八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全文,按要求答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

3.念无与乐者( )( ) 4.相与步于中庭( )( ) ....

5.水中藻荇交横(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

7、盖.竹柏影也(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9、遂.至承天寺( ) 10、步于中庭..( )

11、庭下如积水空明..( )

(二)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 )

庭下如积水空.明(

横.无际涯( )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

而或长烟一空.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欣然起.行( )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

(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 ) ) ) )

(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五)按要求答题。

1、“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2、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3、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须扣住“月”字概括。)

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

7、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参考答案

(一)略

(二)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 交叉、纵横 )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的 ) ..

横无际涯(广阔 )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 天空 ) ..

而或长烟一空 ( 消散)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 ) .

欣然起行( 动身,出发 ) .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跳起,站起 ) .

(三)略

(四)(1).A (2).B (3).D (4).B (5).B

(五)

1、月光 竹柏影 比喻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3、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4、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5、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中月色”(或“月色空明”)

6、“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7、旷达(答“豁达”也对;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闲适”、“热爱自然”不对。)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篇九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

3.念无与乐者( )( ) 4.相与步于中庭( )( ) ..

5.水中藻荇交横(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

7、盖竹柏影也( )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八、“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

杂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十.解释下列词语。

1.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

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十一、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十二.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十三.划分朗读停顿: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水 中 藻 荇 交 横

盖 竹 柏 影 也

十四.解释加粗的字

欣然起行( ) 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 )

十五.翻译句子

无与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欣然起行(高兴地)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心境。

(须扣住“月”字概括。)

5.先学习,后做题。(9分)

“解”是个多音字,通常有三种读音。作“分割”“剖开”“解除”“解释”“了解”“演算”等讲时读jiě;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讲时读jiè,如:解送(jiè sòng)、解元(jiè yuán)等;作姓氏、古

地名(解池)用时读xiè,或作“懂得”“明白”“杂技表演的各种技巧(特指马术)”“武术的架势”讲时读xiè。

(1)解衣欲睡( ) (2)解铃系铃( )

(3)识文解字( ) (4)解不开这个道理( )

(5)苏三起解( ) (6)跑马卖解( )

(7)使出浑身解数( )

(8)两头蛇解珍(《水浒》中的人名)( )

(9)把犯人解到县里( )

6.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6分)

(1)怀民亦未寝( )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

7.解释加粗的词。(12分)

(1)念无与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3)相与步于中庭( ) (4)盖竹柏影也( )

(5)寻张怀民(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8.默写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译之。(6分)

9.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本文选自《________》。(2分)

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

10.读故事,完成题目。(15分)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四、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五、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六、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七、月光 竹柏影 比喻

八、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九、B

十、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十一、1.A2.A3.B4.D5.B

十二.1.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十三.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高兴的样子 想到 于是 睡觉 共同,一起 发语词,原来是

4.(1)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2)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5.A

6.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7.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篇十
《三峡答案》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5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