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造价员考试】
每逢佳节背思亲全诗篇一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说话等方法,理解“扶老携幼、登高远眺、天各一方、思绪万千”等词语。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4、通过朗读,理解并积累课外古诗两首。
教学重、难点:
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情感铺垫。
孩子们喜欢过节吗?从你们一张张开心的笑脸上我已经感受到了。 能说说你最喜欢过什么节日吗?为什么?
可是,孩子们,设想一下,过年的时候,远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因为加班,不能回家陪你过年,你会怎么样?
是啊,孩子们,思念是一种亲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为了理想远离家乡,而他们却把自己心目中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寄托在诗歌之中,孩子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一、诗句导入,初悟诗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我们感受了李白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能读好吗?自己试一试,指名读。齐读课题。
我来看看你的预习成果。“山东”、“茱萸”指什么?
孩子们,每个字,每句诗都包含着诗人深深的情感。请你用心细细地品读这首诗。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从哪里感受到的?这思念是一点点吗?是一天吗?
哪个词最能感受到他那种思念诗人的心情?哪个字眼最能体现他思念之深?
、二、诗文对照,读中悟情。
是啊,孩子们,王维为什么如此思念亲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文背后的故事吧!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出原因。
1、研读第一自然段,悟孤独心境
(1)指名说,师出示相关句子。
15岁那年,他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引导:孩子们,再读一读这句话,你能从中读出什么?
(3)指名说,相机点评。
(4)资料介绍王维离家的原因
(5)以文引诗
是啊,王维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到外地求学,已经多长时间没有见到亲人了?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独自一人,他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呢?一句诗可以表达他此时的处境。那就是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6)理解诗句,指导朗读
孩子们读读这句诗,你能从中体会到他内心的孤独吗?
哪个字眼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独”
是啊,一个独字,让我们感受真切,孩子,你能读出他内心的孤独吗? 这里“异乡”指的是哪里,(长安)
是啊,他只是长安的一个客人,所以是“异客”。
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份孤独吧!齐读。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2.研读第二自然段,悟思乡情深
王维当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啊,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想家人呢?(过节的时候)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去感受一下那里热闹的氛围吧!
(1)出示第2自然段语句。
读一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份热闹?
(2)相机理解“扶老携幼”。(说明全家出动)
兴高采烈,说明人们心情怎样?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心情好的词语?
(3)再读,读出热闹。(过节了,谁不高兴呢,谁不热闹呢。快通过朗读表现这节日的热闹气氛吧!)指名读。
可是此时的王维在干什么呢?
(4)指名说,出示相关句子。
看着别人欢度节日,而王维的内心却是——?
诗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他此时的心情,谁来说。
(5)理解诗句,指导朗读
出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啊,每逢佳节是今年的重阳节吗?不是。所以“每逢佳节”让我们知道了是每一次过节,这佳节指的是——?每一个美好的节日,他心中都会升腾起浓浓的思亲之情。
他的思念是一点吗?是一天吗?哪个字眼最能感受他的思念之深。“倍” 孩子们读读这句话,文中有一个词语能很好地为我们解释了“倍”字,——更加。
一个“倍”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内心深深的思念之情。孩子们,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思念之情表达出来吗?
(6)读中悟情
试一试,练读。指名读,师相机点评。师范读,生赛读。
(7)拓展延伸,激情涌现
王维只是在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中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呢!生说。
是啊,每个节日,王维都会更加思念亲人。
除夕之夜,王维看到别人家家团圆,他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到 。
中秋之夜,王维望着天上的明月,他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到 。
端午佳节,王维看到别人全家一起包粽子,赛龙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到 。
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3.研读第三自然段,悟兄弟情意
此时此刻的王维看到别人全家团圆快快乐乐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
(1)生说,师出示相关句子。
那时的王维心情是怎样的?(高兴)为什么而高兴?(和兄弟们一起欢聚重阳)
让我们再次走进那快乐的重阳,感受他的开心,高兴。齐读。
(2)那份开心只能在回忆中去体会了,离家两年来,王维虽然人在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家乡。
此时此刻,王维的心情怎样呢?走进课文,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3)出示句子:“如今„„思念着我呢。”
指名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思念,谁在思念谁?
孩子,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我们就是你的兄弟姐妹,你的家人,来,通过朗读,把你的思念表达出来。(练读)
文中还有一个标点符号也能让我感受到王维思念之深,情意之长,有心的孩子一定能发现它。
出示: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聚„„
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 不能 不能
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
诵读诗句,想象诗境
此时此刻,家乡的兄弟们正在干什么?插茱萸、登高远眺。
是啊,一句诗又描绘了亲人之间的那份相互的思念,那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指导朗读诗句。
一个“遥”字让我们感受到我们之间的距离遥远,即使天各一方,那么遥远,王维依然能想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少一人,少了谁?
孩子们想一想,兄弟们插好茱萸,想到少了王维,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4)拓展延伸。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意,思念就像一根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连到了 一起。
想到这里,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来表达呢?“思绪万千”。 在这美好的节日里,王维只想了一点吗?不是,一个“思绪万千”让我感受到王维想了(很多很多)。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4.吟诵全诗,激情升华
是啊,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投影出示:
生齐读。
孩子们,此时此刻再来读这首诗,你能读出什么?
读出孤独,孩子读出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颗孤独的心。
读出思念,孩子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体会这份绵绵的深切的思念。 读出„„
齐读。
三、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多么动情的朗读啊!“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的感叹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用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孩子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听。
出示相关诗句,生读。
总结。
孩子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李白的乡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表达了王维的相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都不要忘记自己的亲人。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啊!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的把这首诗刻在你的脑海中吧。
四、作业
必做题: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选做题:1、搜集王维的诗句,选择你喜欢的背一背。
2、读背1-2首反映思念之情的古诗,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更加
每逢佳节背思亲全诗篇二
《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教文包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几点想法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融古今之美于一体。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就是这样一篇典型的文包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教学中围绕诗眼,我设计了两个大问题:王维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呢?“每逢佳节”王维又思念起了什么?以此来“牵动”全文,作为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抓住文章里 “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依相伴的故乡情”那根情感线,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交融,引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语文”环境里,进行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因此在体悟诗情的过程中,我着重做了以下几点:
1、抓词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抓住两个具体数字,“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演一演“扶老携幼”,换一换“兴高采烈”感受重阳佳节的喜气洋洋;通过板图示意理解“天各一方”;通过引读理解“思绪万千”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品词是为了析句,析句是为了悟情。
2、想象
为了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为了引导学生入境地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寂寞,我创设情境:王维独在异乡,高兴时只能……伤心时只能……生病时只能……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
3、朗读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让学生反复的朗读,并不断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在课上我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反复朗读,把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如通过一组“词串”的总结、诵读,使学生能很快走入孤独的内心之中,使得他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所在。在学生的情感已经到达这一层面的时候,再读出文字的温度。
最后从古诗入手,再回到古诗结束,首尾呼应。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经典”诗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可以直接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感受古诗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逐渐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增加语言积累,丰富课外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文章主要讲述了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叶圣陶曾经说过:“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三年级是学习的转折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时容易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抓住关键词句,对课文进行品读,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相机点拨。根据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在这其中,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教学的难点是,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只教给学生最本质、最主要的东西,才能使教材切切实实的、不可磨灭地记在学生的心里。”生态课堂也指出: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自然、真切,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体会、去感悟、去品读,从而达到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的,教师是引导,而不是指导。
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力体现“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发展。
第一部分:了解王维,激发探究的兴趣。
我先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同学读一读。随即指明这首诗的作者,是大诗人王维。请学生根据事先收集的资料讲述王维的生平。并提问:读了这首古诗,你觉得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肯定会回答:思念,从“倍思亲”看出来的,这样整堂课的主题一下就凸显出来了。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自读课文,感悟文包诗的特点。
这一部分,我打算通过两个问题展开教学:一、王维为什么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二、他思念亲人时,想到了什么?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整整两年,独自在外,且九月九日是重阳
节,家家户户团聚,所以他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我相机点拨:你是从哪个词看出他是独自一人在外的?让学生体会“独”字蕴含的意思。再引导:“是呀,独自在外地,一个人,没有家的感觉,所以是„异客‟。”由此,他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让学生理解“倍”意思,从而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小结:“是呀,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从而提出文包诗的特点:诗文结合,这就是文包诗的特点,因此以后遇到此类文章时,即使老师不讲解,你也能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研读,理解古诗的意思。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学生在理解了文包诗的特点后,很容易就能理解古诗第二句的意思。结合对第三自然段的诵读,我相机引导,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而是指长安和王维的家乡之间隔了一座华山,兄弟们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在华山的西面。如果兄弟们也在重阳节这天写诗思念王维的话,可以取什么诗题呢?【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如何学习。科学的方法是点金术,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只能被动学习,不会主动探求知识的学生,在他们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必将遇到许多麻烦,甚至完全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尤为重要。】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
请学生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给在外地的亲人打电话。【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想了解学生是否对知识真正地掌握,让他们进行运用是最好的方法。】
第四部分:总结
在学生充分诵读体会的基础上,我进行总结:“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是我们在美好节日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柏拉图说过:“强迫记忆的知识是不会留在心里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他们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必定乐学、原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在外 心绪不宁
倍思亲
触景生情 提笔写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陈晓平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以“文包诗”(一篇文章中既有文章又有古诗,以这种形式结合的文章形式叫“文包诗”)的特殊形式出现,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捧读文本,只觉得一股浓浓的亲情扑面而来,直入心底。再次研读,诗中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两个“独”字,使我的心为之震颤。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无依无靠的孤寂、凄凉,敲打着我的心。因“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只能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来表达自己对亲人无尽的思念,这其间深含的无奈与痛楚,撞击着我的心。“每逢佳节倍思亲”不正是作者内心的呼喊吗?我被文中那强烈的、真挚的亲情所感动。游子对亲人、家乡那份思念与向往,家中亲人对游子的那份牵挂和期盼,这种美好、纯真的无法割舍的亲情,不正是学生所需要体验的吗?
由于学生个体及生活经历、家庭环境造成的差异,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感受。我们现在的三年级学生,不到十岁,生活在交通、信息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几乎从未离开过父母,倍受家人呵护,从小到大享受着家庭生活的温馨。就是这样一群孩子,如何跨越一千多年的时间,与文中那个生活在交通、通讯极其落后,且“门第孤寒”的王维对话?学生能从含蓄、凝练的诗句中,感受到感受到王维年少离家,两年未归,时逢佳节,触景生情的那种思乡之苦,思亲之切吗?如何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找到契合点,建架起对话的平台呢?反复地研究文本、学生,我发现那座虹桥便是“情”———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是望眼欲穿的离别情。我想:人性中那最真、最善的真情,就是跨越时空鸿沟的桥梁,沟通古今人物对话的融合点。对话的平台在此刻悄然搭建,那就是以思乡之情为灵魂,以至真至纯至美的乡愁为心境的一次关于人性的对话。有道是:“文章不是无情物”,与文本、作者、学生的对话使我找到了阅读教学的根——真情。
因此我想,本课教学思路可以这样设计:
1、释题,设疑激趣,由题入情
学生读课题后,教师充满深情的朗读课题,边读边在课题上标注重点符号“每逢佳节倍思亲”,并激疑“课文为什么以这行诗句为题呢?”教师用自身的语感、标注符号、疑问,诠释着课题,揭示文章主旨“倍思亲”,帮助学生敲开文中“亲情”的大门。
每逢佳节背思亲全诗篇三
《每逢佳节倍思亲》
吟情动之句,披辞发之源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使用教材:苏教国标本第5册23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3、阅读课文之“文”并发挥想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初步理解“诗”之涵义。
4、感悟诗句中以及课文中包含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解读:
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形象地解释了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创作背景和大意,抒发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生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该“文包诗”是根据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语言优美,生动活泼。“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但“文”不仅是“诗”的内容的形象呈现,还是“诗”的创作背景的补充。而“诗”是教材的核心,是“文”的升华。教学时,应当以文会诗,诗文互参,来理解全文主旨。
设计理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与“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相反,“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即一般读者先看文章是“怎么说的”(披文),后看它“说了什么”(入情)。这是中国传统文论关于阅读过程的一个比较清晰的表述,这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紧扣文本中的情感要素展开有效的对话,真正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因而,学习本课课文的“文”也好,“诗”也罢,都要先有个感性的认识——“怎么说的”,再追寻“说了什么”。先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再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文包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字面上来看,其核心词是“诗”,教学自然要围绕诗来展开,以诗统文,借文解诗,感悟诗歌的意象,领会承载的情感。
根据中年段特点,我认为中年级文包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诗入文。在教学“文包诗”这类课文时,诗作是重点,是核心部分。首先应呈现的便是古诗。读通读顺古诗是前提条件,接下来便是借助“文包诗”中“文”的部分来理解古诗,尤其是对古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初步感受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线索。
2、缘文学诗。简单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能够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因此要想把古诗读好,还需要走进诗歌背后的文字,借助“文”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文中找句子,写批注,谈理解。其中设身处地的想象非常重要,而想象当时的画面尤为重要。想象和阅读文字不能与古诗脱节,而要将学生自己的感受与古诗中的诗句相结合来谈,处处与诗句相结合,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来读诗句。
3、由此及彼。在阅读方法指导上:“文包诗”的学习只是一种方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所以课后的迁移可结合课中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查阅资料,理解古诗。如课中上的是“怀乡”古诗,那么教师可再出示几首“怀乡”古诗,让学生查找作者资料以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根据资料来理解古诗。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铺垫基调。
1、配乐诵读三首古诗名句(幻灯出示图画、诗作、配以音乐《思乡曲》)
师:在古诗中,有很多诗句是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
唐代大诗人李白身在他乡,难以入眠,在《静夜思》中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成为千古名句。
宋代诗人王安石,因外出做官,公务缠身,不能回家,于是在《泊船瓜洲》中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几经修改的“绿”字成就了一段诗坛佳话。
在安史之乱中,饱尝艰辛的大诗人杜甫因思念失散在各地的兄弟,吟诵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心声。
(以上幻灯出示整首诗,特别突出显示名句。)
2、引出王维诗句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句唐朝王维写的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想看一看完整的诗么?(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
【设计意图】
给古诗配乐能很快让学生入情入境,走入诗的王国。不同曲调的古曲有助于表现不同的主题。 如表现相对平静点的用:《潇湘夜雨》《雨打芭蕉》《琵琶语》《春江花月夜》;表现激烈的用:《十面埋伏》《骏马奋蹄》;表现哀伤的用:《二泉映月》《寒鸦戏水》。本课主题为“怀乡主题”,因而可以选古筝弹奏的《思乡曲》。
二、趣读古诗,初悟诗意。
1、读通古诗
指名读古诗,第一次标注拼音,第二次去掉拼音,第三次齐读,注意节奏指导。
xiō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bèi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chā zhū yú 遍插茱萸少一人。
【设计意图】
关于吟诵,清代程廷祚认为:“古者之于诗,有诵有歌,诵可以尽人而学,歌不可以尽人而能也。”近人黄仲苏认为:“诵就字义言,则为读之而有音节者……”朱光潜说:“歌重音乐的节奏而诵重语言的节奏。”综合各家的理解,我认为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因此,本环节分几个层次的诵读,旨在帮助学生读通、读熟,乃至初步读出诗的意味来。拿“情动辞发”的观点来看,这个环节是通过吟“情动之句”,初步体验古诗怎么写的,由韵律美来触摸古诗的“情动”之处。
2、读短古诗
(1
)师:要理解古诗的意思,就要学会把诗读短,下面同学都来读读这首诗,如果把这首诗读短,
读得越短越好,你会怎么读?
你能不能能把这首诗读成每行四个字的,(题目不管):让学生同座2人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读的“诗”描绘了哪些画面?教师点拨。
预设答案:(有不同的读法若干,只要能呈现一些画面,没有短语搭配问题的皆可)
或者
或者 „„
师点评:这样读,让人仿佛看到了四幅画面,“独在异乡”图,“佳节思亲”图,“兄弟登高”图,“遍插茱萸”图。不错,大部分诗意都读出来了。
(2)如果读成3个字,你会怎样读?
其一其二其三 „„
(3)如果读成2个字,你会怎样读?
异乡, 或者: 异客,
思亲。 佳节。
登高, 兄弟,
少人。 茱萸。 „„
师点评:同学们真有水平,读出了四个意象,其实,诗歌就是有很多意象组成的,抓住了这些关键意象,你也能成为诗人。
(4)如果整首诗读成一个字,你会读成哪个字?说说理由。
预设:
板书:思。
师点评:这个“思”,是思念的思,是思乡的思。同学们读出了全诗的主旨,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
将一首七言诗读短的灵感来源于古体诗也有三言四言之类的短诗。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个:一是让学生将古诗描述的画面精简至最简单,保留一些最基本的画面或者意象,从而让学生领悟写了什么,学生所保留词语会各有特色(有好几种方式),不管会呈现何种画面意象,都是对诗歌的一次个性化解读,有助于了解诗歌究竟写什么主题。二是在读短诗的过程中,特别是保留四个字、三个字时,学会关键词组合搭配的得当,只有如“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等搭配恰当,读起来才通顺,当然,这些术语名称不需在课堂上直接明示。三是通过最终的凝练形成对诗的主旨“思”的初步认同,真正达到了“情动辞发”的第二个环节——“写了什么?”
三、以诗会文,索句解诗。
过渡:我们不仅要能把古诗读短了,我们还要把古诗读长了?谁能把古诗读长?怎样读长?
(就是借助课文的介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能行吗?)
1、幻灯出示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对照诗句读课文,找到能解释古诗的相关句子或者词语,做上记号或写下来,每个小组重点解释一句话,题目也算。
2、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在巡视小组学习情况时初步了解各组研究的句子情况,避免研究集中在几句热门句子上。)
3、上台交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九为阳数,所以称“重阳”。古时候这天又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驱邪避灾的习俗。忆:想念)
(教师补充:“山东兄弟”不是现在的“山东”而是“华山以东”——五岳之一。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山西永济。简笔画介绍。)
△独在异乡为异客:
对应句子: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应句子: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对应句子: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遍插茱萸少一人:
对应句子: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预设:教师点拨注意点:
(1)王维15岁那年,就一个人来到京城长安求学,而且一待就是两年,没有亲人陪伴,“孤独”是主要精神状态。
(2)学生容易疏漏的解释“逢”遇到;“佳节”:只知道重阳节,不知道“美好的节日”
(3)少了王维一人。(教师补充:要知道,王维兄弟情谊很深很深。王维有四个弟弟,两个妹妹,其父早逝,早慧的王维十五岁就开始了两京的游宦活动,他十七岁时孤身一人在长安,家中只有寡母一人支撑,每当佳节临近,怎么不引起了他强烈的思念之情?)
4、齐读全诗。
5、小结:刚才,我们各小组根据课文的相关描述,初步理解了诗意,走近了作者内心,但是,诗有限而意无穷,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借助课文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考虑到生本学习背景下,学生在课前对古诗已经有了初步理解,根据查阅的资料,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借助小组的讨论:先找关键句、照应句,再从文章其余处补充,基本可以解决疏通诗意的任务。小组交流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古诗中个别字义的准确把握。如“每” 解释“每当”“逢”解释“遇到”等,在小组交流时,教师需要点拨。
四、走进文本,入情入境
1、自读自悟要求:课题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关键词是2个:“佳节”“倍思亲”
“为什么王维在佳节中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呢?”找出有关词句,细细品读,写写批注,然后交流。
2、交流:重点为以下几句: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预设:点拨要点:
(1)联系自己的经历, 抓住“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进行理解。
(2)联系重阳节的风俗,想象一下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
(3)回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诗句中的哪个字表示“更加”的意思?(倍)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预设:点拨要点:
(1)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2)领会王维设身处地,替兄弟们想到的 “少一人”的含义。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预设:点拨要点: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2)王维可能还想了些什么呢?借机理解“思绪万千”的意思。
3、感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目标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再次加深诗意的领会;二是对“佳节”情境之下思亲之“倍”的再次解读,同时也是对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解读过程。这个环节是反过来找寻“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的源头的过程,由于“文包诗”的“文”更形象具体一些,如文中对“佳节”热闹情境的描述,对诗人内心的揣摩等都比较详细,所以,有助于进一步领会诗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学生通过“披阅”“批注”找寻辞发之源,
五、同题拓展,比较阅读
1、纵向(王维本人诗作)
杂 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2、横向(其他诗人佳作)
隋代薛道衡《人日思归》诗曰:“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诗人抓住“雁后”“花前”这些形象事物,深刻地写出自己思念故乡,急切思归的心情,委婉含蓄,颇近唐人五绝。
唐代岑参《渭水思秦川》诗写道:“渭水东流去,何时到澭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诗人用凭添两行眼泪,随水流向故园,来表达自己思念故乡的情愫,形象而又深刻。
清朝袁凯《客中夜生》:“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落叶萧萧,触动诗人归思,但归路茫茫,回归无望,夜雨声中,又传来一声雁叫,更使诗人愁肠欲断,归思难收。
《春江夕望》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首联说春天已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口中说“莫思归”,实际上诗人归思正切。中间四句写战乱中诗人的不幸遭遇:功业无成,有家难归,兄弟离散,故人日稀。字里行间隐含着无限的悲愤和哀伤。最后两句诗人独立天南,望乡垂泪,形象鲜明感人。
【设计意图】
古诗学习需要形成知识链,同题拓展能够起到举一反三、加深印象的作用。纵向的拓展
每逢佳节背思亲全诗篇四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借助课文内容,结合诗句的理解,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悟古诗写作是有感而发,尝试组织语言,理解诗歌的写作是有背景和缘由。
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解题意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一起把课题好好地读一下。(齐读: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2、师:这个课题就选自唐代大诗人谁在哪个节日写的哪首诗中的呢?
3、师:对,你记得真好。那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呢?
二、品读课文,感受文意
1、其实呀这句诗的意思就藏在课文第2自然段的一句话中,让我们轻轻打开课文,认真读一下第2自然段,用尺画出课题意思的那句话。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齐读)
(一)抓住“佳节”,烘托热闹
2、师: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你再读第2自然段,找找句子。 出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师:你感受到了节日怎么样?(热闹、欢乐)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你能找找关键词来说说吗?
点拨:
一大早:说明什么?
(就像我们去秋游,很重视,多兴奋呀,都睡不着了。)
扶老携幼: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老人、小孩,还有扶着老人,带着孩子的大人)
点拨:一家老老少少,融融乐乐,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快快乐乐,开心吗? 兴高采烈:
点拨:你有没有和家人一起登高的经历,你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交流)
点拨:一家人说说笑笑,多欢乐呀!
他们和你一样快乐,可能比你更快乐,你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谁也想来体验有一下重阳节的快乐的?)(指名读2人)
4、师: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团聚、欢乐的画面读出来。(齐读)
5、师:读完这些句子,你的脑海中还想到了哪些词语可以来形容这个画面呀。 (学生交流)
同学们你们积累的词语可真多呀,老师也来送你们一些词语。
人头攒动 人流如潮
车水马龙 热闹非凡
喜笑颜开 欢天喜地
6、师、多么开心的一个节日啊,让我们想象着过节的情景再来读一读。
过渡:
这么一个美好的节日,你们开心吗?(开心)
可此时王维开心吗?(不开心)
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你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找原因。
(二)抓住“思亲”,感受思念
段落一:
1、 出示: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孤独、寂寞)
3、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4、 交流:15岁——年龄小
两年——离家时间长
师:真是少小离家呀!(读出来,齐读。)
王维15岁那年,离开家乡,独自去京城长安考状元,直到21岁才考取功名,这么多年,每当——
吃饭时,餐桌前只有一个人,王维心里怎么样?(交流)
评价:真是怀念母亲做的饭
天凉了,抚摸着身上的衣服,看着那又细有密的针脚,心里在想谁?(交流) 评价:真是怀念母亲的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生病了,如果在家里,有父母兄弟无微不至的照顾,可是现在怎么样? (交流)
评价:真是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多么孤独呀!
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1人)
师:王维独自在外,作客他乡,所以会思念亲人啊。(板书:思亲)
让我们一起来读:齐读课题。
段落二:
过渡:现在,你能不能再来读读这句话: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思念家乡的亲人。
5、 出示:
师:有没有发现什么?学生质疑:不对,没有更加
6、 师:你觉得能不能少“更加”呢?为什么?
点拨:平时就很思念,而节日里家家户户更加热闹,思念得就比平时更加厉害了。
7、 师:你能给“更加”换个词吗?
生交流(加倍、越发……)
8、 再请看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课题中哪个字就是这个意思?
(板书:倍)
男女生比赛,男生读句子女生读课题,看看谁能读出加倍、更加的意思。
男女读。
评价:
好像还不够,只是有点思念,
好像和平时一样思念
大家读得都很好,都充满了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点拨:相同的意思,古人只用短短的一行字表达出来了
师: 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课题,把里面包含的感情读出来,齐读课题。
(三)抓住“思绪”,酝酿“情感”
师:一年一度的重阳节,王维看到了大街上这么热闹的情景,勾起了自己独自在外的经历,此时此刻,使得王维思绪万千,他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在飘荡的音乐声中,走进王维充满思念之情的心灵世界。(配乐)
(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出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的时候,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在家乡时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出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的时候,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2、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王维和兄弟团聚在一起很欢乐)
出示:
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3、你从哪里感受到那份快乐?
(点红:登高远眺、头插茱萸、总要、手挽手)
茱萸:你对茱萸有什么了解呀?
师解释:茱萸是一种带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插在头上可以避邪,带来健康好运,插茱萸是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表现。可见他们兄弟关系怎么样?
点拨:王维给兄弟插,兄弟帮王维插,相互祝福,感情多深呀!(指名读) 登高:登高远眺也包含着美好的愿望,你们知道吗?希望生活越来越好。 点拨:一家人欢聚在一起,又是插茱萸又是登高远眺,多幸福呀!(指名读) (板书:欢聚高兴)
4、师: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王维在家时的那份快乐,齐读。
5、然而现在呢?
(交流)
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王维和家人相隔遥远吗?(遥远)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点红: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3、师简笔画解释:这是华山,王维所在的长安,在华山以西,而家乡在华山以东的山西蒲州。一山之隔,千里迢迢,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谁能把遥远读出来。
(读好: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4、这么遥远,王维陷入了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
点拨:他可能想到两年前和家人话别时,妈妈对他说——
兄弟对他说——
5、王维想了很多很多,课文用一个省略号表示(点红),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文字,还要读标点符号。(指名读)
6、你有和爸爸妈妈分开一段时间的经历吗?
点拨:你想念家人的时候,会做些什么呢?
捕捉学生的发言:
点拨:可能会打电话
除了打电话,还可以做些什么?
会看着家人的照片
……
7、点拨:而在古代的王维可以吗?(不可以)
每逢佳节背思亲全诗篇五
《每逢佳节倍思亲》
国标本苏教版第五册第23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主备人:卢爱芬 审核人:奚丽洁 时间:12月10日
教学要求:
1.运用已有策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念”和“幼”的写法。区分同音字“异”和“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提取相关信息,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结合“文包诗”的特点,将故事与古诗对照阅读,抓住“扶老携幼”“兴高采烈”“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语想象画面,在角色体验中走进是人的内心世界,感悟诗人浓浓的思想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将故事与古诗对照阅读,想象画面,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
师有感情地讲述课文第一部分的故事„„在这首诗里,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指读正音)
二. 自读课文,理解课题
1.轻声自由读读课文,你知道课题中的佳节指什么节吗?在这个节里有什么习俗呢?
2.读后交流,师相机补充介绍: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现在不少地方把这一天定为敬老节,古时候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有吃重阳糕、登高望远、佩插茱萸、饮菊花酒来驱邪避灾的习俗。
3.读了课文你能来讲讲课题的意思吗?
三. 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再次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3.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试着分成三段:
(1) 王维离开家乡来到长安已经两年了。
(2) 重阳节这一天,诗人王维的所见所想。
(3) 王维思绪万千,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出示课文生字词语,认读,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一年一度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登高远眺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四. 出示古诗,指名读。
交流:读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五. 学习生字,指导钢笔书写
1.出示生字,认读。
2.交流:写这些字时有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
3.师部分生字范写
4.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古诗引路:
1.出示课文生字词语认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佳节”指?比如说(生举例)。你最喜欢过哪一
个佳节,为什么?
出示:我最喜欢 (节日),因为 。
3.是啊,每逢佳节,合家团圆,欢度节日,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幸福的事啊!可是,一起来看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倍思亲,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渡: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诗背后的故事吧! 唐代的大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 品读课文,理解古诗。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看一看,人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请用“ ”划出相关语
句,体会体会。
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轻轻读读这一自然段,透过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交流中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总结:这可真是一个( )的重阳佳节。
3.引导运用:这热闹的场景,让我们不由想到了。能运用这样的语段来描绘一下吗:
出示:“一年一度的( )又到了。一大早,地去( )。”
4.这热闹的场面,这欢乐的心情,属于王维吗?此时的他——(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这句话对应了诗中的哪一句呢?“倍”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
引导读出诗人心中的强烈的思亲之情。
5.质疑: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引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中引出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抓住“独”和两个“异”字体会诗人孤独冷寂的心情。
只是隐含于心。如今,遇到重阳佳节,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不由(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来,把诗人内心的情感吟诵出来吧!
7.运用:如今,这句是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被人们广为传颂:
出示:“中秋佳节,当我们的亲人出差在外,想念我们时,他会这样吟诵 ;当旅居海外的游子思念家乡时,他们会这样低吟: ;新春佳节,海峡两岸无法团聚的亲人们更会这样发出他们内心的呼喊: !”
8.过渡:王维是怎样思念自己的亲人的?读读下面两句诗,再看看第三自然段,你能( )。人们( ) ,( )6.引导感情读:是啊,作者“独在异乡为异客”,人地生疏,那种思想之情平时就有,
说说王维想到了些什么吗?
交流中随机理解“茱萸”“天各一方”等词的意思。
9.创设情境,想象说话:此时,亲人们在一起会说些什么?
出示:我是王维的 , 。
这些话王维听不到,但是他能不能知道?引导关注“遥知”的“知”,从而更深刻地领悟情之切。
10.此时的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思乡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背诵。
三. 课外扩展
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古诗有很多,像以前学过的——《静夜思》《枫桥夜泊》等,今天老师向大家再推荐一首:《泊船瓜洲》
出示: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范读,引导关注“绿”字的妙处,摘录在语文书上。
四.
作业: 摘录诗歌,背诵两首诗。
每逢佳节背思亲全诗篇六
《23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背思亲全诗篇七
《23.每逢佳节倍思亲完美版》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课文以王伟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地介绍了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则是王伟真情流露写下的诗。
学情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学生们在课外阅读时已经接触过,但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缘由却不清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将故事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借助短文,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要通过反复指导朗读,感受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认识多音字“重”。
2、能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通过描写周围环境反衬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重”,小蚂蚁,体重轻,体重轻,力气冲,力气冲,来举重,来举重,举毛虫,举毛虫,举不动,举不动,重新弄,重复了八次才成功!(编写儿歌帮助学生识记、写好。)
2、过渡: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掌握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相信肯定难不倒这么聪明的你们。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认识多音字“重”。
2、能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通过描写周围环境反衬心情的表达方法。
三、学生自主学习
1、指名读课文,指导读音、停顿。
2、同学们基本上都能把课文读通顺,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好这篇课文,怎么才算读好
这篇课文呢?最关键的是要读懂读好这首诗,那怎么才能读懂读好这首诗呢,老师这里有个绝招,想知道吗?真想知道?那你得坐好老师才能告诉你。这个绝招就是——读书。这个度要讲究技巧。第一步——轻声读,找联系。先轻声读课文,在读的时候初步体会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有什么关系。第二步——默读、圈画、写数字。也就是在默读课文的时候思考,哪一段写的是第一句诗的意思就在这一段后面写个1,哪一段写的是第二句诗的意思,你就在后面写上2,哪一段写的是3、4句的意思,你就在后面写上3、4。简单吧!第三步——对照朗读,也就是在你圈画完之后考试第三遍朗读,这个时候你读一段话,读一句诗,再读一段话,再读一句诗,这样对照起来,看看我的圈画是不是比较准确?听明白了吗?现在开始吧。
四、师生交流展示
1、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蕴含在哪一段里呢?谁发现了?
(1)指名读。
(2)通过读这一段话,你读懂诗句当中“异乡”的意思了吗?“异乡”指的是哪里?同学们想一想,王维写这首古诗的时候是在家乡写的吗?在哪里写的?——京城长安。所以“异乡”在课文中指京城长安,现在我们一般认为“异乡”指的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3)同学们,我们顺着“异乡”的方向往下想,那么,身在“异乡”的人就叫什么?——异客。同学们,那通过读这一段,你能体会王维的心情是怎么样子的吗?——思念亲人。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
(4)你从第一小节哪看出来他很思念亲人的。点拨:你现在几岁了呀,王维离家的时候几岁呀,只比你大7、8岁,说明他当时的年龄很小,再看看“两年”,说明离家时间长,700多个日日夜夜,年龄小,离家时间长又长,还有吗?
(5)他的老家是在—— ,此山东非彼山东,古时候,人们把华山以东叫山东,所以他的老家是在山山西省的蒲州,15岁那年,他来到的是京城长安,中间相隔一两千里路,离家远不远啊。
(6)总结,诗人王维年龄小,离家远,离家的时间又长,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人吗?谁来读好第一小节。
2、第二句诗的意思蕴含在哪一段呢?谁来说。指名读。
(1)“更加”要加重读。那“更加”就是第二句诗中哪个字的意思?一起说——倍。“倍”就是更加的意思,那王维为什么会在重阳节这天倍思亲呢?
(2)具体到几个词语的话,他看到的是什么?家家户户什么?把“扶老携幼”画下来,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还干什么?心情怎样?兴高采烈,也把它画下来。
(3)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是那么热闹,那么开心,王维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孤独、伤心,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4)王维在离家两年的时候写下的这首诗,他仅仅是今年倍思亲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每逢,我们往前想,王维今年佳节倍思亲,去年呢,——去年佳节倍思亲,那如果明年王维还是身在异乡,他还是——明年佳节倍思亲,也就是说,只要王维身在异乡,他就会年年佳节倍思亲。所以,王维在诗中写到——每逢佳节倍思亲。
3、哪一段写了3、4句古诗的意思,指名回答。
(1)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通过读一段,你发现王维倍思亲他想的是什么呢?指名答。
(2)那个时候的心情怎样?指名答,开心。
(3)他还想到了什么?兄弟们还在思念着我呢。
(4)就这样,王维一边想想以前开心的日子,一边想想现在的孤独,他越是想高兴的事情,回到冰冷的现实,他就越孤独、伤心,越伤心越是思念家人,所以这一小节应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5)王维仅仅是思念兄弟们吗?他还思念谁啊?指名说,——父亲母亲家乡已经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就这样,他一会感到孤独一会又觉得高兴,这么多想法这么多感情汇聚成一个词,那就是第四小节的哪一个词——思绪万千。把这个词画下来。
4、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我们现在读好这首诗,先自己练读。指名读。
(1)师范读,生练读,指名读。
(2)指导背诵。
五、课堂检测
端午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户户插艾草、吃粽子,会吟诵——
中秋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团圆,吃月饼赏月,会吟诵——
春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放鞭炮i,贴春联,喜迎新年,又会吟诵——
这些节日,就是诗中的“佳节”。
六、总结。
每逢佳节背思亲全诗篇八
《每逢佳节倍思亲》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注意头正、肩平、足安)
异乡 重阳 佳节 一年一度 登高 兄弟 思念 天各一方 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自己批改,全对的举手,有错的订正一遍。
2、谁能用这些词语概括课文大概内容(指名说)
这节课让我们穿越历史走进唐代走近王维,走近他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感受诗情诗意。
3、出示全诗,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
这是一首文包诗,诗句的意思就是藏在课文中,让我们借助课文内容来理解诗意。
二、学习课文(出示大屏幕)
1、谁来说说对第1句诗意的理解(出示大屏幕第1节: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关注红字内容,你能想到什么?(思念、孤独)板书:怀乡具体说说你的理解15岁指年龄小,正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他却离开了家乡,一走便是两年,怎能不思念?诗中是通过哪几个字把这份情感表达出来的?(独、两个异)这里的独指孤身一人,也指孤独寂寞。两个异写出了身在他乡,人地生疏的游子飘零之感。你能把这种情感带到这句诗里读出味道来吗?(出示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2、我们接着交流第2句诗,(出示大屏幕诗)谁找出它对应的文章内容,出示幻灯: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里的重阳节就是佳节,佳什么意思?(好)佳节呢?(美好的节日)。同学们课前搜集资料知道重阳节是个怎样的节日?出示茱萸的图片。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英国作家(波尔克)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学们把这句话默念三遍,你一定会有疑问出来的?(王维为什么更加思念亲人?)这里的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 板书:思亲。默读第2节课文,相信你能找出原因。出示文字: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这句话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气氛?(欢乐、热闹)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份热闹?“一大早”说明人们起得早,显然是对这
个节日期盼已久。想看看这份热闹吗?老师带来了古人绘制的重阳长安一角图,山人海、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水泄不通)还从哪看出热闹?(扶老携幼)知道什么是扶老携幼?指名说。(扶:搀着。携:拉着。搀着老人,拉着小孩。)是的,这是个全家团聚、敬老爱幼的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兴高采烈这里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人们怎样的兴高采烈呢?人们有的:喝菊花酒、有的登高远眺、有的头插茱萸、有的吃重阳糕。下面请男同学开开心心地把我们带入到热闹的长安街上(男生齐读:一大早--------)重阳节的长安街是如此的热闹,但作为一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看到这一切怎能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请女生有感情地读第2节的最后一句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指课题读)你能把你感受到的读出味道来吗?指名读,噢,原来呀只要把语调拖长一点,情感就会变得浓浓的;语气加重一点,思念就会变得是深深的,这样一读味道就出来了。谁再来试试?
除了这里的重阳节思念亲人,还有什么佳节王维也思亲呢?(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所以说他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指课题读)
3、谁来讲讲最后两句诗?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知道天各一方是什么意思?兄弟们在山西蒲州,王维在陕西长安,中间隔着一座高高的华山相距三百余里,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一声长叹,唉,
这里的省略号就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又像王维抑制不住的泪水,万语千言一起涌上心头,现在你就是少年王维,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出示填空) ②兄弟们呢?出示文字
现在你就是王维的兄弟,你想对王维说什么的?(指名说:王维你快回来,我们
想死你啦)少了王维一人,兄弟们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指课题说)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思念就像一根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栓在一起,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
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齐读课题。 王维思前想后,百感交集,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他此时的情绪,指名说(思绪万千)王维将他无尽的思念流诸笔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整首诗,诗题中的一个“忆”字道尽了王维心中无尽的思念,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诗。出示诗,师引说
念故乡的民族,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怀乡思亲的诗句,如:出示 李白思乡时写道:
杜甫思乡时写道:
请同学们打开习字册,用你那方方正正的汉字把流传千古的思乡文化一笔一画地写下来。指导“插”字的笔顺插的笔顺:
(动画展示)
名称:横、竖钩、提、撇、横、竖、撇、
竖、横、横折要向里收一点才好看、横、横
出示课后作业:(1)巩固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积累有关思念的诗句
(3)小练笔:编辑一条表达思念之情的短信或微信。(再过几个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假如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因某种原因不能回家过年,你会编辑一条怎样的短信或微信来表达你的思念之情呢?)
板书: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怀乡思亲 (小方黑板贴)
每逢佳节背思亲全诗篇九
《每逢佳节倍思亲》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8470.html
上一篇:想念女朋友的经典句子
下一篇:性爱时男人喜欢女人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