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年复一年的诗句

| 造价员考试 |

【www.guakaob.com--造价员考试】

形容年复一年的诗句篇一
《古代诗歌阅读每天一练》

形容年复一年的诗句篇二
《古诗赏析含答案》

参考答案 生命力。 破:(被)冲开;攻下。

2011年中考古诗词赏析专题复习 1. 实 虚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②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恨别:悲恨离

整理 热爱生活的XMG 2. 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 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别。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联作反衬的。 ③烽火:这里指战争。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

《观沧海》赏析 4.苍凉悲壮 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2、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抵万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负和壮阔胸襟 的思念之情(或表达乡愁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家书可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抵:值。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碣石山 观沧海 “观沧海” 观 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④搔:用手指轻抓。浑:简直。欲:将要;就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 什么? 要。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7.两个若字,借助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大海包容3、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 ⑤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Sǒng 竦 峙:高高耸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 至:极。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__实__,后四句写_________。 2. 写大海无风时的波浪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 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5.“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写登临的地点 和目的 。“ ”是全诗的诗眼,“ ”字统领全篇。 6诗人在描写实景时,运用了手法 7.试对两个“若”字进行评析。

天地、推土日月星辰的气概,显示诗人的博大的情怀。 胸怀。 4、写岁末年初江边景色用来感叹岁月无情,徒 增游子无限乡愁的句子(或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次北固山下》赏析 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理) , 。 正一帆悬。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洛阳边。 6、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互文词语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是 、 。 镇江北。 7.请描述划线诗句在你脑海中的画面。(不超过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40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客路:旅途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参考答案 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1. D 江春入旧年:意思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2. 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已来。 人旧年” 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 ‘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特定环境” 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3 客游他乡而 思念故乡的情怀 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4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5 答:⑴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⑵透出积极、乐观、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向上的情感。⑶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 ⑷“生”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入”用拟人手法,更有情趣。(谈出上述四点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中的一点即可。) 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6 青山、绿水 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7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 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 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1、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春望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杜甫 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注释】①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已非,国家残破。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荒芜不堪,杂草丛生。国:国都,即京城长安。1

简直。胜:能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⑥白头:白发。⑦城:指长安城。⑧浑:简直。 整体把握: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洲。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途中被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春中所见:国都沦陷后已经变得破败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是人怵chù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话》里曾写到:“山河在,明“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花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的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一语恨别启下,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开春以来战火越烧越炽,因而跟家人难以通信。诗人妻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

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的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题型: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⑴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⑵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2诗的前四句,都统在( )字中,诗人俯视瞻望,视线由( )及( ),又由( )及( )。 3、选择下列关于《春望》一诗说法有误的一项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该诗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极端沉痛的思想感情。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短短两句诗就把安史之乱造成的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和盘托出。 D、全诗都统在“望”字中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抒情方式及含义。 6.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与哪个历史事实有关?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蕴含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7“城春草木深”中“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深”写出了满目凄然的景象。 B、写出了春天到来一眼望去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C、草木葱茏令人向往,表现诗人的欣喜之情。 D、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景象的无限留恋之情。 8《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 ___,_ ___;"望"中所想的句子是:____ _, 。 9《春望》一诗的主题是_ ___;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

10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

( ) 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 强。

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这首诗朴素如随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口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一起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形成陶诗的艺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

术特点。 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赏析:

1、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春 望 >> 答案 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 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1 一种解释:以诗人为“感”“恨”的主

出劳动者的喜悦。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体。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而感到惊心。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活的艰辛。

的主体。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

2、诗人劳作一天之后,扛着锄头归家,空而惊心。 中一轮明月陪伴他。"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2望;远;近 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3.D 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4──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虽然艰辛,己的感情。 但诗人是快乐的。

5.──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说花也因感伤3、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时事而溅泪,鸟也因痛恨离别而惊啼。这是诗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人 以含情之眼视物,故物亦生情。以物之情写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人情,既委婉曲折又深沉真挚。 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6“安史之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美的艺术特色。 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注释

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表达了诗

南山:指庐山。 人感伤国事,怅恨离别之情 稀:稀少。 7、A 兴:起床。

8、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月, 家书抵万金 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9、 伤感国事,怀念家人;感时花溅泪,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恨别鸟惊心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10、 A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沾湿。 归园田居·其三 足:值得。 但:只.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了。

整体把握: 违:违背。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译文

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稀少。

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2

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课后习题:

《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补充习题: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3、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从内容看诗人很不善种田,但是非常勤劳,分别指哪些内容。

A、不善种田_____________ B、不辞辛苦_____________

4诗中表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保持自我节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5、形象描绘一天农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_________,后四句抒发了__________。 7、“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8、“悠然”写出课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9、“见”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10、作者是怎样使这首诗达到文质兼美的?

答案:

《归园田居》课后练习题答案:

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归园田居》补充习题答案

1、 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

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2、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

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形象。

3、 A、草盛豆苗稀 B、晨兴理 , 带月

4、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6、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后四句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7、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

景融合在白描般的意境中。

8、“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9、“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10、.采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相映成趣;语言朴实,诗意醇美。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

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

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课下注释】

1、选自《刘禹锡集 外集》,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此诗答谢。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使君,称刺史。 2、巴山蜀水:泛指作者贬谪之地四川、湖南、湖北一带。

3、二十三年弃置身: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剌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京城,所以说23年。 4、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乐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5、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6、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7、长:增长,振作。

【课文讲解】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

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唐敬宗宝历二年(827)年被召回,前后近二十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三年;“弃置”指被贬谪。

易。

B“闻笛赋”指晋朝的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诗人用这个典故是为了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

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C“烂柯人”指晋朝人王质,诗人用这个典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故是表达人世沧桑之感。

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D “听君”中的“君”是指唐朝诗人白居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易,字乐天。“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后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赠刘二十八使君》。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6.尾联“ ”表明态度,既是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对友人的关心,也是与友人共勉。诗人坚定的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意志,乐观精神尽现纸上,收到了语尽而情未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了的艺术效果。

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7. 颈联推开一步,展望未来,改“ ”为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 ”,为历来传诵的名句。现常用它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说明 。

【名句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8.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 )

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情。

有了普遍意义。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前发展等。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主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谪的诗人自己。

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念和乐观精神。

【练习】

9.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1. 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遇? 思想感情?

2. 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10.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作简要分析。 句( ),后四句( ),前

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3. 请写出颔联中两个典故的意思,并说说分

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闻笛赋:弃用。 2.“沉舟”,“病树”诗人自喻,饱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惆怅忧伤之情,但作者并不失望,坚信千帆竞_____________;

渡,万木争春,表现作者豁达豪迈胸怀。 3.西烂柯人:晋向秀与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_____________。

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表现了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诗人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西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者两句诗? 晋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

观看。等棋局结束,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5.下面对诗中有关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暗示贬谪时间( )

长久,表现了对事态变迁的怅惘心情。4.这两A “酬”是答谢的意思,“二十三年”指白句诗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揭示了新陈代谢的居易于唐顺宇永贞元年(805)年九月被贬,到

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5.A 6. 长精神 7. 伤感低调 慷慨激昂 新事物必

3

将取代旧事物 8.B(该项正确理解是: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10.低沉愤怒,高昂乐观。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整体把握: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1、《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2、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3、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整体把握: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第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第三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最后一

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1、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

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词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上片重在 ,描写 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发 之情。 (一)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6.这首词中间接点明季节的句子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是: 。词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中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矛盾心理的句子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是: , 2、赏析“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3、诗中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的坎坷如雨中的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4.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5、《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登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课下注释 珍羞:珍贵的菜肴。 箸:筷子。 今安在:如今身在何处。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济:渡。 云帆:高高的船帆。 课文研讨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

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 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二)赏析: 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的勇气。 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

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题型训练 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1、 在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由___转至

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___,全诗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历程。

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2、 在“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中诗人把“冰塞川”“雪满山”比喻成__

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_,作者这样作比,表明了什么?

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3、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一了具体的发挥。 句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下片写戍边战士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4、 诗中哪些典型动作细节描写揭示了作者当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时怎样了情感? 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接下5、 联系全诗,说说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的理解。 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6、 结合全诗来看,全诗的主旨是什么? 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 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行路难》赏析训练答案 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1、消沉苦闷 满怀豪情 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2、世道险阻 表明了作者仕途道路受到阻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3、表达了作者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三)题型设计: 4、“停”“投”“拔”“顾”四个动作细节描写,1.《渔家傲秋· 秋思》所写的塞下风景“异”提示了李白内心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在哪里? 荡起伏。 5、这一首诗表达作者的坚定信念和追求,他相 信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沧海,实现宏大的理想,这句诗写出了诗人悲愤的豪迈,失意中的希望。 3.“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6、全诗表达了作者豪迈乐观,积极进取的旷达胸怀和理想抱负。 4.这首词中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写的画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4

。 7.“异”字统领词的上片,突出 塞下秋景什么样的特点? 8.请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描绘的画面。 9..请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的画面。 10. 请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表达的作用。 答案: 1. 异在(1)塞下天气寒冷大雁在秋天就过早地向衡阳飞去,且毫无留意。这与作者的家乡吴地是大不相同的。(2)边塞所特有的声音混杂在一起,这与中原也是不相同的。(3)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一座孤城,在夕阳西下时,便早早关闭了城门。这与内地华灯初上的景象迥然不同。 2. 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报效祖国,壮志未酬的情感。 3. 借边塞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4.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 写景,写塞下秋; 抒情,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6. 衡阳雁去无留意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 未勒归无计 7. 天寒,声音杂,城孤零零的特点 8. 夜寒霜浓,白霜满地,天气寒冷,寂静的夜 里传来悠悠的羌笛声音。 9. 群山连绵起伏,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一座孤 城,当夕阳西下时。便早早关闭了城门。 10. 写出了塞外奇异壮阔的风光,暗写边塞战况吃紧,戒备森严的情景,为下片抒情作铺垫。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内容赏析1. 本词从表达方式上看,上片以_________为主,下片以_________为主;从内容上看, 上片写__________,下片写_____________.

2. 全词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也委婉地表达________________愿望.

3 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 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 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 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 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首典型的豪放词,体现了苏轼的词"豪迈奔放"的特点. B. 这首词上片以孙权自比,写出猎的阵势,气概豪迈. C.词的下片写请战,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情豪志壮. D.词中通过"老夫聊发少年狂"表现出作者对朝廷的厚望,其中"狂"字,贯穿全篇.

5.文中表达作者

6 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全词通篇纵情放笔,挥洒自如,风格豪放. B.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生动地刻画出主人公威武英姿和豪情 满怀.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作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作者被贬密州后,对朝廷 的怨愤之情. D.结尾两句卒章显志,极写作者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 7.本文作者属于 派的代表人物.

答案: 1.叙事,写景;出猎盛况,报国志向 2.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到边关抗敌 3.A 4.C 5 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到边关抗敌的强烈愿望 6.C 7豪放

《破阵子》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百发生! 一、内容简析: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4、《破阵子》一词中描写将士们酒足饭饱后列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 队布阵的场面和描写残酷战斗气氛的语句分别

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是什么? 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 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达效果。 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 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6、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 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壮美的作品。 了作者什么思想意识?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一、二句写作者夜里 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8、“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 失去的生活情景。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9、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 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看10、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 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11、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 情景;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杀敌,建立功业。 是 ;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

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飞快而不“纤巧”,所以,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是“赋壮词”。 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他要为朝廷完 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破阵子》赏析答案 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1、上阙写军营里战备状态,紧张而有气势。下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阙写自己忠君爱国却难以实现的情怀。这首词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上阙写军旅生活,下阙写渴望激烈的战斗的壮心壮志。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志难酬的悲愤。 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2、 可怜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3、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4、(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沙场秋点兵。”;(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弦惊。

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5、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气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氛。 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 6、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二、综合练习 7、是古代人忠君思想的体现,就说能够完成宋1、 仔细阅读此文,请概括上下阙各写出了什王朝驱逐入侵者,统一中国的夙愿,就会博得么内容? 生前死后的好名声。 8、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2、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活氛围。

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 9、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 ”两句表达了作者的理想。 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3、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1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经浴血征战的沙场。这种眷恋的情绪从词中 11、军营生活 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两个细节中可以看出。

5

形容年复一年的诗句篇三
《情景填空——古诗词》

情景诗句

1.《离骚》 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曾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后人应记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代文人词客十分讲究炼字炼句,往往为了一个字而冥思苦想,卢延让《苦岭》中曾有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杜甫也有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令人非常敬仰。

6.初冬的早晨,小明走出家门,看到满树的雪枝,不禁感慨地说:“真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回答,如还能引用其他诗人描写雪景的诗句,可加分),你知道的其他诗人描写雪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7.王安石《元日》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诗句艺术地概括了年复一年辞旧迎新的春节景况。

8.***同志在澳门回归庆典讲话中引用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台湾同胞的关心思念之情。

9.崇俭反奢,历来是我国诗文中的重要内容,《左传》中有“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的句子。请再以“俭与奢”为话题,写出司马光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身教重于言教。对此,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其身正, ;其身不正, 。”

11.人们在比喻“柔”的思想教育时,常引用“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俗话和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12.谈到太平天国洪、杨内讧这段历史时,人们不禁会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浩叹。(曹植诗)

13.我国古典优秀诗歌中,常常突出一个典型事例来概括事物本质。晚唐诗人杜牧根据飞骑送荔枝一事,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14个字,便勾勒出唐明皇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

14.《荀子?劝学篇 》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 《师说》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多用比兴手法,因而取想特别丰富、巧妙而多变,使诗歌形象更为突出。

15.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这是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故垒西边,_______________”,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时令、月色,触景生情,伤心折肠,这是因果联想。《琵琶行》中的一句“_______________”,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16.从曹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文天样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谭嗣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我们看到了志士仁人对“生死”所做出的最简单而又最精辟的诠释。

17.“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首歌化用了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我国古代有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说坏事虽小,也不能因为小就去做,干多了就会变成大坏事;好事虽小,也不要因为它小就不去做,再大的好事也是从点滴开始的。

1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晏殊、柳永、辛弃疾词中所创造的三种境界,来说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种对学问、对事业的企望和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种对学问、对事业执着专一的追求和献身精神;“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种在学问、事业追求中理想实现时的喜悦和欢乐。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这两句诗,深深祝愿自己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能健康长寿,共赏明月。借此寄托对亲人的殷切思念。

21.清末进步思想家龚自珍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诗句常被呼吁大胆破格使用人才的雄辩家所引用。

2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身贫寒推己及人地想到他人的困苦,表现杜甫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杜甫在 《登岳阳楼》 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28.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化用了杜牧《泊秦淮》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0.在当今深化改革的时代,许多站在改革前沿的开拓者,矢志探索创业新路时,多引用屈原《离骚》中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高适《别董大》中也有两句诗正好与上述诗句中“无故人”意思想反,这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2、杜甫《衷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王之涣《登鹳雀楼》中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形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像,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35.游山玩水,赏心悦目。人们对山水的不同感受,全因心情有别。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两句诗写出了游山玩水的饱满激情,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古代阳关,位于现在的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如今,由于经济的开发,人烟稠密,交通发达,那里再也不是王维在《渭城曲》里所描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了。

37.对于问题的认识,所处位置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宋代大诗人苏轼曾在《题西林壁》一诗中有相似的两句,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一代名相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对名利和为人作过精辟的论述,后人也常将此句作为座右铭以自策,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陶潜的诗不仅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激烈;苏轼的诗不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放,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婉。

40.在写作过程中,灵感如同思维 ⑴江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吴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刘义隆事典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2.姜夔《扬州慢》词序中有”寒水自碧”句,意在反衬。杜甫《蜀相》一联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3.下面是(扬州慢)中的词句,语出杜牧哪些诗句,请依次写出。 (1)过春风十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豆蔻词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请依次写出下列词牌中带有”愁”的词句。 (1)李清照《声声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清照《一剪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

45.写出《桂枝香?金陵怀古》化用下列诗句的词句。 (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玉树后庭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写出陶渊明《归园田居》渴求摆脱官场,向往回归农村的两个对偶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7.下面周邦彦的《西河》词中,画线的词句化用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中的哪些诗句,请依次写出。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谁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1)《石头城》: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乌衣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环境”对做学问并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古今有不少学者都是在喧闹的环境中写出伟大著作的,陶潜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9.岳阳楼真是幸运,有过杜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苍凉,也有过孟浩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范仲淹一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更为山水添色,使岳阳楼名震天下。 50.以“人权卫士”自居的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选举中落选,再次证明

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正确。

情景式默写七十题

1.诗贵立意高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兵车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皆为点睛之笔。

2.有的诗开篇就奠定感情基调;如柳永《雨霖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皆为以景托情。

3.诗词讲究借鉴;温庭筠词有“梧桐树,三更雨”句,李清照《声声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意近之。而姜夔《扬州慢》词序中“寒水自碧”句与杜甫《蜀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异曲同工;《扬州慢》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与杜甫《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意近。陆游《诉衷情》一词中“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则与其《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意近 。

形容年复一年的诗句篇四
《古诗鉴赏》

考点一:形象

抒情主人公

:咏物诗

多个景物:意境题

 意 境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4)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赏析。

意境概括术语

乐景:雄浑壮阔、清新绚丽、生机盎然、恬静清幽

哀景:苍凉悲壮、暗淡寥落、冷清萧条、寂静阴森

解题步骤

1.如何入手分析?

①抓意象。

②激起联想与想象,组合画面景象

③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2.如何下笔答题?

①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题型一:

浣溪沙 欧阳修

①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②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①画轮:装饰豪华的车子。②游丝:春季里昆虫吐出来的细丝,常随风飘舞于花草树木之间。 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

诗歌描绘出一幅春天美妙动人的湖面风光图:

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来到湖边游赏春光;湖水里映出了云的影子,云、水、天空都融一起了;湖面光洁而又平滑。

表现了湖面泛舟时轻快、畅适的心情。

雨 晴 王 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注】蛱蝶(jiá dié):蛱蝶科的一种蝴蝶。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3分)

(1)雨前,含苞欲放的花儿蕴藏着一片生机和希望;雨后花已凋谢,空有满枝的绿叶。 (2)字句间流露出对春光短暂的惜春情思。

题型二: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此小令的前五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小令描写了烟水、晴岚、人家、画檐、芰荷、沙鸥、香风、珠帘这些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意象。表达了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态和对江南美景的赞叹、喜爱之情。

题型三: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这支小令呈现了江南景物的哪些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①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的秀美。满江的烟波和岸边山中的雾气相映生辉,江面上荷花丛生,秋光恬淡沙鸥正在江面上飞舞盘旋。

②江南水乡城市繁华富庶。“画檐”是南方富裕人家砖瓦房屋脊檐上的彩绘装饰,房屋相接说明人烟稠密,“十里珠帘”更是体现江南水乡城市的繁华富庶。

巩固练习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①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②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①前者所描写的景物艳丽,后者所描写的景物清幽。

②“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乔木峥蝾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 人物形象

诗中主人公(诗中形象)

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

提问方式:

①人物身份是什么;

②人物所处的环境是什么,表现出人物哪些特点;

③写了人物哪些行为、神态、心理等内容,表现出人物哪些特点;

④哪些意象与人物密切相关,表现出什么。

答题步骤:

①总括形象(个性、品质+身份)

②分析形象特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人物的个性、品质,融入表达技巧)

③表达效果(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或所体现的作者情感)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5.矢志报国、建功立业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8.爱恨情愁、儿女情长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①行为洒脱。

“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依”,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情趣高雅。

“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溪村即事 [元]周 权

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云。

竹色溪阴见,梅香暗曲闻。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

诗中的“山翁”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通过描写溪村的清雅、幽静、深远的世外仙境,山翁邀客饮酒,闲话成文,

写出了一个不同凡俗、耿直孤傲、高雅脱俗的山翁形象。

寄寓了诗人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悠然自得(闲逸)、返朴归真的情怀。

寻陆鸿渐不遇

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1、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2、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题步骤

(1)总:概括形象——性格、身份

(塑造了一个……(性格)的……(身份)形象

(2)分:分析形象的具体特征

(结合诗歌的具体词语进行分析论证,融入表达技巧。 )

(3)总:形象的意义——情感

( 即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 )

陆鸿渐是一个不以尘事为念、寄情山水的高人逸士形象。(性格、身份)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不以尘事为念。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的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寄情山水的潇洒疏放。(具体分析)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意义)

 物 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鉴赏方法:

物的外形特征——物的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

答题步骤:

(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古诗词常见意象: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秋 莲 刘 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①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眠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①青房:莲蓬。

首联和颔联写了秋莲哪些特征?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茎干高耸;香气清淡;荷叶枯萎;荷花凋谢。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出秋莲的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诗中通过“瘦影”“亭亭”写出秋莲的外形纤弱、挺立的特点;

通过“淡香杳杳”,写出了莲的清香、邈远的特点。

子 规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 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1分)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1分)

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 1分)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1分)

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1分)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1分) 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1分),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1分) • 杜宇故事:

形容年复一年的诗句篇五
《古诗》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简析

情景交融

将感情融会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因事即理 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对比衬托

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这样的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是反衬。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怀古诗中,它往往通过今昔对比反映盛衰变化。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通过对越宫遗址对比描写,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借助修辞

诗词中用得较多的修辞有比喻、借代、排比、夸张、拟人、设问、反问等。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的修辞。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运用了夸张、比喻。杜甫《江村》“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爱水中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

托物言志

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虚实结合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表达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使用典故

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一方面使诗词内容更丰富,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在考题中出现的典故应

是大多数考生熟悉的。如1996年高考题中出现的三个典故就是如此,“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南阳卧龙,成名八阵图中”,依次是曹操、孙权、诸葛亮。

渲染烘托

在诗词中经常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某种心情。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无边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如何鉴赏古诗?

要点:

一、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从形象出发,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二、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

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这种“见微而知著”的效果,不可一概排除。当然,艺术描写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就诗歌来说,诸如比喻、夸张、景物烘托、气氛渲染等等,都是成功的艺术手法,而运用活生生的细节,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神韵,自有其奇妙的艺术功效。 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三、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

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思维活动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一样,必须遵循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客观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形象的依据,而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评价,则是艺术形象的主观因素。为了使笔下的艺术形象符合生活的真实,诗人必须经过一段认识、酝酿的过程,即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在众多的素材面前,经过选择、取舍、概括,最后才构成艺术形象。因此,在探讨作品中具有的形象思维的特点的同时,不能忽视逻辑思维。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在作品中为逻辑思路,又弄清楚词和词、句和句的逻辑联系,那么就能透彻地理解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表现手法。

四、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1、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的更具体、更生动形象了。

2、引用神话故事。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3、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一般用来讽今。

4、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五、注意作品中的“意境”。

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那么,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所说的,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

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但是意境又不是整齐划一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1、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

2、缘情写景。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违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之为“有我之境”,即有着作者自己感情色彩的境界。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就染

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感情一致的东西,人“无计留春住”,花亦然。 3、情景分列。在诗词中,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如杜甫的《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反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4、寄情于景。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是寄情于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四句全是写景,如果说有君子、小人之寄托的话,那是穿凿,但在写景中,也寄有作者的情感,即对西涧春日景色的喜爱。再如辛弃疾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写了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5、景略情在。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又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象这样的诗词,是否就没有意境呢?也是有的。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六、注意作品的“含蓄之美”。

古人对含蓄之美高度重视。所以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注意到作品中的“含蓄之美”。一般而言,含蓄之美在诗词中的体现有如下的情形:

1、化景物为情思。古诗词中不乏这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如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首句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堪为千古绝唱。“一片孤城万仞山”,次句写高山反衬下的孤城,透视也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羌笛何须怨杨柳”,引入羌笛之声,一“怨”字托“笛”寄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春风不度玉门关”,明写边远苦寒,暗含着无限

乡思离情。

2、托物起兴,意味隽永。如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更为别致。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首句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语清纯又极富形象性。“春来发几枝”,寄语设问,饶有情趣,读来倍倍觉亲切。“愿君多采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谊,用语诚恳动人。“此物最相思”,此句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妙用双关,加上这“最”字更显含蓄深婉。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语浅情深,意味深长。

3、于看似漫不经心的客观描写中流露深情。比如上面提到的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首句明写地点,次句暗写环境、时间,特定的氛围为下文特定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此二句交待人物,写她们正闲坐谈论天宝遗事。看似冷静的字里行间其实隐藏着深情:美丽的宫女由于长期被子幽避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中,成日价寂寞无聊地对着宫花出神,花开花落,年复一年,想自己则早已红颜憔悴,往事怎堪回首?然而除了说说玄宗遗事又别无话题,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是描写当时的情景,又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短短二十字的绝句内涵如此丰富,难怪古人评之:“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容斋随笔》)

4、从侧面入手反映正面思想,写到精采处,往往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如《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已暗寓自伤老大之情。“乡音无改鬓毛衰”,具体写自己“老大”之态,以不变的乡音衬托变化了的鬓毛,为下文作了铺垫。“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描写里含蓄着难言的深情。在儿童,淡淡的一笑一问之间,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内心却不能不产生无限感慨:数十年漂泊生涯经历过怎样的风霜雪雨?如今年迈衰颓回归故里,面对这反主为宾的场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怎能一个愁字了得”?这“笑”的背后岂不是“一把辛酸泪”?诗篇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弦处之音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全诗虽写哀伤之情,却以欢乐场面入手,虽写自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特别是后两句,如此贴切自然,确有“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之妙。

5、讽咏时事,寓意精警。如《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首句描写烟雾茫茫,迷蒙冷寂的水上夜色,连用二“笼”字,意味深长。“夜泊秦淮近酒家”,前四字承上写景又点题,后三字自然引出下文。“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句是曲笔,因为谁都知道,真正不知亡国恨而沉醉在这乐曲(因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声中的是那班贵族官僚。“隔江犹唱《后庭花》”,微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连成一线,表现出诗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凉和无限的感慨,堪称发人深省之作。

6、以小见大,言微旨远。往往以眼前景物反映重大内容,写眼前景物又较注重细节的描写。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写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今天又荒凉冷落了。“野花草”往往象征衰败,“野”字增添了荒凉景象。“乌衣巷口夕阳斜”,夕阳西下,再点上一“斜”字,何此惨淡?“旧时王谢堂前燕”,把“燕子”想象成历史的见证人,似乎信手拈来,却足以使人想起乌衣巷昔日的繁荣。“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突出了今日与往日之不同,寄托着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全诗落笔于眼前的“野草花”、“夕阳”、“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却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主旨:封建权贵势倾一时,终究逃不脱衰亡的命运。

7、欲言又止,欲说还休。所谓“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刚开了头又煞了尾”。如《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此二句表面上是在与李龟年的交往过程,流露的却是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郁积心

形容年复一年的诗句篇六
《古诗词题材分类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诗词题材分类练习题参考答案

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即可。)

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考点透析:①题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考生需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副画面:在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零丁,抱着膝头,瑟瑟发抖,只有影子相伴。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②题的第一问,实际上是考查表达技巧的,作者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夜深围坐,谈论着远方的行人,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第二问是考查对语言的把握,这又隐性地考查了考生对作家流派和写作风格的了解。白居易的诗,平白如话,相传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参考答案:①“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②第一问: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 第二问: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晓畅易懂。

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稀”两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闲适的心情。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题⑴结合诗句谈谈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3分)

⑵你所熟知的哪首抒写别离的诗或词也采用了这种写法?写明作者及作品名称,并写下其中最能体现这种写法的句子。(3分)

解析①首二句,先写眼前饯别场面之温馨,然后写离别之景,是为实写。末二句虚构了一个境界:想像别后友人夜泊潇湘,难以成眠之情景。是为虚写。由眼前写到将来,形成实与虚的结合。②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选一)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问题(1)诗中有几处透露离情的字眼,如第二句中“飞”字,既是时间推移,也暗示伫立凝望时所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试从其他三句中再找两处进行分析。(4)(2)简析这首诗情感的表达特点。(2)

解析①首句“乱”字,既是形容烟雾弥漫,也暗示了诗人心情的迷乱。三句“寂寞”二字,既是写亭的寂寞,也是写内心的寂寞。四句“寒”字,既可指肌肤感觉到夜的寒冷,也写出了特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凄冷。②通首诗年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

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浣溪沙 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① 南宋 张孝祥

霜日明宵水蘸空②,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③。

①荆州:今湖北江陵。②水蘸空:形容天空明净似水。③酒阑:行酒将近

(1)分析“万里中原烽火北”句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万里中原已经沦陷敌手。因为荆州是作者驻守的边塞,“烽火”是边塞报警的设施。现在中原已在烽火北了,则中原的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此一提,其间该有多少难以诉说的悲惨伤痛。

(2)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答: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8 2004年全国高考辽宁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 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 ? 为什么 ? 请简要赏析。 (3分 )

(2)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 为什么 ? 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 (1) “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或:“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

(2) 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① 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 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

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 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 ” 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 “同意” 或“不同意” 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9.阅读下面词,回答问题

温庭筠《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1、 这首诗写什么? 写思妇楼头,望人不归。用思妇的形象和动态,写她盼望与远人团聚的心理。用“独”写出的她的孤寂。自然景物的描写,景中有情,在思妇眼里:夕阳余辉脉脉含情,绿水悠悠,含恨无穷,不见远人归来,芳草离离,苹花摇曳,让人愁思满怀。

2、 这首诗的特点是什么?

含蓄,精练,用拟人手法借夕阳流水来抒情。

10.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1. 诗中的菊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士形象。(由最后一句可看出)(2分)

2. 本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这一形象的,试结合第四句进行分析。

主要用了对比、拟人手法。(2分)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2分)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2分)

形容年复一年的诗句篇七
《中国古典诗词积淀着深沉丰厚的中华文化》

中国古典文化赏析

中国古典诗词积淀着深沉丰厚的中华文化,是远去的古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穿越时空迷雾,以其铿锵的韵律、深邃的意蕴向生活于当下的我们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美感和启悟,滋润着我们略显文化浅薄的艺术人生。同时,中国古典诗歌又从人际交往、民族心理、社会人生以及政治、思想、文学、教育等方面对中华文化产生影响。直到今天,古代诗歌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生活,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正因为此,诗歌鉴赏以不同的形式走上了语文高考之路。

诗歌鉴赏,作为每年高考试题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历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中国古典诗歌中准确的炼字、妙用的技巧、经典的意象、丰富的情感,展示了我国古典文化的风采。而每年的诗歌鉴赏题,概括起来讲,考试的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与评价,二是对诗歌语言的赏析,三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综合起来可见,语言应是阅读欣赏评价古典诗歌的关键。因为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观点态度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现出来。语言本身是一个非常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具体到创作和阅读,语言最基本的层面应是词汇以及词语相互组合法则(语法)。因此,如果今人在欣赏古典诗歌时以现代汉语知识——词汇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则不失为一种具体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语文必修五所选的《谈中国诗》中钱钟书先生在介绍中国诗歌特点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掠影。”“不过,简短的诗歌也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中国诗人就是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无垠””。中国古典诗歌一般篇幅比较短小,其抒发的情感却要复杂而含蓄得多。中国诗人为解决这一创作上的矛盾,在写作中就大量地运用意象。因此,分析意象一直都被认为是欣赏古典诗歌一件法宝。从现代汉语知识看,意象大多都是由名词来承担。因此,抓名词,就能明意象,抓名词,就能悟情感。如“月”之思乡、“柳”之送别、“酒”之解愁、“梧桐”之伤感、“东篱”之隐逸、“杜鹃”之凄凉等等。部分名词已经演变成一种典型意象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使读者读之情感指向较为清楚,学生只需积累即可。

但对于大部分一般性的名词及一般化的意象,情感指向却不太明朗,古典诗歌又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呢?由诗歌可知,诗人们通常是在这些普通名词前或后加上形容词予以修饰限制活或补充,使这些名词沾染上诗人们的个人主观化色彩,进而使作家情感态度更加清楚,这也正是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因为诗歌的感情色彩主要是以语言对标签的运用来实现表达的。例如,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名词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家情感。因此,古典诗歌中,名词和形容词是承担抒情任务最多的词性,并且二者常常组合联用。

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

名词“藤”“树”“鸦”“桥”“ 流水”“人家”“道”“风”“马” “夕阳”“断肠人”“天涯”等名词可视为诗歌意象,但这些名词并没有形成典型意象,情感是分散的、不确定的,也是不强烈的。因而,反映出来的意蕴也是不深刻的。但是形容词“枯”“ 老”“ 昏”“小”“ 古”“独”“ 瘦”的出现则使原本毫无生气的景,孤立存在的点,发生了“异变”,组成了一幅颇具深意的“羁旅荒郊图”:藤树老枯,乌鸦思归,马已疲瘦,人已倦极。诗人把十余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形容词,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中。此外,“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两个关键性名词的参与进来,使得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再比如另外一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之一)

在诗中很容易找出名词“黄鹂”“ 翠柳”“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等为意象,由于有部分名词已经成为典型意象,如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而白鹭、青天则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因此很容易分析出它们本身所涵盖的情感。但其他名词如“雪”

“船”等则情感指向不甚明朗,因此在诗歌中不甚容易理解,甚至会造成赏析诗歌的障碍。但是诗人巧妙性地加上修饰性“千秋”“ 万里”等词之后,使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开阔的诗境则跃然纸上。综看这首绝句,几乎全部是由名词和修饰这些名词的形容词或名词组成。因此,仔细研究它们的词性对把握情感大有裨益。

把握名词形容词和探究其组合方式是欣赏古典诗歌尤其情景交融类诗歌的一种很好方法,但作品中还有一些将这些名词和形容词连接起来的词语在阅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动词和副词。如果说名词可以作为意象形象可感,可容纳丰富情感,增强抒情意味,承载文化内涵,是联系作家与读者的一种媒介,因此多为古典诗歌所采用。那么,少数动词、副词等其他词类的巧妙连缀则可对整首诗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此动词的提炼也是古诗炼字阅读的主要内容。

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归园田居》陶渊明) 有人认为可将“见”改为“望”,效果如何呢?“望”是有意识的,是刻意的,而“见”是无意识的,是自然的。“望”是写人关照自然,体现人与自然是一种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置于自然之外,而“见”字呢?它则体现了人与自然与天地与宇宙融为一体,是一种

“天人合一”,强调了一种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真正体现了陶潜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风格与追求。

再比如:“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北宋·张先《天仙子》)

若单看“云”“月”“花”等名词意象,意境不强,但动词“破”“来”“弄”的出现则使静态之景生动起来:云破才有月来,月来才弄花影。可以说,正是这三个动词的连缀才把本处于毫无联系的“云”“月”“花”拟人化了,形成了一幅动静交织的图景, 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赋予了它们情感和生命。

还有一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起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怨》金昌绪)

此诗最关键的一个词莫过于动词“打”了。春天来了,鸟儿争鸣,实属正常,本可给欣赏者带来愉悦的情感,但女主人公却“打”黄莺,何也?原来她正在做思念远在辽西戍边的丈夫的美梦呢!黄莺的鸣叫则打断了她的想象。一个“打”字自然而含蓄地表现了一位美丽孤独的少妇对鸟儿的嗔怒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对丈夫的深深思恋!抒情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由这一字而生动形象。

关键的动词有助于营造诗词的意境。沈荼写春光:“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凭一“扶”字,我们感受到了树林深处步步走进的春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

形容年复一年的诗句篇八
《诗歌》

诗歌鉴赏一

炼字篇

子 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1)答案:“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总结】解题的思路为:

1)释义析理: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语境义

2)还原画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还原该字所描述的景象

3)抓住关键:要注意实词中动词、形容词的新奇用法,也要体会虚词中数词、连词、副词的特别意味

4)明确重心:一定要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全篇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

【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评价诗歌语言的常用术语】古诗语言风格主要有清新、绚丽、平淡、明快、含蓄五种

质朴 淡雅自然 苍凉 低沉 苍劲 生动形象 沉郁顿挫 淡笔勾勒 舒缓 悲凉雄健 雄浑 准确 浓墨重彩 艳丽多彩 含蓄蕴藉 富有哲理 清新明快,平淡有趣 简洁巧妙,入木三分语言凝练,生动传神 属对工切,声韵和谐 低回婉转,沉郁深微 娓娓而谈,庄谐杂出 自然宏丽,饶有风骨音节和谐流畅,语极工整 朴实无华,淡雅含蓄炼字精巧,悠扬轻快,行云流水 含蓄隽永,精巧蕴藉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隽永,色调和谐 通俗生动,平易炙热 惟妙惟肖、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高考例题】(2012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答:“软”字以触觉写视觉,通感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炼句篇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

答:①高俊的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

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答出拟人手法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

【总结】解题的思路为:(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炼句题解题框架】句意+情感+艺术效果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注]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诗歌鉴赏教案之形象

人物形象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作者塑造了至清至廉的邹姓县官形象他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姓县官至清至廉的形象

【答题规范】1、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形象特征+身份)2、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概括形象的意义(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常见的概述人物形象的词语】豪放潇洒、斗志昂扬、寂寞惆怅、勇猛剽悍、干练果决、情趣高雅、壮志难酬、怡然自得、怀才不遇、安闲宁静、零落漂泊等。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 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忘我的诗人形象。

事物形象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qiǔ)”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鹧鸪天 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诗歌鉴赏之意境

定义: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诗歌开关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

【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意境术语】肃穆静雅 清新明净 热烈明快 飘逸空灵 洒脱奔放 绚烂壮丽 幽深寂静 孤独凄凉 静谧闲适 豁达豪迈 旷远莽苍 雄浑悲壮 雄浑悲壮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

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

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子 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答: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高考例题】(2009辽宁)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1、这首诗的颔联被当时的张耒誉为“奇语”,请简析其“奇”。

答案:该联纯以名词缀合全句,用“桃李”“春风”两词,把昔日与朋友聚会的阳春美景下子推到读者面前,用“一杯酒”把欢乐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两个人离别后各自在“江湖”中流转和飘泊,每逢“夜雨”之时,独对孤“灯”互相思念之殷,这一乐一哀的表达,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更加凸现了思念之情,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手法区别】烘托/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现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创作,也是两种为

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例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qīn] 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答: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翻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渲染出夏雨的来势之猛、之大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答: “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答:示例一: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示例二: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形容年复一年的诗句篇九
《诗歌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章 分题材鉴赏

第一节 秦时明月汉时关

1、(1) 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答:最后三句内涵十分丰厚。一层意思是说自幼立志而孜孜以求;一层意思是说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再一层意思是说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更一层是说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2、(1)答案: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答案: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第二节 无限风光一望中

1、(1) 答:从首联来看,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1分)从尾联来看,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之愁;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看,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音讯不通;加之远离故土,身居异乡,难免产生思念朋友、想念家人之愁。(3分;分号前后所分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3分)

(2)答: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不同。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2分) 颔联与颈联主要运用了比喻(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也可)的艺术手法。颔联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际上却是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颈联以 “曲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2分;答出“手法”给1分,具体分析各1分;如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手法”,分析合理也可给2分)

2、(1)答:点题,点明时间、地点(1分);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1分);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相呼应(1分)。

(2)答:别渚孤鸟,数帆归舟,晚风凄凄、红叶凋零,寒云 惨淡、楼阁昏暗(2分)。此两联一句一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天的萧索,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以哀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人凄凉而沉重的心情(2分)。

(3)答:怀乡的孤独寂寞;怀古伤今的凄凉;国势日衰的悲愁;故国凄凉之感。(答出任意三点即可)(3分)

第三节 人生莫作妇人身——闺怨诗鉴赏例谈

1、(1)答案:“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宫墙)之内,白白消逝。“锁”字引出下面以落花飞出宫墙寄寓宫女渴望自由而不能如偿的怨情。

(2)答案:运用了反衬手法(答对比可给)。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暗示宫禁森严,宫女不自由。

2、(1)答: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对具体内容的阐释各得1分,答“感情”分析2分)

(2)答: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二问卜,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2分)以对卖卜人的恨来衬托对丈夫的思念之切。(2分)

第四节 天涯岂是无归意——羁旅行役诗词鉴赏例谈

1、答案示例:“寒灯”不但生动地画出了抒情主人公旅宿外乡的外在形象,而且绘出了抒情主人公孤单愁思的苦闷心情;诗人以“断雁”自喻,形象地展现了孤居凄清的处境。这两个词使抒情主人公抽象的心情形象化,有力地抒发了真情实感,读之使人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2、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答案示例:(8分)(1)(4分)万家团聚之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表明诗人孤独寂寞之境;(2分)运用设问开篇,更能突出诗人孤苦凄凉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分)

(2)(4分)“又”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2分)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2分)

第五节 掬水月在手——山水田园诗鉴赏例谈

1、(1)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2)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2、(1)答: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答: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第六节 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别诗鉴赏例谈

1、答案:(1).“微霜”“鸿雁”两个意象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1分)从中表达了诗人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怀。(2分)

(2).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1分):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或劝勉对方要珍惜时光。(2分)

2、答案:(1)烘托手法 以流水、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

反衬手法 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请。

对比手法 用作者与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出同病相怜,有流露出答对友人的牵挂。

(2)艺术效果 营造了一个开阔的意境

思想感情 流露了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第七节 水光潋滟晴方好——写景诗鉴赏例谈

1、答案示例:(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2、答案示例:⑴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的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蕖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⑵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⑶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注:还可以从炼字、修辞、寓情于景等方面去分析。

第八节 人世几回伤往事——咏史怀古诗鉴赏例谈

1、答案:(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2、答:(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第九节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例谈

1、(1)【参考答案】兰若的特点:花叶繁茂,幽雅清秀,芳华易落。

艺术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首联从兰若的枝叶落笔,用以衬托花色之美,颔联由茎及花,正面刻画。对比和反衬,“幽独空林色”一句,诗人以群花的失色来衬托兰若的卓越风姿。

(2)【参考答案】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感叹其芳华的凋落。诗人以物自喻,托物言志。借兰若的花叶繁茂、幽雅清秀来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2、(1)【参考答案】“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参考答案】表现手法:对比反衬。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思想感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第十节 横看成岭侧成峰——哲理诗鉴赏例谈

1、参考答案:

答:(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1分)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画眉鸟。(1分)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1分);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1分)。

(2)这首诗借鸟抒怀(2分),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1分)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1分)。

2、【参考答案】

(1)王诗:阴云中,含雨的晚云似在低垂慢移,静中有动,悠远含蓄。(2分)董诗:万顷秋江之上,双鸥飞舞,忽高忽低,静中有动,空阔寂寥。(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王诗阐述了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的哲理。(2分)董诗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也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第二章 分考点鉴赏

第一节 炼字型

1、【参考答案】“隐”和“没”两字特别传神。“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的难舍难分的心绪。

2、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因为“敌”有对着、抵挡之意。 (步骤一)不仅写出空床和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氛围,而且突出了空床难寝无法承受素秋的凄冷(步骤二)抒发了作者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步骤三)

第二节 名句赏析型

1、(1)【答案】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首先找出颈联(第三联),分清虚实:哪是实景,哪是虚景。并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其次指出作者意图,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答案】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主旨。读标题,“旅宿”提示读者所写的是作者住宿旅馆时的见闻感受。抓情感,首联“无良伴”“自悄然”,显示作者独宿旅馆的孤寂;颔联“思旧事”“愁眠”,表现作者无眠的愁苦;颈联“远梦”“家书”,解释对家乡的思念是愁苦的根源。上述三联,景物暗淡,心情愁苦,表现的是羇旅之愁,故园之思。第四联,

“好烟月”“钓鱼船”,故乡景物明朗,生活闲适自在。表现一种愉悦心情。明手法,第四联与前三联的景物描写和表现的心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意思却一脉贯通,正因为羇旅愁苦,所以才留恋向往家乡自由闲适的生活。至此作者的意图就显豁了:以想象中的故乡美景、闲适生活反衬羇旅的愁苦,表达了对家乡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点明主旨。

2、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答案: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第三节 形象意境型

1、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2、解析: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第四节 语言特色型

1、答案:这些叠字不仅生动传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表现了词人疏神达思、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而且造成了一种轻灵、和谐、安谧而洒落的情调;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声韵美。这种情调和声韵美,与写“盈盈女”般的“袅袅”荷花,与写文人雅士品酒荷的特定场景,都极为合拍,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统一。

2、【答案】(步骤1)此诗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步骤2)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塞等边塞地名,写征人的戍边生活。“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步骤3)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

第五节 思想感情型

1、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伤感和政治上失意、急切思归的愁苦心情。(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要从抒情方式入手。直接抒情的,抓情感词,抓议论句。间接抒情的,抓意象(人物、事件、景物、器物),通过意象揣摩情感。如果是以景衬情,要分清是正衬,还是反衬。用了典故的,要注意区分是正用,还是反用。还可以通过表现手法反求情感。

2、【答案】“闲”“静”“又”(答出两个即得2分)。“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遣除,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的惘然。“静”字:燕子筑巢的忙与人的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大好春光而无事可为。“又”字:时光流转,不

形容年复一年的诗句篇十
《描写月亮的古诗词》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1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1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

1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

山月》

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17.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18.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 <念奴娇大江东去>)

19.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0.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2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

筠<商山早行>)

2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2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月亮,多么美丽迷人的字眼!古今中外,人们无不爱月、赏月、咏月。中国诗歌史上究竟有多少咏月诗作,如同“明月几时有”一般令人难以作答。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便是自古咏月诗人多,咏月诗更多。“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诗经·齐风·鸡鸣》),“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见《诗经·陈

风·月出》),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咏月诗句。

从咏月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别名、代称。最常见的有——月子:“月子纤纤云里见,吴江不尽莫湖来”(宋·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别家六见月牙新,万里风霜老病身”(金·张澄:《和林秋日感怀寄张丈御史》) ;月魄:“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唐·高适:《塞下曲》);月轮:“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唐·王昌龄:《春宫怨》);月桂:“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南朝·陈·张正见:《薄帷鉴明月》);桂魄:“不知桂魄今何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60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