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造价员考试】
爱国思乡得诗歌有哪些篇一
《爱国思乡愁的诗句》
爱国的诗句
1.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陆游)
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5.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 愤(陆游)
6.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陆游
7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陆游
8、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陆游
9、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陆游
10、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11、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12、“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1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1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1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6、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
17.?曹刘!。 南乡子(辛弃疾)
18.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辛弃疾)
19.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辛弃疾)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21.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辛弃疾
22、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 辛弃疾
23、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辛弃疾
24、“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杨济翁
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
2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 (岳飞)
27、“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岳飞
28、“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
29、“,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
30、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 临 安 邸(林升)
31、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四首()
3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3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34、风萧萧兮,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3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3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3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
39、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4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4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同上)
4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43、但使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4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
45、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柳宗元《韦道安》)
46、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
4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
49、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清•《狱中题壁》)
50“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51、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清•秋瑾《失题》)
5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5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爱国诗句_爱国诗句2 杜甫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吉鸿昌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顾炎武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晏殊和尚的诗句“: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唐·李梦阳: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14、明·于谦: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15、宋·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6、三国志: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17、唐·李白: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1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晏殊和尚的诗句“: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
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唐·李梦阳: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14、明·于谦: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15、宋·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6、三国志: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17、唐·李白: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18、位卑未敢忘忧国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2、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4、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5、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6、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7、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华罗庚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关于愁的诗句及出处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3、愁情晏殊《浣溪纱》: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4、少年不知愁滋味,为填新赋强说愁。 5、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6、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7、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玉楼春》) 8、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9、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 10、 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11、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1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13、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1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15、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 16、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17、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 18、不怕银钢深秀户,只愁风断清衣渡(陆游《蝶恋花》) 19、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20、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21、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辛弃疾《祝英台近》) 22、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姜夔《长亭怨慢》) 23、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
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史达祖《绮罗香》) 24、愁损翠黛双眉,日日花阑独凭(史达祖《双双燕》) 25、春日酿成愁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柳如是《金明池》) 26、忆从前,一点东风,风隔着垂帘,眉儿愁苦(柳如是《金明池》)
27、江水添将愁更满,茫茫直与长天远(屈大均《鹊踏枝》) 28、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谁寻(朱彝尊《高阳台》) 29、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30、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龚自珍《浪淘沙》) 31、 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蒋春霖《柳梢青》) 32、断尽愁肠谁会得?哀燕声声(王鹏运《浪淘沙》) 33、 愁望春归,春归更无绪(文廷式《祝英台近》) 34、啼鸟惊魂,飞花溅泪,山河愁锁春深。 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 1、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菩萨蛮(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南乡子(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6、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9、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0、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关于思乡的诗句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
02.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03.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04.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05.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06.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0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0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09.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
10.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
1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12. 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13.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14.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徐淑
15. 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萧子显
16.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
17.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
18.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晏殊
19.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欧阳修
20.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
21.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
2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
23.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柳永
24.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潆潆。 ——张先
25.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
26.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周邦彦
27.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李清照
28.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
29. 马上离魂衣上泪,真自个、供憔悴。 ——程垓
30.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
31. 今夜雨,定应化作相思树。 ——刘基
32. 离人无语消魂,细雨斜风掩门。 ——杨慎
33.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
34. 因思人事苦索绕,离愁别恨,无限何时了? ——柳永
35.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36.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苏轼
37.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白居易
38.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
39.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40.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4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甬
42.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
43.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44.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
爱国思乡得诗歌有哪些篇二
《爱国思乡》
爱国思乡,永恒的旋律
昌乐县新城中学刘平2013年7月17日 08:52浏览:26评论:9鲜花:1专家浏览:0指导教师浏览:2
送花
表3-1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为提示信息,在填写后请删除提示信息)
主题单元标
题
作者姓名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爱国思乡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刘平
学科领域(在学科名称后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语文√数学 体育
音乐美术 外语 物理
化学生物 历史 地理
信息技术科学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所需时间 九年级 共5课时(专题一2课时 专题二3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是一组抒写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艾青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余光中凭海临风怅望大陆的孤寂身影;戴望舒的深沉抚摸,舒婷的激情歌唱;莱蒙托夫漫步在浑厚而宽广的俄罗斯大地,休斯沉浸在悠长的历史河流里„„这些蕴涵着诗人深沉炽烈情感的诗歌,曾经感动了无数读者。宜从朗读人手,反复品味、积累诗中名句,让深沉热烈的爱国情怀随着经典名句走进学生心灵。
因为诗歌是抒情的产物,理解诗情为鉴赏诗歌的最重要一环。《语文课程标准》为诗歌规定的目标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本专题的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而这一诗情的抒发是有独特方法的,“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课程标准的规定非常清晰。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借助网络平台、图书阅览,搜集作者的有关诗篇及其生平,另外还有诵读,诗朗诵比赛,诗歌剧表演,诗歌创作、诗歌评析文章展示等。
预期成果:理解诗情,展示自己学习成果,撰写赏析性文字。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诗人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2.能通过品味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等特点。
3.能运用所学的方法鉴赏相关的诗歌撰写赏析性文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感情,读准语音、语气,把握节奏,进而学会诵读诗歌的方法。
2.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搜集作者的有关信息,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3.通过拓展延伸,联系所学诗歌,加深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自己的情感体验走进诗人的灵魂深处。
2.在品味、探究中肯定自身价值,增强合作意识。
对应课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诗文,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主题单元问
题设计 诗歌的朗读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情怀的?
专题一: 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 课时)
专题二: 感受诗人情怀 (3 课时).......
其中,专题 二 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划分
专题一 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搜集作者的有关信息,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2.能通过品味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等特点。
3.通过朗诵,感知诗歌内容。
你搜集到本单元的作者资料了吗?
专题问题设
计 你能清楚流利、有节奏的读出这首诗吗?
概括每首诗的内容。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音响设备
其他资源 教室 练习本 笔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
假如/我是一只鸟,(深沉地)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如下面这四句: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一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活动二、 个性选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全诗选用了许多事物来抒发情感,谈谈你最欣赏的一句。
之一:“破旧的老水车”与“疲惫的歌”显示出祖国的落后与疲惫;
之二:“熏黑的矿灯”与“蜗行摸索”显示出祖国前进步伐的艰辛与缓慢;
之三:“干瘪的稻穗”与“失修的路基”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
活动三、登上梦想舞台,个性化朗读全诗
1.我来当导演——对“祖国啊”一句的朗读进行指导。
第一节,“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诗人感到祖国母亲是那样疼痛难忍,禁不住发出“——祖国啊!”的深沉呼唤。多么沉重,多么痛苦!语调应缓慢低沉。读“——祖国啊!”时,要痛苦沉重而有压抑感。
2.我来当演员——自选形式,进行朗读竞赛。
配乐读
多人演读
模仿性朗读
3.我来当评委——评选出自己最欣赏的朗读,并作五十字左右的口头点评。
是否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评价要点 能否结合个人经历、体验,准确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过感受诗人情怀程态度积极,小组合作效率高。
专题二 感受诗人情怀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1.以自己的情感体验走进诗人的灵魂深处。
2.通过拓展延伸,联系所学诗歌,加深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怀。
1.如何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专题问题设
计 2. 选择感受最深的句子,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读《我用残损
的手掌》的感受。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音响设备
其他资源 教室 练习本 笔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提示: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践踏着我们中国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诗人艾青用笔发出了战斗的呼声。“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河流”就是那长期郁积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2.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用“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急时刻仍奋力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
活动二、个性感受
1.选择感受最深的句子,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 “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3.学生交流。
活动三、多角评析
自选角度,评析文章。用“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说话。学生发言可能有:
1.我发现文章在构思上用了“一线串珠”的手法,即用“手掌的感受”这一线索将全诗贯穿起来,所以文章描写的对象虽多,但一点也不觉得芜杂。
2.我发现文章语言上很有特点。诗人选用了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描写解放区,而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来描写沦陷区,很好地表达了情感。
爱国思乡得诗歌有哪些篇三
《初中阶段爱国思乡诗词汇总》
1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是至德二年(757)三月所作。杜甫此时仍陷于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诗人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感慨与忧伤。
2 己亥杂诗 (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时的愁绪,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赴天涯,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3 示儿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
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4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两句是千古名句,广为流传。诗人的浓厚感情,喷然勃发,荡气回肠,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贵品质。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文中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刺徽宗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天净 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天宝八年,也就是公元七百四十九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入朝,岑参被奏请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到节度使幕掌书记。本篇即作于此次赴边疆的中途。写的是旅途中遇见回长安的使者所引起的思乡之情。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二十五岁时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了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古往今来,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这首词所 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
爱国思乡得诗歌有哪些篇四
《思乡、爱国、读书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渭城曲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 陆游《病起书怀》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 徐锡麟《出塞》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春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叶绍翁《游园不值》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杨万里《小池》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高骈《山亭夏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王维《山居秋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刘禹锡《望洞庭》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张籍《秋思》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柳宗元《江雪》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高适《别董大二首》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杜甫《绝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柳宗元《江雪》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颜真卿《劝学诗》
爱国思乡得诗歌有哪些篇五
《九 思乡怀人 诗歌赏析》
九:思乡怀人古诗词赏析
一、赏析《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一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作者思家的情感? 答: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自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1)这两句诗:“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句式工整,生动形象,琅琅上口。
(2)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3)透露着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4)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
3、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一种理趣表现新生事物蕴含在旧事物中,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5:五六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修辞方法:对偶。具体说明: “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句式工整,生动形象,琅琅上口。
6: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答: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7.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8、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互文词语是 青山、绿水、
二:赏析“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小令中起何作用?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起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的作用;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孤寂愁苦的心情以及浓浓的思乡愁绪。
2、 小令通过景物描写来营造意境,以景衬景。结合具体景物体会作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断肠人在天涯;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
3`.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断肠。.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 、老树 、 西风 ;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昏鸦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古道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人家_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 __断肠人在天涯”。
4、"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2分)
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5、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三: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 悲苦哀怨 的心情。作者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3: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飘零,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时节的一种飘零离别的悲凉气氛。
4.“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时间,又采用寓情于景 手法,抒发了离别的忧伤 之情。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以及因朋友要去的地方偏僻荒凉而充满了深深的担忧之情。
四: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后面的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4·绝句律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打破了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是否影响了表情达意?为什么?
不仅没有影响表情达意,还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5·诗人想像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想象将来与朋友欢聚,共同剪烛于西窗之下,向朋友细细述说在巴山夜雨时想念朋友的情景.
6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剪烛西窗”的含义是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7· 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8·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五:赏析《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 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2、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3·本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5·第二句和第四句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6·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有之,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
六 、赏析《逢入京使》岑参
逢入京使①[1]
故园东望路漫漫②,双袖龙钟泪不干③。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报语传平安④。[2]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故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3.想象一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和使者在路上匆匆相逢,这是一个多好的给家人捎书信的机会呀!可惜却没有预先准备好纸笔,于是,诗人急中生智,那就干脆为我带一个平安的口信吧。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情。
4、 在上面逐步分析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逢入京使时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开阔乐观的心情。或者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5·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直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想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七· 赏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赏析杜甫的《春望》并答题。①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 望中所见 ,颔联分写,通过 花和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②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表现在战事连绵中久盼亲人音讯不至的迫切心情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2.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4.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5、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6、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深”字用得好在哪里?“深”在此指草木茂盛的样子,形象地表现了战乱后人烟稀少,昔日繁华不再的景象,让人顿感凄凉。“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一个“_破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7、、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安史之乱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 国破或者破 ”一词,透过这个词,我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8、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赏析: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局的急剧变化,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殊心理。或者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八:赏析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五言律 诗,从内容看是 送别诗,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拟人 对偶。 ②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由远到近 顺序描绘的。 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怜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4、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并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 两岸的群山逐渐消失殆尽,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开阔的江面扑入视野,奔腾咆哮的江水流向远方,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5.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A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B“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爱国思乡得诗歌有哪些篇六
《爱国诗歌的三大阅读技巧》
爱国诗歌的三大阅读技巧
胡传亮 安徽省宿州市萧城一中高三语文教师 宿州市中学语文学科带
头人
发表在《作文周刊》高考版
[技法点拨]
爱国是炎黄子孙的不解情结,爱民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的教诲,不知影响了多少英雄豪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告诫,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中国是诗的大国,无数诗人慷慨激昂,感叹悲歌,或表现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如文天祥《正气歌》;或表现誓死杀敌、为国建功的凌云壮志,如王昌龄《从军行》;或表现结束战乱、迎接和平的强烈愿望,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或表现身处困境,仍心系国家的赤子情怀,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它们思想高尚,情感纯真,艺术性强,文质俱美,蔚然成为古代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有效掌握爱国诗歌的三大阅读技巧,不仅可以迅速把握诗歌内容,领悟其内在情感,而且可以从中汲取许多有益的艺术营养,最终提高同学们的诗歌鉴赏水平和语文综合素质。
技巧一:关注题目, 把握“三点”
题目是爱国诗的眼睛,常常是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集中体现。高度关注题目,把握住题眼、作者和题注,有效解读其中暗示的有用信息,非常有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地了解爱国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1、把握题眼。题眼,即题目中能揭示景物特征,或能透露出作者的内在感情的字眼。比如丘逢甲《春愁》,题眼就是“愁”字,比较直观地表达了作者惊闻宝岛台湾被日本割占后的愁闷之情。
2、了解作者。因为“文如其人”,一个爱国诗人的生活经历、主导思想和艺术追求常常体现在主要作品之中,掌握这些常识,就有助于我们知人论世地鉴赏爱国诗歌。比如两宋时期的岳飞、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的诗作,常常表达故土难收、壮志难酬的悲愤,多爱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这些常识,对我们快捷地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具有很大的帮助。
3、关照题目注释。爱国诗歌的题注,往往补充说明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其他相关情况,绝不是画蛇添足之举,有效地利用它们,综合辩证地分析诗歌,会大大提高我们鉴赏结论的合理性、准确性。
技巧二:分析意象,抓住“关键”
古典诗词的意象常常有特殊内涵:比如,以冰雪喻心志高尚,以折柳表无限惜别,以蝉喻品格高洁,以草木繁盛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以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的形象„„因此,爱国诗也大多重视意象的选择,意境的构建,
通过景色的悲乐,氛围的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来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岳飞《小重山》“人悄悄,帘外月胧明”一句,就借助人悄、月朦等意象,创造寂静而迷茫的意境,表达了反对投降、力图收复失地的愿望无法实现的苦闷。
分析爱国诗,要特别注意抓三个关键:
1、抓典故。基于现实压力和讲究学养、含蓄的诗歌传统,爱国诗人常常借助典故来表达自己深沉的思想感情。比如,“黄金台”可以表达受到君王赏识的渴望;“燕赵悲歌”可以表示壮士复仇之意;“破壁”可以表达一展雄才,为国效力之愿„„认真分析典故的来源和含义,可以比较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抓诗眼。诗眼,即诗句中最能揭示景物特征或表示作者感情判断的字眼。如李益《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一句,诗眼分别为“春”和“尘”字,不仅写出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隋家宫阙的破落衰败,而且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中,对亡国暴君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批判,表达对国事的深沉忧虑。
3、抓诗骨。诗骨,即爱国诗歌中带有直接议论抒情成分的句子,它们是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认识态度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如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尾句“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就比较鲜明地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报国无门的无奈情绪。
技巧三:利用题材,妙悟情感技巧
由于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影响,对自然风物、生活现象,中华民族均会产生许多相似的认识和情感;而这些思想情感,也习惯于通过具有共同文化色彩的素材、行为方式来表达出来。比如,爱国者可以借助十五望月,自然产生怀亲思乡之情,家国破碎之痛,韶光已逝、壮志难酬的悲叹;也可以利用典故,借古讽今,自我比况,抒发激烈壮怀,倾诉抑郁块垒。因此,从爱国诗的题材类型入手,就很容易把握其常见的情感范围和惯用的艺术技巧,以便全面、准确、深刻、到位地鉴赏好爱国诗歌。
重点注意以下四类:
1、羁旅诗:感情上,在真挚思念家乡、亲人的同时,也可以表达为忧国忧民、为国效力的渴望;在表现上,常用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衬托、虚实结合等传统手法。如杜甫《旅夜抒怀》。
2、咏物诗:表面写物,实际写人,以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托物言志,比况诗人自己的遭遇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如李贺《马诗》。
3、咏史怀古诗:通过凭吊古迹,吟咏古人古事,借古讽今,表现自己的遭遇和抱负。常用对比、衬托等手法。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边塞诗:往往通过边塞风光、边疆将士的征战生活的描写,表现誓死报国之情和对遭受苦难人民的深深同情。惯用方法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用典、虚实结合等。如李白《塞下曲》。
5、伤时诗:多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
朽,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和报国无门的悲伤。
[跟踪训练]
一、阅读杜甫《倦夜》,做1、2题: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1)此诗为广德二年写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一度逃往陕州避难。
1、这首诗的题眼是什么?表现了诗人什么感受?
2、本诗是什么题材的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唐朝令狐楚《少年行·其一》,做3、4题: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3、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
4、后两句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
三、阅读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做5、6题: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5、古人认为这首送行小诗“颇为别致”,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谈谈自己的理解。
6、诗中哪些字眼体现了作者盛唐时代的豪情和浪漫主义风格?
四、阅读文天祥《南安军》,做7、8、9三题: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7、颔联运用设问句式,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8、尾联使用《诗经·采薇》篇的典故,有什么目的?
9、颈联来源于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试比二者在表达爱国情感方面的异同。
五、阅读戚继光《望阙台》,做10、11题: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注释:望阙台位于福建省福清市的一座山顶。作者常在此处远眺京师,因而命名其为望阙台。
10、前两句的“寒”字和“望”字富有什么内涵?
11、后两句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流露了作者怎样的爱国之情?
六、阅读陈子龙《渡易水》,简答12、13题: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释⑴陈子龙(1608-1647),崇祯进士,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自杀。⑵并刀: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匣中鸣:古人形容壮士复仇心切,常说刀剑在匣子里也发出叫声。
12、这首怀古诗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13、你认为本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艺术风格?
七、阅读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做14、15题: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注释]①缟素,缟是一种白色的丝织品,缟素即丧服。②投鞭渡,即投鞭断流,喻军队之多。前秦符坚将攻晋,石越以为晋有长江之险,不宜勤师,坚曰:“以我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14、本诗是如何表现作者宏伟抱负的?
15、试分析最后一句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
八、阅读龚自珍《漫感》,做16、17题: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注释:本诗写于道光三年(1823)。当时西北边疆动乱,东南沿海一带英、美等已开始进行经济掠夺。
16、填空:箫、剑是作者诗词创作中蕴涵深厚的意象。本诗中的“箫”是指,照应本诗的第 句诗;“剑”是指 ,照应本诗的第 句诗。它们分别从 两个方面诠释了作者“平生意”的深刻内涵。
17、有人评价:“本诗之妙尤在以显豁磊落之笔,出深曲沈至之情。”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谈谈自己的看法。
九、阅读周恩来《无题》,做18、19题: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注释:1917年夏,周恩来在南开中学毕业,并东渡日本留学。东渡时,书此诗赠同
窗好友。
18、本诗使用了哪些典故?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19、这首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完美结合的典范,体现了革命家务实而又激昂的爱国豪情。请根据诗歌内容做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题眼为“倦”字,十分鲜明地揭示了诗人忧国忧民、彻夜难眠的疲倦感受;2、伤时诗,表达了作者在战乱不息、国家多难的时刻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感慨。3、少年出征图:弓背如彩霞明亮,宝剑磨得像霜雪一样闪亮,迎着秋风,少年跨上战马,奔驰出咸阳。诗的前两句刻画了武艺高超、精神饱满、慷慨报国的少年形象。4、后两句
是诗骨,既是少年的心理活动,又是诗人的坚强决心。全诗基调高昂,表现了诗人收复故土、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5、此诗不落窠臼,没有直接写惜别之情和直言对胜利的祝愿,只是写出想象中的两个行军镜头,以壮僚友的行色:一是友人迅疾如飞地驰过火山,二是碛西军营惊破战地早晨的号角声。但是,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友人的豪健气概和我军雄壮的声威,叙述自然,比兴得体,可谓别具一格。6、“少”字,体现了行路之难,环境的艰苦;“疾”字,形象地歌颂了刘判官身手的矫健不凡和一往无前的气概;“太白西”,极言其远,唤起人们庄严雄壮和必胜的神圣感觉;“动”字,表明在天真好奇的诗人眼里,一声号角就可一扫如磐夜气,将胡天惊晓,显示了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和英雄气魄,体现了盛唐时代的豪情和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7、抗元失败后恨不战死沙场的悲伤和对民族危亡的深沉忧虑。8、借典故委婉而又坚定地表达了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生不作元人,死做庐陵鬼的强烈爱国感情。9、都表现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国家衰亡的黍离之悲。不同点是:杜诗通过客观的景物描写,侧重表达感伤情怀;文诗还表达了元人一时取胜难以改变历史,中华江山千年永固的坚定信念。 10、一个“寒”字,不仅写出了海色的清冷,而且写出了诗人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抗倭生活的困苦艰难,以及得不到朝廷理解的苦闷感情。一个“望”字,表达了作者摆脱孤立无援处境,期盼抗倭斗争得到朝廷充分支持的强烈愿望。11、诗的后两句,运用联想、想象、比喻等艺术手法,将繁霜染红的满山秋叶,来比喻自己抗倭报国的一腔热血,借景抒情,表达忠于祖国,愿意抗倭事业而献身的高尚品质。12、对比、用典。通过古今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风雨飘摇而慷慨报国壮士难觅的深深慨叹。13、悲壮苍凉。诗人途经易水,感受燕赵悲歌,感叹时世艰难,壮士无多,怀古伤今,悲壮激昂之情溢于言表。14、作者开头就描写了十万将士为南明皇帝服丧,发誓复仇的悲壮场面,显示了哀师必胜的信心。接着使用“投鞭断流”的典故,进一步突出抗清雄师的浩荡气势。最后,直抒胸臆,表现了“誓灭胡人”、匡复明室的雄心壮志。15、使用了双重否定句式。结句用两个“不”,否定加否定,更加强了肯定语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报效国家的坚定的信心和英雄气概。 16、赋诗忧国的哀怨幽情,二;从军报国的雄心壮志,一。文、武。17、同意。本诗题为《漫感》,其实是有感而发,针对性很强。开篇前两句“绝域从军”、“满词笺”,即点明作者武可从戎、文可经世的雄心,但是,“惘然”、“幽恨”二词,以显豁的语言,深沉地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悲愤。最后两句看似自嘲“负尽狂名”,其实包含无限悲愤辛酸,郁勃苍凉,令人耸然动容。18、①“大江歌罢”, 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句子。此处用典,表明其志向的豪迈。②“面壁十年”,指达摩禅师在嵩山少林寺山洞里面壁十年,默默修禅,终成禅宗初祖。作者以此反映自己为国刻苦钻研、发奋学习的决心。③“破壁”,源自《历代名画记》的传说,南朝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一经点睛,巨龙则破壁腾空飞去。作者以此表达如巨龙腾飞、一展救国雄才的人生追求。④“蹈海”,近人陈天华留学日本,为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毅然投海自杀,以示警醒。“难酬蹈海亦英雄”,表明诗人为了救国救民甘愿献出宝贵生命的豪气。19、 起句高唱苏轼的豪放诗词,毅然东行,气势雄伟,决心坚定,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豪情壮志。次句,直言要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表现了作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和务实精神。三句将“面壁”和“破壁”巧妙地结合起来,充满想象和传奇色彩,不仅是一种修辞艺术创造,更反映了诗人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力求掌握科学知识的踏实态度和渴望为国效力、担当天下大任的高尚追求。结句,以革命先驱陈
爱国思乡得诗歌有哪些篇七
《读优美诗歌 品思乡深情》
读优美诗歌 品思乡深情
——《长城谣》教学设计
会盟一中 李晓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能力目标: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重点: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融进作者的情感来提升朗读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情境设置教学法、讨论法、竞赛法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视频《我的中国心》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都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早已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容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简介作者
席慕容:台湾诗人。祖籍内蒙古。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
三、目标明确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跨上四级阶梯,即听读、初读、品读、悟读
四、听读诗歌
1、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并划出节奏和重音。 隘口(ài) 歌谣(yáo) 蹲踞(jù) 山巅(diān) 焚(fén)
敕(chì)勒川
2、让学生说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
要朗读好诗歌,除了要读准字音外,还要注意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同时还要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五、初读诗歌
1、学生试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2、整体感知: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是什么?
长城
诗歌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梳理: 咏物抒怀
长城---------------思乡之情
3、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疑。
如:“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成功和失败,诗歌语言具有形象含蓄的特点。
六、悟读诗歌
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诗歌来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合作探究:
1、第一节中你读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2、第二节中诗人为什么说:“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3、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作者希望梦见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不眠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1、 长城是战争的见证,是荣辱悲欢的见证,更是历史的见证。长城饱经沧桑。
2、 长城是民族的象征,是祖国的象征,想到长城有强烈的思乡之情,所以“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
3、 梦回故乡。乡愁太深,难以入眠。
总之,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诗人借助长城黄河,尽情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全班齐读全诗
七、品读诗歌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谈谈体会。
我们刚刚体会了这种浓烈的思乡之情,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呢?
例如:这种情感像烈火一样炽烈。
2、学生谈谈每一小节应该怎样读
3、挑战录音中的朗读
A、学生自由选读最喜欢的小节
B、推荐学生朗读
八、拓展延伸
我们从诗中感悟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其实,这不仅仅是她对自己故乡的热爱,更是对祖国的热爱!你还知道哪些表达思乡爱国之情的诗句?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九、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板书设计:
┏长城的沧桑——两千多年的悲欢离合┓ 心系故国
长城谣┫依恋长城——唱不成声,写不成篇 ┣ 思恋故乡
┗梦回长城——难以成眠,梦回故乡 ┛
反复诵读 感悟诗情
会盟一中 李晓枫
诗歌是文学大花园中最美的一朵,是文学星空最璀璨的一颗。它以简洁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丰富深厚的情感。诗歌本身就是一首无谱的音乐,因此诗歌教学应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品析语言。但是诗歌的朗读要有层次,让学生在读中得以提高。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读的环节:
1、 听读诗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听课文朗读录音搞准字音,并且注意节奏和停顿,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并读熟诗歌,有个直观的印象。
2、初读诗歌,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有直观到内涵,通过朗读整体上感悟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因为席慕容的诗较为含蓄,学生可能一时读不太懂,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探究,使学生初步读懂诗歌。
3、悟读诗歌,这个环节比前边更进一层,让学生深入地去理解诗歌,读透诗歌。为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第一节中你读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2、)第二节中诗人为什么说:“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3、)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作者希望梦见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不眠呢?
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思考和讨论,从而读透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如火的思乡之情,并且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品读诗歌,这个品,首先在于品诗歌的语言,学生正处在诗的年龄,应该让他们在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的美感。如,含蓄美: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用词美:今夜月光应如水;修辞美: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间,冷眼看人间的恩怨;句式美: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另外品朗读的感情,这次是在读懂、读透的基础上的感情的把握,这时,学生是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并且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所以读的又是自己的心声。这又达到了一个更高层次。
总之,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这四个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感情,提
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素养,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爱国思乡得诗歌有哪些篇八
《乡愁》
《乡愁》教学设计
木兰县第二中学
冯佰珍
《乡愁》教学设计
木兰县第二中学 冯佰珍
课题: 乡 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充满感情的朗读诗歌,准确地把握诗歌感情的发展变化,并学会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陶冶学生对诗歌艺术美情感的熏陶。体会作者强烈的怀乡思国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母亲,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诗文联想法,合作探究法,知识迁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课前欣赏佟铁鑫演唱的《乡愁》)
一曲乡愁唱出了许多游子的心声。是啊,每个在外求学的学生,在每个日落的黄昏,月圆的夜晚,总是会情不自禁的想家,想起家中每天操劳的父母,想起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神,想起父亲伫立远眺的身影,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总是思绪万千,涕泪涟连。我们想家的时候,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感受他那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学习诗歌(分四个乐章来学习)
第一乐章 深情朗读(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饱含深情读乡愁) 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听配乐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语速和朗读节奏。
这首诗的朗读基调是——深沉的,是深沉中略带哀伤的。
我们朗读时的速度应该是——缓慢的。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
指生朗读,读后评议
学生齐读。
第二乐章 想景悟情(明月别枝柳梢头,斟满一杯乡色酒,让我们细细品味诗歌的情感,再现诗歌的意境,下面进入第二乐章:再现意境咏乡愁)
学生朗读诗歌,体味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情感。
思考问题: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诗人运用什么顺序借助什么具体事物表现浓浓的乡愁?
3、这些事物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的?
学生们各抒己见,感受诗歌的意象与情感。
4、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诗是精练而含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的意境,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用语言表达出来。)
第三乐章 研读赏析(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我们采一朵海棠红,飘一片雪花白,让我们踏着腊梅的芬芳,进入本节课的第三乐章:含英咀华品乡愁) 从整体上发现、总结诗歌的艺术美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2,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欣赏诗歌 学生发现、总结
整齐的结构美:美在富变化于统一的结构。每节诗句数,句式,字数完全相同,每一节中三短一长,长短交错,富于变化,四节结构一样,给人以美感。
深沉的意象美:美在作者从悠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概括诗人漫长生活历程和对故园深沉的怀念。
和谐的音乐美:美在运用重章叠句,回旋往复,一唱三叹,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第四乐章 佳句访写(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不同的人表达乡愁的方式不尽相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仿写。下面进入第四乐章:放飞心灵抒乡愁)
1、佳句仿写
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乡愁。
学生们仿写展示
(是啊,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一曲歌,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就是乡愁。)
2、各领风骚话说愁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颠,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 拓展视野,学生们积累诗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师: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那浓浓的思国情,一定激发了你对祖国的赤诚,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回忆一下,有哪些时候,“祖国”这两个字回在你的心中涌动呢?
生1:运动健儿们奥运会拿金牌的时候!
生2: 每周一早晨全校师生举行升旗仪式,当我们高唱国歌,注视着国旗冉冉
升起的时候!
生3:前几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时候!
生4:当我看电影《火烧圆明园》时。 因为这部电影使我感到愤怒和屈辱,使我真正明白国家落后、民族羸弱的苦难,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更加强烈的希望祖国能够繁荣富强。
生5;还有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时候!
生6:还有我国的艺术家在国外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比如“千手观音”。 生7:神六火箭成功飞天时。
生8:祖国六十年庆典时,看到壮观恢弘的场面。
结束语:看来同学们内心感情的潮水已经汹涌澎湃了。是啊,爱国是一种美丽的情结,不论你漂泊何处,也不论你身在何方,故乡始终魂牵梦绕在你心灵最深处,而这种故乡情结,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啊!那一衣带水的海峡,割断了多少血脉联系,酿成了多少华夏子孙难耐的乡愁。温家保总理访美期间在纽约会见华人华侨时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大愁。
归来吧,他乡的亲人,母亲在深情地呼唤你
归来吧,漂泊的游子,祖国在张开着怀抱欢迎你!
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课文
2、搜集、整理有关乡愁的文章。
《乡愁》说课教案
大家好!我是木兰二中学校的语文教师冯佰珍,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
一、说教材
《乡愁》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本文是余光中的一首思乡爱国诗。诗歌借助于几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浓烈的情感,感动了无数读者。他的情感深沉而又热烈;他的意象丰富而又含蓄 ;他的节奏优美而又和谐;他的结构匀称而又统一。吟诵并欣赏这首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依据课程标准对诗歌的要求,诵读诗歌,在理解、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我将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诵读诗歌,学习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陶冶学生对诗歌艺术美的感悟力,提升语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强烈的怀乡思国的感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及其确立的依据: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如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及其确立的依据:
初三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采用诵读感知法、诗文联想法、合作探究法、知识迁移法。
诵读感知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
诗文联想法:通过联想,想景悟情,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知识迁移法:通过积累诗词和佳作仿写的方式进行知识迁移。
说学法:我把本课教学分为“美读乡愁——再现乡愁——品味乡愁——倾诉乡愁” 四大模块。 学生利用自由诵读法,对语言进行语感分析。通过自主学习来对意象进行分析进而理解诗歌感情;采用发现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形式。
5、说教学过程:学习诗歌(分四个乐章来学习)
第一乐章 深情朗读,饱含深情读乡愁
(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明月别枝柳梢头,斟满一杯乡色酒。让我们饱含浓浓的深情,进入本节课的第一乐章:饱含深情读乡愁)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 先听配乐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语速和朗读节奏。
2、 这首诗的朗读基调是——深沉的,是深沉中略带哀伤的。
3、 我们朗读时的速度应该是——缓慢的。
4、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
5、 指生朗读,读后评议
6、 学生齐读。
第二乐章 想景悟情,再现意境咏乡愁
(读诗,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放飞想象现意境,细心揣摩理情感,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乐章:)
学生朗读诗歌,体味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情感。
思考问题: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爱国思乡得诗歌有哪些篇九
《乡土情结--思乡诗歌鉴赏》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63049.html
下一篇:心疼她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