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的现代诗

| 公路造价师 |

【www.guakaob.com--公路造价师】

桂花的现代诗篇一
《关于桂花的诗歌》

情疏迹远只香留。”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宋之问诗:“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李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骚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离骚》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渔隐丛话》)“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长篇须曲折三致意《远志斋词衷》”、“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沈谦《填词杂说》)”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刘熙载《词概》)”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如果我们在引领学生鉴赏古典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一)、注重“起”式。古人对于诗文的开头十分重视,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小令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长调尤重单起之调,贵突兀笼罩,如东坡‘大江东去’是。有对起之调,贵从容整炼,如少游‘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虽是谈论的词的章法,但却说明古人对于诗词的“起”是用心良苦的。

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逼面、铁骑突出,将作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气迸射而出:这都是开门见山的“起”例。但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言志”“缘情”传统、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如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的起句“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中,以兰叶的“葳蕤”和桂花的“皎洁”,抒写自己“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怀;白居易《暮江吟》中诗人托“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发自己“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以上诸例,都深合“起”的要求。

(二)、明辨“承”接。古典诗歌不仅“起”的形态各异,“承”的方式也摇曳多姿。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无论那种方法,依据文本中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应该是体察诗歌结构的不二法门。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曾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由此可见“承”在诗歌的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如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蝉院》的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承首联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显章法的浑圆,又使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长,被欧阳修称为“造意者为难工”之语;杜甫的《登高》则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见

一斑,难怪被胡应麟称为“全篇可法”。总之,“承”不仅在结构上起缝合传递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铺垫和蓄势使得后面的“体物写志”更有根基,所以“承”决不可轻忽。

(三)、聚焦“转”式。“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不仅使诗歌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古人所说的诗词之妙,“妙在衬跌”,(刘熙载《艺概》)“词须愈转愈深,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刘熙载《艺概》),“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温柔敦厚,诗教也,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我们都可看作是对古典诗歌内部结构中“转”的作用的诠释。如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从贬所渡江逃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会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转”的作用大矣!杜甫《述怀》中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也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这就是高考命题者对诗词的“转”青睐有加的原因吧。九四年的《秋菊》九五年的《如梦令》九六年的《咏史》今年的《约客》的题肢的设置都可证明这一点。

(四 )、善抓“合”句。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刘勰〈文心雕龙〉)”“神光所聚(刘熙载〈艺概〉)”的“诗眼”和“词眼”所在。因此,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更应钟情于此。古人曾说:“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俊”(〈填词杂说〉);“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尽。”(刘熙载〈词概〉)都是指的诗词的结句的要领和作用而言。诗词的结句的方式很多,但不外乎明结和暗结两种。一是直接抒情、言志、阐理。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句叙事点题,结句更是扬“青春作伴好还乡”之乐,抒“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惊喜之情。确然是“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引);孟郊的《登科后》中的“一日看尽长安花”,又体现了作者何等的畅快得意乃至神采飞扬的情态。古人所说的“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艺概》)完全可以说明此类结句的明快、质朴、无意造语却自然天成的特点。另一种是“以景语结情语”(张炎)。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李益《汴河曲》的结句“风起杨花愁杀人”,就借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遥寄了作者的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现实的政治感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结句“暗风吹雨入寒窗”,作者那惋惜、愤懑、悲痛相互交织的情感,全都蕴含于景语之中,含蓄蕴藉、深藏不露,确实是“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可见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如果善于从结句切入,也同样会给我们提供一把解读诗歌主题和形象的钥匙。

自然,文本层面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还包括语言的声、色、形,诗歌的意象、诗画的相融等等。笔者将另文赘述。需要指出的是,笔者提出从文本的层面上体悟,并没有否认审美主体在文学鉴赏中的核心地位,相反,任何体悟文本层面的审美活动都必须以主体的观照为前提。我们想强调的是,古典诗歌应首先从文本这个“先结构”入手,遵“路”识“真”。

桂花的现代诗篇二
《桂花的传说和桂花的诗词》

桂花的传说和桂花的诗词

我国桂文化源远流长,独具异彩。随着旅游事业的发,以桂花文化为依托,在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桂林、咸宁等地,结合旅游和经贸活动,举办各有特色的“桂花节”,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使桂花更加深入人心,扩大了地方的知名度,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桂花与月亮结缘,源于古代神话传说。桂文化与旅游自古也结下了不解之缘。萦绕着神奇、美丽的传说,让人心驰神往。

(一)桂花的神话传说

1、吴刚伐桂与蟾宫折桂

人们见到桂花,常联想起月亮。中国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被我国人民联系在一起编织出脍炙人口的优美传说。农历八月,古称桂月,是赏桂最佳的月份。因此、“桂魂”、“桂月”、“桂窟”等,都成为月亮的代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使桂树成离种在月亮上的神树,连毛泽东也写下了“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的浪漫诗句,伟大的情怀也溶进了这美丽、动人的传说中。

古今中外,人们还把桂花树作为成功、友谊、爱情、美好、吉祥的象征,正是由于月宫中有桂树的传说,便由此也有了“蟾宫折桂”的说法,折桂成了中举的象征,“桂林一枝”成为出类拔萃、独领风骚的同义词,人们将科举考试称为“桂科”,将科举考中称为“折桂”,登第人员的名籍则称为“桂籍”,许多才子争攀折。嫦娥首:“三种清香——状元是红,黄为榜眼,白为探花郎”。将桂花的花色——红(丹桂)、黄(金桂)、白(银桂)与科举中殿试的头三名联系起来,巧妙绝伦。

(二)桂花诗词歌赋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无诗不成名花,名花必然引发名诗,魏晋以来,称颂桂

花的诗词歌赋和名句佳作,浩如烟海,成为中国桂文化中的瑰宝。

1、描写桂花之品格

桂花生于南国山中,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加上有关的传说,便具有仙质、素韵、丹心、妍姿、凌霜等品格。

曹植的“桂之树,桂之树,桂生一何丽佳!扬朱华而翠叶,流芳步天涯”。 南朝梁代诗人范云突出描述桂树独特的生态、风韵与魅力的“南中有八树(八树:月宫里的桂树),繁华无四时。不时风霜苦,安知零落期”。

唐代他白有《咏桂》诗:“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树垂芳根。”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2、描写桂花之芳香

桂花虽小,但花期长,香气特别。桂花的香气有别于兰花的幽香、梅花的淡香、水仙的清香、荷花的微香、既是浓郁的,又是清雅的,让人难忘而记忆深刻。故古人赞之曰“雨过西风作晚凉,连云老翠人新黄。清风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描写桂花开时,连名贵的香料龙涎也不香了。杨万里有“雪花四出剪鹅黄,金粟千麸渗露囊。看来看去能几大,如何着得许多香”、“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范成大有“月窟移来有贵名,一帘金碧照冬荣。鼻端入妙睡魔醒,眼底会真诗句生。”朱熹有“众芳摇落究秋期,横出天香第一枝”。王十朋友“异日天香满庭院,吾庐当似广寒宫。”宋代诗人吕声之:“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橘绿与橙黄?自从分下月中种,果若飘来天际香。”桂花是三秋期间的领衔花木,有着不凡的渊源和异乎寻常的奇香。

桂花的现代诗篇三
《18 桂花飘香 诗文更香》

桂花飘香 诗文更香

——读《延安精神赞 颂歌献给党》诗歌散文征文集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我读着孝感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主编的“延安精神赞 颂歌献给党”诗歌散文征文集的印刷清样稿,书香伴着花香,其乐无穷。这部诗文集是孝感人献给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的厚礼,是孝感儿女高歌亲爱的祖国、伟大的共产党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声。

一首首清新淡雅、健康明朗、扣人心弦、耐人寻味的诗行;一篇篇叙述感人、激情扬溢、寓意深远、令人启迪的散文,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歌颂延安精神,颂歌献给共产党”。是这次征文的主旨,也是文集中诗歌散文的灵魂。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各自的经历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见解。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的党、毛泽东同志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培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丰富和升华。它包括艰苦奋斗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理论联系实践不断开拓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我一次又一次读着《延安小米》,这是一首延安精神赞的绝妙好诗。诗人以“延安小米”为意象,托物言志,用来赞美延安精神,将抽象的理念和鲜明的艺术形象交织起来,产生强大的艺术魅力,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作品中形成内容核心的是艺术家主体方面的构思和创作加工所灌注的生气和灵魂,是反映在作品里的艺术家的心灵。”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在于主体心灵观照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心灵本身的观感和情感。周芳在《延安小米》中采用了扩展式的艺术构思,从一个单纯的基点“延安小米”出发,逐渐向深处、广处、远处推去,由相关的意象一一展开,每一个后来的意象不仅是前行意象的连续,而且是其加深和推远,最后达到抒情的顶点。“历史的制高顶上/我看到了你/延安小米”,诗人急不可耐地流露出对延安小米的向往、思念和崇敬。“这是国土上最幸福的植物”,因为人民的军队和你唇齿相依,民族伟人与你朝夕相处,这不是普通的植物,“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你便有了睿智与从容的光芒。”接着以誉为“这是国土上最坚强的庄稼”,“这是国土上最神奇的小米”,层层递进,表面写小米,而其实质此诗处处是从多侧面写延安精神。随着诗人感情的流程,从历史写到现实,“今天/当我遏不住激情赞美和怀念/剥开你的内核/我读到/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依旧繁衍出中国的力量。”诗人选取典型的事例,形象地抒发了延安精神穿越时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最后一段,是全诗的总结与升华。“六十年前/你是一个民族最早的能源与武器/六十年后/你依旧是一个民族血液里永驻的希望。”诗人将一切寓意和深刻的感情都包含在诗的结尾,成为全诗的高潮和精华。诗如其人,周芳个性善良单纯,她的诗也是简约直率,语意清晰,无论短句或长句,不含混、不娇柔、不故作高深,却处处可见情感真挚流露,音韵自然顺畅,自有清淡而深远的韵味。

如果说周芳以延安小米为意象唱了一首“延安精神”的赞歌,那么另一位女诗人金丽萍则以新时期,一位共产党员、平凡的劳动妇女、乡村基层干部雷菊秀全心全意为乡亲服务,这是对延安精神生动诠释。金丽萍写了朗诵诗《黄土岗上的山菊花》。诗的第一段,诗人用“山菊花”、“春燕”、“彩霞”、“小桔灯”一组美丽的意象对其主人公的赞美。“雷菊秀/一个和山菊花一样的名字/雷秀菊,一个梦里寻她千百度的身影。”诗人直叙胸臆,从雷菊秀的人生历程,“三十个冬秋春夏/你一步一个脚印/脚印里装满汗水和梦想”„„“她把乡亲当亲人,贫困的小村是她的家,从担任村支部书记那天起。”“你说你要做黄土岗的女儿/要做一朵开在黄土岗上的山菊花。”诗人被雷菊秀美丽的山菊花赤诚的心,高尚的信念所激动,内心产生异常饱满的情绪,这种强烈的激情,如地火喷薄而出,如山洪直泻,诗人用典型的事例,用对照的手法,“你让村里乡亲们家家住进新楼/你自己却栖息在三间土屋下,”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一心为公的形象,因积劳成疾,雷菊秀倒下了,诗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和悲惜,她呼喊着:“雷菊秀,我们的好菊秀/你的生命终归是血肉之躯/怎能经得起如此棒打,”菊秀走了,“你是一身劳作而走的/你是两袖清风而去的”,诗人将叙事与抒情结合的天衣无缝,情深意挚,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共产党员形象屹立在我们面前,菊秀走了,她永远活在乡亲们心中,她的精神成为宝贵的财富,激励着人们。诗人擦干了泪水,将山菊花的意象升华。“当你化作一片秋叶凋零在乡村的泥土时/你又灿然开成了一朵山菊花/美了山村/秀了农家”。诗的最后一段首尾照应,英雄长眠黄土,但她依然牵挂乡亲,惦记山村。诗尽意未尽。金丽萍的这首诗可谓这部诗文集中的精品,弘扬了时代主旋律,再现了人间的真、善、美,丰

满的人物形象、火般的激情,优美流畅的语言,扣动读者的心弦。

喝水不忘挖井人。“延安精神”是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培育、倡导的,他们身先士卒,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南飞在《延安颂》中选取四个画面:“南泥湾”、“毛主席种辣椒”、“朱德捡粪”、“周恩来纺线”,真切而生动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范,人们永远铭刻在心。由于篇幅所限,诗文中好诗辈出,还是让读者自己去欣赏吧。

散文是这部诗文集中另一个版块。用散文这种较自由的文体来赞延安精神,歌颂中国共产党,我们的散文作者是得心应手。这些散文围绕征文的主旨,站在时代的前沿,弘扬主旋律,用历史的、现实的题材,记叙、议论、抒情、写景状物,文字上十八般武艺都可用上。张扬是我市青年作家中写散文的高手,文集中他的散文《解读晏桃香》出手不凡。久违了晏桃香,一位极普通的农家妇女,一位历史时期的先进典型,她“是新中国千百万妇女中的典型,也是几万个典型妇女中的一般。”在迎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庆时节,人们不会忘记她,年轻的张扬更要了解整整长他六十岁、离开人世已十多年的老奶奶晏桃香,“想弄明白那一代人的人生追求。”作者用一组组特写镜头,记下了她的几个人生片段:踮着一双小脚,从贫困乡村的小媳妇,走向雄伟的人民大会堂,1958年在孝感火车站,在伟人的专列里,毛主席亲切接见了她,她的名字传遍中华大地,她仍如过去一样,奔走在田头地角,心系众乡亲,唯独没想到自己„„甚至在弥留之际还嘱咐子女“三个不准”。“她是用整个生命饱蘸激情,在时代的画布上涂抹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作者对晏桃香平凡而又光辉一生的礼赞。行文至此,作者以火山喷薄的激情,哲人的睿智解读了晏桃香:“我们可以漠视那段历史,但不能漠视那一代人的追求和信仰。”《解读晏桃香》可称为一篇散文诗,简约的叙述,火般的激情,优美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文章虽不长,但现出雄浑厚重、大气磅礴的气势与心性高扬的精神。

李伯华的《延安感怀》将记叙、抒情、议论熔一炉。作者选用游记的手笔,介绍了延安的历史和地理位置,特别是详细地叙述和描摹了“杨家岭”和“枣园”,使人身临其境。记叙是为感怀,作者歌颂红色首都延安,歌颂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歌颂奋发向上、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今天,我们向往延安,感受延安,体验延安,就是要珍惜延安,宣传延安,学习延安。”要弘扬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不断放射出时代的光芒。这是作者的心声,也说出了十三亿中华儿女的心里话。李伯华的散文发自内心诚挚的感叹,朴实自然、行文晓畅,给人感动和启迪。

《延安精神赞 颂歌献给党》是一部令人耐读的好文集。要知梨子的滋味,还是亲口尝一尝,这样你才能得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你才能得到愉悦和美的享受,你才真正感受到“桂花飘香,诗文更香”的绝妙。

(作者系孝感学院文学院教授 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

桂花的现代诗篇四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诗》

1.小岛:月亮升起的地方

月亮升起

有雕归巢的声音

有鱼儿跃出碧光

有琴声演绎古老传说

好多不知谁的眼睛

落于白桦树上 眨眨地

透出智慧和孤傲

夜里

却抛给月亮

无限柔情

也是那晚

贴在窗上的那些

姥姥剪出的窗花

被冰凌花裹着

在我的梦中

溶化了

(萨尔图:大庆市一地名,蒙语意为“月亮升起的地方”)

2.中秋

1.

如果那也算作一次分离

在我年轻的心中

是否可以原谅你

就像落叶可以原谅野风

无礼

青春可以原谅岁月

将她抹去

2.

蟋蟀停止了吵闹

石榴树挂满了羞红的果

最后那一场雨淋湿了野玫瑰

(他们说湖边的玫瑰喜欢歌)

你会不会坐在月下

听我唱

听我的歌飞进山林

飞越湖水

飞向那一轮圆月

3.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难演的戏

在众人围成的舞台上

没有灯火 没有音乐

只有用我嘹亮的声音

唱那首忘了名字的歌

那又怎么样呢

岁月还将继续

不知到哪一天 又要分离

4.

月已升至半空

原来湖水也会有潮声

原来自始至终永恒不变的

只是月圆月缺

苍白的林中

秋菊绽放

月下

你我含泪挥别

1992年10月9日

中秋诗词——外国诗歌

1.威尼斯船歌

〔英〕穆尔屋 ○尚家骧译

当晚风吹过那彼亚采塔的时候,

啊,妮娜,你可知道,有谁在此等候? 虽然你戴上面罩轻纱,我也能分辨, 你知道我的心中爱情如火燃烧。 我披上船夫的伪装在此等候,

我战栗地告诉你:“小船已准备好了。” 啊,来吧!趁乌云还遮掩着明月, 快来吧!让我们趁此月夜飞奔他乡!

2. 皓月

〔法〕魏尔伦 ○葛雷译

皓月闪烁在树林,

枝干上 树叶下

发出一种声音

啊,心上的人。

池塘像深邃的明镜,

倒映着黑色的柳影,

风在柳梢啜泣嘤嘤……

梦幻吧,是时候了。

辽阔,温馨的宁静

似乎走下

星光闪烁的苍穹

这正是美满的时刻。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中秋》

如果那也算作一次分离

在我年轻的心中

是否可以原谅你

就像落叶可以原谅野风 无礼

青春可以原谅岁月 将她抹去

蟋蟀停止了吵闹

石榴树挂满了羞红的果

最后那一场雨淋湿了野玫瑰

(他们说湖边的玫瑰喜欢歌)

你会不会坐在月下

听我唱

听我的歌飞进山林

飞越湖水

飞向那一轮圆月

《中秋月》

中秋的月亮

总是那么惆怅

似一洼秋水的悲凉

蕴着我无可奈何的感伤

借你纤纤的手

剪一缕朦胧月光

让我把今夜的孤独收藏

八月的桂花开始了飘香

而我

再也找不到了来时的方向

《月之故乡》 彭邦桢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奔月》舒婷

与你同样莹洁的春梦

都稍纵即逝?

而你偏不顾一切,投向

不可及的生命之源

即使月儿肯收容你的背叛

犹有寂寞伴你千年

为什么巍峨的山岳

不能代你肩起沉重的锁链

你轻扬而去了吗

一个美丽的弱音

桂花的现代诗篇五
《最全面的 现代诗》

桂花的现代诗篇六
《经典现代诗歌大全》

经典现代诗歌大全

向家乡告别(组诗) 作者:一把手术刀

长高的庄稼

我围着火把跳舞,唱歌

然后,在月亮升起的时候

骑着火苗捕捉秋天

秋天里有长高的庄稼

我的脚印至今整齐的摆放在去年——

一场雾和霜的白里,不能自拔

空虚而寒冷的乡村,长满粮食

那里的苞米高高挂起,并填满窗户

我可以听到夜晚米锅的微笑与莺莺的甜蜜

早起晚归的农民,脊梁上奔跑着一匹骏马

汗水浸透广袤的大地

一群跳动的果实,沿着河岸,讲述漂流着的石头与自由 还有淅淅沥沥的落叶,夹杂着老黄狗的叫声

弥漫山野

夜晚,灯亮了

在布满水分的暮色里

村庄恢复了生机

庄稼寂静的,像桔红色的火

在暖流中航行

寻找一种可以飞翔的地平线

家乡,岁月中流淌的绣源河

沸腾而又热烈

那些喂养耕犁的黄土

在老人的脸上,缀满花朵

我不需要向祖先的墓地告别

也不需要等待一只鸟划过记忆的波浪

所有的花和小草,迎着太阳的方向

我伸出手,遍地都是鲜艳

童年的梦,浅浅的目光

延伸,像荒地中模糊的绿色

我撩开透明的铜鼓

感受一颗心脏的跳动

在北方的土地上

为自己和身边的父老乡亲,寻找明天

寻找一种可以飞翔的地平线

整个八月,我都在忙着用真诚交换父亲手中的马鞭 用一脉相承的手,写下文字,幸福和理想

秋天遗落的种子,填满黑暗里张开的嘴巴

我避开雨水,在小径上行走

村头的花园空无一人,每扇门都向我开着

几只黑瘦的山羊

几只走远的黑瘦山羊,躲避着镰刀的光芒

再向前,跨过家乡的河,甩掉一身的水藻和青鱼

它们潮湿的眼泪涌出村庄,涌出河流

秋天的苞米熟了,好事的人们顺手割掉一支被风遗忘的羊角 丢在屋顶,丢在山尖

空气中弥漫着人类的血腥和脱落的鳞片

甩尾的夕阳,请告诉我:

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

向家乡告别

庄稼的叶脉,在落幕前复活

我穿过指间晾晒的衣服

嘴里含着一枚秋天的种子

向家乡告别,我在深秋里呼喊

一段纯粹的呜咽,落在父亲吐出的烟圈里

散发光泽,我是太阳的儿子

然而,我又是属于秋天的

在一个夜晚,我乘着一片树叶

带走了冬天的女儿

只留下,月光和

舞动的翅膀,变得殷红

所有的花,从梦中醒来

我迈过青春驻扎的篱笆

天空开始晴朗

关于你我,关于这个秋天

找一个闪烁火红色的角落

与风商谈,另一个世界长满的岩石,森林

落在何方,或者

把隐忍的秋色彻底埋进头颅,啐满诗意

等待下一季旷世的血脉——

暴涨!

﹍﹍﹍﹍﹍﹍﹍﹍﹍﹍﹍﹍﹍﹍﹍﹍﹍﹍

心里的月光 作者:春堤晓星

十五的天气

是好,是坏

还是风急云来

反正我深情不改

因为你那永不磨灭的

可爱的,圆圆的帮腮

早已在心里头

永远荡漾着光彩

中秋的约会

我总是忠情地等待

象个天真的小孩

今夜你来或不来

我一直就在这里徘徊

相知的树影,相识的亭台

记忆中,曾经银辉遍洒

不会让我寂寞难耐

相聚的日子

可不可以不轻易出卖

我准备好一千首写给你的诗篇

为了那,只怕是你片刻的青睐

初恋的印象,初恋的痴呆

你今夜来或不来

我已盛装穿戴

就是个诚实的小孩

﹍﹍﹍﹍﹍﹍﹍﹍﹍﹍﹍﹍﹍﹍﹍﹍﹍﹍

我是喜欢雨季的人(外三首) 作者:华龄

喜欢雨季的人是我,缘于它能给我带来水声 它不断响着,它希望一直滋润,它多么可爱! 这样的事情绝对美:埋在地下的种子需要水

长出地面的植物需要水,奔跑在地面上的动物需要水 即使飞翔在天空的鸟也离不开水„„哦,除了石头 谁能彻底拒绝水的滋养呢?可这一切并不妨碍

我喜欢雨季,我的喜欢到了雨季心就开花 直到它凋零为止。而那时候 我正赤脚走在地上,像一头的驴子 ◎一朵花在轻摇 走在前面的小羔羊,她的头已经变成云朵 手牵云朵漫步的女子,我很为你担心 风或许会把你吹上天空,风筝的线 在云朵手中。一个女人与一片云朵 不离不弃,彼此控制,这就叫做婚姻 我以后遇上的每一场雪,都会认为是你 从高处洒下的梦。最先找到你的人 或许不会是我 暴风雪来临之前,山谷会收留我 恐惧的人,雄伟的大山,总会把他看小 ◎一种寂静在漫延 隔着茶色的车窗 蘸满墨汁的天空 奔跑在 寥远的海港上 岸边搁浅的船儿 独自守候岁月的凝重 一种旷古的沉寂,在漫延 远行的车,带着膜拜的心灵 深深呼吸着这 光阴沉淀下的浩渺 宛若一种灵魂的呼唤 与这神秘的世界 一同静默 ◎读一首诗时傍晚多么明亮 读一首诗歌时 傍晚多么明亮 那些玄狐一样的光 像音符逃窜。此时我想你 我已得到了完整的自己

还差不完整的你

我得到这个年龄

石头上的皱纹和石头内心的

失落。我得到的

注定要失去,像小时候从亲人手上 接过来的糖,我用光滑的舌头舔

用幸福的手铺平糖纸,夹在书里

后来什么都没有的时候

我想你。泪会适时地流下来

我和新的悲凉站在

傍晚的诗歌朗诵中

﹍﹍﹍﹍﹍﹍﹍﹍﹍﹍﹍﹍﹍﹍﹍﹍﹍﹍

深切的秋风 作者:毕俊厚

我的心是如此疼痛,竟容不下一粒尘

一截干枯的枝桠,浅藏了些许春意

腐朽夺走了我的绿,掠走了我萌动的春

那只翠鸟飞离我丑陋的枝头

凄迷的叫,划过我的头顶

划破我的天空

我的喉咙长满了一根根毒刺

黑色的蚂蚁成群结队而来

沉重的心脏,满是蚁穴般的窟窿

虚假的外衣迎风而舞

体无完肤了,任浑浊的泪水

风干成四月的热和九月的冷

翠鸟的影子一点点飘走,飘出我的视线 幻化成一滴浓墨,一颗流失的星

那墨啊,滴在我淌血的心口,如一蓬狼毒

孤寂的秋风拖了长长一条尾巴

缠紧我,我以冰点的热情对抗

试图走出这重重围城

我想安睡了,寻找一个避风的地方

空空的头颅枕着我的诗集

假如你听到风“哗哗”而刮,那就是我翻书之声 ﹍﹍﹍﹍﹍﹍﹍﹍﹍﹍﹍﹍﹍﹍﹍﹍﹍﹍

桂花的现代诗篇七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

《秋晚的江上》 刘大白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裷了,

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一九二三年)

《鸽子》 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一九一八年)

《秋晨》 于赓虞

别了,星霜漫天的黑夜,

我受了圣水难洗的苦孽,

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

欢迎啊,东曙,你又已复活!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睁眼

双手抱住太阳的脚,看

叶颤,花舞,听市声沉醉,

直到落下欢欣的眼泪!

(一九三四年)

《沪杭车中》 徐志摩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一九二八年)

《私语》 徐志摩

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

一颗憔悴的秋柳里,

一条怯懦的秋枝上,

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

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

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

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

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秋月呀》 徐志摩

秋月呀!

谁禁得起银指尖儿

浪漫地搔爬呵!

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轻涛,可不是禁不住它 玉指的抚摩,在那里低徊饮泣呢!就是那: 无聊的云烟,

秋月的美满,

熏暖了飘心冷眼,

也清冷地穿上了轻缟的衣裳,

来参与这

美满的婚姻和丧礼。

(一九二二年十月六日)

《秋月》 徐志摩

一样是月色,

今晚上的,因为我们都在抬头看—— 看它,一轮腴满的妩媚,

从乌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

云堆里升起——

看得格外的亮,分外的圆。

它展开在道路上, 它飘闪在水面上, 它沉浸在

水草盘结得如同忧愁般的 水底;

它睥睨在古城的雉堞上, 万千的城砖在它的清亮中 呼吸,

它抚摸着

错落在城厢外内的墓墟, 在宿鸟的继续的呼声里, 想见新旧的鬼,

也和我们似的相依偎的站着, 眼珠放着光,

咀嚼着彻骨的阴凉: 银色的缠绵的诗情 如同水面的星磷, 在露盈盈的空中飞舞。 听那四野的吟声—— 永恒的卑微的谐和, 悲哀揉和着欢畅, 怨仇与恩爱,

晦冥交抱着火电,

在这幽绝的秋夜与秋野的 苍茫中,

桂花的现代诗篇八
《冬天的现代诗歌》

《冬季就让它寒冷吧》

穿过八月桂花飘香的夜 走进又一轮明月

我放轻脚步

不忍惊醒沉睡的秋

生怕你 醒来

带走我的红叶以及果实 我额上的皱纹

就是征战冬天风刀霜剑的印记

穿过九月夕阳满山的路 这里的海拔无关高度

我只是一匹从草原进入林间的野马 速度是苍鹰的

我是悠闲的

在斜阳静静的余晖中

在草木萧萧的晴空下

我想把盛夏的余温全部安葬 冬季就让它寒冷吧

《冬天的阳光》

冬日的阳光 明亮 柔和 如老人脸上盛开的笑容 温暖着季节里的苍凉

寒风 清冽 萧索

拨动着 心灵的那根独弦

枯黄的日子 繁杂 庸凡 一片片飘落在 荒芜的记忆里

绚丽的时光 早已在

岁月里 怆然老去

唯有 斑驳的创痕

时隐时现 刺痛着隐忍的胸膛

心 如深埋的草根

咀嚼着孤独的碎片

用阳光 喂养那生命里的热望

寂寞的文字 吮吸着

冷艳 清傲的梅香

灿然开放 丰韵了枯瘦的诗韵 点燃了凋落的残阳

远方 交错的目光里

一首热辣的歌 正从舒展的眉心 缓缓流过……

《冬天的颜色》

深秋的夜有些凄冷 我透过窗帘

看到外面茭白的月光 是那样的安静

忽然一阵风

吹开窗帘向我直面扑来 我来不及躲闪

被她紧紧拥抱

没有因为拥抱

让我感觉到温暖

颤抖的身体告诉自己 冬天快要来了

我畏畏缩缩专进被窝 看着天花板

静静的问自己

这个冬天会是什么颜色

《冬日情思》

这个秋季充满着诗意 因为有你装饰我的梦 将到来的冬天不太冷 因为有你的陪伴

挽着你的手,靠着你的臂弯 在一场烂漫的飘雪里

放飞着我们浪漫的风花雪月

《冬夜》

冬夜

灵魂将颤栗的身躯抱紧

桂花的现代诗篇九
《现代诗赏析》

现代诗赏析

一、 沙与沫(纪伯伦)

我曾对小溪谈到大海,/小溪认为我只是一个幻想的夸张者;/我也曾对大海谈到小溪,/大海认为我只是一个低估的毁谤者。

1、这首小诗表达的是对生活中一种常见现象的讽喻,采用的形式是

2、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寓意的?

二、 远和近(顾城)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1、说说“你”“我”“云”各自的象征意义。

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下面是唐朝诗人严维写的《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这首诗用了拆字,两字合起来就是作者表达的感情。请你猜猜看。

1。平岗细草鸣黄犊,四、《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2。城中桃李愁风雨,春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1些:语气词。○2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酒,酒家招在溪头荠菜花。(○

牌。沽,卖。)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什么?“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是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4、本诗写什么时令的景物?什么地方的景物?写了哪几种景物?点出诗人思想感情的是哪一句?

六、阅读臧客家的《老黄牛》,完成后面的问题。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西东。老牛亦怨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踢。

1、“韶光”和“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几个解释,写出与诗中意思吻合的一

项( )

1美丽的春光○2比喻美好的青年时代 韶光:○

1鼓起劲来○2摇动;举起 奋:○

1○1B、○2○2C、○1○2D、○2○1 A、○

2、选出对这首诗的体裁说明不正确的一项( )

A、古典诗歌B、现代诗歌C、七言绝句D、旧体诗

3、“老黄牛”这一形象最感人的一点是什么?正确的是( )

A、贵在认真B、贵在耐劳C、贵在惜时D、贵在自觉

4、请选出对“老牛亦怨韶光贵”理解得较好的一项( )

A、“老黄牛”知道春光易逝,不能误了农时B、“老黄牛”知道春耕重要,不敢有一丝怠慢C、“老黄牛”知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D、“老黄牛”自知服役的时间不多了,要贡献余力

七、《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

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案:一、1、寓言。2、把自身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不相信也不愿承认其他事情的个性特点,是荒唐的。

二、1、“你”“我”即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成员;“云”则象征美丽纯朴的大自然。2、这首诗含蓄曲折地表现了特定社会状态下人与人之间隔膜戒备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

三、“心”与“秋”合成“愁”。“秋”是悲哀愁苦的象征,正如宋人吴文英《唐多令》所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四、1、穿行于乡间写景物,营造出清新、素雅、恬淡、静谧的意境。(白描手法)

2、如“点”,将辽阔壮美的山川和夕阳映照的天空组成的阔大背景与飞行的乌鸦之渺小形成鲜明对比,描绘出一幅悠远广阔的画面。

3、“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五、1、比如“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乎与岸齐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全部从南方返回;“渐”写出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乱”写花的数目繁多且招人喜爱;“浅草”“才能”表现了春草萌发的情形。

2、“绿杨阴里白沙堤”

3、分别从动态方面和静态方面进行描写。

4、春天涨水;钱塘湖孤山寺北贾亭西的景物;可爱的莺燕、迷人的花、惹人的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六、1、C 2、A 3、D 4、D

七、1、桂花、(春)山(涧)、(明)月、(山)鸟(不能写人或夜);幽静(能体现“静”即可) 2、(1)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2)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

桂花的现代诗篇十
《作文指导——学写现代诗》

作文指导——学写现代诗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写作的一般特点——运用意象表情达意;语言讲究韵律;适当运用艺术手法。

2、能写作现代诗。

3、提升艺术品位,丰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

【教学难点】利用意象表情达意。

【设备教具】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同学配乐朗诵自己的诗作《晨读》是在这晨读声里走进了春天

是在这晨读声里嗅到了桂花的馨香

有时教室外面飘着料峭的春雨

是清脆的晨读声驱散了湿淋淋的寒意

有时教室里荡漾着清亮的几缕阳光 是热烈的晨读把年少的心渲染得更加明亮 在诗文葱茏的密林里行走

从这个大组巡视到那个大组

竟轻易的从孔子的春秋

跨越到秋瑾的清朝

有时从第一排巡视到最后一排

前面是朱自清的月光下的荷香

后面居然是屈原在激越的吟诵诗行

在讲台上悄悄站定

那个在响亮的背诵的男孩

分明像我十年前的同桌

而那个小女生支支吾吾

不正是我当年背不下去课文时

可怜的窘样

2、引导:这是同学写于周记中的一首小诗,同学们听了以后是不是也想拿起笔来抒发自己激情呢?

或许你会问:怎么样写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诗。

二、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创作的特点:

(一)了解诗歌和散文的区别

1.诗句简短而意义丰富。2.诗要分行。3.诗的韵律感、节奏感较强。

4.诗需要更多的想象,散文较直接。

举例:.白云(散文)

星期日下午,我做完功课,到郊外散步。看见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朵洁白的云,好象棉花糖。我的手没天那么高,不然就把那些棉花糖都拿下来吃。

2.白云(诗)

好多的棉花糖啊!

谁把它举得那样高,

叫人看又让人尝不到。

(二)诗歌写作指导

.心象+物象=诗。

1、运用意象表情达意

我们学习诗歌时,已经对诗歌意象有所了解。意象就是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的结合。诗歌运用意象表情达意,才能避免平铺直叙,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

(2)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表现作用。

①课件播放: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

引导归纳:一两个有代表性的细节使意象鲜明突出。

②课件播放: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见附录3)

引导归纳:一组或一串意象表现丰富的感情。

(3)练习,启发学生掌握意象的特点及运用:

①如果要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落泊的寂寞的状态、因为某原因放弃写作等,可以选择怎样的意象来表达呢?请将题中左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学生口答然后明确)

课件播放:

用线将左边的思想感情与右边的意象连接起来:

②讨论然后分组抢答:表现大城市街道的喧嚣,可选用哪些意象?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红绿灯、嗽叭、车铃、霓虹灯、商店里狂吼的流行歌曲、斑马线上提心吊胆的人群„„

③练笔:1.以“月亮”“星星”“花”„„想象他(她)们像什么?2.在上面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情意。

1.月亮

天上的月亮,

像母亲微笑的面容。

月亮啊!

请你天天陪伴我

──这个没有母亲的孩子。

2.阳光

阳光 在窗上 爬着

阳光 在花上 笑着

阳光 在溪上 流着

阳光 在妈妈的眼里 亮着

(4)小结:判断诗作有无诗意,关键看有无运用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这也是这所以称散文诗为“诗”的根本原因。同学们如果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点,写出来的东西就可以叫帮“诗”了。

2、语言讲究韵律,增强诗歌的音乐性:运用一些艺术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1)启发:要将诗写得更好,还需要掌握其它一些技巧——讲究点韵律(包括节奏和押韵)和特殊的艺术手法。

(2)引导学生注意诗歌韵律的一个方面:节奏。

①播放课件:配乐朗诵徐志摩《沪杭车中》(见附录4)。

引导学生欣赏:该诗一顿或两顿的居多,节奏显得急促,很好地表现乘车看到的景物快速多变的特点,表现诗人由此引起的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归纳:诗歌节奏要符合感情节奏。

②播放课件: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见附录5)。

思考:后两行为什么要分行?

引导理解:合符上文第每行顿三次的停顿;还可提高抒情速度。

归纳:节奏要符合内部停顿。

(3)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的另一个方面:押韵。

①提问:诗歌押韵有什么作用?

明确:押韵有利于音韵美。

②引导:诗歌的押韵除了起到音韵和谐的效果外,还影响诗歌的内容。

课件播放:朗诵李清照的《声声慢》、普希金的《致大海》。(见附录6)

学生思考:各押什么韵:表达感情的效果如何:

引导明确:前者押“¡”韵,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有力地表现作者凄婉的感情。后者押“ang”韵,铿锵、悠远、深沉,表达对自由的渴求。

归纳:押韵影响诗歌的内容。

(4)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艺术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简略介绍呼告、排比、反复、对偶、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手法,引导学生根据写作内容选用。

(三)总结

课件播放:(本节内容归纳)

运用意象表情达意:(关键)

语言要讲究点韵律: 注意节奏:感情节奏,内容停顿

注意押韵:音韵和谐,影响内容

运用一些艺术手法:直抒胸臆:呼告、排比、反复、对偶

借景(物、境)抒情: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四)作业:写一首现代诗,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反映社会生活。(课外完成)

教会诗歌读写 哺育高雅诗心

(教学体会)

一、读熟——感知诗歌的格律和分行

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性,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很多学生有误解,认为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是没有这方面要求的,为了使学生对诗歌有更多的认识,我结合课本有关内容,介绍了世界诗歌发展的基本趋向——从格律诗转到自由体,外国20世纪前的许多诗歌是格律形式出现的,如雪莱、拜伦、普希金的诗歌大量是格律诗。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介绍了停顿、押韵和分行的常识,帮助学生朗读和理解诗歌。

1、要朗读好诗歌,要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如《就是那一只蟋蟀》,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读时会感受到适应思想内容的需要而产生的优美韵律。这是因为作者流沙河以语义为单元作有节奏的停顿来组织诗句。

好的译诗也会注意到语种的区别,尽可能把格律的形式翻译出来。“以顿代步”是最常用的方法(即以语义为单位的自然节奏的停顿代替外国格律诗的“音步”)。《致恰达耶夫》原诗每一行分三个音步,译者弋宝权处理为每行三个停顿,加强译诗的节奏感,如:

并不能长久地/欺诳

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地/消亡

我们/忍受着/期望的折磨

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

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献身的心/还没有死亡

通过朗读的比较学生发现,句内按语义节奏停顿的效果比按词语节奏停顿要好,气韵流转,情感呈自然流动状态。

不少学生认为诗歌一句一行,对如何处理分行没有什么要求。为了避免误解,我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这里分行一是合乎每行内部的停顿(每行顿三次),二是合乎感情节奏(两行安排为一行,读起来太拗口,影响抒情速度)。这样,学生强化诗歌诵读获得诵读技巧的同时,也体会了诗歌的感情节奏,很好地为分析内容和领悟技巧作准备。

2、押韵方面,我着重让学生整体读诗的基础上理解不同韵脚对内容的影响。不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够体会出不同韵脚的美感效应:如《致橡树》中押“己、藉、仪、起、意、霓、里、地”等字的“i”韵,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有力地表达出爱情中的女性的感情;如《致恰达耶夫》中押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64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