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无名氏 赏析

| 公路造价师 |

【www.guakaob.com--公路造价师】

菩萨蛮 无名氏 赏析篇一
《《菩萨蛮》赏析》

《菩萨蛮》 无名氏

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

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一向发娇嗔,碎挼花打人。

石子曰:两口子恋爱,玩的就是一个情调!任性有余柔情不足。或是柔情似水全无主见,估计都不够格做一个好的恋人。完美的两口子,就是这首《菩萨蛮》里描绘的这样:

大妞儿折了一枝牡丹特意去问大兄弟,还是满脸堆笑的那种:葛格,伦家跟牡丹花相比,喇一个更漂漂嘛!

大兄弟一本正经地说:这还用说啊?当然是花漂亮了!

于是大妞儿发飙了,牡丹也揉碎了,上去给大兄弟一个小粉拳:哎呀,你坏,伦家不来了……

大兄弟一脸坏笑,软玉温香抱入怀。

学会了么?这才叫情调!

菩萨蛮 无名氏 赏析篇二
《《菩萨蛮》无名氏》

《菩萨蛮》 无名氏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石子曰:《菩萨蛮》正体里,前两句是七字句,后六句全是五字句。虽然说词本身也可以加少数几个衬字,但是像本词这样加这么多衬字的,实在少见,都快接近于曲了。

这阕词的选材,让我想到了《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当然,本词和这首《上邪》有异曲同工之妙,

菩萨蛮 无名氏 赏析篇三
《菩萨蛮系列》

菩萨蛮简介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花间意》、《重叠金》等。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阙均两仄韵转两平韵。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号称菩萨蛮队,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菩萨蛮》就成了词牌名。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又: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词作列举

菩萨蛮·闺情 李白

〔题考〕 【杜阳杂编】:「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歌﹝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词。」【唐音癸签】、【南部新书】略同。又【北梦琐言】:「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丞相假飞卿所撰密进之,戒以勿泄。」唐时俗称美女为菩萨,菩萨蛮酋称女蛮。当时教坊,谱作曲词,遂为词名。后杨升庵改蛮为鬘,失其本矣。后人又名为﹝重叠金﹞、﹝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非特于词名来源无涉,且﹝子夜歌﹞另有正调,而﹝巫山一片云﹞更易与别调﹝巫山一段云﹞相混,殊属无取。

〔作法〕 本调四十四字,为词调中之最古者,即以五七言组成;通篇两句一韵,凡四易韵,两平两仄。第

一、二句即为七言仄句。第三句为仄起之五言句,换用平韵。第四句为五言拗句。后半第一句为平起仄韵之五言句。第二句为仄起仄韵之五言句。第三、四句与前半第三四句同。此首相传为太白创作,顾按上述,调之创始,在唐 大中初,则白又何以见此词调?【词苑丛谈】谓:「今诗余名﹝望江南﹞外,﹝菩萨蛮﹞、﹝忆秦娥﹞称最古,以【草堂】二词出太白也。予谓太白在当时,直以风雅自任,即近体盛行七言律,鄙不屑为,宁肯事此?且二词虽工丽,而气衰飒,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穹壤;藉令真出青莲,必不作如是语。详其意调,绝类温方城辈,盖晚唐词嫁名太白耳。」按诸上,引【北梦琐言】与此说相合。近世胡适作

【词选】亦云然。

平林漠漠烟如织,

⊙○⊙●○○▲ (仄韵)

寒山一带伤心碧。

○○●●○○▲ (协仄韵)

暝色入高楼,

●●●○△ (换平韵)

有人楼上愁。

●○○●△ (协平韵)

玉阶空伫立,

⊙○○●▲ (三换仄)

宿鸟归飞急。

⊙●○○▲ (协三仄)

何处是归程,

⊙●●○△ (四换平)

长亭连短亭。

⊙○○●△ (协四平)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作者: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全部注释

1.造口:一称皂口,在今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

2.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县西南。《赣州府志》:"郁孤台,一名贺兰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清江:此指赣江。

3. 长安:代指都城汴京。

这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词人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时写的词。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由此起兴。" 辛弃疾登上郁孤台,回想四十七年前金兵长驱直入江南、江西腹地,南宋几乎灭亡之事,从奔腾的清江之水,想到了当年隆佑太后一行匆匆逃窜的踪影,以及因家国破乱而洒下的痛楚之泪。由水及泪,意象转换极为自然。"青山遮不住"两句,表达了词人对抗金恢复的坚定意志。煞拍两句,盖有豪兴逸怀,当此日暮江景,毕竟忧思难挡,愁从中来。《鹤林玉露》认为结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而邓广铭则认为;盖深虑自身恢复之志未必即得遂行,非谓恢复之事决行不得也。"似乎邓说更契合稼轩词境词心。全词用的是比兴手法。周济《宋四家词选》说:"借山怨水"。它以山水起兴,一扫传统《菩萨蛮》小令富艳轻靡之格,而出之以激越悲壮之音,令人耳目一新。梁启超评此词说:"《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艺蘅馆词选》)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菩萨蛮》

【内容】:

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

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

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

西风留旧寒。

【注释】:

归鸿:这里指春天北归的大雁。

碧:青绿色。

背窗:身后的窗子。

凤钗: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钗名有时因钗头的形状而异。

人胜:古时正月初七为“人日”,剪彩为人形,故名人胜。胜,古代妇女的首饰。

角:古时军中乐器。有彩绘者,也称画角。

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

牛斗:即牛宿(二十八宿之一,相当于摩间羯座之一部分)、斗宿(二十八宿之一,相当于人马座一部分)。

非一般的所说北斗星和牵牛星。

【赏析】:

此词当为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上片写黄昏后的室内外的景象,及永夜思念家乡的情景。下片写拂晓室内外的景象和女主人难以看到梅花的惆怅,不言愁而愁自见。不假雕饰,意境幽远。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菩萨蛮》

【内容】:

风柔日薄春犹早,

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

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

香消酒未消。

【注释】:

风柔:指春风和煦。

日薄:指日光淡薄。

乍著:刚刚穿上。

沉水:即沉香。香料名。

【赏析】:

此词当为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写女主人在一个早春白日对故国乡关无限怀念的深情。李清照的怀乡词,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有很高的价值。应得到我们今人的特别珍重。

菩萨蛮 (无名氏)

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

含笑问檀郎①,花强妾貌强?

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

一面发娇嗔,碎挼②花打人。

【注释】

①檀郎:晋代潘岳小名檀奴,姿仪美好,旧因以“檀郎”或“檀奴”作为对美男子

或所爱慕的男子之称。

②挼:揉搓。“挪”的异体字。

【评解】

这首《菩萨蛮》,生动地描绘了折花美女天真娇痴的神态,讴歌男女间的爱情。写

得流丽自然,面又细腻入微。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

温庭筠《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①,鬓云欲度香腮雪②。懒起画蛾眉,弄妆③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④,双双金鹧鸪⑤。

[注释]

①小山:指屏风上雕画的小山。金明灭:金光闪耀的样子。

②鬓云:象云朵似的鬓发。度:覆盖。香腮雪:雪白的面颊。

③弄妆:梳妆打扮。

④罗襦(rú):丝绸短袄。

⑤鹧鸪:这里指装饰的图案。

[评解]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帽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集评]

张惠言《词选》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篇法仿佛《长门赋》,而用节节逆叙。此章从梦晓后领起“懒起”二字,含后文情事。“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飞卿词如“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这首《菩萨蛮》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

《中国历代诗歌各篇赏析》:在这首词里,作者将许多可以调和的颜色和物件放在一起,使它们自己组织配合,形成一个意境,一个画面,让读者去领略其中的情意,这正是作者在创造词的意境上,表现了他的独特的手法。

菩萨蛮

朱淑真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

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朱淑真词作鉴赏

朱淑真本人的爱情生活极为不幸,作为一位女词人,她多情而敏感。词中写女主人公从缺月获得安慰,不啻是一种含泪的笑颜。无怪魏仲恭在《朱淑真断肠诗词序》中评价其词为“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同岂泛泛者所能及”。

“春秋多佳日”山亭水榭“的风光当分外迷人,但词人却以极冷漠的笔调作出此词,因为”良辰美景奈何天“,消除不了”凤帏“中之”寂寞“——独处无郎,还有什么赏心乐事可言呢?”凤帏“句使人联想到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句:”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如此情状,叫人怎不颦眉,怎不愁闷?有意味的是,词人使”愁闷“与”颦眉“分属于”新“”旧“二字。”旧“字以见女主人公愁情之久长”新“字则表现其愁情之与日俱增。一愁未去,一愁又生,这是”新“;而所有的愁都与相思有关,这又是”旧“。”新“”旧“二字相映成趣,更觉情深。

辗转反侧,失眠多时,于是乃有“起来”而“临绣户”似乎是在期待心上人的到来。然而户外所见,只不过“时有疏萤度”而已,其人望来终不来。此时,女主人公空虚寂寞的情怀,是难以排遣的。在这关键处,词人又却又写出了一丝安慰,也算是自慰吧!词人给她一点安慰,一轮缺月,高挂中天,并赋予它人情味,说它

因怜悯闺中人的孤栖,不忍独圆。“多谢”二字,痴极妙极。同是写孤独情怀,苏东坡在圆月上做文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朱淑真则在缺月上做文章“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移情于物,怨谢由我,真有异曲同工同妙。此词最有兴味之所在正是结尾两句。

菩萨蛮

张先

忆郎还上层楼曲。

楼前芳草年年绿。

绿似去时袍。

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

颜色非长久。

惜恐镜中春。

不如花草新。

张先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以感春怀人为内容的闺怨词。它运思、谋篇方面自出机杼,别具一格,推陈出新。全词以颜色贯穿全篇,并用以巧妙运思、穿针引线。词之上片着眼于颜色的绿与绿之相同,使空间隔绝的近处芳草与远方行人相连结,使时间隔绝的今日所见与夕日所见相沟通,从而使楼前景与心中情融会为一,合为词境。下片着眼于颜色的新旧差异,使回忆中的昔时之袍与想像中的今日之袍相对照,使身上衣与境中人相类比,使容颜之老与花草之新形成反比。起首“忆郎还上层楼曲”一句通过闺中少妇登楼望远的视线,把她的一颗愁心送到远方游子的身边。登楼望远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多从空间落想,怅望行人此去之远。第二句“楼前芳草年年绿”,则从时间落想,因见芳草“年年绿”而怅念行人远行之久。这句词肉于淮南小山《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及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暗含既怨游子不归又盼游子早归的复杂意味。

上片末两句,巧妙地以第二句句末的一个“绿”字为桥梁,从“芳草年年绿”到“绿似去时袍”,由望景过渡到怀人,感今过渡到思昔。抒情女主人公从芳草之绿生发联想,勾起回忆,想起郎君去时所着衣袍的颜色,并进而追忆其人临去依依、回首相望时,衣袖随风飘动的情景。这一细节深深印她的记忆之中,时时都会重现眼前,如今,因望见芳草绿、想到“去时袍”,当初的一幕幕又分明似眼前了。从这两句词,即可以想见词中人当年别郎时的留恋,也可以想见其今日“忆郎”时的惆怅。牛希济《生查子》词中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可与这两句词参读,不同的是:张先词就居者立言;牛词则拟居者口吻以嘱咐行者。

过片两句,紧承上片的三、四两句。词笔不离衣袍,而又翻出新意。同样是写那件绿色的衣袍,但上两句是回忆去时的袍色,这两句是想象别后的袍色。前者把一片相思时间上拉回到过去,后者则把万缕柔情空间上载送到远方。同时,这两句又与上片第二句中的“年年”两字遥相呼应,也是从时间落想,暗示别离之长久。正因别离已久,才会产生衣袍已旧、怕那去时耀眼的绿色已经暗淡无光的推测。又从袍之旧、色之褪,触发青春难驻、朱颜易改之感。于是,自然引出下面“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两句,把词意再推进一步。词中人之所惋惜、恐惧的是一个意义更深广、带有永恒性的人生悲剧,而不仅仅是一次别离的痛苦。离别固然折磨人,但行人终有归来之日,日后相逢之乐还可以补偿今日相思之苦;至于人生短促、岁月无情,而居者与行者都会分离中老去,这却是无可挽回、无可补偿的,正所谓“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蝶恋花》)。这两句词,则对照眼前“芳草年年绿”之景,怨叹人之不如花草。花落了,明年还会开;草枯了,明年还会绿;而人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了。镜中的春容只会年年减色,不会岁岁更新。刘希夷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白头吟》)说的也是这样的意思。

菩萨蛮 无名氏 赏析篇四
《《菩萨蛮》赏析》

菩萨蛮 无名氏 赏析篇五
《菩萨蛮》

菩萨蛮 无名氏 赏析篇六
《菩萨蛮赏析》

菩萨蛮 无名氏 赏析篇七
《菩萨蛮(诗歌赏析)》

菩萨蛮 无名氏 赏析篇八
《王安石菩萨蛮练习及赏析详解》

王安石<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习题、答案及赏析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14.有人说首句“闲”字用得极妙,那么词中哪些内容能够表现这个“闲”的意趣?(3分)

15.“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是写景,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6.“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它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4.结草作舍临水而居,轻衫短帽行走于垂杨中,透露出生活的“闲适”;(1分)醉酒昼寝,不必为政事忙碌,透露出生活的“闲逸”;(1分)“最关情”的“黄鹂”更表现了作者寄情鸟语花香中的“闲情”。(1分)

15.王安石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变法失败被迫隐逸,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2分)就不仅是对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1分)也有壮志未酬的惆怅。(1分)

16.设问。作用(1)表现作者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含蓄深沉地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

(2)照应开头的“闲”字,营造悠闲恬静的意境。

赏析

此词为作者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作。《能改斋漫录》云:“王荆公筑草堂于半山,引入功德水作小港,其中叠石作桥,为集句填菩萨蛮。”全篇用前人句杂缀成词,使之如出己口,真正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叙写自己的闲适生活与故作放达的情怀。

开首“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作者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对于这种遭际的变化,王安石似乎采取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两句闲雅从容,虽然是从前人诗句中摘录而成,但指事类情,贴切自然,不啻如出己口。

接着“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是写景: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因此,即使在看似闲适的生活里,自然界的月色风声,都会引起这位政治家的敏感与关注,而被赋予某种象征的意义:“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作者醉酒昼寝,再不必随班上朝参预政事,生活是如此闲逸,但是,酒醒梦回,陪伴他的并不是清风明月,而是风吹云走、月翳半规的昏沉夜色。 最后二句自然地归结到闲情上:“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作者自问自答,写得含蓄而余韵悠长。据冯贽《云仙杂记》引《高隐外书》云:“顒携黄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可见王安石的寄情黄鹂,不仅是表现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更是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鲠直人格。

此词与王安石晚年的诗作相似,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词中营造出清隽秀丽、悠闲恬静的意境,以此来抒发洒脱放达之情,以求得精神上的慰安和解脱。词人在描绘春景时,无典故,不雕琢,语言清新、自然,数笔就勾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其中有日景、夜景,有青山绿水、花红柳翠的明丽色彩,也有流水潺潺、黄鹂鸣啭的声响,而

作者的形象就淡入这画面中。全词在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志,在娴雅流丽的风格中显示出作者的才情骨力,体现了王安石词素洁平易而又含蓄深沉的词风。

菩萨蛮 无名氏 赏析篇九
《诗歌赏析《菩萨蛮》》

菩萨蛮 无名氏 赏析篇十
《诗歌赏析 《菩萨蛮》》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64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