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中带刚造句

| 公路造价师 |

【www.guakaob.com--公路造价师】

柔中带刚造句篇一
《跬步集》

跬步集

第一期 姓名:

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

新的学期开始了,告别了好奇懵懂的高一,拼搏奋进的高二又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崭新的画卷,面对这一切,你准备好了吗?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为此,我们高二年级的全体语文老师为大家编选了《跬步集》,以期大家在新的学年里能从点滴做起,积金缀玉,每日不辍,以逞千里之志!

温故知新

1、 ,知来者之可追。

2、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 3、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

小故事,大道理

有两只蚂蚁想翻越一段墙,寻找墙那头的食物。一只蚂蚁来到墙脚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可是每当它爬到大半时,就会由于劳累、疲倦而跌落下来。可是他不气馁,一次次跌下来,又迅速地调整自己,重新向上爬去。另一只蚂蚁观察了一下,决定绕过墙去。很快地,这只蚂蚁绕过墙来到食物前,开始享受起来;而另一只蚂蚁还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开始。 感悟:要实现一个远大的理想或达到一个奋斗目标,除了不懈地追求、积极地进取,不怕苦不怕累,勇于付出辛苦的汗水以外,还要注意拼搏的方式或手段即“方向”问题。找准方向,就会事半功倍,轻松地步入成功的殿堂;找错方向或根本不辨方向,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与成功失之交臂。

诗词共欣赏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

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好题天天有

“雪藏”是近年来产生的新词。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个字)。(07年安徽卷)

(1)某歌星多年前因直言而“得罪”公司经纪人,从此被公司雪藏,不知双方何时才能握手言和。

(2)为确保最后一场小组赛能尽遣精锐上场,该队正在考虑明日与法国队交手时雪藏部分主力。

(3)这个原先颇有一定知名度的乡镇企业,在雪藏了五六年之后,一举跻身“中国百强企业”之列。

母语读写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笑靥( )——梦魇( ) 僭越( )——谮言( ) ....

悭吝( )——铿锵( ) 诰命( )——桎梏( ) ....

2、字形

要言不( ) 变本加( ) 各行其( )

金( )辉煌 尾大不( ) 迫不( )待

3、成语

席不暇暖

意义:

造句:

4、修改病句

初始阶段,由于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

跬步集

第二期 姓名:

温故知新

1、木欣欣以向荣,。

2、策扶老以流憩,。

3、 ,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4、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5、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 。

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

小故事,大道理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问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冥思苦想:“孤零零的一滴水,一阵风能把它吹没,一撮土能把它吸干,其寿命有几何?怎么会不干呢?”„„弟子们都回答不上来。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海洋里去。”

感悟:①个人只有置身于集体中时,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青春永驻,流芳千古。②无论是仁人志士,还是英雄伟人,其力量和贡献比之人民群众,只能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③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来自群众,应把自己看作群众中的普通一员,不然就会如离开大海的“一滴水”,失去光泽和活力。

诗词共欣赏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约在开元十六年(728),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他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何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

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怎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何等相似!“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相传,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唐摭言》卷十一)可见此诗尽管写得含蕴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结果,孟浩然被放还了。封建社会抑制人才的现象,于此可见一斑。

好题天天有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3分)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

寓意:

母语读写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酗酒( ) 时分( ) 粗犷( ) 莘莘学子( ) 憎恨( ) 吟哦( ) ......2、 字形

入不( )出 不( )思索 针( )时弊 死心( )地 礼( )之邦 杀一( )百 ( )( )学语 一( )楹联

3、成语运用:

汗牛充栋

意义:

造句:

4、修改病句:

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近期基本无降雨过程,仅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可能有短时小到中雨。

跬 步 集

第三期 姓名:

温故知新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形影相吊。

2、但以刘日薄西山,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3、 臣之辛苦,。 小故事,大道理

1、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2、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诗词共欣赏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处境伤怀,抒发感慨,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赋诗,有过江山依旧、人生短暂的感伤。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远。

诗人慨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诗一落笔,就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诗句清楚地暗寓羊祜故事。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据《晋书·羊祜传》载,一次,羊祜登岘山,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镇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孟浩然登岘山,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柔中带刚造句篇二
《课程学习。。。》

:重点课文教学目标:

一、文学作品部分

1、《白鹿洞书院揭示》

(1)掌握朱熹的情况(包括简单的生平、学术成就与修复白鹿洞的背景及大概过程等)。

(2)通过白鹿洞书院了解我国古代书院文化的大致情况:书院的起源、江西书院在古代书院中的地位和影响(尤其注重九江的东佳书院、濂溪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书院在古代教育中的作用。

(3)思考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4)理解《白鹿洞书院揭示》在古代书院发展中的意义。

(5)概括本《揭示》的主要内容:古代教育的目标、内容、为学程序、修身、处事和接物。

(6)从人伦教化的根本方针、修身大要与人格基础、学习方法和途径等三方面分析《揭示》所体现的书院教育的三大理念。

(7)正确翻译本文。

(8)阅读本单元后面几篇文章,就“读书与人生”展开讨论、演讲,写一篇文章。

2、《采薇》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3)分析这首诗的的艺术成就。

(4)分析本诗“兴”的表达手法。

(5)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表达效果。

(6)背诵第六章。

3、《秦晋殽之战》

(1)了解本文的出处,《左传》的基本信息(作者、主要思想内容、在古代散文写作中的地位和影响等)。

(2)古今翻译顺畅,概括秦穆公、蹇叔、弦高、先轸、孟明、晋襄公的性格特征。

(3)分析和把握本文在描写战争和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4)体会文中外交辞令(如弦高的话、皇武子的话和孟明的话)意在言外的特点。

4、《听听那冷雨》

(1)结合课文分析其语言艺术特色。

(2)分析和体会作者抒写乡愁的独特视角。

(3)体会作者是如何“听”雨的?

5、《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1)了解李白的生平、创作风格、代表作及与庐山的关系。

(2)通过本诗体会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风格。

(3)理解本诗的感情基调。

(4)背诵这首诗。

6、《醉花阴》

(1)了解李清照的基本情况,概括这首词的主题。

(2)分析这首词以乐景衬哀情的审美风格。

(3)分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抒情特点。

(4)背诵这首词。

7、《髻》

(1)概括本文的主题情感。

(2)体会《髻》中最后一句话“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是值得认真的呢?”的意味,作者是如何将它与“发髻”这个核心意象建立联系的。

(3)仿照这篇文章的内在结构特点写一篇散文。

8、《老子》(节选)

(1)了解老子其人及《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理解本文所节选部分的哲学观点。

(3)思考“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现实意义。

(4)翻译。

9、《定风波》

(1)了解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创作风格及与庐山的关系。

(2)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句的含义。

(3)理解本词所体现的人生态度,能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

(4)背诵本词。

10、《诗八首》

(1)了解穆旦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分析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正确理解“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

(4)背诵第八首。

11、《当你老了》

(1)了解叶芝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2)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3)能就本诗写一篇欣赏文章:对作者爱情观的评价、艺术特色、与其他爱情诗的比较等。

12、《春江花月夜》

(1)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2)分析本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3)分析本诗是如何以“月”为线索贯穿全诗的?

(4)体会本诗初步具备的大唐气象。

(5)背诵本诗。

13、《庐山游记》(节选)

(1)了解胡适的生平、治学特点及与庐山的关系。

(2)体会本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的写作特点。

(3)理解胡适所说的“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人中国的大趋势。”

14、《七律·登庐山》

(1)了解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与庐山的关系。

(2)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3)背诵这首诗。

15、《饮酒》(其五)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品。

(2)概括诗歌主题。

(3)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

(4)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5)背诵本诗。

16、《爱莲说》

(1)了解周敦颐的生平、思想及与庐山的渊源。

(2)理解“莲”的象征意味,体会作者托物寓志的写作特点。

(3)掌握“说”(《爱莲说》)和“铭”(《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两种文体的特点。

(4)正确翻译和背诵本文。

17、《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1)了解陈寅恪的生平和学术成就。

(2)理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内涵及意义。

(3)分析这篇铭文的写作特色。

(4)翻译本文,理解重、难点字词。

18、《垓下之围》

(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有关情况,理解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含义。

(2)分析主人公项羽的形象,体会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进步史观。

(3)翻译课文第四段,理解作者既肯定项羽重大历史功绩,同时又批评他缺乏政治远见的基本倾向。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太史公”的评价,能对项羽作出自己的评价。

(4)分析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所选择的三个事件,理解这三个事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5)翻译和理解本文的重点字、词、句。

19、《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1)了解《水浒传》的基本情况。

(2)分析宋江、李逵、戴宗的形象。

(3)金圣叹评宋江题诗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笔气,分析其中的道理。

(4)理解本章节在整部小说情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0、《哈姆雷特》(节选)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悲剧。

(2)以本文为例体会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

(3)概括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柔中带刚造句篇三
《荷塘月色导学案》

1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三维目标

1.知识: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

2理解识记生字生词的形、音、义。 ○

3熟读课文,掌握文章使用的修辞手法。 ○

2.能力:

1学习散文描写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

2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 ○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景物美,品味语言美。 ○

2能理清文章感情脉络,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态。 ○

二.知识补充

1.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

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

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

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

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

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

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

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2.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

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

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

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

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

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3.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

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

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4.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5.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

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

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三.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注意形近字。

乘( )车 乘( )法 四乘( )马车 幽僻( ) 弥( )望 酣( )眠 .....

羞涩( ) 袅娜( ) 靓妆( ) 寂寞 渺茫 朗照 迷惘 点缀 ........

2.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差强人意 ; 含情脉脉

含情默默 ; 斑驳陆离

四.文本研习

1.阅读全文,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并用“_”横线画出文章中抒情的语句。

2.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有何目的。 曲突徙薪 ;曲高和寡

答:

3.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答:

4.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答:

5.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答:

五.重要文段阅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

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

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弥留之际 B.欲盖弥彰 C.弥天大谎 D.弥补过失

2.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 )

A.翠绿欲滴 B.轻盈飘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耸立

3.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微风在这

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4.这一节依次写了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

六.名著阅读练习

巴金《家》的文学评论

这部作品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的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了维护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他们做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即便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件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没有反抗,最后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深爱的梅表妹也因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通过这些让我们看到他的懦弱,可恨可气可怜。

另一个典型的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反帝反封活动。敢于猛烈抨击封建家族。而且在婚姻问题,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的观念,爱上了丫头鸣凤。在祖父死后,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的把戏他也敢反抗。最后义无反顾地走出家庭。无可厚非,俩兄弟的鲜明对比,让我们看到觉慧身上的活力与希望。 觉民和琴在这部小说中也是重要人物,他们俩个和觉慧一样有着新思想和反抗精神,但并没有觉慧的强烈。他俩在很多方面有着共识没有觉慧那样幼稚。

同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钰。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抑郁,瑞钰贤惠,鸣凤善良却柔中带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悲剧结果是相同的。这几个女子的可怜遭遇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的主旨。 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有七十来个,除了上面讲述的,还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等等。其实,《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代表了三种不同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一个封建传统的大家族公馆中,因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在那样沉闷封建的大家庭中,令人闷得透不过气来,然而在 巴金老先生笔下,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觉慧,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但大胆的叛徒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他有着新思想,炯炯有神的双眼放射出反抗的光芒,在他的身上到处闪耀着青春的色彩,蓬勃奋进的精神风貌。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并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他向往的新生活。

其实《家》反映的就是当时的社会现状,在那样的封建社会中。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使官僚主义滋长,引起社会矛盾。封建礼教摧毁了多少少男少女本应拥有的幸福生活。尽管在当时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不住“太阳”的光辉。像觉慧这样拥有新思想的少男少女如太阳般拨开云雾。 《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受难的最后做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了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这个社会永远都是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的了时代的潮流。

七. 仿照下面的句子再造两个句子。

1.能买到书籍,不能买到知识。能买到佳肴,不能买到胃口。

仿句:

① ②

2. 续写造句。 要求: A、 要生动地阐明本体; B、 句式与划线句相同; C、至少写出两个句子。 游子离开了祖国,就像巨轮离开了海洋。 ①

柔中带刚造句篇四
《易安体浅析》

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

论文题目: 浅析易安体

学 生:

中国﹒贵州﹒贵阳

2012 年 3 月

摘要

李清照词作因其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被称为“易安体”。对于“易安体”的特征,历来意会者众。细加分析,“易安体”的个性化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明白晓畅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音律;柔中寓刚的风格;尽而不尽的韵味。 关键词:李清照 易安体 风格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调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易安体“之称最早见于南宋侯寘《[眼儿媚](效易安体)》,后又有辛弃疾《[丑奴儿]博山道上效易安体》。侯氏其意,辛氏其文,皆失其本色,然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标举“易安体”之始。古往今来,评易安体者众,人们的认识也逐渐深化,然而仍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尤其是李清照理论文章〈词论〉与其词作实践是否相合,更是众说纷纭。本文认为李清照基本上能够实行自己的理论。下面就结合〈词论〉的理论,试分析易安体的主要特点, 首先让我们〈词论〉中关于词的理论,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关于词的体裁,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与诗有区别。二是关于词的创作的,她要求词协音律、文雅、浑成、铺叙、典重、情致、故实。“别是一家”论点是否保守,已有论家反复阐述。这里只提出与词的具体创作实践有关的理论,看看是否与她的实践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是一位抒情圣手,语言巨匠,就词的产生发展而言,词的本色和创作被归为艳科,大量的作品是描写男女情爱、柔情蜜意、离情别恨的。李清照的词亦多如此,但李清照与前人又迥然不同,其反应的清新、明快、相思、爱情、苦闷、悲愁、愤怨等无不围绕着作者的生活,围绕着时代的主题。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到其生活的缩影,社会的折光不相同,所历来论家讥评不绝。而实际上,正如费秉勋先生在《李清照〈词论〉新探》中所说李清照这里提出的铺叙、典重、故实,并不同于一般诗论中的同名概念,而是“协音律”前提下为词这一音乐文学所要求的铺叙、典重、故实,不眼观而且耳听也觉得条畅妥溜、不隔的铺叙、典重、故实。说李清照的词创作与理论不合,正是忽略了词“别是一家”,而且对李清照的词缺乏深入研究而得到的错误认识。这一点我们留待下文中具体分析易安体创作实践中细谈。 在创作实践中,李清照对诗词作了明确分工,她把有关时事政治、咏史怀古之类的题材吟之于诗,而把生活中个人的悲欢离合、惜春悲秋之类的感受赋之于词。在音律、内容和表现艺术方面,李清照的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 易安体”既保持了南

唐以来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作者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

一 易安体艺术特色

1、以寻常语入词

以寻常语入词是“易安体”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力主词“别是一家”,竭力维护词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本色,而她作词也严守此道。她不追求辞藻华美,也不刻意熔铸前人诗句,而是大量使用从口语中加工提炼的、明白省净而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言,来明明白白表述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使词作自然清丽,极富情味。

2、格调凄婉悲怆

李清照十八岁出嫁赵明诚。优越的家庭条件,加上对金石书画鉴赏收藏的志趣相投,他们的婚后生活非常美满。当时北宋虽然在金朝的压制下,但社会政治尚且稳定,这对李清照平静地优游于浓郁的学术和艺术氛围中的生活影响不是很大,而其前期的词,也主要多以空灵飞动的女性笔触自写闺阁心情。 而“易安体”凄婉悲怆的艺术格调,主要针对靖康之变后的后期词而言。

3、倜傥有丈夫气

易安体以其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在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并对两宋词的发展有其特殊贡献。它的语言通俗易懂,音律明白流畅;她的后期词,则深深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加上与其个人的艺术独创性完美统一,使传统的词风得到充实和改造,深深影响了后代词人。

二 易安体的词风特点

1、 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化俗为雅。 (1)李清照的语言能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李清照的“易安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她的词语独具风格,清新自然而又富有表现力,语言明白家常,能“以寻常话度入音律”,化俗为雅。词体本源自民间,语言自多浅俗之词。后来文人词用语多尚典雅,甚至刻意雕琢,而李清照独能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如这首《行香子》:“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全是口语,似信手拈来,全无雕饰斧凿痕迹。但细细品来,却又词蕴深意,言外有情。又如《如梦令》中“肥”、“瘦”两字,本来极为普通,少有文学色彩,而李清照在此却用它们形象地写出了风雨后绿叶肥茂,红花凋残的景象,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寂寞深院中少妇惜春怜花无比惆怅的

细腻感情,既贴切又深刻,被人盛赞为“人工天巧”。李清照对语言的锤炼之妙正在于发掘生活中富有诗意的情感后,又能从口话中挑选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所以能够在平易中显现功力,浅近中显现精美。

李清照最是擅长从景物和日常起居环境、行动细节中选择表达情思的意象,往往用简练、平常、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传达出复杂微妙的情感流程。她善于将清新朴素与精美雅洁的风格相结合,语言口语化又有精心洗炼之功。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显得别开生面,风韵天成,创作出一种清新如话、纯洁无暇的佳词。据伊珍《嫏環记》载:“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2]她写的词也即这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由此词可见,李清照的独特本事就是能够把那些用惯了和用旧了的浅而且俗的文字,缀成极鲜活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所以“易安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善用浅俗语,明白如话而清新工巧。但李清照用的“寻常语”,又决不是柳永、黄庭坚词中出现的俚语、俗语,而是从口语中经过精心提炼的、明白省净、富有丰富表现力的诗的语言。

(2)李清照的话言富有音乐之美

李清照的话言还富有音乐美,她本人对音律的造诣很高,懂得利用语言本身的自然音响和节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她特别善于运用双声迭韵叠字等语言特点,使之在音节、情调及气氛营造方面都与内容密切配合,以增强作品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最佳效果。

以寻常语入词是“易安体”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力主词“别是一家”,竭力维护词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本色,而她作词也严守此道。她不追求辞藻华美,也不刻意熔铸前人诗句,而是大量使用从口语中加工提炼的、明白省净而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言,来明明白白表述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使词作自然清丽,极富情味。如前期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几乎是字字明白,句句浅俗,却真切表达了作者思念远方亲人的别离之情。“谁寄锦书来”问得平中见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让人读来,更是心驰神荡。通篇浅白语言,产生的清新工巧,真挚感人的艺术效果却不由得为后人称道。词中的谴词造句,天然率直,创造了以寻常语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

2 、“易安体”融入了国家兴旺的深悲剧痛,同时又不失婉约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宋之际的沧桑巨变。靖康之变,彻底打破了词人平静的书斋生活。故乡很快沦陷,青州的老家付之一炬;南渡后第二年,丈夫赵明诚又病亡;接着金人铁骑南下,浙中大乱,她又孤身一人,流离道路,奔走逃难,从此便“漂流遂与流人伍”,开始了她艰难的后半生。这期间的词,虽然主要仍然抒写个人不幸,但她的个人不幸已和时代的不幸难解难分融合在一起。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是李清照坎坷生涯和灾难时代的映现,它们因为植根于最真实生活感受,而被深深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从而是“易安体”在不失婉约词本色的前提下,因为融入家国兴旺的深悲巨痛而具有凄婉悲怆的艺

术格调。 至于她那首晚年赋愁的秋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接连十四个叠字,只为了叙说一个愁字,这愁,自不是《如梦令》、《醉花阴》那种轻倩幽淡的春愁离愁可比了。靖康之变把李清照个人生活同民族灾难连结在一起。在这场家国浩劫中,所有珍爱的东西,全都失去了。所谓“寻寻觅觅”,那只能是唯一占据她身心的对往昔的无尽回忆,只能在记忆的角落里苦心寻觅。而这种寻觅,更使她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于是“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全词通过刻画冷清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不是生愁、助愁、催愁、添愁的,也难怪词人哀叹“怎一个愁字了得”了。“易安体”正是因为词人于婉约词本色中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而加深了易安词的社会内蕴,推动了南宋词的发展。

3、“易安体”倜傥有丈夫贞刚之气,细腻柔丽之中透出遒逸、俊爽与豪迈。 李清照既然是个女词人,她的易安体自然未能摆脱闺阁之气,但这决不能视同一般的“闺阁词”。沈曾植《菌阁琐谈》就说 “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这个评价指出了蕴藏在李清照闺阁风姿中的特殊气质。李易安的倜傥有丈夫气,从她的许多言行举止中就可以看出。她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忧国之念,恢复之志,不下陆游《诗愤》,显示其性格刚烈一面。

而作为“易安体”,它的词中既包含女性的温柔灵慧,又有着一般女子所缺乏的俊爽和开朗特点。她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起来,柔中带刚,于柔媚中蕴含激昂豪迈气势。这使得“易安体”倜傥而有丈夫气。《渔家傲》一词就充分展示了她精神境界雄奇阔大的一面: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在词中,词人通过神奇瑰丽的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太空,不顾“路长”“日暮”,在九万里风的推动下,然作海外行。反应了李清照不满现状,要求打破沉闷狭小生活空间的愿望。虽然词中没有出现象《乌江》诗的直语豪言,但我们能感受到李易安不逊须眉的那份飒爽豪气,梁启超就说“此绝似苏、辛派”(《艺蘅馆词选》乙卷)。

易安体以其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在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并对两宋词的发展有其特殊贡献。它的语言通俗易懂,音律明白流畅;她的后期词,则深深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加上与其个人的艺术独创性完美统一,使传统的词风得到充实和改造,深深影响了后代词人。

4、直抒胸臆,写真情实感,而在写真情实感的时候,又掌握了高超的语言技巧,写得淋漓尽致,却又不是一泻无余。

李清照的词,是她感情生活的生动反映,她的资质聪明,博学多能,生活洒脱。她十八岁便脱离了少女时代,和赵明诚结为连理,这算是她一生生活中最美满的时代,由她的《采桑子》词“绛绡薄,水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

柔中带刚造句篇五
《第1课:我们爱你啊,中国》

柔中带刚造句篇六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基础知识复习点1》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基础知识复习点

9 海伦·凯勒

一、多音字

扎:zhā(扎实)(扎根) zā(包扎)(扎裤脚) zhá(挣扎) 刹:shā(刹车,刹住) chà(古刹)(一刹那)

散:sǎn(散文)(松散) sàn(散步) (散会)

兴:xīnɡ(兴奋)(兴旺) xìnɡ(高兴)(兴趣)

二、重点解释

甘霖:指久旱以后所下的雨。

夜以继日:日夜不停。

不屈不挠:形容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不屈服,不退缩。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非常迫切。

三、课文中心

本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海伦·凯勒是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盲文、说话、写作等本领,表现了她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

四、词句分析(课后练习题2)。

1、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

答:“倾诉”指完全说出(心里的话)。这里指海伦不能说话,她无法用语言表达心中的情感。

2、她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残疾人身上。

答:“倾注”指(感情、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这里指海伦一心扑在残疾人事业上。

3、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答:从“如饥似渴”一词体会出海伦对知识的渴望。

4、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

答: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出海伦强烈的上进心和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

五、引号的主要用法:

①表示直接引用的部分;②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③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④ 表示否定和讽刺 。⑤表示特定的称谓。

课文后练习题3(书56页):第(1)题是表示着重指出的对象;第(2)(3)题表示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六、名著便览——《假如我有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的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她一生写了14部巨著,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的自传《假如我有三天光明》。

七、表示勤奋学习的成语:人一己百 废寝忘食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孜孜不倦 学而不厌 手不释卷 分秒必争 夜以继日 专心致志

形容人坚强、勇于面对困难的词语:百折不挠 不屈不挠 百炼成钢

坚定不移 顽强不屈 坚韧不拔

八、海伦·凯勒:具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像海伦·凯勒一样身残志坚的人:张海迪、霍金、贝多芬

10 二泉映月

一、多音字

强:qiánɡ(强大) qiǎnɡ(勉强 ) jiànɡ(倔强)

二、重点解释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倒映在湖中,像碧玉沉在水底。

坎坷:指道路、土地坑坑洼洼,比喻不得志。

饱经风霜:饱,充分。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三、填空

1、课文浓缩了民间艺人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2

、《昭君出塞》等。

四、重点句子分析

(1)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答:饱经风霜的阿炳,又一次来到了二泉,从流水声中听到了许多声音,表达了阿炳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心声。这是阿炳的心声,也是师父的心声,更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

(2)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答:这句话直接倾吐了阿炳的心声,这是阿炳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真实写照。

(3)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答:这句话体现了阿炳永不放弃、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和对美好未来有着无限向往的乐观态度。

(4)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答:这时的阿炳已是饱经风霜。虽然看不见了,却比幼时多听出了许多复杂的情感。这句话所在的自然段体现出了阿炳如今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交杂的情感。

(5)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答:阿炳有哪些积淀已久的情怀呢?有对富饶家乡的喜爱,有对恩重如山的师父的怀念,有对坎坷经历的控诉,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五、静心听听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景。

答:乐曲开始较舒缓深沉,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然后乐曲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激昂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接着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的生活意志。音乐略带几分悱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心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六、背默课文第4、5自然段。

11 郑和远航

一、多音字

载:zài (满载)(运载)(载歌载舞)

zǎi (记载)(下载)(一年半载)表示记录和年时读第三声

二、重点解释

魁梧:身材强壮高大。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广阔浩大,或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严阵以待:待,等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化险为夷:夷,平坦、平安。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

扶老携幼:携,拉着,带领。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惊叹不已:已:停止。因为惊异而发出的感叹久久不止。形容感受至深。

镇定自若: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忙,不变常态。

三、填空

1、课文重点介绍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2、本文是按“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本课是从“与各国君臣的交往”和“与百姓的交往”来写“友好交往”的。

4、本课是从“险恶的风浪”和“海盗的袭击”来说明当时的“凶险”的,写“凶险”,是为了突出郑和的镇定、英勇和智慧。

5、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6、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四、重点句子分析

(1)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答:这句话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郑和远航期间充满艰险和未知的困难,反映出郑和出色的指挥才能和临危不惧的精神,因为他把这些困难都已扫除。

(2)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答:这句话体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意义,也表现了作者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赞扬。

五、人物形象:(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郑和

六、世界航海家: 麦哲伦(环球航行)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一、多音字

横:hânɡ(横暴)(飞来横祸) hãnɡ(横竖)(横冲直闯)

血:xuâ(血溅墙头)(血液) xiě(血淋淋)(血糊糊)

二、重点解释

前无古人: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

悲愤交加: 形容悲痛和愤怒交叉在一起.

三、填空

1、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2、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发愤”指振作起来,努力完成。课文中从“52万字”“13年”反映了《史记》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从“几乎耗尽”“用生命写成”集中体现了司马迁献身事业的伟大精神。

3、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固”意思是本来。“或”意思是有的。“重于泰山”意思是意义重大,这样的历史人物有岳飞、文天祥等。“轻于鸿毛”意思是毫无意义,这样的历史人物有秦桧、汪精卫等。

4、人物形象:(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司马迁。

四、拓展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著作是由西汉时期司马迁写的。

2、《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你还知道《史记》中的哪些故事?

①课文:《卧薪尝胆》(勾践)、《三顾茅庐》(刘备)

②课外:《纸上谈兵》(赵括)、《胯下之辱》(韩信)

《负荆请罪》《四面楚歌》《指鹿为马》《背水一战》《破釜沉舟》

《狡兔三窟》《脱颖而出》

4、出自《史记》的名言、警句:

项公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13 精读与略读

一、重点解释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一目十行:形容看书极快。

柔中带刚造句篇七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课题题目:婉约宗主——李清照

指导老师:杨善材

课题组长:哈靓

课题组成员:金炳存,张雅丽,哈靓,裴子凯,裴玲,魏银,杨善颖

课题实施时间:2013年 月 日至2013年 月 日

一、背景说明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她的诗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宋代诗词分流、诗庄词媚、诗豪词婉一时形成一种创作潮流。李清照诗词与时代轨迹也有相契合之处。如果说其词为婉约之宗但不乏刚气,那么她的诗,则充盈着阳刚之气、骏健之风。与词主要表现自我不同,其诗多取材于现实或史事,锋芒针对国势与政局;与词尚白描不同,其诗多掌故联翩,用事博洽,讲究典重;与词之清雅婉曲细密要吵不同,其诗多气象恢宏、笔势矫健,体现出作者超人的识力和气度。 李清照词以婉约称胜,但它是柔中有刚、婉中含豪,刚柔融通的。

三、研究内容

1、李清照的生平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2)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

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2、李清照的艺术风格

(1)白描手法

国画李清照词不以辞采取胜,而是“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意。”通俗中见典雅,具有自然淡雅的艺术风格,达到朴素之美的境界。全用白描手法,正是李清照词语的生命力之所在,是李清照词被后人吟咏不哀的主要原因。

(2)诗词手段

诗词的语言必须具备精炼凝重的特点,在短小的篇幅中蕴含丰富的内容,体现出诗人的感情。李清照词的语言既经锤炼而又清新自然,不受前人约束。

(2)诗词手段

诗词的语言必须具备精炼凝重的特点,在短小的篇幅中蕴含丰富的内容,体现出诗人的感情。李清照词的语言既经锤炼而又清新自然,不受前人约束。

3、李清照的主要作品及赏析

1、词

《武陵春》、《醉花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尤早》、《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等。

2、诗

《浯溪中兴碑诗》、《乌江》、《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等。

3、文

《金石录序》、《词论》、《打马图序》、《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等。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作鉴赏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喝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4、李清照的艺术成就

1、思想内容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

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2、艺术特色

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

5、李清照的贡献

1、史学修改

李清照对中国史学的第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协助赵明诚纂修《金石录》并历尽艰辛将它保存下来。可以这样说,即使李清照没有参与《金石录》的编著、整理,她能力尽艰辛把这部珍贵的史学著作保存下来,也已经难能可贵了。

2、史学保存

李清照对史学的另一重要贡献——为宋代保留下一部孤本的《哲宗皇帝实录》。李清照于兵荒马乱、辗转流离中,所收藏文物丧失殆尽,而最终将《哲宗皇帝实录》与《金石录》一同保存下来,说明她充分了解在汴京沦陷,碧简飞灰之后,这部著作关系国史存亡,斯文绝续的意义。

6、李清照的影响

李清照诗文词赋,韵致多样,刚柔兼具,其审美风姿,也卓有独诣。李清照历来被推为“词采第一”、“婉约之宗”。其词作以柔美见胜。清思细腻执著,意象轻灵疏淡,意境密丽婉曲,风致委婉清雅,构成了《漱玉词》特有的阴柔美。李清照以女性本位,运用精于抒情的词体,表现少女之天真、少妇之缠绵、嫠妇之凄苦,使其词作带有独特的柔婉美和悲剧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漱玉词》继承婉约派的创作风情和手法,又有所开拓创新。其表现是笔力俊爽疏宕,意境展延开阔,风韵柔中带刚,时露崛强之气。李清照词以婉约称胜,但它是柔中有刚、婉中含豪,刚柔融通的。

宋代诗词分流、诗庄词媚、诗豪词婉一时形成一种创作潮流。李清照诗词与时代轨迹也有相契合之处。如果说其词为婉约之宗但不乏刚气,那么她的诗,则充盈着阳刚之气、骏健之风。与词主要表现自我不同,其诗多取材于现实或史事,锋芒针对国势与政局;与词尚白描不同,其诗多掌故联翩,用事博洽,讲究典重;与词之清雅婉曲细密要吵不同,其诗多气象恢宏、笔势矫健,体现出作者超人的识力和气度。

柔中带刚造句篇八
《我们爱你啊,中国(第一、二课时)》

柔中带刚造句篇九
《周杰伦全集》

1 《周杰伦-JAY》 2000 可爱女人

想要有直升机

想要和你飞到宇宙去

想要和你融化在一起

融化在银河里

我每天每天每天在想想想想着你

这样的甜蜜让我开始相信命运

感谢地心引力

让我碰到你

漂亮的 让我面红的 可爱女人

温柔的 让我心疼的 可爱女人

透明的 让我感动的 可爱女人

坏坏的 让我疯狂的 可爱女人

世界这样大

而我而我只是只小小小的蚂蚁

但我要尽全力全力全力保护你

完美主义

如果说怀疑可以造句

如果说分离能够翻译

如果这一切真的可以

我想要将我的寂寞封闭

然后在这里不限日期

然后将过去慢慢温习

让我爱上你

那场悲剧是你完美演出的一场戏

宁愿心碎哭泣 再狠狠忘记你爱过我的证据

让晶莹的泪滴 闪烁成回忆伤人的美丽

你的完美主义太彻底

让我连恨都难以下笔

将真心抽离写成日记

像是一场默剧

你的完美主义太彻底

分手的话像语言暴力

我已无能为力再提起

决定中断熟悉

星晴

乘着风 游荡在蓝天边

一片云掉落在我面前

捏成你的形状 随风跟着我

一口一口吃掉忧愁

载着你彷彿载着阳光

不管到哪里都是晴天

蝴蝶自在飞 花也布满天

一朵一朵因你而香

试图让夕阳飞翔

带领你我环绕大自然

迎着风

开始共渡每一天

手牵手 一步两步三步四步 望着天

看星星 一颗两颗三颗四颗 连成线

背对背默默许下心愿

看远方的星是否听的见

手牵手 一步两步三步四步 望着天

看星星 一颗两颗三颗四颗 连成线

背对背默默许下心愿

看远方的星如果听的见它一定实现

娘子

娘子 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 你在那里

在小村外的溪边河口默默等着我

娘子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 你在那里

在小村外的溪边默默等着 娘子

一壶好酒 再来一碗热粥配上几斤的牛肉

我说店小二 三两银够不够

景色入秋 漫天黄沙掠过 塞北的客栈人多

牧草有没有 我马儿有些瘦

世事看透 江湖上潮起潮落 什么恩怨过错

在多年以后还是让人难过

心伤透

娘子她人在江南等我 泪不休 语沉默

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

在小村外的溪边河口默默的在等着我

家乡的爹娘早已苍老了轮廓

娘子 我欠你太多

一壶好酒 再来一碗热粥 配上几斤的牛肉

我说店小二 三两银够不够

景色入秋 漫天黄沙掠过 塞北的客栈人多

牧草有没有 我马儿有些瘦

天涯尽头 满脸风霜落寞 近乡情怯的我

相思寄红豆 相思寄红豆 无能为力的在人海中漂泊

心伤透

娘子她人在江南等我 泪不休 语沉默

斗牛

有什么不妥 有话就直说

别窝在角落 不爽就反驳

到底跩什么 懂不懂篮球

有种不要走 三对三斗牛

三分球 它在空中停留

所有人看着我 抛物线进球

单手过人运球 篮下妙传出手

漂亮的假动作 帅呆了

我全场盯人防守 篮下禁区游走

快攻抢篮板球 得分都靠我

你拿了球不投 又不会掩护我

选你这种队友 瞎透了我

说你说 分数怎么停留一直在停留 谁让它停留的

为什么 我女朋友 场外加油你却还让我出糗

你说啊 你怎么抄我球 你说啊 你怎么打我手

你说啊 是不是你不想活

说 你怎么面对我甩开球 我满腔的怒火

我想揍你已经很久 别想走

说 你眼睛看着我别发抖 你给我抬起头

有话去对医药箱说 别怪我

黑色幽默

难过 是因为闷了很久 是因为想了太多 是心理起了作用 你说 苦笑常常陪着你 在一起有点勉强 该不该现在休了我

不想太多 我想一定是我听错弄错搞错 拜托 我想是你的脑袋有问题 随便说说 其实我早己经猜透看透不想多说 只是我怕眼泪撑不住

不懂 你的黑色幽默

想通 却又再考倒我

说散 你想很久了吧

我不想拆穿你

当作 是你开的玩笑

想通 却又再考倒我

说散 你想很久了吧

败给你的黑色幽默(我的认真败给黑色幽默)

伊斯坦堡

走过了很多地方 我来到伊斯坦堡

就像是童话故事 有教堂有城堡

每天忙碌地寻找 到底什么我想要

却发现迷了路 怎么找也找不着

心血来潮起个大早 怎么我也睡不着

昨晚梦里你来找 我才

原来我只想要你陪 我去吃汉堡 说穿了其实我的愿 望就这么小 就这么每天祈祷 我的心跳你知道

就在伊斯坦堡却只 想你和汉堡 我想要你的微笑每 天都能看到 我知道这里很美 但家乡的你更美

印地安老斑鸠

沙漠之中怎么会有泥鳅 话说完飞过一只海鸥

大峡谷的风呼啸而过 是谁说没有

有一条热昏头的响尾蛇 无力的躺在干枯的河

在等待雨季来临变沼泽

灰狼啃食着水鹿的骨头

秃鹰盘旋死盯着腐肉

草原上两只敌对野牛在远方决斗

在一处被废弃的白蚁丘站着一只饿昏的老斑鸠

印地安老斑鸠 腿短毛不多

几天都没有喝水也能活

脑袋瓜有一点秀逗

猎物死了它比谁都难过

印地安斑鸠 会学人开口

仙人掌怕羞 蜥蜴横着走

这里什么奇怪的事都有

包括像猫的狗

印地安老斑鸠 平常话不多

除非是乌鸦抢了它的窝

它在灌木丛旁邂逅

一只令它心仪的母斑鸠

RAP~ 牛仔红蕃 在小镇 背对背决斗

一只灰狼 问候我 谁是神枪手

巫师 他唸唸 有词的 对酋长 下诅咒 还我骷髅头

这故事 告诉我 印地安 的传说 还真是 瞎透了 什么都有 龙卷风

爱像一阵风 吹完它就走

这样的节奏 谁都无可奈何

没有你以后 我灵魂失控

黑云在降落 我被它拖着走

静静悄悄默默离开

陷入了危险边缘

我的世界已狂风暴雨

爱情来的太快 就像龙卷风

离不开暴风圈 来不及逃

我不能再想 我不能再想

我不 我不 我不能

爱情走的太快 就像龙卷风

柔中带刚造句篇十
《论南宋文化对现代杭州籍作家创作的影响》

名作欣赏

现代文学

"

论南宋文化对现代杭州籍作家创作的影响

□竺建新

关键词:原型摘

南宋文化

杭州文化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诗性审美

杭州310018)

南宋文化呈现出柔媚飘逸、空灵精致的诗性审美特征,要:从历史的维度而言,南宋文化可视为杭州文化的原型。

它显现了强大的母文化影响功能,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对杭州籍的现代作家,如郁达夫、戴望舒等的审美理念和文学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杭州籍作家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承继了南宋文化婉美的审美特质。

文学具有地域文化的审美差异。近代梁启超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及南北文学风格时指出:

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于诗于文于赋,皆南北各为家数。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盖文章根于性灵,其受四周社

可见,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是会之影响特甚焉。”

后,大批文人南渡,“江浙人文薮”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特别是南宋定都杭州后,南宋文化与诗意流觞的吴越文化糅合,激荡成追求婉美的诗性审美品格。这个过程并不漫长,因为南宋文人觉得恢复中原无望,他们心怀激愤而又不能直言宣泄,于是,南宋文人感到心灵残缺情绪忧伤。所以,南宋文人心理由初期的强烈复仇心理逐渐转化为中后期的压抑、愤懑、悲愁的心理。这种心理刚好与吴越文化的诗性审美形成一种共振,于是南宋文化阳性渐失阴性渐盛,从而使得南宋文化的审美具有内敛性。所以南宋文人选择走向自然,释放自己的心灵情怀,这种审美诱惑,激发出他们敏感、精细、婉美的性格特征,使得南宋文人崇尚一种柔媚飘逸、空灵精致的审美品格。

正因为柔性的审美追求占据南宋文化的主导地位,所以,南宋文人在文学上倡导追求精雅的创作风格。如王炎的散文和姜夔张炎们的词等都用笔细腻工致,堪称精雅。而这股南宋遗风,构成了杭州文化的母文化元素,它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对后世的杭籍文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杭州籍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烙上了南宋文化的审美因子。

毋庸置疑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文学表现的审美客体,它浸透着作家的创作思想,影响和塑造着作家艺术家的气质人格和美学风格。

在南宋建都杭州临安之际,以苏杭为中心的吴越文化,总体上已呈现出一种诗性审美特征。究其原因,就内部因素而言,吴越之地自然景色秀丽,气候湿热。从生理学角度讲,这种气候容易令人形成柔性细腻的性格。无可否认,吴越文化起初还是有些刚性“慷慨悲歌”的民风相比,也只能算的,但与北方地区

柔中带刚。河姆渡出土的象牙雕刻“鸟日同体”图以及良渚出土的陶瓷俱各精致、柔雅,可为柔性文化的佐证。而到了后期,吴越文化更以柔性为主导精神。(即永嘉之就外部因素来讲,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劫难

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对吴越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北人南迁使文人学士也大批南下,如王充、王羲之、谢灵运等,形成文人云集的景象。特别是魏晋时期,晋室南渡的同时,也带来了玄学思想。玄学崇尚“清淡”,这使得吴越区域的尚文风气日盛。内外因素的糅合,使得吴越文化的柔性特征更加明显。

在历史上,南宋一直被看作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故而,南宋被认为没有研究价值。然后,陈寅恪

ISSN1006-0189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原型(archetypes)是“最

初的模式,所有与之类似的事物都模仿这一模式”。

原型批评家弗莱赋予原型以文学的含义。他指出,一种文化原型(Cultural

“一个象征,通Prototype)就是

常是一个意象,它常常在文学中出现,并可被辨认出

④作为一个人的整个文学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原型,一种区域性的文化集体无意识,积淀在整体文化和该地域文化当中,影响和制约人的文化心理和性格的生成及其发展,影响着作家的文学审美品格。譬如,在南宋文学中,我们经常可以读到“水”意象和“渔父”意象。这就不是巧合,而要从原型意义上去分析了。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

"!故几于道”。老子将水人格化,赋予它育生命、利万

先生却认为:“中华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

极于赵宋之世。”此观点提出后,经邓广铭等学者论

证,渐渐为学界所承认。可见,尽管南宋国势孱弱,但在文化发展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杭州文化而言,南宋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靖康之难”之

M534A

54

MZXS9/2008

名作欣赏

现代文学

物、柔顺包容的品性。可见,随物赋形、包容万物的水暗示着一种无拘无束极其自然的生命状态。而“渔父”意象则是南宋文人向往大自然的一种象征。于是,向往精神自由的审美品格积淀在南宋文化中,成为一种原型模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地域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对个体心理影响深刻,它具有超强的力量。南宋文化作为杭州文化的原型,显现了其强大的母文化影响功能。在文学方面,现代的杭州籍作家追求婉丽柔美的审美品格,正是凸现了原型文化强劲的继承性。

精细婉美的诗性审美追求依附在杭州的原型文化上,在杭州文人精神的长河上产生深刻的影响。

现代著名杭州籍作家郁达夫在文学作品中创造了“零余人”形象,“零余人”往往有先知先觉的精神痛苦而又无法付之行动。这种“零余人”形象明显带有中国传统式的孤独寂寞和感时忧国的游子心态。这与南渡的南宋文人的心态颇为相似。正因如此,郁达夫渴求精神家园,以安顿疲惫的灵魂。他在小说《沉沦》中,刻意描写“我”在大自然中的心理感受,在自然本性的抚慰中,细致入微地状写游子的心灵世界“:这里就是你的避难所。世间的一般庸人都在那里妒忌你,讥笑你,愚弄你;只有这大自然,这终古常新的苍空皎日,这晚夏的微风,这初秋的清气,还是你的朋友,还是你的慈母,还是你情人;你也不必再到世上去与那些轻薄的男女共处去,你就在这大自然的怀

里,这淳朴的乡间终老了吧。”

"!

郁达夫对大自然的爱,体现了对黑暗现实世界的规避。这和南宋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是颇为相似吗?他们都重视追求心灵自由,以实现生命境界的最高层次。在文学作品中,郁达夫大量书写孤独感伤欲望等,以展现作家的心灵体验。他在小说《沉沦》中描写“爱的要求”,表达欲的本能,而在《茫茫夜》《她是一个弱女子》《青烟》和《烟影》等作品中,情绪、感觉和欲望等心理内容成为反复表现的对象,小说重视心灵体验和精神历程。所以,表面上郁达夫的作品颓废放浪,实质上他是以精神世界的率真来反抗俗世的黑暗。

现代诗人戴望舒也对精神家园孜孜以求。充满忧伤情绪是戴望舒诗的一个特点:或是对爱的渴求不成功的烦忧;或是对生命美好憧憬失望的烦忧;或是对现实环境不满的烦忧。为了排遣烦忧,戴望舒在心灵世界中寻找归宿,在精神世界里自筑家园。如他的诗《乐园鸟》:“飞着,飞着,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华羽的乐园鸟,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一只春夏秋冬、昼夜飞着没有休止

的“华丽的乐园鸟”成了荒原跋涉者和旅途漂泊者的象征,从而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逃避,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又如《寻梦者》:“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去求无价的珍宝吧。//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又如《游子吟》:“篱门是蜘蛛的家,土墙是薛荔的家,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而游子的家园呢?”戴望舒的寻“梦”诗和游子诗实际上传递出的信息都是他对精神家园的渴求,也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的诉求。对精神家园的孜孜以求,恰恰体现着南宋遗风诗性审美文化的灵魂。

现代作家施蛰存也是杭州籍的重要作家。他的内在个性的突出特征也是自由心性。20世纪30年代的施蛰存和南宋文人的境遇颇为相似,黑暗的现实使施蛰存感到生存的压抑艰难,于是只好追求心灵层面的自由。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地域文化无疑影响到了施蛰存的审美情趣。杭州文化中感伤柔美的南宋遗风使施蛰存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灵敏而善感的心灵和自由生活的感受力,以及他雅美的风致。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文营造“小我”的精神世界。如他的诗《乌贼鱼之恋》“:乌贼鱼以十只手———热情的手/颤抖地摸索着恋爱”

。以拟人化的笔法描写纯个人的恋爱情感。乌贼鱼的无奈,也正是人生的无奈。由此可见,其诗背后凸现的也是施蛰存柔美的审美情趣和对生命意义的关怀。他的小说《梅雨之夕》《将军的头》《石秀》《黄心大师》《阿褴公主》等,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学说,从性爱的层面对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压抑做了批判。他的作品以心灵接触社会,以心灵感受人生,以心灵体验人的内心世界,这与杭州文化的原型南宋文化的审美精神是契合的。法国生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

直觉就是心灵本身,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生命本身。”$#

所以,施蛰存的小说立足

于观照人类本身,尤其涉及人类自身的深层意识,探讨人的生命的原生态,实际上是希望人能够超越世俗藩篱的束缚,实现心灵世界的自由。

出生于杭州的“一代才女”林徽因同样十分重视内心体验,她以独特的生命感悟抒写着真纯的美。如她的诗《一首桃花》“: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这种唯美的诗境体现了林徽因超越世俗生活追求精神审美的诗性品

格。又如她在小说《钟绿》中把钟绿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典型,钟绿对乡下宁静和谐生活的渴求,小说结尾对人物命运的安排,应该说都蕴含着作家的深意,林徽因借助脱俗高雅之美来抵触现实社会的庸俗和黑暗。她的小说《文珍》和《吉公》都表达了作家对生命

MZXS

9/2008

55

22-167

CN14-1034/I

名作欣赏

现代文学

的感悟对生命的珍视对自由的渴求。这种重视内心体验的诗性审美,显然是受到了地域文化柔性艺术的传承。

杭州籍作家对精神家园的追求,传承了南宋文化重视心灵自由追求的审美品格,表现了对当下、对世俗的庸俗功利的超越,以实现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

作为杭州文化的原型,南宋文化在作家的叙事策略上也显现了母文化的影响功能。所以,南宋文化优雅、婉美而精细的审美品格,不仅对杭州籍作家的思维、认知和心理感知方式,以及审美品格的选择上有深远的作用,更是对杭州籍作家的文学表现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南宋遗风多精神享乐。杭州籍作家自然也追求精神雅趣和崇尚艺术审美的精致化。故而,他们在文学作品中,追求一种率真自然、淡泊从容的叙事氛围,传达出抒情性非常浓厚的诗情画意。在这种诗情画意中创造出伤感细腻精致的阴柔风格。

郁达夫的作品就呈现唯美、忧郁、寂寥和放浪形骸的特征。有人认为这是受欧美唯美主义影响的结果,但本文认为他的感伤、忧郁和唯美是对南宋遗风的传承。或者,可以这么说,郁达夫喜欢王尔德的作品,也受其影响,但从源头上讲,他之所以喜欢唯美主义,是和他自身的审美追求息息相关的,其个体的审美选择才是他喜欢唯美主义的心理内驱力。而南宋文化作为杭州文化的原型文化恰恰影响了郁达夫的审美选择。南宋文化婉美哀怨的审美追求使得郁达夫最早把艺术的视角对准自我,以细腻而抒情的笔触来展现自己的心理世界。他的心理情绪为特征的结构模式是对传统情节结构模式的改造。他以散文化的笔调写小说,力求打破诗、散文、小说之间的界限,创造了以柔性审美为主导的诗化体小说的创作模式。这种诗化的叙事模式成为他抒发他心理情绪的最佳载体。同时,在郁达夫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与柔性审美元素相关联的感伤情绪,它凸现了时代负面性在他内心投射的阴影。

而在戴望舒的诗中,我们同样可以读出古典诗词韵味。戴诗呈现出唯美映象,造境凄婉而隽永,颇具江南文化的柔性审美特征。如他的《雨巷》:“撑着

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中呈现了“梦一般凄婉迷茫”的艺术境界。这种对婉美的追求,与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怆的声音,与姜夔《点绛唇》中

56

MZXS9/2008

“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的惆怅的叹息很有些相似。南宋文人婉美哀怨的审美追求已经深深融化在作家的精神血脉之中,孕育了作家的柔性的创作风格。

杭州籍作家除了强调主观情绪宣泄,强调“婉美”的氛围以外,也十分重视意象的构建。戴望舒在《雨巷》中用细腻柔美的“江南意象”抒写诗人的情绪,将一个内心迷茫但又有追求的现代知识分子复杂又敏感的心灵轨迹,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施蛰存的《新燕》借自然中的意象,抒发心绪,构成南宋婉约词的重现。施蛰存在《秋夜之檐溜》更是以檐溜、清溪、落叶等为意象,表现灰色人生的情思。林徽因的文心也很细,自然界中的云雾、星宿、山川、草木都成了她抒发情感的载体。如她在诗《记忆》和《秋天,这秋天》中都植入了红叶意象,以此表达对徐志摩的怀念。而秋天红叶凋零的凄惨冷清,正体现了林徽因悱恻的情怀。作家们突现了“江南意象”的细腻、绵长、柔美和隽永。他们用字精致细腻,造句清雅,形成了精雅的创作风格。作家们在作品中植入的感伤之美,以及对小说意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造,都与地域文化的浸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之,南宋文化的母文化孕育和影响功能,为杭州籍作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融入世界、认识世界的文化感知方式。南宋文化追求婉美的审美品格,形成了杭州籍作家颇具地域特色的以柔性艺术为主导的文学范式。

(责任编辑:赵红玉)

基本项目:本文系杭州市社科规划课题成果,课题编号C07WX04

作者简介:竺建新,文学硕士,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①梁启超:《中国地理大论》,《饮冰室文集》23卷(第四册),转引自张万仪:《鲁迅与吴越文化》,《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28卷。

②陈寅恪:《陈寅恪先生文集》(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第245页。

③霍尔等著《荣格心理学入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4页。

④弗莱:《批评的解剖》,转引自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冯达甫:《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

14页。

$#郁达夫:《沉沦》,《郁达夫集》(小说卷),花城出版社,

2003年版,第26页。

&%

[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3页。

ISSN1006-0189

M534A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68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