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结构师考试】
《梅尧臣《春寒》》
田家梅尧臣 第一篇
梅尧臣《春寒》
春画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赏析】
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这首《春寒》诗可以按“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律来把握。
首联“起”,点明季节特征,说明春日阴云笼罩,虽然云层不厚,但整天浓阴密布,云天雾海,一片迷茫。“云容薄”三字很好地点明了早春云雾的特点。
颔联“承”,以极其对仗的句式,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环境下的景物特征: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其中“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叫人想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来。
颈联“转”,由静景而至于动景。春风凛冽,吹动着挂在树枝上的酒旗;春雨阵阵,靠近山的地方,春风突然夹裹着春雨而来,叫人感到一阵寒冷。“亚”通“压”,低低地垂挂着。“片”,不能理解为大雨,它准确地描绘出春雨的特点。
尾联“合”,点明诗人对景物产生如此感受的原因,借此抒发了感情。“未尝辜”是说诗人不曾做对不住景物的事,是诗人情感和人格的表露。“病”字一语双关,既写了身体状况,也写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范仲淹革新失败的历史背景,不难理解诗人此时因改革处于低潮而感情凄苦、心情悲凉的深意。{田家梅尧臣}
人物简介
梅尧臣是中国北宋诗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历任州县官属。中年后赐同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梅尧臣梅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其早期诗歌创作,曾受西昆诗派影响,后诗风变化,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反对浮艳空泛。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如《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之二、《猛虎行》等。诗风平淡含蓄,语言朴素自然,形象清切新颖,如《鲁山山行》,细腻地描写晚秋山间荒凉幽静的景致。此外“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梦后寄欧阳永叔》)等都是意新语工的写景佳句。但他为了矫正宋初诗坛靡丽之习,诗中不免流于质朴古硬,缺少文采,有过分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他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今存《宛陵先生集》60卷,《拾遗》1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本。
梅尧臣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人物生平
据《至德县志》记载:梅尧臣北宋景佑元年至五年(1034年-1038年)任建德县令,居官清廉正直。去官后,人民缅怀他,把县城改称梅城,并于其官舍西偏,为梅公堂以祀之,后又在梅城后面的白象山半山坡上建起了一座梅公亭以慰其景仰之思,又得以登临之美。梅公亭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元至正二年(1342年)、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清康熙十年(1671年)三次重建,民国七年(1918年)县长王人鹏再次重修,并作文摹泐于亭基岩壁之上。亭,砖木结构,呈长方形,画栋雕梁,为楼阁式建筑,面筒形黑色陶瓦,四角飞翘,周植古松翠竹,景色宜人。“文革”时梅公亭被毁,今仅存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他生于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16岁乡试未取之后,由于家庭无力供他继续攻读再考,就跟随叔父到河南洛 阳谋得主簿(相当于现今的文书)一职,后又在孟县、桐城县连续担任主簿职务。在连任三县主簿之后例升知县,召试,赐进士出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梅尧臣入仕之后,曾胸怀大志,抱有远大抱负,他原名“圣俞”,后改“尧臣”,意为立志要做个圣明君王的贤臣,然而他却梅尧臣像没有遇到圣君。
梅尧臣任建德县令的五年间,为人诚厚,清高自持,颇能体察民间疾苦,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经常深入乡间百姓家微服私访,与农人、与烧瓦匠、与贫妇交谈,了解民间疾苦,还亲自赶赴山林大火现场,洪水泛滥的溪流进行实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亲,当时建德为山区小县,县署外有圆破旧的竹篱,常年需要修护,因此成了向民众勒索的借口,梅尧臣来后果断以土墙代替,并在院内植了一丛竹子。元吴师道在《梅公亭记》中赞颂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对于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大诗人、大名人,且在建德为官时又为民爱民,用诗歌这一形式表达民间百姓的怨愤,人民自然崇敬他、热爱他。所以梅公的德政、仁 政在时隔九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在东至人民中传诵。
梅公虽然在位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在当时,他和苏舜钦齐名,在诗坛上声望很高,被称为“苏梅”,又和欧阳修是好朋友,都是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响。他积极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他的诗作分为古淡与刻画两种,为当时人所推崇。欧阳修曾自以为诗不及尧臣。陆游在《梅圣俞别集序》中,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他的诗能够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风格平淡朴素,而又含蓄深刻,他在建德写下的大量诗作中,其中写农民的有《田家语》,“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这首诗用农民的口气,申诉了农民遭受的苦难。在《小村》诗中曰:“寒鸦得食日呼伴,老奥无衣犹抱孙,磋哉生计一如此,廖入王民版籍论!”在《陶者》一诗中,他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诗曰:“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住大厦。”尖锐明朗,读后使人强烈地感到不平。梅公在公务之余,还经常步出县衙,流连于建德、东流、池州的青山绿水之间,写了不少咏景咏物咏友的诗,从梅尧臣在建德留下的百篇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梅尧臣的独特风格,它平易而深刻,细腻而贴切,凝炼而又有自由,新巧而又泼辣,他在一向被抒情诗用惯了的短小形式里,能够突破陈规,做到议论突出,谈吐不凡。在山水景物的描绘方面,也形成了刻划个性、摹写细节的特点,给人以新鲜细致的感受。
“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这是北宋大诗人梅尧臣所作的《南有佳茗赋》的开篇语。梅尧臣于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调任建德(今东至县)县令,直到景佑五年(1038)离任,在建德县为官5个年头,这首脸炙人口的《南有佳著赋》就是他在任时深入官港茶区亲自考察茶叶的生长气候、采摘、制作、出售的全过程后所作,他作罢掷笔,捋须含笑说:“我乃采茶官也!”“采茶官”这是一个多么亲切、谦和的自喻。封建时代的父母宫,能把自己与采茶农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多么可亲可敬啊!
《论梅尧臣的边塞诗》
田家梅尧臣 第二篇{田家梅尧臣}
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经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
特此声明。{田家梅尧臣}
论文作者签名:日 期: 年 日 月
目录
引言 ............................................................. 2
1 梅尧臣边塞诗内容特点 ........................................... 3
1.1忧患意识 .................................................. 3
1.2美刺精神 .................................................. 4
1.3诗史书写 .................................................. 6
2 梅尧臣边塞诗风格特色 ........................................... 9
2.1雄浑壮阔与深健浑朴的诗风 .................................. 9
2.2悲壮凄凉与哀怨沉郁的诗风 ................................. 10
3 边塞诗在宋代的演进——以梅尧臣为中心 .......................... 12
3.1宋代边塞诗的内容特点 ..................................... 12
3.2宋代边塞诗的风格特色 .................................... 13
小结 ............................................................ 14
参考文献 ........................................................ 16
论梅尧臣的边塞诗
摘要: 一个时代孕育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中国古代边塞文学源远流长,每个时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就会影响文人的创作心态,所以不同时代下的边塞诗就会显现出不同的特征。北宋时期,宋王朝朝政败坏,制度腐朽,再加上多次受周边少数民族入侵,尤其是在梅尧臣生活的年代,西夏与契丹屡次兴师侵犯边境,社会状况每况愈下,民不聊生。梅尧臣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又关注民生的士大夫面对屡战屡败的局势,请缨无路致使他不能奔赴疆场、杀敌报国,只能以诗言志,通过边塞诗来表达他的赤诚之心、勉励将士、反映社会现实。梅尧臣的边塞诗题材广泛,具有悲凉浑壮,愤激沉郁,深健浑朴的风格特点,同时他的边塞诗纪实性强具有忧患意识,富有批判性,更能体现出诗歌“言志”和“美刺”的作用,梅尧臣边塞诗特点也反映出了宋代边塞诗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 梅尧臣;边塞诗;风格;现实批判
Abstract An era gave birth to the literary style of a time, the ancient fortress of literature has a long history, each time due to the different degrees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t will affect the creative mentality of the literati, under different era frontier fortress will be showing different the definitions.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politics and institutional are corrupt and decay, coupled with the invasion around minority many times, especially the Xixia and the Khitan repeatedly send an army of border violations, the social is deterioration, and the people have no means of livelihood. Mei Yaochen one with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ncern for people's livelihood as the literati have suffered repeated defeats situation volunteered no way led him not fray, kill to serve the country only to poem revealing ambition, frontier fortress to express his sincere heart, encouraged the frontier soldiers, and reflect the reality of the society. Mei Yaochen's frontier fortress critical broad range of topics, with a desolate muddy strong, cynical and depressed, on deep health unadorned style features, and his poetry documentary, very critical, to better reflect the poetry of "Poems" and "beauty the thorn "role". Mei Yaochen frontier fortress features also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of the Song Dynasty frontier fortress.
Key words Mei Yaochen ; frontier poetry ;style ;realistic criticism{田家梅尧臣}
引言
梅尧臣,字圣俞,(1002-1060),宣州宣城人(今属安徽),是北宋杰出的诗人,存诗达二千八百多首,世称宛陵先生。在青年时期,他与欧阳修、苏舜钦等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为宋诗开辟了新的道路,使之形成了不同于唐诗的新面目。宋代刘克庄曾说:“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①他多次请缨无路,沉沦下僚。他非常关心时政,了解民生疾苦。在他生活的年代,西夏国主赵元昊屡次兴师侵犯边境,聚歼宋兵,生擒主将。契丹也伺机而动,不断向宋方进行要挟和攻击,西北局势非常紧张,而怀着爱国激情的梅尧臣却不能奔赴战场保卫国土,满腔热情不能化作报国的实际行动使他悲痛愤懑就只能以诗言志,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和立功边塞的赤诚之心。
学界多关注梅尧臣的山水诗、咏物诗、悼亡诗题材及其诗歌总体风格、艺术成就,如王静的《梅尧臣诗歌研究》就重点对梅山水诗和时事进行分析,艾思同《论梅尧臣的诗风》对梅诗风给予“平淡、古硬”的评价。还有少数的对其生平、接受史等研究,也有零星的对梅尧臣边塞诗的研究,如张延杰教授的《论梅尧臣边塞诗》主要是根据梅尧臣人生经历把梅边塞诗的内容分为心系边塞思报国、战争纪实悲伤逝、心忧国复忧民三类,但没有对梅尧臣边塞诗特点进行论述。本文重点探讨梅尧臣的边塞诗特点,适当的联系比较盛唐边塞诗,突出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对梅尧臣边塞诗的影响,从而表现他边塞诗的风格特点和美刺精神。
边塞诗是对边塞生活的反映,其思想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以旁观者的角度写边疆战士的乡愁、征人思妇的别离之苦;同时也能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苦、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或者表达对穷兵黩武的不满、对将军贪功的怨情;或者描摹边塞地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在诗中往往流露出的是诗人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征战的无奈;保卫祖国的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慨叹,总之,边塞诗的内容丰富,情感矛盾复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里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②认为文学创作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发展变化,它反映这个时代的特色。边塞诗作为一种文学题材,不同时代赋有不同的时代精神特征。
北宋时期,统治者昏庸无能,朝政败坏,制度腐朽,奸佞当权,使得国力衰弱。而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一直不断,先后与辽、西夏、金、蒙古等进行战争,在梅尧①周义敢、周雷:《梅尧臣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9页。
②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8页。
臣生活的年代,西夏国主赵元昊毅然筑坛受册,宣布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府,屡次兴师侵犯边境,聚歼宋兵,生擒主将。契丹也伺机而动,不断向宋方进行要挟和攻击,西北局势非常紧张,经常两军交战。这为边塞诗提供了广泛的社会生活素材;另一方面宋王朝采取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使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宋代文学家普遍关
①注国家和社会。”然而在宋代文学作品里,反映社会现实和干预政治也就成了重要主题。
战乱之际,梅尧臣作为宋代文人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诗歌中表现出忧国忧民以及因败绩而蒙羞受辱、痛苦悲哀的复杂感情世界。梅尧臣一生沉沦下僚,多次请缨无路,凭着恩荫做官,在诗歌当中也表达了他立功边塞保卫国土的赤诚之心。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梅尧臣的独特的人生经历,所以梅边塞诗内容忧患意识浓烈,风格多样。本文具体从三方面研究梅尧臣的边塞诗特点,第一:梅尧臣边塞诗内容特点。第二:结合梅尧臣的人生经历探讨梅边塞诗风格特色。第三:通过梅氏边塞诗的特点观照宋代边塞诗的时代风貌。{田家梅尧臣}
1.梅尧臣边塞诗内容特点
1.1忧患意识
北宋开国之初就受周边少数民族入侵,国土不断被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而内部党派纷争激烈,宋统治者昏庸无能,朝政败坏,奸佞当权,制度腐朽,土地大量兼并,民不聊生,变法无望,国力日渐衰弱。然而宋代采取崇文抑武的国策使得士大夫社会责任感空前高涨,他们的主人公意识十分强烈并且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时事,当文人面对民族矛盾的激化自然就会关注国家命运,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就是宋代文人爱国情怀与忧患意识的体现。梅尧臣是一位关注时事、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又心怀责任的士大夫,在他的边塞诗中大多表现出的是忧国伤时的深沉忧患意识。
因屡试不第,恩荫官小,请缨无路,壮志难酬,长期沉沦下僚,加上契丹与西夏长期侵略,所以在梅尧臣的边塞诗中就表现出了一位爱国主义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也表现出人生经历和社会时代背景对文人创作心态的影响。如他勉励将士的《邵们堰下王君玉饯王仲仪赴渭州经略席上赋》:
未破河西寇,朝廷尚有忧,淮南命儒帅,塞上足封侯。莫擐黄金甲,须存百胜谋,昔尝经黠虏,今去正防秋。②
开头就说国家处在危机关头,“朝廷尚有忧”说的是宋朝廷面临被敌军侵犯的窘困,同时也表明诗人担心边疆领土被少数政权统治,所以才在诗歌中鼓励将士们杀敌报国、立功边塞。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②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 245页。
《梅尧臣诗歌的另一种‘平淡美’》
田家梅尧臣 第三篇
梅尧臣诗歌的另一种‘平淡美’
众所周知,梅尧臣同欧阳修、苏舜钦等人乃为北宋初期诗文革新运动的代表人物,梅尧臣在反对西昆体的绮艳之气与追求宋诗平淡之美的创作格调上是先行者,后人评价梅尧臣:“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四部丛刊》本《宛陵先生集》附录龚啸《跋前二诗》)却是中肯的评价。梅尧臣诗歌这种被文学史定位的平淡之美,是历来被文人所称道的,如《鲁山山行》和《东溪》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但现在这里所要提到的是梅尧臣诗歌的另一种‘平淡美’,是与上述传统的平淡美是相区别的,而本人认为梅尧臣诗歌的另一种‘平淡美’更能体现梅尧臣的个性,他的这方面的诗歌创作更能体现平淡之气。
提到‘平淡’二字,梅尧臣在其诗歌创作或理论中只提到两处,一处是梅尧臣和晏殊在交游时,梅尧臣所作的《依韵和晏相公》提到:‘泊舟寒潭阴,野兴入秋菼,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另外一处是梅尧臣在评价邵必的诗时,认为其诗平淡确有味,提到‘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譬身有两目,了然瞻视端’,有意思的是,梅尧臣在赞赏邵必诗平淡的同时,他对自己的诗歌创作行为的认定是‘既观坐长叹,复想李杜韩,愿执戈与戟,生死事将坛’。从这里我们可以很强烈的感觉到梅尧臣在诗歌创作上的社会功用和实用的态度,事实上纵观梅尧臣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实践,梅尧臣的确是一位将诗歌当作‘戈与戟’的战斗性文人,他反对那种‘烟云写形象,葩卉咏青红’的浮华艳丽的西昆体诗歌,他崇尚的是《诗经》、《离骚》以来的一以贯之的诗歌的美刺和干预社会的诗歌创作实践,他赞赏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总的说来,梅尧臣诗歌的实用性和战斗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密切相关的,北宋初期国家的积贫积弱,民族矛盾尖锐,百姓生活疾苦等等,这些就是梅尧臣进行诗歌创作的背景,在这样的情况下,梅尧臣不是选择归隐,而是积极融入政治潮流中,为国计民生奔走呐喊,他想以诗歌为武器,对社会进行干预,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反对浮华绮艳毫无功用的西昆体,也正是应为如此,以《鲁山山行》和《东溪》这类具有平淡之美的诗歌在他的创作诗歌数量上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大都是其困顿时,‘聊佐清欢’之闲适之作,在梅尧臣诗歌中占据绝大多数的是以《田家女》、《猛虎行》等这一类反映社会现实,极富批判性和战斗性的诗歌题裁。
梅尧臣诗歌的战斗性和批判性是与其刚直豪放的性格特征是紧密相关的,在梅尧臣创作的一系列咏物诗和描绘日常生活的诗中最能体现其刚直豪放、不拘一格的性格特点,这类诗歌中体现出来的美就是与《鲁山山行》这些作品不一样的另外一种‘平淡美’,是梅尧臣个性的本色流露。这种‘平淡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题材和语言的平淡,梅尧臣创作的大量的咏物诗,几乎遍布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如《水轮咏》、《咏秤》、《咏象》等,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其创作的《扪虱得蚤》、《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这些作品,现摘录《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一诗:“飞乌先日出,谁知彼雌雄。岂无腐鼠食,来啄秽厕虫。饱腹上高树,跋觜噪西风。吉凶非予闻,臭恶在尔躬。物灵必自絜,可以推始终。”真乃‘古未有之’之作,蚤、蛆这类事物也能出现在梅尧臣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诗人的语言也是极其朴素的,甚至口语化,突破了传统的审美题材,但这些都是诗人于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可见梅尧臣观察的仔细和诗歌创作的不拘一格。‘平淡美’体现的另一个方面是这类诗歌感情的平淡真挚,表达的是日常的生活
体验,流露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如《七月十六日赴庾直有怀》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寂寂重门扃,独念家中妇。乳下雨小儿,夜夜啼向母。问爷若个边,天性已见厚。不嗟羁枕孤,不愧栖禽偶,内有子相忆,外有月相守”。这首诗诗人本来是孤独的监守仓库,但是经过诗人的叙述,变成了一件乐事,在值夜的同时,既大胆的流露了自己对妻儿的思念,又将明月拟人化,看作自己的共事者,情感朴素真挚,令人从平淡中感受到巨大的情感冲击。
总而言之,梅尧臣创作的那类咏物和对日常生活的的描绘和感悟的诗作体现的是梅尧臣诗歌的另一种‘平淡美’,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感知到梅尧臣刚直豪放、不拘一格的性格特点,他的这类作品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评价梅尧臣对诗歌史的贡献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参考书目
梅尧臣:《梅尧臣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朱东润:《梅尧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9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组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梅尧臣名言》
田家梅尧臣 第四篇
1、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
2、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4、老树著花无丑枝。梅尧臣名言。
5、红栖金谷妓,黄值洛川妃。
6、下不以傲接,上不以意迎。
7、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8、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9、疲马不畏鞭,暮途知几千。
10、五更千里梦,(名言警句 )残月一城鸡。
11、陶尽门前土,屋上先片瓦。梅尧臣名言。
12、男儿志在守,可杀不可苟。
13、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
《梅尧臣:春寒》
田家梅尧臣 第五篇
作者:梅尧臣
原文: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倚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梅尧臣:春寒。
注释:
1、青帘:酒旗。
赏析:
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这首<春寒>诗可以按“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律来把握。
首联“起”,点明季节特征,说明春日阴云笼罩,虽然云层不厚,但整天浓阴密布,云天雾海,一片迷茫。“云容薄”三字很好地点明了早春云雾的特点。
颔联“承”,以极其对仗的句式,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环境下的景物特征: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其中“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颈联“转”,由静景而至于动景。梅尧臣:春寒。春风凛冽,吹动着挂在树枝上的酒旗;春雨阵阵,靠近山的地方,春风突然夹裹着春雨而来,叫人感到一阵寒冷。()“亚”通“压”,低低地垂挂着。“片”,不能理解为大雨,它准确地描绘出春雨的特点。
尾联“合”,点明诗人对景物产生如此感受的原因,借此抒发了感情。“未尝辜”是说诗人不曾做对不住景物的事,是诗人情感和人格的表露。“病”字一语双关,既写了身体状况,也写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范仲淹革新失败的历史背景,不难理解诗人此时因改革处于低潮而感情凄苦、心情悲凉的深意。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408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