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管理现状

| 结构师考试 |

【www.guakaob.com--结构师考试】

篇一:警务管理现状
社区警务的现状及改革【】

社区警务的现状及改革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不断深入 ,社区警务工作对抑制和预防犯罪的作用愈加明显。应该明确社区警务改革的必要性 ,建立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社区警务机制。通过调整民警结构挖掘警力资源 ,加强警务建设和,从而促进社区警务改革顺利进行。社区警务是社会居民在警察带领,指导,支持下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方式,充分研究社区问题;开采社区资源;改造社区环境,强化自卫互助;以全面系统,长效维持社区公共安全的思想,活动和方式方法体系的统称。其实质就是要求警察立足于社区,积极开展各项宣传工作,动员和组织社区群众,实行警民合作,不断增强社区民众参与社区各项治安管理、预防违法犯罪的意识。它的立足点在于社会是产生违法犯罪的根源,因而预防和减少乃至根治违法犯罪也必须依靠社会。它的工作范围是以社区为主导,以社区为基本单位。

有中国特色社区警务的基本内容:①贯彻公安法规,进行法制宣传教育;②执行司法机关决定的考查、监督;③户口管理;④开展以治安保卫委员会为主体的多层次群防群治工作;⑤查破本社区内的治安案件;⑥接处警工作;⑦社区巡查。

社区警务与传统警务的区别:

1.警察职责定位不同

传统警务认为,警察是担负执法任务的政府机构,是治安行政管理部门的代言人,而社区警务则认为警察是公民,只是受雇专门担负公民应负责任的人,警察组织是负责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众多政府部门之一。传统警察主

要是对付各种犯罪、治安事件,并对暴力性犯罪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而社区警察主要是解决和帮助解决社区民众的问题,并消除潜在的违法犯罪隐患,提高社区生活的安全质量,与社区保持密切的联系。

2.警务权力分配不同

社区警务的实行,要求警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与管理、防范以及社区服务上,警察自主决断的机会增多,有自由裁量权依法对遇到的具体情况做出处理。同时,警察的管理权力与社区民众实现了共享,警方与社区成为伙伴关系,社区民众有权参与警务决策制定,社区警务活动由社区民众和警察共同商讨和决定。传统警务中警察对管理权实行了垄断,并且逢事汇报,指示下达再办事,严重限制了警察工作的积极性,甚至贻误战机。

3.警务运行机制不同

社区警务是一种混合警务,它把社区民众作为警务运行的中坚力量,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分割了“治安蛋糕”,并且把最大的一块给了社区民众。社区民警也真正沉到了基层、沉到了社区、沉到了群众中,通过日常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密切了警民关系,最大程度地激活了“邻里守望”制度及“联防巡逻”制度,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社区一定的治安管理资源,实现了“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这种警务模式的运行,降低了管理社会的行政成本,并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传统警务在这方面就显得相形见绌。

纵观目前的社区警务状况,我认为社区警务在运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第一,组织领导者对社区警务在思想上有所忽视。

现如今“重破案,轻防范”的思想仍然存在,这也就势必会影响领导者在组织决策上对社区警务的忽视,对治安、刑事等方面的案件投入了更多时间和精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的案件也是快速增长。而有些领导在思想上只是一味的破案,抓破案率、抓成效,并且把破案率作为绩效评定的重要指标。那么可想而知社区警务的开展将会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领导的不重视必将会导致下属对社区警务的忽视,进而在开展社区警务方面投入的也会很少很少。这将必影响社区警务的发展。在某些地区有些领导和干警对社区警务的内涵认识不全面,而且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多数领导和干警还是沿袭传统,未将消除社会治安隐患和预防犯罪视为社区警务的主要任务,在面对这样的情形下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将是非常困难的,这些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打击犯罪比预防犯罪要投入的时间、精力、成本要高的太多太多。

第二,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专职的警务工作机制。

社区警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具有系统性连续性、规范化的科学工作体系,因而导致社区警务工作基础不够扎实,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警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派出所社区民警名义上主要负责辖社区的治安防范和管理工作,但实际上由于基层警力不足,职能划分不清等原因,基层社区民警仍然承担着案件侦破、派出所日常勤务工作等多重角色。并且许多民警在开展警务工作时无从下手,对于系列问题没有形成相应的工作机制。然而对于各部门、各警种的分工配合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在民警实施社区警务工作时,有时候会遇到许多棘手的事务,而对于这些事务是否自己能够处理还是怎么的,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分工不够明确往往使民警面对问题而不知该如何下手,这必将影响警务工作的效率。

如何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社区警务运作机制。这一问题是顺利开展社区警务的核心问题。[4]许多民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也正是因为这种认识上的模糊,制约了社区警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削弱了许多民警对社区警务功能的预期,从而使不少民警对社区警务的功能产生怀疑。现在仍然在有些地方,警务工作方法、措施、手段上仍然是那种跟着案件跑、受报警电话驱使、被犯罪分子牵着鼻子走的工作方式。这也势必要求着一套比较完善的社区警务工作机制。

第三,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不到位。

人力资源作为社区警务的主体资源,在实施社区警务中应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它在数量、素质等方面都难以适应治安需求的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警察的数量没有保障,公安部要求的“一名民警负责管理1000户或3000人”。有些地方根本就达不到这一数量。民警的数量少了导致社区警务各警种间的职责权限划分不清,最终影响了社区警务的实施。并且由于地区职责划分并不明确,一警多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而分散了在基层实施警务工作的精力,使警力原本就不足的基层公安机关更加难以投入到社区警务的工作当中去。对于物力和财力那更是少了,由于领导在思想对社区警务的实施工作不重视,因此在这些方面的投入也会大大减少的。而对于一些地方警察的工资、福利都没有保障,更不用说是对社区警务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保障了。

【警务管理现状】

针对社区警务的现状,和社区警务对整个社会的重要作用,我认为社区警务的工作可以从一下的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强化社区服务。

社区警务是一种以服务为导向的现代警务,社区警务在本质上是以社区成员的需求为导向,社区警务的本质要求也需要我们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理念,为社区居民、社区组织提供更便利、更有效的服务。[7]对于在思想上不重视社区警务的一些领导和民警来说,转变思想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社区警务执行,离不开警察组织中的各级领导的支持。所以在社区警务的实施过程中领导是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旦领导对社区警务的重视,社区警务的发展也是必然的,对于原先警务工作中存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方面的问题也游刃而解了。并且在实施警务工作过程中,领导对社区警务工作进行督促和指导,从而使社区警务在社区中更好的进行深入下去,更好的为社区和民众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且在实施社区警务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社区警务的内涵,更好的为民众服务。

第二,构建群防群治网络,加强社区阵地控制。

派出所工作必须充分依靠社区基层组织,积极组织和指导群众开展治安防范活动,增强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确保重点单位和要害部位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以及对国内安全保卫工作重要阵地根基的控制,以减少重大恶性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最终实现社区稳定的新战略。[8]在开展社区警务的工作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社会力量的利用,应紧密联系群众,密切群众关系,形成群防群治的工作体制网络。并且在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对信息等方面的收集,.最好能够建立覆盖社会面的情报信息网络,形成相应的工作体制,更好的有利于社区警务的发展。对于民警所管辖的区域内,有一部分是重点人口或是重点对象,要对他们的行踪,行为等方面的内容要及时掌握,加强对

篇二:警务管理现状
于目前基层公安工作和队伍现状的几点思考

【警务管理现状】

关于目前基层公安工作和队伍现状的几点思考

[原创] 2012-03-09 文章评分:【警务管理现状】

点击量:1071 评论(12)分享到:【警务管理现状】

题外话:这是代好友发的文章,你知道的,哈。主要是我觉得现在网络比较妖魔化公安民警。其实大部分民警是好的,害群之马在每个地方也都是少数,5%左右。但这些人反而活的更好。唉。这篇文章主要是一个基层民警真正的感受,也有助于大家正确认识这个行业,这个人群。同时,我也想听听新车评网友对这个行业和群体的认识评价。

关于目前基层公安工作和队伍现状的几点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全部的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因此,要切实抓好公安基层基础工作,首先就要切实抓好基层公安队伍的建设,否则,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难以取得实效。为此,必须理性分析基层公安队伍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提供强大的人力保障。本文主要从基层公安工作和队伍现状的分析入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就有关解决对策做一个浅陋探讨。

一、基层公安工作和队伍目前现状分析

对基层公安队伍现状的评估绝不能只停留在宗旨观念、思想作风、执法水平等脱离基层民警实际的看似深刻实则务虚的分析上,而应以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态度,切实了解基层民警真实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切实知晓他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准脉搏,对症下药。

现状一:公安机关越来越高的政治地位与普通民警越来越低的社会地位之间的落差。 近年来,特别是全国二十公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安工作的重视程度都大大提高了,公安机关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全国各级公安机关的一把手纷纷进入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公安机关政治地位的提高为公安事业的长远发展应该说是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整个公安机关和上层领导的社会政治地位不断得以提高的同时,广大基层民警的社会政治地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民警的政治待遇低。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相比,基层公安机关的领导职数与民警数之比过小,这种政治资源的不平等配置使得公安民警在晋升、工资、地位等方面处于绝对劣势。另一方面,政治资源的劣势并没有得到其它形式的补偿,非领导职务晋升这条通道并不顺畅,导致大部分民警在公安机关奋斗一辈子还是一个一般干部,影响了民警的切身利益。二是基层民警的社会地位有趋低之势。随着社会法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公安机关执法理念的转变,民警角色的定位实际从过去的以专政为主变成了以服务为主。但在执法理念转变的同时对民警合法权益的保护并没有及时跟上,再加上公安机关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承诺(如有困难找民警等),还有各地实际上存在的种种非法律法规的“执法禁区”,使得在群众眼中,民警由过去高高在上的专政者变成了一个可以随时指责的服务者。这点从现在日益增多的袭警案中也可得到佐证。公安机关政治地位的提高意味着公安机关的社会责任和任务的增加,而普通民

警社会地位的日趋低下则意味着民警完成任务的心理压力和警务成本的增加,两者反差越大,公安工作发展的阻力越大。

现状二:公安机关高强度高危险性的工作与普通民警低收入低福利的待遇之间的落差。 单纯从表面上来看,各地公安机关的收入在各地来说算不上最差,应该都在中等程度,但从工作量与收入量来看就明显偏低,不成比例。首先警察这个职业是个高危险职业。警察队伍“天天在牺牲,时时在流血”,是和平时期死伤最多的一支队伍。据统计,近年来平均每年都有460多名警察牺牲,平均每天就有不止1名民警牺牲,近17名民警负伤。其次警察这个职业是个高强度职业。北京市社科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一项长达两年的跟踪调查表明,警察在所有行业中是工作时间最长的。研究还表明,在所有的公务员中,警察的工作量最大:一个警察一年的工作量已经相当于同级政府部门公务员两年半的工作量。公安部的有关统计数据则显示:中国警察一般每天要工作11~15小时,而且平均3周才能休息一天。这种长时间高强度、超负荷的劳动直接的后果就是警察的身心俱疲,难以为继。而民警的月收入据有关公安内网上的调查,60%的民警在800到1500元之间,明显低于全国公务员的平均数(本文成文于两年前,此是两年前数字)。这种高强度高危险性的工作与普通民警低收入低福利的待遇之间的落差越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就会越差,公安队伍的凝聚力也就会越来越弱。 现状三:公安机关越来越严的执法要求与越来越差的执法环境之间的落差。

在各级公安机关把执法质量作为公安工作生命线的今天,公安执法质量考核的要求日益严格、标准日益提高、程序日益规范,责任追究日益严厉。但在我们公安机关从严要求的同时,公安执法环境并没有跟着优化,甚至还存在恶化的趋势。一是公安机关普遍存在着重责任追究而轻执法保障的问题。在责任追究方面,相继出台执法过错追究制、离岗培训、末位淘汰等刚性措施,而执法保障方面反而进行了削弱,象取消基层留置室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警办案的法律武器。加上民警实际办案中又大量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必然滞后于客观实际)和程序规定复杂烦琐脱离实际的情况,导致一线执法办案民警无所适从,束手束脚。二是公安执法环境不仅未得到改善反而有日益恶化的趋势。民警的义务和权限界定不明,在深化民警义务的同时,不但没有强化民警与之对等的权利保障,反而加以削弱。与此同时,有的地方领导一味求稳定,对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受到当事人侵害的不敢大胆为民警撑腰,怕群众闹事;有的甚至反过来处理当事民警,以求得当事人不吵不闹。而一旦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出现差错,各级领导处理起来却毫不手软,甚至将处理民警作为其政绩之一,大肆宣扬。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袭警案的高发了,以至于公安部和最高检察院要联合下发通知称要理直气壮地打击袭警行为,这实在是作为执法者民警的悲哀。凡此种种必然导致在民警在实际工作中缩手缩脚,消极厌战,普遍存在“能不干的尽量不干,能少干的尽量少干,必须干的尽量应付着干”的思想倾向。

现状四:公安机关日趋繁杂的公安保卫任务与日趋落后的警务运行体制之间的落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转轨的关键期,社会存在矛盾和危机日益突出:贫富分化、腐败、地区差距、失业、下岗、邪教组织等问题特别突出,社会治安正面临着空前的严峻的考验;与此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对稳定的需求也高于以往任何时候,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正是这种需求的反映,因此公安机关所肩负的任务越来越重也是不言而喻的了。但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公安机关警务运行体制从根本上讲仍然是沿用建国初期人口流动相动固定时的静

态管理模式,虽然从八十年代起,全国公安机关就警务运行体制、管理模式等从上到下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但基本上都没形成体系,局部的小范围改的有,从全局上根本上改的没有。就是现有的一些改革也没有定论,如交巡警合一,有的地方在准备合,有的地方合了又分了。这种警务体制上的落后在应对日趋繁重的公安保卫任务时更是暴露无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公安管理体制不顺。作为条块管理体制,公安机关几乎所有的业务工作都是受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部署、安排,但人事、财权这二个“命根子”却掌握在地方政府手里,这种事权以条为主,人权以块为主的体制就造成了下级公安机关两头受气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令畅通和工作效率。而且两头管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两边管又两边都不管,即有好处的都要管,没好处的都不管。两边都对下级公安机关发号施令,从严管理,力度大,措施实,谁不听话就砸谁的饭碗,所谓从严治警一本书;但对如何提高民警待遇,保障民警合法权益就力度不大,谁也没有什么硬性的东西出台,也就是所谓的从优待警一张纸。

二是警务经费保障不足。地方财政上对警察投入不足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基层公安机关的办公经费的很大部分靠自筹解决。“中国警察论坛”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大多数地方的警察都有罚款任务,每年普遍在2万元至5万元,最高可达10万元。由于经费保障的不到位,民警的福利也是各个地方自行解决,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民警同工不同酬,有罚款收入和有收费权的单位民警福利明显高于没有收入的单位民警。这样的结果导致的一是所谓逼良为娼,公安机关的滥收滥罚的出现,严重影响公安机关和民警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二是低收入民警积极性的挫伤,大家都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到有油水的单位去;三是公安机关一些正常的警务工作运行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公安机关工作成效。

三是警力资源配置不够。目前,基层警力不足已经成为大部份问题的根本性、源发性原因,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基层执法办案单位,因为警力不足,单人调查取证,单人讯问的程序违法问题屡禁不绝;因为警力不足,协警等参与执法造成执法主体不符现象时有发生;因为警力不足,社区民警忙于办案,忙于应付繁重的纠纷调解和值班备勤,导致无法深入村居扎实开展基层基础工作等。

四是警务运行方法不实。我国的警务体制长期处于改革摸索阶段,没有建立起科学长效的运行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本主义等不实事求是的东西泛滥。象在各专项教育中的假大空,导致网上各种学习材料、剖析心得盛行,既浪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又起不到实际效果,还导致民警的消极对抗情绪。有的地方管理混乱,有限的警务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警务成本偏高。还有在实际打击防范工作中,有的地方手上无秘方,胸中无良策,滥用专项行动手段,从年头到年尾,专项行动一个接一个,这种无准确目标无实际举措的大呼隆式行动,除了起到扰民、劳警、伤财的效果外,实际效果甚微,导致大量基层基础工作无人无时间无经费去做。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最终结果是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能力的水平越来越差,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越来越差。

二、原因分析

以上现状的产生,有着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简单讲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二条,一是在队伍建设理念上,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眼光,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只注重解决显性问题的急功冒进思想,没有建立起队伍长效管理机制。二是警务运行机制上,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态

度,对公安基层具体实践没有摸清摸透,警务改革朝令夕改,没有建立起真正切合基层实际的运行机制。

三、对策思考

要解决公安队伍建设中几十年遗留下的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发活力。各级领导要树立“基层第一、民警至上”的指导思想,不仅要体现人性化管理的方式,充分尊重民警的主体地位,认真解决民警合理的物质需求,还要考虑民警的发展问题和自我实现的问题。要尊重人的发展规律,树立人才效益观念、公平竞争观念和优胜劣汰观念,特别是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把民警实现自我发展、体现个人价值的愿望与公安工作的目标和组织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因势利导,把民警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把民警的注意力集中到服从全局、执行规范、努力工作、搞好本职上来。 同时,疏通出口,对极少数害群之马要坚决清理出公安队伍,保证公安队伍的纯洁性。

二是要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首先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理性、正确地界定警察的权利与义务,规定公安机关的职责职能,使每一位民警都清楚的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其次是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为基层减负,要理性地按照劳动法规定的正常劳动强度来配置和使用警力,特别是不要把警力不足这根本性问题再往基层推;三要科学合理部署警力配置,确保警力得到合理的调节和休整,不搞制度化的消耗战和突击战,重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勤务长效机制。四要科学合理确定工作的目标、重点和措施,全面提高公安机关的管理水平和执行力。既不能好大喜功,把目标定得太高,又不能故步自封,对完成低层次的目标自我感觉良好,滞后于形势的发展。

三是要坚持保障为先,夯实基础。“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基础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和保障,公安工作也不例外。公安基础有两个方面,包括公安机关自身的基础和外部基础。公安机关自身基础方面,就要以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为载体,切实提高公安机关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安机关外部的基础方面,主要是指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等外部环境对公安机关履职负责所提供的保障和支持。目前,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给公安机关提供充足的保障,一是警力经费保障。使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时有人做事,有钱办事,坚决杜绝公安机关自身搞创收来维持运转。二是法律保障。要不断健全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依法打击各类阻扰公安机关正常执法行为,为公安机关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三是民力保障。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要切实建设起党委政府牵头,公安机关主导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建立完善各类群防群治队伍,为公安工作提供源源不竭的民力支持。

篇三:警务管理现状
2015警务公开发展现状及对策

21世纪前夜,中国公共行政领域掀动了一场巨大的改革浪潮。继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1999年的政务公开的全面实行将行政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推向了前进。实行政务公开的理论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设人民拥护的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和人民群众参与、执行、决策和管理的政府。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安机关,推行警务公开是将政府的政务公开工作在公安机关实行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安部和河北省公安厅在1999年相继作出了实行警务公开制度的通知,以提高公安工作透明度,加强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监督,促进公安机关严格公正执法,推进公安队伍廉政建设和正规化建设为主旨的警务公开工作在各级政府的有力指导下全面实施。回顾几年来警务公开所经过的历程,有取得的成绩有力证明了警务公开这一步伐的迈出,为人们寻求有效推进公安机关民主化建设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制度的平台。

一、警务公开工作发展现状

自1999年警务公开实施以来,各个单位和部门在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下,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统一,领导重视,是搞好警务公开工作的前提。推行警务公开是公安机关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难以避免的冲击到了旧的思想观念,触及一部分职能部门或公安民警的既得利益。因此,要搞好警务公开,首先要统一广大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深化对警务公开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为警务公开营造一个良好的认识氛围和工作氛围。二是科学确定警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这是搞好警务公开的关键。从几年来的警务公开的实践看,除公安机关机密不能公开外,公开的内容可以归纳为:⑴执法依据和制度程序的公开;⑵刑事执法内容的公开;⑶行政执法内容的公开;⑷警务工作纪律的公开;⑸其他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的公开。一些单位和部门在警务公开中,还实行了服务承诺制度,增加了相应的内容。三是抓住要害部门、关键环节、突出问题,选准警务公开的切入口。要害部门一般是权力集中的部门,与社会、与群众接触频繁、有实权的单位和部门作为警务公开的要害部门着重抓好。所指的关键环节对整体公安工作和机关运转都联系紧密,把各个单位部门代表法律进行审核把关的权力实施过程作为关键环节,如交通事故认定,刑事、行政案件的立案标准等,实行办事制度和结果的公开,更好地接受社会的监督。突出问题往往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针对公安工作中社会反响强烈、容易引发矛盾、容易产生以权谋私问题的方面进行公开。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把以上三点作为警务公开的突破口,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在群众中引起的反响也是强烈的。抓好这三点基本上就可以打开局面,促进警务公开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四是建立警务公开的监督体系,这是把警务公开落到实处的保证。在公安机关实施警务公开伊始,都相应地建立了外部评价和监督机制,如设立了警务公开投诉中心,并聘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团体、群众为警务公开监督员,并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民意调查,对警务公开工作进行评估。伴随着警务公开的实行,各级公安机关多次对警务公开进行检查监督,检查的基本标准就是看是否符合群众的要求,是否符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公开的程序是否规范合法,是否符合公安部及省公安厅关于警务公开工作的通知精神,公开中出现的问题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群众对公开的结果是否满意。通过检查有效地促进了警务公开的开展。

二、当前公安机关警务公开存在问题

通过公安机关近几年的不懈努力,警务公开从形式到内容都日臻完善和成熟,但与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认识不到位。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单位的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警务公开的重大意义,仍然存在着不想公开、不愿公开、不敢公开的想法。有的认为,搞警务公开是走形式,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没有什么意思所以不想公开;有的认为搞警务公开,一切事情都按程序、规定办理太麻烦,自己给自己带“紧箍咒”,会加大工作量,所以不愿公开;有的认为搞警务公开,不仅会消弱手中的权力,还会加大群众监督力度,怕失权怕暴露问题,所以不敢公开,也仅仅满足于会议开了、文件下了、不下大力抓好落实工作。可以说,警务公开的实施有赖于广大民警对警务公

篇四:警务管理现状
2016社区警务建设经验问题及对策

文章标题:社区警务建设经验问题及对策

xxxx派出所民警:

社区警务是依托社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警务机制,是公安基层基础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格局日趋完善,新的形势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做到警力沉到社区,警务移到社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充分依托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管理和服务,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被动打击向主动防范的转变,单一治标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管理为重向服务为主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社区长治久安,群众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和谐、蓬勃发展。

我所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巩固社区警务平台为手段,通过建立社区警务运行机制,狠抓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以规范制度,整合防控资源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社区警务深入开展,有效发挥了社区警务室在维护治安、服务群众、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作用,为公安机关牢牢掌握驾驭治安主动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社区警务情况及成效

我所现有民警8人,管理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共15个村委会,户,人,建立了2个警务室,每个警务室落实了1名专职社区民警,警务室在建设上做到了四个统一:一是警务室外观标志标识规范统一;二是警务室警务公开内容规范统一;三是警务室各项规章制度、职责规范统一;四是警务室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标准统一。警务室投入运作以来,很快便收到了明显成效。一是得到了村委会的拥护,村干部普遍反映有有民警在一起配合,底气足了,腰杆壮了;二是得到了社区群众的赞扬,群众纷纷说警察常在身边转,我们办事方便了,安全感增强了;三是得到了社区单位、行业的肯定,警察巡逻、防范、检查、管理的密度增加,使社区矛盾纠纷少了,案件降了,治安秩序好了。

二、我所抓社区警务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区公安局和村委会的重视和支持,保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我所认真制定了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方案、措施、专题向分局党委、乡党委、政府做了专题汇报。

二是按照“简明、规范、合理、实效”的原则狠抓社区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使其真正为派出所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

三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区警务目标量化考核办法,对各项社区警务形成量化指标,实行月考、季考、半年考、年终考相结合,严格与社区民警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促使其扎根社区,积极主动耕耘“责任田”。

四是建立了一套综合、全面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定职明责,规范了社区民警的警务运作。

五是要求社区民警沉下社区组织开展巡、防、管、控,积极开展社区群防群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由社区民警组织带领村干部、村义务巡回队,采取“内巡与外巡”、“重点时段、路段与全面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治安巡逻。紧盯社区暂口、重口等对象加强基本信息采集力度,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充分利用警务室全会阵地作用,加大社区防范宣传力度,统一设立“警情通报栏”,坚持每周发布一期“警情公告”和“破案公告”防范警示宣传,让群众知晓治安环境,提高自防意识和能力。同时实行社区民警主动上门寻计问策,广泛征求辖区单位和行业场所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建平安社区的良好局面。

三、当前社区警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警务实建设资金紧缺,党委政府投入有限,导致警务室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办公、交通、通讯等条件落后,难以保证灵敏高效运转。

二是社区警务室警力单薄,没有协勤辅警,民警繁重,压力较大,加之政治、经济待遇较低,致使民警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派出所总警力不足,处置突发事件、调处矛盾纠纷维稳艰巨繁重,各类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保卫活动频繁,各种专项行动不断开展,大量治安、刑事案件查处侦破、各种案件纷繁复杂等等常常使派出所首尾难顾,警力捉襟见肘,不得不经常抽调社区民警突击应付,致使设区民警无法真正沉到社区安心,防、管、控、难以落实。

四是社区部分治保、调解组织有名无实,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一些单位片面注重经济效益、成绩,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却是领导挂在口上,名单写在纸上,制度挂在墙上,却不真抓实管,发现问题不报告,遇到矛盾就推诿,没有真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治保、调解等群防组织”松、软、散、瘫”现象较为突出。

五是部分社区民警综合素质不高,群众能力较差,缺乏深入细致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真正融入日常勤务中。在方法上,简单、僵化,流于粗表,不会密切联系群众。在内容

上,要求群众做的多,主动热情为群众分忧解难少。在态度上,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致使对社区基本情况底数不清,情报信息不灵,对象管理失控,发挥不了哨兵和侦察兵的作用。

四、深入推进社区警务的对策

一是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警务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警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警务室各种条件,招聘保安或居委会干部作为专职协勤充实到警务室,强化社区警务力量,落实好民警,协勤的政治经济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环境。

二是要充实加强派出所警力,保证派出所社区民警能真正沉到社区,专心致志。

三是要狠抓社区民警的培训,扎实炼就社区警务的基本功,培养做好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改进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社区民警不应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应参加本社区之外的警务活动,集中精力扎进社区搞,同时建立一系列社区警务规章制度,使社区各项警务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社区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打击破案与基础、专业与群众做到综合运作,均衡发展。

五是要充分发掘社区资源,构建社区防范体系。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居民的义务辅警意识,加强专职联防队员和义务巡逻队员的正规化管理;另一方面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要以街道、门面、行业、场所建立纵横的联防、联管、联护的防范网络,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建立起灵敏高效的立体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社区警务建设经验问题及对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社区警务建设经验问题及对策。iee

上,要求群众做的多,主动热情为群众分忧解难少。在态度上,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致使对社区基本情况底数不清,情报信息不灵,对象管理失控,发挥不了哨兵和侦察兵的作用。

四、深入推进社区警务的对策

一是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警务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警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警务室各种条件,招聘保安或居委会干部作为专职协勤充实到警务室,强化社区警务力量,落实好民警,协勤的政治经济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环境。

二是要充实加强派出所警力,保证派出所社区民警能真正沉到社区,专心致志。

三是要狠抓社区民警的培训,扎实炼就社区警务的基本功,培养做好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改进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社区民警不应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应参加本社区之外的警务活动,集中精力扎进社区搞,同时建立一系列社区警务规章制度,使社区各项警务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社区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打击破案与基础、专业与群众做到综合运作,均衡发展。

五是要充分发掘社区资源,构建社区防范体系。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居民的义务辅警意识,加强专职联防队员和义务巡逻队员的正规化管理;另一方面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要以街道、门面、行业、场所建立纵横的联防、联管、联护的防范网络,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建立起灵敏高效的立体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社区警务建设经验问题及对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社区警务建设经验问题及对策。iee

篇五:警务管理现状
2016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工作方案

一、培训目的

通过集中训练,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能力,使基层所队领导干部加深对当前公安机关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认识和对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重要性的理解,切实提高其维护国家安全、驾驭社会治安、处置突发事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将“三项建设”落到实处,不断推进基层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新发展。

二、训练对象、时间及地点

(一)训练对象:全市公安机关派出所、看守所、拘留所、强戒所、国保大队、刑警大队、交警大队、巡警大队、治安大队领导班子成员(已参加省厅专题训练的县级公安机关基层所队长除外)。

(二)训练时间:每期10天,共计80课时。

(三)训练地点:训练处(市局民警训练基地)

三、训练形式

(一)由市局统一组织,按刑侦、治安、维稳和防范、交巡警、监管、政工六类分警种调训,采取封闭式、军事化管理。

(二)教学包括“理论讲解”、“现场教学”、“上机操作”、“专题讨论”等形式。“理论讲解”采取集中授课与分警种授课相结合,实行互动式教学;“现场教学”指组织学员到优秀基层所队进行实地参观学习,通过现场亲身感受明确努力方向;“上机操作”主要是围绕市局“警综平台”建设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四会”标准进行上机操作,确保基层所队领导信息化应用能力合格率达到100%;“专题讨论”由相关处队牵头,围绕本警种“三项建设”要求和开展情况组织讨论交流,进行现场答疑,汇总学员意见、建议报政治部。

四、训练安排

(一)第一阶段:完成对派出所刑侦副所长、刑警大队副大队长的刑侦类训练,分3期调训,每期约115人。

(二)第二阶段:完成对派出所治安副所长、治安大队副大队长的治安类训练、交巡警大队领导班子的交巡警类训练,两类同时调训,每类分3期,每期共调训约145人。

(三)第三阶段:完成对派出所基础副所长、国保大队领导班子的维稳和防范类训练,看守所、拘留所领导班子的监管类训练,两类同时调训,每类分3期,每期共调训约95人。

(四)第四阶段:完成对刑警大队、治安大队、派出所教导员的政工类训练,分3期调训,每期约125人。

五、课程设置和师资保障

(一)课程设置

按照公安部、省厅相关要求,结合市局实际,在广泛征求各警种及基层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经研究确定,设置10门公共课程和5门专业课程,其中专业科目课程由责任单位根据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需求,自行确定授课和讨论内容,课程学习安排原则上以上午上学习文化知识课,下午进行体能与战术方面训练为宜,周末放假。具体训练内容如下:

训练科目训练内容责任单位课时

开训报到注册、开训典礼训练处4

公共科目开展三项建设的背景、现实意义和工作要求三项办4

市局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工作要求信通处2

“大情报”工作简述及要求指挥中心2

《公安机关执法细则》详解法制处8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训练处4

如何杜绝涉案羁押人员的非正常伤亡监管处4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详解纪委4

群体性事件处置训练处4

基层领导如何与下属进行有效沟通训练处4

情绪自控与压力缓解训练处4

到优秀基层所队观摩学习训练处8

专业科目基层领导信息化应用技能训练根据调训对象不同,分别由政治部、国保支队和九处、交警支队和巡警支队、四处、刑警支队、三处等警种负责4

信息化应用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工作要求(专题讨论)4

执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工作要求(专题讨论)4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本要求及方法(专题讨论)4

业务训练课程8

结业考试考核、结业典礼训练处4

(二)师资保障

1、公共课程教学由各责任单位负责。

2、专业课程教学按照政工、维稳和防范、交巡警、监管、刑侦、治安六类,分别由政治部、国保支队和九处、交警支队和巡警支队、四处、刑警支队、三处负责。

3、市局各相关处、队要根据责任分工,认真研究确定授课内容,精心制作教案和课件,选拔各级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承担教学任务,确保教学质量。【警务管理现状】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局成立由任组长,由副组长的基层所队班子成员专题训练领导小组,市局研究室(指挥中心)、政治部、纪委、国保支队、三处、四处、九处、特(巡)警支队、刑警支队、交警支队、信通处、法制处、装财处、训练处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治部教育处。每期训练班的开训典礼由市局分管局领导作动员讲话,相关处队领导参加。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统筹安排训练和业务工作,将此次专题培训工作作为当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及时、高效、高质量完成。

(二)严格训练管理。训练处要按照警务化管理要求,制定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切实加强对训练学员的管理。纪检督察部门要派专人对训练班实行全程跟踪督察,及时通报学员遵守纪律情况。每期训练班结束后,训练处要根据学员参训情况评选出10%的优秀学员予以表彰,对违反培训规定、考核不合格的学员进行全局通报,并纳入本单位年度目标考核。

(三)严格考试考核。训练期间,参训学员要结合讨论专题,围绕本单位“三项建设”开展情况撰写一篇1000-1500字的调研文章,训练处要组织专人审阅并按“优秀”、“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与信息化应用基本技能(“四会”)、日常操行一起纳入考核范围。以上三项任何一项不合格,综合考评成绩为不合格。考试考核成绩合格的颁发合格证书,在两年内可替代衔级内警衔晋升训练;考试考核成绩不合格者,由个人承担训练费用,参加下一期或类似训练的复训。

(四)扩大宣传效果。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强对专题训练的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增强宣传效果。市局将在政治部网页增加“基层所队专题训练”专栏并登载每期训练动态。

(五)、灵活训练机制。由于参训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因此在训练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训练机制的灵活把握;一方面,要注重学员的学习效果,切实保障参训对象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要合理妥善解决参训对象实际工作和参训时间的矛盾,当参训对象面对实际工作中紧急或突发勤务时,各单位可紧急召回跟班学习的学员,待任务完成后,继续跟班学习,训练处安排专人对其进行补习帮助,力争工作、学习两不误。

(六)、学以致用、保障和谐。训练培训的目的是使我们警务力量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的变化,能够不断增强我们自身的修养和专业技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治安,服务经济发展,因此,在参训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文化考核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实战考核力度,积极探索实战战术训练,利用随机抽查模式,要求学员完成指定的任务,进一步提升学员的实战战术经验,使得学员能够将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工作有效的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篇六:警务管理现状
2016公安民警幸福感调查与思考

公安民警幸福感调查与思考

一、背景和意义

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开始,"幸福感"渐渐成为了心理学中一个热点的研究领域。人们希望通过对现在社会个人幸福感的研究来分析出现在人类对生活状况的主观认知情况。因为现在的社会是个不断发展的社会,现代化的同时带来了物资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从而使得我们对幸福感的探究变的更加的重要。

近年来,在我国"幸福感"也逐渐成了一个关注度极高的热词,2016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将"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放到了重要位置。"幸福感"的作用已经被社会所肯定,社会普遍认为其就是不依赖于任何外来的客观标准而是来自于人们内在的主观感受,于是也被称为主观幸福感,主要由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生活满意度构成,与物质享受、精神追求和情感温暖等因素息息相关。目前已有很多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域和不同职业人群的幸福感指数进行了调查研究,但有关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幸福感调查研究情况却鲜见报端。事实上,公安民警的幸福感不仅影响着民警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安事业的荣辱与成败,其作用不容小觑。公安机关是我国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经济活动和民众生活得以有序展开的重要力量。对于我国的警察群里而已,其面临的压力之大是其他职业所无可比拟的,而伴随着这样的职业性质,广大公安民警的心里健康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6年12月20日,召开的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多次强调要让公安民警"真切拥有成就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真正做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为新形势下的公安文化工作和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新思路、新要求。但是,如何提升民警幸福感却成了各级公安机关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因此,我们对公安民警幸福感开展样本调查研究,既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不同警察群体之间的幸福的差异,也为明确各类警察人群在面对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所会产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展开针对性的分析和解决。从而真正的做到了解公安民警"幸福感"的具体依托和形成。保障人民警察的幸福生活和快乐工作,让我们的警察队伍成长的更加健康与和谐。

二、方法和对象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民警幸福感调查问卷》对**市**区分局部分民警开展了思想状况问卷调查。在抽样的过程中尽量实现了样本在不同性别、年龄、警种,职级、任职年限之间的平衡,提高调查样本对于公安队伍的代表性。此次问卷调查共设选择题40条,问答题5条,共有120名民警参加问卷调查,主要从职业荣誉感、工作归属感、事业成就感和生活满意感等情况对民警的"幸福感"深入调研,并对分局创建幸福警队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讨。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对于职业荣誉感而言,大多数民警对自身荣誉感看待较重,较珍惜自身职业。从对有关警察职业的看法,及对自身职业荣誉感的认知这个几个问题来看,大多数的民警对警察这份职业抱有很强的荣誉感。有78%的人认为,职业荣誉感是警察职业不可或缺的一份动力。所以对于现在的警察而言,职业荣誉感是他们在精神上热爱这份职业的关键点。但是同样的单纯从选择警察这份职业的问题回答中,我们也看到了,现在虽然大多数在职的警察对本职的荣誉感很看重,但是当初报考警察的动机也不仅仅处于对警察职业的喜爱和向往,报考警察职业的动机呈现多元化趋势,出于职业情感理想、谋求公务员待遇、家人的建议意见成为三大主流,数据显示:喜爱和出于追求荣誉感而报考警察、出于寻求一份稳妥的"铁饭碗"和父母及亲友的要求、建议,分别占35.3%、33.5%和21.6%。另一方面,目前的青年对所报考职业(警察)的前期性认识更充分,其报考决定也更为理性,对岗位也更懂珍惜。74.8%的新警表示体会到择业的不易,对现职业倍加珍惜。79.4%的新警面对其他职业收入待遇高,能理性认识并接受职业间的这种待遇差别。所以从这些分析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警察荣誉感是一个警察认知自我,加强工作责任心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态度,但是荣誉感并不能完全装换成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还是必须结合实际的生活和工作,在工作的收入,稳定性等各方面做好保障,这样才能使警察这份职业的"幸福感"得到稳步的提升,才能够让警察会以职业的荣誉感为奋斗的目标。

(二)、对工作归属感的问题进行分析,大多数警员对工作内容还是存在颇多质疑,工作是否和本职相适应成了最主要的问题。对现在警员所处理的日常工作和本身的预期相比较。有45.3%的警察认为其工作和所处职位应负责的内容有出入,有44.2%的警察认为他们的本职工作完全符合预期想法,剩下还有10%的警察认为现在所做的工作完全和预期不符,没有工作的方向和动力。从这一个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工作的归属感,警察这份职业因为其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每每都需要负责各种疑难类的案件。所以,对工作的归属感非常强烈,如果一个警察无法爱上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那么对于这份职业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疲惫感和厌倦感,从而降低自己的"幸福感"。同时对于职业的调查中,对于警察的这份职业而言有88%的民警表示仍然有较强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并且有87%的民警表示会努力工作,争取有所成就。假如让民警重新选择职业,61%的人表示会继续当警察,29%的人会选择其他党政机关。这也看出了现在还是有很多的警察对本职工作的"幸福感"感受不深,没能真正的融入这个职业,融入这个集体。

(三)、从职业成就感这方面出发,大多数警察认为成就感的中心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本身的职业成就,二就是社会肯定。首先,从我们警察职业本身的升职情况以及各种嘉奖的现状来看,有69%的人满意于现在的升职速度和现状。有23%的人认为警察的升职速度过于慢而且各种的嘉奖较少。剩下8%的人认为警察的各类职务职级安排十分不合理,对基层民警的职业成就感帮助不大。而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群众和相关媒体等对警察工作的看法。近些年来有关警察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大家也都十分的关心警察职能的运用和监督。从而导致了对警察的不信任日益加剧。从我们的调查分析中也看出。对于警察在公众中的整体形象一项,65%的民警认为有了很大或一定的改观;同时也有25%的民警认为比以往有所倒退。有10%的民警更是认为现在的形象非常的差,到了历史的低谷。所以,如何保障民警对于工作职业本身的成就感,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对于警察而言,想要在工作成就这些方面获得"幸福感",就要更好的认识自身工作的性质,更好的和人民群众多沟通,互相了解,互帮互助,形成更好的警民关系。

(四)、关于生活的满意度而言,现在的警察主要从工资待遇福利,以及家庭生活和婚姻等各方面提出了要求。调查结果也显示,对于现有的工资待遇,54%的民警认为工资待遇非常的合理,23%的民警认为工资待遇有待提高,还有23%的民警认为警察的工资待遇过低。所以,从这份调查内容中可以看出,对于现在的大多数警察而已,保障生活的工资待遇还是有的,但是更有进一步的期待和期许,以希望能够有更合理的工资待遇,从而提升整体的生活水平。那么,对于婚姻及家庭问题的调查显示,89%的民警认为自身的婚姻较为和谐,76%的民警表示能兼顾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家人对民警工作的态度表示理解和支持的占81%,还有19%是理解但不支持。这样就在一方面反映了,当前大部分民警能够兼顾好工作与家庭,并且家人对于警察的工作表示理解。

综上所述,分局民警在职业荣誉感、工作归属感方面有相对较高的满意度,而在事业成就感和生活满意度上民警的幸福感相对较低。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主观方面:

1、心理层面

(一)心理压力大。有个国内通行的说法:警察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没错,警察经常面对暴力行为,不断面临死亡的高危险,使从事警察工作的人精神上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心理学家提供的资料表明:警察在参加工作后的头三年中所接触到的社会丑恶现象,就要比普通人一生接触到的还多。另外,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违法犯罪活动更加多元化、动态化,一些新型犯罪和作案手段超过了民警的心理预期,加上还要承担大量的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处置等维稳处突任务,这些都对传统思维观念和工作模式造成了冲击,无形中增加了民警的思想压力。(二)组织压力。有研究发现,警察受来自于组织机构的压力甚至比工作压力更大,通常警察个体所感受到的压力和麻烦更多地来自组织和管理,而不是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比如管理风格不适应,沟通缺乏,社会支持不足等等。这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其他工作负荷过大,时间紧张,人员短缺的职业领域,如医生、护士、教师、消防员等。这些似乎都在暗示,职业压力、应激通常来自于工作环境和性质,而非具体的工作内容。(三)家庭压力。由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对工作时间要求比较严格,值班、加班、节假日上班等情况普遍存在。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紧急任务时更要随叫随到。这使得民警陪伴家人的时间非常少,不能像其他人一样与家人分享天伦之乐。部分家人对于民警工作性质虽表示理解,但也无形之中施加了不少压力。另外,部分民警对于因不能较好的照顾家人,内心深处对家人有一种愧疚感,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压力源之一。

2、生理层面。在当前警务活动繁重和警力不足的情况下,不少警察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各类临时性工作、突击性勤务任务繁多,加之上级公安机关开展的行动一边倒的压至派出所等基层单位,形成严打活动经常化、专项斗争全年化的态势。多数基层民警为完成工作任务,夜以继日地工作,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经常牺牲正常休息时间,却又没有更多的时间补休、调休。警察普遍感到工作累、精力透支、身体吃不消。例如,**区公安分局康桥派出所民警,在"扫毒害保平安"专项行动中,每人每月平均加班天数13天,每人每天平均睡眠时间5.6小时,致使不少警察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影响了工作效率。另外,各种压力使他们更容易患有与压力有关的躯体疾病,如冠心病,肠胃功能失调,皮肤病,偏头痛和胃溃疡等;由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更容易使警察患有情绪障碍等方面的心理疾病,警察个体经常被发现比其他大部分职业的工作者更为紧张和焦虑,拥有更高的癌症发病率、自杀率、离婚率。据问卷调查统计,53%的警察表示"经常吸烟",他们当中又有75%以上的警察认为"公安工作加剧了他们吸烟行为的频率",吸烟的原因多是"工作压力大,遇到困难时,吸烟可以帮助提神与思考"。由于警力不足、工作量大、时间长,如果长期得不到休整,生活无规律,导致他们身体健康状况差、个人情绪无处宣泄、家庭关系紧张,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

(二)客观方面

1、社会期待日益增高。随着法治进程加快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对安全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安机关必须把更多精力放在文明规范执法和提供公共安全服务上。再加上"有困难找警察"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群众有很多非警务问题也拨打110,而且动辄投诉。大部分的民警都是基层一线的工作者,每天接处警的内容都是各类纠纷、打架、盗抢等,这些问题长期反复困扰着基层一线民警,也牵制了大量的警力和精力。

2、社会舆论有失偏颇。"做警察难,做一名好警察更难"。公安民警,特别是基层民警,在工作中直接与群众面对面接触机会多,其中会遇到不少性情火爆、刁钻的办事群众,一旦处理结果不能满足群众的期盼,就有可能引发群众在网上发表帖子进行舆论攻击等此外,因极少数公务员在岗位上抑制不住贪婪的欲望,出现在其位不谋其职、收红包、贪污腐败等现象,加上社会转型期矛盾容易滋生,部分群众的仇富、仇官心理也较为明显,往往将"腐败"、"贪污"等词眼与公务员联系在一起,警察更是被误认为直接将罚款收进自己的腰包,这让部分警察忍受着较大的公众压力。少数媒体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制造"眼球效应",对涉警负面信息不断放大、反复报道,而对警察的默默奉献和工作成果等正面消息轻描淡写甚至避而不提。再加上目前舆论媒体等对国家政府机关的监督更为透明化,信息传播平台多元化,很容易将少数民警的不当执法行为推至风口浪尖,以至于影响了整个警队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致使民警的许多合理执法行为被误解,甚至被暴力阻碍。媒体报道的选择性和不客观性,不但误导了公众对警察的印象,也对警队形象和警察情感造成了伤害。

3、结构机制尚不完善。由于公安队伍规模庞大、人员众多,民警职务序列参照公务员的行政级别区分,基层职务层次过少,警衔衔级区别不明显,导致民警压职压级现象严重,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民警处于被管理的状态。当民警发现虽然自己长期牺牲与家人欢聚的时间,带着负疚感兢兢业业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无法实现个人目标时,很容易丧失工作动力,变得士气低落、没精打采、萎靡不振。近年来,公安机关大力开展"三基"工程建设和"三项建设",在公用经费保障、警务装备配备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在民警的经济和政治待遇、执法权益维护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队伍保障机制与社会形势发展尚有差距,与公安机关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承担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

四、对策与建议

(一)、思想上做好引导,帮助民警调整心态,树立积极价值观。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幸福的量尺",其粗细、长度都不会相同。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标准,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与动力作用。在工作、生活中,民警是否感到快乐幸福,属于一种主观上的感受,尽管这种感受很大程度上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但根本还是取决于每个人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取决于思想境界、认知水平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公安作为一个服务性的职业,并不是享受型的岗位。"公仆"的职责定位和"奉献"的使命担当,注定了这个职业有苦、有累、有委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义无反顾地坚守和承受。我们要针对民警的幸福诉求,坚持不懈地开展警察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广泛深入地进行警察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实事求是地解决损害民警幸福感的思想问题和工作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只有整个警队的职业认同感增强了,把警察从职业谋生层面上升为事业追求层面,形成一种导向、一种风尚、一种氛围,民警的幸福感才能得到根本提升。只有树立了正确、积极的幸福观,警察才会有阳光的心态,懂得与群众换位思考,善于从服务群众中享受乐趣、获得幸福,并时常将自己的幸福与群众的幸福"对表",乃至幸福着群众的幸福,那么警察的幸福观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如果能为群众实干,干出实绩,警察的幸福感也自然会提高了。

(二)、工作上适度调配,合理安排量度强度,协调工作娱乐时间。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的,对各单位现有的警力和承担的工作进行科学评估、合理分工,尽量精简机关警力,把警力更多地向基层实战部门倾斜,做到警力资源与工作量的大体平衡,避免工作任务分配不当。此外,民警长期紧张的工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不但工作效率降低,而且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三)、制度上加强完善,建立健全维权机制,保障民警合法权益。公安维权机构要注重维权信息评析研判,加强民警的学习宣传教育培训,推动公安机关改善警用装备,进一步制订完善执法规范,注重民警提高自身执法水平、应变处突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依法维权能力和收集固定证据能力,切实按照"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原则执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侵害民警执法权益案件的发生。一方面,在依法维权的框架下,全省各级公安维权部门继续创新维权机制,推动公安维权工作走制度维权之路。各级公安机关领导要把维护民警执法权益作为关爱民警、从优待警,提高队伍凝聚力、战斗力的一项"警心工程"来抓。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增强一线执法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与舆论媒体的良性沟通,善于挖掘宣传,把公安民警的拼搏奉献、正义忠诚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多角度、多视野、全方位展现在群众面前。对那些歪曲事实、恶意炒作的少数媒体,公安宣传部门要充分运用警察公共关系手段,及时澄清事实,以正视听。只有民警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树立起法律和警察的权威,民警才能放心执法,才能有效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505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