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小企业gdp

| 咨询师考试 |

【www.guakaob.com--咨询师考试】

篇一:2016中小企业gdp
2016新版《高企认定工作指引》详细解读

2016新版《高企认定工作指引》详细解读!

发布时间:2016-04-01 来源:东唐咨询

截止2016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已经开展了8年。8年间,我国GDP从08年的31.68万亿提升至2015年的67.67万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147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9.65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中坚力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消耗殆尽,我国的经济增速也呈逐年放缓的趋势,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的高企政策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出台了。本期东唐咨询将结合多年的从业经验,全面为您解读最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其《工作指引》。 与前一版的《高企认定管理办法》相比,新办法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在修订中,扩充了服务业支撑技术、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等方面,意在增加新技术、淘汰落后技术。如新增检验检测认证、现代体育服务、智慧城市等服务业支撑技术;新增文化遗产发现与再利用技术、传播与展示技术;新增石墨烯材料制备与应用、新能源汽车试验测试及基础设施等先进技术等领域,在保障产业结构转型需要的同时重新梳理了当前国家发展的重点产业,指明了方向,同时突出领域的关键技术要求,尽可能去除产业类、产品化描述,加强领域间的协调,避免重复和一楼,在表述上更加准确、精炼、规范和专业。

2

新办法在科研人员比例、研发费用占比等核心条件上放宽了标准,使得更多的科技企业有望符合条件。而研发费用比例在高企认定中是几个最为核心的指标之一,新政策中取消了6%的比例规定,意在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发展,使得包括“新三板”在内的中小企业可以申请高新资格。而研发费用比例的下调,对于一些成立时间不长,研发投入有限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3

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价中,改变了过去知识产权一竿子打死的评价办法,对技术水平,技术支撑和具备规范的管理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细化标准,更加注重技术先进性、获得方式等方面,鼓励企业申请发明专利等1类专利,提升企业整体技术竞争力。

4

新办法细化了高企认定的评分细则、专家判断方法等方面,认定过程的规范性、真实性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持续优化将成为国家未来对高企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

在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方面,评分规则较之前的版本有了很大变化: 考核指标

知识产权

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企业成长型

原办法

30 20 30 20

新办法

30 30 20 20

知识产权评价指标(30分)

A B C D E

技术先进性

【2016中小企业gdp】

7~8分 高

5~6分 较高

3~4分 一般

1~2分 较低

0分 无

与产品关联性

7~8分 高

5~6分 较高

3~4分 一般

1~2分 较低

0分 无

7~8分

数量

≥1项 I类

5~6分 ≥5项 II类 较高

3~4分 一般 II类

1~2分 较低 II类

0分 0项 无

获得方式

自主 研发

6分

转让、 并购、 受赠

3分

范等

1~2分 (是)

(否)

0分

东唐解读

新工作指引的评分细则更加注重考查专利技术的含金量,并且新的管理办法取消了独占

许可的方式获得知识产权。与自主研发等取得的知识产权相比,“独占许可”是通过签署“独占许可协议”的方式获取,属于非自主研发范畴。新的工作指引在原采取专利数量评分的基础上,细化了专利类型的评分标准,加重了发明专利的权重。并且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都是企业能否通过高企认定的得分点。

特别注意

1. 合作开发:在申请高企认定时,知识产权有多个权属人时,只能由一个权属人在申请时使用;

2. II类知识产权在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仅限使用一次

财务成长性指标(20分)

A

7~9分 ≥20% 7分 ≥30% 4分

B

5~6分 ≥10%

C

3~4分 ≥5%

D

1~2分 >0

E

0分 <0

净资产

销售收入

5~6分 ≥20% 3分

3~4分 ≥10% 2分

1~2分 >0

0分 <0

1分 0分

平均利润

≥20% ≥10% ≥5%

>0 <0

东唐解读

老办法中考察的是总资产增长率,而新的评分细则中则是净资产增长率,对企业来说减少负债将成为企业发展规划的重点,也是提高了对企业营运能力的考察标准。新办法要求企业提供近三年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加强了高企认定对税收的考考查,也从侧面反映出企业销售收入与税收的关系。

成果转化能力指标(20分)

A

16~20分 6项

B

11~15分 4~5项

C

6~10分 2~3项

D

0~5分 0~1项【2016中小企业gdp】

东唐解读

以前成果转化能力为30分,新的评分细则中降为20分,主要考核近三年的科研项目,重点体现在RD研发表格和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上。判断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主要依据为产品、服务、样品、样机四项,企业需提供近三年的销售、技术服务等合同以及诸如检测报告、查新报告等证明材料。从数量上来说,年平均数以前是不低于4项,现在是6项以上,三年的话就是18项,意在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科技研发活动,提升企业科技研发能力。

特别注意

【2016中小企业gdp】

同一科技成果分别在国内外转化的,或转化为多个产品、服务、工艺、样品、样机等,只记为一项。

研发组织管理水平(30分)

东唐解读

此项考核细则以前为20分,现在变为30分,将成为企业能否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

关键。工作指引也更加鼓励企业研发成果转化,从研发到销售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加强企业自助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

特别注意

【2016中小企业gdp】

考核细则中要求企业“开展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普及活动”一项是新办法为响应国家“双创”政策新增的,意在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积极参与到“双创”中。

小结

篇二:2016中小企业gdp
2016年即将消失的传统私企

2016年即将消失的传统私企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私企无论多么邪气,总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当经济开始“下行”,私营企业的很多原始弊端开始凸显,掀起倒闭潮不可避免。

私营企业(简称“私企”)定义为:在市场上依靠企业老板自身运营能力实现生存的企业,也是广大中小企业。(这里讨论的私企不是新成长起来的创业、创新型企业,而是指上世纪80年代以来滋生的那批私营企业,是传统私营企业)。他们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

从这个表面上看,中国私企像欧美国家的私企一样,对税收、出口和就业等方面,都起到主要的支持作用。但是,如果对中国私企的实际状况进行解析,就会发展中国私企的处境已经岌岌可危!中国私营经济先天“发育不良”,后天又“缺衣少食”。中国经济的萧条,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中国广大私营企业苟延残喘的集中体现!

中国的私企有一种原罪,中国私企老板们,大多是60后和70后门,他们往往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通过“低买高卖”、“信息不对等”、“模仿、山寨、低价“来抢占市场。甚至习惯于贿赂权力、钻制度和政策的空子等手段来积累财富。他们不懂理论,更不想于学习,他们只想着赚钱、赚更多的钱。而如今,面对越来越微薄的利润、越来越大的竞争,已经越来越狭窄的市场空间,私企并不是选择创或者模式更新,而是试图在越来越差的环境下挣扎,也就是“一条路走到黑”。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原罪,如今,他们正在遭受清算„„

在最好的创业时代,我选择了打工。在企业最不好做的时候,我却做了创业,一位80后这样说道。

按照这种速度,到2016年下半年,能够生存下来的中国私营企业将寥寥无几。在未来1年多的时间中,私企作为中国人“要钱不要命”的集中体现,将开始理解到,什么是真实的“经济”。“真实”的意思是,企业倒闭已经不仅仅是赚钱或者亏钱的问题,而且意味着自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很多私企老板则连原始积累都要搭进去,怎么吃下去的就会怎么吐出来。

总的来说,私企的出路在于:抱着壮士断臂的决心,认清这个时代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今后企业的发展逻辑只有一条:你可以创造多大价值,你就可以获取多少财富。私企必须要以归零的心态再次踏上征途,早日觉醒。如果越拼命挣扎、坚持越久的企业,结果大都也会越惨。

当人们因为收入越来越少、各种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而焦虑的时候,不应该只看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需要认真分析这个社会的组织状况。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的组织结构决定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而决定这个社会的劳动者收入水平。

传统的私营企业,大多依附于时代大势生存,他们往往粗糙、善变、不讲原则。一旦经济大势散去,这种传统落后的私营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空间。从这点来说,现在中国95%以上的私营企业,可能在5年后将会消失。从时间的角度,预计到2016年中期,这个预测目标将基本成为现实。而2016年则是私企的集中倒闭期,并将引发相应的连锁反应。当然,一批崭新的私营企业将诞生,并组建崭新的商业逻辑,重构中国商业文明体系,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其他章节论述。

在欧美国家,私企老板是整个社会里最具有创新和管理能力的人群,也就是整个社会中的“精英阶层”。外在上,这些人主动建立企业,具有极强的进取精神,持续进行竞争和冒险;而在内在,这些人则更注重安全,更强调防范风险,并且采取强有力的风险防范措施。

而普遍来说,中国私企老板的起家和发展,与西方私企老板完全不同。中国企业老板因为环境不同,往往是“被迫”下海,莫名其妙的弄了自己的企业。

从最初起家的方式,中国私企老板主要分为“中国特色”的三大类

第一类是这些私企老板无法进入国企等体制经济,因此通过做小生意谋生。结果没想到,生意越做越大,最后成为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很多都是服务业企业,包括餐饮、娱乐等企业。【2016中小企业gdp】

第二类是有的私企老板看到中国开设“血汗工厂”、做出口产品能够赚钱,因此跟着做“血汗工厂”。从国际市场的角度,这些“血汗工厂”的实质是“国际民工”,而这些老板只是“包工头”。在21世纪的前十年,这些出口加工的“血汗工厂”迅速发展,产品卖到全世界,成为私营经济的“主干部分”。【2016中小企业gdp】

第三类则是进行仿造和假冒伪劣产品生产,也被称为“山寨”。“山寨”产品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利用中国“血汗工厂”的环境,二是利用中国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和消费者保护,给这些老板以生存空间。

当然,在这些私营经济的基础上,一些私企老板也开始“引进”西方的概念和管理模式,但中国只有极少数企业主试图通过研发创新获得发展。因为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即使有些私企花钱研发,其结果是被人偷盗或者模仿。这些企业在研发资金打了水漂之后,很快倒闭。

当中国缺了以创新和研发为导向的大环境后,中国的私企就更不愿意开拓进取了,歪门邪道反而赚钱更快,何乐而不为?缺乏创新导致竞争力不足,后续发力,如今中国经济的萧条就是这种原因导致的。

除此之外,私企发展还“缺衣少食”。这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在金融上,银行对私企的贷款条件极为苛刻,随时卡紧对私企的贷款。在2008年底,中国货币总量M2的余额是47.5万亿元,到2013年11月底M2余额将近108万亿,也就是印钞额度超过60万亿,私企资金的实际价值贬值到原值的40%多点。印钞的另外一个结果是,人们的的生活费用增加超过1倍以上,意味着私企用工的成本上涨超过一倍。

另外,2009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6.84,到2013年底人民币升值到6.05,人民币升值达到13%,也就意味着进行出口加工的私企收入减少了13%。印钞和人民币升值的意思是,私企中与人民币挂钩的日常运营成本增加超过120%,生产出同样的产品,结果总收入减少13%(超过绝大多数出口“血汗工厂”的利润率)。

与此同时,传统私企在税收方面也没有国企和外企的优惠政策,而且还必须承受各种税外费。当然,近年以来国家给予很多创新、创业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很多照顾政策,比如免租、免税等等,尤其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让很多年轻人去奋进,这是非常好的局面,但是这些私企并不是传统私企,我们讨论的是传统的那批私企。即上世纪80年代以来滋生的那批私营企业。

三是在土地等费用上,由于国企和外企都可以优惠的方式获得地方提供的大量土地,而私企则很难拿到优惠土地,必须花高价购买土地,但是私企看到房地产的繁荣,就拼命的去挣钱,自然地通过“偷工减料”降低成本,减缓体制压榨带来的高昂成本负担。然后奋不顾身的投入到房产行业。这导致中国产业结构紊乱,于是曾经有段时间,我们发现很多私企做大之后都变成了房地产企业,包括做服装的、做能源的等等,这导致中国制造业开始空心化。

随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也就是血汗奴工越来越少。这个现象与印钞带来的通胀进行叠加,私企的用工成本持续增加,在4年左右的时间里增加了将近1倍。用工成本增加与人民币升值叠加,造成出口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进一步导致世界从中国的采购减少,转而到其它国家进行采购。

再加上世界经济的下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减少。而私营企业由于缺少前瞻,毫不理会世界经济大势,因此对于国际需求的减少感觉“措手不及”。私企出口加速减少。中国出口私企此时为了压低出口产品的成本,开始进一步降低出口产品质量,导致出口商品的质量下降,进一步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断奶”的私企:2015整体面临绝境?

私企的发展问题可以最终归结为“现金断流”。中国人普遍是“小农思维”,私企更甚。也就是只考虑现在、只看眼前的“点式思考”,与只想着未来会越来越好的“线性思维”的结合。

在2009-2010年,大量私企老板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开始大规模借贷进行“投资”,私企在借钱后,开始扩大生产;有的则进行“多元化”扩张,有的则将借来的钱投入房地产,准备坐享房价升值的利益。

当私营经济大规模借钱的时候,开启了高利贷行业的“兴旺”局面。这导致一些地方“民间借贷”迅速繁荣,然后以跑路和泡沫破灭为结局,2011年的温州、2012年的鄂尔多斯、2013年的陕西神木,有多少人投诉无门?多少亲人反目成仇?多少家庭的财富血本无归?

当然,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也加速了很多私企的毁灭。在资金市场上,银行基本停止对私营企业的贷款,而主要贷给中央和地方体制单位。另外,很多银行要求私企先归还以前的贷款,然后承诺再给往出贷。但是,当私企借了私人高利贷归还银行后,银行立即翻脸,说没有额度,不再贷给私企。

从2011年开始,私企开始感觉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在2012年,私企开始觉得越来越艰难,不少企业已经难以维持下去;进入2013年,绝大多数私企已经在勉强支撑,只是希望“奇迹出现”,让自己的生意能够有转机。进入2014年,私企在多方面的压力下,2015年几乎整体面临绝境。

于是,私企因为资金链断裂导致的“集群效应”范围越来越大:一方面有的企业从其它企业进行大量借款后,或者因为无法偿还而破产,或者直接跑路,导致相关企业也被拖入“泥潭”;另一方面是“关联担保”贷款,以福建钢贸圈和温州企业圈为代表,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因为无法归还银行贷款,拖垮其它关联企业,进而拖垮更多的上下游企业。

而且,随着资金链断裂到了“雪崩”的状况,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销售也变得极为谨慎。更重要的是,很多企业在支持不住的时候,不是自己关门倒闭,而是先加大赊货采购的力度,也就是借入更多的钱。等到再也借不到钱的时候,这些企业直接关门跑路,将损失留给相对诚信、风险防范意识不够高的企业。

很多企业因为上下游企业的跑路,导致自身也陷入困境。而实在撑不下去的企业,也找不到下家来接手。而这些企业只能将自己的机器设备,办公家具等进行贱卖。由于在整个市场中,贱卖设备的人过多,同时很少人扩大生产,因此设备几乎以

篇三:2016中小企业gdp
2016中小企业调查报告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一)

大多是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二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担保机构不多,另一方面,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在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中小企业大部分受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等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上市条件,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

(二)中小企业“小,散,乱”,抗风险能力弱

一是小企业占有绝大多数,经营规模小,经营业绩不稳定。2016年,我省13万多家中小企业中,中型企业只有2793家,所占比例只有2%,98%的企业是小型企业。作为大型企业成长的摇篮,中型企业数量显然偏少,存在断层,同时从单位平均规模看,我省小型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为33人,平均固定资产为289.5万元,平均营业收入为888.03万元,分别占全部企业平均水平的68.3%、45.8%、57.6%。由于规模小,业绩不稳定,亏损、倒闭、关停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产业集群化发展不够,分散化经营现象严重。我省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在园区外分散经营,主要靠单兵作战,没有充分利用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园区的辐射作用。三是家族式企业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由于我省中小企业的主体是私营企业,家族式企业多,经营者素质和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较为严重,管理方式大多脱胎于家族式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组织管理混乱落后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运行不畅。

(三)中小企业以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服务低层次型为主,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我省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已有一定改善,但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我省中小企业依然是明显的“二、三、一”分布,其中二产业约占65%,服务业所占不到35%;其次,从占中小企业比重高达56.7%的工业内部看,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较低;第三,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中小企业仍然集中在传统和低层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端的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我省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全,尚不能系统地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创业指导、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致使中小企业发展受阻。另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也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

(五)政策不公,市场无序。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够公平。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个私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等。在土地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享本土地使用权出租、增值税减免政策,而非国有企业无此改革成本参与改组;特别是在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企业无此厚遇。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个私企业还受到诸多限制。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次序混乱,致使中小企业正常经营困难重重。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现行政策

目前实行的一些优惠政策,虽大部分并不是专为中小企业制定的,但从受益主体来看,基本上或相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市场体制的微观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中小企业虽然单个实力较弱,但就整体而言,已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撑力量。

1、中小企业创造的增加值约为全省GDp的40%。2016年,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4279.34亿元,占全部企业增加值的68.4%,占全省GDp总量的38.4%,这表明,每1亿元GDp中,约有0.4亿为中小企业创造,中小企业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0%。

2、中小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16年,中小企业共完成利税总额2718.62亿元,占全部企业利税总额的77.5%。

3、中小企业占据了城镇就业岗位的半壁江山。由于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创造相对较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更是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2016年中小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609.22万个,占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89%,占全省城镇就业年平均人数的53.7%,即全省1134.78万个城镇就业岗位中,有一半以上为中小企业提供。

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改革成本低,操作便利、社会震荡小、新机制引入快。因此,在改革进程中,中小企业往往是实验区,是突破口,是马前卒。中小企业的各项改革成果,为大企业的改革实践提供了有益经验,也为创造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作出了贡献。

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

1、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非国有企业为主体,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工作要以发展为重点。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还积极投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使改革前单一所有制结构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以工业企业为例,在独立核算的中小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户数、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仅占总数的14.85%、38.5%和22.8%,即85%的中小企业均是非国有企业。另据调查,目前国有小企业改制面已近80%,余下20%大都是救不活、卖不掉、破不了的极度困难企业。应当说,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样重要。但改革对象主要是国有小企业;而发展则要涵盖城乡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因此,无论从中小企业的主体构成还是改革进程而言,当前,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应是中小企业工作的重点。

2.劳动密集度高,两极分化突出,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重在“二次创业”。中小企业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均明显高于大企业。据统计,目前中国大、中、型企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之比分别为1.83:1.23:1;资金就为率之比为0.48:0.66:1,即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单位资金安置劳动人数要高,有的要高出一倍,正因为如此,在前10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所以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但是,今天的市场背景变了,“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总量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应不足共生,使中小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劳动密集型带来的就业优势将变为竞争劣势。企业两级分化,中小企业将首当其冲。为此,提高中小企业的有机构成和科技含量,实现“二次创业”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3.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集中,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推进要区别特点,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中小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据有关数据,按照经济地带划分,中小企业数量东部、中部各占全国总量的42%,西部占15%;而相应的工业总产值东部占66%、中部占26%、西部仅占8%。这表明,在企业规模上,东部中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大于中部和西部,大约是中部的2.5倍、西部的8倍。实践也表明,选择东部中小企业作业重点试区,就为试点的成功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小企业还可划分四大区,即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广东、福建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居多,中小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很重,应主要解决国有中小企业规范改制和与大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及配套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小企业的汪洋大海,江苏以乡镇企业为主。浙江以私营个体闻名,工作重点是规范引导、扶持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中小企业欠发达,推进第三产业和科技环保型中小企业发展是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企业区位优势明显,可借助“老乡”、“老外”发展中小企业的“两岸三地大中华圈”。

此外,地方产业为主体,决定了中小企业的支撑层面在地方;中小企业自身基础薄弱,决定了其要么成为大企业的摇蓝(即小巨人);要么成为大企业的伙伴。

综上所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要注意调整好五大关系;一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二是吸纳劳动力与科技含量的关系;三是点与面的关系;四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五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关系。处理好上述关系,把握好重点才能在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

(一)“小”、“灵”、“快”

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的首要特征之一,即在于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但凡是小企业,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自主经营,使资本追求利润的动力完全体现在经营者的积极性上。由于经营者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反应灵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合一,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作出决策。其次,中小企业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个人在企业中的贡献轻易被识别,因而便于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不像大企业那样在庞大的阶层化组织内容易产生怠惰与无效率的情况。可见,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因而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迅速反应。所谓企业小、动力大、机制灵活且有效率。当有些大公司和跨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不得不压缩生产规模的时候,中小企业却在不断调整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从中获得新的发展。

(二)“小而专”和“小而精”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既无力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也无法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因而,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类似成功经验来看,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的成长之路,这是众多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此外,随着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摆脱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不仅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大企业发展,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三)小批量、多样化

一般来讲,大批量、单一化的产品生产才能充分发挥巨额投资的装备技术优势,但大批量的单一品种只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主要方面的需求,当出现某些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时,大企业往往难以满足。因此,面对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消费品生产已从大批量、单一化转向小批量、多样化。虽然中小企业作为个体普遍存在经营品种单一、生产能力较低的缺点,但从整体上看,由于量大、点多、且行业和地域分布面广,它们又具有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快捷的经营优势,因此,利于适应多姿多态、千变万化的消费需求;非凡是在零售商业领域,居民日常零星的、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都可以通过千家万户中小企业灵活的服务方式得到满足。

(四)中小企业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

现代科技在工业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方向上有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向着大型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向着小型化、分散化方向发展。产品的小型化、分散化生产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非凡是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许多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是大企业和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或者大学教授,他们经常集治理者、所有者和发明者于一身,对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可以立即付诸实践。正因为如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型的中小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在微型电脑、信息系统、半导体部件、电子印刷和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有许多中小企业仅在短短几年或十几年里,迅速成长为闻名于世的大公司如惠普、微软、雅虎、索尼和施乐等。

由上可见,中小企业以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因而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现有中小企业约1000万户,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和一些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大多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中小企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0%;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被中小企业所吸纳。中小企业每年为国家缴纳的工商税收占总额的50%左右。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的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湖南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目前又有较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各级政府已认识到发展中小企业对于湖南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已制定或正在制订各项政策法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二是目前我省仍有较好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资源优势,如丰富的矿产资源、水电资源、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旅游资源等,故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信息、技术、人才、融资等方面还处于劣势,加上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还不长,政策环境也不尽完善,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又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自有资金不足,外部融资困难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是长期以来困扰和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资料表明,我国87%的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主要源自于自有资金,24%的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取贷款,13%的企业以民间集资方式获取资金。调查还显示,超过70%的企业感到生产资金不足。从2016年某省金融机构对1096户企业的问卷调查看,全省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满足率较低,其中企业贷款户数满足率为20.7%,企业贷款需求金额满足率为24.5%。这些都说明融资难仍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特别对于我省这样一个经济还不太发达的中部省份来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更加突出。融资难的原因:一是我省中小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二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担保机构不多,另一方面,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在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中小企业大部分受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等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上市条件,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

(二)中小企业“小,散,乱”,抗风险能力弱

一是小企业占有绝大多数,经营规模小,经营业绩不稳定。2016年,我省13万多家中小企业中,中型企业只有2793家,所占比例只有2%,98%的企业是小型企业。作为大型企业成长的摇篮,中型企业数量显然偏少,存在断层,同时从单位平均规模看,我省小型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为33人,平均固定资产为289.5万元,平均营业收入为888.03万元,分别占全部企业平均水平的68.3%、45.8%、57.6%。由于规模小,业绩不稳定,亏损、倒闭、关停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产业集群化发展不够,分散化经营现象严重。我省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在园区外分散经营,主要靠单兵作战,没有充分利用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园区的辐射作用。三是家族式企业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由于我省中小企业的主体是私营企业,家族式企业多,经营者素质和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较为严重,管理方式大多脱胎于家族式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组织管理混乱落后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运行不畅。

(三)中小企业以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服务低层次型为主,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我省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已有一定改善,但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我省中小企业依然是明显的“二、三、一”分布,其中二产业约占65%,服务业所占不到35%;其次,从占中小企业比重高达56.7%的工业内部看,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较低;第三,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中小企业仍然集中在传统和低层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端的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我省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全,尚不能系统地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创业指导、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致使中小企业发展受阻。另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也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

(五)政策不公,市场无序。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够公平。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个私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等。在土地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享本土地使用权出租、增值税减免政策,而非国有企业无此改革成本参与改组;特别是在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企业无此厚遇。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个私企业还受到诸多限制。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次序混乱,致使中小企业正常经营困难重重。

当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1.乡镇企业政策。乡镇企业所提税可按应缴锐款减征10%,用于补助社会性开支,不再税前提取10%;国家在信款上重点支持乡镇企业的出口创汇、东西部合作和农村适用技术转让(星火计划项目)三个方面。

2.鼓励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就业政策。新办法城镇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待业人员超过企业从业人员人数60%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查批准,可免征所得税3年;免税期满后,当年新安置待业人员占企业原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减半征收所得税2年。

3.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后年度起征所得税2年。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脱离技术转让及发生的相关技术咨询、服务、培训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免征所得税。

4.支持贫因地区发展改革政策。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新办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3年;民族自治地方企业,需照顾鼓励的,经省政府批准,可定期减征或免征所得税3年。

5.支持和鼓励第三产业政策。1)为农业生产的行业企业,其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得免征所得税;2)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免征所得税;3)新办独立核算的咨询、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或单位,开业之日起,第一至二年免征所得税;4)新办独立核算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企业或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免征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所得锐;5)新办独立核算的公用事业、商业、物资、外贸、旅游、仓储、居民服务、饮食、文教卫生企业或单位,自开业之日起,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1年。

6.福利企业政策。民政部门举办的福利生产企业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安置“四残”(盲、聋、哑和肢体残疾)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的35%以上免征所得税;安置“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超过10%不足35%,减半征收所得税。

7.小型企业所得税政策。1994年税制改革确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的比例税率。为照顾小型企业税赋能力,对年利润在3万元以下企业,减按18%征收所得税;3至10万元企业,减按27%征收所得税。1998年7月1日国务院决定,年销售额180万元以下的小型商业企业,增值税率由6%调减为4%

促进我省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中小企业既是大企业成长的摇篮,更是新形势下促进我省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强财力,保障社会稳定的主导力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

(一)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系统,切实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是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二是要健全担保风险的分散、补偿和激励机制,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需要,提高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

(二)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bsp;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龙头,各类民间商会为桥梁,社会服务中介机构为依托的多方社会资源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是要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基地,进行上岗培训、再就业培训、高级管理人员和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的培训。在技术创新方面,对进行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对其新产品的开发、员工培训等活动提供无偿资金资助,并以贴息贷款的方式优先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在信息化方面,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内部管理系统与外部的电子商务系统的相互融合,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对贸易全球化趋势。

(三)发展产业集群,实施品牌战略,加速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小企业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快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抓紧抓好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一是要发展产业集群,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集群化发展,是中小企业规避风险、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引导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集中培育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规模大、链条长、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到产业园区集中,发展专业化、有特色的工业园区,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二是要加快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中小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培育创新人才,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强技术合作,促进产学研合作,提升信息化水平,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鼓励和支持在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中,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模具中心、产业信息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努力满足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和公共服务需要,实现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共享。三是要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培育和推介力度,促进名牌产品升级晋档,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产业国内外知名度。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二)

中小企业的地位

1、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正逐步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生力军。

2、在农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

3、中小型企业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伙伴和助手

经营特点

(一)生产规模中等或微小,因而投资较省,建设周期短,收效较快

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的首要特征之一,即在于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但凡是小企业,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自主经营,使资本追求利润的动力完全体现在经营者的积极性上。由于经营者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反应灵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合一,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作出决策。其次,中小企业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个人在企业中的贡献轻易被识别,因而便于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不像大企业那样在庞大的阶层化组织内容易产生怠惰与无效率的情况。可见,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因而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迅速反应。所谓企业小、动力大、机制灵活且有效率。当有些大公司和跨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不得不压缩生产规模的时候,中小企业却在不断调整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从中获得新的发展。

二)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强;机制灵活,能发挥“小而专”,“小而活”的优势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既无力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也无法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因而,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类似成功经验来看,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的成长之路,这是众多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此外,随着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摆脱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不仅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大企业发展,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三)经营范围的广泛性,行业齐全,点多面广;成本较高,提高经济效益的任务艰巨

一般来讲,大批量、单一化的产品生产才能充分发挥巨额投资的装备技术优势,但大批量的单一品种只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主要方面的需求,当出现某些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时,大企业往往难以满足。因此,面对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消费品生产已从大批量、单一化转向小批量、多样化。虽然中小企业作为个体普遍存在经营品种单一、生产能力较低的缺点,但从整体上看,由于量大、点多、且行业和地域分布面广,它们又具有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快捷的经营优势,因此,利于适应多姿多态、千变万化的消费需求;非凡是在零售商业领域,居民日常零星的、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都可以通过千家万户中小企业灵活的服务方式得到满足。

(四)中小企业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

现代科技在工业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方向上有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向着大型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向着小型化、分散化方向发展。产品的小型化、分散化生产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非凡是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许多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是大企业和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或者大学教授,他们经常集治理者、所有者和发明者于一身,对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可以立即付诸实践。正因为如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型的中小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在微型电脑、信息系统、半导体部件、电子印刷和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有许多中小企业仅在短短几年或十几年里,迅速成长为闻名于世的大公司如惠普、微软、雅虎、索尼和施乐等。

积极推行技术创新战略,不断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所谓企业的竞争优势,说到底是由它所能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决定的,但这种价值的多少则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技术创新力。市场竞争与其说是产品竞争、服务竞争,不如说是技术竞争。因为通过服务及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所带来的价值增加毕竟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开发的新产品所带来的价值才是无限的。

鉴于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低成本劳动力的传统优势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挑战,因此,通过技术创新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中小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焦点。具体来讲,中小企业应从自身的人才、资金相对不足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应积极利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研、技术优势,通过共同分享研究开发成果来促进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缺乏自主开发新产品的条件和经费,因此要注意扬长避短,专注发展自己的核心专长。

例如,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资源的利用率。此外,还可以在不根本改变产品性质的前提下,对产品进行改良。例如,变化其外形、包装,色彩、附属物件等,对其生产加工过程进行改变、革新,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改善质量、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能力的目的。

培育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要发展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技术和服务,还必须通过合理产权结构和制度设计,引导企业走向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大部分中小企业属于个人或家族私营性质,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企业的工作经常是命令代替计划,随意性太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级的增加,产权制度的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

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构建"参与型"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形成高度的团队精神,减少决策失误,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多样化的,中小企业在具体作战略选择时,要遵循一条原则:“适者为优”的原则,即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适时、适度、适合企情、适合环境的战略选择才是最优的战略选择。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生存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从长远发展来看,只要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状况,科学地制定发展战略,控制经营风险,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就能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金融危机下,搜索引擎营销成为最受企业欢迎的推广方式。

在已经开展搜索引擎营销的企业中,九成企业表示将在09年加大或保持在搜索引擎方面的营销投入,即使在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大的企业中间,这一比例也高达81.7%,表明搜索引擎营销正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企业的欢迎和认可。

被调查的企业经过改制后,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等待政府的拨款解决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它们在新的体制、新的经营理念下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积极筹集资金。

除了仍然积极主动地与银行进行沟通取得其支持外,企业将精力更多地放在自身的发展和内部资金的积累上,通过内部留存利润灵活地运用自有资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小企业群体正在茁壮成长。他们在信息化方面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基本的管理规范,这需要有中小企业专属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支持,而不能采用粗放型管理或者延续以往传统的大型企业模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逐渐成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到信息化的行列中来。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三)

篇四:2016中小企业gdp
2016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民营经济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福利、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摸清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了解民营经济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现就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一简析。

一、民营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民营企业实力增强。2016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累计达21371户,本年新增2062户;从业人数98944人,本年新增4669人;注册资金累计达150918万元,本年新增9440万元。私营企业累计达1964户,本年新增251户;从业人员52365人,本年新增1790人;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达373164万元,本年新增79494万元,新增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到317万元,远远超过全部企业户均注册资本190万元。

(二)民营经济量质同升。2016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累计完成1090945万元,同比增长8.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64.8%,同比增加1.5个百分点;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86.2%,同比增加16.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gdp增长8.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7.2:58.9:23.9,其中,二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增速快于整体民营经济1个百分点。

(三)民营工业整体向好。2016年,全市民营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471488万元,同比增长9.5%,增速比去年同期减缓3.4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增加值占民营经济增加值的43.2%,同比缩减0.9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对民营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民营工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为28.8%,同比提高10.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长有33.5%来源于民营工业。

(四)民营投资大幅回落。2016年,全市民营企业完成投资额614935万元,同比下降16.2%;全市民间投资累计完成571794万元,同比下降13.0%,比去年同期降低2.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2.9%,其中: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268704万元,同比增长5.9%,占全市民间投资的比重达47.0%,同比增加8.4个百分点,农户投资21000万元,同比增长1.1倍。

(五)消费市场平稳运行。2016年,民营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78876万元,同比增长13.6%,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99.2%。民营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47609万元,占民营三产的比重达18.2%,同比回落1.0个百分点;增长11.6%,增幅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民营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47682万元,占民营三产的比重达18.3%,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增长4.4%,增幅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

二、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营经济下行压力凸显。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对我市民营经济冲击较大,民营实体经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发展困境,受当前价格回落、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等影响,企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凸显。

(二)资金瓶颈制约十分严重。多数民营企业存在固定资产挤占流动资金现象,加之市场行情不好,资金回旋空间几乎没有;同时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营风险大、信用度较低,加上抵押和担保制度不完善,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采取惜贷政策。

(三)产业结构层次依然偏低。受市场准入、企业自身素质等条件限制,我市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行业,装备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一些产业能耗高、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很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

(四)企业管理水平尚需提高。多数民营企业还未建立现代管理体系,管理水平较低;标准化工作滞后,产品质量堪忧、竞争力不强;技术创新、教育培训等资金投入较少,研发能力不足;民营企业中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品牌经济发展还需加大力度。

(五)服务环境有待逐步提高。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还存在,许多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难以完全落实到位;民营经济具体管理办法还不尽完善,有关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实际工作中难以真正兑现;全民创业的发动面不够,创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

三、对策及建议

(一)抓好政策措施落实,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继续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相关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并结合措施出台当地支持政策,并开展涉及各部门政策的细分工作,通过对政策的贯彻实施,加大财税支持、加快结构调整、缓解融资困难等,积极推动全市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民营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国家和省相关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有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将其做大做强。在发展好农副产品加工的基础上,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向终端产业和产品延伸,努力实现产业升级。

(三)建设综合服务平台,构建民营经济服务体系。以工业集中区管委会为依托,建设民营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整合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吸纳具备条件的融资担保、信用评级、财税代理、法律顾问、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电子商务等专业服务机构入驻,抓好政策、服务、信息的整合、链接、共享工作,为民营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缓解民营企业资金制约。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激励等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商业银行为民营提供贷款服务,发挥好主渠道作用;引进各类民间银行等投资主体到我市落户,盘活金融市场;引导民营企业诚信合法经营,改善自身融资环境;帮助有实力的企业民营企业加快上市直接融资步伐。

(五)引进培训多措并举,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人才引进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系统网络优势,适时组织开展网上招聘活动,为民营企业引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培训方面,坚持自主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重点培训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培训企业全员操作技能,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

篇五:2016中小企业gdp
2016工业提升计划

一、充分认识推进“工业立县”战略,大力实施“工业提升计划”的重大意义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全县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地位举足轻重。目前,我县工业增加值虽仅占到全县生产总值的45.97%左右,但工业创造的税收却占到了全县财政收入的85%左右,提供了70%以上的就业机会。从一定意义上说,加快工业发展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我县工业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发展基础得到夯实。但是,与市内及周边县区相比,我县仍存在着工业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偏慢,产业结构偏重,能耗偏高,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等薄弱环节。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阶段,也是由传统工业迈向现代工业、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改造提升、骨干企业向扩能壮大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我县工业经济若不尽快提升和跨越发展,与市内及周边县区差距势必进一步拉大。因此,推进“工业立县”战略,以工业经济的跨越提升和加速实现“强县名镇”宏伟目标是必然选择。全县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工业立县”战略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推动“工业立县”战略、实施“工业提升计划”,作为实现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战略目标和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及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一项政治任务,促进全县工业经济加快发展、跨越提升。

二、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为契机,紧紧围绕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致力跨越赶超、实现绿色崛起、打造强市名城”主题和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强县名镇、建设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经济发展强县”目标,按照“强势推进,狠抓落实”工作总要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引领,以抓投入、调结构为重点,以创优发展环境为保障,深入推进“工业立县”战略、大力实施实施“工业提升计划”,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工业园区和骨干龙头企业带动力,实现我县工业经济总量、发展质量、综合竞争力、区域竞争力的争先进位和跨越赶超。

(二)奋斗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围绕“4+1”五个产业,加速转型,逐步实现由一业支撑向多业支撑转变,由资源支撑向产业支撑转变,形成多业并举的现代化产业格局。使我县工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节能与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到2016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60亿元,工业增加值累计达到40亿元以上,纳税超亿元企业集团发展到10家。

----提升“两个比重”:“十二五”期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升3个百分点,到2016年,力争达到54%左右;其中矿产品精深加工、新型能源两个工业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以上;工业投资实现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6年,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50%,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比重超过30%。

----提升传统产业。到2016年,力争铁矿采选产业年产值达到180亿元。

三、主要任务

(一)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企业。坚持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增加科技投入,推动企业整合,逐步淘汰10万吨以下矿山、选厂;引进大集团、大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延伸链条,提高附加值,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到2016年,力争铁精粉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吨,球团生产能力达到160万吨,打造矿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地。

(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废渣、尾矿利用率,加快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形成“矿业为主、多元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到2016年,全县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

(三)实施八大提升工程

1、龙头企业带动提升工程。按照确保安全、稳步推进的原则,推动优势企业兼并重组、靠大联强。大力推进铁矿企业的兼并重组,到2016年,培育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23家,其中超2亿元企业75家,超5亿元企业5家,超10亿元企业3家。

2、技术改造提升工程。推进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2016年至2016年,每年组织实施市级重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0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年实施1-2项技术改造项目。2016年,着力抓好总投资13.1亿元的银达、非凡等11个铁矿企业技改扩模项目,新增铁精粉生产能力150万吨;完成总投资8000万元的钢球、衬板项目,力争年内投产。

3、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运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盟,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2016-2016年,规模以上工艺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1.5%以上,力争每个企业均有一支科技研发团队,每年至少引进一项新技术、新工艺,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4、企业管理提升工程。以对标行动为主要抓手,积极鼓励企业在研发、制造(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与同行业先进水平进行对标找差距,制定跟进和赶超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实现持续改进、创新超越。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资金的同时,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企业对标奖励;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普及推广先进管理理念和先进生产模式,树立管理创新典型,发挥先进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2016年至2016年,全县广泛开展“一对一”或“一对N”帮扶,力争培育5家精细化管理示范企业。

5、工业节能减排提升工程。积极推广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改造落后工艺,严控新上“两高”项目,建立企业能耗监管平台,对重点能耗企业用能情况进行重点监控,支持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清洁生产。以提高废渣、尾矿利用率为重点,谋划实施尾矿蒸压砖和加气混凝土砌块项目。到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6年下降21.2%以上。

6、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提升工程。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县有关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营造更加宽松的创业氛围,充分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健全融资担保、人才培训、科技信息、创业辅导等服务平台,重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技术、用地问题。从2016年起,县财政将按照不低于上年度民营经济上缴税金的1.6%的比例安排并逐年增加专项资金额度。到2016年,力争建成2个以上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55%以上,上缴税金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90%以上,力争培育年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民营企业5个以上。

7、产业集聚平台提升工程。按照“做大规模、突出特色、创新体制、实现升级”的目标要求,加快龙关新兴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使工业园区成为推进工业提升的大平台。以特殊政策和优质服务,提升规模企业总量,到2016年,园区占地力争突破20平方公里,着力引进2-3家投资5000万元、1亿元以上产业链条长、综合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力争使园区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

8、“两化”融合提升工程。支持、引导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推进两化融合项纵深发展,大力扶持县域经济特色网站等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到2016年末,骨干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入驻工业园区企业利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或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的比例超过60%。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深入推进“工业立县”战略、实施“工业提升计划”工作的顺利实施,全县成立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为成员的赤城县推进“工业立县”战略、实施“工业提升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工信局,负责计划的组织实施、监督指导和检查考核。各县直有关部门要统筹安排,切实抓出成效。各工业企业要抢抓机遇,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制定规划目标和实施计划,确保提升计划有序推进。

(二)健全机制。创新工作举措,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形成加快工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对重点企业发展运行,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帮扶协调机制,对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按照行政区划分别落实到县级领导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帮扶。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实行县乡两级领导分包责任制度,及时帮助协调和解决在项目引进、落地和开工建设等环节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定期调度和连席会议制度,对工业发展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抓住重点和薄弱环节,典型引路,推进“工业提升计划”向纵深开展。

(三)统筹发展。不断完善促进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完善政策性资金支持体系。逐年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规模;二是设立工业经济运行调节专项资金。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突发的重大问题,协调生产要素的调节和配置,促进产需对接和市场开拓;三是设立工业发展研究专项资金。抓好工业发展规划、工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研究制定,确保宏观决策的准确和实施效果;四是实施好涉企行政事业费减免政策。进一步扩大支持工业发展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减免范围;五是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宣传、引导和服务力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激励和保护措施;六是强化监督。帮助企业用好、用活、用足政策,确保涉企惠企政策落实到位。

(四)强化服务。一要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减少行政审批,全力提升工业发展的软环境,形成党委、政府和企业共同重视工业、关注工业、谋划工业、推进工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深入开展对企业发展环境的检查、治理工作,对干扰、破坏工业发展的人和事要解决予以查处;二要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环境。金融部门要优化涉企贷款审批流程,创新金融产品,多渠道多方式支持工业企业发展;三要进一步强化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搭建企业信息、融资、技术咨询等服务平台;五要营造氛围。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报道实施“工业提升计划”的先进典型。

(五)量化考核。将“工业提升计划”年度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人民政府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形成指标量化、工作评价相结合,公平、公正、奖优罚劣的综合考核体系,将其纳入县委年终综合考评体系。县政府将按月通报各乡镇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年终进行综合考评,对贡献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

以上这篇工业提升计划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能够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范文尽在:工作计划,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第一公文网网,谢谢。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520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