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知识产权,授权

| 咨询师考试 |

【www.guakaob.com--咨询师考试】

篇一:自主知识产权,授权
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有效性证明

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有效性证明

郑州高新区管委会通过对照企业知识产权证书原件、许可合同原件、备案证明原件、最近一次年费缴纳收据原件等,并结合网上查询检索和咨询发证机关等方式对此企业*此处依次列出知识产权的具体名称*的知识产权名称、授权公告号、权属人、获取方式、独占许可合同、备案手续进行了审查。经过初审,确定其提供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有关材料真实、完备、有效,予以上报。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篇二:自主知识产权,授权
企业近三年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情况表

附件2

企业近三年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情况表

企业名称(公章):

备注:

1.“类别”填写发明专利、实用新型、非简单改变的外观设计、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 2.“授权日期”填写授权证书上的授权公告日期;

3.“获得方式”填写自主研发、权属转让(受让、受赠、并购)、拥有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

4. 若企业通过受让、受赠、并购和拥有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获得了自主知识产权,须填写“协议方”一栏,若是自主研发获得的,此栏用“—”表示; 5.“获得时间”填写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时间,即:证书上授权时间、转让手续批复时间、签订独占许可合同时间;

6. 若企业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或受让、受赠、并购方式获得自主知识产权,须填写“是否备案”一栏,若是自主研发获得的,此栏用“—”表示; 7.“所属项目和产品编号”对应于企业申报书中“近三年研发项目(RD„)”和“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PS„)”的编号;

【自主知识产权,授权】

8.“与该项目和产品关联度说明”填写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与研发项目及产品的关联情况(„研发获得,„转化成产品或技术服务,„技术支撑、辅助等)。

— 10 —

篇三:自主知识产权,授权
2016自主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

文章标题:自主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

自主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

2016年5月29日,市政协组织调研我市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的情况,考察了宁江集团、成都齐力水处理、四川天旺三家高新技术企业。

宁江集团2016年被省知识产权局列为专利试点企业,其通过专利技术开发生产的高精密数控机床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应,2016年公司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利税7549万元;出口创汇191万美元。2016年10月,与四川五粮液普什集团强强合作,共同投资5.8亿元设立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依托专利技术规模化生产数控机床。成都齐力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来投入研究资金200万元,开发出了生产二氧化氯发生器及新型纸浆漂白设备的专利技术8项,通过实用新型专利集成技术开发生产的二氧化氯发生器及新型纸浆漂白设备投入市场后就一直供不应求。美国西部投资公司因看好产品的市场前景,从2016年来先后投入400万促进企业的做大做强。公司2016年来实现利税300万元。四川天旺先后开发拥有专利技术29项,通过专利技术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公司产品直接投放到国际市场,远销到了土耳其、吉尔吉斯斯坦、伊朗、菲律宾、马来西亚、孟加拉、越南等地,被都江堰市委、市政府评为2016年度出口创汇先进单位。

宁江集团、成都齐力水处理、四川天旺等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一方面源自其制定的专利保护战略:一是建立了企业专利机构,落实了专、兼人员;二是建立完善了专利申请、管理及“一奖两酬”激励机制;三是建立了适合企业需要的专利信息的检索利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及技术开发过程中通过专利信息的检索利用,了解本行业及技术领域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

另一方面更主要源自我市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在立项、资金等方面给予的重点倾斜。我市在自主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上,做了许多,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自1985年《专利法》颁布实施,至2016年我市成立知识产权局,全市共累计授权专利82件。其中发明专利12件,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70件。2016年申报各类专利94件。

2016年4月,成立了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领导小组,建立了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加强知识产权各项的统筹协调。

开展了形式新、内容实的宣传活动。【自主知识产权,授权】

出台了《都江堰市专利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对我市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获得的授权专利进行申请补助和授权资助。对于在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期间即2016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申请的专利,只要国家一受理,财政就给予一次性800元的申请补助。对予获得授权的专利,从2016年1月1日起给予授权资助。金额分别为:发明专利3000元人民币/件;实用新型专利1000元人民币/件;外观设计专利500元人民币/件;涉外专利10000元人民币/件。

市知识产权局,市整规办会同市文化广播新闻局、成都都江堰技术监督分局、市公安局等单位组成联合执法小组开展了2次打击假冒伪劣,维护知识产权人合法权益的联合执法检查活动。现场开出整改通知书2份。

同时,在考察中,发现自主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机构网络体系不健全。我市目前只设立了知识产权局,而且增挂在市科技局,内部没有独立设立知识产权科,没有专职人员来负责此项。乡镇、企业、科研院所都还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牵头负责知识产权,更没有专门人员来从事此项,知识产权网络体系严重不全。

企业重视程度不够。被调查的企业中,90企业专利意识薄弱,发明创造不愿意申请专利。不少技术人员有了发明创造,首先想到的就是发表文章、成果鉴定、申请评奖,误认为,谁先发表文章,谁先通过成果鉴定,谁先获得成果奖励,发明创造的所有权就归谁所有。再者,申报成果与单位的政绩、个人评定职称关系密切,而专利拥有单位和个人无法体现。据统计,2001年到2016年全市在获得科技进步奖的38个(含成都市、四川省)项目中拥有专利技术的只有3个。

专利执法力度小,维权难度大。我市专利侵权案件时有发生,假冒、冒充专利行为日益突出,严重损害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并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但是,专利执法面对诸多侵权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依据和执法手段,没能及时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激励机制不完善,专利转化较少。企业没有按照专利实施条例的要求,给予专利发明人“一奖两酬”的兑现。

这些因素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无法自主,企业就没有搏击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只能接受生存在产业链下游的无奈分工;无法自主,就没有制订游戏规则的发言权,只能在别人划定的框框里面打转转。

【自主知识产权,授权】

要改变这种现实,首先需

要健全知识产权组织网络体系,为专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一是设立知识产权科,配备专职人员3-5名,明确职能,真正做到知识产权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建立以“市知识产权局一镇(乡)一重点企事业单位专利办公室”为框架的市知识产权组织网络,突出企事业单位的主体地位,把体系的着眼点向企事业单位倾斜,对知识产权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位,确保抓出成效。三是依托经济开发区、川苏科技产业园、青城山软件园等载体,建立3个知识产权基层站,加快技术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使三大园区发展成为生物医药、光机电于一体、IT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基地,促进我市产业的上档升级。

其次,创新方法,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把普及专利知识作为市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必修课纳入常规培训计划。借助社区的科普画廊,科普学校,以展板、多媒体等形式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在不同的群体中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宣传培训,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环境。将专利知识作为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我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

第三,加强专利执法队伍建设,增强专利保护力度。加强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组织人员参加专利执法资格培训;开通专利咨询及侵权投诉热线;建立“上下结合、协作配合”的行政执法机制,加强与上级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和其他执法部门的协调、配合。

第四,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利转化实施专项资金。为了加快专利成果的转化实施,建议设立“专利转化实施专项资金”,采用无偿使用和有偿使用相结合方式,对已获得专利授权,且市场前景好、能进行工业化生产,符合我市产业政策的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市场前景好的专利项目,在实施产业化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给予产业化资金资助。

第五,加强科技教育优势与市场结合、与产业结合,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都江堰有大学、有研究机构、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企业的能力也很强,政府在政策方面可以进一步为企业吸引社会资源搭建平台。【自主知识产权,授权】

第六,在当前人才缺乏的情况下,一是实施知识产权化特派员制度,把专业化人才派给企业,为他们提供服务;二是为企业引进人才牵线搭桥;三是为引进的人才提供住房,为人才的爱人安排,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第七,帮助行业协会成立和成长。将来我们的社会是小政府、大社会,小政府怎么样来管理大社会,政府包揽一切、支持一切,帮助一切是不可能的。将来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主要靠行业协会。协会的形式,不仅降低了生产和工业的成本,也降低了知识产权的成本:一是各种交叉许可,二是同业禁止,就是人才的有序流动,三是商标公示,四是纠纷统一对外,五是知识产权的统一培训。

第八,给予企业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法律援助。企业现在遇到知识产权纠纷有些胆怯。某一种程度上可能是企业的技术侵犯了别人的专利技术,但是是不是侵犯了别人的核心技术,对方的专利是不是有效等等很多企业并不明白。目前有些企业专利滥用,拿无效专利冒充有效的专利,这样的现象已经存在。出现了纠纷,要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进行谈判。

第九,建设本地的专利文献数据库,利用专利文献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一手的资料。在研发的过程中,很多企业过度关注科技文献,忽视专利文献。90专利是从专利文献当中体现的,很多的开发都是用专利文献做基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前进的,通过对专利文献的使用可以缩短研发的时间。

第十,通过标准和知识产权结合来推动技术创新,升级企业的产品结构和提高运营质量,进而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从政府到企业的双重努力,将会大力提高我市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更多的核心技术实现知识产权化、更多的知识产权实现产业化,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自主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来源于网,欢迎阅读自主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yep

要健全知识产权组织网络体系,为专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一是设立知识产权科,配备专职人员3-5名,明确职能,真正做到知识产权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建立以“市知识产权局一镇(乡)一重点企事业单位专利办公室”为框架的市知识产权组织网络,突出企事业单位的主体地位,把体系的着眼点向企事业单位倾斜,对知识产权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位,确保抓出成效。三是依托经济开发区、川苏科技产业园、青城山软件园等载体,建立3个知识产权基层站,加快技术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使三大园区发展成为生物医药、光机电于一体、IT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基地,促进我市产业的上档升级。

其次,创新方法,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把普及专利知识作为市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必修课纳入常规培训计划。借助社区的科普画廊,科普学校,以展板、多媒体等形式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在不同的群体中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宣传培训,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环境。将专利知识作为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我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

第三,加强专利执法队伍建设,增强专利保护力度。加强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组织人员参加专利执法资格培训;开通专利咨询及侵权投诉热线;建立“上下结合、协作配合”的行政执法机制,加强与上级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和其他执法部门的协调、配合。

第四,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利转化实施专项资金。为了加快专利成果的转化实施,建议设立“专利转化实施专项资金”,采用无偿使用和有偿使用相结合方式,对已获得专利授权,且市场前景好、能进行工业化生产,符合我市产业政策的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市场前景好的专利项目,在实施产业化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给予产业化资金资助。

第五,加强科技教育优势与市场结合、与产业结合,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都江堰有大学、有研究机构、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企业的能力也很强,政府在政策方面可以进一步为企业吸引社会资源搭建平台。

第六,在当前人才缺乏的情况下,一是实施知识产权化特派员制度,把专业化人才派给企业,为他们提供服务;二是为企业引进人才牵线搭桥;三是为引进的人才提供住房,为人才的爱人安排,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第七,帮助行业协会成立和成长。将来我们的社会是小政府、大社会,小政府怎么样来管理大社会,政府包揽一切、支持一切,帮助一切是不可能的。将来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主要靠行业协会。协会的形式,不仅降低了生产和工业的成本,也降低了知识产权的成本:一是各种交叉许可,二是同业禁止,就是人才的有序流动,三是商标公示,四是纠纷统一对外,五是知识产权的统一培训。

第八,给予企业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法律援助。企业现在遇到知识产权纠纷有些胆怯。某一种程度上可能是企业的技术侵犯了别人的专利技术,但是是不是侵犯了别人的核心技术,对方的专利是不是有效等等很多企业并不明白。目前有些企业专利滥用,拿无效专利冒充有效的专利,这样的现象已经存在。出现了纠纷,要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进行谈判。

第九,建设本地的专利文献数据库,利用专利文献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一手的资料。在研发的过程中,很多企业过度关注科技文献,忽视专利文献。90专利是从专利文献当中体现的,很多的开发都是用专利文献做基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前进的,通过对专利文献的使用可以缩短研发的时间。

第十,通过标准和知识产权结合来推动技术创新,升级企业的产品结构和提高运营质量,进而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从政府到企业的双重努力,将会大力提高我市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更多的核心技术实现知识产权化、更多的知识产权实现产业化,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自主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来源于网,欢迎阅读自主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yep

篇四:自主知识产权,授权
2016年科技局工作计划(共7篇)

第1篇

根据县关工委会议精神,结合科技部门的工作实际,制定2016年科技局关工委工作计划。

一、加强组织建设。

开展“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关工委组织建设的意见》和《中共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文件”的活动,抓好局关工委组织建设,结合《县科技局2016年党建工作计划》内容,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动员和吸收热爱青少年工作、具有奉献精神、身体好从领导岗位退休的老同志充实加强关工委组织。

二、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关工委,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加强关工委成员学习。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理念。重点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及省委皖发[2016]28号文件、县委金办[2016]26号、金发[2016]11号文件精神,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省、市关工委工作会议精神。一是做到组织宣传,制定计划。二是做到自学讨论。三是做到培训研讨及时参加各项活动。四是把学习与创“五好”、“双创建”关工委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创建效能。

三、突出主题,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弘扬我县红色文化,发挥“争当好少年”、“五小行动”、“七个走进”、“几个一”主要活动载体作用。

1、总结前几年开展“五小行动”教育的经验,教育青少年在家庭做父母的“小帮手”,在社会做帮人律己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同学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主宰自己的“小主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把小公民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五小行动”的内容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要求传达给少年儿童、家长和学校,让家庭、学校和单位相互配合。

2、坚持“七个走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夏令营,利用暑假时机让孩子们走进革命教育基地,走进科普示范基地,走进风景名胜区,走进军营,走进工厂企业,走进比较贫困小学。并增加新内容打造新亮点,结合市县科技局科技项目让孩子们走进专家大院参观科技示范园,让科技特派员讲解科技知识。

3、开展“几个一”活动。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采用多样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如:讲一个革命故事、看一部优秀影片、举办一次球棋比赛、做一次走访调查、传授一次科技知识、办一件实事好事。

四、结合部门工作,为青少年办实事。

1、面向广大青少年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在法律宣传日,5·12防震减灾日期间,举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和防震抗灾演练,吸引城区学生集中参加,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在城区学校开展相关图片展览,提高未成年学生抗灾知识和技能水平。

2、联合县教育局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引导青少年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将省市县鼓励发明创造的政策宣传到中小学校,从小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

3、以科技扶贫为抓手,加大关注留守儿童和助学的工作力度。结合我局城乡共建村、扶贫村、计划生育联系村工作,积极开展所在村关爱、教育青少年工作,明确帮扶对象,针对困难户留守儿童继续执行好我局科技扶持优惠政策。

4、抓好农业科技培训,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充分利用科技信息网络平台,组织青年农民收听收看农业科技讲座,邀请科技专家进村入户,传授科技知识。结合我局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工作,做好传帮带,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或示范基地,作为对青少年进行传播科技知识的实践基地。

第2篇

一、进一步明确作风效能建设的目标任务

坚持以“五个绝不”为目标,以治理“慵、懒、推、拖、软、贪”为重点,以民主评议为抓手,加大效能建设工作力度,着力打造更高效能、更好环境、更快速度的服务型机关。通过作风效能建设,使局机关行政行为不断规范,依法行政水平和决策能力明显提高;管理不断改善,各项制度建设体系较为完备,行政成本明显降低;履职能力不断增强,办事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初步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建设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深入开展“十项严查”和“六查六看”,切实规范机关行政行为

一是明确机关内各科室的职能定位。全面履行我县科技工作管理和服务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在赋予科室职权的同时,明确相应承担的责任。注重建立科室间制度化的工作协调配合规则,避免职能交叉重叠、推诿扯皮等现象。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科室负责,确系涉及多个科室的事项,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同时强调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增进配合。

二是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在作风效能“十项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重大决策的听取意见制度、合法性审查制度、集体决定制度和实施情况后评估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在做出重大决策前,要通过多种形式征求各方面意见。重要行政决策公布施行前须按规定经县政府法制办审查通过。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以适时调整和改进决策。

三是继续深化政务公开。全面落实县政府对政务公开的相关规定,公布职权流程图,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发布(保密)审查等制度。抓好科技项目申报、评审立项、项目管理、成果鉴定、受理科技奖励等相关事务的程序和内容公开,把办事公开与纠风工作、执法监察工作结合起来,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继续完善科技服务网络建设,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和网上政务。

三、积极开展三项评议活动,加强机关运行管理,提高办事效率

一是深入落实作风效能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执行好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每个科室要建立首问责任岗并确定首问责任人,实行挂牌上岗;办事程序上网公布,将限时办结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岗位;全面推行以科室负责人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的行为,要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二是精简会议文件。控制会议规格,能由科技局召开的会议,不以县政府名义召开;控制会议数量,能够通过县政府或科技局发文部署的工作,原则上不召开会议进行部署;控制会议规模,召开会议只邀请与会议内容密切相关的部门参加。减少文件数量,凡能通过电话、传真、政府专网解决问题的不印发文件,凡已及时公开发布的文件,不发文转发;在严格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政务信息化系统,减少纸质公文数量,提高公文处理时效。

三是建设节约型机关。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大力提倡厉行节约,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节约经费开支。加强机关各种公务消费费用管理,严格控制会议、差旅、外出考察和公务用车等支出,坚决制止一般性考察和没有实质内容的学习、培训、参赛等公务活动。严肃财经纪律,使用财政资金要严格把关,精打细算,加强节水、节电、节油和节约办公用品等工作。

四是执行制度规定情况。主要指执行工作日上班考勤、午间禁酒、工作纪律、会风会纪等有关制度以及违反作风效能建设、行政问责、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有关规定的情况。

五是开展“千人评股长”活动。提高尽职履责和廉政廉洁意识及办事效率,外树局机关良好形象。

四、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完善行政效能投诉处理工作制度

充分发挥局纠风办的作用,并在网上向社会公开我局作风效能建设暨纠风办投诉电话,畅通群众来信、来电、来访诉求渠道,认真受理群众投诉。建立信访工作机制,明确各股室信访工作职责。规范行政效能投诉受理范围,努力做到投诉有门、办理有效、有诉必查、查明必处,确保效能投诉“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五、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创建学习型机关,营造机关浓郁的学习氛围,增强机关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本领、服务发展的本领、依法行政的本领、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加强机关职工思想教育,增强公仆意识,切实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面向群众转变作风,大力倡导清简务本、行必责实,更好地为群众和企业排忧解难。讲政治、讲纪律,增强大局意识,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对于上级交办的事项,速决速行,雷厉风行,防止中梗阻,更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确保政令在我局及其下属事业单位畅通,确保局班子形成的决议、决定在科技局各岗位贯彻执行。增强责任意识,把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作为问责重点,对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的,要依法依纪追究责任。增强廉政意识,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勤政廉洁,互相促进。

六、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安排。调整局作风效能建设工作领导组。全体同志参与,局办公室承担相关材料、信息统计上报和档案整理工作。

(二)建章立制,规范程序。在具体工作中,进一步清理局现行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并以文件形式发到各办公室,以此规范工作流程、服务措施,做到有章可循,便民高效。

(三)严格考评,兑现奖惩。按照县统一部署,加强平时的自评工作,防微杜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加以政策规范。严格按照廉政风险排查预警机制等长效机制考评,按照扣分情况,分别给予不同情况的纪律处分,并记入年终综合考评,上报效能办,坚决兑现奖惩。

第3篇

为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室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县2016年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评估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局的实际情况,对2016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安排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机构。根据我局工作变动,及时调整我局计生工作领导小组(后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专(兼)职计生工作人员具体抓,认真做好我局计生工作。

二、严格按照《计生条例》有关规定,把好计划生育审核关。做好跟踪服务,健全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台账,做到填写规范,表册相符,按时填报信息,杜绝漏统漏报现象,对已生育一孩夫妇在孩子出生后及时地办理《独生子女证》,做到独生子女领证率达100%。

三、开展关爱女孩活动,倡导男女平等。积极消除性别歧视的不利因素,提高女孩和女孩家庭的社会地位,使男女平等真正落到实处。

四、加强孕前管理。对有生育能力的职工落实一项安全有效避孕节育措施,鼓励动员已育妇女上环和采取其它有效节育措施,杜绝无证生育,计划外生育的现象。

五、做好孕龄妇女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集合职工健康体检,做好一年一次的“三查一治”工作,使到位率达到100%。

六、制定科技支持计生工作优惠政策。在科技项目立项、科技成果推广、科技特派员工作等方面优先安排计生类项目。

七、积极协助牵头单位做好计划生育重点帮助工作。按照县计生委的安排,认真做好白塔畈乡郭店村的计生帮扶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力争该村冲出计生帮扶管理。

八、严格做好在评先评优中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工作。在局机关内部、科技特派员管理评先评优中主动征求计生部门的意见,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

九、配合街道社区做好本辖区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参加计划生育理会,服从辖区领导,按时报送有关报表、资料,接受检查。

十、加强督查。局办公室对各股室本部门职工进行督查,及时总结表彰先进个人,对计生工作制度不落实的、落实不到位的限期整改。

第4篇

一、加强组织建设,夯实科技进步的组织基础

要把组织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心,摆上重要位置,抓紧抓好。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扎实开展各项党建活动,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科技业务综合素质,夯实科技进步的组织基础。

(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创先争优工作各项要求。一是积极践行公开承诺。局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结合实际开展新一轮公开承诺,要建立承诺事项台账,实行目标管理,限期办理。及时上报信息。适时召开群众评议会,对今年的创先争优工作进行领导点评、群众评议。做好有关资料的整理、建档工作,准备好创先争优活动的总结、验收。二是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要注意总结完善创先争优的好做法、好经验,探索建立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弘扬创先争优精神。要继续在党员干部中进一步开展“先锋示范岗活动”,定期评比,树立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典型,进一步激励干部职工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要进一步开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评星挂星”活动,进行新一轮认星承诺,完善台帐,搞好年中初评、年度总评,在党员中营造比学赶帮、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在干部职工中起示范作用。要贯彻中办文件精神,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精神活动。学习“当代雷锋郭明义”,学习他助人为乐精神,积小善,成大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提倡党员进社区,下共建结对村,义务宣传、普及科技知识,访贫问苦,多做好事。要贯彻中组部等部委文件精神,开展带头创先争优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让人民满意的服务理念,尽职尽责。

(二)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切实贯彻中央把今年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号召,以“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为主题,贯彻“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加强支部建设。要完善和执行好支部制度,坚持正常的“三会一课”,争创“五好”党支部(有好的带头人、好的发展思路、好的工作制度、好的活动阵地、好的保障机制),实现“五个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党组织书记素质、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基层基础保障水平、基层党建制度化水平)的目标。党支部要“既务虚、更务实,既服从、更服务,既有位、更有为”,围绕县中心工作和科技进步方向,发挥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技进步动力。二是推进党建工作良性互动。要建立党建和其他工作“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做到述职述党建、评议评党建、考核考党建、选任干部比党建。党建工作坚持为民服务,推行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有效开展“双好双优”、“三个争创”、“双承诺双监督”、“双联双带”、“党内温暖工程”等活动,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三是做好日常党务工作。坚持标准,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继续抓好一名预备党员的转正考察期的培养考察、两名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工作。做好年度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及时向上级党委上缴党费,完善党费台帐,每季度定期公布。服务县中心工作,及时完成好党报党刊征订、单位年度献血、扶贫捐赠送温暖等任务。

(三)坚持党建创新,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一是坚持开展争创“五旗党员”活动,推进党建文化发展。要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组织党员开展争创“党性增强旗、信念坚定旗、服务优质旗、文化共建旗、绩效突出旗”的“五旗党员”活动,每年进行“五旗党员”评选,张榜公布,发文表彰。激发党员干部敢作为、干事业、谋发展的激情,人人争当“五旗党员”,促进党建、科技双赢共进。二是抓好党组织城乡共建。在县科技局与镇村联合党委制定三年规划、当年计划的基础上,要抓好规划、计划的分步实施。党员干部要带头经常深入结对的龙湾村,走访调研,交流党建,扶贫济困,传播信息,培训技术。三是倡导党员干部做科技服务的排头兵。党员干部要积极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科技大会精神,深入农村和科技企业,推进农村特色产业、工业企业的科技服务,促进县域科技创新,为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注重思想宣传,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舆论氛围

理论学习、思想宣传工作,是提升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是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舆论氛围的必要条件,要常抓不懈。

(一)坚持理论学习,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带头坚持周学习日制度,全年集中理论学习不少于十五次,同时要完成在线理论学习。一是抓好集中理论学习。集中理论学习实行签到制,要有学习记录、学习笔记、学习心得。适时进行一次理论知识测试。二是完成必读书目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集中理论学习要注重学习科技知识和贯彻全国“两会”、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同时要落实县委宣传部金宣[2016]5号文件精神,完成必读书目学习:如《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6中央1号文件、《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十八大精神、胡锦涛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十七届中纪委第七次全会、庆祝建党91周年暨创先争优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关内容、省市“两会”及经济工作会精神、县“两会”、县委工作会及经济工作会精神、其它有关时事资料。三是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效果。运用专题学习、专家报告、学习考察等形式,强化学习。党员领导干部要撰写一篇以上理论学习调研报告,以《科技》、先锋网刊发。通过学习,要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促进党建和科技创新双丰收。

(二)抓好宣传思想工作,加强社会宣传和新闻外宣。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组织。成立局理论学习中心组,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党员干部为成员,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成立局宣传工作组,从各股室选调5人组成专、兼职社会宣传和新闻外宣组。二是全面开展社会宣传和新闻外宣。党员干部要充分利用乡村科技培训、“5•12防灾减灾日”、城乡共建党员活动日、大走访等时机,积极开展党建宣传、科技宣传、新闻外宣。注重深入社区、农村、企业调研,撰写稿件,积极向先锋网、科技网、各级报刊投稿,及时宣传我县党建、科技成就,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振奋精神,鼓舞士气,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舆论氛围。

三、抓好党建统战,增添民营科技企业生机活力

从科技事业出发,抓好党建统战工作,是促进非公经济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增添民营科技企业的生机活力。

一要加强统战宣传教育和信息调研。党员领导干部有专人分管统战工作。专题集中学习新时期统战理论及统战工作领导讲话、政策文件等不少于两次。及时上报重大统战信息。二要积极发挥党外干部、职工和党外人士作用,积极听取他们的工作意见和建议。三要重视非公经济发展,特别是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党员干部要主动上门服务,开展非公企业党建发展状况调研,提出合理建议。宣传科技政策,帮助他们申报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产品、晋级高新技术企业。向上级及时反应他们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和建议。同时注意交流信息,促进我局招商引资工作任务的完成。四要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党员干部带头学习遵守,杜绝党员信教现象。同时,积极宣传对台及海外统战工作政策。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纪委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教育和监督并重,进一步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工作力度,积极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全面履行职责,狠抓任务落实,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

班子主要领导要给班子成员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同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检查考核纳入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年度考核内容。

(二)、加强学习,强化宣传教育,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1、召开局党组会、干部职工大会,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纪委、省纪委相关会议精神和市纪委、县纪委会议精神,学习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重要指示,研究部署科技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制定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

2、学习贯彻和认真执行《廉政准则》各项要求。扎实开展“学习《廉政准则》、规范从政行为、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模范遵守《廉政准则》;严禁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含配偶、子女)及其身边工作人员谋取不正当利益;领导干部要管好身边工作人员;严肃查处违纪违法的人和事;开展对贯彻落实《廉政准则》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并严肃处理违反《廉政准则》的行为。

3、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使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社区、向家庭延伸;坚持开展文明机关、文明单位创建活动。

(三)、加强对权力运行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凡涉及局机关的重大决策,如干部的选拔任用、项目经费的使用,人员调配等重大事项都按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议定的原则,由党组集体讨论作出决定,贯彻执行,任何人不得擅自决定。落实督促执行好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等党内监督制度。认真贯彻科技计划项目评审行为规范规定,促进科技计划立项、科技成果评定、科技奖励和科技经费配置等工作透明、规范。认真做好基础建设、大宗商品、工程招投标采购工作、评优评先等工作的程序监督。

(四)、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治本抓源头工作,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

1、加大建章立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腐败的发生。进一步定《县科技局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风。

2、加强政风建设,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切实改进文风,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范围;制定完善相关制度,严格控制会议数量、经费、规模;加强公务车使用管理;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工作、公车使用、消费活动,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

3、完善《县科技局科技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管好用好各项科研经费。对立项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做好重大项目的组织和筛选工作。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提高全县科技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

(五)、深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扎实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抓党风促政风行风建设。

1、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全面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活动,大力倡导机关良好风气,认真解决机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办事效率。

2、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根据中央、省委有关规定,修订完善科技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相关规定和制度,着力加强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工作。监督检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廉政承诺书制度贯彻执行情况。

3、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把党性分析作为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互相吹捧的庸俗作风,不断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实效性。

第6篇

一、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我县开展的“工业效益提升年”这个活动载体,以项目工作为主线,加大工作力度,保证知识产权宣传有力,保证知识产权专项治理深入展开,深入挖掘科技潜力,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广泛开展业务培训,积极培养专业人才。

(一)争创省“知识产权示范县”;

(二)提高专利申请量,加快专利及科技成果转化;

(三)成立中介代理机构,搭建技术服务平台;

(四)利用多种手段,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五)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六)完成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工作措施

㈠健全和完善专利工作体系,为专利事业发展提供保障。加强全县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县、镇、企业专利管理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县专利中介服务体系,提高专利工作服务能力和水平。

㈡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保持原有政策支持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专利申请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并在项目和资金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㈢以企业为主题,落实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做好三个着力。

1、着力完善扶持政策①鼓励企业积极申请专利,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一是对当年授权的专利给予资助;二是对企业年专利申请量达一定数量的,且发明专利申请不少于20%的,给予奖励。②鼓励企业获得高质量的知识产权,特别是产业核心技术方面的发明专利。③鼓励企业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水平。对列入国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通过验收后给予一次性的补助。④鼓励企业促进专利权的产业化。对企业自主研发且已实现产业化的专利技术,效益显著的,给予资助。

2、着力提高全县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尤其是在申请发明专利商,实现质和量的突破。

3、着力抓好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以争创省知识产权示范县工作为抓手,扎实做好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提高全民的专利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网上技术市场”工作。一是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在全社会进一步普及知识产权意识;二是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进一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三是提供优质服务,使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明显进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四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和推动我县知识产权工作,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五是成立县知识产权代办服务中心,进一步拓展中介服务的领域,提高专利服务的水平,创造条件,积极争创知识产权示范县。

㈣开展好知识产权周活动和“雷雨”、“天网”专项行动

继续开展好“4.26”知识产权周活动,加大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意识。在企业的产业机构调整和创新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的基础性地位。

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开展“雷雨”、“天网”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依法保护专利权利人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㈤以资助项目为载体,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以构建企业研发中心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扶植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

三、工作要求

1、要树立“以强化行政执法为基础,提高申请量为目标,增强创新能力为根本,转变服务方式为手段”的工作思路。

2、加强领导,集中资源,搭建好平台,完善扶持政策,为企业专利技术转化做好服务。

3、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增强企业的专利意识,树立现代企业知识产权核心价值理念。

第7篇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成立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领导组

切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实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加强领导,务实创新。一方面,成立由局长担任组长,分管领导和各股室科所负责人组成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制度,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实行创建工作责任制,把创建任务分解到科室,落实到人,抓落实、抓检查,确保创建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学习实践活动领导组作用,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和具体时间安排表,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坚持每周一次集中学习制度。组织干部职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中央、省、市、县的重大决策部署,增强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提高干部职工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另一方面,通过向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学习观摩等形式,分阶段抓好创建活动,并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广泛宣传,营造全员创建的浓厚氛围。

二、以创建县级文明单位为抓手,提升我局创建水平

2016年,我局将积极争创县级文明单位。争创文明单位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领导班子建设、业务工作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管理规章制度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内涵丰富、内容广泛、标准和要求很高的工作。

1、明确目标,提高争先创优意识。不断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我局今年开展争创县级文明先进单位活动,在此前提下,全局干部职工要切实增强争先创优意识,变“要我文明”为“我要文明”在创建活动中感受文明,提高素质。争创“文明单位”是目标,但目的是要通过争创“文明单位”这个载体,使局机关成为绿化美化、窗明几净、整齐有序、环境优美的办公场所。

2、以人为本,依靠群众,确立全员参与机制。创建文明单位是全局上下的共同任务,通过广泛发动全局干部职工参与,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创县级文明单位;同时,多听取县文明办对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建议,不定期对干部文明素质进行考察,并在创建中倾听群众意见,总结经验,提高实绩。

3、加强领导,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切实保证争创活动取得实效。要建立组织,健全网络,完善领导机制;建立、健全开展创建县级文明单位的群众参与、财力投入、竞争激励、监督制约等工作机制,确保创建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和高效、有序进行。

4、改革创新。在创建中,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在原有的创建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建方式、方法创新尝试,总结成功经验、做法,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把我局的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推向新的水平。

三、以创建文明县城为目标,全力配合,积极参与创建

创建文明县城是打造城市品牌、树立城市形象的必然要求,是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市民素质和市民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己的文明行为,为这座城市增添亮色。作为县直机关,我们将充分发挥科技工作的优势,积极引导和发动全县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业自觉投身创建文明县城的热潮,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召开动员会。召开了全体机关干部会,通报全县争创文明县城活动的重要意义及相关情况,对科技局在创建工作中的相关工作任务作好安排部署,明确该项工作的责任领导和责任股室,形成上下重视、全员参与、任务到人、责任上肩的工作格局。

二是制定实施方案。制定《县科技局参与争创文明县城工作实施方案》,完善了机制。

三是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体干部职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良好行业风尚。

四是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发挥行业优势。积极开展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股室、文明家庭等为主题的各项创建活动,保持创建劲头,积极参与县文明办组织的各类创建活动以及各类公益活动。

五是以知识产权、科技服务等工作为基点,打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创建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为支撑,开展科技文明宣传和创建,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创建文明县城,提供必要的支撑。

篇五:自主知识产权,授权
2015知识产权授权合同范本

知识产权授权合同范本由第一公文网整理,所谓知识产权授权就是具有知识产权的商家授权给其他代理,同意使用产品的行使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识产权授权合同范本

知识产权授权合同范本

______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

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有关法律规定,经双方在平等互利、诚实信用、友好协商的前提下,就甲方制造之“_____”产品所涉及的依法获得商标专利、宣传品、证照等全部知识产权的保护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甲方同意乙方在其区域内代理销售甲方“_______”系列产品时,以_______公司或经营(销)部的名义在双方约定的区域内登记注册上述名称,并经营甲方产品。

第二条:乙方确认甲方拥有“_______‘产品及”_______“字号以及相关的知识产权均属甲方所有,乙方仅在授权时间及范围内使用。

第三条:双方一致同意,乙方在甲方授权期内充分维护甲方的形象、信誉,并作好产品技术保密工作,不能将产品技术披露给第三方,不能有任何损害甲方利益的情况发生。

第四条:本授予权协议自双方签订正式代理合同(另行签订)及期限为起始至终止。双方同意无论因何种原因不再继续合作时,本授权随即终止。

第五条:双方同意,甲方收回知识产权授权时,乙方应交还全部技术文件、宣传品(资料)相关所有证照,同时在三个月内变更企业名称,不再使用“_______“字样。在甲方收回授权后的一年内,乙方不得经营甲方竞争双手的任何产品。

第六条:乙方有下情况发生时,甲方有权随时可收回授权:

乙方未能专业为甲方代理产品时;

将甲方的知识产权擅自转让给他人使用时;

为甲方竞争对手销售产品或销售任何仿制产品时;

有事实证明其他对甲方的利益有损害的行为产生时;

代理合同期满不再续签或各种原因合作关系终止时。

第七条:本协议的变更、续签及其它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具有同等的效力。

第八条: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生效。有效期______年。

第九条:本协议由甲方向当地工商行政/fanwen/1578/管理商标机关备案。

第十条: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执,经双方友好协商,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甲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一条:本合同一式五份,双方各执一份,交甲方所在地商标管理机关备案一份。

甲方:

乙方:

住所地: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委托代理人:

电话:

电话:

邮编:

邮编:

年月日年月日

以上这知识产权授权合同范本。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合同尽在:合同协议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篇六:自主知识产权,授权
2015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

第1篇: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根据科技部《关于同意青海省西宁市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函》(国科函字[20XX]82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科发体[20XX]155号)、《关于西宁市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专家咨询意见的函》(国科体函[20XX]7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西宁市的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区位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试点基础

(一)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区和大通、湟源、湟中三县及建设中的海湖新区,总面积7690.47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0.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7.1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5%,是一个由汉、藏、蒙、回、撒拉、土族等3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聚居城市,也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百万的中心城市。

西宁地处“唐蕃古道”和古“丝绸之路”南路,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结合部,是古代东西交往的必经之路。市区平均海拔2275米,平均气温7.7摄氏度,年均降水量425毫米,冬暖夏凉,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夏都”。西宁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目前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西宁市是青藏高原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产业重镇,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为主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日臻完备,工业基础较为雄厚,产业门类比较齐全,铝锭、特钢、铁合金、数控机床、明胶、藏药、藏毯、特色农畜产品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一定声誉。有色金属、冶金、医药、建材、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农畜产品加工等支柱和优势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轻金属、硅材料和中藏药为重点的新型产业群正在崛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已在全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技术创新中发挥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农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20XX年,西宁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8.2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5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08.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21元。西宁市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奠定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坚实基础。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20XX年出台了《关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西宁的意见》,明确要求围绕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方针,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全面推进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西宁市的科技创新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青海省科技厅的充分肯定,分别于20XX年至20XX年度、20XX年至20XX年度、20XX年至20XX年度三次获得科技部授予的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20XX年8月,西宁市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工信部列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首批实施单位,为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1.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一定基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西宁市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行业和企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竞争能力,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西宁地区现有科技型企业73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3个,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其中国家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国家级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企业孵化器4个,培养和聚集了一批科技和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了一批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科技成果。目前,有高等院校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9所、省属科研院所34家,并有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青海盐湖研究所。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33万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1.84万人,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170人,中级职称以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1925人。

2.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0XX年7月,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青海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多年来,开发区按照“一区多园、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产业互补、特色鲜明”的要求,整合工业园区资源,优化工业布局,建立了包括东川工业园、生物科技产业园、甘河工业园、南川工业园四个园区的“一区多园”管理体制。20XX年12月,开发区被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统计局六部委批准为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20XX年,科技部批准开发区中小企业创业园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青海省首个被国家命名的科技企业孵化器。20XX年1月,科技部批准开发区东川工业园为“西宁国家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XX年11月,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冶金、化工、新材料、医药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承担着全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要载体的作用。园区总占地面积达36.82平方公里,累计批准入驻企业和项目1263个。20XX年,西宁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7.4亿元,占当年工业增加值的6.32%。

3.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加大,科技项目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

“十一五”以来,西宁市大力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口与健康、城市发展、民族文化、新型工业化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的研发、技术引进和示范推广,有力促进了全社会科技进步。 “十一五”期间,西宁市共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55项,累计投入本级应用和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1924万元。争取国家科技部科技计划项目62项,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405项,争取部省级科技专项经费1.13亿元。实施的项目中,工业490项,农业132项,吸引社会资金11.4亿元。目前已完成市级科技项目136项,产生经济效益12.2亿元,实现利税3.63亿元,增加农民收入5.7亿元。西宁市登记科技成果103项,其中省级成果57项,有10个项目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奖。

4.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取得较大突破,工业发展基础更加巩固

近年来,西宁市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对制约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和攻关,使优势特色产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夯实了全市工业发展的基础。其中,通过对铝、铜、铅、锌等初级产品深加工技术的重点研究,解决了生产回收率低、生产工艺老化等技术难题,提高了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通过对多晶硅提纯、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等技术攻关,带动了本地光伏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中华被毛孢发酵菌丝繁育、沙棘5-羟色胺研究和枸杞籽油提取等项目的实施,使全市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青海洁神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通过采用一系列先进技术,研发出了压缩式垃圾车、沙棘系列、枸杞系列等一批特色产品,被认定为20XX年度高新技术企业。通过铅冶炼节能减排技术、锌浸出渣回收精铟技术、高含盐含氯明胶废水光合细菌处理工艺等29项关键技术的研究,降低了全市经济发展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环境效益。

5.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

近年来,西宁市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重点实施了农作物良种工程。全市五年内累计引进示范推广小麦、杂交油菜等特色经济作物优良品种180余个,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推广了杂交油菜、马铃薯、蚕豆标准化栽培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60余项,使主要农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提高了21.5%,油料单产增加了22.8%,蔬菜亩产达到2635公斤,效益处于全省前列。在畜牧业方面,重点进行了畜种改良及繁育,建立了牛羊育肥、优质肉羊、肉牛及奶牛规模养殖示范基地,使得全市畜牧业在规模和效益上都得到了大幅提升。通过组织实施“青藏高原牦牛、藏羊有机产品产业化生产技术示范 ”、“牦牛骨提取蛋白小分子肽研究”、“青稞燕麦方便粥系列产品开发”等农业产业化专项技术,延伸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开发出了沙棘系列产品、软包装牛羊肉系列产品、油菜籽色拉油等名优品牌和地方特色产品,实现了资源的加工增值和农牧民的增收。

6.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加强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功能建设,密切中介机构与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之间的关系,建立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是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西宁市已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环境,培育了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日趋完善。西宁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西宁的意见》、《西宁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西宁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西宁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西宁市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暂行办法》、《西宁技术市场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制定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应用和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科技成果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十二五”期间,西宁市科技中介机构帮助企业及社会争取国家及省上项目150多项,争取资金2180万元。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和东西部技术项目对接服务平台,开辟了生物医药、太阳能光伏等领域广泛合作的渠道,在生物医药领域建立了“基地+平台”的合作模式。西宁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科技部首批22家工业设计联盟试点单位之一。

(三)优势特色突出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积淀使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多元文化汇萃,为特色产业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1.矿产资源丰富

青海省拥有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钾盐、铅锌矿、铜矿、石膏、硅石、铁矿、金矿、煤炭和制碱用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为西宁市延伸相关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建成为我国重要的铅、锌、铜、铝等有色金属和钛、镍、铟、金、银等稀有金属冶炼及产业延伸加工生产基地,提供了资源保障。

2.生物资源独特

青海有着极为丰富和独具特色的高原动植物资源,药用动植物天生具备抗高寒、抗缺氧、抗疲劳的生物特性,特别是一些特产药材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如大黄、麝香、冬虫夏草、麻黄、贝母、鹿茸、藏茵陈、锁阳、塞隆骨、红景天、秦艽等。丰富、宝贵的中藏药资源,对于西宁市进一步发展壮大中藏药产业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3.光伏和新材料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青海硅矿石资源丰富,硅矿石储量在10亿吨以上。西宁市发展光伏产业可以就地取材,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青海省还是中国电力富裕、电价最低的省份之一,充足的电力供应为西宁市发展太阳能光伏硅材料、铜箔、铝镁合金等新材料产业预留了宽松的电力保障空间,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4.藏毯和民族饰品加工业基础雄厚

依托青海丰富的牛、羊毛绒资源,西宁市现已初步形成以藏毯生产为龙头的毛纺织产业集群,构建起了洗绒(毛)藏毯产业链。一年一度的国际藏毯博览会正在将西宁打造为世界藏毯生产集散基地和“世界藏毯之都”。同时,西宁还是汉、藏、回、土族、撒拉等多民族聚居地和多宗教交汇地,丰富的民族宗教文化使西宁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民族饰品、宗教用品生产基地,为今后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5.高原农业特色明显

西宁地处高原,气候冷凉,绿色无污染,既适合发展夏季反季节蔬菜、食用菌、冷凉型球根类花卉等产业,也有利于发展生态农牧业,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同时,得益于独特的气候环境,西宁周边地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油菜、马铃薯、蚕豆、蜂蜜生产基地,为未来西宁特色农牧业的精细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主要制约因素

近几年西宁市总体经济实力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科技创新能力、制度环境、服务体系等方面都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但还应当清醒地看到,西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仍然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源头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关键技术缺乏,高端创新人才不足,综合经济实力、创新能力比较落后等不容忽视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不足,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偏少,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价格竞争、成本竞争阶段,主要还是靠市场低水平的需求拉动,技术水平薄弱,缺乏创新意识,难以承担起创新主导角色,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2.创新投入不足

西宁市地方财力较弱,引导全社会创新投入的财政资金有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缺乏增加创新投入的能力和积极性。

3.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

由于工资待遇、研发环境、发展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西宁市无论是科研单位还是大型企业,目前都普遍缺乏科技创新领军人物、高层次专家、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致使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长期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缓解。

4.科技基础条件薄弱

受投资能力的限制,西宁目前支持研究、开发、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还比较薄弱,许多大型科研项目无法在当地进行,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自主知识产权,授权】

5.产业基础薄弱

西宁地处西部偏远省区,远离国家主体市场,无论是纺织、机械、食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还是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中藏药产业、藏毯产业等新兴特色产业的壮大,都缺乏广阔的市场空间,难以在全国市场份额中占有一席之地,难以产生必要的规模效益,科技创新缺乏载体和突破口。

二、试点目标

西宁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参考国内其他典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西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西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基本目标是:

至2015年,基本建立起与现代化城市发展相适应,符合“四个发展”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科技、产业、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创新,初步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青藏高原区域创新中心。使西宁市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有较快的提升,科技发展支撑条件明显改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进一步发挥,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一)科技投入持续增长

“十二五”时期市本级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每年保持持续较快增长。至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0%。

(二)科技产出大幅提升

至“十二五”末,全市组织实施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重大科技项目50项,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研究开发中心30个,与省内外30所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科技成果登记量每年增加1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比“十一五”末提高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

(三)培育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至2015年末,西宁地区进入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达到300名左右,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骨干人才达到3000名左右,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40000人左右。

(四)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至2015年末,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品。建成8个左右具有显著聚集效应和较强辐射能力的产学研创新基地,形成3?4个以光伏太阳能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产业为核心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三、工作思路

西宁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和国家支持青海藏区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乘势而上,抢占创新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提高发展层次和质量,提升城市品位,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省会优势,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重点,以实施“5568”创新工程为主要任务,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集成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改善基础条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快掌握优势产业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努力构建具有明显区域优势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通过5~10年使西宁市成为全省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的率先试验区和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区,全省乃至青藏高原资源开发、生态建设、自主创新、维护稳定的服务保障和科技研发基地,全国有影响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

四、主要任务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着力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实施“5568”创新工程,即“5个行动、5个平台、6个专项、8个产学研创新基地”。【自主知识产权,授权】

(一)推进“五个行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特点及发展阶段,以及不同领域对技术发展的需求,积极与国家、省科技专项配套衔接,整体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现代都市农业科技支撑行动、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行动,全面提升西宁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技术水平。

1.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

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工业为基础,打造产业技术联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使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带动我市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推力”,力争“十二五”末,全市培育4~5个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初步建成西宁国家级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风能产业基地、锂电产业基地,实现产值280亿元。依托青海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优势,重点发展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力争“十二五”末,产值达到100亿元,使西宁市成为西部重要的新材料产业的研发、生产基地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示范基地。

2.实施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着重延伸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链、盐湖化工产业链、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煤炭深加工产业链、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工业科技创新能力,使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支撑西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年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重点企业、区域优势行业技术研究有新突破,工艺技术明显提高,资源深加工产业的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中型企业生产装备应用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比重达到70%以上,重点骨干企业基本实现管理信息化。

3.实施现代都市农业科技支撑行动

运用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按照优质化、园区化、设施化、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创建以农技推广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组成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农牧业科技自主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积极培育科技型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生产、科普教育、观光、休闲等功能,大力发展绿色和生态观光农业,走具有西宁特点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力争到2015年,良种工程实施面积达到8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面积达到70%以上,畜牧良种比例达到85%以上。引进、繁育、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00个以上,推广先进适用技术70项,不断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每年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300期。

4.实施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创新和促进作用,加强科技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等手段,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功能品味。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创新,重点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水源保护、小流域综合整治、机动车污染防治、能源结构调整等领域的研究,推动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占全年天数85%以上,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70%。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研究10项西宁地区重点疾病预防控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增强人口素质,积极推进远程医学会诊、卫生政务公开信息化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卫生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林业发展的创新和促进作用,围绕国家园林城市建设,重点开展有关种苗花卉、野生动物保护、病虫害防治等科技研究项目15项,提高城乡园林绿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

5.实施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行动

坚持把开发创新人才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来抓,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构筑人才高地,增强科技人才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中的智力支撑作用。以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及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等为依托,以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为支撑,采取科技人才团队引进、核心技术带动引进等引进方式,抓紧培养引进紧缺人才,重点培养引进拥有关键技术的项目带头人、产业化领军人物及其团队。加速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高原特色动植物产品精深加工等绿色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冶金化工、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和生态建设等专业技术人才群体。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升全社会的整体人才保障水平。力争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员达到4万人左右,实现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布局的高密度、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高水准、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的高对位、专业技术人员流动的高活力和专业技术人员产出的高效率,为打造一批支撑我市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提供坚实保证。

(二)打造“五个平台”,为区域创新提供基础性支撑

在政府、企业、科研、金融、中介等各主体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网络关系,着力打造或搭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完备、运转高效的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科技信息与技术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产业技术交易服务平台、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育成平台、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五个平台。推进资源共享,增强服务有效性,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技术交易成本,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1.打造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

以现有的西宁地区担保融资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为依托,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有效的投融资服务,促进科技资本、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科技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发展支持科技产业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建立咨询服务系统,努力建立市级风险投融资机构,为科技创业型企业提供注入创业引导资金、科技项目贷款贴息等科技投融资服务。通过引进财务顾问、律师、审计、评估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开展相关服务。

2.打造科技信息与技术设备共享服务平台

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优势资源,积极引进本地急需的科技资源,使产学研资源充分对接,形成资源共享的产业链条,运用网络技术,整合和利用国内外科技文献、相关数据/信息、动植物种质资源等科技资源,搭建基础性、战略性的具有信息共享、技术设备共享、科技成果推介等功能的服务平台,为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3.打造产业技术交易服务平台

扶持和培育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开展技术评估与咨询、技术交易与技术转移、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代理、科技成果交易税费减免等业务,形成功能完备、开放高效的中介服务支撑体系,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和科技成果转移,为中小企业的技术交易、产业技术转移提供服务。

4.打造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育成平台

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按照政府政策引导、产学研联合、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建设技术创新集成和育成平台,为重点领域技术创新、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科技型企业创立和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提升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能力。

5.打造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

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技术,对西宁市科技资源配置及相关管理流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建立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科技计划与执行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和稽查系统、科研条件管理系统、基本科技建设管理系统、评估评价系统等,推进科技管理创新,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实施“六个专项”,实现重点领域技术突破

以重点解决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为目的,组织实施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农业与特色生物、藏毯与纺织、民生科技等六个科技专项。以科技专项实施为突破口,整合省内外科研开发力量,统筹协调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强化重点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和创新动力,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西宁创新型城市建设。

1.新能源科技专项

积极开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新技术、风能发电技术的研究和规模化应用,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积极筹建晶硅材料、太阳能电池、光伏平衡部件等领域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设立太阳能发电试验示范基地,推广太阳能光伏产业示范项目,加快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优先发展第一代晶硅电池,同时开始启动第二代薄膜电池,配套发展上游的碳化硅刃料、光伏玻璃、EVA薄膜、电子气体、高精度铝合金组合件等原材料产品,延伸发展产业链下游的各种光伏系统集成产品。大力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主要生产风电整机,适当发展配套的零部件制造。稳步推进非粮生物燃料试点及产业化示范,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2.新材料科技专项

加快具有资源优势的功能性材料的研究开发,引进吸收电子材料、超细粉体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关键技术,力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为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持,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一是以碳酸锂为基础,着重发展镍钴锰酸锂等正极材料。二是加快LED材料和芯片项目建设,保障材料供给和对LED照明产业发展的支撑。三是积极发展电子薄膜材料,开发生产高纯硅、电子铝箔和铜箔等薄膜材料,积极延伸产业链。四是以碳酸锶产业为基础,继续开发并形成年产6万吨锶铁氧化体生产能力。五是发展以金属铜为主的高性能电子导电材料,开发单晶铜等相关产业和项目。六是积极发展铝镁合金、铜合金及铝基、铜基复合材料等高强、耐热、高韧性新型合金材料。七是大力发展碳酸钙晶须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八是围绕盐湖资源深加工发展阻燃剂、有机硼、无机硼等化工新材料。

3.装备制造科技专项

依托重大项目,推进技术装备自主化,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重点突破,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形成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清洁高效发电装备,输变电、石化、环保成套设备,轨道交通、钻井设备,大型机械、数控机床、汽车、重大医疗仪器、农牧机械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鼓励和支持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鼓励建立与装备制造相配套的零部件、原辅材料中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装备制造业园区建设,着力培育产业集群。

4.现代农业与特色生物科技专项

大力发展城郊型精品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坚持用工业的理念、生态的要求、园区的模式,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支持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制种、节水灌溉、绿色肥料、生物防治、高效设施配套技术,全营养饲料、标准化养殖等技术,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特色生物资源的生产和精深加工。围绕冬虫夏草、沙棘、枸杞、菊芋、亚麻、牦牛、明胶等生物资源,加强人工抚育、原料基地建设、功能开发、活性成分提取及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的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加快中藏药现代化,研发中藏药新品种、新剂型,实现从原料---药品---市场的标准化、无害化。采用现代分离提取技术开发生物医药材料与特种功能产品,大力提升生物技术创新能力。

5.藏毯与纺织科技专项

按照建设“世界羊毛地毯制造中心”的部署和要求,加快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地毯设备和电脑横机,以现代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逐步扩大藏毯(地毯)生产规模,淘汰手摇横机,解决纺织行业自动化程度低的实际问题,推动青海藏毯和绒纺等纺织行业健康发展。鼓励支持藏毯企业加快建设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重点支持新型喷染和动物、植物、人工纤维合织等工艺的开发应用。加快引进和推广提、绣、贴、割、剪、印、整等新技术,提高“选?洗?梳?纺?染”产能和工艺水平。推广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控制水平。

6.民生科技专项

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核心,建立治理污染、降低消耗、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加大节能技术攻关,加快技术集成,着力研究和示范推广废弃物(副产品)的减量和多级利用技术。积极推广清洁技术、节能节水技术、低碳技术,有效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扩大西宁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试点企业范围,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与示范。

发展社会事业中的信息支撑技术,开发信息通信服务、网络教育基础工程、数字广播影视服务系统工程、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政府综合服务支撑平台等,加快 “三网融合”。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研究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对社会治安、犯罪、事故的监督与控制,完善西宁市公共安全技术体系,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

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运用现代技术,开发具有传统文化和民间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进一步拓展“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将西宁打造为全国重要的藏族歌舞之乡、佛教用品生产基地、民族饰品生产基地和昆仑玉营销基地。

(四)构建“八个产学研创新基地”, 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

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构建八个产学研创新基地。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集成优势,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1.构建太阳能光伏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青海华硅能源有限公司、阳光能源(青海)有限公司、青海聚阳能硅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鑫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与省内外院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构建太阳能光伏产学研创新基地。

2.构建中藏药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生物科技产业园的青海金诃藏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晶珠藏药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强与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构建中藏药产学研创新基地。

3.构建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生物科技产业园的青海康普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青海金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海清华博众生物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强与清华大学、青海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构建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产学研创新基地。

4.构建装备制造机械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西宁地区的装备制造企业青海华鼎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洁神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青海洁神环境能源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与美国、韩国等国外科研机构合作,构建装备制造机械产学研创新基地。

5.构建藏毯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南川工业园区的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大自然地毯纱有限公司和青海雪舟三绒集团等企业,加强与大连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大连光明化工研究设计院等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构建藏毯产学研创新基地。

6.构建有色金属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甘河工业园的黄河水电再生铝业公司、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紫金矿业有限公司、青海珠峰锌业有限公司等有色金属企业加强与中南大学、贵阳铝镁设计院等有关科研院所的合作,构建以铝、铜、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产学研创新基地。

7.构建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青海绿草源食品有限公司、可可西里肉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与北京食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海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构建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学研创新基地。

8.构建电子信息材料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东川工业园区的青海瑞合铝箔有限公司、青海金阳光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凯普松电子科技(青海)有限公司、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强与清华大学、青海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构建电子信息材料产学研创新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

成立以西宁市市长为主任,主管副市长、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为副主任,科技、发改、经委、农牧、林业、环保、卫生、教育、统计、工商、财政、人力资源等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西宁地区的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主要领导为委员的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推进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并协商省科技厅把推进西宁市创新型城市试点作为部省会商优先议题,在项目、基地、人才、政策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支持。推进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市属各有关部门实行整体联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从经济、科技、管理等各方面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形成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确保西宁市如期实现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各项任务目标。

(二)发挥政府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

切实落实中央和省上关于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坚持把财政投入作为公共战略性投资,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公共科技活动,以及用于支持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积极影响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建立市级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市、县(区)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财政科技投入每年保持持续增长。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措施,落实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相关办法,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各类创新项目和资金。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沟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在国内外以债券、股票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

(三)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加快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和产学研创新基地的建设,集聚企业创新资源,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构筑和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制定“西宁市企业研发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西宁市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运用政策引导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促进技术研发联盟等多种组织形态和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合作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使科技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四)强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调整优化科技人才政策,用好现有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培育未来人才。开展创新教育和培训,为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以爱才之心,用才之智,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氛围。加强与全国人才网络的互联互通,更大范围寻求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加大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原则,进一步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让更多的省外高级人才通过短期聘用、技术服务、项目合作、项目承包等方式为西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管理机制,逐步加大政府科技奖励力度,用有竞争力的制度造就有竞争力的人才,不断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培育一批有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服务能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五)重视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

成立西宁市知识产权局,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制定“西宁市贯彻执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意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增强企业、科研机构、市民和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制定和实施促进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产业化优惠政策,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引导创新主体把知识产权应用纳入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市场运作和资产管理等各个环节。

(六)大力培育城市创新文化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良好舆论氛围、文化氛围和社会氛围。进一步弘扬和倡导“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和“包容诚信,务实创新”的西宁精神,加大对科技创新典型事例、典型项目、典型人物的宣传。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敢冒风险,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使全社会充分认识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七)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加大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机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加快建设“西宁市大型仪器协作共享网络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协调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跨体制的创新合作,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增强企业依靠科技进步谋发展的内在动力。综合运用政策、项目、资金等多种手段,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发展环境,围绕特色资源和支柱产业,着眼于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整合并合理配置资源,积极引导国家及地区外的创新资源参与本地区资源配置。

(八)建立科技创新工作省市联动机制

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加强与省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争取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力争将西宁市的重大科技项目、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纳入全省的产业、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争取省上尽可能地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布局在西宁,提升西宁市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发挥西宁市在全省科技发展中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全省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

(九)健全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和考评体系

把创新型城市建设纳入西宁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将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落实各项任务的考核指标,建立跟踪评价制度,加强监督指导,完善评价体系。开展创新型试点城市监测评价工作,积极做好数据积累和相关准备工作,每年向科技部提交年度总结报告。

六、进度安排

根据目标要求和基本思路,西宁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进度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全面推进阶段(20XX年7月2015年6月)

全面推进西宁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要素齐全、布局合理、运行高效、合作开放、互动充分、体系完备的西宁科技创新体系。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研发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产品,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建设一批自主创新研发机构,造就一批创新性强、经济效益好、产业化特色鲜明的科技企业,培育若干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特色突出的知名品牌。关键技术自给率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显著增强。一是制定和完善《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快创新型城市各项试点工作落实和开展,取得初步的成效。二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成立西宁市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推进委员会,加强对《实施方案》实施的统一部署,明确具体行动计划,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进行动员部署,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较为浓厚的创新氛围。三是依据《实施方案》建设的重点,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和落实具体的工作方案。

(二)提升发展阶段(20XX年7月2015年6月)

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落实“5568”创新工程的各项任务,进一步完善城市创新体系,提升集聚创新资源能力,建立内生驱动创新模式,弘扬创新文化,充分激发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在科学技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培育、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并取得一系列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力推进并把西宁建设成为全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使其成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青藏高原一流、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的科学发展试验区、先进产业聚集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成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通过工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社会领域科技进步,努力将西宁打造成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创新环境和谐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三)检查评估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2月)

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成效进行全面总结,重点加强对弱势项目的督导检查,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完成自评检查工作,确保我市通过创新型试点城市的验收,并接受科技部的考核和检查。

第2篇: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我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促进城市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加快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步伐,特制定本方案。

一、试点基础

(一)创新发展现状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总人口729.41万,20XX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81亿元,全部财政收入413.3 亿元。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开放创新、富民强市,把新唐山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建成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总战略和总目标,按照“科学发展·科技先行”的理念,积极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重大科技支撑项目顺利实施。20XX年以来,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支撑、创新基金项目124项,其中300km/h高速动车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工艺流程技术、钢铁企业低压余热蒸汽发电和钢渣改性气淬处理关键技术等1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取得显著成效。

2、新型政产学研协作模式率先突破。我市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成了中国科学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这是中科院在我国北方地区建立的第一家与地级市合作的技术研发与转化机构。20XX年以来,共安排科技三项经费4000万元,专项支持技术转移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该中心与企业合作研发的一批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XX 年底,我市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共有42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行业重点实验室、农业产业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100个;拥有本科院校4所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形成了支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程化研究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被确定为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点城市、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20XX年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50强。

4、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实施了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培育与产业化引导工程,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20XX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为190亿元和67亿元,增速达到22%以上。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成为国家首批认定的创新型企业。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国家钢铁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陶瓷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焊接产业基地、国家高速动车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先后落户我市。

5、创新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制定实施了《唐山市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唐山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唐山市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法规和文件,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优势特色

唐山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具有以下优势:

1、全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建设。20XX年XXX总书记视察唐山,提出了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构想。我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唐山湾“四点一带”开发、“四城一河”建设、城乡等值化、社会治理和谐化为重点,要求必须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发展方式,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创新驱动,推动唐山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随着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科学发展·科技先行”的理念已成为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2、以曹妃甸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的开发建设。曹妃甸作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是环渤海地区的“黄金宝地”和“耀眼明珠”。以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沿海工业区和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构成的唐山湾“四点一带”的开发建设已进入大规模产业聚集的新阶段,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技术运用、技术集成、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强、拉动辐射效果明显的优势,使之成为引领带动全市科技创新的主战场、示范区和辐射源,为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提供了波澜壮阔的舞台。

3、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唐山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毗邻京津,有利于接受技术辐射带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随着曹妃甸大港和唐山机场的开发建设,将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辐射到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为跨区域、跨产业的资金合作、技术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环渤海地区尤其是京津冀都市圈的快速发展,为我市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环渤海及东北亚地区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提供了重大机遇。

4、雄厚的工业基础。唐山素有“北方煤都”和“北方瓷都”之称,是国家重要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现有160 多个工业门类,已形成钢铁、能源、装备制造、建材、化工等优势支柱产业。2015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931.4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10.42亿元,精品钢材、基础能源、优质建材、装备制造和化工五大产业完成增加值1252.07 亿元。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将为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跨越发展创造强大的动力。

5、浓厚的技术创新传统。唐山历来重视技术创新活动,先后诞生了中国大陆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和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第一件卫生陶瓷,对推进中国近代工业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20XX年,国内第一台应用于煤矿井下的机器人研制成功,同年6月首列国产时速350公里CRH3“和谐号”动车组,创造出了394.3km/h 的中国铁路第一时速,实现了中国铁路列车运行速度等级的历史性跨越。唐山人秉承这种技术创新的传统,在加快城市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必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

尽管唐山具备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良好基础,但也存在着科技资源相对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创新体系不够完善、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显著、创新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高端创新人才缺乏、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牢牢抓住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全面推动思想观念、发展方式、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不断夯实创新基础,增强创新活力,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试点目标

总体目标:努力把唐山建成自主创新优势明显,区域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产业竞争能力快速增强,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发展,人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的创新型城市。成为环京津乃至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创新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率先建成全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成为我国推进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创新型城市转型的示范城。

到2015年具体目标:(1)区域创新体系趋于完善。引进一批优质科技资源,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机构,重点建设10大特色产业基地和10大研发中心。(2)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商标、品牌、标准。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以科技创新加速培育10大名牌产品。

(3)创新投入明显增长。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2%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4)创新人才队伍迅速壮大。集聚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批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军人才,培育一批职业技能人才,打造若干与唐山主导产业紧密相关的产业创新团队。(5)新型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做强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推进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创新。实施“三百计划”,加速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精品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和“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两个“三足鼎立”的产业发展新格局。(6)城市创新发展全面推进。城市生态文明逐步改善,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社会更加和谐,全民科学素质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三、工作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总揽,深入实施“科教立市”战略,广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推动资源型城市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跨越,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方式,支撑科学发展全面创新。

(一)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创新发展战略

确定“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积极推动原始性创新”的城市总体创新战略。实施开放创新,大力推动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结合,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鼓励和支持以应用为导向的集成创新。有针对性选准一批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明显的重大项目,集中优势科技资源,进行相关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攻破和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二)健全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介紧密融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科技竞争力。完善科技合作体系,充分借用京津高校、科研院所等优质科技资源,弥补我市科技资源不足,“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专利战略的研究和运用,推动知识产权交易,促进技术流动。引进风险投资、担保、私募和证券等各种类型资本机构,打通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信用贷款、小额贷款等科技金融渠道,带动社会资本和企业投入研发力度。

(三)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创新活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公平、高效、完善的体制机制,提高创新成效。重点完善创新主体动力机制、完善政府管理服务体制、创新科技与经济紧密融合机制、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与激励机制和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支撑,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创新

按照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规划和部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积极围绕曹妃甸为核心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开发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等值化发展、和谐唐山建设等探索具有特色的创新实践模式,丰富试点内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城市管理、城乡统筹、社会管理和服务等领域的创新,为同类城市提供经验,作出示范。

四、近期重点推进的工作

(一)钢铁产业技术创新

以曹妃甸京唐钢铁公司、唐山钢铁集团等大型企业为龙头,推广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工艺流程技术、钢铁企业低压余热蒸汽发电技术,重点研究开发钢铁生产过程实时优化运行技术、系统能量管理中心、超大型高炉系统工艺技术、低成本高效化生产洁净钢水的工艺技术、高品质薄板生产技术、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取向电工钢技术等新技术;完善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余热利用、烟气脱硫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艺技术;开发利用低品位、难选冶铁矿等技术,不锈钢、轴承钢、工具钢、齿轮钢等高附价值钢铁产品生产技术。力争在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工艺流程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低压余热发电、钢渣处理、超大型高炉干法除尘等方面拥有一批居国内领先水平以上的自主核心技术。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科技局配合

(二)化工产业技术创新

依托唐山市的海洋和煤炭资源优势,以煤化工、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三大化工产业链向精细化工产业链的延伸为主线,重点攻克各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包括:焦炉煤气制甲醇及深加工先进技术、大型甲醇制烯烃生产及产品深加工先进技术、有机硅单体生产及下游深加工、海水提钾等技术。并且围绕南堡10亿吨大油田开发建设、曹妃甸工业区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积极进行重大项目相关配套产业技术的前期研究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科技局、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配合

(三)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

与国内外大公司、研发机构积极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机器人模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于神经网络与模糊算法的智能控制、多种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远距离通讯抗干扰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不断提高现有焊接机器人、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管道探伤机器人、建筑清洗机器人、高压巡线机器人的使用性能。进一步开发新型专用机器人产品,推动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打造出具有较高自主研发能力和较强产业优势的机器人研发制造基地。

责任单位: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牵头,市发改委、科技局等配合

(四)电动汽车研发与曹妃甸电动汽车城建设

积极推进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电工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合作联盟,引进尖端人才,围绕电动车整车仿真与控制系统、电动车CAN 总线开发与测试、电池系统开发检测、先进电机驱动系统、电动车标准等重点领域开展研究,重点攻克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与ABS 系统的一体化设计与控制、匹配设计与能量管理的耦合技术、基于FlexRay等新型总线协议的网络在环平台及其应用技术、电池单体性能和一致性提升、电池电容一体化技术、电池管理系统大规模产业化技术和工艺、先进稀土永磁直流电机技术等一批核心技术,并形成专业研发团队。

争取成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打造曹妃甸电动汽车城。制定《曹妃甸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消费的优惠政策》,坚持以整车为龙头,以核心零部件为突破口,以使用促研发,以研发促产业,重点引进战略投资者、核心技术领先者,积极推进电动车动力总成、高性能锂电池、永磁直流电机等一批产业项目,并达到30-50万辆整车生产规模。

责任单位:曹妃甸电动汽车城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曹妃甸新区管委会、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唐海县、市科技局、财政局配合

(五)曹妃甸循环经济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依托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组建曹妃甸循环经济工程技术中心。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创建多层次、多学科技术融合的重化工业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共享平台。针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重大技术需求,重点开展循环经济政策与法规研究、重化工业生态工业研究与评价、新能源开发与能源梯级利用技术研究、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技术研究、逆向物流规划与技术研究、钢铁产业生态技术研究、技术集成、成果推广与示范应用等工作,最终在钢铁、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经济核心技术,搭建“技术—工艺—人才—应用”系统化支撑体系,为重化工业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责任单位: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牵头,市科技局、发改委配合

(六)唐山湾生态城市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依托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管委会,强化与清华大学、瑞典SWECO公司等单位合作,围绕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设计、可再生能源工程、资源管理工程、绿色交通工程、绿色社区工程等领域,针对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重点开展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加快绿色能源、环境保护、循环经济、节能建筑、低排放智能交通、集成通讯、海水淡化、封闭水处理、垃圾处理与回收利用、盐碱地生态治理、可持续发展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转化和应用,研究落实141 项生态城市建设技术指标要求,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行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责任单位: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管委会牵头,市科技局、发改委、规划局、城管局、住建局配合

五、20XX-2015年主要工作

(一)健全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弥补科技创新资源不足为核心,以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突破口,以建设技术研发、中介服务、科技合作和创新产业化体系为重点,引进国内外的优质科技资源,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介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提供支撑。

1、加快中科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建设

主要目标:建设成唐山高新技术研发与自主创新的平台,环渤海地区重要的高科技成果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开创新型政产学研紧密融合创新发展模式。

工作任务:重点引进8-10个中科院所属研究所进驻“中心”, 每个研究所组织1-3个适合唐山主导产业发展的课题组,以钢铁、装备制造、陶瓷、新能源、新材料、环保和节能减排为主要发展领域,以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为重点,实施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力争钢铁行业在节能节材、陶瓷行业在更新工艺和产品、新能源行业在制造国际一流风力发电设备等方面实现突破。特别要围绕高速动车组研发,加强与中科院力学所、软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核心技术国产化。

第3篇: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创省会发展新优势,加速提升我市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维护省会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发展目标,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为突破口,按照“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突出特色、引领示范”的工作思路,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将我市建成全省创新资源集聚的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区、创新体制机制的试验区、宜居与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能力强、经济发展后劲足、城市功能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区域中心城市,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的先进行列。

1.科技支撑取得新突破,集聚创新资源能力显著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财政对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65%,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达3%以上,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力。拥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50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000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50名,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00人,万人拥有高技能人才350人。全民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高。

2.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培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0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0家以上,其中,新增国家级5个、省级30个。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达65%以上。万人专利申请量达30件。创建省级以上名牌300个、著名商标300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济南高新区等各类园区引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围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目标,打造生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500亿元。以创新为驱动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42∶5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60%.发挥省城区位优势,引领和支持全省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4.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创新服务辐射能力显著提升。建设2-3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成各类生产力促进机构40个以上,实施标志性产学研工程项目100个,新建产学研中试基地50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融资机构达到10家以上,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融资体系。形成以省会都市圈为核心,辐射服务全省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创新服务网络。

5.创新机制环境取得新突破,示范带动作用显著提升。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创新决策机制和协调推进机制日益完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实际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模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推进均等化长效机制。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步入绿色城市、可持续城市与低碳城市发展道路。

二、主要工作与重点任务

(一)加强管理创新,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强化政府在创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促进政府部门从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转变为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制定者、配置过程的监督者、配置绩效的评估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政府投资监管、国有资产监管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切实将政府管理经济社会行为纳入依法运转轨道。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作用,促进政府管理职能更好地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关于推动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加大创新政策导向作用,通过财政引导和产权激励等政策,推动重点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完善政府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向自主创新主体倾斜的配套制度。提高政府采购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比例,支持符合我市经济发展方向,具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加强规划引导。按照国家关于创新型试点城市发展战略部署和济南市科技创新实际,进一步明确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定位,纳入全市、县(市)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加强规划管理的统筹协调、执行和评估,提高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的机制。

(二)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创新资源高效整合。建设山东省创新资源的集聚区、扩散区,通过省市共建、完善济南都市圈技术转移机制、加强区域间合作创新,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发挥创新型城市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

1.充分发挥驻济高校、科研机构的原始创新优势和人才培育优势,促进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探索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新型合作模式,加快建立开放、流动、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充分借助山东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合作平台,继续加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省医学科学院等院所的合作,重点针对我市优势产业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扶持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形成一批一流的科技团队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拓展大学科技园建设规模,促进产学研结合,使之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创新人才集聚地和高技术研发基地。建设一批省、市重点实验室,高起点引进3-5家国内顶尖的权威科研机构或一流的国际研发机构。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与企业共享资源、合作研发,组建开放型或实体型创新研究机构和联合开发机构,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进行高层学术交流、开展原始创新以及共性和关键性技术联合攻关。

2.省市共建重大创新服务平台,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建设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以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为核心,形成功能完善的信息通信技术研发中心,搭建国内一流的技术创新支撑平台,推进科技创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全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的重要承载地和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高速发展的“创新引擎”。满足科技创新创业需求,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面向科研,面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人才培训、仪器设施共享服务。

建设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平台。由山东大学联合山东海洋大学、山东省药科院、山东省医科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中药研究院和济南高新区共同承建,包括先导化合物发现优化单元平台等12个子平台。建成以济南高新区为重点、技术链与产业化链相衔接、“一区六基地二十个示范企业”为主要内容、区域相对集中、服务能力完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新药研究与成果转化体系。将济南高新区新药孵化基地建设成为国内最主要的药品研发成果转化基地。3.进一步完善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创新资源的集聚、扩散提供社会化、网络化服务。以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和服务支撑平台建设为重点,强化技术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提高转化速度和转化效益,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大力推动我市各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扎实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完善大型科学仪器公共服务平台的评价方式和运行机制,提高仪器设备的综合利用效益和服务质量。

建立完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平台。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网络资源、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统一设计和建设,与国家、省形成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专项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服务系统、专利技术交易系统和知识产权专家咨询系统。

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发展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服务网络化的总体要求,培育一批专业性、综合性孵化器。提升创业服务中心服务支撑功能,保证科技创业成功率,实现孵化功能和服务效能新突破。支持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其他投资主体创办多元化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创办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行业的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各类孵化器之间的互动式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绿色通道”,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协作共建机制,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企业立足自身优势,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核心技术、联合开发产业化项目为重点,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积极做好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以重大科技合作项目为纽带,以特色园区和留学生创业园为载体,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强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集团在区域农业创新体系、现代农业、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组建重点实验室。加强中乌高科技合作园的建设,使其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科研成果孵化的重要平台与载体。

(三)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1.加快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融资机制,促进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快发展重汽、浪潮、中创、二机床、齐鲁制药、福瑞达、力诺、圣泉、九阳等一批自主创新骨干企业,形成若干具有国内比较优势和领先水平的名牌产品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2.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资源优势,提升企业技术研究水平。支持行业特色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高层次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及产学研中试基地等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通过体制创新、吸纳人才、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投入等措施,提高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市场化水平。以行业协会为主,政府部门推动,建立若干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增强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密切跟踪数控机床及重型锻压设备、新材料技术、计算机软件、医药化工、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重点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培育50家以上企业成为国家级、省级专利试点企业。

3.深入实施“专利、品牌、商标、标准”四大战略,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升级。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已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档次,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培育一批具有专利权的核心技术,加速专利技术产业化。以增强企业创造专利能力为主线,将专利工作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及生产经营全部环节。加强引进创新和集成创新,不断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能力。

4.加快科技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创新载体功能。以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济南高新区发展步伐。着力打造软件、计算机、网络通讯、数字装备等四大产业集群,形成“创新、产业、辐射、环境”四大高地,建成集创业孵化、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创业基地。推进齐鲁软件园、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环保科技园、出口加工区等特色园区建设,增强科研服务、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产业承载功能。加快济南经济开发区、明水经济开发区、济北经济开发区等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承载能力,形成管理体制先进、产业结构合理、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区域功能清晰、支撑服务体系完善、能够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创业发展的集聚地和制高点。

(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1.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工业结构。立足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做大做强软件服务业,以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为契机,加快建设软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培育国内最具竞争优势的特色软件产业集群,加快软件服务业服务化、网络化、高端化和国际化进程。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八大类软件,实施“双十”和“双百”工程,推进四大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一城五区”软件服务业功能布局。大力发展信息装备制造业,以浪潮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着力发展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服务器及计算机外围设备生产基地。加快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建设,推进济南光电子产业园建设,加快网络设备、通讯设备、专用电子设备开发生产建设项目,逐步形成配套完善的生产协作体系。发展消费类电子产业,重点加快数字电视机顶盒、数字多媒体终端产业化进程,发展壮大智能家电产业。

新能源产业。加快新能源推广利用步伐,突出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完善产业发展保障体系,走规模化、国际化和集群化发展路子。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热产业、太阳能发电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地热风电装备制造业。

生物医药产业。以国家规划建设重大新药创制平台为契机,加快建设产业发展聚集化、产业水平国际化的生物技术产业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资源整合优势,加快发展化学药物制造、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生物服务六大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交通装备制造业,加快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围绕建设国内最大的重型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轿车、摩托车生产基地,坚持整车发展与零部件升级并举,着力构建协作配套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实施一批发动机、变速箱、驱动桥等关键总成以及高技术零部件配套项目。积极推动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挥核心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扩大重点产品生产规模,强化行业资源整合,提高社会化协作配套程度,形成较为完备的机械装备产业体系。实施大型数控机床、钢结构数控加工设备等一批生产项目,巩固济南市在全国锻压设备和数控压力机方面位居首位的市场优势。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优化空间发展布局,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建立完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具有高效服务功能的金融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济南”品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积极传承历史文化精髓,凝聚深厚文化积淀,整合文化资源,拓展产业领域,推进文化创新,建设精品工程,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传媒网络,打造现代文化品牌,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进一步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实施盖家沟、担山屯、郭店等三大物流园区和国际集装箱分流中心,以及空港、邢村、桑梓店等4个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强化物流平台支撑,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面向全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发展特色增效农业为目标,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继续实施“十、百、千”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力争在农业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信息技术、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培育壮大一批农村科技型龙头企业。按照省会城市需求特点,重点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模式,推动星火产业带、示范园区、品牌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幅度提高节水灌溉水平。推进生态村建设,推广太阳能、风能、沼气综合利用。

4.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逐步改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企业和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长效机制,以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目标。加强对高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的管理,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积极扩大清洁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应用范围,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率。鼓励应用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加快建筑节能一体化进程。强化城市计划用水,大力推广节水保泉、水体控制和治理技术,推进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市场化。加快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应用农业节水。发展城市污水治理成套设备、脱硫除尘成套设备、秸秆气化成套设备、废塑料综合利用设备等环保设备制造,搞好环保工程及技术开发服务和资源综合利用。5.依靠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围绕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应用示范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突出抓好汽车、钢铁、石化、机械装备、建材、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的改造,推进济钢、重汽、济柴、炼油、二机床等一批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促进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建立以软件企业和大型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支撑体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提高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

(五)加快建设数字化城市,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1.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宽带、移动高速、多媒体城域网,形成覆盖全市城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适应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高速公路”体系。围绕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立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处理机制,推进光纤管道、通信铁塔等基础设施集约化应用。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和精品宽带网络建设,提高网络承载能力,提升互联网接入带宽标准。基本建成基站布局科学、通信覆盖全面,服务水平领先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制定“无线城市”建设规划、技术标准及应用扶持政策,统筹建设与第三代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网相补充的宽带无线网络,推广无线宽带新技术和新业务应用。

2.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以信息化为载体,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管理与技术创新,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大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公众服务和教育、医疗与公益性服务的信息化进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提高交通运输、商品流通、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社会效益,提升社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加快交通信息通讯、网络、自动控制、交通工程等技术研究,构建高效的智能交通系统。

3.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市容市貌管理,改善城乡整体面貌,推进城市维护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建设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高标准建设和改造防汛、消防、人防、气象、防震等设施,完善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全面建立起由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救灾指挥系统、减灾行动系统组成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维护城市安全运行,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六)加快社会事业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确立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建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效机制。研究制定适合我市实际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体系。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门类、结构和重点,建立重点突出、门类齐全、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动态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落实公共服务责任。制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并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总体要求相衔接、相适应,分阶段、有重点、按步骤地予以实施。

3.创造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环境。从打造城市现代特色、宜居特色、自然特色、生态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入手,实施城市综合体建设、新区建设、畅通建设、设施建设、特色建设和居住提升、生态提升、管理提升等八大工程,力争到2015年建设成为全国最具魅力特色的宜居宜业城市之一。

(七)实施创新人才战略,健全人才支撑体系。

1.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强创新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按照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泉城学者”建设工程、泉城企业家培养提升工程、高技能人才提升工程、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程、创业人才扶持工程、“济南名士”打造工程、泉城人才环境优化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人才开发工程等10项重大人才工程,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引进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和留学人员来济创业。在科研创新领域,重点支持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级实验室和重点学科负责人、长江学者和泰山学者、重大科研或工程项目主持人、博士生导师等领军人物,以及具有才干的留学人员和原创能力的学术带头人。广泛吸纳各类优秀人才,汇聚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学术技术领先水平的专家学者和全市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占据人才制高点,更好地为省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3.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管理制度,不断激发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继续改革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加快创新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人才基础信息库,促进各类创新人才互动合作,逐步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创新人才市场网络。

(八)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提高全民创新意识。树立创新发展观念。按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把发展观念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指导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强化抢抓机遇、奋发有为意识,开拓创新、勇于突破意识,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意识,科学务实、精致高效意识,努力使思想境界与创新发展的要求相符合,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相一致。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倡导勇于创新、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培育宽容失败、敢冒风险的创新理念,培育尊重个性、支持冒尖的创新意识,培育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创新品质,形成理解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风尚。搞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引导全社会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励社会各界共同投身于创新型城市建设事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成员,指导协调、督查落实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各项职能。各县(市)区政府及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组织协调机制,具体负责本区域、本部门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统筹安排,全面推进。

(二)强化工作调度,密切协调配合。加强与科技部、省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适时调度工作进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共同推进试点工作。各级各部门结合各自发展环境和优势,选准创新工作切入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要加强整体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共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建立考评机制,加强督导检查。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的工作目标和责任,推动其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管理,强化考核监督,形成良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管理机制。

(四)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将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逐步提高财政对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证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在现有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加大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完善资金发放、使用、监管、效果评价办法,提高资金保障程度和使用效益。加强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投资领域,逐步完善激励政策体系,通过多种政策手段,降低科技投入风险,激励企业、个人和科技风险投资机构不断增加投入,提高投资回报率。加强与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的联系沟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在国内外以债券、股票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

第4篇: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精神,结合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我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科技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我市经济增长由资源、资本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鼓励原始创新的同时,着力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在政府引导创新的同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围绕市场需求,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把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障,为科技创新提供内在动力,建立并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形成自由宽松、富有活力的良好创新环境。

三、工作目标

1、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到“十二五”末,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十五”期末提高12个百分点,达到60%以上,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2、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XX年,全市建立20家以上国家级或省级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扶持5个以上国家驰名商标或名牌产品,30个以上湖南省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全市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6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占35%以上。

3、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形成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到20XX年,新增高新技术创业孵化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

4、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到“十二五”末,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指标达到2.0吨标煤/万元,基本建成初级生态城市。

5、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基本形成。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投资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对国内外科技资源的吸纳力显著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全市科普工作社会参与率达到60%,公众科学素质提高1.5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

四、主要任务

通过扶持创新型项目,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型园区,完善创新服务体系,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

1、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加强科技攻关和开发,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开发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培育20家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能力、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能力、规模产业化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90%以上研究开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工作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经费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来自于企业。

2、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针对制约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组织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通过技术攻关,使电动轮自卸车、混合动力汽车、城市轨道车辆、风力发电机、塔式起重机、振动式压路机、矿用通风机、燃气具、有机颜料、电池材料、玻璃窑炉耐火材料、地源热泵空调、精品钢材、发动机活塞、脱硫除尘设备等主导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施“4315”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即围绕以车辆、矿山装备为代表的机电一体化产业,以新型功能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新型中成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和以风力发电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等4个高新技术产业,选择30个左右的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滚动扶持,培育壮大10家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到“十一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积极整合园区资源,加快以(德国)工业园、九华经济区、新材料工业园、双马工业园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引导新项目、新产品向园区聚集,延长产业链,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发展。

3、全面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广电、计算机网络等多网融合,加强信息技术的二次开发,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政务、科技、教育、文化、社保、医疗、流通等领域的应用,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建设农业信息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化项目,提高城乡信息化整体水平。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推动产品设计方法、企业管理模式、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培育一批有辐射作用的信息化示范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管理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关键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0%,促进全市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

4、加快农业科技攻关与产业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针对新农村建设的技术需求,加强水稻优质丰产、种苗优化、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示范与产业化、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科技攻关与开发,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业生产效率。到“十一五”末,主要农作物品种优良率提高3-5个百分点,生猪产业化配套技术、水稻栽培技术和湘莲加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健全“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运作机制,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关键技术,在竹制品加工、湘莲加工、生猪产业化等领域完善农业产业链,促使农产品向工业产品转化,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5、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工程,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在全市5个县市区设立知识产权局,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专利转化机制,政府建立专利转化扶持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项目,积极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促进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手段,优化我市的投资软环境;建设中国机电专利信息中心,充分运用专利信息,结合我市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开展专利战略研究,充分发挥企业在专利战略研究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扶持企业申报专利、注册商标、登记版权和取得行业技术标准的制标权,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国省名牌,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保持我市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到20XX年争取我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6、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建设好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四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扶植和培育各类技术评估、技术服务、管理咨询、技术认证、专利代理、产权交易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组织,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进入技术市场,逐步形成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作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7、全面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大力开展以“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科技进社区”为重点的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提高广大公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加大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建设一批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示范县、省级科普文明社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普场馆体系。逐步建立起由科普专家、科技工作者、技术能手和科普志愿者组成的专群结合、专兼结合、基本稳定的科普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有计划地扶植一批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科普组织,基本形成多层次、多元化、专业化的大科普组织体系。

五、保障措施

1、建立省市共建机制。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省市结合的市科技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创建科技创新型城市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聘请在湘院士及相关领域学术带头人、战略研究专家、政府部门资深人士、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组建专家顾问咨询委员会,为我市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加强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结合,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机制,着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增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完善全市科技创新体系。

2、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原则,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加强科技经费的规范使用,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经常性增长幅度,20XX年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2.0%以上,科技发展资金累计达到2000万元。完善科技投入的归口管理,切实改变政府科技经费的条块分割、分散重复投入的状况。加强科技经费的监督管理,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到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5%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5%以上。促进银企合作,鼓励、引导各银信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入,重点加强各商业银行与高新技术企业间的协调与沟通,引导各类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3、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到20XX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力争达到23.6万名,具有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拔尖人才达到6000名。注重把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放到重要学术、技术岗位或与其专业紧密相关的领导岗位,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原则,采取调入、聘用、借用、兼职、合作、学术交流、技术指导、技术咨询以及领办、自办、合办各类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办法,以个别引进、团队引进、项目联动引进等形式,吸纳国内外人才智力资源。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由用人单位给予相关补助,并在科研项目、科研启动经费、工作用车、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其子女在市内中小学校就读,按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以成果、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可实行期权、股权奖励。对在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为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委、市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重奖。对评选出的优秀专家和专业技术骨干人才,按规定发放政府津贴。

4、强化创新激励措施。积极扶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对通过国家级授牌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政府将分别资助20万元。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市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新获得湖南名牌产品、湖南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授权的专利每年安排20万元进行奖励。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关心和尊重创新型企业家,支持和激励企业家在实践中提升经营理念、战略眼光和管理能力,使他们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在经济上有实惠,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5、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九华工业园等科技园区,大力开展科技招商,着力吸引大公司来我市设立研发中心和分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积极推进大学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计算中心等向企业开放,大型企业、军工企业重点设备和装备向全社会开放,提高科研设施与设备的利用率和效益。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基地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基地,继续举办地区经济、产业发展需要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利用园区良好的投资与创业环境,开展以企业、产业为主体的国际科技合作。大力扶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加强本地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的产业水平和对外开放能力,增强我市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6、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分解落实创建工作的各项具体任务,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充分调动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推动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工作的强大合力。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定期对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每年从科技经费中安排15万元,对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进行奖励。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590609.html

    上一篇:2016警务室服务承诺

    下一篇:种苗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