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老少边贫

| 规划师考试 |

【www.guakaob.com--规划师考试】

篇一:乡村旅游,老少边贫
乡村旅游:旅游让乡村更美丽

乡村旅游:旅游让乡村更美丽

引言:

贫困往往与老少边穷的乡村联系在一起,而消除贫困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奋斗的事业,1991年贵州省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扶贫”概念,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旅游扶贫成效显著,涌现出诸如贵州巴马、西江苗寨、宁夏六盘山等一大批旅游村镇、新兴景区,昔日的贫困村落成为今日的旅游热点,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4年8月,中央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成为2014年中央全局工作的重点。在新背景、新形势、新政策下,新一轮旅游扶贫工程要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再创佳绩。

一、乡村旅游成就与经验

旅游扶贫工作的重点帮扶对象是那些具有一定旅游资源基础的农村,这些地区一般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社会发育程度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经济发展缓慢,但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使这些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习俗受外界干预较少,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

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旅游扶贫工程密不可分,从我国旅游扶贫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轨迹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几乎与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同步,发生于十九世界80年代中后期,在新世纪开花结果,硕果累累。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吃上旅游饭,实现了脱贫致富,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10.6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80多万个乡村旅游经营户,年接待游客9.6亿人次,年经营收入约2800亿元,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达3000多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9%。

纵观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示范地区,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呈现出以下规律,为今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一)见贤思齐,榜样带动

对于广大的贫困乡村来说,由于消息闭塞,村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开发乡村旅游的意识,很多时候是守着金山讨饭吃。这些地区乡村旅游的兴起多开始于见多识广的回乡创业人员,对市场具有远见的一两位带头人,或外地投资者,往往是这些人他们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将乡村旅游干起来,从而吸引更多农户的加入。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积极培育和鼓励带头人。

(二)引智创新,规划先行

乡村旅游是全局工程,仅仅依靠投资者、村民的单打独斗无法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之下,往往事倍功半,既无法保证经济的增长,更无法实现旅游富民的既定目标。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旅游扶贫进展顺利的地区往往重视规划先行,心怀大理想,构建大蓝图。

(三)特色突出,因地制宜

特色是旅游永恒的主题,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成功的地区都注重旅游特色的塑造,因地制宜地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着重凸显乡村的特色历史、民族风情、民居村寨、自然风光、节庆风俗等特色资源,开发特色突出、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中占据独特的地位。

(四)关联带动,整合发展

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其经济乘数效应远高于其他行业,能够直接带动交通、通讯、建筑、餐饮、商业、饭店、娱乐等十多个产业的发展,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同时,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还会改善地区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及投资环境。

(五)政府主导,统筹协调

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政府的统筹协调,政府必须统筹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开发商与村民的关系,理顺远期利益与近期利益之间的矛盾,引导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良性竞争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起到良好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二、乡村旅游扶贫中的现象和问题

乡村旅游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一些地区旅游扶贫的功效未得到有效释放,致使旅游业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受到了挑战,乡村旅游发展与旅游扶贫脱节,以扶贫为目标的乡村旅游出现目标偏离。

(一)乡村旅游等同于旅游扶贫,发展目标偏离

旅游扶贫,是“以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根本,以环境改善为基础,以景点景区为依托,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以增加农民就业、提高收入为目标,创新工作体制机制,集中力量解决贫困村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支持重点景区和乡村旅游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旅游扶贫是一种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旅游开发活动,其目标明确定位在使贫困人口经济利益最大化。乡村旅游是一种旅游开发形式,其目标

是实现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

在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实施中许多地区过分关注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发展旅游业为首要目标,而忽视了乡村旅游扶贫的根本目标,在各种方针政策、规划实施中以旅游经济发展为核心,侧重于旅游发展的规划,对社区参与的考虑较少。

(二)乡村旅游飞地化,农民利益受损

“旅游飞地“现象是指旅游休闲活动空间虽依托当地的土地和旅游资源,但与社区主要地域单元相分离,成为旅游直接经营者的特区。主要表现为高层管理者都来自外地,开发商攫取大部分旅游收入;旅游业辐射效应弱化,旅游收入”漏损“严重,乘数效应弱化;旅游资源持有者(社区)往往在旅游开发后失去土地和房屋,但利益补偿极低,农民与景区矛盾不断,与旅游扶贫的根本利益相背离。

(三)环境、文化受冲击,旅游可持续弱化

许多贫困地区对旅游业发展认识不足,盲目照抄其他景区,而忽视了自身特色,大肆兴建各种旅游娱乐设施,忽略了环境、人文的保护,最终失去了资源原有的特色。许多贫困地区环境保护意识弱,看到旅游经营的经济利益就一窝蜂地进行旅游开发,不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自然环境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旅游可持续发展弱化,许多地区在旅游致富后有出现“返贫”现象。

三、乡村旅游扶贫战略思考

(一)重视规划,建立合理的扶贫机制

规划先行是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必须坚持的准则,乡村旅游规划要坚持旅游发展与扶贫工作并重,不仅要引导乡村旅游发展方向,保证乡村旅游建设与资源配置、环境承载、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相适应,更要因地制宜设计社区参与模式,有倾向性地构建“个体农庄”模式、“农户+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等,保证农民效益最大化,切实做到农民增收致富,建立可持续的内生发展机制。

(二)政府主导,协调各利益主体

建立政府主导的利益共同体共生机制,解决旅游扶贫中的“飞地”现象,处理好外部投资者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结合“双赢”的思想构建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依照不同目标市场定位,由外来投资者和当地居民提供不同档次的旅游产品与服务,实现利益互补。同时要充分挖掘贫困地区资源丰富性和文化独特性优势,要尽可能地利用当地资源和物产提供服务,减少不必要的收益漏损。

(三)突出特色,走差异化道路

乡村特色往往蕴含着巨大的旅游商机,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要善于发现乡村特色,以特色乡土文化为核心构建产品体系,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强化经营的特色化和差异化,将乡村历史、特色民俗、民族文化进行创意开发,塑造乡村特色,要强化乡村古朴、清新、原生态的环境氛围,塑造乡村野趣,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重借力已有景区优势,与其他旅游产品融合发展,分享客源,优势互补;乡村旅游发展要注重自身产品升级,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乡村旅游也要从观光

篇二:乡村旅游,老少边贫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

乡村旅游于19世纪30 年代起源于欧洲,1865 年,意大利“农业与全国旅游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而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的西班牙。20 世纪80 年代后乡村旅游步入发展的成熟期,走上规范化发展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西班牙学者Rosa Marý´a Yagu¨e Perales (2001)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两种。

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观点: 西班牙学者Gilbert and Tung(1990)认为: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ECD,1994,P.15)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

以色列的Arie Reichel与Oded Lowengart和美国的Ady Milman(1999)简明扼要的说: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具有农村区域的特牲,如旅游企业规模要小、区域要开阔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乡村旅游,老少边贫】

英国的Bramwell and Lane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

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和李立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提出:乡村旅游是指以多村落自然的空间环境为主体,以乡村异于城市的特殊生活形态、生产方式、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情和乡村文化等作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购物和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形式,是一种主要强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生活状态和满足城市人逃离工业污染心理需求的活动。.

三、乡村旅游的特点

1. 游乐行为的体验性

体验性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特点之一。游乐行为的体验性是指乡村旅游所具有的、让游客参与到乡村生产、生活的某一过程,通过观察、模仿、习作,让游客得到满足感、自豪感、成就感的主要特点。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它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活动,还指具有访祖、民俗、科考、娱乐、康疗等在内的多种功能、复合型属性的旅游活动。其复合型导致游客在游乐行为方面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它把旅游项目由陈列式提升到参与式,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大汗淋漓的农耕农忙中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全新生活,在劳动的

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游客们不仅能观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而且满足了参与的欲望,体验到自身的劳动成果。

2. 产品文化的高品性

乡村旅游依托山、水、田、林等自然因素,配套野趣浓厚的建筑设施和活动项目,以农事文化为主体文化,带有朴实乡土气息的乡野文化,继承和发展村野居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乡村的各种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民俗节庆、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都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乡村旅游已属于稳定性较强的主要旅游方式之一。其最稳定的客源主体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也很好的人。因此,乡村旅游也是一种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旅游活动。

3. 客源市场的城市性

旅游一般总是先由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兴起。局促在都市狭小空间的、生活在工业社会中的城市居民对自然的需求更为强烈。乡村旅游的游乐主体一般都是城市居民。乡村旅游以农业为载体,具有为游客提供观赏、娱乐、休闲等方面的功能。其载体、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客源目标市场只能定位于有别于乡村的城市,特别是高度商业化的大都市,因为乡村旅游对居住在城乡一体化的中小城市居民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天人合一式的环境,健康、朴素、简单的生活,可以读到的历史,可以看见的美德,正是这些传统乡村地区所独有的魅力,形成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极大差异,产生了城市居民对乡村的旅游吸引力。所以,乡村旅游的客源是生长在城市,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情况比较陌生的城市居民。客源市场的城市性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特征。

4. 旅游发展的持续性

乡村旅游区一般都是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差、稳定性较差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给这些地区的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很多国家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都认为有必要限制旅游者的人数。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城瓜伊哈那斯国家公园,游客不论进入哪一个景点,每次的人数不得超过12 人。在温哥华岛,任何人如想去太平洋海岸的“西岸小径”漫游,必须在3 个月前登记。这些措施的采取都是基于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乡村旅游,老少边贫】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乡村旅游,老少边贫】

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可行的路子。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民转变观念,提高了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认识;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有利于改善农村与外部交往的基础设施条件。

1. 乡村旅游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

乡村旅游能够使生态效益转化经济效益,成为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而这种促进反映在乡村旅游中就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必对乡村旅游地的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一个带动作用。具体表现在:

(1) 拓宽了农民致富路子,增加了农民收入来源。

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一大批老少边贫地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贫困地区依托本地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是脱贫致富道路上做出的一种实事就是、因地制宜的选择。这种选择,使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同时,对促进我国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安排了部分农村闲散劳动力, 提高了劳动力素质。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闲散的劳动力开辟了广阔的就业门路。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当地居民围绕着游客吃、住、游、购、娱的需要,兴办了各类企业,围绕旅游点而发展起来的餐饮业、运输业、旅馆业等比比皆是。人们通过开展各种为旅游者服务的活动,找到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减轻了各级政府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压力。

(3)发展乡村旅游缩小了城乡差别。【乡村旅游,老少边贫】

在我国大城市的郊区县,在大城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辐射下,都市附近的县郊区已经进入现代化农业文明阶段。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其主要表现就是直接面对周末假期、民俗佳节、庆典活动等需求的稳定而庞大的城镇居民市场,特别是2008 年起各个假期地调整,给乡村游带来了更大的市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不仅使本地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使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加快了大城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落差已越变越小。

2. 乡村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1) 乡村旅游本身存在的传统文化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乡村旅游,老少边贫】

旅游者(主要是城市居民)离开居住地到乡村地区旅游的最大起因就是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决定了传统乡村文化在旅游产品的生产和组合中可以作为最重要的素材和着眼点的地位。天人合一式的环境,健康、朴素、简单的生活,这些正是传统乡村地区所独有的魅力。因此可以说,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活动的最大特点。村旅游注重传统事物和传统价值,将旅游活动和旅游者融入乡村生活之中,就能够为旅游者创造一个安静、自然和原原本本的乡村生活体验。

(2) 乡村旅游有助于保护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增强乡村社区的自豪感。 国外的很多研究案例表明,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乡村社区的一些独特文化和历史传承很少为人所知,处于逐步衰微的状态,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仅没有破坏乡村的独特文化,而且在保留历史传承、发掘乡村文化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开发乡村旅游,通过发掘、包装和宣传当地的历史传承和独特文化,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增强和复兴了乡村社区的自豪感。事实上,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当地政府总是会逐渐认识到乡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核心作用而加以保护开发。某些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其最好的保护方法是让它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组成部分。

(3) 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促使乡村社区的多元化发展,促进社区进步和乡

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使乡村社区人口多元化的同时,最终还会促进乡村社区的农业活动、商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村培养自己的经营人才,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旅游业的文化传播作用可以使乡村社区走出相对封闭落后的环境,促进社区进步。

3.乡村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1)促进乡村景观的建设和居住环境的改善。

乡村旅游的开发使得人们重新认识乡村环境的开发和建设,如对田园环境的保护,治理和恢复;促使乡村农业、工业生产向无公害、无污染的方向发展;加强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小城镇景观等的规划设计和建筑。

【乡村旅游,老少边贫】

(2)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活动过程中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让当地乡村社区的居民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是最宝贵的财富,促进他们自觉的维护和珍惜环境。

篇三:乡村旅游,老少边贫
2015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1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既是奇山秀水、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现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地。依托农村地区在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的特殊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互相渗透融合,是加快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农业来说,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体系;对于农村来说,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农民来说,则有利于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很大变化。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新气象。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恭城县的红岩村,2015年,80万人次的游客给这个瑶族小山村带来了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更是收入突破了10万元;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很高的鱼米之乡江苏常熟市蒋巷村,从2000年以来着手开发农业旅游,2015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5万元。据测算,该村经济增长中的15是靠发展旅游业实现的。很多具体事例表明,是乡村旅游将“三农”推向了市场,使其成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从而与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了全面对接。用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来衡量,大多数示范点基本达到了标准。

实践已经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建设新农村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国家旅游局已确定2015年全国旅游的主题为“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并在年初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期间,召开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座谈会,要求农业旅游示范点与时俱进,率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还要求各省区市旅游部门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

2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2.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分布地区。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目前主要分布在如下三种类型地区:①景区边缘地区。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均处于乡村的包围中,这里多是我国乡村旅游业开展最早的地区。基本是三个发展方向:其一是,以农民自筹资金承包的山林地为资源兴办旅游业。其二是,在旅游农业(为解决物质供给问题,在景区周边农村围绕旅游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特种农业。如特菜种植业,特种禽、畜、鱼类的饲养业,商品花卉种植业,土特产品加工业和生产民族特色装饰物的工艺型农业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观光、学习、教育、参与等功能的乡村旅游。其三是,依托景区开展以家庭接待为主,融入一些乡情活动的乡村旅游。即称之为民俗旅游的“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②老少边贫地区。老少边贫地区的乡村旅游业是继景区周边地区之后,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这些地区多为山区,至今还保留着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原始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景观、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③都市郊区。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讲,不同性质的城郊在乡村旅游内容的构成上有其相同的部分也有各自的特色。在大都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辐射下,郊区已进入现代农业文明阶段。现代农村聚落景观、现代科技农业景观、融入现代美观念的各种观光农园,以及美化了的自然环境构成大都市郊区的农业观光特色等;除此之外,对都市人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是一年一度的各类采摘旅游和务农旅游。目前,郊县乡村旅游的开发已初见眉目的如湖北随州市,这里是以我国传统农业文化为特色的农业旅游区。

2.2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与问题。乡材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生命”初始的无限生机,旅游经济的附加改变了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这突出表现在游客对乡村旅游部分活动项目的偏爱上。国内游客参加频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据调查发现,民俗旅游基本上只是提供家庭接待服务,而乡情民俗的意味并不浓。这些农家旅店均分布在旅游景区周围,为周末来郊野景区游玩的旅游者提供

篇四:乡村旅游,老少边贫
2016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总书记21年前在宁德工作期间发表的,关于如何早日脱贫致富的文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一

近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1年前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文字不多,册子仅11万字,收录了他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正如已故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为此书所作序言说的那样,"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在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背景下,认真汲取、全面开发、充分利用好这份"精神财富",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文章中让人深刻领会到了"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发源于宁德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这段话,对我一个普通的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断健全完教育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教育新方法新方式,让每位教师都走向富裕新路径。

实现脱贫,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

针对宁德实际,他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

实践证明,这些发展思路完全符合实际。也对教育工作起着指导作用,我们要找准的路子,就是坚持加强理念科学化,把理念变成制度,使制度体现规范,让规范成为强化监管的行为和成果。以深入推进"五化"建设,引领广大教职工走出一条富裕发展的路子。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二

学习《摆脱贫困》一书,感受最深的是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必须建章立制。书中深刻指出:"共产党人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必须受命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放心。""怎样才能让人民放心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章立制,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制度以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使用,这是杜绝腐败的根本性措施。"习近平同志这一重要观点不仅具有很强的前瞻性,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摆脱贫困,必须选好带强村级领导班子。

火车全靠车头带,村看村,户看户,村民就看党支部。贫困村能不能脱贫致富,领头雁至关重要。习近平同志强调,"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党的领导是通过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而我们的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干部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并且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联的关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群众需要领导。没有领导,群众的积极性既不能提高,也不能持久".因此,选好带强村级领导班子至关重要。要把有致富能力、有奉献精神的人推选为村干部,让其带动整个村庄向前进。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到贫困村工作。要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二、摆脱贫困,必须选准经济发展路子。

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探索一条适合贫困村发展的路子。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蘑菇、茶叶都是城郊农民脱贫的重要项目,各县有关部门要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科技服务。"2016年9月,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老少边岛相对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支持重点村培育一个特色品牌,发展一个特色产品,做强一个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市里设立专项资金,2016年至2016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侧重扶持老少边岛相对落后地区发展"一村一品一业".因此,贫困村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或特色产品,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规划项目进村到户机制建设,切实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受益度。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业合作组织,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鼓励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

三、摆脱贫困,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习近平同志强调,"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闽东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交通不便、能源紧张不仅加大了新上项目的难度,而且使现有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大力加强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为闽东工农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创造必要条件。"我市老少边岛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欠债较多,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尽快改善落后的面貌。要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电网建设、农村信息化、造林绿化、环境整治、造福工程危房改造等投入,三年内,使全市50个重点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环境)、"四改"(改厕、改圈、改厨、改危房)、"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邮、通讯)、"六配套"(学校、村部办公场所、农民健身广场或农民休闲公园、村道路灯、卫生室、文体活动室)。

四、摆脱贫困,必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脱贫与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寿宁县一些农民住宅人畜混居,卫生状况很差,县里要帮助农民规划农村住宅建设,将人畜分开,改变‘贫困——不卫生——疾病——贫困’的恶性循环状况。"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一是在全市所有的贫困村普遍开展以安全饮水、通村道路、新农宅建设和危房改造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结合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开展脏乱差治理、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等,建设整洁村庄。三是开展以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洁美、田园风光怡人、生活富裕和谐为重点的美丽示范村庄创建活动。加强村庄规划建设,优化居住点布局,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发展规模化供水。加强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加快解决农村供电设施负荷、电压低等突出问题。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县乡道改造和连通工程,注重安保工程和危桥改造,加大农村公路养护力度。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篇五:乡村旅游,老少边贫
2016调研室联村帮扶工作方案

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第九轮市直单位联系村工作的安排意见》,为扎实做好市镇村的联系帮扶工作,我室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深入该村实地调研,结合我室实际,在与村两委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制定以下帮扶工作方案:

一、联系村的基本情况

村位于市镇西北方,共有70户,160人人,党员12名,全村拥有耕地500亩,有部分土地被电镀厂污染,虽该厂早已关停,但近100亩耕地已无法耕种,个人果园总计20亩。村民主要靠农业及农闲时外出打零工维持家用,无任何集体收入,村民活动场所简陋,村内主路狭窄,雨雪天道路泥泞,车辆难以进出。村两委成员共2人,班子团结,村情稳定,干群和谐,班子为民服务意识强,干事创业积极性较高。

二、帮扶工作计划

1、深入调查研究。深入帮扶村,广泛开展调研,与群众常联系多沟通,了解村情民意,多掌握第一手资料,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季度到村调研1次,分管负责人和具体责任人每月至少到村1次。

2、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加强与镇党委的沟通交流,协助村两委进一步建立健全村民议事、村务公开、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不断提高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3、努力做好结对帮扶工作。积极组织党员、干部与联系村贫困户,开展“结穷亲”“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加强联系,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4、积极为村民办实事解难事。围绕帮助村民解决最急需、最迫切的实际困难,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清除门前路旁堆积的杂物,解决目前村容村貌脏乱差的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村庄整体环境水平,年内铺设路旁雨水管道,为村内道路的整修做好基础工作。

三、组织领导

成立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综合科科长为成员的联系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帮扶村具体联系工作。

篇六:乡村旅游,老少边贫
2015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教育活动报告

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教育活动报告

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科学制定了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战略全局上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规划和部署,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党的十八大“党的建设”精神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在报告工作部署的第十二节上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强调必须抓好八个方面的重要任务: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同时,对党的建设主线作了新概括。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我个人认为,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要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年翻一番”的新指标。到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年翻一番。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舒适环境--这些都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费品。”报告中明确:“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将“改革征地制度”写入党代会报告尚属首次,预示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保护农民利益,解决农村目前上访量最集中的土地问题。在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被大量征收,土地增值收益巨大,众多农民却无法公平地分享。因此,我们认为党中央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立意深远,高瞻远瞩,意义重大。而省委超前谋划,及时调研,提早部署此项工作很有必要,我们坚决拥护和支持。

二、对历年来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感受

报告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表明了我们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加强自身建设的决心和信心。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实践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建党以来,我们党结合不同时期党的建设的需要,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党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古田会议、三湾整编、延安整风等,收到了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的作用。可以肯定的说,每一次教育实践活动,都达到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创新力,提高党的执行力的目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先后开展了“三讲”、“三个代表”、先进性、科学发展观等的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工作创新,保持了党的执政地位和在中华民族中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尤其值得总结和肯定的是,我省在贯彻中央部署的同时,能结合云南老少边穷山的实际,创造性开展了云岭先锋、团结干事、“四群”教育等活动,突出了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主题,受到了百姓的欢迎。以今年的四群工作为例,德宏州实行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三同”跟进,“五用”齐上,干部进村入社上地头,问计于民,送情于民;群众进机关,送教于干部,架起了干群连心桥。我局联系梁河县勐养镇芒轩村,一年来,全局采取干部进村、文化进村和项目进村措施,处级领导共联系80户,科级及科级以下共联系45户,两名队员长期驻村工作;共投入资金项目共计35万元,走访干部群众397人次,开展文艺辅导5期共培训400多学员;送戏下乡2次、开展体育活动3次;协助解决矛盾纠纷8起;为村民办理好事实事上百件;帮助全村完成烤烟种植任务1503.2亩,甘蔗1762亩,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500元。四群工作的结果,密切了干群联系,拉近了干群关系,提高了干部思想,增强了工作能力。因此,省委决定结合正在开展的四群工作率先开展为民务实清廉教育,我认为很有必要,这是四群工作的深化拓展和延伸,完全能够创造出新的经验。

三、对“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建议

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方面的重要任务包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十八大报告还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理解即将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是党在新形势下建设自身的需要,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细思这一活动,与以往的教育活动一脉相承,异曲同工,但又更实在更有针对性,“为民”体现宗旨,“务实”表明要求,“清廉”反映目的。实质就是要心系群众,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群众是最现实的,也是最朴实的。只要我们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真心实意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哪怕是解决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因此,借鉴以往主题教育活动的经验,我们认为要采取“一、二、三、四、五”措施,实施“百、千、万”工程,确保活动扎实有效。

一即认清本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为了谁?干什么?达到什么目标?

二即两个结合:与经济建设(科学发展观实践)相结合,与正在开展的四群教育(直接联系群众)相承接。

三即兼顾三个层面:党员领导干部、乡村社干部、一般干部群众,采取分类定量、分步实施、分层指导、分级考核的方法,力求全面开展,全民教育。

四即注重四个环节:宣传教育、组织发动、具体实施和检查考核。

五即开展五项活动:直接联系群众(延续完善四群联系工作)、宣传宣讲、调查研究、为民办事、考核问责。

“百千万”工程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需要而命名,如建百支工作队、送千场活动、办万件实事等。

活动只不过是形式,目的在于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从而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架起干群连心桥。最后我用一位基层支部书记写得一篇基层干部24字“心字歌”结束发言,相信本活动一定能取得实效:身处基层须安心,平凡岗位也热心;加强学习持恒心,工作繁重要耐心;遇到困难树信心,完成任务下决心;问计于民应虚心,见贤思齐必诚心;修身养性宜静心,突发事件莫乱心;热点问题多关心,关键环节忌粗心;依规办事不随心,克己奉公无私心;淡泊名利可清心,扶贫济困施善心;上下之间常谈心,团结共事戒疑心;对党负责献忠心,服务百姓倾爱心;苦干实干用全心,多创业绩得民心;牢记上述公仆心,党群干群心连心。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敬请原谅!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599306.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