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基地的目标

| 结构师考试 |

【www.guakaob.com--结构师考试】

篇一:产业基地的目标
遂昌县发展有机产业基地建设的目标及措施

龙源期刊网 .cn

遂昌县发展有机产业基地建设的目标及措施 作者:黄珠媛 李军飞 叶文龙

来源:《绿色科技》2013年第10期

摘要:指出了发展有机产业基地建设,对于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保护城乡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规避国外“绿色壁垒”,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护和改善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有机产业;目标及措施;遂昌县

中图分类号:F31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6202 1引言

遂昌地处钱、瓯两江源头,是浙江省“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遂昌拥有天然的沟壑、环抱的森林、清澈的水面,山区秀美的自然环境、浓厚的传统农耕文化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为发展特色有机食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遂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将其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重大举措。遂昌县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原生态精品农业的决定》,遂昌县政府先后制定了《遂昌县原生态精品农业发展规划》、《遂昌县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规范了原生态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建立了原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农产品种养殖模式,开拓生态农产品新型营销模式,打响了区域生态农产品品牌,生态农业已成为县域特色优势产业,为遂昌县有机食品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遂昌县发展有机产业的意义

有机产业基地建设,有利于全面提高遂昌县有机食品生产、开发、管理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其农产品质量及其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使遂昌县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有效地服务于全县生态文明的建设。通过大范围的有机食品开发,能加快实现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有利于促进农产品产业化建设进程和管理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更好地为生产力的发展增添后劲;可以推动全县食品加工、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完善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建设,利于放大生态优势,培植特色产业,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借发展有机食品的契机,能够在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市民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关爱健康的意识,利于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促进遂昌县全面快速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3遂昌县发展有机产业的目标

篇二:产业基地的目标
科研基地规划

海宁杨渡科研基地

【产业基地的目标】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2013-07-09

基地位于距离杭州院本部31公里处的海宁市许村镇。现有土地面积867.43亩,于2005年10月通过国务院的用地审批,经过几年的建设,基地内科研设施和附属配套已日趋完善,形成具有江南特色,设施先进、功能多样、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城乡一体景观优美的新型农业科研创新与示范基地,引领浙江现代农业的发展。

基地分为东西两个试验区,东区占地500余亩,包括综合服务区、智能温室区(20亩)、优质粮油区(280亩)和蔬菜育种区(150亩);西区占地300余亩,包括果树育种区(180亩)、畜牧养殖区(10亩)、生态环境区(25亩)和转基因试验区(50亩),基本涵盖了浙江省农业科技所需要科研和示范的主要内容。

基地以农业科学研究为主,示范转化为辅,主要进行科技创新田间试验、高新技术应用示范和国内外合作交流培训等。目前,基地承担包括国家863、农业部948等各类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0多项,并为5个国家、省的科技创新平台和12个国家农业产业体系试验站的科技创新和成果示范提供条件保障。 根据院“本部提升、基地扩建”的发展战略,我院拟实施扩大杨渡科研基地规模的发展目标,预计基地在现有基础上将再扩建2500亩左右,努力使杨渡科研创新基地规模更大、功能更合理、配套更完善。

(一)智能温室区

面积13720平方米,目前该区块共实施农业部948等各类项目15项,合计经费2343万元。东区主要用于组培苗新生产技术的研究及组培穴盘苗的生产示范推广,是我院出口种苗的生产基地。主要有朱蕉,新西兰麻等30多个品种,年出口量可达200万株以上。目前朱蕉组培苗已占世界三分之二的份额,组培苗生产存活率达95%以上,已达世界最高水平。【产业基地的目标】

西区配备MBH叶菜水培流水线和工厂化穴盘育苗系统。中韩设施园艺的合作交流中心,也是我院设施蔬菜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展示中心。

(二)优质粮油区 (280亩)

粮油作物育种区拥有280亩标准农田和2200平米的科研辅助用房,以及配套的附属晴雨晒场、网室、连栋大棚、单体温室等设施。主要开展粮油作物新品种的育种试验。目前,在该区实施的各类项目达120项,主要有国家“863”、“973”、支撑计划、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油菜、大麦岗位科学家和水稻、大豆、甘薯综合试验站等等。

“十一五”期间,在该区培育成功的各类新品种达87个,年推广面积1000余万亩。浙粳22连续五【产业基地的目标】

年被省农业厅列为省级主导品种, 2011年全省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列第一位。2012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油菜组育成浙油50、浙油杂2号等新品种8个,其中5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品种2011在浙江省推广面积达200万亩,占70%。

(三)蔬菜育种区

蔬菜育种区占地150亩,由8000平米的11个单体温室和5个连栋大棚和60亩普通大棚、80亩标准化蔬菜田组成,主要以瓜果类、十字花科等蔬菜新品种育种试验为主。试验基地内共有7个育种课题组,对15个蔬菜作物进行遗传改良及新品种选育。目前,在该区块实施的项目有43项,包括国家863、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杭州试验站、农业部行业科技计划、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十一五期间育成【产业基地的目标】

蔬菜新品种30个,并通过浙江省审(认)定,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四) 果树育种区(180亩)

【产业基地的目标】

该区拥有180亩标准化示范基地,建成设施大棚40个、玻璃温室1个。主要以果树的育种、栽培试验、种质资源保存为主,是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砂梨育种岗位专家、国家葡萄、桃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的核心基地;实施国家攻关、支撑,以及部省级以上部重点项目18项,自主育成或引选出翠冠梨、早甜葡萄、华特猕猴桃、红颊草莓等水果新品种十多个。

篇三:产业基地的目标
2016六大产业基地规划策划方案

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第十七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在我区城郊地带布局六大产业基地,为扎实工作、深入推进六大产业基地规划策划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六大产业基地规划策划工作必要性

未来五年我区将通过在城郊西部、西南部区域布局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产业基地、总部基地、文化创意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着力打造布局合理、配套齐全、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形成全区发展新空间、产业聚集新格局和经济增长新引擎。加强六大产业基地建设,规划策划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规划是产业基地建设的龙头,决定了基地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品质,是指导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路线图”;策划工作,特别是招商策划是落实产业规划的重要抓手,是产业基地产业项目的准入标准,是下一步招商选资工作的依据和准绳。因此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产业规划和招商策划方案,为领导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才能促使六大产业基地建设走上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主要工作要求和责任分工

(一)认真研究发展思路,努力推动规划策划顺利进行。根据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正确理解区委、区政府的总体思路,明确六大产业基地规划策划内容要求,研读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了解各类产业基地建设标准,同时对基地内现有企业情况、土地存量、基地运作模式、周边环境、招商方向、政务服务、税费土地优惠政策等情况认真调查分析研究,尽快形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我区产业和空间布局要求的六大基地产业规划和招商策划方案,并就其可行性进行专家论证,与上级部门加强沟通联系,积极争取相关扶持和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六大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

(二)统一规划布局,分步建设实施。在我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基地由牵头单位负责,根据各自功能定位、产业定位、运作模式和国家产业政策等要求,重点进行详细规划,完善重大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根据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做到基础设施优先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发展、生态环境优先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产业基地在资源配置、服务平台、市场网络、产业链条、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协同发展,有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生产成本,确保各基地功能完善、建设到位,促进六大产业基地健康持续发展。

(三)创新招商选资,强化招大引强。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深入研究各产业发展动态,及时捕捉专业产业基地扩展动向,明确六大产业基地招商方向,确定招商引资有效的方式,严格准入标准,提升产业空间的地产强度和空间价值,主动加强沟通联系和服务对接,打造区六大产业基地品牌形象,以品牌优势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各大产业基地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提升环境招商能力,在做好软、硬环境的基础上,各相关单位要明确招商重点,大力推进主题概念招商、产业链招商、资源招商、引进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规模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财政贡献突出的优质龙头带动项目,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四)明确分工责任,同步推进六大基地产业规划和招商策划工作。六大产业基地规划策划工作由区发改委负责统筹协调,对内制定工作方案,搭建好协调配合、信息传递平台,做好衔接协调与督促落实工作,对外做好业务沟通,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及联络专家学者等工作。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方案时间要求及责任分工做出六大产业基地产业规划和招商策划方案;方案初步完成后,组织专家论证会,多方借智,以加强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区政府督查室负责工作督导。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共同深入扎实的推进六大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工作。

1、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重汽集团为龙头,整合周边资源,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打造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的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牵头单位:区经信局,配合单位:区发改委、区科技局、党家街道办事处。

2、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西客站片区智能经济区(腊山)为核心,依托西门子等高科技企业,打造人力资源丰富、科技成果显著、发展潜力巨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牵头单位:区科技局,配合单位:区发改委、区经信局、区商务局、腊山工业基地管委会、腊山创业服务中心、白马山街道办事处。

3、现代物流产业基地:以新城工业基地为起步区,积极引进大型现代物流项目,在党家和陡沟区域打造组织化程度高、集散能力强、带动作用突出的现代物流产业基地。牵头单位:区经信局、区商务局,配合单位:区发改委、新城工业基地管委会、七贤街道办事处、白马山街道办事处、党家街道办事处、陡沟街道办事处。

4、岳而总部基地:结合城中村改造开发,在岳而片区加快引进聚合总部办公室、研发设计、中试成果转化等高端业态,打造制度环境良好、服务体系完善的总部基地。牵头单位:区投资服务中心,配合单位:区发改委、区经信局、陡沟街道办事处。

5、文化创意基地:着力打造高知识性,强融合性的文化创意基地,加快郑庄产业园的规划建设。牵头单位:区文化局,配合单位:区发改委、陡沟街道办事处。

6、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以郑庄产业园为平台,加强与专业化园区运营机构合作,搞好郑庄外包产业园基地的规划策划。牵头单位:区商务局,配合单位:区发改委、陡沟街道办事处。

三、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一)开展调研,掌握情况(2016年2月16日-3月4日)

牵头部门组织相关单位对产业基地进行全面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附调查表格,表样不做统一,根据各自产业特点自行编制。

(二)对照标准,形成框架意见(2016年2月27日-3月11日)

牵头部门在已形成的调研报告基础上,对照国家、省、市对产业基地的建设标准、招商条件及优惠政策,初步形成规划策划方案框架意见。

(三)集思广益,完成详规(2016年3月12日-4月1日)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发展思路及规划策划初步方案,各牵头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召开论证会,积极听取各方面建议和意见,集思广益,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拿出园区详细的规划策划方案。

(四)明确扶持政策,完善招商策划方案(2016年3月26日-4月15日)

在落实国家、省、市已有产业基地招商政策的基础上,明确招商方向,制定准入标准,同时努力探索有利于产业基地内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省市相关政策支持。

(五)论证审议,形成正式规划策划文件(2016年4月16日-4月30日)

将已经过专家论证的六大产业基地产业规划和招商策划方案提交区委区政府审议,方案通过后,报请区政府出台正式文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牵头部门要高度重视,把该项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抽调专职工作人员开展具体工作,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财力保障,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各部门要积极发挥各自优势,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切实做好经费保障和资金调度工作,保证各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确保产业规划和招商策划工作顺利开展。

(三)加强监督检查,实施分类指导。加强对各个产业基地的检查指导,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规范运行,并结合工作实施进度和遇到的实际困难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各产业基地建设有序推进。

(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搞好基地形象策划、项目推介和信息发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六大产业基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断提升我区六大产业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篇四:产业基地的目标
2016新兴产业特色基地研究报告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增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资源环境的条件约束、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各国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推动我国经济依靠技术进步驱动实现“内涵性增长”,近几年,胡锦涛同志在多个场合就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刻论述。2016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基地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特色是产业繁荣的灵魂所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以特色基地建设为依托,走集约集聚之路,推动技术突破向产业化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水平,强化要素集聚和技术集成,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新兴产业特色基地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孵化场所,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科技与经济联姻的重要孕育区。日前,由市社科联的牵头,市委党校、市发改委和市科技局组成联合课题组,对的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发展状况开展了调研,并就此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

一、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发展现状

调研表明,近年来,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大气候,依靠长三角乃至我国经济转型的小环境,将大气候的必然性要求与小环境的应然性需求紧密结合,把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致力走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路,贴近实际谋划,推动了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的发展。

(一)政府高度重视,推动基地快速发展。调研发现,目前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新兴产业放到优先位置,坚持优先把政策的“先行先试”任务交给基地,着力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近两年来,围绕市《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指导目录》,瞄准新兴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目标,把重点培育和发展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等七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产业加速升级的重要抓手,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以加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培育为主要抓手,以加快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为主要突破口,加快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学研合作力度,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目前,已建成三个新兴产业特色基地: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特色基地、港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如城镇新型电力装备特色产业园。在建的还有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特色产业园、特色创意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园。政府的高度重视加速了新兴产业特色基地的建设发展,显然,这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政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还出台了《市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意见》、《关于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鼓励加快软件园发展的意见》,完善了科技创新政策,对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了新兴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点燃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引擎。

(二)“点、线、片、链”,基地发展状况良好。围绕新兴产业基地的发展,着手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点”,支持集成总装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长性好的优势企业,支持综合实力强、在六大新兴产业若干重要环节上能起支撑作用的骨干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二是抓“线”,呼应沿海开发战略,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特点,形成错位发展;三是抓“片”,重点打造六大新兴产业特色园区;四是抓“链”,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强化基地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截至2016年11月,共有新兴产业146家,实现产值259.82亿元,同比增长21.6%,占规模工业比重28.2%。其中,新能源完成销售33.19亿元,同比增长21.4%,占新兴产业总产值比重为12.8%;新材料完成销售119.24亿元,同比增长38.6%,占比45.9%;智能设备完成销售15.99亿元,同比增长22.6%,占比6.2%;智能传感完成销售19.69亿元,同比负增长14.2%,占比7.6%;新医药完成销售30.79亿元,同比增长7.5%,占比11.9%;节能环保完成销售35.18亿元,同比增长26.7%,占比13.5%;海洋工程完成销售5.74亿元,同比负增长26.3%,占比2.2%。

三个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发展状况良好。港船舶海工及配套产业基地目前共有规模以上企业31家,1-6月份累计实现应税销售50.6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应税销售的19.9%。港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目前有规模以上企业51家,1-6月份累计实现应税销售44.38亿元,同比增长25.91%,占全部规模工业应税销售的17.43%。如城镇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园区工业规模以上企业23家,其中新兴产业规模企业4家,2016年实现应税销售21.26亿元,新型电力装备实现应税销售2.79亿元。其他产业基地也在快速发展,如城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目前已有规模以上企业26家,1-6月份累计实现应税销售18.7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应税销售的7.37%。经济开发区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已有规模以上企业13家,1-6月份累计实现应税销售25.17亿元,同比增长7.43,占全部规模工业应税销售的9.89%。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特色产业园3年来累计引进软件企业176家,2016年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18亿元,占全年任务的107.3%;建成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中国呼叫中心产业标准化建设基地”。

(三)基地中重大企业培育成效显著,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迅速。的新兴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基地中重大企业培育成效显著。2016年1-10月份,新兴产业企业中共有亿元以上企业59家,实现销售收入196.88亿元,占新兴产业总产值的86.4%。其中1-2亿元企业30家,2-5亿元企业18家,5-10亿元企业8家,10亿元以上企业3家(双马化工32.69亿元,九鼎集团12.43亿元,天泽化工10.23亿元)。去年九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16.27亿元,德源高科实现工业总产值14.8亿元,华灿电讯实现产值13.57亿元,如高高压实现总产值10.24亿元。其中九鼎新材、德源高科、如高高压成为我市新兴产业领域首超10亿的企业。基地中目前已建成省输变电设备复合外绝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内的省级工程技术创新平台3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院士工作站5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孵化器2个(科技创业园和软件园)。今年上半年共新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省企业院士工作站1家(德峰药业,已批复),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熔盛重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双钱轮胎、锻压),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隆昌化工、电站阀门、泰慕士服饰)。

二、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尽管在建设新兴产业特色基地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政府重视,明确了发展思路和保障措施,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基地产业分散,集聚程度不高,基地规划编制不高。新兴产业特色基地集聚程度不高,基地内产业分散,同行业企业分布混乱,大都分布在不同乡镇、园区,难于统一管理和整体规划。如如城镇重点打造了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园、光热产业园、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园以及装备制造(风电)、新材料产业园等四大专业园区,而汽车零部件产业在经济开发区规划中也有,而且有规模较大的双钱轮胎制造企业,新材料产业园在港规划中也有,并已建成港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属于新能源范畴的如城镇的光热产业,产业链条完整,大大小小企业200家左右,而经济开发区的光伏产业园区中也有几家企业,同属新能源范畴,光热光伏分散在不同的规划领域。镇、区、园的产业规划没有一个市级层面的规划引领分布,这样集聚程度既不高,不利于基地建设,又难于统一管理,内部容易形成恶性竞争。更重要的是,新兴产业园区及特色基地的规划和编制缺乏高起点和高定位。在以往的产业招商与项目服务中,往往重项目招引轻园区规划,导致园区基础建设与整体规划跟不上产业发展要求,招引的项目产业配套能力较低,产业不聚集较分散,产业发展的集中度和集聚度较低,严重影响新兴产业企业的规模化和抱团发展,影响特色基地的发展建设。

二是基地产业定位同质化现象严重。新兴产业整体发展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规划,与周边县市同质性很高,对传统产业企业与新兴产业企业划分不清楚,对前瞻性和长远性的产业定位不准,不利于新兴产业的整体提升和培育。从已有的统计资料分析,海安重点打造以太阳能、风能为方向的新能源产业,以节能照明光源为方向的新光源产业,以高分子合成材料、特种材料为方向的新材料产业,以天楹环保为代表的环保产业,以清华启迪(海安)软件园为代表的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以亚太轻合金、通润汽车配件等项目为代表的汽车产业,以523文化产业园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海门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现代物流及服务外包等五大新兴产业;启东提出壮大海工装备、新能源及光电、电动工具、新医药和节能环保五大产业集群,已建立启东电动工具特色产业基地和启东滨江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不难发现,重点打造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中的海洋工程和软件服务外包与周边县市同质化。

三是基地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配套关联度不高。新兴产业链条不完善,缺乏前延后伸,重点规模型龙头企业引领力不够,配套型产业链没有形成,如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陆地方舟独领风骚,周边相关配套的企业屈指可数,没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这样又何谈发展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特色产业基地虽然3年来发展迅速,但软硬两张皮,软件产业的发展没有的制造业有力支撑,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难以实现。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像输变电特高压电力设备及配件产业基地,主要以研制、开发服务于输变电产业的各种复合绝缘子、电力金具、互感器、断路器、隔离开关、风电机组及叶片、风电钢球、远程抄表及控制系统等电力设备及配件的企业为主。截至2016年底,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已汇聚了74家输变电特高压电力设备及配件企业,以及其他一些关联企业和专业化科技服务载体等,形成了以神马电力、如高高压、思源赫兹、祥源电气等骨干企业和大批中小型科技企业集聚发展的态势。但其中新兴产业项目单体规模大多仍在2亿元以下,5亿元、10亿元以上的中大型新兴产业项目较少,后发力量不足(见下表)。

四是基地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技术、融资等瓶颈制约发展。调研发现,新兴产业企业科技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工作相对比较落后,新兴产业科技研发力度亟待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双自”企业数量偏少,产品科技含量亟需提高;领军型科技人才相对匮乏,研发队伍组建滞后;投融资渠道不畅。再加上特色产业基地大部分处于建设初期,在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实行过度优惠政策来招商引资,以此推动基地的迅速成长。这种“倾销式”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一些利用当期效应而非远期效应的企业加入基地,一旦这种突出的成本优势不再明显,而且基地内创新创业软环境表现出不可持续性时,这些企业就可能会追逐其他地区的优惠政策而“流动”,因此如何使特色产业基地健康、成熟发展是眼下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三、推动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快速发展的建议

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通过加快整合产业链,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建立与周边县市乃至个广大区域错位发展的新兴产业增长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其中,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突破口和主抓手。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成长的特殊要求,因此新兴产业特色基地要坚持高端化、特色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基本方向。高端化是核心驱动,特色化是竞争优势,集聚化是重要依托,国际化是必要条件。

(一)加强规划引导,提高编制起点,促进产业集聚化发展

政府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组织者,也是加快区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引导,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形成高效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和协调服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精心加以规划、引导和培育。

一是加强对特色基地产业集聚发展的规划引导。这是目前建设特色基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统一的市级层面的规划引领,谈不上集聚发展,更谈不上基地建设。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规划产业集群布局,科学定位现有产业集聚区功能,实行相对集中的开发建设,形成区域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前后配套、链接紧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围绕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发展基础,认真规划引导并大力培育具有特色的“板块经济”。

二是采取集群招商方式,招大引强与产业配套结合。招商引资是政府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现实途径。招引一个大项目的同时,还能带来一大串配套企业,有利于发展壮大现有产业,还可以催生一个新产业。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以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集群招商方式,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也应作为今后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集群招商要着力招大引强。要紧紧抓住上海等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资本转移的机遇,深入研究新兴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配套+产业基地”、支柱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模式,以浙江、上海、苏南等地为重点区域,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100强企业,集中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型的大项目,经济贡献大、群众受惠多、运营成本低的大项目。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重大项目布点,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重视集群招商的产业配套。注重在做强链扣、补完链条上下功夫。认真研究和掌握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根据现有产业门类、产业基础,立足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明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集聚、集群规划,明确产业集群招商重点和项目类型,有选择地引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项目、提升本地资源附加值的资源加工型项目、以存量项目吸引外商的增资扩股合作项目,促进和加强与外地企业的联系协作,招引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与产业配套的小项目有机结合,不断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升级进程。

【产业基地的目标】

三是对我市现有产业进行进一步优化整合。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对现有企业按产业、产业链进行专业化整合,推动集群发展。市级层面出台政策,将镇区发展功能进行统一规划,以现有龙头企业为基础,打破同一产业镇区散乱分布的格局,对各镇区园现有企业和新招引企业实行产值和利润置换,引导同类生产要素相对集聚,推动同类产业内部企业的有序分工和协作生产,最大限度推动产品、企业和行业的转型升级,打造基地型特色产业发展模块。如经济开发区的光伏产业与如城镇的光热产业,区位接近,合并管理。

(二)打造产业载体,突出地方优势,彰显基地特色化发展。

特色基地的载体主要是各类工业园区。目前,我市拥有一家省级开发区,一个省级软件园和一个一类开放口岸,还缺乏专门承载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专业园区,在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软件园、综合保税园等创建上基本处于空白。苏南各市和苏中泰州市都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苏锡常宁均拥有国家级软件园。如何补上这个方面的短板,目前除了积极创建各类政策性园区之外,必须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园区,努力开发园区功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开发区要突出做“强”,大力增强产业集聚功能、配套功能,发挥人才多的优势;乡镇工业园区要突出做“特”,形成更多的特色园区;港区突出做“优”,提升承载大产业及其大项目,努力成为新兴产业的崭新载体。此外,要以开发区、软件园等已有创新园区为基础,努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园区。要学习天津市的经验,探索创建自由贸易园。

发展特色产业基地,要突出地方优势,差别竞争,错位发展。要根据的产业发展布局,的产业基础,有重点地选取自己的特色,加快培育发展。根据的产业布局,海洋工程以启东、、通州等为重点,新能源以如东、启东为重点,新材料以、海门、海安为重点,生物和新医药以港闸、经济技术开发区、海门、启东为重点,智能装备以通州、如东、为重点,节能环保以崇川、海安、通州为重点,软件和服务外包以市区、海安、为重点。以为重点之一的主要是海洋工程、新材料、智能装备和软件服务外包四大领域。而目前规模工业占新兴产业总产值占比相对高的主要是新材料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的,在整个发展相对有优势的是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智能装备领域,以神马为代表,研发基础好,人才优势明显;船舶制造产业(海洋工程)在港区以熔盛重工为龙头,周围配套企业数多。船舶产业还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研发优势。我市船舶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熔盛重工等重点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领军人才提升研发能力。二是高技术优势。船舶企业生产的船型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三是转型升级快的优势。熔盛重工建造中海油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已在搭载阶段。而且滨江,环境容纳量大,淡水资源也充沛,港口潜力巨大。这样的优势,对于新兴产业来讲,发展海工船舶、新材料和电力装备产业都是适宜的,钢铁冶金和石化产业迟早也会向沿海集聚。因此,发展新兴产业的方向应该是海工船舶、化工新材料和电力装备产业,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因此要充分认清自己的竞争优势,突出地方特色,错位发展。

(三)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

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要着力开发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掌握主导产品核心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围绕产业持续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进特色产业基地高水平发展和高质量建设。

一是引进、开发具有支撑和带动作用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常常呈现出低端技术市场化与高端技术政治化并存的现象。关键核心技术引不来、买不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就现实而言,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热情高、规模冲动强,但多处于高端制造的低端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空心化”是致命弱点。没有关键核心技术作支撑的产业扩张,可能造成新一轮的技术重复引进、雷同式布局和低层次恶性竞争;在微观层面,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规模越大风险越大,巨量投资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变为不良资产。“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下功夫。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强化技术创新,进而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这样才有利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蓄基地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后劲。要积极引进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和研发机构,推动外资生产环节升级,竭力避免全球生产网络对的低端锁定。只有更多地将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环节配置在,外资企业才更趋向于在进行研发和技术创新。产业特色基地才能呈现出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研发向本土化发展、技术向核心化发展的良好态势。要以现有产业基地为基础,依据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基地龙头企业,在确定重点发展的领域,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攻关,力争取得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影响和广泛市场需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新技术成果,提升特色产业基地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县域的永续发展力。基地要定期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进行调研评估,建立项目开发库,制定项目开发计划,突出重点,集成资源,分阶段组织实施;要以企业尤其是骨干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为主渠道,整合各方面科研力量,开放性配置各类资源,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在产业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开发中寻求突破;要关注对特色产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前瞻性技术攻关,创办形式多样、环境优越、服务配套的科技创业服务设施,孵化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储备性技术。

二是培育掌握主导产品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构建以龙头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整合机制是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发展的突破口。龙头企业是整个产业技术创新链的组织者和整合者。针对新兴产业发展中上下游脱节、自主创新资源分散、整合能力不强,远未形成整体合力的现状,龙头企业必须尽快通过产业链整合战略,提高大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建立完善的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最大程度地集聚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各类创新资源的作用,推动产业链不同环节间的交互式学习和互动,加强基地内部和基地之间的合作,打通战略产业价值链,实现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龙头企业树立标准竞争的意识,在技术升级和技术断层中寻求机遇,实施恰当的标准竞争战略,通过与基地内外企业的战略合作,在技术研发阶段建立合作开发联盟,在技术扩散阶段建立技术转让联盟,并同上游和下游企业建立纵向联盟,形成核心层稳固的开放式战略联盟,在协调—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主的体系结构和产业标准。因此要重点支持基地内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处于全国同行领先地位、对基地特色产业具有很强带动和辐射作用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普遍建立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特别是围绕特色产业共性技术,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努力提高龙头企业在集聚创新要素和组织创新活动方面的能力和作用。围绕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招商,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中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国际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形成与产业链上下游高度相关、协作配套的生产和服务企业群体。重视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内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产品链上的节点性作用。要以技术创新为引擎,通过技术改造、引进人才、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等方式,引导传统企业加速向科技型企业转变,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基地龙头企业队伍,做到“建设一个龙头,带动一条产业链,构建一支新的经济增长支柱,打造一个新兴产业特色基地”。重点服务与培育熔盛重工、华灿电讯、神马电力、如高高压、九鼎、思源电气等规模大、创新意识强、前景广阔的高科技龙头企业,积极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引导开发高新技术及产品,加速产业化,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挥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支持高科技企业参与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承担各类科技计划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三是加强基地技术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根据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集群发展的创新需求,结合县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布局,积极创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各种类型的创新载体。支持开发产业集群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共性技术,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教育院校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措并举不断加大自主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依托骨干企业,通过政府资助,以熔盛重工、神马电力、九鼎集团、华灿等工业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大研发机构,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强化特色产业基地服务功能,建设一批直接为基地企业提供信息、测试、设计、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的整体需要,以基地已有的行业和企业资源为基础,加强特色产业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信息服务网络、专业性的数据库、专利检索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软件产品等特殊行业,优化合理布局,建设一批与其相配套的产品测试平台和国家权威部门认可或授权的产品测评中心;对新材料行业,建立新材料综合测试服务平台和专用材料测试分析中心。整合形成面向企业开放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帮助企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企业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

特色基地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更要根据自身特点,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以融入“沿海科技创业走廊”为契机,加快做大、做强、做优科技创业园、软件园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推进光华创业园、汇华创业园、下原创业园、开发区创业中心、港区创业中心建设,努力在孵化器建设面积、建设层次和孵化成效上有所突破。进一步完善企业入孵优惠政策,建立种子基金,引进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增强孵化功能,提升孵化承载率,使科技孵化器成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科技型企业家的摇篮。强势推进科技引项引智,大力引进高质量的科技项目,努力将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成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四)构筑人才高地,积蓄发展后劲,加强产业国际化发展。

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集聚政府、社会、企业各方力量,构建人力资源开发新机制,放大人才强市新优势。以人为本,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才开发和培养体系。紧紧围绕“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海外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科技型企业家、工程技术研发人才、职工技能人才”等五种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引进、培养,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作用,促进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以深入实施“千百亿能级企业人才引领”计划为重要抓手,强势推进“人才引进111工程”和技术人才“青蓝工程”。创新人才引进方法,建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推动全国高端人才和智力资源更好地为我市发展新兴产业服务。高度重视创新型企业家群体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加大人才政策宣传推介力度,营造重视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的良好氛围,促进企业持续创新。集聚企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大力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发明成果的拔尖人才,培育一批善于组织科技研发团队、统领科技资源与生产要素配置的领军人才,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科技型企业家。确保熔盛重工建成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神马建成省级博士后和院士工作站,华灿电讯建成省院士工作站。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熔盛重工职业技术学校、市职教中心、市第一职业高中等为载体,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的专业与实训基地,重点培植特色学校、特色基地、特色专业,推进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实行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创设高位对口就业环境,打造优质技术人才摇篮。

篇五:产业基地的目标
2016xxx区奶牛产业化示范基地规划工作报告

贡井区地处近郊,是市级综合副食品基地,畜牧业在我区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近年我区畜牧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生产以九十年代初牛奶生产的迅速发展为转折点,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性(以养猪为主)、家庭型、副产物需求型,面向多元化、规模化、效益型转变,奶牛生产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九十年代初到浙江引进优良黑白花奶牛到九四至九七年奶牛基地建设,我区奶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现已基本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格局(以市乳品公司为龙头,带动基地和农户的扩大发展)。我区牛奶产量自九四年以来一直稳 第一公文网网占全市总产量的50%左右,为丰富城市菜篮子,解决全市人民牛奶的供应,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进一步加速我区奶牛产业的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速发展优势产业的有关要求,区委区政府拟着力实施奶牛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出畜牧业发展的亮点,带动和推进奶牛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制定以下规划。

一、总体规划

㈠基本思路

以建设全市奶业强区为目标,以科技为依托,效益为核心,规模养殖为重点,坚持发展数量与提高质量并重,改良品种与科学养殖并重,养殖与加工并重,大力实施种草养牛,努力发展规模养殖场户与养牛专业村,以市乳业公司为龙头,以3个奶业发展重点镇(建设镇、长土镇、艾叶镇)为骨干,以建设镇重滩村为核心,积极推进奶业产业化进程,争取到~年,建成全市第一奶业大区。

㈡总体目标

自~年起,用两年时间重点建设奶牛产业化示范基地核心区重滩村,同时逐渐辐射到建设镇回龙村、幺塘村,长土镇元坝、新华、大坡、黄桷村,到~年建成奶牛产业经济带,建立奶牛养殖示范小区1个,奶牛规模养殖大户100户以上,全区人工种草6000亩,奶牛存栏达到3000头,牛奶产量达到11000吨,养牛收入XX万元以上,乳业产值4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二、核心区规划

㈠区域布局

以建设镇重滩村为奶牛产业化示范核心区域,建设镇回龙村、幺塘村,长土镇元坝、黄桷村为重点带动发展区域,具体规划如下:

建设镇区域:奶牛发展到1500头,建立奶牛示范小区1个,其中核心区域重滩村奶牛存栏500头以上,存栏2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户20户以上。

长土镇区域:奶牛发展到1000头,重点村为元坝、黄桷村,存栏15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户20户以上。

㈡核心区基本情况

核心区幅员面积2500多亩,其中耕地XX余亩,总人口1985人,总农户数485户,其中奶牛养殖户36户,饲养规模在5头以上的养殖户10户,全村现有奶牛存栏128头。

㈢优势条件

1、基础优势:核心区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好,水资源丰富,核心区域内建有收奶站,成立了奶牛协会,是区里确定的奶牛专业村。核心区内种草养畜已被广大养牛户所接受,极大的促进了奶牛业的发展。 2、科技优势:我区有一支体系健全、机构稳定、人员素质较高的畜牧兽医队伍,为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矗由于我区奶牛发展较早,畜牧技术人员及核心区广大奶牛养殖户已掌握相关养殖技术,奶牛死亡率低,牛奶产量稳产、高产。我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缓冲区建设已建成,各项兽医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全区现有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40人,其中级兽医师9人,助理兽医师18人,技术员13人,各镇均有专职的阉割及人工授精人员,为优质奶牛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推广提供了技术保证。

㈣主要建设内容

示范基地将围绕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奶牛良种繁育体系、无公害奶产品、种草养牛等工程开展建设,实现以奶牛养殖为主体,乳业为载体,努力用二年时间把核心区建成示范小区。

1、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工程:以重滩村为重点,依托市乳业公司,加强对收奶站的建设和小区内圈舍的改造,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科技园区,园区内实现奶牛存栏800头以上规模的奶业生产小区。

2、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工程:核心区域重滩村建设冷配站点1个,配备液氮罐、电冰箱、显微镜、消毒器等设备,提高我区奶牛良种化水平。

3、无公害奶产品工程:核心区周边环境污染少、水质好,无重大动物疫病,我们将严格按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动物防疫规定、饲养管理制度、饲料兽药使用要求,努力实施无公害奶产品工程。

4、种草养牛建设工程:全区大力引进黑麦草、皇竹找范文就来 草、饲料玉米等优良牧草种子,努力推广优质牧草种植,到~年种植优质牧草6000亩。

三、~年重点建设项目投资概算

㈠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工程

以养殖户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政府投入主要在基础建设上。预计总投入350万元,主要为奶牛引进、基础设施建设、圈舍改造、技术培训等。

㈡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工程

以政府投入为主,主要用于冷配站点建设,液氮罐、电冰箱、显微镜、消毒器等设备的配备,预计总投入10万元。

㈢无公害奶产品工程

以政府投入为主,投入主要在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手段上,预计投入5万元。

㈣种草养牛建设工程

以养殖户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政府投入主要在优良牧草种子的引进补助上,预计总投入3万元。

~年预计投入368万元。其中,养殖户投入248万元,市区财政补助120万元。(投资概况详见附表)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促进奶产业的整体优化升级。

1、加快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一是要搞好现有奶牛的良种登记,实施选种选配,建立档案,保证系谱清楚。二是规范配种站点建设,实施全区统一供精,加快推广利用优秀荷斯坦公牛细管冻精配种技术,确保父系优质、高产,并定期更换。三是建立技术领导小组,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区、镇配合,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传授和培训,大力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和技术资料,从而促进各项优质奶牛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力度。

2、加快人工种草和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更新观念,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优质牧草和饲料玉米。到~年,全市力争完成人工种草6000亩;同时加快推广玉米全株青贮和秸秆青贮技术,抓典型,搞示范,逐步扩大应用范围。

3、坚持质量标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是解决奶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必须加快实现标准化生产。首先,要认真贯彻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乳与乳制品”国家标准。其次,要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抓紧制订我区的奶牛生产综合标准,从品种、饲养管理、卫生防疫,到挤奶、化验、贮藏、运输,直至各类乳制品的生产都要有规范。第三,坚持质量第一,优质优先于高产,引进优良品种奶牛和冻精,建立起优质奶牛群体,为实现优质奠定基础;建立完善的养殖质量管理体系,对奶牛的引进、生产、防疫、饲料的使用实行监控,控制药物残留,生产无公害奶产品。

(二)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奶业产业化重点是要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核心区域、重点建设镇、村与市乳业公司相结合,依托市乳业公司,采取以“分散饲养、集中收奶、定期结算”的方式,与农户签订鲜奶购销合同,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二是规模大场户与散养户的结合,以大户的示范作用带动散养户的不断发展;三是奶牛协会与养殖户相结合,充分发挥协会“统”的功能,把奶农组织起来,共同面对市场,以协会的作用建设高标准的养殖小区,注意协会在机制上的创新,增强对养殖户和小区管理上的活力,使小区发挥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集中财力,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增加投入,突出抓好奶业建设。

重点抓好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工程、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工程、无公害奶产品工程、种草养牛建设工程,初步形成我区奶业发展新格局。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充分发挥银行主渠道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集聚财力,兴办实业;发挥企业积极性,使企业真正成为投资主体,推进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搞好服务创新,为奶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1、制定优惠政策。发展优质牧草种植,是奶业生产中重要的环节,在目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通过灵活的流转机制把土地向种植饲料大户及种草大户转移,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建小区、发展大户在土地占用上要视同农业占地;政府通过金融和税收等方式,鼓励、引导奶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有条件的镇可以对农民养牛贷款给予贴息,或免于等额抵押等;鼓励多种所有制成份参与奶业发展,为生产者、经营者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理顺价格关系,加强鲜奶质量检测,实行优质优价;鼓励科技人员到奶业生产第一线搞服务,并把服务的时间、业绩与职称评聘,晋升挂钩。

2、多渠道增加投入。尤其是社会性、超前性的项目,像良繁体系建设、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等等,财政资金要予以倾斜;鼓励工商资本和有实力的大户向奶业转移。 3、搞好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加强对广大养殖户和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培训,同时总结推广富有成效养殖大户的经验,现身说法,把他们的饲养、管理、防疫灭病等技术传授给广大养殖户。此外,畜牧部找范文就来 门的技术人员也要不断的进修,学习,提高为养殖户服务的水平。

4、加强对奶牛产业化示范基地发展工作的领导。把奶业核心区建设和人工种草以及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当做今后打造我区畜牧亮点工程来抓,真抓实干,务求把工作抓实、抓好。奶业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区里成立由主管副区长任组长,农林局局长为副组长,区政府办、畜牧、财政、计委,科委、农行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贡井区奶牛产业化示范基地领导小组”,研究奶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理顺管理体制,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办公室设在农林局畜牧站,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奶业重点镇也要建立专门的办事机构,制订规划,搞好服务,指导,协调奶业生产。

只要我区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认识统一,真抓实干,我们有信心在上级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通过努力创新,积极工作,我区奶业一定能够得到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真正实现畜牧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把我区建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畜牧强区!

篇六:产业基地的目标
2016鞋业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产业链式化、功能区域化”的思路,深化新型工业化,紧紧围绕产业升级主线,高标准建设鞋产业功能区,打造“鞋业”区域品牌形象,把鞋产业建设成富民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主要影响的特色产业和关键经济增长点,尽早实现“中部地区最大鞋业城”宏伟目标,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赶超发展。

二、发展目标

实现鞋业产业总体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较大进展,进一步巩固其作为我县传统优势产业重要基础地位。

1、2016年,鞋业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10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力争到2016年,鞋业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亿元,利税达32亿元;到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利税达48亿元;到2020年,鞋业产能突破1亿双,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利税突破50亿元,打造成中部地区最大的鞋业城。

2、加快建设总体规划面积5.7平方公里的鞋业产业功能区,加速推进鞋业板块发展,建设大型综合性鞋业仓储配送区和鞋业口岸作业区,实现产业产品一站式采购。

3、实现鞋业产业由粗放型的外延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的内涵增长模式转变,将鞋业企业打造成低消耗、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化企业。

三、工作重点

1、完善产业规划。结合当前鞋业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修订完善《县鞋业产业基地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对发展举措进行系统安排和科学谋划。坚持以鞋业生产加工为重点,带动鞋革材料、鞋业包装、物流运输、五金配件、鞋模加工等产业共同发展,延伸完善产业链条,提升鞋业产业发展水平。

2、坚持项目带动。一是全力招大引强。充分利用省鞋业产业基地、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绿色资源示范县等名片,结合县内鞋业产业发展特点,瞄准晋江、成都、温州、东莞等鞋业产业集群地开展专项招商,主动对接奥康鞋业、康奈集团、安踏体育、德尔惠等世界500强和国内200强企业,着力引进皮革精深加工、纺织材料配件、鞋化工、鞋金属配件等配套企业,不断延伸和完善鞋业产业链条。力争每年引进亿元以上鞋业项目5个。二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抓好项目落地、开工、投产、达产工作,完善重大项目协调机制,加大对佳鑫鞋业、丰穗鞋胶、大中鞋材、创力包装、中力橡胶等在建项目的服务力度,推进项目尽早竣工达产,力争每年新开工鞋业项目5个,竣工投产项目3个。三是全力做大龙头。积极扶优扶强,鼓励和帮助裕盛、匹克、中杰、众安科技、本领泡棉等现有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加快裂变扩张。加大财政专项资金对鞋业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支持力度,对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等进行统筹安排,支持企业转型升级。

3、强化创新驱动。采取政府引导、逐步推进、上下联动的方式,积极实施以产学研体系为主的创新联盟发展战略。引导企业运用高新适用技术对现有生产设备、工艺进行改造,切实解决鞋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不断发展精深加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引进国际先进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引进和鼓励资本投入,扶持一批“小而专”、“小而精”的企业,形成以大中型企业为龙头、小企业为基础、大小规模并举的完整产业生产体系,实现经济效益增长。强化行业品牌意识,有选择和针对性地引入一些拥有核心关键技术、资金雄厚、有产品市场的战略合作者,实施高端切入、加速产业升级换代,提高产品档次,打造自主品牌。对获得高新技术企业、名品名牌、驰名商标、标识认证的由县财政按照县内相关政策予以奖励。

4、打造循环经济。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效、节能、降耗和环保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严控“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落户,所有新建、改建和扩建鞋业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不符合环境要求、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并难以改造升级的鞋业企业和项目进行淘汰。落实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鞋业企业的废水、废气等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进产业循环经济试点,培育鞋业产业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和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结合“蓝天·碧水”工程,制定一批有利于物质减量、循环利用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使鞋业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对优化全县工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夯实承载平台。大力推进园区道路、管网、输变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园区污水处理厂、锦江500kv输变电站等工程建设。搞好园区资本运作,加强土地经营和资源经营,大力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快扩园,加快建设鞋业产业基地“卫星城镇”,高起点规划建设园区学校、商业、医院等生活设施,提高配套承载能力。力争园区每年落户鞋业企业5家以上。

6、完善要素配套。保障用地需求,对鞋业建设项目,优先包装对接三大省级调度平台,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化用工服务,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职业学校、公共实训中心与企业对接机制,为企业培训所需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加快物流平台建设,依托铁路物流产业园,培育发展恒定物流、和达天下物流等一批功能齐全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对接,创新银园保、财园信贷通、助保贷等融资模式,鼓励银行机构为鞋业企业给予重点信贷支持,确保新增贷款的20%用于鞋业产业的信贷投放。加快人才引进,用好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完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的引进、培养、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

7、提升服务水平。完善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推行重大项目全程代办,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严格执行“三零两减半”政策,规范收费行为,降低企业成本。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安全稳定。严肃查办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为企业排忧解难,以一流的作风创建一流的政务服务环境。

四、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加速鞋业产业集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县领导任副组长,工信委、工业园管委会、国土局、城建局、发改委、财政局、商务局、人民银行支行、民营企业局、行政服务中心、供电公司、自来水公司、交通运输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县工信委。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协调推动鞋业产业集群发展及产业园区建设工作,监督检查各项工作实施情况,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方面的重大事项。明确工作目标、责任主体,推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县级领导挂点,一个责任单位落实,一个工作小组服务”的推进工作机制,对企业实现从跟踪、洽谈到开工、投产全程“保姆式”服务,强力推进鞋业产业集群发展。

2、强化协调配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主动作为,形成推进鞋业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要按照职责分工,根据本方案研究制定并及时落实好支持鞋业产业发展的各项具体措施,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精心组织实施,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3、严格督查考核。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定期不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及时通报情况,推动工作落实。将鞋业产业集群发展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年终综合考评,强化对有关责任单位和乡镇的考核,对在推动鞋业产业发展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被动、落后的进行通报批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601089.html